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手术的护理措施

2022-05-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感染手术的护理措施

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方法 对我院2012年1~12月期间进行手术治疗的53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出回顾性分析。 结果 5331例患者出现手术部位感染者为28例,患者的自身因素,手术室环境,手术人员的相关操作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结论 针对较易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改进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率。

[关键词] 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护理措施

[

Analysis on risk factors of operative site infection & nursing intervention

SHANG Liyan

Central Hospital Attached to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 Shenyang 110024, China

[

[Key words] Infection on the operative site; Risk factors; Nursing measures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指继发于手术操作形成的伤口中的感染。是外科病房中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其对患者的安全、卫生、经济的影响巨大,成为各个国家监管的重点[1]。通过监测和分析,发现有相当部分SSI可以通过护理措施进行预防,从而减少其发生。因此,通过对我院53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12月期间我院开展了各类手术5331例,根据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手术部位感染进行诊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8例,感染率为0.53%。其中骨科感染10例,普外科感染7例,胸科感染3例,妇产科感染8例。

1.2 危险因素

1.2.1 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自身的年龄、营养状况、吸烟、肥胖、情绪变化、手术相关知识缺失等因素等都对手术部位的感染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术前正确评估患者的一般状况,找出危险因素十分必要。

1.2.2 术前备皮 体表毛发作为一种创面感染的细菌来源具有潜在的危险性,术前备皮的关键是术前必须清洁、洗澡,清除暂居菌,减少常驻菌以降低SSI的发生率。然而,术前备皮的方法不当往往是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术前剃毛备皮破坏皮肤完整性造成肉眼看不见但實际存在的表皮组织损伤,这些损伤成为细菌进入人体内的门户,易导致SSI[2]。

1.2.3 围手术期高血糖 手术刺激可使机体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症。可刺激促炎细胞因子释放、抑制免疫系统,增加机体对细菌感染的易感性。大量研究表明,患有糖尿病的外科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概率上升。

1.2.4 围手术期低体温 围手术期低温是指患者的中心温度低于36℃,几乎所有使用全身麻醉的患者都会发生低温。低温降低了皮下组织的血流,减少了毛细血管在组织中的氧释放,造成局部组织缺氧,抑制了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能力,降低机体对SSI的防御能力,从而增加了SSI的风险[3]。

1.2.5 手术室环境 手术室空气的纯净度直接影响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当空气中浮游菌总数达到700~1800cfu/m3时,SSI显著增加,若降至小于180cfu/m3,则感染的危险性大大降低[4]。手术室内人员的走动、房门的开启、手术时污物的增加,都可能造成空气细菌总数的急剧增加。

1.2.6 手术人员着装及手术区铺单 术中手套破损可以增加切口污染的危险性,从而增加SSI。无菌手术衣及无菌铺单的目的是形成无菌屏障,防止工作人员以及患者非无菌区的细菌播散到切口或空气中,一旦,无菌手术衣及无菌铺单出现问题,都会增加SSI的危险性。

1.2.7 手术时间延长 手术时间的延长会使手术创面细菌数量增加,从而导致手术部位感染机会的增加。

1.3 护理措施

1.3.1 患者自身准备 (1)改善营养状况。患者术前营养不良,如低蛋白、贫血等不仅直接影响切口愈合外,还可使手术部位感染率增加[5],因此,要积极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以适应手术打击。(2)积极治疗慢性基础疾病。(3)鼓励停止吸烟。教育患者择期手术前至少30d应停止吸烟。(4)患者教育。每个患者术前都会出现情感反应和生理变化。包括对手术环境的不了解、担忧,对麻醉及预期后果的担心等。为缓解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应根据各种手术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术前1d手术室护士应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布局和参与手术人员的组成,讲解手术的目的及相关知识,术前禁食的时间及更衣、皮肤准备等的重要性等[6]。

1.3.2 皮肤准备 (1)除非切口及手术区的毛发影响手术操作,术前不要去除毛发。(2)去除毛发,应在手术开始前即刻进行,最好使用电动推刀。(3)要求患者至少在手术前一日晚上使用抗菌剂洗澡。(4)皮肤消毒准备前,彻底清洁手术部位及周围区域。(5)术前皮肤准备涂擦消毒剂应从内向外呈同心圆状。范围应足够大以备延长切口或必要时做新切口或引流口之需。

1.3.3 严格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2010年颁布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中提到要对血糖异常的患者,每日监测晨起空腹、三餐前空腹和三餐后2h血糖。

1.3.4 围手术期患者保温 (1)预先保温。①接送手术患者途中,予以棉被保暖。②患者入手术室后,测量体温,及时加盖盖毯。③术中根据手术体位,按需使用保温或加温设备等,使患者感觉温暖舒适。(2)术中体表加温。①术中定期测量患者的中心温度,对体温低于36.5℃的患者,加盖热空气压力被。②重大危重手术患者可加用循环水毯,使患者体温维持在相对正常和稳定的范围之内。(3)术中使用的液体加温。①术中冲洗液需加温:内镜手术用冲洗液需加温至37℃;开放性手术用冲洗液,需用温度计测试水温,确保为38~42℃。②术中输液、输血都需使用液体加温器,加温至37℃,以减少患者体内热量损失。(4)术后保温。①患者在麻醉复苏室内也应保持加温,转出麻醉复苏室之前,应保证中心体温在36℃以上。②患者在转入病房或ICU后,应测量体温,对于温度低于36℃的患者应采取主动加温。(5)注意事项。①预先将保暖用品置于暖柜中,根据用途设置相应的暖柜温度:棉制品50℃,腔镜手术用冲洗液37℃,开放性手术用冲洗液37~45℃。②根据患者体形、体位,选用合适的保暖用品[7]。

1.3.5 手术室的环境管理 (1)手术间的温度应保持在22~25℃,湿度保持在40%~60%。美国国家感染控制实践顾问委员会2003年推荐《健康照护设备环境感染控制临床指南》,针对手术室环境感染控制和通风设备要求手术室的空调应每小时有15次的空气交换,手术房间气流采用水平层流设计,勿使用紫外线照明设备预防SSI。(2)建立健全手术室关于空气净化、卫生保洁以及参观的各项规章制度。①手术室内人员的活动是导致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手術室门频繁开闭会增加微生物污染。因此,应该限制进入手术室的人数、关闭手术室门避免人员流动,减少不必要的手术间房门的开闭。严格控制参观人员,每台限制2~4人[8]。②手术人员患上呼吸道感染,面部、颈部、手部有感染及皮肤病时不准进入手术室。③每日术前30min开启层流洁净系统,接台手术、两台手术之间间隔30min后以洁净手术间空气。④每月定期对手术室空气及物体表面进行细菌培养,并记录监测结果。⑤层流洁净系统要安排专业人员定期维护。⑥保洁工作:重点为日常清洁。日常卫生实行湿式清扫。每台手术前后对物表、地面进行清洁,术中被患者血液或体液污染的物表和地面用消毒液擦拭。清洁的顺序:遵循从相对清洁到污染的原则,避免污染扩散。地面及物体表面被污染时,不能直接进行清理,采用“覆盖消毒”的措施,消毒作用达到有效时间(30min以上)[9]。

1.3.6 完备手术人员着装及手术区铺单 手术中一旦发现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手套。当术中有手套破损高度危险性以及污染会造成严重后果时,应考虑戴两副手套。手术时间超过4h时应更换手套。

1.3.7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手术室护士对手术配合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手术时间的长短。因此,有计划地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业务知识的相关培训,熟练掌握手术步骤、操作规程,了解手术医生的手术习惯和特点,从而使手术配合更加熟练流畅,以缩短手术时间[10]。

2 结果

5331例患者出现手术部位感染者为28例,感染率为0.53%。通过对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有的放矢地实施护理对策,有效预防和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率。

3 讨论

近年来,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逐年增高,引起各个医院的重视。通过对我院1年间5331例手术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感染病例有28例,达到了0.53%的百分比。产生手术感染主要由患者自身因素、术前备皮、手术室环境、手术时候着装以及手术时间的长短等几个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要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制定具体的护理措施来预防,主要通过改善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并对患者进行术前教育加强患者的防范意识;另外可以通过加强术前的护理措施以及加强患者自身强化医院感染管理效果,确保手术患者顺利康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必杰,葛茂军,关素敏.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最佳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5.

[2] 梁静.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7):315.

[3] 邓敏.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0,9(2):73-75.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4] 胡必杰,胡国庆,卢岩.医疗机构空气净化最佳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8.

[5] 王小芳.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3):663-664.

[6] 刘冬,庞永红.加强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的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9):2712-2713.

[7] 许方.手术后低体温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406.

[8] 邬飞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1(3):57.

[9] 吴小蔚,董玉林.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9):2950-2951.

[10] 周淑霞,赵云,任祖学.手术室感染控制与消毒隔离的管理[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3,36(3):102-103.

(收稿日期:2013-10-29)

作者:商丽妍

第2篇: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关系及防范措施

摘要:目的:研究手术切口感染和手术室护理管理之间的关系以及防范措施。方法将本院自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62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当作研究对象,根据电脑随机方式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1例。给予参照组常规手术室护理管理,给予实验组针对性手术室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发生率为3.23%,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手术切口感染和是否无菌操作等有着较大的联系,需要将原因进行分析,使用针对性的手术室护理管理方式进行有效地预防,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确保患者的安全,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室护理管理;防范措施

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术后有较高几率发生切口感染,这不光会对手术效果产生影响,还会延长患者在手术之后的恢复时间,降低依从性。相关研究显示,使用合理的手术室护理管理方式能够将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降低,也是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关键[1]。基于此,本院对手术切口感染和手术室护理管理之间的关系以及防范措施进行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自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62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当作研究对象,根据电脑随机方式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1例,参照组男性和女性患者的数量为18例和13例,年龄21~74岁,平均(58.74±5.31)岁;实验组男性和女性患者的数量为17例和14例,年龄22~75岁,平均(59.63±5.48)岁。两组患者基本資料进行对比没有明显的差别(P>0.05),可以比较。

1.2方法

给予参照组常规手术室护理管理,给予实验组针对性手术室护理管理,方法为:

(1)制定管理制度:在建立管理小组之后,护士长需要起到组长的作用,使用实验和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并找到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提出相对应的改进措施,并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确保护理人员可以按照制度进行工作,提升针对性。

(2)提升无菌操作意识:无菌操作对预防切口感染有着较大的意义。致病菌污染是导致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为了降低切口感染的风险,需要将护理人员无菌意识提升,在全过程保证无菌操作。

(3)强化护理干预:手术前做好手术准备,在手术中尽量减少手术时间,以免出现因时间过程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手术室还需要定期清洁,并在切口感染时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工作。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1.0软件将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X2进行检验,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发生率为3.23%,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在临床中手术是最基础也是最常见的治疗方式,能够促进患者的恢复健康。但是手术属于创伤性治疗,患者非常容易在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对治疗效果和恢复产生一定的影响。相关数据显示,使用手术治疗的患者,手术时间未超过2小时或全程保持无菌操作等,在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较低。而如果手术时间延长,细菌感染切口的几率也会增加,此时发生的几率会由此提升。使用针对性手术室护理管理能够对发生原因分析,让护理人员在工作当中提升无菌操作的意识,规范手术操作,有效地预防切口感染的出现[2]。并且护理人员还可以及时发现切口感染,作出相对应的处理,以免对手术疗效产生影响。在本次研究当中,实验组发生率为3.23%,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可见,针对性手术室护理管理能够有效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提升护理质量与无菌操作意识,全面地为患者服务。

综上所述,手术切口感染和是否无菌操作等有着较大的联系,需要将原因进行分析,使用针对性的手术室护理管理方式进行有效地预防,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确保患者的安全,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云. 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关系及防范[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0, v.35;No.223(5):175-177.

[2]申家美. 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关系及防范措施[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 10(3):176-178.

(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 山东潍坊 262500)

作者:牟超

第3篇: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关系及防范措施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关系及防范措施。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人一共有11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对照组对病人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对病人采取系统护理干预,对干预组与对照组病人手术以后切口恢复情况等相关方面给予对比分析。结果:干预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病人的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病人采取手术室系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切口感染,可以使临床疗效明显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室护理管理;防范措施

【Key words】 incision infection; operation room nursing management; preventive measures;

手术切口感染属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为了能够预防这种现象的出现,必须要增强手术室的护理管理,同时还要采取卫生监察管。本文笔者选取2009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人一共有116例,对当中58例患者采取系统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人一共有116例,手术类型包括有胃部手术、阑尾手术、异位妊娠手术、肺部手术、尿道手术、肠道手术以及骨科手术,它们依次为22例(18.97%)、15例(12.93%)、10例(8.62%)、22例(18.97%)、13例(11.21%)、21例(18.1%)、13例(11.21%)。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8例。其中,干预组男性38例,女性20例。年龄在18-76岁,平均年龄为46.8±7.9岁;对照组男性41例,女性17例。年龄在20-79岁,平均年龄为49.1±8.3岁。干预组与对照组病人之间的相关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给予对比。

1.2临床护理干预

对照组对病人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对病人采取系统护理干预,其中包含有以下几点;

1.2.1手术之前护理干预

医院护理部要定期组织我院护士学习手术室的临床护理指导,明确各种手术器械的无菌防护和更换措施,同时还要对其采取卫生清洁等相关手术之前的准备工作。另外,要督促临床医生和护士在手术之前一定要采取无菌操作,以免将细菌携带到手术室当中。除此之外,手术室的相关器械一定要整齐安放,作为主管医师或者护士长一定要合理安排手术室护士的相关工作,同时起到良好的督促以及监察作用[1]。

1.2.2手术当中的护理

在手术过程当中,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一旦手术时间过长会使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明显上升。在临床手术期间医护人员不可以喧哗、谈笑以及打喷嚏等。另外,一定要保持手术室清洁,临床护士和医生可以根据手术当中的具体情况和病人病情采取相对应的护理干预。除此之外,还要设立一个专科护士,明确了解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当中出现的各种各样问题,根据不同病人采取相对应的护理干预。

1.2.3手术以后护理

临床护士要参考病人的手术以后状况,同时结合病人的既往病史和医嘱,对病人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一旦遇到切口感染要立即制定一个相对应的护理方案,同时要随着病人病情的变化做出相对应的调整。临床护士在临床手术以后必须要严格控制病人其他相关疾病的发生,同时为病人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要建议病人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的食物,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同时及时将病人手术以后的恢复情况向其临床医生反映,对病人早日康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切口感染率以及治疗效果给予详细记录,同时给予对比分析。

1.4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显效:其相关症状完全消失,病人没有任何不适感觉;有效:其相关症状有一定程度改善,存在轻微不适感觉;无效:其相关症状没有任何改善,出现严重不适[2]。

1.5临床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组与对照组病人的临床疗效情况对比

临床手术以后,干预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干预组与对照组病人的临床疗效情况对比【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干预组 58 37(63.79) 19(32.76) 2(3.45) 96.55%*

对照组 58 30(51.72) 16(27.59) 12(20.69) 79.31%

注:和对照组对比,*P<0.05。

2.2干预组与对照组病人切口感染率情况对比

临床手术以后,干预组病人的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干预组与对照组病人切口感染率情况对比

组别 n 感染例数 感染率

干预组 58 2 3.45%*

对照组 58 13 22.42%

注:和对照组对比,*P<0.05。

3讨论

临床手术切口感染在临床当中属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在我院感染病人当中手术感染占总体的35.21%。临床手术以后感染不仅是病人康复时间明显延长,同时还会造成病人病情进一步加重,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另外,从手术室的角度进行分析能够造成手术以后感染的因素有很多种,其中包括有病人自身体质、手术以后的卫生清洁、手术当中的各种器械不正确使用等,均会导致病人手术以后感染[3]。

临床手术室医护人员一定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常规,按照着装要求更换消毒灭菌的帽子、口罩以及衣裤等,按照流程进入手术间,遵守手术间的规则。另外,对于手术室的工作人员一定要进行相应培训,要明确了解整个手术过程以及期间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明确了解相关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方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对应的护理干预。与此同时,要配合好临床医生的手术时间,不同的手术要采取不同对待。对于部分病人自身体质问题在手术之前就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根据病人的相关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手术之前的住院天数、机体营养情况、DM以及低蛋白血症等相关因素有密切关系。对于部分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必须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熟练掌握使用药物的浓度、剂量以及对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通常预防性使用药物的最佳时间是在切片之前30分钟或者麻醉诱导期间进行第一次剂量,例如,手术时间在4小时以上,在手术当中需要增加1次剂量。对于骨科手术也要作为重点护理对象之一,其手术出现细菌感染的几率较小,可是其属于创伤性手术,大部分需要植入外值体,由于手术环境没有办法完全杀灭细菌,因此,大部分会引发细菌性感染。因此,在手术以后也要采取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本文结果显示,干预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病人的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和上述相关报道基本相同[4]。

总之,对病人采取手术室系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切口感染,可以使临床疗效明显提高,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李福宣.与手术人员有关的切口感染因素及预防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5(11):15-17.

[2]常芬.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调查与干预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 20(12):32-33.

[3]陈晓梅.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 2011, 11(19):28-29.

[4]吴薇.手术室护理干预对开放性四肢骨折术切口感染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 11(32):272-273.

作者:杜蓉 王丽娟 郑优美

第4篇: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护理和控制措施

摘要 目的:探讨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护理和控制措施。方法:收治急诊外科患者21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消毒预防切口感染,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预防护理和抗感染措施。结果:研究组感染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外科创伤患者可给予合理的预防护理控制措施,避免出现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状况。

关键词 急诊外科创伤;切口感染;预防;护理

创伤疾病患者发病突然,不同程度地受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疾病病症相对较为复杂,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若采用急诊外科创伤手术进行治疗,细菌会通过手术过程侵入到血液,增加了手术切口感染的可能性,因此,临床中应针对此状况采取相应有效的预防护理控制措施进行干预u-。本文选取我院210例急诊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干预,意在探讨、分析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护理和控制措施,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急诊外科患者210例。所有患者人院时均接受各项检查进行确诊,各检查结果均显示患者符合临床中急诊外科创伤患者[2],并均采用手术进行治疗。将所选患者按人院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5例。对照组男59例,女46例;年龄22~64岁,平均(45.34±2.38)岁;其中上肢创伤59例,下肢创伤46例。研究组男56例,女49例;年龄23 - 65岁,平均(46.93±2.45)岁;其中上肢创伤57例,下肢创伤48例。患者未合并其他疾病,并知晓本次研究方案,可积极配合。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术前给予常规护理消毒方式,创伤部位采用双氧水、生理盐水、清创液等进行清理,常规处理手术切口。研究组在对照组处理基础上再给予预防护理和控制措施。①术前:人院后,及时处理创伤处,医生查看创伤位置后,用器械检测创口,创口使用双氧水、生理盐水、清创液进行清洗,术前,各医护人员需做好术前准备,术前l d?淦ぃ?使皮肤保持干净,勿刮损,同时医护人员需做好个人清洁卫生,尤其是手部,可使用碘优进行消毒处理,给予患者营养支持,肺部感染率降低。②术后:各医护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各项体征变化情况,包括伤口感染、疼痛等状况,若敷料有脱落或渗漏状况,及时更换,密切关注患者肢体温度、肿胀、皮肤颜色等状况,医护人员给患者换药时,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做好消毒工作。若患者出现感染状况,可口服四环素片,0.25~0.5 g/次,间隔6h服用1次;同时服用吡哌酸胶囊0.5g/次,4次/d。

指标判定: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过程中,各医护人员密切关注患者各体征状况,包含切口感染和药物不良反应等,切口位置若出现痛、肿、热、红等均为感染状况;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问卷进行评定,包含生理智能、生理机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等方面,分数越高则表示越良好[3]。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所有数据均由专人进行整理并分析。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软件分析处理所得数据,用x2检验计数资料,数据采用n(%)来表示;用t检验组间计量资料,数据采用(x±s)来表示。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感染发生率比较:研究组发生感染6例(5.71%),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4例(3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0670,P=0.0000)。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讨论

外科创伤为急诊科的常见病症。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升高,建筑行业和交通方面的迅猛发展也导致大量意外事件的出现,急诊科创伤的发病率迅速增长,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4]。急诊创伤具有一定的突然性,出现各类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创伤发生后,医护人员需及时完成病症检查、清理创口等工作,把握救治最佳时机,确定治疗方案。此类患者在疾病形成时和送诊途中,创伤位置受到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而在治疗过程中,手术切口往往与患者创伤口重合。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引发创口感染的可能性较大。而一旦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术后切口的恢复和愈合都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由此可见,对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采用相应有效的预防护理和控制感染的措施相当重要。

本研究中列举的210例急诊外科创伤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在常规消毒护理的基础上另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干预。从感染发生率来看,研究组(5.71%)明显低于对照组(32.38%);从生活质量评分来看,研究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表明,急诊外科创伤手术患者在术前、术后给予相应措施进行预防护理和控制切口感染是十分有效的。

综上所述,对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给予合理的预防护理及控制措施,可以减少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切口愈合良好,临床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勇.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及预防[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3):134-135.

[2]代辉,谭庆丰,向毓明,等.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控制[J].医学信息,2012,25(12):350-35l.

[3]吉芸英,赵纳幸,朱静,等.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外周血炎性指标测定的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7):4104-410

[4]苏秀霞,李芳芳,陈鹏,等.预防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3):101.

[5]贺泽平.普通外科手术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的调查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136-137.

第5篇:护理措施对预防手术室感染的应用效果探讨

【摘 要】目的:探讨护理措施对预防手术室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抽样选择我院收治的各类型手术患者90例,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针对手术室感染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结果:研究组切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感染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室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率,提升手术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护理;手术室感染;应用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56-02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与提升,各类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及侵入性治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院感染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要卫生问题之一,其中预防手术室感染是防控医院感染中的关键与重点。手术室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就医的时间内所致的感染,而入院前所潜伏或携带的感染不包括在院内感染之中。据有关调查表明,易感体质、身体抵抗力弱、药物作用、医院环境污染及病房缺陷、在医期间交互感染等因素均是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1]。因此,医院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相关措施,严格细致的检查每个护理操作环节,避免感染在院内的出现与扩散。为保障手术成功,降低手术感染,我院在手术各环节采取了有效的护理干预,临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样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各类型手术患者90例,按照随机性原则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研究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23~71岁,平均46.2±5.5岁;手术类型:普外科手术19例,骨科手术15例,妇科手术9例,其它2例。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22~73岁,平均45.8±6.2岁;手术类型:普外科手术18例,骨科手术16例,妇科手术8例,其它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情况对比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即基础护理、术前准备、术中密切观察病情、术后护理等。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针对手术室感染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包括:①制度管理:认真执行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职责,加强护理服务质量,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认真落实卫生部发布的《消毒管理办法》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严格执行无菌护理操作,加强隔离消毒制度,做好护理风险管理,同时加强执行与监督制度。②强化人员培训: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使其认真按照护理流程及查对制度进行操作,提升护理人员预防感染的意识与观念。③加强基础护理措施:术前术后给予空气消毒,保持清洁。每日通过消毒剂湿式打扫地面及擦拭物体表面,将无菌物品放置于专用位置,并定期消毒清洁。放置、使用灭菌物品时应注意检查其完整性及化学胶带指标色彩,若有可疑情况不应作为无菌包应用,术前及术后应及时对器械进行全面消毒。强化对手术器材及物品的灭菌消毒管理,确保无菌合格率达到100%,通过高压蒸汽进行灭菌,特异性感染及感染用品应以“消-洗-消”为原则进行双消毒处理。重视与临床科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积极配合防控医院感染的相关工作。④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强化人员管理,医护人员及所有患者须更换手术服及患者服,非相关人员严禁进入手术室,有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感染者禁止进入手术室。术前对患者病情给予细致掌握,认真执行检查制度,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做好相关的指导工作(有效咳嗽、深呼吸、拍背等)以及术前准备工作(备皮、清洁卫生等)。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以此提升免疫能力,避免感染发生,加速切口的愈合速度。术中应注意保暖,注重无菌操作意识,以此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几率。术中应降低空气中细菌落入切口的数量[2],传递器械时应注意动作幅度,术后更换约束带、被罩、床单,开窗换气,及时处理术后污物,同时定期对患者切口给予检查及处理,避免感染加重。术后应对各类型管道给予妥善固定与认真标注,保证管理的畅通,做好失禁的护理工作,保证患者皮肤处于清洁干燥的状态,并遵医嘱加强饮食指导,以此提升免疫能力。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通过率(%)表示,两组间对比以x?检验,P<0.05为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切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感染率也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手术室是抢救危重患者以及实施手术治疗的重要场所,护理效果及护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了患者治疗的有效性,以及手术的成功率与完整性。手术室感染是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及恢复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有资料显示患者自身衣物或携带感染所致的污染常易被医护人员所忽视[3]。因此,加强各项消毒管理,尽最大努力降低手术室感染的出现是护理工作的关键,这既能够保障患者手术的成功率,又能够有效减少医疗风险。

我院对手术室进行了临床综合护理干预,其应用效果较为显著,这对防控手术室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从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针对手术室感染的护理干预是从常规护理工作的基础上拓展而来,有效提升了护理工作的完整性与全面性。护理干预前合理改善手术环境,保持空气新鲜有利于减少感染出现的几率,在感染性手术后采取正确及时的消毒措施,可以有效避免病毒的传播与感染。在本次护理实践中,笔者观察到,消毒洗手是常见的护理步骤,但部分护理人员常因消毒意识缺失而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引发感染。因此,手术人员及护理人员应严格按《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执行,与患者接触前后必须洗手,需要时可戴一次性手套,注意两手高于肘部,防止污染。

总之,综合护理措施对预防手术室感染意义重大,可以有效的提升手术质量,降低感染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侯智容,徐春梅,郭文哲.基层医院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预防措施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7(19):325.

[2]廖维.手术室手术部位切口感染预防与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4):99-101.

[3]马剑.手术室感染的防控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24):12-13.

第6篇: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效

果分析

摘要: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视,医院感染成为医学界关注的一个日益关注的卫生问题。手术部位切口感染是医院感染最主要的组成,不仅会影响手术效果,延长住院时间,推迟伤口愈合,同时也会增加其他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死亡。骨科手术较为特殊,一般在术中需要使用内固定材料对相关部位的骨骼进行固定,因此接触到外界材料的机会增大,容易引发切口感染,且患者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导致抵抗力下降,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以及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利于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几率,促进患者的治疗效果,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同时提高患者的恢复效果。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干预;预防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 引言

目前临床上对骨科疾病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仍属骨科无菌手术治疗,但由于术后手术切口感染往往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寻找一种手术切口感染的有效防治方式,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改善症状,缩短治疗时间,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显得尤为重要。

1研究资料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骨科收治的46例行骨科无菌手术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22~67岁,平均年龄在(42.1±3.5)岁,所有患者均为植入内固定物手术,经过临床确诊为手术切口感染,对患者自身因素、手术时间、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消毒情况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2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手术切口出现红、肿、热、痛症状,有脓性分泌物。②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③切口裂开,有弄下分泌物流出,切口深处穿刺有脓液。④切口抽出的分泌物实验室细菌培养为阳性。满足①③④中的任意一项则诊断为切口感染,单独符合②不可进行诊断。

3分析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根据统计分析切口感染原因有以下几点:(1)手术环境的影响。对于急诊手术与手术地点,都可以归因于手术环境一类,由于急诊的时间仓促与手术室的功能性较为综合,术前准备往往不充分,会产生感染情况;(2)手术环境中,除菌的低标准,使得空气污染中外源性细菌易于繁殖并在切口处容易种植。手术前与手术后加强人为的除菌隔离,也能有效的控制空气污染;(3)手术部位因素。由于腰髋部以下手术的切口深、操作多、手术难度大、持续时间长,因此,切口感染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其他;(4)手术持续时间。越长时间的手术,切口暴露的实践越长,对于感染的概率就越高;(5)接台手术因素。由于医院手术室资源较为紧缺,连台手术较为常见,因此对于接台手术,中间对于细菌的消毒与空气的更换,就不能做到完全彻底,对于细菌的杀除也很难达标。

4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策 4.1做好术前病情评估

术前病情评估在减少切口感染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手术前有必要对患者的手术局部或是全身的情况进行了解和评估,对及时有效控制引发抵抗力下降的原发病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明确详细的手术部位及区域,对患者的皮肤实施护理措施,有效避免皮肤损伤发生术后感染。

4.2做好术前准备

手术物品的灭菌是控制切口感染的重要对策之一,应选择正确的灭菌方法,一次性手术用品的管理和放置要严格,注意要避免手术时污染。

4.3做好手术室空气质量的维护

保证手术室内的空气质量,手术护士需要在术前把术中所需所有物品备好,动作需轻柔,医护人员在进入手术室时要尽可能清理掉衣外的细菌,使手术室内尽可能达到在手术过程中无菌的程度,尽量杜绝参观,即使是参观者也要与手术医生保持30 cm以上的距离。让参观者尽可能避免在室内来回走动,禁止参观者或其他人员从感染手术间走到骨科手术间,从而从根本上杜绝和防止切口感染的可能。

4.4努力减短手术时间

医护人员们有必要在患者手术之前与之进行沟通交流,交代好患者手术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得到患者的信任并给予他们信心,尽可能减少患者对手术的恐惧,从而得到患者的配合,缩短手术时间。主治医师和护士要配合默契,从而高效且快速的完成手术任务;手术物品准备要充分,要对手术相关仪器进行全面了解,可独立解决术中出现的小故障;专人管理手术设备,定期检查并维修,以免术中发生故障。

5结果

46例行骨科无菌手术患者有1例出现切口感染的现象,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2%,对切口感染患者切口处的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共培养病原菌株15例,其中包括7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4例大肠埃希菌,2例肺炎克雷伯菌,所有患者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后,均顺利出院。

6讨论

骨科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切口感染会对患者术后恢复造成影响,对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若患者手术切口感染严重,则会导致患者复发率与死亡率等的增加,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骨科无菌手术过程中,因为手术类型的不同,手术过程就会存在差异,引发手术切口感染。另外,手术患者病情程度、手术方法与手术准备等因素都会对手术切口感染造成影响,而针对以上影响因素采取措施进行护理,有助于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

手术室护理干预主要是在手术各个环节采用积极有效的护理模式,加强皮肤的清洁、消毒、保护等,达到预防切口感染的目的。多种因素均能影响骨科手术切口的感染,切口感染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术前皮肤准备、手术持续时间长短及预防性抗生素给药时间等,因此切口感染的预防要从各个环节进行,只有细致有效的全面护理,才能有效预防术后切口感染,从而提高预后以及生存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预防效果较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蒋利,陆恩辉.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分析及手术室护理对策[J].中国药业,2016,25(17). [2]李军.手术室护理干预预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1). [3]张霞.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3(9).

第7篇:医院感染的管理措施在手术室的实施

摘要 目的 为了加深手术室对医院感染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抓好手术室消毒隔离工作。方法 科室自查与院感染办公室随机抽查相结合,通过各种监测查找原因,进行分析,及时整改和总结。结果 制定了手术室控制感染的对策,使各项监控指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只有加强对医院感染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才能抓好有关医院感染系统化的各项工作,从而提高手术室对感染管理的水平。 关键词 医院感染 手术室 管理措施

医院感染不但直接影响医院的护理质量,而且与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同时还与医疗事故和纠纷及医疗费用密切相关。手术室是感染的高危科室之一,它担负着对病人和急危重病人进行手术及抢救的任务,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手术病人的预后及医院的医疗效果,感染严重者可危及生命⑴。因此抓好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是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我院在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完善了管理制度,加强了管理力度,使医院感染的管理工作得到了可靠的保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介绍如下:

1 健全医院与科室完善的管理与监督体系

我院在创“三甲”医院时已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由分管护理的副院长担任主任,护理部主任担任副主任,并增设了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全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每周不定时下科室督促、检查、

检测,加强对科室医院感染的管理力度。手术室也成立了四人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一名、副护士长一名、监测员两名组成,主要负责科室的微生物监测、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及平时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督促,每周随机抽查检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2 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的知识,增强控制感染的意识

定期选派医护人员外出学习与短期培训,所学知识回科传授给科室医护人员,普及医院感染知识,不断地更新控制医院感染意识。定期组织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杂志及各项规章制度(手术室卫生制度、参观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洗手制度),根据卫生部制订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要求执行,有效地控制医院的感染率。管理者首先要得到正确、规范化的培训后才能正确的指导、监督、管理他人的工作,加强对监控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树立“慎独”精神,监控工作专人负责,由护理人员定期轮转(一年轮转一次),训练、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与无菌观念,使其认识到手术室无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3 手术室控制感染的对策

3.1 手术室空气控制感染的对策:手术室每日及术后均需进行清洁消毒,用1:500优氯净液擦地面,台面,采用垂直层流净化手术间空气,连台手术间隔净化30分钟。每月做空气培养1次,使其菌落数按百级、千级、万级手术间的标准分别控制在10CFU/m

3、24CFU/ m

3、

64CFU/ m3以内。手术室物品应摆放整齐,保持清洁无灰尘、无血迹,避免不必要的移动,尽最减少人员流动,严禁在手术间内制作敷料或整理包布。每周清洁层流手术间内的空调过滤网1次。各手术间的拖把、抹布互不挪用,固定使用,用后以1:500优氯净浸泡消毒,晾晒以减少污染。

3.2 手术室物品控制感染的对策:所有手术器械、医疗用品,原则上能用高压蒸气灭菌的,首先进行高压蒸气灭菌。对于不耐高温的物品首选环氧乙烷,到目前为止环氧乙烷是可低温、低湿灭菌物品(橡胶类、塑料类)的最有效消毒方法。对于显微器械、腹腔镜、膀胱镜等精密仪器,用2%戊二醛浸泡20~40分钟可达到消毒水平,如需灭菌必须浸泡10小时,每次灭菌前必须用浓度指示卡检测其最低有效浓度 (一般要求在1.5 %以上)⑵。

3.3 手术人员手控制感染的对策:规范洗手、刷手行为,并将相关洗手、刷手步骤以醒目图文贴挂在洗手视线范围之内,起指导监督作用,定期对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培养监测,保证工作人员手指带菌数不超过5CFU/cm2,对不符合要求者提出批评指正,直到符合要求为止。因为洗手消毒是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手术人员要严格执行有效的洗手制度,接触患者前后均要洗手或采用消毒剂洗手,必要时戴一次性手套⑶。

3.4 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手术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液、排泄液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染源,预防、控制医源性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是采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卫生用品,因此,我院手术室已大量使

用一次性物品。

3.4.1 加强一次性物品使用前的检查:使用前查看一次性灭菌物品的产品名称、型号规格、灭菌有效期、生产批号等,包装密封性好才可使用,如遇过期、不配套、污染、潮湿、破裂、字迹模糊不清者均不可使用。

3.4.2 一次性物品的贮存管理: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应专柜存放,离地面30cm,柜内清洁干操,通风良好,室内空气含菌量<200CFU/ m3,温度与湿度要适中,定期进行空气消毒。

3.4.3 一次性物品的回收管理:一次性物品使用后浸泡在1:500优氯净液内30分钟,回收全部送供应室进行无害化处理。

3.5 手术后污物的处理

3.5.1 一般感染性手术(脓肿、肠梗阻、阑尾炎、开放性外伤、胃穿孔)的处理:手术器械先消毒(用1:500优氯净液浸泡30分钟)再清洁、擦干、上油、高压灭菌;手术后层流净化空气30分钟;更换床单、被套、约束带;用1:500优氯净液擦拭手术台血迹;污物桶内及吸引瓶内的污物配制成1:500优氯净液浸泡30分钟后倾倒;手术布敷料送洗衣房处理。

3.5.2 特殊感染性手术(甲、乙、丙肝炎、艾滋病、梅毒)的处理:将手术器械浸泡在0.5%过氧乙酸内10分钟,清水冲洗,煮沸30分钟擦干上油、高压灭菌,布类用红色编织袋装好,注明“阳性”送洗衣房处理,手术单位用0.2%过氧乙酸擦拭,地面用0. 5%过氧乙酸刷洗,

污物桶和吸引瓶内吸出物配制成0.5%过氧乙酸浸泡10分钟后倾倒处 理,手术间按8.1/m,用0.2%过氧乙酸喷洒。

4 小结

我院手术室的布局明确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由专人负责把好“三关”,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并有具体的消毒隔离办法与措施。院感染管理办公室随机抽样,科室每月定期对手术间和无菌物品贮存间的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的手、无菌物品(高压物品、低温物品、一次性物品、浸泡物品)、消毒液进行一次细菌培养检测,结果均在合格范围内,几年来我科室无手术感染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⑴石兰萍,张红,丁小容.手术室医院感染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3):222 ⑵胡艳红.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2 ) .136^-137. ⑶罗国保,孙建良,宋秀兰,等.手术洗手消毒方法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4):296

第8篇:普外科腹部手术感染的临床治疗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腹部手术后感染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选取76例普外科腹部术后发生感染的患者并按手术顺序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8例,治疗组患者采用洁悠神进行抗感染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抗感染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38例患者当中25例甲级愈合,13例乙级愈合,总有效率达100%;对照组当中甲级愈合15例,乙级愈合14例,丙级愈合9例,总有效率为76.32%,两组对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洁悠神治疗普外科患者术后感染的临床效果显著,除此以外,还要加强对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全面减少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的几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术后感染;临床治疗

在普外科的手术当中,术后切口真菌感染为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高达10-15%[1]。当术后感染发生后,不但会对医疗机构的技术与管理质量产生严重影响,还会使患者增加身心痛苦以及经济负担。本次研究当中选取76例普外科术后感染的患者,探讨洁悠神与广谱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的临床疗效,旨在寻找更为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措施,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76例普外科术后感染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范围在45-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5±6.5)岁。所有患者的手术类型包括:23例阑尾切除术、18例胃癌根治术、19例大肠癌根治术、16例胆总管切开术。将所有患者按照手术顺序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8例,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手术方法等一般资料进行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体征进行观察,以及术后对患者进行实验室检验进行真菌感染的判断,实验室检查样本来自于患者的血液、尿液、体液与粪便。判断标准包括:对血液、尿液、体液等进行细菌培养后结果为阳性;痰液以及粪便通过镜下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或培养皿当中有明显菌株。 1.2.2 治疗方法

治疗组38例患者采用洁悠神进行术后抗感染治疗,将感染的切口进行清洗后将洁悠神喷洒至感染区域,3次/d;对照组38例患者采用常规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其中包括青霉素、甲硝唑、克林霉素磷酸酯、头孢曲松钠等,按照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针对性应用[2]。 1.3 疗效判定标准

甲级愈合:切口愈合情况好,无任何不良反应;

乙级愈合:切口无明显感染化脓,但针眼及缝线处呈轻度感染或切口处呈红肿;

丙级治疗:切口感染及化脓情况明显。

总有效率=(甲级愈合例数+乙级愈合例数)/患者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的治疗效果进行对照比较,治疗组38例患者当中25例甲级愈合,13例乙级愈合,总有效率达100%;对照组当中甲级愈合15例,乙级愈合14例,丙级愈合9例,总有效率为76.3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感染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n=38)

甲级愈合

治疗组 对照组

乙级愈合

丙级愈合

0* 9(23.68)

100* 76.32 25(65.79)* 13(34.21) 15(39.47)

14(36.84) 治疗效果

总有效率(%)

注:X²=11.537,与对照组相比,*P<0.01。 3 讨论 3.1 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 3.1.1 患者因素

在普外科腹部的手术当中,由于肥胖患者的脂肪血容量以及血流量均比常人较低,因此在部分供血不足的位置极易发生感染[3],与此同时,由于患者脂肪组织较为丰富,导致术野的暴露与手术操作产生较大影响,使手术时间被动延长。另外,在脂肪层当中所形成的无效腔无法在术后进行有效清除,因此将会导致患者产生脂肪坏死、液化以及积液的情况出现,继而使细菌定植,最终导致感染的发生。

3.1.2 环境因素

由于护理人员或清洁人员对于工作的疏忽,导致手术室内消毒不彻底,空气当中的尘埃以及飞沫当中可能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若落到手术器械以及敷料上,或直接落入患者切口当中将造成感染的发生。 3.1.3 用具因素

在手术当中即将使用的一次性物品过期、包装破损,在检查时未能及时发现并进行相应的处理;非一次性物品消毒工作不彻底,患者切口周围的无菌敷料被侵湿、器械被污染、已含有危险隐患的物品继续使用,尤其是在进行胃肠道的手术当中,与肠内容物进行接触的物品或器械甚至使用至手术结束,使患者切口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 3.1.4 人员因素

手术室内人员无菌意识不足,未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或执行不到位;手术前消毒不彻底、服装穿戴不规范或手术服与手套出现破损但未能及时发现。 3.1.5 管理因素

在手术过程当中将门频繁开关或人员流动性较大,极易造成空气中细菌数量产生变化,另外,室内设施的摆放、窗户的密封性以及实习生带教不严格或带教过程当中未进行无菌概念的宣教,导致无菌技术达不到指定标准。 3.1.6 手术因素

在手术当中,对于切口处皮肤的保护不足,导致被腹腔感染性液体或胆汁严重污染;随手术进程的发展,切口暴露在空气当中的时间过长、对损伤组织进行长时间牵拉、出血以及麻醉的时间较长,均有可能增加细菌感染的几率;手术时切口不对症或过长,也容易造成汗腺排出的细菌对切口造成直接污染,进而导致感染情况的发生;术中保暖措施不足,致使患者免疫能力降低,氧摄入量降低,对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产生了严重影响,对胶原蛋白的沉积造成了抑制作用,进而导致伤口无法快速愈合。 3.2 预防护理措施 3.2.1 加强手术技术与技巧

大多数肥胖患者的术后切口裂开几率较高,主要是由于患者皮下脂肪肥厚,导致脂肪液化后引起肺感染性裂开,因此对于肥胖患者在术后进行切口缝合时,应先采用无菌生理盐水将失活脂肪组织进行清除,并采用洁净干爽的敷料擦净后进行正确缝合,避免无效腔的形成以及脂肪组织液化而对切口造成不愈合或感染的情况。若患者切口已形成污染或化脓性病灶后,应先采用纱布垫对周围健康组织进行保护,进行再次缝合切口前应采用甲硝唑溶液进行冲洗,不仅能够消灭细菌,还能对切口进行一定时间内的保护作用。 3.2.2 加强无菌管理

在手术当中使用的物品与器械应进行严谨的消毒与灭菌操作,避免侵入性诊疗操作造成感染的情况发生。对手术器械进行消毒时,应采用高压蒸汽的方法进行灭菌操作,并对一次性物品与无菌物品进行术前细致检查,若不符合使用标准均不采用。另外,加强人员与环境方面的无菌原则执行力度,尤其在实习生的带教方面,首要加强的就是手术室内的无菌意识培养与宣教,强化无菌操作概念,打造手术室内的无菌环境。

综上所述,对于普外科腹部手术感染的临床治疗来说,需要从手术前开始进行预防、加强手术技术与手术室管理,在术后的临床治疗当中,对患者感染情况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参照临床表现采用对症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以此降低腹部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几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刘素然.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8(3):223-224. [2]严士光.普外科消化道手术后切口感染影响因素探析[J].吉林医学,2011,2(3):22-24. [3]张遂.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及抗菌药物的应用探讨[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6(12):33-35.

第9篇:手术室护理干预预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课件资料

中央电大护理学专业

本科毕业生论文

题目:手术室护理干预预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

生:王瑞

指导老师:周小龙

2015年5月22日

手术室护理干预预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

【 摘 要】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方法

搜索并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对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其中手术环境、器械及手术操作尤为关键,护理干预对预防感染起着重要作用。 结论 手术室在术中采取预防感染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骨科手术 切口感染 护理干预

骨科患者多是年老体弱者外伤者,急诊手术也较多, 污染严重 ,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术中多伴有辅助检查,加上术中往往要植入一些内固定材料,故骨科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在医院感染发病率中占有 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手术环境、手术人员、手术器械三方面管理来对预防骨科手术感染作一简要综述。 1.术前全面评估患者全身及手术局部情况

1.1术前访视时,评估患者情况、感染病灶是否及时诊治,如牙龈炎、生殖泌尿系炎、皮肤溃疡、肺炎、甲沟炎、足癣等;

1.2男性患者是否有前列腺炎等疾病,防止术后因尿潴留而插导尿管; 1.3术前晚是否遵医嘱非肠道途径应用预防性广谱抗生素;

1.4评估全身情况,对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因素是否给予积极的控制,如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老年性肥胖等;

1.5仔细检查手术区域,对有局部进展性血管病变、有过局部手术史、感染史、手术疤痕严重者,应正确评估,做好术前皮肤准备,备皮时间应尽可能接近手术时间并避免皮肤损伤,以减少术后感染;

1.6必要时将有关情况向医生报告,争取主动合作。 2.手术环境管理

2.1 降低手术室空气细菌指数,提高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是手术中外源性细菌的主要来源。手术室空气的含菌量与手术进行的时间、人员的活动相关。调查显示,层流手术室无参观人员时的手术感染率较低[1]。据王海洪报道[2], 手术室细菌降落的数量在手术过程中有明显变化,开始时降落量最大,结束时又出现一个高峰值,这说明人员流动是手术室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提高空气质量必须做好手术室环境的管理,每次手术前,相关设备要擦拭干净,每台手术后及每天都要进行卫生清洁消毒。还有研究显示,接台次数越多,空气中微生物监测的菌落数越。手术接台间隙撤换布类、物品及送接患者,人员和物品流动引起的尘粉、纤维、微粒都会污染手术室内环境。因此对预计手术较复杂,估计超过3h的尽量安排在第一台。如必须接台的,须遵守先无菌后有菌原则,减少工作人员的走动。接台手术间隙保持净化达到自净时间,稀释室内空气细菌指数。 2.2 手术室温度应适宜 手术室温度宜控制在 22°-2 5°。患者体温下降通常直接损害免疫功能,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还使血管收缩而降低局部组织氧分压,[3]从而使手术切口抗感染能力下降[4]。因此术中、术后要采取保暖措施,尽量缩短手术时间,维持患者正常体温。必要时使用温热盐水冲洗或保温垫进行保暖。 2.3 加强手术室内及周边环境的管理,避免交叉感染手术室涉及的科室及患者较多,手术间内外空气直接流通是空气中悬浮细菌增加的另一重要原因四,故其室内环境和周边环境管理至关重要。对于骨科无菌手术患者与感染伤口患者进行分级管理,决不允许从感染手术间走到骨科手术间。无菌物品与污染物品严格区分出入通道,接送患者进出手术室应,使用内外对接车。使用后的医疗废物要分类放置处 理,以免发生交叉感染[5]。 3. 手术人员管理 3.1 对于手术患者

3.1.1做好手术区域皮肤的准备,重视对手术切口的保护。手术前对患者进行皮肤清洁工作,降低患者皮肤表面的细菌数量周瑜报道[6]备皮时间距离手术时间越近越好,而去除毛发的最佳方法为剪毛,无论是否去除毛发,清洁皮肤是皮肤准备中预防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对于急诊手术,特别有开放伤时,在手术室必须做好患者术前创口的处理,减少患者切口感染的概率。术中重视对手术切口的保护,防止因手术时间长以及附近毛发、皮脂腺等分泌物对切口的污染,减少感染的机会,若手术巾铺巾时间超过4 h,应重新更换。无菌巾力求干燥,提倡使用防渗透材质的无菌巾或贴手术膜。侯玉娟等报道[7]含碘手术薄膜对切口位置具有持续抗菌作用。对于骨科切口的冲洗,要选择合适的冲洗液,用0.5%碘伏冲洗切口预防术区感染明显优于生理盐水冲洗切口。

3.1.2适宜的备皮方法是降低手术切口愈合快慢和切口是否感染等,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备皮方法有剃毛备皮法[8]。清洁皮肤及剃毛备皮后皮肤细菌检出率可降至20%~60%,提示皮肤可以降低皮肤表皮携带细菌数量。且备皮时间与手术时间愈近愈好,国内对于剃毛与不剃毛备皮研究发现,不剃毛备皮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低于剃毛备皮组。因中国人体毛较少,汗毛又短于1cm,故手术野未涉及患者头发、腋毛、阴毛时,没有必要剃毛。常用的备皮用具包括刮胡安全刀片、脱毛剂或电动脱毛器。现今临床上最常用的是刮胡刀片和电动剃毛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使用何种备皮用具(刮胡安全刀或电动剃毛器)必须严格消毒。 3.2 对于医务人员 研究表明进入手术间的人数在5~1O人,次数在5次以上的空气微生物监测合格率为5 3%;进人手术间的人数控制在 5人以下,且次数控制在3次以内,合格率为100%,提示空气中的细菌多来自进入手术室的人员[9]。因此术中应严格限制进人手术室人数,30m2以上手术间参观人数不得超过人,对于必须器械商跟台时要有资质有备案,督促其无菌操作。进人手术室的人员要严格遵守各类区域的划分,有感染的人员不得进入手术室。手消毒是控制手术发生感染的首要环节[10],手作为一切病原体传播的直接媒介,由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11]。正确的洗手以及消毒方法将有效降低医院患者的感染率。改进洗手卫生设施, 使用壁挂式皂液装置,灭菌小毛巾,将以往的手消毒碘伏改为消毒效果更好的含乙醇、含氯洗手液。为了强化无菌操作意识,定期请专业人士进行思想教育、操作讲解等,定期检查,进行整改。手术室固定专科护士参加手术配合,熟练掌握 手术步骤及术中合理放置手术器械均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骨科内固定手术、假体置换手术器械较多,常规器械放在便于陕速取用处,植入器械及后期使用的物品按使用顺序放在另一器械车上,并分别用治疗巾遮盖。洗手护士在接触、传递植人物时可用纱布包裹。术者在进行植入操作时要更换手套,并清洗手套上的滑石粉,安放过程中防止植入物与手术野的皮肤接触。术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手术开始前将术中所需一切物品带入室内,各种操作动作要轻柔,患者摆放好体位后再建立无菌台,对于术中经常C臂透视,应注意保护无菌台,特别是切口区的保护[12]。提高医护之间的配合技巧,缩短整个手术过程的周期,同样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手段。 4. 手术器械管理

4.1 手术器械操作应规范化 若管理不到位,科室不过问手术器械清洗消毒过程,则无法保证手术的安全。手术室护士对成套手术器械的了解依赖跟台人员,不利于护士的业务发展和器械操作规范

[13]

。因此,在手术开始前认真检查外包装有无破损、潮湿现象。贵重植入物开启前巡回护士要与手术者再次核对型号后再开启。植人物未立即使用的要用治疗巾包裹,放置于安全处。

4.2 各种手术物品的灭菌是预防切口感染的关键 应选择正确的灭菌方法,并结合科学的监测手段,才能保证达到灭菌效果。对能耐热、耐湿 、耐高温的器械、敷料等应采用压力蒸汽灭菌,严格执行一次性物品一次性使用的原则。 4.3 建立一套完善的外来器械管理制度 严格控制外带物品,如器械商外包装袋等, 以减少手术室的污染。严格监测外来器械的质量, 特别要加强对外来手术器械的清洗和包装灭菌的管理,外来手术器械在各医院之间频繁流动使用,其感染危险性比普通手术器械大得多,所以应将其管理与医院供应中心结合起来,在清洗和包装外来手术器械时,每个环节都严格按规范执行。对每一件器械和灭菌包装 盒都进行清洗后的清洁质量检测,并对每锅次灭菌 外来器械进行快速生物监测合格后才发放,确保器械的清洗质量及灭菌质量[13-14]。 5.小结

手术室担负着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任务,是最有可能感染的高危险科室。由于骨科手术患者及手术本身的特殊性,导致感染的因素来自多方面,包括术前、术中、术后一系列控制预防感染措施。 其中对于术中的护理干预特别重要[15],所以加强 手术室各个方面的管理,做好防止骨科切口感染的护理工作,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率,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致谢

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周老师及班主任朱老师。从最初的定题,到资料收集,到写作、修改,到论文定稿,他们给了我耐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为了指导我的毕业论文,周老师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这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本论文的完成,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及班主任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感谢郎溪电大对我的培养、感谢电大所有老师及同学对我的帮助,最后要感谢论文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作者。

参考文献

[1] 李静.层流手术室环境管理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7):672

[2] 王海洪.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护理对策探讨[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 (1):5 8 .

[3 ]谢张黄.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潜在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9 (4):457-458.

[4] 李忠菊.术前术中预防骨科感染的护理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 (6):19-20.

[5] 王莉.手术室切口感染防止的护理干预[J]. 中外医疗,2012 (4):157 .

[6 ]周瑜. 术前皮肤准备的改进与切口感染的研究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9,15(18):1792-1793.

[7] 侯玉娟,陆娟,扬太明. 含碘手术膜在植入物手术中的效果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l(16):3425 .

[8] 王菊吾. 手术前备皮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2)

[9] 任华.骨科手术清创冲洗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10,45(6):522-524.

[10] 付素梅.手术伤口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 .中国当代医药,20l1, 31:88 .

[11] 许艾珍,谭爱平,陈秋辉. 骨科手术过程中护理配合体会[J] .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96-97 .

[12] 杨久顺. 浅谈骨科手术切口的感染与预防[J]. 中国卫生产业. 2012, 2 (6) :119.

[13] 钱黎叽,王雪晖. 术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化管理流程的探讨[J]. 中华护理杂志,2007, (42):456-466.

[14] 陈慧,黄浩.外来手术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流程的应用探讨[J] . 中国护理管理, 2008,8(2):63-64 .

[15] 龚喜雪,卢梅芳.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 中国医药导报, 2011,8(3):91-92 .

上一篇:农村扶贫工作汇报下一篇:试验员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