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精选10篇)

浅谈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 篇1

浅谈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

[摘 要] 网络的发展,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不少学校顺应时代需要建设了校园网,并连入了互联网,开始了网络教学的尝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网络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这就要了解网上教学的教学模式、特点、问题以及应对办法,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与创新。

[关键字] 计算机网络;网络教学;问题与对策

1、引言

网络的发展,尤其是Internet的发展将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多媒体计算机和掌握了计算机技术的人)连成了一体,实现了人类智慧的连网,并由此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不少学校顺应时代需要建设了校园网,并连入了互联网,开始了网络教学的尝试。

所谓网络教学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或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知识。由于网络教学具有时效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个别化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网络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这就要了解网上教学的教学模式、特点、问题以及应对办法,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与创新。

2、网络教学的特点。

网络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建构学习,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技术下的新的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是将学生看成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外界信息环境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固疾。

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网络教学过程的交互性。网络教学最大特点是它的实时交互性。实时交互性是指在网络上的各个终端可以即时实施回答。交互的方式有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之间。通过课件还可以有效地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教育信息,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进行协作学习。这种双向交互活动不仅使学生通过视、听手段获取教学信息,而且它还代表着一种学生所能接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兴趣。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交互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并按要求调整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2)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共享资源,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软件的共享,核心是软件的共享。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学习者在链接或教师指导下,可轻松自如地在知识海洋中冲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神奇的网络环境,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对促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多媒体网络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4)教学方式的先进性。传统教学的中心是教师的教,网络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在网络教学中,教学不再是满堂灌,学生的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调控,并以作业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至于学生的步调、方式、进度、内容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等则由学生本人决定。

(5)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风格、学习的起点等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在传统的“教学流水线”上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网络教学克服了这些弊端。多媒体网络教学,带来了许多真实的情境,将生活中五光十色的现象带进了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6)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网上的教学内容不仅有本校学科教师编制的CA I课件,而且有来自于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学校的课件内容。学生通过比较借鉴,选取那些内容结构组织严密的优秀网站或课件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3、网络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与方式。

学校中心工作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真正为培养一代新人发挥效能就必须从课堂主阵地着手。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课堂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向学习者,核心在于学习者主动将新的信息和经验与其原有的知识基础相融合的过程,因此网络教学正是适应了建构主义理论的需要。

网络教学模式大体可以分为:

(1)集体教学模式。教师先用常规教学中的讲授法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将概念、原理等讲述清楚、提供途径,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收集信息或者分组讨论、协作交流,同时交待任务情景。利用计算机迅速和反馈及时的特点,提供化难释疑。放手让学生自行练习,学生出现疑难问题,可用电子举手。教师通过监视管理功能,选定有疑难问题的部份学生,组成一个特定的学习小组。学生可以利用语音对话、BBS论坛、留言簿、公告栏等展开讨论、进行经验交流。教师同时也可接受学生的咨询,指导学生解疑,提供帮助。利用广播功能,可以对典型错误在小组或全班进行广播,迅速进行纠正,以引起学生注意。对有创造性的见解在小组或全班广播后进行表扬或肯定,以供同学学习和借鉴。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可以在轻松环境中学习新知识,促进了学生共同合作的意识。对教师来说,能迅速有效地收集到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做出更加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的变更和教学方案的调节。

(2)自主学习模式。该模式是利用服务器功能,充分利用硬件资源,使有限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率。学生利用服务器站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一个服务器站点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学生可以共享服务器站点上的大量信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个别学习,使课堂教学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论文网 ]

目前网络教学的八种方式:

(1)视频广播:由网络管理中心通过播放视频(实时视频或录像)。这种形式与电视或播放录像没有太大的区别,学生无法控制,实际上是一种直播课堂式的教学。它的好处是学习者不受地域和人数的限制,且占用带宽小(只需1.37M)。多用于名师授课、学术报告、重要会议的直播等。

(2)视频点播: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对服务器中的视频进行点播。内容可以是电视教学片,也可以是课堂实况录像。由于是非实时的点播,所以我们可以对其精心设计(插入图文、视频、动画等)。

(3)视频会议: 视音频多向实时传输的形式。

由于设备昂贵,应用不是很普遍,多用于教师答疑。

(4)WEB 教材: 把教学内容作成网页的形式。

其好处是编制难度不大,运行方便,因而使用普遍。

(5)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语言或课件开发工具开发的教材,一般通过下载到本机运行。

(6)BBS论坛:师生间、学习者间以电子公告板的形式相互交流和协作。

(7)聊天室(教学讨论区):师生间、学习者间通过文字、语音等形式异地实时交流。

浅谈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 篇2

所谓网络教学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或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知识。作为计算机学科的教师, 必须要正确把握网络教学所具有的诸多特点, 才能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与创新。

二、网络教学的特点

1、教育观念的突破。

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改变了“学校的概念”, 使学校成为开放、虚拟、社会化的学校;打破了传统教育观念, 确立了“活到老、学到老”即“终身教育”的观念;摒弃了传统教育中“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方式, 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

2、学习跨越限制。

教育要实现现代化, 就需要更新观念, 建立全民的、全时空的大教育观。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就能够适应人们的需要, 网络使学校与学校、城市与城市、国家与国家的联系变得非常容易, 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 推进了教育大众化、全球化、终身化。

3、提供双向互动式学习。

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上课, 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 教师也能回答学生的问题, 但限于上课时间的限制或其他客观原因, 很多同学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而在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而且还实现了不同地理位置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经由网络讨论问题的功能。

4、获得全面性、多元性的信息。

传统教育中的教材都很单一, 因此获得的知识与实际关联不大。而网络中有丰富且随时更新的信息, 为了发挥网络的特性, 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视情况分步骤对学生提供全面的、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三、网络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1、集体教学模式。

教师先用常规教学中的讲授法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将概念、原理等讲述清楚、提供途径, 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收集信息或者分组讨论、协作交流, 同时交待任务情景。利用计算机迅速和反馈及时的特点, 提供化难释疑。放手让学生自行练习, 学生出现疑难问题, 可用电子举手。教师通过监视管理功能, 选定有疑难问题的部份学生, 组成一个特定的学习小组。对教师来说, 能迅速有效地收集到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 做出更加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的变更和教学方案的调节。

2、自主学习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服务器功能, 充分利用硬件资源, 使有限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率。学生利用服务器站点,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一个服务器站点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 学生可以共享服务器站点上的大量信息, 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个别学习, 使课堂教学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 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1、课堂容量问题——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

如果一味地增加网络课堂教学容量势必会出现学生无从下手、漫无目的、阅读随意的现象;但网络知识如果局限于现有教材, 它就变成了电子课本, 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网络只是教学的工具和手段, 在运用其进行教学时, 一定要仔细分析, 深入研究教材, 明确教学目标, 突出主题、重点、难点, 不能为了学生的兴趣而随心所欲。所以, 只有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掌握好课堂容量, 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2、自主学习问题——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论证, 网络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头脑里自行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和资源组织者的角色。比如在阅读、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个别同学调节阅读进度、对讨论过程中的错误概念及时纠正, 发现讨论过程中学生高质量的论证分析可以提醒大家关注, 在线指导解决同学的疑问等等。

3、情感互动问题———传统手段的必要补充。

笔者认为先进的网络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是水火不容、有你没我的关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 情感升华就会在有声与无声之间潜滋暗涨。比如课始播放一段音像资料、课中穿插一段生动的讲述、课尾同学之间通过语言展开激烈的思想交锋等等, 都可以起到情感互动的作用。因此解决网络环境下的情感互动问题, 传统的教学手段可做必要的补充。

4、课件通用问题———课件模板的优化设计。

提高通用性最好的办法是设计一些内容简洁、重点突出的网络课件制作模板。教师可以根据课型的不同需要, 或嵌入讨论系统或嵌入留言系统等, 发挥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另外, 制作课件也可以发动学生, 上网搜索资料等事情可以教给学生去做。学生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学习, 并且是对主动性要求更高的学习。

5、网络教学对设备、对技术的要求很高, 难以推广的问题———循序渐进、明确分工。

网络教学对设备有一定的要求, 学校没有一定数量的计算机、没有互联网接入就无法开展网络教学活动。我们可以用很低廉的成本建设一个小型的实践环境开始网络教学的探索, 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在教学工作中, 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已有的公网资源, 把技术复杂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员去做, 只需要教师运用Word来写作一个学习活动方案。教师的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探究学习活动方案的设计上、更多地集中在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辅导上。

五、结束语

开展网络教学是时代的需要, 是学校教学的必然选择。我们要依托校园网, 营造数字化的校园环境, 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 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戟峰:《教育技术进入信息化发展新阶段》, 《中国电化教育》, 2000, 3。

[2]张秀英:《世纪回眸——从媒体的演变看电教的发展》, 《中国电化教育》, 1999, 10。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篇3

一、网络教学是教学发展的需要,势在必行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传统的模式已不再适应信息时代教学的需求。网络教学是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依托的一种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利用网络的实时交互功能,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还可以进入因特网,寻求更多的资源和信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络教学以其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预示了它的强大生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网络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中心地位,真正落实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网络教学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网络教学以其实时交互的特点,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而且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网络教学把媒体从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使学生从被动的观看转变为亲自体验,在亲身体验中变抽象内容为具体感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网络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转化角色

网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不仅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因为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1.教育观念的彻底改变。网络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是学生学习引路人的角色。树立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挑战,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改变以往教师高高在上的教学模式,变为平等的交流,只有和学生零距离相处,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要从教学实践上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等发生根本的改变。学生借助资料搜集、分析应用有关的信息资料,将知识内化。教师通过网络适时点拨,表扬鼓励,不断调整和优化,帮助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三、网络教学对教师提出新的技术要求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做驾驭网络的新型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掌握网络知识,这样才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教学信息,不断丰富和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1.教学设计技能:教师应当掌握教学设计的原理,并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指导实际教学。

2.校园网操作技能:要掌握局域网特点,学会使用内部网技术,尤其是网上邻居、BBS等,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3.远程教学技术:教师應该学会网络查询、网络通信、网络教学的方法。内容包括E-mail、FTP等基本服务项目的使用,即时交流工具如QQ、微信等的使用。

网络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更深的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不同知识层次学生的网络课来。切忌将所有的问题简单地集中到网上,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去解决,只要学生找到了答案就可认为是完成了教学。

四、网络教学方法初探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没有固定模式。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收集有关材料,制成多媒体课件,放到网络上。课上,教师交代课堂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任务的理解,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自主地去探索,同学之间去交流问题的解决方法。期间,教师进行指导,最后根据上课情况加以总结。

这种上课方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由传统教学中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情况,重点去解决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识,从而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又“吃不了”的问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同一时间内对全班同学只能讲授同一内容,已经掌握了知识的同学只能是重复做“无用功”,而前一部分知识尚未掌握的同学却又理解不了。教师顾头顾不了尾,不能很好地解决分层次教学问题,因材施教成了一句空话。这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之一,也正是网络教学的优势所在。

在网络教学中可以做到知识层次不同的同学在不同的层面上学习,在同一时间里可以学习各自所未掌握的内容,从而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教学效率、教学效果都得到较大的提高。

网络是丰富多彩的,网络教学就是让学生在网络的海洋中寻觅知识、挖掘知识、收获知识。网络教学顺应时代而生,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师,我们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刻苦钻研业务,加强自身建设,潜心探求网络教学的精髓,胜任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任务,谱写网络教学的新篇章,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

参考文献:

张彩霞,李小强,王艳娜.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教育[J].黑龙江科信息,2008.

浅谈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 篇4

————发挥网络优势,探索教学新路

石首市东升第一中学 沈朝刚

内容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人类全面进入了信息社会,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今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信息技术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参与性,创造性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促进学校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关键词:网络教学 网络环境 信息技术 评价激励

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为了更好的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我校建立了设施配置完备的校园网。作为一名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任教近二十年来,我一直在思索这样的问题: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中究竟应该怎样更好的组织课堂教学?怎样有效地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让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更优化?怎样在网络环境中突出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从而迅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针对这几个问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应用基于局域网的信息技术网络教室组织教学

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已经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动画构成的动态教材。基于此,我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教室的教学环境,开展了信息技术交互式网络教学。

例如在讲演示文稿制作中插入菜单使用一节时,我首先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教室的广播教学功能,利用信息技术演示文稿的形式把本节的知识点展示给全体同学们,包括如何插入文本框,如何插入新幻灯片,如何插入外部图片,如何插入艺术字,如何插入剪贴画,如何插入影片和声音等。通过基于局域网的信息技术网络教室,学生可以快速实时的接受到教师机屏幕上的信息。讲完知识点以后,接下来布置任务,我让学生自己练习做一张简单的演示文稿,要求使用课上讲到的几个命令,最大限度的掌握好插入菜单的使用,起码要用到文本框的插入、图片的插入、剪贴画的插入、艺术字、声音以及影片的插入,并且通过对各个对象的编辑,力求文稿做到美观、和谐。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我利用教学转播的功能,把出现问题的学生的屏幕进行转播,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课堂分析。我有时利用动态监控的功能,实时监视和控制每个学生的上机操作过程,对课堂上每个学生的练习情况一目了然,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的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

总之作为老师,通过该系统就可以完成以前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完全的控制和管理。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可以明显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学工作向高素质数字化迈进。

二、采取基于网络环境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二十年的教学工作过程中,我发现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更新快,特别是实用性很强。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容易感到乏味,很快就会失去学习兴趣。我将任务驱动法与现有的网络环境结合起来,美其名曰为“基于网络的任务驱动法”,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教学效果好,而且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我学习的能力,该教学法在我的教学实践中起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如我在讲《网页制作》第一节时,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制作网页的方法。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讲课之前,我就从因特网上有针对性的搜集了一些好的个人网页给学生展示。这样的网页一经演示,学生立即表现出兴趣。一个一个跃跃欲试,急着想知道怎样才能设计出如此精美的网页。学生有兴趣学习后,我就开始讲课,介绍FrontPage在网页制作中的基本功能。快速的讲完以后,我就安排具体这一章的“任务”,让学生完成制作一个简单网页。并且我把预先搜集好的大量的图片、声音等素材在教师机硬盘上共享,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各取所需。在网页制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由于我创设了基于网络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感性认识,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本节知识,下课时仍然意犹未尽,无疑为下节课进行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

我觉得通过应用“基于网络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从学生方面来说:首先学生的学习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综合应用计算机能力和自我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其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于创设了基于网络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好多问题可以借助于网络去解决,这样使得他们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从而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今后更好地运用网络为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服务打好较为扎实的基础,达到了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授之以“渔”的目的。

三、构建面向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网站

信息技术知识网站是指以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为线索的、与本学科知识密切相关的、在广度和深度超过学科学习内容的知识集合,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交互学习的网站。这是在网络环境下,目的主要是便于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他们由“学会”变成“会学”,在非线型的学习中学到系统的本学科知识。

因为信息技术知识网站是面向学生学习的网站,所以在建站之初我首先通过问卷的形式来了解学生最想学什么,最需要学习什么,特别是哪些是在课本上无法学习到而学生又有强烈学习愿望的知识。这样网站在制作的过程中就充分考虑到以上因素,在建成的信息技术知识网站上,网站栏目既有知识性强的纯文字介绍,又有丰富的图片、动画、声音;既有供学生浏览的静态内容,又有学生动手操作的动态栏目:如随堂练习、单元测验、BBS、电子邮件等,非常方便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在课后,学生可以随时到该网站针对所学知识点进行练习,通过网站提供的习题及参考答案,进行诊断学习。在整个学习单元结束时,学生又可以利用单元测验的功能检测自己是否达到了要求,如果未达到,可再次进行练习,重复巩固,并可在讨论区查询自己还未能理解的问题的相关解答,进一步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在网站的BBS上,我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提出讨论主题,学生可以随时进入讨论区,阐明自己的观点,浏览、评价其他同学的观点,并可提出新的问题,讨论中我加以正确引导,以保证学生的讨论符合教学要求。另外,在BBS上我还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这样一来,网上信息调整了课堂教学,网上练习巩固了课堂教学,网络BBS促进网上练习,网上练习拓宽BBS讨论层面。

当然在学生利用网站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自己探索学习,逐步培养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虽远比教学生一些纯粹的知识更困难,但是它却比前者更有意义,对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起到很大的帮助。

信息技术知识网站的应用改变了以前的课堂教学结构,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

四、建立了基于网络的评价激励机制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评价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作为该科的教师,只能自己通过课堂实践去摸索。不可否认:每个孩子都渴望成功,希望自己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可以说学生的成就感是维持学习兴趣的内在动力。因此我一直在想:如何去营造一种信息技术教育的激励氛围,创造一个有信息技术特色的学生可以自我表现的舞台呢?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和实践,我觉得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基于目前的网络环境,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1)作品评价:这种评价主要是适用于上机操作并且有成品的章节(比如Word、Excel、网页制作等)。就是教师提出大致的教学要求,由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自主完成作业,然后上传到专门给学生建立的作品展示站点上,比如用Word设计的班级板报、个人名片,用EXCEL制作的精美课程表,用PowerPoint做的幻灯片,用FrontPage制作的个人主页等。上传以后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很多课我都是以这种方式来进行评价的。比如讲完网页制作,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大作业,要求学生做一个人网站,要求用到课上所讲的文字、图片、超级链接、滚动字幕、背景、悬停按钮、表格等,制作的时候加入学生的自主创新成分。该作业的完成情况就是纯粹的作品评价,在网络上,我从技术性和美观性综合考虑给出学生评价。另外,因为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网络上的学生作品对所有人是透明的,除了教师,学生对学生的无意评价对学生的学习也会起到一个很好的督促作用。

(2)理论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主要是针对理论课的学习,采取的方法多以电子试卷形式进行。比如在讲完网络一章以后,因为该章节理论知识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如何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呢?我就是通过基于网络的测试来进行的。比如在讲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网络部分理论知识以后我就是通过理论评价来进行的。

这样的网络评价措施采取以后,学生都学的比以前认真多了,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就达到了自我争取成功的境界,进而转化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在学习动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督促他们更勤奋地主动的学习。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要激发学生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向往、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所以在网络环境下的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今信息技术教育的优越性,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去发挥、去探索,把这种教学模式发扬光大,培养出更多的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全必才《基于网络,构造充分共享教育资源的教学模式》

[2]徐委峰《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篇5

双田二中蔡金霞乐平四中程建冬

[摘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网络教学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外在和内在的条件。本文从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息息相关的五个方面入手,论证了网络教学对这五个方面的促进作用,从而论述了网络教学在创造性思维培养中的重要意义,为更好地找到网络教学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契合点作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 网络教学 创造性思维

在全球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创新人才已是刻不容缓,而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信息技术引起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的今天,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所形成的网络化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前丰富和便利的条件,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创造性思维具有突发性、新颖性、灵活性、独创性、求异性等特征,它与许多智力因素和非智力性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饱满的激情,完整的个性和人格以及对新生事物的预测和估价能力等,而网络化教学恰恰具备了培养这些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一、网络教学的丰富性能够培养创新想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人可以涉足的领域、可以掌握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想象却可以完全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地驰骋。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其必备的智能因素,可以激发人们的思维产生一个个创造的火花,推动我们不断向前进步。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环境以其无限丰富的网络资源、多种媒体的强大表现力、虚拟现实和超媒体的技术手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想象。

1、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培养创新想象提供了知识储备的条件

想象并不是凭空而生的,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积累的条件下,而在网络教学中,网络资源的无比丰富为此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可供千千万万人共享信息资源的理想场所。网络上的海量电子图书馆就集中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料,还具有图文检索和工具检索功能,可供教师或学生可以通过它来查阅世界各地的馆藏图书目录、书籍、期刊、音像制品和相关的文献资料等;网上还有各种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等教学辅助系统……总之,进入到这个网络空间中的人们都可以在网络的知识海洋中畅游,方便、快捷地获取知识,扩展视野,开拓思路,这样就为想象作好了扎实的知识储备,使再造想象有了丰富的来源,从而促进和激发创造想象的产生。

2、多种媒体的组合是激发创新想象的手段之一

在网络化教学中,信息的呈现形式是多媒体化的,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的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新颖、直观、形象、生动。多种媒体的组合,其强烈的表现力,使得人们从科学与艺术的相融中感知抽象,理解复杂;其丰富的表现手段,以多种媒体综合的形式给予了我们视听的全新感受,全面刺激我们的各个感观,造成了震惊、新奇的效果,从而打破了我们思维的局限性,引发了无限的遐想,促使人们的思维高度活跃,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从而引发创新的火花。

3、虚拟现实的环境给予了创新想象的空间

利用虚拟现实的技术,在网络教育的条件下,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到多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容易触景生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虚拟现实的环境中,学生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作为一个实际的参与者进行各种学习和操作,如现在网上就有各种电子实验室,学生们完全可以在网上完成各种复杂的甚至是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实验,并可以方便地观察到物体的内部结构、运动过程、实验波形等,这显然会大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效率,并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灵感。在这样一个学习环境中,学生们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高度活跃地参与到了学习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探寻新的知识。

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培养创新个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学观念、教学条件等一系列主客观原因的束缚,学习者的主体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这样就束缚了受教育者的个性,无法产生创造性的成果。而在新型的网络教学条件下,系统提供了因人而异的个别化教学的`条件,使培养学生的个性成为可能。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他有着更大的学习的自由,思维的自由,创造的自由。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独特的个性,挖掘出其创造的潜能。

1、网络教学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

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学习行为的起点、学习任务的难度、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内容乃至学习的过程都是由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安排、自主选择的,消除了传统教育中的固定学习内容、程序化学习步骤的限制。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按照自己的需要去组织学习,形成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式。

2、网络教学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控制

网络教学条件下,网上的信息资源都是可控的。原来的各种单向媒体变成了可自由控制的互动媒体,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要自由地对声音、录像、电影、动画这些媒体进行播放、停止、重复、倒播,甚至改变播放速度的控制。还可以对信息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解、加工、改造、转换等。在这一系列的自主控制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他成为了信息加工的主体,完全按照他自己的兴趣和个性去学习。在他自由地、大胆地对信息资源进行改造、重组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他对问题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理解,而不会出现 “灌输式”教学中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的情况了。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冲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点亮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网络教学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

学生还可以随时地、快捷地、无延迟地从网络上获得反馈信息,可以随时诊断、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通过反馈结果学生可以了解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并及时改正和完善,列出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学生还可以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获得系统给予的表扬和鼓励,增强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学生就可以独立地在网络的环境下完成学习――反馈――继续学习的过程,自己针对自己的特点和弱点去学习,充分体现出其学习的个别性。

三、网络教学的交互性能够培养创新情感

创造性思维中包括有智力性因素和非智力性因素,而属于非智力性因素的创新情感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包括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激情、独立的人格等方面。独特的、具有强大交互性的网络教学方式使具有多种因素的创新情感得以充分的发展和积累,它使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得以充分释放,使学生思维的发展有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1、网络的在线交流能够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源动力,所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一个关键的要素就是对兴趣的培养。在网络的教学环境下,上述说到的网络教学的丰富性、新颖性,及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环境都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是,网络教学可以提供一种生动、活泼、平等、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可以自由地通过网络与其它在线学生或老师平等、轻松地探讨各种问题,他的观点和疑问都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和响应,他不是在被动地接受别人灌输给他的知识,而是自觉地、主动地按照自己的兴趣点去探索和寻求知识。在学生与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宝藏、充满巨大活力的系统进行交互学习的时候,他们不再觉得学习枯燥无味,任务艰巨繁重,而是会带着浓厚的兴趣、轻松地去学习。在兴趣的趋动下,他们的思维就变得非常活跃、积极、主动,而这些都是创造性思维产生必要的前提。

2、基于交互网络的协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饱满的激情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中闪亮的火花,它需要学生们对他所研究学习的问题有着追根问底的热情和一触即发的激情。网络教学的条件下,模拟现实的环境、多种媒体的组合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在基于交互网络的协作学习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激情就被更加有效地激发了出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学生们可以就某个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激烈争论、相互补充、相互修正,不断地引向正确的结果。在大家对某一问题集中发表意见,每人都自由地表达见解的过程中,大家的思想互相激荡,发生连锁反应,产生思维共鸣、情感共鸣,不断刺激学习者继续探索研究的激情,学习者在带有竞争性质的讨论中,思维高度活跃,热情不断高涨,在这样的状态下,很容易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引导出创新的产物。

3、深层次的网络交互环境能够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学习的过程都是学习者主动地去发现和探索的过程,这样就能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自信和勇气,敢于去迎接和接受挑战;又由于许多结论都是学习者自己通过实验和思考得出的,所以这样就能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屈从权威,敢于与众不同,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网络的交互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消除了现实的环境中人与人交流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网络条件下,人的外表、出生环境等外在因素都被完全抛开,人与人之间是完全平等的,人人都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在这样的交流氛围下,学生很容易形成自尊、自强、自爱的人格品质。网络中的交互不是停留在浅显的表面上的,它可以提供一个综合的、深层次的交互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熏陶、感染、启迪逐渐积淀成自己的情感、态度、意志、信念、动机、需要等特定的人格要素。具有这样独立人格的学生,创造性思维就有了产生的内在基础。

四、网络教学的开放性能够培养创新预测能力

创造性思维需要具有对未知事物的预测和估价的能力。历史上许多科学家就是凭借这种能力,大胆提出具有创造性的假说,然后再在这种具有超前性、预测性的假说思路的指引下,逐步获得真理。所以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这种创新预测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网络教育的开放性恰恰为这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网络上的信息都不是封闭的、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学生可以对信息进行任意的重组,大胆地对其进行优化、补充、改造,在对系统不断更新和完善的同时,学生们会产生对未来趋势的认识,会提出创造性的假说,并能看到未知事物的发展及其价值。同时,每一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作品的形式放在网上,这样网络就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着自身繁殖,自我发展,每个人又都能从别人的成果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路。在网络教学这样一个永不封闭的教学体系中,系统永远以其无限的开放性激励着、吸引着学生去不断探索,在探索中去不断求新。

五、网络教学的实时性能够进行同步的创新实践

实践才能出真知。思维的正确性需要实践的检验,思维的发展需要在实践中得到促进,我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具体地思考,从而产生新的观点、看法、思路等。所以创新实践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往往只能纸上谈兵,使学生无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网络教学的条件下,网络具有实时性,这样就为学生的同步实践创造了无比优越的条件。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只是单纯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进行创作实践的过程。在学习的起点,学生们针对要学习的问题提出问题,系统或在线教师汇总学生们学习的需要后,就给学生设置任务。然后,学生们就按照这些任务在网上查找资料,自主学习,同时按进度逐步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向在线教师或其他学生请教,或者自己根据问题进行网上实验、网上调查等活动,自己解决疑问,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后,写出报告、总结,或者完成作品,发表在网上,然后大家再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相互学习。这样一个学习的全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学生们是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学习的,他自主地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筛选、加工,然后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上述各环节的正确性,这样他们的思维过程就由点扩展到面,由抽象变为具体,逐渐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网络教学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一次良好的契机,一个广阔的空间。但我们应该认识到,网络教学的潜能还有待进一步地去挖掘,我们还要进一步地去发展和完善网络的建设,让其能够在创新教育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同时,网络教学本身也需要用创造性思维去不断创新,它需要我们在网络的建设和发展中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真正挖掘出其对创新教育起促进作用的本质上的东西。我们应该利用网络教学培养出来的创造性思维去促进网络教学自身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为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远程教育》(论文专辑)

[2]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研究》第十期

[4]张旺,《科学创造与科学素质培养》,《教育研究》19第十期

[5]张爱华,《全脑开发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研究》年第八期

[6]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电化教育研究》20第六期

[7]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教学 篇6

一、创设情境, “巧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地位。学生有了兴趣, 才能集中注意力, 思维才能生动、活跃。有了学生的积极配合, 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正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教学, 实现了文字, 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各种信息的交互传递。如色彩能增加感染力, 音响和动画的结合能增加逼真的动画效果, 从而能使抽象的理论生动化、具体化, 使教学内容更富吸引力, 吸引他们走入想象的空间, 为他们开拓思维的空间。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更要应用信息技术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最优化教学情景, 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 把学生带入最优化的美术氛围中, 激发起他们的兴趣, 使其产生探索美术奥秘的欲望。

例如, 学习《家乡的小吃》《家乡的历史和发展》等章节时, 可在学习之前播放一段五七油焖大虾美食街等视频, 用壮观热闹的场面, 来营造家乡小吃的画面, 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来。用视频、用热闹喧哗的小吃街道和垂涎欲滴的美食, 这一幅幅动感的画面来导入新课, 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 他们都睁大眼睛, 做好了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准备,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明确主体, “善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有助于学生凭借感性材料由形象思维迅速过渡到抽象思维, 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技法是美术知识的综合载体, 在美术教学中, 对美术技法讲解和及画面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鉴赏、审美和绘画能力是美术技能中的关键方面。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将示范画挂在黑板上, 教师来指导示范, 学生来照着范图绘画, 往往有学生看不见、看不清或看不准确的情况出现, 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而通过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可以通过把图放大、某区域间闪动或色调加深或重组切割等手段, 使学生更清晰地接受并掌握有关画面上信息。

例如, 在学习《图形魔术组合》通过电脑教学非常好, 教师把课件做好后通过交互白板展示出来, 在向学生展示俄国画家夏加尔的《我和我的村庄》时, 可以利用PPT的功能, 事先将画面分割, 向学生讲解的时候一个一个的利用动画的形式在白板上重组、倒置等展示出来, 使学生看得清晰明白, 同时也可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把画面这样处理, 处理后的画面不仅不难看, 而且还非常有意思, 其艺术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让学生一睹为快。这样上课不仅加大了课堂容量, 而且让学生主动参与,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注重能力, “活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只传授结论, 而忽略过程。有了自己探究的过程, 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才能更加牢固。所以教师应该给学生展示获得结论的思路和方法, 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这样运用多媒体课件, 就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 引导学生观察想象,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用人机交互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完全主动者, 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中心拓展自己的视野, 进行学习资源的积累。

例如, 在学习俄国画家夏加尔的《我和我的村庄》时, 我利用课件把学生请到讲台面前, 然后学生可以操控电脑鼠标任意拖动屏幕上的图案, 重新组合新的画面, 体会改变画面形式的乐趣。这样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让学生体验到美术氛围与自己的密切关系,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让学生轻松地完成知识的学习。

不仅如此, 在学生不熟悉的内容上, 多媒体教学更体现出了它的优势。例如, 在学习《魔术图形组合》一课中法国莱热的《工厂》时, 教学开始, 首先用计算机出示画面, 用一块灰调子色块图做底图, 从顶部飞入一幅砖墙图案和—幅工厂的烟筒, 然后从左边和右边飞入不同造型的厂房让学生观察这些有倒置的有歪斜的奇怪的图形组合在一起的奇妙的感受, 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种奇特艺术形式呢?以此让学生边观察, 边思考, 边讨论 (可以小组讨论, 也可以自己回答) 。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发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 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 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 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多维空间, 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大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攻坚能力, 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温馨评价, “会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让学生体验快乐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快乐和胜利的欣慰, 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成功的一直和力量。”但是, 每个学生由于智力的原因、学习习惯的问题、家庭环境的因素, 在学习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教师应因材施教, 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标准的要求。学生无论在学校或家里, 随时都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感受或者想学习的内容通过电子邮件或网上留言与教师交流, 教师可以随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心中的疑惑时, 电脑朋友一句“祝贺你, 你已经过关了”深深强化了学生的生理体验, 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完成《添画人像》内容的学习后, 我指导每一位学生自己利用PS在电脑上制作了有趣添画人像, 学生从网上选择了一些自己的照片或其他有特点的人像照片, 通过剪切和添画, 配上美丽的背景图组合成一幅有趣的人像照片, 将自己的作业发到网上, 让大家共享自己的成就感。这样的作业, 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又让学生体验到了作业的快乐。这样的温馨评价, 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当然, 教学是一门艺术, 它能开启学生的心智, 陶冶学生的心灵, 塑造学生的人格, 培养学生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再多姿多彩、变幻莫测、完美无缺, 也只是一个辅助课堂教学的手段, 它的应用应紧扣美术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上, 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创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发现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实践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信息社会的会学习, 有创造力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这样使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科学素养、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提高, 才能使美术教学适合新课标教学且充满时代气息, 引领学生在美术的海洋中遨游!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 如果教师可以“巧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创设情境, 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播丰富的感性材料, 有助于学生凭借感性材料由形象思维迅速过渡到抽象思维, 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在学习《图形的魔术组合》内容完成后, 我指导每一位学生自己在电脑上利用PS软件, 将不同的图形切割、倒置、重新组合在一起, 创造出一副新的图画, 将自己应掌握的知识设计成了各个知识板块。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交往 篇7

网络环境下师生交往的变化与特点

·交往主体的个性化和多元化

网络环境下,教师不仅是学校中真实的教师,也是互联网上虚拟的教师。学生作为交往主体逐渐与教师进行平等交往,师生个体间进行交往的可能性增加,传统的师生交往主体的单一性发生了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取向。同时,由于每个学生个性不一,因此它还呈现出个性化发展的趋势。

·交往关系趋于平等

交往本身就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对话、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过程。它意味着交往双方的相互承认及在交往机会、权利和道德上的平等。在传统的师生交往中,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师生之间几乎没有平等的沟通和交往。网络出现后,信息可以实现最大范围的共享,发布信息比较自由,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唯一控制者,主体的交往控制权可依据学习的需要进行调整、设计与安排,既可以在不同主体间均衡分配,也可以高度集中。通过网络交往,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增强自信,以平等的心态去面对教师。

·交往场景的异时空性

网络突破了时空限制,为师生交往扩大了空间,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他们可进行两两交流,也可进行多主体的大众化交流。学生可以与老师进行非面对面或非即时的交流,从而减轻了人际交往的压力,教师也可从无法与所有学生同时进行即时交流的难题中解脱出来。采用网络的多种交流方式进行异步交流,师生之间的交往主题也能得以延续。有学者按照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把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交往分为同步同地式、同步异地式、异步同地式、异步异地式等4种。

·交往方式的间接性与内容的多样性

师生在原来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方式上增加了教师—网络—学生的人机交往方式,交往通过网络媒介进行,因此具有间接性。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务,师生都会积极地在网络中寻找资源,并将其作为交往的内容之一;师生之间的交往内容除教学信息外,还包含情感、兴趣爱好等,由此体现出交往内容的多样性。当然,师生交往不能完全采取这种形式,否则会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

·交往手段与方式的多样性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师生交往不再以语言作为唯一媒体,而可以采用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交往方式逐渐多样化,如E—Mail、QQ、论坛、讨论组等。交往媒体与方式的丰富多样,能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图文声像同时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有助于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

目前网络环境下师生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交往主体仍然存在片面性

网络为交往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交往的形式和时空等发生了改变,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作为教育或教学活动的背景或条件,通过建立师生间相互信任、尊重的关系,使教学过程得以顺利展开。师生交往只是一种手段,是学生学习的条件。

·师生双方缺乏情感交流

首先,师生交往大多还是停留在知识层面上进行的单向信息传递,而情感、理想、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仍然被忽略;其次,网络给学生,特别是那些不太善于言辞的学生提供了一种人际交往方式,他们不用直面教师,就可以请教、解决问题。网络中都是符号化信息的传递,这使得面对面交流的神态、手势等肢体语言信息不复存在,教师的性格、气质、人格魅力等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下也会受到抑制,导致学生的情感世界变得相对冷漠。

·网络与人机交往的特性对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网络的开放性、双向交互性、即时性等使得网络中把关人的权利被分化,其作用也被弱化,导致信息良莠不齐,对学生的社会化产生了消极影响,如道德意识弱化、人际关系冷漠等。学生长期进行人—机交往,在人—机—人的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逐渐符号化、抽象化。师生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学生向同辈学习人际交往的机会都相对减少。缺乏了一定的学生间的相互激励与教师的言传身教,可能会导致学生合作精神、爱心和自信心的缺失,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不利于其社会化与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人际交往与人机交往的反差增加了师生适应的难度

在人际交往中,师生往往是不平等的,教师处于主动地位,而在人机交往中师生关系趋于平等。在真实情境中,教师主要与本校、本班的学生交往。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教师则可以与天南海北的学生进行交往,学生也可与真实环境或虚拟网络中的教师进行交往。因此,人机交往面很广,而人际交往面相对较窄,这就增加了师生在现实与虚拟、平等与不平等的交往关系中转换并较快适应角色的难度。

发挥网络优势.促进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交往

·重构教育交往价值,走向交往式教育

对教师而言,教育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完善人格,实现自我价值,进而创造自我;对学生而言,教育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不断塑造新我。所以,体现生活价值要求的教育应该是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的统一,并以发展人的主体性、培养健全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此目的性价值引领工具性价值,始终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中的交往就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授受关系,而是一种“生活关系”,师生在“生活”中以完整的人格相互交流和沟通,进行交往和生活,并体验、内化生活的要求,建构自我。

·弘扬主体间性的师生交往关系

主体间性是主体间的“互识”与“共识”。“互识”是指主体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相互理解;“共识”是指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所达成的相互理解,所形成的主体间的共同性和共通性。通过对共同事物达成的共识,主体才能达到深层的互识。因此,主体间的互识和共识是相互作用的。在网络环境下,师生交往关系趋于平等,我们更应该弘扬这种主体间性的交往,把这种精神交往纳入教学目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正确认识网络环境下师生角色与师生关系的变化

网络环境下,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从以知识为基点的控制者转变为以情感为基点的引导者。网络表征方式的变化使师生以同样的存在形式出现在网络上。所以网络中的教师不再是社会的代言人,师生之问在精神上是平等的,新型的师生观应该是一种互相理解、真诚相待、共同进步的关系。

·积极构建网络支持下的师生交往模式

目前关于网络支持下的师生交往模式的研究不多,如何发挥网络优势、实现师生之间真正意义的交往、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问题。笔者以为,可以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特别是借鉴人类学中研究人种志的方法,真正走入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交往生活,通过与师生的接触、互动去了解他们交往的初衷、内容、方式等各方面的问题,构建网络支持下的有效的师生交往模式。

网络对师生交往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交往与传统的师生交往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其特殊性。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师生交往与网络的关系,研究网络支持下的师生交往模式,发挥网络的积极影响,吸取传统条件与网络环境下师生交往各自的长处,实现师生交往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统一,实现师生主体间性的对话,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 篇8

1. 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使用自制的《工业革命》课件(事先制成放在计算机上),展示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家肖像和机器工具,如瓦特、史蒂芬逊以及蒸汽机、火车机头、早期的汽船等,使学生对这一时期有感性认识,激发其好奇心,进而产生学习动力。

2. 确定目标与主题

根据这一章节的内容特点,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主要问题:工业革命,就是用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的一次革命,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1)了解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的主要技术成果。

(2)掌握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的原因。试比较研究美、法、德国等其它国家工业革命的特点。

(3)掌握工业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搜集资料、自主探索

明确了本章节的学习要点,学生就可以对所要调研的问题进行资料搜集(学生在计算机上自主探索)。

4. 网上协作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后,回到学习小组协商讨论交流。教师要考虑稍高于学生智力发展水平通过提问来引导组织学生的整个讨论。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地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通过不同观点的讨论、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学生阅读他人的反馈意见,对自己的思想、信念、感觉和现有知识质疑,参照他人的学习过程来完善自己,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看到问题的不同解决途径,开阔视野。

5. 网上小结

协作讨论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小结。 小结可以是学生(或学习小组)的电子文稿,亦可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化的交流报告,后附有教师的评价和点评。

这种学习模式既有个人的自主学习,又有小组的研讨,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空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网络环境下教学的分析:

1. 深化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

一方面,根据学科内容的难点、重点,自主制作适合教学急需的课件、动画、音频、视频等素材库,以帮助学生的社会知识的建构。

另一方面,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网络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

2. 教师角色的定位 。

网络历史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头脑里自行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 。教师不应是大量的历史信息的灌输者,而应靠自己的学识经验和对学科的把握,引导学生将局部的分散的知识串接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在历史网络教学过程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和资源组织者的角色,这就需要教师要熟悉网络环境下的各种信息技术?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篇9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由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CAI)向网络教学过渡,“班班通”工程逐步建设,“数字化校园”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目标,同时计算机教学已开始从过去单纯的计算机知识教育向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信息工具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向转变;学生也从过去学习使用电脑向现在的使用电脑学习方向转变。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根据现状开展计算机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以便顺利完成计算机教学任务,适应信息化教育发展趋势;在此,我简单谈一下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与学,以此共勉。

一、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及中学生信息技术现状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学科,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使之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终身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面对现在的网络时代,我们需要培养学生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评价信息的能力;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根据上述特点,我们应该选择更加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给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界定和环节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就是指:通过构建和营造具有丰富教育资源且有利于协作交流的网络化教学环境,使学习者在具有一定开放性、自主性的学习情景中,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通过自主选择学习策略、自主运用媒体技术,直至完成既定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由以下环节构成。

(1)提出学习任务,策划学习方案。一节课中最关键的是学习任务,因此,首先要提出学习任务,任务要体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习任务要做到分层递进。

(2)创设情境。情境是指使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所需要的外部学习环境。

(3)自主学习。这一环节可以说是一节课中的最重要的环节,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水平,寻找适合自己能力的学习起点、学习任务的难度、学习资源及学习目标,扩大学习活动的自由空间,解决个体差异的需求问题,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有效的开发。

(4)协作学习。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利用网络的群组功能,组织学生使用Internet及教学资源中心的网络资源,开展小组合作探索、协商讨论、模拟通讯等学习。

(5)检测评价。学习的终结目标是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并能发现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网络环境下教学实践体会

(1)研究学生、分析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师、学生、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素。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层次,要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特点及规律,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顺序;要研究如何突破课程中的重难点,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上较难部分,我适当降低要求以增加学生学习信心;操作性强、实用性较大部分,适当增加教学内容。这样拓宽了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激发了兴趣。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照搬书上的内容,要根据学生层次差别、兴趣爱好灵活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教学,做到有创造性地“传道、授业、解惑”。

(2)创造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的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情绪、兴趣、动机都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其中最直接影响因素是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热心探求未知领域。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情感机智,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可以实时创设教学情景。

(3)“任务驱动,强化实践”

学习是为了应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转化为能力: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实践出真知”,我们要注意讲解和实践的关系处理,在我校,一节课用20分种讲解,剩下20分钟学生练习。在练习的时候,我们不能没有目的去练习,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使他们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知识体系。任务驱动不仅仅运用于上机练习,同样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可忽视,根据任务进行教学设计,将所讲的内容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中。

(四)网络环境下教学带来一些思考

浅谈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 篇10

【关键词】语文阅读理念;网络环境;网络阅读;阅读形态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广阔的学习世界,并为任何愿意获取知识的人提供了学习的权利和机会。这种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它既给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动力,也给我们的从教者提出了要求。

综观近年报章所载,网络为语文教学带来了三个方面的突破。首先是教学模式的突破。出现了诸如个性化语文学习、交互式语文学习等教学模式。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汇集大量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学习语文教学领域的最新知识。其次是教学内容的突破。网络巨大的知识容量为语文教学内容拓展了无限的空间,学生的学习范围已不再局限于那好几年甚至数十年都一成不变的教材。从课堂学习,到课外阅读,只要鼠标轻轻一击,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各种美文名著,精彩句章,任你纵横捭阖,尽收眼底。再次是教学时空的突破。网络使教学活动由课堂扩展到了课外的家庭、社区等任何信息技术普及的地区;同时也使学生可以在四十五分钟以外的任何时间进行上网学习。

一、网络阅读

“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人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对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的过程。”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最根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训练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阅读的材料也不局限于文本,“读”的载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读”的形式是文本阅读,它在现行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在知识骤增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纯文本的阅读材料不免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以“超文本”及“超媒体”的形式的应用性阅读显得更为重要。阅读的范围扩大到了一切可以感受的材料,图片、漫画、flash、视频介绍、音乐、电影等。这种阅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阅读面,来自各方的信息、资源刺激了学生感官体验。因此,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是适应新形势的必然趋势。

二、网络环境中阅读形态

1.主题式阅读

主题式阅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主题式阅读有丰富性、灵活性的特点。主题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艺术方面的;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主题及有关文本可以由教材规定、教师规定或由学生自己选定。这种形态信息容量大、外延宽。

2.选择性阅读

选择性阅读方式指的是学习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博览”的基础上,任意选择文本中的某一点进行“精读”,如专看情节,专看艺术特点,专读某一段等,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当学生阅读时调动自己的知识、思想、情感参与其中,把自己的主观认识注入到文章中去。通过选择性阅读刺激学生的阅读兴奋点,培养了学生主动吸取信息、选择信息的习惯。

3.程序性阅读

程序性阅读指的是教师按照正确的学习策略,规范学生的阅读步骤,学生按程序操作,教师个别点拨,学生经过反复实践,最终形成由单向线性到多向路径的规范化阅读的良好习惯。程序性阅读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掌握多种路径的阅读方法,是引导学生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不被浊浪淹没的一项重要的阅读训练。

三、网络化阅读的模式

网络化阅读以课堂精读、主题研读等模式,激发学生探究性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使学生从被动获知的状态变为积极主动的求知过程。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旨在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技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体验为目的,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自主独立钻研的精神以及创造能力。

1.课堂精读

教师对课文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恰当地将课文与网络阅读教学整合,根据学生语文能力建构的阶段性特点,确定网上阅读的能力培养目标。教师必须考虑课堂情境的设置,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利用网络现有的声音、图片、动画、视频资料等,创造生动活泼的可以激起学习兴趣的情境。除了教师创设课堂情境外,让学生也能够自主设置情境,从因特网上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并进行筛选,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制作演示文稿,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主题研读

网络化语文阅读不仅仅运用于课堂教学,在课后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由于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资源有限,每一个学生不可能同一时段查阅课内学到的知识的相关知识,了解知识的最新动态,发现课内学习的不足等。每个班级虽然有“图书角”,但是普通文本的课外读物,由于知识量、信息量受纸张、版式、刊期以及图书价格等客观物质条件限制,学生阅读收益是有限的。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就能轻松的解决这个问题,网上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喜闻乐见的阅读形式。但网页浏览有很大的随机性,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力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阅读效果。加上网络中的信息纷繁复杂,学生又很容易受次要信息和无关信息的干扰。

综上所述,网络化阅读具有传统阅读无可比拟的优势,网络化阅读的广博性、交互性、简捷性、新颖性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图文并茂,丰富的多媒体呈现形式,又使学生感到信息的接受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更妙的是,它解决了传统阅读无法解决的问题——少慢差费,丰富了阅读量,促进了快速高效阅读能力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2] 李秀兰.《中学网络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3]鲁洁.《网络时代走出异化的洞穴》.《北京教育》,2000.2期

上一篇:毛笔书法基本笔画写法下一篇:学校高三化学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