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合作工学结合

2023-03-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院校合作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高职会计专业在有效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合理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改革现有教学方法与技术,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打造合理的双师结构队伍,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部分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定位不准确,没有充分考虑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这样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往往和社会脱节,很难甚至无法获得社会认可。

(二)课程设置不能充分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特色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会计专业仍然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实施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部分高职院校甚至盲目地照搬普通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设计极为不合理,并没有突显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

(三)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现代教学技术未得以充分运用

从教学方法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课堂上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较严重,理论教学还是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以灌输为主,部分学生由于受高职教育层次和时间的限制,理论知识也难以教得透彻。这种只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教学手段上看,部分高职院校由于经费紧张,教师教学仍然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虽然有些高校也在大力度推广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然而多媒体课件也只是简单的将书本上的内容以幻灯片的形式放映出来,缺乏生动的案例和情景教学,会计教学的真实感难以体现,其结果导致其教学效果可能比不上传统的教学手段。

(四)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很多高职院校为了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企业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只会流于形式、形同虚设,没有达到会计专业实习实训的目标。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多数企业也都不愿意接收学生进行见习和顶岗实习,学生即使实习,也只能接触表面的东西,企业不能将更重要的工作分配给这些学生,学生也只能做一些最基本的工作,校企合作普遍流于形式。

(五)缺乏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会计专业教师,大部分高职院校仅仅强调的是证书,认为只要有“双证”,就是“双师型”教师。其实,“双证”仅仅是“双师型”教师的最低要求。因为即使取得再多的证书,考的也不是实际操作能力,而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事实上,各种资格考试与实际操作能力没有多少联系,不代表实际操作能力很强。

(六)企业在工学结合中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但企业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因此在校企合作上,首先要考虑是否能赚取利润,而不愿意去承担社会责任。尤其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实践成本高、人身安全存在隐患等,企业更是有所顾虑,而国家又没有太多的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政策,所以企业参与的愿望并不强。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一)合理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高等职业教育,以应用型、技能培养为主要特征,高等职业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会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会计操作技能,既能采用手工方式、也能采用计算机方式处理日常会计核算,能胜任各种单位的财务会计岗位(群)工作,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专门人才。

具体把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归结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侧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职业能力;第二个层次侧重培养学生的专项职业能力;第三个层次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应注重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与职业能力的分解,根据职业能力安排课程必需掌握的专业知识。合理的课程体系可以设置为:第一层能力层次为基础能力,主要能力项目为出纳业务操作、凭证识别填制与审核、语言表达和自主学习等。第二层能力层次为专项能力,主要能力为成本计算与分析、税费计算与分析、会计核算等。第三层能力层次为综合能力,主要能力为财务分析与判断、审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等。

(三)改革现有教学方法与技术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真实案例教学法,通过DV实地拍摄企业会计岗位真实业务操作及流程,再运用多媒体在课堂(或校内实训基地)演示,使学生熟悉企业组织结构、内部控制体系与企业外部机构的经济业务与工作流程,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或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仿真式的实际训练,如某项交易业务单据的填制、盖章、审核及传递等。其次,在教学手段上,可采用组织学生到企业会计岗位参观考察,通过摄像、多媒体课件等电教手段演示企业会计工作,结合在校内实训基地创设高度仿真实验情景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真实案例教学、真实工作演示与创设真实工作场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可以起到直观明了、加深印象、感受工作氛围、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缩短学生上岗距离与加快学生职业角色转换的作用。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四)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

按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课程体系,具有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特点的按照学生专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以企业真实业务做为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的基本业务处理能力;将课程内容按会计工作过程分成不同的教学模块,设计与理论课程内容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块,在每一模块课后安排学生实际操作、动手体验,培养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在主要岗位能力培养课程学习结束之后,设置模拟企业真实业务环境的仿真实训项目,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岗位能力培养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毕业前通过校内会计师事务所综合顶岗实训以及校外实训基地或用人单位顶岗习,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五)打造合理的双师结构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既要精通会计理论知识,又要掌握会计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如何将会计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教师都没有实践工作经验。学校要帮助教师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首先,建立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加强会计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提高教师教育经费的投入,鼓励会计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考取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资格证书,或到高等院校进修,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其次,高职院校可以制定奖励措施和激励政策,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会计教师到企业实习和挂职锻炼,与企业的相关专业人才交流拓展教师的知识面,使其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再次,高薪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会计师、财务总监到校兼职授课、举行专题讲座。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带动学校会计教师素质的提高,还能起到信息员的作用,实践中有新制度、新方法的实施,通过他们可迅速地反映到教学中。

(六)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重点是进行校企合作。为了更好地进行校企合作,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推行,改进或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是非常必要的。第一,应建立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有效开展校企合作。明确双方的职责和角色,各负其责。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追求的往往是校企合作带来利润或广告效应,以及为企业带来的技术和人力帮助;而学校看中主要的是技能人才的培养,其次才是可能带来的效益。第二,应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对于校企合作可能带来的收益和利润,要事先确定好分配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双方不会因为利润分配不均产生矛盾,影响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第三,应建立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考评机制,客观评价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成效及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内在要求,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战略性转变。作为应用性操作性特点明显的高职会计专业做好工作结合这篇文章,实质性地与企业开展针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这是高职学院会计专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陶言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展望[J].职教论坛,2013(23).

[2]阳葵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当代会计,2014(05).

[3]刘晓红.基于“校中厂”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4).

责任编辑赖俊辰

作者:阳葵兰

第2篇: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建设

摘 要: 文章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应以机制完善、管理规范、保障到位、作用凸显为要求,从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保障等环节着手,建立健全一套基础扎实、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的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切实推进高职院校学生党建育人工作。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学生党建 长效机制建设

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党建工作开拓了新空间。在企业一线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现场情境中,党建工作由于学生离开学校而产生困难,面临新挑战。因此,积极构建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适应的学生党建长效机制,保证学生党建工作既适应高职学生特点又融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学生党建工作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是高职院校党务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一、认清形势,正视不足,进一步认识建立学生党建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作为一个新生的高等教育主体,自产生以来,便把学生党建工作机制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逐步推行学生党建工作机制建设,在理论、实践、制度上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1.对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的认识不足。

有些基层党务工作者认为自己在长期的党建实践中已经形成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再谈机制建设是不必要的,还未认识到学生党建工作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有些高职院校认为学生党建工作在学院办学水平提高、学院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明显,学生党建工作机制建设是一项可以缓一步再说的软指标,轻视学生党建工作机制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有些高职院校没有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党建工作的差异性、复杂性,没有及时形成与高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比较系统全面、有针对性的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2.建设理念不够与时俱进。

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建设要想取得成效,建设观念上要与时俱进,实际却显得有些跟不上形势。如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学生党员在形成良好班风、学风、校风中的重要作用的先进理念在学生党建工作机制建设中运用不够;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教育理念在学生成长成才中运用不够;与时俱进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于党组织生活、生产实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不够;以党建带动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理念在学院综合规划中重视不够。

3.建设内容不够系统全面。

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由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等机制子系统构成,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然而,有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建工作机制内容不够系统全面。如机制建设建什么、怎样建、成效是什么,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划;有些偏重对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却轻视对党建工作队伍的建设;有的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对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涉及不够。而有些高职院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某些方面的建设,但这些建设内容有的因缺少监督评价未长期坚持,导致成效不明显。

二、针对问题、明确方向,加强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建设

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要认清形势,正视不足,主动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保障等长效机制建设。

1.坚持标准、严格程序,加强学生党员发展长效机制建设。

发展学生党员是吸收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觉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分子入党[1],是使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要求,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含糊。虽然高职学生普遍是三年学制,且有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但在学生党建工作中,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是首要。高职院校必须严格按照《党章》规定,建立充满活力的学生党员发展机制,有领导、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为确保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质量提供机制保障。

第一,严格程序,推行标准化发展党员工作流程长效机制。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和作用,既取决于党员数量,更取决于党员的质量。”高职大学生党员作为优秀的人才资源,其质量直接关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所以坚持标准、把好党员发展入口关,是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的关键。2014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强调过程控制、明晰主体权责、细化具体措施,为发展党员提供了标准、程序和要求。《细则》特别强调发展党员的规定、流程和考察,避免人为地搞变通、减程序,这尤其适用高职院校学制较短而采取“突击发展、跳跃发展”的现象,为全面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增加层层台阶,为党选拔优秀储备力量提供标准。高职院校党委应在工委认可的发展计划内,严格按照《细则》的规定和要求,坚持党员发展“十六字”方针,按照“个人自愿递交申请——一般性培养教育考察——入党积极分子——两名正式党员一年以上的重点培养教育——发展对象——政治审查——预备党员——正式党员”步骤发展。这一机制的运行保证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严肃性与可操作性,使学生党建工作有章可依,为学生党员的发展和质量提供了机制保障。

第二,提高质量,坚持推优入党工作长效机制。为确保学生党员的先进性,真正把德智体全面发展、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青年大学生吸收到党的队伍中,高职院校应结合办学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班级团支部推荐、企业党组织意见、系团支部把关三位一体的推优制度。深入实习企业,与企业党组织取得联系,采取定期交流、访谈等方式听取顶岗实习企业党组织和群众对考察对象的意见,全面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在学习、生活、工作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表现。如理论水平、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服务意识、敬业态度、文明礼貌、宿舍卫生情况、参与各类活动情况等[2]。通过这些工作,真正做到考核全面、质量到位、程序规范,把优秀的青年学生吸收到党的队伍中,为党组织注入高质量的新鲜血液。

第三,扩大监督,坚持发展党员公示工作长效机制。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入党积极分子随之增多。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为获得好的就业机会做铺垫、在同学中提升优越感、获得一种荣誉、提升政治资本等入党动机不纯的现象。为了把发展党员工作做得更好,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党章和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规定,实行公示制。将计划近期发展为预备党员的学生姓名、专业、班级、社会实践、顶岗实习、获奖情况等相关详细信息在学生所在班级、实习企业、工作车间、实训基地、学院宣传橱窗、学院网站和公告栏上同时张榜公示,广泛听取意见,力求加大群众的监督力度。同时注明收集反馈意见的地点、联系电话或E-mail,使发展党员工作更透明、公平、公正、公开,进一步增强党员质量,使一些党外群众在参与监督中受到教育,自愿向党组织靠拢,有效扩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

2.改进养成、落实践行,加强学生党员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建设。

为适应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学生入党前、入党后的教育工作有章可循。在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方面,采用改进养成与落实践行相结合的方式。

第一,推行改进养成长效机制。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过程中,高职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管理环境中,感受着企业文化、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利与弊的冲突、取与舍的衡量,对学生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改进养成教育非常必要。一是抓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注重对学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早选苗、早培养、早发展,引导他们尽快成熟。对实习期间的入党积极分子,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考察和培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进行党的宗旨、优秀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对学生党员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和诚信敬业的精神,树立社会责任、职业责任、道德责任、个人责任的责任意识,提高职业素养;加强信仰教育,培养学生党员的道德风范和综合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个学生党员做到党性坚定、勤奋好学、力争上游、作风正派[3]。二是抓好党员的日常思想教育。根据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学习方式,将临时支部建立在工作室、实训基地、校企合作项目上,并选派党员教师、师傅在实际工作、具体项目上发挥党员先进模范和引领作用,使基层党员教育与时俱进。针对学生学习技能化、职业化、实践化的特点,在学生实训基地、工作车间、企业部门开展职业道德理论、技能水平、党的理论知识、时事政治比赛,激发学生热情,同时通过开座谈会、看教育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使党的培养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让学生沐浴在先进、向上的党组织的教育氛围中,使党的教育起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浸染作用。三是抓好党员干部培训,以身作则,以优秀的党员楷模教育人、激励人。为此可以有计划、分批次地组织党员干部参加省教育工委、市直机关工委、兄弟院校举办的培训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提高党员的理论水平,为学生党员提供一批政治素质好、思想作风好、责任意识强、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关爱学生成长的党员楷模[4]。这样在优秀党员的严格要求引领下、在党校的不断学习中、在群众的监督和自律他律中,学生党员党性修养不断养成并增强。

第二,落实践行长效机制。在落实践行方面,可以采用先进典型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理想信念和党风党纪廉政教育,开展向全国优秀劳动模范、高校大学生优秀党员学习的活动,以榜样的力量激发青年大学生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热情与决心;组织优秀学生党员参加大学生创新、建模、技能等比赛,在实践挑战中锤炼学生党员争优创先、乐业敬业、吃苦耐劳、执著追求、团结协作、讲究效率、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精神;在学校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单位广泛推行“党员示范制”、“党员先锋岗”、“党员挂牌制”,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实习单位、学生宿舍、教工社区等设立“党员服务站”、“党员社会服务基地”等党员服务社会的平台,畅通师生信息反馈渠道、密切联系群众、积极服务社会,使端正的学风、实干的作风、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诚恳态度、积极的心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为社会、为工友、为同学、为民众、为老师服务的实践中得到锻炼、发扬和推广。定期组织优秀的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参加推进新农村建设挂点帮扶工作,投身地方经济建设,增加实践经验;选派优秀学生党员参加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设工作,密切联系企业、关注行业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和职业意识;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党员的奉献精神和服务精神,向社会展现学生党员的良好精神文明风貌,使党的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敢于实践、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得以继承和发扬。

3.创新理念、以人为本,加强学生党员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建设。

制度是保障,管理是关键。规范大学生党员的管理,形成完善的大学生党员管理工作机制,是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保障。面对新形势,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学院与各顶岗实习实训单位互相配合、齐抓共管、运作有序的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很有必要。

第一,指导监管,建立党委班子成员挂点联系支部长效机制。为进一步加强对基层组织的管理力度,建立每个班子成员挂点联系一个支部的制度。要求定期了解支部建设情况,并对联系的支部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发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对于在企业顶岗实习、在基地实训的发展对象,通过电话、邮件、网络平台及前往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与学生面对面谈话的形式,进行定期交流、随机检查、访谈,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在企表现,努力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提高学生党员管理水平和成效。

第二,校企合作,共建组织生活长效机制。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有一年时间在企业实习实践,且从事的是岗位一线的技术工作,面对的是基层就业,学院应当与实习单位党组织取得联系,建立合作,根据学生学习实训生活状况、思想动态、职业道德、就业选择、人文政治素质等实际情况开展组织生活共建活动,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提高党组织生活的时代性、社会性、知识性、职业性、实效性,提高学生党员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向党组织靠近的凝聚力。同时为确保组织生活取得实效,防止走过场搞形式,严格做好记录和严格考勤,并规定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做到每次组织生活有计划、每次学习讨论有主题、每次组织生活有长进,通过组织生活进一步提升学生党员的理论水平,增强党员的先进性和先锋模范作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第三,促进提高,加强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在每个学期都要加强学生党员考核和监督管理,定期开展民主评议学生党员活动。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结合学生党员生产劳动、顶岗实习、奉献精神、服务态度、团结协作能力、效益效率等实际情况,制定评议分类目标,经过自评、互评、组织评、群众评等环节,达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团结、促进工作、提高水平的目的。同时,为了民主评议得客观、公正、全面,可以采取召开群众座谈会进行无记名式的量化打分,具体由普通同学、班委团干、班主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工友、分管党建教师参与评价,重点是学习成绩、职业素养、专业技能、思想品质、社会工作、服务意识、模范作用和群众基础等方面,保证群众意见评议得客观公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对优秀分子的教育引导,保证学生党员思想品质优秀、学习成绩优良、组织纪律性强、模范作用突出,规范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管理,保证学生党员的质量。

4.加大投入力度、匹配队伍,加强学生党建保障长效机制建设。

党建工作重在基础建设,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党建保障长效机制建设,是确保学生党建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础工程[5]。

第一,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配备学生党建工作物质资源。在学生党建资源配备方面,实施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力争做到学生党建工作有场所、活动有设施、学习有资料、运行有经费,实现学生党建工作设施配备齐全、规范、标准,为形成学生党建工作氛围、提高工作成效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如高职院校内应有党建宣传栏、优秀党员事迹栏、党务公开栏、党建网站、党建信箱等宣传报道设施。党员教育设备应与时俱进地配备电脑、投影仪、报刊、书籍等相关资料。党员活动室应有党旗、发展党员工作流程图、入党誓词、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等资料。在实习实训基地与基层党组织和实习单位取得联系,党建资源共享,共同建立党员活动室、教育设备,开展相关活动,为校企合作学生党建工作提供长效保障。

第二,加大人才选拔力度,匹配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党建专职工作队伍。在工作队伍的组建上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那些学院政治素质好、思想作风正、责任意识强、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志愿从事学生党建工作的同志选拔到队伍中[6]。组建辅导员、党员班主任、优秀党员教师为中坚力量的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同时落实各项政策待遇,使他们安心致力于学生党建工作,形成党员教职员工及企业优秀劳动模范、优秀党员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有力保障学生党建的日常工作。

三、结语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做好高职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建设,对提高学生党员素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建育人目标既有重要意义又有迫切性。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者应提高认识,立足形势,更新理念,积极建立健全一套基础扎实、相互衔接、系统全面的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把好学生党员发展入口关、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推进党建育人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N].人民日报,2014-6-11(6).

[2]周燕.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模式初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3]范军,王振成,王占仁.大学生党员培养理论与方法[M].人民出版社,2010(1).

[4]曾庆红.关于党的建设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0(6).

[5]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

[6]莫珂.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6).

项目来源:本文系2013年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XGXDJKT.YB-2013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此论文是2013年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吴鸿飞 陈寿兰

第3篇: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摘要:酒店行业作为生活性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需要有大量的专业门人才的支撑,职业院校作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组成,可以通过开设酒店管理专业为其提供人才。本文从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对该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酒店管理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产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是重点支撑型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酒店业现已发展成为我国服务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

人才开发是酒店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当前,作为江西省现代服务业的建设与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特别是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职业院校作为国家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急需的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也成为学校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结合行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制定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人们对服务业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酒店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时,必须结合行业的人才质量要求,制定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加强与酒店行业、企业的合作,深入企业调查工作岗位质量标准,组织由行业、企业在经营和管理方面的专家及能手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岗位需求和工作能力要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指导实训和实习,建设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2.紧贴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与校企合作企业的交流和走访毕业生就业单位,我们了解到,当前人们对酒店类的质量要求从单纯的追求硬件质量逐步转移到个性服务的要求上。因此对从事人员的工作要求就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如沟通技巧、表达能力、服务意识、客户心理等都是满足酒店消费者需求的重要因素。因此,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全心全意为客人服务的思想、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贴切的语言表达,并具有一定的交际、公关能力、应变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制订以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体现以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位的要求,应该注意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相结合。职业能力体现在:以文化基础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为主的专业基本能力和以服务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为主的专业岗位能力。综合素质体现在:以政治思想素质、身心理素质、人文素质为主的基本素质和以法律意识、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服务意识为主的职业素质。

二、校企合作,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模式

课程内容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要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院校应成立各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小组,制定相应的课程开发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积极组织教师开展课程内容的开发与创新。此项工作体现在两个方面。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即是以工作过程的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制定课程的内容。以岗位工作任务的质量标准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课程大纲)。因此,在进行课程开发时,院校应积极组织教师与企业专家一道,依据岗位群各工作任务的需求确定学习领域的内容(课程内容),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将专业核心学习领域分解为一个个学习情境(学习单元),并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各学习情境可以平行、递进,亦可包含,各学习情境排序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认识排序规律。各学习情境应以典型的工作项目模型或生产(作业)任务为载体展开其教学与训练内容,并形成情境分段制的课程考核机制,全面摈弃学科性课程教学内容,从而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的课程模式。

2.围绕工作任务开发校本教材

酒店业作为社会服务的前沿窗口之一,始终体现着当地文化和文明,因此在理念、意识等方面要求不断地创新与变革。这就要求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在教学内容上要不断创新,以适应酒店业发展的需求。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开发校本教材,是当前职业院校实施教学内容创新的必由之路。

在实施校本教材的开发时,学校应主动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与企业专家一道,认真分析岗位群各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结合工作任务的质量要求确定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再将完成每个工作任务的工作流程进行分解,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地进行排列,形成一个个小的训练单元。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保障。当前,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在绝大多数职业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师基本上是“半路出家”,大部分是从其他专业转岗而来的。因此,加强对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其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专业素质,成为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迫切要求。

1.构建“学校—酒店—学校”型师资队伍,提高专任老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职业院校在校内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提升教师能力方面不能单纯地追求提升教师学历和学术成果,更重要的是要把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结合起来,激励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到第一线去参与实际管理工作,促进教师了解企业在经营模式、管理理念等方面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将在企业收集的信息进行科学处理,有效地充实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去,保证教学内容的创新性。酒店管理专业应构建“学校—酒店—学校”型的教师队伍,即结合教师的专业特点,委派教师到酒店进行挂职锻炼,参与实际岗位的具体工作,提高实践能力,最终提高实践教学指导能力。

2.加强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

职业院校在加强校内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要加大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聘请企业在生产、管理和营销方面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士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指导教师。同时,通过组织听课、参与教研教改活动等形式,对热衷于职业教育的企业人士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训,拓宽企业兼职教师的课程教学领域,形成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最终实现专、兼职教师优势互补,实现实践技能课程全部由企业兼职教师担任的目标。

四、完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熟练的操作技能是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实施人才培养时,应该根据酒店行业对人才职业技能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校内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建设过程中采取多种方式与多家企业合作,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建设需要,围绕着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要求,与企业各方联合进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向集生产、实训、师资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与资格鉴定、社会服务、技术研发和应用服务、区域共享等功能于一体方向完善与发展,尝试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紧跟行业发展前沿,保证实训设备和场地的前沿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职业岗位能力训练为目标,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综合职业实践能力训练建设,并与校内实训基地训练相衔接、相补充。积极与企业合作探索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新型运行机制,创新共建共管管理模式,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并逐步实行。

酒店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酒店类专业人才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给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旨在以培养从事酒店行业一线工作的酒店服务与管理应用型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酒店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现代酒店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王琼,李云辉.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21).

[2]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作者单位:江西现代技师学院)

作者:周建辉 陈小珍

第4篇:探讨高职院校有关工学结合的顶层设计

1 引言

所谓顶层设计,是指从最高层开始,一层一层往下设计,统筹考虑各层次和各要素,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高职院校的顶层设计是院校决策者对高职教育的在学院层面上的设计。目前,教育部及各教育厅纷纷提出了高职教育必须走工学结合之路的政策文件,各地高职院校为贯彻相关文件精神,施行了教育教学多方位的改革及创新,但是工学结合的力度和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首先是高职院校有关工学结合的顶层设计不太合理所致。

2 工学结合下学校自身的再定位

从人才的供求关系来看,学校作为企业人才的培养者,视为供方,企业作为毕业学生的接纳者,视为求方。国内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早已是供过于求,也就是说现在的人才市场是求方市场,需不需要人才,需要多少人才,需要怎样的人才都由求方说了算。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仍是企业配合式。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主要由学校制定,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处于配合辅助地位,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环节)的培养任务。

工学结合,工摆在了首要的地位,所以我们的高职院校要认清自己的位置,摆正自己的态度,要为企业服务,要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从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企业用工的需求去培养学校的学生。同时学校要有一定的前瞻性,通过与各行业协会联合,参考行业的发展及规划,规划学校的专业生源及专业方向,要从行业发展方向的角度,给企业把脉,培养的人才尽量瞄准企业未来对人才的需求。

3 工学结合下顶岗实习的顶层设计

工学结合就是要学校与企业结合,加强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为了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介于实训场地、实训技能及自身财力的限制,只能通过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模式进行人才的培养。但是企业对学生的顶岗实习却缺乏兴趣:(1)企业需要技能水平较高的人才,学生的技能水平不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不愿意花大的成本去培养学生,而愿意去人才市场高薪聘请专业的技术人才。(2)由于顶岗实习学生身份的双重性,企业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加上企业的规章制度较为严格,学生有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其结果是很多学生的顶岗实习是简单、基本工作的重复,少有技术含量。

学校不能够把顶岗实习以包袱的形式交由系部或是用工机构处理,而是应该对顶岗实习予以顶层设计。首先要设立直接对校领导负责的工学结合办公室。从学院级的层次对待顶岗实习的问题,组织行业、企业、协会的专家学者座谈,从中筛选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兼任工学结合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职务,全面负责与企业协商岗位配给的问题。要在学校所辐射的地域范围,以地区为单位设立工作站,负责岗位数量的调研,岗位工作及时间的协调,参与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同时收集有关企业对技能及基础知识的需求,报至教务处予以规划,进而落实到教学中。

4 工学结合下课程的整改

按照高职院校课时比例的分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要达到1:1,显然,原有高职院校的学科式课程体系已不适应这一要求。但是很多学校不愿意积极探索新的模式,单是在教学改革中缩减理论课程的学时。于是原本80个课时的课程变成了40个课时,教师只好根据课时的要求,进行教材的简编,在教学中择其基础知识及要点进行讲授,致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就成了零散独立的个体。有些重要的课程甚至于直接砍掉了,但是由于其重要性,于是就只好将其内容补缀到其他相关课程中去。

工学结合下课程的改革,需要依据收集市场和专业方面的信息,提炼出企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而学校应该围绕职业能力构件课程体系,对课程进行重新学期式划分,在课时缩减的情形下,重新拟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时量,再把课时进行学期式划分。我们不仅要考虑围绕技能进行课程的整合,也要考虑围绕工作进行基础课程内容的调整,还要考虑把部分课程融入到实习中去进行。这样既能避免课程内容空泛下的言之无物,也能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实习与课程的紧密相关,不再有被放羊的感觉。

5 工学结合下师资的培养

师资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提升自身竞争力,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在工学结合的指引下,高职院校师资培养的重点应该转移到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上来。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高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掌握一定的技能,并能够指导实验实训。从学校的角度来看,专业教师可以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去,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从教学的角度而言,专业教师可以将实践技能融入到理论讲授中去,提升授课的质量。再则只有教师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学生才能学好技能,才能为企业所用,才能摆脱目前工学结合下企业不太热情的现状。

学校首先所要考虑的是设立怎样的规章和措施,从政策层面对师资技能培养予以制度化。其次学校要给师资技能培养提供一切便利条件,确保能够有效且高效的施行。由于技能的推陈出新和企业对技能的新要求,学校如何做到师资技能的可持续化培养也是一大问题。目前一些院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技能水平始终处于发展的前沿。

6 工学结合下成绩的评定

目前,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多种多样,工学结合的实训实习也五花八门,由此出现了各种规范下的成绩评定方式。比起单纯理论课程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考勤来看,实训实习课程成绩的给定就显得粗放得多,就是一个简单的优、良、中、及格、差的评价,优有多好,差有多差,没有一个量化的值,至于学生在实训实习中出现了极大的怠学情绪,加上评定结果大部分一样,使得许多学生动手实操的兴趣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消退。在学生选取选修课程时,学生大部分喜欢选有关实训实习的课程,从选了课程而不去上的现象来看,这并不是高职学生喜欢动手实践,而是认为这类课程比较好通过。

究其原因,主要是实训实习课程的类别繁杂,而成绩的评定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没有一个细化的方案,这正是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实习效果较差,学生技能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正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需要着重的方面之一。

7 总结

在市场呼唤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今天,在教育部、厅关于工学结合精神文件的轮番指示下,高职院校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有关工学结合下的顶层设计,以此来指导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课程等方面的改革,避免在不断的推倒重来中导致的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浪费。对此,我们从学校自身的定位、顶岗实习、课程整改、师资培训、成绩评定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相关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顶层设计思路及措施,希望能对高职院校进一步促进工学结合、进一步深化改革有一定的帮助。

第5篇:高职院校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内涵建设,提升自身实力,打造品牌,凸显特色重要的一环。目前高职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

的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中依托工学结合深入推进人才

培养模式创新,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郑州交通职业学院作为中原地区规

模最大的汽车类高职院校,按照“育人上质量、管理上水平”的要求,近年来在

教学中不断推进改革,打造了诸如“奇瑞班”、“宇通班”、“长通班”、“标致班”等一个个响亮的品牌,在“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取得了初步

成效。本文仅对工学结合在其实践层面上所遇到的诸多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简单

探讨。

【关键词】高职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实践 探讨

工学结合在职业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

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最早提出“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到2005

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提出要改变以

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根据《国务

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

院校建设计划,更是将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

点,提到日益重要的地位。目前,高职院校开始转向内涵建设,强化市场导向,

重视与企业的合作,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学生能力与就业市场的“零对接”。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所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

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习基础

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另一部分时间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岗位生产实

习,形成了学习—实习—再学习—再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是学校和企业

将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二、高职院校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和意义

1、增加实践锻炼,强化专业知识学习。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学生与企业实现“零对接”,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学生只有领略了企业以及岗位的管理理念和文化氛围,才能在学生和企业员工的不断转换中,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2、优化社会资源,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工学结合的开展不仅能使学校比较好地解决实训、实践条件不足的供需矛盾,还可使学校面向整个社会统筹教育资源。高职院校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的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在企业进行锻炼后,其实践能力会快速增强,从而成长为理论实践双高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教师和学生深入到企业一线,还可以真正体会到行业发展和相关行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学校可以及时地调整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3、拓宽就业选择、增强实践认识。

“工学结合”使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生与企业一线工人长期接触,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学生在车间现场接受技术指导、职业训练,了解到行业发展相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层面,同时提升了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够深化学生对职业角色、职业选择、职业实践的认识,帮助他们开展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还能拓宽学生就业的选择途径,为有针对性地教学、实践、就业选择提供渠道。

三、当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未能深入开展的原因

由于受诸多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许多高职院校没有真正做到按市场的要求和高职教育自身的规律组织教学,尚未建立起动态、灵活、有针对性的课程结构, 多方原因致使“工学结合”未能长足深入地开展,具体归纳如下:

1、理念认识不清,缺乏顶岗实习期间的有效管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工学结合”的认识浅薄,仍然习惯于教学实习的传统办法,一种形式是将学生大批次地安排在某一个企业,或者“以工代学”,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最常见是“放羊式”的顶岗实习;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学代工”,把工学结合等同于以往的“见识实习”,仍然强调学生以课堂

学习为主,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对教学的理解和把握也不同,故工学结合推进的难度很大。此外,在教学质量监控上,由于顶岗实习的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实习成绩的考核很难统一标准,而且当前多数院校工学结合质量管理停留在末端检验阶段,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使工学结合的实效大打折扣。

2、实践环节薄弱,人才培养的实习资源与教学需要不匹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特色,理应受到重视。但是,我国目前对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缺乏硬性的约束机制,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以高职学院为主,与企业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可提供的实习机会不多,所实践的内容往往与理论教学脱节较大,且实训时间短暂,导致实训部门资源与教学需要不匹配。

3、企业积极性不高。所谓企业积极性不高是相对学校而言,因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要任务而非以企业为主,因此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学校高理所当然。学生到企业不能很快上岗,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所以企业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练手”机会和业务指导。

4、教学计划制订的培养目标跟不上企业岗位的需求。职业院校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缺少实际的岗位群分析,不能依据岗位群应具备的职业资格和技能确定必须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训环节,课程过多缺乏整合,实践环节跟不上培养目标的需求,致使学生不能将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工”和“ 学”不能很好地衔接。如果按照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修改教学计划可能会带来三个问题:一是缺乏“ 双师型”教师,而建设高水平的稳健的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只有在密切产学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实施与完成,目前国内由于校企双方缺乏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不少院校“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理想中高水平的稳健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尚在继续建设中;二是缺乏资金,培养教师、学生到企业顶岗工作需要大量的经费;三是工学结合在实施过程中由于“ 工”和“ 学”的时间不确定,对教学计划不可避免地要做大量的调整。而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学计划管理过于严格,学校对教学计划变动的自由度不大,这一点对工学结合的实施也是有阻碍的。

四、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对策

1、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制定适合高职院校的工作制度。近年来,政府已通过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构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法律框架,做到“以法治校、以法治教”,使与职业教育有关的机构和个人都能在法律的约束下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在制定工学结合规章制度时,对法律真空、界定模糊、未有先例的制度、协议等,要引入律师、法律顾问、保险机构等参与起草签订,要做好工学结合预案,避免突发事件对工学结合的干扰。

2、继续推进“2+1”、“产学融入”等教学改革试点深入开展,扩大“订单班”投入力度。“2+1”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实训,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产学融入”模式,即“企业提供仪器设备,在学校建立技能培训中心、实验室或实训车间,将企业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等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并通过开展生产性实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郑州交通职业学院自2006年以来,先后与广东中山纬创资通有限公司、上海展运电子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2010年5月率先在学院成立‘东风标致’培训中心,从多方面促进了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目前,我院仍在继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创新教学改革,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继续实行“订单班”培养。

3、依据企业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明确核心课程。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必须根据企业提出的学生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是什么,岗位能力要求是什么,学院遵循学生特点和高职教育规律,和企业一起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共同对岗位能力分解,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岗位群及岗位核心能力,从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同时,学院要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构建岗位能力所对应的课程体系,在确定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高职教育规律特点和企业要求,设计课程模块。在课程模块中不同的专业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二级单元模块,如机电专业在岗位能力提升模块中可以设置技术、工艺、管理等 3 个二级单元模块,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

划所拟定的未来就业方向来选择相应学习内容。

4、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师资队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是要有一支能够“工学结合”的教师队伍。因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专业调整模式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并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的教师队伍去操作完成。所以,要真正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建立起完整的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制度,必须下大力气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5、共建共享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真正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这是以往主要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瓶颈”之一。着力建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大对实验实训室建设的投资力度,以满足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需要;同时,大力开发满足各专业顶岗实习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实习与所学专业能够有机结合。

6、严格考评机制,加强实习学生的管理,提高实训质量。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院应逐步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法,取代过去传统的考试、考查相结合的两种考核方式。在实习开始前,由实习指导教师做出实习计划书,内容包括实习的目标、内容、操作技能和实训报告;其次与辅导员一起共同召开实习动员会,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实习任务。为保证实习质量,由指导教师和企业共同对学生操作能力、实习纪律、实习态度做出考评,在考核方式中尽量以企业评价为主,对实习成绩不合格学生,安排其重修。

五、结语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为了更好的推进和实施,高职院校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想方设法让学生得到高质量的实践学习机会,主动密切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人才技能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贺绍禹.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进展与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2]许士群.项东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几点思考《中国职业教育》2010.9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

[5]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J].机械职业教育.2007.( 4) .[ 5] 苏志刚. 高职院校品牌

[6]何保荣,乔.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1]

[7]初景利.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2.(4).95

[8]钟 苹 莫勇明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09.9上

[9]刘洋.关于高职院校推进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的问题与对策2011.2

[10]马树超.职业教育发展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7)

[11]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困境与思考。2012.7.13 论文在线

[12]邹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辽宁教育研究》2008.1

[13]李占军.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 J].职教论坛.2006.( 18) .

个人简介:

许亚娟(1982.6---),女,汉族,中共党员,河南洛阳人,毕业于郑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大学本科,管理学学士,现为郑州交通职业学院助教。

第6篇: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随着我国酒店业的快速增长,酒店业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大幅增长,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面向酒店这一特定工作场所的人才培养,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偏向于实际应用与操作。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工学结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和思想,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现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最早是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的赫尔曼·施奈德得出来的。在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模式可追溯到20世纪50~60年代的半工半读职业教育

一、“工学结合”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企双方合作流于表面,双方利益达不到一致。

校企合作中,双方必须要遵循互意互利的原则,讲求合作的效益。顶岗实习能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熟悉饭店运营管理、培养和提高学生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酒店管理实践结合运用的能力,也是校企双方合作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习时间安排与酒店经营的淡旺季之间不对接,对酒店经营造成负担;学生则反映在酒店实习从事的岗位单一,接受的专业培训很少,有沦落为廉价劳动力的感觉。

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强。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环节,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酒店管理的专业教师不仅能教学,更要能操作;不仅要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也要有酒店管理的实践经验。而现实的情况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掌握了系统完整的学科理论知识,却缺乏了实战的经验,在教学中难免会力不从心。

3、“工”与“学”关系不清,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酒店管理是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很多理论和资讯层出不穷。有的高职院校在制定课程体系的时候一味照搬别的学校,没有根据当地社会经济、酒店业发展情况、学校教学资源水平来综合考量。有学生反映,课堂教学知识与实践内容存在脱节现象,部分教材内容老化,无法适应酒店岗位的需要,书本知识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到酒店实习时才发现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用不上。酒店也反映实习学生的技能水平、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达不到酒店的要求。

二、关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1、如何处理学校与企业、政府关系,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工学结合的开展离不开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密切配合和通力合作。

学校要与政府相关部门多沟通,争取政府的支持。政府可以为工学结合培养实施提供保障,在制度建设和政策保障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用人单位以及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和责权利的关系,促进酒店和学校的相互协作,切实履行政府对学校与酒店的协调管理职能,促使工学结合真正能取得实效。

学校要与当地酒店业充分沟通,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合作最密切的学生顶岗实习这一环节上可以合理灵活安排实习时间,既能保证学校完成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任务,企业也可以在平旺季获得大批高素质廉价的劳动力。

在学生实习岗位安排上,采取酒店“招聘”和学生自愿选择相结合,既能保证酒店能挑选到合适的岗位人才,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在不同部门岗位体验。

学校要加强服务企业的力度。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科研和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酒店管理的先进理论,为企业承办各类培训,共同研发服务项目,提高酒店服务质量与管理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出谋献策。 而企业也要认识到支持校企合作教学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要让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重视实习生的潜在价值,让学生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从而锻造其工作能力,为企业集聚和储备人才,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局面。

2、如何建设师资队伍,加强专、兼职教师的培养。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说过:“凡职业学校欲聘专门教师,如不易得学校教授与经验并重者,毋宁聘用职业经验者,较之仅受学校教授者必差胜。”体现了黄炎培先生对企业能工巧匠担任职业学校教师的高度重视。为此,学校在招聘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时不应拘泥于学历和专业,更要看重的是教学能力与企业经验的结合,最好是能从合作企业引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资深的酒店专业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教师到企业实践既能接触行业最新资讯,在教学中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又能为企业服务,加强了校企合作的情感和意志的基础,可谓是一举四得的好事。为此,学校要采取相关措施,加强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力度,鼓励教师考试与教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评定相关技术职称,到社会从事相应的兼职工作。

校外兼职教师也是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专任教师的培养主要是注重教育理论的培训,专业和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而校外兼职教师的培养则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和酒店业特点从行业、企业聘请兼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参与专业常规教学活动,开设专题培训讲座,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

3、如何让“工”与“学”有机结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的重点应坚持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坚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坚持职业性、实践性和开发性,在行业标准引进、精品课程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评估方面进行整合、按照学生逻辑成长和行业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构建。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不光要注重“工”,也要注重“学”,也就是学生的在校期间的学习。酒店管理专业应面向学生主要就业地的酒店行业开展系统化的调研活动,通过对学生就业岗位群的分析,了解行业的人才需求规格,归纳岗位核心能力,并依据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来科学地设置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把围绕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课程实践、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形成一个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体系,让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能力在“工”与“学”的过程中逐步加强,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社会生存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达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目标。

三、结束语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工学结合,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如果能坚持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工学结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将愈加显现。

参考文献

[1]谢春山贾一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J].旅游研究,2010年3月。

[2]李成对日本酒店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借鉴,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0年4月。

第7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融合

摘 要:工学结合是世界职业教育认同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但同时还要解决人才为谁服务的问题。思政教育要发挥引导人才的关键作用,就必顺与专业课进行融合。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 思政课 专业课 融合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6C-0066-02

工学结合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行业进行优势互补,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性人才。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为了培养优秀人才的,而终归存在一个人才为谁所用的问题。即德与才的关系,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当然要为社会主义服务。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正好发挥了这样一种功能。它既是对人才的一种保护,也是对人才的一种引导。

一、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的定位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素质体现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要认真落实“05 方案”规定的三门必修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有效融合的有利条件和不足及原因探析

专业课的长处在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足以证明这一点。但是专业技能也有一定的短处,比如重利轻义,自私狭隘。思政课的长处在于解决了为谁服务的问题,突出了国家集体的利益。短处在于在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的同时,多样化思潮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觎。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因此,在开设高等职业教育时,要警钟长鸣,千万不能只突出专业技能的培训而轻视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长处正好弥补专业技能培训的短处,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以德为先。二者相得益彰,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只有这样,才能理解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什么会统一安排思政课。并且这样的课程安排不是简单的做加法,而是要达到共赢的、一加一大于二的内涵式发展效果。

(一)不足方面

国家和地方对“工学结合”的政策扶持力度正逐渐增强,但由于企业的传统用工思维以及学生和社会认同的传统学习、工作思维的影响,导致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在提供与市场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上开拓不足,学生的半工半读的积极思想也受到了抑制。而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设置中诸如理想信念、人生价值、人生态度、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等思想的传播影响能对这些不利因素起到消除和逐步引导作用。

高职院校的学制一般是三年,相对于本科的学制,就明显缩短了。这本身就包含为了适应经济发展而快速培养人才的意思。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有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加快专业建设,一定程度上没有太多精力和资金支持思政课的发展,部分思政课还没有完全开展起来,或正在逐步开展。即使是开展起来了,为了专业课正常开展,而挤压了思政课的课时。课时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就受到影响。

教材的使用。高职院校与本科类院校使用国家规定的同种教材。急切呼吁有关部门研究是否应该制定专门适用于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材。在使用同种教材的情况下,本科院校的课时却比高职的多。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总有一种匆匆忙忙的感觉。

从教学对象而言,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整体上肯定不如升入本科院校的学生。这就更为如何高效开展思政课增加了难度。

思政课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年轻教师在与大学生进行沟通时,有着天然的优势,他们更懂得大学生的心理和处境。还有双师型教师在知识视野方面有优势,在参与社会实践时有着更多的亲身感受,这些经历在讲课时都容易提升教学吸引力。

(二)有利方面

改革开放的成就,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使得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

学生在专升本和将来考研、考公务员,求职面试时都会有包括思政内容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测试。这些现实压力让许多同学也因此主动学习思政课。

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经济面临下滑压力,需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能打造制造大国,才能让人生出彩。社会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高,要求越来越规范。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相较于那些只重视专业课学习而不太重视包括思政课在内的职业素质课的那些学生来说,专业课与思政课都重视都学得好的学生将来在岗位上向上发展的机会更大些,竞争优势更明显些。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融合路径探析

郭雄伟认为,应从三个方面进行革新:(1)教育理念的革新。(2)教育内容的革新。(3)教学方法的革新。

李志辉认为,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先进经验。(1)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和政治性。(2)加强社会意识形态教育。(3)加强隐形教育。(4)利用大众传媒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5)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地位。(6)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王艳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存在的问题。(1)高等教育的相关决策。(2)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的做法。(3)思政课教师自己的因素。(4)高职高专学生的亚健康心理。

综合上述几位作者的观点,要做好思政课教育与专业课的融合,离不了多方面的合力。

综观国内外关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进行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融合的研究,可以看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早就引起政府、教育、学术和实践的注意。但是也可以看出,仍存在追求大而全的意识控制,重宏观而轻微观,重统一的规模式大班思政课教育,轻个性化的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从研究对象上看,重整体形势的宏观研究,缺乏对一校、一系、一班、一生(学生)的微观研究。从研究方法上看,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没有“解部麻雀”得出的数据支撑。从研究内容上看,侧重于从上而下的内容灌输的效果,缺乏对学生多样化现实生活的关注。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下主体地位的凸显。

本文是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学改革方向课题:“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融合”(编号YJ20150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郭雄伟.“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革新研究[J].社会纵横:新理论版,2012,(1).

[2]李志辉.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其借鉴意义[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第8篇: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育人

2012年全省职业教育典型经验交流材料

办好“创业园区” 推进校企合作

祁阳县职业中专学校

由于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转方式、调结构”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也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祁阳县职业中专紧紧抓住了这些难得机遇,全面贯彻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有效开展校企合作,助力祁阳工业园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学校自身也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湖南省“双示范”学校。

一、校企合作助推办学模式的转型

(一)校企合作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

校企合作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近4年,学校办学规模增长了2倍,在校生人数达了6393人(其中全日制学生5163人,非全日制学生1230人),成为了永州市规模最大的一所中职学校。校园面积由150亩扩大到260多亩,形成了“一校两区”的办学格局。学校现有专业12个,涵盖加工制造、电子、服务财经、农产品加工等四大专业大类。学校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全面推行 “校企互融、多元共建”的开放型办学模式与“厂校合

一、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现正在争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二)承接产业转移成为办学模式的转型的契机

永州市是湖南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先行区,而祁阳县又是永州市的一个大县。祁阳县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总人口101.7万人。县委、县政府根据

1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确定把祁阳工业园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并于2007年开始规划建设面积为25平方公里的工业园新区,而祁阳县职业中专就位于园区内。目前,园区现有工业企业198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个,将需员工10万余人。

根据园区现有产业结构,已初步形成了以科力电机、美星光电等为龙头的微电机、电子元器件及五金件等机械电子业。以凯盛鞋业、富福服装等企业为龙头,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的制鞋、服装产业。以金浩茶油、五洲药包、湘妹食品等企业为龙头的粮油加工、果蔬加工为主和以营养液、大肠液、生物制剂和药用包装材料的食品医药业。以祁阳海螺水泥为龙头,引导现有建材企业优化升级的节能环保新型建筑材料业。

学校审时度势,积极主动迎接产业转移,重新定位发展,明确办学思路,按照“专业围绕市场转、课程围绕岗位转、教师围绕学生转、学生围绕就业转”的思路融入园区产业链,调整专业设置,新开钳工、美妆等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二、工学结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办学模式改革的一个主流方向。良好的“校企合作”可以顺利解决中职学校所面临的“招生难、实训难、就业难”等几大难题,使学校快速发展。我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注重实效,结合专业和企业的特点,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校内“创业园区”模式

建立“教学、生产、经营三位一体”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好,但现状是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甚至不动,缺乏合作办学的

2 内在动力,一边热一边冷。为此,学校果断决策,投资1200多万元,在校内建立“创业园区”,占地30多亩,自建厂房,招商引资,创办股份制企业“中兴制药机械厂”、“阳泰电子厂”、“阳光服装厂”和“祁阳县职业教育印刷厂”4家校办企业,学校掌握了校企合作的主动权,为机电、电子、服装、平面媒体印制等主体专业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企业有独立生产经营的决策权,又有接受学生实习、就业、培训教师等义务,校企一体,利益双赢,共同育人。

在日常管理上,工厂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并提供实践教学所需原材料;学校负责学生的管理和理论课教学,学生入厂锤炼技能,工厂高级技师手把手指导操作,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即工厂的技师就是学校的学习指导教师,学生就是工厂的工人,参与产品的生产制作全过程。“教学链”与“产品链”对接,使企业和学校相融,企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同时满足了对口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坚持“一个产品锻炼一批教师,一个项目培养一个团队”。目前,学校长期聘请校办企业有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企业专家共5人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和实习指导教师。近3年,学校共安排专业课教师共计34人次在校办企业任职,参与企业生产、研发等技术实践活动。

学校与企业“血脉”相连,共生共荣,才能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长效机制,保证学校可持续良性发展。

(二)定向培养模式

目前,祁阳工业园区随着以凯盛鞋业、富福服装、成信鞋材等制鞋、制衣等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日益增多,园区劳动用工需求量大,特别是鞋、服设计与制作技术专门人才更是短缺,已出现“用工难、用工荒”现象。经

3 过考查调研,2010年,学校与凯盛鞋业、富福服装达成合作共识,重新调整了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结构,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入校即入厂,毕业时通过学校和企业的考核,由企业负责安置就业。通过与企业实行定单式培养,学校负责招生、理论课教学,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训。企业负责实践教学和安置就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实施教学计划,同时企业的技师、高级技师负责授课、讲解及学生的入厂实践指导。服装专业2011年秋季招收新162人,全部实行订单定向培养。该专业从一年级就引入了企业培训教材,由企业专家来校授课,实行“4+2”教学模式,即每星期安排4天校内学习,2天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活动。

(三)校店合一模式

目前,商务外语、财经与导游、美发与形象设计等部分专业在祁阳本地较难找到合适的合作企业,学校想方设法集社会之力,筹资金办企业,为确保学生实习与专业对口创造条件。例如,2010年,学校与广东百莲达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东魅力·祁阳店”,一年来,不仅安排接纳了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学生的实习,还给学校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2011年,学校与祁阳县鑫利大酒店合作,在学校创业园开办了“鑫利商务会所”,给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实践教学环境。

(四)项目运作模式

祁阳县是被农业部命名的“油茶之乡”,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都非常适宜种植油茶,油茶的种植历史也非常久远。以金浩茶油为代表的茶油品牌更是享誉全国。2008年,学校以油茶种植专业为依托,投入 30万元与祁阳金浩植物油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油茶种植改良、加工研究中心,专门从事油茶种植改良的理论研究与农户种植指导培训工作。形成了“公司+专业+农户+

4 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生及农户运用从这里学到技术走向了致富的道路,扩展校企合作受益群体,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通过这样的模式,我们也参与创办了一些经济实体,既掌握了校企合作的主动权,在协议中规定这些实体有接受学生实习、就业、培训教师等义务,又遵循市场规律,不干涉企业的独立生产经营决策权,校企一体,成为工学结合的利益共同体。

三、校企合作的启示

总结我校多年校企合作的经验,总的情况是国家在推行校企合作制度方面的建设还没有上升到立法层面,虽然一系列的文件规定推动了校企合作开展,但企业均没有太大的约束力,只有学校多方面采取主动措施。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的有效途径。应当遵循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互利双赢”的基本原则,具体做到四个“共同”,达到三个“零距离”。校企共同确定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培养师资,共同实施的培养计划;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备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增强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紧密性和有效性,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9篇:满足工学结合需要的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论文[范文模版]

摘要:

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补充教师数量,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力量。当前高职院校在纷纷进行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显了当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诸如聘任难、管理乱等问题。本文对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构建满足工学结合需要的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

工学结合;高职院校;兼职教师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还指出:“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可以看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各高职院校积极推进的一项重要改革,为满足工学结合需要,补充教师数量,优化师资结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也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和工作水平。

一、工学结合与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一)工学结合的内涵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形式多种多样,它们的共同点是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也就是“工学交替”。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人企业、融入社会而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是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给予相应考核成绩。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学生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采取边学习边工作的方式进行,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及时提供人才支持,同时企业又为学生实习搭建很好平台。它的意义在于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掌握未来所从事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岗位能力,包括专业技能、方法能力和工作态度等。知识可以传授,而技能必须通过实践来掌握,让学生在工作中掌握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本质要求。

(二)工学结合对兼职教师队伍的要求

要深入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切实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需要教师具有较好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这两个特性恰恰是企业一线专业人才所特有的,也就是说高职院校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根本上需要得到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为较好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高职院校需要聘请企业一线的专业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其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指导和培养学生,使学生尽快较好的掌握岗位能力,提升未来的就业能力。教高[2006]16号文中也指出要加大兼职教师聘请力度,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从本质上讲这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总体上看,在聘任、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关注聘任,忽视建设

由于市场需求和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高职院校整体办学实力提升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处于稳步、快速发展的状态。由于专业设置数量多、涵盖面比较大,涉及到多种行业、多个企业,仅凭高职院校或某一个系(部)很难与相关的行业或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缺乏对相关行业或企业人力资源状况的了解;而且国家行业协会体制尚未健全,现有的行业协会与高职院校之间尚未建立起长期、稳固的联系,行业协会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指导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客观上给选聘兼职教师造成了比较大的困难。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和人事部门通过各种渠道聘用的兼职教师,仅仅为解决专任教师的数量不足这一燃眉之急,较少的从改善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去考虑聘用问题,缺乏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期规划。由于聘请的兼职教师大部分来自企业,虽然他们具有比较强的专业能力,但是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教学经验不足,驾驭课堂的能力相对比较差,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较难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较难有效地进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二)关注使用,忽视管理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通常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业务素质,基本上能够按照院校的教学计划和要求,认真按时地完成授课任务和实践教学任务。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大多来自各企事业单位,都是各单位的技术、管理、业务上的骨干,平时的工作任务都比较繁重,避免不了和兼职授课的时间发生冲突,有时也会出现漏课、迟到、上课匆匆忙忙等现象的出现。由于兼职教师的身份特殊,高职院校很难对兼职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客观、及时的评价,由于缺少督导的监督,教学质量是否能够得到保障也成为了问号。 职业院校的兼职教师大部分是来自生产、建设、服务的第一线,带来的知识和技术都是最新的、最前沿。专职教师基本上都是从事专业理论研究和授课任务的,缺乏的就是知识和技术的更新、发展的动态和情报,兼职教师上课后就离开院校或者就在企业上课,专职教师较难和兼职教师进行沟通,这就失去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最好机会,这也说明很多院校在专兼结合方面还存在管理方面的问题,没有做好衔接和组织工作,不能给工学结合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经费缺乏保障

兼职教师属于学校编外人员,国家财政没有相应经费支持。学校自筹经费聘请兼职教师,给学校财政造成一定的负担,高职院校在快速发展和不断壮大规模的背景下,经费均较紧张,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校聘请兼职教师工作的经费投入力度。

三、构建满足工学结合需要的兼职教师队伍

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办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师资力量,不仅可以弥补学校师资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兼职教师中不乏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人才,他们的实践课教学贴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很受学生欢迎,并可通过他们促进学校专职教师知识的更新,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做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制定合理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学校在制定总体发展目标和规划时要根据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工学结合改革进展情况,分析现有师资、预测未来师资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统筹考虑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要结合专职教师队伍的状况,考虑兼职教师的专业、职称或职业资格、学历、性别和年龄,达到整体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的目的,使兼职教师队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真正起到充实、加强学校师资队伍的作用。

(二)拓宽兼职教师来源途径

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兼职教师来源方面,建议通过主动与行业协会、企业联系来不断拓宽兼职教师来源途径。高职院校各教学管理、教学主体部门可主动寻求相关专业行业协会的支持和帮助,通过项目合作等形式,请他们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需求推荐行业内实践能力强、教学能力相对较好的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候选对象,以此来拓宽兼职教师来源途径;还可与相关企业进行产学研等深层次校企合作,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编写工学结合教材、培养实践指导教师、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与合作企业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合作,实践性课程教学均聘请合作企业业务骨干担任主讲教师,对于条件成熟的合作企业还可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企业不断拓宽兼职教师来源。

(三)建立兼职教师信息库

学校人事部门、教学管理部门以及各教学主体部门要通过多途径、多方面了解兼职教师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业绩、技术能力、教学能力等,择优确定拟聘用兼职人员,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相关管理部门应将拟聘用兼职人员的个人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称或职业资格、学历、专业工作年限、业务水平等级、从事兼职年限、从教专业、讲授课程等信息存档,建立完整的“兼职教师信息库”,充分利用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以便快捷地进行检索和查询兼职教师的个人档案,有效避免聘任兼职教师的随意性、盲目性,避免“临时抱佛脚”、“拉郎配”的窘况。

(四)加强兼职教师岗前培训

尽管兼职教师具有比较丰富的实践技能和实战经验,但欠缺教学技巧,不能很好的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因此,高职院校在聘用兼职教师时应该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适应工学结合需要的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技巧等,提高兼职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掌握教育教学的规律,熟悉授课对象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更好的将丰富的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创新兼职教师工作模式

对于兼职教师工作模式要进行创新,采取“1+1”的模式,即一名兼职教师安排一名专职教师合作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双方合作,互有分工,属于教学计划和教学管理要求完成的相关文字材料,如教案、教学计划进程等材料主要由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协商后完成,兼职教师的工作重点放在技能传授方面,通过专、兼职教师的不断交流和沟通,可以拓宽专职教师的知识面,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实践技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可以直接对兼职教师的工作绩效进行比较及时、真实的评价。

(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高职院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均需要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重点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兼职教师待遇,二是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经费。目前大多数院校聘请兼职教师均采用市场化操作模式,完成一节课拿一节课的课酬,完成教学工作后则与学校没有关系,这种操作不利于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作为高职院校和上级主管部门需要在兼职教师待遇方面出台相关保障性措施和办法,稳定兼职教师队伍;同时还要加大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经费投入,学校需有专人负责跟踪管理兼职教师,经常与兼职教师保持联系和沟通,这就需要经费的投入,以便及时了解兼职教师队伍动态,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

上一篇:物流产业发展报告下一篇:走进消防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