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论文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论文(推荐14篇)

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论文 篇1

[论文摘要]体育精神就其实质,是一种心理资源、是一种具有能动作用的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独立的人格,究其本质是一种财富,是一个人的良好尊严和意愿的宝贵财富,是一个人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现代教育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主张就是对学生人格教育重视的一个体现。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育精神 人格教育

一、大学体育中的体育精神

(一)体育精神的涵义

体育精神就其实质,是一种心理资源、是一种具有能动作用的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换句话说,体育的整体风貌、凝聚力、号召力、特色、水平以及感染力共同构成体育精神。即,体育精神――是体育的信念、理想、情操及体育知识、审美水平的标志体。作为一种体育意识,对体育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是体育行为的动力的一种心理资源。体育精神,作为一种规范力量,规定着体育文化模式的选择。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体育精神的集中反映。

(二)体育精神对大学生的影响

首先,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求真务实以及诚实守纪的良好品德。众所周知,体育比赛与做人一样,要不得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要求所有参赛人员都要诚实守信、求真务实。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入口处的宙斯铜像上就镶刻着这样一句话:“在奥林匹克,只能用快腿和体力战胜对手,金钱不可能使你赢得胜利。”所以说,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求真务实、集体观念以及诚实守纪的良好品德。

其次,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有人认为,体育是一种竞技活动,是培养学生竞技意识的重要手段,是以打败对手取得胜利为终极目标。其实,这里存在一个明显的误区。体育在是一种竞技活动的同时,亦是一种培养个体的合作意识,以及求得两者间的和谐统一的有效途径。“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语在体育比赛中得到完美体现。所以说,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最后,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法制意识,使其更好地养成大学生遵纪守法精神。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必须遵守裁判规则,违规就得受罚,取得成绩则相应的受到奖励。所以说,把体育文化中蕴涵的体育精神和大学生的纪律修养相结合,对加强大学生纪律修养有着深远影响。

(三)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的培养

有人说:“一所合格的大学,是把教育教学搞好;一所好的大学,更要注重人格养成;一所优秀的大学,除了前两者之外,还要注重体育精神的培养。”所以对大学生而言,体育精神是其他知识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一种独特的教育,也恰好是我们当前大学教育中所忽视的。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则成为现今高校体育教育的关键问题。在我看来,大学体育教育中的体育精神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培养。

第一,教材与引导相结合。教师应从教材的基本理念出发,深入研究并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体育精神并加以提炼和升华。同时,引导学生以乐观豁达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体育活动。同时,引导学生与他人的团结协作,使其能够更好的正确处理与队友、同伴的关系。

第二,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其体育精神。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及方法培养学生,使其在体育活动中树立体育精神意识。同时,通过课堂学习或体育活动培养其公正、公平的心态以及不畏艰苦的意志力。

二、人格教育的概念

(一)人格的概念

所谓人格,究其本质是一种财富,是一个人的良好尊严和意愿的宝贵财富。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堕落为禽兽,而品德也必自然提高。”由此可见,西方的哲人,都十分重视人格。东方亦然。“良将不怯死以苟且,烈士不毁节以求生。”这正是东方圣贤具有人格魅力的完美体现。在我国,有的家长从小就会对孩子进行人格投资。这种投资,虽然不能直接使得人们在物质方面变得更为富有,但孩子们则可以从获得的荣誉和尊敬中得到回报。而且,就是因为有了这种人格的力量,困难就可以战胜,邪恶也可以抵御。古人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人格魅力的伟大体现。

(二)人格的影响因素

众所周知,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格局或者说是心理面貌。即一个人的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以及一些意识倾向的总和。据研究表明,人格大致包含这些内容:信念、气质、理想、性格、兴趣、能力等。同时人格的塑造也是由于先天、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来看先天遗传因素。古人云:“虎父无犬子”,俗语也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说法。就其实质,则是指先天遗传因素对子女人格品质的影响作用。实践表明,人的生命冲动、基本情绪等个性中的下层成分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容易遗传,而所谓的.信仰、世界观、理想等上层成分则会因为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受到影响和制约。所以说,先天遗传因素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的是一种可能性。

其次,我们来看后天环境因素。后天环境因素则包括以下几点:其一,家庭影响。据某项实验表明,人格中的交往能力、信任感、情绪的稳定性、语言能力等因素,其发展和形成都与自身所处的家庭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其二,社会环境影响。社会是个大家庭,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位成员在其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受到来自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所以说,在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后天的环境是将先天所形成的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必要因素。

(三)高校体育对塑造大学生人格的意义

首先,体育不仅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发展其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的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时期,他们的道德、需要、理想等个性倾向性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都没有成熟和定型,就有很强的可塑性。而体育教学的过程和内容都具有全面的教育性以及可模拟社会实践活动,对其人格的培养可以发挥直接的作用。有人说:“体育是育体与育心的最佳结合方式,它对人格素质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体育科学研究证明,体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以及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所以说,体育不仅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发展其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通过体育教学练就强壮的体魄,可成为良好人格塑造的“载体”。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的重要时期,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上。特别是,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上的敏感阶段,换句话说就是发育基本成熟阶段。进行体育教学,不失时机地促进其身体的的健康成长,使“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的身体得到行之有效的锻炼,可使之成为良好人格塑造的“载体”。

三、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一,体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完整人格。众所周知,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人格的完整。其中人格完整的首要的标志则是:人格构成的各个要素都要完整、和谐、统一。即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世界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将自身的愿望、行为以及目标统一起来。众所周知在我国各大高校,体育教学是通过各种运动比赛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养成以规则来规范自身行为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体育精神的熏陶,使其拥有公正、公平、客观的视角,并以此分析问题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引导其在体育比赛中明确自身目标,同时制定适合自己的合理的目标,正确对待体育活动和竞争并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或者学习、工作中的一切挑战。所以说,体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完整人格。

第二,体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衡量人格健康的标准有以下几条:其一,必须在任何时刻都能客观实际地看待、认识世界;其二,必须时刻拥有一份坚定的、积极的价值观以及端正的道德心;其三,对待自己要客观实际,认清自身;其四,具有真实的安全感存在;其五,对待所参与的各种活动都能专注其中;其六,必须具有爱父母、亲人、朋友的情感和能力;其七,能够更好的完成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与工作。在我国,体育教学是一种具有竞争性、群体性特点的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谐相处、公平竞争、相互关心的体育精神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其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得到提升。

四、总结

众所周知,体育精神对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往往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热爱体育运动的人往往自信、阳光,体育不仅能赋予学生一种愉快的生活态度,而且能通过严酷、激烈的锻炼,给处于舒适环境的学生一种竞争的痛并快乐的体验,这对年轻人的成长、行为的养成和不畏困难精神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还能够养成不怕输、不畏困难、培养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养成,同时也有利于形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培养执著严谨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小剑.论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J].商情,(25).

[2]刘强.略论体育精神的内涵及影响因素[J].世纪桥,2009(15).

[3]郭平,李梅.浅论体育精神与人文精神[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

[4]陈正富.对现代体育精神的诠释[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4).

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论文 篇2

1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1.1 体育教学的发展

从本质上来说,如果一种社会现象或者活动只是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上时,这种现象或活动就是不成熟的低层次的活动。只有当它上升到人们的精神和意识层面时,对人的心理、人格、行为以及意识等产生一定的影响时,才算真正步入了科学的成熟阶段。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们都在强调体育教学的功能,并且要重视并加强体育教学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因为,体育教学对人身心的影响与教育是很独特的,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

1.2 体育精神的涵义

体育精神贯穿在体育教学当中,体育精神主要是指在体育运功中对人的发展具有影响和启迪作用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作风。对体育精神的教育教学是中学体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教师应主动、积极地挖掘出体育教学中更多的潜在体育精神。

2 如何运用体育精神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行人格教育

体育教学的人格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心理品质。中学体育教学就是要通过体育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1.发展学生的社会认知,培养他们在体育社会交往中集体荣誉感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个细胞,因此人应该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去理解和认识社会。而体育是社会现象中的一种,因此也需要属于自己的社会交往活动,从某方面上可以说是人生的一个缩影。让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去接触、认识体育的本质,进而得到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

2. 培养学生自爱、自尊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参与主动性,从而发挥学生自身的自主精神。无论是个人项目的体育活动还是集体项目的体育活动,教师都用应该让学生懂得尊重自己和其他人,严格遵守个人行为的道德性和规范性,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风尚和道德行为。充分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调动他们的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学会进行独立的观察和判断,并且能够很好地独立应对赛场上突如其来的变化,有效发挥出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培养自身个性的发展,以及独立自主的精神。

3.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是非感。体育运动是一种文明健康的活动,它需要在专业规则的严格要求下进行。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也要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和准则,在规则允许范围内的来理解认识和解决问题,避免斤斤计较、投机取巧现象的发生。例如,奥运会是全世界人民的体育盛会,是奥运健儿们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公正公平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灵魂所在,是全世界人们梦想的奥运会。在这个舞台上,当奥运健儿们将用他们的实力战胜自己的对手,从而赢得的比赛的胜利时,他们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博得了所有观众的掌声与喝彩,他们是用自己的真实行动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的精神。

4. 注重并加强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接触、了解社会与自然现象的首要观点,是对个人行为控制和调节的最高参照。而体育运动自身是一种对抗性的游戏,是人的意识、身体、智慧及心理上的对抗,同时也是体育战术和技术上的对抗。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体育活动教学中学会客观、辨证地分析、观察和解决问题,做到实事求是,自觉遵守事物客观存在的规律,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学生要学会懂得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用自己的实力与智慧来挑战对手,以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去征服他们,从而取得真正的胜利。

5. 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及不怕苦难的精神,勇于面对失败的顽强意志

在体育运动的比赛和教学训练中,都需要参加的人员付出相当大的心理和身体能量,更需要接受大量艰苦的磨练。科学、合理的大量运动训练是走向成功的一条必经之路。教师要让学生在科学的运动中感受并学会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关键时刻懂得如何坚持,在遇到苦难的时候能够坚忍不拔,不退缩,正确面对失败,从容应对。

3 总结

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运用体育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最重要的是体育教师自身对体育教学的正确认识,只有在教学认知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才有可能在行动中实现。此外,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素养,以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和丰富对体育精神教育的教学方法,使人格教育与体育精神在体育教学中完美结合,让从而让中学体育教学取得新的突破。

摘要:如何通过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来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健康的人格精神,这是体育教学的关键。本文探讨把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保证教学的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体育精神,人格教育

参考文献

[1]丁华.论中学体育教学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

[2]周萍.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人格教育[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7(9).

[3]张军.用体育精神进行人格教育[J].内蒙古教育.2008(16).

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论文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育精神 人格教育 心理品质

在多年的教学实踐中,笔者深深感到我国的中学体育教学,始终在单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或单纯的身体锻炼的低层次上止步不前。普遍忽视对中学生体育精神要素的挖掘,忽视对中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启迪和教育。当然中学体育教学离不开传授体育的技能知识,离不开身体锻炼,这勿容置疑,问题是我们应该把追求的目标定在何处,这一点应当引起重视,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的教育,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到中学生的人格形成,为全面地发展学生的人格精神起到重要作用。这应是我们中学体育教师思考的重点,是中学体育教学追求的高层次目标。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社会学家曾证言,任何一种社会活动或现象,当它仅仅体现为技术层面时,它是低层次的,不成熟的。当它进入到人的精神的层面,人的意识的层面,并影响到人的人格、心理、意识及行为时,那它就进入了成熟的科学的阶段。历史上中外教育家们都没有摒弃体育的教育功能,一再明确地把体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住之一,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体育对人的身心的教育和影响是独特的,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什么是体育精神呢?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的教育是中学体育教学中更高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应积极挖掘。

体育精神对中学生的全面教育、全面发展,对中学生人格精神的价值在于:培养中学生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个性的发展,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与同伴合作精神,竞争、拼搏、信心、荣誉的信念,公正的看待问题,遵守规则和规定,遵从社会法规。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中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是相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和深化,这是一个高层次的战略目标,我们应当在体育精神的挖掘、提炼上,在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狠下一番功夫。

二、用体育精神进行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的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对中学生的人格教育,一般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社会认知,在体育的社会交往中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人是社会的细胞,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让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在体育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竞争,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意识。在体育的相互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这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品质,将会成为一个人的永不衰竭的生活动力。

(2)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培养积极参与意识,发挥人的自主精神。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是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增强参与意识。在运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独立的观察判断,独立的应付突如其来的赛场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

(3)培养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体育运动是严格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教育学生遵从规则与规定,按规则允许的精神去认识问题,辨别是非,不斤斤计较,不小肚鸡肠,不装孬使坏,不投机取巧。尊重事实,弘扬正义。对的就支持赞扬,错的就批评摒弃,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态度明朗的人格精神。

(4)注重中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价值观、人生观是一个人看待、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是调节和控制个体行为的高层次的参照系。体育运动是一种对抗游戏,是人的身体、意识、心理和智慧的对抗,也是技术、战术的技巧对抗。要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客观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实事求是,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趋近事物的本质。学会靠真才实学,靠真正实力,靠智慧技巧,靠人格精神去战胜对手,取得胜利。追求体育的真义和价值,实现人生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愿望。

(5)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体育运动的教学训练和比赛,都要求参加者付出极大的身体和心理能量,需要接受艰苦的磨炼。要让学生学会在运动中吃苦耐劳,疲劳时学会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困难时学会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失败时学会决不气馁再拼再搏,胜利时学会冷静处之决不得意忘形。坚强意志,是人格精神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之一。体育运动是培养坚强意志的一片沃土,有待我们中学体育教师的深耕细作。

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论文 篇4

内容导读:

【摘要】 本文以三个方面浅谈了中学体育教学,即体育教学中的表扬与批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革新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表扬与批评 体育精神 人格教育

体育教学有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特点。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与练习必须密切结合,教师与学生接触频繁,且须配合默契。因此师生感情是否融洽,就显得十分重要。

1.体育教学中的表扬与批评

表扬与批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也是对学生所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给以肯定或否定的评价。采取相应的表扬与批评,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有助于树立教师的威信,有助于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师生联系,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不然,就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地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手段,注意表扬与批评运用的艺术性、合理性。一是表扬面要宽、批评面宜窄。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以表扬为主,既要表扬体育委员等积极分子,也要特别注意那些“差生”中的闪光点,尽可能缩小批评面,更不要因为个别学生的错误而对全组乃至全班进行批评,否则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反感。二是表扬宜明,批评宜暗。教学中发现了值得表扬的人和事,教师可以直接指名道姓,根据事情的缘由进行当众表扬。而批评则不然,应尽可能避开当众批评,尤其是对某些性格内向型的学生更不可轻易地点名批评。否则,既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又不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最好用婉转的口气和暗示的策略教学论文来提醒,或者使用不点名的批评方式,通过较隐蔽教育手段,使学生自觉改正缺点,即使非点名不可的批评也要注意方式策略教学论文,切忌挖苦学生。

2.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

中学生的身体和精神、知识与能力、道德与行为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进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体育教学也适应这样的教育使命。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到,现在中学体育教学,一些教师有时有着着过分强调传授体育技能进行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中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启迪和教育,忽视了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本人认为体育教学的策略教学论文和手段要与社会的进展相适应,重视体育精神的培养,通过体育精神影响,完善学生的人格。

2.1 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进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的培养包括:培养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个性的进展,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与同伴的合作精神,公正的看待理由,遵守规则和规定的能力。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策略教学论文、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却是相同的。中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转变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首先,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树立体育精神的意识,认识到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把体育精神的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时时刻刻充分利用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格。其次,细读精研教材,挖掘、提炼教学内容之间的体育精神。再次,教学过程中,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教学论文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注意教学细节对学生体育精神的教育,在深化教学革新初中英语教学论文的时代,体育精神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高层次的战略目标。

2.2 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进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进展成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品质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交际能力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社会交往特性,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认识体育的实质,以而促使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和相互尊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这种健康的人格品质,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二是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积极参与意识,进展其个性。在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都必须学会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并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进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的人格。

3.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革新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我们现在走到一些中小学却看一看就会发现,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按成人的目光把一项完整的运动分成若干个技术进行教学,教学实践紧紧地盯在运动技术的细节的传授上,“用技术教技术”和“为技术教技术”,一叶障目,舍本求末。教学很少以多种价值上整体关注教材,以多种角度去整体探讨运动教材。另一方面,把提高学生生理机能指标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把体育教学看成是发达肌体、增强体质和培养学生运动技术的工具,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为教“教材”而教,讲究授业、解惑,以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为目的。目标指向有着单一化的偏误,缺乏“变通性”和“直觉性”,课堂教学程序化、方式化,学生在教师的统一调度下进行教学活动,教与学的双方围绕窄小的机械分割了的技术苦苦追寻。教学活动统的太死,学生成了承接教材的奴隶。教学活动难有创意,缺乏活力。

孟子的士人理想与人格精神 篇5

孟子的士人理想与人格精神

孟子的.政治理想是实现“圣王”政治,“为王者师”就是他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对士人身份的最好设计.他认为“道尊于势”,君师人格平等.其实质是向王权争回士人做人的平等权力和人格独立.孟子“道”不行,开创了德性论的自然主义思想,追求以仁义化天下而“不知为之者”、“功成而不有”的人格自由与伟大.高扬士人人格的独立性与自由性,是他对中国古代人学思想作出的突出贡献.

作 者:田耕滋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中文系,陕西,汉中,723000 刊 名: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 分类号:B2 关键词:孟子   士人理想   王者师   人格独立   人格自由  

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论文 篇6

音乐欣赏教学与大学生人格教育探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的启示

音乐教育者越来越关注音乐欣赏教学与大学生人格心理之间的关系,认识到通过音乐欣赏教学能影响人格的各结构层次.借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着重探讨音乐欣赏教学同大学生人格中的“超我”之间的`内在关系及音乐欣赏教学对人格之超我的影响表征.以此来加强音乐教育者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引导音乐欣赏教学实践.

作 者:陈群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51 刊 名:现代商贸工业 英文刊名: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613.5 关键词:音乐欣赏   教学   人格   超我  

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论文 篇7

大学体育作为大学专业教学之外的基础学科, 尽管是基础性的学科, 但仍旧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体育教学不仅能够起到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更能形成独立的人格, 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体育精神作为体育教学中不可获取的因素, 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中的关键动力, 而合理的人格教育则是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而要开展高效的体育教学, 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下文就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的含义进行分析, 就两者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关系和作用展开探讨。

二、大学体育中的体育精神概述

1、体育精神的含义

体育精神直接体现出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特点、状态以及感染力和号召力, 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体育理念、信念或者情操和道德的表现, 体育精神体现出的更多的是对体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指导。前面说到, 体育精神是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动力, 是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中的关键因素。也可以说, 体育精神是学生心理资源的重要表象, 更包括体育的面秒、状态、心态等多方面的表现。中华民族的体育精神不但体现了我国人民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 更是反映我国公民整体身体素质的重要因素。同时, 体育精神还是向外界展示我国公平、向上, 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体现, 因此, 树立良好的体育精神对于大学体育来说,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如何培养大学生体育精神

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应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 通过举办多样化的体育竞赛, 将体育规则渗透到实际教学过程中, 以约束学生的行为, 使其能够自觉遵守比赛规则。不仅如此, 通过这样的体育竞技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公平、公正的比赛心态, 更能培养起不怕艰难困苦的责任感, 最终实现挖掘其体育精神的目的。另一方面, 体育教师还应深入挖掘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大纲, 分析大纲中对于道德教育思想的内涵, 并充分在体育课堂中展现出来, 将道德教育内容与实际体育课程教学结合起来, 进一步深化和提炼内容, 帮助学生建立起乐观向上的心态,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人格教育概述

1、人格教育的含义

众所周知, 人格是一种财富, 是人的良好意愿以及尊严的财富。对于大学生来说, 进行人格教育就是一种人格投资, 虽然不能直接以物质方面的富有来表现, 但总的来说, 大学生可以通过人格教育赢得尊敬与荣誉最终获得回报。就当前的情况来看, 很多大学生从小生活在宠爱、溺爱的优越环境中, 人生道路上也基本没有任何坎坷和挫折, 对于独立解决问题和看待事物的能力还较弱。再加上, 大学生们缺乏积极的精神和健康的心态, 其社会竞争力、适应性都难以得到提升。适当的人格教育不仅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是形成独立人格的关键。

2、影响大学生人格的因素

事实上, 影响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因素有很多, 而这些不同的因素都处于不同的时期, 就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 引起与社会接触较多, 对于人格塑造就显得异常重要。总的来说, 影响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因素有家庭、高校以及学生自己等主要因素。其中,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场所, 家庭对于学生的教养方式不同, 最终学生的文化程度、人格特征、道德素质等方面都会存在差异。不仅如此, 学生从小到大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 其最终的性格也不同。这也足以证明, 在进行大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良好的人格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如何培养大学生独立人格

人格教育主要包括对学生的心理、行为等进行协调, 促进其知、情、意、行的健全与完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良好的人格教育不仅对学生的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引导, 更是影响学生一生的关键, 尤其对于现代“以人为本”的教育而言。大学体育教学中, 在培养学体育精神的同时, 更要注重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例如, 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使用分层或者选课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 最终最大限度的刺激学生的潜能, 以发挥学生独特的能量, 促进独立人格的形成。

四、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关系

1、体育精神是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前提

评判健康人格的标准有很多, 首先, 拥有健康人格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刻什么地点都能客观实际的看待和认知事情, 并且拥有坚定、积极的价值观与端正的道德心。其次, 拥有健康人格的人对待自己也非常客观和实际, 能够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 具有真实的安全感。同时, 拥有健康人格的人对待参与的活动能够表现得更为集中, 且能够很好的完成自己的责任和工作。因此,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 体育精神能够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饼子这种公平竞争、团结习作、和谐相处的环境中完成体育活动, 最终实现学生人机交往能力、责任感以及集体荣誉感的提升, 为实现完整人格打下基础。

2、体育精神是促进学生独立人格形成的途径

拥有独立人格的人其主观独立意识较强, 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样的大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奋斗来获得对自我的提升, 更能汲取好的方面, 借鉴别人优秀的地方来完善自我, 拥有非常高的自制力与约束力。因此, 高校在实施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应运用体育精神, 实施多样化的体育活动, 培养学生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时的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解决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 能够利用这种能力解决多种问题。显然这些说明, 体育精神是促进学生独立人格形成的重要途径。

3、体育精神是形成学生完整人格的客观要求

我们都知道, 心理健康是人格教育的最终目标, 也是使得人格完整的关键。人格构成的各个要素要保证完整性、和谐型以及统一性才标志着人格的完整, 也就是说, 人要保持积极进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并以此为基础, 进一步实现自身愿望、行为以及目标的统一。与此同时, 就我国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来说, 通过举办多种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 使得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明确比赛的规则并以此来规范自身的行为, 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方面, 受到体育精神的影响, 要从公平、公正、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引导大学生实现自己的目标。另一方面, 体育精神是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客观要求, 学生通过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 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这也有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

五、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体育精神对大学生体育教学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作为新时期的国家的力量, 当前的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知识和能力, 更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道德、精神。前面说到, 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精神影响着每一个公民。作为大学生来说, 培养起体育精神不仅有利于他们德智体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更是改变其精神面貌, 同时, 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一方面, 体育精神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求真务实的良好平的, 在参加体育比赛时, 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比赛的规则, 讲求诚信求真务实。另一方面, 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在进行体育竞技活动时, 集中团队的力量才能打败对手、实现目标。

2、人格教育对大学生体育教学的作用

首先, 大学生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 而独立人格是一种具有较强理性能力和自控力的人格, 拥有这种独立人格的人, 能够懂得自我尊重, 更懂得尊重他人, 明白怎样用自己的方式, 来获取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可以说,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拥有独立人格的人对于现实生活非常适应, 而对大学体育教学来讲, 独立的人格不仅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适合自身的体育参与方式, 更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力。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独立自我意识的形成, 最终实现高效体育教学的目标。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多样的体育活动与体育比赛, 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 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或者体育比赛中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制定合理的目标, 引导学生保持正视竞赛的观念, 保证心态, 进一步发挥人格教育的目的, 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

结束语:总的来说, 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两者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 我们在实际的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的作用, 培养学生独立完整的人格和综合能力, 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摘要:随着国家对于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不断深入, 体育改革已经成为广大师生们关注的焦点。体育精神不仅是一种心理资源, 更是一种意识, 是进行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对于大学生来说, 独立的人格不仅是一种精神财富, 更是人的尊严。对于大学体育来说, 良好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是促进体育教学高效性的重要因素, 本文就大学体育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的概念和特征展开分析, 就其运用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体育精神,人格教育,体育教学,概念分析

参考文献

[1]杜海奇.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的渗透[J].青春岁月, 2012, 10:128.

[2]王蕾.关于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的探讨[J].大家, 2012, 18:67.

[3]朱德有.浅谈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J].神州, 2013, 01:254.

[4]李军, 欧阳轶, 李秀峰.试论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09, 02:41-42.

[5]刘雯雯, 李凡.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9, 03:61-63.

[6]魏元媛.浅谈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 (教研) , 2010, 12:122-123.

[7]刘鑫.管窥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商, 2013, 05:268.

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论文 篇8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 体育精神 人格教育 培养学生

一、体育精神的概念及其培养方法

体育精神的定义是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蕴含着的对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以及影响作用。并且对中学生的价值方面、思想方面、作风和意识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中学体育精神的作用包括:培养初中生愉快的生活态度,增强初中生的身心适应能力以及个性的发展,初中生个人行为的规范化及其责任感,跟同伴的之间一起合作的精神,对待处理问题的视角等等能力的发展。尽管中学各种体育比赛方法、比赛形式、比赛的胜负的判定不尽相同,但中学体育的一些基本体育精神及其相似,甚至是相同。初中生投入到体育课程的运动这一项目中就表明逐渐开始接受中学的一些体育精神,在这些体育精神的影响下,初中生身心逐渐改变以及人格不断的塑造。因此,我认为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的关键,是教师教学观的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多一些选择,为学生的自住性学习提供广阔的时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尝试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他们课堂学习小主人的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2.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体育运动的娱乐性、竞争性、友谊性、争取胜利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勇于承受失败的挫折的精神等,都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主要内容,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多下些功夫。比如,分小组的群体活动,是教学中采用最多的一种形式,学生在小组群体中,人与人之间要进行各种交流,还要互相配合进行各种活动。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一形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和失败,从而认识到同伴之间的合作对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意义。

3.教师要注重身教重于言教,促进学生体育精神的养成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讲过:“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教师在中学生的模范性强,可塑性打,在成长教育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喜欢模范自己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注重自身的人格精神对学生的示范作用,严格要求自己,把更多的“真”和“实”注入到平日的教育教学中。

二、人格教育的定义及其培养方法

人格教育的定义是为了发展受教育者(譬如:初中生)心理方面、道德方面、精神品质方面,有目的有计划的提高学生整体心理发展水平,人格教育着眼于发展初中生心理品质的培养,是把初中生的身心健康与知识学习全面发展一个过程。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体育精神来对初中生的人格教育的过程,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

1.初中体育教学中对初中生的培养,应该是培养初中生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以及集体主义荣誉感的提高。初中生需要在社会实践以及学习过程中去认识了解社会甚至适应社会。中学体育是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散发着年轻人的一种精气神,更是初中生的人生、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中学老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教育初中生认识到体育的本质,从而促使初中生进一步认识人生、认识社会,以此让初中生知道生活处处存在这竞争、并且要学会合作以及相互尊重。

2.要培养初中生的一种自尊、自爱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初中生积极参与的一种意识。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或者其它的体育项目,都应该让初中生学会尊重别人遵守一定的社会公德,应该做到个人行为的规范性的提高,并且在中学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让中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与优点,培养中学生自主的精神以及独立的人格。

3.培养初中生的是一种非感与正义感。体育运动是一项在严格的规则约束下进行的一种健康文明的体育活动,应该教育初中生遵守一定的规则与纪律、辨别是非、尊重事实的价值观、人生观。对的、好的事情、优点就支持;错的、坏的缺点就批评摒弃,由此培养初中生的正义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4.培养中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品质。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初中生在各类运动中能够吃苦耐劳,疲劳时能够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做到坚持不懈,失败的时候做到不气馁,能够顽强拼搏,胜利时能够做到不骄傲自满,冷静处理的一种意志品质。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体育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在教学中,要从思想上重视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培养,要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将体育精神和人格教育充分展示出来,使体育精神和人格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论文 篇9

体育类电影作为电影艺术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不仅仅在于其创作手段的特殊性,更在于其绝对有着其他电影形式不可比拟的受众群体的广泛性。

体育作为人类互相沟通的第五种沟通方式,超出了语言和种族的阻碍,将世界人民以运动的形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对于人类生活的作用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在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价值和地位。

纵观体育电影的发展历史,大多数体育电影中心主题多在于激励、鼓舞大众积极面对生活所带来的挫折和困境,题材也都是积极向上的。追根溯源,体育的诞生与成长几乎与人类的发展同步,体育文化业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而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形式,是人类文明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体育电影将体育史当做强国教材,通过表现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运动员不同的遭遇和命运,反映民族落后势必体育落后这一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现实意义。而体育电影除了一般电影所具有的娱乐、教育等特性之外,还是我们认识自身、改善自身的强大动力。中国早期电影发展当中,其实体育电影很早就有了,纪录片最早可以推到一九一几年,那个时候商务印书馆都在。这个时候比如说第一届远东运动会是到日本去拍的,其实其他的还有很多。在早期电影当中体育只是作为一个比较独特的文化符号出现,这种文化符号或者是作为一种现代都市生活的时尚。

体育作为一个题材与电影艺术的融合,是从2世纪初才开始的,所以那个时候体育实际上是一个很时尚的东西。体育电影是通过体育竞技比赛形式进而反映人性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种竞技形式不只是为了奖牌而进行体力和体能的较量,它具有教育性质。体育题材电影传播往往融情节与体育为一体,在影院的特殊环境下受众比较容易接受,尤其是将体育比赛融于电影故事情节的传播方式。这样的形式就使得观众通过体育题材电影解读正确的信仰、价值观、道德标准等表层和深层的文化。体育电影在展现了身体健美、均衡和体态端正的基础上,更加侧重的是刻画运动员勇于克服种种艰辛困苦、付出辛勤的汗水去争取最后胜利的精神,从而达到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超越自我的教育意义。体育电影对于青少年体育观念的培养和正确健康的价值体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体育电影的影像寓意

体育电影是将体育的内在精神与电影的影像艺术完美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它以独特的视听语言形式将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奋发向上的魅力融于电影当中,既将体育文化与精神高效地传播又使电影的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化,多样化。当代体育运动早已不再是单一的`埋头苦练,而是通过技巧性的培养与刻苦的训练相结合,从而产生高效的体育表现。体育电影不仅能够充分地展现本国的体育文化,更是展现国民精神的最好形式,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渠道。体育电影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重要展现形式,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情怀,是人类社会、思想价值观、社会风尚、行为规范的真实写照。

体育电影的故事情节大多取材于真实的体育故事,这样的题材往往能够更好地把握观众的内心世界,这类以真实生活改编而来的精彩故事,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仿佛就在我们身边,对观众的教育与影响更加具有信服力。随着我国电影事业的飞速壮大,我国当代体育电影已然不只是具有单纯意义上的娱乐和消遣的作用,当代体育电影导演正在试图通过体育电影这类题材向世人展现更具艺术价值的影像作品。

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论文 篇10

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的规律要服从于“学”的规律。一切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只有顺应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最佳情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敏锐地意识到目前学生人格培养的必要性,根据中小学阶段青少年理心理特点、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我个人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习的特点。五年级小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逐步对教师产生选择性及怀疑的态度。通过几年集体生活的训练,已经比较习惯于有组织的自觉的班集体生活,开始把自己看成是集体的一员,重视班集体的舆论和评价作用。随着自主、自律能力的增强,对学习、对集体的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同时逐渐形成了对作业的自觉负责的态度,开始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义务,出现了意识较强的学习动机。

2.认知的发展。在注意方面,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的分配、转移等方面都较低年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记忆方面,有意记忆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有所发展,但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在思维方面,学生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内容,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在想象方面,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3.情感的发展。小学高年级学生情感的内容进一步扩大、丰富,他们能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表现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且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也逐步加强。在道德情感方面,学生主要以具体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为依据,同时,也开始出现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作为依据的道德判断。在意志方面,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有一定发展,但不显著。

4.个性的发展。在自我意识方面,幼儿期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更多地受情境因素的支配,变化较大,因此,还不能形成真正稳定的个性。进入小学后,特别是通过小级阶段的学习适应性锻炼,他们逐步把握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形成集体意识,学生的自我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在这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

人格教育是最基础的素质教育 ,小学生人格教育就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规律 ,利用非直接教育方式 ,即通过生活、学习、活动中经常化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人格品质的过程。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塑造和品格养成的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之我见 篇11

摘 要 随着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凸显,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下的主流教育思想。如今,小学的体育教学也逐渐突破传统的教学手段,它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的特长教育作为出发点。体育与人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能让他们成为身心健康的全面人才。

关键词 小学体育 人格教育 素质教育 身心健康

小学体育中的人格教育,就是立足于学生本身的发展需要,使传统中狭隘的身体锻炼向身体与心理共同发展转变。它所重视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它所强调的是学生的兴趣学习与创造学习;它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体育本身,而且还在于从体育运动中所获得的快乐,体会运动中得内在情感。

因此,体育中的人格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达到获取学习欲望的目的,进而使他们的体力与智力得到全面发展。那么,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度的时期,怎样才能使小学体育中的人格教育得到更好的实现呢?

一、科学处理体育课与文化课的关系

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其思想也在很多老师与家长的心中根深蒂固了。在他们心里,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才是唯一的目的,把应试的成绩作为评判学生一切的唯一指标。这些老师与家长自始至终都认为体育课是无关紧要的,也一直持否定态度。殊不知,这样错误的想法,是多么的狭隘。他们忽视了体育课中的人格教育,他们忽视了体育对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良好促进作用,他们甚至是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体育课中的人格教学目的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品质,锻炼他们的生活毅力,使体力与智力达到完美的统一。

其实,体育运动在我国也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学校中的体育课,也是从祖先们劳动实践的各种运动中逐渐演变过来的。因此,老师们从体育课演变史的角度向学生们讲述体育运动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培养和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纪律意识。由此可见,在体育课的教学中,不仅仅只是向学生们传授体育运动的文化知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学习品质,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纪律意识。教导学生在体育课中形成高尚的责任感,让他们真心体会到,在体育运动中不仅仅只有锻炼身体,而且还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培养学生良好运动习惯,渗透人格教育

无可厚非,体育课还是要以体育运动为基础。只有让学生们都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才能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格教学,让学生们体力与智力和谐健康发展。一个良好的习惯,也是做任何事的先前条件。体育老师们应该经常向学生灌输体育锻炼能够促进智育与德育发展的理念,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运动锻炼的好习惯,从而使体育教学中得人格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当然,对此我们也不能急功近利,特别是在面对小学生的时候,要更加有耐心。一方面要逐步引导他们去锻炼,去喜欢锻炼;另一方面还要引导他们从运动锻炼中树立责任意识与合作意识,使德育和体育完美结合。

其实,只要我们肯去钻研,体育教学中任何一个项目,任何一个组织形态,都能成为德育的良好载体。即使是一些看似很单调的内容,也可以从中找到足以渗透人格教育的方式。当然,能够组织各项集体活动,才是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有效途径。所以,这就要求体育老师们尽可能地去组织集体活动,以达到实现渗透人格教育的目的。

三、提高老师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渗透意识

体育老师教学的渗透意识是实现人格教学的关键因素。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模仿力是很强的,所以,老师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有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这就要求老师们要从自身行为做起,处处做好表率,让学生们能够向好的方向发展。

体育教学,其实也和其它学科一样,有着赏识教育。就是认真去观察学生,善于发现学生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在赞美声中学习、成长,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所以这种教学形式在小学阶段是特别适用的。小学体育也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学科,需要有非一般的毅力与耐心,在各种形式中去渗透人格教育。其中最应该学会的就是赞美,它不仅代表着鼓励与肯定,还可以激发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欲望,形成一种良好的上进心理。或许,在你不经意的一个小小的赞美中,就能让一个小学生的一生发生改变。这就是人格教育的魅力所在,即使隐藏于无形之中,却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结语

其实,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无论哪一门学科都肩负着渗透人格教育的使命。人格教育也是素质教育内涵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诚然,学生是人格教育中的主体,但老师们的人格品质无不对学生们的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老师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不能忘了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塑造自身的良好人格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学思想,优秀的人格品质去熏陶学生。

参考文献:

[1] 顾燕.强健其体魄,文明其精神——谈谈小学体育中的人格教育[J].考试周刊,2010(14).

[2] 戴雅芳.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和要点[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2(4).

[3] 康顶.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J].读与算.2011(1).

[4] 张业红.浅谈小学快乐体育[J].学生之友(小学版上).2012(3).

体育教学与人格教育关系之探讨 篇12

关键词:体育教学,人格教育,学生

“学会做事先学做人, 成才先成人”。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都应该渗透人格教育内容, 体育课也不例外, 它与其它学科相比较, 感知更具体, 体验更直接、更亲切、更有人情味, 有更多的机会释放、展示学生的个性等。

一、体育教师要构建一个适宜在体育教学中操作的人格教育框架

在体育教学中究竟可以融入那些人格教育的内容, 具体内容怎样“嫁接”于不同的体育项目。一方面需要结合学校实施人格教育的专题计划, 应有相对的系统性、稳定性和计划性;另一方面需根据体育教学本身的“承载力”, 由于不同体育项目适宜“载”的内容不同, 如耐久跑承载意志力、自信心的培养较好, 它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体育游戏讲求公平、公正、协调一致、灵活创新, 承载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和诚实美德的培养较好;集体舞、校园舞的互动性, 轻松愉快、节奏鲜明使练习氛围轻松活泼, 舞伴轮流换位增加了学生沟通的机会, 使学生能尽情的释放自己的青春热情, 坦诚交往、真诚欣赏别人, 载大方优雅气质的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培养较好。所以各年级人格教育的目标应兼顾学校专题计划中该年级的内容和相应的体育项目。构建起相对稳定的框架, 对平常的教学活动起到指导作用, 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 减少了在体育教育活动中实施人格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人格教育

1、激发学习的动机、培养积极心态

首先, 通过各种方法使大家明确体育课是让学生掌握运动知识、技能, 培养体育实践能力, 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的必备条件, 是在校期间能够精力旺盛学习文化课的良好保证。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为国家、社会多作贡献。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来的,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就会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在课堂中就会表现出积极的心态。

教师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提高组织教学的艺术性, 善于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榜样, 一个美好的体验, 一个成功的感觉, 一个自信的信念, 一个公平、公正的机会, 一个中肯、善意的批评和劝告, 一个诚心诚意的欣赏, 一个真心真意的祝福, 一次次无私的帮助等。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内容和形式,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玩得开心、学得用心, 达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2、教师要善于主导和引导

(1) 教师垂范性的主导

常言说:“身教胜于言教, 正人先正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高尚的人格, 做到为人师表, 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如:要求学生勤奋好学, 教师就必须兢兢业业的工作;要求学生与同学友好相处, 教师就必须敬业乐群, 不搬弄是非, 不勾心斗角;要求学生诚实守信, 教师就必须言而有信, 诚实做人, 踏实做事等。做到与学生一起成长, 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2) 教师要善于正面引导

抓住课堂上或学校内发生的事为素材, 正确地、及时地进行引导, 使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有正确而具体的感知, 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辨别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正直与邪恶到等的能力, 知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做什么, 而不应做什么。要用实际行动来逐渐强化思想意识, 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加再到形成自动化的行为习惯, 自觉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遵守课堂常规,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阳光的、爱憎分明的, 敢与不良行为作斗争的良好个性。

对课堂中涌现的好人好事及时表扬和鼓励, 这样能使当事人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愿意重复其行为,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好习惯, 而对其它学生起到楷模和鞭策作用,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自我总结和反省, 自觉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如对那些不务实、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学生, 教师要经常提醒他们;对那些拉帮结派、凌驾于别人之上、欺压他人或故意扰乱课堂教学秩序者要敢于批评指正, 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正气。让学生明白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不能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必须遵守相应的规则和履行相应的义务。如人人都有言论自由, 但作为学生你在课堂上不能随意说话, 因为这会影响老师上课和同学听讲, 又如上体育课学生有使用学校体育器材的权利, 领取器材、合理使用器材、爱护器材就是应尽的义务, 人为损坏必须赔偿。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早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成为能够遵守社会规则的社会人。

3、教会学生总结的方法

《论语》中说:“一日三省吾身”, 意思是说经常反省、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 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 才能使自己更快地进步。要求学生从遵守课堂常规、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班级学风、课堂好人好事等方面做好周总结、月总结和学期总结, 这样的总结可以结合日记和周记来完成。体育老师应该鼓励和表扬学生点滴进步, 一点点的小进步, 累积起来就会是大进步, 使其逐渐内化并形成的良好习惯。

三、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应注意的事项

1、制定人格教育的目标不能牵强附会, 讲空洞的大道理, 只能从属于体育教学活动, 千万不可主次不分, 或者是主次颠倒, 为实施人格教育而教学。只有把体育教学搞得有声有色, 才能根据不同的情景, 融入相应的人格教育的内容。如果上不好课, 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完不成, 谈何人格教育。

2、实施人格教育的目标宁小勿大, 一个人的人格的形成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 不要指望体育教学或学校教育能解决所有问题。体育教学有它的优势, 也有它的局限性, 关键是如何去把握可行性, 尽量挖掘体育教学中非技术技能的因素且运用好。

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论文 篇13

近年来,因中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而造成的社会问题频频见诸于新闻媒体。这说明,中学生青春期问题教育已刻不容缓,如果延误时机,将会给他们、家庭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而我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类学生,有义务有责任去重视中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故此我选修了这门课——青春期心理与人格教育。我想即便是以后不做老师,为人父母这也是不可多得的一门好课。

总体而言,选修了这门课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通过学习,我了解了青春期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1)知识层面,即性心理学、性生理学、性社会学、性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2)技能层面,即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青春期困惑、疑惑及问题的实际技能,如这样建立自信,如何发泄感情,如何和异性相处,如何处理失恋等等;

3)态度层面,即对性别的态度和对性的态度,如男孩对女孩的平等态度,对性问题的科学态度等等。

下面我将详细谈谈我的体会和感受,青春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发展的特殊时期,是个体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家庭步入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孩子到了青春期,迎来了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这一时期,不论少男还是少女,他们在身体内外部都将会发生许多巨大而奇妙的变化。心理上,青春期也是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和动荡期,在矛盾中形成并慢慢趋于成熟,是一个自然 的过程。我们将来作为老师及父母应该注意尊重与信任青少年,多与他们交流感情,了解他们的心理,协助他们把生活安排得充实且有意义。叛逆心理是青春期孩子最明显的表现,一般家长和老师面对孩子的叛逆行为,显得非常急躁,对孩子突然的叛逆表现认识不够,轻则训斥,重则用简单粗暴的方法“镇压”,从不去分析和理解孩子的行为,以为孩子长大了,不愿听家长和老师的话,就是不尊重家长和老师。这样做的结果是更激化了矛盾。要知道,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会叛逆,女孩子比男孩子出现得更早一些,一般从初二到高二阶段会表现得更明显。孩子毕竟是孩子,其自制能力差,不能控制自己激动的情绪,也没有学会去体谅别人的心理感受。将来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面对孩子的过错和过激表现要宽容、克制、理解,给予更多的尊重和关爱。遇事一定要用商量的口气,给孩子自主权利,千万不要命令和训斥。当意见不一致时,先让孩子讲讲理由,然后分析利弊,最后再做出决定。作为家长和老师,这个阶段要主动积极地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以帮助孩子解决心理矛盾,取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早恋现象也越来越普遍。生理成熟及性意识觉醒是青春期孩子早恋产生的身心发展方面的主要原因。毋庸置疑,早恋不但会使学生精力分散,严重影响其正常学习,也会转移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影响到班级和学校的学习气氛。但由于早恋行为的产生是复杂的,早恋双方有一定的感情基础,所以,对早恋孩子的教育策略必须讲究艺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首先我们要端正青春期学生对早恋的认识,采用恰当的方法疏导青春期孩子的早恋情结,比如故事说理法、活动转移法、比喻说理法以及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等等。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加强青春期“性”与“爱”的教育。我们不但要对青春期孩子进行必要的、科学的性教育,而且要以科学的、严肃的态度对待性教育。指导他们掌握性心理、心理卫生和保健卫生知识,以消除他们对异性的神秘感,树立正确的性意识,以平常心迎接“青春信息”。

我们也不能忽略网络成瘾症,部分青少年在虚拟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客观原因包括:网络本身的诱惑力、家长教育子女的知识贫乏、学校网络教育的缺乏、网吧监管的不力;主观原因包括:青少年神经中枢的异常状态及病态心理。这都可能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帮助他们走出困局。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了解网络给我们的便利及负面影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让书籍占领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业余时间,让书的营养开阔他们的视野,启迪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这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学完这门课程,收获很多,体会感悟也很多,篇幅所限就不在这一一列举。其实谁都是从那个阶段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我们只要用多一份的耐心和热情去对待青春期时代的学生,给他们正当的人格教育,祖国未来的花朵都会茁壮成长的。

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论文 篇14

浅谈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育中的作用

作者:李俊敏 王素琴

来源:《职业·中旬》2012年第04期

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能产生吸引力的特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故一个人的言行、品性,将对自己的人生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一个人所展现的人格魅力在人际关系中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平时的工作及与学生的交往中,其展现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将产生重要影响,并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

一、教师人格魅力的构成1.性格

在面对学生时,教师要表现不严厉、不暴躁的态度,待人接物热情有礼。开展工作时,具有良好的耐性,无论面对任何问题,都能客观地评价事态,顺利解决矛盾。

2.才学

教师教书育人,必须博学多才,因为只有教师具有才华和丰富学识,才能对学生有感召力、吸引力、影响力。而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拘于形式,勇于创新,善于运用素质教育的方法去教育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知学、善学。

3.风度

风度即教师的外在素质,教师良好的风度仪表对学生有着很强的示范性。教师要精力充沛,意志坚强,反应迅速、灵活,谦逊、文雅、不庸俗。

4.人格魅力

人格赋予了教师个体生命以鲜明的本我色彩,对于可塑性很强的中学生来说,这将有效地感染和影响其个性的形成。由于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基于拔萃的人格构成而升华起来的,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不容低估。

二、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

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师生关系融洽,亲和力强,领导放心、同事敬重、学生爱戴,教育效能好。反之,缺少人格魅力的教师,领导不信任、同事和学生不服气,没有号召力。可以说,人格魅力有强大的感染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它是一种力量,能给人以鼓舞和鞭策;它是一种表率,能给人以示范和引导。一个教育者如果人格魅力缺失,即使行政地位、教师职称再高,也难以服众。

首先,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学业发展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身上潜在的积极因素,使其朝着期望的目标前进。

其次,学生是有血有肉的情感个体,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能感染学生,能引发学生的共鸣,久而久之,使他们对师长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深厚的归属感,并迁移为热爱学习、探求真理的优美情愫。

再次,教师那种磊落的襟怀、突破功利羁绊的道德人格,能对作为道德主体的学生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其道德行为和渗透其中的道德观念对学生构成了生动的道德主导因素,使学生能够自觉意识到要按照教师所显现的具体可感的道德规范来校正自己的道德观念,进而对自己进行重新设计。

三、教师如何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

1.用爱心善待学生

对教师来说,“爱心”是最基本的心理品质,也是教育永远的主题。教师应当热爱自己的学生,对每一位学生做到一视同仁,能看到学生的优点,主动指出学生的缺点,并耐心辅助他们加以改正。只有以一颗友爱、尊重之心对待学生,才能让学生在平和、愉悦的心态下接受教育,才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2.以身作则影响学生

以身作则是为人师表的最基本要求。因为学生对老师都有很强的模仿心理,正如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写到的学生们连老师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因此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用责任感激励学生

教师虔诚的敬业态度以及为达到教育目标而表现出来的强烈责任心,也是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开拓的无声召唤,是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一种动力。

所以老师在日常教育中,要注重德、言、行等的规范,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教导

学生。

当今时代的学生,有着更强烈的叛逆性格和不被束缚的愿望。因此,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更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延续。我们要在每个学生心中撒下爱并播下诚实、正直、善良的种子,将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让这份爱感染他们、激励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这既是教师职业的神圣职责之所在,更是教师人格魅力的最大体现。

上一篇:品牌宣传方案文案下一篇:日本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