关于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对策性思考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对策性思考(共10篇)

关于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对策性思考 篇1

摘要: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不断加大农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力度,创新农村环保新机制,农村环保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一些新旧环境问题依然存在,并制约着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对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产生污染的原因及解决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环境问题; 对策

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经济增长的同时却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农村环境正在接受严峻的考验。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迫在眉睫。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的讲话中都对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作了重要指示,提出了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的关心和对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视。

一、当前农村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广大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还直接制约了农村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最终将影响国家经济与社会的整体良性运行。

1、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现在很多城市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还很原始,基本上是拉到郊外的大型垃圾场堆放。即使做一些处理,方法也及其简单。于是,很多城市的周围便出现了许多巨大的垃圾场。这些生活垃圾中有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玻璃物品和废旧电池等,成分复杂。可利用率低。大部分农村对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致使环境污染加剧。

2、种植、养殖业造成的污染。种植业污染源主要由农用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田秸杆等构成,起源分散,成因复杂。种植业污染源造成生态环境的冲击是多方面的,最明显和直观的影响是对地表水、江、河、湖泊和地下水源的污染。它具有潜在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在治理和控制上有一定的难度,也不容易被人们重视。此外,养殖业也是农业生产的另一污染源,据国家农业部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仅猪、牛、鸡三类畜禽粪便的年排放量就多达30亿t左右。有30%直接排入了地表水体的污染。据调查,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污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养殖一只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另外,还有养殖獭兔、狐等对当地的空气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3、工业化转移带来的污染。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造纸、冶炼、化工等能耗大、污染重的企业纷纷在各个乡村建立起来,这些企业往往规模小。设备陈旧简陋,工艺技术落后,基本没有污染防治设施。同时.农民的环保意识差,加上地方领导为搞活农村经济又给污染企业做保护,从而导致农村环境污染越加严重。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近几年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已达13.3万hm2以上,533.3万hm2以上的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全国利用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由于环境的严重污染,导致我国每年粮食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25亿元。

4、旅游业对农村造成的污染。依托当地自然生态、名胜古迹、风情民俗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当今农村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带来大量流动游客,使人口更为集中,但“农家乐”的新型旅游形式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令人担忧,餐饮消费使清洗宰杀家畜的废水、废弃物大量增多,肆意破坏植被、任意盖房搭棚、胡乱堆放垃圾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就暴露出乡村旅游环境管理处于散乱、不规范的状态。

5、工业开发造成的污染。在一些农村,炸山开矿、挖河取沙、围湖造田、乱砍树木造成了对生态系统功能严重的破坏。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片面追求利益经济指标,以不惜牺牲农村土地为代价,肆意开采矿产。致使大量土地退化、耕地质量下降,这不仅使农村土地养分大量流失,而且使流失的地表土进入江河湖泊。造成严重淤塞,致使蓄洪能力下降,从而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一些牧区过度开发工业,导致草原剧减,出现严重的沙进入退局面。

二、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及其成因

1、农民思想观念不到位,环保意识差。在我国,环境保护教育已开展多年,但这项教育工作的重点一直在城市,对农村的环保教育还显得比较薄弱,教育普及覆盖面还很狭窄,致使农民的环保意识淡薄,环保价值观缺失。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与保护环境的矛盾,个体环保意识觉醒与群体意识薄弱之间的矛盾,个人投人与国家投入之间的矛盾,以及主张依法保护环境与法律知识缺乏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成为制约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

2、新型农业格局使农村养殖业与种植业相分离。传统的养殖业与种植业不分离,规模相对也较小,畜禽粪便就大部分形成了农家肥,对环境污染较轻。随着农村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这种产业的污染总量便大幅增加,而且呈相对集中趋势。形成了一些较大的“污染源”。水产养殖,则因在养殖过程中大量地投放鲜活饵料、肥料和药物等,造成河道水体污染。在种植业中,农民只觉得使用化肥和农药简单、方便。就不再过多使用畜禽粪便作农田肥料,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严重分离。

3、环境保护资金投入较少.资金管理不到位。长期以来,我国环保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农村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及其短缺,更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农村环保投入不足、环保投融资机制不畅、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尤为突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当务之急是积极探索创新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使用和管理办法,逐步建立农村环保长效机制。

4、环境保护监管体系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已开始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但是还没有健全农村环境监测的专门机构,有关专职人员和设备经费等都十分短缺,对农村环境还没有形成常规监测。比如,大多数农产品既无一套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缺乏产品质量检测标准,也缺乏必要的检测监督手段。

三、解决农村环保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要确实加强农村环保宣传力度,提升农民环境意识。要解决我国农村环保问题,确实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环境意识是首要任务。需要通过不懈的宣传教育,促使广大农民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让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农村环保工作中去,提高他们参与保护家园的意识。农村环保宣传教育要及时适应新形势,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加强对农民进行环境知识的普及教育,唤起他们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让农民自己行动起来,农村的环境问题才有望得到根本的解决。

2、建立有效的农村环保管理机制。坚持以城带乡、以镇带村,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城乡统筹范畴。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加大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投入,使城市各项环保基础设施向广大农村延伸,并确定服务内容和配套标准,逐步实现城乡环保一体化。

3、确实健全农村环保机制,加大执法力度。要健全乡镇及每个村的环境保护机构和人员,并定期在农村公布环境信息,使每个村民拥有环境知情权。要对现有乡镇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确保企业达标排放。对不达标的企业坚决下令停产治理;对新建乡镇企业要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新污染的产生。要确实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坚决打击村违法排污行为;改革领导干部业绩考核制度。将农村环保考评列为重要考核内容。

4、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农村环保资金来源。在中央财政加大支持的同时,地方各级财政也要加大农村环保资金保障力度,把农村环保作为公共财政支持和保障的重点,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同时,要完善相关政策,强化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在农村地区产生污染的有关企业还要落实污染治理责任。切实采取措施,加大污染治理的投入。引导和督促地方各级财政和相关企业,切实加大环境保护的投人,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共同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5、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要在农村因地制宜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垃圾处理技术,加强对农村污染治理技术的服务指导。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生态化处理和粪便、垃圾、秸秆等的资源化利用,并着重推广太阳能、沼气等适合农村使用的清洁能源。加快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建设,着力改变靠大量施用化肥,喷撤农药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粗放生产方式,通过实施沃土工程。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低毒高效农药,扩大农家肥、有机肥施用面积,使区域面源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低毒高效农药,扩大农家肥、有机肥施用面积。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域,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实现养殖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关于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对策性思考 篇2

1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1.1 建设目标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 其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根据黑龙江省实际情况, 制定出具体目标。一是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实现粮食大省向畜牧业大省跨越, 实现农产品生产大省向农产品加工大省跨越。二是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拓宽农民收入方式, 减轻农民负担, 使农民生活更加富裕, 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三是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村通车、通电, 农民住房基本实现砖瓦化, 居住环境更加舒适, 基本保障饮水安全, 消除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及畜禽粪便造成的环境污染, 从而改善农村环境。四是全面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 加快发展农村科技、文化等事业。五是继续推进精神文明和基层民主建设。形成诚信守法、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家庭和睦的新风尚。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和凝聚力,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1,2,3]。

1.2 建设内容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和产品, 满足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一是提供基础设施, 不断改善农民的生存条件。优先解决安全饮水、用电、通气、道路、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改造卫生所、中小学校舍以及农民居住场所;另外, 建设必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及垃圾处理场所。二是提供公共服务, 逐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让农民充分享受现代福利所带来的好处, 加快改善教育水平、医疗水平。三是改善农村生产条件, 建设新的产业,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加强农田水利、防洪排涝、抗旱节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科技推广力度, 确保农业现代化进程顺利进行。四是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 提供制度保障。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 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农民。

新农村建设应该与当前国家所要求的低碳生活相结合, 注意节约能源, 提高建设标准, 让新农村建设一步到位, 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杜绝再次浪费现象。从以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内容来看, 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改善农村环境,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2 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

新农村建设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当前, 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需要迫切解决的是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具体表现在4个方面。

2.1 种植业污染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 粮食总产已经突破5 000万t, 登上历史新台阶, 粮食商品率达70%以上。粮食增产的背后, 隐藏着化肥农药用量大幅度增长。这种污染包括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以及农药容器的污染。目前, 我国化肥的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 化肥不仅引起温室效应, 而且还对臭氧层产生极大的破坏。而施用的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制剂也会危害生态环境, 破坏生态平衡。这些化学合成物质不仅污染耕地、水等农业之本, 还严重威胁到食品安全。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膜而不考虑其降解问题, 令生态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加速了耕地的“死亡”。塑料或玻璃制品等农药容器污染非常严重, 农田或居民地附近随处可见, 这些固体废弃物对水体的危害也相当大。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危不但害农产品质量安全[4], 还将给人类带来人为的生态灾难, 这是隐形的、潜在的, 更是人们不易了解的。

2.2 畜牧业污染

畜牧业已成为继工业污染之后不可忽视的污染源。近年来黑龙江省畜牧业生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 饲养密度及饲养量急剧增加, 畜禽饲养及活体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和废弃物[5], 对人类、其他生物以及畜禽自身生活环境的污染愈来愈突出。同时, 畜牧业还对空气产生污染, 包括恶臭、尘埃与微生物。恶臭的气体会让人感到极不愉快, 甚至难以忍受,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 也影响到畜禽的健康生长。

2.3 植物秸秆污染

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的处理方法一般是燃烧处理。由于秸秆普遍被遗弃堆积在田间地头, 相对潮湿, 引燃时不能完全燃烧, 产生大量对眼睛、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的烟雾, 其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和氨、硫的氧化物, 随风飘移, 与流动污染源和固定污染源共同对近地大气环境构成严重的污染, 不仅使周边环境笼罩在烟雾中, 也给居民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同时燃烧的秸秆产生大量的CO2, 破坏臭氧, 加剧温室效应。

2.4 生活废弃物污染

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现象严重, 且垃圾堆较多, 污染十分严重。同时, 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也造成附近河流的污染。人畜粪便也不能进行有效处理转化为农田所需的肥料。

3 对策

农村环境保护是农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近年来, 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取得可喜的成就,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如何运用系统原理高起点地规划好新农村建设, 还需要进一步打造农民的低碳生活。

3.1 树立低碳生活理念

目前, 绝大多数农民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 资源浪费严重, 掠夺式经营现象时有发生, 可再生资源浪费严重, 节能意识、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淡薄, 集约式的生产经营理念还没有形成。通过宣传、倡导绿色生活、低碳生活, 大力提倡使用节能电器, 提高节能意识。引导农民认识低碳生活带来的好处, 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提倡新的生活方式, 推进农村文明化。让农民过上“照明不用电、做饭不用炭、养畜不垫圈、环境无污染、农业无公害”的低碳新生活。

3.2 建设低碳环保设施

农村环境污染对生态平衡及农民生活质量有着巨大影响。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 人们逐渐认识到建设低碳环保设施, 选择低碳能源是非常重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5个方面的内容。要将低碳理念引入新农村设计之中, 合理规划农村生活区、畜养区、加工区等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 要因地制宜地建设符合低碳生活的居住房, 做好安居工程建设, 推广利用太阳能, 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要完善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等配套设施, 做到通路、通水、通电、通气、通热、通电视、通网络。不仅生态环境良好, 生活环境优美, 而且要在环境卫生处理能力上体现出低碳生活的时代特征。

3.3 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

开发现代物流信息系统, 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建设智能管理系统, 实行科学化、智能化、现代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 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既可节约开支, 又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美化生活环境。

3.4 治理与保护农村环境

应把低碳理念引入新农村规划建设之中, 打造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 建设村容整洁的新农村, 必须加大对农村环境的治理工作。在农村建立生活垃圾处理系统, 实施垃圾清运制度, 集中堆放, 统一处理。农作物秸秆可以还田或将秸秆粉碎和家畜粪便混合制成沼气, 在解决污染问题的同时也节省了农民燃料费用。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现有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执法监督力度。

4 结语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世纪工程, 范围广泛, 层次多样, 内容复杂, 建设时期较长。因此, 一定要从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 建成一个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顾馨梅.结合新农村建设整治农村综合环境[J].甘肃农业, 2008 (7) :12-13, 44.

[2]胡细全, 李兆华, 康群, 等.湖北省农村环境调查与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 (7) :34-36.

[3]武文茹, 祝士君.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刻不容缓——对巴林左旗农村环保问题的调查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7) :132-133.

[4]郑一芳, 陆军.宝应县农村环境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J].污染防治技术, 2009, 22 (6) :44-48.

关于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对策性思考 篇3

[关键词]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策略

一、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1.当前我国所处的发展程度和阶段仍旧沿用以往旧有的模式,造成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环境压力。总体上,我国仍然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以及不断发展的制造业,电力、水泥、钢铁等行业产生的所需大量的原材料,因此产生的能源消耗是比较巨大的。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会造成较大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消耗。而且我国政府当前主要采取的还是高投入、高速度、运动员型的发展模式,根本没有考虑到对于环境成本的影响,全国上下各地区之间存在的激烈的经济竞争,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环境污染也随之加剧。因此造成的环境污染也不断加剧,对于人群的影响也更加的广泛,所以也就引发了比较强烈的社会关注度。

2.现如今,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导致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属于是复合效应型的,对于这种类型的环境问题,处理起来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再加上受到后发优势比较严重的影响,在工业化进程上,后发国家的时间被高度压缩,的由于我国特定发展模式的作用比较大,因此长期的高速发展在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环境问题的集中式爆发,各种问题出现交互叠加的情形。我们的环境已经从天到地、从海洋到陆地的出现了各种问题。这就跟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旧具有比较严峻的形势。这样的局面也就造成我国的环境空间上回旋余地非常的有限,我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意识储备去解决各种环境问题,其产生的资源分配不均问题也无法有效地治理环境问题。

3.区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不平衡的发展形势导致当前的环境压力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转移。由于环境问题的转移继而造成了新的问题的存在,从当前全国的发展形势上来看,部分环境污染的数据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环境治理的效果也相对较为明显。但是从数据构成上看,其他的一些指标比如工业烟尘排放、工业废水排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氮氧化物排放达标率等在我国东北部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仍旧是居于前列的。我國在环境治理问题上出现了重视城市轻视农村的情形,环境污染也随之出现了朝着农村转移的严重趋势。也就是说,从整体上看当前的环境数据压力是比较大的,而且分布人群也更加的广泛了,因此居民对于环境质量的感受也越来越差。

二、造成我国当前存在环境问题的原因

1.当下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对于环境造成的破坏越发的巨大。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不断增长,在各种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是非常不加节制的,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环境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不断推进的阶段,不断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因此产生了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的生态破坏。

2.人口数量的持续不断增长,对于生态环境而言也产生了较大的压力。当前我国的人口出生率虽然较之以往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由于人口基数较大,以往过猛的增长速度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比较大的压力。迫于生存压力,人们围湖造田、毁林开荒,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植被的破坏,人类很多不合理的行为和活动均给大自然的支持系统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其承载力不足也造成了环境的崩坏。

3.环境保护部门执法力度不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并协调,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轻环境保护,重视经济发展的模式在很多地方依然存在着,有一些甚至还存在着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状况。滞后的环境保护直接导致社会发展中各种状况监管不利,矛盾丛生。

三、落实我国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

1.构建完善的政策制度,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有理论依据。环境的破坏与保护应当坚持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对于产生污水的企业,需要其支付污水处理的费用,综合运用金融、财税以及价格等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对于以往环境无价以及资源低价的行为加以改善,构建合理的补偿机制,最终切实改善环境发展与保护中的诸多问题。

2.加强对环境保护中的监管,完善各种技术手段和制度,开展绩效考核和评级,建立并实行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以及企业的生产者责任制。当务之急是要严格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尤其是刑事责任的追究制度,对于有些企业排污超标的行为,应当加大处罚力度,对于違法的环境问题应当严惩不贷。

3.重视立法,严格执法,确保环境保护能够走上一条法制化的轨道。环境立法工作是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应当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确保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处于一种良性的循环之中。对于各种违法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当务之急在于构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生态环保执法机制,诸如调整环境监管体制、加重处罚力度。

4.不断实施科技的创新,对于自然资源加以合理化的开发和利用。不断深化研究和推广各种先进的、可循环的适用技术,对于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应不断提升。落实节水、节能、清洁生产的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通过不断的教育培训和分类指导,建立新型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环保适用技术的应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环境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若对其不加重视,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而且面临着我国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和日益减少的能源资源,更加需要我们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来环节环境压力,这对于后期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和谐均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将环境保护落实到每一步上,对于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将是一件造福的事。因此,我们呼吁,不论是相关的环保部门,还是居民个人,都要从自我做起,保护环境,人人参与。

参考文献:

[1]孙静枝.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成效和未来展望[J].农业展望,2015(16):227-229.

[2]金惠兰.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探析[J].环境保护,2016(12):131-133.

[3]刘华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从可持续发展到生态现代化[J].社会科学家,2015(22):309-311.

[4]周世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5(27):192-194.

关于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对策性思考 篇4

摘要:本文是关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新农村(荷地镇)当前新农业的建设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加以探索,对如何解决荷地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新农村

新农业

建设成果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新农业成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事业、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实际的重要问题。

一 背景

丽水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浙江的西藏,而丽水最为贫困的县是庆元县。庆元县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北与本省龙泉市、景宁畲族自治县相邻,东、西、南分别与福建省寿宁、政和、松溪三县接壤,总面积1898平方公里。全县辖7镇13乡345个行政村,总人口20万。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将走访调研荷地镇。荷地镇耕地面积1.3万亩,林业用地面积11.997万亩。耕地面积占总面积8.4%,林业用地面积占总面积77.6%,森林覆盖率72.6%,笋竹两用林资源丰富。全镇共有3992户,14427人,其中农业人口13607人,劳务输出外出人数1542户,5649人。

二 建设成果

荷地镇农民长期以务农为主,粮食生产是基础产业。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从传统农业向效益农业发展,逐渐形成了“菌、竹、茶、果、蔬、养殖”为优势产业。

1、粮食:随着土地改革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该镇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兴建大山、东山等4座水库及山塘,改造冷水田,选用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技术,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已从原先的粮食亩产只有100公斤左右到现在的粮食亩产350公斤。

2、锥栗:该镇锥栗产业向规模化发展。2003年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稳步发展”的要求,经过省农科院的科学论证,由林业局技术人员科学规划,在杨桥、黄洋、黄沙、岩坑、半路、大岩、底墅等七个行政村规划了万亩锥栗园区。2003年新建园区面积1200亩,全镇锥栗面积达到5343亩,其中的300亩有产出,去年每亩收入达到80—200元。

3、蔬菜:该镇反季节高山蔬菜产业进一步做大。2002年开始试种成功,2003年通过省农科院和镇蔬菜专业合作社的信息、技术服务,采用订单农业的形式,种植了小尖椒、四季豆、西兰花、甘蓝菜等品种,2009年复种面积达到1800亩,产值达150多万元。至今已经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与经济效应。

4、养殖:该镇高山养殖初见成效。在总结多年高山养殖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向产业化、规模化养殖发展,2008年发展山地养羊1500多只,规模养鸡3000 只以上的大户有4户,稻田立体养鱼、养田螺、养泥鳅面积1500亩,生猪饲养量达6750头,养殖收入达239万元。

5、香菇:2000年厦门富士岛公司与苏湖、杨桥等6个行政村以公司加农户形成发展仿生菇,产品出口日本等东南亚国家。2008年推广香菇标准化生产,提高香菇价格每公斤3—4元,同时还引导群众试种了姬松茸、杏鲍菇、珍袖菇等30万段,取得一定经济效益。香菇是该镇的经济支柱,占经济总收入42%。

在调研中,得知省领导非常关心荷地镇的发展,2007年,省农科院党委书记管竹伟、副院长张明生等来到庆元县荷地镇百亩高山蔬菜高效种植示范基地,为业主吴刘胜、杨信勇出谋划策。近五年来,省农科院投入扶贫资金及物资165.5万元,组织实施了高山蔬菜及锥栗种植、秀珍菇栽培、山地养羊等20多个扶贫项目。如今,仅高山蔬菜、锥栗种植面积全镇就达10120亩,去年这两项“留守”农民人均增收980元。

三 存在的问题

1、农业机械化程度仍然太低

荷地镇位于山区,山路曲折,田地也多在山坡上,而非在平原地区,每户的每一块土地也是比较狭长的,很不适合使用农业机械。所以到目前山上的田地还保持着最原始的耕作方式。

2、有部分农民的观念仍然滞后

现在的农村已经免农业税几年了,但农民对国家的政策的认识水平仍然不高。大多数农民仍如往日那种只靠种田,秋天卖粮食来获取收入的方式。缺乏发展创新产业的思想。

3、部分村子经济产业结构单一

由于部分农民的思想相对滞后,经济来源仍然是原始的种田卖粮。使得部分村子不能及时发展成经济产业结构多元化,收入多样化。

四 措施

1、加强党对人民的领导作用

改善村镇的交通,方便农业机械的运输。同时政府提供一定政策鼓励农民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程度,从而减少了农民的劳动力,加大了农民的收入。引导人民走上发展致富的道路。

2、解放农民的思想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我们的人民群众也应解放思想,多了解国家政策,学习新思想。

3、发展产业结构多元化

引进新技术,改善原始的产业结构,发展新的产业结构。找致富项目,如果园、大棚、养殖场等。同时也能吸引年轻人的回流,不至于年轻人的大量外流造成劳动力的减少。

五、实践总结及体会

通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再次亲身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如此之快。已由原来的以务农为主,粮食生产是基础产业向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从传统农业向效益农业发展,逐渐形成了“菌、竹、茶、果、蔬、养殖”为优势产业。

调查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农村人民的思想相对滞后以及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为此我们应该发挥政府、党对人民的领导作用,加强农村人民的思想认识,学习现代新技术、新知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和谐。

我们应该积极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做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做我们应有的贡献。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参考文献

关于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对策性思考 篇5

新形势下农村地区支付环境建设的若干思考 黄倩 2012/01/17 分类:风采.交流 字体: 【大 中小】 拷贝内容

“三农”问题一直是最近几年中央关注的焦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服务“三农”主力军,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同城和异地支付结算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对于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建设的研究能够让我们更好的认识到这方面存在的不足,为业务发展需要,创新支付服务方式。本文试从如何畅通支付渠道、创新支付手段,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等方面,探讨对新形势下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建设。

一、宏观形势分析

2009年7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关于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224号),明确将这一年确定为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试点年,探索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具体做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支付结算知识宣传,提高了农民对非现金支付的认知度和认可度。2010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在海口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工作会议上强调:2010年要继续大力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改进农村信用社接入大额支付系统状况,大力推广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结合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万村千乡”工程、农村市场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趋势等,切实改善农村支付环境,使农村和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现代化支付体系的建设成果,真正得到实惠。

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20587家农村信用社、1035家农村合作银行、1664家农村商业银行、88家村镇银行接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全国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全部建设运行了综合业务系统,并实现与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的联网。农村地区支付清算网络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在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方面,人民银行组织开展的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已扩展到23个省(区、市)的5.2万个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和全国31个省(区、市)辖内1.5万个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

从宏观形势发展来看,加强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已成为人民银行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成为各家商业银行抢占农村金融市场份额的重头戏。

二、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现实意义

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问题不是一个朝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困难是不言而喻的,但改革是历史的必然进程,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不仅仅是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问题,更是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引导资金回流农村。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光靠国家的财政是远远不够的,信贷资金的投入必不可少,信贷投入的效果是无庸置疑的。而信贷的投入必须有个先决条件,那就是要有钱可投。现实是农村的资金因结算条件的限制,往往流向结算便捷的城市。信贷投入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要走得矫健,必须要不断的有储蓄资金的不断注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只有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网点遍布城乡的优势,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广泛采用非现金支付工具,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金融服务,从而有效改善农村资金外流的现象,增强农村金融机构资金的供给能力。

(二)有利于节约社会成本。纸币需要大量材料制作,成本高不言而喻,同时长期以来,由于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建设滞后,农村成为全社会现金流通的集散地和反假币、防盗抢的重点区域。加快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建设,大力发展银行卡和各种信用支付结算工具,必将大大减少在农副产品收购、农业生产资料销售等领域的现金流通,降低交易成本与相关风险,提高资金效益,促进城乡商品流通。

(三)有利于培育农村信用文化。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非现金交易作为“诚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金融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银行卡等支付结算环境的建设,促进电子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的广泛应用,对于更新农村单纯的现金货币观念,接受并大胆使用电子货币支付结算工具,不断增强交易双方的信用度,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传统结算工具仍占主导地位

农村支付结算工具虽已日渐丰富和完善,已经从传统的现金、转账、汇兑、委托收款业务逐步扩展到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卡、网上支付等业务,票据和银行卡业务比重逐渐上升,但传统支付工具仍是主要的支付结算方式,现金交易的数额较高。

(二)资金清算系统欠发达

目前,我行的资金清算系统包括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大额实时、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全国支票影像系统等,其中大、小额支付系统、全国支票影像系统均系人民银行开发建设,只有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是农村合作金融系统(包括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第一个全国统一的资金清算平台。农信银支付系统自2006年上线后运行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汇路不畅、在途时间长、速度慢、环节多、查询查复困难等。

(三)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在未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以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异地资金汇划主要通过三种渠道:特约电子汇兑系统、人民银行电子联行系统、其他银行汇划系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通过以上三个渠道以及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进行异地结算,必然在有关银行开立账户,存放一定数量的备付金。同业往来资金占用增多,信贷资金运用相对减少,必然影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效益的提高。

(四)缺乏有效的技术创新手段

由于农村经济普遍欠发达,市场发育不成熟,商户具有数量多、规模小、流动性大等特点,适应农村该特点的有效创新支付手段不多,目前只是限于POS等支付工具。同时多数商户不具备布放POS机具的条件,即使在布放POS机具的商户中,多数也不愿承担刷卡交易费,受卡的积极性不高,发展速度慢。

四、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建设的发展瓶颈

(一)主观因素制约支付结算工具的推广

1、目前各金融机构对支付结算业务普遍实行收费,对农村地区使用者来说,相对本身结算业务量而言结算手续费仍偏高,而支取大额现金不用收取任何费用,既直观又简便,而不愿使用其他支付结算工具。而且农村地区的企业为了避税,担心通过银行账户进行交易的资金会被税务机关列入企业应税收入,增加税款,因此在结算时偏好现金交易,甚至发工资时也不愿意转账代发更喜欢提取现金。这一方面增加了银行的现金压力,另一方面也相应造成增加结算工具的推广难度。

2、虽然近几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由于电子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支付结算方式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相对于业务平台的发展速度,人员的业务水平仍然偏低,许多的一线临柜人员不懂会计原理,特别是对于新员工来说,对于支付结算方式比较陌生,加之支付系统业务的风险较大,所以很多临柜人员从心理上对新的支付结算业务存在畏惧情绪,不愿意办理此类业务。从而导致支付结算人员素质和数量难以满足农村金融服务的需要。

(二)客观因素制约支付结算业务的推广

1、现代化的支付工具还未在农村普及,直接制约了支付结算业务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来,POS机、信付通业务普遍进行推广,但上门主动要求安装的商户却很少,客户经理营销的一些特约商户特别是服装、餐饮、小百货等刷卡单笔金额较小的行业对费率较敏感,认为费率过高且其行业利薄,因此怠于刷卡或尽量少刷。以银行卡为例,农信银异地取款要收取千分之五(最高收费50元)的手续费,由于农民收入较低,存取款单笔金额小,普遍认为使用银行卡交易不划算,无偿的现金使用与有偿的非现金结算相比,农村客户更多的选择现金结算。

2、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农村的有效投入不足,投入的重担主要落在农村金融机构身上。除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依然扎根农村外,商业银行受利益驱使等原因早已纷纷撤出农村市场。最现实的问题是在农村银行卡用户较少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布放自助机具和收单机具普遍存在投入大、产出小、管理难的问题。如一台ATM机单机费用就是几十万元,加上运钞加钞费、线路费、维护费等较高,但跨行刷卡交易量较少、安全隐患较大,出于经济效益考虑,在支付结算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向和投量上,商业银行普遍倾向于把有限的资金投向收益高、成本低的城镇市场,而农场合作金融机构因发展水平问题、技术支持问题、成本核算等等,有效的机具发放也发展缓慢。

五、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建设的初步构想

(一)做好现有支付结算知识宣传与普及。农民知识不足、交易喜好观念等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不是我们能在朝夕之间可以改变的,大小额支付系统、农信银通存通兑业务系统等结算系统已经上线且运行成熟,极大的丰富了农村的支付结算手段,通过农村金融网点,进行支付结算业务特别是新业务的宣传普及,通过柜面人员对客户进行引导,逐步改变农村居民现金支付习惯。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对普通农户和外来务工人员,引导其通过银行卡进行结算,对结算量较大的专业户和开户单位,以转账和票据结算为主提供服务。

(二)创新农村支付结算品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特点,在做好信贷业务同时,注入效益观念,积极开发适合业务发展、符合客户需求、风险程度低的支付

结算品种,打破品种单一的制约。一是发展票据业务,扩大开办银行汇票业务的范围,提高票据使用率。二是稳步发展现代支付结算业务工具。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可充分利用其点多面广的优势,发展、代理卡业务,全面实现银行卡之间实时转账,方便持卡人资金结算。三是要推广发展个人支票业务、通存通兑业务,不断丰富农村合作银行的支付结算品种,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拓宽结算渠道。

(三)充分整合农村银行业资源。相对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而言,邮政储蓄历来就是竞争的强大对手,特别是2007年国家批准邮政储蓄银行成立,更是感觉到了竞争的加剧。因为邮政银行网点的设置同样主要集中农村地区,机构有优势的同时其结算网络早已经实行了全国联网,结算手段方面走在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前面。但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便捷的结算是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的目标之一,要改善农村的支付结算环境,邮政储蓄银行也同样担负共同的责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当与邮政储蓄银行进行有效的合作,整合各自的结算资源,共同提升农村结算服务的效率。

(四)争取早日实行“一卡通”。从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历程来看,普及银行卡、集成卡功能是结算业务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要加大对农村地区丰收卡业务发展的投入,在经济发展较好的乡镇、村有规划地安装一批ATM,争取中国银联的大力支持,发展一批生产、生活资料销售、农产品经营的特约商户,使用POS机进行结算,使用卡的老百姓能真正感受到卡业务结算的方便与实在。二是进一步深化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为农民工提供方便、快捷、低成本的结算服务。四是进行必要的账户清理与归集,如农村的电费、电视费、养老保险费、补助款发放等各类款项的发放与缴纳与有关单位进行充分的协调处理,尽可能的进行统一账户的归集管理,减少老百姓反复跑银行的麻烦,尽可能早的实行“一卡通”。

(五)进一步丰富农村支付结算方式。在国有商业银行加大网上银行业务的宣传和拓展力度的同时,作为农村银行业主力军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更应积极推广网上银行业务、支付宝卡通业务等,把非银行业机构的结算手段与结算途径延伸到农村,使农村有条件的个人和单位能够使用网上银行平台,促进支付结算手段现代化,弥补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设置较少的局限性。

(六)统一合理的结算收费制度。目前结算收费省内对现金存取、转账业务基本不收,而省外通过农信银、大小额系统通兑都相应收取一定费用,POS机、信付通等对于普通商户来说收费明显过高,不利于非现金结算方式的推广。亟待进一步改革现行的结算业务收费模式,降低支付结算收费标准,尤其是刷卡消费手续费,以鼓励非现金结算工具的广泛采用。

(七)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提高经办人员素质水平是确保农信社支付系统平稳运行和业务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前提。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支付系统业务、技术知识培训,全面提高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的操作技能,完善相关制度和处理手续,严密操作规程,切实防范支付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风险。规范支付结算代理业务,在便利支付结算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多头开户。同时要加强对从业人员业务知识、操作能力等系统化培训,使其真正掌握运用现代化的操作技术处理业务,从而提高结算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结算风险。

总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审时度势,顺应新形势下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及时进行支付手段的创新,构建更适应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支付结算体系,积极拓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结算服务领域,才能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更好地吸引客户,发展壮大自身业务,不断提高经营效益,不断促进农村信用社支付结算业务向纵深发展,以强有力的金融服务手段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6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成效

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积累,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传统落后的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正逐步向现代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农村基层组织、民主政治建设正逐步迈向规范化、法制化。一是农民收入不断提高。XX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841元,年均递增6.2%。全县每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000人以上,贫困人口中已有80%左右实现脱贫。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明显。水产、畜牧、茶果、食用菌、林竹、蔬菜等农业六大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XX年的7家发展到19家,销售收入达5亿元。三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中小企业逐步向工业集中区集聚。XX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73.3亿元,年均递增15.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0.8亿元,年均递增17.9%。四是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全县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增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不断深入。“平安乡镇”、“平安村居”、“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农村社会更加和谐安定。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虽然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较好发展,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一是农民持续增收难。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就业门路窄,农村巩固扶贫成果和彻底脱贫难度大,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二是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高山、偏远乡村财政比较困难,农民收入低,资金投入到农村的力度和工业反哺农业的水平极为有限,与平原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脆弱。近年来我县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多发,且多年来农业水利设施修复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许多水利工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十分脆弱。四是农副产品加工水平滞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企业规模偏小,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附加值和商品化程度低。五是农村发展用地紧张。我县山多地少,发展工业大多只能“种在山上”,工业用地成本高,招商引资难度大。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县的基本农田保护率高达89%,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小城镇建设受到了用地的严重制约。六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薄弱。

三、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从当前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农业农村工作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惠农政策的强力支持和各级各部门的深入持续帮扶。

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闽清做为山区农业县,目前80%以上的行政村没有稳定的村财收入,相当部分的村是村财零收入的“空壳村”,而且大多数村民也还不富裕。建设新农村仅仅依靠村集体和村民投入是难以取得明显的成效,需要按照国家新农村建设“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政策,加大各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出资出力共同参与建设,才能实现较快改变农村面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在资金投入使用上,要致力于为农村办实事,循序渐进,逐年逐村的为农村办一些实实在在可改善农村面貌的实事项目。在项目建设上要结合实际量力而行,不要盲目强求地方财政以及村集体和农民的配套投入。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选择一些发展条件较好的村进行的试点示范,作为总结推广经验典型,但不能只做“面子工程”,只办“锦上添花”和“扶优扶强”的事,在资金投入上要适度公平,要避免在本县本乡农村之间形成农村环境以及贫富上的巨大反差,影响农村社会安定稳定。

二要合理调整农村发展用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都需要有一定的发展用地空间,要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科学合理规划和及时调整土地使用性质。对我县耕地保护区保护率达高、严重制约经济发展问题,要积极向上争取扶持政策,及时予以调整,否则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新农村都将难有大的作为。如我县白中镇结合实际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提出了建设三大项目(1000亩工业集中区、XX亩蔬菜基地、3000生态农业观光园)发展措施,把集镇所在地规划成工业集中区、蔬菜基地、商贸区三个区域协调发展,逐步改变目前集镇建设和工业企业布局混乱问题。但要实施这些发展项目,都涉及到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问题。如果白中镇基本农田保护区无法调整,盲目保护着这几百亩位于集镇和企业包围中的耕地,镇村下再大的力气,各级政府再多的投入,也将难以有大的建设成效。

三要着力化解村级债务。村级债务重不仅会影响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许多行政村由于村集体所欠的陈年旧帐,影响了信用村的评定,村民发展生产就难以得到信贷支持。从我县村级债务的来源来看,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信用社发放给村集体用于扶持贫困农民发展生产而无法收回政策性贷款;二是九十年代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盲目要求部分行政村修建村办小学所欠的工程款;三是在早期实施“村村通”等工程中由于财政补助标准低,要求村级予以配套,修建村道等基础设施时所形成的债务。这些债务的形成相当程度上都有国家政策性的因素,因此各级政府应立足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协助化解村级债务。如对信用社的政策性扶贫贷款,国家可在给予信用社适当补助的基础上予以注销相应村级债务;对“普九”建设和“村村通”工程造成的负债相关部门可考虑追加项目补助资金用于村集体还债。

四要加强农村招商引资。我县新农村建设要立足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省会卫星县这一区域定位,发挥对台优势,加大农村农业发展招商引资力度,加强梅台农业合作。在生产发展上积极引导台湾良种、深加工设备、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闽清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在新农村建设上,对具备条件的乡村,可在征得群众同意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建设农业生态旅游村,对全村进行全面规划和搬迁改造,提高新农村建设档次。

关于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对策性思考 篇7

1 当前农村环保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上看, 发展速度不断提升, 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却比较严重。从总体上看, 工业的污染, 农业的污染以及生活上的污染等等。密集程度比较严重。一种比较严重的现象就是有些地区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 久而久之, 农村环境的荷载能力会逐渐降低, 农村环境也会面临着严峻的压力。

1.1化肥污染。从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就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农业的发展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因此, 化肥的使用量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一直以来, 化肥的应用被人们看成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是农业发展的大国, 所以在化肥的使用上一直以来都被国际公认为用量最高。可见, 化肥污染给农业带来的威胁比较大。

1.2农药污染。现如今, 我国的农药使用量也跃居前几位, 很多作物上都会有农药残留的现象。但是只有少部分的农药被农作物正常吸收, 其他一部分农药会进入到地下水和土壤中, 这种情况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些农药的残余会进入到河流中, 对人们的食品安全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从市场的发展上看, 农药的大量使用也会对鸟类以及其他的动物造成严重的威胁, 可见, 农药和化肥相同都是引起农村环境问题的最主要杀手。

1.3地膜污染。在农业的发展中, 为了保证农作物能够按照周期进行种植和收割, 不可避免的需要用到塑料薄膜。这种薄膜属于不可降解成分。在农田中大规模的使用会造成严重的污染。不仅如此, 对于农田的土质以及耕地的质量会产生严重的危害。这些薄膜会在降解的过程中产生较多的有毒有污染的成分, 所以, 这又是农产品和农业土壤的污染源之一。

1.4农作物秸秆污染。根据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 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 产生的秸秆数量比较多, 很多农民都是采取焚烧的方式来解决。但是, 经过焚烧会出现浓烟, 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 这种秸秆焚烧的残留物会随着雨水和地表水等流向河流和土壤, 同样会污染到农村的环境。

1.5畜类禽类废弃物污染。从农村的经济结构类型上看, 除了农作物之外, 最重要的就是养殖业。养殖的畜类和禽类主要以猪、羊、牛、鸡、兔等等。在养殖的过程中, 这些禽类和畜类会排泄出大量的粪便, 伴随着较为浓重的气味。所以, 对于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排泄的污水多数都是直接排入到地下, 给农村的周边环境也会带来严重的压力。另外, 有些养植物会由于养殖方式不科学或者是对于气候条件的适应力不强等出现死亡的现象。农民会将这些死亡的禽畜掩埋,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会慢慢地腐烂, 对农村的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

1.6污水废水灌溉。现如今, 农业的发展范围和规模在不断扩大, 很多来自于矿山或者是冶炼金属产生的废水会直接排放到下游的水库中, 造成农作物的污染。农民的日常灌溉就是依靠河流水和水库水, 如果这些水源受到污染, 必将造成水体的金属含量超标, 直接影响到整个农村的水体严重污染。

2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构想与建议

2.1加大农村环保政策的宣传力度。农村环境保护是一项需要巨额资金投入的庞大系统工程。在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条件下, 要完成这项工程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除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之外, 还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参与。针对当前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的现状, 一是应由地方政府牵头, 组织协调农业、环保、广播、电视、报社等部门联合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农村环境警示教育, 让广大农民全方位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的严重性, 引导农民树立较强的环保意识。

2.2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法律手段是农村环境免遭污染和破坏的有力保障。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 依法治理农村环境有很大困难, 必须加快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建设步伐。在这方面, 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 尽快制定《农村环境保护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针对乡镇企业、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和合资企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同时出台与法律配套的法规、条例等规范性文件, 确保已颁布的法律有效实施和农村环保工作有法可依。

2.3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投入机制。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方面, 应坚持“多条腿走路”的方针, 逐步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首先, 各级地方政府应将农村环境保护投入纳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 并重点向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倾斜, 逐步改变环保投入“重城轻乡”所造成的城乡不公。同时还应按照“以城带乡, 以工补农”的原则。其次, 应强化点源污染者的经济和社会责任, 坚持“谁污染, 谁埋单;谁受益, 谁负担;谁开发, 谁保护”的原则, 对已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 应责令其拿出专门资金限期治理整顿, 对拒不执行环保政策又一意孤行的企业, 必须出以重拳, 坚决打击或取缔, 从根本上杜绝污染源的泛滥。对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 应由地方政府向其收取一部分费用作为环境污染的风险基金, 一旦其造成环境污染, 便用这笔资金偿付治理费用或赔偿有关方面的损失, 以此形成对污染企业的有效制约。

3 结论

随着工业污染、环境破坏程度日益加深, 以及农药、化肥超标使用等多重因素影响, 农村环境污染已严重威胁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如何遏制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环境持续恶化问题, 不仅是关系到新农村建设成败的重大问题, 也是关系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何淑娟, 吴惠敏.安徽农民生态意识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2]史志进.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11.

[3]孟冬冬.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问题[J].南都学坛, 2009, 1.

关于加强新农村法治建设的思考 篇8

关键词:新农村;法治建设;问题;对策

一、我国新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法治观念缺失

法治在农村的推进程度,往往取决于广大农民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了解、认同乃至接受法律的调整。当前我国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还比较薄弱,对法律知识的认知、理解和运用程度仍处在相对比较低的水平。由于广大农民日常主动学习法律知识意识上的欠缺,导致对法律内涵的理解不透,甚至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行为是否违法,他人行为是否侵犯了自己的权利,遇到问题往往想不到或者不知道应该如何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由于多年形成的“人治”思想和对法律的畏惧,一些农民在遇到问题时多是采取拉关系走后门去解决,助长了“权力”对“权利”的损害。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由于法律意识的薄弱和法律知识的欠缺,往往觉得权大于法,做决策干工作总是喜欢参照惯例和习惯、传统去衡量是否,评价对错,有意或无意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时有发生。

(二)农民法律知识欠缺,法律素质不高

当前农村普法教育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很多普法教育停留在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形式上,教育内容过于宽泛,对于实际效果缺乏有效的跟踪问效。对于农村法制教育和法治观念的培养,很多地方没有注意把握农村和农民的特点,教育的内容与农村的现实状况和农民的实际需求不协调,使农民对于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法治观念养成和培养的作用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程度,对于农民依法守法、依法维权的指导意义不大,法律素质仍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影响了农村法治建设的步伐。同时,由于农村缺乏通晓法律的专业人才,甚至乡镇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和依法行政观念缺失,执法水平低下,严重影响了执法的公平与公正。因此,农村法律人才的缺乏和执法队伍依法行政能力的缺失也是新农村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三)法制体系建设缺失,没能形成体系

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讲,法制包括立法、执法、守法等多个环节,立法占首要的地位,没有立法,便无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也无从谈起。我国农村立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体系化不强,许多重要的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未制定,已制定颁布的法律在科学性和可行性上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农村法制多停留于立法层面,在守法和执法层面仍存在一定的空白和缺失,因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无法彻底杜绝与根治。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虽然比较科学完善,但村民依法自治程度依然不高,究其原因,有村民自治受行政干预较深的问题,又存在监管失职的问题。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农村法治建设依然不尽如人意。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影响农业生产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加强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培养农民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

要依据农村现实条件和农村法治程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途径。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对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深远意义有清醒的认,识,明确法制教育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和保障作用。在此基础上明确责任,建立并坚持普法教育制度,同时采取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对涉农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干部要加大学习检查力度,使他们成为学法守法的带头人和引导者。要注意丰富形式、创新载体、精选内容,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把法律知识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农民的炕头,以此使广大农民的法律知识普遍丰富、法制观念逐渐提高、法治意识逐渐增强,最终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快速开展。

(二)完善农村法制建设,建立完善涉农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推进法治化进程的首要条件和重要保证,所以,要求我们国家的立法部门必须大力加强涉农立法工作,尽快填补农村工作中的法律空白地带,保证涉农的各项工作和出现的问题能够做到有法可依。立法部门要更新立法观念,立法工作紧跟时代的发展需要。以农村的改革发展现状作为涉农立法的现实依据,制定既能适应农村发展需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能符合中国农村传统礼俗观念,容易为农民接受的涉农法律法规。立法人员要经常到农村调研,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保证立法的科学化;要切实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和法定义务,体现人性化。为保证已有农业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要及时出台相应的解释性条文和配套法规,使这些法律法规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应有作用。

(三)强化法律公平公正,提高依法执政和法律援助的水平

关于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对策性思考 篇9

当前,农村稳定中所存在的各类问题大多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有相当一部分是因农村土地征收、移民搬迁安置、各种工程建设用地补偿标准不

一、部分司法不公、社会治安处置不力、应该要关护的切身利益得不到关护、部分工作部门处理问题不及时等引发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正确对待,不得漠视。要建立和完善充分的民意表达机制,一是要在各项政策和决策出台前,应征求有关专家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减少和防止随意性,让决策和政策的制定得以更加科学合理。二是拓宽民意表达途径,民情反映渠道。三是要完善群众来信来访的接待机制,明确职责,热情接待,指明出路,坚决堵绝“冷、横、硬、推”。各相关部门应向社会公开信访部门和有权处理问题的行政机关的通信地址、联系方式、工作程序等相关事项。

二、体现公正,及时处理各类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是维护稳定的基础

三、深入实际,说服教育和政策宣传是维护稳定的有效手段

农村社会矛盾涉及的行业多、领域广,但就此本质而言,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农村条件所限,对各类政策法规理解不透、明白不了而引起的。对此,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首先我们要深入到各家各户,去面对面地与群众交心谈心,了解社情民意,切实掌握影响本地区农村稳定的突出问题,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其次是建立有效的政策宣传和普法教育机制,特别是乡镇要转变政府职能,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好一线作用,把党和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宣传到位,把一切关系到维护农民利益,保护自身权利和群众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土地法、土地承包法、婚姻法、行政诉讼法、民法、计划生育法等)普及到位,使其明白一旦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应根据实际情况该走信访的走信访,该走法院的走法院,该走复议的走复议,该走劳动仲裁的走劳动仲裁,多渠道解决矛盾,避免引发不必要的群体性事件。再次是要讲究方式方法,做到“两个结合、两个区别对待、一个优先和三个不漏”,两个结合是“说服教育与依法惩处相结合,以说服教育为主;兴办实事与维护稳定相结合,以疏导为主”。两个区别对待是:“合理要求与无理要求区别对待,合理要求必须解决;多数人的利益与个别人的要求区别对待,优先考虑多数人的利益”。一个优先是:“在企业利益与群众利益产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群众利益”。三个不漏是:“宣传思想教育工作要做到不漏户、不漏人、不漏事”。四是要未雨绸缪,注重苗头性的问题,对于农村稳定,不论是部门和乡镇一定要做到防于未然,发现苗头及时处理,不使其蔓延。

四、多方联动,建立起高效的矛盾排查调处体系是维护农村稳定坚强保证

农村社会矛盾,依靠一两个部门是无法完成排查调处义务的,必须多方联动,共同出击,才能取得实效。一是应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二是要强化信访职能,应在信访部门实行派任律师制,对信访者给予必要的法律指导,该走法律程序的走法律程序,避免行政越权或以权代法的现象。三是要强化党政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合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在矛盾突出,己引起大规模群体事件的现场,所在乡镇、县(区)领导、涉事单位、业务主管部门、信访工作机构、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工作人员要及时赶到现场,相互配合,做好接待、劝返和答复工作。四是要依靠群众,借助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化解矛盾,就是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基层党组织、富有正义感且有威望的群众代表、矛盾纠纷当事人的亲属和亲戚朋友的作用,对当事人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五是要建立有效的司法救助机制,客观地说,有些群众上访是因为司法成本过高引起的,因此要建立司法救助组织,对那些无力支付司法成本的人提供司法援助服务。

五、强化督查,建立社会稳定责任追究制是维护稳定的长效措施

新农村建设贷款有关问题的思考 篇10

从去年我行开办新农村建设贷款实践情况看,银行贷款已成为地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北京市各区县旧村改造力度的加大,土地整理储备资金需求旺盛,越来越多的区县项目开始向我行申请土地储备贷款。但是,对于农发行而言,现行北京土地储备开发模式与各有关监管部门对土地储备贷款的政策性要求不能完全匹配,使得我行在支持政府土地储备业务发展时面临多重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借款主体。从现行土地储备贷款借款主体看,土地储备中心虽然经工商管理部门注册为企(事)业法人,但并没有按公司化规范运作,仅是代表政府负责土地收购、储备、交易等日常事务性工作,不负责对土地资金的安排,缺乏经营自主权,实际属于政府的附属体,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政府往往把土地储备贷款当做财政资金管理使用,实行财务收支两条线模式,土地储备中心对于拍卖的储备土地款项没有支配权,必须直接上缴财政专户,由财政经审核后核拨相关款项,而不是及时用于归还贷款,因此贷款银行很难对信贷资金进行有效监管,增加了贷款风险。

(二)自有资金。按照土地储备贷款的管理要求,土地储备项目的自有资金应达到20%。北京现有的政府土地储备机构均为市区两级国土部门的直属事业单位,土地储备项目的自有资金主要是财政向其提供的开办资金和财政拨款。基于对北京市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和北京市政府及市财政部门信用度的认可,我行在办理新农村建设贷款时,以总行相关规定为依据,将财政下发的资金下拨指标文件作为资本金已到位的凭证。这一做法与银监会有关文件规定有差异,给各级行带来合规性检查风险。

(三)贷款方式。按照《土地储备管理办法》以及监管部门所发布的政策文件,土地储备贷款应为抵押贷款,农发行《新农村建设贷款办法(试行)》也规定:新农村建设贷款可采用土地使用权抵押、土地出让收入返还质押等担保方式。采用土地出让收入返还质押担保,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具备抵押条件的土地,应及时办理抵押。目前北京普遍采取土地储备证抵押担保方式,即为已完成收储但尚未上市交易的土地办理土地储备证,以具备土地储备证的土地作为抵押物,通过错位抵押方式满足监管部门的相关要求申请土地储备贷款。但在实践中,由于具备土地储备证的土地数量相对较少,为满足抵押物价值要求,部分土地的估值是以假设开发法来确定的。而且土地储备证作为一种过渡性证件,在法律上存在瑕疵,如果贷款出现问题,银行在处置抵押物时将遇到困难。

(四)政策影响。土地储备项目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是项目腾退土地出让收入,土地出让与国家政策调控影响息息相关,国家对土地政策调控力度的大小,是决定第一还款来源是否有保证的重要因素,在遇到经济形势或国家有关政策有大的变化,土地市场不活跃时,银行将陷入被动局面。因为整个土地市场是一体的,一旦储备的土地不能如期出让,土地储备机构无法按期还款,按照现行的贷款五级风险评价机制,贷款形成不良将成为现实。即使贷款行拥有大量被抵押的土地,也很难在短期内处置完毕。

(五)贷款期限。土地储备贷款期限为两年,而土地储备开发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作,包括收购、开发整理、储备、供给四个阶段,耗时较长。尤其是在《物权法》颁布实施以后,在土地一级开发过程中,被征地、拆迁一方对补偿金额的期望提高,与土地储备开发主体就补偿金额达成一致的时间延长,直接影响土地储备开发进度。此外,在土地收储完成后,土地储备机构需要综合考虑土地供应计划和市场供需等因素来决定储备土地的上市日期。因此,土地储备项目一般难以在两年内完成储备开发、上市交易和回款的全过程,开发周期与贷款期限不匹配,贷款资金面临无法及时收回的风险。

(六)账户管理。总行《新农村建设贷款办法(试行)》规定:“借款人一般应在农发行开立基本账户,农发行贷款占借款人全部贷款比例较低的,可开立一般账户。”而在我行承贷新农村建设贷款的客户主要为各级土地储备管理中心,是事业法人单位,其开立账户需同级财政部门批准,有一定难度。且有些承贷企业与我行发生信贷关系之前已在他行开立了基本账户,不可能再在我行开立基本账户。由于此项制度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落实,给各级行带来检查风险。完善新农村建设贷款政策建议

(一)引导和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我国房地产市场是明显的政策市场,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各种房地产、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来调节干预房地产运行,去年从2月到现在,北京市商品住宅房地产价格均价上涨幅度高达40%以上,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状况是土地市场特别是城乡结合地带能否活跃起来的前提条件,只有经济发展前景好,房地产市场才能回暖并带动城乡土地市场的供需双方达到良性平衡,土地储备机构才可顺利地将土地供应出去,土地储备贷款还款来源才有保障。预期房地产、土地市场的好坏,决定了储备用地能否交易及能否溢价交易。未来的城乡经济发展前景、房地产市场和土地市场的活跃程度将成为储备用地贷款是否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制定切实有效的金融监管政策。金融监管政策应从指导各有关贷款银行按章操作、规范金融竞争、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出发。首先,应该对土地储备贷款的内涵进行严格界定,使参与土地储备贷款的银行对该项业务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清晰;其次,应通过制定相关监管条文明确对借款人的相关规定和贷款准入条件;再次,要制定与土地储备贷款业务相适应的业务操作框架结构,既规范贷款银行的业务操作,也防范银行间的不正当竞争;第四,应制定与土地储备贷款业务相匹配的担保办法。目前制约银行土地储备贷款业务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贷款担保难。建议对土地储备贷款的发放引进第三方保证等其他担保方式,尤其是对于利用政府财政支出等综合收益还贷款的项目。为此,呼吁金融监管部门要和政府积极磋商,考虑通过法律的途径,明确以第三方保证、信用方式获取土地储备贷款的可行性,并使之合法合规化。

(三)完善农发行信贷管理运行机制。在贷前阶段,首先要对土地储备中心的性质、收支方式、借款资格等问题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以求加强对贷款风险的控制,趋利避害;其次,要加强贷前调查评估,将借款人综合收益或项目收益能否覆盖贷款本息作为贷款项目是否可行的主要判断依据,重点评估借款人(项目)现金流、借款人偿债能力、借款人(项目)财务生存能力和贷款担保能力等情况,合理确定贷款条件和贷款投放量。在贷中阶段,要重点审查项目的合规情况,要详细了解项目的建设内容、建设主体、项目总投资、资金来源、项目立项、项目用地、项目许可、施工许可、拆迁许可等内容,并要求提供齐全的政府相关文件,这些相关的文件和资料,应作为申请贷款资料的附件。在贷后阶段,主要是加强对项目资金流向的跟踪管理。

(作者:陈小吟 摘自:金融时报)

上一篇:我是文具盒小学作文下一篇:很美的古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