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创新必要性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服务导向逻辑下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管理机制研究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同质化问题日趋严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在以消费者为主导的经济市场中,产品同质化致使全社会范围产品过剩,这既进一步加剧了严峻的竞争态势,同时也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各大制造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纷纷采取差异化战略,借助产品的增值服务来赢得竞争优势。但随着企业实践的深入,不少学者发现,制造企业的差异化服务对其绩效产生正反两个作用,这表明部分制造企业的增值服务不仅没有提升企业绩效,反而还抑制了企业的发展。对此,学者Gebauer等将服务的这种反向作用称作“服务化悖论”。服务化转型要求要求传统制造行业转移竞争对象、优化价值链流程、创新经营模式,这对制造企业的能力提出了更大的要求。因此,在制造企业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服务化转型不仅抑制了企业绩效提升,甚至可能导致企业丧失已有的竞争优势,出现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过程中难以逾越的“服务化悖论”问题。“服务化悖论”问题的探索和解决无疑对在服务化转型的中国制造企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学者们在制造企业转型研究中提出了服务导向的必要性,同时也认识到“服务化悖论”问题的现实存在,但如何规避或解决这一问题,尚未有太多深入挖掘和探索。特别是近十几年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应用新形势的出现促进了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发展,同时也让其呈现出新的特性。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制造企业如何才能迎接挑战,实现服务化转型?价值实现过程是怎样的?这也是颇有学术研究价值的问题。本研究从协同创新管理机制的视角研究服务导向逻辑下制造企业转型问题,主要着重聚焦两大主题:一是界定服务导向逻辑下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及其管理机制内涵界定,分析服务导向逻辑下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案例,完善服务导向逻辑下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基础理论;二是探索服务导向逻辑下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管理机制,从制造企业在服务导向逻辑下实现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由核心层次、辅助层次到外围层次揭示协同创新这一过程演进,诠释内外部协同创新管理机制促进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价值实现的机理。为了更加深入地探讨上述问题,本论文研究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基于“服务化悖论”现象和出现原因进行分析,界定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结合服务导向逻辑的思想,从企业服务化转型的价值实现视角探索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管理机制。提炼出服务导向逻辑下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及管理机制内涵,指出其典型特征,以此为后续研究的展开提供理论依据。(2)剖析服务导向逻辑下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管理机制,分析服务导向逻辑下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特点,探索适用于服务导向逻辑下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动力机制和组织设计的保障机制。从管理机制的战略顶层设计和企业基础管理(业务价值链落地执行)两个层面出发,分析制造企业通过内外部协同创新促进企业服务化转型价值实现过程(知识协同与价值共创)。(3)挖掘服务导向逻辑下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的典型案例,选择7类服务化转型模式的44家制造企业,从实践的角度对典型案例内外部协同创新过程进行深入分析,结合“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新形势下制造业的发展,探索具体不同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内外部协同创新过程,诠释核心层次、辅助层次和外围层次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匹配机理,通过这种实证研究,提高本研究结果的适用性,使其能够为更多的企业服务化转型提供依据。此外,在诸多案例的基础上,基于扎根理论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的质性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验证等方法探索服务导向逻辑下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的管理机制。(4)在界定服务导向逻辑下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内涵定义和分析协同创新管理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制造企业在“互联网+”应用影响下,其内外部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和演进。(5)基于以上研究分析和结论,针对制造企业如何通过内外部协同创新推进服务化转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以此为制造企业突破其发展瓶颈提供启示,同时也有利于丰富服务化转型的研究成果。通过上述研究分析,本论文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针对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服务化悖论”问题,明确服务导向逻辑下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及其管理机制内涵界定,提出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化悖论”问题的出现在于企业战略导向转变不到位,企业制造资源和服务资源、制造网络和服务网络的不匹配、不协同。同时是因为服务导向理念的落后,通过服务导向逻辑、协同创新理论和企业管理机制理论的组合应用,可为规避或解决该问题提出系统解决方案的基本思路。(2)作为服务导向逻辑下规避或解决“服务化悖论”问题系统解决方案的核心理论基础: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管理机制由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构成,管理机制要素是协同创新主体的资源互补、能力兼容和行为契合协同演进,促进服务化转型价值实现。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是管理机制的基础,保障机制是管理机制有效运行的有力支撑,在内外部协同创新的动力要素驱动下,创新组织的协同性、创新性和异质性增强了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主体的资源互补、能力兼容和行为契合,在运行机制的引导下可以促进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知识协同与价值共创。知识协同与价值共创涵盖知识协同共享与价值主张、知识协同创新与价值创造、知识协同扩散与价值传递和知识协同优势形成与价值实现。涉及需求端(顾客、市场)知识协同与价值共创、企业内外部资源知识协同与价值共创和企业内外部流程知识协同与价值共创。(3)提出服务导向逻辑下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分析模型是基于“一套管理机制、一条价值实现主线、两个执行维度、三层梯级组织”的设计和构建,旨在规避或解决“服务化悖论”问题,促进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的发展趋势下,制造企业的核心仍然是“制造”,所以企业智能制造升级和服务化转型的核心业务链还是应该围绕“制造服务化”展开。一套管理机制是指通过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构建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管理机制,通过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和支撑促进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价值实现;一条价值实现主线是基于协同创新主体的资源互补、能力兼容和行为契合促进服务化转型的价值实现(知识协同与价值共创);两个执行维度是企业协同创新战略顶层设计和基础管理(业务价值链落地执行)维度;三层梯级组织是根据制造企业内外部进行协同创新促进服务化转型的关联紧密程度定义为核心层次、辅助层次和外围层次。(4)“互联网+”应用将深刻影响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进程,也促使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竞争模式从业务价值链的竞争演进到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竞争。制造企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是企业内外部的资源、信息、创新要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共生协同演进系统。企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内部要素包括企业的核心层次和辅助层次;企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外部要素包括企业外围行为主体和宏观环境。本研究的创新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导向逻辑理论、协同创新理论和企业管理机制理论的组合应用,重视制造企业战略顶层设计,同时回归和深化企业基础管理,为规避或解决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中出现“服务化悖论”问题提出了系统解决方案。本研究对制造企业如何进行内外部协同创新促进服务化转型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对其进行概念界定与特征挖掘,并在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剖析说明了通过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规避或解决“服务化悖论”问题的管理机制,指出了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和协同演化路径。通过服务导向逻辑理论、协同创新理论和企业管理机制理论的组合应用,重视制造企业战略顶层设计,同时回归和深化企业基础管理,提出系统解决方案,规避或解决“服务化悖论”问题的企业转型导向、制造资源和服务资源、制造网络和服务网络的不匹配、不协同问题,进而推进服务化转型。延伸和拓展了协同创新理论研究,为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提供理论拓展的支持和案例分析提炼的借鉴。(2)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价值实现过程是通过协同创新主体的资源互补、能力兼容和行为契合协同演进,营造制造企业内部优化、外部互动的内外部协同创新氛围,实现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知识协同与价值共创。指出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推进服务化转型的机理是在服务导向逻辑下,制造企业基于内外部协同创新运行管理促进创新生态系统中协同创新主体资源互补、能力兼容和行为契合,通过制造企业内部优化、外部互动的内外部协同创新,规避或解决“服务化悖论”问题的企业转型导向、制造资源和服务资源、制造网络和服务网络的不匹配、不协同问题,进而促进服务化转型。为探索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促进服务化转型价值实现过程,从服务导向逻辑下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管理机制要素匹配与绩效实证研究和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演进和案例佐证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本文并以服务化转型价值实现为主线,结合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三层梯级结构(核心层次、辅助层次和外围层次),企业协同创新战略顶层设计(星型模型)和企业协同创新基础管理业务价值链落地(突破性技术(Breakthrough Technology)、创新使能工具与技术(Enablers)、卓越运营执行(Excellence of Operation)三个维度),同时考虑“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新形势,导入知识协同与价值共创作为价值实现主线,针对内外部协同创新增强和实现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价值实现进行过程性研究。(3)提出并构建包含“一套管理机制、一条价值实现主线、两个执行维度、三层梯级组织”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分析模型。该模型由一套管理机制、一条价值实现主线、两个执行维度和三级梯级组织构成。一套管理机制是指通过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构成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管理机制;一条价值实现主线是基于协同创新主体的资源互补、能力兼容和行为契合促进服务化转型的价值实现(知识协同与价值共创);两个执行维度是企业战略顶层设计和基础管理维度(业务价值链落地执行);三层梯级组织是根据制造企业内外部进行协同创新促进服务化转型的关联紧密程度定义为核心层次、辅助层次和外围层次。(4)多案例研究结合扎根理论质性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验证,分析和佐证了服务导向逻辑下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管理机制的构建和运行。在多年跟踪研究基础上,选择7类服务化转型模式的44家制造企业从实践的角度对典型案例内外部协同创新过程进行深入分析,结合“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新形势下制造业的发展,探索具体不同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内外部协同创新过程,核心层次、辅助层次和外围层次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匹配,通过这种实证研究,提高本次研究课题结果的适用性,使其能够为更多的企业服务化转型提供依据。此外,在诸多案例的基础上,基于扎根理论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的质性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验证等方法探索服务导向逻辑下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的管理机制。针对服务导向逻辑下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管理机制现有系统化理论深入分析较少的现状,本研究应用多案例结合扎根理论质性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验证方法,进一步佐证了本研究的核心研究逻辑。在服务导向逻辑下,制造企业通过内外部协同创新构建体系化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制造运行体系有效运行(战略顶层设计+基础管理业务价值链执行),促进制造企业的核心层次、辅助层次和外围层次的协同创新主体资源互补、能力兼容和行为契合有机协同演进,规避或解决“服务化悖论”问题,共同推进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价值实现。质性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相结合,佐证服务导向逻辑下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管理机制的理论模型和有效运行,对于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组成和构建予以说明验证,同时对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价值实现进行过程性研究。(5)将“互联网+”应用影响导入服务导向逻辑下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管理机制研究,拓展了制造企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要素和确立应用导向,关注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实现。“互联网+”应用结合到服务导向逻辑下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对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实现的作用探索中,使服务导向逻辑下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管理机制的研究更加科学而具体。“互联网+”新形势下的创新研究,将服务导向逻辑、内外部协同创新和企业管理机制研究体系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拓展到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和应用,关注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实现,为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协同创新与服务导向逻辑和企业管理机制组合应用研究,使得抽象的理论研究更加具体,对协同创新促进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实践和创新理论发展具有新颖性。本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一是服务导向逻辑理论、协同创新理论和企业管理机制理论组合应用探索,重视制造企业战略顶层设计,同时回归和深化企业基础管理;二是服务导向逻辑下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促进服务化转型的价值实现的过程性研究,实现制造企业内部优化、外部互动的内外部协同创新;三是“互联网”应用对服务导向逻辑下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管理机制的作用思考,关注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实现。为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协同创新与服务导向逻辑和企业管理机制组合应用研究,为协同创新研究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实践意义在于为规避或解决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服务化悖论”问题提出系统解决方案;同时也提出了“互联网+”时代下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发展模式,指出内外部协同创新管理机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这有利于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指导。

关键词:服务导向逻辑;协同创新;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制造企业;管理机制;价值实现

学科专业:企业管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综述研究脉络说明

2.2 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服务化悖论”问题的出现和分析

2.3 服务导向逻辑及其相关理论诠释

2.3.1 服务增强

2.3.2 服务主导逻辑及其拓展研究

2.3.3 制造企业服务化

2.3.4 服务导向下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

2.4 协同创新及其相关理论诠释

2.4.1 协同概念的形成

2.4.2 协同创新内涵界定

2.4.3 协同创新特点和分类

2.4.4 协同创新生态系统

2.5 管理机制及其相关理论诠释

2.5.1 管理机制理论

2.5.2 协同创新管理机制

2.5.3 协同创新管理机制——运行机制

2.5.4 协同创新管理机制——保障机制

2.6 知识协同与价值共创及其相关理论诠释

2.6.1 知识协同相关理论

2.6.2 价值共创相关理论

2.7 文献评述

2.7.1 “服务化悖论”问题研究评述

2.7.2 服务导向逻辑理论研究评述

2.7.3 协同创新理论研究评述

2.7.4 管理机制理论研究评述

2.7.5 知识协同与价值共创研究评述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构思与设计

3.1 研究框架

3.1.1 提出研究概念模型

3.1.2 研究逻辑分析

3.2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3.2.1 研究方法

3.2.2 研究路线

3.3 研究情境确定及案例企业选择

3.3.1 研究情境确定

3.3.2 案例企业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化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分析

4.1 “服务化悖论”问题与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相关理论评述

4.2 基于典型案例对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分析

4.2.1 案例分类和共性分析

4.2.2 案例分析对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实践的启示

4.3 基于扎根理论对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

4.3.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4.3.2 企业样本

4.3.3 数据收集与分析

4.3.4 扎根理论质性分析

4.3.5 理论饱和度检验

4.4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

4.4.1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战略顶层设计星型模型分析

4.4.2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强化企业基础管理

4.4.3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构建运行机制理论模型

4.5 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深化应用

4.5.1 协同创新运行体系深化应用

4.5.2 “互联网+”对协同创新运行体系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拓展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保障机制构建

5.1 基于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要素匹配的保障机制相关理论评述

5.2 基于典型案例对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保障机制分析

5.2.1 案例分类和共性分析

5.2.2 案例分析对协同创新保障机制实践的启示

5.3 协同创新保障机制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

5.3.1 协同创新保障机制——内外部动力与组织设计

5.3.2 协同创新保障机制——战略顶层设计

5.3.3 协同创新保障机制——强化企业基础管理

5.3.4 协同创新保障机制——提出保障机制理论模型

5.4 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保障机制深化应用

5.4.1 协同创新保障机制深化应用

5.4.2 “互联网+”对协同创新保障机制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管理机制要素匹配与绩效实证研究

6.1 调研样本企业与方法

6.1.1 调研样本企业的描述性统计

6.1.2 调研方法

6.2 结构方程模型与调研问卷变量设计

6.2.1 分析模型与基本假设

6.2.2 自变量设计与测量

6.2.3 中介变量设计与测量

6.2.4 因变量设计与测量

6.2.5 调研问卷计分制

6.2.6 模型设别与估计方法

6.3 测量变量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6.3.1 效度检验

6.3.2 信度检验

6.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4.1 协同创新资源匹配与协同创新绩效的SEM模型分析

6.4.2 协同创新能力兼容与协同创新绩效的SEM模型分析

6.4.3 协同创新行为契合与协同创新绩效的SEM模型分析

6.4.4 中介变量SEM模型分析

6.4.5 整体模型与路径分析

6.5 假设检验结果及讨论

6.5.1 协同创新资源互补与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

6.5.2 协同创新能力兼容与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

6.5.3 协同创新行为契合与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

6.5.4 协同创新管理机制要素与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探讨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演进和案例佐证

7.1 基于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要素匹配的生态系统相关理论评述

7.2 基于生态系统的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模式构建

7.2.1 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构建

7.2.2 “互联网+”对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影响

7.3 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演进路径探讨

7.3.1 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演进路径

7.3.2 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动态演进过程

7.4 制造企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演进案例佐证

7.4.1 霍尼韦尔公司

7.4.2 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

7.4.3 海尔集团公司

7.4.4 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典型案例分析评述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与启示

8.1.1 主要研究结论

8.1.2 本研究的创新价值

8.1.3 主要研究启示

8.2 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

8.2.1 研究局限

8.2.2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1:服务导向逻辑下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管理机制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2:制造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管理机制要素匹配的调查问卷

致谢

上一篇:职业教育社会发展论文提纲下一篇:机关廉政文化建设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