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感染管理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感染科感染管理(精选8篇)

感染科感染管理 篇1

1、血液透析室应当加强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建立并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科学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

2、血液透析室的建筑布局应当遵循环境卫生学和感染控制的原则,做到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的基本要求。

3、血液透析室应当分为辅助区域和工作区域。辅助区域包括工作人员更衣室、办公室等。工作区域包括透析治疗区、治疗室、水处理间、候诊区、接诊区、储存室、污物处理区;开展透析器复用的,应当设置复用间。

4、血液透析室的工作区域应当达到以下要求:

(一)透析治疗区、治疗室等区域应当达到《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规定III类环境的要求。

(二)患者使用的床单、被套、枕套等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更换。

(三)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应当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透析治疗区。

第5条血液透析室应设有隔离透析治疗间或者独立的隔离透析治疗区,配备专门治疗用品和相对固定的工作人员,用于对需要隔离的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5、血液透析室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

(一)进入患者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二)接触患者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三)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血液透析室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6、每次透析结束后,应当对透析单元内透析机等设备设施表面、物品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对透析机进行有效的水路消毒,对透析单元地面进行清洁,地面有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污染时使用消毒液擦拭。

7、血液透析室应当根据设备要求定期对水处理系统进行冲洗消毒,并定期进行水质检测。每次冲洗消毒后应当测定管路中消毒液残留量,确保安全。

8、医务人员进入透析治疗区应当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治疗或者护理操作时应当按照医疗护理常规和诊疗规范,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 无菌操作技术。

9、血液透析室应当建立严格的接诊制度,对所有初次透析的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相关检查,每半年复查1次。

10、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及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患者应当分别在各自隔离透析治疗间或者隔离透析治疗区进行专机血液透析,治疗间或者治疗区、血液透析机相互不能混用。

11、血液透析室应当严格按照血液透析器复用的有关操作规范,对可重复使用的透析器进行复用。

12、血液透析室应当建立医院感染控制监测制度,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和感染病例监测。发现问题时,应当及时分析原因并进行改进;存在严重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透析工作并进行整改。

感染科感染管理 篇2

1 整改前感染科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

1.1 硬件设施差

房间小、水槽小而且仅有1个, 只有冷水。全科医护人员及实习生每天大约有30人在病房工作, 但洗手房间狭小, 在不足2 m2的房间角落有40 cm×60 cm的搪瓷水槽, 安装红外线和手拧式水龙头各1个。我院处于南方, 冬天气温可低至3 ℃, 无热水洗手。全科公用擦手毛巾, 或在自身的白大衣上擦干。洗手池旁未放置快速手消毒剂, 只在治疗车上放有快速手消毒剂, 使用的人很少。

1.2 医务人员对手卫生认识不足, 依从性低

虽然墙上贴有卫生部六步洗手法示意图, 但不少人洗手后接触污染物品或者接触病人后没洗手, 接触病人前洗手人数更少, 没有掌握洗手的指证。认为戴了手套给病人检查或治疗后脱了手套, 手是清洁的, 不用洗手, 或者随便冲洗一下, 未认真洗手。

1.3 手卫生方法不正确

没有掌握或者按照六步洗手的方法洗手。主要表现为洗手不用清洁剂仅用流动水冲洗, 洗手时间短、洗手步骤不符合要求, 如遗忘清洗指尖、大拇指;干手方式不对, 造成洗手后的污染, 如在白大衣上或公用毛巾上擦干双手, 搓揉强度不够, 指甲过长。

1.4 手细菌培养结果

感染科属于Ⅳ类环境, 医护人员手细菌培养结果应≤15 cfu/cm2。感染科护理人员每次手细菌培养合格, 医生长期培养不合格, 经常受到感染管理科经济惩罚, 每次感染管理科采样, 医生都极不愿意配合。

2 整改措施

2.1 提高科室管理者对手卫生的认识

2006年10月医院派出护士长参加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培训班, 科室管理者提高了对医院感染管理的认识, 对手卫生工作的重要性也有更深的认识。参观学习了大医院尤其是专科医院和感染科的洗手设施及方法。

2.2 加强宣传培训, 提高手卫生意识与知识水平

组织学习医院制定的《医院感染管理手册》中的医务人员手卫生消毒规范, 在科室对全体医生、护士、工人分层次进行培训。实习医生、护生到科室由专人进行手卫生培训。

2.3 改建洗手设施

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 2006年12月把洗手槽改建在宽敞的地方, 能同时容纳3个人洗手, 不锈钢制作, 便于清洗消毒;配置电热水器, 以方便冬天洗手;并配置干手机。 在洗手显眼处墙上贴卫生部六步洗手法示意图, 配置洗手液, 洗手处放置快速手消毒剂, 以方便医务人员洗手及手消毒。

2.4 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速干手消毒剂具有作用快速、杀菌效果好、使用方便、具有护肤功能, 可以节约医务人员大量的工作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 同时速干手消毒剂还不受水源、水池、场所等的限制, 非常方便医务人员的使用, 当手没有受到病人血液、体液等有机物明显污染时, 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来代替洗手。

2.5 加强管理、监测、控制的力度

定期对洗手法操作考核, 对医务人员的手进行定期或不定期随机抽样监测, 并将以上结果与目标管理挂钩。

3 整改后结果

医生、护士及实习学生手细菌培养在以后这一年半都合格, 达到≤15 cfu/cm2要求。

4 讨论

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由医务人员手传播细菌而造成医院感染占30%[1], 医护人员手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媒介。手卫生是洗手与手消毒的总称。手卫生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 从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最基本、最简单且易行之有效的手段。医务工作者每天坚持高质量的洗手消毒可使医院感染发生率降低25% ~50%[2]。科室管理者重视加强手卫生知识培训, 采取必要措施, 加强管理、监测、控制的力度, 提高医务人员对手部卫生的认识, 使临床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手部卫生是降低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基础环节, 自觉贯彻洗手的规定, 从而减少外源性疾病传播的机会, 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同时医院也应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改善手卫生设施, 包括增加洗手池, 提供清洁剂如洗手液, 完善干手设施, 如为医务人员安装干手机, 提供干手纸巾等, 使洗手设施方便、实用。文献报道, 无水洗手液使用快速、方便、节约工作时间、提高效益、具有出色的杀菌效果、可以保持皮肤的完整性;干手消毒剂的使用, 可直接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3]。通过以上措施, 使手卫生工作能够更加科学、规范, 更好地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服务。

参考文献

[1]牛修成, 张树德, 周桂珍, 等.医务人员洗手技术与手再污染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8, 8 (2) :88.

[2]王荣之, 龚明勋, 放淑清, 等.医务医务人员手微生物监测及消毒方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0, 10 (1) :46.

感染科感染管理 篇3

【关键词】 危机管理理论;感染科;护理管理;应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3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13-02

如今,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加深,人们对医疗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很多医院也在不断地建立和完善自身的护理团队,并通过融合各种有效的护理理念、护理手段提高护理效率,以便于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也能提升医院的品牌形象。尤其是作为医院的一个重点科室-感染科,不仅肩负着诊治传染病患者的任务,更担任着诸如SARS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中心的角色。因此,在感染科采取高效的护理手段就更显得必要。本文就从危机管理理论入手,探讨护理管理中的一些举措,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现报告如下。

1 危机管理相关理论

危机管理是企业、单位的一种管理措施,并率先应用于企业管理之中,尤其是企业财务管理。西方国家曾有一位著名的咨询顾问蒂文·芬克对危机管理曾提出定义,他说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行动[1]。这种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国防安全、企业管理,医院感染科也逐渐的引用这一管理方式。由于在医院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医院,会由于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参差不齐、患者、工作流程等原因引发如管理疏忽、护理事故等,这些属于医院内部的管理问题往往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院的形象造成不好的影响,再加上我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如果再发生SARS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也就对医院施加了更大的压力[2]。这些因素都使得医院的护理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突发性、紧迫性的危机因素,因此,在医院感染科应用危机管理是一项非常必要的措施。在医院感染科实施危机管理理论主要是结合科室实际特点,考虑到在日常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危机事件,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预防危机、化解危机、减弱危机,甚至使危机变为机遇。在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预防,通过做好预防工作以在危机出现的时候避免出现手忙脚乱或者手足无措的情况,而是能够从容地面对和采取措施,实现科学的管理。所以说加强传染科护理工作危机管理尤其重要。

2 感染科护理管理中的危机因素

归纳起来,感染科护理管理中的感染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交叉感染,第二是护理人员,第三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1 交叉感染因素 医院是一个治病杀菌的地方,同时也由于患者众多而成为细菌、病毒集中的地方,在日常工作中务必要做好消毒杀菌工作。而一些传染科护理人员由于对这些方面的认识和重视度不够,或者嫌麻烦而在工作过程中常常忽视手的消毒,或者在与血液、体液或损伤的皮肤、黏膜、组织接触的过程中没有戴手套,这就很容易使病菌传播、引起交叉感染、甚至传染病的播散的危机[3]。

2.2 护理人员因素 由于我国医疗事业发展步伐在不断加快,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的人才储备机制还不够完善,在护理人员方面比较欠缺。最重要的是如今护理管理的工作已脱离原来的输液、打针的功能模式,护理工作具有更广阔的范围,对护理人员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很多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经验不够丰富,很多护理人员也比较缺乏职业素养,在工作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工作规范原则。

2.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 目前我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方面还存在着诸如机制建设不全面、物资设备投入不够、缺乏演练等危机[4],一旦发生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造成了恐慌,急救措施无法到位。

3 传染科护理管理危机策略

3.1 加强感染科护理人力资源建设 首先是要加强护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投入,要保证充足的护理人员,这样才能够在人员安排和调配上有资源可用;然后是从人员管理结构上进行整理,合理分工,使每个人员有任务可做,做到人尽其用,比如说可以按床位比和区域配备合适数量的护士,科学配置传染科护理人力资源,能够化减护理风险和传播危机;最后是要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由于在新时期下护理模式已发生了转变,很多老护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模式还停留在传统的打针、输液的功能制模式上,这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护理需要;而很多年轻的护理人员则缺乏护理经验。因此要加强她们的教育,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服务精神和危机管理意识,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和习惯,避免交叉感染。以此从专业水平和危机意识两个方面来共同推动危机管理的应用发展。

3.2 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预警 要在感染科更好地推动危机管理实施,就要从每个护理人员和整个科室来进行。要科室的每一个人员加强对危机管理的认识和重视,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医院要协同科室建立相应的护理危机管理团队,制定相应的危机管理计划,并在日常工作中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加强应急设备的投入,这样充分地做好应急的各项基础工作,以在危机来临的时候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

参考文献

[1] 姜贺,许乐.4R危机管理理论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1,05:57-59.

[2] 程琳,庄玉洁.浅谈危机管理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1:742-743.

[3] 石彦华,马萍.预见性护理管理在感染科陪护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2,20:4737.

感染科感染管理 篇4

整改措施

本月在科主任和护士长的带领下,感染科全体医护人员认真研读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考核细则》,制定了与我科密切相关的各项制度,并组织实施,制定出医疗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具体目标和计划,组织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解读、《抗感染药物使用管理规范》,进行了多次业务学习及常见传染病的相关诊疗流程培训演练,与医院签订了《行风责任状》。

经科室医疗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小组开会研讨本月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状况后,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条例学习理解不透彻,十三项核心制度及相关制度落实

不到位。质量控制管理力度不够。

二、工作缺乏创新,新知识、新理论学习掌握不够,开展新业务少,科研缺乏临床

实践;抢救技术和应急能力差,一些急救设备操作不熟练。

三、病历书写质量存在一定问题,如:中间诊断书写不及时、不规范,项目不全、签字不到位,医嘱变动后病程中未详尽记录。

四、医患沟通、医护沟通不及时、不到位,给日常工作造成不便。

五、住院条件相对较差,医务人员缺乏,工作压力大、负荷重。

商讨确定进一步整改措施:

一、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认真学习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有关条例及管理办法,学习公立医院改革文件精神,学习核心制度等及各级各类人员行为规范、岗位职责,要求每一个医务人员遵守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及职业道德。认真履行岗位责任,努力做到团结上进、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水平、业务素质,应定期组织业务学习、病例讨论,通过学习讨论使每一位医务人员都能熟练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都能做到对技术精益求精、积极进取,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同时,提高医务人员医德水平和人文修养,将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各项措施转化为医务人员的自觉行动。

二、加强质控管理,提高医疗质量。

要进一步完善质控管理体系,加强质控管理。推行医疗质量与安全问责制,完善医疗质量与安全工作考核 制度。严格执行各项诊疗技术操作规范,进一步规范病历书写格式及医学用语,做到书写完成及时、项目齐全、签字到位、病情变化时医嘱与病程记录相符,及时向患者家属履行告知义务,严把病历质量质控关,杜绝不合格病历存档。针对目前抗生素滥用或不合理使用的现状,加强培训指导及督查到位,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医院感染发生,并开展合理用药学习及考核。规范处方书写,定期对处方进行抽查、点评。切实提高医疗风险防范意识,杜绝医疗质量和安全问题的发生。

三、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提高诊疗水平。

加强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认真学习急救管理规章制度,加强我科室全体医务工作人员急救知识培训,学习各种急救设备操作。

四、强化药事管理小组职责,确保病人临床用药安全。

药事管理小组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执行《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条例》,加强培训、监督和管理,以保证临床用药、医用材料等质量合格、安全,符合临床使用要求。进一步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并按时上报。及时清查并上报近效期药品,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2012年4月感染科医疗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现状及进一步

整改措施

本月在科主任和护士长的带领下,感染科全体医护人员继续学习《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考核细则》,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各项制度,进行了多次业务学习及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加强培训“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开展病历书写质量评比。

经科室医疗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小组开会研讨本月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状况后,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门诊日志登记不全、登记不祥或未按要求登记,当时未明确但过后确诊的传染

病未补登记,地址不详细是普遍的问题。

二、病历书写仍有如:中间诊断书写不及时、不规范,项目不全、签字不到位,医

嘱变动后病程中未详尽记录的问题。

三、抢救技术和应急能力仍不够娴熟。

四、纪律管理有所松懈,存在迟到、早退现象。

商讨确定进一步整改措施:

一、利用管理日,统一检查门诊日志,地址必须登记到门牌号,检查传染病上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进一步加强流感样病例检测、不明原因肺炎检测及腹泻病例检测,麻疹病例必须留血样并送CDC,同时上报传染卡。

三、加强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认真学习急救管理规章制度,加强我科室全体医务工作人员急救知识培训,针对既往发现的不足和薄弱环节有的放矢,注重实效性;根据感染科病种情况及特点,制定危重病人抢救流程,要求各级医生熟练掌握危重病人抢救流程,提高抢救成功率。

四、制定并认真实行病人安全目标,建立和完善在特殊情况下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确保在医院医务部及感染科领导下对消化道、呼吸道、血液、体液等传染疫情及发热疫情等传染病进行及时有效的上报、隔离、控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防护制度,落实执行门诊患者预检分诊制度。

五、严肃劳动纪律,认真履行岗位责任,认真落实医院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制度,有无故迟到、早退、脱岗、窜岗现象者,一经发现,严肃处理,扣罚当月奖金,并与年底考评直接挂钩。“门诊时间神圣不可侵犯”,任何医生不得以任何理由脱离门诊岗位。

六、结合我科实际情况对我科全体医务工作人员进行密切联系本科室的诊断学、内科学、传染病学、三基训练等的业务学习和心肺复苏、穿脱隔离衣、胸膜腔穿刺、腹腔穿刺等技能操作强化培训并进行有效的考核和改进。

七、优质服务,端正行风,加强医德医风教育,优化流程,方便病人,优化就医环境:要求我科全体医务工作人员务必做到:不私自收取病人和家属的现金,不接受病人和家属的红包、物品等,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回扣、提成等不正当收益,不推诿和拒诊病人,不出具假证明。

感染科护理常规 篇5

(一)评估要点

1.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氧、面容、口唇、指(趾)端皮肤颜色等。2.观察胸痛、胸闷情况有无改善。3.观察用药后疗效及不良反应。

(二)护理要点

1.给予舒适体位,如抬高床头,半卧位。2.必要时给予吸氧。

3.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下床活动,增加肺活量。4.协助医生抽胸水,做好抽胸水后的护理。5.遵医嘱给予抗结核、抗炎治疗。

(三)指导要点

1.指导患者注意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2.指导患者避免剧烈咳嗽。

3.指导患者坚持有规律的长期服药,定期复查肝功、胸部拍片。4.预防呼吸道感染。

第十二节 感染科疾病护理常规

感染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一)评估要点 1.观察热型。

2.观察皮肤、粘膜、皮疹情况。

3.消化道症状 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 4.评估全身毒性症状。

5.评估心理状态及有无护理风险。6.观察生命体征及腹围、体重、尿量。7.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二)护理要点

1.按一般患者入、出院护理常规。做好消毒隔离工作。2.准确执行医嘱,及时完成各项治疗和护理。3.根据症状实施各项护理措施。4.做好心理护理。

5.严格遵守《感染性疾病防治法》。

(三)指导要点

1.急性期卧床休息,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2.指导合理饮食,以易消化、高热量、富含营养的饮食为宜。3.指导用药注意事项。

4.宣传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消毒、隔离常识。

5.指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锻炼身体,提高人体非特异免疫功能。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一)评估要点 1.评估生命体征情况。

2.评估皮肤、口腔和生殖器黏膜的情况。3.评估心理状态及护理风险。

4.观察患者神志、性格、行为有无异常。5.评估患者自理程度。6.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二)护理要点 1.心理护理

2.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等易消化饮食。3.症状护理:

(1)呼吸困难者,给予半卧位或卧位,及时吸氧;(2)痰多粘稠,遵医嘱给予雾化、吸痰;(3)发热患者按发热护理常规护理。

4.自理缺陷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安全护理。5.做好消毒隔离及标准预防工作。

(三)指导要点

1.指导患者双向防护措施。

2.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保证休息,提高机体抵抗力。

3.告知患者坚持治疗,定期到医院复诊,对控制疾病的重要性。

病毒性肝炎

(一)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情况。

2.评估患者食欲及有无消化道症状。3.观察患者皮肤、粘膜情况。4.评估心理状态

5.评估患者自理能力、程度及有无安全风险。6.观察患者有无水肿及尿色、尿量、体重情况。

(二)护理要点

1.急性肝炎和重症肝炎卧床休息,做好基础护理和安全护理。2.对症护理:

(1)恶心、呕吐按恶心、呕吐护理常规护理;(2)发热按发热护理常规护理;

(3)皮肤黄疸、皮肤瘙痒给予对症护理。3.药物治疗的护理。

4.做好隔离:甲、戊型消化道隔离,不少于30日;乙型血液隔离至临床痊愈。

5.心理护理。

(三)指导要点

1.指导患者疾病的传播途径。2.指导饮食。

3.指导患者病毒性肝炎的休息与活动原则。4.告知患者戒酒限烟。

5.告知患者药物服用注意事项,定期复查。肺结核

(一)评估要点

1.评估生命体征、面色、神志、血氧等情况。2.评估咳嗽、咳痰及痰的色、量、性质及粘稠度 3.有咯血患者,评估咯血的症状和表现。4.评估患者的自理能力及程度。5.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6.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二).护理要点

1.结核活动期酌情适当休息或卧床休息,做好基础护理。2.心理护理。

3.给予呼吸道隔离。4.做好症状护理

(1)高热按高热护理常规护理。(2)憋喘可吸氧,胸痛卧于患侧。(3)咯血患者按咯血护理常规护理。5.监督患者按时服药。

(三)指导要点

1.指导患者疾病的传播途径,日常生活的隔离方法。2.指导饮食。

3.告知患者坚持按时服药的重要性,告知药物的不良反应。

4.定期复查。

流行性腮腺炎

(一)评估要点

1.评估体温、脉搏、呼吸、神志变化。2.评估腮腺肿胀程度。

3.严密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二)护理要点

1.做好呼吸道隔离,防止交叉感染。2.卧床休息到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3.对症护理

(1)高热给予高热护理常规。

(2)疼痛给予局部冷敷或中药患处涂抹。

(三)指导要点

1.指导家长做好隔离,分泌物及用具的消毒。2.指导家长减轻疼痛的方法。

3.教会家长相关并发症的知识及观察的方法。

感染性腹泻

(一)评估要点

1.评估生命体征、皮肤颜色和温度情况。2.观察患者意识和表情。3.观察大便的次数、量、性状和颜色。

4.评估患者自理能力、程度及有无安全风险。

(二)护理要点 1.症状护理

(1)高热:按发热护理常规。

(2)腹痛剧烈:遵医嘱给予解痉药。2.做好基础护理和安全护理。3.做好肛周皮肤护理。

4.遵医嘱及时给予输液治疗。

(三)指导要点 1.指导饮食。

2.告知患者发病的原因及预防方法。3.指导良好的卫生习惯。

4.指导患者分辨脱水及防治措施。

手足口病

(一)评估要点

1.评估生命体征。

2.观察患者伴随症状,有无头痛、呼吸困难、精神症状。3.评估患者自理能力、程度及有无安全风险。

(二)护理要点

1.卧床休息,做好基础护理和安全护理。2.做好接触性隔离。3.对症护理

(1)发热 按发热护理常规进行护理。(2)皮疹 按皮疹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3)呼吸困难 按呼吸困难护理常规进行护理。(4)口腔痛不能进食者遵医嘱及时静脉补液。4.做好口腔护理。

5.心理护理,减少患者焦虑。

(三)指导要点 1.指导饮食

2.指导患者或家属疾病的传播途径、隔离期限及隔离方法。3.指导患者或家属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4.告知家长疾病的预防知识。

麻疹

(一)评估要点

1.评估体温、脉搏、呼吸及皮疹的变化。2.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3.观察口腔粘膜情况。

4.评估患者自理能力、程度及有无安全风险

(二)护理要点

1.呼吸道隔离,做好物品消毒。2.卧床休息,做好基础护理和安全护理。

3.提供清淡、营养价值高的流食。有角膜溃疡者应补充鱼肝油,多吃含维生素A丰富的膳食,要多饮水。4.做好发热护理

(1)出疹前期和出疹期体温高是正常现象,一般不宜降温,因体温下降,可使 出疹困难,易于并发症的发生。

(2)对烦躁不按或有高热抽触史的婴幼儿,遵医嘱给予异丙嗪等镇静药。(3)体温超过40℃时,遵医嘱应用小剂量退热药使高热稍降,以防止抽搐。5.做好口、鼻、眼及皮肤护理。6.做好心理护理。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或患儿家属疾病的传播途径、隔离方法及期限。2.饮食指导。

3.指导患儿及家属皮肤、眼、口、鼻、耳的护理方法,以避免感染。

水痘

(一)观察要点

1.评估体温变化。

2.注意观察精神、食欲及有无呕吐等情况。3.观察皮肤情况。

4.评估患者自理能力、程度及有无安全风险

(二)护理要点 1.呼吸道隔离。2.皮肤的护理

(1)室温适宜,衣被不宜过厚,勤换内衣,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继发感染。(2)剪短指甲,婴幼儿可戴并指手套,以免抓伤皮肤,继发感染或留下瘢痕。3.饮食护理:患病期间,应忌油腻、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忌吃燥热和滋补性的食物,最好给予易消化及营养丰富的流质和半流质饮食。4.对症护理:发热给予发热的护理常规。5.做好基础护理和安全护理。

(三)指导要点

1.指导患者及家属疾病的传播途径、隔离方式、期限及预防。2.指导患者及家属皮肤护理方法。3.饮食指导。

猩红热

(一)评估要点

1.评估病情变化,监测体温、脉搏、呼吸。2.评估皮疹情况,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3.评估患者自理能力、程度及有无安全风险 4.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5.恢复期应观察有无肾炎、心肌炎、中耳炎、风湿热等并发症。

(二)护理要点

1.卧床休息,做好基础护理和安全护理 2.呼吸道隔离。3.症状护理

(1)发热给予发热护理常规.(2)皮疹给予皮疹护理常规;(3)咽部给予淡盐水漱口。

(三)指导要点

1.指导患者及家属皮肤皮肤护理的方法。

2.告知疾病的传播途径、隔离方式、期限,避免交叉感染。3.饮食指导。

流行性感冒

(一)评估要点: 1.评估体温。

2.观察有无伴随症状。

(二)护理要点

1.做好呼吸道隔离。

2.卧床休息,协助生活护理。3.对症护理。

(三)、指导要点 1.饮食指导。

2.告知预防和治疗流行性感冒的知识。3.告知患者或家长隔离、用具的消毒。

细菌性痢疾

(一)评估要点

1.观察病情、神志,生命体征。2.观察排便的次数、量、色及性质。3.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4.评估患者自理能力、程度。

(二)护理要点

1.做好消化道隔离。

2.急性期卧床休息,做好基础护理。3.正确及时采集标本,及时送检。4.症状护理

(1)高热给予发热护理常规;

(2)腹痛剧烈,遵医嘱应用解痉药物;(3)腹泻按腹泻护理常规。5.心理护理。

(三)、指导要点 1.饮食指导。

2.指导患者掌握腹泻期间防止脱水的措施。3.告知患者细菌性痢疾的预防。

伤寒

(一)评估要点 1.观察生命体征。

2.评估排便形态,包括颜色、性状、量和次数。3.观察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先兆表现。4.评估患者自理能力、程度。

(二)护理要点

1.绝对卧床休息,做好基础护理和安全护理。2.做好口腔护理。3.对症护理

4.及时处理便秘。

(三)指导要点 1.饮食指导。

2.告知患者及家属疾病的传播途径、隔离方式及期限。3.指导患者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4.指导患者排便时勿过于用力并告知便秘的预防措施。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一)评估要点

1.评估生命体征的变化及伴随症状。2.评估皮肤状况,有无皮疹、黄染。

(二)护理要点

1.做好呼吸道隔离。

2.发病初期应卧床休息2-3周,做好基础护理。3.做好皮肤护理。4.对症护理.5.做好心理护理。

(三)指导要点 1.指导饮食。

2.指导患者保持手的清洁,应剪短指甲,勿抓搔皮肤,防止皮肤感染。3.告知疾病的传播途径、隔离方式,做好隔离工作。

布氏杆菌病

(一)评估要点

1.评估生命体征,注意体温变化。

2.观察关节疼痛情况,密切观察有无并发症。

(二)护理要点

1.急性期发热患者应卧床休息,除上厕所外,一般不宜下床活动,做好基础护理和安全护理。间歇期可在室内活动,不宜过多。2.做好消化道、呼吸道隔离。3.遵医嘱及时给予输液治疗。4.对症护理:

(1)出汗要及时擦干,避免风吹。每日温水擦浴并更换衣裤一次。(2)高热者可用物理方法降温,持续不退者遵医嘱应用退热剂。(3)疼痛护理:关节痛严重者可用5~10%硫酸镁湿敷。睾丸肿痛者遵医嘱用皮质激素。5.做好心理护理。

(三)指导要点

1.指导患者禁止食用病畜肉及乳制品。

2.增加营养,给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3.宣传牧场、屠宰场、毛皮加工工厂工作人员,应定期体检。4.告知疾病传播方式,做好隔离工作。

上消化道出血

(一)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皮肤黏膜、甲床颜色、肢体温度、静脉充盈程度、尿量、呕血与黑便的量、性质、次数。2.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二)护理要点

1.绝对卧床休息,去枕平卧,呕血时头偏向一侧。保持病房安静,注意保暖。2.出血期间禁食,建立静脉通路,快速有效补充血容量。3.做好口腔护理,呕血时用温水漱口,消除口腔异味。4.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

5.遵医嘱留取标本,记录24小时出入量。6.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积极配合抢救。7.做好心理护理。

(三)指导要点

1.帮助患者及家属掌握有关疾病的病因和诱因、预防、治疗知识。2.指导患者合理饮食,生活规律、劳逸结合。3.指导患者学会早期识别岀血征象及应急措施。4.定期门诊随访、及时就医。

肝硬化

(一)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肝性脑病先兆,如情绪、精神、性格、行为等改变。2.评估患者出血情况:呕血、黑便、皮下出血等。3.观察患者利尿剂使用效果,测量尿量、腹围、体重。

(二)护理要点

1.早期肝硬化可适当活动;失代偿期应卧床休息,避免劳累。2.腹水较多者给予半卧位。

3.做好皮肤护理,防止抓破引起感染,应用温水擦洗皮肤,禁用具有刺激性的肥皂,保持床铺的平整。

4.门脉高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口服药应碾碎,口腔护理等操作动作要轻柔。

5.做好心理护理、基础护理。

(三)指导要点

1.教会患者自我护理。

2.指导患者准确记录出入量。

3.疾病知识指导、用药指导、饮食指导。3.指导患者生活规律、定期复查。肝性脑病

(一)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肝性脑病先兆:如扑翼样震颤、性格改变、情绪反常、精神萎靡、睡眠失调等。

2.评估患者有无出血、黄疸、腹水等原发病的情况。

(二)护理要点

1.烦躁者加用床档,加强安全防护。

2.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取侧卧位。

3.鼻饲低钠或无钠流质,禁用蛋白质饮食,以碳水化合物和足量维生素为主要食物,待清醒后可适量增加蛋白质。

4.清洁肠道,低压灌肠,忌用肥皂水灌肠。5.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及物品,配合抢救。

6.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及感染,忌用热水袋。7.做好心理护理、基础护理。

(三)指导要点

感染科工作总结 篇6

一、不折不扣,圆满完成全县各级医疗机构督查任务

按照云南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及《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医院感染管理专项督导工作方案》要求,县卫计局抽调我科3名工作人员参加督查工作,并安排我科完成全县各级各类督查汇总上报工作。按方案要求,我科3名工作人员配合其他督查人员于20XX年4月5日至20XX年4月22日历时17天对全县9家乡镇卫生院、县妇幼保健院、两家民营医院、48个村卫生室、8家个体诊所进行了督导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向被督查的单位反馈,提出整改建议和意见。按时完成资料汇总并上报。

二、加强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感控知识

为提升医院感染管理能力,增进知识,拓宽视野,3月份我科派出2名工作人员到昆明参加由云南省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心组织为期5天“云南省医院感染管理监控人员岗位暨20XX年全国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培训班”的培训。组织对全体医护人员或全体职工进行手卫生知识、安全注射、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规范等培训3次,共参加培训716人次,参培率90%。通过培训,全院职工在手卫生方面,医护人员在安全注射方面以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相关知识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环境卫生学监测情况

按照医院感控环境卫生学的监测要求,1―6月我科对全院空气、手、物体表面、消毒液、透析用水等进行采样监测1166件,合格1148件,合格率98。4%;不合格18件,对不合格样本进行指导整改,重新采样至监测合格。

四、感染管理各项指标情况

(一)医院感染发病率。20XX年1―6月住院人数5659人,医院感染46人,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0。81%(指标要求≤8%)。

(二)医院感染漏报率。20XX年1―6月没有医院感染漏报情况,漏报率为0(指标要求≤10%)。

(三)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和检出率。20XX年1―6月送检微生物标本2929例,检出致病菌637例,检出阳性率21。75%,检出多重耐药/泛耐药菌52株,多重耐药/泛耐药菌发现率为0。85%,检出率为8。16%。

(四)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20XX年1―6月,手卫生调查医生491人次,医技人员261人次,护士949人次,清洁员74人次。医生应实施手卫生时机数2次,实际实施手卫生时机数11280次,手卫生依从率60。4%;医技人员应实施手卫生时机数9528次,实际实施手卫生时机数6280次,手卫生依从率66%;护士应实施手卫生时机数56940次,实际实施手卫生时机数39800次,手卫生依从率60。4%;清洁员应实施手卫生时机数3552次,实际实施手卫生时机数2400次,手卫生依从率67。5%。各类人员应实施手卫生时机数总合计920XX次,实际实施手卫生时机数59760次,手卫生依从率64。9%(指标≥60%)。

(五)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20XX年1―6月住院患者5659人,使用抗菌药物2384人,使用率42。12%(指标要求≤60%)。

(六)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20XX年1―6月住院患者5659人,使用2384人,送检2929例,送检率为51。76%。

(七)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20XX年1―6月Ⅰ类手术病人340例,未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0(指标要求≤0。5%)。

(八)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20XX年1―6月Ⅰ类手术切口病人340例,抗菌药物使用5例,使用率1。47%。

(九)重症医学科“三管监测”情况。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Z管60人,使用率7。1%,未发生感染,感染发病率为0(指标要求≤30‰);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使用34人,使用率4%,发生感染1人,感染发病率29。4‰(指标要求≤30‰);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发病率:Z管351人,使用率41。4%,发生感染2人,感染率5。7‰(指标要求≤20‰)。

五、加强重点科室、重点环节监管

针对3月份云南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老师对我院进行带教检查提出的问题,我科积极组织整改落,制定下发《宁洱县人民医院关于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整改的通知》、《宁洱县人民医院安全注射制度》及《宁洱县人民医院关于调整充实医院医疗废物管理组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任务和责任,保证制度落实到位,预防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督导检查,落实重点部门感染预控制措施。(一)认真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二)加强防护物品使用培训,完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三)完善手卫生设施,加强手卫生监管,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正确率、知晓率;(四)加强产房、人流室管理,规范处Z死婴;(五)是认真执行内镜清洗消毒流程,规范操作;(六)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做好登记储存,并在规定时间内做转运工作,完善“五防”措施,消除隐患。向医院申请为医疗废物暂存点配Z1个冰柜,以加强病理性废物的处Z。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防控基本技术不熟悉,掌握的相关知识不够深入,部分医务人员对手卫生观念认识不够;二是部分科室医务人员对院感的诊断标准不熟悉;三是院感管理重点部门、重点环节仍有隐患,未完全达到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四是部分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控制措施知识比较欠缺。

七、20XX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下半年,感染管理科将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度规范要求做好医院感染防控,主要抓好落实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在20XX年8月、11月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各一次,讨论、研究发展趋势,解决院感存在问题,提高院感控制质量。

(二)按照云南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的有关要求,8月份组织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并在10月底完成信息录入上报。

(三)进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对新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对医、护、工勤人员进行职业安全防护,多理耐药菌感染、手卫生等院感相关知识培训各一次,提高院感防控意识和能力。

(四)加强目标性监测。对Ⅰ类手术切口,常见多得耐药/泛耐菌感染,重症医学科“三管”加强监测,最大限度控制院内感染发生。

感染科感染管理 篇7

关键词:跌倒,坠床,PDCA循环管理

跌倒指患儿身体的任何部位 (不包括双脚) 意外地触及地面。全美护理质量指标数据库 (NDNQI) 对跌倒的定义为病人在有协助或没有协助的情况下, 非计划性跌落至地面[1], 是儿童常见意外伤害之一, 有文献报道导致儿童意外损伤前3位原因分别是意外跌伤、交通事故和意外坠落[2], 儿童缺乏危险意识, 住院期间发生意外伤害的潜在危险高。跌倒/坠床属高风险事件, 一旦发生, 常引起患儿各种头面部外伤、心理惊吓等伤害, 部分甚至会威胁患儿生命, 延长住院天数, 给患儿家庭增加沉重的负担。减少住院病人跌倒伤害是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 (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JCI) 的安全目标之一[3]和磁性医院的发展目标[4], 也是我国质量改进的目标及卫生部病人十大安全目标。因此, 预防住院患儿跌倒/坠床是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一个重要内容, 本小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预防住院患儿跌倒/坠床, 现将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报告如下。

1 计划阶段 (P)

1.1 因素分析

收集资料, 包括病人的一般资料, 入院评估资料、跌倒风险评估等。据统计, 自2012年10月1日—2013年3月30日感染科发生患儿跌倒/坠床事件共5例。患儿年龄8个月至4岁, 发生时间在入院后3d~7d, 在病房跌倒1例, 坠床4例。

1.1.1 患儿因素

婴幼儿患病住院后对陌生的环境处于恐惧、紧张状态, 对各种治疗护理措施如打针、抽血、喂药等会出现拒绝和逃避行为以及哭闹挣扎, 从而发生坠床;患儿在床上跳跃玩耍过度, 爬靠床栏, 易发生坠床, 部分幼儿哭闹, 甚至可表现出侵略性、攻击性行为。如哭闹、摇床、拒绝他人的关爱, 甚至进行身体攻击, 此时如果未加防范, 极有可能发生坠床。

1.1.2 家长因素

本文报告的4例坠床事件, 家属未升起床栏者2例, 床栏未完全升起者1例, 床栏升起但未固定者1例。家长不重视, 没有意识到跌倒/坠床给患儿带来的危害, 同时缺乏防跌倒/坠床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在患儿入院3天后病情好转可以活动, 警惕性及对患儿的看护减低, 易发生跌倒坠床事件。

1.1.3 护理人员因素

由于护理工作繁忙, 部分人员对防跌倒/坠床事件宣教缺乏足够重视, 在工作中防跌倒/坠床的健康宣教不到位, 对家属的宣教缺乏持续性, 或没有掌握正确的宣教, 未起到宣教作用, 或巡房过程中护理人员本身缺乏警惕性。

1.1.4 环境设施因素

在患儿治疗过程当中相关防护跌倒设施检查不到位, 设施损坏没有进行及时的修理, 另外病房光线较差、地上光滑等因素也可能引起跌倒, 因定期进行设施安全性的检查。环境因素是我们较容易通过采取各种改善、维护和提示等措施而控制的部分, 重视环境和设施的维护对减少跌倒的发生很有必要[5]。

1.2 制订防范措施

1.2.1 做好跌倒/坠床高风险患儿的评估

以《儿科病人入院评估表》和《儿科病人跌落风险评估记录单》作为评估工具, 评估分值≥3分者为高风险患儿, 高风险患儿评分可以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对高风险患儿在床头设立标识, 提醒家长及医务人员注意。

1.2.2 设置醒目标识

在感染科穿栏杆两侧均有标识, 提醒家长升起床栏;卫生间门口台阶、开水房门口、楼梯口等危险区域都铺设防滑垫;楼梯台阶及拐角处贴有醒目的防滑标识。督促清洁工人及时清理潮湿地面, 尤其是楼梯、卫生间、开水房旁边地面, 在下雨天气时加强巡视和清洁;清洁地面时, 确保摆放醒目的防滑标识牌。

1.2.3 提高家属预防跌倒/坠床的意识

家属重视并能执行相应的有关措施, 入院或住院期间加强对家长进行预防跌倒坠床的宣教, 特别是患儿跌倒坠床的案例、图片、案例向家长进行教育, 提醒病人和家属做好预防工作, 特别是在黄昏、深夜、凌晨等特殊时间及下雨、大雾等特殊天气及梅雨季节时应有防滑、防跌倒意识。

1.2.4 做好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有效降低跌倒/坠床发生率的措施[6], 入院或住院期间加强对家长进行预防跌倒坠床的宣教, 从而减少病人跌倒/坠床的发生。更换陪侍人后要注意加强宣教。根据护理部、内科制定的防跌倒/坠床的宣教手册, 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发现病人和病属存在危险因素时及时进行提醒。发现患儿家长离开床边没有关注患儿安全时提醒家长, 做到人人都是监督员, 人人都是执行者, 预防患儿跌落的安全环境[7]。

1.2.5 加强陪护

教育家属时刻陪在孩子身边;使用易导致跌倒/坠床的药物时、患儿长时间禁食、患儿情绪激动时加强监护, 告知床栏的使用时机。

2 实施阶段 (D)

科室组成以1名护士为组长, 护士长为督导员, 和6位组员组成感染科彩虹QC小组, 统一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的防跌倒/坠床健康宣教知识培训, 要求掌握儿科病人的生理特点, 跌倒/坠床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 考核不过关者则进行再培训。在每天床边交接班时将跌倒高风险患儿作为交接班重点之一, 加强患儿入院时防跌倒/坠床知识宣教, 在住院期间以循环宣教式的方法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 特别是入院3d后患儿病情好转, 活动增多, 发生跌倒坠床的关键时期, 增加宣教力度, 让家属认识到跌倒/坠床对患儿的危害性。定期检查院内环境的危险因素, 及时处理解决。对于已发生跌倒/坠床事件的及时处理, 并告知护士长及管床医生或值班医生处理, 处理后通过《院内报告系统》上报。

3 效果检查 (C)

以护士长为指导, 考核护理人员对预防跌倒/坠床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 同时询问家属对该知识的掌握程度, 检查科室环境是否仍存在危险因素, 及时处理解决, 在每一环节寻找不足, 积极改进。感染科在2013年7月因为陪属没有上床栏, 发生病人坠床1例, 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小组需要继续落实本课题中制定的措施, 不断进行分析和整改。6月份发生率0;7月份发生率0.042 9%;2013年8月—2013年10月没有发生跌倒/坠床事件。

4 处理 (A)

定期搜集各科室上报的不良事件并进行汇总分析, 总结成功实例及存在不足、发生跌倒/坠床原因。将成功实例护理经验作为推动下一个循环的动力, 对于检查中的不足及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持续质量整改措施, 作为下一轮循环的依据。

5 持续质量改进措施

5.1 培训和教育全体员工防跌倒/坠床的意识

全员包括老员工、新员工、研究生、进修生及实习生。确保全员都能有效、及时地做好防跌倒/坠床的健康宣教, 提醒病人和家属安全意识;每月进行防跌倒的检查, 护理部、医院质量管理办公室每月对导致就诊者跌倒/坠床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并由相关部门进行整改。

5.2 改善病房环境和提供安全设施

(1) 保持地板干净及时清除杂物, 继续督促清洁工人做好地面的清洁;保持医院内过道通畅、设置防滑警示牌。 (2) 定期检查病床床栏, 床头放置防跌倒、坠床标识牌。

5.3 跌落风险评估

对患儿进行跌倒、坠床风险评估, 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治疗、认知以及过往有无跌落史等方面进行动态评估, 制订防跌倒、坠床的预防措施。嘱家属看护好患儿, 加强年长儿的安全教育宣教, 禁止在病房内及床上嬉戏、打闹、跳跃, 攀爬床栏和窗台。

5.4 跌落事件分析及整改

发生患儿跌倒、坠床事件后护士应立即现场查看, 了解患儿跌倒情况及原因[8], 报告医师及护士长, 立即监测生命体征, 配合医师检查并给予相应处理, 做好事情经过、处理、抢救过程记录。进行不良事件记录, 分析跌倒原因, 填写跌倒/坠床报告表, 上报护理部、医务部, 如为设备环境因素上报后勤保障部或设备维修部, 相关部门进行风险因素分析, 有利于发现问题, 积极整改, 持续评估, 持续改进, 评价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6 讨论

PDCA循环管理法不是简单周而复始的, 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独立出来成为新的品管圈, 在每一次的循环都可以发现新的问题, 新的改进方法, 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促进护理发展。通过分析上报跌倒/坠床的案例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降低和减少坠床发生率。但实际护理工作中, 护理人员工作着重于治疗当中, 而忽略了护理人员更承担着健康促进的责任, 即使认识到跌倒/坠床的危害性, 仅停留在当发生跌倒/坠床事件后的处理流程上, 未及时分析原因和进行有效预防措施。将PDCA循环管理法运用于预防患儿跌倒/坠床的管理工作中, 首先确定高危人群, 分析了患儿跌倒/坠床的高危因素, 并制定预防措施, 完善护理常规及不良事故报告流程,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防跌倒/坠床知识的知识教育。早期识别高风险病人, 可显著减少患儿因此造成的伤害和经济负担。实施过程中对入院病人进行跌倒/坠床风险评分, 筛选高度危险病人, 同时记录交班, 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针对现存的护理问题, 护理人员共同参与讨论, 提出持续改进措施, 以病人安全为中心的护理, 鼓励家长和护理人员共同降低住院患儿的跌倒风险[9,10], 使家属认识到跌倒/坠床可能对患儿健康带来的危害。对高危病人给予及早干预, 注重环节管理, 并组织落实, 最终降低跌倒/坠床的发生率, 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Child Health Corporation of America.Pediatric Falls:State of the Science[J].Pediatr Nurs, 2009, 35 (4) :227-231.

[2]陈晶晶, 陆国平, 陆铸, 等.五年内儿童意外损伤住院情况调查[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2, 19 (1) :44-46.

[3]Joint Commission (2010) .National patient safety goals[EB/OL].[2011-06-01].http://www.jointcommission-international.org/International-Patient-Safety-Goals/.

[4]GrafE.Magnet children’s hospital:Leading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standards for inpatient pediatric fall prevention programs[J].J Pediat Nur, 2011, 26 (2) :122-127.

[5]韩月红, 刘淑梅, 杨萍.住院病人跌倒安全管理模式[J].中国护理管理, 2009, 9 (11) :49-51.

[6]盛英, 章伟芳.预防跌倒病人的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 2004, 18 (10A) :1771-1772.

[7]殷彩欣, 林文春, 张志尧, 等.预防和降低患儿跌落的改进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3, 48 (6) :546-547.

[8]詹蓉, 姜纯, 易佳, 等.预防儿科住院患儿跌落的护理预案及临床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14) :28-30.

[9]Kingston F, Bryant T, Speer K.Pediatric Falls Benchmarking Collaborative[J].JONA, 2010, 40 (6) :287-292.

医院感染原因及控制感染管理对策 篇8

【关键词】医院感染;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R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144-01

1医院感染原因

1.1易感人群集中一般住院病人由于原发病的影响,往往会导致免疫功能失调,易感性较高,因此,所有住院病人都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对象。

1.2毒力强耐药菌株易于形成引起院内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来源于病人,此类微生物经过多次繁殖,反复传播,毒力很强而且长久在广泛应用抗生素的医院生长繁殖。当细菌进入人体后,迅速生长繁殖,就会导致正常的相互制约的菌群失调,很快达到治病量,导致感染的发生。

1.3对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认识不足相当一部分护理管理者没有认识到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对院内感染管理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职业防护意识淡泊,影响了医疗护理质量,有的甚至引起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

1.4感染管理知识缺乏由于种种原因,有关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不到位,护理管理者和护士对标准预防的概念不清楚,部分医院没有设立感染科,没有配备专职人员。医疗废物不断增加并已经成为医院感染和社会环境的污染源,在基层医院由于这方面管理制不完善,容易导致二次交叉感染。

1.5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导致患者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加,致使病程延长,感染机会增多。特别是基层医由于不合理院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存在,联合用药不规范,用药时机不规范,时间、用法、用量不规范等问题。

1.6院内感染管理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在临床工作中护理管理者忽略了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一次性物品管理制度的检查,造成一些违反规范要求的操作行为。医疗废物如果分类不清楚,处理不当或者不及时,就会引发传染源扩散或发生院内感染。

1.7医院环境污染严重医院中由于传染源多,所以环境的污染也严重。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是感染患者的病房,厕所的污染也很严重,抽水马桶每抽一次水都可能激起大量微生物气溶胶。

1.8侵入性诊治手段的增加美国每年因使用医疗器械而发生感染者占医院感染的45%。如内窥镜、泌尿系导管、动静脉导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入装置等侵入性诊治手段,可把外界的微生物导人体内,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

2控制感染对策

2.1改进医院建筑与布局医院建筑布局合理与否对医院感染的预防至关重要。对传染病房、超净病房、手术室、监护室等,从预防感染角度来看,为防止细菌的扩散和疾病的蔓延,在设备与布局上都应有特殊的要求。

2.2强化全员参与意识做好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工作,减少漏报 ,能及时发现问题 ,尽早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蔓延。落实制度 ,制定考核标准,每月考核 1次 ,每月向科室反馈漏报个案表、科室漏报率 ,使报告工作细化、量化 ,使漏报率逐步达到卫生部的要求 ,有效地防止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2.3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规划和组织协调。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前提。

2.4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以组织专题讲座、职工进修、岗前教育为重点,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医院感染知识培训。通过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2.5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医院感染监测的目的是通过监测取得第一手资料,分析医院感染的原因,发现薄弱环节,为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并通过监测来评价各种措施的效果。

2.6规范医疗废物的管理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广泛使用,有效的预防、控制了医院感染,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医疗护理质量。临床科室在一次性用品使用后按规定进行污染垃圾分类初步消毒,并装入黄色医疗垃圾袋,实行无害化处理,防污染物品流入社会造成危害。

2.7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格消毒灭菌观念,使医院感染率降低到最低。无菌操作规程是医护人员必须遵守的医疗法规,贯穿在各项诊疗护理过程中。

2.8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规定,掌握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证、预防用药的基本原则;提高感染患者微生物标本送检率;根据药敏结果针对性用药,避免盲目的经验用药。

总之,管理和控制医院感染是确保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要解决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困难 ,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 ,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的建立健全 ,加强感染管理科工作的主动性 ,以及各职能部门的协调。认真开展医院感染的管理与控制工作,做到管理规范化、操作标准化、检查安全化、监测常规化,才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上一篇:双争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关于保洁阿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