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策略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积极心理学是由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谢尔顿(Kennon 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于20世纪末提出的。旨在以主动的方式发现和应对心理问题,区别于以往心理学的被动模式,有助于提高当下大学生对积极心理学的接受程度,从而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在学业、经济、人际关系、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压力,这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一)心理压力产生的内部原因

1. 个体对压力的认知

不同的主体因受到的因素不同,产生的认知也截然不同。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阶段的青年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再加之原有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经历便逐渐形成个体独特的认知体系。当前校园中,不少大学生持有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应对压力时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换位思考,期待他人做出妥协或改变,或者在面对压力时过分夸大问题产生的后果及负面影响。此类消极的认知方式,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积极有效的应对压力。

2. 个体对压力的情绪体验

情绪是指人们在内心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体验,或者说是人们在心理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的情绪体验会使内心得到满足,从而降低压力带来的消极体验。当前大学生年龄基本维持在十八岁至二十二岁之间,是情绪情感沉淀的重要时期,但是在面对实际压力时,不少大学生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有的也会出现情绪失控状态。

3. 个体对压力的意志行动

意志行动是指受意识支配完成的动作或者行动。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自身便具备抵抗精神疾病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希望、坚持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立目标,形成意志便是一个人抵御外部困扰的途径之一。引导大学生树立目标,帮助建立实施路径,用行动引领未来,用坚持克服困难,用积极缓解压力,相信00后大学生在今后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即使面对压力也总是充满阳光。

(二)心理压力产生的外部原因

1. 学业压力

学习,无疑是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仍沿用高中的学习方法,殊不知大学教育重在引导,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前、课后花费时间精力对知识点进行预习、复习和探索,如果仅把希望寄托于课堂的90分钟,那对知识的收获一定是不理想的。再加之大学学科成绩挂科后需要进行补考,各高校均有规定补考仍不及格达到一定门数将影响学位证的授予。这就需要学生学会有效的制定时间规划,合理的安排学习计划,将重要而紧急的事情提前做,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事情抽空做。但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都不能较好的做到学前准备、学后反馈,往往到了考试周才开始突击复习,造成焦虑、紧张、失眠等问题。

2. 人际关系压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是通往健康生活的钥匙之一。特别是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年人来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内心的真实渴望。但大学生初入校园,面对来自祖国五湖四海的同龄人,他们在性格特征、生活习惯、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等方面均不差异,如何与人交往也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校园生活中,每位学生都面临着师生关系、舍友关系、班级关系等各种人际圈,有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中屡屡受挫不知该如何与人相处,有的则因为性格内向不敢与人相处,还有的因为自尊心较强同时内心敏感抵触与人相处。

3. 经济压力

据“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生受资助金额为1150.30亿元,较2017年受资助金额1050.74亿元上涨99.56亿元。此外,2018年全普通高校学生助学贷款共计325.54亿元,较2017年学生助学贷款284.20亿元上涨41.34亿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家庭贫困学生数量仍占据相当比重,且此数量仍有上升趋势。特别是对于建档立卡和家庭特殊贫困学生,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对家庭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支出,有些学生不仅参加勤工俭学项目减轻家庭负担又迫切寻找校外兼职赚取生活费用,过程中难免发生时间冲突,长时间发展可能造成学生身心疲惫,进而影响学业导致恶性循环。

4. 情感压力

据“麦可思2018年大学生感情状态调查”显示,2018年全国大学生有近30%处于恋爱状态,其中近70%的单身人数中有近六成表达出愿意恋爱。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生理发展基本完成并趋于平稳,表现出对异性的欣赏和对爱的渴望,但心理发展仍有波动,特别是在情感发生的过程中遭遇挫折、拒绝或是反对。

5. 就业压力

据教育部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820万,较2017年高校毕业生人数795万,增长25万人。可查数据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仅为280万人,14年期间毕业生人数增加到近300%。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未来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和就业压力将呈正比关系发展。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第一,供大于求的职业环境;第二,自我认知准确度不够,表现为“眼高手低”;第三,毕业生工资普遍偏低,支不敷出。

二、积极心理学应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策略建议

(一)“认知、情绪和意志”三位一体的内部自我调适

积极心理学是揭示人类优势和促进其积极机能的学科,主要是关注人的积极品质、积极体验和积极特质。大学生需要对压力做出合理的认知,知晓适当的压力可以增加思维活跃度和反应灵敏度,使人在短时间内注意力集中,有利于目标达成,反之压力过大时会适得其反,还会引发躯体不适,例如:出冷汗、腹泻等。

合理控制情绪,感受情绪带来的积极体验。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体验是指个体幸福的回忆过去、从容的感受现在,美好的期盼未来的一种状态。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包括快乐、满足、爱或者被需要等,处于积极情绪当中的个体其紧张、焦虑等消极体验感受度将会明显降低。加强大学生意志品质,是降低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确立清晰的方向,制定可实施的任务清单,通过实际行动克服困难进而实现目标,自我意志的实现既是内部鞭策的强心剂也是外部动力的强化剂。

(二)“家庭、学校、社会”立体化的外部全程覆盖

积极的外部支持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压力体验感。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与孩子接触最多的人。

在生活中父母若是传递积极的能量帮助孩子处理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营造健康的成长氛围,会促使孩子有更多的能量抵御压力。学校应当充分发挥课堂功能,传播积极心理学,同时以心理协会、社团组织、学生会等组织为依托,在日常的校园文化中积极传递正能量。此外,学校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例如:QQ、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广泛构建导生或朋辈支持系统,既给学生提供广泛的宣传通道,也为学生提供压力的倾诉平台。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学生顺利的步入大学校园和平稳的过度到工作环境的有力保障。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并帮助适应环境的变化,健康的社会保障会对个体的压力反馈形成正确的评价体系,当收到积极的社会评价时个体才会不断的寻求支持,久而久之形成积极循环系统。

(三)发展“内+外互补”集成优化的联动积极

认知、情绪和意志是个体内在的动力体现,当遇到压力或者心理矛盾时积极的自我调价和自我控制将有效的转换心理压力为完成目标的动力。“家庭、学校、社会”的外部支持系统便可创造健康的文化氛围,通过外部环境促进学生在学业、人际关系、经济、情感和就业方面压力的适应与缓解,使其面对压力是更加理性与从容。

三、结语

一位健康的大学生,不仅仅是躯体上的茁壮成长,更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协同成长。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大学校园所关注的已经不能局限于学习成绩或是学术研究,而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中来。

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探究大学生心理压力,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年人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相信只有青年人作为“健康”的人,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向新的台阶,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有着长足发展。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所承载的来自学业、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也不断攀升,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呈现的种种心理矛盾和问题。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分析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内因和外因,倡导以积极的观点和态度认知压力,并通过多种有效的应对方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压力,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 肖红新.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及策略探析[J].教育经济,2013(8):181-182.

[2] 刘静洋,娄悦.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弹性特征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20-125.

[3] 边玉芳,吴洪健,张玲玲.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15-118.

上一篇:新时期如何做好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下一篇:应用型大学《畜产品加工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