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例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05例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共6篇)

105例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 篇1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1152名骨科手术患者,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105例骨科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年龄、体质指数、手术时间、术前抗生素给药情况、是否接台手术、合并疾病等因素对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结果: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以及是否为接台手术均不影响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P>0.05);术前抗生素给药不规范的患者中术后切口感染率高达58.11%,而术前抗生素给药规范的患者其术后切口感染率仅为8.6%,两者差异显著(P3h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为35.57%,手术时间<3h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仅为6.49%,两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术前抗生素给药情况和手术时间是影响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应从做好灭菌消毒、加强手术质量管理和做好手术室空气质量维护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

【关键词】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预防

手术室是对患者进行抢救和急救的主要场所,也是骨科手术的主要场所。手术后的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通过临床调查发现,目前手术后切口感染约占所有住院患者感染的14%.16%,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骨科手术内容多为骨科修复和重建,临床上为了加快患者恢复速度和实际需要,经常在患者体内加装假体和钢板等固定性材料,如果术后发生感染,极易引起加装的假体和医用钢板发生脱落,导致患者伤口无法及时的愈合,严重的可能出现肢残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1-2]。目前骨科患者多为年老体弱者,而且手术多为开放性伤口和急性手术,其具有手术时间长、伤口污染重以及术中检查种类多等特点,同时术后患者多需要卧床休息,缺乏锻炼,出现骨组织血液供给能力差等情况,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术后切口感染的几率[3]。笔者通过回顾分析医院在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1152名骨科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中术后切口感染的105例患者进行感染因素分析,并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总结预防骨科伤口感染的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法。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1152名骨科手术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24例,女性患者528例;年龄在18岁-85岁,平均年龄为(57.3±10.2)岁;手术类型:闭合骨折手术746例,脊柱手?g261例,关节手术127例;麻醉方式:硬膜外麻醉298例,腰硬联合麻醉314例,臂丛麻醉279例,颈丛麻醉218例,全身麻醉43例。本研究排除与手术相关的禁忌症,共有105例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

1.2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对1152例患者的病例进行逐份查阅,并根据患者年龄、体质指数、手术时间、术前抗生素给药情况、是否接台手术、合并疾病等因素进行分析。

1.3 诊断标准

切口感染的标准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实行)》对患者进行诊断。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的所有数据通过Excel软件进行录入,量化后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

本文研究分析了患者年龄、体质指数、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术前抗生素给药情况、手术时间以及是否为接台手术等因素对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由表1可知,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以及是否为接台手术均不影响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P>0.05)。术前抗生素给药不规范的患者中术后切口感染率高达58.11%,而术前抗生素给药规范的患者其术后切口感染率仅为8.6%,两者差异显著(P<0.05);手术时间≥3h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为35.57%,手术时间<3h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仅为6.49%,两者差异显著(P<0.05)。讨论

3.1 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

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是临产上常见的并发症,对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以及是否为接台手术等与手术伤口感染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与国内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其原因主要为患者在手术前需要进行相关检查,保证患者身体情况符合手术要求,而这些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均可以通过现代手段进行控制,因此可以看作为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可控因素,通过合理的手段进行控制就不会产生术后切口感染。随着科学的进步,净化空调系统已经广泛的应用在手术室内,可以有效的控制手术室内细菌数量,将其控制在有效范围内,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已经与是否接台手术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发现,术前给予抗生素预防和手术时间对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给予患者一定量的抗生素,可使患者达到相应的血药浓度,进而使手术过程中暴露的组织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抗生素,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规范的使用抗生素可以达到预防术后切口感染,不规范的使用抗生素不能保障患者血液中抗生素的浓度达到要求,无法起到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目的。有研究表明,在术前O.Sh-lh使用合理计量的抗生素可有效的降低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率。本研究发现,手术时间≥3h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为35.57%,手术时间<3h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仅为6.49%,两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原因主要是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患者伤口和手术器械被细菌污染的几率也逐渐增加,加上患者切口长时间的牵拉,使其局部和机体抵抗力下降,进而增加了术后切口感染的几率。

3.2 预防措施

为防止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护理干预:

3.3.1 做好灭菌消毒工作

手术物品是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手术前应该进行严格的灭菌工作。目前常用的灭菌方法为高压蒸汽灭菌,对于耐高温和耐湿性差的医疗器械(橡胶类、塑料类)可选择环氧乙烷进行消毒。一次性手术用品应采用专柜存放,并将其保存在距离地面30cm以上的位置,要求柜内干净整洁、通风良好以及温湿度适宜,并定期对保存柜进行消毒;并有专人管理一次性手术用品,做好其领用登记工作,定期检查外包装情况,严禁使用外包装破损的一次性手术用品。对于较为复杂的手术,应尽量不使用层流手术间,较少接台次数,降低交叉感染的几率。在手术过程中要尽量控制人员数量,减少人员流动,并在接台间隙进行通风,降低室内空气中细菌浓度,减少手术污染。

3.3.2 加强手术质量管理

手术室护士应该根据手术需要准备好相关物品,同时根据患者情况做好术前抗生素给药工作。在手术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操作,通过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减少手术时间。为保证手术的安全和质量,除非在紧急情况下,尽可能避免医生进行连台手术。同时严格控制参观骨科手术的数量,禁止层流室参观。

3.3.3 做好手术室空气质量维护工作

强化手术室空气质量的管理,保持室内洁净,手术护士在手术进行前,一定要准备好手术过程中所需要的所有东西,所有动作要温和,为确保手术时手术室内无细菌,在进入手术室前,要尽可能地吹去身上大部分细菌,同时尽可能避免有无关人员参观,即使参观,也要确保其与手术医生保持30cm以上的距离。

参考文献

105例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4月1日—2014年3月31日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所有Ⅰ类手术患者, 男443例, 女408例, 年龄1岁~90岁, 其中≤50岁340例, >50岁511例, 平均年龄50.52岁。

1.2 感染诊断

表浅切口感染指皮肤和皮下组织出现红、肿、热、痛, 或有脓性分泌物;深部切口感染指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可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且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 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增加[1]。

1.3 调查方法

采用前瞻性的调查方法, 依据目标性监测方案中的内容, 集中培训科室医护人员, 要求每日对手术后患者的切口情况进行观察, 并依据监测方案中的表格内容做好相应记录, 表格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切口分级、手术分类、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是否有内植物、抗生素在术前、术中、术后的使用情况等。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定期到病房了解患者Ⅰ类手术术后切口的愈合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851例骨科Ⅰ类手术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10例, 感染率为1.18% (10/851) 。2级切口感染率为46.15% (6/13) , 手术时间超过3 h感染率为5.36% (3/56) ;男女患者切口感染率、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老年患者、切口手术风险分级标准 (NNIS) 分级高者、急诊手术、有植入物者、手术时间长以及住院时间长与手术切口有一定关系,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10例切口感染病例共检出病原菌10株, 病原菌为埃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各1株, 其余7例均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1例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 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14.3%]。见表2。

3 讨论

3.1 危险因素分析

手术是骨科最常用的治疗手段, 感染是骨科手术最常见、难以避免的并发症, 尤其是手术切口感染是骨折治疗的最基本特征之一, 不仅延长了骨折部位的愈合时间, 严重的可能造成骨髓炎[2]。手术切口感染不但可使临床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还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

本次调查发现, 10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病例有如下特点:手术风险分级越高, 感染率越高, 切口NNIS分级为2级的有6例感染率为46.15%;均发生在择期手术中, 较复杂的择期手术, 术前讨论不充分, 以致术中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 而处理又欠妥, 并延长手术时间;均发生于有植入物的手术中, 术者手术操作技术不够娴熟, 手术时间长, 复位不理想, 组织缺血时间增加, 手术切口暴露时间长, 术中反复C臂机透视, 也有造成术野污染的可能。手术时间超过3 h, 未能按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要求追加一剂抗菌药;抗菌药物使用不当或滥用, 会加快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菌群失调, 造成二重感染。

3.2 预防措施

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固然能减少术中可能出现的细菌污染给患者带来的感染危险, 但是围术期的其他感染控制措施对于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同样重要。这就提醒我们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术前评估:术前患者的评估尤为重要, 骨科无菌手术大多数为择期手术, 因此应尽量选择患者生理、心理状态较好的时候进行, 同时加强营养补充, 增强机体抵抗力, 控制相关症状后再行手术。

患者因素: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也是影响手术切口的主要原因。年老体弱者、有基础疾病者, 术前应加强营养支持, 对手术皮肤条件不好者要待其恢复后再行手术[3]。手术部位皮肤消毒要彻底, 尽量减少皮肤上的微生物, 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 能不备皮尽量不备皮, 保持清洁即可。

无菌技术操作:术前严格执行外科手消毒, 术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手术时间长的应加强术中器械管理, 必要时覆盖无菌手术巾, 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术后切口换药尤为重要, 应严格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无菌操作, 更换敷料及接触手术部位前后均应进行手卫生消毒[4]。

手术操作:术者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与患者术后感染密切相关, 技术娴熟、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了组织缺血时间, 亦可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手术过程中接触组织时要轻柔, 以保持有效的血液供应, 减少组织的失活、异物 (如烧焦组织、坏死物) 及消除手术部位死腔[5]。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我院在抗菌药物规范管理之后仍出现如此多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切口感染, 说明外科医生的抗菌药物使用仍存在改善空间, 要加强培训及管理。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不仅可以降低医疗费用支出, 还可以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综上所述, 骨科手术部位感染涉及患者的自身因素、手术时间、手术技术、无菌操作、围术期用药、病房环境、术后管理等多个方面,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必须严格掌握每一个操作环节, 不仅需要外科医师手术技能娴熟, 还需要重视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的各个环节[6]。只要从各方面严格管理, 就可以减少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群英, 杨园园, 陶树平, 等.骨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7) :1711-1712.

[2]路坦.83例骨折手术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6) :1153-1154.

[3]项大业, 连永生.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6) :1150-1152.

[4]谢张黄.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潜在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9, 26 (4) :457-458.

[5]李六亿, 刘玉树.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0:118.

105例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 篇3

【关键词】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76-02

临床骨科经常采用手术治疗方式,而骨科手术多存在开放性伤口,进而增加了切口感染发生率,所以回顾手术治疗效果与术后切口感染预防存在密切关系[1]。为对回顾手术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明确,本研究将选择我院收治500例骨科手术患者,对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500例骨科手术治疗患者,其中包括240例女患者、260例男患者;患者年龄范围19~62岁,平均年龄为(37.4±7.9)岁;310例患者为Ⅰ类切口,124例患者为Ⅱ类切口,66例患者为Ⅲ类切口。

1.2方法 查阅患者临床资料,调查分析患者是否发生切口感染、是否有参观人员、手术持续时间、切口类型、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原发疾病、年龄、性别。

1.3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21.0版统计软件对本次全部相关的调查数据予以整合处理,当中,(±s)表示计量数据,(n/%)表示计数资料;运用2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计量资料比较通过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时以P<0.05表示。

2结果

500例骨科手术患者中9例患者手术切口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9%;男性患者感染率为1.9%,女性患者感染率为1.7%,感染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患者感染率为3.5%,手术时间1个半小时到3小时之间患者感染率为1.6%,手术时间小于1个半小时患者感染率为0.8%,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患者感染率显著高于1个半小时患者和1个半小时至3小时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部位在腹部之下患者感染率为2.9%,手术部位在胸部以上和上肢患者感染率为0.8%,手术部位在腹部以下和下肢患者感染率更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Ⅲ类手术切口患者感染率为6.8%,Ⅰ类切口、Ⅱ类切口感染率分别为0.7%、1.4%,Ⅲ类手术切口患者感染率更高;年龄超过60岁患者感染率为3.2,年龄小于等于60岁患者感染率为0.9,年龄超过60岁患者感染率更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

3讨论

骨外科手术主要为外伤急诊手术,并且多为开放性损伤,创口通常被严重污染,因此更易发生感染。骨科手术中手术切口感染较为常见,发生切口感染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还会使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增加[2]。所以在骨科手术治疗中采取相应的预防感染措施,对于减少手术切口感染、提升骨科手术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价值[3]。同时骨科无菌手术以重建手术和修复性手术为主,并且需要进行固定物植入,术后感染还会使患者痛苦大大增加,更有甚者造成患者肢体残疾[4]。

本研究中,手术部位为腰腹以下和下肢患者、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患者、手术切口为Ⅲ切口患者、年龄超过60岁患者具有更高达额感染率。这是因为老年患者的器官组织功能下降,进而出现免疫力下降,并常常患有糖尿病等对伤口愈合产生影响的疾病,加上术后缺乏运动、营养补充不够,进而更易发生切口感染[5]。手术时间延长会增加切口感染率,则是因为手术时间长的创面损伤严重、切口更大,加之在空气中过长时间暴露,引起切口部位发生细菌定植,进而增加切口感染。另外手术部位在腰腹部以下和下肢患者切口感染率更高,这是因为该部位手术通常具有较多损伤性操作、较深手术切口、较大手术难度等[6]。

综上所述,为降低骨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医护人员应当在术前开展备皮、手术用品准备工作,进而有效减小手术时间。同时积极治疗老年患者各种合并疾病,使其全身情况得到有效改善,促进其抵抗能力的增加。骨科手术切口感染预防需要对每个操作环节进行强化,医护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对手术时间进行有效控制,进而促进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7]。

参考文献:

[1]许晓秋,张栋.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危险因素的回顾性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0,9(2):109-111.

[2]蒋晓艳.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5):927-928.

[3]赵松涛,段泽敏,方庆山等.引起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潜在因素及预防措施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4):122-124.

[4]王振杰.骨科手術切口感染相关影响因素及预防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24):4891-4891.

[5]孙竹清,蒋珊红,刘为民等.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特征研究与预防措施[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5,43(11):65-67.

[6]张文凤,黄和文,赵广平等.骨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性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J].母婴世界,2016,(3):72.

105例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 对照组 (n=342) :2003年1月至2009年10月骨科手术患者34例, 其中术后切口感染41例, 男性23例、女性18例;均符合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的切口感染标准;手术室和骨科病室安排专职控感人员、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 之后对切口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2) 实验组 (n=136) :2009年11月至2011年8月骨科手术患者136例, 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接受本科室的预防护理对策。

1.2 方法

收集对照组41例切口感染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 观察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表现, 分析病原学检测及临床用药情况, 术后切口感染的可能因素包括年龄、手术切口的类型、手术时间的长短等。根据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 探讨预防护理的对策。给予实验组患者系统化的预防护理对策, 积极预防手术切口感染。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AS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手术切口浅表感染:切口局部红、肿、热、痛。手术切口深部感染:大多数患者局部无明显的红、肿、热、痛表现, 而大部分表现为局部的深压痛。大部分患者同时伴有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高等全身表现。

2.2 病原学检测

41例患者取炎性渗出物进行细菌培养, 其中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6例、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感染9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8例、大肠埃希菌感染5例、荧光假单胞菌3例;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25例。

2.3 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以手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 (0=否, 1=是) 作为应变量, 将术后切口感染的可能因素 (年龄、手术切口的类型、手术时间的长短等) 作为自变量, 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可知,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与年龄、切口类型、手术时间长短、手术部位均有显著关系 (P<0.05) , 见表1。

通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与年龄、切口类型、手术时间长短、手术部位均有显著关系 (P<0.05) 。患者年龄>60岁、Ⅲ类切口、手术时间超过3h、手术在腰髋部及以下部位的切口感染率较高。可能是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各个器官功能退化、合并症增多、术后卧床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影响, 增加了切口感染率。国内相关报道对3326例骨科手术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显示手术部位感染率3.5%, 而其中Ⅲ类切口的感染率高达7.1%[7]。本次调查, Ⅲ类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Ⅰ类、Ⅱ类切口,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实施手术的时间越长, 则切口感染率越高, 因为手术时间长则创伤面大、机体抵抗力下降, 而且切口暴露于空气的时间长, 可引起细菌在切口位置定植, 从而增加切口感染的危险性。手术部位在腰髋部及以下者的切口感染率高于颈肩上肢, 与手术切口深、手术难度大、侵袭性操作增多、牵拉操作多等原因相关[8]。

3.3预防护理对策的运用

预防护理对策以有价值的调查分析作为基本依据, 通过回顾分析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 总结经验来指导临床护理, 以期达到最佳护理效果。通过上述分析探讨,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甚多, 预防护理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术后密切观察切口情况、保持引流管通畅, 出现切口感染症状或其他异常情况应尽早通知医师进行处理;护士给患者翻身、叩背及更换敷料时, 应注意固定好引流管, 尽量保持肢体于切口处较低的体位可利于引流;营养支持以加强老年体弱患者的机体营养状况, 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 术后应加强对患者的饮食

2.4 预防护理对策的效果

实验组 (n=136) 切口感染率为2.2%, 显著低于对照组 (n=342) 的12.0%,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3.1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最主要的原因手术操作本身、患者抵抗力低下、术后护理工作不到位等[3]。骨科手术属于侵袭性操作, 造成患者机体损伤, 患者抵抗力大幅下降是骨科手术中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4]。骨科手术多为修复性手术、重建手术, 往往需要置入内固定物, 切口感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手术效果, 感染严重甚至可造成患者肢体残疾[5]。切口感染还与手术的月份有一定程度的关联, 择期手术应尽量避开夏季高温季节[6]。

3.2 切口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护理及营养支持;合理选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此外, 有专家提出, 医务人员的手在接触患者身体及医疗器械前应彻底消毒, 医务人员手卫生是最简单、最重要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10];空气污染是手术中外源性细菌的主要来源, 层流手术室可提高空气洁净度;严格控制术中参观人员是控制空气污染的主要措施, 应该加强手术室人员管理并严格控制手术参观人数。

总之, 骨科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 提高与骨科手术医师的手术配合默契, 根据骨科手术医师的个人习惯, 增配特殊手术器械, 避免因手术台上器械准备不齐而延长手术时间。医疗护理的过程中, 医务人员应注意手术操作、换药等操作规范, 对环境彻底消毒,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程序是控制感染源头的基础。加强对手术患者的生理及心理护理, 给予营养支持可增强患者的抵抗力。预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需要严格掌握每一个护理环节, 通过分析临床病例、总结经验, 给予骨科手术患者预防护理对策可有效预防手术切口感染。

摘要:目的 总结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探讨预防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照组 (n=342) 骨科患者的资料, 其中41例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 分析切口感染的临床表现及病原学检测结果, 探讨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 以此作为预防护理对策的依据;实验组 (n=136) 患者接受预防护理对策, 观察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①41例感染病例切口浅表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 深部感染大部分表现为局部深压痛, 大部分患者同时伴有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高等全身表现;41例患者取炎性渗出物进行细菌培养, 其中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6例、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感染9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8例、大肠埃希菌感染5例、荧光假单胞菌3例;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25例;②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可知,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与年龄、切口类型、手术时间长短、手术部位均有显著关系 (P<0.05) ;③实验组切口感染率为2.2% (3/136) , 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与许多临床因素有关, 通过分析临床病例、总结经验, 给予骨科手术患者预防护理对策可有效预防手术切口感染。

关键词: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预防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巍.浅谈骨科手术切口的感染与预防[J].中外医疗, 2011, 31 (4) :183.

[2]谢张黄.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潜在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9, 26 (4) :457-458.

[3]李妙芳, 魏润玲.14274例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分析[J].中医正骨, 2009, 7 (21) :22-24.

[4]张德立, 陈立福.骨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及耐药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1, 11 (2) :147-148.

[5]惠子怡.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3) :629.

[6]何为民.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原因探究及解决办法[J].中外医疗, 2011, 31 (33) :79.

[7]许晓秋, 张栋.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危险因素的回顾性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0, 9 (2) :109-111.

[8]龚喜雪, 卢梅芳.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3) :91-92.

[9]程少霞, 蒋敏, 刘标英, 等.动态条件下洁净手术室污染状况与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 2008, 22 (7) :1852-1853.

105例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骨科178例手术切口感染病例, 患者无肾功能不全、无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史、入院时无感染。通过采取患者感染组织样本, 并进行感染病原菌实验室培养、分离及药物敏感试验。抗生素应用均符合《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判定标准》[3]。

1.2 方法

试验采用法国梅里埃药敏鉴定试剂VITEK2全自动细菌检定仪及药物敏感试验测试仪;药物敏感试验采用琼脂培养法;真菌鉴定采用微生物形态学鉴定法。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统计学软件WHONE5.4。

2 结果

2.1 感染病原菌的构成及分布

178例骨科手术切口病例共分离出病原菌192株, 革兰阴性菌在病原菌中占主要地位, 为125株, 占65.2%;革兰阳性菌为59株, 占30.7%;真菌5株, 占2.8%;其他菌株感染3株, 占1.3%;感染病原菌分布呈现出多样性, 且存在复合感染6例, 病原菌组成比具体情况见表1。

2.2 革兰阳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统计分析

由患者组织渗出物中分离出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分离率32.6%, 分离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葡萄球菌, 分离率为38.4%, 主要革兰阳性菌株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见表2。

2.3 革兰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统计

由患者组织渗出物中分离出大肠埃希菌, 分离率为48.7%;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为26.4%。可见影响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 并呈现出多样性分布, 患者手术切口部位也出现复合感染情况的发生, 提示临床应该注重对革兰阴性菌抗生素的有效应用, 主要革兰阴性菌株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见表3。

注:“R”表示耐药。“S”表示敏感, “—”未进行药敏试验

注:“R”表示耐药。“S”表示敏感, “—”未进行药敏试验

3 讨论

感染是骨科手术中较为棘手的术后并发症, 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成为骨科手术过程中重要的环节。然而大量的文献资料显示抗生素滥用存在于国内的各级医院, 广州地区医院通过大样本调查研究发现抗菌药物消耗金额占药品比例在30%~40%[4]。本研究通过分析探讨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种类、耐药性及在骨科手术中抗生素的应用情况, 为抗生素在骨科手术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结果显示, 通过对患者感染部位组织渗出物中菌株的实验室培养、分离与鉴定, 确定了主要感染菌株为革兰阴性菌、革兰阳细菌与真菌, 其所占比例分别为65.2%、30.7%和2.8%, 其中分离度较高的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葡球菌和链球菌。整个菌群分布呈现多样性, 提示临床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中需要考虑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 但应避免抗生素的大剂量应用或者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使用, 以免出现耐药菌株及菌群失调[5]。

革兰阳性菌中耐甲氧西林金葡菌、链球菌、肠球菌及凝血酶葡萄球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呈现不规律分布。其中肠球菌与链球菌对多种抗生素均敏感, 故两者可选择抗生素范围较广。耐甲氧西林金葡菌逐渐成为临床患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因其表现出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对部位感染及传播速度块的特点也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6]。对抗金葡菌常用药物多为青霉素类以及第1、2代头孢菌素类药物[7], 急性骨髓炎的主要致病菌为金葡菌。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均被分离出, 实验结果也显示造成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何爱咏等[8]对500例骨科感染患者做取样分析, 结果发现, 尽管金黄色葡萄球菌以12.9%占主导地位, 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以10.5%占第3位, 但是G-细菌感染率则达到52.8, 而G+细菌感染率为43.5%。由此提示我们, 骨科手术过程中, 应重视革兰阴性菌造成的感染影响, 而造成G-细菌感染的原因可能与头孢三代、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密切相关[8]。

有报道显示, 国内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高达10.97%[9]。而在高感染率的情况下, 造成了抗生素的大剂量及二联、三联的使用, 进而引发了耐药菌的出现。很多学者认为, 国内抗生素的使用存在适应症不适当[10], 包括未选择细菌敏感药物及用药时间超出规定等现象。本研究显示革兰阴性菌是造成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同时其耐药菌株的出现也标志着抗生素的选择需要经过慎重考虑。耐药菌已经成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11], 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提示我们应该注重在骨科手术中应无菌操作, 合理、规范、科学的使用抗生素, 保证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及避免术后病原菌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耐药性分析及抗生素应用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骨科178例手术切口感染病例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 对抗生素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178例手术切口感染患者共分离出192株病原菌, 主要病原菌分布情况为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 所占比例分别为65.2%、30.7%、2.8%, 病原菌分布呈现多样性及多重耐药性。结论 耐药菌在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中占主导地位, 手术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 确保合理、科学应用抗生素。

105例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2013年1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骨科无菌手术患者20例, 男女比例为12:8;患者年龄为20~62岁, 平均年龄为 (41±5.18) 岁;对其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并给予其相应的手术室护理, 从临床资料、护理效果等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1.2 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

造成骨科无菌手术切口出现感染的因素有:手术时间过长, 使患者伤口暴露的时间过长, 导致伤口组织干燥、挫伤、局部血肿、出血、牵拉等, 患者的局部和全身的抵抗力减弱。患者自身的情况如年龄、并发糖尿病、肥胖、老龄及手术室的卫生也会对术后切口的感染产生影响, 其中手术室的卫生包括麻醉类型、手术特性、手术所进行的时间。进行骨科手术时需在患者的体内植入相应的内固定物, 然而在进行内固定物植入的过程中的无菌操作、病房环境、术后切口护理等都比较容易带来病原菌感染。此外, 护理人员的经验不足、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较高等也是造成术后切口感染最主要的因素[1]。

1.3 护理方法

(1) 术前护理:术前先进行相关检查, 特别是需进行手术的部位, 检查一定要仔细, 为了避免患者的皮肤受到损伤, 需对患者进行备皮, 从而预防患者受到感染。而且还要做好杀菌工作, 不管是机械还是手术中所需的敷料都要进行杀菌, 杀菌时可以采用压力蒸汽法来进行[1]。

(2) 术中护理:对患者进行手术之前, 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 让患者感到医护人员所给予的关心, 进而增强患者对手术、医护人员的信心。护士还应该把术中相关的事项告知患者, 使患者在术中可以更好的与医护人员配合, 从而避免在进行手术时发生故障, 进而缩短手术的时间。

(3) 医护配合:医护人员在进行手术之前, 需相互间进行熟悉, 让其在对患者进行手术的时候可以增加彼此间的默契度, 从而提高手术的顺利度、完美度, 使手术中不会出现因医护人员手忙脚乱而出现意外[2]。

2 结果

本次给予20例骨科无菌手术患者手术室护理干预后, 均无一例切口感染的情况发生。

3 讨论

骨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是切口感染, 其除了会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外, 还会致使死亡率及发病率增加, 从而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治疗费用。在进行骨科无菌手术时, 若手术时间过长, 会使患者的血液循环功能减弱, 使切口的愈合速度减慢, 从而增加感染风险[3]。手术类型也是造成感染的因素之一, 进行急诊手术的患者由于其病情危重、时间仓促、术前准备不够充分, 所以致使医护人员不能很好的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解, 无法更好的对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原发病给予有效治疗, 从而致使切口感染机率增加。

手术室护理干预分析:术前应对患者的全身、手术局部的情况进行评估, 明确出具体的手术区域, 并进行相关的皮肤护理, 严防皮肤受到损伤, 避免术后切口出现感染。做好术前准备也很重要, 需对手术所需的器械进行杀菌, 一次性的手术用品需放在专柜中, 要与地面相距30cm, 且柜内要保持干燥清洁, 要保持良好的通风, 湿度与温度也要适中, 还需定期对空气进行消毒。此外, 手术时间对切口发生感染也有重要的影响, 在进行手术之前, 医护人员应该与患者做好沟通工作, 让患者在术中与医护人员进行良好的配合, 以便顺利的完成手术[3]。

综上所述,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是医生与患者最担心的问题之一, 一旦出现感染就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医护人员在做感染预防的工作时, 可以针对手术地点、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手术部位等相关因素, 采取有效的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 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龚喜雪, 卢梅芳.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34 (3) :786-788.

[2]周兴飞.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大家健康 (下旬版) 2014, 23 (1) :79-80.

上一篇:小学语文论文活跃课堂下一篇:冬天的声音600字作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