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口感染控制措施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手术切口感染控制措施(精选9篇)

手术切口感染控制措施 篇1

摘要 目的:探讨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护理和控制措施。方法:收治急诊外科患者21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消毒预防切口感染,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预防护理和抗感染措施。结果:研究组感染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外科创伤患者可给予合理的预防护理控制措施,避免出现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状况。

关键词 急诊外科创伤;切口感染;预防;护理

创伤疾病患者发病突然,不同程度地受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疾病病症相对较为复杂,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若采用急诊外科创伤手术进行治疗,细菌会通过手术过程侵入到血液,增加了手术切口感染的可能性,因此,临床中应针对此状况采取相应有效的预防护理控制措施进行干预u-。本文选取我院210例急诊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干预,意在探讨、分析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护理和控制措施,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急诊外科患者210例。所有患者人院时均接受各项检查进行确诊,各检查结果均显示患者符合临床中急诊外科创伤患者[2],并均采用手术进行治疗。将所选患者按人院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5例。对照组男59例,女46例;年龄22~64岁,平均(45.34±2.38)岁;其中上肢创伤59例,下肢创伤46例。研究组男56例,女49例;年龄23-65岁,平均(46.93±2.45)岁;其中上肢创伤57例,下肢创伤48例。患者未合并其他疾病,并知晓本次研究方案,可积极配合。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对照组术前给予常规护理消毒方式,创伤部位采用双氧水、生理盐水、清创液等进行清理,常规处理手术切口。研究组在对照组处理基础上再给予预防护理和控制措施。①术前:人院后,及时处理创伤处,医生查看创伤位置后,用器械检测创口,创口使用双氧水、生理盐水、清创液进行清洗,术前,各医护人员需做好术前准备,术前l d?淦ぃ?使皮肤保持干净,勿刮损,同时医护人员需做好个人清洁卫生,尤其是手部,可使用碘优进行消毒处理,给予患者营养支持,肺部感染率降低。②术后:各医护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各项体征变化情况,包括伤口感染、疼痛等状况,若敷料有脱落或渗漏状况,及时更换,密切关注患者肢体温度、肿胀、皮肤颜色等状况,医护人员给患者换药时,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做好消毒工作。若患者出现感染状况,可口服四环素片,0.25~0.5 g/次,间隔6h服用1次;同时服用吡哌酸胶囊0.5g/次,4次/d。

指标判定: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过程中,各医护人员密切关注患者各体征状况,包含切口感染和药物不良反应等,切口位置若出现痛、肿、热、红等均为感染状况;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问卷进行评定,包含生理智能、生理机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等方面,分数越高则表示越良好[3]。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所有数据均由专人进行整理并分析。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软件分析处理所得数据,用x2检验计数资料,数据采用n(%)来表示;用t检验组间计量资料,数据采用(x±s)来表示。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感染发生率比较:研究组发生感染6例(5.71%),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4例(3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0670,P=0.0000)。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讨论

外科创伤为急诊科的常见病症。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升高,建筑行业和交通方面的迅猛发展也导致大量意外事件的出现,急诊科创伤的发病率迅速增长,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4]。急诊创伤具有一定的突然性,出现各类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创伤发生后,医护人员需及时完成病症检查、清理创口等工作,把握救治最佳时机,确定治疗方案。此类患者在疾病形成时和送诊途中,创伤位置受到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而在治疗过程中,手术切口往往与患者创伤口重合。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引发创口感染的可能性较大。而一旦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术后切口的恢复和愈合都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由此可见,对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采用相应有效的预防护理和控制感染的措施相当重要。

本研究中列举的210例急诊外科创伤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在常规消毒护理的基础上另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干预。从感染发生率来看,研究组(5.71%)明显低于对照组(32.38%);从生活质量评分来看,研究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表明,急诊外科创伤手术患者在术前、术后给予相应措施进行预防护理和控制切口感染是十分有效的。

综上所述,对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给予合理的预防护理及控制措施,可以减少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切口愈合良好,临床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勇.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及预防[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3):134-135.[2]代辉,谭庆丰,向毓明,等.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控制[J].医学信息,2012,25(12):350-35l.[3]吉芸英,赵纳幸,朱静,等.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外周血炎性指标测定的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7):4104-410

手术切口感染控制措施 篇2

1 临床资料

每年手术量14 000例左右, 包括脑、肝胆、胃肠、结直肠、脊骨、创手、泌尿、移植、小儿、整形、妇、产、计生、耳鼻喉等科室的手术。其中1类切口约4 980例, 2类切口约6 240例, 3类切口约2 780例。

2 预防与控制措施

2.1 手术室的建筑设计与布局要求

我院手术室是洁净手术室, 布局合理, 符合功能流程和洁污通道分开的要求。限制区 (工作人员、无菌物品、病人通道) 、半限制区 (污染通道;术毕污染的器械敷料) 及非限制区标志明显, 严格接照流线运作。

2.2 健全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组织

加强有关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 提高控制感染的意识。 我院手术室由护士长、两名监控员组成医院感染小组, 主要负责手术室的微生物监测 (空气、无菌物品每季度监测1次, 余由医院感染管理科监测) , 消毒隔离制度及措施的落实情况, 及预防手术室医院感染发生的督促, 定期检查及监测, 发现问题, 立即指出, 并提出改进措施限期限改正;定期组织本科工作人员进修生及实习护生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知识, 训练与提高大家的业务水平与无菌观念, 使其认识到手术室无菌质量的重要性。

3 保证手术室空气质量, 营造一个合格的手术场所

进入半限制区人员必须更换手术室的衣服、裤子, 戴好帽子。进入限制区的工作人员必须戴好口罩并覆盖整个口鼻部。严禁穿手术室的衣、鞋外出。做好手术开台前的准备工作, 备齐手术所需用物, 避免术中添加。手术过程中必须注意控制人员流动, 手术间的人员避免不必要的活动, 限制手术台上翻动病人。手术结束前严禁打扫手术间内环境, 严格控制参观人数 (每台2人或3人) , 参观者要与手术区保持30 cm~40 cm以上的距离, 只能在指定的区域内活动。手术间的门要保持关闭状态, 为保证空气净化效果避免频繁开门, 连台手术严格执行先无菌手术, 后污染手术, 彻底清洁卫生净化15 min后方可接入病人。特异性感染手术在负压手术间进行。

4 保证手术前、手术过程中的医疗器械及用物的无菌性且性能良好

所有手术器械、医疗用品原则上能用压力蒸汽灭菌, 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对不能耐热、耐湿的物品选用环氧乙烷灭菌。接触黏膜没有做侵入性操作的器具必须达到高水平消毒[3]。手术器械是重复使用的器材, 为防止感染, 术后所有器械要彻底清洗, 因为器械的洁净度是灭菌效果的基本保证。

手术进行中, 所有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按规范进行各项操作, 手术人员的脐平面以下, 肩部发上, 背部均视为有菌区, 手术器械触碰以上位置即为污染, 必须立即更换, 器械护士要保持无菌台及手术野周边区的清洁干燥, 潮湿时及时覆盖2层以上的无菌巾, 手术中用过的器械要及时擦净血迹, 以减少细菌污染及增生。时间较长的大手术, 无菌台上的备用器械盖上无菌巾, 以减少菌尘污染。巡回护士监督参加手术人员的无菌情况, 供应台上物品不可越过无菌区, 使用一次性物品时要用无菌持物钳夹取传递, 减少污染机会。

手术中的器械、设备应使术者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医护配合默契, 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 因为术后感染发生率与手术暴露的时间密切相关。

5 提高医务人员对手术室医院感染的认识,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无菌技术是控制手术室医院感染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因而要认真做好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参加手术人员要严格执行有效的洗手制度。进入手术间后必须按规范要求穿无菌手术衣, 无接触戴手套, 手套上口要严密地套上手术衣袖, 以防在手术过程中细菌落入切口而引起感染。

手术者严格遵守感染性病变手术仍需实行无菌原则, 杜绝外源性污染和扩大感染的范围。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经规范化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手术。卫生员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6 加强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管理

手术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液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染源, 我院手术室已大量使用一次性物品, 可有效地控制医源性感染。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按医疗废弃物处理, 严禁回收自行消毒灭菌处理后重复使用, 杜绝交叉感染。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生素。巡回护士遵医嘱术前30 min~60 min内使用, 手术持续时间超过3 h以上时, 每隔3 h追加1次。

7 体会

在预防和控制手术切口感染的过程中, 不只是手术室护士长和监控员的事情, 它离不开医院领导及各科中层干部的重视和支持, 只有这样, 才能完善有关预防和控制手术室医院感染的硬件设备的性能良好, 定期组织有关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和完善各种制度并严格执行。要让大家深刻的认识到, 由于自己的一次操作不当或因为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而有可能造成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而, 在预防和控制手术室医院感染工作过程中, 只要医护人员人人参与, 相互监督, 就能把手术切口感染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王立新, 徐达秀, 蔡芳, 等.手术室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J].西部医学, 2005, 17 (4) :314-315.

[2]蔡红卫, 万萍.医院感染与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局部手术学杂志, 2003, 12 (4) :315-316.

手术切口感染控制措施 篇3

【关键词】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潜在因素;预防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94-01

骨科手术作为临床常见手术,主要用于修复、重建患者肌肉、骨骼、神经缺损等,以恢复患者正常肢体功能为主要目的,确保手术效果。骨科手术多数耗时长且操作复杂,还需要植入各类固定器械,一旦出现操作失误或者感染很容易影响手术效果,导致患者康复效果欠佳。手术切口感染作为骨科手术典型的并发症,探究潜在影响感染因素与预防举措对于最大限度的保障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为探究骨科手术感染影响因素与有效预防对策,以本院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100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报道整理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以本院2013年7月—2015年5月间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100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纳入患者均签署研究同意书,1000例患者中男性583例女性417例,年龄15-72岁,平均年龄(40.4±4.9)岁,手术耗时27min-5h,平均(1.5±0.7)h,其中Ⅰ类切口419例,Ⅱ类切口303例,Ⅲ类切口278例。

1.2方法

统计所有患者中手术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对患者个人基本信息、手术治疗资料等进行整理汇总,并分析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有无糖尿病、抗生素使用情况等多种因素对于切口感染的影响,并提出应对举措。

1.3统计学

临床数据均应用SPSS17.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t检验,计量资料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000例患者中感染患者45例,感染率4.5%,其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程度有所差异,实施针对性治疗后均好转。

通过分析骨科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发现,年龄、抗生素应用情况、手术切口、手术类型、有无糖尿病、有无参观人员、手术时间均为潜在影响因素,对于手术切口感染有一定影响。手术切口感染患者影响因素分析见表1。

3.讨论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诱发因素较多,比如患者伴有糖尿病、手术期间有外來参观人员、手术中消毒不到位等,都会导致病菌感染或者交叉感染,致使手术切口康复欠佳,发生感染并发症。近年来随着临床对导致手术切口感染因素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手术风险管理的应用,临床中骨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已经有所下降,这对于保证患者康复质量、降低感染率有积极意义。

本次研究中,根据1000例患者的临床分析资料来看,年龄、抗生素应用情况、手术切口、手术类型、有无糖尿病、有无参观人员、手术时间均为潜在影响因素,针对这些潜在影响因素设计预防举措是临床工作重点。手术术前准备中,要积极治疗患者原发病症,尤其是对年龄较大、免疫力较差与耐受欠佳的老年患者要予以重点管理,尤其要注意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在血糖水平不理想的情况下慎重考虑手术治疗方案,若患者术前就伴有感染征象,要提前进行感染控制,还要注意减少手术参观人员,降低感染可能性,对于手术操作中需要用到的各类设备与器械等均提前进行消毒,需要备皮患者则在术前短时间内进行备皮,以降低提前过早备皮导致切口感染。

手术中要注意医务人员、手术器械、内固定物等均提前进行严格消毒,要注意避免交叉感染与器械污染,对手术方案术前要进行全面论证,合理设计手术流程,术中操作谨慎、仔细,以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为宜,以免手术时间越长患者感染可能性越大。在缝合伤口时要注意避免破损深层组织,尽量减少切口深度,避免手术中探头、内固定物等碰触过多拥有潜在感染源的地方。术前应用抗生素对于降低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有一定价值,尤其是静脉滴注抗生素效果优越,因此为降低切口感染风险,常规手术者要在术前规范科学用药,提升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减少并延缓细菌耐药性,控制抗菌药物的毒副反应,保证患者用药安全。临床中要严格掌握抗菌药物适应症对细菌性感染者进行治疗,及早明确感染源,并根据药敏试验确定抗菌药物,比如Ⅰ类切口时间较短者可尽量不用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为首选,尽量避免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注意药物首次用药时机与药物浓度。患者术后切口要做好感染护理,定期消毒换药,及时清除渗液,在换药时要坚持无菌操作,要对患者血常规结果进行分析,一旦白细胞、C反应蛋白等指标发生异常时,要考虑感染风险,及时实施针对性治疗,减少感染危害。手术前后骨科患者要注意及时补充营养,做好皮肤清洁,提升患者手术耐受、减少体表细菌影响,从而促使创口早日恢复。

综上所述,导致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潜在影响因素众多,要做好围手术期患者管理,预防各类影响因素,从而降低切口感染率,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欧阳远武.骨科内固定术后感染临床分析及外科治疗策略探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15(1):43-45.

[2]盛放.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特征研究与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0):4513-4514.

[3]徐月仙,任豫黔.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特征研究与预防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3(03):1116-1117.

手术切口感染控制措施 篇4

一、目的

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二、监测方法和内容

术后第一天开始每天按照调查表(表1)进行登记,月末进行汇总分析。主要登记调查科室手术病人的一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危险因素(如手术种类、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切口类型、手术医生等),并详细记录手术切口的变化情况(如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等)。病人出院后电话随访观察一个月。

监测周期为三个月,自2013年4月1日开始至2013年6月1日,进行一次调查分析,存在问题向科室反馈,并制度定整改措施。

表1 一类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

病人姓名: 性别: 男 女 年龄:(岁 月 天)住院号: 入院日期: 手术名称: 手术类型:急症 择期 手术日期: 手术持续时间: 分 手术切口: 手术医生: 手术医生职称:正高 副高 中级 初级 切口类型:清洁切口 清洁污染切口 污染切口 麻醉方式: 全麻 局麻

危险因素评分(ASA评分):0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失血: ml.输血: ml.术前外周WBC计数:。手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是 否

手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 二联 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时间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时间 天 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是 否

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 二联 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时间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时间 天 手术切口感染:是 否 若是:表浅切口 深部切口 器官腔隙 手术部位出现:红 肿 热 疼

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 血性 脂肪液化 其它 外科引流: 是 否 瘘管: 是 否 脓液病原微生物名称:。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是 否

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 二联 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时间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时间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时间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时间 天 出院后随访感染情况:有 无

若感染,部位名称: 表浅切口 深部切口 器官腔隙

三、资料分析

㈠感染率:即指定时间内每100例某种手术病人手术切口感染(SSI)例数。

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的SSI数

感染率(%)= ─────────────────────── ×100

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数

㈡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

对于外科术后病人,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危险因素即手术时间、切口污染程度、麻醉方式和是否为急症手术来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详见表2。

表2 危险因素(ASA评分)的评分标准

危险因素 评分标准 手术时间(h)≤2 0

>2 1

切口清洁度

麻醉方式

急诊手术

否 0

清洁 非清洁 全麻 非全麻 是 0

0 ㈢计算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

指定手术一定危险指数病人的SSI数

感染率(%)────────────────────────── ×100 指定手术一定危险指数病人的手术数

㈣计算平均危险因素指数等级(ARIC)

危险因素指数等级不同,则不能直接比较感染率的高低,需对手术病人的危险因素指数等级进行调整。

∑(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

平均危险因素指数=──────────────

手术例数总和

㈤外科手术医师感染专率

某医师在该时期手术后病例的感染病例数

外科手术医师感染专率=───────────────────×100%

某医师在某时期进行的手术病例数

㈥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生感染专率

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病人手术的感染例数

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感染专率=───────────────────── 某医师对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病人手术例数

㈦医师调正感染专率

某医生的感染专率

医生调正感染专率=────────────

某医生的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四、资料反馈

手术切口感染控制措施 篇5

2.抗结核药使用的原则是:(C)A.早期、联合、足量、规律、长程 B.早期、联合、足量、规律、全程 C.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D.短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3.日常生活中不属于促进健康的行为是:(C)A.求医行为 B.病人角色行为 C.不断增加营养 D.戒除不良嗜好

4.下列哪项食物不富含维生素A:(C)A.动物肝脏 B.全奶 C.豆类 D.水果

5.支气管胸膜瘘一般常发生在术后:(C)A.3~4天 B.5~6天 C.7~10天 D.10~12天

6.安装起搏器后出现下列哪组症状需马上到医院就诊(C)A.睡眠不佳 B.感觉无力

C.胸痛、呃逆、发热、呼吸困难 D.小便次数稍增加 E.自感记忆减退

7.对职业性有害因素及职业病的错误描述是:(D)A.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可能危害人体健康和劳动能力

B.职业性有害因素可能造成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C.患职业病后病人会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影响劳动能力D.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就会患职业病

8.决定护理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护理人员的:(A)A.工作态度和行为 B.护理技术 C.经验 D.学历

9.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是(D)A.Ⅰ型超敏反应在局部的表现 B.Ⅱ型超敏反应在局部的表现

C.Ⅲ型超敏反应在局部的表现 D.Ⅳ型超敏反应在局部的表现 E.混合型超敏反应在局部的表现

10.尿毒症接受腹膜透析的病人优质蛋白的摄入量应为:(A)A.1.2~1.3g/kg·d B.1.0~1.1g/kg·d C.0.8g/kg·d D.0.5g/kg·d 11.前列腺增生的临床表现不包括:(B)A.尿频 B.尿急 C.排尿困难 D.尿潴留

12.传染病的预防原则,不包括下列哪项:(C)A.管理好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观察病情变化 D.保护易感人群

13.测体温时患者不慎咬破玻璃水银体温计,首先应(A)A.立即服大量蛋白水或牛奶 B.立即服大量蛋清 C.立即服泻药

D.立即服大量的韭菜

E.及时清除口腔内玻璃碎屑

14.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应选择的漱口液是(C)A.1%~4%碳酸氢钠溶液 B.1%~3%过氧化氢溶液 C.0.1%醋酸溶液 D.2%~3%硼酸溶液 E.0.02%呋喃西林溶液

15.细菌性食物中毒常见的病原体,不包括下列哪项:(C)A.沙门菌属 B.副溶血性弧菌 C.绿脓杆菌 D.大肠杆菌

16.张女士,60岁,在运动时经常不自主地排出少量尿液,评估该病人情况为:A.真性尿失禁 B.充溢性尿失禁 C.假性尿失禁 D.压力性尿失禁

17.体温每升高1℃,心率平均每分钟约增加(C)A.5次 B.10次 C.18次

(D)D.20次 E.25次

18.引起慢性肾衰竭最常见的原因是(E)A.慢性肾盂肾炎 B.肾结核 C.多囊肾

D.全身性红斑狼疮 E.慢性肾小球肾炎

19.患者淋浴时水温不可过高,以免产生(A)A.眩晕 B.虚脱 C.昏迷 D.疲劳 E.休克

20.护理理念的基本要素是:(D)A.个人、家庭、社区、社会 B.人、健康、疾病、护理 C.健康、疾病、环境、护理 D.人、健康、环境、护理

21.当给病人大量输液时应该输入:(A)A.等渗溶液 B.低渗溶液 C.高渗溶液

D.等渗或低渗溶液

22.纤维结肠镜术前何时行清洁灌肠对检查效果最佳:(D)A.前1天晚餐后 B.术前8小时 C.术前4小时 D.术前1小时

23.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排便护理,错误的是:(D)A.急性期常规用缓泻药 B.腹部按摩

C.必要时可用小量不保留灌肠 D.排便时,用力施加腹压

24.下列哪项不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D)A.体重下降 B.易激动 C.多食善饥 D.月经量增多 E.疲乏无力

25.念珠菌性阴道炎白带的特点为:(C)A.泡沫状 B.脓性

C.干酪样或豆渣样 D.乳白色黏液状

26.服用铁剂的最佳时间是:(B)A.餐前 B.餐中 C.两餐之间 D.临睡前

27.急性阑尾炎最典型的体征是:(C)A.转移性右下腹痛 B.恶心、呕吐 C.右下腹固定压痛 D.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28.下列哪项不是肺癌的主要转移途径:(D)A.直接扩散 B.淋巴转移 C.血行转移 D.种植

加强手术室管理控制医院感染 篇6

云南省巧家县人民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654600 【摘要】目的: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搞好手术室的院感工作,使各项管理措施得到认真落实,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从手术室的环境要求、医护人员无菌技术、物品管理、手卫生、组织建设、院感监控、学习院感知识等进行管理。结果:加强手术室管理是提高医疗安全、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保证。结论:对手术室实施科学化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途径。【关键词】 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管理

手术室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担负着全院手术的开展及各种危急重症的抢救。因此,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手术患者的预后及治疗效果。为了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我院对手术室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介绍如下: 1.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组织

医院实行三级网络管理,我院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下的感控科及科室院感管理小组。手术室成立了由麻醉科主任任组长、护士长任副组长、一名质控医生和一名质控护士为组员的感染管理小组。该小组承担检查各种与手术室医院感染相关的制度的执行情况,各级医护人员的无菌技术操作,检查、督促、定期院感监控及院感知识培训等职责[1],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2.对手术室的环境要求

2.1 手术室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宽敞、整齐、安静、清洁、光线充足,室温保持在22-26℃,相对湿度以50%-60%为宜,应有冷暖调节设备,地面、墙壁和天花板无裂隙、表面光滑,便于清洁消毒。门应宽大、无门槛、便于平车进出,走廊宽度应不少于2.5m,便于平车运转及避免来往人员碰撞。布局合理,符合洁污分开的原则,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尽量做到隔离,避免交叉感染。严格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和非限制区。区域间标识明显。

2.2 手术室入口管理在工作人员出入口处设专人负责管理,严格控制入室人员限制参观人数,除与手术相关的人员外,其他人员一律不得进入手术间。入室人员应遵守手术室的管理制度,按规定更换鞋子、洗手衣、裤、戴好口罩、帽子。患上呼吸道感染、面、颈、手部感染者不可进入手术室。术中应关闭所有门窗减少人员走动。病员出入口处,护士在此核查病人后更换对接车将病人推进相应手术间。

2.3 加强手术室的清洁卫生手术室应采用湿式清扫、拖、擦。手术间随时保持清洁、整齐、干燥,每日应清洁整理,常规用空气消毒机或紫外线灯进行消毒,每日一次,每次消毒时间为2小时。如有手术,术后应进行常规清洁,整理用物至固定位置,常规空气消毒2小时后备用。连台手术间常规消毒1小时。每周对手术室大清洁一次,包括地面、门窗、无影灯、手术床、设备、操作台等,不留死角。每室的抺布、拖布固定专用,并有明确标识,用后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清洗后凉干备用。每日应对平车进行清洁,车轮及车身用含10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3.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除医院定期举行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外,科室内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如《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手卫生规范》等及各项规章制度,如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外科洗手制度等,有针对性的提高医护人员院感理论水平,强化控感意识,并能正确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从而有效地达到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同时,加强对感控小组的培训,在日常工作中能正确地督促、检查、指导各项院感工作的落实情况,提高他们对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和控制医院感染重要性的认识[2]。4.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医院感染 4.1严格把好门关、衣关、鞋帽、口罩关。

4.2手术间分无菌手术间、一般手术间、感染手术间,根据手术类别分别进入手术间,器械护士在摆放物品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手术者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无菌观念,巡回护士监督手术医生、器械护士无菌操作,发现或疑似污染,应立即采取措施。4.3无菌包应分开放置,无菌物品应放在无菌物品存放间的物柜内或物架上,无菌消毒包要符合要求,每包内外放化学指示剂以检测灭菌效果,并分别放在无菌物品存放柜内,整齐、定位、标识明显,注明品名、消毒日期、责任者,消毒灭菌有效期不超过一周,定期检查。过期或污染、受潮应重新灭菌,无菌储槽关闭应严密,有效期为一周。一经打开的消毒包在24小时内有效。尽量采用小包装。

4.4所有手术室器械、医疗用品及接触患者的用品都要一用一灭菌,对耐高温、耐湿的器械及物品用高压蒸汽灭菌,尽量不用化学消毒剂浸泡,若使用消毒剂浸泡需对曱肝、乙肝病毒均有效,浸泡消毒器械时要严格掌握有效浓度和浸泡时间,器械要洗净擦干,轴节要全部打开,并完全浸泡,在盒盖上注明有效使用时间,持物钳浸泡应要求一钳一罐配套,消毒液为持物钳轴节上1/3处,所有浸泡方盘、持物钳及容器均应每周灭菌消毒一次,并更换消毒液。若使用干罐,在无污染状态下一人一用,4小时内有效。进入手术室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符合要求,在消毒、灭菌的有效期内使用,严禁重复使用。要专柜存放,专人管理[3]。

4.5各种注射最好使用一次性用具,要求做到一人一针一药一筒一消毒,静脉注射用的压脉带用后清洗干净再用消毒液浸泡后清洗擦 干备用。

4.6手术人员手卫生洗手、手消毒是外科手术最重要的环节,也是降低医院感染最可行、最重要的环节。参加手术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洗手制度,确保消毒液的浓度和刷手时间,本院制订了外科手洗手、手消毒操作流程图,贴在刷手间墙上,便于参加手术人员和新人员学习。每月不定期作细菌培养一次,包括空气、物体表面、消毒后的物品、刷手后的手卫生等,以监测消毒效果。

总之,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是工作重点,体现手术室工作质量,而合理的手术室布局、流程、消毒隔离措施的严格执行、各级人员规范的无菌技术操作、定期细菌学监测是控制院感的关键。健全的院感管理网络及科学管理对策,恰能确保手术安全,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参考文献:

[1]张萍,胡安伟,张莉.实用医院感染管理与质量控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17-19.[2] 苏迅,任兴华,李晓梅.加强护理管理工作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0):1246.[3]扈玥,柯娜.加强供应室质量管理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3):629-630.作者简介:王涵(1970.11),女,云南巧家人,中专,现任主管护师 工作单位巧家县人民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邮寄地址 654600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白鹤滩镇花园社区北街19号

手术切口感染控制措施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腹部手术患者620例, 男304例, 女316例, 年龄6岁~83岁, 平均年龄 (55.34±14.45) 岁。

1.2 切口感染标准[2]

术后体温升高至少2次≥38℃, 切口有红肿, 硬结, 疼痛, 局部皮肤温度升高, 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挤压穿刺出脓液。

1.3 方法

将620例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分为切口非感染组和切口感染组, 对2组患者围术期的各个项目进行观察, 探讨切口感染的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20例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40例 (6.45%) , 切口感染组年龄≥60岁、体质量指数≥25.0 kg/m2、存在糖尿病、应用高频电刀、手术时间≥3 h比例高于无切口感染组 (P<0.01) , 是引起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见表1。

3 讨论

腹部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感染之一, 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 涉及患者与手术操作等各个方面[3]。切口感染的发生不仅增加医疗费用, 加重患者负担, 而且增加患者痛苦, 延长住院时间。本研究发现切口感染与下列因素有关:

年龄与切口感染有相关性。本文切口感染组年龄≥60岁的比例72.50%, 高于无切口感染组的47.83%, 由此可见年龄与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成正比。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 手术之后恢复相对较慢, 再加上其自身的抵抗力较低, 较容易出现切口感染。因此, 临床上在对老年人进行普外科手术过程中, 须进行术前评估及充分的准备, 积极治疗各种合并疾病, 设法改善全身情况, 增强抵抗力等以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可能的情况下应实施平诊手术, 同时提升术前抗感染处理与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 防止出现切口感染[4]。

切口感染组体质量指数≥25.0 kg/m2者占42.22%, 高于无切口感染组的18.28%, 提示肥胖与切口感染关系密切。由于肥胖者的脂肪堆积, 进而对机体免疫功能造成影响, 常会出现糖代谢异常的情况;肥胖患者在手术后, 切口部位较易因脂肪液化、液体积聚或坏死等各种因素造成感染。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肥胖患者也不断增多, 切口感染的概率呈上升趋势。手术过程中对肥胖患者切皮时尽可能一次切开皮肤及皮下全层组织, 使切口边缘整齐, 减少失活组织;对腹壁脂肪较厚者, 尽量避免用电刀切割, 以预防切口脂肪坏死、液化, 皮下出血点用纱布压迫或钳夹止血, 尽量不结扎, 以减少异物存留而诱发切口感染。肌肉要钝性柔和拉开, 避免术后出血形成血肿, 以减少肥胖患者的切口感染率[5]。

糖尿病患者出现手术切口感染的概率相对于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偏高。本文切口感染组存在糖尿病比例30.00%, 高于无切口感染组的7.24%。糖尿病会导致形成肉芽, 从而使纤维母细胞降低, 影响切口愈合, 最终导致出现手术切口感染。对糖尿病患者要及时进行治疗, 重点保障切口安全, 力争将术后切口感染率降到最低。

电刀可影响切口愈合, 增加切口感染率。本文切口感染组应用高频电刀比例86.00%, 高于无切口感染组的55.34%。电刀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发生变性、液化坏死, 切口局部形成较多渗出液, 影响伤口愈合。所以, 手术切口注意尽量慎用、少用高频电刀, 尽可能地降低电刀与组织的热能接触, 进而降低组织失活、液化的概率[6]。

手术时间长, 切口感染率也会相应增高。本文切口感染组手术时间≥3 h比例62.50%, 高于无切口感染组的37.41%。手术较复杂时往往手术时间长, 切口处容易发生感染, 特别是肠道手术的患者, 大多数患者术前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菌感染, 或者手术时准备不充分, 使得切口感染概率大大增加;而且这类手术往往时间较长, 伤口处长时间暴露在外, 再加上手术室内环境及医疗人员自身携带的细菌将有可能影响患者。应提高手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及熟练程度, 加强团队配合以缩短手术时间, 尽快完成手术, 减少伤口暴露时间, 熟练掌握清创及缝合的技巧, 清创及缝合都不能留死腔[7]。

参考文献

[1]王震东.腹部外科手术感染风险回顾性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 (3) :377-37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S].2001-01-03.

[3]王献忠.浅析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诊疗[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28) :3804-3805.

[4]孙桂富.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不同治疗方法比较[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4月中旬刊) :299-300.

[5]王林, 杨振宇.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预防[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11月上旬刊) :1041-1042.

[6]刘元涛.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60例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19 (2) :111.

手术切口感染控制措施 篇8

【关键词】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07-02

化脓性阑尾炎是由细菌侵入和阑尾管控腔阻塞引发,以至造成多为肠道内各种病菌混合感染,在临床外科医学上是常见病、多发病;化脓性阑尾炎切口感染是术后主要并发症,其术后切口感染率高达10%~20%;患者感觉很痛苦,而影响其生活质量,如不及时有效的治疗会使病情加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故有效预防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为临床救治率的提高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化脓性阑尾炎患者46例,为探讨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有效预防措施,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46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经临床诊断;20例为化脓性阑尾炎,8例为化脓性阑尾炎并伴有阑尾穿孔,5例为急性坏疽并伴有阑尾穿孔,10例为伴有局部性腹膜炎,3例伴有弥漫性腹膜炎;男24例,女22例;年龄为13~65岁,平均年龄42岁;平均发病时间为2天,全部行手术治疗。

1.2手术方法:对46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全部行阑尾切除手术。

1.2.1标准化操作:严格按无菌原则操作,对患者行手术前30分钟由静脉输入注甲硝唑0.5g,每8小时1次;采用硬膜外麻醉方法对其局部麻醉;用络合碘液常规消毒,75%的酒精在准备切口手术处再消毒;当化脓性阑尾炎患者腹腔内有渗出液或积脓时,先切一小口,用吸引器吸出脓液,湿纱布吸咐干净脓液后扩大切口,然后切除病变阑尾。

1.2.2切口定位:根据临床症状选择麦氏切口或右下腹经腹直肌切口,切开腹壁各层进入腹腔,切口长约3~5cm。

1.2.3及时手术:在行手术操作的过程中,如时间较长,空气中附有的细菌、切口周围的皮肤毛囊内的细菌等因排汗使切口污染;在手术操作过程中长时间用工具撑拉切口,可使切口处局部组织缺氧,也会加大切口的感染率;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要及时快速、熟练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操作时间,从而可降低切口感染率。

1.2.3手术过程的预防措施:①为减少手术切口肠粘连、疣、腹膜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行手术时要使皮肤与皮下组织无菌状态下操作;操作时手术人员要避免用手接触组织,应尽量用器械工具操作,利用腹膜组织抗菌力较强的保护作用,根据阑尾炎手术切口大小用止血钳将腹膜外翻固定在皮肤保护巾上,以防发炎的阑尾腔破裂脓液流出腹腔,而引起脓液外溢污染。②手术时要对腹腔内的脓液要彻底吸出,用含有抗厌氧菌药物灭滴灵的生理盐水反复清洗;缝合腹膜后彻底清除局部被污染的皮下脂肪组织及彻底止血,再用0.5%甲硝唑液冲洗皮肤及皮下组织2~3次,间断缝合皮肤和皮下组织,不留死腔。③患者阑尾化脓、穿孔并发腹膜炎的病症下,会造成阑尾局部严重发炎、脓液甚多,阑尾周围脓肿而无法进行阑尾切除时,应在右下腹处放置一引流管,由切口外侧缘引出,同时注意放置引流管位置,避免腹腔内液污染切口,并保持引流管通畅。

1.2.5术后预防措施:术后继续合理使用抗生素静滴,以缓解阑尾发炎症状,并通过静脉注射氨基酸、糖、脂肪乳进行短期的营养补给,在术后24~48h内将引流管拔除,在48h后医务人员要每日为患者换药更换无菌纱布1次。

1.2.4感染诊断标准:行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后的患者,切口位置如感觉局部发热、急性腹痛,或出现红、肿等症状;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拆线引流时在切口处流脓,并间接性有线溢出及出现小脓点;可诊断为切口感染。

1.2.5资料统计: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46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行标准的手术操作,对手术切口做相应有效的预防措施,44例7天拆线,切口Ⅰ期愈合,2例切口感染,结果表明切口愈合率占95.65%,切口感染率占4.35%。

3讨论

阑尾炎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其术后切口感染率高达10%~20%;而我院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上述数据,由此可见在规范手术治疗阑尾炎同时,正确保护切口,用生理盐水和甲硝唑清洗创口并清洗干净,把切口组织间隙液吸干,术后用酒精纱布湿敷等预防切口感染措施,对降低切口感染率是相当有效的。

3.1早期诊断和处理十分重要,要积极做好手术前准备,术前准备包括手术参与者准备和接受手术者的准备,重点是手术者的手和患者术野的皮肤准备,最大限度地减少细菌数并能维持一段时间完成手术。

3.2术中严密保护切口。切口大小要适合,为避免感染,术者在手术前就要考虑切口的设计。腹壁脂肪较厚者,尽量避免用电刀切割,防止切口脂肪坏死、液化。术中用过的器械要及时擦净血迹。切除阑尾之后所用的器械不要使用。腹腔探查前要洗净手套上的血跡,在缝合阑尾残端时再洗一遍手。缝合腹膜时需剪掉缝扎坏死的腹膜和结扎线,以减少坏死腹膜的感染机会。缝合腹直肌肌腱及腹外斜肌腱膜后,皮下组织再用1%稀释聚维酮碘溶液冲洗,缝合皮下组织时避免缝合过紧或留有死腔,并防止皮下脂肪滴的残留。

3.3术中止血要完善,要钝性分离肌肉,术中出血要逐一止血。肌肉组织要钝性分离,不要用力过猛,切断肌肉组织的方法尽可能少用。

3.4术后需置引流管者,其位置最好在离切口较远的低位处从腹壁引出,引流管有妨碍间质细胞覆盖脏器吻合口的不良作用,从而延迟伤口愈合并增加感染发生率,因此,不宜紧贴吻合口处安置引流管。引流管剪有侧孔部分应放在腹腔内,避免腹壁内这一段留有侧孔,使引流出的部分炎性渗出液及脓液通过侧孔流至腹壁的间隙积存而导致腹壁切口感染。

参考文献

[1]周云龙,杨益明.二期缝合预防穿孔性阑尾炎的效果观察[J].实用外科杂志,2010,(6).

[2]陈建发,吴绍毫.阑尾切除不缝腹膜预防切口感染的体会[J].中国急救医学,2009,21(7).

手术切口感染控制措施 篇9

风险评估

1、手术室的布局与环境

2、手术人员外出的影响因素

3、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的影响因素

4、执行外科手卫生的影响因素

5、患者体内植入物的影响因素

6、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管理影响因素

7、手术物品的清洁安全因素

8、手术中预防感染处置影响因素 采取的措施:

1、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知识及规范,提高预防感染意识。手术室预防感染的管理是由多个环节,多项措施,多种人员参与的工作,要树立人人管我,我管人人的预防感染意识;定期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相关知识及各项规章制度。

2、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监控小组,由麻醉科主任、手术室护士长、和医生、护士各一名组成。负责手术室的感染监控和消毒灭菌监测、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及日常医院感染工作督导,要随机抽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3、减少空气流动,合理控制人员,其具体措施:(1)手术室应限制人员进出,减少走动。(2)严格控制外带物品如手机、患者外衣。

(3)三区划分,洁污分流,参观人员更衣、更鞋,防止流动人员在手术间形成新的气流,手术后要清洁消毒,空气菌落数控制≤4cfu/15分钟、直径9cm平皿。

(4)手术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以减少术中人员进出次数,更不能从污染手术间直接进入无菌手术间。同时控制好手术参观者,每个手术间2-3人。

(5)有连台手术时,必须遵守先无菌后有菌原则,合理安排手术;及时清理垃圾,并开启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一小时,地面进行湿式擦拭,尽可能减少手术间的细菌,降低感染的机会。

4、手术人员的感染控制管理:

所有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必须遵守手术室感染管理制度,进入手术室换手术专用拖鞋或及更换洗手衣裤;戴好口罩帽子或,将口鼻、头发完全遮盖。必要时手术者应戴护目镜。外科刷手、穿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手术物品感染控制管理:

手术器械的灭菌至关重要,手术器械在灭菌之前一定要按照有关规范进行清洗程序,彻底清除器械上的污渍,清除致热源。手术器械用品必须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对重复使用的吸氧装置、呼吸机螺纹管、气囊、等,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消毒。要做到一用一消毒,严禁不经消毒反复使用。

6、加强手术室消毒灭菌监测: 每月1次监测手术间空气、手术人员的手和物体表面的细菌培养;检查化学消毒液的配制方法、浓度及有效期。对每次监测存在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及指导。

7、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

一次性物品使用前须核对产品名称、型号、规格、无菌有效期、生产批号等,如有不合格、不配套、潮湿、字迹模糊者不可使用,进口产品要有中文标识。存放环境应干燥,温度湿度要适宜。要求完全符合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质量标准。

8、手术进行中的无菌管理:

(1)、手术过程中始终坚持无菌操作原则。

(2)、手套破损时立即更换,怀疑物品被污染应立即更换。(3)、手术者和助手不可随意伸臂越过手术区拿手术器械物品,更不能在身后传递物品。

9、严格感染手术的隔离管理:

隔离患者手术通知单上应注明感染情况,谢绝参观手术,严格控制人员流动,手术结束后按规定对手术间进行终末消毒。

10、手术室医疗废物的管理: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手术室对医疗垃圾的收集、存放、处理进行严格管理。手术中所用的手术刀片、注射针头、缝合针、麻醉穿刺针、克氏针等,必须装入专用的利器污物盒,装满后封闭盒盖,再装入黄色垃圾袋。

11、对外来人员、外来物品管理: 参观者与手术医生保持相应距离>30cm,不可在室内随意走动,固定手术间参观,不得串手术间。对外来的手术器械应按器械的性能及用途送供应中心重新做清洗、消毒灭菌后方可带入手术间内使用。

ICU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及采取措施

风险评估

1、ICU的布局与环境

2、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的影响因素

3、执行手卫生的影响因素

4、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

5、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

6、导尿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

7、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的影响因素 采取的措施:

1、定期对ICU高危人群为目标的监测分析反馈

2、对“三管”感染预防措施督查督查进行月总结、报告

3、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实时监测,定期总结、反馈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知识及规范,提高预防感染意识。

4、ICU预防感染的管理是由多个环节,多项措施,多种人员参与的工作,要树立人人管我,我管人人的预防感染意识;定期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相关知识及各项规章制度。

5、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监控小组,由主任、护士长、和医生、护士各一名组成。负责手术室的感染监控和消毒灭菌监测、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及日常医院感染工作督导,要随机抽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4、减少空气流动,合理控制人员,其具体措施:

5、对器械用品必须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对重复使用的吸氧装置、呼吸机螺纹管、气囊、等,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消毒。要做到一用一消毒,严禁不经消毒反复使用。

6、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

一次性物品使用前须核对产品名称、型号、规格、无菌有效期、生产批号等,如有不合格、不配套、潮湿、字迹模糊者不可使用,进口产品要有中文标识。存放环境应干燥,温度湿度要适宜。要求完全符合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质量标准。

7、医疗废物的管理:

上一篇:口腔科实习生试题下一篇:娱乐搞笑节目广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