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目标的定位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物理教学目标的定位(精选9篇)

物理教学目标的定位 篇1

我国高校开设财税法课程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不仅绝大多数法学院系在本科阶段已经开设了财税法课程(本文所指财税法教学,都是指法学专业本科阶段财税法教学),而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财税法学科建设成效显著。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财税法治建设的推进,财税实践对财税

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财税法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财税实践的需要,财税法教学改革也因此成为财税法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2004年1月北京大学财经法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研究生税法研究会联合组织的《中国高校财税法教学改革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财税法教学人员认为,除了课时不够,现阶段财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突出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而如何安排教学内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取决于财税法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财税法教学的目标定位,直接决定了财税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的安排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财税法教学改革中不可回避的首要的问题。好范文版权所有!

一、财税法教学的目标不能游离于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之外

教育实践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法学本科教育改革要调整的基本问题是培养目标问题,但核心问题是课程及其结构问题。因为一定的培养目标总是要通过具体的课程设置来实现,从这个角度看,法学本科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具有工具价值,都应该服务于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财税法学教学目标应围绕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来定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学教育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法学在我国越来越成为一门显学。然而,在经历了文革的重创之后,为了摆脱诸如“幼稚的法学”之类的尴尬地位,法学教育特别强调其科学性和学术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法学本科教育经历了从专业(职业)教育——通识(通才)教育的演变过程。通识教育模式实际上主要是以培养法学研究人才为目的,这种结果必然导致大量法学院系的毕业生进入法律实务界以后难以胜任和适应具体的法律实务,使学生的能力和社会的实际要求具有一定的差距。[1]法学本科教育与法律职业、理论教学与法律实践的严重脱节,已经导致法律职业者的抱怨和社会舆论的抨击。法学教育界于是开始反思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强调法学的社会性,重视法学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并进一步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关于法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内涵,向来都是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法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品质为核心的教育模式,职业品质内在地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职业信仰和思维方式,外在地表现为处理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2]其实,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本不应被看成非此即彼的绝对对立的两极。首先,法学教育是职业教育;其次,法学教育不仅仅是职业教育,同时还是一种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结合。按照素质教育的思路,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心理素质高和适应能力强的能够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实际工作和具有法学研究的初步能力的通用法律人才。”[3]从适应这样一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来看,法学本科的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或教育目标而言,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具有法律职业的基本品质和技能为目标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虽然它包括的范围和内容广泛丰富,既涉及本科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设计安排,涉及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也涉及教学的方法和手段[4]。但法学本科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或核心要素,仍在于法律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财税法是一门应用学科,特别是税法部分技术性较强,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本科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应该掌握财税法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财税相关职业的操守和技巧。但实际上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掌握的主要是财税法基本理论知识,职业技巧主要来源于财税实践,职业操守更需要在长期的财税实践中培养和形成。因此,素质教育的要求反映在财税法教学的目标定位上,就是在财税法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财税法理论教学,而且要重视学生的财税实践活动,尤其要强调后者。但目前组织法学专业的学生参加财税实践,在时间安排和具体途径上都有一定困难。把财税法教师自身参加的财税实践通过一定的方式在课堂再现,或者直接把从事财税实务工作的人员请进课堂,虽然不能达到学生亲历财税实践的效果,但仍然可以弥补学生财税实践的不足,在教学中可以尝试。

二、财税法教学的目标定位应该体现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征

法学教育同其他高等教育一样,其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社会各个领域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凸现。法学教育肩负着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依法治国”方略做好人才资源准备的双重历史使命,不仅要为立法、司法、法律服务和法律监督等法律部门服务,而且要面向全社会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需要的法律人才。事实上,法学本科毕业生的择业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法律职业,正如法律的调整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样,从法学院毕业的学生可能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哪

里有法律调整,哪里就可能有法学院的毕业生。即使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律师,在现代社会中也承担着众多的非讼事务,广泛参与政治事务、经济事务、社会事务和公共管理。正因为如此,中国领导人在中共十四大确定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曾多次强调,中国搞市场经济需要三个30万,即30万律师、30万注册会计师和30万税务人员。[5]而这三个30万中都有可能包含着大量的法学专业毕业生。现代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要求法律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具备法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不仅要懂法律,还要懂经济、企业管理、财务会计、金融、税收,只有这样才能妥善处理一些综合性、交叉性问题。财税法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原本应当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财税法学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财税法作为经济法的内容在教学中长期被忽视。随着我国财税法制建设的推进,财税实践活动日益丰富,近几年司法实践中各类涉税案件不断增加,很多法官、检察官、律师都明显暴露出财税法知识的欠缺,给案件审理带来一定困难。例如有的法官不会计算义务人的应纳税额,就不能对案件准确定性。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局部知识的欠缺,背后隐含的却是思维模式上的欠缺。

按照何勤华教授的观点,法律思维包括两个涵义,一是站在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的立场上来思考和评价周边存在的一切人和事;二是在说一件事、想一件事或做一件事的时候都没有忘记法律的要素,都会自觉不自觉的和法律相联系。和其他思维相比,法律思维强调平等性和权利意识,强调规范性和服从意识,强调程序和证据,强调理性,排斥感情。也有学者提出法律思维是一种抽象思维,法律人应该善于逻辑的思辨,训练学生法律思维的最佳课程是民法、刑法和外国法制史。这种法律思维模式实质上是重视法律适用过程中的定性分析,把法律作为一种事后救济的手段,用来判断行为的性质。然而,在现代社会,法律已经主动地融入了经济活动的过程,并努力把经济活动的风险控制在事前或事中,非讼业务也因此大幅递增。经济活动追求利益最大化,法律追求经济活动中各方主体利益分配上的公平,在这个过程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同等重要,两者不可偏废,这一点在财税实践中表现尤其突出。财税实践涉及预算、财政资金流动、税收征收、税务代理和争讼、税收筹划甚至企业管理和财务会计等多个环节,处理其中的实体法律问题,既要定性分析又要定量分析,有时定性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定量分析。法学专业招收的文科学生占多数,对于文科学生来说,定量分析属于薄弱环节。社会实践要求法律人才具备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和缜密的思维模式,财税法的教学应该扬弃传统的法律思维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定量分析的能力,训练学生对数字的敏感,使学生通过财税法这门交叉学科的学习,拓宽知识面,更好地适应经济活动的需要。

三、财税法教学的目标定位还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好范文版权所有!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在教育领域也应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原则具体到教育领域应当是两个层面:一是在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以教师为本;二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两者缺一不可。其中以学生为本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把学生由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变成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不应让学生像野花那样“自然成长”;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等,要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简单地说,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使学生对教育享有“参与性”和“选择性”,给学生以最大的学习自由,重视学生的个体需要。[6]

财税法在法学本科课程设置中,虽然不属于主干课程,甚至在很多高校连必修课都不是,但是,从大部分法学院系开设的具体情况看,选修财税法课程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表明学生也开始重视财税法。笔者曾对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选修财税法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选修财税法的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考研的专业涉及财税法;准备报考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准备报考财税部门的公务员;整个社会纳税意识不断增强,财政税收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法学专业的学生对财政税收的相关知识应该有所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学生选修财税法的目的。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还包括财税法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等问题。与很多财税法学者倡导的观点相反,大部分修完了财税法的学生认为,应该把税收实体法作为教学重点,把有限的课时用于具体税种法的讲授,对财政税收的基本理论和税收程序法的内容只需简单介绍。参加问卷调查的很多学生认为,财税法是作为一门专业必选课在大三下学期开设,他们学习了宪法、法理、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部门法之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学基础,对财税法的基本理论和税收程序法部分的内容学习起来问题不大。但由于法学院没有开设财务会计方面的课程,税收实体法部分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甚至有些基本的专业术语都难以理解。例如增值税中的混合销售行为,学生通常要在老师举例说明后才能完全理解。也有学生提出,希望通过财税法的学习能解决财税实践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老师要多讲授纳税申报、税收征收、稽查及筹划过程中的一些技术性问题。

物理教学目标的定位 篇2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那样的灵动蕴藉, 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的斑斓多彩。”诚然, 语文学科有着莫大的丰富和灵动, 但对语文教师来说, 也面临甄别与取舍的艰难。即如汪曾祺《金岳霖先生》这一貌似浅近的文本, 却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怎样的目标定位是适切的, 见仁见智就在所难免。

一.从《金岳霖先生》的同课异构说起

去年底, 参加某一教学活动, 两位老师同上《金岳霖先生》一课。第一位老师, 用清华学子纪念金岳霖先生诞辰110周年创作的《纤纤手》导入后, 即通过课文研读、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沿着“把握人物特点———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先生名士风度”的顺序探究, 意在深层理解作品中的人物。这是教学记事写人之文的常规路数。第二位老师, 以汪曾祺、金岳霖的介绍导入, 然后以“金岳霖先生———我们的印象”、“金岳霖先生———汪曾祺的情感”为研读之话题组织教学。汪曾祺追求“散文的感情要适当克制” (《汪曾祺作品自选集》自序) , 《金岳霖先生》看似平淡浅显, 实则寓含深情深意, 学生要把握住情感并非易事, 因此教者设计了一项活动:请你选择最欣赏的一处, 配写画 (话) 外音, 或旁白, 或解说词。显然, 第二位老师不满足于作品中人物的分析, 意在引导学生走进字里行间, 聆听文字里作者的声音。

如果说第一位老师定位于“读者—作品”, 获得“作品意义”, 那么第二位老师则定位于“读者—作品—作者”, 通过文本研读、配话外音等活动, 获得“读者意义”。注意, 活动中学生所配的话外音、旁白、解说词, 只是作为“读者意义”的外化, 而非“作者意义”。

“作者意义”是什么呢?其实, 文中有隐约的透露。开头说, “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 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 “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 觉得还应该写一写”。结尾说“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参透首尾的“写一写”用笔, 再来琢磨正文之“小叙事、小话语”, 就能明白作者从外到内, 由形及神, 反反复复, 不避其繁地来表现金先生 (包括文中有关闻一多、朱自清的衣着、王浩的大光头等“闲笔”) , 是否如冯友兰在《怀念金岳霖先生》一文所说, “金先生的著作, 我们可以继续研究, 金先生的风度是不能再见了”。真要如此, 这也许就是作者撰写此文的重要目的——留住“大师们的背影”!

有的老师, 就是定位于“作者意义”来设计教学的。先是研读文本, 分析人物, 然后借助有关西南联大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 循迹索隐, 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拓展, 挖掘文本的“作者意义”。这就是第三种教学目标定位了。王立军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9期上的教学设计即如此, 其教学目标之一是:鉴赏“闲笔”, 领会作者复杂的写作意图。

除此“作品意义”“读者意义”“作者意义”三种定位而外, 还有其他目标定位吗?有!查询网络, 你会发现下面的教学设计很普遍———

【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的细节描写。2.体会金岳霖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概要)

一.导入新课, 介绍金岳霖和汪曾祺。

二.整体感知, 分析、概括金岳霖先生的特点。

三.思考探究:如何通过细节写人?

四.写作延伸:写一段200字左右人物描写片段, 记本班级的一位老师或同学。写完后猜猜写的是谁, 并作点评。

五.课后作业:仿照本文将刚才各自的人物描写片段拓展成800字左右的习作, 要求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征。

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 先读后写, 将教学的目标定位于“文本对于写作的示范价值”, “教学过程”重心在“通过细节写人”的仿写。我把这种教学定位称为“范本意义”。

还有一种很普遍的教学设计, 即“文章意义”, 运用文章学的阅读原理解读课文。下面这个设计来自网络, 其定位是这样的:

【教学目标】1.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 学习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2.理解金岳霖先生的独特之处及其表现出来的独特性格。3.了解全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概要)

一.作者介绍, 知识链接 (金岳霖, 西南联大) 。

二.分析课文 (细节、思路, 散文特点) 。

三.艺术特色:文章的语言风格。

四.总结金岳霖, 做一个真人。

这就是语文教师面对的尴尬和艰难。《金岳霖先生》这样一个小学高年级就能读通的文本, 在高中的教学竟然有那么多种教学目标的定位———“文章意义”、“范本意义”、“作品意义”、“读者意义”、“作者意义”。其实这背后, 有着不同的文本解读视角和知识基础———文章阅读学的、文章写作学的、作品语义学的、接受美学的、社会学的和文化学的, 等等。

二.有多种因素影响教学目标的定位

发现教材文本的阅读价值, 即课文的精神影响、价值引导等, 体现教材的人文性;发现教材文本的教学价值, 即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对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习得言语规律、发展语文能力、获得言语智慧等方面的独特功能, 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教师对文本做多元和深度解读, 以发现和选择文本的阅读价值和教学价值, 这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 也是阅读教学设计的关键。然而, 仅仅满足于文本的阅读价值与教学价值, 将其等同于教学目标, 把语文课堂当作“秀”教师文本多元解读和才情的舞台, 忽视其他因素, 也将是危险的。

在课程与教学上, 有多种因素决定着目标的定位。对此, 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杜威 (J·Dewey) 、泰勒 (R·Tyler) 、塞勒 (Saylor) 和我国学者施良方教授等都有过探讨。在基于课程标准教学 (崔允漷教授将之区别于“基于教师经验的教学”、“基于教科书的教学”) 的语境下, 语文教学目标的定位, 需要考虑纵、横两个向度的影响因素。

从纵向来说, 阅读教学目标的确定, 从课程标准到课时目标必须经过多重转换:课程标准———模块目标———单元/专题目标——课时目标。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起限定和指导作用, 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但是, 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 缺少像其他许多学科那样明确而清晰的内容标准, 而以课程目标 (总目标/领域目标) 代替内容标准的, 显得宏观而概括, 未必能直接指导课时教学目标的定位 (这也是一线教师普遍忽视课标的重要原因) 。即使如此, 就《金岳霖先生》教学目标的定位来说, 它之属于“阅读与鉴赏”, 而不是“表达与交流”的领域目标明矣, 如定位于“范本意义” (“写作例文”) , 将教学重心落于写作 (仿写) , 便值得商榷了。

因而, 从纵向来说, 课程标准对具体文本学习目标的确定, 具有宏观的定位价值。而从横向来说, 教学目标的定位, 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教科书序列 (整体结构、单元序列) 、文本、学生状况、教师经验和教育环境 (小至班级, 大至社区价值观和资源、社会期望) 。这里结合《金岳霖先生》, 重点说说教科书序列、学生状况。

《金岳霖先生》为人教版、苏教版所收录。人教版收在必修一, 与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巴金《小狗包弟》、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构成阅读鉴赏的第二单元, 根据教参提示, 本单元重在“思考与领悟”, 意在“品人与品文”。苏教版收在必修二, 与朱自清《荷塘月色》、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节选) 》、孙犁《亡人逸事》同属“慢慢走, 欣赏啊”专题的“一花一世界”板块, 教参告诉我们, 本板块的“重点是鉴赏写景状物类散文的意境美、写人记事类散文的细节美”, 通过这一板块与其他板块的学习, 学生“在鉴赏活动中进行个性解读、多元解读, 开创创新阅读的空间”。

再比较两套教科书《金岳霖先生》课后的练习:

作者写金岳霖选用了哪些材料?写出了金岳霖怎样的个性?有哪一处或几处描写给你印象最深?把你的欣赏分析对同学说一说。 (人教版)

阅读《金岳霖先生》, 说说作品从哪些方面写出了金岳霖的“有趣”。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 并且认为“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 (苏教版)

对照课程标准“总目标”, 我们发现人教版的编排落点在“思考与领悟”, 而苏教版则在“感受与鉴赏”、“发现与创新”。这里不评价孰优孰劣, 我们只是说, 依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或“部分的功能取决于整体”) 的观点, 教学当注意同一文本在不同教科书序列中的地位, 整体把握单元/专题, 为某一文本的教学目标找到适切的定位。《金岳霖先生》的教学目标地位, 不能不注意教科书的序列。

语文课文内容的丰富性带来了阅读、教学的多样性, 但是多样性并不等于阅读的随意性。发现文本的阅读价值与教学价值, 选择、提炼并转换为教学目标, 更需要考量学情。就《金岳霖先生》一文, 在“作者意义”方面, 上文所说的留住“大师们的背影”仅是意义的一方面, 能否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探究呢?

第一, 当时西南联大的校风、学风。人教版的教参“问题探究”中就设计了这一探究, 不少的教学设计也将其作为一个教学目标。作为成人, 兴许能读出文本暗示的“宽容个性”、“自由思想”、“浓厚的学术气氛”, 但学生能读出来吗?有必要确定为学习目标吗?

第二, 作者感叹现实, 怀念过去。知人论世, 如果将“现实”导入到“读者—作品—作者”的阅读图式中, 教师会发现写于1987年的《金岳霖先生》, 作者汪曾祺是有所指的。发表于2004年第五期《书屋》上黄俊伟的《说过去的教授和现在的教授》, 年长的语文教师很能体会, 年轻的教师就未必能体会。依此推测, 高中学生未必能体悟到汪曾祺在“怀念过去, 怀念过去那些失去了的好东西”。有必要确定为学习目标吗?

第三, 文本背后隐含的“淡淡的苦味”。吕冀平先生在张中行《负暄琐话》序言中说:“我们常常能否从这冲淡隽永中咀嚼出一种苦味, 连不时出现的幽默里也有这种苦味。这苦味大概是对那些已成《广陵散》的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的伤感, 也是对未来的人、未来的事虔诚而殷切的期待。”这种苦味, 深隐在文字背后, 高中学生能体察吗?有必要确定为学习目标吗?

第四, 文中的多处闲笔。教师能从中感受洒脱之美, 许多教师也列为教学目标。其实, 不是所有的学生能参透其中的意趣。从笔者所观之课堂, 学生少有能主动发现其美, 多数还是教师告诉的, 就是证明。有必要确定为学习目标吗?

如此看来, 学情对定位教学目标具有现实意义。教学目标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水平, 设置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其间的距离便是学生发展的空间, 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否则, 就可能越位或滞后。越位或滞后将直接影响学习内容的确定和学习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价。目标的确定, 套用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异史氏曰”中的名言, 乃是“故天子一跬步, 皆关民命, 不可忽也”。

三.结语:择宜的艺术

综上所述, 课程标准、教科书序列、文本、学生状况、教师经验、教育环境等因素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定位。这些因素, 杜威、塞勒等人称为筛子。我们认为, 阅读教学目标的定位, 应经六个筛子的过滤, 如下图所示:

教学目标作为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与标准, 它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标准功能和聚合功能。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准备最重要的环节, 目标定位的适切与否直接决定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是国家课程, 而其实施必须经过“教师理解的课程”, 最终成为“师生实际运作的课程”。如果只思考“怎么教”且根据教材按部就班上课 (即“教教材”) , 这是“基于教科书的教学”;只思考“教什么”且单纯依赖于教师自身的经验, 于是10个语文老师上同一篇课文, 结果能上出10种不同的语文, 这是“基于教师经验的教学”。

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语境下, 需要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等四大核心问题, 这就是“像专家一样”的完整的课程思维。其中首先需要明确“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涉及目的问题) , 否则“教什么”“怎么教” (涉及手段问题) 是没有方向的, 甚或是南辕而北辙的。为着确立一个明确而集中的教学目标, 我们需要借助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 (J·J·Schwab) 的“择宜的艺术” (eclectic arts) 来确定语文的教学目标。“在施瓦布看来, 一组‘基本要素’ (commonplace) 就好比一张地图, 一个多元复合的理论家族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在这上面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果把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视为“体”, 领域目标看作几个不同的“面”, 那么每个单元/专题的目标就是若干条“线”, 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就成为无数的“点”。作为语文教师, 要能从纵向思考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模块目标、单元/专题目标, 横向思考教科书序列、文本价值、学生状况、教师经验和教育环境。如此点面、纵横结合地思考, 我们才能为教学目标的确定 (为什么教, 教到什么程度) 找到可解释的定位, 适切的教学目标才会露出水面。

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定位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4-0038-01

文言文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文言文作品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文言文的实词含义句子翻译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所以很多教师以为,能流畅译通文言文就达到了教学目标。文言文教学字词句固然重要,但决不是教学目标的全部。文言文教学目标除翻译以外,还应有写作技巧、思想教育、背诵重点篇目、思维训练等方面。

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文言作品的突出特点是文字简练、表达准确而富有韵味。文言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只一篇《桃花源记》学生就可学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怡然自乐”等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二、写作技巧

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篇目。文质兼美。通过教学可引导学生学习古人遣词造句的妙法及谋篇布局的技巧,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读写能力。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旨在抒写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开头先叙事,接着写景,抓住“迁客骚人”对春秋晴雨不同景色产生的不同感情来发表议论,借古仁人之心提出自己的见解。风格独特,千古传诵。

三、思想教育

教材的文言文作品有积极的思想内容,或描写山河壮丽,如《三峡》;或抒写抱负情怀,如《爱莲说》;或鞭挞黑暗现实,如《马说》……都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文言文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平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高尚思想,体会古人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辨析古人思想中的糟粕,提高思辨能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四、背诵重点篇目

熟读背诵是学习古文的传统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背诵是学生理解文章体会意境,学习语言的有效方法。让学生背诵重点篇目有利于提高语文素养,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五、思维训练

文言文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训练专题。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应变力。如《伤仲永》可设计方仲永“泯然众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他在今天又会怎样?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物理教学目标的定位 篇4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讲解的内容。然而,多媒体课件在设计制作和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就这一问题发表一点看法。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在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它能够创设情境,充分发掘和展示文学作品内在的美学因素,具有传统手段无法取代的作用,同时多媒体具有多感官综合刺激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有效地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目前,在平时上课及听课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理解、设计和使用上都还存在着误区,为使用课件而使用课件,对课堂教学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主要表现为:

一、忽视语文学科特点,教学目标错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是语文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多媒体课件必然应为这一目标服务,而在实际运用中却有“错位现象”,如有的教师制作《台湾蝴蝶甲天下》课件,把蝴蝶的生长过程、蝴蝶的结构翻画出来,并配以各种文字说明,结果一堂课下来,学生们记忆犹新的是蝴蝶的结构及生长发育过程,而对台湾蝴蝶的珍奇繁多的特点不够了解,使语文课成了常识课,偏离了教学目标。

二、盲目使用音像资料,教学目标偏离。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日益普及,我们看到有不少学校教室里的黑板变成了“白板”,教师手中的粉笔换成了“光笔”,各种传统媒体相继退居一旁,甚至于有的教师认为,一堂好课就必须使用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包含的内容越丰富越好,制作得越精美越好,因而有的教师设计课件不是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出发,而是为了凑热闹、图花哨,不管是否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相符,找到的与课文有关的图片、音像资料悉数全用。如一位教师教学《小镇的早晨》时,课堂伊始,课件播放了《梦里水乡》的MTV,整整花了5分钟的时间才引入课题,在教学过程中,又反复播放了小舟穿过小镇的动画,结尾时又播放了《梦里水乡》的MTV,一节课40分钟,学生欣赏影片用去了15分钟,而减少了课文的理解,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定格课堂教学环节,影响学生主动性发挥。

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更为理想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精心创设的环境中更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教师大多是在备课时制作的课件无法完全想象学生会出现的情况与问题,因此无法及时调整、改动课件,但为了更好地展示课件,多数教师便牵着学生走,根据设计好的课件思路组织教学,忽略了“生本”,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更好地发挥。如教学《小镇的早晨》时,文章中出现了“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小镇的早晨更是紧张的”三个段落,教师询问学生最想学习哪一部分时?有许多学生都想学习“紧张的”这段,而教师因课件设计时先学“恬静的”,便全然不顾学生的兴趣,先从第1段学起,这样一来,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那么究竟该如何确定多媒体课件的目标定位呢?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正确定位在于“辅助”二字,即帮助教师更好地教(辅教),帮助学生更好地学(辅学),因而我们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

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避免“越位”。即要求把握好课件在教学中的结合点,防止越俎代疱,影响教师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的发挥。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指出:“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而不是教学装置。”因此不能因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教师就蜕化为仪器的操作员或是课件的讲解员,成了现代教育手段的附庸。多媒体课件应突破传统教学中演示工具的局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不能以课件的演示去掩盖或替代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也不能一味追求形象直观,从而削弱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不能面面俱到和盘托出,剥夺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余地。

二要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力戒“错位”。即要选择好课件在教学中的切入点,要把多媒体技术用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教学重点、难点问题上,我们需要的是画龙点睛,而不是化蛇添足。如《台湾蝴蝶甲天下》课件设计时,根据课文中介绍的三种珍奇的蝴蝶,给予学生直观的图片形象,同时补充几种名贵的台湾蝴蝶及蝴蝶谷中群蝶飞舞的影片,从而使学生更深刻体会到台湾蝴蝶的珍奇繁多,理解“甲天下”的原因。

三要讲究适时适度适当,防止“偏位”。即在设计课件时,不能陷于形式化的误区,那些花俏的画面只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媒体外在的形式上,而不是聚集于媒体表达的实质内容上,在使用课件时,还要讲究适时适度适当,并非都是多多益善,那种整堂课大都使用图片欣赏,录像资料的课件极易使学生产生视觉、心理疲劳,反而抑制了大脑对信息的接收效果。

物理教学目标的定位 篇5

一、办学定位

发展目标定位:到2015年,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育人质量明显提高,形成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争取成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名校。

办学类型定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学型多科性普通本科高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注重发展特色专科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研究生教育。

办学规模定位:规模稳定,内涵提高,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学科专业发展定位:巩固文理传统优势学科专业,打造强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大力发展工科类等应用型学科专业,建立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建设若干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力的品牌特色专业。

办学特色定位:培育“一 二 三”办学特色。即一个保持,两个强化,三个围绕。

一个保持:保持教师教育传统办学优势;

两个强化:强化学科建设,发挥支撑作用;强化专业的应用性,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三个围绕:围绕建设合格本科院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具有鲁西南崇实尚义特质的毕业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开展产学研政合作教育,培养意志坚、基础实、口径宽、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服务面向定位:立足菏泽、服务山东、辐射周边、面向全国,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区域内有重要影响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实用型科技成果孵化和产出基地。

二、办学定位概述

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

应用型是指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人才。

地方性不仅指菏泽学院属性是地方性高校,还指学校应密切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实现校地互动、合作共赢。

开放式是指菏泽学院办学方式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包括校内开放、市内开放、省内开放、国内开放、国际开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实现校校、校地、校企、学校与行业合作培养人才、协同发展的目的。

三、人才培养目标概述

意志坚、基础实、口径宽、素质高

意志坚就是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代表菏泽学院人精神和固有品质;基础实就是知识实在、实用;口径宽是指学生一专多能,群体性出口宽,培养方案中设置的专业方向课、专业提高课确保学生分类培养,个性化发展;素质高是指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必须具备非常强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四、教育教学思想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促进学生成长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意志坚、基础实、口径宽、素质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学科专业,凝炼发展方向,加强产学研合作,走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坚持教学中心,科研助教。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一切工作服从服务教学。改善办学条件,突出内涵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发挥支撑作用,注重教学研究和应用研究,教学科研相辅相成,实现协调发展。

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强化质量意识,实施质量工程,加强质量监控,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错位发展,培育特色。

五、校训 校风 教风 学风

校训:修德 笃学 求是 创新

校风:崇实尚义 励学图强

教风:敦教敬业

物理教学目标的定位 篇6

3、解决办法:

(1)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深入浅出,讲解透彻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应用先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把握课程的重点。对难点问题,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入手, 把难点与已经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深入浅出,讲清讲透,最终达到融会贯通,掌握重点,克服难点的目的。

(2)重视实验教学,加深、巩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该课程通过设置“覆岩及地表移动相似材料模拟实验”、“膏体充填材料配比实验”、“开采损害监测实验”等实验项目,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 的理解和应用,对有些重点难点问题也可在实验室通过运用启发式、交流式教学,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并使学生得到开采损害与环 境保护的基本训练。

(3)重视网络教学资料建设,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山东科技大学建有校园网,并设有精品课程网站,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的教学资料将全部上传至精品课程网站,以便学 生随时查阅。通过该学习的平台可以及时与学生沟通,在加强学习方法指导的同时,不断提供给学生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自学资料,使同学们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事 半功倍。

(4)重视课后的复习、讨论和答疑

通过课后安排复习作业题,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和对公式的熟练应用。讲授完每章后安排一定时间的习题讨论课,培 养和检验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

(5)通过实际案例来阐述课程难点

注重结合工程实例,分析矿区生态重建理论与模式,通过课外查资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决。通过矿区生态环境破坏的典 型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树立科学采矿理念,实现矿区安全“绿色”开采、保护矿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1、实践教学思想

实践教学是《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实 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具有极其重要作用。通过实践教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

物理教学目标的定位 篇7

一、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较为普遍的问题为以下几点。

1. 教学目标就是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或教学要点混为一谈。教学内容或要点是课堂教学任务,它主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而教学目标则是解决“达到什么”的问题。

2. 教学目标描述不够准确,主体错位。

在我们的教学目标中经常出现“使学生了解……”、“使学生掌握……”,这只体现了教师“教”的目标,而忽视了学生“学”的目标。

3. 教学目标比较大、空。

如将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作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落实教学目标。

4.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脱离。

两者的脱离必然导致教学目标的絮乱,教学中不知道应该教什么。

新课程教学目标是三维的,追求的是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实现,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则不能缺少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更不能独立和直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人为地把三维目标分开,到处套用、硬凑,搞形式主义。所以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领域。

二、教学目标的含义

教学目标(Objective of Teaching)指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与标准。教学目标是一个分层次的教学目标体系,它包括课程目标、阶段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四个层次。其中课程目标是国家明确规定的,它包含了阶段性目标。单元、课时教学目标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目标在某一课时具体体现而制定的。教育领域中的教学目标分类早在20世纪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就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观点,且作出了分类。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布鲁姆对教学目标的分类有明显的层次性,易区别,便于教师操作。所以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为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所采用。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三个方面:认知领域、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这也就是我们平时备课中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心理描述和行为目标相结合。心理描述老师们早已熟悉,如了解、理解、欣赏、尊重、感受等行为动词则是关注心理描述。这里着重介绍教学目标的行为目标表述方法。一个规范的行为目标包括四个要素:对象、行为、条件、标准,简称ABCD模式。

1. 对象(audience),即应写明教学对象。

如:高一(1)全体学生,也可以是部分学生。有的教师还在教学目标中说明对象的特点。

2. 行为(behaviour),即应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生应能做什么。

教学目标中,行为的表述是最基本的成分,说明学生在教学结束后,应该获得怎样的能力。用传统的方法表述教学目标时,较多使用“知道”、“理解”、“掌握”、“欣赏”等动词来描述学生将学会的能力,个人均可从不同角度理解,因而使目标的表述不明确,给以后的教学评价带来困难。描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其中行为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则说明学习的内容。规范的教学目标应以“学生能……”开头。例如:学生能使用E-mail发送信息、学生能用图形表示表格数据。

3. 条件(condition),即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它是学生表现行为的情景因素,指出了学习过程中学生行为表现的条件。它包括环境因素、人的因素、设备因素、信息因素、时间因素、问题明确性的因素。

4. 标准(degree),即应规定评定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标准。

它是行为完成质量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使得教学目标具有可测定性。标准的表达一般与“好到什么程度”、“精确度如何”、“在什么时间内”、“质量要求如何”等问题有关。例如:操作正确率为95%,2分钟内完成,等等。

四、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学有导向作用、调节作用、评价作用。一堂成功的课其教学目标肯定明确、妥当、主次分明。教师要能够善于确定有效目标,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1. 依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整体目标。教师要仔细钻研和深刻领会课程标准中设立的课程培养目标,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学目的,努力使确定的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

2.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依据教材。

教材内容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因此,教师要反复钻研教材,分析并掌握教学内容,抓住重点,吃透难点,努力保证所确定的教学目标能具体体现出教学内容。

3. 根据学生实际需求,仔细分析学生。

教师在设计和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了解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能力,等等。在这个基础上设计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才能保证实现有效的教学。

4. 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具体、适度。

通过教学,在认知、情感、动作技能领域、要实现哪几个目标,每个目标要达到什么程度,对此,教师必须心中有数。确定的教学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因为最后必须依托教学活动落实。切忌大而空,或公式化。好的教学目标能清楚地告诉学生,在完成本课程或课题的学习之后,他们将有能力做什么。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南,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具体指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教学目标明确,教师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取得成功的教学。而对于学生来说,这样会有更强烈的参与感,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正确、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素养与教学能力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2]南国农, 李运林.教育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3.

教学目标如何准确定位 篇8

教学目标的制订必须以《数学课程标准》所限定的范围和各种版本教材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为依据。制订出一套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前提和根本保证。有了目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才能达到有机的统一,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必然会发挥积极作用。制订不出准确的教学目标,就会直接影响教学过程的开展,更谈不上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

在平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上很多教师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过于散乱

《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规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领域的目标,它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个可执行性的标准。但这并不是说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可以成就一堂完美的课。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符合教材的编排和小学生认知规律,做到主次分明。部分教师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使课堂显得太肤浅。

二、对学生的要求过高

案例:《热闹的民俗节——对称》的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特点,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欣赏、感受对称美,培养审美意识。

从教科书编排来看,这部分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和感知对称,通过学生思考、操作、观察、探索、交流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称。对于在方格纸上画出对称的另一半及画对称轴显然超越了教材的要求,不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样做的结果是增大了教学容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由此可见“过犹不及”,过高、过细的目标设置都是不太合理的。《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是针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或能力提出的,它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实现,而不是一二节课就可以实现。另外,教师不能因地制宜地利用教材,一味地照本宣科,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长期依赖配套的教学用书才导致上述问题的出现。

合理准确地制订数学教学目标,我个人认为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全面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掌握其精髓,只有准确掌握课标要求,制订教学目标才有准确的依据。其次要深入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的设计意图,还要熟悉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这样就便于确定教学目标,切合学生的实际。既防止制订的教学目标太多或太大,又避免制订的教学目标学生轻而易举达标,浪费课堂时间。

此外,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还要注意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要随时监控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骤,使其紧紧围绕目标,能及时、清醒地判断每一项目标的达成度,要善于把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的目标。同时严戒形式主义倾向,防止目标确定和教学实践相互脱节。

总之,每节课目标的制订的成功,都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促成良性循环,使课堂效率大幅提高,从而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目标定位 论文 篇9

【摘要】:教师缺乏明确的目标意识,所组织的教学教学活动必定难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教学设计的首要问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学目标只有体现学科的特点,明确课堂教学内容,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 目标 明确 依据性 科学性 适量

在我们现在的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因教学目标不明确而造成的教学随意性、盲目性现象仍然较为普遍。有的教师对讲授的课文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想讲什么就讲什么,讲到哪里算哪里,随意性很大;有的教师的教学目标大而无当,多而繁杂,导致目标紊乱,重点不突出。教学环节设计不够精当,课堂结构松散。

听过一位老师教学《会走路的树》(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这是低年级的课文,充满了童趣,说是以识字为主的低年级课堂吧,整节课没见识一个字,教师只是让学生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说是一节以阅读为主的课堂吧,整节课又不知教者到底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小鸟与小鹿之间的友谊?可是学生根本就没体会到。让学生表演读吧,可学生根本记不住词,下面的学生也是乱哄哄的,你演你的,我玩我的;„„看似热热闹闹的教学活动,究竟想干什么?让人摸不着头脑,一节课下来,我不明白老师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教师缺乏明确的目标意识,所组织的教学教学活动必定难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教学设计的首要问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学目标只有体现学科的特点,明确课堂教学内容,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性。

一、目标定位要明确——准确定位教学目标,首先应做到“明确” 薛法根老师曾说教学内容决定“教什么学什么”,那么教学目标则规定“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水平。”

在一堂课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它既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到时间的限制。一堂语文课,要向学生传授几个知识点,培养哪种能力,使他们受到什么教育,必须有一定的确定性。

那么明确的目标哪里来?最首要的一条还是认真钻研教材。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把如何上好一节课还重点放在钻研好文本,了解好学生等课前备课上,于老师说,“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仍以《会走路的树》课文(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为例,教者在教学设计时把让学生体会小鹿和小鸟的友情和理解“会走路的树”上,而忽视了低年级段的最重要的一个重点:识字和写字。没有写字的阅读教学不是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课上只重视学生朗读、理解、感悟课文,当一节课结束时还没来得及识字写字。试问,这样的低年级阅读课合格吗?低段的教学目标何在,教学有效性何在?

二、目标定位有依据——教学目标定位还应建立在把握好教材价值上 教材价值从实际上规定了一篇课文的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薛法根老师也谈到过备课的问题:要善于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

许多老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往往直扑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学《掌声》一课时,我也是一直在课文中来回打转,总觉得掌声的含义该体会,小英的忧郁也应该感悟,在内容分析上花费了很多时间。在同行的点拨下,我最终把主要目标定位在第二学段课程目标的一项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具体到这节课,就是:找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理解两次掌声的含义。

教学目标必须体现一篇课文实质上的教学价值,没有教学价值的教学目标就没有意义。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与恰当运用现有的语文教材,对每一篇课文做深入的研读,以发现每篇课文独有的语文教学价值,从而提炼出合宜、精当的教学内容。确定了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教师就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习需要,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及向光的语文学习活动。

三、目标定有科学性——明确而恰切的目标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以生为本,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基础、兴趣和需求。关注学生的全体,关注学生素质发展 2 的全面,难易要适中,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摒弃教学的功利性,关注学生知识的积淀及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相同的教材,相同的课文,其教学目标的定位必定会有差异,过高或过低的目标,都不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一篇课文,可以教的内容有很多,因此可以作为教学目标的也很多,但真正需要学生理解、需要教师讲解的内容并不多,教师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学生的实际对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教学目标应基于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教学目标过高,强人所难,教学目标过低,低水平重复。课前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了解,看你所面对的学生在这节课中需要学到哪些知识,不同的学生在一节课中的需求是不同的,学习比较轻松的学生在学习了新知识后马上就能理解消化,因而他们就需要继续提高。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需要不断巩固。因而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教学设计要既满足一部分学生提高的需求,设计一些有高度,有深度的习题,又要考虑到另一部分学生,设计一些基础性的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就像我在教学一篇课文前事先会让学生预习,预习的时候有很多简单的知识点,一些基本的内容都已经会了,当我正式上课时完全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如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呢,发生了哪些事呢这样的问题在导入的时候就会问学生,其实学生通过预习已经知道是谁了还要设计这样的导语干什么呢?这就是教学层次的低下,不能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已经会的,不需教,;学生能自己会的,不必教,教了学生不会的,不能教”,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考虑学情,是我们定位教学目标时必须做的一项工作。

四、目标定位要适量——有所选择的设定目标

教学目标不宜多,而宜精。不宜宽泛而宜集中。所以我提两个关键词:第一教学目标要做到明确。也就是老师你走上讲台的时候,你心里面有非常清楚,你想干什么?你想学生干什么。要明确,不能模糊。你一模糊学生就糊涂。语文教学可以模糊一点,但是你不能模糊,因为你模糊了学生就糊涂了。好学生一糊涂了,这堂课不知道在学什么了。如果说正确的教学内容决定教什么,学什么,那么明确的教学目标则规定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水平。

《小露珠》这篇课文当中,有一个造句,“越来越……”造句。它有两个例句:

“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

第二句:

“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越来越轻。”

老师设计教案的时候,都写用“越来越…”造句。那么这个造句造到什么程度?一个老师课堂上这么教,读一读这两句话,小朋友有没有发现,这两句话当中有一个词,越来越…,越来越…表示什么,表示变化。很好。然后老师说,谁能用越来越说句话。

“天气越来越热,雨越下越大。”孩子这样说,老师说,很好,坐下。你看都会用了嘛!

如果孩子这样造句,老师们教学目标明确吗?达到要求了吗?显然,“雨越下越大,天气越来越热”,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说,这个叫已有的语言水平。你如果课堂上这样训练,那叫低水平重复,思考没有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而这两个例句,它有明确的目标。

第一,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它用了两个“越来越”,这两个“越来越”是从不同的方面说明同一个事物发展了变化,越来越大是它的形状,越来越亮是它的光泽,从这两个角度来看小变。显然它有两个方面,不是雨越下越大,完了。

第二个,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越来越轻。看看这两个“越来越”,它是前一个事物变化了,后面一个事物也会跟着发生变化,这两个“越来越”是用在两个不同的有内在联系的事物身上的。你说说看,它的要求高嘛。很高的。它不是叫你说“雨越下越大,天气越来越热”这么简单的,这时候你这个造句训练,就有要求了吧。你这样造句训练学生就有能力的发展了嘛。那么有的老师说你怎么造啊,有一个老师造得很好啊。

说请一个班级朗读水平比较差的孩子,站起来,读这两句话,这一遍读声音又轻,读的又不流畅。老师说听我读一遍,你跟着读。因为听老师读书,所以他第二遍读得流畅,问孩子,第二遍比第一遍读得有什么变化,“流畅”。第三次让孩子再读,注意啊,两个越来越。孩子一读唉,感情出来了,干什么,有感情 4

了。第三次再让孩子读,这孩子读得有信心,所以声音很响亮,有什么变化,声音响亮。

老师说:“ 谁能现在用“越来越”来说说刚才这位同学,读了四遍句子他的变化?”孩子读了,在老师的指导下,某某同学读得越来越流利,越来越有感情,声音越来越响亮。再看看他越来越自信,是不是。不是吗?你看,这四个越来越都是形容他一个人的,从不同的方面来形容他的。好。语言能力发展了吧,发展了。

那么,老师问,他这个“越来越好”,是什么原因啊,和谁有关?老师有关,老师怎么指导,老师指导的怎么样,越来越细致。给他的机会越来越多。对不对啊,好了那你现在讲讲啦,老师指导得越来越细致,这个孩子读得越来越怎么样,越来越怎么样。老师和学生是不是有内在联系变化。这时候所有的孩子知道,造句不仅仅是说说话,而是要用来描写,用来记叙我们生活当中看到的事物发展变化的现象。

生活当中哪些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有内在联系的。那学生都会说了,你自己有没有,为什么你的字写得越来越漂亮,为什么。你练得时间越长,你当然字写得越漂亮了。你看,把目光关注到孩子自身的变化,生活当中变化的现象。这时候你教学的目标定位,就是明确的。这样的训练才是有效的,否则低水平重复,谁不会,谁都会。

目标是行动的方向,是前进的旗帜。教学目标确定的是否准确,可操作,可检测将直接关系课堂效果的好坏。我们只有定位好我们的教学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上一篇:需要看的题型下一篇:厨房人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