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编者按:“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非常关心的热点话题。怎样的教学才算有效?怎样的课堂才算高效?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和一线教师都有自己的答案。本期“三人行”将围绕“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展开讨论。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无论是课程实验设计者、教学研究者、教学管理者还是实验教师,都不约而同地把注意力聚焦到课堂教学上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中小学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市许多中小学都开展了以“有效教学”或“高效教学”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或校本教研活动,一些区县教研部门也组织了许多旨在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教研活动,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一、准确理解三维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概括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即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教学目标应该达到的三个维度,也必然是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即学生是否获得应有发展的标准。
目前,我市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均已完成首轮课程改革实验,那么,我们的教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又如何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在部分教师群体中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是问卷中的一个问题。
下面是一个高中生物教师在准备“克隆技术”一节课的教案时所写的教学目标,请你阅读后完成本题的要求。
1.认识目标。
理解克隆的概念,了解克隆技术的一般过程,认识克隆技术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能力目标。
把克隆的知识与教学相关内容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及思辨的能力。
3.情感训练目标。
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4.德育培养目标。
通过研究、讨论克隆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情况,帮助学生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形成看待问题的科学观点和方法论。
请您根据自己的认识或经验对这位高中生物教师写的教学目标作出简要明确的评价:
(1)您对教师写的教学目标是否满意?()
A.满意 B.比较满意 C.不满意 D.说不清楚
(2)简要写出您选择该答案的理由。
让我们来简要分析一下这位高中生物教师写的教学目标,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将三维目标割裂开来;二是行为主体混乱,将教师的行为写成教学目标;三是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混淆;四是有些行为动词表述的不具体、不明确,导致无法测量、无法评价。因此,这位高中生物教师所写的教学目标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我们在某中学随机抽取30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9份。其中选择“不满意”的3人,约占10.3%;选择“比较满意”的15人,约占51.7%;选择“说不清楚”的11人,约占37.9%;选择“比较满意”和“说不清楚”的合计占89.6%。这一结果说明,在一些学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没有真正理解三维目标,其教学目标指向不明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有机融合,构成了三维目标的统一整体。知识学习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又促进知识学习,知识学习不可能脱离一定的过程和方法,知识学习也蕴含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学习过程必然是情感、态度的体验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当教学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时,知识学习就会抑制学生能力的发展,也会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三维目标是同一教学(学习)过程达到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能割裂为三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学习)过程分别达到的目标,否则,就会使教学过程偏离教学目标。
例如,在一节课题为“燃烧与灭火”的初中化学课上,教师在课堂教学结尾设计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观看宿舍里发生火灾时如何逃生的视频短片,以此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笔者认为,生命教育固然重要,但不应是本课的教学目标,这一过程偏离了教学目标。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是教师把德育目标与本课的知识学习目标割裂开。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各种物质的燃点”、“燃烧的条件”等,如果把结尾的这一过程设计为放短片,当火灾刚刚发生还没有扩大时,停止放视频短片,提问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有效措施将火灾扑灭在萌芽状态,我相信,学生通过讨论能够说出通过隔绝氧气或降低物质表面温度达到阻燃目的的具体措施。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情景中去,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准确理解三维目标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
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教学目标也是教师组织课程资源、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因此,评价一堂课“低效”还是“有效”,主要看教学目标的达到情况。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做到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需要重视三个环节。
一是课前目标分析。课前目标分析是指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分析课标、分析教科书、分析学生,研究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过程。其目的是:将教学目标分解、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能够操作的、易于检测的学习任务;用行为动词表述教学目标,使目标指向更为明确,并易于测量;对原有教学目标进行必要调整,使其更适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目标分析可以避免由于教学目标指向不明确而导致教学偏离方向;也可以避免由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得过于空泛或不切合学生实际,而不能有效达到教学目标,导致教学低效。
二是课前学情分析。“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因此,了解学生、熟知学生是使学生获得进步与发展、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学情分析是深刻了解学生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对学生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情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通过学情分析,不但要掌握全班学生的普遍情况,而且要掌握个别学生的个性特点。只有做到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才能准确确定教学目标,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分层次、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三是课后反思。反思是进步的阶梯,没有反思就不可能有进步。实现有效教学必须有追求高效的自觉意识,这种意识主要来自对教学的反思。教师要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每节课后都要反问自己教学是不是有效,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准确,预设目标是否都已达到,教学活动设计得是否合理,学生参与的程度如何,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否合适,对课堂上出现的临时情况处理得是否恰当等。反思是否及时、透彻,反思后是否能够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是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
作者:李金龙
【摘 要】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的新课题,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要建立合作、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拓展语文教学的时空限制,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育教学 创新
创新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如果没有创新,社会的发展只能是简单的重复,或机械的积累。由此可见,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绝好的平台,教师必须合理利用,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全力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促进创新意识培养
一是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针对小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尽量多的给与亲切的鼓励,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发言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看法,允许学生回答出现错误,保护学生的创造性,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不轻易否认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价值不大,也要加以鼓勵、引导,在平等的教学气氛中,使学生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是营造深入探究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善于创新。首先教师要善于提问。教师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需要突破的重难点,精心设计一些带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不断探究的欲望。其次是鼓励学生发问。提问时智慧的体现,是积极思维的结果。我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指导学生会提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就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教学《丑小鸭》时,我利用电脑展示出丑小鸭从出生到成为美丽的大天鹅这段悲惨生活历程,激发学生的浓厚乐趣。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鸭子窝里怎么会有天鹅蛋呢?学生通过想象得出了各种结论。学生说:“有人拾到天鹅蛋把它放在放在孵蛋的鸭子窝里,鸡嫉妒天鹅长得漂亮,趁天鹅觅食时,把天鹅蛋弄碎,侥幸有一枚天鹅蛋滚进了鸭妈妈身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课堂上有了异想天开的创意,有标新立异的观点,学生的疑问通过自己的讨论、想象就解决了。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质疑想象释疑就是一种创新。
三是营造合作共赢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尝试创新。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会学习,还要教会学生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教学中要经常组织学生互相提问、互相讨论,进行小组间对抗赛、辩论赛。另外,在教学中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活动,选择了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去研究讨论,鼓励学生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让他们在合作中尝试创新,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二、努力优化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喜新好奇、情绪易变、趣味多样。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法必须做到生动形象、灵活多样。通过新异刺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眼、手、口、脑的各种活动,获得学习的乐趣,培养健康的个性,唤起求知的欲望,强化学习的动机。
一是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如《凡卡》一文中讲到受尽折磨的小凡卡,在一个夜晚趁老板外出,给乡下的爷爷写了一封信,并把这封没有写清地址的信投进了信箱……文章到此处戛然而止,后来凡卡会咋么样?结局多样,充满悬念。我组织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使故事有多样化的结局。这个过程中学生趣味盎然,积极性很高,都能充分发挥想象力,使故事有了精彩的结尾,这无处不闪烁着创造的绚丽火花。
二是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好处。它们不仅有声、像,还有动画效果,枯燥的教学内容演化成有声、有色、有像的东西,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鲸》一文,是一篇介绍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知识的常识性说明文。文章中说明性的语言却使人有些乏味,难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我就利用多媒体将鲸的形象、进化的过程和生活习性等有声、有色、有形的展现出来,学生非常直观的了解了鲸的知识,达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三、极力拓展时空限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是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开放的语文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不是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教师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课堂上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是扩展学习时空还体现在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扩大视野经验,增长才干,推陈出新,这类活动包括参观访问、自办小报、编写童话、社会服务等。语文学习的名家名篇,哪篇文章不是作家情感的凝聚,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的语文学习也绝不应是象牙塔里的咬文嚼字,要对社会生活报以极大的热情。社会生活是我们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做出积极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朱明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学周刊,2013(06)
[2]于文敏.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知识经济.2013(24)
[3]赵建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版,2011(03)
作者:曹玉玲
德育现在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点,而法制教育又是德育的重要组织部分之一,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环节。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中小学法制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主”,“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必然而又可行的。
一、学校体育与法制教育有较密切关系
在如今的教育体制中,学校体育与法制教育有着较密切的关系,虽然体育与法律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在规范行为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有人把体育规则比喻成比赛场上的法律。什么是“规则”,规则就是制定出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体育规则就是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所要遵守的制度,它与法律一样,参与人都要享受一定的权利,履行一定的义务。如果在各种体育比赛中没有规则,那比赛场上是不可想象的。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规则,是公民行为的规范,而体育规则是规范运动员或参与活动人的行为规则,两者都是以“规则”的形式存在。在体育活动中,法律是以规则的形式贯穿于始终的。因此,通过体育活动,把学生所了解的法律常识和体育规则运用于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法制教育,逐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
二、体育教学是法制教育的强大阵地
体育教学在法制教育中有着很强大的教育阵地,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体育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从其所拥有的项目看,可以分为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民族体育(包括武术)、韵律活动,等等;从运用的形式上看,可以分为速度、力量、灵敏、柔韧、技巧等。
二是体育运动的竞争性和集体性。竞争是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特点,它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行为特征都充分地暴露出来,各种思想也随时表现出来。另外,体育运动还具有明显的集体性。这种竞争性和集体性使学生产生一种对集体的向往,这种向往所转化出的凝聚力对个性品质和活动本身所涉及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体育活动特有氛围中的形成和改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在体育教学中应随时渗透法制教育
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就要让学生参与整个实践过程。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简单的法制意识。我们应抓住这种意识,在体育教学与活动中,充分运用“规则”和相关法律常识这个“教材”对学生进行守则的引导,让学生学会遵守规则。同时,让学生制定各种活动规则,用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让法制慢慢地逐步渗透到学生们的脑海中,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规则、理解法制,让他们在实践中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我们在体育活动中才能养成学生遵纪守法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是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法制教育。体育教学多数情况是在室外完成,正因为如此,要求对学生遵纪就显得更为重要。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
二是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法制教育。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的内容不同,所要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内涵,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例如,在跑的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学生的跑动路线正确,在规定的跑道上进行练习,强化“不能越线”的观点从而引入《道路交通安全》的法律内容;在接力跑比赛时,可以渗透《反兴奋剂条例》的法制内容;在投掷项目中,器械的落点必须在投掷区域内,强调区域的“有效性”。在这类投掷项目的教学中尤其要更加注重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时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这样的法制内容;在篮球教学中,身体接触是难免的,教师要告诉学生不能有犯规的动作,不能有伤害对手的行为,强调动作的“规范化”。这样,在篮球比赛中,很多的学生就知道那些行为可为,那些行为不可以为,如果裁判员不公正,就会受到学生的指责。其他体育活动也是如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多动脑筋、努力设计和创造有利的气氛,让学生不断重复优良行为,强化正确的道德认识和情感,尽量避免重复出现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学生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组织性、纪律性教育是一项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的活动,要求参加者必须自觉遵守才能顺利进行,而且各项体育运动本身都有严密的组织形式和规则。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这种严密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具有雷厉风行的作风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这些都是培养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有效手段。
三是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法制教育。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例如,健康教育——营养、体育锻炼与控制体重于室内课上,可以引入《食品安全法》中的相关法制内容,树立学生的法制意识。又如,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对场地器材的保护,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
四是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法制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关键还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中,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足球教学比赛时,教师在裁判执法中,要判罚准确、手势清晰明了、果断,处处体现公正评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中国足球反赌材料向学生渗透《刑法》中“以营利为目的,聚众赌博或者以赌博为业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等法律内容。
总之,体育教育在学校法制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不可或缺。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学生必须遵守一些体育活动的规则,这种规则要明确具体,对学生是一种遵纪守法意识和良好行为的很好教育和培养。在各课时中,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有意识地将法制教育渗透其中,通过设置场景,特别是在游戏和比赛中将法制内容贯穿其中让学生了解规则中哪些行为可为或不可为。学生通过对这些规则的理解,再结合一定的遵纪守法的教育与实践,促使他们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最终上升为一种法制意识。
现代社会与法制息息相关,若现代教育离开了法制教育,就是不完整和不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离不开法制教育,一个连法纪都不遵守的人,能遵守道德规范吗?其社会责任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我们应把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制、遵守法纪,把个人的需求与自己的权利义务结合起来,并与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在心中从小就种下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种子,逐步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与实践能力。这为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第四十中学
(责任编辑 罗登廉)
作者:唐铧
制定教学目标,对于一课书的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标是灵魂,目标是方向。目标越清晰,达成目标的路径也就越明了。那么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第一, 关注文本特点。 文本有什么特点?这是备课首先要思考的。备课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细读文本,因为只有把文本研究深透了,我们才会深刻把握文本的规律,制定出切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可以从文体上结构上、文字上几方面来考虑。本文的魅力来自于各方面的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第二, 关联学习起点。 制定教学目标,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对学情的把握。如果把整个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比做一次长长的旅行的话,那么,教师必须要随时了解学生从哪里起步?到达什么地方?将继续往哪个地方前进?所以,我们要对学生曾经掌握了什么和将要掌握什么,已经有了哪些本领和将要练习哪些本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第三,关乎编写意图。 制订教学目标,要努力研究编者的逻辑起点。一篇文章,选入教材,它便不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整个语文大厦的有机组成部分。那种拿到教材不分年段不分训练点“我的课文我做主”的做法是很不明智的。在教学目标的制订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课后题和教材中的相关链接。因为这些内容本身就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仔细分析这些内容才能理解编者思考的基点。例如,课后题中有“下面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从课文里找出这种类型的句子吗?”这类题目,其实就是提示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语言,通过想象朗读来再现课文的内容。 第四, 关照课标落点。 制定教学目标,还要充分考虑课标的落脚点。课标是一个标杆,而课文则是达成这个标杆的载体。教学目标的制订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比如,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围绕这一目标,总目标又从阅读方法、文学作品阅读、课外阅读等方面作了要求。对于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安排。
(1)朗读、默读、诵读。主要是技能性要求,同时也有过程性要求。朗读的主要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默读的主要目标是:学会默读,养成习惯,具有一定的速度(速度有量化要求)。诵读主要强调诵读的过程,诵读中的体验、领悟和积累。
(2)精读、略读和浏览。这是对阅读方法的要求。精读目标又分解为阅读与理解等多个方面。略读定位于“粗知文字大意”的快速阅读。浏览定位于“查找、收集信息”。
(3)词语教学。主要从积累与理解两个方面提出要求。 (4)阅读与理解的一般要求。从感受、分析、理解、评价几个方面突出阅读主体的地位,突出体验性、过程性目标。从“体会”、“揣摩”、“领悟”、“讨论和交流”、“体味”、“推敲”、“共同讨论”等用语,可以清楚地看到课程标准的指向性。
(5)文学作品的阅读。突出强调了审美体验,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而不是引导学生用手术刀去解剖作品。 (6)积累和课外阅读。提出积累词语、成语、名言警句、精彩句段、优秀诗文的要求,提出积累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145万字以上。
需要强调的是如果阅读课教学的定位仅仅止于阅读理解,这样的语文教学也是不到位的。只有千方百计地把阅读教学引向服务于表达(言说、写作)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学的使命方能完成。否则,按照现行教材的编排,本来就是阅读内容大于表达运用,如果再把阅读课堂仅局限于理解,那学生的语文能力必然大打折扣。
赣榆教研室王常亮
(连云港市“百节好课”)
课题:4.2 走艰苦创业之路(1)
执教:赣榆县外国语学校 王常亮
同学们,诗人于沙曾写了这样一首诗:大家猜猜看,这里的它指的是什么?
猜一猜
有它,无它,不一样
有它,像船儿有桨能漂滩,能斩浪
无它,像一只花公鸡只知为觅食奔忙
有它,即使天黑下来也看得见光亮
无它,纵然在大白天眼前也一片迷茫
它的名字——?理想
师:我为同学们的聪明感到骄傲,那什么是理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将要探究的内容。打出课题:
4.2 走艰苦创业之路 (1)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让我们先一起走近理想,探究一番理想的含义。同学们先不要看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理想的含义。
学生谈理想。
师:那究竟什么是理想、理想有哪些类型、它有什么作用与之相联系的理想还有哪些呢?
走近理想
快速阅读教材103-104页:
1.理想的含义是什么?(指导学生在书中画出)
2.理想的类型有那些?(指导学生在书中画出)
3.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是什么?要指出书中没有明确表述。(指导学生在书中画出)
4.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指导学生在书中画出)
5.思考: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书中没有)
(1)理想的含义是什么?(指导学生在书中画出)
对理想的理解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①理想的方向是指向未来的,理想既不是回忆,也区别于现实。
②既然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所以理想具有可能实现性,它不是幻想、空想。
(2)理想的类型有那些?(指导学生在书中画出)
理想的类型
1.按时间长短分:短期、长期理想
2.按性质分:崇高、庸俗理想
3.按内容分:生活、职业、道德、社会理想
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起主要作用的,它既贯穿于其它理想之中,又是一个人全部理想的归宿和基础。
(3)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是什么?(指导学生在书中画出)要指出书中没有明确表述。
共产主义社会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2.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实现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4)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指导学生在书中画出)
共同理想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示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有联系)
(5)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先让学生自己说他们之间的关系,然后总结。
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
1.从奋斗时间上看,最高理想是长期的远大理想,而共同理想是近期的具体理想。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最高理想只有一个,共同理想先后可能有若干个。
2.从对人生、社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来看,最高理想的作用是根本的,最持久的,同时也为共同理想的实现规定了方向。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之士为了国家、民族和个人的理想不懈追求,终于成就了一番伟业:
梦圆:刘翔在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13年的110栏的世界记录,圆了他的“世界飞人梦”;徐本禹作为2005十大中国感动人物,在大山中破烂不堪的学校中圆了他的“别人帮助了我,我也要帮助别人”爱心梦;杨利伟,这位中国航天第一人,用勇气和智慧,圆了他“巡天遥看一千河”的飞天梦;邰丽华,这个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精灵,用优美而神奇的舞姿圆了她中国唯一登上两大世界顶尖艺术殿堂的舞蹈梦(美国卡耐基音乐厅和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会师,不仅宣告了国民党妄图消灭共产党梦幻的彻底破灭,而且向全世界宣告: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三峡水库的建成,使“高峡出平湖”的愿望成为现实,青藏铁路的通车,更是“天堑变通途”理想的具体体现。更有让人都无限景仰的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至今还在我们耳畔回响。
写一写
同学们,你们读书是为什么呢?每个人心中肯定对未来都有一幅美好的蓝图,请你用
一、两句话,写在课本上,题目就叫“我的理想”。
可要真实呦! (之后让学生读理想)
感悟理想
师:有这样一首诗不知大家熟悉不?
《就义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 作者是烈士夏明翰。他是牺牲前敌人对他进行了最后一次审讯。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当时的情景?
下面就请三位同学再现一次当时的场面。
情感剧场:《让红旗插遍全世界》
要求:1.一名女同学担任旁白,一名男同学扮演敌军官,一名男同学扮演夏明翰。
2.扮演夏明翰的同学要尽力表演出对敌人的蔑视,情绪要高昂;而扮演敌军官的同学则要体现出凶狠而又无可奈何。
3.准备时间2分钟。
(学生活动:教师可安排三位同学课下排好小品“总有一天,红旗会插遍全世界”,这时请三位同学上来表演。)
旁 白:事情发生在1928年2月,这是敌人最后一次审讯夏明翰了。
敌军官:你姓什么?
夏明翰:姓冬。
敌军官:胡说,你明明姓夏,为什么乱讲?
夏明翰:我是按照你们的逻辑回答,你们不是经常把黑说成白,把天说成地,把杀人说成慈悲,把卖国说成爱国,我姓夏,就当然应该说成冬了。
敌军官:你多大岁数?
夏明翰:我是共产党,共产党万万岁!
敌军官:你的籍贯?
夏明翰:革命者以四海为家。我的籍贯是全世界!我相信,总有一天,红旗会插遍全世界!
敌军官:这成什么话?有没有宗教信仰?
夏明翰:我们共产党不信神不信鬼。
敌军官:那么,你没有信仰罗?
夏明翰:有信仰,我信仰马克思主义。
敌军官:你究竟知不知道你们的人?
夏明翰:知道,都在我心里。
旁 白:对于这样一位共产党人,敌人用尽心机,但没有丝毫效果,最后宣布将他“就地枪决。”
夏明翰:给我一张纸,一支笔。
旁 白:他接过来,昂然一笑,然后在纸上写下一首正气凛然的就义诗。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
他们三个表演的真好,让我们用掌声感谢他们。同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夏明翰为什么有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临死之前,面对敌人的淫威,不但没有丝毫畏惧,还能镇定自若地写诗抒发自己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谈一谈
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巨大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第一、崇高理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力量,是照耀人们前进的指路明灯,是人们不懈奋斗的精神支柱。
第二、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第三、崇高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
因此,一个人,一旦树立了正确的、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尤其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处在逆境下,有没有理想,有什么样的理想更是把人分成了不同的两类:一类是英雄,一类是孬种。
那我们应该怎样树立我们的理想呢?老师这里给大家带来一个FLASH动漫,希望看过以后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树立理想:观看动漫《理想》让学生谈感想。
友情提醒
1.制定的目标要是具体的、可实现的,而且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实现。--切实可行
2.要将远大的目标分割成每周、每月、每年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化整为零
3.要以坚定的信念支持你的目标,确信自己一定可以成功。--充满自信
4.在你的良师益友中,要找一个人与你分享目标。他的职责是敦促你切切实实地执行每一个目标。--请人帮助
5.要不断提出更高的目标。--不断更新
最重要的是要付诸行动!
任何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从1岁到101岁都可以为自己绘制一张未来的蓝图,因此理想并不专属于青年人,但对青年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青年人对追求真理、探索人生,有着强烈的需求和愿望;青年时代树立了崇高的、远大的理想,就会使自己的一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所以革命前辈李大钊同志曾这样讲过:“青年啊,你们临开始行动之前,应该定方向。譬如航海远行的人,必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才能有达到目的的一天,若是方向不定,随风飘转,恐怕永无达到的日子。”
所以,无论我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想成为一个有作为、有价值的人,就应该从现在就要树立理想,树立崇高的、远大的理想,把个人志向与共同理想、最高理想统一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无愧于这个时代,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再过5个月,我们人生的第一次考验――中考就将到来。毫无疑问,考上理想的高级中学成为我们全体初三同学的最近期的共同理想。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中考,为实现明年的中考理想尽一份力:
模拟中考
一、单项选择题
1.抓关键词。做选择题时,首先要找出题干中的主要观点。
2.用排除法。包括排错法与排异法。
3.作冷处理。即有时会出现一时拿不准的选项,则先跳过去,待全部审完后再作比较进行排除。
(1)“要引导青少年树立崇高理想,有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才会有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和优秀品质…”因此,为了实现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个人理想与个人利益
A.应该不管任何理由,始终不放弃
B.应该完全放弃,不能有半点私心
C.可以同崇高理想混为一体,根本不作分辨
D.可以同崇高理想统一起来,二者本来就是一致的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A.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B.实现共产主义
C.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D.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材料分析题
1. 读材料:是应该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材料,全面准确地把握其含义,找出关键词。
2.审问题:是找出背景材料和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已明确题意,分清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样做,还要分清共几问。
3.找根据:是找出材料中与教材相联系的知识点,先直接后间接,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4.写答案:是书写要有层次,涉及到多个知识点的题目要用序号标示清楚,上下对齐。
(07中考预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于2006年10月8日-11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不懈的奋斗目标,而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和谐校园的建设。为了落实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某校拟开展“建设和谐校园”系列活动。
请你参与进来,并完成以下活动:
(1)请你为此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2)请你为此次活动设计一个活动方案。
(3)假如你是该校一个班级的班长,请你为本班举行“建设和谐校园”主题班会设计一个主题。
(4)为了这次班会,班主任请你对校园中不和谐的现象做一次调查,你调查了哪些不和谐因素?
(5)针对调查到的不和谐现象,请你分别向学校与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1)建设和谐校园,从你我做起;建设和谐校园,你我共同参与;校园是我家,和谐靠大家。
(2)问卷调查、主题班会、演讲比赛、黑板报等。
(3)我与和谐校园同行;诚信友爱从我做起。
(4)考试作弊、随地吐痰、乱扔乱涂、浪费水电。
(5)学校:
A.与同学签订诚信承诺书,教育学生考试不作弊。
B.加强未成年人的保护措施,建设平安校园。
C.开展校园“小主人”活动,爱护校园节约用水用电。
学生:
A.举止文明,不说脏话,不打架。
B.上课认真听讲,主动学习。
C.诚实守信,考试不作弊。
同学们,理想是什么,我相信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今天就让我们用流沙河的《理想之歌》来结束本课:
诗朗诵:
男: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女: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男: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女: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男女合:平凡的人因为理想而伟大,
有理想这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硕果;
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绿荫。
请乘理想之马,回鞭从此起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流沙河
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因为教学目标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学习层次水平,以及教学的深度广度等,它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并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改革,不管怎么改,怎么创新,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这个目标和方向就是不断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影响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及教学效果等各方面。而文本解读又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前提,文本解读是近年来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正确、深入、透彻地解读文本是教师必备的能力,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和前提。在不具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静下心来读文,潜下心来思考,在文本的主旨、结构、语言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感情等方面有“自我
总之:解读文本是确定好教学目标的前提,而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的关键!
1. 新课标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3. 3.为什么要课程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 4. 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5. 一.学生观 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第一,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阐述,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第二,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这种未完成性是指: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对于复兴中华民族大业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
6.二、发展观 .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地限制了“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全面发展的观点,才能实现“发展”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发展乃是质而不是量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教育乃是养成学生的健全的个性或人格。
7.
三、知识观.这次课程改革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8.四、课程观.要积极利用并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构成课程的素材。
第14课 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
教学目标:
1、了解汽车造型的多样性,及汽车的组成部分和结构。
2、通过想象设计造型和功能独特的汽车。
3、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能用不同的几何图形构画出一二种不同种类的的汽车。 教学难点:启发联想和想象的过程,逐步丰富想象后的造型特征。 教具:汽车图片等。
学具:铅笔,橡皮、水彩笔等绘画工具。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了解汽车造型的多样性,及汽车的组成部分和结构,并能用单线简单将设想的汽车描绘出来。 教学过程:
一、启发引导
1、组织教学,明确要求。
今天我们将是一位汽车设计师,要亲自为人们设计各种各样的汽车。
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大家都见过也坐过汽车,但是你知道汽车分哪几种吗?
(文字板书)汽车按其功能可分为客车、货车和特种车三大类。
教师提问:这些车的主体形象有什么特点?
(简笔画板书)汽车都是由车头、车身和车轮组成。
二、发展阶段
1、汽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有利必有弊。(撞车事件引起的交通堵塞,废气污染) 小学四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 数学 英语 你希望看到这些吗?该怎么办?
2、绘画活动:汽车设计师
教师:就让我们充当一回汽车设计师,请大家为人们设计一辆或几辆想象中的汽车。我们还可从哪些方面提高汽车的功能,使它的利大于弊?
提示:
1、可以在原有汽车功能或色彩上进行改造。(如车能飞,车能在水中游„„)
2、可以用你喜爱的动物、植物以及其它事物的外形进行设计。
3、还可以在设计的汽车旁写上功能或特征类的文字。
三、学生进行创作
学生用单线绘制汽车设计草图,并注明设计功能。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汽车?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通过想象设计造型和功能独特的汽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所带学具情况。
二、创作体验(展现创意)
1、学生交流所设计的汽车具有什么功能。
2、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学生根据提示直接在纸上创作。教师在巡视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提出参考建议;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作画,培养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3、欣赏讲评作品“汽车展览会”。
(1)教师以主持人角色举办“汽车展览会”。
请小朋友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前边,大家一起来评出奖项。
“迷你车”:要求色彩鲜艳,形状美观大方。
“多功能车”:要求多功能,用途广。
“皇冠车”:要求既美观大方,又功能齐全。
(2)肯定学生精彩、生动的设计。对可以修改补充的作品,鼓励继续补充改进。
三、课堂小结
多去观察生活,将生活中的物体进行想象创作。
作业:画出自己设计的汽车草图,并注明设计意图。 板书: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 汽车的种类 组成部分
范画 小结
【教学目标】 ⑴知识方面:
识记:理想的概念、理想的类型;
理解: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同时代有不同理想,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具有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⑵能力方面:
①本框题知识图表列举了理想的分类,不同时代的不同理想等事实,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基本观点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能力; ⑶觉悟方面:
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教学重点】
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教学难点】
①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②理想的概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用诗歌、举例等多种方法突出重点,采用讨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积极的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11年,周恩进奉天(今辽宁省沈阳市)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有一次,东关模范学校的
魏校长在堂上严肃地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读书?学生中有的回答:“为光耀门媚而读书,”
有的答:“为明礼而读书,”有的答:“为家父而读书。”12岁的周恩庄重地回答:“为中华倔起而读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周恩已有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理想。
在此,我也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读书是为什么呢?每个人心中肯定对未都有一幅美好的蓝图,请你用
三、两句话,写在一张纸上,题目就叫“我的理想”,署不署名随你意,唯一的要求便是要真实。
(设计此问题和活动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理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后边有的放矢地讲理想有关内容收集资料) [教授新课]
一、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板书)
1,理想的含义(板书)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①理想的方向是指向未的,因而它排斥过去和现在,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理想既不是回忆,也区别于现实。
②既然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所以理想具有可能实现性,因而它排斥幻想、空想。
2.理想的类型(板书)
理想的分类
1、按性质划分
2、按内容划分
3、按奋斗时间长短划分
(1)按理想的性质划分(板书)
按性质划分:科学/非科学的理想;崇高/庸俗的理想
教师:怎样区分科学理想与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与庸俗理想呢?区分它们的标准是什么呢?
科学与非科学,从哲学上讲是指是否符合客观现实、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在理想上就体现为,凡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理想,就是科学的理想。凡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或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理想,就是非科学的理想
(2)按理想的内容划分: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板书)
社会理想: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和社会面貌的预见和期望。
道德理想:人们对做人的标准和道德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职业理想:人们对未来工作的向往和追求。
生活理想:人们对未来的吃、穿、住、用、行、爱情、婚姻、家庭的具体目标的追求。
从同学们对未理想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有人写到了社会理想,但大部分同学的理想还是限于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我所要强调的是,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这四种理想中,它们的地位并不是平行的、并列的,而是有所区别的,有一定的层次性。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起主要作用的,它既贯穿于其它理想之中,又是一个人全部理想的归宿和基础,所以我们说的要有理想,主要是指有科学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科学、崇高的社会理想总是同国家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围绕“我”字谈理想,这样的理想就像挂在天边的云霞,终将因为无可依附而成为飞逝的流星,转瞬即逝,没有生命力。
(3)按奋斗的时间长长短划分
教师: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设想、追求和向往。因此,这里就有一个实现时间长短的问题。我们把那种需要长时间地艰苦奋斗和努力才能够实现的理想称之为远大的理想,而为了实现这个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我们又必须把其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的目标,我们称之为具体的理想。二者的关系为:
具体理想的前提和基础→远大理想 远大理想的积累和结果→具体理想
从理想的含义中我们知道,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合理的、有根据的设想,既然它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设想,那它就属于人们的意识的范畴,即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从根本上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其它社会条件的产物,都要随着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它不可能脱离社会当时的社会现实。如过去我们对幸福的理解是吃穿不愁,现在则不仅吃穿不愁,而且要吃得好,穿的俏,吃出文化,穿出品位来。什么原因?社会条件变了,我们的理想的标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3.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板书)
( l)理想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时代性)
理想也属于社会意识,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其它社会条的产物,都要随着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历史条的变化而变化,不可能脱离当时的现实。 比如,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什么不能提出看电视的生活理想?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没有这样的经济条件。可见,理想的形成具有时代性。离开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谈理想,只能是“空想”。
(2)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理想(阶段性)
教师:不同阶级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其理想具有明显的阶级的烙印。
教师: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且,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科学的、进步的理想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非科学的、庸俗的理想则会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重大的阻碍作用。那么,崇高的理想对人生、社会的发展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呢?
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4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板书)
第一,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理想的动力作用)
教师: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理想”作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会是什么样子?
学生:会导致民族分裂、国家衰败,国将不国。例如前苏联、前南联盟和前捷克就是最好的例证。“人心齐、泰山移”,要把各民族团结起来,只有靠崇高的理想。
教师:所以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为什么我们过去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第二,崇高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理想的凝聚作用)
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困难和风险,自国内的和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但无论什么困难和风险,只要我们坚定建设富强、民主、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就一定能战胜千难万险,2008年“汶川地震”全国人民四方援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三,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理想的激励作用) 有人说,理想不能当饭吃,有没有理想无所谓。大家讨论一下,应该怎样看待这一说法?
当然不对。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将没有前进的动力,就会失去生命的方向,一生将会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一个失去理想的青年,就像失去彩屏的凤凰──没有生命花,没有青春蕊。因此,理想虽不专属青年人,但对青年人尤为重要。青年人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才能有高尚的精神生活,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第四,崇高理想对青年具有特殊意义。(理想的特殊作用) [课堂小结] 好,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习了理想的有关知识,知道了什么是理想,理想有哪些类型,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且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努力树立崇高的、科学的社会理想。
【板书设计】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1.理想的含义
第一,理想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第二,理想具有可能实现性
第三,理想的实现需要一个奋斗的过程
2.理想的类型
1)按性质划分:科学理想与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与庸俗理想
2)按理想的内容划分: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
3)按奋斗时间长短划分:远大理想和具体理想
3.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理想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时代性)
2)理想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变化性)
3)在阶级社会,理想具有阶级性(阶级性)
4.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1)崇高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理想的动力作用)
2)崇高的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理想的凝聚作用)
3)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理想的激励作用)
4)崇高理想对青年具有特殊意义(理想的特殊作用)
推荐阅读:
小学体育教学中目标定向理论的运用论文06-01
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什么10-12
教与玩结合是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方法论文07-25
体育课教学目标制定方法和探讨06-05
大班下学期体育目标09-23
什么是体育产业论文06-18
再谈教学目标的制定07-19
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09-09
物理教学目标的定位10-15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