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债券违约成因及对策分析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行债券是企业债务融资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债券市场上重要的组成部分。2014年上市公司债券违约首次出现,债券违约引发市场动荡,公司债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019年以来,债券违约的节奏有所放缓,但是违约个数仍不少。从首次违约主体个数来看,截至2019年9月16日,实质违约23个(不包括中小企业债),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民营企业债券违约风险,深入分析民营企业债券违约的特征及其背后的原因,是目前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目前亟须应对的主要问题之一。民营上市公司债券违约的特点与成因是什么?为了促进新常态下民营企业稳健发展应该怎样避免民营上市公司债券违约?

一、民营企业债券违约的特点

(一)民营企业债券违约发生的行业相对集中

民营企业债券违约主要发生在钢铁、建材、煤炭等产能过剩的行业。这些行业受到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较大,在产能过剩、市场饱和多重冲击下导致盈利能力下降,严重的会导致产生巨额亏损,影响到期债券的兑付,进而导致民营企业债券违约的爆发式增长。

(二)民营企业债券违约率明显高于国有企业

相比较国有企业来说,民营企业处于融资链条末端。在供给侧改革去杠杆的大背景下,2019年宏观经济下行,金融机构信用政策趋紧,发生债券违约的数量明显高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政府“隐性担保”机制,导致民营企业难与国企进行竞争。

(三)民营企业债券违约与公司治理有关系

较高的负债比率以及现金流量不足是导致民营企业债券违约爆发的主要动因。自身盈利能力不足更容易导致债券违约。一方面公司盲目扩大投资,债务负担持续偏重导致债务结构不够合理,另一方面,部分民营企业大股东股权质押的现象,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带来较大风险。以上两方面无疑加重了民营企业债券到期支付的不安全性,提高债券违约的机率。

(四)民营企业债券违约预警难度较大

外界债权人利用民营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等数据来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而民营企业债券的违约预警难度较大,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多数企业存在粉饰财务报表的行为。财务报表的粉饰行为会导致投资者对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难以做出判断,从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转移。另一方面,部分民营企业在资金紧张无法按期偿还到期债券时,仍发行新债,债务风险激增。

二、民营企业债券违约成因分析

(一)宏观经济下行压力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的攻坚期,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增加。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对资产安全的考虑,信贷政策收缩。地方政府也做出强化债务风险监管的措施,不断出台了去杠杆、防风险等政策。银行业自2017年“三三四”检查以来,监管机构对银行的不良贷款的监管力度逐渐趋严,未严格执行不良贷款认定的银行,不良贷款率短期内大幅度提升。从目前资金趋紧的情况下,民营企业资金来源受到限制,融资难度提升,更易出现财务困境,导致债券违约风险;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大多处于产能过剩行业,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投资增长前景整体较弱,资金链的紧张加大前期发行债券的违约风险。

(二)民营企业内部公司治理存在缺陷

流动性紧张是民营企业债券违约的直接原因。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往往会采取多元化经营和过度扩张倾向。跨行业多元化经营,导致民营企业先天的竞争优势的丧失,一味追求经济总量扩张导致投资过度、债务负担加重,企业经营风险提升。现金流一旦流动性不足,后续资金不能随时跟进,前期发行的债券将面临违约风险。民营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非常大,融资渠道的局限性导致部分企业采用股权质押来获取经营资金。

(三)民营企业财务状况隐蔽

财务报告提供的是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投资者获取较少。而可以获取的财务报表,由于大多存在财务情况隐蔽等特点,多数企业财务报表存在粉饰,比如精功集团和南京建工“其他应收款占总资产比重较高”等。

(四)债券市场监管不到位

在我国公司债券市场上,监管主体包括央行与证监会。债券的批准与流通环节受到央行与证监会的同时监管。存在诸如“多头监管”、“监管失真”等管理权责的混乱。从目前出现的民营企业债券违约案例来看,监管机构仍然没有尽到监管方的责任,未按划定在债券存续期内继续督促发行人信息披露义务务,没有继续关注债券发行人的资信状态,对相干状况举办延续有用跟踪和监视,未能勤劳尽责地推行受托办理责任。监管方面的懈怠为民营企业的债券违约提供了可乘之机。

(五)评级反映违约风险存在滞后性

企业债券信用评级的滞后性为民营企业用新债还旧债的模式,向银行借新债提供了保障,更为之后的违约埋下隐患。我国债券市场,债券信用评级机构数量多,会使企业债券评级产生过度竞争,评级机构遭受来自发债企业施加的压力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致使评级结果不具参考价值。在我国,债券评级是一个新兴行业,债券信用评级队伍中专业人才数量还很少,所拥有的技术也不成熟,债券信用评级机构独立性有待提升。

三、民营企业债券违约风险防范的对策

(一)公司结合自身情况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1)要谨慎举债。企业的谨慎举债可以防止信用风险、促进债券市场持续健康的发展。发债企业应该充分评估自己的偿债能力以及现行的宏观经济状况等未来的前景。公司完善治理机制,不仅有利于降低举债风险,也可防止公司将提高偿债能力的责任强加于实际控制人。

(2)要拓宽融资渠道。融资渠道的局限成为民营企业债券违约的一个重要原因。民营企业应合理搭配长短期负债,大致预估出还款的保证度,避免因为债滚债而造成连环违约。近期扶持民企融资的政策密集出台,有助于民企短期融资环境改善。

(二)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力度

(1)中国还没有有效地实行破产处理机制。大部分情况下债权人为保障权益不得不采取破产的措施。因此,完善债权人司法救济制度,破产和解、破产重整和破产清算都应当成为保护投资者的最后机制。

(2)完善投资者保护条款,保证在发行人信用情况发生较大变化时,投资者能够进行自由退出,以保全自己。在处置违约问题的时候,预期违约应该和现实违约一样拥有相同的被保护的权利。

(三)监管机构应建立健全债券违约预警机制

(1)要及时对公司存在的可能导致违约的情况加以披露。公司发生债券违约的原因有:发行人的偿债能力或增信措施的有效性严重恶化、按期还本付息存在重大不确定性;长期存在借新还旧情况等。若出现可能导致公司债券违约的情况,监管方应及时对该情况披露,以保证公司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要完善相关的监管以及风险预警机制。对债券市场上的杠杆操作及时进行监查与测评且进行统一的管理。监管协调应被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应加快完善,债券市场的法制化建设应尽快推进。监管机构应督促出现问题的企业积极主动地面对,采取相应措施力挽狂澜。

(四)评级机构持续完善信用评级,同时克服滞后性

信用评级是债券资信的基础衡量标准,评级虚高的现象层出不穷,评级结果的指导性不强,很难根据评级对企业的资信状况做出准确地反映。在发行人在遭受某种不利冲击之后,评级机构才对其做出相应评级调整。评级机构应克服其严重的滞后性,持续完善信用评级。规范与健全信息披露体制,对发行人进行现场检查,督促他们在债券有效期内充分披露公司经营有关信息,对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四、结语

民营企业债券违约已经成为债市的风险高发区,加快完善我国债券市场迫在眉睫。打破债券市场的刚性兑付的传统短期会对资本市场的运行产生不利影响,但从长期而言,强化了债券市场发展的常态化,促进我国债券体系的完善,有利于债券市场健康发展。

摘要:从2018年以来,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增加,债券违约事件频频发生,民营企业债券违约数量与违约的比率出现爆发式增长。本文通过分析民营企业债券违约的特点、原因并从违约成因中总结应对的措施,以便帮助民企以及投资人更好地规避市场风险,应对债券违约的发生,为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营企业,债券违约,违约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 周宏,周畅,林晚发,李国平.公司治理与企业债券信用利差——基于中国公司债券2008-2016年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8(5).

[2] 霍雨佳.判别公司债券违约风险的财务指标研究[J].会计之友,2016(21).

上一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下一篇:关于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