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和对策研究网络版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和对策研究网络版(精选10篇)

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和对策研究网络版 篇1

论文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的微观决策及政府的宏观决策,严重危害了国家、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利益。本文从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出发,分析会计信息失真对企业和社会经济所造成的种种危害及其形成的原因,并寻求合理恰当的对策。

会计信息是市场经济中最为重要的信息,企业为了自身的经营管理和战略发展需要它,投资者为了投资的正确性和回报的保证需要它,政府为了掌握国民经济的整体状况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它。离开了会计信息,市场经济便无法正常的运转,会计信息是市场经济赖以生存的基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信息失真给企业本身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危害,已经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拟就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危害、原因及对策作一些探讨。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和危害: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会计核算的依据不真实或反应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虚假,不符合实际情况。会计信息失真,是目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较普遍的现象,会计信息失真表现为多种形式:第一、从表面方式上来看,人为操纵会计信息使会计报表成为“万用表”。有的企业送给意向联营单位的是“如意表”、送给开户行的是“高兴表”,送给税务部门的是“叫苦表”,企业留存的是“如实表”。其根源是法制观念淡薄监督不利。第二、从会计处理来看,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有:会计凭证反应经济业务不实,会计帐户记录不实;会计报告失真,会计处理方法不符合一贯性的原则,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等。其中以会计凭证反映经济不实尤为严重。

由于以上会计信息失真的种种表现,给社会企业造成严重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导致企业亏损。

第二、会造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缺乏依据,干扰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秩序,诱发经济犯罪。

第三、会计信息失真,会导致国家或地方财政收支预算的编制出现方向性错误。第四、会造成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使国家财政收入锐减。

第五、会给投资人、债权人、潜在信息使用者造成决策误导,难以发挥会计信息在市场经济中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影响经济发展。

第六、会促使一些单位和个人谋求不正当的利益,滋生腐败导致堕落,败坏社会风气。纵观上述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特征和危害,会计信息失真已是目前经济活动中存在的较普遍的现象,所以我们有必要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背景进行探讨。

(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从表面上看是管理问题,或是单位领导或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而深层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1、企业改革的不完备性,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第一、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现代企业制度还未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企业产权关系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但在我国由于长期计划经济影响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步履艰难,即使是在已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企业,也只是从形式上、表面上进行了改革,与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相差甚远。由于权责不明确,企业经营者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隐瞒或虚报经营成果,对外提供信息各不相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第二、目前我国人事制度改革滞后,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由于我国人事管理

制度还未市场化,企业职工的流动困难重重,会计人员属于企业的职工,其业务工作开展要受企业领导的指挥,不少会计人员为了保全自己而放弃了监督权利,从而使会计信息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

第三、收入分配制度和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不适应经济的发展,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合理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会使生产经营者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事实求是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由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还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企业与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大,企业的经营成果与经营者收入联系的紧密度低,对经营者的积极性激励不够,会导致一些企业经营者为了个人利益或小集体利益铤而走险,违反财经法纪做假帐,设帐外帐,私设“小金库”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2、会计管理体系的不完善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又一重要原因。

现有的会计理论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还不能满足完全客观地反映经济业务的需要。如会计期间的假设,是人为地划分时期,其结果必然与客观事实有差距;货币计量假设,假设币值不变,遇到通货膨胀时,货币计量假设基础上核算的会计信息就不能如实反映客观、真实的情况;重要性原则,是将重要的事项单独反映,不重要的事项合并反映,由于合并了相对不重要的事项使会计信息与业务原貌有出入;谨慎原则在应用时,预计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少预计或不预计可能发生的收入,使会计信息带有估计成分,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督机制不健全是导致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会计核算,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基本上已与国际接轨。但任何完善的法规制度,都无法阻止一些利益主体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要杜绝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关键在于依法执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之一。

4、企业会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也是影响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原因。会计人员本身的素质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有很大关系。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和计量生成的,因而免不了要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估计、判断与推理。由于一些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的局限,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不可避免的使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使会计信息出现不实。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从宏观方面讲,要真正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监督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使企业、单位在法制的轨道上正常营运;从微观角度看,应加强单位内部制度的建设,强化内部监督。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从宏观上来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从根本上讲,会计理论和会计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属于改革中的问题,有些是旧的体制向新体制转变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只有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才能使企业自觉遵守经济规律,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

(二)改革我国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企业用人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程序办,充分引入竞争机制,要建立起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经营者业绩和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改革单独依靠未经核实的“数字”来评价企业经营者的业绩。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下,在收入分配上要实行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并借鉴国外的先进分配方式,如年薪制等。

(三)健全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监督,建立完善的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体系,使虚假的信息一产生便受到严厉的查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的生命。对于虚假的会计信息,在有关法律法规中要明确界定,同时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把编

造虚假会计信息同制售假冒商品一样,严惩不怠。

从微观上来分析。

(一)建立以强化内部管理为中心的会计理论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制定财务监察及内部稽核制度,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各种财产物资,财务收的审批,领报制,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一个良好的会计基础。

(二)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首先,会计人员应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其次,会计人员应具备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并熟悉会计处理程序,精通会计法规,会计制度,能及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要经常性地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使其知识不断更新,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三)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认真执行《会计法》,发挥会计的核算监督职能,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规范整个会计处理过程,建立健全稽查制度,内部牵制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轮换制度,为会计信息报告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会计信息失真在源头就实施有效预防与控制并把制度落实到实处,取得实效。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社会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信息的质量,想方设法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认真了解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认清危害。只有这样,才能将会计信息运用于决策过程,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和对策研究网络版 篇2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

(一) 会计制度体系不完善

首先, 制度内容不健全。虽然会计制度对业务处理作了详细规定, 对违法行为也作了相应处罚, 但制度还是不够完善, 没能涵盖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所有行为, 对无意失真和故意失真的区分不明确, 导致企业易出现无意失真, 或采用故意失真谋取私利。其次, 制度执行不到位。会计制度的不完善、奖惩机制的缺失、执行步骤的不完整, 造成会计人员法制观念薄弱, 在处理会计业务时不按制度行事, 导致会计信息丧失真实性。最后, 制度更新不及时。会计业务处理应当遵循最新规定, 但由于会计制度在不断变化, 尤其是最近几年会计准则变化极大, 部分企业未能及时更新制度, 致使会计信息无法正确反映真实情况。

(二) 领导干部的非法干扰

领导干部的非法干扰造成主观意识上的会计信息失真, 即故意失真。领导层为了企业本身或相关主体的局部利益, 不顾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 授意并指使会计人员造假, 导致大量会计造假案的发生。虽然会计人员是会计造假的实施者, 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大多数会计造假主要责任在各级领导人, 他们在技术上的介入程度较低, 但在决策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从管理体系来说, 会计人员是从属于企业领导的, 当领导要求会计进行造假时, 虽然会计人员可以用法律法规拒绝, 但长期而言, 这是无济于事的。因为领导是不会允许与他作对的员工存在于公司, 所以多数会计人员迫于生计选择服从命令, 进行有意识的会计造假。

(三) 内外监督执行不到位

第一, 内部审计不完善。大部分企业的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不合理, 岗位分工不明确, 人员牵制关系弱化, 内部审计被企业领导所控制,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普遍存在。第二, 政府监管缺乏有效性。当前, 审计局、税务局、财政局是政府监管的执行主体, 但许多地方管理部门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违法不究, 甚至与企业存在权钱交易, 导致政府监管无法充分发挥监督职能。第三, 缺失社会监督。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社会监督主体, 未能坚持“公正、客观、独立”原则, 受自身利益驱使与企业合谋, 在审计过程中走形式, 甚至出具虚假审计报告, 成为会计信息失真的协同者。

(四) 会计人员自身素质差

会计人员自身素质差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又一深层原因。有些会计人员文化知识欠缺, 判断能力不足, 做事粗心大意, 工作作风和职业习惯不佳, 基本素质难以满足会计岗位要求;部分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工作经验不足, 实践能力较差, 无法胜任难度系数大的会计工作;有的会计人员不了解财经法规和企业制度, 自身道德修养差, 未能做到“常在河边走, 就是不湿鞋”, 缺乏精通的政策水平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会计人员自身素质差, 业务处理时不自觉违反规定, 或会计工作无法满足要求, 或惟命是从编造虚假信息, 或会计处理马马虎虎出现差错, 这些都致使会计信息严重缺乏真实性。

(五) 法律层面规则原因

我国法律法规对企业会计的规定间接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税收负担重。福布斯公布的税收统计指数排名中, 中国高居第二, 企业不仅要缴纳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 还要多缴纳通货膨胀和财政拮据导致的实际税负多出名义税负的部分, 高税收促使企业利用法律缺陷, 采取合法但不合理的手段粉饰报表,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第二, 处罚力度小。会计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的处罚一般都是责令改正、罚款等, 很少出现退市、暂停营业等严重处罚, 就算轰动一时的绿大地造假事件, 也只是以罚款告终。违规的巨大利益与低廉的机会成本, 促使企业剑走偏锋违反规定, 导致会计信息真实性降低。

二、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 健全会计制度体系, 优化会计系统环境

第一, 完善制度内容。区别故意失真与无意失真, 细化会计业务处理规定, 量化违法乱纪处罚内容, 弥补会计制度漏洞, 不给会计信息失真留下空隙。第二, 落实会计制度。建立奖惩机制, 规范执行流程, 增强法制观念, 杜绝关系主义, 提高会计制度执行效果, 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发生。第三, 及时调整制度。时刻关注经济领域法制法规, 适当调整更新会计制度, 保证会计业务符合最新规定, 有效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二) 改革现行管理体制, 坚守会计独立原则

为了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应当改革现行管理体制, 实行会计委派制度, 坚守会计独立原则。会计委派制指的是政府部门或企业所有者委派会计人员, 监督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的制度, 是对会计队伍管理体制的新尝试。在会计委派制下, 会计人员的人事关系、工资薪酬均是由政府或企业产权所有者管理。因此, 实行会计委派制, 能够摆脱会计人员与企业领导之间的依附从属关系, 使会计人员更好地履行职责, 提高会计工作的独立性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 提高监督执行力度, 强化内外监督职能

首先, 完善内部审计。落实内部控制制度, 科学设置机构人员, 明确会计岗位分工, 强化人员牵制关系, 增强内部审计独立性, 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其次, 健全政府监管。规范地方政府部门的监管工作,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保证政府监管充分发挥监督职能。最后, 加强社会监督。会计师事务所应当端正执业态度, 在审计过程中恪守本分, 严格审计, 提高社会监督有效性, 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四) 加强职工素质管理, 建立会计人才队伍

加强会计人员招聘管理, 建立会计人员基本标准, 雇用符合岗位要求职员, 改善工作作风和职业习惯, 保证会计人员基本素质满足工作要求;开展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 弥补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漏洞, 培养系统性的知识结构, 促使会计人员不断更新、拓展、补充知识与技能, 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大力宣传财经法规和企业制度, 建立会计道德守则, 提高会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道德修养, 杜绝以权谋私行为的发生, 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五) 完善现行法律法规, 加大违法处罚力度

法律法规是会计行为的限制, 是违法行为的制约, 应当完善现行法律法规, 加大违法处罚力度, 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适当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弥补法律法规缺陷, 防止合法但不合理的利润操纵行为,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会计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 充分考虑会计信息利益关联方对会计行为的影响, 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其行为加以限制, 提高法律法规对企业单位、领导干部及会计人员的处罚力度, 将企业会计行为引入合法化、规范化的轨道。

总之, 随着会计信息重要性的提高, 会计信息失真逐渐受到各领域的关注,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本文立足于会计信息失真特点, 从制度体系、管理体制、监督控制、素质管理、法律层面五个方面,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鉴于作者理论和实务的局限, 所探讨的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及对策研究难免有所偏颇, 希望能够对相关企业有所帮助。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会计信息在经营管理中的地位越发突出,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会计领域的“顽疾”, 干扰了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判断, 危害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 加强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 是提高经营决策科学性的有效途径, 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必要措施。文章从会计信息失真的特点出发, 深入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为加强会计信息失真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深层原因,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霍香芬.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及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 2011 (14) .

[2]罗雅凌.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和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36) .

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和对策 篇3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对策

0引言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但近年来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令人堪忧,会计造假屡禁不止,会计丑闻不断爆出,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成为社会谴责的焦点,会计信息直接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微观决策及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严重危害了国家、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1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数据和披露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不能如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状况,从而使会计信息失去了应有的分析价值,甚至导致决策失误。具体表现概括如下:

1.1随意增减利润。利润指标成为个别领导调节的“蓄水池”,想高就高、要低就低,“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不遵守国家法律及财务会计制度,随意调整利润,随意改变费用、成本的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或少列成本费用,造成企业损益不实。

1.2设置帐外帐,私设小金库。企业为达到某种目的,或为满足某种需要,设置两套或多套帐薄,编制两套或多套报表,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1.3资产、所有者权益不实、数字不准。固定资产、存货帐实不符,账面反映的投资与企业实际的投资不相符,投资收益确认不及时等,这些问题导致资产管理混乱,造成家底不清,账实不符。

1.4原始凭证失真。原始凭证是会计工作中最基本的帐务处理依据,同时也是审计财务报表数据的直接书面证据。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一些企业单位为了满足局部小团体的利益不惜铤而走险,采取伪造、变造等手段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资料。

2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2.1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保证其质量的第一道防线。然而目前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一方面是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有的会计人员长期不学习,业务不精通,对国家的经济政策、法规、制度更是知之甚少。

2.2谋求不正当的经济利益一方面有企业会计人员违背经营者内部控制的意愿,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另一方面有会计人员在企业经营者教唆、授意下参与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以达到经营者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

2.3会计管理体制不健全,对会计人员利益保障不力《会计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薄和其他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同时《会计法》还要求会计人员对单位领导的知法犯法、弄虚作假行为必须加以抵制,要向主管部门反映。但在我国现行管理体制下,单位会计人员从属于单位负责人的直接领导,其经济利益直接由单位负责人所掌握和决定。所以违法干预会计人员工作,授意、强令会计人员篡改会计数据,假造会计资料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对单位领导弄虚作假行为抵制举报的结果往往会招来打击报复。

2.4会计监督体系不完善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外部监督共同构成我国的会计监督体系,但它们之间的职责、目标、实施手段及承担的责任等存在很大差异。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困难重重,会计人员作为监督者并不具备独立地位,特别是其利益关系依附于本单位和本单位领导人,监督一般很难坚持下去,无法按制度规定发挥其监督作用。国家监督有来自审计、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的监督,但这种经济监管标准不统一,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无法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发挥监督作用,在执法的深度、广度上还远远不够,没有形成威慑力,影响了其实际效果和长远效用。社会监督主要来自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督。

2.5违法处罚力度不够获取丰厚的额外收益是经营者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主要目的。会计造假几乎不消耗物质成本,只需玩弄数字游戏,便可获得巨额利润。只要收益大于成本,企业就有存在会计信息造假的动机和需求。会计造假的成本主要是受法律惩罚的成本,而收益包括货币与非货币的收益,当前与将来的收益,有形的与无形的收益等,并且受益人很多,包括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主管部门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中介机构等。从实际执行情况看,会计造假案被查处的概率很低,即使已被查处的造假大案,由于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较差,单位负责人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很少,大多只是罚款了事。正是由于这种造假违规所得收益远大于所付出的成本,才进一步助长了会计造假行为的滋生和蔓延,致使会计造假屡禁不止,愈演愈烈。

3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3.1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首先会计人员应当苦练“内功”,具有广博的知识,不仅要具备扎实深厚的业务知识,而且还应有法律、经济、外语、数学等相关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等,同时特别应具有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其次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提高法制观念,使其认识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严肃性,自觉要求做一名合格的会计工作者。同时可以建立会计从业人员的信用档案,广泛宣传诚信思想,使会计人员真正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原则、不做假账”。

3.2完善会计监督体系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必须构建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即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部门监督。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具有自律性,是会计监督体系的基础;社会审计监督具有鉴证性,是会计监督体系的补充;政府部门监督具有权威性,是会计监督体系的主导。健全会计监督体系主要抓好以下方面:首先在企业内部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到财务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和相互制约;在政府部门监督方面应使监督在宏观调控下进行,建立起检查和处罚的联动机制,各部门之间通力合作,从各个方面堵截违法作假的通道;在社会监督方面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督审计作用,建立长效机制。

3.3改进完善会计管理体制我国现行会计管理体制,会计人员的人事、经济关系直接依附于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他们往往不得不按领导意图违反原则办事,会计人员的监督作用流于空谈。会计委派制作为一种新的会计管理体制模式,经过几年的实际,取得了初步成效。减少了会计人员对企业和企业领导人的依附,在一定程度上堵塞了财务管理漏洞,有效控制了会计信息虚假现象的发生,同时也遏制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为加大推行会计委派制的深度和广度,需要研究和探索一系列的有效机制来保证其顺利实施。

3.4建立完善适应经济发展的会计理论体系针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参考国际会计惯例,学习国际先进的会计信息管理方法,及时修改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的会计核算准则。加强准则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及会计处理方法变更的约束能力,提高其普遍适用性及相对稳定性。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进行严格规范,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尽量减少对同类或相似业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从而减少会计人员人为估计判断的范围,使其估计判断有章可循。

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和对策研究网络版 篇4

会计信息失真形成原因的分析及其对策的探讨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企业的会计信息与企业的市场价值发生的背离.失真的会计信息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扰乱资本市场,进而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如今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和蔓延的大背景下,提高会计信息可信度成为我国企业应对危机,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宏观政策、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工作人员等角度入手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形成原因,进而探讨了提高会计信息可信度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作 者:朱桂华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457000刊 名:现代商业英文刊名:MODERN BUSINESS年,卷(期):”“(26)分类号:关键词:会计信息 失真 会计监管

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和对策研究网络版 篇5

1、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1.1外因。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失真的外部原因,主要包括制度和监督两方面,会计制度的缺陷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缺乏有效监督机制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够健全,相关法规建设存在一定滞后性,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客观反映资金流向及经济发展状况[3]。除此之外,由于我国监督机构尚未形成长效监督机制,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缺乏必要的监督,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信息失真留有空间。对行政事业单位违法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社会工作的监督并不具有约束力,内外监督未形成有效合力。

1.2内因。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因,主要是指财会工作人员方面。由于相关工作人员不具备一定的会计审核、处理、预算能力,缺乏系统、专业的知识,对国家法律法规及工作准则的认识不充分,因而工作中缺乏必要责任感,会计核算和信息处理时随意性较强。同时,由于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未落实到位,相关工作人员责任意识缺乏,在信息失真时很难承担起自己的职责,甚至存在责任相互推诿现象。

2、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失真的具体对策

2.1重视外因,完善相关制度。

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和标准是避免信息失真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这就需要不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单位资金收入与支出与国际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相符,以科学、精简、高效为原则,通过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制度的建立,使各岗位各司其责,相互制约。同时,还要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将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规范和约束财务会计行为,防错纠弊,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活动各个环节着手,将弄虚作假现象扼杀在摇篮中。除此之外,还应不断完善外部监督体系,通过财政、纪检、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严厉打击单位违法违规行为,并健全会计从业资格的办法制度,杜绝无证上岗。这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巨大力量,使之与财政、纪检、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形成合力,使违法乱纪的现象无处遁形。

2.2强化内因,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防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离不开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人才队伍。为此,应加强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通过业务技能培训的方式,进一步夯实后续教育,让会计人员具备一定资质和水平,确保财会工作的有序、高效进行。行政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和交流机制,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充实会计队伍,并以委派、考察、经验交流等形式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和奖励机制,坚持持证上岗,通过必要的物质奖励激发会计人员的工作热情,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此外,还要重视职业道德建设,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案例教育等方式,让会计人员了解违纪的后果,实现激励和警示的有机统一。

3、小结

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危害及原因 篇6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通过借鉴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有大幅度提高。然而,对于投资者来说,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依然存在。本文由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与表现形式入手,分析会计信息失真危害与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措施,旨在提升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能力,推动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负面影响;管理现状

自1948年英国《公司法》(Companies Act)开始,“真实与公允”一直作为英国会计信息质量框架的最高标准。这一提法的影响是深远的。此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在规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时,都将可靠性纳入基本要求的范畴,而真实性是可靠性的灵魂。我国提出的“新会计准则”的基础准则第十二条中也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做出了规定。9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IASB共同发布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历史性地将“可靠性”调整为“如实反映”,与相关性共同列为基本的质量特征。由此可见,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真实性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但仅仅有规则制定者的重视是不够的,会计信息从没有因为严格的规范而给予信息使用则足够的信心。从最早的南海公司事件,到安然事件,再到国内的蓝田股份、银广夏等案例,人们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担忧从未减少。笔者通过分析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以下称“质检公告”)发现,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相比之前的事件,没有很大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与表现

1、会计凭证信息失真

在原始凭证管理中,时常会发现原始账目造假现象,主要表现为虚开发票。如2的“质检公告”中提到,安徽皖能股份有限公司部分子公司粉煤灰收入等重要财务指标缺少会计凭证,无法核实确认。原始凭证信息失真易造成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人员难以根据原始凭证判断资金流动流动情况,企业财务管理的预测分析功能弱化,企业管理人员无法有效判断未来一段时间内资金消耗情况,易出现资金浪费。

2、收入信息失真

收入信息失真也是一种较为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情况。部分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缺少职业素养,利用职务之便将部分资金转移;或自身综合能力不足,未完全统计资金情况,造成会计信息空白。收入信息失真的主要危害是造成企业资金丢失,对企业效益产生负面影响;同时,部分财务管理中的违法现象影响企业正常统计会计信息能力,最终演化为会计凭证信息失真现象。

3、会计披露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披露信息失真主要通过粉饰财务报表,虚报企业营业额,来达到稳定债权人、股权人的目的。一般情况下,会计披露信息主要存在于上市公司中,由于上市公司多属于大型集团,其经营结构、管理结构、生产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而上市公司的会计披露信息,涵盖了子公司、母公司及其他合营公司的整体财务现象,所涉及的范围广;同时,子公司、母公司等在财务管理中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又相互联系,任何一家子公司(或母公司)资金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上市公司整体效益,最终引发债权人、股权人群体动荡,影响企业管理,而部分企业为规避这种风险,刻意制造出会计信息披露失真情况。

4、资产、利润不实

这是最为普遍的信息失真现象。大多会计信息符合《企业财务会计准则》,但灵活运用准则,借口职业判断,虚增资产和利润。如20“质检公告”中,家乐福(中国)管理咨询服务公司向处于非持续经营状态下的关联方发放委托贷款9200万元未计提减值准备。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存在多计资产287万元、少计收入6803万元等问题。

上述失真是从会计信息内容的角度总结出来的。不仅如此,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审计证据不合理、内控缺失也都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为什么在准则指定机构的努力下,会计信息质量仍然不能让投资者满意呢?答案应该从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理论根源说起。

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吴联生提出会计信息失真原因的“三分法”:规则性失真,违规性失真,行为性失真。规则性失真指示会计准则和相关规范制定得与现实中会计所要揭示的规律不相符;违规性失真是指生产会计信息的人员有违规的动力,其中强调经理人负担主要责任;行为性失真是指生产会计信息的人员由于没有充分理解相应的规章制度,或者规章制度天然具有灵活性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是会计信息交换的市场上,各方参与者作为人的局限性。吴联生(2003)也提到了人的局限性,并做出了详细的哲学原理阐述,但他仅仅将人的局限性作为行为性失真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继续推广到规则性失真和违规性失真。

会计信息的参与者分为供需两方阵营。供应会计信息的是企业的经理人和会计人员;需求方是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甚至包括其他社会公众(对该企业的产品有需求)。需求方数量过于庞大,无法全部参与决策,为了平衡需求方的信息不对称,政府需要介入。此处暂不考虑独立董事制度,因为笔者认为我国独立董事有效性有待研究。参与者就可以归纳为、政府、经理人、会计人员三类。每一类参与者的局限性对应着“三分法”中的一个类别的会计信息失真。

1、企业会计监管体制不健――规则性失真

吴联生(2003)认为规则性失真的理由会计域秩序和会计准则的不相符。会计域秩序是指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会计所赖以存在的契约关系形成的自然秩序。如同市场经济一样,是供需双方的冲突碰撞,经过“看不见的手”漫长地调成,形成的自然秩序。会计域秩序与会计准则的偏差造成的不真实是无法避免的,因为制定准则的人无法完全掌握所有会计相关的契约,也无法把它们完全整理归纳成知识,再用可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规则性失真源于准则制定者的局限性。

2、企业利益观念不正确――违规性失真

违规性失真的根本原因被吴联生(2003)解释为信息不对称。他还提到经理人和会计人员作为人力资源投入到企业,与投资者的非人力资源相比,对公司的控制最为直接,有较强的信息优势。企业和经理人的代理关系,让经理人有追求短期利益的动机。由于公开募股,企业投资人的流动性很大,大多投资者不用为企业的明天负责,也提高了对短期利益的需求。会计人员是听从经理人的掌控,投资者也没有太大的选择权,因此主要的责任人是经理人。如果经理人能保持会计诚信,那么违规性失真不太可能发生。违规性失真主要原因是经理人的局限性,经理人的行为没有得到足够的约束和监督。

3、会计人员的认识与工作能力有待提高――行为性失真

行为性失真的原因显而易见。理想状态是,会计人员都能充分掌握会计知识,拥有全局观,能够在准则灵活的地方发挥职业判断,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公允。但这很难达到。另一个解决途径就是消除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如杨胜雄()所说,如果完全消除会计准则上的灵活性,虽然能解决行为性失真的问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必然受到影响。

三、会计信息失真管理的几点措施

第一,针对规则性失真,政策制定这应该加深会计概念框架的建设,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在出现具体问题时,要深入探究原因,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第二,违规性失真应明确责任人,完全将会计人员解脱出来,可以效仿美国会计准则中提出的“检举人”(whistle blower)保护措施。第三, 对于行为性失真,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尤其是对职业判断方法的知道。同时,会计准则的灵活性的减少只能作为应急的监管措施,不能长期依赖。下面提出一些具体的管理措施。

1、优化内部治理结构,防范会计信息失真

首先,要做到职权分离(segregation of duties)。这是借鉴美国会计准则对内控的规定,即授权、交易、记录的职责应该分开。其次,要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甚至整个企业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信息时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减少人工操作,从而降低信息失真的非系统性风险。最后,企业要降低财务管理的复杂程度。仲兴康等指出,部分企业财务管理组织结构复杂,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风险因素。第一,实施“扁平化”管理方案,逐步破除传统的垂直管理结构,实现管理结构优化,通过减少企业干预会计初次审计结果,最终达到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第二,实施灵活管理方案,注意管理单位对会计审计工作的干预,充分发挥会计工作的自我监督作用,调动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最终实现会计信息与企业会计信息需求的统一。

2、改进企业会计信息处理方式,提高工作人员工作能力

在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应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范围,依靠局域网与网络,将企业财务管理信息有效的传达给相应部门,保证会计信息传达的真实、有效;同时,应积极在会计信息整合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确保财务信息能贯穿财务信息整理的整个流程,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发生。其次,应定期开展会计工作人员教育工作,在进行职业道德修养、职能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在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养的同时,使其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指失真的严重性,降低人为因素对会计工作的影响;最后,推行新型工作方案,鼓励不同会计人员之间相互监督,以进一步控制信息失真风险。

参考文献:

[1]陈婉璐,葛壮.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原因和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会计务实),,3(09):132-134

[2]何涛.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危害及其原因[J].财经界(财会研究),2014,3(11):214-215

[3]赵耀,乔贵涛,张健.会计准则变迁的经济后果研究――基于信息质量和权益资本成本视角[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01):166-167

[4]李向利.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危害及防治对策[J].时代金融,,5(20):23-24

对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篇7

一、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概述

1. 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

(1) 是会计凭证失真、账簿混乱。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的使用上, 不能够严格的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来进行设置, 会计账目的核算缺乏系统性, 账目混乱, 会计账簿记录不实, 伪造、篡改、涂改会计凭证, 常见的方式为扩大或缩小金额达到隐匿事实的目的, 会计凭证的要素填写不全、收支不能明确划分、虚构收入、普遍存在“账外账”收入不入账, 提前结账现象, 导致会计账簿管理混乱, 会计凭证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经济活动。

(2) 是财务会计报告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财务情况说明书、会计报表附注构成, 是会计核算的最终结果。报表与报表之间的数字人为调换, 做数字游戏, 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虚假报告, 会计报表附注内容更换时隐瞒真实经济活动, 向报表使用者揭示错误信息。不真实的会计数据造成报告信息与会计主体本身的实际信息不符的现象。

(3) 会计政策的变更处理方法不当。一是国家规定的会计政策已经发生变更, 而企业仍沿用旧的会计政策;二是会计政策变更要求用追溯调整法, 而企业为了达到少计成本费用等目的而采用未来适用法。

(4) 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现行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 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充分、不真实、披露时间不及时, 出现虚假、隐瞒、遗漏信息, 阻碍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

2. 会计信息失真的巨大危害

(1) 掩盖了单位经济活动的真相, 严重影响了国家宏观决策的正确性, 给国家经济建设造成了混乱, 削弱了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造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缺乏依据, 干扰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秩序。

(2) 由于会计信息失真, 企业偷税漏税行为严重, 也有少数人利用虚假经济业务骗取国家财物给国家资产造成重大损害等, 致使国家税款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

(3) 会给投资人、债权人、潜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决策的误导, 难以发挥会计信息在市场经济中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 影响经济的发展。

(4) 助长了虚假之风, 为贪污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使一些单位和个人谋求不正当利益, 滋生腐败导致堕落, 败坏社会风气, 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能有效防止财务活动中诚信缺失的问题, 也是确保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行和经营管理、健全法人治理的重要基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基础十分薄弱, 目前相当一部分公司的管理当局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不重视, 有的内部控制制度非常不健全, 有的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 但从总体来看, 仍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一些公司受利益驱动, 重经营, 轻管理, 内部控制的网络不健全, 控制制度的完整性让位于业务发展, 以至于既定的内部控制失控。另一方面, 我国的内部控制偏重于事后控制, 主要以补救为主, 导致内控成本较高, 收益较小, 使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无法有效地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

2. 会计监管体系不利

我国的会计监督主要由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内部监督构成, 这三个部分的监督仍然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监督职能未能很好发挥。首先, 外部监督方面主要是行政执法机构, 财政、税务、审计、物价、工商等部门各自为政, 对企业的违法违纪行为都没有负责任的态度, 遇到难题就相互推托;社会监督主要是以注册会计师审计来实施, 审计中介机构之间的不正当竞争以及部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低下使社会监督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内部监督没有真正的独立性, 大多数企业并为给予相应的重视, 使之形同虚设。总之, 这三方面的监督并未从实质上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督体系。

3.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不合理

当今, 对企业业绩的考核评价主要侧重于企业的经营成果, 而不关心产生这种结果的程序或过程是否合理。因此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把注意力集中在利润和资产收益率等评价指标上, 而不从其他方面来考核;这种只关注企业的经营结果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 而忽视企业是通过什么程序或采取哪些策略来达到这种成果的。业绩评价体系促使了企业会计造假及违规交易等一系列违法违规的行为发生, 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4.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制约

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是会计制度的具体执行者, 直接受聘于单位负责人, 并对其负责。会计人员的任命、晋级、工资和奖金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单位负责人手中, 会计人员对单位负责人存在利益上的依附关系。这样, 会计人员在工作中缺乏独立性, 只得听从领导的摆布。虽然在新《会计法》中强化了单位负责人负会计责任, 但在当前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之下, 会计人员的依附地位及其利益得不到独立的保障, 必然造成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无法落到实处, 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无法得到保障。

5.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法律功能主要是对人的活动进行约束和规范, 但任何完善的法律制度, 都无法阻止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 要杜绝违法乱纪行为, 关键在于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之一。一些企业的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因此对法律孰视无睹, 法律观念极为淡薄, 一些执法机构也往往有章不循, 执法时随意性大, 从而助长了部分经营者的违法行为, 使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朝量化方向发展。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1. 加强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是为提高各项经济活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 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而制定的业务操作流程、控制措施的总和。内部牵制制度、内审制度是发现、防范造假账的发生、防范会计信息失真。建立并执行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监督的关键, 对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经营管理、防止舞弊具有重要作用。

2. 完善社会监督

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 让注册会计师发挥社会审计的公正作用。必须保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公正性。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监督, 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客观、公正、廉洁。明确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审查鉴证的法律责任, 使社会监督真正成为社会经济的“经济警察”, 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严肃性。

3. 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使企业不必编造虚假会计信息

建立和完善对经营者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使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利益尽可能趋于一致。改变目前仅以经济指标为主要内容的单一的考核办法, 全面引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既对企业进行财务评价, 也依据非财务的指标对企业内部的经营过程、企业外部的顾客满意程度和企业未来的战略发展前景进行评价。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评价模式, 采用但并不依赖财务评价方式, 只要企业经营者会得到较高的报酬, 经营者就没有必要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4. 建立健全“会计委派制度”

真正提高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 使其在工作中不受行政领导的干预、利益不依附于单位领导, 处于“被保护”的工作环境和状态中, 进一步推行“高薪养廉”, 提高会计信息失真的成本、代价, 从源头上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真正发挥会计监督职能作用。

5. 完善法制建设, 严格执法

治理会计失真关键是要完善法制建设, 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漏洞现象的发生,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首先, 要加大《会计法》的宣传力度, 确保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能够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确保企业领导、会计人员等自觉守法, 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其次, 要加大执法力度, 进行必要的处罚, 要严肃处理, 使会计信息在法制的维护下恢复其本来面目。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财务会计正沿着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发展, 而且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得重要。真实性是会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 但当前由于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等方面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仍较严重, 已经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顺利运行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文章阐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樊珂辰.如何看待会计信息失真问题[J].财政与发展, 2006, (5) [1]樊珂辰.如何看待会计信息失真问题[J].财政与发展, 2006, (5)

[2]贺鲲鹏.虚假会计信息的法律规制[J].经营与管理, 2009, (1) [2]贺鲲鹏.虚假会计信息的法律规制[J].经营与管理, 2009, (1)

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篇8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对策

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越快,对会计行业的要求就越高。会计工作在国家、企业、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所呈现的内容和数据与客观事实是相悖的,根本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主体的经济状况。那么该企业的会计信息也就毫无分析价值,如果领导者依靠不真实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那由此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都是无法估量的。近几年以来,国内外社会都源源不断的爆出会计造假等方面的丑闻,把会计信息失真这一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危害了国家、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利益,所以,严谨认真的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且制定相应的对策,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

1.利润随意增减。有些企事业单位的领导,把企业盈利利润指标当成一个可调节的“伸缩尺”,想让利润指标上升就调高,反之就调低。完全无视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随意的改变成本的支出费用或者拒绝按照国家所规定的标准制定计算利润的方法,这也就直接造成了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损失或收益的不实情况。

2.私建小金库,制作帐中帐。有的企事业单位私自违反会计制度规定,为了满足领导或其他非法需要,竟然私自建造属于自己的“小金库”。在建立账簿和财务报表的时候额外增加了几本账簿或多套财务报表,这一行为造成了相关单位报表使用者根本不能通过账簿和报表来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情况和盈利情况。

3.原始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工作中最根本的财务处理凭据就是原始的会计凭证,在相关单位对企业进行财务审计时将会被作为直接书面证据而上交。在现实工作中,一些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者或者财务工作人员,为了满足个人私欲不惜以身试法,胆大妄为的伪造、变更会计信息数据以及相关资料,这将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也给企业形象造成极坏的影响。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会计管理体制不健全

《会计法》中明确规定:任何企业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强迫会计工作人员伪造会计凭证、账簿等会计资料,若单位领导知法犯法,会计人员必须要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情况。对会计信息弄虚作假的领导必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虽然《会计法》中对会计人员行为准则的各项制度都有明确的要求,也规定了在发现领导有违纪现象时要直接向主管部门反映。但是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下,会计从业人员要直接听从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会计人员的工资发放和职位升迁均由单位负责人全权做主。所以就会产生领导人员暗示、强行命令会计人员对会计数据进行篡改、伪造等现象的发展,并且这种事例不在少数。当会计人员对领导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抵制并且举报的最终结果往往是被企业直接开除或进行打击报复,甚至严重威胁会计人员的生命安全,使得会计人员敢怒而不敢言,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也愈演愈烈。

2.盲目谋求个人利益

高薪、高职这些利益因素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被部分追求一己私利的人所追捧,某些领导人员为了获取漂亮的经营业绩而操纵强迫会计人员制造不实的会计信息。同样,也有一部分会计人员违背了自己的信念,在金钱的诱惑下变更会计信息,挪用或侵占企业财产,这样的行为在当今社会已是屡见不鲜。而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也给企业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若不及时查找漏洞,后果不堪设想。

3.对违法行为惩处力度不够

为了给自己谋取最大的金钱收益,当造假的收益大大高于成本时,部分经营者就会铤而走险,产生在会计信息上造假的想法,只要在数字上有技巧的进行改动,就可以为自己创造巨额的金钱收益,这一诱惑无论对领导人员还是会计工作人员的影响力都是致命的。而这些人员敢于肆无忌惮造假的原因还在于一般情况下,会计信息造假被查处的几率非常低,一些严重事件发生后对直接负责人并没有追究严厉的刑事责任,只是进行罚款而已。这也使造假行为得以萌芽和蔓延。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1.建立健全会计管理体制

企业内部的监督、审计部门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构建完善的会计管理体系。首先,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当做到财务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保证会计人员岗位定期轮换。政府部门也要建立严格的监督体制,多方面多角度的监督可能发生违法违规的部门,承担社会监督职能的会计师事务所也要充分发挥监督审计作用,只有社会、政府、企业的监督职能做到三位一体时,这样的机制将会是长久并且有效的。在加强内部监督体制建立的同时,企业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及时制定和完善适合国情和企业发展的全新核算方法,借鉴国内外先进会计信息管理方法,对本企业内部的会计计量准则进行严格规定,使会计从业人员对同样的业务处理方法有章可循,做到产生的会计信息规范、真实、准确,各部门各单位要团结协作,寻求会计行业科学高效的发展。

2.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事会计行业的工作人员必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正义感、责任心和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做到依法守法、客观公正、严谨做账。对于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必须熟练掌握会计专业基础理论和十分专业的会计核算、数据整理等基本技能,同时也要对国家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精熟于心。只有这样,会计人员才能真正的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面对会计业务事项时才能公正客观的进行会计处理,对涉及企业经营管理和财会信息等保密工作时做到诚实守信。同时,也要求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技术考核要与时俱进,要经常对会计人员进行业务考核与会计理论和会计电算化新技术的继续教育培训,使会计人员始终保持积极公正的工作态度和扎实先进的工作技能。这样也就从最根本上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准确度,促使会计工作氛围得到净化与升华。

3.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力度

以往各企事业单位对《会计法》的执行很不理想,相关政策法规的理念相对滞后,要想对企业领导人和会计工作人员起到真正的威慑作用就必须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力度。无论违反会计法规的人员是企业的领导者还是普通员工,无论他有怎样复杂庞大的背后力量,在确定责任人的会计信息造假行为时,要严肃依据《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条例加以实行。一旦发现出自于单位领导的授意、强迫会计人员编纂会计数据为自己谋取大量金钱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对其应该背负的法律责任一定要依法追究到底,不但要追究其应赔付的财务罚款,更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做到立法必严、犯法必究、执法公正。执法机关也可以挑选出一些典型的案例向社会公众进行案例曝光,让会计工作相关人员从萌芽时就打消违法的念头,这样也就从根源上杜绝了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使社会公共财产得到坚实的保障。

四、总结

我们正处于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经济的规模和总量都在快速增长,人民生产消费水平也有明显的提高。但伴随着国家GDP的提升,同时也缔造了腐败、罪恶的温床。在对待会计工作的问题上,必须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在完善会计信息监督体系的同时也要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多方面结合,各部门配合的改进会计管理体制,使我国的会计行业从弄虚作假的阴影中逃离出来,让会计工作人员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工作氛围,最大范围内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让企事业单位得以良性的运转,极大促进了企业的经济发展,也使社会公众利益得到了保障。

参考文献:

[1]魏哲研:加强会计控制 治理信息失真【J】.财务与会计,2002(1).

[2]陈 红:会计故意性信息失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3(12).

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 篇9

[摘要]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直接危害了会计工作的生命力。经济界的有识之士认为这一问题已经干扰了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高度重视。1995年他亲自主持制定了“整顿会计工作秩序的约法三章”,1996年财政部又印发了《关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通知,但虚假会计信息问题始终得不到扼制,必须深刻认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找出根治的良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会计期间执业道德内部牵制会计委派制 从我国“银广夏”等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事件的陆续发生到美国安然公司倒闭、世界通信公司会计丑闻,使得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问题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所谓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会计核算的依据不真实或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虚假,不符合实际情况。会计信息失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家税收减少,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削弱会计的经济管理作用,阻碍经济发展,危害非常严重。找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研究行之有效的治理对策,是当前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从信息提供者(多数是企业)的角度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

(一)外在原因

1、法规不健全。我国会计法规体系已初见规模。但必须看到,我国会计法制建设还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会计法规制度的不相协调,法规制度实施不配套,法规体系还不够规范科学等;《企业会计准则》、十三个行业《会计制度》、相继颁布的具体准则共同起作用,状况较乱。二是对现有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不力。主要表现在对会计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深入,执法不严等方面。《会计法》是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在实施过程中显现出不足之处,如对违法处罚规定中,使用“情节严重”、“数额较大”等词语,缺少量的标准,可操作性不强,急需进行修改,出台相应的实施措施。

2、会计理论不完善。现有的会计理论在很多方面还不能满足完全客观地反映经济业务的需要。如会计期间假设,是人为地划分时期,其结果必然与客观事实有差距;货币计量假设,假设币值不变,遇到通货膨胀时,货币计量假设基础上核算的会计信息就不能如实反映客观情况。真实的现在情况;重要性原则,是将重要的事项单独反映,不重要的事项合并反映,由于合并了相对不重要的事项,使会计信息与业务原貌有出入;谨慎原则在应用时,预计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少预计或不预计可能发生的收入,使会计信息带有了估计成分,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外部监督乏力。上级主管部门为了权衡本部门的利益,偏袒自己下属单位,监督弱化;税务机关以税收征管为宗旨,注重税款的缴纳,忽略其他会计核算监督;审计机关重点是对预算内的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审计,不可能对所有企业实施全面的经常性监督。

(二)内在原因

1、单位负责人指导思想不正,会计人员失职。单位负责人是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对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其对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目前,有些单位负责人利用手中权力,为了个人私利或本企业利益,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搞“厂长成本、书记利润”、“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搞账外账、小金库,大搞短期行为,使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人员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主体,所有会计信息最终都出自会计之手。有些会计人员素质低,业务水平差,技术不过硬,责任心不强,导致会计核算错误,信息失真。

2、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指企业单位的会计本身监督,外部监督是指财政、税务、银行、工商、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健全,在许多方面与市场经济还不相适应。从会计监督来看,改革赋予了企业自主权和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但一些单位领导者自有理论:当会计人员对编造虚假会计信息持不同意见时,他说:“我是负责人,我说了算”;当问题被有关监督部门查出时,他说:“我是领导,如何记帐我不懂,那是会计的事”;当有关监督部门要依法进行处罚时,他说:“我是为企业着想,为职工谋福利,本人一个子儿也没有多拿”;同时还理直气壮地发牢骚:“上级下达的高指标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我们不得不这样做。”错误的思想认识,造成会计核算失真等问题日益严重,监督在不少企业可以说基本失控。审计监督由于面广,任务重,注册会计师制度又刚刚恢复建立不久,加之人员知识老化等问题,都与承担的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不相适应,不能从外部监督上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3、会计管理体制的弊端。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受本单位领导的控制和制约,其经济待遇、工作安排、职务任免等都基本上由领导决定。虽然《会计法》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任免应当经过主管单位同意,不得任意调动或撤换。”但主管部门并没有起到保护会计人员行使职权的作用,守法的会计人员遭到打击报复、被撤换,或得不到重用,主管部门往往顺从单位负责人的意见,出现了会计人员“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会计人员出于自我保护,屈服于单位领导,会计核算缺乏独立性,内部监督职能没有发挥出来。

4、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有些单位无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会计机构设置不健全,会计人员配备不合理,岗位责任制不明晰,会计交接手续不规范,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一)加强会计法规建设。《会计法》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违法收支不予办理。在实施《会计法》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反普遍、处罚难办。我国目前正在进行《会计法》的修订工作,将修改《会计法》的不足之处,明确法律责任,特别是对将虚假会计信息提供给国家、社会、投资人,并导致损失的人员在《会计法》中规定给予重罚,详细规定处罚的具体标准,提高《会计法》的可操作性,逐步废止《企业财务通则》和众多的行业会计制度,使指导会计工作的技术标准只有《企业会计准则》和各项具体准则,使具体业务核算必须遵循相应具体准则的规定,防范会计舞弊,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二)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要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依法办理会计业务,加强对会计法规的宣传教育。同时加大执法力度,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几个环节要齐抓,凡是单位负责人授意、指使会计人员编造、篡改会计数据,弄虚作假,损害社会利益的,必须依法严惩,追究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随时发现,随时处理,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美国20年代经济危机前后,虚假会计信息充斥证券市场,政府通过法律将会计责任明确界定给企业经营负责人,违法乱纪者给予重罚,较好地杜绝了虚假会计信息的泛滥。这一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三)逐步完善会计理论。会计理论与实践发展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有些原则、假设虽有缺陷,但还将继续使用。我们在发展会计

理论的同时,尽量减少信息失真的程度。会计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会计理论也将不断创新和发展,使提供的会计信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改革会计管理体制,实行会计委派制。会计委派制,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或政府会计主管部门统一向企业派遣会计人员的制度,被委派会计人员的考核、调整、任免和管理由委派机关负责,使会计人员从企业中完全独立出来,不受企业负责人的制约,使会计人员“顶得住又站得住”,保证会计人员的根本利益。

(五)加强监督力度。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验证、检查、监督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各级财政、税务、审计机关要依法对企业加强财务检查和审计监督,各级主管部门也应负起责任,在对所属单位的会计人员业务上进行指导,核算上进行监督、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必须予以纠正,对弄虚作假、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对有关人员予以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发挥审计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注册会计师应树立起强烈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职业道德意识,依法执业,客观公正,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是处理加工会计信息的操作员,应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遵守职业道德的优秀人员担任会计工作。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准确掌握会计准则,按要求进行会计核算。还要经常对财会人员进行执业道德教育,明确职业道德标准,认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严肃性,使之在履行职责时大公无私、廉洁奉公、坚持原则、不谋私利,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准确,杜绝伪造、编造会计信息的现象的发生。不断吸收优秀的人才加入会计队伍,进一步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水平。

能正确有效地实施会计监督,为实现企业经济目标出谋划策当好参谋,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七)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认真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发挥会计的核算、监督职能,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规范整个会计处理过程,建立、健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轮换制度,为会计信息报告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会计信息失真在源头就实施有效预防和控制,并把制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制度讲解》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5月;

2、舒强兴,《企业财务会计学》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3、石连运,《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的成因及其综合治理》2003年第5期《财务与会计》;

4、刘冬荣、王清华,《浅议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环境及治理对策》2002年第5期《时代财会》;

5、熊悠燕,《小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2003年第2期《财务与会计》

亦谈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 篇10

请欣赏:《亦谈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

`

[摘要]尽管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然而会计信息失真情况仍然相当严重。而近两年的很广厦事件与纵横国际事件,更是让人触目惊心。作者就此谈点看法。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会计信息越来越重要。不管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还是企业内部经济管理部门,或者是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等有关各方,都需要通过会计信息了解企业,并作为相应决策的依据。如果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不仅无法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经营与财务情况的需要,而且将严重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财政部对全国重点调查了83.9万个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有16.3%的单位会计信息失真。上半年财政部组织对110户酿酒企业会计信息情况进行了抽查,信息不实的达抽查总户数的92.7%。19末财政部组织各驻地财政监管专员办事处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共抽查了外贸、电信、汽车、机械等行业的159户企业,资产不实的有147户,所有者权益不实的有155户,利润总额不实的有157户。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一)单位领导指导思想不正。

单位领导本应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然而一些单位领导的指导思想不正,为了小集团或个人的利益,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甚至强令会计人员作假,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这种“产品”的“生产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然而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却不高。一方面,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在一线从事财会工作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为数甚少,会计后续教育缺乏力度,许多会计师并不熟悉新的会计制度,一些年轻的会计人员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对较复杂的会计业务很难较好地处理;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坚持原则、严格执法、敢于同违规违纪作斗争的少,相反对违规违纪熟视无睹,甚至主动为领导出谋划策的多。

(三)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陈旧。

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会计人员身份具有四重性:代表国家反映经济活动的运作,监督所有者和经营者合法经营;代表所有者和债权人维护资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监督经营者合理使用生产经营权;代表经营者加强经济核算,维护法人的利益,督促员工爱护生产资料、节约物料消耗;代表员工保护员工合法权益,监督所有者、经营者按劳付酬及保障员工的福利待遇。毫无疑问,这种体制在计划经济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两权”的分离、政企职责的分开,仍旧沿袭现行体制,继续让会计人员在同一事务中履行多种不同的职责,同时担任经济活动的主体与客体,这实际上是将会计人员置于左右为难的两难境地。当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作为企业员工的会计人员在企业领导权力压制下,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维护本单位利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四)监督机制不健全。

企业缺乏会计监督的自觉性。企业的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松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削弱7会计监督。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各种经济监督之间监督标准不统一,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无法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虽然有关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税收财务物价检查,会计师事务所每年都要对会计报表审计验证,但其经常性.规范性以及广度、深度、力度都不能给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提供有力支持,也无法形成对企业会计监督的有效再监督机制。企业内部审计监督软弱。内部审计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代表着国家利益,通过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控制,保证国家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同时内部审计又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代表着单位利益。许多企业领导认为内部审计实际上是一种代表国家实施的微观经济监督,其主要职能与国家审计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差别,只是审计范围大小的不同。迫于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暂行规定》文件精神,不得不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这样内部审计机构在运行中不能被企业真正接纳,反而受企业排斥。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不能过多地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担心自己的工作被领导误解,采取明哲保身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处处小心翼翼,对企业违法违纪的财务活动视而不见。

(五)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

现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我国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放权让利”改革,在围绕落实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革除传统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弊端。首先,在单一公有制条件下,国有企业的财产所有权的主体是国家,亦即全体人民,但具体到每一个企业,产权主体实际上很不具体,人人所有,而人人都没有,这样国有企业的产权主体形成了事实上的缺位,国有企业没有真正的所有者,因而不能形成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当企业领导人员的利益与国家利益不一致时领导者的权能急剧膨胀,加上他们拥有极强的国有资产操纵和控制权,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便产生短期行为,会计核算以领导者的利益为核心,使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其次,由于国家授权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不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自身又缺乏根本的利益动力机制,加上不能干预企业的经营权,放对企业的监督十分低效。第三,国有企业的债权人大多是国有银行或国有企业,而这些债权入的所有者同样是国家,因此,债权人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关注并不很重视,企业会计信息对债权人的影响也不是很大,故企业的领导者便使会计转向为自身利益最大化提供信息。

(六)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不合理。

长期以来,对企业业绩的考核评价侧重于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结果,而不关心产生这种结果的程序或过程是否合理。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把注意力集中在利润、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性评价指标上,而较少运用和分析一些相关的非财务性评价指标;只强调企业的经营结果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与过去和相关单位

比处于何种水平等,而忽视企业是通过什么程序或采取哪些过程来达到这种结果的。正是由于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对于结果状态的过于偏爱,以及对会计信息产生过程有所忽视,从而促使了企业短期行为、会计造假及违规交易等一系列失态运作随之发生,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七)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

尽管我国的会计法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使得违法的机会成本很小。违反会计法规的巨大利益诱惑与低廉机会成本所形成的反差,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由多方面原因所形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应当采用多种对策进行综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主要包括:

(-)提高单位领导的会计法规意识。

单位领导的指导思想不正,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必须组织单位领导学习会计法规,使单位领导提高会计法规意识;端正指导思想,明确自己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要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来实现。首先,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既要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能通过对会计核算资料的考核分析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为企业的现代化经营与管理提供参考。其次,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做到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密守信,以“不做假账”为道德准绳,以《会计法》为行为准则,做到自律、自重,依法理财。

(三)改革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改变会计人员隶属关系,变企业单位所有为社会所有。将会计人员全面推向市场,实行社会化管理。逐步形成“社会招聘、工酬分离、风险执业、行业自律、政府监管、全面规范”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四)强化会计监督。

首先,提高企业对会计监督的认识。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会计监督的目的是保证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在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其次,正确处理会计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之间的关系。各经济监督部门既要明确各自监督职能的管理目标、职权、业务范畴,又要在各监督职能之间实行相互协调,保证各监督职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协调、有机结合,从整体上有效发挥监督作用,实现经济监督的总体目标。第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对本单位及其下属部门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等会计监督内容进行的再监督。

(五)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各单位正确贯彻执行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重要基础。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对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汇总等过程和相关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可及时发现并有效纠正会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完整地反映单位经济管理活动。

(六)加快会计电算化和会计网络建设。

实现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和生成有了相对统一的规范,可有效克服因手工操作出现的失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

(七)明晰企业产权,强化约束机制。

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企业产权进行明确。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混乱,是因为许多管理者未能认识到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的差异,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经营责任不明,且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致使所有者的所有权得不到保护,同时又使经营者的经营权不能完全施展。只有产权明确,才能财务清晰,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才能解决。

(八)改进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应当注重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考核方案设计和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中应加强对会计信息产生全过程的考核,避免对于结果状态的偏爱,以正确引导会计工作的运行,保证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九)完善社会监督体系。

建立和完善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体系,使之与政府、财政、银行、审计、税务、企业等经济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再确认,对会计的再监督,以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十)加大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

我国近年来先后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会计法规,尽管会计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只要严格执行,基本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应当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使后来者不敢重蹈覆辙。(作者:张彪  尹建中 单位:湖南大学会计学院  湖南城市学院)

上一篇:特岗教师的成长下一篇:精装修工程墙面工程施工工艺工法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