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精选8篇)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实践题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
计算机系信管
B071班
指导教师:***
目录
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背景---------------3
2问卷调查报告--5 3总结-----------9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9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什么--------------------------13(三)社会注意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14
组长:*** 组员: *** *** 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背景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从加强农业、搞活农村、致富农民入手,率先推行农村改革,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工业化、城市化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这既是一个有利于“三农”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容易忽略“三农”问题、导致社会各类矛盾凸显的社会敏感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指针。
一 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而又特殊的过程。建国后,为了能够快速有效地实现强国、自立的目标,我们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赶超发展战略。然而,重工业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与当时的资源禀赋状况相冲突,使重工业优先增长无法借助于市场机制得以实现。解决这一困难的办法就是做出适当的制度安排,通过实施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以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把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工业化初期我们实行的是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经过半个多世纪工业化的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国际发展的经验表明,在这一关键时期,要防止出现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问题,否则会导致经济社会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动荡。前几年,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下降,农民收入徘徊不前,城乡差距不断拉大。正是基于此,党中央及时提出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重农、惠农政策。2005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2.5%,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三农”工作迈入新境界。
正是基于这一基本国情和发展规律,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审时度势地提出“两个趋势”的重要论断,指出“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趋向。”这是对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格外引人注目。毋庸臵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成为我们规划未来五年农村发展战略的一个新路线图。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它的提出及付诸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其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内需、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国最应启动內需的地方就是农村,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创造需求,有效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然而,“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也不是让先富起来的部分地区和人群停止发展,它的核心是“共同”,是使所有人能够共同参与发展的机会,共同提高发展的能力,共同促进发展的水平,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赋予广大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平等的发展能力,平等的享受发展的成果,弥合城乡差距与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其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
三
所谓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探究。
从理论层面上看,建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思想认识上明确以下三点。其一,三个文明共同发展、三位一体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主要是物质层面,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就精神文明而言,而管理民主则属于政治文明范畴。其二,加强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决条件。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将带来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的加速发展。只有以上这些农村公共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城乡差距才有望逐步得到缩小,农村的面貌才会迎来新一轮的历史巨变。其三,把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与壮大农村应用人才队伍看成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21世纪最宝贵的、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才,在广大农村地区更是如此。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农村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农村专业化高技能和实用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性因素。
从实践层面来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从可行性、可操作性角度来考量。在这一层面同样存在以下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一,主体性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在于广大农民积极性的激发,要从群众最愿意、最迫切需要而又能做成的事情做起。如果农民的“话语权”不受尊重,其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淡薄,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一种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没有一个良性与稳定的心理预期,就不可能有农村真正的变革与发展。当然,确立农民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与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是不矛盾的,党的领导和政府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二,初始性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千头万绪,从哪里入手寻求突破是非常关键的。以农村道路、电网、自来水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运动是我国当前最能产生效果的措施,应当成为我们建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破口。其三,规划性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快城市和郊区统一规划,实行城乡一体化,通过现代化交通,把城乡连接起来,市区和郊区统筹规划,商贸区、工业区、休闲区、农业区、生态区实现一体化发展。
2问卷调查报告
1、您生产的农副产品主要通过什么渠道销售?
A、合作组织统一销售占9.7%;B、销售到市场占23.6%;C、商贩上门收购占61.5%;D、销售给企业占3.3%;E、其他占1.9%
2、每月有不低于多少的固定收入,您才愿意离开本县谋生? A、1000元占20.9%;B、2000元占29.9%;C、3000元占28.8%;D、无论多少都不出去占20.4%
3、您对当前上级针对农民的优惠政策是否满意?
A、满意占54.8%;B、基本满意占32.8%;C、不满意占12.4%
4、您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从什么渠道得来的?
A、广播电视报刊占36.9%;B、技术人员培训占31.8%;C、远程教育占12.3%;D、自学占12%;E、其他占7%
5、您村的远程教育设施是否正常使用? A、是占56.9%;B、否占43.1% 您是否收听看过远程教育? A、是占49.6%;B、否占50.4%
6、您对土地延包三十年不变的政策是否满意?
A、满意占63.7%;B、基本满意占31.1%;C、不满意占5.2%
7、您认为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A、思想观念占14.6%;B、资金占53.3%;C、技术占23.4%;D、自然环境占3.2%;E、基础设施占4.6%;F、其他占0.9%
8、您喜欢什么方式的培训? A、培训班占20.7%;B、明白纸占10.5%;C、广播电视占28.2%; D、现场示范占38.2%;E、其他占2.4%
9、您最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服务和帮助? A、信息占21.9%;B、资金占39.3%;C、技术占38%;D、其他占0.8%
10、如果有条件在家里搞来料加工,您是否愿意接? A、非常愿意占27.2%;B、看工价后再考虑占59.2%;C、不接占13.6%
11、开展种养加工您最担心的是什么?
A、技术不过关占23.8%;B、市场价格不稳定占36.3%;C、打不开销路占33.4%;D、其他占6.5%
12、如果种养大户邀您加入种养合作社,您是否参加? A、参加占57.8%;B、看别人参加了才参加占21.4%;C、不会参加占20.8%
13、如果村里牵头入股办企业,您是否愿意入股?
A、会入股占26.2%;B、看项目情况占57.3%;C、不会参股占16.5%
14、对家庭成员外出打工或经商,您是否支持?
A、支持占52.3%;B、反对占10.6%;C、随他(她)自己占37.1%
15、您希望的工作方式是什么? A、进企业上班占33.9%;B、务农与上班相结合占32.9%;C、专职从事种养加工占33.2%
16、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A、封建迷信占7.4%;B、传销赌博占15.5%;C、社会治安占35.9%;D、村干部作风占34.5%;E、其他占6.7%
17、您对村两委班子是否满意?
A、满意占42.5%;B、基本满意占46.3%;C、不满意占11.2%
18、村干部任期目标是否兑现?
A、全部兑现占31.7%;B、部分兑现占59.2%;C、未兑现占9.1%
19、您家中去年的医疗费用是多少? A、500元以下占31.7%;B、500-1000元占30.2%;C、1000-5000元占30.5%;D、5000元以上占7.6% 20、如果您有了闲钱,您会如何使用? A、再投资占30.8%;B、购置商品占10%;C、存进银行占53.8%;D、其他占5.4%
21、您认为自己的经商能力如何?
A、还可以占39.7%;B、不行占28.3%;C、没试过占32%
22、您最担心的事情是什么? A、重大疾病占52.4%;B、交不起孩子学费占8.6%;C、自然灾害占11.6%;D、农产品卖不出去占15.4%;E、养老占11.7%;F、其他占0.3%
23、您认为土地补偿款该如何应用? A、分给个人占42.8%;B、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占24.6%;C、社会事业占12.7%;D、社会保障占19.9%
24、您希望以哪种方式养老? A、依靠子女占12.4%;B、存钱养老占29.2%;C、办理养老保险占55.7%;D、其他占2.7%
25、您是通过哪种途径外出务工? A、广告占8%;B、亲朋介绍占33.2%;C、中介组织介绍占8.9%;D、镇、村等统一组织占11.4%;E、自己联系的占34.6%;F、其他占3.9%
26、您对现在的生活满足吗? A、满足占40.9%;B、一般占46.4%;C、不满足占12.7%
27、您向往城市生活吗? A、向往占53.7%;B、不向往占46.3% 您在三五年内有能力进入城市吗? A、有占18.5%;B、没有占81.5%
28、当前除了增加收入之外,您最迫切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A、村容村貌占13.3%;B、基础设施占19.8%;C、社会保障占53.3%;D、社会治安占12.2%;E、其他占1.4%
29、您认为现在的物价如何? A、偏高占84.4%;B、中等占13.4%;C偏低占2.2% 130、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否满意?
A、满意占58%;B、基本满意占28%;C、不满意占14% 如果政府、个人再多拿点,能多报销一些,您认为个人拿多少能承受? A、10元占42.2%;B、20元占30.9%;C、30元占26.9%
3总结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
胡锦涛总书记去年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2.6万亿元,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因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回顾过去几年,从中央到各地,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直接给农民以实惠——
各地种粮农民首次享受到直接补贴的好处,2004年全国共安排粮食直补资金116亿元;全面放开了主产区的粮食购销和价格,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粮食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明确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产粮大县实行转移支付……
2004年农民增收6.8%、粮食增产9%之后,今年国家又出台了进一步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如加大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的减免力度,着力建立为农民减负的长效机制。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格外引人注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温铁军认为,新农村的新,新在农村的发展能够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通过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使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农村社会能够实现和谐。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概括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经济上就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来提高农村产业的竞争力,提高务农劳动者的收入。在社会事业、文化事业等方面可以通过国家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来实现。
让公共服务惠及更多农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短短20字的定位,涵盖了多方面意义。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增加农民收入。
数据显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1997年之后连年明显扩大,目前仍维持在3.21:1。即使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终于走出“八年徘徊”,也只是恢复性增长。
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反哺之义也不止于增加农民收入。五中全会强调,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期。
这个努力方向来源于如下现实:目前全国有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的厕所,有近7000万户农民的住房需要改善,1.5亿农户需要解决燃料问题,6%的行政村还没有通公路,2%的村庄还没有通电,6%的村子还没有电话……
农民手里没有钱,农村各项经济社会事业投入不足,后果不仅是缺水少电、交通不便等影响到农民生活质量,甚至基本的看病就医、读书上学也难以满足。据卫生部估计,全国农村人口中40%到60%,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一些贫困地区,尤其是西部,60%到80%的患病农民死在家中。湖南的一项调查则表明,农村孩子从进学校门到高中毕业,在上世纪80年代共需支出108元,90年代需支出约8000元,到2004年则需支出约3万元。
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也正是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放不下的事。今年4月温家宝在四川巴中考察时对乡亲们说:“我心里始终有三件事放不下,一是让农村孩子能上学,二是让农民看得起病,三是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国庆节期间他在河北农村考察时更进一步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为农民办好四件大事:一是发展农村经济。二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三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四是增加农民收入。
应当看到,近几年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令人欣慰的举措:
农村教育方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到2007年,西部地区整体上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国家还确定,“十一五”期间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在过去义务教育免除学费的基础上,农村学生的书本费、杂费等费用也将全部由国家负担。
医疗卫生方面,中央财政今年将在上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的投入力度,预计涉及中央集中采购的金额将有30多亿元,这个金额明显高于2004年招标采购总计22亿元的总值。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战略决策之后的又一次重要会议,对“十一五”时期开展新农村建设和2006年的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具体研究和全面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
新农村的一个新字,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它体现的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决策和新举措,凸显的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条件和新机遇;它还是农村振兴历史进程的新起点,是“三农”事业发展的新希望。
在新的历史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有着许多过去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和十分难得的新机遇。在物质条件方面,当前我国显著增强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使我们完全有条件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在政策环境方面,最近几年,中央的支农政策力度在逐步加大,制定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支持“三农”的重大措施;在社会氛围方面,凝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村发展不仅是农民的盼望,也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在农村自身方面,农村建设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开始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一些地方积累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经验。所有这些主客观有利条件都表明,只要我们抓住新机遇,加大推进力度,新农村建设在“十一五”时期就一定会取得较大进展。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的目标充分表明,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它体现在五个“新”上。一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二是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三是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四是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五是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
当前,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党的建设,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确保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实惠、受到农民欢迎,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推进。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1):生产发展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2):生活宽裕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3):乡风文明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4):村容整洁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5):管理民主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需要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使其真正发挥主体性作用。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性,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从自己的主体地位出发,以不同方式掌握客体所显现出来的功能特点,它包括人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几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体性作用的农民,其独立性表现为要有独立的社 会地位和职业特征,有平等的发展机会,有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的能力和与其他阶层一道共享所创造成果的制度安排;其能动性表现为在推动自身富裕和农村现代化中的强烈进取心,为创造财富而渴求现代科技、智力开发和政策支持以改造自己的革新精神;其自主性表现为有自主选择职业和劳动方式、自主支配自己的劳动对象和劳动成果、自主选择进入市场网络参与市场竞争、自主参与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的权利;其创造性表现为在改变自己命运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乃至农业现代化中所体现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性劳动和不断地提升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拥有真正的主体性,正是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分别所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传统农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处于依附和依赖的地位,一切经济活动由国家和集体来组织,农民缺乏必要的自主性、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缺乏必要的独立判断和创造性思维,也缺乏竞争压力和利益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实行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允许农民从事商品生产、扶持农民兴办乡镇企业、鼓励农民搞多种经营和基层民主管理活动,农民的主体性逐渐增强,在勤劳致富愿望的驱动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主体性力量,为从整体上向当代新型农民过渡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是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创造主体是指人作为主体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使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不断地被主体所认识,进而主体以创造性的思维去创造出新事物的模型并通过实践的创造性使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条件和需要的对象不断地创造出来。价值主体是指人作为主体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使主体的价值目标对象化,使对象发生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变化,从而使人的主体力量得到确证。新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既是创造主体,也是价值主体,是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只有让农民既能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又能与其他社会主体一样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内在地统一于广大农民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才能真正全面地发挥和实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力量。
在培育和发展农民的创造性主体力量方面,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从各地实际出发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把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激发农民的活力,打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两支人力资本队伍。一支队伍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他们迫切要求向非农产业转移,由农村向城市和城镇转移,但现行的体制和政策方面仍不同程度地束缚着他们身份的合理变迁和待遇的公平对待。党和政府要制订政策和措施,逐步消除不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他们合理有序流动,把劳动力资源有效转化为劳动力资本。另一支农村人力资本队伍是大批仍愿意留在农村务农的农业劳动者,他们基于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和自身贫困状况的要求,渴望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者,成为现代农村的新型农民,但他们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要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性力量还存在较多局限性。这就需要党和政府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在建立健全农民的教育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保障制度、脱贫减贫制度、农村金融体制和土地征用制度、乡村民主管理制度和农民自组织管理机制等方面,根据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农业远程培训工程,有组织有计划地扩大投入渠道,制定落实政策,为广大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智力支持、能力培养和精神食粮。
在尊重和壮大农民的价值性主体力量方面,要从社会公正和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保障农民充分享受到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推动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农民产生更加强大的创造力量。这就需要党和政府在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一战略方针中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真正建立起保障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制订出一系列扶持性倾斜政策,切实增加农民实际收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投入和农村公共领域投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实质是要处理好对农民“取”与“予”的关系,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臵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改变农民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要保障对农村义务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民科技文化培训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保障“减免两税、三项补贴、四项基本保障”这一惠农政策体系的真正落实,保障农村医疗、养老、低保等社会保障基金的基本投入。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在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保障对农村基层政府财政和公共事业的投入安排,加大对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逐步增大国家支农资金规模,动员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发达地区资本向农业区和低收入农民密集地区增加投资。要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转移培训纳入各级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对进城农民在城镇落户、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制度环境。
农民与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共命运。培养和造就亿万新型农民,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使他们能够持续地、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能动作用,是我国目前面临的紧迫而又根本的任务之一。培育和发展现代新型农民,尊重和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也是增强党的先进性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民,确认农民的主体性地位,也是以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固本之策。通过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扶持、对农民主体性的充分重视和培育以及广大农民自身主体性的自觉能动的发挥,新型农民的主体性力量一定会不断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必将出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适应角色转变,扎实开展团的工作
———共青团铁东区委书记的述职报告
2011年是适应角色转变、思想进一步成熟的一年。这一年,自己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紧紧围绕党的中心,立足本职岗位,较好地完成本线的工作任务。自己政治觉悟、理论水平、思想素质、工作作风等各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总的来说,收获很大,感触颇深。
一、以德为先,进一步提升个人思想素质
过去的一年,我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以一个团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个人的道德修养、党性锻炼、思想素质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一是道德修养进一步提高。作为一个团干部,我的一言一行、我的自身形象将直接影响到团委各成员,甚至更广大的青少年。因此,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每时每刻提醒自己,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问题,做到干净做人、公正做事,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工作,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诚实、守信、廉洁、自律,起好表率作用。二是党性锻炼得到不断加强。不断加强自己的党性锻炼,我严格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纪律处分条例》来要求和约束自己的行为,牢记党的宗旨,在团的工作中,以广大青少年的权益为出发点,务求时效。三是政治思想素质不断提高。一年来,我继续加强学习,积极参加理论中心组学习,经常自发利用休息时间学习,积极参加团省委组织赴井冈山革命传统与理想信念教育专题培训班、区委区政府组织赴清华大学县域经济培训班,通过“看、听、学、思”,进一步加深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进一步系统掌握了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对共青团工作的要求。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我通过学习原文、听专家讲课等,开拓了思想新境界,政治思想素质有了新的飞跃。
二、以能为先,进一步加强组织工作能力
在上级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下,我本人也自加压力,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注重与同事、与兄弟单位团委书记的交流,虚心请教,不耻下问,使各项工作都有序地开展。一是工作的统筹安排能力不断加强。我尽量做到工作提前一步,有计划、有安排、有预见性,保持思路清晰和决策的科学,力求操作有序,顺利开展。二是工作的协调能力不断加强。在工作中,我注重与上级的及时衔接、汇报,同时也注重与基层的交流沟通,听取多方意见和建议,从大局出发,对上做好配合,对下做好团结。三是有创新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我注重不断创新,使工作保持生机,使管理不断趋向人性化、合理化。
三、以勤为先,进一步提高团的业务水平
担任团委书记以来,认真了解情况、掌握知识,积极向团委领导、向前任书记学习、请教,了解团情、团史,努力掌握团的基本运作方式程序,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加强沟通了解,增加感情,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的有关情况,以“活动”来强化自己的知识和水平。一年来,我立足以活动来促使自己尽快适应角色,迎接挑战。今年五四,团区委以全区人居环境整治为依托,以“五四火炬传承九十二载生生不息,铁东青年投入人居环境立志强区”为引领,积极开展了“共青团路,红领巾街”,“铁东青年林”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深化了理解,使自己对团务工作有了全面的、系统的提高,为今后更好地提高团的业务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以绩为先,进一步完善团的组织建设
把《关于进一步深化“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落到实处,把党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团的建设中去,使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的总体规划。依托党建,从政策层面来解决和落实基层团组织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基层团干部的待遇问题。积极争取党组织在团干部配备上的重视和支持,基层团干“转业”得到了很好的安排(叶赫的荣威,住建局遇良,卫生局王国宴等);二是解决好基层团组织活动的经费问题。积极争取专项,今年为每个乡镇街道从团省委争取经费三千元,共计三万六千元;三是团的基层组织格局创新工作。按照“1+4+N”模式,通过换届调整选配了大批乡镇(街道)团干部,变原有的“团干部兼职”模式为现在的“兼职团干部”模式,提升了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此次工作得到了团市委的充分认可,2011年四平市组织部班工作会议在我区召开。
以服务青年需求为目的,从单一组织青年开展活动转到生产环节,开展就业培训、创业交流、贫富结对;以服务党政中心为目的,发挥团组织自身优势,引导青年树立市场意识和投资意识,强化科技意识和参与意识,投身知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文明创建、环境整治、植绿护绿、社会治安等活动,把党政思路实践好。突出做好当前新兴的农村、社区和非公经济组织建团工作,延长团的工作手臂,丰富团的组织形式。先后与农联社、吉林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积极协调,为青年创业就业提供帮扶支持。特别是吉林银行的“吉青时代”小额贷款项目更得到团省委的无偿贴息。
五、以廉为先,进一步保持清正廉明形象
作为新任职的年轻干部、党员干部,我既感受到了组织的信任与关怀,同时也感受到了责任重大。我区在党委和政府的带领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越是这种时候,就越需要我们这些干部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深知,作为一级干部,应该努力做到“清正廉洁”。古人说“物必自腐而虫生”,腐败现象表现上看来是经济问题、道德问题,但深层次的原因却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要不断加强实践锻炼,要结合党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以及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实际,来刻苦磨炼自己。勇于剖析自己,积极开展自我批评,净化自己的灵魂。不断增强拒腐防变意识。在思想上、在行动上、生活中争作表率。在团区委开展“争做勤廉表率,竭诚服务青年”主题教育,召开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动员会,全面启动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活动。按照学习贯彻区委、区纪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精神,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工作计划。我们根据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评要求,为了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立了团区委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并由我任组长。按照“一岗双责”的责任要求,明确了单位正职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每年约谈团干部一次,就有关廉洁从政个人“不准”和“禁止”行为适时对所管的团干部进行廉政谈话。
一、新农村建设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
㈠每个村都确定了发展的农业产业, 并引进了业主
邻水县冷家乡挖断山村主要种植花椒, 该村90%以上面积都种植花椒。2003年10月引进重庆巴南区的一家业主, 企业按照每年3000千克/公顷玉米的标准补偿给农户, 以租种他们的土地。该村除了花椒产业外, 还有西瓜、蔬菜、生猪产业。花椒年产值6万元/公顷, 纯收入至少有3万元/公顷, 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邻水县观音桥镇主导产业为脐橙, 引入农业企业“瑞龙”, 按照每年4500元/公顷的租金租种农民土地, 由公司负责建设和管理。同时, 综合利用土地, 脐橙树下套种蔬菜 (西瓜、南瓜、海椒) , 大业主带小业主。观音桥镇七村种植脐橙、西瓜、蔬菜 (豇豆、丝瓜、苦瓜) , 三八村种柚子树、西瓜, 倒朝门村种植脐橙、葡萄、西瓜。并作好宣传工作, 个人都用电话彩铃推荐西瓜、专门有人维护网站。武胜县宝箴乡方家沟村种植藕、茄子、海椒、杂柑。引进成都业主周得富种植藕, 他承包了30公顷土地, 按每年6000千克/公顷玉米的标准补偿农民, 所产海椒则与郫县豆瓣厂挂钩销售。岳池县乔家镇董家村发展磨菇生产, 尤其是大力发展稻田菇, 充分利用土地和废弃的稻草, 并建立专业合作社, 引进业主重庆旭旭公司, 提供技术指导、产品收购, 并且还请北京三安集团的专家入住指挥。镇政府对农民生产磨菇实行补贴, 以带动他们的积极性。除了蘑菇生产外, 还种植苦瓜、以色列番茄, 发展蔬菜产业;推行农用设施机械化, 买微耕机40多台, 实现无牛操作, 在基地尽可能使用机械设施, 喷药、补水用机器, 减少人力支出。广安市龙安乡主要种植龙安柚, 目前该村已经注册了龙安柚商标, 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产品销路好。广安市协兴镇引进种植、养殖方面的业主, 租种农民的土地每年12000千克/公顷粮食的标准补偿, 自然风险由业主承担, 目前全镇已有业主200多个。
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村庄开始美化
主要是涉及修村级公路、农村便民路、“一建三改” (沼气池建设, 改水、改厨、改圈) 、房屋美化等方面。邻水县挖断山村总共500多户, 2007年农居美化300多户, 并修晒坝2800米, 修便民路11公里, 新修沥青路2.2公里, 上半年建沼气池60口, 文化活动室1个。观音桥镇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2006年、2007年分别修主干道路、沥青路7公里和4公里, 连通了7个村, 有便民路146公里;为解决生产、生活用水, 修蓄水池、建自来水池共160多口, 80%的村民吃了自来水。武胜县宝箴乡方家沟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尊重民愿, 请重庆大学建设院进行总体设计规划。到每村的具体建设时, 由农民根据自己哪个地方种庄稼多而决定在哪些地方铺设便民路, 铺路所用的石板路材料由政府负责车拉到村口, 具体铺设由老百姓负责;并兴建蓄水池、沼气池, 已经建180多口室内沼气池, 这种新型的沼气池上面是猪圈, 洗手间的废水都流到沼气池中, 既环保, 又少占用土地;结合旅游开发、民房特点复古, 建立居民集中居住区, 该区目前有12户人家。岳池县乔家镇廖坝村建沼气300多口, 有的村每家一口, 并搞好庭院经济。广安市协兴镇, 每户居民一栋新房、一个沼气池、一口卫生井。
㈢环境、治安建设初见成效
农村的环保问题也同样重要。生产、生活废弃物等如果直接投放到大自然中, 会造成土地质量变坏, 影响作物生长以及大气污染等问题。农村治安状况良好, 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邻水县观音桥镇在村里设置垃圾箱, 实行集中清运;搞人、猪分居地试验, 实行分户养殖、集中管理。广安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到了每个村都建立警务室, 使偷盗、拐骗情况大大减少, 社会治安良好。目前农村里搞生产的多了, 打牌的少了, 封建迷信少了, 环境、治安状况大大改善。
㈣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民主意识教育
邻水县挖断山村共有900多劳动力, 在外务工的有400多人, 而在本村务工的年总收入达10万元, 其主要在花椒厂务工及种植西瓜。该村对农民进行针对本村企业技能的培训、法律知识的培训、生活习惯改善 (环境卫生的打扫等) 的培训。邻水县观音桥镇7村利用浙江商人传授种植技术, 但是效果不理想, 主要是浙江商人不愿意传授技术。武胜县宝箴乡方家沟村搞“五星文明户”的评选, 增强居民的民主管理意识;每村派出7人~8人学种植杂柑技术, 农民采取托管方式把柑橘托管给他们, 进行统一的施肥、除草, 并按照每株每年0.5元的标准收取托管费。岳池县乔家镇在农民中培养业主、带动农民发展, 农民在发展产业方面享受和村干部一样的待遇, 可以组织农民成立自己的组织, 成立专业的合作组织。广安市协兴镇采取清除生活陋习、封建迷信, 开展育新风、育新人的活动。
㈤基层干部班子的培养得到重视
邻水县冷家乡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保障作用, 针对农村目前面临的基层组织人才缺、待遇低, 要选出一个好的干部很难的问题, 主要采取活动室阵地建设, 通过一地派一个大学生的方式来提高基层干部水平。邻水县观音桥镇在民主管理上有所加强, 进行领导班子调配, 派干部到村上指导, 把业主培养成干部, 在群众中找出战斗力强、威望高的人当干部, 进行双向培养, 既解决了干部待遇低的问题, 又能更好带动农民致富。该镇共有113个业主, 有2/3以上的村干部当业主, 示范带动作用较强, 带头统一销售农产品。岳池县乔家镇采取干部当业主、业主变干部的方式发展产业, 镇上有12个干部, 11个当业主, 村干部也有2/3的当业主。同时把村干部能否带动自己、群众致富作为考核标准, 改变工资结构, 除了人均每月500元收入之外, 另外的270元是围绕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考核, 带领农民种的越多, 提成的也就越多。
二、实施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难点
㈠“空心村”和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解决难度大
随着农村人口迁到城镇以及公路沿线, 原来的村落不复存在, 出现“空心村”。迁到公路沿线的居民修建房屋会占用大量好的耕地, 而且农民自己还随处建房, 居住分散, 新修的房子无传统民居色彩, 这就要求应该在这方面做好规划。目前很多干部已经认识到了科学规划的重要性, 认为要分层次、分梯次进行规划, 分年度实施规划。如邻水县冷家乡的乡长认为要把村社分为启动村和重点村, 启动村先找出自己的主导产业、优势, 进行申报, 然后在启动村中找出重点村。规划先行是共识, 规划得调整土地。但是我国土地政策30年不变, 许多农民小农意识较强, 竞相要地成为发生农民纠纷热点, 且大量外迁农民在农村都保有土地。因此, 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农业产业化都需要解决好土地流转和承包地调整的问题。
㈡农民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
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主体认识有误区, 出现政府唱主调的局面, 甚至某些地方有时政府帮做, 农民冷眼旁观, 全由政府包干。并且在建设过程中, 最终受益者农民对“什么是新农村、怎样建设新农村”, 基本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大部分的观点是“政府让怎么做, 就怎么做”。还有一些做法也让农民不理解, 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如由于政绩工程的影响, 一些农民认为, 新农村建设应该由政府买单负责修路、修房子、买家具等;新农村建设开展时一般先选择公路沿线展开, 各个村在具体开展时农民不能得到同样的条件, 某些村的农民需要付出更多的钱, 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因此, 如何转变老百姓的观点, 提高老百姓的积极性, 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发挥出来, 则是一个面临的新课题。
㈢资金缺乏
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一方面是政府投入少, 尤其是广大西部政府财政收入本来就很少, 投入更显不足。广安市在启动新农村建设时, 每个村由县上投入资金10万元、市上投入资金15万元, 专项资金加项目资金财政总共投入25万元, 用这些资金对每村进行修路、改水、改厕、改圈、文化建设等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乡镇政府的债务负担沉重, 目前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在公路沿线及有一定基础的地方展开, 如果要逐步推广到偏远村则会需要更多的投入。另一方面需要农民大量投入, 农民负担变相地增加。从邻水县挖断山村看, 国家每投入1元, 农民投入则是3元~4元。而老百姓收入水平、土地大小不一样, 有些收入少、土地面积多的家庭, 就存在困难, 对于每户5000元~6000元投资额, 20%~30%的家庭是有问题的。实现“一建三改”每家也需投入1000多, 一个村需要投入50多万元。在方家沟村农民集中居住区新修一套房子要9万元, 而农民外出务工一年的净收入只几千元, 这样农民务工收入全花在房子上面了, 使农民负担增加。虽然政府采取措施, 没有钱的就出劳动力等, 每天补贴10元~15元, 但农村剩于劳动力几乎是老人和小孩, 大部分人只好选择出钱, 这就又出现房子很新而无人居住的现象。
㈣农村劳动力缺乏, 空置房屋多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60%左右均在外务工, 剩下是以老人、小孩为主体的人群, 致使在新农村建设中劳动力严重缺乏, 很多地方都是专门到外地去招聘工人, 同时留守的老少人员在农村由于传统的生活习惯影响, 缺少精力去照管种植的作物, 新农村的主体缺乏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还有许多在外务工的农民家中房屋空置, 对其也要进行美化、保持统一的效果, 但几年之后房屋还是无人居住, 前期的投资就白费。甚至有些房屋主人已经迁移出去, 但仍然保留破烂的房子在宅基地, 这些房子的存在都会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㈤农民的教育问题
目前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对意识形态方面的关注较少, 甚至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建漂亮的房子、好的道路。但是农民的思想、教育跟不上, 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农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大量新型农民, 然而目前对农民的教育主要集中在一些村上产业的一些简单技术的培训上, 对“乡风文明”仅仅局限于爱清洁卫生, 而对农村存在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新的“读书无用论”、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上学问题等均未纳入。不注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意识的增强, 只讲究房子样子比较新是不行的, 某些地方甚至会出现“返贫现象”。
三、要进一步深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再认识
㈠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
新农村建设在韩国用了30年时间, 西方国家是上百年的时间。从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的多次会议和文件可以看出,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贯彻的过程。广安市每年搞60个活动村, 51个重点村, 从计划到检查之间的时间间隔太短。因此, 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多听听群众的意见。要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能急功近利;在建设过程中杜绝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多做实事, 为百姓谋福利, 不能简单的以GDP论英雄, 要在基层做第一线的实事;重点村应该选择基础好、村班子好的启动村, 不能只做公路沿线、产业基础好的村子, 还要逐步推广到其他偏远的农村地区。
㈡需要深化产业发展的认识
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公路修好了, 交通便利了, 农业才能更好的发展, 物质、信息的交流也方便了, 农民的意识会更先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准公共品投入, 产业支撑是关键。四川省新农村建设中提出“一村一品”, 避免了产业雷同、销售不畅的局面。每个村只有确定出主导产业, 有了产业支撑, 才是长久发展的动力。而确定好主导产业的关键是因地制宜、市场需求及效益。对于自然条件好的地区需要综合考虑收益, 如果放弃粮食生产而发展其他种植业, 可能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
这次参观的这些村有些是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如倒朝门村的柑桔、龙安乡的龙安柚都已经具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只是在此基础上作了一些文章。而有的村却是完全靠政府补贴 (岳池乔家镇董家村的磨菇每袋政府补助1元) 而形成的产业, 且种子、种苗价格昂贵 (如方家沟一个青见杂柑种苗34元, 岳池董家村一株苦瓜苗5元) , 一旦政府补贴取消后, 这些产业的发展会是什么样, 则尚待观摩。因此, 在确定主导产业时, 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 综合利用市场信息, 应先找对销路, 计算投入、产出比, 再发展生产。
㈢要跳出三农看三农,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
目前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农工部门的在负责实施, 而新农村建设不只是一个部门的任务。还涉及到旅游、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部门, 形成多部门协调的组织。要以工促农, 城市支持农业, 使小城镇成为新的增长极, 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要各上级领导重视, 规定各个部门必须协调合作, 多种工作同时展开, 才能保障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及早日完成。
㈣培养好的领导干部, 增强风险意识, 避免权利寻租
基层干部的领导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 基层干部是方向标, 领导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因此要选好村支领导干部, 选好带头人。增强基层领导干部素质, 目前特别要利用好选调的大学生资源;要多为农民的利益着想, 多做实事, 不急功近利, 不搞政绩工程;要加强领导能力。
目前基层干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无投入、产出分析, 且县、镇、村之间存在认识的误区, 缺乏统一指挥, 来一个领导实行一套。上一级统一安排发展的某种产业, 村干部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也不知道究竟成本多少, 都是建成后再进行核算, 这样就导致最终受害者是农民, 也挫伤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同时在引进业主之后, 村干部本身水平有限以及其他原因不能有效的管理业主, 加上进入某地的业主都有一定背景, 一旦市场行情不好, 风险出现, 业主逃走, 剩下的烂摊子难以收拾, 农民利益无法确保, 这些都是领导干部在引进业主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岳池县实施的干部当业主, 从业主中培养干部, 带动农民发展的新型做法, 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基层干部收入待遇低的问题, 另一方面本地的业主诚信可靠。但在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利寻租, 需要正确引导, 加强监督。
㈤全面推进农村社保、医保工作
农村社保、医保工作是一项重大的工程。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进入城市生活, 成为城市居民。但是绝大部分农民进城后, 还保留有农村土地。由于社保体系的不健全, 对这些农民来说, 土地就是他们最大的保障。他们保留土地, 保留农村房屋, 并通过流转方式, 不让土地荒废。而在城市务工的农民收入低、城市房价高, 最终仍然会回到农村去, 对于他们的养老、医疗问题不能简单的认为加快了城市化, 农民进了城, 就解决了问题。农村医疗费用高昂, 医疗设施缺乏, 使得封建迷信解决疾病的风气抬头。政府需要主动承担责任, 推进农村医疗这个公共财政的政策, 不要再让农民有病难医和因病返贫。
㈥需要考虑解决农村后续劳动力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这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但是,就局部地区来说,如何结合各地的实际找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人点,创造性地把“二十个字”的总体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是需要我们深入实践和思考的一项重大课题。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牛栏江镇现阶段新时期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更好地指导各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根据多年的农村工作经验,结合今年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在实地考察、多方调研等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以期寻找到更适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牛栏江镇当前镇情和村情
牛栏江镇地处嵩明县东部,与马龙、寻甸、宜良三县接壤,总面积为228.8km,辖16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53106人。平均海拔1900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4℃,最高温度30℃,最低温度零下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雨量992mm。镇政府距昆明市63km、曲靖市87km,滇黔公路、昆曲高速公路、沾昆铁路复线、马厂公路贯穿全境,境内设有昆曲高速公路立交式互通路口、沾昆铁路复线火车客货三级站,具备较好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水资源丰富,镇内有小I型水库2座和牛栏江防洪蓄水机械闸3座,小II型水库24座,小塘坝79座,总蓄水量1200多万方。农田有效灌溉率达75%以上。拥有丰富的森林、药材、矿产等自然资源和品质优良的農、畜、禽产品资源以及深厚的旅游文化底蕴。“十五”期间,工农业总产值23666万元,年均增长9.84%;财政收入976万元,平均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2270元,年均增长3.13%;
“十一五”期间,确定了“一镇、两区、三线”的发展思路,即依托四喷公路、320国道、牛栏江沿岸拓展发展空间,建设水海非公经济聚集区、海潮寺旅游及生态农业开发区。围绕这一思路,逐渐把牛栏江镇建设为一个集现代旅游、商贸、居住、文化、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新型集镇,以牛栏江为中心线,构建“一江四线五景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格局,大力发展生态蔬菜等特色农产品,把牛栏江生态旅游打造成面向昆明、面向曲靖,面向云南的休闲旅游度假区。
“十一五”期间,公益事业方面主要抓好五大重点工程:麻箐水库建设;撤并上、下马坊小学新建新风小学;撤并原四营乡一、二中新建牛栏江镇第一初级中学;水海立交口至火车站的公路建设;牛栏江镇集贸市场建设。
围绕上述目标,全镇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快镇村规划,找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合实际的工作路径,创造性地把“二十个字”的总体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上,共同推进镇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份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班子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创新意识不强,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农村基层干队伍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农村党员老龄化、低文化现象突出,在新农村建设中难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大多数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级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客观上导致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发展。
二是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当前广大农民普遍“守旧”、“守土”观念深、有很多陈规陋习,综合素质低、科技意识弱、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外出就业难度大。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脆弱,农村投入不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的基础财力剧减,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只能勉强维持乡、村组织机构基本运转所需,加上各乡镇、村都负有一定数额的历史债务,拿不出更多的财力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部分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各类水利灌区灌渠不齐全,标准不高,水毁、老化失修严重,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四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农村大多为“种粮吃饭、喂猪过年”的自给自足型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落后,机械化耕种技术推广面不宽。初级加工多,精细加工少,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化水平低,专业合作经营组织不强,农产品商品率、销售率不高,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特色种养基地规模小、分布散,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忽视了质量的提高和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业产业招商引资效果仍不理想。引进科技含量高、财政贡献大的项目少,项目前期工作跟不上,预期投产的项目没有全部投产。农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契约关系不够紧密,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加快推进。
三、加强领导,注重落实,一步一个脚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产品品种,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培育新型农民。以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六小工程”建设为重点,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支持农村中小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逐步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其教育质量,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机制。
三是逐步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完善农村“五保户”和重病、重残人群的供养、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救助标准,完善救助方式。
四是积极发挥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的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不能包办代替。特别是在村组一级,要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在投入中的应有作用。公共工程建设应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绝不能违背农民意愿。严格管制非农用地总量的基础上,把更多的非农建设用地直接留给农村集体组织开发。这是增加集体组织收入的最重要来源,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直接提供大量的资金。
五是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除了政府增加投入,重要的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应在鼓励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进入农村发展产业、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发展社会事业、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当地资源加快发展等方面制定一套强有力的支持措施。应制定“以奖代补”等特定财政扶持政策,对由社会资本牵头的一些基础设施投资和公益性支出给予鼓励、奖励和补偿。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整体改革,强化信贷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交通问题
本次实践工作地点是在长沙县交通局运输管理所,时间为2013年8月1日——2013年8月15日。工作内容主要是协助工作人员监督检查客货运输经营,同时在工作之余将自己的工作感悟以及经历记录整理总结。在经过十几日的工作历程之后,自己更多的丰富了社会经历和生活阅历,同时也更加直观的体会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当代农民生活带来种种变化。
工作单位介绍
长沙县交通局运输管理所担负行政管理职能的副科级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归口兴隆县交通局领导管理。负责本区行政区域内实施道路运输管理工作的法规授权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秩序、保障道路运输安全、保护道路运输有关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道路运输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从事道路旅客运输经营、道路货物运输经营、道路运输相关业务包括站(场)经营、机动车维修经营、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等业务工作进行行业管理,权限包括监督检查道路运输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检验单据、票据、标志牌、营运证等证件,对道路违法经营者依法进行管理和处罚;监督检查客货运输经营者和客货运站场、机动车维修、驾驶培训机构等运输相关业务经营者的服务质量;做好道路运输企业和其他经营业户的分类指导,保护合法经营,保护道路运输有关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实践过程
因为爸爸的工作地点贴近农村,所以我特意着重了解学习了国家近些年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问题。这几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中国的农业、农村形势正在不断地向好的方面发展。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到了全党、全社会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认同,大家都认
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性的任务。因此全社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在逐步提高,农业、农村发展的环境在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因为工作内容及方向,期间我接触了大量的农村从事运输行业的人员,并对他们进行了采访和询问。现将所整理的一些关于工作辖区内的农村交通建设问题所列如下:
一.辖区农村交通现状和农民出行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出行村民及部分司机的采访,掌握了许多辖区农村路况的信息及农民交通出行的情况。现在,农民出行普遍还是用的汽车,乘汽车便宜又方便,小车在农村的普及率不是很高。一般而言,只有村里少数的富裕农民才拥有自己的小车。相比于十年前,农民的出行时越来越方便。十年前,他们到县城里去多半走路或骑自行车。可现在通了公交车,想去就去,既方便又快捷。而相比于方便的交通工具而言,车费还没有怎么提高,特别是公交车,一般来说都是一元。看着农民脸上微笑的表情,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新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农村也基本上村村通了公路,我们现在不得不感叹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好啊!它把各种先进的科技带到农村去,使我们的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由于有了公路,大大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农民基本上都有了摩托车及农用车,他们可以很方便的把各种蔬菜及农作品及时的送往县城里以满足县城居民的各种生活需求。
1.农村村公路现状
文化大革命前,辖区周边农村村是没有硬化公路的,文化大革命后,经济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周边农村修起了硬化公路,并随即通了到县城的汽车。从此,县城周边农村公路直到县城里。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来那条泥石公路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在镇政府的号召下,由政府出资,对公路实行了柏油化,在90年代末期,这条宽宽的柏油马路终于通车,各村村民心里不知有多高兴。有了好路,公交车也来了,随即村里有了公交车,并且依附于条条主公
路,村民们都修了通向自家家里的支路。现在各村的农民一出门就是公路,看着他们谈论各自村里交通时脸上洋溢的笑容,我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开心!
2、周边农村村车辆结构状况
现在辖区内有机动车约3000辆。其中货运车2400多辆(含大型货车1000辆,农用运输车900辆);客运车500辆(含营运性客车270辆,非营运性客车150辆);农用拖拉机80辆;大大的方便了农民的出行及货物运输。
二.辖区农村交通中存在的问题
我在与部分农村人员交谈中也了解到,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的各类交通工具正在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自行车在农村渐渐普及,至九十年代初期,摩托车的数量又在农村逐渐增多,近年来,由于助动车的数量在农村的激增,以及广大农村个体经营者的电瓶车、三轮摩托车数的泛滥,而农村交通设施建设的相对滞后,再加上农村人口素质及交通意识的薄弱,逐渐导致农村交通情况的不断恶化,虽然说是广大农民进出县城的交通工具在不断变化,交通便利情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村交通事故的频发,给广大农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与此同时,农村交通环境的不断恶化,也正在深刻地提醒人们时刻要把自己的人身安全和生存环境的保护放在首位。
1、农村公路网络
尽管与十年前相比,农村公路密度,高级路面有一定幅度增加,公路建造深度也有了显著提高,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各种样式的汽车也进入了农村,使周边农村的农民享受了城市人民的方便生活。但仍与该村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只要有以下方面:
(1).公路交通网络不健全,整体服务水平低。周边村内多数公路路段时速仅为20-30公里,大大低于国内平均时速44公里的水平,其公路运输状况差,人车混乱,通畅不行。
(2).道路基础设施不配套。现在的公路不仅等级低,路况差,通行能力弱,而标志,标线,标牌等道路基础设施配套不全。
(3).公路通而不畅。由于等级低,路面质量差,抗灾能力弱,有很大一部分公路现在也出现了毁坏的迹象。造成了现在的部分道路是晴天扬灰路,雨天泥水路,这是现在摆在农民面前的一个现实。
(4).交通基础设施资金严重缺乏。虽说政府在修公路上也投入了很多资金,但是现今的资金还是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和交通的全面发展。2、周边农村道路交通运输
一方面,农用车,拖拉机等非客运车辆是农村道路交通的首选,是农民群总出行的主要依靠,且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另一方面,它又是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最大威胁,如果破解这一难题,处理好交通和安全这一矛盾,就是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三、本次实践活动之感悟
自古以来,农民这无产阶级被视为社会生活的低层阶级,而今我们却愿意以一位农民的身份站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平台上,因为现在的农民可非同过去,像现代“农民”袁隆平,现代农民企业家等等都是许多人所倾慕的对象,他们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先驱。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地位随即得到了提高,更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同。所以当今的农民已不再是“无知,无识,”的代表,更多的是“智慧,勤劳”的代表。
这些文字,无法全部描述这段时间我的所见,也无法完全准确表达我真正想传达的,但它记下了这段时间的点点滴滴,一些记忆犹新的过去。
眼中刘营
刘营村的天然和淳朴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它薄弱的经济底子也在这些天然中毫无掩饰:典型的红壤小道,木头或红砖搭建的农舍,门口大把大把未经加工的花生,村民家里朴素的摆设,生锈的锅具。这样沉静的村子,大概是因为一条平坦的水泥路而苏醒了过来,这条水泥路联系了整个刘营村,开始把刘营村带出了原来的封闭隔绝,带向发展。这条水泥路是村书记潘春来筹资带领村民修建的,除了修路,刘营村还开辟了网络平台,向全国各地销售本村农产品。几年来,村民人均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不可置否的,这样的发展显示了新农村建设的活力,但是,事物总是一体两面的,刘营村在发展之余,是否留下了什么,我想应该是一部分无法使用现有资源的农民,未经过基本识字教育的他们在新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学习困难,自然造成他们无法有效使用现有网络资源,家庭经济因此无改善。这样的现象是必然存在的,但随着识字教育的普及和素质教育的贯彻,情况会改变的。
刘营村的孩子是我惊喜的发现,年纪很小的孩子就能接触一些中国传统乐器,乐器的学习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智力开发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些儿童都是刘营村的未来,刘营村未来发展的关键,扩建中的刘营小学,正准备吸纳更多的学生就读。
在兰田村家访的那天,记得某户村民家装上了vcd和组合音响,虽然这样的家庭不多,它还是反映了兰田村在慢慢的发展,和它满山的绿色和满田的翠绿一样,等待着丰收季节的来临。
实践所得
这段时间,整支队伍挥霍了我们的汗水,将我们的脚印留在了刘营村大大小小的路上。大家面对工作都是认真的,在辛苦中收获欢乐。实践中,我最大的所得就是从大家身上学到了自己所缺乏的,我的视频片段中都是大家闪亮的优点,这些足够我填补自己不足的经验了。
对临潭县冶力关镇洪家庄村的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三农”问题也备受关注。从中央到地方,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三农问题的阐述占了很大的篇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三农”问题也做了进一步的部署和安排,会议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对农村投入力度,加大对“三农”工作领导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去年农业直接补贴税的发放更是体现了中央关于三农政策的具体实施。
本次暑假社会调查我调查的是我县冶力关镇洪家庄村,一个北方的乡村,下面分类介绍一下在这次调查中获得的信息.(一)农业:“民以食为天”,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大到整个社会国家的发展,农业都在其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我们这个村地处北方平原地区,降水适中,因此这里的主要农作物是青稞、小麦、豆类、薯类等,这里的耕地是旱地,是一年两耕。
(二)教育: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历来为国人所重视,它不仅关系到农村人才的培养。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农村义务教育比重大。由此可见农村教育在我省的地位和作用。在我村更是如此,这里的村民普遍还是比较重视教育问题的,随着农村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转变,更关系到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东南沿海省市的孩子大多都至少上到高中的学历,我调查的农户中大部分人都说孩子上学是一个比较好的出路,应该尽量支持孩子的学业。同时,这里的中小学办学条件不断增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硬件、软件不断完善。受传统习俗的影响多数的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教育走出农村,这一个思想观念一直贯穿在每一个农村孩子的受教育过程中。从小形成的走出农村,告别农民的思想观念使义务阶段的教育严重背离义务教育对农村教育的目标,很少有人选择在掌握好知识后为农村作贡献,甚至在学习知识选择上避开农村避开农业。不仅在农村教育上产生了障碍,而且深层次的对农村经济和农村文化的继承发展也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值得一提的是“两免一补”政策的逐步实施,大大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家庭的教育负担。
(三)经济:有人说:“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民、村社、社会各界和政府的参与。新农村建设不单是知识分子倡导的社会改良和实验,不单是农民的自发行为,也不单是政府的一相情愿,发挥政府、社会和农民三方面的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工业反哺、工农互促、城乡互动、和谐发展等,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鲜明时代特征。”也有人说:“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整体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经验告诉我们,既要看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大量转移的必然性,也要看到,农业兼业化、农村劳动力素质退化的严重后果,哪些大量输出劳务的村落显现的凋敝现象足够我们警惕,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迫在眉睫。”
(四)医疗:医疗对民众特别是经济不宽裕的农民来说曾经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负担,以前不少农民存有“小病不想看,大病不住院”的想法。但自从有了医疗合作制度后,我村农民只需交10几元钱就可以在以后的医疗过程中报销好多钱,基本上每个村民都对此政策大加赞赏。
2006年,政府投资支持五大重点领域新农村建设摆在首位,新农村建设主要是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饮水安全,农村公路,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农村电网,农村公共文化,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沃土工程,植保工程,灌区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及种养业良种工程等.可以说我们村正在日新月异的变化,希望这里将来能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成果。
建设新农村要首先理解农村贫困的根源有了对农村贫困根源的知识,才能发现和尊重农村事务的规律。了解了这种规律,才可能恰当地处理国家援助与村民“自助”的关系,村民物质需要与文化需要的关系,以及农村眼下的迫切需求与历史发展方向之间的关系。
中国农民贫穷,有五大根本原因。
1、制造的产品已取代养殖和种植的产品,成为人类财富的主要来源。农业已成为“产业”。占人口10%以下的农户,用机器耕作辽阔的耕地,方能获得城市普通人家的收入。
2、中国农村人口过多。农村人均耕地少,构成“自种自食”的自然经济,一半农产品不进入市场,而是供农民自己消费。自种自食的自然经济是我们时代最落后的一种生产方式。在工业时代,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拒绝自种自食,养牛的也得买牛奶喝,对鲜奶进行卫生消毒和包装的是专业工厂。因为引进了土豆、玉米、白薯,清朝的农村人从一亿上升到四亿,自由小农经济的成功达到了顶峰。今天,中国在册的农村人口高达九亿,包括将近五亿农业劳动力。尽管农业技术在飞速进步,耕地总量却是固定的,因此,农业领域的劳动积极性空前下降。
3、组织社区合作非常艰难。人们独立自由,不肯合作,习惯以出工不出力、“搭便车”来抵制合作组织。中国农民家庭的经济独立和人身自由有两千多年历史,自足、独立、自私、散漫、无组织无纪律的生活方式构成了“乡村中国”的“基因”,与工业时代严密的组织化生产格格不入。
4、市场机制摧毁不肯合作的小农。小规模家庭农业无力应付市场上变动不居的成本和销售价格,无力适应市场机制对规模效益的要求,更无力联合起来建立非农的产业。所以,农村整体沦落到破产的边缘:一部分农民陷入绝对贫困,大多数农民陷入相对贫困,农村与城市的鸿沟急剧扩大。市场经济是事实,是农村衰落的原因,而不是挽救农村的手段。不组织起来合作,农民就无力适应市场的残酷竞争,就只能沦落为21世纪里自种自食的“自耕农”。
5、衰落的农村导致农民萎靡的精神。在市场条件下农村经济的衰败,以及中国一些农村政治政策方向上的失误,导致了农村基层原有社区组织的溃败。农村基层社区组织的溃败,导致了农村文化的衰败甚至倒退。在繁荣的城市面前,农村人的精神和自尊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在精神和文化上更加衰落,甚至堕落到求助传统迷信。文化垮了,就更加一无所有,就使农村人更难组织起来,更难应付时代的挑战。中国农民处于无组织状态,当然新农村建设工作也有显著的成效:
1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通过环境整治,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河道的净化、路灯的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彻底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卫生保洁制度的健全,使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2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3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
4村班子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有了新转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通过各项方案的实施,进一步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在各项实事工程的建设中,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增强,村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但是不可否认在新农村建设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1、乡、村资金缺乏,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去创建更大的成绩是一个难题;
2、部分群众的认识还不到位,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3、各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存在不平衡性。
对此次实践活动中发现的上述问题我提出了几点建议:
1、强化干部队伍素质教育,进一步统一思想,抓好落实;
2、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管理责任机制;
3、巩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村级经济发展;
4、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5、加大政府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为各村的经济发展起助推器作用。
总之,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处在探索阶段,遇到的困难只是暂时的。我相信在党的政策指导下,通过农民的勤劳勇敢地奋斗拼搏和积极主动地真抓实干,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农民阶级必能克服种种困难,中国的农业必将呈现一片艳阳天。
一、以往的调查结果显示档案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服务取得了成绩
(一)乡(镇)村两级普遍开展了档案工作。以鹤岗为例,全市两县(绥滨、萝北)一区(东山)共计有21个乡(镇),214个行政村。其中村级建档率已经达到了100%,村级标准化档案室已达到81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1/3。普遍做到了乡(镇)有专门档案室,有专兼职档案员,有主管领导,有组织领导机构,东山区成立了由政府常务副区长、乡(镇)常务副乡(镇)长组成的档案管理和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各行政村成立了以村主任为组长的领导小组。
(二)乡(镇)村两级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普遍提高。近几年来,各级档案部门加大了《档案法》、《黑龙江省档案管理条例》的宣传贯彻力度,加大了对“三农”档案工作的指导力度,通过宣传、指导,尤其是通过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具体实践,使乡(镇)村两级领导对档案工作的认识有了普遍提高。绥滨县北岗乡建档时间是1975年,当时只收集会议记录、各项工作总结、规划、帐表、单据等。根据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的实际情况,他们在县档案局的指导下,将该乡劳动力转移、典型专业大户、产权处理、土地流转、债务债权、固定资产、政务情况、发展党员、升学、选举、当兵等内容都纳入档案管理,确定了归档范围,相应地成立了领导小组,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乡政府共建立1996年至2007年(1996年以前的档案已移交县档案馆)的文书、土地、科技档案415卷,全乡各村共建立文书、土地、财会等档案2,562卷,同时还收集了3 120余册技术资料和书籍。这个乡主管档案工作的副乡长陈宝君深有感触地说,因为重视档案工作,近两年来到我们乡政府来上访的越来越少了。这些档案和资料为我们乡的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和农村稳定提供了基础保障。
(三)涉农部门档案意识有所增强。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过程中,涉农部门的档案意识也在逐步增强。以绥滨县国土局为例,自1987年成立土地管理局至今,从仅有的全县土地区划、土地普查和基础建设用地审批等少数资料,发展到如今的综合类、计划财务类、地籍管理类、土地利用现状类、建设用地类和土地监察类等较为齐全的土地档案管理体系。档案室由过去单一简陋的县局档案室发展为如今较为现代化的综合档案室、地籍档案室和各乡镇土地站档案室,档案队伍由过去的一人发展为现在的专兼职10多人。涉农部门的档案工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在土地划界确权、用地审批、执法监察和土地、林权、水利利用规划等诸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广大农民利用档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萝北县档案局近几年来开展了为种养殖专业大户无偿提供立卷服务的工作,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通过利用科技档案信息,科学种养殖能力不断增强,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东明朝鲜族自治乡黎明村农民金日焕,本来对水稻种植就有传统经验,近几年他把自己的种植记录整理归档,并与科技种植档案反复对比,总结出一套符合本地实际的种植管理办法,现已成为“全国水稻大王”。凤翔镇曙光村民兵连长任宝柱,利用农村档案资料搞了37个大豆品种的种植试验,把自己8年的试验记录立卷归档,并把成功的经验在全县推广,促进了大豆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广大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二、档案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服务的新方式探索
(一)要全面有效地提高全体农民的档案意识。有人认为档案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存在“两头冷、中间热”的现象。既然存在这种现象,那么我们就先抓两头中的大头,大头就是最广大的农民群众。任何事情只要把群众充分发动起来了,事情就好办了。要提高农民的档案意识,关键是要让他们认识到,建档有用,用档有利。广大农民只有认识到了建立档案的必要性,才能体会到利用档案的重要意义。
(二)要符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首先要总结和坚持已有的成功做法。实践证明指导村级建档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应该继续坚持抓村级建档的巩固率,抓村级标准化档案室的提高率。其次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这方面比较明显的就是关于村档乡镇代管的问题。目前无论是坚持村档村管还是村档乡镇代管,都应该从实际出发,有的村条件受限适宜于村档由乡镇代管,有的村经济较发达,各方面条件比较好,就应由行政村自己来管理更好一些,这样即方便利用,又方便资源的整合。
(三)要健全完善档案工作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法规体系。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要靠档案部门自身的努力,要靠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农民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但仅有这些尚显不够。档案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包括哪些内容,究竟要怎样去服务?应该有一个相对完善的法规体系来涵盖、来规范。
1.制定和完善法律制度,强化法律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
有法可依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法进行,把保障农民利益的相关制度用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依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尽管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作了许多规定,但是在具体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还需大力加强。我国农业法最近的一次修改是在2002年,但是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保护农业的政策的基本方针已经发生了变化,最近,温家宝总理又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要求,根据近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我认为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立法。首先,要完善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明确确立各级人民政府在农业投资方面的责任权限,以及农业投资每一年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投资的预算、投资的程序和投资的监督问题。要按照世贸组织农业规则的有关规定,建立我国农业补贴方面的制度,依法支持农业生产。在世界上基本上每一个发达国家都有一些详尽的关于农业补贴方面的规定,WTO的规则在这方面也有相应的规定,就我国来看,我们在近几年已经搞了三种农业补贴了,一种是关于种粮补贴,第二种是粮种补贴,第三种是购置农机具的补贴。但这些补贴仅仅体现在国家政策的层面上,为了防止政策在贯彻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应该将其上升为法律层面,加紧制定我国对农业补贴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國家农业补贴的范围、程序和标准,以及对农业补贴的监督等内容。比如说在2002年美国在农业安全和农村投资法中规定了三种补贴方式,一种是直接投入、直接支持;第二种是反周期农业补贴,主要是从价值方面的补贴;第三种是信贷方面的补贴制度。其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民的生产经营、文化卫生、教育科技的建设都需要一个好的法制环境。比如在村庄规划、村庄建设方面,也应当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如陕西省人大在2005年11月通过了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这在全国是第一家,今年3月该条例正式实施,这对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依据。相信在条例实施后,对陕西的农村规划工作会有一个很好的推进。第三,要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农村财务、土地承包、村办企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宅基地划分等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务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2. 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依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广大农民甚至一些基层干部的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法律觉悟偏低,农村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些地方的盗窃、抢劫、杀人、放火、伤害等刑事案件比较突出,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由土地承包、园林承包、农民负担、村委会直选,以及婚恋、家庭、债务、宅基地纠纷等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邪教、非法宗教活动也不容忽视,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瓶颈。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农民法制意识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将农村普法教育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加以提出,为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首先要抓好村级干部的法制教育。通过举办村两委干部四化建设培训班等各种形式,有组织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以有效增强村级干部队伍的法制意识,提高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的水平。其次,要着力营造广大群众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按照与阶段性中心工作相结合,与专项工作相结合、与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村民夜校、集体咨询、征订普法教材,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联户组织送法上门、电视、广播专栏以案说法等灵活形式,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开展群众性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在学法中守法用法护法。第三,有针对性的加大农村普法工作力度,充分运用现代传媒、农村法制夜校,“148”法律服务专线、法制文艺等形式进行普法宣传使广大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3. 加强法制建设,是化解各种矛盾,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如前述,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进而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政策和法律,依赖于行政的手段和法律的手段,其中最根本的是法律手段。
首先,法律具有指导作用,明确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让人们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矛盾。其次,与政策相比,法律更公平、更稳定。与行政手段相比,法律是个更客观、更公正的裁判手段。古罗马有一句名言,法律是关于善良和公正的艺术。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基于宪法的有关原则,依法裁判,不仅能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违法者的权利也能得到尊重。更能体现人权原则,更易被人们所接受。第三,强有力的农村基层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有效领导的坚强保证。在我国9亿人口的农村,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以村民自治为基本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全面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是党的执政方式的重要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期农村的最好形式,它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有利于实施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处理和协调农村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农村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12-03
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报告01-11
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12-0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廉政文化建设调研报告09-30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调查的心得体会12-01
建设社会新农村01-0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07-26
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11-24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06-2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