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教学目标的制定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再谈教学目标的制定(精选11篇)

再谈教学目标的制定 篇1

教学目标需要自上而下的分解与重构,这是一个不断具体化的过程。上位目标是下位目标制定的依据,下位目标是上位目标实现的基础。要设计单元目标,就必须明确学段目标及其相互关系;要确定课时目标,就必须明确单元目标及其相互关系。下面以学段目标分解为单元目标为例来说明其操作。

(1)学习需要的分析。主要是明确本单元学生必需学习与掌握的知识“主题”,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应该达到的水平。明确了单元的学习主题,也就确定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2)学习任务的选择。确定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学生必须完成的阶梯式的学习任务(内容)。如“圆的面积”的单元目标是“探索与发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学生必须完成“认识圆”、“认识圆的周长”、“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够把圆形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数学思想)等学习任务。

(3)学习任务的组织。主要分析各项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其不同的关系进行整体构思,对它们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使其成为一个系统化、层次化的逻辑序列,以满足教学实际进程。如要“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首先要“认识圆的周长”,而不能把二者的关系颠倒过来。

(4)单元目标的表述。明确了各单元的学习任务,就可以把每项学习任务编写成相应的单元目标。相对于学段目标来说,单元目标是具体的;但相对于课时目标来说,单元目标又较抽象,这一点与课时目标必须可操作、可观察、可测量有很大的不同。如“圆的面积”单元目标,可做如下表述:①能说出身边的圆;②能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圆的周长;③能说明圆的面积与圆的周长的区别;④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此后,每个目标还要类别化,即确认它们各自的维度及水平标准。因为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与条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维度的教学目标,其层次水平不同,教学的过程与条件也是不同的。

2、任务分析

通常的做法是“逆推”,即从已定的终点目标开始,不断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标,预先必须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为止,逐步揭示使能目标(从起点通向终点必须掌握的子目标),然后逐级排列出来,从而揭示最终目标的构成成份及其层次关系,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事件的设计提供心理学依据,以通过下位目标的逐个实现达到上位目标的最终实现。单元目标是依据“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来制定的;单元目标确定后的任务分析,实际上就是对为了达到单元目标的规定,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和能力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具体的剖析。而课时目标是依据内容的功能和价值来制定的,即根据单元目标确定课时目标时,这种任务分析往往是与单元教学内容结合进行的,所以有人也称之为教学内容分析。再有,还要进行支持性条件分析,主要是:学生的注意(或学习的动机),学习的策略或方法。

3、起点确定

教学目标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更是对学生预期学习结果的要求。既然如此,要设计出合适的教学目标,就不能忽视对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而非逻辑起点)的分析。它是学生习得新知与能力的内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败和教学目标的作用发挥。主要有:学生的预备状态、目标能力和社会特征。任务分析和起点确定往往是同时进行的,二者并不存在明显的先后关系。

4、目标表述

尽管每一门课程标准的具体格式目前很难统一,但是不管哪门课程的具体目标的陈述方式应该是一致的,这种陈述方式主要与陈述技术有关,而与具体的课程内容没有多大关系。目标表述内容丰富,而且技巧性较强,目标表述是教学目标编制的核心技术。下面特列专项来阐述。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

如何表述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设计应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能否科学精确地表述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检测。那么,该怎样表述呢?

(一)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

1、结果性目标

多年来,教师在目标表述上存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目标陈述模糊、难以操作、无法观测。因此,教师应该把学生内隐的心理状态转化为外显的行为表现,教学目标应该列举反映学生内部心理状态的行为样本,表述学生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应该达到的行为指标——结果性目标,说明在教学活动后学生所获得的行为改变,即能做什么、做得如何,也就是学生学习要达到的结果。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可观察、可测量。如“提供报上的一篇文章,学生能将文章中陈述事实与发表议论的句子分类,至少85%的句子分得正确”。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

①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非教师,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

②行为动词:即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表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水平),宾语说明学习的内容。如,能说出句子中各句子成分名称;能比较感觉与知觉的主要异同;能列举出三到五个质数和合数。

③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说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表现行为,在评定学习结果时,要结合具体的条件。如要求学生操作计算机,要说明是在教师或说明书的指导下操作,还是独立操作。

一般来说,行为产生的条件包括下列因素:①环境因素(空间、光线、温度、气候、室内或室外、安静或噪音等);②人的因素(单独、小组集体、在教师指导下等);③设备因素(工具、设备、图纸、说明书、计算器等);④信息因素(资料、教材、笔记、图表、词典、提示等);⑤时间因素(速度、时间限制等);⑥问题明确性(情境)因素(提供什么刺激来引起行为的产生)。在描述行为产生的条件时,要注意区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产生的条件。

④表现程度:通常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生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即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标准指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最低要求。标准的表述一般与“好到哪种程度?”“精确度怎样?”“完整性如何?”“准确率,如至少百分之几正确”“熟练度,如在多少时间内完成”等问题有关。

因此,除了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的差异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明,如:假设一道题目有五种解题方案,但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标准,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五种解题方案,那么就可以这样来陈述,“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案”或“80%学生都能答出五种解题方案”。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目标陈述方式都要包括这四个要素。行为表述是最基本的部分,不能缺少;有时,为了陈述简便,行为主体、行为条件可省略其一或全部,但必须以不会引起误解或多种解释为前提。

用行为来描述教学目标,虽然克服了传统教学目标的缺点,有利于目标的导向、激励和测评等功能的实现,但由于它只强调学习结果的行为表现,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变化,有可能使教学活动产生机械性、片面性,难以达到真正的教学目标(学习的实质在于内在心理的变化,教育的真正目标不是具体的行为变化,而是内在的能力和情感变化,并且确实有一些教学目标无法用行为来描述)。于是便出现了“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编写模式,即先用描述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内部心理变化的术语陈述概括的教学目标,然后列举能反映其内在心理变化的行为样例,使这个目标具体化。例如,“掌握圆周角定理”,这是教学目标的概括陈述。但“掌握”描述的是内在心理变化,难以操作和直接观测,所以还需要用可以证明“掌握”水平的行为样品来进一步说明,如“能用自己的话转述圆周角定理,能画出圆心角的同弧圆周角,能自己证明圆周角等于相应圆心角的一半”。

2、体验性目标

体验性目标,即描述学生的内心感受、情绪体验。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性或过程性的。

3、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即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表现机会,为学生提供了活动领域,主要是描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业的情境、将要处理的问题、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等,它关注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主要用于艺术类课程。它也是课前预设的,在这一点上有别于生成性目标。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的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

再谈教学目标的制定 篇2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从事教学设计,我们首先关注的不应当是学生要学什么,而是学生学完这些后能够做什么,这就是教学目标。它是设计者希望通过教学活动达到的理想状态,是教学活动的结果,更是教学设计的起点。

1.教学目标的分类

一般而言,教学目标分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远期目标是某一课程内容学习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可以是某一学习阶段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目标。远期目标是教学活动中体现教育价值的最主要方面,它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方向,对教学设计具有指导性意义。远期目标确定后,所有相关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并服务于这个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远期目标的实现周期很长,通常是一门课程,或一个学习领域。

近期目标则是某一课程内容学习过程中,或者某一学习环节(比如一堂课或几堂课)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目标,即我们通常说的课堂教学目标。一般而言,它与特定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近期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充当两个角色。首先,它是通过目前的教学活动就应当实现的;其次,它往往也是实现远期目标的一个环节。确立近期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当前目标的达成度,还应当注意它与远期教学目标间的联系,即所谓教学活动要体现的教育价值,如学科的育人功能等。

也有学者将其分为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由课程专家制定的宏观目标,要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学习结果,包含多方面的、更为具体的目标。用总体目标+学段目标的方式呈现。单元目标是中观目标,用于计划需要几周或几个月的时间学习的单元,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课堂教学目标是微观目标,专注于具体内容的学习,只处理细节。

2.关于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的提法是我国教育工作者根据布卢姆提出的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将新课程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不是课堂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同一学习过程中的三个心理维度不是教学目标的维度。三个领域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在学生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中,才能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有伴随着学生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过程和方法,只有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的存在价值。所以说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目标的三个维度,它本质上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更不能将三者割裂而分段表述。

二、教学目标制定应该以生为本

1.教学目标制定要基于学生实际

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习者,而不是教师,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指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奥苏贝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因此进行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制定的难度要适中,若难度过低,学生学习无压力,容易滋生懒惰情绪,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若难度过高,则学生因无法接受和掌握,而产生畏难心理,同样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因而要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激励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学生跳起摸高的位置就是我们教学难度的上限。脱离了我们的教学主体——学生的实际,违背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势必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不能无原则地降低标准,而应该尊重实际,把准方向,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以总体课程标准为指导,以适应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目标,进行全面综合设计。最近,国家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其中对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从中远期来看,制定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多么地任重而道远,但是,全面发展并不是各门课程简单的相加,而应该具有丰富的、发展的内涵,只有完整地理解全面发展的概念,才能正确把握课程目标,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各学科的教学都应该从三个维度关注教学目标的整合,关注作为“人”的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切要素,致力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基于学科本质

1.基于学科本质制定教学目标,是一切教育教学的基础和根本

对学科本质的把握是一切教学法的根本。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来源于学科的知识形态即学科本质。一门学科的本质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本身,还有从我们获得知识所蕴含和表达出来的智慧、情感和思想等,通过这些使我们的整个人格得到提升。而这正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所要达到的“集中体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都应该是以学习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更多的是浸润式的,是长期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而得来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制定教学目标的基础和根本,当然应该是学科本质。

2.基于学科本质制定教学目标,是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有力保证

随着我们国家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现在大家对这一最能体现学科本质的学科核心素养也不断加强了研究。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到学生通过学习学科知识,从而形成应有的诸如思维、方法、情感、思想等学科素养,而这正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追求。从对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学科核心素养是对学科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虽然我们常常把三维目标拆开来进行讨论,但它只是研究层面的事,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层面上,必须做到“三维一体”不可分割。

比如语文学科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数学学科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地理学科的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等等,莫不是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的基础和载体。故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依赖于该学科独有的知识结构、思想方法、逻辑体系等学科本质的因素,才能保证学科核心素养的有力提升。

3.基于学科本质制定教学目标,才能让教学更有价值和效率

在当今功利化的社会环境下,应试教育占据主导地位,注重考试分数、升学率等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科能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等的形成。尤其在这一轮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忽视学科本质的现象。比如现在一些公开课和研究课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为了吸引眼球和求新求异,不惜以牺牲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为代价,将“情景导入”“合作学习”“交流互动”等非学科本质的问题作为教学目标,流于形式,甚至是本末倒置,从而失去了教学应有的价值和效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很快遗忘的知识”。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体现在该学科的教学中能教给学生“很长时间保持、迁移和稳定”的东西,因为它是学科本质中构成学科知识结构的重要部分,它才是使教学更有价值和效率的保证。当然,如果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能有效考虑到有助于从学科本身出发,充分发挥该学科自身的内在力量,以该学科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兴趣,那么将会更加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 篇3

关键词:教学目标;集体备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81-01

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老师们在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既能细化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又能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编排意图,还要有针对性地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情意发展,制定科学的能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教学设计。我校提出以“四问追击”(掌握什么知识;学用什么方法;获得什么体悟;培养什么能力)统领教学设计,研发了《研训一体备课表》。下面,我就该备课表使用中的目标制定谈几点心得。

一、教学目标制定遵循流程。

为了改正以往的备课中的生搬硬套和主观经验进行设计及无课标依据的集体备课现状。学校开展了“教学目标制定流程”的培训,规范了教学目标的制定流程:读教材,明体裁;找目标,符要求;参要点,学要求;制每课的教学目标。同时要求每条教学目标后须标明“课标依据”。这样教学目标不仅做到了有理有据,更是将课标中的学段目标进行了细化分解,落到实处。

二、教学目标制定遵循“四要素”与“三可”相结合的原则

“四要素”是指:行为主体(是学生而非老师)、行为动词(须可观察、可测评,避免使用“体会、理解、感悟等词”)、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效果的特定限制和范围)、表现程度(行为标准,具有可测评性)。“三可”即是:可观察、可测评、可操作。

三、效果

在正确的流程和原则指导下,我们的目标设定有了质的变化:

例1:北师大版第二册《车的世界》第一课时,使用《研训一体电子单元备课表》前目标设定为:

1、学生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车”字。2、学生能运用:看、听、拼、查、猜等方法进行自主识字。(分析:目标1、2都是识、写字要求,应进行整合。写字要求太笼统,怎样才算会写呢?)3、学生能认识生活中的各种车辆,熟悉它们的用途和特点。(分析:能认识生活中的“各种”车辆,不客观准确,范围太广,学生难以达到。“熟悉”行为动词模糊不可测评。“用途和特点”提法有局限性。)4、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好习惯。(分析:“体会”行为动词模糊,不可测评, “养成”本课不能达到该行为。)

经过培训学习,我将本课目标修改为:1、学生能综合运用:看、听、拼、问、猜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12个生字(保底)和所选用文本中的10个生字(拓展);能按正确的笔顺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车”字。(分析:落实知识的掌握与方法运用)2、学生能通过看图和联系生活认出常见车辆,积极自信地说出对它们的了解,如用途或特点等。(分析:符合课标依据——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积极自信地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观察所得。)3、学生在具体情境(“看车展”)体验中,能辨认、选择站牌,知道文明乘车和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能说出一两条交通法规要求或遵守交通法规的具体行为。(分析:运用内外结合目标表述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获得什么体悟。)

例2:再对比:北师大版第二册《元宵节》第一课时的目标设定,修改前:1、会认10个生字,注意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分析:“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行为主体变成了教师,并且缺乏具体方法,“培养”行为动词模糊。)2、会写生字7个,能按笔顺规则认真写字,继续注意写字姿势。(分析:同为识字写字目标,可以与第一条合并。“认真写字”怎样才是认真呢?不可测评,“注意姿势”缺乏行为标准。)3、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并能背诵。(分析:“指导学生”行为主体指向教师,出现主体错位。)

修改后:1、学生通过听读识字、拼读识字等方法能自主认识本课10个生字和新偏旁“方框”,并能按正确的笔顺规则书写7个生字,书写时注意正确写字姿势。(分析:落实方法运用与知识的掌握,更细致准确地把握单元知识要点。)2、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94%学生能背诵儿歌。(分析: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同时,基于班级个别特殊学生情况,将背诵积累目标达成要求精确到了94%。)3、能结合生活与课文简单说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一些习俗。(分析:行为动词“说出”指向的行为主体仍然是学生。“结合生活与课文”内外结合陈述目标行为条件,“简单”指向行为表现程度。)

例3:北师大版第六册《松鼠》第一课时,目标设定修改前: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概括段落大意和课文内容,说出文章脉络。3、了解松鼠外形特点,感受作者对松鼠的热爱之情。

修改后:1、自主认识11个生字,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8个生字。(分析:第二学段课标要求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并且硬笔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正楷字。)2、学生能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并通过填空练习,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找中心句概括”落实方法运用,“通过填空练习理清脉络”可观察、可测评,学生以此习得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3、能勾画出松鼠的外形特点,能抓住“闪闪发亮、敏捷”等关键词句,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分析:行为动词“勾画”可观察,“抓关键词句”可测评,从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与感情朗读中,获得体悟。)

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 篇4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当前,正是因为对教学目标重视不够、定位不准、模糊不清,才使得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出现偏差,导致阅读教学“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最终“费时多而收效甚微”。针对当前教学目标制定与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反思与改进。

(一)如何制订教学目标

制订教学目标要依据课程目标,体现课文特点,根据学生基础,力求恰当、全面,实现三个维度的整合。

首先,要依据课程目标。近期,国内许多语文教学专家纷纷呼吁阅读教学要从教“课文内容”转到教“课程内容”,也就是“课程目标”。老师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往往直扑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开始的时候,我们也是一直在课文中来回打转,总觉得掌声的含义该体会,小英的忧郁也应该感悟,在内容分析上花费了很多时间。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最终把主要目标定位在第二学段课程目标的一项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具体到这节课,就是:找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理解两次掌声的含义。

其次,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教学目标是是比课标目标更下位、更具体的学习目标,在表述的时候,不能完全照搬课程目标。比如:一开始,殷老师制订的“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个越位的目标。高旗老师建议降低目标,用课程目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来表述。专家认为,这样照搬课程目标,还不够明确。根据学生基础,我们把目标调整为“能用关键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这样就具体明确,可操作,可检测了。大家看目标的陈述一般包括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学生,行为条件——用关键词语,行为动词——补充,行为程度——完整。大家可以仔细琢磨语文课标中的学段目标,都是从学生角度表述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习目标。像“引导学生”、“让学生懂得”等,从教师角度表述,要改进。行为主体在表述的时候也可以省略。

第三,要适合学生基础。目标定位要准,不越位。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反复推敲目标的高、低、难、易。上面的例子就很有说服力,不再例举了。

通过模块三的培训 制定教学目标 篇5

1、新课标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学生情况

“圆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进行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时,特别注意了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教学,理解数学。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公式,并在理解的基础能灵活熟练地运用。

3、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把让学生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定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以书本和老师为拐杖,以“放-扶-放”为途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掌握圆面积的公式,并能利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能力。

《草原》教学目标制定与修改 篇6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修改理由

一,在第一个目标中“让”字去掉,加“让”,是老师制定目标,应是学生为主体,不能体现学生学学习的主体性。还要加上“激发学生热爱草原”,培养学生的情感,热爱祖国的情感。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 篇7

一、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 知识体系缺乏连贯性、整体性。初中教师如果没有认真钻研《新课标》“第一、二、三学段”中的目标与内容, 没有深入了解小学以及高中语文的教学课程;忽视初中三年在基础教育阶段承前启后的作用, 就会出现这个问题。初中阶段, 衔接小学与高中, 是知识由积累到运用的重要时期, 是能力由感性向理性发展的过渡时期。制定目标时应时时着眼于知识能力的连贯性。

(二) 不注重整体性。制定教学目标还有只根据一篇文章备课的现象。一本教材、一个单元, 无论知识还是能力、情感都是一个整体, 都有一个整体的目标, 这目标指导着每一篇课文, 这样才构成一个知识体系。

(三) 对三维度的重视不均衡。教师依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更注重探求知识目标, 而忽视能力的培养“, 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更是形同虚设, 不做深入研究。或是针对教材中的某一点, 随意写一些情感体验;或照搬教辅书的结论。

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 它有如一座大厦的地基。基础不牢固, 能力的培养、价值观取向就无从谈起。所以忽视知识而谈后两项, 只能是空中楼阁。然而, 揣摩、理解、欣赏、运用能力, 才是优美的风光, 同样应得到青睐。教师在制定目标时, 要考虑到三维均衡, 引导学生对后两项的重视。

二、制定教学目标需遵循的标准

(一) 严格遵循《新课标》, 制定科学精准的目标。《新课标》是由教育部制定颁发的、由无数语文教育大家研讨确定的、合乎中国现代教育形式的纲领性文件, 它包含的课程设计理念、内容体系以及评价体系, 对语文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以,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 应该具体体现《新课标》各个方面的要求。

(二) 要深入教学全程, 体现目标的连贯性、整体性。一个人知识水平的高下、能力的大小、情商的优劣, 往往倚靠后天教育。而后天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学校教育。其中, 基础教育常常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而, 学校教育应该是一个整体的过程。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 不仅要注重一堂课的知识、能力、价值观, 更应该关注学生受教育的全过程。所以, 初中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要有全局观念, 立足初中, 回顾小学, 放眼高中。

(三) 教学目标要涵盖课堂内的每一位受教育者。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是我们的一贯主张。这就要求我们制定教学目标时, 要照顾到课堂内的受教育对象。当然, 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 所以, 制定教学目标要兼顾全体。不能只顾及成绩较好的学生, 使学生两极分化。更要有一个标准, 要有梯度, 难易程度要适合不同的学生。

三、如何设计合理、优秀的阅读教学目标

(一) 知识要成体系, 要连贯而有序。教师在备课之初, 要对初中三年的课程做整体的、全局的规划。备课时, 如果只看某一册教材、某一单元、甚至某一课, 长此以往, 极容易导致知识能力各成一体, 出现阶段式、割裂状, 缺乏连贯性。

要把三年的初中知识作为一个体系, 而每一册教材、每一个单元是它的具体分支, 每一课都是整个目标的一个支撑点。教师备课时, 可以把重点难点分散在不同的文章中, 而每一篇文章衔接起来, 就是一个完整的知识链、一个能力链、一个情感链。这就要求教师能敢于取舍。不必将每一篇文章都分析透彻, 方方面面都讲, 而是要“留白”, 让学生去分析实践, 用课堂学过的知识、能力, 去探索新一篇文章。

(二) 知识能力与情感价值目标要有衔接、有拓展, 要循序渐进。

小学阶段:

知识方面:识字释词、积累词语, 及认识使用标点符号。

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喜欢阅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默读。要有浏览的能力, 有按一定顺序表达的能力, 初步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

价值取向:能初步感知体会文章表现的思想感情。

阅读面、量:能阅读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

初中阶段:

知识方面:在扩大识字量、词汇量的基础上, 了解作家作品知识与文化常识。

能力方面:同样是流利地阅读, 有了速度的限制;要能理清思路, 对文章有分析、概括、综合的能力;欣赏能力;阅读各种文体的能力;与社会沟通联系的能力。

价值取向:在阅读中感知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阅读面、量:能欣赏文学作品、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

通过上述比较, 我们不难看出, 初中阅读在知识能力、价值取向等方面, 都是对小学知识的延伸、拓展和提高。初中阅读在小学感性阅读的基础上, 有了许多理性的思考。而高中阅读, 更偏重于理性的思考和探索。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尤其针对起始阶段的七年级学生和毕业班学生, 更应精心设计, 以便很好的过渡与衔接。

(三)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祖国的语言丰富而优美, 教科书选取的文章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新课标》中也提出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据此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应该是教学目标的一部分, 而且是重要的部分, 它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

情感目标的设计要紧扣人文性特点, 并贯穿始终。它比较抽象, 不像知识能力目标那样一目了然。实际上, 它体现在基础知识的识记中, 体现在词语的理解中, 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中, 体现在文章结构的构建中, 体现在文章的各个方面。总之, 生活中到处都有语文, 语文中到处都有美, 都需要我们有能力鉴赏。切不可把培养这个能力作为附属品, 如狗皮膏药贴在教学目标中, 与文章内容脱节, 或只在教学过程结束时喊一些假大空的口号。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方略 篇8

1.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布鲁姆说:目标是描述要学生达到的行为。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改变过去语文教学忽视学生的个性、情感,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任由老师灌输的做法,制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时,必须还學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人格与价值观的完善。

2.培养、发展学生正确、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由此可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新课程中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必须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不仅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还包括方法习惯、思想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内容。语文学科教学目标属于“素养目标”,素养目标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文素养的提高有赖于各要素的全面提高,我们所制定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必须为达成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一终极目标服务。

4.以学为核心,注重学习方法和过程

新课标提倡以学来组织课堂教学,强调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学生语感的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语文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学习方法和过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必须包含体现方法和过程目标。

5.贯彻“准备性”原则和“最近发展区”原则,目标难易适度

我们制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必须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水平,学生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即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实。

6.目标具有弹性,我课堂教学创造宽松环境

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的变异性较大,所以,课堂教学目标不宜定的太细太实,要给课堂教学留下足够的宽松环境。语文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听、说、读、写年年一样,又年年不同,语文教学目标必须统筹安排,整体推进,逐步提升。

再谈教学目标的制定 篇9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反映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期望,它不仅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行动指南,更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我们教师在问诊阶段制定教学目标时还存在唯书唯上,照搬照抄教参的现象,忽视了实际教学价值的正确取向;而有的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过于片面,仅关注认知能力,忽视了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有效合一。

课时教学目标是备课和上课首要明确的问题,因为它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的形式,起着小学数学教学的导向作用。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下面就怎样制定教学目标浅谈几点看法:

1、分析课标和教材体系。

第一,研究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教师在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实把握课程标准对该部分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从学生不同的智能活动点出发,我们可以把数学教学内容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三大类。数学课程标准对此分别以不同的动词表示:用“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目标性动词刻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过程性动词刻画数学活动水平。对此,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第二,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探明教学思路。从教材中提取出知识点,再将其放到整个教材体系中去,研究怎样把教材信息转化为教学信息,要收集哪些材料,运用哪些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去获取新知识,探索新发现。

第三,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明确让学生掌握哪些数学知识,怎样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研究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里的“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可以理解为“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即学生从事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是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所应具备的心理发展状态,它包括学生的记忆、观察、想象、注意、思维发展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是指学生在以往数学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或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

3、细化系统分析结果。

教师根据上述分析研究结果,从内容和行为两个侧面把系统分析结果细化,列出教学目标细目表,分别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或知识点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纵横对照、线面结合。即:纵向对照连成线,明确本课时教学应为本单元目标的实现承担什么任务,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哪些孕伏、渗透和铺垫;横向对照连成片,从构建学生认知结构考虑,根据学生已有认知基础,着眼同化和顺应当前的学习内容,扩大和重建新的认知结构,沟通各单元、各部 分知识之间的练习,完善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第二,做到“四个同步”。即:同步拟定一单元(至少是一个小节知识点)各课时教学目标,确定目标体系的序列和层次;同步考虑课时教学目标和达标练习的内容,明确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同步考虑课时教学目标和达标控制手段,防止目标和过程脱节;同步考虑课时教学目标和效果评价、教学修正措施的有机配合,以利于因材施教。

第三,根据不同课型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把数学课分为新授课、练习课、整理复习课、实践活动课。不同的课型,其教学目标也有所不同。具体说来,(1)新授课的教学目标应明确规定学生应掌握哪些新的数学知识,应理解到什么深度与广度,应进行哪些必要的基本训练,学会哪些基本的数学方法等。(2)练习课的教学目标,既要充分顾及学生的信息反馈,抓住知识重点、难点,又要根据练习课在教学活动的不同环节增强针对性:新授之后的练习课要从教学信息、作业情况、学生原有基础等方面考虑;讲评后的练习课要从共性的错误、知识的缺陷等方面考虑;复习后的练习课要从知识的整理、归纳、补缺、补差、补漏等方面考虑。(3)整理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注重巩固、梳理已学知识和技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加以系统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和能力的有效途径。(4)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应明确要掌握哪些工具的使用方法,要培养哪些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如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参与需要、成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数学的价值。

4、准确陈述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三个过程,即:教学、训练、引导。“教学”是使学生 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训练”是使学生获得动作技能的过程,“引导”是使学生获得以知识体系为支撑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使学生进入“知识本质”的过程。以“教学”和“训练”为主的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可以用描述学生内部心理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即首先用描述学生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来陈述目标,然后用可以观察的行为作为例子,从而使学生内部心理变化和可以观察和测量。而以“引导”为主的情感领域教学目标可以用表现性目标加以描述,就是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是不精确的规定每个学生应从活动中习得什么。这是因为,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产生的情感变化,往往不是

一、两次教学活动就能立竿见影显现出来,教师也很难预料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内在心理过程会出现什么变化。

5、制定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几点注意。

(1)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要随时监控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骤,使其紧紧围绕目标,能及时、清醒地判断每一项目标的达成度。切忌“写归写,做归做”。

(2)教师要善于把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的目标。

再谈教学目标的制定 篇10

学习了远程研修教学目标《美国联邦宪法》(修改前)、《美国联邦宪法》教学目标(修改后)的对比看,(修改前)目标繁琐、头绪多,不是一节课能完成的,(修改后)内容较精简,一目了然,真正适合学生的实际,也基于学生的的兴趣需要。通过研修学习,对教学目标的的制定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突然感悟到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原来如此的不切实际,想来不禁汗颜,感慨万千。

在教学中,我一直没有高度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没有很好的把握教学目标的设计,使教学目标形同虚设,在实际教学中象“没头的苍蝇”,到头来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终。我想关键是没有层次,缺少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行为动词不准确,可操作性、导向性、可测性不强。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和学都没有明确的方向指引,没有可遵循的依据。整个课堂的教和学与目标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从内容到表述也是非常不准确、不明确,没有可操作性和导向性,只是“有”目标而已,而后面的设计已然与之无关了。没有预设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就有可能形成一堆无序活动的简单连接和叠加,容易造成学习内容的杂乱和学习质量的低下。

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通过教学要达到的标准或结果的预期。目标的定位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它指明教师期望学生在学习结束之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其次,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的预期,最后,一节课要达到的标准或结果。

教师们首先要熟悉课程目标,然后在了解板块目标的基础上,知道每一个学期所学习的历史内容及其蕴涵的学科方法与能力,以及可以发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后,对相关单元进行整合,对各单元的目标重点做出安排,将课程目标和板块目标的要求安排到单元之中,最后转化为课时目标,落实到每节课之中。这种安排,既要考虑到前后目标的延续性,又要考虑到目标的整合性。

通过研修我明白了,过去虽然都讲,但从我的内心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凭经验,现在终于深刻的理解了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学目标应该是对学生学习内容、过程、所要达到程度的描述。

通过研修我体会到教学目标是让我们知道做什么、如何做、做到怎样的程度、能否达到这个程度的规范和要求。通过学习我认为制定教学目标要(1)简洁、明了(2)行为主体是学生(3)体现三维目标要求。另外清晰的教学目标应具备三要素:①说明在学生身上预期的终点行为②完成任务的行为条件③是教师满意的并能表现学生已

经掌握了的成绩。

有效的教学目标仍需要结合学生的差异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将教学内容层次化、具体化,以促进不同智力结构的学生发展。在教学设计中,要全方位地考虑教学目标的地位及其关系。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从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学习基础以及社会要求等各方面考虑;教学目标确定后,要根据教学过程的发展情况以及教学的评价情况及时调整,生成新的教学目标。

初中物理课时教学目标制定的思考 篇11

教学目标制定的方法

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教师应该树立目标意识,在充分分析课标、教材及学情的基础上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确保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有效展开。

在把握《教师教学用书》和新标准的基础上精读教材,体会教材内容安排的逻辑性 学生体会到教材的逻辑性后,逐层深入地分解以形成教学目标。《教师教学用书》和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是供教师参考的,并不适合作为课时目标。每位教师所面临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事物的感受程度、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风格等是不同的,对学生达成目标的设计也应该是不完全一样的。所以,教师在制定课时目标时是要把教参和课标上的目标分解成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

如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课来说,既有实验,又有比较难以理解的“定律”,还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惯性。课标要求“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精读教材后发现教材的逻辑关系及内容安排的顺序是:首先,用生活事例引入本课后稍加归纳总结引起思维冲突,然后通过伽利略实验来解决这种思维冲突形成正确认识,再进一步推理后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特点,最后是关于惯性及特点。把握住这种关系后可把它分解为:①为什么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引出亚里士多德的思考;②观察探究实验中小车的运动情况并进行推理,引出伽利略的观点;③利用伽利略实验的结论给出牛顿第一定理的内容;④利用实验引出惯性并总结特点。学生通过学习,就可以把牛顿第一定理的内容和研究的思维方式都了解了。这种层层递进的过程,逐步内化为学生理性而正确的认识,从生活经验到动手实验,在实验后推理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思维。

用外显的动词和具体的措施来润色教学目标,使之具有导向功能 教学目标具有预期性、系统性、层次性、可行性、灵活性和生成性等特点,所以,为了保证教学内容达标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尽量具体化,可操作、可测量、可评价,要尽量体现教学目标的导向性功能。下面仍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这一课可以用两句话表述其课时目标:①利用“推车车才运动”的事例引起认知冲突,通过学生实验结论,结合教师的引导总结出伽利略结论;②分析伽利略实验的结论比较说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特点。教师在表述课时目标时,要注意尽量选用那些意义明确、易于观察、易于评价的行为动词,避免使用“领会”“了解”等模糊的行为动词。

通过选择具体的措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来形成有效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学科教学指导·物理》中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师所期望的学生的变化,便是教学目标。”这句话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也说明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要坚持这一观念,只有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才能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如,在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一章的复习课教学设计中,有的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能区分不同的物态变化。仔细品味,发现至少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缺乏具体的措施;另一个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不明确。考虑这两点后,可以修改如下:根据课件提供的一些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实例,经小组讨论后90%的学生能区分不同实例中的物态变化。措施明确,具体,导向性很清晰,主体就是学生,通过学生的活动来达成这一目标。

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原则

制定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课时教学目标 高效课堂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务实,能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并且很容易检测。而要做到这一点,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学生情况的目标,选择合适的策略制定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标。

三维一体有机结合来表述教学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要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体现了三维目标的全面性与多元性。实际上,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无须按三个维度分列陈述,既然一个知识点所对应的三维目标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那么按知识点统一叙述──每一知识点从三个维度进行叙述(三维一体),会更利于体现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层次性,且更便于在实际教学中的实施与目标的达成。

制定务实的目标,明确了教师在过程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教师能把握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更加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正因为如此,制定适合学生的务实的教学目标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有经验的教师来指导,通过备课组成员的讨论来完成,使教学目标的制定更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适合自己所选择的教学资源,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优化。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探索与实践下一篇:您好老师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