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学复习材料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心理学复习材料(共4篇)

大学心理学复习材料 篇1

助人自助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助人,可以包括任何有助于社会、有助于他人的行为。一个人只有与社会、与他人相互作用,才能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满足被别人尊重的心理。所以,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不仅能从中获得友谊、信赖,还能真正获得好评、尊重,并且从中享受人生的乐趣。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内施”与“顿悟”,为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非常重视个体自我内省。重视“内施”,务实求真,把反思作为提高一个人思想修养的有效途径。

“内施”:面对个体的心理问题,应当通过自我反思的方法在自己的身心中找出心理问题的根源,从而控制引发心理冲突的事件,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心理问题。

“顿悟”:坚持道德修炼,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从而解决心理问题。

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强调自我反思、自我体验、自我感悟,强调“助人自助”、自我超越。

二、学生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可以做哪些工作?(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答:(1)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新精神。

(3)解析心理现象,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4)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珍爱生命、关心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

三、辅导员应如何把思想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答:1.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活动,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化解矛盾,润物无声。要组织并引导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陶冶大学生高尚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通过各种活动,加强大学生思想、感情上的交流与沟通,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校要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相关课程教学对提

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要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选修课程。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 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答:(1)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既要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又要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既要开展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要根据不同情况,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

(3)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既要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又要组织大学生参加陶冶情操、磨炼意志的课外文体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4)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5)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又要为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

五、心理咨询有四个方面的功能:

答: 教育功能、发展功能、保健功能、治疗功能

六、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

答:心理健康与发展咨询;学业与发展咨询;择业与发展咨询

七、如何帮助有自杀倾向的人? 答:1.保持冷静,耐心倾听; 2.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3.要无条件接纳学生,不对其做任何评价; 4.不要试图说服学生改变自己的感受; 5.询问学生是否有自杀的想法或具体计划;

6.相信学生所说的话,任何自杀迹象均应认真对待; 7.不要答应对学生的自杀想法予以保密; 8.让学生相信别人是可以给其帮助的,并鼓励其寻求他人的帮助、支持;

9.要尽量取得他人的帮助,以便与你共同承担帮助学生的责任。

10.如果你认为学生即刻自杀的危险很高,要立即采取措施;不要让学生独处;去除自杀的危险物品,或将其转移至安全的地方;陪其前往精神心理卫生机构,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八、心理危机案例处理流程: 答:危机干预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

危机干预主要采用支持技术,这时主要让个体表达或发泄内心的积郁,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同情、解释和保证,树立其信心。

对有自杀倾向的个体,主要集中在使他们放弃自杀观念,而不是对自杀的原因作反复的分析和解释。另外还会帮助了解可以采用的应对方式,帮助获得新的信息或知识;在可能的范围内,帮助安排日常生活,并调动和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即亲人、朋友、社区、单位等共同帮助渡过难关,也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1)防止过激行为,如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等。(2)促进交流,鼓励当事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其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提供适当建议,促使问题解决。(3)提供适当医疗帮助,处理昏厥、情感休克或激动状态。

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1)迅速确定要干预的问题,强调以目前的问题为主,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2)必须有其家人或朋友参加危机干预。(3)鼓励自信,不要让当事者产生依赖心。(4)把心理危机作为心理问题处理,而不要作为疾病进行处理。

九、对于不主动透露自己家庭贫困的学生,辅导员应该如何从他自身和同学那里了解真实情况? 答:1.从多种途径了解情况:(1)由本人反映家庭经济情况;(2)县民政局、乡镇政府、村委会、街道居委会出具贫困家庭证明;(3)班主任、同学、室友反映情况;(4)通过调查饭卡等的消费情况了解学生平时的生活水平。

2.在确定贫困生时要持谨慎态度,应通过日常谈话,侧面了解等多种渠道,尽可能了解学生最全面,真实的信息。

十、在对自尊心极强的贫困学生进行物质援助的同时,应如何做好心理方面的工作,帮助他们打消顾虑,重新找回克服困难的信心?

答:在帮困过程中,实现帮困助学工作由简单的“经济资助”向“育人成才”转变。要把握物质资助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在:

1.以素质拓展为依托,促进学生保持健康心理;辅导员在关心和帮助贫困家庭学生生活的同时,更要注重关心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缓解精神压力。还要通过搭建素质拓展舞台,帮助他们多与人沟通,多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所长,树立自尊、自重、自强、自信的精神面貌,成为自己生活、学习的主人,使他们保持心理健康,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以助学贷款为契机,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3.以勤工助学为载体,培养学生自强奋斗的精神。

十一、辅导员如何加强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教育他们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规律,然而当今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应引起广泛的关注。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这一过程可以分解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心理学家也大多把思想品德结构看作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要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

我们就通过这三个层面来分析感恩教育的实施。

1、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知恩。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赐予、社会的氛围、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好无功利的给予。教育者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从个人而言,会使其心胸恬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社会而言,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3.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譬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具体可以设计“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扮靓自然”等活动。使学生懂得感恩是

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理障碍。

社会转型对学校德育也提出了机遇和挑战,西方的价值观和“自我”思想冲击着优良的传统意识,感恩教育既要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又要超越传统,要反对儒家感恩意识的扩大化,又要重视中西文化的优化融和。值得宽慰的是,社会舆论已经开始注意到感恩意识缺失的严重性,感恩教育已经受到社会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和理论工作者对感恩教育也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讨,一些学校也在积极开展感恩教育。2005年8月,上海市教委正式颁发了第三次修改后的中小学学生守则,首次将“学会感恩”列入《中学生守则》第六条。相信这些做法对公民增强感恩意识,改善社会风气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感恩教育是一个社会工程,家庭、学校、社会要全力构建德育环境,让感恩教育走进生活,愿感恩之花常开,感恩之树常青。

十二、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你会如何处理?如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学业问题、情感问题(恋爱心理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经济压力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和新生适应问题等。

●大一阶段:适应新的校园生活。进入大学后,发现成绩优异的同学有很多,他们在高中时代作为佼佼者的优越感消失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在思想上,大学生往往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认识不清。学生在考大学前往往被灌输了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一生无忧等片面的观念。但进入大学后,他们感到学习考试的压力还是那么大,竞争更加激烈,还要面对就业的压力。这种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的差距,使很多大学生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而在生活上,大学生要自己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如何与同学室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摆在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面前的一大难题。在学习上,学习方法的改变同样困扰着一部分大学生,他们习惯了以往中学里老师手把手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学老师的教育方式很不习惯,以致课业落后,自尊心受到打击,出现焦虑、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等心理问题。

●大二、三阶段:情感、交往、学习等。

这也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后的报复心理等。随着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大学生对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生理发育、两性关系、恋爱等方面也经常出现心理困惑和障碍。一些大学生因一时冲动,或早婚早恋而荒废学业,或未婚先孕而痛苦不堪,或触犯刑法,走上犯罪的道路而留下终生遗憾。

大学生心理渐趋成熟,开始积极地思考人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对于学习为了什么,将来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生等问题的思索使大学生心理起伏很大,如果没有适时的引导,很容易诱发心●大四阶段:就业、考研等人生重大选择、面对社会环境的压力等。就业的双向选择,使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尤为显著,许多大学生在大四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心理问题也就随之凸现出来。但相对于城镇学生,农村学生因家庭经济状况等影响对能否就业就更为敏感,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比城镇学生相对更多一些。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的关系:1.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4.心理健康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

大学生健康心理培养途径: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

1.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为达到这一目标,大学生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应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要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2.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3.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心理健康。首先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人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考试失利、恋爱受挫、人际冲突等均会引发焦虑、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这时他们必须及时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疏导的方法有合理宣泄、注意转移、目标升华等。

4.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独居。

(三)愤怒。如有的大学生因一句刺耳的话或一件不顺心的小事而暴跳如雷;有的因人际协调受阻而怒不可遏、恶语伤人;有的因别人的观点或意见与自己相左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机会。大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种业余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和业余爱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缓解紧张情绪,维护身心健康。另外,通过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养成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

5.加大心理咨询的力度

心理咨询是指来心理咨询的人与心理咨询师之间,就针对咨询的人提出的心理问题,进行共同分析、研究和讨论,找出问题的所在,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启发和指导,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克服其情绪障碍,恢复对社会环境的协调适应能力,维护其身心健康。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咨询者针对求询者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帮助求询者找出正确认识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方法,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面对现实,并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同时,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使他们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当然,心理咨询的方式很多,如通过以生活指导为中心的咨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交往、择业等问题,改善他们的适应能力;通过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咨询,可以指导学生改善情绪和性格,使他们面对挫折时保持心理平衡;通过对心理障碍的诊断及治疗,可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业、成才、交友、择业、恋爱、求职等方面的问题。

答:

1、开展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在学习、生活中给予多一点关注,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

2、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营造增进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第一,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 第二,举办有针对性的讲座;

第三,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日、宣传周和宣传月活动; 第四,建立学生、辅导员和心理咨询老师三级工作机制。

十三、学生中的心理问题有预兆吗?从哪些苗头可以发现学生中的心理问题?

答:

(一)焦虑。如有的大学生在临考前夜的失眠或考试时“怯场”,在竞赛中不能发挥正常水平等,多是高度焦虑所致。

(二)抑郁。抑郁最明显的症状是压抑的心情,表现为仿佛掉入了一个无底洞或黑洞之中,正被淹没或窒息。其他感觉包括容易发火,感到愤怒或负罪感。抑郁常常伴随着焦虑,对所有活动失去信心趣,渴望一个人

而恼羞成怒;有的因一时的成功、得意而忘乎所以;有的因暂时的挫折或失败而悲观失望,痛不欲生。

(四)嫉妒。嫉妒是自尊心的一种异常表现,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当看到他人学识能力、品行荣誉甚至穿着打扮超过自己时内心产生的不平、痛苦、愤怒等感觉;当别人身陷不幸或处于困境时则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在人后恶语中伤、诽谤。嫉妒是一种情绪障碍,它扭曲人的心灵,妨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真诚地交往。

(五)冷漠。凡事漠不关心、冷淡、退让的消极情绪体验。如有的大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对集体和同学态度冷淡,对自己的前途命运、国家大事等漠然置之,似乎自己已看破红尘、超凡脱俗。于是,把自己游离于社会群体之外,独来独往,对各种刺激无动于衷。

十四、心理学的四种性格是什么,辅导员对这四种大学生怎么对待

答:心理学上人的四种性格:第一种是力量型,这样的人坚强,不沉着,急躁,他们在生理上属于胆汁质;第二种是活泼型,这样的人坚强,沉着,好动,属于多血质;第三种是完美型,其性格比较坚强,沉着但有惰性,属粘液质;第四种是和平型,其中有好动的,也有懒惰的和不沉着的,属于阴郁气质。当然,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这四种是典型的气质类型,真正属于这四种气质类型的人并不太多,自然介于他们之间的在不同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中间型、混合型和过渡型。

《西游记》中已对人的四种性格刻化得出神入化,唐僧师徒四人正是代表了这四种性格:

唐僧---完美型 细致,敏感,悲观悟空---力量型 坚定,果断,自负八戒---活泼型 活泼,热情,多变沙僧---和平型平稳,随和,寡言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有栋住房起火了; 完美型的人会思考:是什么原因起火了,是电线短路还是厨房着火?

力量型的人会行动:关掉电闸,找到灭火器,马上去灭火!

活泼型的人会大叫:楼上楼下大叫,不得了啦,起火了!

和平型的人会旁观:反正有人会报警,消防队马上会到,不用那么急吧。

活泼型的人认为一因多果:做一件事,会有不同结果,有可能这样,也有可能那样;所以他们是经常变,变的是结果;明明答应你的事,过两天就忘了;

力量型的人认为一果多因:一个结果,可用多种方法,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所以他们也经常变,变的是方法;明明教你这样做,过两天要你那样做

完美型的人认为一因一果:做一件事,只有这一个方法,而且必须按照这个方法去完成,喜欢做计划,做表格,制定规范,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

和平型的人认为无因无果:任何事情,这样也好,那样也好,这样做也行,那样做也行;口头上应和,心里觉得不一定;如果大家都这样,我就这样,大家都那道歉,执着好动,不需要朋友帮助。情感:性情烦躁注重方向,强调价值,轻细节,多行动,难放松,缺乏同情心。

能力:天生领导对别人严格要求,但对自己无所谓,具有创造力,专注且对事物有好恶分明的倾向。完美型的人:

表象:严肃、得体、礼貌、矛盾。社交: 不轻易交朋友,但结交的每一个都是非常好的朋友,先想再说,不爱赞美他人。

情感:善于料理家务、节省、敏感、悲观。

能力:擅于表达,言词机敏,理解和组织能力强,记忆力好,才华出众。样,我就那样。

所以唐僧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途中,给人的感觉各不相同:唐僧给人的感觉很固执;悟空给人的感觉方法多;八戒给人的感觉很好玩;沙僧给人的感觉不想事。

同时这四个人在情绪反应方面各不相同:唐僧生气时一个人伤心;八戒生气时几天就好了;悟空生气时会毁灭一切;沙僧生气时你还不知道。但是这四个人却组成了一个西天取经的精英团队,最后取经成功,全部修得正果。

唐僧让这个团队变得正规,悟空让这个团队变得灵活,八戒让这个团队变得快乐,沙僧让这个团队变得冷静。

活泼型的人喜欢说;完美型的人喜欢想;力量型的人喜欢做;和平型的人喜欢看。

完美型的人认为活泼型的人说话不算话,活泼型的人认为完美型的人过于较真,力量型的人认为和平型的人做事不知急,和平型的人认为力量型的人过于暴燥。

活泼型的人欣赏和平型的人做人很厚道,和平型的人欣赏活泼型的人天生浪漫,力量型的人欣赏完美的人做事很认真,完美型的人欣赏力量型的人敢作敢当。

力量型完美型重在做事,力量型要做就做,完美型做就做好,活泼型和平型重在做人,活泼型要做主角,和平型只做配角。

认识不同的性格,学会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就是学会了如何做人。活泼型的人:

表象:外向、乐观、多言、爱表现;

社交:喜欢群居、朋友多,热情,喜欢赞美人,易忘人名。

情感:善变,追求新鲜,情绪易被调动,不记仇。能力:对事总是有很高的兴致,且活力和热情具有感染力,能够影响周边的人。力量型的人:

表象:工作型,眼睛炯炯有神,走路大跨步。肢体动作少但坚定有力,喜欢快捷。

社交:不喜欢说话,爱争执,坚持已见,即使错了也不

和平型的人:

表象:脸部祥和,喜好倾听,走路缓慢,爱微笑,动作缓慢不喜欢变化,少发怒。

社交: 乐做旁观者,随和、朋友多,喜爱讨论他人长短。

情感:喜欢避免矛盾,自律、自制情绪稳定。

能力:喜欢与人合作,自主性较差,较被动,易压抑自己的能力。活泼型的人:

1)有行动力;2)言语过多;3)自我为中心;4)不注意记忆;5)变化无常;6)无条理,不成熟。让活泼型的人统筹起来 力量型的人:

1)好胜心强;2)一意孤行。让力量型的人缓和下来 完美型的人:

1)容易抑郁;2)自惭形秽;3)拖拖拉拉。让完美型的人快乐起来 和平型的人:

2010心理咨询师复习材料12 篇2

1.咨询准备工作:应有仪态,服装整齐、坐姿端正、表情平和。2.礼貌接待方式:使用礼貌语言,态度平和诚恳,据实际运用。3.提问时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帮助,不可直接逼问。4.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向求助者说明是否能提供帮助。5.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反复申明保密原则,说明保密例外。6.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性质是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7.说明求助者责任、权利与义务:三责任、四权利以及四义务。

8、与求助者进行协商,确定使用那种咨询方式

二、初诊接待中的注意事项

1、避免紧张情绪

2、语言表达。语速适中,避免使用方言,若使用专业术语,应向求助者说明专业术语的内涵外延

3、反复说明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

4、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咨询者不能在咨询范围以外向求助者提供帮助和做任何承诺5咨询时的仪态

三、摄入性会谈的工作程序 确定会谈的目标、内容与范围 1.根据该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根据在咨询中观察到的疑点 3.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初步分析中发现的问题 4.上级咨询师为进一步着呢段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5、确定会谈的内容与范围。

确定提问方式;倾听; 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 对会谈内容分类;结束会谈

四、摄入性会谈避免提问失误(1)避免“为什么„„”的问题。这类问题的含义对求助者有强烈暗示性。(2)避免多重选择性问题。因这类问题具封闭性,咨询师获取信息受限制。(3)避免多重问题。这类问题表现出咨询师缺乏训练,使求助者不知所措。(4)避免修饰性反问。这种反问后果对求助者毫无好处,使会谈陷入僵局。(5)避免责备性问题。此类问题对求助者产生很大威胁感,立即引起防卫。(6)避免解释性问题。咨询师表达自己看法,不利于推动求助者自我探索。

五、不恰当提问的消极作用 1.造成依赖 2.责任转移 3.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 4.产生不准确的信息 5.求助者可因为处在被审问地位而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6.提问过多可以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

六、会谈内容选择原则——该案例从哪方面入手 1.符合求助者能力兴趣。2.病因直接间接针对性。3.有利于探索深层病因。4.有助于鉴别诊断症状。5.有利于帮助改善认知。6.有利于个性矫正发展。7.会谈法具相应有效性。

七、了解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

1.外表和行为 2.会谈过程中的语言特点 3.思维内容 4.认知过程及功能 5.情绪 6.灵感与判断

八、摄入性会谈注意事项 1.态度保持中性:不可暗示诱导以免丢失客观信息。2.提问避免失误:不能随便提问以转移求助者谈话。3.绝不讲题外话:除提问和引导语外,不讲题外话。4.扭转会谈内容:不以指责性语言阻止求助者谈话。5.不给绝对结论:摄入性会谈后不应给出绝对结论。6.诚恳结束会谈:不能生硬话语结束以免引起误解。九 不得乱用心理测验。

1.目的不明确,依据不充分地随意使用。

2.单纯依据心理测验结果,不与临床表现相对照,片面地给出诊断和制定矫治措施。3.未查明某种心理测验自身可靠性(信度、效度)以及常模的时限便在临床上使用。4.在诊断目的以外使用心理测验。5.不按程序要求和操作规定实施心理测验。6.超出某种心理测验自身功能,主观地对心理测验数据和结果进行解释。7.使用盗版软件实施心理测验。8.将直接翻译未经修订的测验工具用于临床。

十、临床资料整理归纳模式 1.一般资料:

人口学、生活状况、婚姻家庭、工作记录、社会交往、娱乐活动、自我描述、内心世界。2.个人成长史:按社会心理学分期,给出婴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生活情况,婚恋史、疾病史,既往重大事件及现在评价。根据求助者的具体情况,一直写到求助时。必须明确家庭教养方式,性萌动体验及处理方式,退缩、回避、攻击行为。3.目前状态

1.精神状态;按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模式、人格特征方面依次填写。2.身体状态;睡眠、饮食、头痛、性功能失调等,躯体疾病、异常感觉。3.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1)工作学习效率:活动效率下降,因病无法工作、学习而考勤不全。(2)社会交往状况:社交能力受损,接触不良,同事、同学关系不和。(接触不良是人际关系不好)4.心理测量;(1)求助者是否做过心理测量。(2)心理测量目的及测量结果。还应收集该求助者哪些方面的资料? 1.该求助者的婚恋情况。2.该求助者以往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3.该求助者的早年回忆,有无负性情绪记忆。4.该求助者对未来的希望。5.该求助者性欲的发展及性生活的相关情况。6该求助者的生活状况。7.该求助者的社会交往情况。8.该求助者的娱乐活动。9.该求助者个人内心世界的重要特点。

十一、影响资料可靠性的可能因素

1、过分随意的交谈、咨询师的倾向性很可能给患者形成暗示,造成求助者的自我评价和环境判断的失真,这对所获资料有重大影响;

2、同一个咨询机构中,收集资料者如果也是后来的决策者,那么,咨询师的早期印象可能影响最终诊断和咨询决策。

3、资料的收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求助者经常会出现阻抗或言不由衷的情况。

4、对初期印象和后来新资料之间的矛盾,假若处理不当,会影响诊断与咨询。

十二、心理咨询包括的基本内容 建立关系、确定目标、制定方案、实施咨询、评估结果

十三、怎样和求助者建立良好咨询关系? 咨询关系是指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任何心理咨询学派的理论与方法,都必须以良好的咨询关系为平台,所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咨询关系的建立受到咨询师与求助者的双重影响。就求助者而言,其咨询动机、合作态度、期望程度、自我觉察水平、行为方式以及对咨询师的反应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咨询关系。就咨询师而言,其咨询态度对咨询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⑴对求助者表达尊重。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意味着一视同仁,意味着以礼待人,意味着信任对方,意味着保护隐私,尊重应以真诚为基础。⑵营造热情、温暖的氛围。初次来访时适当询问,表达关注,注意倾听求助者的叙述,咨询时耐心,认真,不厌其烦。⑶表达真诚。真诚不等于说实话,不等于自我发泄,应实事求是,应适度。⑷表达共情。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的理解问题的实质问题;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⑸积极关注来访者。避免盲目乐观,反对过分消极,立足实事求是。

十四、共情的重要性

1咨询师能设身处地地理解求助者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材料2求助者会感动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会感动愉快,满足,这对咨询关系会有积极的影响3促进了求助者的自我表达、自我探索、从而达到更多的自我了解和咨询双方更深入的交流4对于那些迫切需要获得理解、关怀和情感倾诉的求助者,有更明显的咨询效果。

十五、共情缺乏导致的障碍

1求助者感到失望2求助者觉得受到伤害3影响求助者自我探索4影响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反应

十六、正确理解和使用共情,应当注意

1、咨询师应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

2、咨询师必要时要验证自己是否做到共情。

3、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

4、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

5、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

6、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十七、针对求助者的咨询,应怎样划分咨询阶段,并说出其中的内容。(08、5)1.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

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

2.咨询阶段:帮助求助者改变其不适应的认知,情绪或行为。

3.巩固阶段:布置家庭作业;商定下次咨询的主题和时间等;做好咨询的回顾总结;巩固咨询成果;做好追踪研究

十八、确定咨询目标的程序

(一)全面掌握求助者的有关资料,列出求助者的全面问题

了解求助者有关资料的“七个W”方法 “who”他是谁“what”:发生了什么事“when”:什么时候发生的“where”:在哪里发生的“why”:为什么会发生“which”:与哪些人相关“how”:事情是如何演变的 会谈方式考虑的因素:

1年龄特征 由于儿童不善于描述心理感受,不会像成人那样来谈论心理问题,他们喜欢游戏,常常会边玩边谈;与青少年的交谈应注意与他们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态度应友善温和,关注他们的感受和喜好,注重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老年人的会谈应充分尊重他们,交流的重心在现在和过去,因为老人喜欢谈过去,回忆美好的往事。老人的心理问题多与缺少关心、照顾、乐趣、孤独、丧失等有关,要多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老人的个性已经定型,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们的个性,要安排他们丰富的生活,当他们忙起来的时候,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2 性格特征 3 问题特征 4文化特征

深入了解求助者的参照思路 1 明确求助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2 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 通过对求助者言行的反应,澄清求助者的真实想法 深入探讨求助者问题的深层原因

(二)判断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三)选择优先解决的问题

1找出求助者主要问题2 确定从哪个问题入手

(四)向求助者说明有效咨询目标的要素

(五)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整合 确定咨询目标时的注意事项: 求助者并不都能提供有效的目标 2 某些咨询师对咨询目标存在错误观念(1)咨询师应持完全中立的态度(2)咨询中应给咨询者灌输、传授一些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3)把求助者的快乐、满足作为咨询目标(4)把求助者能否适应环境作为咨询目标

十九、不同的心理咨询流派有不同的咨询目标:

1、人本主义学派把自我实现作为咨询的目标。

2、行为主义者认为,咨询目标应该以行为名称来描述,这些行为是具体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

3、精神分析学派的目标是将潜意识意识化,重组基本的人格,帮助求助者重新体验早年经验,并处理压抑的冲突,作理智的觉察。

4、完形学派的目标帮助求助者觉察此时此刻的经验,激励他们承担责任,以内在的支持来对抗对外在支持的依赖。

5、理性情绪学派的目标在于消除求助者对人生的自我失败观,帮助他们更能容忍与更能过有理性的生活。

6、交互分析学派希望帮助求助者能有脚本自由、策略自由,成为自主性的人,能选择、达到他们想要成为的人,帮助他们检验早年的决定,并能在觉察的基础上作新的决定。

7、现实治疗学派强调引导求助者学习真实与负责任的行为,发展一种成功的统整感。帮助他们对行为作价值评估,并决定改变的计划。

二十、咨询时怎样制定咨询目标?(10分)1、介绍咨询目标的意义、特征。(2分)

2、共同商定。

3、咨询目标应该是心理学的,积极的,具体的,可行的,可评估的,双方接受的,多层次统一的。

4、商定出的目标以文字形式固定。

5、咨询目标确定后,经双方商定也可以进行修改。

二十一、如何制定咨询方案?

1、先向该求助者介绍咨询目标的内容及制定的原则;

2、咨询方案包括内容

1、咨询目标:应该符合咨询目标有效性的七个要素。

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

3、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4、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5、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

6、咨询的费用: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执行。

7、其它问题及有关说明

3咨询目标是双方商定的,不能由咨询师或求助者单方制定;

4当求助者与咨询师的意见不一致时,以求助者的意见为主;

5咨询师应对咨询目标进行整合;6制定的咨询目标以文字或口头形式固定下来;

7咨询目标制定后,经双方认可,可以进行修改

在本案例中,你认为制定咨询目标应把握什么原则?

1、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订咨询目标,协商不成,以求助者目标为主;

2、正确判定求助者的期望与咨询目标的关系。

3、向求助者说明不能把他的快乐、满足作为咨询目标;

4、向求助者说明,咨询中发现更深层的问题,需要对原有目标做出调整,重新确立新的目标。

二十二、作为咨询师,如何向该求助者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1.求助者的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作业。2.求助者的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3.求助者的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4.咨询师的责任:(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5.咨询师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6.咨询师的义务:(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2)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二

十二、参与性技术 倾听:⑴倾听时咨询师要认真、有兴趣、设身处地地听,并适当地表示理解,不要带偏见和框框,不要做价值评判。⑵倾听不仅用耳,更要用心。⑶以机警和共情的态度深入到求助者的感受中去,细心地注意求助者的言行,注意对方如何表达问题,如何谈论自己及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对所遇问题做出反应。⑷不仅在于听,还要有参与。⑸倾听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急于下结论,轻视求助者的问题,干扰、转移求助者的话题,作道德或正确性的评判,不适当地运用咨询技巧:询问过多、概述过多、不适当的情感反应。

2封闭式询问和开放式询问: 3 鼓励与重复技术 内容反应技术(释义、说明)5 情感反应技术 6 参与性概述技术 7 具体化技术 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 二

十三、影响性技术

(一)面质技术(1)言行不一致:(2)理想与现实不一致:

(3)前后言语的不一致(4)咨访意见不一致

面质的目的和意义:协助来访者促进对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及所处境况的深入了解;激励来访者放下自己有意无意的防卫心理、掩饰心理来面对自己、面对现实,并由此产生富有建设性的活动;使来访者明了自己所具有而又被自己掩盖的能力、优势,即自己的资源,并善于利用;通过咨询师的面质给来访者树立学习、模仿面质的榜样,以便自己将来有能力去对他人或者自己作面持,而这一点是健康人生所需要学习的课题。二

十四、使用面质的注意事项

有事实根据:事实不充分、不明显时,一般不宜采用避免无情攻击:避免个人发泄:面质应建立在良好的咨访关系的基础上。

(二)解释技术

(三)指导技术(四)情感表达

(五)内容表达

(六)自我开放

一是咨询员把自己对来访者的体验感受告诉来访者;二是咨询员暴露与来访者所谈内容有关的个人经验。

(七)影响性概述技术

(八)非言语行为的应用(目光注视、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声音特质、空间距离、衣着和步态)

作用: 加强言语、配合言语、实现反馈、传达情感

二十五、简述阻抗的表现形式和原因。

1、阻抗的表现形式有:

讲话程度上的阻抗; 讲话内容上的阻抗;

讲话方式上的阻抗; 咨询关系上的阻抗;

2、来自求助者的阻力主要原因有三个:

①阻力来自成长中的痛苦; ②阻力来自功能性的行为失调;源于失调的行为填补了某些心理需求的空白,即求助者 从中有获益。源于求助者企图以失调的行为来掩盖更深一层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③阻力来自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心理动机;来自求助者只是想得到咨询师的某种赞同意见的动机。来自求助者想证实自己与众不同或咨询师对自己也无能为力的动机。来自求助者并无发自内心的求治动机。二

十六、应付阻抗的要点

1、解除戒备心理

2、正确地进行诊断和分析。

3、以诚恳帮助对方的态度对待阻力。

二十七、沉默的类型与沉默的处理

怀疑型:茫然型:情绪型:思考型:内向型。反抗型。沉默的处理:咨询师应通过观察、练习、思考来改进,熟能生巧。咨询师沉默出现时,要保持镇静,给求助者一种不慌不乱、沉着冷静的印象,则会给求助者一种可信、充满信心和力量的感觉。如果求助者的沉默是由于思考问题所引起的,咨询师最好等待,同时以微笑、目光、微微点头表示自己的关注、理解和鼓励。如果咨询师发现求助者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犹豫不决时,应给予鼓励和必要的保证。当求助者以沉默表示气愤、对抗时,咨询师要及时发现,寻找原因,采取主动、和好、鼓励宣泄的方针。因个性原因导致的沉默,咨询师应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加以引导,多用倾听技巧,多作鼓励性反应,善于领会他已说的和想说的。若沉默是由于求助者本人不愿咨询引起的,那么咨询师的处理就更应注意方式方法。

二十八、多话现象的原因 原因:

1、与咨询师有关的原因:咨询师角色的定位、咨询内容的难易、咨询时间的多少等因素会影响到咨询师对多话的理解。

2、与求助者有关的原因:①宣泄型②倾吐型③癔症型④ 表现型⑤表白型⑥掩饰型⑦外向型

调整多话状态:①咨询师遇到求助者健谈、多话时,咨询师应根据咨询目标、咨询安排以及多话的类型,作相应的调整。②寻求注意型的健谈者,有可能有癔症的性格,咨询师给予注意就能满足他的要求。对好表现型,也类似,可采用相似的对策。表白型的求助者没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他们往往缺乏自知,对此,咨询师一定要仔细听讲。③掩饰型:一般不会出现在开场,对这种情况,咨询师应考虑是否为求助者创造了一个宽松、安全的氛围,可以请求助者慢慢讲。

二十九、咨询效果评估的维度(06、11)1)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估。

2)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改变的客观现实。

3)求助者周围人士对求助者改善状况的评定,特别是家人、朋友和同事。

4)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试结果的比较。5)咨询师的评定。

十、影响咨询效果评定的因素

1、效果的标准问题。临床心理学中所谓“您好—再见”效应。

2、安慰剂作用。

3、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4、如果对心理咨询的效果进行客观研究,应做以下工作: 设对照组。随机安排求助者。客观评分。考虑胜任能力。进行随访。

十一、心理咨询各种有效方法的共同因

1、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立的和谐、信任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共同特点。

2、求助者求治的强烈动机、积极态度,是影响咨询效果的最大变量。

3、有一套双方都相信的理论和方法。

4、咨询师本身的特征。

5、促进求助者的认知改变、情绪调节、行为改善。三

十二、对咨询效果评估的时间和方法 1.对咨询效果评估的时间:(1)在开始1次或几次咨询后进行评估;(2)在咨询结束前评估;(3)在咨询后追踪复查时评估。

2.对咨询效果评估的方法:(1)对照咨询前后心理测验的结果进行评估;(2)根据该求助者自我报告进行评估;(3)根据该求助者家人、朋友、同事的报告进行评估;(4)根据该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的改变程度进行评估;(5)根据咨询师对该求助者各方面的观察进行评估。

十三、心理咨询的效果何种机制起作用? 宣泄疏导求助者的感情而缓解情绪压力;鼓励求助者倾诉内心痛苦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探寻求助者的潜意识并使求助者领悟;协助求助者改进认知结构,学会合理思维;通过学习与训练来建立积极、有效的行为模式;帮助求助者排除心理行为障碍,促进自然复愈与成长等。

十四、心理咨询个案所包括的各项内容:(1)一般背景资料。(2)来访原因。(3)现主要症状。(4)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经历和社会支持体系。

(5)个人的情绪、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自我认识评价及常用的应对方式。(6)既往病史、家族病史。(7)心理测试结果。(8)咨询师的一般印象。(9)诊断与评价意见。(10)处理意见与咨询方案。(11)咨询各阶段及效果分析。三

十五、咨询对象一般应具有的特征有哪些?(适宜的求助者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智力正常

2、年龄适宜

3、内容合适

4、人格正常

5、动机正确

6、信任度高

7、行动自觉

8、匹配性好

十六、咨询师与求助者不匹配的情况有哪些(判断求助者是否适合自己咨询)

1、欠缺型

2、忌讳型

3、冲突型

十七、若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不匹配,应怎样处理?注意些什么?(10分)心理咨询师可以进行转介,将不适合自已咨询的求助者转介给其他心理咨询师。注意事项:

l、不能顺利转介时,要学会调适,使心理咨询师适应求助者。(2分)

2、试着理解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多听、少说。(2分)

3、不断调整对问题的看法,尽量得保持客观、中立、理性态度。(2分)

4、不以心理咨询师自己的好恶是非为判断标准,善于接纳,减少冲突。

十八、咨询师怎样进行转介? 在无法实现匹配的情况下转介

1.咨询师如发现自己与该求助者不匹配时,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明智地转介。2.首先征求该求助者的意见,向其说明转介的原因或理由。3.向该助者介绍新咨询师的有关情况。4.向新咨询师介绍该求助者的情况。5.一般不干预新咨询师的活动。6.不能在该求助者面前对新咨询师的方法、为人等进行评论,更不能指责。三

十九、非理性观念主要特征 1.绝对化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必须、完全、应该、理应,务必、完全、绝对;情态动词2.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一旦转向他人就一味责备,并产生愤怒和敌意,与表白型多话同时出现。从不、总是、老是、无法、非常、永远、几乎没、毫无价值、一无是处、一点也不;副词3.糟糕至极:是一种对事物的可能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预期的非理性观念。不容易、一团糟、毫无希望、困难重重 形容词

十、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生物学因素、社会性因素、心理因素

生物学因素:

1、咨询或检查求助者是否有躯体疾病

2、对有躯体疾病的求助者,确定疾病与心理行为问题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3、考虑生理年龄对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

4、考虑性别因素对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

社会性因素:

1、确定相关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及所处的生存环境

2、分析所获得的资料,确定求助者的临床表现与社会生活事件的关系

3、确定社会文化(如道德、风俗、习惯等)与心理障碍发生的关系

心理因素:

1、从个人心理发育资料入手,查看其认知能力和成长中有无错误观念产生

2、查看求助者对现实问题有无误解或错误评价

3、分析求助者内在世界中有无新旧观念冲突或对人对事的持久偏见事例

4、寻找求助者的记忆中有无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

5、分析求助者的思维倾向和习惯,有无反逻辑性思维和不良的归因倾向

6、分析经验系统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老眼光)

7、分析有无深层主关因素——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8、分析是否有心理发育停滞(钟友斌的认知——领悟疗法)应如何选择咨询方法?

1.不同的问题应选择不同的方法。2.不同的阶段可选择不同的方法。3.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方法。

4.不同的专长和经验会影响方法的选择。四

十一、阳性强化法 适应症:认知偏差、负性情绪、情感障碍。

2、操作步骤:(1)明确治疗靶目标、具体可测量可分析(2)监控靶行为、评定该行为频度程度,后果对不良行为的强化(3)设计新行为结果、取代以往不良行为产生的直接后果(4)实施强化。建立渐进强化表,出现适当行为及时强化

3、基本原理:操作条件反射

以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为理论基础,认为一个系的的行为得以持续,一定是被它的结果所强化,如果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实施奖励。虽然惩罚也可以消除某种行为,但奖励对行为影响力更大。因此,要合理安排阳性强化法,漠视淡化异常行为,以接近目标结果。4.注意事项

a靶行为要单一而具体.(1.5分)b阳性刺激适时适当。(1.5分)c靶行为成为习惯后,可以将阳性刺激物质变精神强化,直至取消。(1.5分)

d不能对多个靶行为,同时进行阳性强化,四

十二、合理情绪疗法 适应症:认知偏差、焦虑抑郁、行为不良。艾理斯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立的一种认知疗法。治疗原理:(1)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解决情绪和行为问题。合理情绪疗法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反应的不是外部事件,而是人们的认知,要改变情绪不是去改变事件而应该去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和行为。(2)核心是ABC理论: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引起,而是由个体对事件评价造成。①A代表诱发事件②B代表信念,即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③C代表继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理性情绪疗法认为,A不是引起C的直接原因,而是由于B个体对事件评价解释造成的。

4、治疗程序:心理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再教育阶段。(1)心理诊断阶段:咨询师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找出ABC之间关系。(2)领悟阶段:咨询师需要帮助求助者达到三种领悟:①使求助者认识到信念引起了情绪和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②引发心理问题是自己认知评价,求助者应对自己情绪行为反应负责。③只有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求助者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3)修通阶段: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非理性观念,代之以合理信念,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①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咨询师可用黄金规则反驳求助者对别人和周围环境绝对化要求。(最具特色最常用)②合理情绪想象技术三步骤:a使求助者在想象中进入产生过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情境之中。b帮助求助者改变不适当情绪体验,并体验到适度情绪反应。c停止想象,求助者情绪和观念积极转变,应及时给予强化。③家庭作业包括:RET自助表)和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SA。(4)再教育阶段: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①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

有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观念得以强化;②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后仍能应付生活中遇到问题,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5、治疗目标:自我关怀、自我指导、宽容、接受不确定性、变通性、参与、敢于尝试、自我接受。

包含两层含义——(1)不完美目标:针对求助者症状改变,尽可能地减少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各种症状。(具体目标)(2)完美目标:着眼更长远更深刻变化,使求助者拥有比较现实理想宽容生活哲学。(终极目标)四

十三、系统脱敏法

1、适应症:恐惧症、焦虑症。

2、原理: 源于对动物的实验性神经症的研究。创始人:沃尔普。由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发展而来的,是应用最广和实证研究最多的行为治疗方法。

3、操作步骤(07、5):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过程有三个阶段:学习放松技巧;建构焦虑等级;系统脱敏 系统脱敏法注意事项08 5⑴如果引发求助者焦虑或恐惧的情境不止一种,可以针对不同情境建立几个不同的焦虑登记表,然后对每个焦虑等级表实施脱敏训练。

⑵系统脱敏时求助者想象的次数多少,依个体不同和情境不同而不同。⑶在系统脱敏过程中,当一开始焦虑分数超过50,仅靠重复放松就很难降低了。此时表明焦虑等级设计得不够合理,应当将焦虑等级划分得细一些,使每个等级之间跨度不要太大。⑷如果求助者不能用想象和放松的方法降低焦虑水平,可考虑改用其他方法。四

十四、冲击疗法

1、适应症: 恐惧、抑郁、强迫

2、原理(07、5):满灌疗法也叫冲击疗法,是暴露疗法之一,其原理是消退性抑制。冲击疗法中,尽可能迅猛地引起求助者极强烈的焦虑或者恐惧反应,并且对这种强烈而痛苦的情绪不给以任何强化,任其自然,最后迫使导致强烈情绪反应的内部动因逐渐减弱乃至消失,情绪反应自行减轻乃至消除。

3、步骤:①筛选确定治疗对象;②签订治疗协议;③治疗准备工作;④实施冲击治疗。

注意事项:①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②经求助者同意,签订协议,方可采用此法③在冲击疗法实施过程中,求助者因无法忍受而提出中止治疗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咨询师若有求必应则会一事无成。④治疗中若出现以下情况时,也应停止治疗:通气过度综合症;晕厥或休克 四

十五、厌恶疗法

1、适应症:强迫症、窥阴癖、露阴癖、戒烟戒酒。

2、理论来源:经典条件反射。

3、治疗原理:①当患者出现不良行为时,给予一个不快的刺激,产生对不良行为的厌恶体验。②反复实施,不良行为与厌恶体验之间建立条件联系。③此后再次出现这种不良行为时,不再给予不快刺激便会产生厌恶体验,从而达到消除不良行为目的。

4、步骤:确定靶症状;选用厌恶刺激;把握时机施加厌恶刺激

注意事项1.不具备使用个条件的咨询机构或个人,不可采用厌恶疗法。2.如果采用厌恶疗法,求助者与咨询师一定要签订之情同意书。3.靶症状要单一而且具体。四

十六、模仿法

原理:班杜拉社会学系理论及行为主义理论

定义:又称示范法,是向求助者呈现某种行为榜样,让其观察示范者如何行为以及他们的行为得到了什么样的后果,以引起他从事相似行为的治疗方法。

步骤: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设计示范行为;强化正确的模仿行为 具体方式:生活示范;象征性的示范;角色扮演;参与示范;内隐示范。具体方式:生活示范;象征性的示范;角色扮演;参与示范;内隐示范。注意事项:①学龄期是模仿能力最强的年龄段,一般来说,模仿法更加适用于年轻的求助者。②要强调示范者的作用。示范者的感染力越强,模仿者的动机越强,示范者与模仿者的共同处越多,模仿的信心越足,成绩越好。③对正确模仿行为的强化,应当适时和恰当。四

十七、生物反馈法

⑴生物反馈法是通过现代电子仪器,将个体在通常情况下不能意识到的体内生理功能予以描记,并转换位数据、图形或声、光等反馈信号,让求助者根据反馈信号的变化了解并学习调节自己体内不随意的内脏机能及其他躯体机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⑵生物反馈仪的基本原理如下:

生物反馈治疗是在古老的养生之术(如气功、瑜伽)基础上的重大突破,是心理治疗技术与现代科技合璧的结晶。注意事项:(08 5)(1)辨别生物反馈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①各种睡眠障碍;②各类伴紧张、焦虑、恐惧的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③某些心身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经前期紧张症、紧张性头疼、书写痉挛等了;④儿童多动症、慢性精神分裂症(伴社会功能受损)禁忌症:①各类急性期精神病求助者;②有自伤、自杀观念、冲动、毁物、兴奋不合作的求助者;③训练过程中出现头晕、头疼、恶心、血压升高、失眠、幻觉、妄想等症状的求助者。(2)并不是每一个接受反馈治疗的求助者都能从治疗中得到好处。生物反馈仪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

十八、求助者中心疗法

1、工作程序:(1)确定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咨询目标:求助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开放;求助者的自我变的较为协调;求助者更加信任自己;求助者变得更适应了;求助者愿意使其生命过程称为一个变化的过程。求助者中心疗法的目的就是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使其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2)掌握求助者中心疗法的主要咨询技术:促进设身处地理解的技术(关注,用言语交流设身处地的理解,非言语交流设身处地的理解,沉默作为交流设身处地理解的一种方式);坦诚交流的技术(并不固定角色、自发性、无防御反映、一致性、自我的交流)表达无条件关注的技术(3)把握咨询过程七阶段的特点和规律

2、原理:求助者中心疗法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罗杰斯的基本假设是:人们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他们有很大的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无需咨询师进行直接干预;如果他们处在一种特别的咨询关系中,能够通过自我引导而成长。①、求助者中心疗法对人性的看法: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拥有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人是可以信任的②自我理论:经验:现象场,人的主观世界;自我概念,价值的条件化③心里失调的实质及治疗:心里失调的实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是心里失调产生的原因);心里治疗的实质(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实质是重建个体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和谐,或者是说达到个体人格的重建)

3、注意事项:①求助者中心疗法体现了人本主义的哲学思想,是一种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理论体系,他的名称几经变化从非指导性的,求助者中心的,经验的,一直到以人为中心的;②求助者中心疗法人为咨询治疗导向的首要责任在于求助者,求助者面临着决定他们自己的机会;③局限:一些正在培训的初学者倾向于接受没有挑战性的求助者,他们限制了自己的咨询风格,只把精力放在了反应和倾听上;④掌握求助者中心疗法所强调的基本原理应当成为当代心咨询师素质培养的基础内容。

4、求助者中心疗法咨询过程的各个阶段。(07、11)

第一阶段:求助者对个人经验持僵化和疏远态度阶段,求助者不愿主动寻求治疗和帮助。第二阶段:求助者开始“有所动”阶段。第三阶段:求助者能够较为流畅地、自由地表达客观的自我。第四阶段:求助者能更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但在表达当前情感时还有顾虑。第五阶段:求助者能够自由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接受自己的感受但仍然带有一些迟疑。第六阶段:求助者能够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被阻碍、被否认的情感,他的自我与情感 变得协调一致。(2分)第七阶段:求助者几乎可以不需要咨询师的帮助,就可以继续自由地表达自己。(2分)四

十九、如进行远期疗效评估,请说出其步骤和主要内容(10分)

(一)社会接纳程度评估(2分)评估内容:求助者的社会适应程度。

(二)自我接纳程度评估(2分)评估内容:

(1)自述症状与问题的减轻或消除情况(2)性格方面的成熟情况(1分)

(三)随访调查(2分)评估内容:评价原来的诊断分析是否正确,帮助指导是否有效。(1分)

十、确诊为精神分裂症诊断的一般特点如下:06、5)

(1)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2)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3)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多完好,可出现某些认知功能损害。(4)多起病于青壮年。(5)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精神活动的衰退。(9)患病期自知力基本丧失。

临床上可分为以下几种常见类型:青春型。以联想障碍,精神活动全面紊乱,思维松散破裂,行为愚蠢、恶作剧以及性轻浮为多见;偏执型。以妄想、幻觉为主;紧张型。以精神运动性抑制障碍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交替出现为主;单纯型。以起病缓慢,持续发展意向逐渐减退、退缩、懒散为特征,治疗困难,预后不良。

十一、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

可分为三大类:精神正常,但遇到了与心理有关的现实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特殊对象,即临床治愈的精神病患者。(1)精神正常人群,在现实生活中会面对许多问题,如婚姻家庭问题,择业求学问题,社会适应问题,等等。他们面对上述自我发展问题时,需要做出理想的选择,以便顺利地度过人生的各个阶段;在这时,心理咨询师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向他们提供心理学帮助,这类咨询,叫发展性咨询。

(2)长期处在困惑、内心冲突之中,或者遭到比较严重的心理创伤而失去心理平衡,心理健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尽管他们的精神仍然是正常的,但心理健康水平却下降许多,出现了严重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甚至达到“可疑神经症”的状态。这时,心理咨询师所提供的帮助,叫心理健康咨询。(3)心理咨询还帮助经过临床治愈之后,心理活动已经基本恢复了正常的精神病人,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他们康复社会功能、防止疾病的复发。但是,对于临床治愈后的精神病人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时,必须严格限制在一定条件之内。有时必须与精神科医生协同工作

十二、抑郁性神经症的诊断及诊断依据 1.排除精神病。

2.由于其初始反应强烈,持续时间长达3年,内容充分泛化,心理痛苦无法自行摆脱,已严重地影响了社会功能,有泛化、回避出现,根据许又新教授的.神经症评分标准,该求助者在严重程度、有无泛化及病程上的得分 分,可以诊断为神经症。3.该求助者的症状主要为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意向下降、焦虑、自我评价低、绝望、有自杀倾向等。根据这些症状诊断为抑郁性神经症。

4.心理测验的结果及相关资料等支持本诊断。

十三、抑郁性神经症需做哪些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与抑郁症相鉴别:该求助者虽然表现出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意向下降、焦虑、自我评价低、绝望、有自杀倾向等症状,但在病程上已持续3年以上时间,因此可以排除抑郁症。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根据CCMD一2的标准,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症状,但与其抑郁症状相比,焦虑症状不是主要的,而是抑郁症状的伴发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

症。

三、该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1.生物原因:未见明显的生物原因。2.社会原因

(1)家庭教育的原因,(2)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3)求助者人际关系

(4)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未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关注。3.心理原因:(1)存在认知错误

(2)情绪方面的原因,受情绪低落、焦虑等情绪的困扰不能自己解决。

(3)在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面对学习成绩下降,不知所措。(4)个性追求完美,争强好胜,无法正视挫折。

十四、疑病性神经症应和哪些诊断相鉴别?

1.与精神病相鉴别: 2.与焦虑症相鉴别:根据CCMD一2的标准,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症状,但与其疑病症状相比,焦虑症状不是主要的,而是疑病症状的伴发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焦虑症。

3.与恐惧性神经症相鉴别:恐惧性神经症的特点是对不应感到恐惧的对象和情景感到恐惧。该求助者对肝癌有恐惧的症状,是对疾病的一种正常情感体验,且恐惧不是其最主要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恐惧性神经症。

4.与肝癌相鉴别:该求助者虽然自述右腹部不适,但经北京各家大医院的诊断,均未做出明确的诊断,由此推断肝癌的诊断不成立,因此可以排除肝癌。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主

二、分裂型人格障碍: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和情感冷淡为主。

三、冲动人格障碍:以阵发性情感爆发,伴明显冲动性行为为主要特点。

四、强迫型人格障碍:以要求严格和完美为主要特点。

五、表演型人格障碍:以高度的自我中心、过分情感化和用夸张的言语和行为吸引注意为主要特点。

六、悖德型人格障碍:又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以漠视他人权利和侵犯他人权利(即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

七、焦虑性人格障碍:以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及自卑为特征,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而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

八、依赖型人格障碍:依赖、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怕被人遗弃,常感到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

三、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的体验过程。按强度分为: 一般单一生活压力(3分)、叠加性压力,又分为同时性和继时性叠加压力

破坏性压力(3分)

四、灾难综合症的阶段及特点是:

1.惊吓期:对创伤和灾难丧失知觉,类似“失魂落魄”,事后往往不能回忆(1分)。2.恢复期: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症状,经常向他人诉说自己的遭遇。

3.康复期:心理重新达到平衡(1分)。

五、急性应激障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鉴别点是:

1.发病时间不同:

ASD在创伤数分钟或数小时就可出现,而PTSD可延时数月至半年发生。2.症状表现程度不同

ASD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感知迟钝等

PTSD主要表现为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面临类似灾难境遇感到痛苦,对创伤性尽力的选择性遗忘,一般不出现意识障碍。3.预后不同(1分):ASD一般恢复良好,PTSD有时长时间不能恢复。神经症主要特点 1.精神衰弱

与神经易兴奋相联系的神经易疲劳 神经症状:烦恼、易激惹、心情紧张。常见生理特征:睡眠障碍、头部不适、个别内脏功能轻度或中度 2.焦虑性神经症

焦虑的情绪体验;焦虑的身体表现(运动性不安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3.疑病症神经症

对健康过虑;对身体的过分关注;感觉过敏和疑病观念 补充

一、归类解释与验证临床资料应考虑因素 1.整理归纳首先考虑与处置方案密切关联的资料。2.个体情况:求助者生物、心理和自我意识情况。3.环境条件:求助者人际、工作、生活环境条件。4.他人评价:对求助者一般印象、治疗情况评价。

二、正确理解初步印象步骤;初步印象即初步诊断涉及三方面内容: 1.心理问题的归类诊断形成大致判断。2.行为问题的归类诊断形成大致判断。3.行为问题的严重程度形成大致判断。

形成初步印象的正确操作按三步进行:

1.对目前一般心理健康水平予以评估。2.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评估。3.对某些含混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

三、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程序

1、分析求助者是否经历过较强烈的现实性刺激

2、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是否属于道德性质或现实意义,是否有求治的愿望

3、分析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各方面是否受到影响

4、分析求助者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

5、综合以上分析、排查、与神经衰弱、神经症或其他精神病鉴别

四、在本案例中,对确定的咨询目标的有效性如何进行评价?(一个有效的咨询目标的基本要素)

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 1.改善认知、行为和情绪属于心理学性质。2.消除或减轻该求助者的痛苦,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是积极的。3.从该求助者自身的能力和经济条件以及咨询师所能提供的条件看,确定的咨询目标都是可行的。4.改变该求助者错误的评价、行为和情绪是具体的,可以操作的。5.本案例拟定的咨询目标能够量化,可以通过问题的改善程度来体现,因此是可以评估的。6.本案例拟定的咨询目标是双方商定的,符合该求助者的愿望,咨询师能够解决,对双方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当双方意见不一致时,能够以该求助者为主;当咨询师无法认可该求助者的目标时,应终止咨询或转介。7.在拟定的咨询目标中,改变认知、行为和情绪是具体的目标,促进该求助者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是长远目标,符合多层次统一的要求。

五、如何整合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1、我们可以把不同的咨询目标视为从一般、普遍、宏观、远期的目标到特殊、具体、微观、近期的目标这样一个连续体,这样可以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2、实现这两种有典型意义的目标的统一,是心理咨询卓有成效的基本特点之一。

3、从大目标着眼,从小目标着手,是辩证处理这两种目标关系的准则。

4、终极目标:是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

六、针对求助者的咨询,应怎样划分咨询阶段,并说出其中的内容。(08、5)

咨询活动是由一连串有序的步骤组成的一个过程。基本的咨询阶段包括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澄清问题、确立目标、制订方案、实施行动、检查反馈、结束巩固等。咨询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初期)——诊断阶段;第二阶段(中期)——咨询阶段;第三阶段(后期)——巩固阶段。⑴诊断阶段。此阶段的内容包括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调整求助动机,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步骤。⑵咨询阶段。这是心理咨询最核心、最重要的实质性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适应的认知、情绪或行为。⑶巩固阶段。这一阶段是咨询的总结、提高阶段。这里的结束有两种,一种是一次咨询的结束,另一种是整个咨询的结束。对前者,要做好此次咨询的小结和下次咨询的准备,包括布置家庭作业,商定下次咨询的时间和主题。对后者,要做好咨询的回顾总结,巩固咨询成果,使求助者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还要做好追踪研究,这既是对求助者的负责,也是为了更好地总结咨询经验,提高自己的咨询水平。心理咨询各阶段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有时会重叠,因为心理咨询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 一个整体,作为整个咨询环节中的每次咨询都是上次咨询的继续,虽然新一次咨询还是上述各阶段,但却是上次咨询的深化和提高。每一次咨询都是相对独立的部分,但又是完整的咨询整体的组成部分。每一次咨询实现一个小目标,它们汇聚起来,就可以实现预期的咨询目标。

七、认知曲解的几种类型 非黑即白的绝对性思考;任意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引申;过度夸大或过分缩小;个人化;选择性消极注视;情绪推理;应该倾向;乱贴标签。

八、贝克歪曲认知的七种逻辑错误(07、11)

主观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概括、夸大或缩小、个性化、贴标签和错贴标签、极端思维

九、怎样和该求助者商定咨询方案? 1.首先向该求助者介绍咨询方案的内容及制定的原则。2.根据咨询目标的有效特征,按照属于心理学范畴的、积极的、具体(量化)的、可行的、可评估的、双方接受的及多层次统一的等项内容逐一商定。3.咨询目标是双方商定的,不能由咨询师或求助者单方制定。4.当求助者与咨询师的意见不一致时,以求助者的意见为主。5.咨询师应对咨询目标进行整合。6.最终制定的咨询目标以文字或口头形式固定下来。7.咨询目标制定后,经双方认可,可以进行修改。十、一抑郁性神经症的诊断及诊断依据

对该求助者的诊断是:抑郁性神经症。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由于其初始反应强烈,持续时间长达3年,内容充分泛化,心理痛苦无法自行摆脱,已严重地影响了社会功能,有泛化、回避出现,根据许又新教授的.神经症评分标准,该求助者在严重程度、有无泛化及病程上的得分为7分,可以诊断为神经症。3.该求助者的症状主要为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意向下降、焦虑、自我评价低、绝望、有自杀倾向等。根据这些症状诊断为抑郁性神经症。4.心理测验的结果及相关资料等支持本诊断。

十一、疑病性神经症可选用的心理测验及其理由如下

1.对该求助者可选用MMPl测验,用来了解其病理人格特征,也可以作为鉴别精神病的依据。2.对该求助者可选用EPQ测验,用来了解其人格特征。3.对该求助者可选用SCL一90测验,用来了解其在躯体方面的自我评价以及程度。4.对该求助者可选用SAS测验,用来了解其焦虑情绪及程度。5.对该求助者可选用SDS测验,用来了解其抑郁情绪及程度。

十二、在本案例中,应如何选择咨询方法?

在本案例中,该选择咨询方法的一般原则是:1.不同的问题应选择不同的方法。2.不同的阶段可选择不同的方法。3.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方法。4.不同的专长和经验会影响方法的选择。

十三、怎样对精神病该求助者做出诊断? 对该求助者做出诊断的程序如下:1.分析该求助者是否经历过较强烈的现实性的刺激。2.分析该求助者的自知力,是否有求治的愿望,内心冲突是否具有道德性质或现实意义。3.分析该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各方面是否受到影响。4.分析该求助者的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的病变作基础。

5.综合以上分析、排查,诊断为精神病、神经衰弱、神经症等。

十四、对该求助者的临床表现如何进行量化评定? 对该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进行量化评定时,可按照神经症临床评定方法进行评定:1.病程:l年以上,评为3分。2.精神痛苦程度:自己摆脱不了,需借助别人帮助才能摆脱,评为2分。3.社会功能:学习效率显著下降,回避社交场合,评为2分。总分为7分,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改变超过3个月,神经症的诊断成立。

十五、认知行为疗法(06、11)

1、原理(06、11):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

(1)认知行为疗法认为,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和情绪的变化;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应从认知中找原因;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认知和行为的恶性循环,会使心理问题变得越发严重;认知行为疗法,是在认知和行为及情绪之问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

(2)认知行为疗法具有以下特点:①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②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③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④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所有认知行为疗法都建立在一种结构性的心理教育模型之上,强调家庭作业的作用,赋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让他们在治疗之中和治疗之外都承担一种主动的角色,同时都注意吸收各种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达到改变的目的。

2、贝克认知疗法(1)适应症:抑郁症、认知偏差、情绪障碍。(2)治疗原理:①负性生活事件会造成负性认知,导致抑郁焦虑和和行为障碍。

②协助求助者克服认知盲点、模糊知觉、自我欺骗、不确判断。

③改变求助者认知中对现实的直接扭曲或不合逻辑的思考方式。

④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从而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

(3)贝克提出五种具体的认知治疗技术 识别自动性思维;识别认知性错误;真实性验证;去中心化;忧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

3、雷米的认知治疗理论:雷米的理论与贝克理论的基本前提都是一致的,即都认为导致不适应行为和情绪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认知过程和观念,但贝克理论所关心的是错误的认知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观念,雷米理论则主要强调这些错误观念的存在状态,即这些观念是以什么样的顺序和方式表现出来并发生作用的。提出中心——边缘模型。

4、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CBM)关注的是求助者的自我言语表达的改变。梅肯鲍姆认为一个人的自我陈述在很大程度上与别人的陈述一样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CBM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求助者必须注意自己是如何想的、感受的和行动的以及自己对别人的影响,这是行为改变的一个先决条件。要发生改变,求助者就需要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自己的行为。

十六、认知领悟疗法

1、适应症:强迫症、恐惧症、某些性变态。

2、理论来源:①钟友彬在学习、研究、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疗法的基础上提出。②幼年生活经历尤其是创伤体验对个性形成有重要影响,成为成年后心理疾病根源。

3、治疗原理:①采用当面交谈方式,让患者叙述症状产生、发展历史和具体内容,询问有关经历。②用生活经验使其认识到症状和病态行为幼稚性、荒谬性和不符合成年逻辑的特点。

大学心理学复习材料 篇3

第一章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 1,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大众传播心理学是由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构成的多级交叉学科,它既术语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可归入传播学中的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个次级学科。

2,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

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一是传播渠道;二是认知主体 1)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A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渠道,其他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第一,大众传播心理学把传受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反映咋它们是否把内向传播归入自己的研究领域。

第二,大众传播学与传播心理学在研究人的问题上有相通之处,但是他们研究的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前者更注重宏观角度研究人类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活动,在传者与受者之间传递的是信息流,属于社会层面的活动;而后者从微观视角研究传播活动中人么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在传者和受者之间传递的是心里流,术语心理层面活动。B各种传播渠道的总体效应

第一,四种传播形式处于大系统的内部,并在社会大系统中各占据着自己的位置; 第二,人际传播系统位于各种传播系统的中心位置,属于个体范畴;

第三,各种传播系统既有依从“内向传播”向“大众传播”系统的顺序在传播的范围、规模、呈现由小到大的趋势的一面,又有相互交叉的一面。(实践表明:传播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有各种传播形式共同发挥作用的一个系统活动,其中内向传播是不可或缺的,这也进一步说明其的中介功能和基础性作用)2)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具体讲就是研究因大众传播诸因素引起的传受者显在或者潜在的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发展、互动等特点和规律及传受者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3)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

4)“传受者”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

A引入传受者概念的理由:第一,从传者和受者是“人”的角度来理解;第二,从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第三,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

B这个新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传者和受者作二合为一的理解。

3,现状

1)学科构建的可能性:

A在“研究人”的问题上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有交叉之处;

B从心理学家在传播学先驱中的构成比例看,这两门学科源远流长; C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这两门学科彼此渗透的证明。2)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途径:

应遵循循序渐进、有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途径。按照“学科”的第二个定义,像大众传播心理学则可以归入学科范畴:主要研究方法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和解释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同时应努力寻找在传播活动中独有的心理现象。

第二章 传受者心里的实质

1,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

1)传受者心理的实质:传受者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管能动的反映。2)研究传受者心里实质的意义

A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一条思路,起到了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 B对传者很重

C对受者亦很重要:受者的心理、生理素质对他们认知、欣赏媒介内容直接相关。反对“为媒体是从”。2,脑是传受者心理的器官 1)脑是人的体内传播的中枢

2)脑是传受者主体与客体相联系的中介 A脑的中介作用模式(P30)

第一,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认识主体是传者和受者,他们的活动均已脑为中介,脑的活动联系着主体和客体;

第二,传者以接受物质环境为主;受者以接受媒介环境为主;

第三,当传者对来自客观世界的信息为加注意时,相关的心理活动被阻断;反之,则活跃; 第四,受者(同传者)

第五,受者的心理和行为的集合变形成了或正或负的社会效果

B传播效果与脑的中介作用:受者通过脑对媒介信息的分析理解,并内化为受者主体的认识和行为,无数个个体行为积累成群体行为,这种行为的量达到足够时,就会显示出某种社会效果。

3,客观现实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

1)物质状态的世界是传受者心理的终极源泉 A理论上对客观世界的划分

第一,波普尔三分法:物质状态的世界、精神心理世界、由人的精神产物构成的世界; 第二,两分法:感性世界和拷贝世界。B媒介世界时人们直接接触的世界

传者的心理源泉主要来自物质世界,受者的心理源泉主要来自媒介世界,传受者有同时生活在感性世界和媒介世界并驾齐驱的环境里。所以说客观现实是传受者心理的源泉,但从终极意义上来看,传受者心理源泉是客观感性世界,因为媒介世界仅仅是它的摹写和拷贝。2)媒介世界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

A媒介世界的三要素:媒介实体、媒介符号、媒介信息 B媒介的发展与对信息时代的感受 C媒介符号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

第一,报刊文字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 第二,广播声音对传受者心里的影响 第三,电视图像对传受者心里的影响 第四,多媒体对传受者心里的影响

第五,手机对传受者心里的影响(手机依赖症)D媒介信息对传受者心里的影响

第一,媒介信息对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涉及面相当广;

第二,媒介信息量也会给人们的精神带来巨大的压力(信息超载、情感负重)3)媒介世界对传受者社会化的影响 A学校教育与热门的基本社会化 B媒介的教育功能与人的继续社会化 C大众媒介的教育功能与人的反向社会化

4,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

1)传受者心理的观念性:即是说主题的心理表象与客体之间有不对称性,主体对客体只是近似的反映。2)传受者心理的主观性反映:

A主观性是指人们岁同一刺激物产生不同的反映 B原因:

第一,生理原因:主要就个体的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及其年龄、性别等方面而言。第二,心理原因:需要、动机、价值观、信念、情绪状态

第三,社会的、民族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原因:文化水平(低对电视文化,高对报刊文化);社会地位(接受型:孤独者、体力劳动者、老人和12岁以前的小孩;批评型:中产阶级;调节型:白领);文化背景(民族特点)

3)传受者心理的能动性反映

A大众传播活动就是传受者的实践活动,传者通过采访、写作、制作等活动,把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物化为媒介信息。而受者通过使用媒介、参与媒介、反馈于媒介等能动性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对大众传播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焦点访谈《沉重的棉花》为例)B大众媒介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的文化心理素质的重要工具,传者与受者在大众传播活动时积极能动的互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整个国家国民的文化心理素质的提高。

第三章 行为主义和大众传播

1,学习理论

班杜拉等人提出并发展的社会学习理论带有强烈的认知倾向,其突破了传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框架,把强化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有机结合起来,既强调了行为的操作过程,又重视行为过得过程的内部活动,是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发展。首先,该理论强调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使个体建立了为应付环境而习得的行为模式;其次,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认知因素;再次,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另外,该理论强调自我调节过程,认为人的行为会产生自我评价的反应。

2,媒介环境与受众行为 1)媒介环境对受者的影响

A媒介环境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作为影响受众的环境因素,在现在社会大众媒介已经成为传播行为定义的无所不在、无法避免和难以抗拒的信息来源;第二,由于大众媒介延伸了人的器官,扩大了人们的眼界,是人们能在短时间内得以获取广泛的大量的且又极为丰富多彩的信息,从而有利于加速受者的社会学习进程。B受众使用媒体时间多于人际交往

C实验证明:媒介内容对青少年有深远的影响;媒介内容对成年人也有很大的影响。

2)受者的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是个体在环境影响下获得新行为的内因,是社会学习之必要条件)A受者行为是其个体与媒介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P、E、B)

首先,受者行为与媒介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决定的;第二,受众的个体内部因素与其行为同样是互相决定的;再者,受者个人因素与媒介环境的关系亦复如此。B学习的延迟性和受众的自我调节

第一,所谓的学习的延迟性是指人们经观察学习后所形成的新的行为模式并不是立即外显出来的,而是需要延迟到适当的时机才将之外化。(与人际环境中不同,媒介环境中由于媒介信息的虚拟性,影响者和学习者的非地域性,使受众不容易产生直接面对面的压力和尴尬,受众习得行为的延迟表现不易遭受谴责,有利于消化理解,有利于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获得新行为。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在自制能力较差的儿童和“超我”力较弱的成年人身上更加明显。)C激发受者自我调节性强化,让受者教育自己

即受众根据媒介所提供的社会道德规范和标准,主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对积极行为进行自我肯定,对消极行为进行自我批评和惩罚。

2,榜样和受众行为 1)观察学习

A观察学习的内涵和意义

第一,内涵:其是与直接学习相对应得,他们属于社会学习的两种形式,其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而获得新行为的过程。”观察学习对象不是直接作用于学习者,而是通过第三者的转述,特别是通过大众媒介来传递学习榜样。

第二,意义:加速人们学习进程和人的社会化进程。B大众媒介是提供观察学习的最佳渠道

首先,媒介信息无所不包,因为对社会生活的描述是媒介内容的通常主体;

其次,媒介信息传递速度快、覆盖面广,有利于广大受者在短期内获得新的行为模式。再者,媒介信息的可重复性和放大作用,可以提高榜样的感染力。2)榜样的力量

榜样又称为示范者,是指可被观察学习的对象。榜样有正负之分。A榜样的力量在于行为 B榜样的力量在于可以迁移

其一,受者抽取媒体示范者行为的基本精神,并将之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 其二,透过隐藏在榜样行为后边的道理或规范形成新的行为。3)媒介对榜样的选择 A选择的原则

第一,应有时代性; 第二,应有广泛性; 第三,应有教育性。B选择的规律

受者的观察学学习是一个榜样认知过程,这个过程由四部分组成:注意的过程→保持的过程(记忆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关键)→动机过程

3,强化与受众行为 1)强化的种类与功能

A内涵:是指采用适当的强化物来增加行为反应的强度、概率或频度的过程,从而达到强化目的。B分类:

第一,按目的分,正强化的目的是为使学习者继续榜样的行为,而负强化是为制止榜样的行为; 第二,按强化是否直接作用于学习者身上,直接强化和间接强化(又叫代替性强化)。社会学习理论中尤其以代替性强化为主,它与学习的延迟性构成了观察学习的两个特点。

C代替性强化的作用:受者通过媒介提供的榜样,学习新的行为模式,所获得的强化属于间接性强化。第一,代替性强化对人的社会化合人格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们凭借观察学习,借助示范性作用建立新行为;

第二,它还可以增加人们进行观察学习的强度和频度。

第三,受者从媒体榜样上获得的代替性强化除了有以上作用外,还因媒体接受者的广泛性,造成同意代替性强化可以同时对成千上万的人起到类似效应,这种效应会变成巨大的社会力量,激发广大群众学习榜样的热情。2)强化的运用

A正负强化齐抓,以正强化为主

齐抓是指媒体宣传应抓住典型扬善抑恶,弘扬主旋律。

B负强化要把握好度

第四章 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

1,潜意识与大众传播 1)潜意识

A概念:潜意识亦称个体潜意识(个体无意识)。其是整个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命题,潜意识是冲动、情欲和渴望不可及的记忆表象的储存库,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冰山下巨大的山体)B我们对潜意识的认识

第一,潜意识不是作为本能冲动的无条件反射的连锁,而是同意识相联系者的条件反射现象;其不是同外部世界绝缘的精神实体,而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

第二,其不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核心和根本动力,而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必要补充和辅助成分,其与意识之间不是互不相容的对抗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C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关系

三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组成部分,三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经常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第一,概念辨析:意识是人能够认识自己和认识和环境的心理活动,比如传者集中注意力制作或创作活动时,就处于意识状态;前意识属于意识的一部分,在某市某刻对某种信息没有意识到,但到一定条件下就能意识到;潜意识是人们经验贮存库它由很多被遗忘的欲望、知识经验组成,其中有一部分人们很难再回忆,并提取出来,如集体无意识,而另一部分则较容易被检索和提取。

第二,传者对信息进行加工过程就是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者互动过程。当创造性活动开始时,心理活动向上运动,反之,当活动结束后,心理活动由上往下活动,意识活动沉入潜意识之中,作为经验贮存起来,以备后用。2)潜意识与传者

A潜意识与传者灵感的产生

第一,灵感是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中,当某种新形象、新观念或新思想从潜意识突然跃入意识领域的瞬间心理状态。

第二,灵感产生的条件:认识主体强烈的创造动机和适量的情绪情感;原型启发。

第三,灵感产生有两个层次,浅层指从前意识想意识转化,开启意识阀门B,相对较为容易;深层是从潜意识向意识转化,先要开启阀门A,再开阀门B,相对较为困难。B潜意识与作者的文风

第一,传者的文风与其个性有直接的关系。个性是由个体所处的环境与其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其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种种因素的综合体现,而文风则是作者个性的外化。

第二,文风也是潜意识的外显形式。潜意识也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是意识阀之下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总和。这些没有意识到的意识,原本属于意识活动,但经过认识主体多次重复后,便转为自动化的习惯行为,并沉淀在潜意识里了。C潜意识与传者的情节

第一,情节的滥觞:情节,由一些被意识压抑的意念所组成的具有类似核心作用的复杂心理现象。第二,情节的特征:压抑性、固着性、情绪性、核心性(情节是个体潜意识的核心)、泛化性、D引发受者的潜意识

A含义:是指受者以作品为线索从自己的记忆库里检索出已有的知识,去加深对传媒的认识。

B受者接受媒介信息是一个过程,期间的心理状态处于意识和潜意识的交互作用,相互转换之中。媒体要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方法吸引受者,使其从潜意识状态进入意识状态,这个进入过程就是受者产生联想和思考的过程。

2,集体无意识与大众传播 1)集体无意识

A内涵:是指人类祖先遗传下来的心理积淀在现代人潜意识深处的反映,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现代人的心理活动。

B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关系

三者呈现出依次由显到潜到更深层的递进关系(海岛、海滩、海床的关系。)C我们对集体无意识的认识 第一,其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第二,集体无意识的三个层次(人类共性方面→民族性→同一国家内部因地域造成的区别)2)集体无意识与大众传播

A媒介信息应反映出人类的共性; B媒介信息应当反映出本民族的特点; C媒介信息应当反映出本地区的特点。

3,人格发展阶段论与大众传播 1)人格发展阶段论

A内涵:又叫“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阶段论把人的一生按照生理和心理成长过程,分为八阶段(婴儿期、童年期、学前期、青春期、成年早期、老年期)。在每一阶段里,都会出现相应的影响人格发展的主要心理矛盾和主要的影响者。B与佛洛依德人格论的比较:

第一,更强调自我(代表个人的学习和经验);

第二,更注重人的发展是在一个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进行的,而弗所认为的仅靠童年期即可基本完成;

第三,更重视家庭和社会等因素对个体进化史的影响,而弗认为仅受父母的影响。C人格发展八阶段的危机和相应的品质

“危机”表示在某个年龄阶段中,个体出现的主要心理矛盾;“品质”则指当时心理矛盾解决或未能解决时出现的心理品质,这种品质对个体社会化进程起着推动或者制约作用。D对其的评价:

第一,局限性(生物学化的观点、视野没有摄入社会实践活动、主观臆想的成分)

第二,发展性(社会化需要毕生完成;自我与其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重视家庭、社会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作用。)

2)人格发展阶段论与大众传播 A节目定位的心理依据

埃里克森的人格阶段论则可作为节目在心理上定位的一个重要依据,主要表现在受者年龄的定位,另一个是在内容上的定位。

第一,广电节目在受者年龄上的定位

广播影视节目的总体效果构成了影响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人的一生都在进行社会化,那么作为影响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的广播影视节目内容就需要关照人成长过程的每个阶段。(目前存在的问题:节目缺失;分化不清)

第二,在内容上的定位(怎么样有利于受者的社会化)

人格发展阶段论认为,人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里都存在者相应的主要矛盾,广播影视节目应当反映这些心理矛盾并引导受者正确处理。B影视节目内容的定级

第五章 人本主义与大众传播

1,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1)关于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又叫现象学的心理学。其以健康的机能健全的人作为研究现象,它所关注的是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潜能和自我实现。

第二,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以他对人类基本需要的理解为依据的。从低至高依次为:人的心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河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三,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把人类对自身潜能及价值的重视和追求作为人的成长和发展的目标,把人的社会化进程与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渐次发展的过程联系起来,表明个性越成熟、越丰富,其需要就越高级,同时这一理论把人的物质性需要与其精神性需要的依存关系表现得很清楚,即精神需要在人的一定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的更高层次的需求。2)关于自我实现理论

2,传者对参照着应以人为本 1)传者之于参与者

A所谓参与者指在大众传播中除传者之外的所有参与传播活动的人。B要明确节目以人为本的理念,第一要旨就在于要展示出人的个性,使被采访嘉宾的形象丰满起来;另外,为了让任务鲜活,访谈节目中以人为本的挂念还体现在:节目不是为了塑造人,而是为了展示人。C存在的问题:审问式提问、有意触及对方的痛苦点、喧宾夺主。2)传者之于传者

3,传者对受众应以人为本 1)媒介“舞台”百姓唱主角

A关照百姓:第一,反映最平凡的小人物;第二,依据百姓的需要,设置媒介内容;第三,根据百姓的利益选择热点、焦点; B关怀百姓: C弘扬百姓

2)媒介内容应以人为本 A经济报道应以人为本 B人物报道应以人为本 C灾难性报道应以人为本 D广告宣传应以人为本 3)保护被报道者的隐私权

4)谨防报道中“伪人文主义”误区

第六章 认知心理学与大众传播

1,认知心理学概述

1)广义的认知心理学由三部分组成: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心理主义认知心理学(新行为主义)和信息加工心理学;通常其主要是指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

2)信息加工心理学节约通讯技术,用信息论概念和规律来描述人类的认知系统,把人的不可见的、内隐的认知过程类比为可观察到的外显的信息通道处理信息的过程。

3)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与信息加工心理学共同构成了当今西方心理学的主流,它是研究人类(从新生儿到科学家)的知识增长的心理机制,即所谓双向构建说(S→←O),认为人的认识是主客体在相互作用中通过同化于己和顺应于物而完成的。

4)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过程的科学。作为人类心理活动的特殊形式——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传受者心理活动的过程也应当属于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范围。

2,受众的认知过程及其特点

1)受众的认知过程

A受者认知过程的模式(P146)与分析 第一,注意的选择

a被受众注意到的信息以过滤方式或衰减方式进入中心通路

B过滤方式是指媒介信息以“全”或“无”得形式进入人脑;而衰减方式是指受者在某一时间能同时接收两种或更多的信息。第二,对信息的表征

a在一般心理学上,表征是指将外在现实世界转化为心理事件的历程,是将对象的某些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以另一种对应的形式予以表现。

B信息加工系统划分为表征和加工这两个过程。表征包括信息的收集,加工则是在表征的基础上产生的行为。

C受者在接受媒介信息的同时就进行者表征活动:将某种媒介符号转化为心象(表象)(符号表征);进而再将这些形象转化为某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命题表征)。第三,记忆对输入信息的影响

当给被试刺激时,他要靠头脑中的经验才能决定做出什么样反应。刺激和被试的心理状态共同决定着被试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第四,思维的调节与控制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人脑即“中枢加工器”,对于其他心理活动起到统领、控制、调节作用,对信息的表征和记忆活动等都要在思维控制下进行。第五,行为输出

受者接受媒介信息的引导,并付诸于行动,这就是受者行为的输出。2)受者的认知特点

A受者认知的主动性(即受者通常是有选择地理解、解释和记忆信息): 第一,实验证明,看电视也是一种主动认知过程 第二,解读是一种创造的权利

B人知的被动性(即依赖性,是指受者认知来源和认知范围的局限性):如议程设置理论。

其实,受者在认知上所谓的主动性和被动性都是有条件的。受者对媒介信息的认知即主动又被动,是二者的辩证统一。

3,受者的认知图式 1)媒介信息与认知图式

A信息和信息量(大众传播研究的内容)信息量等于可能性选择的概率的对数。

B信息与图式(大众传播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第一,图式的内涵:即模式,狭义的图式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术语:“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广义的图式是指个体认知世界的表征结构或基本模式。

第二,图式理论是关于知识是怎么样被表征出来,以及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的理论。

第三,图式的种类:认知图式、人格图式„„其中认知图式是最基本的图式。C媒介信息与受者的图式

第一,信息与图式的关系式客观刺激与该刺激被内化的关系。信息中未被主体内化的部分为信息量,而被主体同化的部分就转化为图式贮存起来。

第二,受者的认知图式(同施拉姆的“生活空间”和信息寻求论中的“现实的形象”)是受者对媒介信息的表征结构,是媒介信息在受众头脑中所组成的一定的单元。2)受者认知图式的特征 A主观性

B层次性:是指受者认知图式按i表征事物的内涵的深浅、含量多少,由低到高逐次排列组合成阶梯递进的网络,并以整合的认知结构的形式表现出来。C可塑性(可变性)

4,受者认知图式的激活与构建

1)受者认知图示的激活与构建的意义

A大众传播活动的效果与受众的认知图式的质量和数量密切相关 B受者的认知图式只有被激活才能被启动;

C构建新的认知图式是受者持续有效地使用媒介的必要条件 2)激活受者的认知图式

A激活受者认知图式的模式(P164)B途径:

第一,通过背景介绍来激活受者的认知图式 第二,通过解释性内容来激活受者的认知图式 第三,通过综合性信息来激活受者的认知图式

a通过综合性信息来激活受者的认知图式,其侧重点不再寻找隐没于潜意识中的有关图式,而在于增强受者认知图式的有序化。b在信息论和控制论中,“„„信息时负熵,熵是事物无序程度的标志,负熵则是趋向于有序。

C心理熵是认知图式无序程度的标志,在心理熵的状态下,受者头脑中已有的一些图式是零散的孤立的,未被组合于图式网络之中,呈现出乎混乱状态。而认知图式的有序程度则为负心理熵,它是个体的追求,也是传者的愿望。

D在大众传播中,传者有意识的对某类时间或某种理论进行综合化的报道,帮助受者回忆已有的图式并将相关的图式系统化、有序化,使之处于心理负熵状态。这种状态每次形成都会推动主体认知结构的更加完善和科学化。

3)帮助受众建立新的认知图式

A媒介信息量与受者认知图式的关系

第一,对于受者认知结构中不存在的图式是不可能被激活的,只能调整和改变已有图式,构建新的图式才能同化刺激,这个过程叫顺应。同化和顺应是认知主体适应环境的两种机能。

第二,根据信息量等于可能性选择的概率的对数的结论,可以得出,媒介信息量与受者的接受程度成反向增长的趋势。

B帮助受者建立新的认知图式 第一,理论上的适量

第二,实践中的适量:提高媒介符号的可辨认度;提高媒介内容的可理解度;提高受者的接受度 第三,提供异质的、高质的、有效地信息 防止“信息匮乏”下的“信息过剩”

第七章 传授者的心理互动

1,传受者心理互动的功能与模式 1)传受者心理互动的功能

A内涵:是指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所不断进行着以媒介符号为中介的相互之间心理上的动态平衡。B功能:第一,是推动传播业发展的内在机制;第二,可以产生改变现状的力量;可产生改变现状的参照目标(目标分为三类:参照物、参照群体、镜中我);第四,可产生长期而深远的传播效果。2)传受者心理互动模式及其特点

A传受者心理互动的模式(P180)B传受者心理互动的特点

第一,双重性:具有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双重性质

第二,综合性:传受者在任何时空上的互动,都是既存的各种互动形式的综合 第三,个体(或民族)的差异性:“人的人格和情境共同决定人们的行为。”

2,人际传播中传受者的心理互动 1)记者与采访对象的认知互动

A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认知互动是二者心理互动的第一个阶段,是一个处于主导地位的记者努力寻求与采访对象相互重叠得认知结构的过程。也需认识到二者的认知互动是双向的。B三个层次:浅层、中等层次、深层次 2)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情感互动

A这是建立在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认知互动基础上的,属于二者心理互动的第二阶段,认知互动为求共识,情感互动为求共鸣。B情感因素在采访中的作用

第一,激活动机、启动认知(在劝服或者态度改变中,传播内容中的情感和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大于理性和客观因素,人的情感情绪具有两极性,表现在对人多的智力活动起到增力或减力的作用。)信息加工主要有两部分组成:认知评估(对刺激的评价);非认知加工(来自遗传因素)第二,营造相互感染的氛围(个体行为时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相结合的产物)C记者情商对采访对象的影响

第一,情商是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是一种驾驭自己的能力,包括驾驭自己的情绪、思想、意志和控制、协调自己的心理活动,以便实现自己的愿望。

第二,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情感互动的程度有一个量的要求,即程倒U形。(这个度主要有记者把握)

3,传者与受者的人格互动

1)大众传播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赫莱特工作模式P192)

这个模式说明:第一,大众传播不能脱离人际和内向传播而孤立存在;其次,在大众传播活动的全过程始终存在着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心理和行为互动。2)传者和受者的人格及其结构 A人格和人格结构

第一,人格即个性,它是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在一个人在不断的变化中的全体合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自我,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第二,人格结构是由各种心理特征和性格表现配置而成的。B传者的人格结构

第一,传者的人格结构包括两方面内容:个体和群体的人格结构

第二,传者的人格结构:有敬业精神、有感情、品德优良、自强、自律、聪慧 C受者的人格结构(主要指群体)第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有激情,热爱生活,关心他人

第三,有一定文化素养、道德素养、文化水平。3)研究传者与受者人格互动的意义 A人格互动式心理互动的动力

B人格互动是“真实我”向“理想我”过度的张力

4)传者与受者的人格互动 A传者人格对受者的影响

第一,以折射出人格力量的作品来打动受者 第二,以折射出人格力量的行动来影响读者 B传者对受者心理的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的媒体为取悦受者,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媚俗、猎奇、迎合、浅薄等方面的问题;第二,在传者队伍中有少数道德败坏者,热衷于有偿新闻。

C受者的人格对传者的影响:

第一,受者中有一部分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有强烈的参与感和实际行动,他们的行为对媒体发展至关重要;

第二,受者主动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使得传者与受者的互动形成水涨船高之势,促进传播业的发展;

第三,受者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既是媒介信息的解读者,又是传播活动的信息源。他们是净化传者灵魂的参照体。

第八章 大众传播中特有的心理现象

1,研究大众传播中特有的心理现象的意义及其内涵

1)意义:简而言之,就是为了建构科学、系统的大众传播心理学。

2)内涵:就是指这类心理现象既不属于大众传播学,也不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围,而必须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独有的研究对象。

2,简析特有心理现象 1)心理感应

A内涵:广义指因刺激引起的相应的心理反应;狭义指电视观众和电视记者之间的心理互动。作为大众传播心理学中的特有现象主要取其狭义概念。具体讲,是指电视观众与在新闻片或纪录片中进行现场采访的记者之间出现的特殊的具有期待性的心理互动现象。

B 特殊的原因:变现出电视观众与报刊读者的区别;反映出电视观众在收看电视新闻片、记录片与观众收看电视剧时的收视心理上的差异。

C有期待性的原因:因为电视观众与电视记者之间的心理感应式以观众的期待为动力的。2)心里真实

A是指“人们通过媒介获得的对于社会真实的认知,是人们关于社会知识的心理结构” B理解:第一,对于“是人们关于社会知识的心理结构”,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活动同教育传播活动在传播特征上存在着差异,因而导致“大众传播和教育传播在构建心理结构的机制和内容上都可能存在着不同的规律”。进而的出“心里真实是大众传播活动中特有的现象,是传播心理学的研究课题”的结论。第二,对于“人们通过媒介获得的对于社会真实的认知”:我们从媒介获得的经验,是我们构建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的基础,我们由此可以获得“心理真实”,将成我们各种行为的基础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诸多影响。

C评价:从大众传播活动特有的心理现象的角度看,心里真实却又其独到之处,它反映了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即传受者的心理是客观现实以媒介为中介在其头脑中的主观反映。然而,深究这个概念的内涵,发现其右不够科学的一面:首先,用这个概念来表述传受者的主观反映;其次,原作者认为“我们从媒介看到的世界比塔所反映的世界本身更真实”。

3)“晕”话筒镜头现象

A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采访阶段。面对记者的采访,特备是伸话筒和给镜头时,有的采访对象被话筒搞晕了,一时出现意识意识狭窄、情绪紧张、不知所错的窘态。B用B=f(P·E)公式来分析

C对策:第一,记者和主持人要设法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可用语言、神态等因素是对方放松,在平静的心态节接受采访;先从轻松话题谈起,或者现提出问题,让对方有思考的余地,然后再开机录像;

第二,应与采访对象多接触、多交流。在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能以真情实感投入采访活动中。

第九章 网民心理和行为

1,网络特点以及网民的心理和行为 1)网络——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 A网络与现实的对立统一:

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时对立统一的,从后现代视域出发,用后现代话语表述,则虚拟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反叛、结构,它摧毁界限,远离现实,体现着一种对立;但这二者有统一于人类社会之中,因为虚拟社会发生的问题还得跑到现实社会里来解决。B网络的特点

第一,虚拟性:消解了交流双方的身份属性;性别角色混乱了;人们的个性特征模糊了 第二,海量性:

第三,交互性:与人际沟通相比的不同:其一,双方有更强烈的平等意识;其二,网络上的沟通显示出一种全方位的交互作用。第四,超时空性

2)网民的心理和行为

人们在网上的心理和行为往往与之在现实世界中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出相悖的特点。A自我表露:自我表露又称“暴露自我”,意识是个体向他人讲述有关自己的信息,即将纯属于自身的真实、重要、隐秘的私人细节和内心想法向他人显示的过程。这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

B自我迷茫:这是一种分辨不清、无所适从、束手无策的心理状态。其右两种程度,轻者表现为困惑、无奈、自卑及对网络的依赖;重者表现出陷入网络,难以自拔,以至于患上网络成瘾症。

C找回自我:第一,树立网络可控的信念,作网络的主人,找回做人的尊严;第二,重新进行角色定位,理直气壮地履行教师的职责;第三,虚拟社会终究代替不了个体的现实生活和特定的社会环境;第四,帮助成瘾者回归社会(赌与疏将结合;商业利益、教育目的和学生兴趣相结合;社会、心理、生理三种因素相结合)。

2,网民的心理生活空间

1)网民心理生活空间的构成: A勒温的“心理生活空间”:勒温在场论中提出了“心理生活空间”,是指人的行为,也就是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其公式:(行为)B=f(生活空间Ls)=f(人P·环境E)。由于生活空间与心理生活空间内涵相同,公式也可以表述为:(行为)B=f(心理生活空间Mls)=f(人P·环境E)。该公式表明:人的行为(或心理生活空间)是个体P与环境E的函数,即行为随着个体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用该理论法分析受者的心理或行为的分析思路具有多维性、动态性、主动性。B网民心理生活空间的构成

第一,P:网民个体,主要因素有心理(需求、动机;认知结构、知识经验、动作思维;个性等)和生理(年龄、性别等遗传因素)两大部分。以需求和个性来作具体分析。

第二,E:环境,即网民的心理环境,是指等满足网民需要的、并在其头脑中实际发生作用的环境。a环境、心理环境、网络环境、网民心理生活空间之间的关系; b网络环境可以满足网民的需要

c网络环境是指对网民心理实际发生影响的环境:其一,网络环境具有时间因素(勒温坚持对行为的分析应该用当前的场,这个“当前”的场含有时间因素,是指在特定时间内影响个体的心理因素的总体);其

二,网络是每个网民的网络;其三,网络环境还包括当前未被网民意识到、但确实对之当前产生影响的事实。

2)网民的心理生活空间的特点: A整体性:P、E不能分开

B动力性:所谓动力是指因网民的需求所产生的心理趋向于网络环境对网民具有的吸引力之间的合力。在这个合力中网民的需要、动机等具有明显的方向性;而网络环境则更多的表现出吸引网民的力度或强度。第一,网民心理生活空间的方向性(决定网民选择什么样的网络环境):在人的心理生活空间中存在着“向量”,它是一种有方向的吸引力或排斥力。具体来说网民心理生活空间的方向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向:无方向性(寻找目标)、引力(指向目标)和斥力(脱离目标)。需要说明的是引力和斥力只表示指向性,二者都既可以导致正面效果,同样也都可出现负面效果。

第二,网民的心理生活空间的力度(表明网民在某个网络环境中滞留时间的长度和气认知、情绪等心理活动突入的程度):主要指来自网络环境的对网民具有吸引力的力量的强度。

3)启发: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复习材料 篇4

首先:一本英语四级词汇书。现在市面上有多种多样的词汇书,但整理也就分为两大类,一是正序版的词汇书,另一类是倒序版的词汇书。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可以。

第二,一个背单词的app。手机有很多背单词的app,单词生动形象,而且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来背单词,比单纯的背单词书能更快的掌握单词。

第三,历年真题。买历年真题进行刷题。历年真题的选择比较简单,最好有近5年的真题,真题有详解的答案,包括听力原文、阅读原文、每道题的答案详解及注释等等,越全面越好,对自己做题后对答案有很大帮助。做错的题要进行勾画复习,找出做错的原因,不认识的单词抄下来背诵,不懂的语法知识点进行百度,实在搞不清楚要问同学问老师。多刷几遍真题,争取做到可以领会出题者的意图,知道考察点,这样一定可以过四级。

如何准备四级考试

1. 扩大英语词汇量

四级要求大约4000个以上的词汇量,扩大词汇量是准备四级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每天背50个新单词,两个月就可以积累3000个单词。加上以前知道的单词,超过4000个应该没有问题。

2. 系统掌握英语语法

从四级考试中可以看出,有很多与语法紧密相关的题目,如阅读理解题、完形填空、纠错题、翻译题、写作题等,都包含了对语法知识的考查。

考生在复习语法知识时,要重点掌握10大类单词的用法,16大时态和语态的用法,各种句子的用法等。因此学好了语法,才能提高答题正确率。

3. 练习不同类型问题的听力理解

特别是复合式听写部分,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它是什么,还要写出正确的答案,尤其是比较难的单词拼写。

因此大多数考生在练习听力的过程中特别要加强书写能力,平时可以练习比较复杂的单词拼写,在考试的听写部分会比较有用。

4. 集中精力做阅读理解练习

阅读理解题在整个考试中占有很高的分数,同时阅读理解题中的后两篇文章难度较大,所以做题的时间比较长。

因此,考生在备考时需要大量练习这类题型,在做题型的过程中要积累经验和掌握做题型的技巧,在判断句子的正误和填空时要重视细节点。

5. 加强各类作文题目练习

在准备写作部分时,背诵高分句型,多读高分范文,掌握写作方法,还要练习各种主题的作文。

在练习作文的过程中,要养成检查的习惯,一般写完后检查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行修改,这样日积月累地练习,写作必会提高一个层次。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如何准备

一、构造篇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要先对四六级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遇事不急。

四六级的分数构成是一样的,710分满分,翻译106.5分,作文106.5分,阅读248.5分,听力248.5分,通过考试分数:425分。

二、生词篇

词汇量不够的确很让人头疼,但不建议每天花超过2小时在背单词上面,持续每天高强度背单词很容易让人对备考失去信心。

选择一款你觉得好用的背单词APP,每天花半个小时背词即可。

此外,平常在做阅读、听力等训练时也需要注意对生词的积累。词汇量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要急于求成。公众号超乎想象领取考试资料。

三、真题篇

在任何一种考试中,其真题所蕴含的价值都是模拟题所无法比拟的。我们要充分分析真题,对真题不能是简单的做完、对答案了事,一定认真分析句子结构、做题技巧和干扰手段,要知道自己做错的题和错因。

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针对性进行弥补,才能有的放矢,提高自己的水平。

阅读的提高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多做真题,才能保持对阅读的感觉。只有平时多练习,真正面临考试时才不会怯场影响发挥。

四、作文篇

写作测试选用考生所熟悉的题材,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及提示(如:提纲、情景、图片或图表等)写出一篇短文, 四级120-180词,六级150-200词。分值占比15%。公众号超乎想象领取考试资料。根据《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大纲(修订版)》,四级和六级的作文评分均采用总体印象评分方式。

作文满分为15分,分为五个档次14分档(13-15分)、11分档(10-12分)、8分档(7-9分)、5分档(4-6分)和2分档(1-3分)。四级和六级采用相同的档次描述。

五、听力篇

每天保持一篇四六级真题的听力训练。训练方式不限。可以是听写训练,也可以是跟读模仿,或者是直接做历年四六级听力真题。重点练失分最多的题型!

如果基础较薄弱(听力单项分数在160分以下),建议你从最简单的短对话听力开始练习——月改革前的历年听力短对话真题是现成最有效的材料;

听力在160分-180分之间,每天保持长对话和短文的计时练习。听的时候容易走神的同学,建议用老题型——复合式听写训练注意力。

听力在180-200分之间,泛听练习+真题训练结合。公众号超乎想象领取考试资料。听英语对你来说是乐趣和动力,挑战不同的题材、不同语速,结合做题技巧,大量练习吧~

六、阅读篇

四六级试卷上,阅读和听力各占据了35%的比例。常有“得听力、阅读得天下”的说法。想要顺利攻克阅读,在此阶段,建议大家按以下几个步骤去复习:

第一,每天至少按照正常的考试时间做一套四六级阅读题目(包括选词填空和长篇阅读);

第二,对完答案后,重点关注错题部分。公众号超乎想象领取考试资料。将题目和正确选项还原到原文,分析出题句,揣摩出题人出题意图,确保自己完全认同该答案。

第三,划出阅读理解文章中重难点词汇,并进行记忆。

整套阅读题目做完,耗时应控制在40分钟左右。

七、翻译篇

翻译题型为段落汉译英。公众号超乎想象领取考试资料。测试把汉语所承载的信息用英语表达出来的能力;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

四级长度为140-160个汉字,六级长度为180-200个汉字。分值占比15%。

上一篇:房屋买卖合同备案证明下一篇:周进度计划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