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下完善基层社区治理法治化的途经研究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水平, 完善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是重要目标。社区治理法治化一直以来都是社区治理中的难点与盲区, 现阶段提高社区治理法治化的水平是我国社会治理的重点。时代是不断发展的, 我国已进入网络化的时代, 网络化的时代是生产力的发展, 同样社区治理的法治化道路在网络社会下会呈现出新的态势、新的起点。

一、网络社会的影响及社区法治化进程现状

(一) 网络社会的双面性

网络社会最大的魅力就是可以用先进的技术, 丰富的资源, 大量数据充盈各个领域。将网络技术应用于社区管理的法制化过程中, 社区管理人员可以进行各种大数据分析, 运用互联网查阅法律文书, 保证工作的合法性;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数据分析, 做出合理解决措施;更可以利用电子政务系统软件, 进行一站式政务问题处理, 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提高公众满意度。

网络社会带来技术支持是建立在政府官员都能够接受良好的培训与熟练操作基础之上的, 但是往往基层社区管理人员运用网络的素质不足。在网络社会的基础上, 政务处理的简便化、方便化使得管理人员产生惰性与随意性, 从而产生缺位越位与重位问题。网络化的问题技术处理较为复杂, 无法满足所有问题提出者, 也导致了社会协同力量与公众无法参与, 增加基层社区治理法治化的难度。网络社会所带来的数据大爆炸是对管理领域信息的集大补充, 但所存在的错误信息问题也不可避免。

(二) 我国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现状

1. 总体呈上升趋势

随着我国社区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网络化社区的不断形成与发展, 社区治理网络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我国正处于推动社区治理法治化大力发展的新契机之上, 法治化水平呈上升阶段。发展中, 我国逐渐形成了“以中央政府为指导, 以地方政府的自主探索为实验”的治理模型, 政府所掌握的巨大资源是这一模型的巨大优势。新模型必然促进社区治理法治化的发展水平, 从而带动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同时现阶段依法治国进程的完善无疑是发展法治化的最佳推手。

2. 社区治理的法治化仍存在许多问题

社区治理法治化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是刚刚引入国内不久, 仍属于新生儿, 社区治理法治化领域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法律体系没有完全形成, 不能够对社区治理法治化发展起到足够的推动力。

现阶段刚起步的社区治理法治化建设仍是政府主导, 社区真正的主导力受到严重的制约。政府的“硬”导致社会无法探究出法治化建设中所存在的真正问题, 也使得社会力量与其他多元主体参与其中后发挥作用较小, 无法起到广泛参与原则与科学原则, 制约社区法治化道路迈向更高的台阶。

二、产生基层社区治理法治化建设不足问题的原因

(一) 基层社区中的管理人员能力与观念滞后

网络社会的发展有着快速而激烈变革的特点, 但是我国社区管理人员没有及时产生应对网络社会新特点的能力, 网络技术水平较低, 而且有些地区管理人员仍然采用旧的管理方法, 导致其管理方式没有提高, 无法适应网络时代公民的需求与社会发展的速度。管理人员对法律知识的理解程度、社区治理中法制委员会的作用大小、公民是否积极参与基层社区规范办法的制定等等都是将法治化指标化, 对法律、法规、规章的了解程度较低, 就无法达到法治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 法治化力量单一, 参与机制不够完善

基层社区的治理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协同参与表达, 但实际无论是广度或深度与层次都有一定的欠缺。从广度上看,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过于依赖政府的存在, 简政放权的不足使许多社会组织无法参与其中, 政府政务公开力度与公民大众参与的渠道不足, 无法体现居民在社区治理法治化建设中的主体与主导地位。从参与的深度与层次上看, 社会组织在参与的过程中存在违法行为, 社会组织竞争有着一定的欺骗和贿赂性, 社会组织社区治理法治化遭到破坏;公民在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依赖政府, 缺少应有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这些都大大影响了社区治理法治化的进程。

(三) 理论与体系更新换代速度慢, 无法满足要求

社区治理理论在21世纪引入我国后发展较缓, 理论基础上, 社区治理理论模式转变过快, 实践无法匹及理论的发展速度;实践上, 当前在我国社区治理中存在着政府全能型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社区居民参与滞后和社区组织发展不充分等方面的困境, 无法指导实践的理论必然是发展不充分的理论。同时社区治理的理论并没有完全适应网络时代, 无法在网络化下大数据的时代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体系的成熟是模式模型稳定发展的基础, 但是我国社区治理领域只出台了《城市居委会组织法》, 其他有关法律并没有出台, 不足以支撑社区治理的发展, 同时没有法律规范性的指导意见与规范性文件的“软法”出台数量更少, 往往在实际工作中让工作者无所适从, 并不能适用于实际的工作之中, 法律体系亟需更新换代。

三、加强基层社区治理法治化的途径

(一) 完善基本社区理论与法治制度

1. 利用网络社会契机, 探索适合我国的社区治理理论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各社区间的治理工作与机制形成了一种无缝隙化的状态, 社区治理应从碎片化走向整体化, 打破传统街道制, 促进居民公共精神发展;大数据理论不断应用, 社区治理指导思想应变为动态管理思想, 要建设与居民的合理双向沟通机制, 为居民服务;大数据具有数据精准特点, 社区治理应该从“粗放化”的治理形式转变为“精准化、精细化”的治理模式, 把握社区治理法治化的重难点, 精细治理、突破。

2. 建立健全社区治理法制体系, 完善依法治理制度

法治的观念基础是推动社区治理法治化的关键因素, 制度是一切工作科学高效的基础, 也是制约权力最好的牢笼, 不但可以有效规范社区管理人员的办事准则, 还可以解决在网络技术下其缺位越位、无边界现象。首先应该要回应与解决因网络化时代而产生的一些新问题与新需求;其次是让公民参与到立法的过程中, 使得整个社区治理法律体系有着体现民情民意的特点;最后立法工作应该公开化, 透明化, 真正让权力回归社区。

(二) 打造新型社区治理模式, 提高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

1. 提高社区管理人员各方面素质, 适应网络社会法治化的需要

社区管理事事都是有关公民切身利益的事情, 但现阶段社区管理人员不论是法治化素质还是运用网络技术的水平都较为低下, 所以要着力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对其进行再培训与管理, 提高运用网络技术的水平, 突破网络问题带来的制约因素;利用提高官员素质的机会, 建设一支专业的社区法治咨询队伍, 以整合各方面高素质人员, 打造高素质社区管理人员队伍。

2. 提高公众参与度, 增进公民社会认同

将公民带入社区治理的法治化建设中来, 增强民主化, 科学化水平, 打造社区治理新模式。提高公民的参与水平首先要提高居民参加社区建设的认同感, 利用新媒体手段网罗社区年轻人参与社区治理, 增进认同感;另外要看到不同层次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不同需求, 利用大数据探索各年龄段参与社会智力的不同的需求, 打造民主化的社区治理法治模型。

3. 利用网络技术打造独特法治化道路

网络技术所具有的智能化与互动特点应该被运用于社区治理法治化当中来, 打造优质法治化建设道路。利用大数据的优点, 准确找出居民的需求与愿景, 将数据判断的功能发挥至最大化, 建立社区共享机制和服务平台, 引导各方面的资源共享与分析构建社区治理与居民共享机制;利用最方便快捷的社交软件, 通过社交软件参与社区管理, 为社区建言献策, 增进法治化的活力, 满足居民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 增强其参与法治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网络技术的优点。

摘要:基层社区治理法治化是推动我国社区治理朝着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推进力, 现阶段我国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总体处于向前发展的水平, 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还存在着不足。尤其是在网络社会下, 其所存在的开放化、共享化对社区治理的法治化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推进社区治理过程中要能够看到法治化建设不足的原因, 找出原因与解决办法, 提高基层社区治理法治化的水平。

关键词:社区治理法治化,网络社会,开放共享,公众参与

参考文献

[1] 许小成.浅谈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J].改革与开放, 2015 (14) :67-68.

[2] 梁迎修.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47 (2) :64-67.

[3] 章再彬.推进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的对策建议[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4, 12 (6) :30-33.

[4] 田贵平.社区治理视阀下对我国网络社会管理的思考[J].理论观察, 2014 (7) :75-77.

[5] 郭祎.城市社区治理的法治化路径探究[J].宁夏党校学报, 2015, 17 (6) :68-71.

[6] 侯晓晖, 蔡佳畦, 苗丽.赤峰市基层社会社区治理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展望, 2014 (19) :186-187.

[7] 田文胜.大数据时代网络群体行为的法治化治理探究[D].南京:东南大学, 2016.

[8] 秦森.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建设[J].北方经贸, 2018 (11) :9-13.

上一篇:强化自我管理干预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下一篇:市政道路下穿高速公路软基处理方案比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