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用8篇)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1

白竹山下小康路--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侧记

**县龙潭乡白竹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113户508人,86的都是苗族,自解放以来,这些苗族同胞就一直生活在这巍峨的白竹山脚下的大山深处。

由于地处穷山恶水,过去的白竹村,苗族群众吃的山毛野菜,住的是垛木房,不通路,信息闭塞,生产经营粗

放,是属于特困村。近年来,全村苗族群众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立足全村实际,发挥山区资源优势,积极开展脱贫致富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如今的白竹村,核桃成林、果树成园,公路通到了6个村民小组的门前,户户点上了电灯、家家有电器、多数村民看上电视,部分人家购置了农用车。昔日的特困村变成了如今的富裕村。

“要脱贫先修路”。白竹村山高路不通,与外界形成隔离,严重制约着山村的发展。要脱贫致富首先要修路的观念形成了全村苗族群众的共识,于是在村党支部的引导下,全村广大村民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发挥当地在外工作干部的特殊作用,一处筹资一点和村民自愿义务投工投劳相结合的办法,苦战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全村6个村民小组,村村寨寨通了公路,架起了与外界联系之桥,给白竹村插上了脱贫致富的翅膀。从此,山货成了城里人最受欢迎的交易品,现代生活的信息及生活用品不断向大山深处渗透,白竹村开始在脱贫的轨道上腾飞。

“要脱贫种核桃树”。靠山吃山,白竹村在多年的发展中总结出经验,白竹山多地广,气候非常适宜核桃树的生长,白竹要脱贫致富就要种核桃树。于是,白竹村广大村民充分利用地利,家家户户在适宜区广泛种植发展核桃树,近10年来,成片成林的核桃树已挂果,核桃成了白竹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

“要脱贫必须接受科技”。白竹村在加快脱贫致富活动中,充分感受到科技生产和实用技术的价值,使接受科技服务和实用技术培训成了白竹村广大村民的自觉行动。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定期开展以核桃育苗、嫁接、修剪、病虫害防治、节能灶改造、沼气池建设、养殖等为主的实用技能培训,深受广大村民的欢迎。如今,白竹村已实现农户基本掌握2至3门致富技能的要求。好范文版权所有

“实施六个一加快了白竹村脱贫致富步伐”。为了加快脱贫步伐,白竹村从2005年开始实施“六个一”工程,即全村113户每户在好范文版权所有一年内建成一个核桃园、一个沼气池、一个菜园、一个水窑或水池、一个卫生厕所、一个太阳能洗澡间,并结合改灶、改畜圈、改厕等,有力地推动了脱贫致富步伐。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2

由于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生产和生活条件较差,经济发展落后,既是“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地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加快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的发展,必须在“山”字上作文章,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保护战,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培植生态化的思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农民主体,整合各级项目资金,逐步、分类推进,才能最终实现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首先,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制定一个好规划。科学发展必须规划先行。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劣势的基础上,突出本村特色,科学、合理地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以村为单位的好规划和实施方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地形复杂,村庄分散,村与村之间的经济基础、自然条件、传统习惯千差万别的客观实际,充分考虑区域特点、地方特点、民族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目标和任务,只有吃透各村村情,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各村的发展重点,以及各村应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各村的优势,找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好路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出各村经济发展的特色。

其次,要以山为本,突出特色,打造一个好产业。“生产发展”是二十字方针的核心和根本,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才能宽裕;只有物质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乡风文明才有牢固的基础;在强大的经济支撑下,村容整洁才具有物质基础;农民群众手里有钱,他们才能更好地参与民主管理。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最根本的任务来抓,把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作为发展农业的大事,着力培植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为农村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打下坚实基础。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的发展,受交通、区位、土地的制约较大,但同时也有自身山场面积广阔和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所以,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要紧紧抓住林权制度改革的机遇,依托山林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果业和经济作物,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抓实林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着力培植特色、优势、外向型农林产业。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农民群众人均占有的耕地资源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成为直接增加收入的根本途径,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规模,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输出质量。要坚持市场导向,突出重点产业,稳定完善政策,强化科技支撑,培育优质特色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尽快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格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再次,要科学发展,良性互动,维护一个好生态。生态环境是山区、半山区群众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培植生态化的思路,高度重视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切实抓好林业生态、水资源、地质资源建设和保护,维护好地区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要认真实施好农村“五小”水利建设,改善农村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用水条件,大力开展清洁能源建设,加大沼气池建设和节柴改灶工作力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鼓励和支持发展循环农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做到产业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发展经济中保护生态环境,在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建立起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和谐。

最后,要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实现一个好目标。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关键也在农民,只有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才能用有限的项目资金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创业的积极性。要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的浓厚氛围,把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作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克服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长期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体村民的共同行动。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农民增加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逐步实现由传统思维向现代思维方式转变,由保守思想向进取意识转变,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有效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带入市场,平衡农业产业链条上农户与企业两大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解决农民与市场脱节、农业生产无序、农产品质量低等一些村、组“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户农民“办”不了的难题,全面提升经营水平,能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群众买难、卖难的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在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解决好农民“入市”难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要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龙头,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契机,进一步畅通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市场流通渠道,形成工业品下乡、农林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网络,实现农村传统商业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健英:《少数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及解决途径》,《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从“空心村”现象透视新农村建设 篇3

一、当前农村空心化已相当明显

本次调研,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棠棣、陈店和辛榨三个乡镇,每个乡镇又选取了两个样本村。为掌握真实情况,笔者从居民用电情况、农村宅基地使用情况、子女在本地就学情况等三个方面予以求证。

(一)从居民用电看农村空心化。电是现代农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源,一户家庭在一些特定时间段的用电量,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村民在家居住的情况。因此,笔者分别采集了6个村2013年春节期间(2月)、夏季农忙期间(5月)和秋收期间(9月)用电情况。抽样调查6个村共有用电住户1585户,春节期间,用电数为0的有407户,占总数的25.68%;夏季农忙时用电数为0的有455户,占总数的28.71;秋收时间用电数为0的共有781户,占总数的33.27%。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约30%的农户几乎从来没有用电记录,住房常年无人居住,处于“有房无人”的状态。

(二)从宅基地闲置看农村空心化。农村宅基地闲置是农村空心化最直接的体现。因此,笔者对6个样本村的宅基地闲置情况做了详细的调查(见表一)。

从统计数据情况来看,抽样调查的6个行政村,2014年共有宅基地1791处,目前闲置309处,占总数的17.25%,其中方芦村的宅基地闲置率最高,达45.95%。由此可知,农村宅基地闲置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

(三)从子女就学看农村空心化。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资源集中在城区,农村父母往往宁愿花费大量心血,也要把子女送到城区就读,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空心化程度(见表二)。

从抽样调查的情况看,棠棣镇、陈店乡、辛榨乡3个乡镇6个村,共有中小学生624名,选择在当地就学的人数为324名,占总人数的51.92%,也就是说,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已经选择到乡镇以外的地方就学(详见表二)。从具体情况来看,选择在本乡镇就读小学的,棠棣镇方芦村、蒋梅村,陈店乡伍店村、陈谢村,辛榨乡菱湖村、新渠村分别为73.08 %、74.07 %、48.51 %、31.03 %、36.54 %、60.38%;而选择在本乡镇就读初级中学的,分别为50%、66.7%、95.7%、76.5%、33.3 %、41.7 %。特别是陈店乡陈谢村、辛榨乡菱湖村,子女义务教育选择在本乡镇就学的比率较低,分别为38.46%、35.23%。

二、农村空心化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农村空心化现象虽然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带来一种正常结果,但它正逐渐使农村变得“人去村空”,也给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带来一些困难和障碍,必须引起重视。

(一)直接造成农村社会活力大减。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人,有人的地方才能有活力,有活力才能有发展。统计显示,近5年来,该市每年仅外出务工人员都在12万人以上,占农村总人口30%以上。从前面的用电数据可以看出,6个行政村2月、5月、9月居民用电处于0~10度的户数分别是140、262、187,占用电户数总数的8.83%、16.53%、11.8%。每月用电不到10度,这些用户多是留守人员,以老人、贫困人员为主。农村空心化表现出来的常居人口大量减少,导致现代农业发展人力不足,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人力不足,甚至是村民的生活休闲娱乐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致使农村土地资源大量闲置、浪费。一方面,农民搬迁到城镇或路边新建住房,但旧有的房屋没有及时、有效处理,造成宅基地闲置;另一方面,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剩余的妇孺老幼无力耕种承包土地,造成耕地撂荒。调查中,群众普遍反映,农村的80后、90后都基本不愿种田,有的老人对将来谁来种田表示了担忧。

(三)给农村社会管理提出新难题。在农村,占总人数50%的中青年基本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权益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在走访中,基层干部普遍反映,现在农村家庭由于缺乏“主心骨”,基层组织的统一性和集体性受到削弱,村民自治管理的成本不断上升、难度不断增大。

三、对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农村空心化是当前农村的实际。因此,建设新农村必须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从解决“空心村”产生的人、地两个问题入手,不断推动新农村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一)要把新农村建设放在城镇化背景下统筹考虑。新农村建设要坚持规划的龙头地位,以县市为单位统筹推进全域规划和各乡镇村镇建设规划。根据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合理规划中心村建设。对条件不好的“空心村”,要通过引导村民继续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从而使之自然消亡;对需要改造的“空心村”,要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制定中心村发展规划,统一改造标准。

(二)要把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作为新农村建设重点。通过建立“绿色通道”,鼓励各类人才向农村公共服务岗位流动,让更多的人才愿意扎根基层,投身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建设,从而解决农村有效人力不足的问题。特别是乡村医生、乡村教师和乡村干部离人民群众最近,要把加强这“三支队伍”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作来抓,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三)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重点工作相结合。要创新宣传方式,明确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户,收益者也是农户,增强他们参与中心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造阻力和成本。要把新型中心村建设与文明卫生村镇创建、农村新社区建设和迁村腾地、土地流转、基本农田整治等相关重点工作结合起来,整合使用国家各类项目资金,对内协同解决相关问题,最大限度地使农民增收,奋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作者单位:湖北省安陆市政府办公室)

责任编辑:欣闻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4

一、村情概况

玉龙县黄山镇五台村委会**村,位于玉龙新县城规划区内,西邻县城中央核心区,南接丽江景观绿化带,北靠丽江人家居住小区,是玉龙县典型的“城中村”之一,区位优势十分显著。全村共有135户(其中村民126户),总人口574人(其中农业人口532人)。全村原有土地总面积2645.47亩(不含林地面积)a2003年,县城建设征地2038亩,现仅剩752.22亩土地,其中:仅有护城河以北的农用地111.“亩(耕地79.67亩),人均耕地仅有0.15亩。全村征地补偿安置费总计2266.63万元,其中村集体提留304.56万元,兑现给农户1962.71万元(人均3.2万元)。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7.54万元,人均收入为3300元。

二、规划建设思路

区县分设以来,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对**村的规划和建设始终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大力的支持,将**村确定为玉龙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力求在“城中村”的规划和建设方面取得突破,从而为少地农民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规划和建设方面遵循的指导思想是: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与周边区域相依托,优势互补,唇齿相依;因地制宜,盘活土地资源;发挥优势,建设具有现代化居住功能和典型纳西族特色村落并存的村庄,谋求长久的生存之路。

**村的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美化、家庭和睦、安居乐业”的要求,坚持新农村建设与县城建设相配套、相适应、相发展、相稳定的原则,将545亩土地的规划和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协调统一,与县城建设同步实施,力争用5-10年的时间把**村建设成为集纳西民间民俗饮食文化村、商贸区、休闲娱乐区以及安居住宅区为一体的小康型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规划建设情况

针对**村显要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的城市规划状况,**村的规划采取分块布局的方法,有目的的对各个功能分区进行安排部署,以期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建设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步实施:

(一)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按实施步骤分为一期建设项目和拟建项目两大部分,投资总规模达1.5亿元。

1,一期建设项目。包括村民安居住宅区和民俗饮食文化村两个项目。

①村民安居住宅区。安排在整个规划区中央,总用地133.93亩,共安排住宅160幢,每户占地面积为210平方米,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村民安居住宅项目一次性签定建设合同,每幢造价21.8万元,总投资3400万元。项目一期工程建设80幢,拨付资金600万元,现已完成近三分之二的工程量。

②民俗饮食文化村。总用地260亩,共安排民居庭院160院,每户占地面积435平方米,院落形式为典型的纳西民居三坊一照壁,正房统一建设,总投资2400万元,另外两坊利用现有房屋优化整合。项目一期工程拨付资金500万元,已完成68幢民俗院主楼建设。

2,拟建建设项目。包括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购物中心、美食城、娱乐城、休闲步行街、活动中心和零星开发地的开发建设。

①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位于村子北部,与城市规划的居民区相配套。总用地27.15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总投资250万元,现已完成土方回填,预计9月份可完成市场建设。

②购物中心。规划中的购物中心占地面积13.邸亩,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配套停车场和广场,将是一个方便快捷的购物场所。

③美食城。位于**村西端,紧邻县城中心区,总用地30.87亩,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足以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

④娱乐城。与美食城一街之隔,总用地21.83亩,建筑面积18400平方米,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⑤休闲步行街。位于娱乐城与滨江绿化带之间,以经营酒吧、茶室为主。总用地13亩,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将会营造一个亲切宜人的环境。

⑥活动中心。位于**村的中心部位,总用地12.16亩,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是一个集办公、集会、活动、学习等功能为一体的场所。

(二)道路规划。道路规划以城市道路为依托,各个区域按功能需要规划内部道路系统,并与城市道路相衔接。

1,纳西民居村落:主道设计宽12米,其中车道为8米,人行道各2米,巷道3米和4米,道路四通八达,通达能力强;路面相对较窄,与村落形态相协调;道路线型曲折多变、自由灵活,力求达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效果。

2,村民住宅小区:主道设计宽8米,并有不同宽度的绿化和停车空间,宅前小路控制在4.5米以内。

(三)电力电信工程规划。村民住宅区、民居村落和商业设施三大部分各设一个变压器,电力、电信线全部采用埋地方式敷设。

(四)给排水规划。给水采用自来水,与城市供水管网接口,污水采取分片收集预处理后再集中排放的方式。

(五)市政设施规划。整个区域设置完善的路灯照明系统和夜景照明系统。为使规划区范围内有一个干净优美的环境,村民住宅区和民俗饮食文化村共安排8个卫生达标厕所,垃圾采取每天早晚定时清运的方式处理。

(六)防洪规划。县城规划中的两条水系穿过村子,雨水经排水沟收集后集中排放到这两个水系中。

(七)绿化规划。民居院落绿化主要在房前屋后,绿化树种以当地高大乔木为主,辅以特有的月季、蔷薇、金银花等,尽量营造一个绿树掩映的原汁原味的纳西族村落。村民住宅小区以梅树河为主,两岸种植揪木、杨柳等高大乔木,形成一个贯穿全村的绿色走廊。商业设施主要考虑临街绿化和局部内院绿化,以乔木和灌木相结合,树种根据规划要求以本地树种为主。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5

xx村村位于xxxx,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美。点内现有46户农户,219人。村民有线电视普及率100%,电话普及率98%。村上有耕地140亩,果园1300亩,水塘800余亩,年出栏生猪白头以上养猪场2个。xx新村主导产业以脐橙种植和水产养殖为主。xx新村是远近闻名的生态村庄、富裕村庄,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680元,2011年底预计达到6200元。

xx新村作为xx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领导班子严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 理民主”的要求,努力改善新设施、建设新村庄、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使xx新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全镇乃至全县都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抓宣传,广发动,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为了使村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入,xx村“两委”和xx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狠抓宣传教育,在全村营造全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氛围。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党员动员会,深入全村46户农民家中、地头,向他们讲解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讲解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目标和重大意义,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一项“德政工程”,最终受益的是广大农民,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村民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二、抓班子,强核心,打造过硬的干部队伍

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推进,与农村基层班子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xx村两委班子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一是建立、完善了党员活动室,添臵了电视机、电脑、音响等电教设备。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党员干部带头加强学习,提高了自身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和依法治村能力,树立了为群众服务的意识。二是从关系农民切身利益做起,做到取信于民。在工作上小事有沟通,大事会议定,村内宅基地审批发放、计划生育指标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焦点问题均由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并在公开栏中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三是成立了由村主要干部、村两委成员和有威望村民组成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充分发挥村部干、党员、妇联、先进户等模范带头作用,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三、抓产业,保增收,促进农民生活宽裕。

xx新村以新农村建设为主抓手,脐橙、生猪、柚子、杉树种植、网箱养鱼等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全面增收致富。一是想方设法为种养户提供技术支持,采用远程教育组织村民观看科教片,参加镇政府组织的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组织农民参加培训,提高农民种养技能。二是大力发展脐橙产业。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一村一品发

展战略,长滩新村形成了以脐橙为主导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路子,于2008年成立了果业专业合作社,并与2010年成功为合作社注册了“xxx”商标。2010年全村脐橙产业实现收入达780万元。三是不断壮大生猪产业。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带动村民养殖,目前全村共有养猪专业户24户,其中生猪年出栏50头以上的农户已达到11户,生猪存栏500余头。四是大力发展网箱养殖业。xx新村利用丰富的库区水资源,大力发展网箱养殖业,引进了xxx集团公司投资落户。五是整合优势资源,着力打造漫游乡村。长滩新村利用得天独厚自然资源,加快完善旅游编制规划,加大招商力度,大力发展乡村漫游产业。通过全面发展产业,全村现在基本普及了冰箱、电脑、洗衣机、彩电、摩托车、固定电话、手机等家用电器。全村通了自来水,提高了有线电视入户率,一些农户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和电脑宽带,村内架设了广播,群众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宽裕。

四、抓投入,增设施,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又一大重点。一是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村民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资9多万元xx河滨休闲广场2010年1月建成,安装休闲座椅2套,体育健身器材5套;投资10万元硬化村庄街道3条,1.3公里,硬化村民入户便道2.4公里,点内农户改水改厕率达

100%;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成立了保洁理事会,聘请了卫生清洁人员,定期打扫卫生,建立卫生保洁长效机制。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二是狠抓平安和谐工程,为村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按照镇综治办布臵的有关要求,密切配合职能部门开展平安创建,无发生重、特大事故及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社会秩序稳定。

五、抓管理,促民主,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xx村严格执行村务监督“一事一议”制度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对重大工程,如林权制度改革、土地征用、宅基地审批、计划生育等方案进行公示,有效确保群众的民主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此外,我村在开展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中,充分考虑农民和集体的承受能力,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推进筹资筹劳工作,工作中坚持三项原则,一是发扬民主,群策群力原则。二是坚持顺应民意,群众受益原则。三是坚持减轻农民负担,以稳定促发展的原则。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力的改善了村民生活环境。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6

《关于金港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小组成员:程文霞 董建 鲁雪莲 季菊萍

袁银磊 张雷 赵传喜 钟雨含

2010年12月12日

前言

通过我国在十六大,十一五等重要会议中对“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的再三强调,可以看得出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战略举措,金北镇农民是怎么看这一举措的?对于怎样建设新农村有什么想法和建议?为了真实反映农民的心愿和呼声,更好地为镇委、镇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我们在金港村随机抽选了200名农民进行了新农村建设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2010年12 月11 日(星期六)、2010年12月12日(星期日)调查地点:淮安市金湖县金北镇金港村

调查目的: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前后变化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受益方面和存在大的问题

调查对象:淮安市金湖县金北镇金港村全体村名

调查方法:主要采取问询、座谈和问卷等形式方式调查。

调查人员:赵传喜、张雷、董建、袁银磊、程文霞、季菊萍、钟雨含、鲁雪莲 调查分工:(如:图1)

组长:袁银磊

行程规划:

董建、张雷

问卷调查负责:

鲁雪莲、袁银磊

图1

调查日记记录: 季菊萍、程文霞

报告总结与编辑: 赵传喜、钟雨含

行程计划安排:

第一步:2010年12月10日(周五),讨论调查内容,明确调查大纲,以及调查分工等等;准备相关调查材料和器材;与金湖县金北镇金港村村委会取得联系说明我们的调查任务;制定未来两天工作安排表。

第二步:2010年12月11日(周六),启程赶往金港村村委会了解当地村名基本情况(居住分布等等)。按计划完成今天任务,将小组分成两队分别由赵传喜和袁银磊带队进行上门座谈、问卷调查,两小队分别由程文霞、季菊萍进行调查日记记录,预计今天完成150户调查;将得到的调查信息进行初步统计。第三步:2010年12月12日(周日),继续完成剩余50户的调查工作,前往金港村村委会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完成进度以及所取得的成果,预计就上午完成。

第四步:下午返校,进行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总结。第五步:制定调查报告。关于新港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一、农民对新农村建设非常关心程度。

图 2 对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举措,200名调查对象中表示已经知道此事的占76%,不太清楚的占18%,不知道的占6%。总体上说农民都非常关心这件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大事,但宣传工作仍存在死角,61%的人是从广播电视上知道的,还有少数人对新农村建设情况不太清楚和不知道.对新农村建设认为重要的占90%,不重要的占8%,无所谓的仅占2%。由此可知当地村委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缺乏宣传力度。

二、绝大部分农民都支持并愿积极参与新农村。

建设对新农村建设,大多数农民不仅关心,而且激情昂扬。在调查对象中,对新农村建设表示支持并愿积极参与的占81%,看情况再定的占14%,不支持的占5%。对新农村建设大部份农民都愿意尽到自己的责任,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70%的人愿意出资出劳,表示看情况再定的有24%,不愿出资出劳的仅占6%。但是多数人在谈到出资时还有一定程度的犹豫性。

三、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农产品收购价格不稳定, 看病难和农村基础教育收费仍就过高是目前农民感到负担最重的地方。

图 3

在调查中,农民普遍反映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农产品收购价格不稳定,中央的一些惠农政策带来的好处都成了泡沫,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影响农民增收,是目前农民感到负担最重的地方,以81%的选择率高居首位。列在农民感到负担最重的地方第二位的是看病难,有66%的农民选择此项。事实上虽然有大部分农民加入了合作医疗,但这也只能解决农民看大病的部份费用,部分农民不知道如何使用合作医疗卡。列在第三位的是教育收费过高,有34%的农民选择此项。目前中小学义务教育虽然已经减少了收费,但上学不便问题普遍存在,而且高中、大学等费用有增无减,农村家庭教育开支仍是农村家庭负担主要项目,特别是上大学,少数家庭仍存在“考得上、上不起”现象。特别是今年的教育改革,很大部分的低分同学无学可上。同时部分农民对留守儿童问题表示出了极大的担忧!

四、近六成农民对本村居住环境差感到不满意。

从调查问卷中来看,农民对自己本村环境感到满意的占8%,基本满意的占22%,不满意的占37%。对本地状况最不满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规划不合理,出行困难和环境脏乱差上,特别是村庄内部道路。

五、资金投入问题是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最主要的担忧

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民认为目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排在首位,有91%的人选择此项,其次是加大基础建设力度,有49%,积极发展农村文化卫生教育事业10%。对新农村建设中担心的问题,害怕增加农民负担占67%排在首位,怕搞形式主义,成为政绩工程的占46%。

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对策

1、坚持规划先行,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为新农村建设作长 期打算。

2、抓好科技示范项目的推广,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在农村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

3、多渠道争取各种资金,加强农村水利、道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农村医疗卫生、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和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可以考虑建立国家、市区政府、农民多方筹资渠道,实施农村沼气工程,五年内实现每户一个沼气池建设目标,把农村沼气工程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给农民办的实事强势推进。

4、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在我市安家落户,扶持当地龙头企业创品牌占市场,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引导、组织、发展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合作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5、积极做好农村劳动力输出培训,进一步加强、完善劳动力输出的跟踪服务工作,进一步拓宽劳务输转渠道。

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为新农村建设构筑坚强的战斗堡垒,做到班长强、队伍精、机制好、作风实,努力做到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

7、加强农村民主和法制及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要以农村民主政治和法治环境为基础,建立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也要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文明、科学的生活观和生活习惯。积极开展普及文化红的工作。4

结束语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并不是一气呵成之事,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更多的经验去搞好21世纪新农村,未来的农村是以生态旅游为支柱产业的经济模式,村委会需要多多关注目前农村改革政策;积极听取村民的意见,并且认真回复,对于好的意见应给予鼓励和奖励。深刻理解“引进来,走出去”这一政策,将生态农业经济模式引进来,让新农村的特色走出去!让这一特色给当地村民带来实惠,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真正给农民带来幸福!5 附录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问卷

1、你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吗? A、知道B、不太清楚C、不知道

2、您认为新农村建设重要吗? A、重要 B、不重要 C、无所谓

3、您认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突出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A、乡风民俗的改善 B、资金的保证 C、规划的制定

4、您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新”在哪里? A、新的村容村貌 B、新的思想观念 C、新的生活习俗 D、完善的生产设施

5、您能够承受新农村建设自筹资金负担吗? A、可以 B、勉强可以 C、不可以

6、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您尽义务出力时怎么办? A、无条件接受 B、看情况而定

7、孩子上学的费用您能承受吗? A、可以 B、勉强可以 C、承受不了

8、您村看病方便吗? A、方便 B、不方便

9、您加入农村医疗保险了吗? A、没有 B、加入

10、您所在乡政有敬老院吗? A、有 B、没有

11、您用上太阳能、沼气等新型能源了吗?

A、有 B、已用上了

12、您村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吗? A、丰富 B、不丰富

13、你是否参加过有组织的技能培训 A、参加过 B、没参加

14、你认为经过技能培训是否有助于增强就业竞争力,增加收入 A、作用明显 B、意义不大

15、您对农村状况最不满的地方在哪里?

A、村镇规划不合理 B、卫生条件差 C、饮用水不达标

D、治安状况不理想 E、其它(请填写您的意见)

16、您最希望对农村进行哪方面改造?

A、进村和村内道路 B、自来水 C、卫生设施

D、农田标准化改造 E、校舍 F、其它(请填写您的意见)

17、您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哪?

A、培育新型产业 B、农民素质的提高 C、优化居住环境 D、增加资金投入 E、其它(请填写您的意见)

18、在新农村建设中您最担心出现哪些问题? A、自筹资金比例过高 B、有人从中以权谋私 C、出现豆腐渣工程 D、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E、成为政绩或形象工程 F、其它

19、您认为当前扶贫开发最应优先做的是什么?

A、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 B、加大资金和项目扶持 C、加强和完善农村基础教育和医疗条件 D、加大农村道路、农田、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E、其它(请填写您的意见)

20、您认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当务之急是什么?

A、选好村党支部班子和村委会 B、推进政务公开栏和民主管理 C、积极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D、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E、其它(请填写您的意见)

21、您对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哪些意见和要求?

附录2:调查日记

2010年12 月11 日 星期六 晴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对于不同形态、不同产业结构、不同人员构成的“农村”地域,其发展潜力不同,发展方向不同,我们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实现村庄的分类指导,相应地要求有不同的规划模式和建设模式。

所以根据本次课题的需要,我们调研小组对淮安市金湖县金北镇金港村村庄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

早上7点不到,我们就起床,出发去我们的目的地,在这过程中我们每人大概要做15份问卷调查,于是我们分头行事,基本上我们还比较顺利,没遇到特别大的麻烦,村民都蛮热情的,有的虽然对新农村没什么了解,但经我们的解释之后他们也觉得很有必要进行新农村建设,大概2个多小时后,我们都完成了各自的任务。差不多10点左右我们回到学校。

下午,我们对问卷进行了分析整理,并且对里面的有关内容进行研究分析,晚上的时候我们开始初步撰写调研报告,把今天调研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自己对本次调研的感受以文字的方式写成报告。

虽然今天天气很热,不过至少我们做了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情,还是蛮值得的。

2010年12月12日 星期日 晴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7

“鲤鱼跃龙门”的神话传说就发生在龙门村, 龙门村古称禹门口。龙门村是一个没有任何资源优势的小山村, 人口3540口, 土地20余万平方公里, 北靠有名的大石头——吕梁山, 西临黄河故道, 风多、沙多、石头多, 自然条件差。然而,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 龙门村迅速发展成为楼群林立、花木掩映、碧水蓝天、鸟语花香的现代化新农村, 远近闻名的三晋首富村、文明村。尤其是近十年, 村集体经济增长56倍, 驰誉全国并已经引起大江南北无数省、市、县干部群众慕名观摩和参观。龙门村何以实现“鲤鱼跃龙门”?

二、龙门村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发展

2005年10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 尊重农民意愿, 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龙门村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落实,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在以龙门村党委书记原贵生同志为代表的龙门村党委、村委会的带领下, 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发展。

1、观念创新与制度创

观念创新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没有与时俱进的先进观念, 社会就不会向前发展。制度创新是实现观念创新的基础和保障, 没有健全完善的保障机制再好的发展理念也会落空的。两者相辅相成, 互为因果, 不能偏废, 也不能取代。龙门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立足于观念创新与制度创新, 特别是龙门村党委书记原贵生首创的“四轮驱动”的经济模式, 即以集体企业为主体, 带动和扩大股份制企业、联户企业, 引导和支持个体经济。这种新的经济模式是农村区域经济走出“围城”的一种新的创造。他最大限度的冲破了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 为村属经济的发展奏响着一首高亢而和谐的“交响曲”。“四轮驱动”经济发展模式是观念与制度创新的集中体现, 事实上, 龙门村的发展变化归根结底是一个发展观念的创新和保障这种观念实施而建立的制度创新。

2、资金筹措和资本运营

龙门集团的发展没有一分钱的贷款,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现代市场经济的中, 资金是最具有活力和影响力的生产要素, 对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龙门村人深知资金的重要作用, 走上了就地聚财、集资入股、自我循环、滚动发展的路子。这就是龙门人百年不烦的资金资金筹措和资本运营的“经”。集资入股, 自我滚动, 是龙门村发展经济的法宝。在龙门村发展的初始阶段上, 账面上只有七八十万元, 不够建一座焦炉的资金的三分之一。资金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的障碍, 而金融部门又不贷款给龙门村, 群众又不愿意入股。龙门村不得不自谋发展, 创办了第一家企业, 第一年盈利80多万元。随着企业的正常发展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1994年, 为扩大企业规模, 进行资金的筹措, 这一次群众集资入股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共筹措资金800多万月, 超出原计划200多万元。历年来, 龙门村村民在村办企业中入股资金高达1.3亿元, 正是凭借这些集资入股资金, 加上集体经济的不断积累, 龙门村由一个村办企业发展成为拥有多家公司的龙门科技集体。

3、优势产业与产业链条

龙门村原本是黄土高原上的纯农村, 人多地少, 风沙大, 自然条件恶劣, 不适宜农业发展。在这种背景下, 龙门村开始挑战产业结构, 形成了稳定保障第一产业, 做大做强第二产业,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结构大思路。做大做强第二产业, 不断壮大煤--焦--电---铝这个产业链条, 是龙门村脱贫致富的根本思路, 也是龙门村经济实现迅猛发展的基本途径。在做大做强煤焦业这个传统优势产业时, 龙门村研究市场, 捕捉信息,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资源配置, 拉长产业链上做文章。1988年建设第一座“红旗3号炉”开始, 到1998年就发展为六组“红旗3号炉”, 产量由开始的6万吨猛增到70万吨。现在龙门村的两座机焦炉总产量达到了110万吨, 加上副产品总产值可达10多个亿。

4、兴办工业与反哺农业

龙门村全村3500口人, 耕地面积不足1800亩。每人平均不到0.35亩, 同时气候条件恶劣, 农业出现了十年九不收的基本历史事实。正是基于这种情况下, 促使龙门村走上了以工业兴龙的路子, 而后又用兴办工业挣来的钱反哺农业, 以工补农, 以工养农。龙门村人认为, 反哺农业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珍惜每一寸土地, 保证基本农田面积, 最主要的问题保护耕地, 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侵袭, 重要举措就是千方百计的减轻农民的负担, 增加土地的产出效益。“再富也要把地种好”, 这是龙门村以工补农、反哺农业的真实想法和目的。

5、传统产业与朝阳产业

朝阳产业指的是旅游业, 龙门村经济起步是靠煤焦业发展起来的, 支撑龙门经济大厦的顶梁柱也是煤焦业, 这是龙门经济的传统产业。但是, 龙门村人清醒的意识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资源枯竭传统产业将无优势可言。相反, 龙门村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不但地理位置优越, 资源十分丰富, 而且有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龙门村在发展旅游业上是尽可能恢复龙门“旧八景”和东禹庙, 大力宣传龙门新八景, 开辟禹门--石门--壶口一日游。从装扮村庄入手, 把龙门村建设成为一道靓丽的旅游风景, 目前来看, 龙门村建设了跨度为81, 6米长的“鲤鱼跃龙门”进村门口楼已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 称得上是天下第一村门, 建设了全国农村第一街, 集多功能于一体的“龙门文化活动中心, 龙门广场等。与此同时, 努力改变服务质量和基础设施, 为开拓旅游业提供优质、便捷的条件。

三、龙门村新农村建设的成绩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龙门村开始焕发出了活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之后, 龙门的当家人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 逐步走上了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来。1996年, 在以原贵生为代表的村党委、村委会的带领下, 乘风破浪, 大刀阔斧地发展集体经济和股份制经济, 使龙门村经济驶入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从而实现了经济大腾飞。经过短短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龙门村基本上达到了“农村城市化, 农民职工化, 农村现代化, 特别是龙门集团实现了重大的发展, 2008年实现了销售收入15亿元, 流动资金10亿元, 上缴国家税收1.5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2万元, 农民人均缴税4万余元。

四、龙门村新农村建设的经验

龙门村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在以原贵生同志为代表龙门村党委、村委会的领导, 开拓进取, 锐意创新, 实现了龙门村跨越式发展。龙门村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面旗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典范。龙门村的发展不仅为河津市农村树立了一个典型模范, 也为我国其他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值得学习借鉴。

1、发展理念和机制的创新

龙门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制度的创新和观念的创新。特别是龙门村首创了“四轮驱动”的经济模式, 坚持集体经济、股份制经济、联户经济, 个体经济四个轮子一起转动, 协调发展, 促进龙门村的跨越式发展。用原贵生的话说:“千条理, 万条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千变化, 万变化, 人们生活富不起来就是没变化。事实上, 龙门村发展变化归根结底就是发展观念和机制的创新。

2、因地制宜, 发展优势产业

龙门村根据本地区人多地少, 自然条件恶劣, 不适合发展农业这一情况, 大力发展工业, 以工促农, 以工补农, 以工养农。特别是大力站煤焦业这一优势产业, 逐步做大做强煤焦业, 煤焦业真正成了龙门经济的半壁江山, 成为了龙门经济的龙头老大。与此同时, 龙门村不断研究市场, 捕捉信息,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形成了煤--焦--电--铝的产业链条。新的形势下, 龙门村大力发展旅游业, 作为龙门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大促进了龙门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龙门村的新农村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兴办工业与反哺农业的关系、兴龙富民与为国贡献的关系, 共同致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正是龙门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正确处理了各方面的关系, 始终坚定不移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和和谐社会构建的缩影。

4、有一个坚强、务实、清正, 创新的领导班子和带头人

龙门村党委书记、龙门集团董事长原贵生同志是党的十七大代表, 全国劳动模范, 省市人大代表, 在他身上时刻迸发着不懈追求执着奋斗的火花, 他团结带领龙门村党委、村委和全村的百姓, 艰苦奋斗, 自立更生, 开创了龙门村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局面。以原贵生为代表的领导班子, 在连续三次村委会干部换届选举时, 99%的村民对原班子的成员投了信任票, 村委会成员每次都高票当选。这一切充分证明了百姓对这一班子成员的高度信任。这一领导班子始终坚定不移的加强政治文明建设, 走民主政治之路, 实行“两议、五公开”制度。

五、结语

龙门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面旗帜,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典范。龙门村是三晋大地的首富村, 是镶嵌在黄河岸边的一颗璀璨明珠。他不仅仅是山西新农村建设的骄傲, 也为其他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摘要:2005年10月, 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受到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对河津市龙门村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之路进行研究, 围绕龙门新农村建设取得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分析龙门村新农村建设的经验, 为其他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四轮驱动,创新,科学发展,原贵生

参考文献

[1]原德彦:《三晋龙门村》,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7年10月版。

乡亲促进会助推新安村新农村建设 篇8

新安村基础设施薄弱,发展一直比较缓慢,但村里走出了许多“骄子”。据了解,该村大专以上学历的就有115位,他们当中有的是博士、硕士,有的是介业的厂长,经理,还有三位出国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各地、2006年4月2日,新安村1900名村民欢欣鼓舞,历年从村里走出去的37位“游子”从全国四面八方回到家乡,自发组建了“新安村新农利建设乡亲促进会”,为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献智献力,发动全社会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安村乡亲促进会做了有益尝试,据了解,在外创业的“游子”们“自带干粮”,有组织有规划地服务家乡建设、促进农村崛起,此举在安徽省尚属首次。

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献计献策,讨论通过了章程,选举了会长,促进会设立四个办事机构,搭起了聚集社会力量、建设家乡的架子,促进会下设规划设计组、生产发展组、招商引资组、劳务输出组、文化培训组。确立了六项任务:协助描绘新农村蓝图,帮助进行建设规划设计,帮助调整发展思路,协助招商引资,提供技术和人才等信息,进行相关技能培训,

“大家都想为家乡的新农村建设作点贡献,可是一直没有一个渠道来实现这个愿望,这次组建乡亲促进会,给大家搭建了这么个平台。”新安村新农村建设乡亲促进会会长周连山说。当天上午,新安村乡亲促进会的组建大会在新安小学的操场上召开,乡亲促进会成员与100多位村干部、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研究发展难题,共商发展大计。河海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博士周继凯此次加入乡亲促进会,担任规划设计组组长,为家乡作贡献的热情很高,他说:“我希望把我的专业特长、信息资源及时服务家乡建设,我们村首先要进行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逐步投入。展开各项建设。”为此,周继凯和村十部一起对村里的现状进行勘察、分析,并入户听取村民对村庄规划的想法。

周连山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艰苦的工程,为防止会员们回到各自工作岗位后一些具体的工作难以开展,我们制定了会员定期沟通、交流、汇报制度,并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保持密切联系,让促进会真正为新安村的新农村建设发挥作用,”

通过促进会的牵线搭桥和村党支部的不懈努力,2006年5月,萧县企业家王庆习在多方考察比较后,决定到新安村投资,支持新农村建设。截至目前,王庆习累计投资650万元,在该村先后建成了饲料加工厂、养猪厂、颗粒农家肥厂等企业,解决了3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上一篇:少儿舞蹈教学之我见下一篇:年终员工个人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