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后的小学体育教学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改后的小学体育教学(精选8篇)

课改后的小学体育教学 篇1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

作者姓名:张玉军

邮政编码:215107

摘要: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989年12月09日)的施行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2002年04月07日)的实施再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2007年04月04日),是国务院提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的决定”之后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重要措施,这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开辟了新的思路。课改对课堂教学的新改革促使体育教学趋向创新与自主、平等与和谐的教学形式。

关键词:课改 小学体育 教学 改变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是课改过程中获取教学灵感的先决条件。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程标准》指出:“在新课程中,体育教师不再是消极地扮演教学大纲和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一个和专家、学生乃至家长共同构建新课程的设计者;体育教师不再是一个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而是一个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角色的转变使广大的教师如释重负,有利于张扬教师的个性,拓展教师的教学风格、发挥教师的教学水平。新课标实施以来,体育教师的职业观、成长与发展观、师生关系观、教学观与责任观都有了一定的变化。

表现一:从职业式的“教书匠”改造成事业型的“教育家”。在传统观念中,体育教师认为上好体育课、搞好群体活动、抓好课余训练与竞赛,就是个称职合格的教师。新的形势下,体育教师对“教育家”愈来愈看重,道德素养的提升、专业知识的渐长、业务能力的提高无疑成了体育教师努力的方向。广大的体育教师把培养乐于运动、敢于创新、善于交往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学生这一工作视为自身价值的体现。

表现二:从“我只做”的传统观点转变为“我要做”的全新理念。在《新课改》的指引下,使广大的教师从“束缚” 的传统教学走到了“自由”新课改,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机械地按照《体育教学大纲》,根据教材备课教学,完全没有自己的教学思想,也谈不上脱离大纲,自编教材进行教学。新课改足以让教师的创新思想、才能智慧、特长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另一方面,对教师的专业理论、专业水平、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已不再满足于原有的教学水平上,角色迅速从“我只做”转至“我要做”,促进教师专业的自主性发展。

(二)教学模式的革新

传统的体育教学已远不能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满足学生的需求,社会诸因素也无形中增加了其难度,使体育教学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之中,这就需要探究与改革目前体育的教学思路,寻求切实有效的途径,新的课程改革为体育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于是出现了“愉快教学”、“差异性教学”、“自主性教学”、“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体育教学推陈出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象,同时也为素质教育开辟了新的思路。体育教师创造性地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不断充实完善,营造快乐、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激励学生以新的姿态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并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改变过去体育教育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徘徊不前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弊端,使更多的学生尝试到“快乐、自主、创新”,达到身体与心理“双赢”效果。

(三)体育教育的渗透

教育是培养人的系统工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体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体育意识的系统工程,即培养人终身体育的意识。王谦培注①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教学任务不是要让学生像国家队那样去拿金牌,而是要让学生在走出校门后还能结结实实地干一辈子。”这样的观点,越来越被广大的体育教师认可。竞技体育长期左右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举国体制”到“全民皆兵”现象几乎影响了几代人。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989年12月09日)的施行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2002年04月07日)的实施,是国务院提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的决定”之后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重要措施,这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开辟了新的思路。新课程标准指引下学校体育走的路,教师的教

学,学生的学习都脱离了竞技体育的“束缚”,学校也因此由注重竞技体育转变为注重体育教学。学校遵循《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学校体育教育旨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基本理念。人们也意识到体育学习对于人的发展所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通过学习体育在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技能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新是课程改革的落脚点。

课堂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与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攻坚阵地。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新是课程改革的落脚点。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新使其更为科学与合理

1.教学内容应遵循与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举措之一。

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遵循与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内容应结合地方、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气候进行有针对性选择与创新。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开发创新,必须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首先教材内容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领域水平的学生选择教学内容;其次教材内容要科学性――学生的练习密度、练习时间仍然要有所体现,教学运动符合要根据学生的体能状况分层次进行教学;再有教材内容要有合理性――要根据气候的变化、季节的变化灵活选择教学内容。例如:雨天与晴天的变化、天气凉爽与闷热的变化等等。这些因素都是体育教学时常面临的困惑也是新课程教学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新符合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符合地方与学校的实际情况。体育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包括身体机能的发展,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即对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同时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之一。新课改以来,体育教师集思广义,探索研究,创新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地域性运动项目” 注②引入――流行于某些区域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或形成传统的运动项目,它包括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和文化等原因在某些特定地区或民族中流行的运动项目;创新项目的开设――开发与创新新型运动项目;传统项目的革新――将传

统的教学内容进行二次编写实施教学;校本课程的开设――各学校根据学生、学校实际情况制订教学内容。这为落实与完善学校的体育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教学时,教师更多考虑教学内容要“以生为本”,教学内容能否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教师基本走出了忽视运动注重娱乐或是忽视“技能”注重竞技的教学误区。

(二)方式方法的选择与创新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实施以来,逐渐形成了以下四种不同的体育教师:① “穿旧鞋、走老路”――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教学滞后;②“穿旧鞋、走新路”――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与方法仍比较传统,教师对新课改比较漠然;③“穿新鞋、走老路” ――虽然接受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但教学方法仍比较传统;④“穿新鞋、走新路” ――课程改革冲击大,理念方法比较新,创新意识比较强。教师的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发现“穿新鞋、走新路”的教师在教学时课堂教学气氛浓、学生探究意识强、学习兴趣比较高、师生互动较为频繁、学生学习效果良好。其余三种情况,课堂教学气氛沉、学生学习自主性差、兴趣不高。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创新教学思路,获取教学灵感的先决条件。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新是课程改革的落脚点。课堂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习惯、基本的独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这是创新教育最为根本的目标和任务。要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教师本身必须有创造力。因此,教师要通过革新自我中来发展自我,通过拓宽自我中来充实自我,不仅要有高度的工作、更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以及顽强的意志力。这对于教师来说十分重要。

注:

①王谦培先生简介:1950年进入北大体育部,从担任助教到后来主管教学,五十余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北大体育教学的第一线。1993年因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重要贡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担任中国体育科学协会会员、全国体育教学委员会委员、北京高校体育刊物编委。

②地域性运动项目:指流行于某些区域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或形成传统的运动项目,它包括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和文化等原因在某些特定地区或民族中流行的运动项目。引自2001年7月《体育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体育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体育教育展望》,季浏、胡增荦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4.《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漷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课改后的小学体育教学 篇2

关键词:培养,创新,阅读

阅读是人们重要的活动之一, 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让人感到身心愉悦。但是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 学生是被动地、谨慎地、封闭地去阅读与欣赏。在学生眼中, 老师和课本是至高无上的, 学生只能“服从”阅读。《语文课程标准》的公布, 以及课程改革实验的推行, 把我们带进了阅读教学改革的新时期。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改革, 如何构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面就谈谈笔者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求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于巩固和鼓舞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爱因斯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乐不如之者。”因此, 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1)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如文艺作品、科普作品、历史书籍等读物, 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使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 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愉悦的体验。研究表明,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提高人的自信心, 增强人的活动动机。对于学生来说, 给他们创造一定的成功机会, 使他们通过微小的成功, 获得一种心灵的满足, 这样能促使他们养成阅读的兴趣。

(3) 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某学科的兴趣, 常与对任课老师的情感直接联系, 学生往往是喜欢哪个老师, 也就对该老师任教的学科感兴趣。所以, 教师要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 做他们的知心人,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二、加强朗读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 而且将其贯穿于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中。朗读文学作品, 能对作品进行艺术创造, 从听觉方面赋予作品新的艺术感染力。因此, 语文课上不能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地讲, 不闻学生琅琅的读书声。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意境非常优美的散文, 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 通过反复诵读, 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形象、体会感情。如“风轻悄悄的, 草软绵绵的”,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 去品味春风的轻柔、小草的鲜嫩, 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春天的热爱。

三、创新教学理念, 改正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正统的课本教育, 知识传统仅限于课本, 所有的答案以老师或标准答案为准, 课堂上由教师一人主宰。这样时刻控制学生的思维, 拘泥于固定的框架, 学生的学习能力怎样提高?

因此, 语文教师要加强对新课改理论的学习, 解放思想, 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要从封闭沉闷的烦琐分析中走出来。在阅读教学上大胆探索, 勇于实践,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 开放课堂、教材。教学向课外延伸, 向社会延伸, 使之与时代对人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四、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

《语文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生活教育, 要求进一步密切课本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整个生活世界。陶行知曾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 不是两个东西。”所以, 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必须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只从课本起步, 不再限于教室这一有限的空间。只有这样, 阅读教学才能绽放新的光彩。

课改后的小学体育教学 篇3

关键词:思考教材;师生互动;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87-01

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师生关系有了明确的定位,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水平的提高。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一线教师进行了不断的尝试与探索。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我们每一个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应该从课堂创新教学出发来优化教学方法,达到课堂教学事半功倍的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思考教材,营造气氛

新课程标准是有弹性的,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位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我们认为课堂的创新,打破传统教学陈旧做法;要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创造性教学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学到方法。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尽量缩短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的距离,进行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新教材内容的展开注意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数学的思考方法,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并且非常注重和学生的实践应用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学生质疑问难,无拘无束的思考,将逐步形成敢于创新的意识。

二、师生互动,应用创新

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宽松环境中学习 能思路开阔 ,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充满创新的活力;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探索、发展的重要形式,考试是课堂教学的导向,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实践促发展。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新意识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真诚的热情,在学生提出有创意的想法时,教师应给以学生肯定、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信息。 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得真不错”,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学习学习长度时,很难理解“厘米”、“米”之间的差别,我将1米和1厘米画在黑板上,让同学轮流上台用手体会两者之间的差别。提出“填单位”的 问题:课本的单位、自己身高的单位、橡皮的单位、教学楼高度的单位。学生亲身体验,热情高涨,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联系生活,创新学法

教师应该创设条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在设计问题时要捕捉社会中一些真实的数据并加工成为数学问题,这样让学生在思维训练的同时,感受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目的在于引导而不是代替“学生的探索”。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适量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性的能力题,可有效地促使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在学习“初步认识角”的时候,我最开始让大家在教室中找到角,如课本、黑板、课桌等物品的角,看着角的形状,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角有两条边,且这两条边的一端相交在同一个顶点。认识到角的样子,我让同桌见相互帮助用自己的小小手摆出角的样子,一下子将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起来了。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值得反思和研究的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努力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数学素质在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广清.教材资源运用下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0(01)

音乐课改后的感悟 篇4

余江县第一小学张镇明(教师)邮编:335200 电话:***

音乐课是一门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综合性育人功能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教育也在进行着改革,传统的音乐课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着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创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音乐课程改革是一场攻坚战,是音乐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是一种思维方式上的本质性超越。这一新课程的出现不仅对教育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更对我们工作在一线的音乐教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认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互动是必不可少一个重要方面, 强调师生关系的互动,让音乐课“动”起来,是上好音乐课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任务之一。

一、音乐课堂应收放自如,动而不乱

音乐课程是一种人文性课程,它不再将音乐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而是把它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音乐课程重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创造美和鉴赏美的实践,通过“教”与“学”,使学生的音乐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我曾上过这样一堂课《快乐的小骑兵》,从课的导入开始,教师设计的花样繁多,从小火车旅游出发到内蒙古,到基本训练的节奏训练“呜——呜——呜,卡嚓、卡嚓”小火车的声音,真正做到了从情感入手,从心灵深处打动学生。课后我自我反思了一下:课的开始的确有良好的教学思路与好的导入情境,深深地抓住了大家的心,但接下来的各个环节却觉得音乐“闹”得不得法,只见教师一会儿硬拉着学生在教室里“东窜西跳”,一会儿学习小骑兵,一会儿又让学生手足舞蹈,敲敲打打。这其中,我的声音学生很难听到,学生的课堂纪律实在难以维持。在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极为重要。因为低年级的孩子理解乐曲和欣赏都有一定的难度,而通过师生互动,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然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或只有少数学生动。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后,新的担心又产生了——有的课堂热热闹闹,该讲的没讲清楚,该听的没听清楚,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为“活动而活动”。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内容又没掌握,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新课改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改变教学方法不能简单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不只是调动积极性、主动性,不能把课改理解为就是让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若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如一盘散沙。自主学习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在学生提问时,应当认真倾听,与学生一起将问题分类,找出核心问题,并解决其他相关问题。“动”不应当是表面的、外在的,而应当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思考问题,这种内在的、深层的动,更要落实动静结合,收放适度,动得有序,动而不乱。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要想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我认为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

二、音乐课堂应保证学生主动参与

长期以来音乐课不是发声练习,就是节奏训练;不是听录音,就是学唱歌曲;有些老师自已上课没有笑脸,却要求学生有表情地笑着去唱,有些老师总是滔滔不绝讲个没完,一会儿说这是首世界名曲,一会儿又说这是某某人的代表作等;音乐教师主体地位已形成一种定式,站在中间驾驭着学生与课堂也已俨然成习惯,在课堂上,老师往往不知不觉地充当定向、定规和定论者,扮演着“领导角色”,对课堂活动进行控制。而学生却始终处于“受动状态”,是“受抑角色”。师生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这与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键在参与,什么是参与?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专家指出:“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要在激活学生的思维方面做文章。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呢?教师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同时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讨论、质疑、交流的机会,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兴奋起来,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

三、不应过分强调素质,忽视双基教学

《新课标》中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这些理念都是通过音乐课的唱、奏、听、练等教学活动来实现,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音乐的综合能力方面有所提高。然而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必然涉及到“双基”问题,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略对“双基”的学习,就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小学四年级有一节课《摘草莓》,本节课的学习,教导学生尊敬老人,并会唱《摘草莓》。曾有一位授课教师从草莓入手,下的功夫不谓不大,每位学生分发一颗草莓实物模型(好在没发实物,否则学生只顾吃草莓,谁还会上课、思考),然后是聆听歌曲——再聆听歌曲——又聆听歌曲„„就这样,一堂课下来,一共听了六遍歌曲录音。令人费解的是,每次聆听音乐,教师也没有具体的学习要求。课堂容量倒是大了,但整个授课过程教师却没有能很好地从音乐要素入手,从歌曲的重、难点入手,体会歌曲的意境美、思想美,只泛泛而问,你听到了什么?你要怎么做?不难看出,授课教师本意是通过聆听,掌握歌曲的重、难点,并通过此把全新的教育理念带入自己的课堂,但却在教学中迷失了方向。如果教师能够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思路,把握好课堂环节的设计,顺着学生的思路作恰当的引导,那将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同样一个内容,另一位老师却使课堂焕发出光彩。课堂导入用图片对比:一张是“小雨沙沙”,表示弱(P),另一张是“雷声隆隆”,表示强(f),学生一下子被吸引,课堂自然过渡到雷声和小雨声的强和弱的训练。在这个环节后,又提出从远处传来歌声,越来越近会怎样?渐强,相反则渐弱。然后自然的过渡到歌曲教学。整堂课设计巧妙,由音的强弱到歌曲的学习衔接自然,教师从生活出发,变纯粹的双基训练为双基体验,并不是没有双基的学习,而是淡化双基的学习,效果甚好。由此可见,课堂改革下的双基教学,是淡化而不是丢弃,是要通过教学环节把双基内容融会在听、唱、动等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它、运用它,提高自己的音乐能力。

四、音乐课堂中美好的机遇新课程实验中,教材内容的综合性、现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同。

音乐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是一个主题,每个主题几乎都渗透了一些舞蹈、戏剧、诗歌、散文、绘画等艺术成分。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除了必须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有大量配套的教参、教具、学具和音像资料。但目前这种资源短缺已成为普遍现象,为了上好一堂课学校和教师必须在教学资源和资料的寻找、开发、制作、使用等方面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在课程资源和资料的开发制作过程中必将体现出无限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有可能形成独特的、富有个性的教学资源和资料体系,这也体现出了新课程实施的真正价值。

小学四年级期中考试后的教学反思 篇5

期中考试结束了!我对孩子们调侃地说道:期中的硝烟刚刚散去,挑战却将一直存在。他们笑了——我知道这样的笑是出自内心的,每次考试前,我会和他们一起紧张,总是啰啰嗦嗦地强调不停,生怕遗漏这个遗漏那个,内心很是希望他们能够考好;虽然总在考试结束后,我会絮絮叨叨地告诉他们包括他们的家长,看淡成绩,注重分析,可是有哪个老师不从心里看着孩子的成绩的!

是的,我会看着孩子的成绩,但是不仅仅只盯着孩子的成绩看。“成长重于成绩,德育先于智育”,这是自我从教以来一直沿用到现在的观点,我会分享给每一届我带过的孩子及他们的家长。我一直在教育着孩子们,可以说孩子们都认同,但是还在实践;家长们大部分也认同,但是需要时间去接受。

成绩一出来,我就第一时间通过校讯通发给了家长,发完成绩之后,我还特意地补发一条:请各位家长看淡成绩,注重分析,我会教他们分析;不要向我打听孩子的排名,我不知道他们排名多少,但是我心里很清楚他们考得怎么样!果然,没有人向我打听排名,甚至成绩,我顿觉自己很聪明——其他班主任的手机响个不停,又不免失落——自己这里无人问津。于是对坐隔壁地老李解嘲道:“你们可真忙,就我没事做!”老李说:“你这班主任做得成功啊!你看你的家长多信任你!”呵呵,天知道这种信任从何而来。

于是,赶紧教孩子们写考试分析。“孩子们,成绩出来了,好好分析是最重要的,把每一科的试卷做深入的分析,哪里做得好,做得不好,有几分粗心做错,哪道题真的不会做,都写清楚,总汇成一份考试分析书,回去家长问起就给这个给他们看,不管考得好坏,把分析做在前面,现在到了你们给家长交代的时候了。我的交代在考试前已经问心无愧地交代给你们了,所以我是不需要向你们家长交代的,就算我要交代,也是通过这份分析书间接交代。”很多学生听得有点傻眼。于是,一场轰轰隆隆的分析运动在班级展开。当然,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分析,我至少都会过目一遍,有的还要写上自己的意见。

家长会上,班会上,我谈了自己绩的看法:

1、学生之间没有差距,做好自己能做好的就是最好的;我粗略统计了前一百名的成绩,发现第一和第一百名相差只有30分,也就是每一个名次相差只有0.3分,而考试大的时候,最少得分和最少扣分都有0.5分,这就意味着差不多两个名次,而已带选择题至少2分,这意味着6个名次,一道计算题是5分,这意味着是17个次;如果再把这个0.3分细算到5科上,就是0.06分,不算了,没有这样分数。所谓细节而决定成败,决定高度,看来这个高度还不低啊。所以,我建议成绩优秀均衡的要注意细节,而不很均衡不是特拔尖的注意培养某一科专长。

2、重分析,遇事先找原因,再想办法。/很多学生和家长,成绩一出来,就开始抱怨:怎么考成这样,是不是很笨,是不是你没有努力,或者是老师没有讲明白。抱怨解决不了问题,找到原因,才是最主要的,是本来实力就是如此,还是粗心大意才使得自己离理想的目标想去甚远,抑或是自己一知半解却没有彻底去学会,还是环境的影响,找到了原因,对症下药,见效才会快,因为没有哪个医生在没有弄清楚病因病症就先抱怨一通的。

3、努力+方法+环境=好成绩;很多孩子很努力,却没有考出好,一般来说,我们会这样告诉他:你方法不对;也有的孩子很有法子,很机灵,当他没有考好,老师告诉他:你不够努力!有的孩子有方法,人机灵,也努力,可是没有考成理想的成绩,这样,我们一般讲:你有点粗心,有些偏科,压力太大。原因总是有的,只要我们愿意找借口。

事实上,我们忽略了另外一个因素: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习的环境家长已经帮他选择好的了,学校也会致力于改善提高。但是家庭环境,学习事业的后方,更应该提供最好保障,因为不管孩子学得怎样,最终都是要回到这个环境里的,这里是他最终的归宿。中国人最讲究归宿感,如果让他没有了归宿,那么作什么还有意义呢!难道让一个孩子“破釜沉舟”吗?一个贫穷但是和谐幸福的家庭,懂事的孩子会想着去努力改变这种落后,一个富足但是也是快乐幸福和谐的家庭,孩子要想着努力尽量不是自己去破坏了这份幸福。

纪律方面,这也借助学校养成教育的实施,在上我的课之前要总要花一分钟时间,要求所有的学生把桌面收拾干净,准备好这节课要用的书本整齐地放到左上角,起立坐下那刻,必需所有的学生把手放到桌面坐端正才讲课。在五年级的科学也是这样要求的。这样的效果讲课纪律回好很多。

作业要求学生首先必需格式正确,书写工整。每次作业要写周次,作业内容,每大题空一行,最后要有家长签名。两个班除了个别赖皮生,其他学生都做的比较好。而且作业分类明确,作业甲乙本,课堂本,家庭本,该错本。每天都会有三种作业,练习册一页,作业本半页,家庭本预习加相应几个题,让他们形成习惯。该作业方面,今年做的比较满意的是自己每天都可以及时改完两个班的练习册和作业本,及时掌握学生的掌握的情况,把错的比较多的题目,记到教案本上去,等下一节课去补救。同时在考试复习的时候还可以把错题汇总复习。

辅差生几乎自己是没有动的,所以这次才出现了有一个不到20分的成绩。这也是我一直存在的问题,两极分化严重。学生太忙了,一节接一节。放学不能留学生,学校怕出安全问题,副课老师也有自己的内容,不能随便叫学生出来。每天只有宝贝的一节课,还要估计全班,有时明明知道这个学生差,但自己一直没想出一个好办法下手。尽管自己一直在努力,但这次连考成绩出来后和柏地差了好远。我自己很明白一个道理,所有的人包括我在内,要的是学生最后考试的结果。考差了,我不会允许自己为它找任何借口的。能做的是,深刻反思,继续学习别人的宝贵经验,亡羊补牢。现在深刻反思:

存在的问题以及补救措施如下:

1.在备课上内容没有把以前学过的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类对比,学生的知识比较散。尤其六年级,今后多在网上搜索有关知识归类训练的题目,添加到课堂联系中。

2.课堂纪律上,有些差等生,他们上课思想走神。今后要多提他们回答问题,调动他们的注意力。课堂作业要重点看看,有必要的时候,让学习好的一对一,在课堂练习的时间教他们。

3.作业书写在后几个周里,有些同学没有开学那么严格要求自己了,书写有下滑现象。今后要多打回马枪,好的开始一定要坚持如一。

4.作业批改忙的时候只是打一个错号,没画出那步出错,使学生不明了,同时大部分学生没有改错的习惯。今后在改作业时多用心,找班干部定期查所有作业改错的情况,让他们样成习惯。

5.作业欠交或迟交现象,两个班都有几个顽固分子,非要老师抓到办公室才写,有时你忙,他就溜走了。尤其是四年级,给家里电话也打了好多次,用过很多办法就是没用。今后准备,专派一个早上来的比较早的学生检查,只要他们几个一进教室,马上过去检查是否完成,在上数学课的时候告诉老师情况,让他们形成习惯。

6.补差没跟上,差生拖后腿。今后准备,先做思想教育工作,在让班里的优等生一对一和老师一块去补差,并给优等生每天布置相应的任务,如果有时间就给差等生测验,检查结果。

7.六年级学生的思想工作没做好,学生学习比较被动。今后班会课多参加,给他们多鼓励!交流学习方法!

8.毕业班出题类型把握不准,复习没考,没复习相反却考了。今后多在网上搜索好的试题,让他们多练习,熟能生巧策略。多研究历年考试卷,把握常考点。

9.虚心向其他教师求教,学习经验,争取下半学期把成绩提高上去。

小学教师期中考试总结发言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今天,能值此盛会与大家一起交流教和学中的得与失,我深感荣幸。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我们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班级总成绩为年级第一名;个人成绩排行榜中,学校前10名,我班就有4人,前50名有9人。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们班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与领导的殷切关怀与帮助是分不开的。在这里,我代表我班全体同学向各位领导与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但是回头说句心里话,在这辉煌的成绩面前,我们班全体师生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从这次考试中,我们全体同学看到了我们班值得骄傲的亮点与长处,看到了我们今后继续前进的有力保障和后盾:

首先,我们学校有英明的领导群体,他们拥有一代掌舵人的风范,有了他们的呵护与引领,我们就像归航的小船,目标明确而信心十足。

其次,我们班拥有一个优秀的教师群体:有老骥伏枥英勇不减当年的老师;有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老师;有年轻有为活力无限的老师;有身带疾病却依然坚守岗位的老师;还有曾经为我们付出、现在依然暗暗给我们班以关注与希望的老师。正是由于在这一批优秀教师的精心备课、耐心辅导、热心帮助,才换来了我们同学今天的进步与成功。在此,我再次代表我们班全体同学向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关心、帮助着我们班的同事、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其三,是我们班有优秀的学生群体。有雄心壮志、拼搏奋进、百战百胜、敢为人先的优秀生队伍;有自立自强、不甘落后、立志与优秀生相比美的优秀生预备队伍;有默默无闻、潜心学习、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新台阶的进步生队伍;有底子薄、基础差,经历过风风雨雨却不甘堕落、正在奋起拼搏的勤奋生队伍;我们还有我为人人、尽职尽责、以班级荣为我荣、以同学进步为已任的一丝不苟、独挡一面的优秀班干部群体。我们班的同学正是这样,在你争我赶、明争暗赛而又互帮互助、相互激励、共同进步的优秀班集体中,以班级荣誉为已任,以自我奋进为中心,以中招考试为检阅,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奋进、自我成功。我以这样的班集体骄傲,我以这样的班集体自豪!

话又说回来,喜悦之余,忧患依然存在:面对成绩,我们班全体同学是否能经得起成功考验,能否冷静地分析这次考试、客观地分析自我、真正找到成功的经验与自身的不足,以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把成功的经验发扬下去,把存在的不足做为我们努力和完善的基点;能否把眼光放得再远一点,避免让胜利冲昏头脑、迷失自我、迷失前进的方向,这就是我们的一个忧患,另一个忧患就是我们班还有个别学习有困难或思想迷惘的同学,他们还需要我们尽可能多的帮助和关爱,更需要我们老师与同学尽可能的多付出一些。不过我相信,这一切问题,我们班全体师生有信心也有能力去克服的。

我还想说的是,无论成败,它都已成过去。展望未来,我们依然任重道远。望在座的每位同学都抱着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课改后的小学体育教学 篇6

5月20日——21日,我参加了全市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我报着向上观摩课的老师学习的态度,认真听了老师们的作文课,课堂中的许多亮点让我感想颇多。

体会一:上实实在在的作文指导课。在课程改革的初期阶段,公开课的表演成分,追求热闹课堂的形式主义是普遍存在的。而在课程改革走过了七年的今天,再看我们老师的公开课,表演的成分已经越来越少,更多的老师在把一堂堂实实在在的作文课展示给我们看。就拿老师所上的《一双手》来说,老师由诗歌导入开始,激起学生对手的研究,然后到学生说手的功能用途,再到学生评议老师的下水文,最后一曲《一双小手》升华情感,学生在情感得到充分调动的情况下去写作文,怎么会无话可写。这堂作文指导课环环相扣,老师上得非常沉稳,没有一丝形式的浮华,是一堂非常常规的朴实而规范的作文指导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操作性很强的课堂作文知道模式。

体会二: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体验作文。没有细致的观察,没有真实的感受,是写不出作文来的。当学生走进了作文的情境之中,用心去感受了,那么他们就能有话可写,有话想写。今天的每一堂作文课,都把学生带进了生动的情境当中。例如,老师给学生们上的《写给亲人的一封信》,就让学生在把自己写在纸上的亲人一个个划去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亲人在自己生命中的重要,学生在这个心理测验中有了心灵的顿悟,正如学生自己所说受到了心灵的洗礼,一次心理测试让他们有了太多想说的话。而《家乡的特产》更是让学生当堂现场观察李广杏和枸杞;《小猪变形记》、《纸飞机》让学生在快乐的玩游戏和比赛中去观察体验。学生在观察体验后马上作文,写作的热情当然是高涨的。巴甫洛夫说:“观察,观察,再观察。”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后作文,自然能写出自己的发现。

体会三:面向全体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老师只是一个引导组织者,课堂是全体学生的,优生是主角,其他的学生一样是主角,他们不是观看老师和优生表演的观众。所以,在课堂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全身心地参与进来才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那中老师和优生一问一答后进生只能看着、听着的课堂是不该倡导的。今天的作文课,我看到了老师们面向全体学生,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在这一点上印象最深的是徐双老师的《纸飞机》。徐老师在让学生说自己想飞机作用的时候不是直接指名汇报交流,而是让所有学生先在下面自己练说,这就给了每一个学生说的机会。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徐老师分别给说和听的同学都提出了要求,有意识地告诉了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任务的。而在学生互相听说的过程中,老师也提出了听者和说者的要求,这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还教会了学生怎样去交流合作。在学生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下到每一个小组去听,便有了辅导后进生的机会。总之,在整堂作文课中,老师让每一位学生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全程参与到整个课堂中来,这节课没有一个旁观者,学生自己说,自己交流,老师把课堂还给了每一个学生。体会四:关爱每一个学生,师爱无处不在。在这些课堂中,总是能从老师的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中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爱。例如田老师在她的作文讲评课中,老师对学生的爱已经流露在她对学生的一句句赞美、一句句鼓励中了,这是一个对学生充满了人文关怀的老师。她在课堂的一开头就表扬了榜上有名的同学,同时也不忘鼓励榜上没名的同学,足见她对每一位 学生的关爱。当学生在台上给同学们念作文的时候,她的手是那么自然的就扶在了学生的腰上,这是对学生一种无声的鼓励,让学生能很自信地把自己的文章读好。而当一个女同学很紧田老师鼓励了以后她都不敢当众读自己的作文时,田老师又给她出主意让她的好朋友来帮她读自己的作文,这个建议不仅体现了她对学生的关爱,也体现了她无尽的教育智慧。总之,一个爱孩子的老师,在她的一言一行中,在她的每一个微笑中,学生都能感到她浓浓的师爱而更喜欢她和她的课堂。

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探讨 篇7

1、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文化性

语文既是一门语言学科, 同时又是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理论工具。语文对于信息的传递与获取具有直接的影响, 是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基础, 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作为主体, 将课文进行段段分析, 详细介绍各段的含义, 殊不知却将文章的整体含义拆分, 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出现了分离。然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依照教科书、标准答案、考试卷、教学参考资料来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也有统一的大纲要求。教师成了教学参考资料的照搬者、成了行政教育部门各项教学规定的机械执行者, 将语文课程的教学变成了模式教学。课堂上没有审美的熏陶、情感的陶冶以及思想的交流。语文的课堂教学缺乏一定的趣味性, 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相应的积极性。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要求将人文因素放在教学任务的突出地位, 目的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 才能充分展现语文学科的无穷魅力。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既要突出语文的文化性, 又要突出其实践性的意义。语文教学的文化性和实践性相辅相成, 应当使两者充分结合形成统一。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学方法值得反思。例如:有些语文教师对于新的课程教学改革缺少相应的认识, 认为改革之后的教学是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淡化、削弱, 只重视语文人文精神的教学, 而对基础的字词句缺少相应的重视, 甚至根本没有提及。还有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改革已经过时, 反而忽视了平时的课堂教学, 在公开课上更是很少提及。课堂的教学氛围虽然激烈、热闹了, 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了, 但是却缺少对于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 更没有对于优美语言段落文字的分析鉴赏, 而且还缺少必要的字词训练和积累。如果说学生连最基本的文字功底都没有, 又何谈对文学更深层次的感悟, 写出的文章也会语病百出、错别字比比皆是, 就更难达到作者当时所要达到的写作目的。

2、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后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有所提高, 减少了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课模式。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因材施教、以学定教, 增加课堂教学的灵活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引导组织的重要作用, 应该将大部分的时间交由学生自我创新、自我发现、自我讨论、自主学习。将课堂真正的交给学生, 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少讲或者是不讲, 一些教师错误的观点意识, 认为学生的讨论时间多了, 课堂变的更加活跃了, 就是真正提高了课堂效率, 实际上热烈的讨论背后却脱离了开始的主题。课堂上教师做好引导作用, 大部分时间交由学生自主学习。尤其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诵读上, 若没有老师的正确引导, 学生只是一味的互相讨论, 任由自己的喜好展开交流, 那么一节课后学生对于课文重点还将不能区分、把握, 这样课程结束不仅没有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目的, 反而浪费了学习的时间。

让学生主动、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确实符合新课改要求, 但若只是一味的、没有根据的表达观点, 又并非符合语文的课堂教学要求, 那么只会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错误的理解。所以, 要想使得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有效率, 就必须让教师在课堂上的“引路”、“主导”与学生的“创新”、“自主”有机结合。

3 既要交流学习, 又要独立思考

“竞争合作、组织互动、人人参与”是新课改后的新型学习的方法。交流学习, 让学生们的思想观点在自由的课堂上相互碰撞, 更能激发同学之间的思考。无论在平时的语文课堂还是公共课程上,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交流学习, 在一节课之后, 表面上显得激烈、热闹, 事实上却收获较少, 不能完成正常的课堂教学任务。所以在交流学习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提出问题就开始展开讨论, 缺少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只能是有表无实的泡沫课堂。语文课堂不能缺少思考、理解、品读。语文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 充分进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才能使得学生之间各取所长, 实现真正的交流与合作。所以语文课堂的教学组织活动, 教师一定要做到:一、组织好课堂的交流讨论学习活动, 加强交流学习中的引导, 充分实现教学目标;二、积极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能力, 传授其交流沟通的正确学习方法, 注重交流学习的教学评价;三、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的创新思考。

摘要: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既要保证实践性又要突出文化性, 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处于辅佐地位, 师生之间互相交流, 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初中英语新课改后的教学心得 篇8

【关键词】师生关系 交际能力 因材施教

学生学好英语,是我们作为老师的基本职责。是学生家长的需要,是全社会的需要,是国家的需要,是全民族的需要。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我们的任务艰巨而伟大。改革开放也有我们英语老师的一份功劳。如何教好初中英语,这个话题有无数的人在说。更有无数的人正在实践着。 目前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进行的如火如荼, 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 给英语教学带来重大了的影响。特别是英语的改版篇幅多, 容量大, 这样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下面讲讲笔者在教学中几点体会。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2263391.htm

一、重视师生关系,激活课堂气氛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关怀需要爱,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也一样。中学生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以情感人,特别是“差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爱护。

教师在教学中,要借用表情、眼神、嗓音等非语言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信任和友爱。每个学生都有追求上进的愿望,但学生间总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爱好等,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如在提问、练习中,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分组,在调查了解摸清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分组。由于每个学生在学习目的与动机、学习习惯与方法、智力水平与接受能力上存在着差异,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墨守陈规,就会造成许多学生“初一劲头十足,初二情绪低落,初三放弃不学”的局面。到了初三,英语教师面对众多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且对英语失去学习信心的学生,弃之不忍,却又教之无策,只好课上教学优生,课下抓后进生,加班加点,辛苦之极却事倍功半。如何摆脱这样困境,变被动为主动?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我在“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上进行探索。既然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有明显的差异,那么只采用面对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然是不符合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要求的。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主渠道,如果把大多数中差学生排除在外,势必造成课上损失课下补的恶性循环。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状态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他們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努力克服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魅力,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率。

二、把交际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并把这种观念, 体现在教学大纲、教材教法、考试要求和课堂中。起始阶段的教学要从视、听、说入手, 听说的比重应该大些, 譬如在学习What color is it ? 我们把"black、red、white 、green、yellow、blue 、purple 、brown、orange 和grey"这十种颜色用投影机给学生看图片, 创造视觉效果, 这样远比单纯的中文讲解来得风趣, 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 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它不仅大大增加了学生枯燥语言材料的兴趣, 而且增加了感性认识, 那么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 既学到了知识, 又强化了记忆。

三、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 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我们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 在课堂提问, 句型操练、布置作业, 平时测验等方面都适当降低要求, 如背课文、句型时允许个别学生会读就行了,默写单词只写黑体部分和打米号的,使学生个个学有所得, 增强了自信心, 特别是对于差生一有进步就及时表扬, 少批评, 使学生由怕学-敢学-愿学-喜欢学。开展活动,让学生模仿各种人物的读音、语调及神态和各种动作, 力争给每个人以均等的学习机会, 让每个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特长, 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及时复习, 巩固提高, 教学效果的好与坏, 一般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来了解。笔者对这点很重视, 并且制定了一些具体措施, 每节课要学生作笔记, 学生的识记分三个部分: (1) 课文(2) 句型(3) 单词。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四人小组, 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尖子生组长, 第二节课前用5 分钟左右, 把头天的内容抽样检查, 特别是对中、下游学生的反馈。对于较难掌握的知识点或考试中容易犯的错误, 反复强化记忆, 长期下去, 既培养了学生学英语的主动性, 又促使了学生主动发展。

五、培养学生“爱想、多想、爱说、多说”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充当“示范表演者”动作可以反复多次,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尽可能更多地给学生制造机会, 让学生参与想象, 参与训练, 我们教一个新单词前, 可以提一些与新单词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使学生多动脑筋, 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同时, 借助于图表,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引出单词的意思。反复练习句型。长期这样下来, 每一个学生的口语得到了训练,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消除了学生胆怯心理, 以便增加每个学生口语训练的机会。

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教学对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形成,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欢快, 就不会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物图片、投影化、简笔画、学生自身、借助动作、表情、手式等方式,为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各种场景, 促使学生直接理解英语, 同时又帮助了学生记忆, 理解抽象的语言内容。我们把图片摆在学生面前, 学生的眼睛看着图片, 大脑与此同时就能诠释正在听的内容, 从而促进了学生的理解, 减轻了学生想象中的"厌听"情绪,排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 加深了学生记忆, 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上一篇:妈妈母亲节简短祝福语下一篇:毛笔横的写法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