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镇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精选7篇)

镇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1

一、主要成效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打造一流县城的同时,从统揽全局的高度,以村镇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初步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和谐发展的格局。

1、科学编制规划,以规划引领农村小城镇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搞好农村小城镇建设,首先要科学规划。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工作,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的基本原则,按照“政府组织、专家编制、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要求,注重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以超前规划引领农村小城镇发展。早在,各乡镇就聘请了东华理工大学和华中科大联合编制了《总体规划》,确定了各乡镇的区域规划、城镇性质、总体布局以及道路交通、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环保环卫、建设控制等目标。今年,浒湾镇和对桥镇分别围绕“文化旅游名镇”、“生态旅游边贸新镇”的目标,再次请省城市规划设计院对集镇建设规划进行了修编,浒湾镇还聘请了专业部门完成了污水管网和书铺街老城区建设规划,为下一步的发展进行了科学定位。县土管局自开始,聘请相关部门对各乡镇集镇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了编制,去年已通过相关部门的评审并正式实施。

2、强化基础设施,以项目带动农村小城镇发展。项目是集镇建设的“引擎”,大项目大发展,小项目小发展,好项目快发展,无项目没发展。近年来,我县按照省、市的要求,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以镇村项目建设为抓手,带动小城镇发展。从20开始,全县各乡镇每年实施100多个村镇建设项目,切实加强了农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县委、县政府还印发了《关于推动乡镇集镇建设的实施方案》,要求各乡镇大力实施“十个一”建设工程,即一套科学超前的总体规划、一套集镇管理的长效机制、一套安全清洁的供水系统、一条亮化美化的集镇街道、一个文明安全的和谐社区、一个功能齐全的农贸市场、一个优质便民的服务中心、一所群众满意的中心学校、一个设备齐全的卫生院、一座温馨祥和的敬老院。,各乡镇安排了143个镇村项目,总投资达7.75亿元。随着每年实施的镇村项目成功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我县小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小城镇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我县小城镇建设工作在全市年度综合考评中获第二名。

3、突出重点建设,以示范引导农村小城镇发展。按照全省实施“百镇示范工程”的安排和要求,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以上,突出抓好浒湾镇、对桥镇等高速公路、国道、景区沿线重点集镇的小城镇建设。浒湾镇充分发挥千年历史文化名镇和地处抚州“6+1”城市群较为中心地带的有利条件,通过多渠道筹资,积极加强项目建设。先后建设了金浒广场、浒湾抚河大桥、金溪三中综合大楼、老街道路改造、新街路灯亮化与下水道工程、自来水设施建设和浒湾中心医院大楼等基础设施项目。目前,正在开展“一渠两岸”及书铺街开发等项目建设,促进了小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至20底,浒湾镇人均道路硬化面积7.1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2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75%,城镇化率达40%。对桥镇以龙虎山风景区为依托,充分发挥国道沿线交通优势和毗邻华东交通枢纽城市鹰潭市的地理优势,积极开展示范镇建设。先后建设了农村党员干部培训中心、农贸市场改造及集镇美化亮化硬化工程、便民服务中心及文体活动场所、对桥镇中学校园环境建设工程等项目。至年底,对桥镇人均道路硬化面积6.9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6平方米,城镇化率达35%。为策应省委、政府建设和谐秀美乡村的要求,县新村办通过镇村联动等方式,对浒湾、陆坊、琉璃、对桥、石门等乡镇所在地或边缘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布点,有力地推动了上述乡镇集镇的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硬化等工作。

4、健全管理机制,以管理促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注重管理是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核心。近年来,各地通过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清扫、保洁、清运、管理、执法、监督“六位一体”的小城镇建设管理体系。例如:浒湾镇制定了《小城镇环境管理实施细则》和《浒湾镇镇区卫生管理制度》,全面落实了临街单位、住房、商店“门前三包”责任制;在原有4名环卫人员的基础上,增配2人,并购置了垃圾处理专用车等清洁工具,及时清扫街道,及时运送垃圾,确保路面全天候整洁;成立了街道管理巡逻小组,有效遏制了违规现象的发生;成立了交通管制小组,进行全天候沿街巡逻,确保辖区交通畅通;对镇区广告乱贴乱挂、商户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垃圾乱丢乱倒等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提升了镇区环境卫生水平。为切实加强集镇环境卫生管理,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今年8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的通知》,彭县长亲自召集乡镇主要领导开会,明确责任,进行部署。县新村办还在省、市、县安排的农村清洁工程经费中对集镇环境卫生工作给予经费奖补,推动了集镇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秀谷镇大力实施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净化的“五化”工程,强力推行门前三包制,路段长、班子成员包片制,绿化认养制,举报奖励制等管理模式,成功营造了小城镇管理的良好氛围。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对县城小街小巷进行全面监管,消除卫生盲区,保障了城区环境卫生。大力协助有关部门抓好社区建设、市民教育,为我县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存在不足

1、编制缺乏长远规划,集镇功能不够完善。20乡镇虽然聘请了东华理工大学和华中科大联合编制了《总体规划》,但当时规划编制粗糙,乡镇有应付差事的现象。且该规划已时过境迁,难以完全适用当前和今后小城镇建设的现实需要。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除浒湾、对桥完成外,其他乡镇均未开展。究其原因:一是经费紧张,编制一套规划需15万以上;二是规划很难做到科学、实用,在实施中规划与建设存在“两张皮”的现象,随意性较强,很难长期严格遵照执行。 集镇规模偏小,产业特色不显,吸附承载能力不强,商贸不旺,功能也不完善,与“十个一”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乡镇与乡镇之间发展也不够平衡。人口较多的集镇功能相对比较完善,人口少的集镇功能有萎缩的现象。

2、建设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近几年来,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主要是依托项目投入,县、乡财政直接安排资金投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较少。乡镇财政主要是保工资、保运转、搞乡镇政府大院建设,对集镇的公共设施投入除了购置部分环卫设施、支付保洁人员工资和街道路灯电费,再加上零星修修补补之外,自有资金投入较少。县财政主要以项目配套为主,单项列支专款用于集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多,与国民经济发展,与县级财政增幅,与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功能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小城镇的环卫、园林、公厕等公用设施比较缺乏,绿化、美化、亮化工作也未能跟上。

3、土地经营文章做得不活,集镇发展缺乏后劲。据统计,-2011年,全县乡镇公开出让乡镇国有建设用地共4宗,面积8.4亩,成交价117.45万元。其中浒湾镇2宗,何源镇、双塘镇各一宗。据了解,当前乡镇一是土地收储难。农村集体土地收贮价格较高,乡镇很难承受。原粮管所、供销社等乡属单位占用的土地纠纷较多,闲置土地很难盘活。二是为节约成本、图省事。乡镇为规避土地出让相关税费,同时也为了省去争取用地指标难的麻烦,干脆“单打碎敲”单宗出卖。三是农村建房滥占乱建现象比较普遍。一户一宅、拆旧建新制度未能建立,农民占用耕地建房的现象有蔓延的趋势,集镇土地出让价格不高。四是缺乏长远打算。当前乡镇工作千头万绪,尤其是维稳压力任务繁重,经营土地没有硬性任务和考核指标,乡镇主要领导没有也很难把经营土地放在应有的位置。由于土地经营做得不活,社会资本参与集镇建设与开发的力度不大,大多数集镇年年老样子,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4、环境卫生管理存在薄弱环节,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垃圾处理设施缺乏。除双塘、石门建有简易垃圾中转站外,其他乡镇没有垃圾中转站,也没有规范的垃圾填埋场,大部分乡镇租农用车作为垃圾清运车。二是保洁队伍不够稳定,人员数量不足。目前,保洁人数较多的有浒湾、对桥,保洁较好的有双塘,但普遍存在着保洁人手少,保洁效果差的问题。三是集镇居民保洁意识差。单位和居民门前“三包”责任制基本没有建立,少数集镇虽建立了,但落实差,垃圾乱丢乱倒现象严重。

三、几点建议

1、要切实把小城镇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强调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化”同步。省委、政府提出要建设和谐秀美乡村,其中要求至全省50%左右的乡、村要达到和谐秀美的标准。小城镇作为乡镇的政治、生活、文化、信息中心,作为城乡“三个文明”建设的展示窗口,县、乡政府责无旁贷要把小城镇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主攻“两区”建设成效明显,城区建设荣获多项殊荣。相比之下,我县农村小城镇镇建设虽有较大进步,但与“三化”同步相比,与和谐秀美乡村标准相比,与农民和集镇居民幸福指数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把小城镇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核心是要强化县、乡领导抓小城镇建设的责任意识,并形成政府、部门、社会、群众齐抓共建的的格局。

2、要切实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乡镇要切实做活土地经营文章。要加大土地收储的力度,对原乡镇站所、厂矿、学校、砖瓦窑等闲置土地要因地施策,尽快收储;对集镇规划区内的农民集体土地要像秀谷镇抓“两区”建设征地一样,责任到人,限期征收。要加大土地公开出让力度,通过“招、拍、挂”引进竞争机制,控制用地数量,提高竞拍价格。要大力推广浒湾、合市等地事前公示、联审联批制度,加大农民占用耕地税的征收力度,遏制农民占用耕地建房。浒湾镇对集镇规划区内居(农)民建房采取不接电等方法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取得了较好效果。土管部门要适度安排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支持集镇搞活土地经营,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县财政要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建议从始,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推磨转圈的方法,集中抓好1-2个乡镇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镇村联动”项目也要主动跟进。对乡镇编制规划所需经费,建议县财政适当奖补,以调动乡镇搞好规划编制的积极性。

镇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2

而这只是刘家场镇的一个缩影, 镇上高楼林立, 学校、医院、商业街、养老院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俨然一座县城的模样。作为全国重点口子镇、中国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试点镇, 它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 大力发展城镇建设, 改造棚户区, 落实安置房, 以民众满意为己任, 保障民生,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 改造生态环境, 成功实现转型, 成为新农村建设大潮中的一抹醒目的鲜绿。

引资建设, 为百姓服务

曾经的刘家场镇保持着古已有之的“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古朴风情, 而随着松滋市开启建设转型模式, 刘家场镇的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要转型要建设, 招商引资是首需解决的问题。刘家场镇按照“属地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的原则, 为每个招商项目配套“一对一”的服务专班, 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2014年, 该镇先后与葛州坝水泥集团、松源发电、佳恒非金属矿业、江苏和海等9家企业签订了投资协议, 投资总额达到19.43亿元, 当年完成投资4.81亿元。

该镇镇长刘德勇介绍:“和2012年初我们提出转型发展时的税收3888万元相比, 三年后增加4723万元的税收, 也就是说, 我们通过三年的转型发展, 仅从税收一项来看, 这三年我们新增的税收已经逼进5000万元, 刘家场转型发展的最大功劳应归功于我镇的所有企业和所有的纳税人。”

有了经济基础, 刘家场镇更是狠抓建设, 启动了总投资1.28亿元的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程, 目前一期5000万元的484户一期改造计划已经竣工;投资4200万元的三堰淌村羊皮淌小区建设, 今年春节前63户地灾农户已经全面入住;龙潭桥、观音淌、桃丰、河田坪、柳林冲等安置小区的建设顺利推进, 目前已有近100户居民入住。

城乡得到统筹发展, 城乡配套设施投入加大, 城镇功能日益完善。投资4000万元庆卸公路刘家场段建成通车、投资900万元园丁路改造升级完成、投资5800万元北街改危顺利完工、投资2500万元贺炳炎广场投入使用。2014年刘家场蝉联全国重点镇, 并成功创建湖北省卫生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葛洲坝水泥产能置换松滋项目自2013年11月开展主厂区、龙河公路和防护区“双征”登统以来, 该镇抽调精锐力量, 组建7个工作专班展开主厂区“双征”大会战, 提前7天完成“双征”登统任务, 利用25天时间完成950亩土地及地上附着物征收、55栋房屋征迁及171座坟墓迁移等任务, 刷新了松滋市“双征”速度。

对于未来, 据该镇政府工作人员透露, “将继续加强规划建设管理, 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把刘家场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重点镇、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镇, 同时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首先要力争全年签约项目5个以上, 在服务好现有14家规模企业的同时, 紧紧围绕建材业做大做强和矿产品精深加工, 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壮大总量。为抓好工业企业的配套服务建设, 完成天然气项目建设, 完成龙河路建设。

其次, 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将启动第二期364户改造工程。建好城乡垃圾压缩中转站, 增配相关设备, 加大环卫投入, 巩固常态化的城乡保洁长效机制, 推动城乡垃圾全域无害化处理。

此外, 还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完成河田坪、龙潭桥等重点农村新社区的建设, 启动三堰淌村三堰淌小区、三望坡地灾安置小区、李家湾安置小区建设,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 建设宜居宜业小城镇。

创新思路, 给百姓创收

“我们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 发展社会事业, 保持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 努力让转型发展成果在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惠及全镇人民。”刘家场镇党委书记雷正平如是说。

而事实也证明了, 该镇正是在一如既往地为最广大群众的需求而努力着。投资250万元的镇级帮办便民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 进一步规范完善了26个村居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村村设立了便民服务站点, 帮办便民服务网络达到全覆盖。实施教育“一校一品一特色”工程, 义教均衡发展在全市领先。

全力解决基本保障, 让百姓生活有依靠。该镇完善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救灾救济保障体系, 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力争参保率达到95%以上, 养老金发放率达到100%。总投资300万元的18个村级卫生室完成达标建设, 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力改善福利院条件, 投资110万元的福利院公寓楼已完成主体建设。

除了基本的保障, 为农民创收才是发展的硬道理。作为湖北的边陲地带, 刘家场镇有着26个村居, 农业是发展的关键。由于刘家场农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 但是山区特色鲜明, 该镇紧紧围绕特色狠抓农民专合组织建设。

该镇镇委、政府创新工作思路, 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着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 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出台激励引导政策:从2011年起, 每年预算100万元专项资金, 对一年内个体种养户产值过10万元的、专业合作社固定资产投资过500万元的、成功创立一个农副产品品牌的, 予以重奖。三年以来, 奖励资金共达到350万元。仅2014年, 全镇各类专合组织达到37家, 涵盖了生猪、土鸡、山羊、苗木、食用菌等12个产业。其中喜洋洋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新增投资600万元, 发展养殖大户138个。全镇实现农业产值3.29亿元, 比上年增长27%,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890元。

2015年, 该镇将继续预算投入100万元, 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 重点扶持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按照“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发展方案、一个扶持政策、一个推进体系”的要求, 做好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 重点培育“一种两养”, 即菌菇类种植、山羊、土鸡养殖, 加大对喜洋洋山羊养殖、三堰淌草菇等农民专合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力争2015年出产菌菇120万斤, 出栏山羊8万只, 出笼土鸡150万羽, 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集中精力打造山区特色农业品牌。

同时, 农业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完善。三年来共整治渠道72条106200米, 堰塘扩洗212口, 小型泵站维修6处, 小型水毁工程修复97处, 小型水利工程33处等, 帮助26个村争取解决了通村公路计划138公里, 累计通村公路总里程达155公里, 完成了15个村总造价134万元的农村公路安保工程施工任务。

在帮助群众就业方面, 该镇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各项政策措施,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工和城乡新增劳动力就业能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扩大医疗救助、法律援助范围, 使更多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网格化”管理, 让百姓满意

作为鄂西南明珠,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的刘家场镇, 曾走出了一位战功赫赫、闻名遐迩的独臂将军——贺炳炎。如今, 占地15亩, 总投资2500万元的贺炳炎文化广场已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每天清晨, 乐器爱好者在这里练习演奏, 老人在这里漫步。傍晚, 镇上的人们总要来这里走走曲径, 看看花草, 锻炼身体, 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而这只是刘家场镇丰富的文化生活与良好的公共服务的一个剪影。为了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 该镇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和持续发展, 多方争取资金, 改善办学条件;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实现村居文化设施全覆盖。

而能高效地落实这些服务, 更是离不开该镇严格的效能管理。

据该镇党委工作人员介绍, 为了提升工作效能, 该镇深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推进了以责任为核心的法治政府建设活动。全镇各级党组织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抓严抓实抓好党的各项建设, 努力让严规铁律成为一种刚性约束, 让严教严管成为一种政治常态, 让严于律己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为刘家场转型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明确党组织抓党建的责任清单, 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 更好地推动了各级党组织书记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责任。每年3~4月召开党代会年会, 定期听取党建工作汇报、纪检工作汇报, 分析形势、部署工作。健全镇、村两级联述联评联考机制, 把抓基层党建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同时更加注重强基固本。坚持重心下移, 领导精力、工作力量、经费投入向基层倾斜。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 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 积极探索在产业协会、合作社等设立党支部工作, 努力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 坚持不懈地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

2015年, 该镇致力于大力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切实抓好“四议两公开”工作, 充分发挥党员议事会和村监委的作用。全面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依法行政工作扎实推进, 达到“统一、精干、高效”的要求。全面推行村居“网格化”管理, 做到人员、资金、制度“三落实”;开展“三打两创一树”专项整治, 着力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推进警力下沉, 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坚持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公开约访、带案下访制度, 引导群众理性表达合理诉求, 及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并推进“法治一条街”、“法律六进”等普法宣传活动, 有效改进机关作风,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让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

绿色乡村, 为百姓筑梦

地处武陵余脉的刘家场镇, 山高坡陡沟深, 地形地貌复杂, 地质环境脆弱, 是地质灾害的易发和多发区。百年来采矿活动造成地下采空和地表破坏, 曾使刘家场镇多处出现滑坡、崩塌、陷落、泉水回落等地质灾害现象, 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 影响了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

为了缓解这一状况, 刘家场镇狠抓废弃矿山“复绿”工程。实施荒山造林35000亩, 低产林改造5400亩, 绿化基地3000亩, 组织四旁植树60万株, 中幼林抚育近1000亩, 封山育林6900亩, 废弃矿山面貌得到较大改观, 累计绿化造林13万亩, 森林覆盖率在荆州独占鳌头。同时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矿山修复, 编制好工作方案, 使用好配套资金, 组织好项目实施, 确保观音淌、柳林冲、三堰淌、三望坡等村连片整治示范取得实效, 实现农村环境基础设施集约化, 环境面貌清洁化。进一步推进桃树片矿山生态修复治理, 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严格规范镇内采矿企业开采秩序, 避免造成新的地质灾害隐患。

此外, 该镇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保护基本农田, 通过“三个小区”建设成新增农田;小区建房不占用耕地, 新修公路和改造公路也避免占用耕地, 还通过改造河沟、整治边坡形成新增农田面积。为了减少植被破坏, 该镇在治理边坡、改造河道时及时栽树植草, 恢复植被, 并在小区建设时尤其注意形成绿化带和公共绿化区, 公路两侧均栽植行道树, 形成公路沿线绿化景观。

为进一步落实绿色乡村政策, 为百姓筑起一道绿色之梦, 该镇还建立“镇、村、组”三级垃圾回收站点和清运服务网络, 实行“集中清扫、分段保洁、定点中转、定时清运”的环卫管理模式, 确保全镇垃圾日产日清, 较好地改善了乡村环境卫生面貌。

在湖北省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试点乡镇中期验收中, 该镇实施的“一覆盖、两提高、三体系、四处理、五保障”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特色管理模式受到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 评审结果名列荆州第一, 成为松滋市唯一的省级试点。

“还将力争用三年时间打造龙河公路绿色长廊, 创建10个省级绿色示范村, 发动千家万户户平每年栽植10棵树, 发展油茶1000亩, 花卉苗木1000亩, 稳步推进重点工业企业环保技术改造, 实施山体修复和‘矿山复绿’行动, 让人民在刘家场望得见青山, 看得到绿水。”镇长刘德勇表示。

在这样的努力下, 刘家场镇成功蝉联全国重点镇, 荣获湖北省卫生镇, 湖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镇, 同时也成为中国首届乡镇投资环境300佳的“全国重点镇”、湖北省综合改革试点镇。

全镇上下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 以基层党建为抓手, “知难而进、迎难而上”, 紧紧围绕“大水泥、棚户区、招商引资2个亿, 社会治理进村居、建好地灾安置区”的工作思路, 强力作为, 在煤炭产业严重萎缩和全国经济发展下行的大环境下保证了经济的平稳增长、转型发展稳步推进、民生工作持续加强、党员干部作风明显改进的可喜局面。

2014年, 该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5.5亿元, 同比增长14.3%;实现工商税收8611万元, 同比增长10.8%;农业总产值达到3.9亿元, 比上年增长27%,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2890元, 比上年增长12%。今年元至5月, 已实现工商税收5236万, 为全年税收过亿打下了坚实基础。

“成绩的取得, 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 得益于清晰的发展思路、明确的工作重点、有效的落实举措和务实的干部队伍, 这是我们融入新常态、积极新作为、创造新业绩最为宝贵的财富。”该镇党委书记雷正平这样说。

而它的未来, 更值得期待。据了解, 2015年该镇经济和社会发展预计综合绩效考核进入全市优胜行列, 将积极争取实施各类项目, 让固定资产投入增幅稳居全市前列, 保证工业经济增长势头良好, 各项指标高于全市平均增幅。预计完成招商引资5亿元, 全域工商税收达到1亿元。

镇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3

县委、县政府:

根据盐办通[2012]21号《关于开展“两线三点”新农村建设检查验收工作的通知》明确的相关要求,我组一行7人,负责对庙坝镇新农村特色民居建设进行实地检查、验收。现将检查考核情况报告于下:

一、开展工作的情况

2012年7月31日至8月2日为期三天时间里,我组深入庙坝镇的高坎、茨竹、麻柳、民政、小寨、石笋、黄草、大坝8个村,通过听取汇报、查阅台账、随机抽查等方式,完成了县委、政府交办的检查验收任务。

二、我组抽查的情况

本年,庙坝镇新农村建设房屋亮化工程建设任务是1224户,其中,高坎村229户,麻柳村216户,茨竹村114户,民政村61户,小寨村342户,石笋村36户,大坝村158户。截止验收时,实际启动1093户,庙坝镇政府报告完成937户,占任务的82.77%。按照检查验收标准和要求,根据庙坝镇政府提供的实施完毕花名册,我组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按随机抽查面不低于20%的标准,因此我组应抽188户,实际抽查了242户,实际抽查面占庙坝提供应抽花名册的25.8%。

三、主要做法与经验

自今年2月份该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庙坝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次集中讨论研究、安排部署工作,多措并举,狠抓工作落实。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庙坝镇成立了长廊建设工作领导组,涉建村每村有一个工作小组,由党政班子成员任组长,实行包片包户制度。全镇上下形成党政领导包村、镇村干部包组、村民组长包户的责任制,全面落实责任,层层分解到位,做到人人身上有任务,个个肩上有担子。

二是抓好宣传,营造氛围。自2月初县动员会议后,该镇多次召开镇、村、组三级会议,加大对柿凤沿线房屋改造亮化工程的政策、技术要求等宣传力度,提高涉建群众的参与、支持、配合积极性。

三是积极筹资,保障启动。该工程启动之初,由于受资金缺口的制约,镇党委、政府决定,由镇财政先行垫付每户5000元启动资金,确保全面启动。同时加强与信贷机构的联系沟通,积极帮助群众筹措资金。

四是强化督导,确保质量。庙坝镇在柿凤沿线新农村房屋改造、亮化的农户多、战线长,在实施过程中,该镇注重加大对风格、质量的监督检查,针对部分风格不统一、存在质量问题等,及时告知群众迅速整改,确保了全镇柿凤沿线新农村房屋改造、亮化的有序推进。

四、抽查发现的问题

第一,未作全面启动。庙坝计划实施的任务为1224户,实际启动1093户,未启动131户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大坝村的田坝那个地方,一共有80户农户属于规划的“生态园”区域内,暂不启动是众所周知的。二是全户外出,无法与户主取得联系。

第二,群众贷款被扣。在执行县委政府“补1奖2贷3”政策的过程中,庙坝全镇有72户农户在贷款时被扣减老贷款,群众反映强烈,由于这些农户别无资金来源,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在验收时未能彻底完工。

第三,风格不尽统一。由于柿凤沿线新农村建设庙坝段房屋改造、亮化的农户多、战线长,要在县委政府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局限于建材、工匠为零起点这个基础,自然脱离客观实际。因此,从我组全面检查和按不低于20%的要求抽查的结果,我们的总体感觉,远观——风格不尽统一;近视——建设质量“粗糙”。

第四,自查比较仓促。从庙坝镇政府提供的应抽查对象看,已基本完成的户数为937户,但在随机抽查中,我们发现有少数尚在修建中的农户住房也纳入了实施完毕提交抽查的范围,如高坎村王保村民组的冯礼顺等。

五、抓好尾欠的建议

本次抽查是按县“两办”《关于开展两线三点新农村建设检查验收工作的通知》(盐办通〔2012〕21号)来执行的。既然是抽查乡镇申报已完成的20%,说明既定任务并未完成,事实上也

没有完成。我们认为,这次抽查应该说是一次督促而已。为此,针对庙坝的情况,提出继续抓好柿凤沿线庙坝段农村住房改造、亮化的四点建议:

1、对于全户外出的住房,建议庙坝镇党委政府在原定任务范围内自行调整,并继续组织实施。

2、对于县外迁入户住房的打造,由于涉及到跨县贷款,不能享受3年贴息贷款,如果乡镇不能自行调整,可考虑合并实施。

3、对于年久失修、无改造价值的危房,建议以住户在另一处亮化过的作为基础数据进行统计、核算。

4、对于尚在实施和没有启动的农户住房,只要乡镇继续抓好扫尾工作和作自行调整安排且在本年11月底全面完成的,建议县委政府应予以认可,农户应享受的政策不变。

六、检查验收的结论

经抽查,庙坝镇申报的自查情况与我组实地抽查的结果相符。

盐津县委、政府第三检查验收小组

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交流材料 篇4

一、加强

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发动和规划工作。我们召开了全镇干部专题大会,贯彻宣传中央省县委县政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精神,通过印发宣传品向农户发放。在主要道口街道刷写醒目大型固定宣传标语、宣传牌、规划牌,于××*、魏店等五个小集镇悬挂宣传横幅。把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意义宣传到家喻户晓。七月份,我们还组织各村支书分别到城关、曾店等本地和外地新农村建设试点参观学习。根据外地的经验,结合本镇实际,我们认真研究制定了《××*镇2006年—2010年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镇党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到县级试点界牌村召开两次现场办公会,根据界牌的实际,制定了界牌等县镇试点新农村三年建设规划。做到宣传到位,规划可行、操作性强。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通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我们紧紧抓住中央对通村公路建设补贴的机遇,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在去年全镇通村公路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的基础上,今年计划继续修通余下的七条通村公路,里程12.4公里,至此,全镇通村公路45公里全线修通,全镇实现东西通村公路两大循环,通村公路实现村村通。我们制定了通村公路建设规划,成立了道路建设督导专班,通过群众集资,镇在外“四有人士”捐助等办法,七条公路自筹资金基本到位,至6月底路基工程建设全部完成。目前,已完成洪岗方罗路2.4公里和高铺喻家山路0.8公里水泥路建设,余下9.2公里计划11月底完成路面铺设工程。水利设施建设加强。针对××*镇情,我们把降低抗旱成本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点工作来抓,这是××*人民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4月中旬,我们投入47万元完成了六里坡溢洪道,罗范红石埠头拦水坝和洪岗拦水坝三项工程;对全镇9处泵站进行了维修,其中机泵更新两处,电机添置一处,变压器更换两处,机房改造一处,其他设施维修4处。在去年塘堰开发的基础上,去冬今春狠抓了蓄水保水工作,新挖扩挖塘7口,新增蓄水70万方。带动全镇农民自发新挖塘堰6处,完成土方2.5万方,新增蓄水50万方。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逐步落实。通过入户宣传,直管部门优惠,大户捐资,村级补贴,目前全镇新增入户2000户,占40%,计划年底达到60%以上。

三、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按照调优、优质、生态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做亮板块,按照项目计划,××*探索节水高效模式,发展藜蒿+瓜菜种植模式,走老板发展带动农户发展,示范种植带动大田种植的路子。今年全镇发展西瓜3000亩,亩平增收250多元。拟定发展藜蒿500亩。继续探索缺水少水抓发展文章。4月中旬,在陆洼村岗朱湾复垦土荒坡地300亩,在孝昌引种种植耐旱经济作物红栀子6万株,投入10万元,三年挂果成林后亩平纯收入可达1000多元。恢复××*母猪产业,母猪生产发网展到1070头。壮大仔猪经纪人队伍,拓展销售窗口,上半年仔猪生产销售突破6万头。大力支持以粮食收购加工为主的民办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探索公司化运作模式。上半年个体粮食加工户发展到5家,年可收购加工销售粮食达8000万斤。

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作为加快农村小康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统筹镇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通过阳光工程,扶贫培训等渠道,培训劳务工、农民工,提高劳务工素质和就业质量。镇成立劳务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年初通过联系东北、广州、长沙、北京等相关劳务市场,今年新增劳务输出2000余人,打工经济全镇人平增收1500元。

关于瓦埠镇新农村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5

调研地点:寿县瓦埠镇

调研对象:瓦埠镇居民

调研时间:2011.07.08—2011.07.1

4新农村建设基本的情况

调查中发现,近年来,城关镇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始终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富有成效地推进了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如何进一步推动镇域经济崛起,全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总体目标,仍然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寿县瓦埠镇地处寿县东南水乡,依湖设镇。古老的四条街道,青石铺路,街心正中的条石上,深及寸许的车辙清晰可辨,街道两边的民居本着前店后铺的建筑格局,青砖小瓦,推窗亮阁,有的庭院深达三进、四进甚至五进,每一进天井里的建筑格局也是各不相同。瓦埠镇是上世纪50年代末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首批重点集镇。

(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态势

近年来,瓦埠镇党委、政府对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视,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一是镇、村两级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制定了工作规划,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把 “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一起抓。二是深入开展了宣传发动工作。通过调查了解,各个村都组织召开了党员会、村民代表会以及群众大会,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意义进行了宣讲。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

面临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从这次调研的情况来看,新农村建设总的形势较好,我们在发展经济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确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镇村经济实力薄弱、牵引力不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薄弱,虽然近年来镇村加大了对旅游业的发展、公益事业建设、基础设施等项目的投入和建设,但效果不明显。

(二)农民增收门路狭窄,增长点不多。缺少致富途径。

(三)产品不优,没有品牌。虽然瓦埠镇有很多特产业绩历史文化,但是缺乏科学的发展策略,盲目发展、机械效仿和低水平生产现象比较突出。

对策和建议

农业是基础,农民是关键,农村是重点。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稳,则天下稳;农民富,则天下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首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一)必须进一步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即要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径,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等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好扶贫救助工作;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多途并进,多管齐下,不断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二)必须进一步抓牢主线,巩固和发展增收基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创建产业集群村镇。

(三)利用好瓦埠镇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

(四)必须坚持以点示范,凸现新农村建设新亮点。要紧紧借助中央和省、市、县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以示范点建设为主体,全力提升示范点建设的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配套化。一是要超前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设、环境美化、设施配套做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依据这一主体制定出新

农村示范点建设的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二是要高起点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坚持,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科学统筹资金,加快农村道路、学校、医院、给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五)必须进一步加大新型农民培养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镇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6

各位领导: [文章-http:// 帮您找文章]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我镇**嘎查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试点区基本情况

**嘎查位于我镇镇区东南部,属于典型的牧业嘎查,总面积48万亩,下辖巴音哈达、桃里木、**、塔马哈赖、西日陶勒盖5个牧业社,居住着168户农牧民,总人口766人,其中蒙古族599人,2005年,嘎查集体经济收入250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6800元。

试点区分布在敖达线(敖勒召其镇-达布察克镇)两侧,距**镇区2公里,距敖镇98公里,距乌审旗达掌线30公里,试点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试点区农牧民户均房屋面积120平方米,户均草场3270亩,户均有水浇地40 亩,14户通动力电,24户通自来水,18户设有卫生间,16户设有渗水井,用来处理家庭生活污水,6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广播电视实现了“户户通”,因**嘎查距**镇区较近,村委会活动阵地、文化活动室、幼儿园、便民超市、标准化卫生室等设施建设在镇区。试点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牲畜饲养量3万只,户均300只,拥有大中型农机具280多台(件),交通工具100多辆,农牧民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

二、工作进展情况

2006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和旗委、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有关文件精神,我镇立足镇情、协助旗新农办全面完成了《**嘎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试点先行确定了103户农牧户作为试点,试点区内有人口403人,其中蒙古族230人。同时,规划设计了沙石路34公里,入村高压线96公里,绘制完成了**嘎查航空图,与80多户农牧户签订了《**镇**嘎查新牧区建设户建设协议》,农牧民参加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积极性空前高涨,为各项工程的实施做好了准备。

三、主要做法

为了顺利推进我镇**嘎查新牧区建设各项工作,全面按时、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指标任务,按照“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我镇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了镇、嘎查两级建设新农村新牧区领导小组。并与试点建设户签订了以房屋、棚圈、贮草棚、青贮窖、饲草配料房改造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镇**嘎查新牧区建设户建设协议》,为建设新农村新牧区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是年初结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和上级有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有关文件精神,广泛宣传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推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三是根据旗对我镇建设现代生态畜牧业基地的要求及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的原则,立足畜牧业产业优势,我镇适时提出了“生态立镇、牧业强镇、文化兴镇”的发展思路。以**嘎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为契机,将全镇农牧户分为四个层面(即:发展较好的户子、发展中的户子、发展比较困难和无发展造血功能的户子),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土地草牧场流转制度,引导农牧民采取入股、出租、联合经营等多种形式,促进土地草牧场向种养能手和种养大户集中,提高农牧业劳动生产效率和规模效益。

四是推进天然草原建设由分散治理向集中恢复转变。将水资源严重匮乏、人均水浇地不足2亩、沙化面积超过40%以上的户子,确定为生态自然恢复区,通过争取上级支持,引导群众参与,扎实稳步推进生态建设。年初以来,**嘎查争取并完成农综优质牧草种植项目2500亩,种植柠条苗5万亩,柠条籽5万亩。

五是在试点区实行了科技人员包牧业社制度,同时不断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新建了农牧协会、农机协会、科技协会等十个协会,进一步健全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加大对农牧民科技培训力度,增强农牧民科学意识和科技水平,提高科技转化率和应用率。

六是推进农牧业主导产业集约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把肉、绒产业作为农牧业主导产业,按照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着力培育三大基地。即昂南地区,发挥其区位优势和沙土资源丰富等优势,进一步巩固养殖小区建设,大力开发饲草料基地,扩大以鄂尔多斯细毛羊为主的肉毛兼用羊养殖规模,着力培育肉羊养殖基地。昂中地区,通过围封管护,种植柠条等措施改良草场,继续严格执行禁牧、休牧、轮牧政策和解决草畜不平衡矛盾,以土种羊为主,着力培育土种羊养殖基地。昂北地区,属干旱硬梁区,鼓励集中发展饲草料基地,适当扩大白绒山羊饲养规模,大力发展绒产业,着力培育绒山羊基地。进一步优化农牧业布局,推进农牧业发展重心向黄河、无定河流域延伸带等水资源富集地区转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七是按照“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立足我镇地处三旗交界处的区位优势,针对我镇城镇化率低、城镇人口少的实际情况,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目标,对政府办公室、司法所、派出所进行了改扩建,聘请市设计院,对我镇小城镇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初步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现已

完成了测量阶段工作。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尽管各级对我镇**嘎查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经济的投入力度比较大,但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庞大工程,这些资金还远不能满足建设的需要。

二是农牧业综合效益不高。主要是农牧业投入成本过高,特别是农牧业生产所需物资价格连年上涨、居高不下,大大增加了农牧民的生产支出;再加上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的可能性很小,作物单产增加的空间有限,产品质量在短期内难以有大幅提高,使得农牧业整体效益提升不佳,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有限。

三是农牧民市场意识薄弱。由于教育事业发展落后,农牧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群众综合素质相对不高,协作、合作意识不强等多方面的原因,影响了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镇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7

情况的汇报

2010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委农工部的指导下,镇党委、镇政府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实施“果业富民、畜牧增收、三产兴镇”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农村基层党支部“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不断强化“六民”意识,推行“六个一线”工作法,以“抓落实,创一流,比贡献”活动和“求真务实、雷厉风行、勇于复命、奖优罚劣、勇创一流”的总体要求贯穿工作始终,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标准为抓手,努力促进农业生产,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现将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关庄镇位于耀州区西北12公里处,全镇辖24个行政村,8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947人,耕地面积5.7万亩,经济林面积9.69万亩,其中鲜果面积3.95万亩,干杂果面积5.74万亩,人均达到4.5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288元,其中果业收入6000元,占到人均纯收入的75%以上,鲜干果业已成为我镇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目前,我镇有省级新农村示范村1个,区级新农村示范村1个。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绩:

(一)高度重视,扎实推进。

为使我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序的开展,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副书记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努力实践,以示范村为标准,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狠抓产业发展,促进增产增收。

1、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实施小麦良种统供3.1万亩31万公斤,玉米良种补贴1万亩,不断优化粮食品种;加大资金投入,实施配方施肥,努力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食总产,实现粮食安全生产。2010年粮食总产达到14600吨。

2、畜牧产业不断壮大。新增肉牛637头、肉羊623只、生猪350头、鸡2000只,保持了畜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并认真抓好了春秋两季动物防疫工作,顺利通过了市区防疫考核验收,确保了全镇畜牧业安全生产。实现总产值1210万元。

3、鲜干果经济林生产及管理迈上新台阶,果业收入不断增加。鲜干果作为我镇的主导产业,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面完成新栽任务的同时,狠抓了鲜干果的规范化管理,积极推进“5212”优果工程,通过行政推动、技术牵引、资金扶持、严格督查,广大果农管理鲜干果的自觉性不断增强,规范高效的各类示范园面积不断扩大。2010年完成鲜果栽植9500亩、干果栽植4968亩,超额完成了鲜干果栽植任务。培育鲜果5个示范村、22个示范园和270个示范户,发展标准化果园1.5万亩,推广苹果 2 套袋1.1亿只,果园种草600亩。培育干杂果示范村6个,建成标准化示范园6000亩,完成核桃嫁接3500亩。全镇鲜干果总产量3.3万吨,产值1.4亿元,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以上。

干杂果管理重点抓关庄村、雷击村、金马村核桃带,杨塬村、北窑村核桃示范园建设,抓好金马村、麻子村的花椒示范村建设,抓好元古村、雷击村柿子示范村建设;鲜果管理重点抓好稠桑村、马吉村、小王村等三个市级示范村。通过示范效应,带动全镇果园管理上水平。同时,注重资金、技术扶持。镇政府向各村发放管理费用8万元,联系技术培训60场次,培训群众4600人次,组织技术服务队上劳1000人次,促进了果园管理扎实进行。截至目前鲜果管理已完成清园3.75万亩,施肥3.75万亩,秸秆覆盖6000亩,修剪2.7万亩,涂白3.75万亩。干杂果管理完成深耕施肥5.74万亩,涂白 5.74万亩,修剪3万亩。

(三)抓培训,拓宽增收途径,促进生活宽裕。

一是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观看农业科教片,邀请专家举办讲座等形式组织农民培训,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培育有知识、有技术的新型农民。全年培训场次达到50余场,培训人员3000多人次。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结合我镇毗邻新区、耀州区的有利位臵,开展农家乐、泥瓦工技能培训,全年劳务输出4650人,新增农家乐10户,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三是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加大对鲜干果管理技术的培训和 扶持力度,提高果农的管理水平,提高农民收入。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大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全年农民新建房屋2万平方米,购臵小轿车20辆。

(四)抓党建,促发展。

1、全面开展“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镇党委从产业发展、班子建设、环境整治、农民增收等方面,对全镇农村党组织工作进行了全面摸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明晰了工作思路,强化了工作措施,落实了任务、时间、人员、责任。各村党支部能够高度重视,围绕村上主导产业和农户的具体情况,以户为单位填写了详细的增收项目明细表、明白卡、增收台帐,进一步夯实农户在升级晋档活动的主体作用,建立了“表、卡、册”为一体的“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档案。结合宣讲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之际,镇村干部进村入户,讲政策,出点子,促增收,有力地推进了“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的开展。

2、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按照区委要求,镇党委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安排,从2010年5月起在全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一是突出“早、严、细、实”,营造争创良好氛围。镇党委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把创先争优活动纳入了镇党委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之中。镇党委及时组织召开了“创先争优”动员大会,并作了具体部署安排。二是反复提炼主题、抓好特色载体。为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镇党委确定了以“果业富民、畜牧增收、三产兴镇”为主题,“组织创先进,个人争优秀”为载体,立足本镇 实际,创新活动方式,拓展全镇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为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效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三是立足岗位奉献,开展三级争当活动。在全镇机关干部中开展争当“群众贴心人”活动;在村干部中开展争当“致富带头人”活动;在党员中开展争当“产业领路人”活动。通过开展活动展现党员风采。全镇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从各自岗位特点出发,通过组织党员开展业务练兵、科技创新、“立足岗位比奉献”等活动,增强党员乐于奉献、甘于奉献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了党支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推动了广大党员在服务大局上创先争优,在改革创新上创先争优,在狠抓落实上创先争优,全面提升了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取得了明显实效。2010年6月我镇被评为2009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金马村党支部被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北村党支部书记韩永民同志被授予耀州区“郭秀明式的好支书”称号。四是树立惠民宗旨,为民办实事。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通过承诺并践诺,全镇党组织和党员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改变脏乱差现象;积极实施移民搬迁项目,改善人居环境;加强防汛救灾工作,确保群众安全;抓好经济林的管理工作,促进农民增收。

3、党员队伍建设。镇党委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着力培养吸收在各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生产一线优秀青年积极分子入党。全年发展党员15名,转正27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35名,党员队伍得到不断加强。

(五)抓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村容整治。一是全镇基础设施提升明显。09年新修的8条30.1公里通村路全部绿化,全镇通村公路总里程达到72.23公里。今年,又投资82万元,完成稠桑村巷道硬化1公里、七保村砂石路2.5公里、道东村砂石路0.7公里,实现了24个行政村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配备齐了公路养护人员,按照创建标准要求,对全镇21条61.55公里通村公路进行了专项整治,投资104.2万元,完成了路肩处理、错车道建设、浆砌水渠、安保设施等,完成道路绿化35公里,顺利通过省公路局省级农村公路示范镇验收;投资近20万元,完成了柴场、北村、北窑、雷居等4个村绿色家园项目建设任务,栽植红叶李、垂柳、刺槐等绿化苗木15000余株;投资96万元,完成村级两室建设6个;全镇建成人饮工程22处,今年又投资56万元,完成元古、寺沟塬村自来水入户工程,解决了群众饮水困难,基本实现村村通水,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0%以上。二是新建、改建村级卫生室24个,基本达到农民小病不出村,满足群众医疗保健需要。三是扎实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各村都配备了保洁员,使保洁工作日常化。今春全镇共投资42万元,动员人力,动用机械,清理垃圾200余吨,清理“三堆六乱”300余处,刷新围墙19000平方米,修建隔离墙552.78平方米,新建垃圾屋10座,刷新墙面2.18万平方米,美化了群众生活环境,保证了耀柳路沿线及全镇环境整洁、美观;全年完成户厕改造任务2000口,新建沼气池30口,基本消灭了旱厕,全镇环境卫生面貌得到很大改变。

(六)抓宣传教育,促进乡风文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在全社会树立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涌现出稠桑村姚爱花等敬老孝亲模范。同时狠抓社会治安和维护稳定工作不松手,不断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及时解决潜存问题,对重点上访人员坚持“及时解决、正面了解、加强监控”的工作原则,有效减少上访案件发生,维护了社会大局的稳定平安。各村农民文化活动室作用发挥明显,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2009年被评为市级平安示范镇,2010年6月被评为市级无邪教乡镇。

(七)抓基层组织建设,促进管理民主。

镇党委始终把建设坚强有力的基层组织作为党委工作的重点来抓。一是采取集中培训和个别谈话方式不断加强支部班子的建设。二是以“五个好”为标准加强镇党委的自身建设。三是按照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的标准,狠抓了各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在村支部、村委会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增强了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四是充分发挥村民监督委员会的职能,做好监督工作。全镇24个村全部成立了村民监督委员会,今年以来,共完成监督事项130件,征求意见260余条,已全部整改落实。严格实行政务公开,做到公开、透明。五是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镇机关干部中开展争当“群众贴心人”活动,在村干部中开展争当“致富带头人”活动,在党员中 开展争当“产业领路人”活动。通过活动的实施,实现特色产业富民,基础建设靓村,让新农村建设焕颜。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继续加强鲜干果经济林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2011年大事实事。投资403.79万元,完成关庄村、安王村、树林村、道东村等四个村的道路绿化、人行道铺设、自来水入户、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任务,全面提升景区沿线环境质量;完成墓坳村48户移民搬迁及新农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杨塬、虎河、马吉三个村地质灾害点的搬迁工作。三是加强宣传教育和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四是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五是努力完成安王、墓坳两个新农村示范村的创建工作。力争通过努力的工作,使全镇生产发展、群众生活宽裕,使村容更加整洁、乡风更加文明、管理更加民主,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新农村建设成果。

一年来,我镇新农村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与区委、区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领导、集中力量、加大投入、精心组织、把握时机,真抓实干,迅速掀起新农村建设新高潮,切实把新农村建设推向一个新进程。

上一篇:综合办岗位职责下一篇:党员观看灯塔大课堂第十课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