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体育教学的创造论文(共11篇)
体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被誉为锻炼体质和锻炼智慧王冠上最明亮的宝石。体育教学艺术的探讨应比一般的教学艺术有着更为丰富和具体的内容。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和体会,谈一谈体育教学艺术的本质、特点和功能。
一、体育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
学生的体育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获得体育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个性品质的过程。体育学习中的发现是经过教学法加工的再发现过程,是人类进步过程的一种体验。
1、体育技能的建构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
体育活动是高度抽象概括的理论,是逻辑建构的产物,所以体育学习需要学习者自身的认识和建构。按照认知学习理论,体育学习是在学习者原有体育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体育认知结构的过程。由于这种“同化”或“顺应”的工作最终必须由每个学习者相对独立地完成,因此,体育技能的建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应当说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2、体育学习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体育既有锻炼身体的`重要作用,又有表现的夸张性,但它以尽可能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已略去了它发展的曲折过程。学生看到的只是更快、更高、更强以及由它们组成的演绎体系,而看不到这些体育技能的发生发展过程,这给学生体育学习的“再发现”带来困难。所以体育学习中的“再创造”较之其他学科要求要高,体育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二、体育学习的特点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艺术性质必然提出相应的要求
1、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过程。
由于体育学科抽象、严谨的特点和体育学习的“再创造”要求比其他学科高,体育教材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理解力、思维力和想像力。体育教师更多的责任恰恰就在于他应当通过自己的“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活动,教学内容的创新、游戏的创新、器材的创新等,从而帮助每一个学生最终相对独立地去完成建构活动。
如教学“耐久跑”,我采用了在操场上布置了电脑键盘的字母组合模式,让学生在自己选择小组的英文名称的基础上,逐个跑步完成的方式,不经意间就完成了耐久跑教学的要求,内容新颖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这样把简单生硬的内容趣味化、具体化,便于学生完成锻炼的建构活动。
2、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感染力量。
由于体育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我们的体育教师就应通过自己的示范使学生体会到这样工作和学习的内在乐趣。一个好的体育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对美的追求。 比如,在五年级篮球传接球的教学之前,我了解到有的学生已经接触过篮球,于是就没有把他们当作“初学者”,而把重点放在动作的矫正和应用上。我没有按“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传统模式教学,而是先让学生尝试,然后通过对两位学生动作的比较、评析,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总结出正确的动作要领,之后再通过示范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接着再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由于方法是学生自己发现、总结得出的,学生有着特殊的感情,练习积极主动。接着我抛出了这样的问题:“你还能想出其他符合篮球规则的传球方吗?”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实践,又发现了“单手肩上传球”、“双手传反弹球”、“身后传球”等丰富的传球方法。各小组自豪的展示着自创的方法,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之后,我让学生欣赏了NBA明星们的传球表演,接着让学生思考各种传球方法再实战中应用,通过小组研究、实践,学生灵活运用了前面学习的多种传球方法。思路之巧妙令我惊喜,学生也感到颇有收获。在不断的设疑、引导、交流中,学生迸射出了创造思维的火花。这样“老师搭台,学生唱戏”,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3、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使体育教学过程成为对体育美的反映过程。
有的体育活动从表面上看来是枯燥乏味的,然而却具有一种隐蔽的、深邃的美,一种理性的美。体育美是体育科学本质力量的感性与理性的显现,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宜人的体育思维结构的呈现。是一种真实的美,是反映客观世界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地把体育美反映出来,并不断地感染学生。
在五年级“支撑分腿腾越”的教学中,我没有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学习支撑分腿腾越”,而是在课始就以“征服面前的山羊”为目标,以“勇敢者的运动”来激励,用精练、准确的语言来进行传授示范动作要力求做到舒展、轻巧、优美、大方,给他们以一种观赏美的享受,以此来激发他们跃跃欲试的情绪。再通过和谐而又优美的音乐旋律,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美的所在,不断地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训练。
一、创设和谐友善的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健康的思维能力
我发现, 许多学生上课不说、不读、不问的主要原因在于存在心理障碍。他们担心读得不好、说得不好被同学看不起, 被老师指责批评。因此, 我在教学中, 既给学生创造发言机会, 又肯定他们发言中的点滴优点。这样, 学生逐渐消除了心理障碍, 勇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了。循序渐进中, 学生形成了健康的思维能力。
二、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提问和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品质
在学生消除了心理障碍后, 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和教学环节, 激发学生兴趣, 激活学生思维。
(1) 抓教学关键进行讨论比较,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教学中, 我注意选准每课书上能引起争论的关键环节, 让学生各抒己见。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后, 我有意提出引起争论的“点”, 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 发展他们的思维。如教《司马光》一课, 我让学生讨论:“如果你在场, 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吗?”学生思维顿时活跃起来, 有的说:“找许多小朋友把缸推倒。”有的说:“爬到缸沿拉小朋友。”我又请他们想:这些办法好不好?为什么?学生又纷纷发表意见, 最后归纳出他们的办法是“让人离开水”, 而司马光的办法是“让水离开人。”在当时的情况下, 司马光的办法最好。学生通过这种讨论比较, 既发展了智力, 开拓了思路, 又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2) 抓课文的结尾, 由果溯因,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小学生思维处于由顺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发展阶段。由于事物之间常常是互为因果, 具有双重性和可逆性, 因此, 利用逆向思维比较容易引发超常的思维。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 我抓住最后一句:“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按照顺向思维定式, 小羊成了狼的腹中之物。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我有意设计一个这样的问题:“小羊就甘心让恶狼吃掉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纷纷发言── (1) 狼扑过来, 小羊一闪, 笨狼掉进河里; (2) 小羊后退到崖边, 狼一扑, 小羊一躲, 恶狼掉进了万丈深渊……学生纯真地赋予小羊以强者、英雄的形象, 而不是一个弱者。这样就使学生突破了思维的定式,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3) 抓课文的空白处, 启发学生想象, 培养学生的猜想思维。想象在创造性思维中作用很大, 是衡量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教学活动中结合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想象, 可采用以下方法: (1) 头脑绘画法, 让学生按照描述的有关内容在自己的头脑中画像, 并表达出来; (2) 转换法, 让学生把图画转换成语言文字, 或把语言文字转换成图画等。在教学《小猴子下山》一课时, 我指导学生看第五幅图, 从小猴子的表情和动作看, 说说它心里怎么样或它会说什么?这样, 通过观察画面, 启发学生想象, 引导学生猜想小猴子的心里感受, 从中培养了学生的猜想思维。
三、鼓励质疑问难,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低年级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因此我们应该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在课堂上教师可指导学生从课题、词语、句子、课后题中进行质疑, 对于学生大胆提出的见解和疑问, 甚至异想天开的问题, 教师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 一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全诗主要写的是弯弯的月儿, 题目为什么叫小小的船?”对于他提出的这个问题, 我十分重视, 引导学生一同去探讨。首先从全诗的一、二句入手, 问:“这两句诗写了什么?”“把弯弯的月儿比作小小的船, 写出了两者的相似之处。”再读诗的第三句, 问:“这句中的小小的船实际指的什么?对, 是弯弯的月儿。”经过一番探讨, 使学生弄明白题目中的“小小的船”实际指的是“弯弯的月儿”, 这是体现诗歌含蓄美的一个方法。在这番过程中, 既鼓励了学生质疑问难, 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总之,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要立足于课堂教学, 同时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应当把握好这一过程。
一、博采众长,选择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打破了一种版本教材独步天下的局面,人教版、新世纪版、苏教版等优秀教材纷纷呈现在教师面前,这就为我们选择性地使用教材扩展了空间。
例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小学一年级下学期的内容。人教版教材的主题图是“花圃图”,通过观察花圃图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新世纪版教材则是创设了“小兔请客”的故事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索。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经过反复比较,我决定在导入新课时使用新世纪版教材的情境图。理由有三:(1)小兔请客属于故事情景,花圃图属于生活情景。相比之下,一年级学生因为年龄的特点,故事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小兔请客中,每10个果子用一个盘子装着(几个盘子装的果子数量对应的也就是几十个),学生在探索算理的时候,更能给学生策略上的支撑。(3)小兔请客的情境图中一个个问题的提出是随着故事的展开逐次呈现的,屏蔽了多余信息的干扰。因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在算理与计算方法的教学上,而不是在开放式的解决问题上。人教版教材的花圃图,如果一次呈现三种花,则开放性强,容易上成解决问题的教学课。当然也可以一次呈现两种花,并且在呈现的时候限制信息数量,提高信息的指向性。在最后的教学中,我使用新世纪版的教材创设情景,而在巩固阶段,使用人教版教材的花圃图,设置开放式的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两种版本的教材统一使用到一节课中,并且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追根溯源,从数学文化的角度使用教材
不追根溯源,认识与理解只是停留在“点线”的层面,而不能深入到“面体”的高度,而这种理解上的局限,必然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理解和掌握的深度。
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教学的重点一般放在记忆各月份的天数上,通过拳头记忆法、歌诀记忆法等,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进行记忆甚至背诵。但是因为只是死记硬背,效果并不好。而关于年、月、日的发展,历史上却有一个极有趣的故事: “我们今天用的公历是从儒略历变来的。在公元前46年,罗马的统帅叫儒略·恺撒。据说他的生日在7月,为了表示他的伟大,于是他决定将7月叫‘儒略月,连同所有单月都定为31天,双月定为30天。因为2月是行刑的月份, 所以2月平年只安排29天,闰年30天。恺撒的继承人叫奥古斯都,他的生日在8月。他决定将8月叫‘奥古斯都月,并且将8、10、12月都改为31天,9、11月都改为30天。这一来不就少了一天吗?于是又从2月里拿出一天来。从此2月平年就只有28天了……”“所以说,2月只有28天并无自然科学上的根据,而只是一种人为规定罢了。”如果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引入这则故事,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这样,学生对大小月的形成有了动感、清晰的认识,而且对数学学科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三、高屋建瓴,站在学科的高度上使用教材
教材是面向学生的“学材”,它是以小学生的视野、思维特点为参照进行设计的。教师如果也圉于其中,而不从更高处着眼,显然是狭隘的和不利于教学的。
例如教师创设了一个情景:王奶奶家门前有一块地(长方形一边缺半圆,一边多半圆),如何求这块地的面积呢?(意在通过割补法求面积)这时有一名学生问:“这是一块地,您怎么移动、怎么补啊?”教师这样回答:“我们现在是在做‘数学题,这不是真的地。”接着出示了第二题:李奶奶家门前也有一块地(地的边是曲线)。这名学生又问:“老师,这块地坑坑洼洼的,您怎么补啊?”于是教师又说:“不是说了嘛,这不是真的地,我们是在做数学题。”
看到这样的案例,我们在一笑过后,是否也陷入了沉思:在第一个问题中,孩子将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搅和在一起;在第二个问题中,孩子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实际上,人类是从探究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开始的。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近似的观点来看:把地割成相等规格的小格子,再数格子的个数(积分问题)。而作为执教者的教师,却没有明白学生的理解与数学学科本质之间的联系,从而造成了这样的尴尬。
这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教学时,需要站在学科本质的高度来理解教材、把握教材,这样才能教出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
总之,能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教学效果的实现。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以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发展为根本宗旨,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创造性“加工”。
明朝教育家王守仁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述过这样一种教学法,王守仁形象地把这种教学法比喻成“时雨春风”,其中论述“今教童子,必使其倾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其实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愉快教学法,其宗旨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乐化教材,努力创造各种愉快教学情境,寓教于乐,从趣促思,激发学生乐学动机,学在乐中,变苦为乐,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这种愉快教学使儿童达到兴趣盎然,情意舒畅,自强不息的境界。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就肯定了愉快教学是教改方向之一。然而时至今日,一些与教改格格不入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如很多人仍抱着“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一贯做法大搞题海战术,上课时还是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头,而且是灌鸭式满堂灌,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教师在课堂之上是高高在上的导师,在这么一种环境之下,一些学生为了那让父母高兴地看到高分数,让老师对自己另眼相看,一味地死记硬背,就连作文也是通过背诵优秀文选而复制到考卷的„„在分数的高压下,学生减负成为一句空话,处于被动地位,后进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种教学方法违背了教学宗旨,违反了教学规律,抹杀了小学生活跃、灵动的思想,束缚了青少年身心智能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国家素质的提高。正因为这样子,为了不让自己的教学也步此后尘,这几年我在语文教学中多采用愉快教学,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发挥他们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与创造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种愉快教学法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如何施行?在运用中要注意什么问题?采用愉快教学法会收到怎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下面我就把这几年在采用这种愉快教学中的一些见解和体会谈谈。
愉快教学的主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要进行愉快教学,首先要面向全体。为此教师要处理好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力争一种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对学习充满渴望与热情,在这个问题上,我是这样做的:对学生一视同仁,深入了解学生,鼓励他们敢于相信自己,敢于肯定自己的潜力,尊重他们的感情和意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使他们感觉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是真诚的,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我们的教学也会因此而能真正充分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否则就难调动学生的思维,课堂也难活跃起来,愉快教学更无从谈起了。
马卡连柯说过“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所以进行了愉快教学要因材施教。大家都知道大多数学生有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等年龄特点,现代心理学和研究也表明,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牲各有差异,只有当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符合儿童的心理活动规律时,教学才易于被学生接受。相信每一个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人都有这样的看法:小学语文的课文大多是接近生活,通俗易懂的,特别是低年级的课文,图文并茂,故事性和趣味性都很强,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利用竞赛、抢答、表演、编故事、讨论等,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要求,做到治面不乱,管而不死。
比如在学习课文《登天都峰》一课时,我通过课件让学生感受到天都峰的高峻危险,创设情境的同时也让他们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形,从而感受到攀登的不易与攀登后领略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惊喜,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地走进文本,走进了课文内容中,并学到了知识。
也谈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张玉梅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从而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小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在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小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只有数学贴近了小学生的生活情境,学生才会对数学产生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去贴近学生生活,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与生活实际是息息相关的,但这些生动的内容被列入教材后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能创造性地再把教材还原于现实生活,将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生活,就能为小学生学好数学提供兴趣依据。如:在教学“10的分成”时,可创设一个分桔子的情境:奶妈拿出10个桔子,要小明分给自己和妹妹吃,小明会怎么分呢?为什么?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生都会积极思考,既让学生对10的组成有了清晰的认识,又在课堂中渗透了“人文”精神,让学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友爱。
小学数学课堂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时主动创设生活情境,但有些问题在课堂中无法真实展现,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却已经经历,数学教师可选择贴近小学生生活的实际材料,用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购物活动,小组内一个同学当售货员,其他学生拿出一元钱去买文具。通过模拟“买文具”这一真实、有趣的生活体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体会到了一元钱的价值及应用价值,突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买东西的乐趣。
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让数学教学方法回归生活
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一个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如果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学生引导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可以适当使用游戏教学,因为小学生喜欢做游戏,游戏符合他们爱玩好动的天性,能有效地调动小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吸引全班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使数学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后,设计一个摆数字的游戏,让学生用小木棒摆数字,说说每个数字用了几根小木棒。然后告诉学生只要移一移。添一根或减一根,这些数字之间能够相互变化,让学生通过合作游戏,自己去发现,然后汇报成果。学生在游戏中会表现得非常主动,通过不断尝试,发现其中很多的奥妙。
三、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把小学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数学教学才会富有生气,小学生才会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也才能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小学数学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使学生成长为社会实用型的人才。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木工师傅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时可以请学生说说: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又如,学习了利息计算后,让学生计算:把1000元钱存入银行,怎样存款更合算?学生先要调查银行利率,选择存款时间、存款方法,再计算利息,找到最合理的存款方法。再如,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形后,可以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思考:“为什么生活中车轮的形状都设计成圆形,圆形有什么特别之处?”
充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不断地提高小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如,学习了有关面积计算的应用题后,学生学会量窗户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而后再导入生活,引导学生实际计算做窗帘要用多少米布。这就应考虑到窗帘要比窗户长一些,宽一些,如果是面积较大的,用两幅窗帘面对拉,两幅窗帘中间还应考虑重叠部分等等。又如:学习“正方形的认识”后设计如下情境:这是一块打碎成两块的正方形玻璃,要照原样配一块该怎么办?在没有尺的情况下,应带哪块玻璃?还是两块都带去?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大地锻炼了学生的与实践创新能力。
曾令坤
内容提要: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学好普通话的工具。然而集中近八周的时间,让刚入学的儿童掌握一组相对单调、枯燥、抽象的符号,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传统的拼音教学,学生机械地记,枯燥地读。教师的指导仅仅体现在领读上.
关键词:兴趣 正文: 活动 合作 学以致用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学好普通话的工具。然而集中近八周的时间,让刚入学的儿童掌握一组相对单调、枯燥、抽象的符号,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传统的拼音教学,学生机械地记,枯燥地读。教师的指导仅仅体现在领读上.如何进一步提高汉语拼音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好拼音呢?我在教学中的体会是:
一、多彩活动——兴趣之来源
传统的拼合教学死记硬读,学生毫无兴趣可言。兴趣是学好知识的首要因素,让学生对学习汉语拼音充满兴趣是关键。在拼音教学中,如果总是授之以鱼,告诉学生这是什么、怎么读、怎么记,久而久之必定会造成学生的厌烦情绪。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那就要授之以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寻求乐趣。我在开始教学汉语拼音时,每个字母都会编一句儿歌,便于学生记住它们的音和形。如:“小姐姐爱唱歌,张大嘴巴 aaa ”,“清晨公鸡要打鸣,圆圆嘴巴 ooo ”。当教学汉语拼音第3课,我讲到“ b ”的字形时,说“小姐姐听广播,右下半圆 bbb ”。学到声母“ p ”时,我问“你准备怎么记住 p 的样子呀?”一名学生在我的启发下学着编了句儿歌“小弟弟爬山坡,右上半圆 ppp。”我听后大加表扬。后来的汉语拼音学习,基本上是学生自己编儿歌记字母,我只是稍加指点。如“姐姐弟弟来摸瞎,两个门洞 mmm ”,“椰子树上椰子多,左 i 右 e ie ie ie ”,“我爱北京天安门,左 a 右 n an an an”等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对学习汉语拼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发展。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他们往往开始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听讲,有目的地注意有关事物,但不能持久。新教材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如果我们的教学方法能够具有多样性和趣味性,就能调动起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兴趣来自多彩的活动兴趣 是学好知识的首要因素,让学生对学习汉语拼音充满兴趣是关键。在拼音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那就要授之以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寻求乐趣.在拼读练习的教学中,待学生掌握了拼读方法后,我设计了“找朋友” 的游戏,就是把声母卡、韵母卡分别交给学生,哪两个(几个)能组成老师要求的音节,他们就是好朋友。我也常和学生一起做“摘苹果”游戏。板画(简笔)苹果树将声母、韵母分别写在半个苹果的贴片上,拿对了声母、韵母卡片,合起来是一个苹果。此外,我还领着学生捉迷藏(训练练拼),比赛“开火车”,进行演一演(识字)等活动。我觉得拼音教学中恰当地安排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歌诀法——有效的教学方法
拼音字母是一些抽象的符号,而且有些字母很容易混淆,像 ie 和 ei。如果只是分析字母构成效果不会太好,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采用歌诀法来进行拼音教学。如区别旧和引,我编了歌诀:小人砍树 ei ei ei,小人倚树睡一夜(ye)。教学“ iu ü”一课,我采用了歌诀教学:小 i 的妈妈是大 y,大 y 小 i 挨一起(wu),小ü爸妈不在家,大 y 阿姨照顾他,小ü非常有礼貌,见了大 y 就摘帽(yu)。利用歌诀去教学,学生兴趣浓厚,而且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识字。生动形象的画面,朗朗上口的儿歌是小朋友喜欢的。汉语拼音的教材图文并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画,并精心设计儿歌,千方百计地给孩子们提供“情境图”与“语境歌”。苏教版小语第一册的第三课“b、p、m”的情境图为:许多人爬上山坡(po)去看大佛(fo),一个小朋友用手摸(mo)大佛,爸爸告诉他:“你听,大喇叭里正广播(bo),大 2 佛是文物,不要用手摸。”与之相配的语境歌是:“爸爸带我爬山坡(po),爬上山坡看大佛(fo),大喇叭里正广播(bo),爱护大佛不要摸(mo)。”教学时情境图用以指导学生观察,并相机出示字母,语境歌则用以巩固所学的字母。小朋友在图与歌的情境中学习,知道了字母并不是神秘的东西,而是存在于日常的语言之中,从而缩短了学生与汉语拼音的距离。另外,借助形象的图画和琅琅上口的儿歌帮助学生认识、熟悉字母,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审美教育。教字母发音和教字母形态时,都可利用“图与歌”来创设趣味情境,如教单韵母“o、o、e”,可用这样的儿歌:“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CIQG,太阳出来公鸡叫,圆圆嘴巴000,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是个e,扁扁嘴巴eee。”儿歌是一种将所学内容本身转化为富有音乐感的便捷直观的形式,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说唱,在流动的节奏感中快快乐乐地学习,对于爱唱爱说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尤为喜欢。
三、小组研讨一培养合作学习意识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人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我认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在拼音教学中,我体会到小组讨论研究学习很有必要,它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初步的合作意识。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先自己试一试,掌握好的同学帮助一下有困难的同学。例如拼读时,可以这样跟学生说:“要像老师那样,先看声母、后看韵母、再加上声调、碰一碰看看发什么音?”这样的要求实际上强调拼读的方法,学生容易接受。教师再补充一句,“看谁是最好的小老师”。这样极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好胜心理促使他们竞读互学,课堂气氛热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树立起来了。因为只有参与具体的活动,他们才能获取知识、与人合作,才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汉语拼音的过程中,切忌为教拼音而教拼音,不应把教学与语言学习割裂开来。因为声、韵母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单靠死记硬背行不通。那么在教学中就要启发学生根据声韵母说词造句编儿歌,赋予字母以意义,这样能引起儿童注意和学习兴趣,让他们能用上所学的拼音知识,体验到获取新知识后的成就感,并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也进一步训练了儿童的思维,丰富了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语文实践的过程中,给了每个学生展示、表现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哪怕是小小的成功的快乐。只要我们赏识所有学生,那么每个学生都不会让你失望,每个学生都会喜欢你、喜欢拼音、喜欢语文。语文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驰骋学生的想象力,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拼音教学也不例外。其实,汉语拼音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教学 中要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把拼音教学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把汉语拼音纳入到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去认识、去定位,使汉语拼音教学真正能为整个语文教学奠基铺路。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审美教育。教字母发音和教字母形态时,都可利用“图与歌”来创设趣味情境,如教单韵母“o、o、e”,可用这样的儿歌:“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CIQG,太阳出来公鸡叫,圆圆嘴巴000,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是个e,扁扁嘴巴eee。”儿歌是一种将所学内容本身转化为富有音乐感的便捷直观的形式,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说唱,在流动的节奏感中快快乐乐地学习,对于爱唱爱说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尤为喜欢.拼音教学中让孩子们玩中有学,学中有玩,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本身所蕴藏的快乐因素。教拼音字母字形时,鼓励学生用身体、手势来“手舞足蹈”。例如,在教“o”这个单韵母时,可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用你的动作来展示„。‟的样子?”有的孩子把嘴张开,拢成一个圆形;有的把食指与拇指围成一个圆形;还有的用两只手臂圈成一个圆形……多种多样的形状表示“o”,让孩子们兴奋不已。低年级孩子课中容易疲劳,可设计“汉语拼音休息操”,既可以调节学习状态,也可以巩固拼音字母知识。如:“点点头,伸伸腰,我们来做拼音休息操;动动手,动动脚,我们来背声母表b、p、m……;扭扭脖子,扭扭腰,我们来背韵母表a、o、e……;站要直,坐要正,我们来背整体认读音节表zhi、chi……;专心听,勤动脑,学好拼音字母基础牢”。(可根据教学进度自行安排操中的拼音字母与拼音知识)学中玩、玩中学,是我们教师应该为孩子们创设的教与学的境界,这样学生将学得兴趣盎然,教师也教得兴致勃勃。
四、学以致用“拼与写”
汉语拼音是一串枯燥无味的字符,要想让学生想学、乐学,就要变无趣为有趣。要充分利用教材,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创设语言环境,让音节在语言环境中反复出现,使学生熟练掌握、巩固、运用汉 3 语拼音的技巧,最大限度地发挥汉语拼音多功能的作用。可以通过编故事、表演等途径让学生生动有趣地学拼音。我在教学 ba 的四声时就是用故事穿插的,故事的主人公是聪聪。我说:“徐老师知道同学们有的喜欢唱歌、跳舞,有的喜欢画画,还有的喜欢玩,那聪聪喜欢做什么呢?”(多媒体显示喇叭花面),接着出现音节 bā,以多种形式练读。又说:“有一天,天气特别好,聪聪出去玩儿,走到院子旁看到了什么呀? ”(多媒体显示小女孩打靶画面)再以多种方式练读 bǎ。“聪聪继续走啊走,又看到什么呀?”(多媒体显示小男孩拔萝卜)“聪聪看到这么多有趣的事,真高兴,他要回去告诉爸爸。”(多媒体显示爸爸画面)一个故事讲完,学生学得兴趣昂然,ba 的四声也学会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还拿出了八支铅笔、八本书、一把伞、一把刀等东西,通过训练说话达到巩固音节的目的。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汉语拼音,无疑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具体的音节时,可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得着。还可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用品贴上一个自己写的拼音标签,把家中的生活用品、家具、电器都贴上这样的标签,孩子们自己给冰箱贴上自己制作的拼音标签时,兴奋与快乐溢于言表,因为他们学的拼音有用了。为了进一步引导孩子们用拼音,教师用拼音给每个孩子写一封信,信中有的是夸奖孩子的话;有的是建议小朋友去读拼音读物;还可以是一首儿歌……小朋友自己做邮递员来送信,“邮递员”小朋友快乐地拼读收信人的姓名,收信人兴奋地拼读“信”的内容。在送信过程中,引导孩子们自然地用礼貌用语,“邮递员”这样说:“这是你的信,请收下1”收信人说:“正是我的信,谢谢你!”练拼读、练交往与激发使用拼音的热情熔于一炉,没有生硬的规定,孩子们悄悄地带来了汉语拼音读物读起来,有的用拼音自己画起了课程表,有的用拼音给爸爸写起了信,有的用拼音记录家庭住址,还有的用拼音认起了字……
五、充分开发教材中的图画资源
人教版实验教材中的每一课都安排了色彩明丽、内容丰富、具有启发性及思想深刻的图画。对于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一年级学生,这些图画是巩固汉语拼音、进行听、说、想像与拓展思维训练、培养创新精神的极好素材。教学“ d t nl ”一课《小兔追马图》时,我先问学生,“观察图,你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直接看画面就说出,有一匹小马和一只小兔。我接着说:“借助音节再看看,还有什么?”学生就会借助音节说出,还有一片土地,小马身上驮着一袋大米。教师这两个问题,主要是复习新学的拼音。接下来.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米袋漏了但小马没发现,小兔一边追一边喊,累得满头大汗。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然后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小马妈妈让小马驮上大米到九里以外的姥姥家串门。小马听说要去姥姥家,心想一定能吃到姥姥准备的嫩草。他高兴极了,还没等妈妈把话说完,就驮上米袋,一溜烟儿跑出了家门。他哪知道,米袋漏了,妈妈还没来得及补上呢。一粒粒米掉在地上真可惜呀!这时候,在地里挖野菜的小兔看到了,他急忙去追小马:“小马哥哥——小马哥哥——快等一等”,追得小兔满头大汗,小马才停住脚步……教师讲到这里嘎然而止,问学生:“同学们,想一想,小兔和小马会怎么办?怎么样才能补上米袋?先想一想,再和你的学习伙伴商量一下。看看谁想到的办法最好?”经过充分的讨论后,有的学生说:“小兔把小马领到附近的家里,让兔妈妈补好了米袋。有的学生说,四周没有人家,小兔用野菜塞住了漏洞。还有的学生说,幸好小马妈妈及时赶到,补上了米袋,还教训了小马一顿,告诉他做事要细心,别着急。最后,让学生对小马和小兔说句话,再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说说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们的想像力,如果教师能为他们构筑足够高的梯子,为他们的想像插上有力的翅膀,他们的想像会远远超出我们成人,他们的心是纯净的,应该还给他们本属于他们的空间,让他们自由畅想。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图画,挖项课程资源,让教材内容为教师的教服务,为学生的学服务。
六、在语言环境中学习拼音
拼音服务于识字、阅读以及学说普通话这一作用的发挥不仅要在学完拼音之后,还要体现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拼音部分安排认 70 个常用字,并配有内容丰富的插图。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将学习拼音与识字训练和听、说、阅读结合起来;我的做法是:读音节、口头组词、再说话。如教学了音节 ma,学生组词“妈妈”,教师板书“妈妈”,然后教师用亲切的语言说:“妈性是最疼爱我们的人,你想对妈妈说什么?”学生都能说出“感谢妈妈”之类的句子。教师再相机引导学生说说妈妈的样子,妈妈每天干活怎样辛苦等。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训练学生自由表达。教师再用富于感染力的语 4 言介绍各自的妈妈,让学生模仿老师的样子向学习伙伴介绍一下各自的妈妈。这样教学,学生都能说几句关于妈妈的句子,甚至有的还能说出一段意思明确的话来。在和谐亲切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学会了拼音,认识了词语,训练了说话,一举三得,教师只需相机引导,就可以轻松实现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导, 也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
例如, 在讲第二十五章“简单事件的概率”时, 可利用社会上常见的买彩票引入课题, 把模拟摇奖器带入教室, 让学生猜想购买彩票中奖的可能性有多大, 然后告诉学生,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是这一章研究的对象.
又如, 在讲利率应用题时, 可以这样引入课题:现在我手上有10000元人民币准备存入银行, 目前银行一年存款利率是1.98%, 三年存款利率是2.52%, 是一年一年地存合算, 还是连续存三年合算?这时同学们就会议论纷纷.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指出: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需要应用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这样教学, 学生自然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积极思考问题,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创设良好的思维情景
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有助于灵感的闪现, 创设愉快情景和氛围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良好的思维情景是一种主动、积极的迫切探求新知的环境, 是一种敢想善思的创造性学习的环境.这种环境的产生来源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如我们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的教学中, 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前面解方程, 我们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二是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三是没有实数根.能不能不解方程就能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呢?回答是肯定的.不信请同学们举几个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 我会很快说出它的根的情况.同学们出于好奇心, 争先恐后的发言, 我都迅速说出了这些方程根的情况.同学们由于好奇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奥妙所在.学生的好奇心理化成了求知欲, 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 这种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打破传统,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充分发挥想象力, 突破原有知识圈, 从多方面推测和构想中寻求新设想的思维方法.要切实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打破知识系统化, 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喜欢对知识进行归类, 认为这样做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所以, 我们原来的一些教学中, 过程环节比较薄弱, 只注重结果.我们要通过一题多解, 培养创造性思维.思维的广阔性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 它是指全面地观察问题, 运用多面的知识去寻求解题方法的一种思维能力.
通过一题多解, 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常见的解题方法、解题技巧, 不受定式约束, 敢于突破, 大胆提出独特见解, 善于从多角度、多方面寻求解法,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 提高解题技巧, 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 指在知识和技能探求中的更新立异.求异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 教师要力求摆脱习惯认识的束缚, 开拓思路, 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大胆尝试, 勇于求异, 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去思考问题, 尽可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点、新思想、新办法.
如, 已知正三角形边长为a, 求它的内切圆与外切圆组成的圆环面积.
解设大圆的半径与小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
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解法, 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哪种方法更简捷?
(1) 若把题中的“正三角形”改为“正方形”结果又是多少?观察发现:圆环面积与正多边形的边长有关, 而两圆半径不出现.
(2) 若把题改为“正六边的半径为R”, 结果又是多少呢?
本题构造出的问题: (1) 问题; (2) 由低要求到高要求, 处理方法从特殊到一般, 发现规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诱导了其创造性的发展, 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常用方法.
——充分挖掘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重庆市九龙坡区铁路中学古强1215773722@qq.com
【内容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从历史教学的实践出发,深挖历史学科本身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研究前不久撰写的《挖掘历史教育中的德育因素初探》 一文,探索从情感教育、人格培养、动手技能三个方面充分挖掘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发挥初中历史教学的“立德树人”功能,真正实现立德为先、树人为本。
【关键词】历史教学、立德树人、德育因素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每一课时教学,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从教十二年来,我一直思考着“怎样才能够真正影响孩子一生,让学生终生受益?”党的十八大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其实已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最完美的回答。“立德树人”可以诠释为树立德业,培养人才。伴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不难发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及升华实质上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无形的德育教育,也就是初中历史教学“立德树人”功能的真实再现——正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能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1]
透过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我们深知初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健全人格和科学探索精神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同时又具有不可替代的“立德树人”功能。正如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先生所说:“为什么要学历史?为了学会做人。”能否充分挖掘好初中历史教学的德育因素,直接关系到初中历史教学的“立德树人”功能的发挥。我认为就当前对学生的教育而言,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立德树人”功能,应该从情感教育、人格培养、动手技能三个方面充分挖掘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情感教育方面
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丏尊曾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2]中学历史教材本身具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内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有关爱国主义内容巧妙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打破传统历史教学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的现状。
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先进人物为榜样,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英雄人物曾为国家和民族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其精神可歌可泣。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联系历史上的这些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英雄事迹和先进事迹,尽量地将他们的事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会那种悲壮、崇高的美感,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功能。例如我在《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中,对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重点突出林则徐禁烟的态度之坚决和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把大量林则徐禁烟的言论和事迹展现给学生后,学生对林则徐的敬佩形露于色,爱国主义热情高涨。
以中华古老的文明史为主线学习中国古代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就中国古代史而言,川教版历史教材的编排对于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辉煌灿烂的文化十分有利,完全可以形成一条主线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文化部分时,我打破了正常的一课接一课的教学,而是把整个文化史列为一课梳理,先让学生整体把握究尽有哪一些文化成就,然后开设《历史天空》主题[3],让同学们把教材中的文化成就找出以后,通过各种形式根据老师的框架展示出来,比如造纸术的发明、秦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当学生通过自已的形式找出并展现时,这么多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让学生们感到无比自豪,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展示也让学生们明白了面对这些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他们应该做些什么,一种时代赋予的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以近代中国的屈辱史为主线学习中国近代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学生如何能正确理解这句话含义,学习中国近代史后一切谜底都解开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面对着外国列强的入侵,面对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探索中前进。例如在主题活动《列强的侵略》一课中,我让同学们构思用文字与图案进行设计,既展现出侵华史实,又展现出中国社会性质变化的程度,在设计中有个别同学干脆用彩图制报的形式表达自已对这段心酸历史的“憎”[4]。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明白了“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也明白了自已现在的任务,无形中树立起了自已的社会责任感,一位学生在自已的教材上留言:屈辱只能代表过去,我们的未来是辉煌!
人格培养方面
充分利用历史教材的空间,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历史就是要用“事实说话”。我们使用的是川教版历史教材,有一个课后设计——“心得疑问”,教材的这一设计给了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我通过巧用“心得疑问”让学生大胆质疑,并通过自已收集相关史料信息论证,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5]宋代教育家朱熹也曾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节历史课收获有没有,“立德树人”的功能是否得到发挥,可以从每课后学生的“心得疑问”中看出来,什么都写不出来说明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是失败的,心得是学生的体会与收获,疑问是学生的思考与收获。有“心得疑问”证明教师这一堂历史课的收获是很大的。每一节课上完之后我都会习惯性地给学生布置心得疑问,让学生去更多地思考问题,通过反馈心得疑问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在下一节课的时候有针对性的让收集补充史料信息的同学进行解答,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应是早在 15 世纪的苏格兰德拉蒙德说过的那种:“不愿思考推理的人是顽固的,不会推理思考的人是愚昧的,不敢思考推理的人是奴隶。”
十二年的教学实践已让我深深地了解到了“心得疑问”栏目设置的重要性,现以课后收集的一些典型的心得疑问与大家共享——《辽宋西夏金》一课,李宇同学:“学了历史,既丰富了解历史文化的知识,不让自已开阔了眼见,在这一个历史国度,我知道了10-12世纪,我国先后出现了北宋同辽、西夏政权的并立和南宋与金对峙的局面,然而,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便是南宋与金对峙时,岳飞的忠勇过人,他的精忠报国,文武全才让我大感
佩服。岳飞当时为什么不造反呢?”邹宗黎同学:“我学到了岳飞是一个精忠报国的好将领,却被昏庸的皇帝和奸臣害死,让我对此感到悲愤,我要学习岳飞的不怕苦,英勇不服输的精神,为什么岳飞拼死也要跟随昏庸的皇帝呢?被害死者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科举制度》一课,黄怡同学:“今天了解到有关科举制度的知识,让我觉得很充实很快乐。想想当时那些人考试过程有一点羡慕,也有一点叹息。毕竟考试是很严格的,但是他们到晚上的时候要自已点蜡烛考试,蜡烛的光亮是很微弱的,这样人的眼睛不会近视吗?古时候的人近视又是怎样根治的呢?”查婉仪同学:“从古到今,都有这样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简单的科目入选的人永远多,困难的则相反。就我们个人来说当然不太希望科举制度建立,这毕竟是考试的前身,不过就社会来说是希望的,因为这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也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生活。”《宋代社会生活》一课,张怡灵同学:“学了这课,我不禁为宋朝的繁荣感到震惊,那时没有车,一切都是靠自身的劳力,却也有不逊色于现在的繁华与热闹,那时的衣、食、住、行也是别有特色!娱乐多样性,虽没有什么电视、电脑、但却让人与人的距离更加接近。”《走向全盛的唐朝》一课,李丹丹同学:“历史上唐太宗曾在战场上先后骑过六匹战马,被称为‘昭陵六骏’可是书上为什么出现六骏之‘飒露紫’还有五匹分别叫什么名字?”从这些典型的“心得疑问”大家可以看出,学生通过课后撰写心得疑问,思维已渐渐被打开,调动了积极思考问题的主动性,也激发了学生去查阅大量史料补充知识的兴趣,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历史教学的“立德树人”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通过历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教学对象的针对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现在的初中学生多数都存在着怕吃苦,贪图好耍的心态,面对困难,经受不起挫折。如何正确的引导并及时纠正这些问题,历史课堂教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针对现在初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寻找先辈们宝贵的精神遗产,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调整,见缝插针,融入德育教育,效果较为明显。比如针对学生不能正确面对挫折的问题,在学习春秋争霸的吴越战争时,我把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以讲故事的形式展开后又与重庆地方台《麻辣生活》节目中的一个不珍惜时光的故事作对比,让这一部分学生真正感受到如何正确面对自已的生活和遇到的困难,虽然短时间内全部纠正还不太可能,但从调查的结果看,1/3的此类同学都表示已经认识到问题并开始在调整,可以看出这种润物
无声的教育效果是有力度的。
针对那种文明礼仪意识薄弱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只要是当天历史课上涉及有相关的名人名言和历史小故事,在教学中我利用课前准备的内容,以此去感化学生,尽可能让学生步入文明礼仪的正轨。当然不是所有的课都有补充内容,要合理的取舍,不要刻意去乱找联系,这样会适得其反。
动手技能方面
越过历史知识的界限学习历史,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6]怎样去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实际上要回归到学生如何亲自参与对科学的探索,对历史教学而言更直接一点就是如何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社会生活综合实践课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四大发明时,《雕版印刷术》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堂教学中准备了雕刻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亲自动手,以便掌握刻印的原理,使学生加深了对雕版印刷术的了解,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又认识到了雕版印刷术存在的问题;在学习两宋时期的经济时,一位学生对两宋时期的陶瓷非常感兴趣,课后我与综合实践老师联系,开展以仿制手工制品为内容的学科合作实践,让学生们合作,设计两宋时期可能存在手工品,学生既体会到了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达又通过自已的实践感受到了科技艺术的魅力
[7];在学习了战国争雄后,针对绝大多数男同学对古代兵器的好奇,组织了学生开展仿制古代兵器比赛,学生自制兵器——有的结合现代兵器的特点制作,有的根据自已在电影电视上见到的古兵器制作[8]„„多种多样,很多仿制兵器保留了古兵器的特点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创新,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技能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实为两全齐美。纵观以上的教学实践,对于学生要掌握一项技术而言,初中历史教学的这一特殊性正好发挥了急先锋的作用。我坚信只要我们本着科学的态度注重实践,对于历史教学,我们一定会实现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上对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因素的挖掘仅仅是在日常的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一点实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融入德育因素,进而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及佐证资料】
[1][6]《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2]《爱的教育》夏丏尊译本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3]资料:《历史的天空》为学生刘鑫所作2009年
[4]资料:《勿忘国耻》为学生黎婷婷所作2009年
[5]《给教师的建议》(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年7月
[7]资料:学生仿制手工制品2008年(右)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价值的历史材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关于历史材料的分类,由于分类标准的不同,使得分出的类型也比较复杂。比如,按表现形式,可将历史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三种;根据价值属性,可将历史材料分为“原始材料”和“间接材料”两种,等等。近日,在阅读《国外历史教学案例译介》一书中又看到了一种材料叫“故事材料”.于是,特地网络搜索了一下“故事材料”.原来,所谓“故事材料”,是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研究员何成刚博士和沈为慧老师共同撰写的文章《例说“故事材料”的重要特征与教学运用》中,首次提出的。这种分类对历史研究没什么价值,但是对历史课堂教学却很有价值。
文章中提到:“故事材料”除了具有一般历史材料的特征外,更突出以下三个方面:1、有鲜活、具体的历史人物;2、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3、反映的是一个历史事件的个案,学生通过该历史个案,往往可以得出一些普遍性的认识和结论,即达到“以事明理”的效果。总之,“故事材料”本身呈现的不是一个宏大的、充满教条的历史叙事,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可读性较强的历史故事。
的确,尤其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故事教学”往往有着非常良好的辅助教学作用。比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难忘九一八》一课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如何理解中共的立场,出发点,这样做的目的呢?书本中并没有提供其他的材料,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若教师只是生硬地分析其中的缘由,学生势必理解不透彻,且容易遗忘。若使用“故事材料”的教学方法,这一难点便能迎刃而解。我的设计如下:
当时在东北军内“杀蒋”的呼声很高。特别是一些年轻的下级军官,对共产党“不杀蒋”的.主张很不理解。周恩来受邀,前去做说服工作。周恩来说:“要杀,这有什么难的?一句话就行了。当时大家都怔住了。但紧跟着周恩来又说:”诸位,在这种形势下,是杀好还是不杀好?杀了一个蒋介石,就会出来一个何介石,李介石。这个何介石呀,他一上台,就会公开地和日本人勾结来攻打西安,内战就会继续,中国就会灭亡。如果不杀呢,现在蒋在我们手中,就可以逼将抗日。“ 在场的一位军官还提出这样的问题:”共产党和蒋介石势不两立,为什么这次不趁机报仇“.周恩来举了红军将领徐海东一家36口人被蒋介石杀了35口人的事例说:”这个仇够深了吧?可是,这次他还是主张不杀蒋介石。因为他是共产党员,对共产党员来说,民族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这段故事材料,让学生充分看到共产党博大的胸怀。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能够摒弃前嫌,以期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故事材料“来辅助理解,从而避免历史教学的成人化与过分专业化。但是,”故事材料“的选择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1、故事中的时间、人物、事件的大致内容均须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不能完全杜撰,那样就失去了历史的价值
2、故事中的内容表述必须通俗易懂,有一定的感染力,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3、故事材料的选择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不能随意选用,更不能滥用。
阅读所得:有所求亦有所遇
有阅读就一定有收获。而阅读所得则因人而异, 即有“所求”和有“所遇”。所求, 就是阅读时我们寻求的对文本的一般性的理解, 包括文本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写作思路以及背景知识等信息, 这些信息是属于群体的;所遇, 是指阅读时, 此次阅读体验与以往的阅读经验或生活经历发生冲突、融合, 而产生的全新阅读体验, 它是以阅读者个人体验的形式存在的, 不属于群体但可以分享。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所求”, 更要有“所遇”, 所求是通过基本阅读完成的“规定内容”, 而所遇则是要通过“深度阅读”方能达到的“自选内容”。
例如学习王英琦的散文《看社戏》 (苏教版选修《现当代散文选读》) , 由于学生们的预习比较充分, 在课堂上很快就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写作思路以及情感思想达成了共识, 课堂教学也就自然完成了“基本阅读”, 进入到“深度阅读”。经过短暂的再读、思考后, 一位同学举手示意:
“老师, 我认为这篇散文中作者在叙述和描写时的‘穿针引线’的手法很好, 文章写得很细密。”
“何以见得?”这位同学“穿针引线”的见解令我很吃惊, 它超出了我对这篇文章的所有预设。
“这篇文章很长, 但是我感觉思路非常清晰, 尤其是文章的转接处, 都很自然合理, 当全文读完之后, 越觉得作者的每一步安排, 其实都事先有伏笔或者预设。比如文章从台前看戏过渡到台后观察演员的生活, 作者写到‘看至三分之一时, 我忽地来了心血, 抱着儿子转到了后台’, 这一句看似突兀, 其实自然, 作者所谓的‘心血来潮’, 此前早有伏笔, ‘我承认, 我并不能听懂所有的戏文……’、‘对我而言, 与其说是对豫剧感兴趣, 毋宁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兴趣’等等, 这些都暗示作者不可能单纯地为看戏而来, 走到后台看演员的生活, 也就水到渠成了。”
一番话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 同学们议论纷纷:
“老师, 上次我们欣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时候, 就讨论过‘风雪’的作用, ‘风雪’一步一步推动情节的发展, 我想与此异曲同工吧。”
……
话题一下子集中到文章行文思路的讨论上来, 此时, 教师适时抓住机会,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了“后台观察演员生活”的场面, 围绕着行文的巧妙安排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欣赏。
这是阅读教学中“所求”和“所遇”相结合的典型课例, 基本阅读中“所求“是基础, 而深度阅读中的“所遇”是学生阅读探究程度、阅读品质的综合体现, 也是阅读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所遇”体现出的是阅读的差异性, 因人而异。阅读教学则更应该关注这种差异, 鼓励个性的阅读, 并能及时筛选典型, 概括提升, 进而把个人阅读智慧转化成集体阅读经验, 把个性阅读经验转化成集体阅读成果。
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从文本获取信息, 更要关注阅读者的个性体验, 这才是阅读教学的精彩所在。
阅读方法:有所循亦有所悟
阅读教学区别于自由阅读之处在于教师之于文本以及学生的影响非常明显, 包括阅读目标、阅读重点以及阅读的价值取向等多方面, 教师要做好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更要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为学生营造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宏观的课堂组织过程, 微观的问题设计等) , 既要有“所循”, 又要有“所悟”, 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尤为重要。
所谓“所循”, 是指教学应遵循阅读的一般原则, 实现对阅读文本的基本内容、写作思路、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技巧、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欣赏;“所悟”是教师为实现有效教学而选取的独特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所循”是基础, 体现教师对课堂教学把握的准确性、科学性, “所悟”则是智慧, 体现教师处理课堂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例如屈原的《离骚》, 语言的距离和陌生给学生的阅读和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 教学中, 如果把重点放在词句的理解上, 看似正面面对难点, 实则是典型的从文本到文本的机械的教学, 就会使课堂陷入枯燥的文章解释中, 诗歌的美感也失去了。如果充分考虑诗歌的特点以及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心理, 就会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做这样的尝试:首先, 利用诵读, 营造氛围, 巧妙架设情感的桥梁。语言的陌生是《离骚》之于学生的难点, 但情感的充沛使诗篇在唱叹中闪现着语言的光芒, “须歌之抑扬, 涕泪满襟, 然后为识《离骚》, 否则如戛釜撞钟耳”, 借助朗读进入《离骚》, 恰恰是抓住了理解诗歌的关键。其次, 再现背景, 激发想象, 诗意品味美好的人格, 以广阔的背景来注解, 既可展现诗人生活的社会背景, 也可展现诗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及其产生的广阔土壤, 通过相关资料的链接, 为学生还原社会生活背景,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体验诗人的情怀。最后, 体验创作。充分体验了诗人的情怀, 必然生发阅读者自身的情感激动, 胸中涌动诗情画意, 此时, 适时鼓励、指导学生创作, 则水到渠成。以下是学生课堂交流的部分诗作:
流年似水春秋梦, 叶落花又尽。孤身异处荒凉地, 欲语泪先流。遥思美人迟暮时, 思绪又翻腾。愿挟赤胆为君导, 鬓虽残, 心未死。《武陵春·离骚》
高阳苗裔生吉日, 皇考伯庸赐嘉名。内美修能兼吾有, 江蓠秋兰披身行。苍苇茫茫淘江浪, 日月汩汩逝光阴。莫悔迟暮迷失路, 骐骥驰骋道灵均。《七律·离骚》
江蓠芷草秋兰佩, 祥瑞至, 芬芳满眼春。冰心未寒人间乱, 风欲雨, 飘摇正黄昏。君上马鞍干戈起, 天地正, 日月淹乾坤。《和离骚》
生于禀赋以嘉名, 一轮芳华几时欢。翘楚何待光阴逝, 愿为君王马首瞻。《和离骚》
赤凌青虬吉日至, 素朴衣冠满德馨。一腔满志怎堪圮, 可叹汨罗须臾时。《和离骚》
平生孤直自非凡, 不齿王侯常笑谈。他年我得千里臂, 仅凭只手可擎天。《离骚赋》
这样的课堂收获的不仅是对文本的理解, 更重要的还有与学生一起读诗、写诗的快乐。而这些收获,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的方式, 持久而深入地关注教材和学生, 不仅要思考要让学生得到什么, 而且要思考获得的最佳方法, “悟”得教学的真谛。
阅读基础:有所差异亦有所趋同
阅读的基础是指学生理解阅读材料的基本准备, 包括知识储备、能力结构和思维水平等, 知识有偏重, 能力有所长, 阅读基础不同, 每个人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会造成阅读结果差别;但是, 阅读教学效率的表现之一是提升学生对所阅读文本的认同性, 实现这一目标, 就一定要为学生准备足够的共同的阅读基础, 包括共同的文化内涵、传统背景以及普遍的语言规则、文章技巧等等, 学生只有具有了足够空间的共同的阅读基础, 才有可能达到共识或至少朝这一方面发展。例如, 张九龄《感遇》:“江南有丹橘, 经冬犹绿林。岂依地气暖, 自有岁寒心。可以荐佳客, 奈何阻重深。运用唯所遇, 循怀不可寻。徒言树桃李, 此木岂无阴?”诗中以丹橘及其经冬不谢的具体形象, 象征诗人的高洁品质, 这里的丹橘的象征意义, 是读者了解诗人内心生活的桥梁, 它是古今一体的共同性领域, 这就是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现的所在。
为了构建阅读基础的“趋同”, 教师应该做好这样的工作。其一, 还给学生一个“阅读空间”。语文课堂多一点阅读、思考的时间有什么不好?原来我们太强调教师对课文的分析, 忽略了学生阅读、思考的因素, 往往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 学生听得莫名其妙。或者是没有阅读为基础的架空分析, 或者是超越了学生思维水平的概念灌输, 缺少对文章的形象感受, 缺少相关的生活经验, 缺少了思想的积淀, 一切原则与公式都是海市蜃楼。其二, 要引导学生用心去生活。观察生活, 自己去生活, 收获生活经验, 感悟生活, 是语文阅读的另一物质基础。来源于生活的文学或者人文思想是丰富的、立体的, 而表达这些感悟和道理的文字则是平面化的, 我们阅读的目的是必须有能力透过平面的文字关系看到立体的生活关系, 透过文字看到思想, 透过语言得到精神。多参与生活, 积累生活经验, 才能在头脑中还原书本中的生活。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逻辑理解, 而要有特殊的心灵体认, 即要完成心灵事件的重演与情感体味。同时这也能使学生有意识的去认识自己生活的空间。其三, 语文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给出语境, 让学生生成意境, 而不应该给出确定的答案。文学语言与精确的、清晰的科学语言不同, 它是有隐喻性、混沌性的, 因此, 教师就不能用概念来解释概念, 更多的是给学生以适当的语境, 给出使意义在其中得以显现的场所, 从而使思维不至于束缚于个别之物、特定之境。要完成这一领域的设置, 教师往往需要通过比喻, 设置语境, 作为理解文章的“摆渡”和“指引”。许多人文教育的大师都擅长此道, 如孔子教育弟子的原则是“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他教育弟子要有韧性, 说:“譬如为山, 未成一篑, 止, 吾止也。譬如平地, 虽复一篑, 进, 吾进也。”他教育弟子要有坚持精神, 说:“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论语·子罕》) 通过比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比喻使学生找到文学道理的“感受”, 生成个性的意境, 启发心灵, 独得体会, 它能突破思维的惯性与惰性, 而不沦为公式化的机械心理。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知识并走向某种事物所具有的意向,它标志着一个人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性,是个性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学生是否对体育感兴趣,必会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对体育课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学习欲望,希望掌握较多的体育知识、技能、技术,而且,很乐意在运动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运动能力。反之,对体育毫无兴趣的人,无论教学内容怎样丰富,方法手段怎样先进,都无法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始终以一种冷漠的态度对待体育,也就谈不上认真听讲,积极学习。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更应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对引导学生对体育从无趣到感趣,从感趣到乐趣,从乐趣到志趣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明确教学目的是培养兴趣的思想基础
体育教师首先要善于通过体育课的教学实践使学生明确学校体育的目的,端正对体育课的认识和态度。其次在于课的组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教必须做到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只有教师本人对体育教学的总任务、以及每次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都有明确的目的性才能有效的把学生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动员起来,从而逐渐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和感情。
二、科学处理教材安排的纵横关系是培养兴趣的重要组织保证
体育课教学的主要教材内容是各种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合理的选择和和科学的安排田径、体操、球类等各项目教材的教学进度,并正确处理好它们间的纵横关系是能否引起学生兴趣的重要保证。所谓横向关系是指各类运动项目在不同学期、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上有区别有侧重的做到合理穿插综合交替安排。所谓纵向关系是指各类教材内部的系统性和各节课之间的连贯性。
三、精炼、生动、丰富的语言表达是培养兴趣的起源
教师的语言修养也是体育艺术的体现之一,实践证明由于体育运
动各项目的特殊性,从客观上给体育教学的`讲解提供了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基础,因此结合教材内容正确提炼生动的语言并赋予艺术性的表达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技术动作方法要点的理解力,而且也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记得住、联系的上、兴趣性高,相反,语无伦次、晦涩干瘪或缺乏教育性、启发性、针对性,甚至带有欺辱性的语都会使学生感到乏味而分散注意力,甚至产生厌烦和反感。
四、准确、优美富有感染力的示范动作是培养兴趣的重要手段
体育课中教师运用示范动作进行传授知识技能是区别于其它学科的基本特点。准确、优美、规范化的示范动作是无声的语言表达,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它犹如舞台上演员精湛的艺术表演那样,能给人深刻而又直观的形象感受。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优美规范的示范与语言相伴随,互相补充依靠,动员、鼓舞与引导学生的运动兴趣,促使他们跃跃欲试,不但如此,教师还要重视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习对象的特点(性别、年龄、体育基础、身体状况等)、教材结构特点合理的把握运用示范的时机,或运用于辅助练习和纠正错误动作之间,以强化正确动作的形象概念,在示范的方法上也可以完整或分解的进行等等。总之,运用示范要恰到好处、掌握火候,既要讲究示范的质量与数量还要讲究示范的时机、位置、角度方向、速度等方面的合理性,借以提高学习学习效率和兴趣。
五、针对性的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兴趣的关键
体育课中教学方法的确定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必须符合教材本身的结构特点、运动规律以及学生的具体实际。为此,教师在采用教学方法时要遵循由简到繁、由静到动、由慢到快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并紧紧的与课的任务和教材的具体要求结合起来,做到因人制宜、因地制宜,这也是培养与启发学生上好体育课、调动积极性的关键环节。教师在传授某个技术动作时,既要吃透教材每个环节的理论原理,又要考虑到学习对象的实际情况,只有将理论结合实际才能摸索出适宜的教学方法和多样的教学手段。
【也谈体育教学的创造论文】推荐阅读:
语境创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05-27
大学体育教学与体育文化的结合论文06-10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07-24
也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1-13
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方法论文10-02
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论文10-23
小班化体育教学策略研究的论文07-20
高中体育教学如何有效示范的论文10-23
体育教学论文(教学论文,体育)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