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沟通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沟通(精选8篇)

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沟通 篇1

温阳

宜宾学院

摘要:情感沟通作为日常生活当中最为普通的的一种社交心理活动,在钢琴小课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而课堂中作品的情感体验是钢琴教学艺术的核心问题。钢琴小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情感的沟通,成为承载作品情感体验的重要桥梁。

关键词:情感沟通,情感体验

现代教学方法强调情绪在教学中的作用,这是符合生理学心理学基础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认识与情绪不可分割的联系着。积极的情绪对认识具有动力作用。大量的实验证明,愉快是则感知较为敏锐,记忆较为牢固,思维较为活跃。脑动能定位理论也提供了生理学根据:大脑左半球控制抽象逻辑思维,右半球控制具体形象思维,两者互相协调的活动次啊会提高大脑活动效率。音乐属情感性艺术,情绪在音乐教学方法中的作用,比其他学科显得更为重要。积极的情绪会产生兴奋感,自豪感,给音乐教学活动注入活力。技能技巧不是机械的操作,而是有情感的表现。音乐教学活动既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音乐教学按其自身教学规律,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出发,这是科学。音乐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恰当的合理的教学方法从知、行、意、情去引导,这就是艺术。

钢琴小课作为一种特殊的授课形式,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当中的一招一式信息传递,都建立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之上。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包括着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向交往活动。也就是说钢琴教学活动主要是由音乐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能动体的双向交往活动来完成的。

情感沟通作为日常生活当中最为普遍的一种社交心理活动。在钢琴小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甚至成为了一堂成功钢琴小课必不可少的条件。有了自然的,相互认可的情感沟通,学生才可能最大限度的接收老师传授的知识。如果没有一个成功的情感沟通,学生在心里首先不接受老师,那么教学活动很可能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日常教学活动中,不乏由于不认可老师以至于全盘否定或者拒不接受老师所讲授知识的学生。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简单易行但很有效的沟通方法。学生都还是不太成熟的半大孩子。哪怕是看起来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也无可避免的喜欢老师的表扬与鼓励。所以,在批评他们的时候,也要肯定的否定,而不能一味的指出其错误。这样,他们在上课的时候才不会过于紧张或者对老师望而生畏。其次在上课之前,闲聊几句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大事,趣事,这样很容易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没有让学生觉得老师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第三,所谓教学相长,要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也是对于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反馈。如果学生不敢不会说出自己能够从老师处接受的知识在他们脑海中留下的印象,那么这堂小课无疑是不成功的。

当老师和学生建立了高效的情感沟通桥梁以后,钢琴小课中的情感体验这个问题也就自然的凸显了出来。

情感体验是钢琴教学艺术的核心问题,了解钢琴作品背后作者的创造情感,利用情感充分的表现演奏作品,是钢琴小课的最高目标,而在小课教学中情感沟通有成为承载这一情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钢琴演奏作为古老而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发展至今,有着深厚的美学根源,作曲家作为创造者,通过旋律、和声发展等等一系列的作曲手法来表达抒发内心的感受,传递信息。在驾驭了技巧的前提下,演奏者如果失去了情感的传递,那同一部可以发声的机器就没有两样。所以,钢琴教学必须重视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弹奏时的情感表现。

情感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对客观事物感受过程中的态度体验,它普通存在于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中,情感体验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包括了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前者是人类本能的心理活动,它体现着与外界接触中的主观感受态度。由于人具有记忆,表象等心理功能,因此,生活中情感体验可以保存积累形成丰厚的情感经验。积淀。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为以后审美活动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是在创造,表现和欣赏等艺术实践中所出现的心理活动。他不仅是艺术家创造美表现美的思维源泉,而且也是欣赏者感受美,鉴定美的基本过程。

音乐是最富于情感的艺术,但是音乐的情感表现不是源于模仿,更不是来自于凭空想象,而是来自于内心实在的情感体验。就钢琴艺术而言,演奏者需要通过情真意切的琴声来表现歌曲的内涵。作曲家创造的作品作为情感的载体蕴涵着特定的情感。但是,要完成钢琴演奏艺术创造的全过程。要把乐谱转换成为有血有肉有情的琴声,就必须从情感的源头去获取力量,而情感体验就是审美创造的唯一通道。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唯一源泉,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主要应该从现实生活中去感受和观察。通过各种感官全方位的直觉感受,激起对应情感心理的自然回应。当然,钢琴音乐的题材无比广阔,当一个人的生活范围和阅历十分有限,要求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每一首乐曲的生活和情感,毕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善于通过多种渠道丰富对乐曲的情感体验。

例如,学生因为生活经历单纯,很多深层情感无法亲身体会,那么,我们首先应该加强音乐的欣赏。通过大量作品的观摩,达到学生体会作品情感的目的。这在音频视频以及网络无比发达的今天,是很容易完成的。其次,教师自身的范奏,在钢琴小课中也是不容忽视。这毕竟是给学生的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富于感情的范奏,只通过声音来传递教师的审美情感,比采用其他任何艺术手段更直观,更具体,也更能诱发听者的情感共鸣。无疑应该很好的运用。但是从情感体验的角度来看,这不是情感的根源。如果不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乐曲的内容,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曲家意图。很容易导致学生从形式上模仿,缺乏内心的动力目标。使演奏的情感、表现浅表化。例如弹奏《黄水谣》这一首情感变化很大,层次非常丰富的乐曲。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悲痛情感的层面上。而是必须要让他们了解到这是一首产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曲子。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千千万万同胞背井离乡,四处逃亡。美丽的家乡被烧杀抢掠的悲怆和仇恨,转而激起无限斗志的情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感悟到:钢琴教学虽然注重声情并茂,注重情感表现的艺术特征。但是,不能不了解情感产生的原因,不能忽略对情感产生和变化的理解。因为情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系统。一般意义上的喜怒哀乐远远概括不了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

演奏音乐不是演奏音符,演奏乐曲时在技巧上过关,能连贯演奏的前提下,要十分讲究音乐的意境与美感。一定要把音乐所表现的内容与情感很生动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演奏者对所演奏的音乐作品有深刻理解和感悟。要想使自己演奏的东西感动别人,自己首先要被音乐作品感动。这里的感动也是建立在我们对作品的深层次的把握与理解。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在小课教学中,情感沟通是成功的前提而课堂的情感体验则是除开技术之外的核心。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沟通 篇2

一、学生现状

目前在一部分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目中, 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亲情、情感上都与父母或老师出现了裂痕, 他们不知道如何学习, 学习是为了什么, 为谁而学, 只觉得自己从父母那里就应该索取所要的一切, 而一旦不能满足, 他们便会出现叛逆的表现方式, 以显示不满、憎恨或冷漠……综上所述,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首先应该是通过沟通的方式先成为学生的一个知心朋友;其次才是老师的身份;并以这种方式、方法来看待和解决这个问题, 达到最终形成共识的目的。

二、教学实践

在我教授第二册英语课文时, 有一篇是谈论如何使用表达感谢的文明用语和礼仪的文章, (Unit 9 About“Thank You”Book II) , 并说明西方与我国礼仪规范的一些区别。按照教学大纲的计划, 要求学生课后作业写一篇作文。借助于对目前学生的思想状况的了解, 我请同学们用中文写一篇感恩的信, 内容不限, 可写所有认识的人或一件事。

学生谈论最多的是感恩父母把他们带到人世间, 知他们辛苦, 懂他们不易;但也有个别学生由于各种原因, 文章中带有偏执的思想情绪。

当我读了一篇篇学生写的信时, 大脑里可谓翻江倒海, 有激动、有快乐、更有责任感!为什么学生们从一封普通的信中毫不隐瞒地向我谈论他们的心里话?他们不怕我笑话吗?不怕!因为他们信任我, 并把我当他们的知心朋友!正向人际沟通理论所谈论的那样, 信息在交互的过程中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 在沟通过程中产生沟通的效率, 那么沟通环境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而对职校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就是要通过这种渠道,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 增加师生真诚的沟通, 从而使学生对沟通的行为产生信任感, 消除害怕与教师沟通被误解为讨好教师的思想负担。

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表现出沟通动机的需求心理, 给予沟通动机以积极的暗示, 产生对鼓励和行动的支持, 从而在教学环境中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 在宽松的沟通氛围中, 促进师生沟通的更好实现, 最终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我想:作为一个任课老师, 无论从年龄、资历、阅历等方面都比他们看得多、经历的多, 既然他们能从心中发出呼唤, 需要别人的帮助, 那么我就应该给予他们帮助, 矫正他们心中不满的情绪, 让其健康的成长。

三、得到的收获

收获之一:沟通的第一步是先让对方讲话。说说理由和原因, 很多时候是误会和观念的差异, 就像有一个学生, 当我让他们写感恩信时, 他就考虑了一段时间, 然后问:“老师:如果我没有需要感谢的人, 那么写别的内容, 比如难忘的人或可恨的人, 行吗?”当时, 听到他这样问我,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他的情感一定出现了问题, 否则他不会这样问。于是我当即就告诉他“可以!”我的做法是让对方讲话, 说明理由和原因。还有是就事论事, 让学生感到老师真心关心他 (她) , 而不是刻意窥视别人的隐私和内心秘密。不要有观念的包容与理解, 没有对老师的信任, 那么学生就不会这样毫无保留的告诉我她的心里话, 让观念的包容与理解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得以实现。最后注意沟通的方式、表情;沟通的方式很重要, 用对全班学生的表扬、感谢的方法表达老师的谢意, 用称呼“孩子”的亲情把沟通延续的更加完美, 通过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让沟通结满硕果。

收获之二:民主不是装饰, 是给人创造倾诉的最佳心理氛围。听者用积极倾听的表情、温和的目光、鼓励的语言, 都能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 融洽学生的心理环境。如果学生心灵得到沟通, 理念得到认同, 情绪得到调节, 就能形成真诚、亲密、合作、民主的氛围, 因此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看过一份台湾学生的家庭作业, 有一项是关于家庭的。要学生建立良好家庭关系的计划, 包括“珍爱家人, 以正确态度解决自己的家庭问题;列举家庭功能, 运用正确有效沟通原则增进家庭和谐;列举协助家庭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习如何照顾家人、培养合群互助的态度……”沟通, 是重要的家庭作业, 是家庭和睦的金钥匙。也是师生沟通的金钥匙。

四、心得体会

沟通是一把永不生锈的锁, 它能锁住师生间的真情和热爱;沟通是一张阳光下结出的蛛网, 它能网住许多颗真诚、善良的心, 能网出无数个朴素而又美丽的心愿!沟通也是解决情感困惑的金钥匙!切记, 师生沟通应该永远贯穿在每一个教育环节、每一个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生活活动中, 同时也要记住教师要有一颗爱心, 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心学生, 使沟通的契机不断地闪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 以良好的沟通意识、摸索和实效进行师生沟通, 用艺术的沟通技巧去把握, 感受教师肩负的神圣职责和教育的时代使命, 让我们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教育事业中得以实现、奉献, 让我们说一声:“沟通万岁!”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沟通的方式缩短师生心灵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净化学生心理环境。如果学生心灵得到沟通, 理念得到认同, 情绪得到调节, 就能形成真诚、亲密、合作、民主的氛围, 因此也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

关键词:情感沟通,职校师生,心理解读,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黄远振.新课程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

[2]吴锦骡.反思实践法初谈.《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第2期.

情感沟通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篇3

阅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体悟文中的美感和情趣,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满怀激情,善于利用有声语言、肢体语言等多种教学手段,以情寻情营造一种浓厚的情感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情感,就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爱慕、厌恶等,它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一种体验,情感与认知,互相影响,互为加强。

有关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得学生们精神焕发、思路清晰、记忆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潜能会得到极大的发挥;反之,消极或者不健康的情感会抑制有效的智力活动,降低学习效率。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良好的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而强烈的好奇心是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即我们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和学的主体都是人,而人是有感情活动的,那么可以说,情感是联系教和学的纽带,和谐美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与学协调有效的重要条件。

一、要让学生“快乐学习”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一些伟大的教育家都很重视“乐学”。在古代,孔子认为自己做到乐学、乐教,才能促进学生的乐学,所以才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近代,陈鹤琴提出著名的“活教育”,以及后来深受陈鹤琴“活教育”熏陶的倪谷音、史慧芳提出的“愉快教育”,卢教授倡导的“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并茂”的情感教育学方法,都是体现了情感教学对学生全面、健康、愉快发展的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作为教师,就应首先把与学生的良好互动放在首位,是学生们乐于接受你和你所要进行的教育,愿意你带给他们的阅读感受,与你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的教学过程就不再是枯燥、寡味的煎熬,而是师生间的愉快合作、共同求知。

二、在阅读活动中,注重学生心理情感的需要

在学校中,师生作为教与学活动的共同体,他们之间的情感融洽程度往往与教学效果呈现正相关关系。中学生在心理上尚未真正长大,他们对成人社会的向往与忐忑、对父母的亲情依恋需求,會自觉不自觉地转移或者拉大至老师身上,他们一方面把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另一方面,也希翼或渴求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呵护。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讲授时的语调、身体语言,配合语调内容、情境,还有学生们的群体气氛,都赋予了一定的情感特征,所以,在课堂上,要始终饱含激情,对学生,既要当他们是大人,又要顾及他们的特定心理年龄特点,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焦虑所在,相信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会令学生的心理情感需求得到满足,能够快乐而有效地学习。

三、激发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

情感是与人的需要相联系的,求知欲望强烈与否直接关联着阅读效果如何。阅读内容包罗万象,既有社会学的,也有自然科学的;既有单调枯燥的,也有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作为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化课堂教学,变枯燥为有趣,用尽可能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吸收新的知识,当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新知识后,就会对更多知识产生好奇,求知欲被调动起来,就会像发动机一样驱使着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达到新的学习要求。

四、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体验到“美感”,提升学生的“情感力 ”

情感力,就是人的情感发生、感受、表达、提升、创造、处理等的综合能力。情感力可以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去培养,也可以再阅读文学艺术作品中去培养好提升。文学情感,一方面又超越性,因为文学作品可以在一定的心理“距离”下,对艺术想象的移情。庄周梦蝶、周敦颐爱莲,激起他们情感态度的并非蝶或莲的生物属性,他们是寓情于物,情感指向是蝶的逍遥、莲的高洁,是崇高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足以让人充分享受文学的美感,因美感而陶醉。另一方面,美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历史上,所有的文学大家,都是人类美好情感的代言人。《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气磅礴;陆游的《钗头凤》,温婉凄美;鲁迅的《祝福》,悲悯、深沉,他们都是能够超越时空局限,引起几代人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即是“情感力”的一种体现。

曾几何时,我们往往把教师和学生看作为施与受的关系,其实只要参与阅读活动,我们就能从作品中获得情感的濡染,同样接受着文学的教育,无论我们是师还是生。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情感

语文课的特点就是以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发散性和可塑性强,学生的情绪情趣、个人修养和道德观价值观等,都会影响到学习效率。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语文教师既要“传道、授业、解惑”,又要为人师,教会学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帮他们解开可能的“心结”,迈过一段段成长路上的“坎儿”,形成良好的心态、阳光开朗的个性,为他们以后的成长成才打下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学生对阅读学习的情感直接影响到学习效率,如何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学习,提高阅读能力,这是对教师提出的挑战,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智力因素,也要注重非智力因素,比如情感投入,充分发挥情感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编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更好更多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林丰勋:《教育心理学》

王丽君:《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

金 雅:《文学教育及其情感功能》

情感需要沟通 篇4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准成熟”阶段, 在他们身上缺少了儿时的乖乖样,上课睡觉、说话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还会给我师“恶作剧”让老师无法继续上课,面对这些现象我也曾搬出“班主任”这件法宝,然而还是好景不长。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看护”时我安排的读书内容,书的名字是《敢问母爱》在这本书里讲述的都是有关“母爱”的感人故事。当我用嘶哑的声音给他们讲述《美丽的谎言》时,班级里有一个同学高高的举起了手,声称:“老师我想读。”我想:“这可是个好机会。”我便把书递给了他。他虽然读的不够流畅,但他却读的很投入,最令我感动的是他竟然也随着故事内容感动得泣不成声,就在这一刹那,全班同学都沉浸在感人的故事当中,班级里鸦雀无声。霎时,我恍然大悟,虽然他们还是个孩子,但他们也是有感情的啊!课下,我找到了他,同他谈话,从与他的谈话中意识到了他自己是多么懊悔!他深深知道,他自己的家庭并不富裕,母亲又体弱多病,即便是这样,母亲省吃俭用供他上学,希望他长大以后能有所出路,然而,他……从那以后,我发现他变了,上课不仅能够遵守纪律,而且还能认真的学习了。我真的是打心里为他高兴。

作文评改能促进师生间情感的沟通 篇5

内容摘要:教师通过评改学生作文,可以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可以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 评改 思想 沟通 教育 兴趣

众所周知,作文评改历来都是令许多语文老师感到头痛的问题,笔者自己也曾深有体会。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作文评改中如果能巧妙地利用评语,则可以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既能使学生信任老师,写自己想写的作文,又能使学生提高自己写作的兴趣和写作水平。

1.不断探索,提高评改作文的质量。

记得刚开始评改作文时,我都要花上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除了修改作文中的错别字,标点符号,病句外,还要打上分数,最后写上“语句通顺(或不通顺),条理清晰(或不清晰),中心突出(或不突出)”等之类似的评语,而当作文发回给学生,他们发觉每次都是类似的评语后,有的学生连看都不看就把作文本扔进课桌的抽屉里。渐渐地,我发现自己评改作文是份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而且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提高不大。怎样的评语才能吸引学生,使他们通过老师的评语了解自己的写作中的优缺点,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记得一次偶然的作文评改,语文科组要求每班选几篇作文出版“五一”国际劳动节专刊,我在挑选作文的同时,给每位同学的评语上写上“劳动最光荣”或“节日快乐”等类的语句。作文发回后,我看见同学们立即争先恐后翻阅自己作文上的评语,或互相交换着看,或议论纷纷,有的说老师这次作文评改太好了,有的说老师早就应该这样了,还有的说我以前还从来没有看过有老师这样写评语的呢,一时间,场面热烈极了。他们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同时我也感到一股力量在涌动,从那以后,我一反常规作文的评语,在作文评语中开始了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沟通的尝试。这样做很快就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2.用评语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帮助学生。

比如除了每学期的第一次作文中,我一般都写上“祝学习进步”之类的祝福语以外,还根据平时所了解的学生情况,根据各自的特点,在评语中与学生进行交流。如2000年9月开学不久,我所授课的第一篇作文的是让学生围绕自己或自己的家庭生活,自由发挥,写自己想写的内容,说自己想说的话,目的是让自己尽快了解学生的学习基本功和学习动态,以便尽快纳入学习的正常轨道。我通过批改作文,发现一位名叫邓某某的女人,用洋洋洒洒的语言真实地诉说了父亲在外省有了外遇,家里只有一位动过手术的体弱多病的妈妈和一个小弟,母子三人得不到父亲的关爱,家庭生活远不如从前的状况。面对如此的家庭,成绩好的她开始厌学,甚至对社会产生了不满情绪。这时,我在评语上这样写道:“某某同学,你厌学,对社会不满,是你错了,应该振作起来,现在学习要紧,你能告诉我,你父亲的地址是什么?让老师帮帮你。”事后,我与她父亲联系上,并将他女儿的习作转寄给了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全家幸福地团聚了,这个同学的成绩也稳步上升,并在期末语文学科举行的作文比赛中,一举夺得了第一名。

从此,每次评改作文,便是我与学生沟通的一条既直接又能说真心话的途径,渐渐地,我与学生成了无拘无束的朋友。

3.在作文评语中鼓励学生,提高学生认识水平。

去年,有位成绩不错的学生因对某位老师做错了一件事,虽然已当面向老师承认了错误并取得谅解,但其内心深处却一直不肯原谅自己,成绩开始下降,有次在作文中情不自禁地又流露出愧疚的心情,我便在作文评语中帮她分析了问题,最后写上:“何必对自己耿耿于怀?望你振作起来,努力学习,这才是老师们最希望的。”从此她紧皱的眉头舒展开了,学习的劲头也更足了,我也从中感受到了做一名教师的崇高的职责所带来的乐趣。4.在评语中教育学生,帮助其改正缺点。

曾有位李某某同学,每次作文写得都很好,可有一次作文中他突然提出社会神棍巫婆有逢凶化吉的神力,初看他的文章简直吓我一跳,怎么现代青年还相信迷信?作文是这样写的:有一次在家干重活,突然听见有人在喊他,他回答着抬头找人时,什么也没有,结果就病倒了,吃了几天药,打了几天针也不见效,后来奶奶从巫婆处要来一些“神水”让他吃下,病就给治好了。我在作文评语中帮他科学地分析了这种错误思想,还找他面对面交谈,使他认识到封建迷信的害处。以后,他的作文内容都能表达健康的思想,有的还被评选为佳作,并张贴出去,让全班同学学习。

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沟通 篇6

车宏生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课题原来的题目叫《做人际理解与沟通》,后来又改成了现在这个题目,这个题目要指向的一个是人际协调,人际理解,人际沟通,另外也牵扯到领导力提升的问题,以及情商情感智力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属于一类的问题,首先举一个例子,大家可能在前若干年常听到一个词叫情商,情商这个词是美国的心理学工作者丹尼尔·戈尔曼提出来的。1995年我在美国做学者交流的时候,发现有一本书刚刚出版,名字英文叫做《Emotional Intelligence》,要是直接翻译应该叫《情感智力》或者叫《情绪智力》,Emotional是情绪、情感。在心理学上,Intelligence就是IQ的I,Intelligence,《情感智力》。但是,后来1997年他的书出版以后,很多国家都翻译了,在港台的翻译里就翻译成跟智商相对应的情商,所以这个名字就叫乱了。

情商的这个概念是怎么提出来的?有人说丹尼尔·戈尔曼是哈佛大学教授,其实不是,他是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毕业的,取得博士学位以后,其实是个自由职业者,或者说是美国《时代周刊》的专栏编辑,因为他是学心理学出身,所以在毕业以后非常关注认知科学的发展,以及领导力的发展等等这些问题,经常在杂志报纸上发表文章。那么,他关注到近二三十年心理学的研究有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叫做多元智力,就是过去智力的概念,智力这个概念提出来有一百多年了,第一个智力测验是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开发的智力测验。那么,智力和智力测验有了以后,可以预测很多事,一个智力高的人,或者智商分数高的人,他在学校里的学习往往是比较顺利的。换句话说用统计学的语言来讲,就是智商分数和在校学习成绩之间是高相关的。因此,测智商可以预测在校学习成绩,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一直到大学。

虽然智商分数跟在校学习成绩是高相关的,但是跟一个人一生的成就的相关不那么理想,也就是一个人事业有成,一生事情做的是否辉煌跟智商分数好像相关不那么高,特别是在企业、管理、领导这些领域,如果你是管理者,是领导者,或者是企业家,那么你一生的成就如何,跟智商分数相关不高。于是,人们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说智商这个概念测量的主要是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借助于抽象符号,像数字、文字、语言这些抽象的符号,加工信息的一种能力,逻辑思维、分析判断,但是一个人事业有成,在社会上从事各种各样的组织、管理、领导工作的成功,究竟除了智商以外还需要什么呢?很多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在问这个问题。所以,对智力的质疑或者说感觉有些不足一直没有停止过。那么,就有各种各样的多元智力的提法,有人提出智力主要是逻辑思维找到正确答案的这样一种能力,但是它跟创造力不是一回事,一个人的创造性不是找到一个答案,而是能够想出很多的答案,或者说不去找答案能不能把问题解决。所以,人们认为智力里应该包含另外一个东西,就是创造性,他们把传统的以前的智力叫分析型智力,所以有人提出了创造型智力,这个研究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还有人提出来,社会生活在人际交往和组织管理工作里边还有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应该也是智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于是有人就管这个叫社会智力,有的人叫做实践智力,有人叫情感智力,也就是在社会生活中对待适应社会生活的这种能力比较强。美国有一个教授叫做斯坦伯格(音),他在这方面是一个有成就的人了,这里讲智力至少有三个成分,一个是分析型智力,就是传统所说的智力,加上创造型智力,加上实践智力。

丹尼尔·戈尔曼提出情感智力,或者情绪智力,这就是他在1995年出版的书里阐述的主要观点。他认为个人能够把握认识自我的情绪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于是写了一本书叫《Emotional Intelligence》。这本书出版以后影响很大,现在全世界大概已经翻译的有几百万册了,有二三十种语言都翻译了。他最近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已经被翻译成中文,美国的哈佛商业评论现在有中文版,哈佛商业评论授权给中国的一个杂志,叫《商业评论》,这是管理学界的一位教授,把这个杂志引过来的,他谈的不管是商业,工商业的事情,这个题目就叫做是造就了领导者,最前面有一段引言,是说要成为卓越的领导者,除了出色的智商和专业技能以外,还得有高情商,所以我们今天把人际沟通、理解、情商、领导力等等放在一起,进行讨论,实际上情商或者情感智力的核心之一就是人际的理解和沟通能力,我们大家在日常生活、工作、实践里面也都有这种体会,人际协调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人际关系也是做好工作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往往还是做不好,知道它重要,还是做不好,这是为什么呢?根据我们的研究,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对人际理解的困难,人们缺乏足够的估计,把它看得太简单了,如果我们到书店里去看,发现改善人际关系的书有很多,谈判的技巧、讲演的艺术、信息交流的技术等等,、在现在这种励志书很多,但是这些书往往教的都是三招两式,比如跟人讲话的时候要看着人家,目光要直视,要微笑,我个人觉得帮助可能不大,不能说没用,但是要解决根本问题,任何问题上都有道和术的区别,练武术三招两式那就是个花架子,是不行的,真正练武术的要站桩,要蹲马步,那才是真功夫,功夫在哪儿?功夫在道里边,认识到人际沟通和人际协调的重要性,但还是做不好,这样的人很多,对于一般的工作者来说,人际关系是比较简单的,做不好对工作影响也不是很大,但是作为管理者,不管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我们中国独特的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或者是政府的工作人员,政府行政管理大部分都是管理者。做了领导如果在人际协调、人际沟通、人际理解方面还有很大问题,那职业前途我认为并不乐观,举个例子来说,北京市有两个副局级领导干部在办公室里意见不合吵起来了,吵到最后动起手了,抡起椅子了,那么他也就到副局级了,再往上走可能就很困难了。

所以,对于管理者和领导者,日常的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如果在人际理解、沟通、协调这些方面有问题,他的职业能力可能就存在某种比较大的问题,在企业里的研究是很清楚的,成功的企业、平庸的或者不成功的要有很多独特的优点或者能力。所以,只是认识到重要性还不够,还要理解这个道是什么,沟通的道不是简单的信息沟通要理解人际协调的道究竟在哪儿。实际上沟通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人际理解,沟通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人,就是人和人交往,三个人四个人一个团队,一个组织,在这个团队里边经常会有不同意见,不同意见应该是很正常的,出现不同意见,怎么看待提出不同意见的人的想法观点,以及这个意见怎么来看,如果这些问题上有困难,理解上有困难,那么在做管理或者领导工作就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这个理解的困难我们是怎么发现的呢?我们做过一项研究,研究内容是中美合资企业里边的管理冲突,在这个研究里边我们发现了问题,就是美方的经理和中方的经理在理解上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的研究方法刚开始是访谈,如果一个企业班子里边从高层到总经理到副总经理共有五六个人的话,每一个人我们都要谈到,每一个人都要谈三个小时左右,半天的时间就谈这一个人,我们问他们在合资企业的管理之中有没有管理冲突?冲突是怎么引起的?又是怎么解决的?怎么发展的?在这个研究里边,我开始对人际理解问题有了比较深的认识。

在访谈里我们发现,中方的经理和美方的经理,除了法律、经济、利益这些问题以外,还有很多问题就在于理解的困难。比如我举一个例子,我们访谈中收集了大量的实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1993年物价上升得很快,北京市一部分企业主管单位给企业的退休工人涨了二三十块的退休金,我们调查的这家企业是一个中美合资企业的化工企业,原来中方的企业是北京市化工局领导的一个化工厂,美方是联碳,联碳是美国的一个大的化工公司,那么两家合资成立了一家化工厂生产工业气体,在1993年由于物价涨得比较厉害,通货膨胀率很高,是两位数,而且是负利率。于是,为了照顾老同志的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得太厉害,北京市化工局做出决定,给这个化工厂的所有的退休工人的退休金里加了20块钱,北京市化工局现在还领导着若干个化工企业,于是这些企业里的退休工人就都涨了20块钱,但是我们调查的这家公司合资以后从体制上就不归北京市化工局管了,于是这些退休工人就没有涨20块钱,这都很正常,但是有些个工人就提出涨退休金,报告打到经理办公室,总经理是一位美国经理,中方的经理说我们很敬佩这个美国人,很敬业也很专业,工作也很认知,为人也不能说不好,但就是跟我们在管理问题上争吵不断,这个报告美方经理很难理解,说这些人退休了很长时间,有的都十年八年了,怎么回过头来又找后账了?这在美国是没有的事情,因为美国的退休金的管理已经社会化了,今天我们其实也在社会化,退休金的领取发放以及标准核定不再是企业的事情,而是一个社会的事情。所以,他就很难理解,把这个问题搁置了,搁置一段时间以后,有些老工人就集合了二三十人到厂里来跟领导层对话,礼拜一上午正好企业里开办公会,中高层领导的办公会也是例会,例会要研究企业管理的很多问题,这些人认为打报告没人理,来了也没人接待,就把办公会给冲了,这样冲突就发生了,美方经理说打电话报警让警察来,中方的副总赶紧说你作为总经理,命令我都可以做,但是,我要跟你说清楚,如果发生任何后果,不利于企业,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你负责任,我不负责任,这些保安都是年轻小伙子,跟老人也没有任何感情和工作的联系,推推搡搡肢体冲撞之中很容易发生流血事件。再有打电话报警叫警察来,电话可以打,警察准不来,来了也不管,这就是文化差异,这样的事情在美国,警察大概一定是来,是管的,在中国只要不打破脑袋,这事儿是企业内部的事儿,警察来能怎么解决?

所以,遇到这种冲突的时候,双方的理解道理没有语言问题,都能够说清楚,但是双方觉得完全不可思议,这样的例子特别在中美合资企业里边调查的时候,发现了很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互相之间有很多很多问题,不单是合资企业有这样的问题,在一个地区长大的人,实际上也有这个问题,后来我们把这个课题延伸了,延伸到一个更为宏观的课题,不是合资企业了,我们也调查有过这样的情况,国内的合作企业或者是国营企业或者民营企业都有这样的事情,比如说,有一个深圳的经理,他本来是云南人,从云南出来上大学,上完大学就到深圳工作了,早年在深圳工作掘得了第一桶金,有了一笔财富,于是就回到家乡云南去办厂,办一个企业,在这个企业里边他跟家乡的一些同学老朋友在一起,合伙办了一个企业,这个技术和市场由他负责,管理由其他人负责,我到了车间里就发现一个问题,工人迟到现象很严重,三五分钟迟到的人很多,5分钟到10分钟之内能来齐的就不错,迟到最多的甚至30超过分钟以上,他在董事会上提出来要抓这个问题,结果除了他一个人以外,所有合伙人董事会的人都反对他,如果抓考勤,会把这管理层跟所有的员工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其实多长时间算迟到?每个单位可能都不一样,有的单位可能非常严格,不许迟到,有的单位里头可能迟到个三五分钟不算什么太大的事儿,有的单位可能就更松弛,时间观念不同的文化出身的人,或者不同的群体不同个人组织,那完全不一样,军队大概就不可能存在迟到的问题,军令如山倒,政府里头可能也稍微好一点,在其他的组织里边,比如高校或者研究所这问题可能就完全不一样,各级组织关于时间观念可能就有很大冲突。

再有一个就是绩效的标准,工作做到什么程度算达到了合格的标准,或者优秀的标准也完全不一样。弹性的空间在不同的组织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在一个组织里习惯了,到了另外的组织,特别是两个组织合并,或者是换了领导,主持工作人的风格发生了变化,这个问题就很大了,不同的文化管理冲突其实在日常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那么,为什么会有冲突?冲突的根源在哪儿?我们做这个研究大概是在1992、93年左右,在1995年到美国去,这个研究也是一个合作研究,是跟美国密西根大学一起合作做的研究,美方的经理教授和美方的经理做访谈,我们中方的教授和中方的经理做访谈,因为美国人可能不愿意说中国人的坏话,中国人也不愿意对美国人说美国人的坏话,所以我们也是一个联合的研究,合作的研究,然后我们把访谈资料汇集到一起进行分析,翻译成中英文两种语言一起来研究访谈的结果。

这个对我们理解这个文化冲突,以及交流的困难,协调的困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发现文化的自我中心造成了理解的困难,在美国长大的经理如果不是很认真的学习中国文化或者其他文化的话,他就觉得从小到大成长起来所经历的这些规则是天经地义的,大家都应该遵守,走到世界上都应该是这样的,企业的管理只能这么管。而我们中国的国营企业则有另外一套管理规则,也觉得世界上的企业都应该这么管,所以合资之后冲突就是必然的,那么两个单位兼并重组以后,同行也好,不管文化有多远都有这样的困难。所以,现在近十年兼并重组非常多,结果就很多并不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文化不能融合。

那么,文化的自我中心造成了理解困难,什么叫自我中心呢?每个人或者每个组织每个国家都觉得自己的东西是天经地义的,是合情合理的,不能说是唯一的,但是对于其他的东西也基本上采取一种偏见或者敌视的、最坏的一种看法,或者是落后的,不合理的看法。理解的困难造成了难以沟通。

所以,文化传统、习惯等等都在起作用,这种理解的困难导致人们之间沟通和协调实际上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困难的问题,在组织里边更是这样,组织中的角色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人们的文化背景和知识背景眼界不同,视角不同看到的结果自然就不同。过去人们的收入差别是很小的,任何人的收入都不能差的太多,解放以后我们干部定24级工资制,最高级的大概是400多块钱,工人八级工的工资是150块钱左右,毛主席周总理他们大概就拿400多块钱工资,一个大学毕业生毕业以后拿个50块钱左右的工资,初入职的大学生。

所以,长期在这样一个观念下长大的人,工资人和人工资之间的差异是很难接受的,很多工人是很难接受的,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争论,国营企业的管理层跟工人的工资差异在多少倍为合适,在各个国家都不一样的。

组织中人们对不同的角色,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形成的观点很自然的都是不一样的,而如果人们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冲突就不可避免,协调就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

以后的研究发现,不止组织和组织之间有文化冲突,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价值观,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这些价值观标准看待事物的这些标准。第二个层次就是为人做事行事的规则,比如说对人要不要有礼貌,比如从小家长就教育孩子,对人要有礼貌,小孩两三岁会说话了,碰到熟人的时候大人在谈话,大人就要教这小孩叫阿姨,叫叔叔,如果这个小孩几次之后还不会叫的话回家要教他,小孩慢慢就会遵从这种行为规范。第三个层次就是使用的东西物品,现在我们从头到脚的服饰衣服一直到鞋帽都是西式的,一百年前肯定不是这样的,作为国家机关里的干部,发式服装,这都是文化,包括今天的讲座,在这样一个场景里面,有这样的设备,我要做好PPT,给大家把提纲写出来这都是一种形象,可见的器物的文化。

而这一套东西形成一个文化体系,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对这一点人们没有清醒的认识,比如说称呼对方什么人称您,什么人称你,有的地方有的人就很讲究,有的地方就不讲究,有的地方这个讲究的还不一样,我上大学的时候就发现,我们班的班长不会说您,在北京这个文化情况下,如果不会说您,有时候讲话听起来是很别扭的,比如说系里六七十岁的老先生得说您,在北京对人说你很得罪人的。但是,我们是不是尊敬人就一定都得到好感呢?也不一定,有一次我在电梯里开电梯的是个下岗女工,大概是40多岁,我就说您,她说我比您岁数还小呢,你可别这么说话,好像我把她看老了,无意之中也得罪了。所以,各个不同的人对文化看法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个事情不至于引起太大的问题。

但是,这类的问题在人和人相处的时候,每个人从小家庭里教育,学校里教育,一个地区里长大,然后来上大学,再到一定的工作岗位上去工作,到二三十岁的时候,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对这一点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如果不是有充分的认识,那些不经意的矛盾,想象不到的问题就会发生。比如尊老爱幼,当然是好的,又讲礼貌又好的品德,但是在有的文化里要是给老人让座他不是特别高兴的。

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文化,而文化的自我中心其实是非常深刻的心理学道理,只有心理学家对这点能够更敏感讲得更清楚,自我中心实际上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应该说是天生的合理的,人的所有知识,包括社会规范都是通过感官的刺激,感觉和直觉慢慢习得的。

那么,所有的知识都是从五大感官感觉到的,然后我们给它赋予意义和互相之间的关系得来的。小孩刚睁开眼睛的时候看外边都看不清楚,因为人眼睛的构造好像一个照相机,照相机有一个功能得对焦,焦距对准了才能看清东西,刚开始的时候小孩睁开眼睛能看到周围的东西,但是聚焦还不会,两三天就会学会聚焦,也没有人教他,他就努力要看清楚周围的世界,那么慢慢的他就会要看哪儿就把眼睛调焦调到哪儿。他看到最生动的东西就在他面前经常有人影的晃动,刚开始大概也分不出是谁,慢慢就发现不一样,把不同的人区分开,人的所有的知识都是这么来的,所以是很依赖于感官的,而感觉器官长在自己身体上必然是自我中心的。

在儿童心理学实验里就发现,小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并不具有客体的永久性,比如放一个瓶子他当然不会有太大的兴趣,放一个小狗熊在面前,他整天拿着小狗熊又摸又啃,把玩具放在前面他就伸着小手去抓这个东西,这个时候如果一个屏幕降下来,看不见了他就不找了,他还没有客体永久性的概念。等到他再大一点会爬了,他会绕过这个屏幕,偶然的爬过去,发现那个东西还在那儿,其实刚开始是很奇怪的,次数多了就会建立一种逻辑关系,心理学叫建立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小孩最初的时候,第一,千万不要以为他跟你一样,他那张白纸得一点一点往上写东西,画东西。第二,就是不要低估了他的能力,越小的时候建立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力越强。但是,所有建立的关系都以自己为本体,他要来学习我跟这个世界究竟是相互什么关系,这个世界上的这些东西都是怎么回事,世界上发生的前因后果,时间空间慢慢慢慢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慢慢在脑子里就画出了一张图,我们叫图式,以后有类似的事件发生,他就用他这张图去解释,解释不了的时候,有时候还要把这个图稍微的改变一点,重画一下,在某一条通路上重画一下,这就是一个人的学习过程。

这条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叫皮亚杰提出来的,他曾经当过国际心理学联合会的主席,提出了很多人类认知的,自然认知和社会认知发展的规律。图式这个概念也是他提出来的,因此实际上我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因为我们从第一天睁开眼睛看世界,慢慢再画一张图,以后我们再看到什么东西,我们都把对世界的解释和脑子里这张图做对照,才能够找到它的价值和意义。图式实际上是逐渐变化的过程,而且在有的时候发展的并不能像期望发展的那么快,那么迅速,或者是变化起来那么容易。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来说,克服自我中心的倾向,克服视觉、听觉、感知觉,以自己本体为中心的倾向是一种认知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来讲要经历很多年,成年人总觉得很容易,但是实际上也不容易,当外界的自然跟我们感知发生冲突的时候,有的时候能够理解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人在社会,在自然认知上能够慢慢克服自我中心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在社会认知上,克服自我中心倾向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常常表现成刻板印象,或者叫偏见。比如说南方人看北方人脏,北方人看南方人抠、太细,我们心理学叫做刻板印象。

沟通与协调的基础是理解,理解的基础是克服自我中心,克服自我中心的关键是要建立一种立体的图式,每个人对这个人际关系,社会关系,自然关系,脑子里都有一张图,而且这个图式只是一种抽象的说法,立体图式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要学会换位思考,也就是说要知道客观的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肯定是不一样的。

所以,学会换位思考在人的社会思维里,克服自我中心是非常重要的。南方人看北方人有他的道理,也有他的局限性,北方人看南方人也有他的道理,也有他的局限性。

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沟通 篇7

一、教师要用真心去感染学生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强烈的感染作用。情感是教育学生的纽带, 教师必须把真挚的情感灌注到教育的过程中, 珍视情感品质在教育中的作用。要像爱护眼睛一样, 爱护学生纯真的感情。要以情动情, 使整个班级充满和谐亲密、依恋的情感。记得2009年元旦即将到来的时候, 学校内外到处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许多班级都利用班会的时间举行热闹的联欢会, 学生们热切盼望的心情可想而知。我想, 这对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心情、沟通师生间的感情、增强同学们的团结, 无疑是个大好机会。因此, 我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艺术特长, 让班干部去精心策划, 细心准备这台联欢会。而我则期待参加一次完全由学生自己策划、组织的联欢会。那天, 在毛宇堃、秦朱含热情洋溢的元旦致辞后, 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开始了:张宇航精彩的拉丁舞、陈阳激情高亢的《歌唱祖国》……不知不觉联欢会进入了高潮, 我和学生手拉手围在一起, 尽情地欢唱《北京欢迎你》。最后全体师生合影, 留下了永恒的一瞬间 (照片取名为《瞧着一家子》) 整个联欢会始终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 24岁的我仿佛回到了少年时代, 心灵与他们交融在一起, 那么纯洁, 那么透明, 完全忘记了所谓的“师道尊严”。后来学生在元旦日记中写道:“这是我难忘的一次联欢会, 我喜欢这个大家庭!”读完学生们的日记, 我感受到自己和学生的心在慢慢靠近。

二、教师要用真心去面对学生

教师良好的情感会激发学生良好的情感, 而虚伪的感情只能使学生的心灵蒙上虚伪的阴影。上学期期中考试后, 班级里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比较放松, 成绩呈下降趋势, 抄作业的现象有所抬头。作为新教师, 没有什么经验, 开始我很着急, 言辞激烈地批评、斥责、责备, 但学生好像无动于衷, 学习上丝毫没有起色, 反而对我有些抵触情绪。我茫然不知所措, 原因到底出在哪里?我冷静地想了想, 难道我作为班主任没有直接的责任吗?由于自己忙于准备汇报课, 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工作, 致使管理上松散, 学生学习成绩自然不理想。该如何面对学生, 对此我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 最终还是做出了正确的抉择。在班会上, 我真诚地讲到:“同学们呢, 对于部分学生成绩的下滑, 我作为班主任首相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们听后都低头反思, 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我有趁热打铁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杜绝了抄作业现象。事实说明, 教师的尊严是靠教师的模范行为逐渐建立起来的。在学生面前, 教师真诚地承认自己的过失, 不仅不会丢面子, 相反, 学生一定会看清教师这一诚实坦率、严于律己的美德。

三、教师要用语言去感化学生

我们教育工作者中有不少人的语言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贯制”。没有创新和变化。不生动形象的语言、没有诗意和启发性的语言, 实质上是思想的苍白和思维的懒惰。创造性语言的背后, 是生命的热流、独到的发现和卓越的见识。教师老是炒冷饭, 学生不爱听, 即使你说得对, 也不会产生多大的效果。肖川说:“锤炼语言, 也就是锤炼思想;追求表达的独特和精致, 也就是追求思想的独特和精致。”教师用充满真情的语言去感化学生, 学生自然会融入老师的课堂, 学到丰富的知识。

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们对教师冷若冰霜不动感情的态度和冗长的说教, 对教师总是站得比孩子高一头, 而不为他们事情动心的态度是从来不谅解的。”用情感去沟通老师和学生的心灵, 让爱的情感如涓涓细流流进学生的心田;它像一场春雨, 能滋润干枯的荒漠, 萌发一片绿洲。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借助爱的情感收获丰硕的教育成果!

摘要:教育离不开情感, 德育过程中情感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情感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用真心去感染学生;教师要用真心去面对学生;教师要用语言去感化学生。

关键词:情感,真心,语言,教师,学生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沟通 篇8

关键词:情感教育;沟通技巧

班主任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一块是学生的思想工作。个人认为,班主任做好思想工作的前提是敏感但不神经质,细腻但不繁琐;同时要以科学有效的方式和学生交流沟通,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以“互动”的沟通方式,实现德育的有效性

班主任若对学生不够深入了解,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方式操作,没有事先做好有效的沟通,自然会产生矛盾。学校德育需要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一条有效的沟通桥梁,最直接、最有效的沟通常常是通过双方“互动”而实现的。即在事件中师生双方都要用真诚尊重的态度去与别人沟通,其目的在于营造一种相互接纳的环境,这需要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与对方进行有效的、愉悦的沟通。另外,班主任也要做好铺垫介绍工作,使学生们在思想上能先接受每一个任课教师。

二、以情入手,尊重学生人格

“严师出高徒”、“人不打不成才”,在类似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下,我们生活中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严师”。然而,我们该如何理解“严师”这个概念呢?是体罚学生?是武力镇压?是独裁专断?还是动不动就叫家长或开除学生呢?显然以上这些理解都是错误的。真正的?“严师”要做到“威而不怒”,在教学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生活中对学生关心备至、爱生如子,只有做到?“恩威并施”、以情入手、真正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我们才能够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也只有这样,班级管理才能更加有序进行。

三、注重学生的思想变化

面对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班主任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变化,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清楚他们对情感、对家庭、对学习等多方面的看法,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是关注他的。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老师在和学生沟通时要尊重他们,减少学生对老师的戒备心,不排斥和老师进行交谈,并且能和老师向朋友一样聊天。同时,班主任还要换位思考,以学生的视角去考慮他们的处境,把在行为和思想上老师高学生一等的传统观念打破。班主任老师必须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处理上受到了挫折、失败的思想情绪,在关键时刻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给予劝导和安慰。在精神上给予鼓励,使他们从困难中得到解脱,真正融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从而更加增进师生的情感。

四、注重师生之间相互理解,巩固和谐师生关系

情感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注重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巩固和谐师生关系。其实这是显而易见的观点,因为如果班主任不能够很好的的处理好师生关系,甚至导致学生对老师的厌烦和逆反现象,这必将给班级管理带来困扰。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势必处处和班主任作对,如此一来不要说是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了,恐怕连班级日常秩序都很难维持。所以我们强调:作为一名班主任,一定要以一种较低的姿态来对待学生,建议在严格管理的前提下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构建和谐“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

五、保持紧密的家校联系

中学生是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仅仅抓好学校管理,只能起到一半的作用。这个时期的孩子,家庭的影响也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学生家庭环境不一,导致了学生性格情感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班主任不能只拘泥于班级内管理工作,也需要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只有紧密的家校联系,才能使得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双重看护下健康成长,家庭和学校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解决,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多管齐下,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父母的孩子,我们的学生。其一,通过建立学生档案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为今后处理遇到的学生问题提供材料支持。要注意定期更新档案,这有助于班主任及时发现学生的变化,进而对可能的问题进行提前预知;其二,可以建立班级家长QQ群。通过互联网,班主任能方便、快捷地与学生家长沟通,解决部分问题。应注意的是不应该让网络成为监视孩子的工具,以免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对班主任和家长产生不信任。沟通工具应该是为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体会到关爱。因此,可以设立一些群规,这也成为家长的行为规范,让家长能配合学校,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教育;其三,定期开展家校座谈会。组织家长到学校开会,学生可以回避,侧重于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主张表彰优秀,这样容易引起家长攀比心理,对学生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另外,还可组织建立心灵之窗,让家长到学校这个环境里面和自己的孩子谈心,聆听孩子的心愿和遇到的心事,并完成孩子的一个精神愿望,比如拥抱孩子,给孩子一个吻。之所以不鼓励物质愿望,是因为物质的鼓励容易引起孩子的攀比和不良观。

总之,班主任的工作要注重平时的感情投资,要对学生的思想和情绪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坚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并在与学生沟通技巧中有效运用情感效应。

参考文献

[1] 华敏娴.用心教育,浅析初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J].新课程(中学).2016(03)

[2] 闫佩.初中班主任情感教育方法的探讨[J].赤子,2015(8).

[3] 周颖.初中班主任情感教育方法研究[J].考试周刊,2015(5).

[4] 程鸿.初中班主任情感教育方法的探讨[J].新课程学习,2014(11).

上一篇:节约用水人人有责三年级作文250字下一篇:ERP实验报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