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儿童危害的研究报告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网络,网络的用途也更多了。与此同时,网络游戏也悄然进入了众多青少年的视野,一系列的弊端也由此产生。因此我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一项调查。
调查目标:通过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危害的调查了解网络游戏对青少年造成的危害及其造成危害的原因,并通过分析来探寻减少网络游戏所造成的危害的对策。
调查时间:2013年1月19日
调查对象:在校中学生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法
虽然社会上玩网络游戏的人群在各个年龄阶段都有,但其中以青少年为主体。而青少年一般控制能力较弱,对网络游戏很容易进入一种痴迷的状态,严重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在我的现实生活周围,因为受到网络游戏影响导致学业荒废、家庭关系破裂,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的见闻比比皆是,在叹息和愤怒的同时,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索:为什么网络游戏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它究竟对社会和我们青少年有哪些危害?在我对我身边的青少年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在所调查的青少年中接触过网络游戏的占了76.3%尤其在男孩子中接触过网络游戏的高达96.7%,并且有将近1/3的人玩网络游戏的时间在5年以上。而在经常玩网络游戏的人当中,有大部分每次玩网络游戏的时间连续持续2~3小时。男生更多的认为网络游戏能让他们在现实中得到放松,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其中。由此可以看出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在男孩子中更为明显,而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痴迷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1)网络游戏的特点
网络游戏是开发商凝聚了大批高科技人才的智慧所创造出来的虚拟的社会。
第一,它的画面效果很逼真,情节引人入胜,很容易吸引青少年的眼球,并渐渐
将其引入到一个虚幻的世界,使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分不清现实与虚拟。
第二,因其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玩家对在游戏中所做的任何事情,如结婚、生子、打架、杀人等都不需承担任何的社会责任和法律后果。
第三,很多大型的网络游戏都是没有结局的游戏,不断地玩下去也总会有新的级
别被设计出来,青少年们就这样一步一步被牵向无底的深渊而不能自拔。
正是因为它的这些特点,网络游戏的吸引力是无比巨大的,它就像毒品一样,使青少年陷入难以自拔,产生着巨大的危害。
(2)网络游戏的危害
现在的青少年几乎都还是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容易使他们记忆力下降,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直接而严重地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同时网络游戏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间接地影响了青少年在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甚至造成他们其他能力的下降。一下列举几点网络游戏对青少年造成的危害:
第一,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集体狂欢和集体上瘾;
第二,玩暴力游戏的青少年会比不玩的人更具有暴力倾向;
第三,网络游戏使青少年沉溺于虚拟社会中,从而渐渐分不清现实与虚拟;
第四,沉溺网络游戏造成青少年多种心理和生理疾病甚至可能发生猝死。
目前,网络游戏对青少年造成的危害的形势是很严重的,有关方面都在积极地采取措施来控制这一局势的发展,来挽救祖国的一代新人。
(3)解决方案
在我的身边我曾发现家长的某些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孩子在网络游戏上的痴迷:在电脑城的时候就发现有些家长来给孩子配电脑,刚一进门就对里面的业务员说要组装一台电脑,配置要比较高的,能玩大型的网络游戏,甚至就是说要配一台专门给孩子玩游戏的电
脑!在我的调查中发现:家长对孩子玩网络游戏的态度中,持支持或不置可否态度的占了32.3%。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和纵容导致现在的青少年在网络游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其次,网吧老板一盈利为目的的经营理念,使得“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成为了一纸空文。网吧内为降低投入存在的安全隐患与人多杂乱,浑浊的空气也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摧残。再次,政府方面对网吧的监管力度不够,也是造成现状的原因之一。
因此,为尽可能地减少甚至杜绝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我们要做到的有:
1、社会,政府方面:须加强社会的监督作用和政府的监管力度,发挥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完善网络管理体系和法律制度;提升网络游戏的质量和素质,抵制低俗和不健康的网络游戏。
2、家庭方面:优化家庭的教育理念,形成良好的成长环境,家长不应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要做到奖惩有度,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让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健康的青少年。
3、个人方面:作为青少年,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律,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多参加对自己身心有利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投入到现实生活中。
一、 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表现及其原因
1. 上网成瘾的主要表现。网络操作出现时间失控, 逐渐发展成躯体上的依赖, 难以自拔。如, 有的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上网聊天, 甚至上黄色网站, 好似着了魔一样没日没夜地泡在“网吧”, 导致逃学、辍学、偷窃、伤人, 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 上网成瘾的原因。首先是好奇心。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生理急剧变化发展的躁动烦乱时期, 独立性、好奇心日益增强, 而辨别是非能力相对较差, 容易受外界不良事物的影响, 改变原有的学习和生活的方向和秩序。其次是心理不成熟, 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等原因, 导致青少年处于一种心理的苦恼期, 上网聊天、交友、“网恋”, 成为得以宣泄和求得理解的方式。最后是青少年的心理自控能力较差, 一旦上网成瘾, 则很难戒掉。
二、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危害
1. 影响甚至荒废学业。 青少年上网大多是玩游戏、聊天和点歌等。有的上网时间长、休息少、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效率低下;有的为了上网甚至迟到、早退、逃学、夜不归宿等, 长此以往, 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荒废了学业。
2. 影响健康成长。 一个人如果沉迷网络, 使自己生活在虚拟世界, 减少与人交流的愿望, 很容易患上电脑自闭症, 直接导致心理障碍。再加之网吧来往人员鱼龙混杂, 一些社会闲杂人员专门欺诈伤害学生。一些心灵单纯的中学生, 很容易上当受骗。
3. 诱发违法犯罪。 网上不健康的内容极易诱使学生违纪违法甚至犯罪。有的学生为了上网常常入不敷出, 从而产生邪念, 有的结伙敲诈、打架斗殴, 有的偷盗抢劫, 从此走上不归路。
4. 加重家庭经济负担。 上网需要一定的费用, 学生长时间上网或上网次数太多, 就需要较大的支出, 就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
5. 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有的网吧没有安全设施, 也未经过消防、安全、文化、卫生等部门允许, 其营业场所的电脑安放的密度、电脑走线、安全出口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而且大多数网吧无安全通道和疏导标志, 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许多社会的不法分子也经常进出网吧, 对他们的安全也存在着威胁。
三、解决策略
1. 青少年要端正上网的目的, 将网络视为学习的平台。上网是为了学习知识, 了解世界最新信息与科技动态, 扩大视野, 增进交流, 拓展受教育的空间, 而不是用于打电子游戏、聊天等活动, 这样就能趋利避害。
2. 要加强道德品质修养, 增强自控能力。 对于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来说, 自控能力不强, 好奇心又很强, 容易被诱惑。所以, 青少年要加强意志力的培养, 增强自控能力, 坚决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 以学业为主, 不要把时间白白浪费在网吧。
3. 要加强自身修养, 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上网成瘾的危害, 让他们远离不健康又危害身心的网络游戏和网吧;不浏览不健康的网站或网页, 不要让那些不健康的东西玷污了学生纯洁的心灵, 要让他们争做文明健康的新一代。
4. 要严格控制上网时间, 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 青少年要学会严格控制上网时间, 不要因为上网时间过长而影响学习, 更不能逃学、辍学而去泡“网吧”, 要把有限的时间尽量都用在学习上, 努力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才。
【关 键 词】网络;网络道德失范;儿童社会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1-0112-03
引言
网络的不断普及使越来越多的网民,包括不少儿童在内都加入其中,并在短期内将网络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形式,并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在“网络社会”中,从中获得快乐、归属和成就感。但是,网络却弱化了一部分人的道德信念,助长了侥幸和放纵心理,利用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开放性等特征造成网络道德失范,并产生了一系列网络不道德行为,危害着人们的心身健康,尤其对处于低龄化、涉世较浅、分辨力差的上网儿童的不良影响更为严重,不仅影响其社会性的健康发展,而且受网络中涉黄、赌及暴力内容的影响,儿童会模仿有关主人公的言行举止,或崇尚武力,以欺负弱者为荣或模仿色情的画面,步入未成年人犯罪的歧途。儿童正处于包括道德在内的社会性发展关键期,道德意识淡薄,上述道德失范行为对于未成年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危害性极大,不及时干预就有可能永久改变这些网络儿童的认知观、道德观和情感观等,对他们现在的及以后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终身受害……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严重问题,它将直接关系儿童身心是否能够正常发展,能否适应社会。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现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伦理问题和心理学问题。
一、引发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
面对网络不道德行为的频发,值得人们反思的问题是为何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没有丝毫降低,甚至愈演愈烈?其实,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出现,除了网络自身的原因外,更主要的还有主、客观原因:一是网络道德在网络中失去了应有的监控力。网络道德是“人们在网络道德生活中应当遵循的、依靠“网络社会”的舆论、习惯和网民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调节“网络社会”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1]由于网络道德不像现实道德一样容易控制,因此易造成网络道德约束力的弱化甚至失范。同时,它也跟个人自身的道德价值观有关。网络本身并不具有道德意识,而是受有意识的网络主体控制。因此,个人的道德价值观会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中体现出来,有些道德价值观不强的人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容易发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
二、网络道德失范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心理学将道德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关系定义为:“社会性发展是道德的基础,道德形成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并影响着社会性其它方面的发展”。[2]皮亚杰等人的研究也一致表明:道德发展程度影响到人的社会性发展程度,道德的发展能加快人的社会性发展进程。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非常重视对儿童德育的培养。因为一般道德发展良好的儿童对社会的认知和情感正面积极,具有同情心,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并帮助他人、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更好、更强。与之相似,作为现实道德之一的网络道德(即亚道德),在失范时,引发的行为将对网络中的儿童自我意识、社会交往、情感、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人格等因素产生不良危害,导致社会性发展的偏离和失常。
目前,面对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以及研究人员都将其作为研究重点。虽然在关于大学生、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探讨上获得了一些成果,但不足之处在于只停留在网络道德失范自身表现和原因方面的探讨、而未进一步深入,尤其是有关网络道德失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危害的探讨还较少,因此值得重视和深入探究。鉴于此,本文试以心理学角度展开论述,旨在启发人们重视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以及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有关问题,为儿童心理学的进一步探究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思路。
三、网络道德失范的概念以及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危害
社会学家杜克凯姆认为,失范是“一种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于不能为社会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3]随后,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提出了网络道德失范,他认为“网络道德失范是网络道德与行为的有机结合,指个体在网络环境下失去网络道德的约束或自身内部的自律而产生的一种非常态行为”。[4]
对网络道德失范的较为认可的定义是指“网络社会生活中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以及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网络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无序”,[5]该概念体现了三个含义:第一,“失范”是社会运行过程中的一种病态行为,不是正常现象;第二,这种病态社会现象的出现,是基于社会运行过程中缺少一套具有凝聚力和调节力的规范体系;第三,失范状态的存在,将直接威胁到社会运行和长远发展。[6]
从宏观看,道德失范可直接威胁社会运行和长远发展;从微观分析,作为外来的消极影响,会导致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偏离和失常,继而对以后社会适应产生损害甚至终生受害,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
社会性发展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掌握该社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该社会文化的人格,承担一定角色的过程。”而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或儿童的社会化)是使每个儿童成为负责任的、有独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必经途径,它既离不开与社会群体、集体、个人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也离不开个体主动积极地掌握社会经验。[7]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同时受到自身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并逐渐形成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社会性。因此,道德失范的消极影响不能低估。
从社会性发展的内涵看,它包含自我意识、社会交往、意志品质、移情与利他性、社会认知能力、社会性情绪与情感、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七个方面的内容。国内学者陈会昌也认为:儿童的社会性定义包括儿童的自我意识、气质、同伴关系、社会认识、社会性情绪、社会行为、社会技能、道德行为与道德体验、自我控制能力、攻击性、独立性等等。”[8]
四、网络道德失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危害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既有来自于外在的影响,也有来自于自身学习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样,对网络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危害既有来自于网络失范行为的外在影响,也有来自儿童自身的不良特性。网络失范的行为表现主要分为网民语言放纵、网络虚假信息蔓延、网络淫秽色情信息泛滥、网络犯罪行为等,其中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行为对网络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影响最大。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意识模糊,不能对网络失范行为加以辨别和控制的特点,容易通过对不良信息的模仿学习进一步表现出特殊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例如,由于游戏或者其它的吸引而沉迷于网络的行为,进而危害网络儿童社会性发展。
首先,从网络道德失范对儿童社会人格的危害进行分析。在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除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尤为重要,良好有序的环境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发展,而网络道德失范引发的行为导致网络环境的恶化,对儿童社会人格的建立产生极大危害。
网络道德失范会造成儿童人格分离的危害。[9]其一表现为社会人格缺失的危害。网络道德失范引发的很多不道德行为致使网络环境恶化,使上网儿童时时暴露在恶劣的环境之下。在充满危机的虚拟网络世界中,容易让正处于人格建立期的儿童迷失自我,导致人格紊乱和缺失。二是网络道德失范会促进网络上很多不良信息行为的传播,可能暴露人性中的劣根性,而儿童良莠不分,往往会学习模仿而造成人格偏离。比如,儿童在观看网络中充斥着暴力犯罪等不良信息内容时,常仿效暴力、变得极富攻击性,并通过其自身的认知加工进入到儿童的人格系统中,影响人格系统的正常建立,并可能在成年以后造成人格偏离等人格障碍。
nlc202309021733
其次,从道德失范对儿童的道德行为和认知的危害进行分析。儿童道德意识薄弱,道德处于他律阶段,一切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都受到外界的影响和控制。但网络道德不像现实中道德那样受到社会舆论和法律的制约,而更多的要靠自律来维护,这对于道德还处于“他律阶段”的网络儿童来说是根本做不到的,因为网络道德监管的不利,一些网络中的不道德行为会影响网络儿童,继而对道德行为的正常发展带来危机。例如模仿网络中的人物欺骗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行为,如果不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很有可能在成年以后会导致严重后果的发生,甚至走向犯罪道路。同时,儿童正处于道德价值观的建立时期,如果网络道德失范,会使网络上很多消极错误的道德观例如享乐主义等渗入到网络儿童的道德价值体系中,造成儿童道德认知的歪曲表现。
第三,道德失范对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危害。自我意识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即主体对自己和自己心理的认识。人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才能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以及自我评价等等。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建立的关键期,网络道德失范使网络充斥了很多良莠不齐的信息,面对众多信息,儿童凭自身经验根本不能辨别,常盲目接受,并在接收同化中慢慢形成错误的自我意识。例如,网络上出现的一些含有色情内容的画面,上面的女生都充满着性的暗示:穿着暴露、摆着诱人的姿势。当儿童尤其是女孩观看到这些内容时,出于好奇会有意识地关注这些不良内容。在长期的同化下,不知不觉就会认同女生就应该是性感的,自己也应该是这样的一种错误认知,使自己的认识造成偏差。儿童喜爱游戏,但目前网络游戏很难得到有效的道德监管而处于十分混乱的局面,很多商家根本不考虑游戏内容对使用网络的儿童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任意让这些游戏出现在儿童的世界中。这些游戏内容充满了想象,与现实社会截然不同,很多还涉及到暴力等不良信息,不应该让儿童接触,否则容易使儿童在长期游戏过程中慢慢将网络中的一些人物误当为自己的偶像,盲目模仿,并导致自我意识的混乱。例如,曾报道某儿童过多地玩一款超人飞行游戏,而慢慢认为自己也有这种能力在天空中飞行,拯救别人,成为英雄,于是一天在众多儿童面前,为了展示自己所说的能力而从二楼飞身跃下,导致惨局的发生。儿童都有英雄崇拜,但是网络游戏内容的过度虚拟性根本不适合未成年儿童,对儿童的自我意识建立有极大的危害性。
第四,对网络道德失范对儿童的社会性情感的危害进行分析。网络道德失范中,网络儿童最主要的网络失范表现就是由于游戏或者其它的吸引而沉迷于网络的行为,它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尤其是社会性情感方面将会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一些沉迷网络的儿童常回避社会,减少了与现实的联系,感受不到对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反应,也体验不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在现实中他们情感淡漠或情感缺失,却在网络上变得愉悦兴奋,如果减少他们的上网时间,将会产生暴躁、痛苦、压抑等不良情绪。同时,儿童在网络上经常观看充斥着暴力和社会阴暗面等有关内容后,久而久之受到这些传播内容影响,必然会助长消极情感的产生,并导致积极情感的减弱,这对儿童正常的社会情感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第五,对网络道德失范对儿童的社会认知和行为的危害进行分析。网络中很多具有黄色和暴力倾向的不健康内容的大量传播,而儿童缺乏辨别力,极易受到影响,低俗、不健康的内容会使儿童的社会认知产生极大偏差。不明是非,对他人、对集体的认知产生抵触心理,对他人的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错误推测与判断,产生歪曲消极的社会认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点认为,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模仿习得的。儿童在模仿学习他人的行为时,其自身行为也会增加。当面临充斥着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网络环境时,缺乏社会经验的他们常常感到无助,不知怎样做才是恰当的行为,从而引发错误行为。例如,模仿谩骂与攻击行为,学习网络上经常出现的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并在现实社会与网络交谈中使用它们,出现了任意漫骂他人的不文明现象。其次,儿童出于好奇,常偷偷浏览网络上含不良的黄色内容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而模仿各种异常行为。儿童处于性的萌芽期,过早接触不良信息将会污染其纯洁的心灵,引发的危害性结果可想而知。曾有报道一名大约10岁左右的儿童由于浏览黄网而不能自控,夜晚跑到街上抱住一位年长他许多岁女性的腿,并出现了本不该出现这个年龄阶段的“异常行为”。这样的情况竟然发生在纯真的儿童身上,多么令人惋惜和悲哀。其次是儿童上网后,模仿暴力镜头和接受教唆式暴力的内容,出现了儿童侵犯和破坏等反社会行为,甚至更严重的犯罪行为。
最后,网络道德失范对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危害很大。儿童在使用网络的同时,常受制于一些不良信息的诱惑。一旦儿童学习到网络上的这些不被社会允许的错误价值观和错误的社会行为后,产生认同、定性后就不容易改变,但这些价值行为都不被现实社会所认可,它们会导致儿童在实际与人交往中出现交往障碍,或被排斥,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家庭成员间、邻里之间、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造成儿童心理的困惑,产生自卑,退缩等行为,久而久之,社会的适应能力必然降低,造成严重的心理扭曲。
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影响着社会的最终和谐发展,因此道德失范的消极影响不能低估,我们必须正视并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加以解决,保证儿童社会性发展得到有效保障,从这方面讲,我们需要做的还有许多。
参考文献:
[1]王弘.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道德体系的构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2).
[2]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1).
[3]李会功.网络道德的失范与规范[J].职业时空,2008(10).
[4]张锋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成因探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0(02).
[5]谢董汉.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特征及对策[J].管理观察,2009(15).
[6]陈灿军. 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7]李幼穗.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德育[J].天津失范大学学报,2000.
[8]陈会昌.儿童社会化训练[M].希望出版社,2000.
[9]郑彦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危害性[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5).
何功伟中学 陈益
一、背景:
网络——随着社会的发展,已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即使在农村,已有近一半的学生家庭购置了电脑,其中在这些家庭中联网计算机占到80%,这说明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已成为家庭学习和休闲的主要家电。在电脑成为我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网络对于我们青少年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即使没有电脑的家庭里,中学生拥有可上网手机的比例居高不下。
现在有许多青少年,上网无非就是玩游戏,聊天等娱乐性的目的,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能真正利用好网络。
互联网络极大地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了解最新的新闻信息,时事动态,以及青少年最感兴趣的东西。但由于互联网络空前的开放和自由,但也会使青少年找到了精神的寄托,解脱了束缚,在网络的海洋里尽情的放任自己。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有许多学生为了上网或彻夜不归,或整夜用手机上网。他们为了上网荒废了学业,这一件件的事实,让我们不得不对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重视!
为了让青少年更多的了解网络对他们的危害,并培养青少年的是非判辩能力,特做了本次研究工作。
二、目的:
1.了解青少年的网络使用情况 2.找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3.给青少年提出一些使用网络的建议。
三、方式: 通过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在网络对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影响、网络对
青少年学习方式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最后,综合小组讨论的结果、调查的 数据提出合理的建议。
四、结论: 调查显示,互联网之所以最吸引人,信息量大、获取信息方便、可获取其它媒体没有的服务和信息列了前三位。青年上网的人数增长的比例很快,青少年通过上网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是新时代的要求。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网络游戏可以起到舒缓学习压力、充实课余生活和锻炼应变能力的作用。精心设计的网络游戏不但可以成为儿科治疗与康复的工具,甚至还可以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但是,学生对网络游戏的一再沉迷,到了一定的不可自拔的地步,对与自己的身心健康,还有学习,最可悲的是最于自己个人素质修养都是有一定不良的效果,这的确是值得我们去重视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让青少年在靠游戏减缓压力的同时,也让他们能自我适可而止的停止,不再让他们一味的沉迷下去呢?
有一份互联网中心的游戏调查表明,网络游戏中,90%具有暴力倾向。如在作战格斗类游戏中,两方或者多方对垒,以消灭对方为目的,血腥、暴力的画面频频出现,画面和音乐也渲染得美仑美幻。这对青少年的价值观、道德观有着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性情容易变得焦虑和冲动,特别是出现了囊中羞涩时,一些自我控制能力差的青少年,就会不自觉地产生去偷、去抢、去骗的念头。这对于事事都觉得新奇的青少年来说是十分可怕的。网络游戏引发了青少年的犯罪率居高不下,8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网络游戏成为他们违法犯罪的直接或间接诱因。
正因为网络游戏的上瘾性和暴力性,社会在严厉谴责网络游戏,家长则喝令孩子远离。其实,这两种态度都失之偏颇。当人格发展还不成熟的儿童需要交往或需要逃避现实时,网络游戏提供了一种机会,使他们放弃在现实生活中被动的角色,而成为网络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求补偿。对这一属性,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要加以引导和区别对待。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当青少年的社会交往不能满足或在现实生活中不成功时,渴望交往、逃避现实的心理需求特别强烈,就会大量接触网络游戏,并形成“心理依赖”,久而久之产生恶性循环:现实生活越不成功,越依赖网络游戏,而越依赖网络游戏,则越不成功。此时的网络游戏就扮演着“精神鸦片”的作用。对这部分青少年,家长不能单纯地强迫他们戒断游戏,而是要追本溯源地帮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功。
可见,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与其内容和用途紧密关联。作为家长,我们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另一方面要加强引导,还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投资开发优秀游戏软件。任重而道远!
五、建议:
(一)、对社会、学校
1.建设一流的青少年同站,占领网络阵地。
2.开展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网络“防腐”能力。3.家长、老师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4.学校可以在寒、暑假向学生开放电脑房。为学生上网提供场所。
(二)、对青少年 1.上网时间不宜过长。
2.不访问思想内容不健康的网站。3.把握好上网和其他活动的关系。4.不把上网当作获得信息的唯一途径。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使人获得知识,也能把人推向犯罪,关键是怎么利用网络。
吸烟有害健康,可是现实生活中喜欢抽烟的人却大有人在,这种不良有社地风气也正在逐渐的影响着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据可靠调查,10周岁的孩子认为烟又难闻又呛鼻非常反感,而到了11到13岁左右的时候去渐渐的会对烟产生兴趣,特别是家长也在吸烟的青少年可能会有跃跃欲试的想法,而一些中学生也就是11到15岁这个年龄段的少年甚至把吸烟当成一种成人的“标志”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被认为是青少年接触烟草的最危险的年龄。
吸烟对身体的健康危害很大,大到可以直接毒杀生命,研究发现烟草中的尼古丁有使血管收缩硬化的作用,同时还会影响到人体对维生素C的吸收,而维生素C不足是引起坏血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对于青少年而言烟草中的尼古丁对人的脑神经也会产生很大的毒害作用。一项很可靠的调查显示那些吸烟的学生的成绩明显比不吸烟的普通的学生差。这不仅仅是像很多人认为的吸烟的孩子都不是好孩子没有花过多的时间与经力在学习上。事实上是因为尼古丁会影响人的记忆力,从而就算你要好好学习也不能更好的记住某些知识。
应该说青少年吸烟比成年人吸烟的危害要大得多,因为青少年的身体发育未完全可以说道正处于一个快速成长发育的过程,身体的很多器官都还没有发育成熟,所以本身对烟草中的有毒物质的吸收就更加容易,所以中毒更深。
有关研究发现吸烟的年龄越小,对身体的危害更大,特别是对性发育的影响就更大了。研究发现烟草还会影响到男人精子的数量和质量,很多畸形精子的产生和过多的烟草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很多人以为吸烟只会对男性产生不好的影响,事实上少女如果吸烟或者长期生活在“二手烟”的环境中的话,那么月经的初潮时间,经期健康,以后的生育能力也都会受到不少的影响的。
事实上很多呼吸系统方面的疾病,口腔疾病,癌症等疾病和吸烟都有着很大的关系的。
青少年吸烟不仅会对身体产生很大的危害事实上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危害也是忽视的。青少年如果烟瘾很重还会使得整个思维出现退化和智力功能的损伤,严重的对整个身心,反应能力,各方面的表现能力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的。
如果青少年一旦染上烟瘾而又父母又无法满足的话,则有可能产生追求享乐的生活态度,很容易诱发一些不良的行为,甚至为了能有足够的钱买烟还会去做一些违法的事而影响一生的发展。
一、网瘾对青少年的危害性非常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心理方面
青少年患网瘾后,难以控制上网冲动,学习留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逻辑思维迟钝;自我封闭,为人,人格异化。据中央电视台一个访谈节目介绍,一位少年上网不归,其45岁的父母骑摩托车到处寻找,不慎因车祸双双而亡,有人问他是否感觉内疚,他居然回答说反正父母早晚都要死。
2、青少年患上网瘾后,开始只是精神依赖,以后便进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由于上网时间过长,大脑高度兴奋,导致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尤其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由此诱发心血管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等;同时,引发视力下降、眼痛、怕光等。
3、行为方面
网瘾青少年的人格易发生明显变化,为了持续上网,他们往往不择手段,不惜欺骗父母、偷窃、抢劫。网络游戏最直接的危害就是耽误青少年的正常学习,致其不能集中精力听课,成绩下降,甚至逃课、辍学。据某高校对237名退学试读和留级学生的调查,有80%的学生是因为迷恋网络而导致成绩下降。
4、道德方面
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缺少现实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加之缺乏道德自律,容易在网络游戏、黄色网站中放纵欲望。在一项对近3000名青少年的调查中,承认访问过网站的青少年占46.9%。
二、青少年网瘾怎么补救?
造成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原因很多,家庭教育、应试教育、游戏产业等,那么作为家长、教师、长辈的你们,又该怎么来对此做补救,拯救青少年的心灵呢?
1、青少年上网是每个家庭都需要关注的,让大家撑起网络的绿色之伞,将绿色上网宣传出去,同时请各相关部门人员做好监管青少年上网工作(比如网吧严格把守“限制未成年上网”政策等);
1 防腐剂、发色剂、改良剂是儿童健康最大的敌人
现在的儿童食品中,饮料、糕点、膨化食品等等都加入了一种或几种防腐剂,使得广大儿童无法躲避防腐剂的威胁。山梨酸、山梨酸钾、苯甲酸、苯甲酸钠、二氧化硫、丙酸钙、丙酸钠、尼泊尔金内酯、对羟基苯作为防腐剂添加在食品中,能防止食品因微生物而引起的腐败变质,使食品在一般的自然环境中具有一定的保存期。防腐剂过量不仅能破坏维生素B1,还能使钙形成不溶性物质,影响儿童体对钙的吸收,对身高生长极为不利。同时对人的胃肠有刺激作用,过量食用还可引发癌症。
硝酸盐、亚硝酸盐是发色剂。经常用于肉及肉制品的生产加工,它们的作用是使肉与肉制品呈现良好的色泽,儿童恰恰容易被食品漂亮的外表迷惑。发色剂过量可引起中毒反应,3g即可致死。另外硝酸盐能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6个月以内的婴儿对硝酸盐类特别敏感,有使胎儿致畸的可能。
磷酸三钠、三聚磷酸钠、磷酸二氢钠、六偏磷酸钠、焦磷酸钠是品质改良剂,通过保水、黏结、增塑、稠化和改善流变性能等作用而改进食品外观或触感的一种食品添加剂。品质改良剂过量不仅会破坏食品中的各种营养元素,而且会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在体内长期积累将会诱发各种疾病,如牙龈出血、口角炎、神经炎以及遗传突变等,甚至对儿童的肝脏功能造成伤害。
2 柠檬酸是儿童龋齿的罪魁祸首
儿童患牙病的人越来越多,其罪魁祸首就是食品中的添加剂——柠檬酸E330。柠檬酸具有腐蚀作用原本是众所周知的,在药店里浓缩柠檬酸被当作“万能的石灰石溶剂”出售,是用来清理厕所或者清理玻璃容器的边棱的。有的公司的产品包装上有这样的说明:“不能让儿童接触。”但遗憾的是,儿童很少能逃脱这种侵蚀,因为每天吃的大量食品和饮料里都含有它——像芬达、立顿冰茶和红牛等饮料中都含有柠檬酸。瑞士伯尔尼牙齿保健所的安德里安·卢西教授说:“有些孩子一天数次喝这些饮料,他们的牙齿受到腐蚀的风险较高。”动物试验支持了他的观点。他说,刷牙几乎也不管用,因为刷牙反而能使酸渗入牙缝。
柠檬酸被视为无害,是因为它出自柠檬,可以任意加入各种食品中。但长期以来,食品业制造的柠檬酸已超过了它的自然产量。食品业柠檬酸使食品或饮料更具清爽口味,同时也用它来保鲜。目前,世界上每年生产60多万吨柠檬酸。仅奥地利武尔策斯霍芬一家添加剂工厂每年就生产12万多吨柠檬酸,可是该工厂却从不使用柠檬作原料。
3 合成香料和人造色素引起儿童功能性病变
相关的行业联合会也承认,来自实验室的香料会导致肥胖病。当前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孩子患上了糖尿病;澳大利亚的糖尿病专家保罗洗默特把这归结于“世界被可口可乐化”造成的。人造色素和增味剂能够引起行为古怪、机能亢进和偏头痛。慕尼黑技术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让患者吃不含添加剂的食物,结果这些小病人在几周内全都痊愈。但营养学家埃迪特·里曼听到了这样的抱怨:“大多数妈妈叹息说,她们必须亲自做饭了。”食用色素不仅影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使他们情绪失控,出现大哭大叫、失眠等状态,还会对某些过敏体质的成年人产生影响,使他们出现易怒等情绪不稳定的状况。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做了一项研究,分别对一组3岁和一组8~9岁的儿童进行试验,观察他们在一段时期内,对吃含有食用色素的食品的反应。结果表明,当这些孩子吃了含有酒石黄、晚霞黄、喹啉黄等人工色素的食品时,会产生不良反应。
4 转化脂肪(反式脂肪酸)和精制谷物制品损害儿童心脏
儿童喜欢的食品如面包店松饼、爽脆的饼干、微波炉爆米花和快餐店的油炸薯条,乃至我们视为用来替代满含饱和脂肪的牛油——有益心脏的人造黄油,都含有大量的软化脂肪。
转化脂肪曾经一度极受欢迎,价廉且有益心脏,可替代牛油、猪油和椰油等,最近被哈佛大学营养专家抨击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食品加工灾难”。据最新研究显示,转化脂肪对心脏的危害是饱和脂肪的两倍,估计每年能引起3~10万人因心脏病提前死亡。转化脂肪对心脏的危害比饱和脂肪更大,因它们增加你体内“坏”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减少“好”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这会对动脉造成双倍危险,并且不像饱和脂肪那样,转化脂肪还增加引起动脉堵塞的脂蛋白和甘油三酯的水平。
如果儿童选择精制谷物制品如白面包、花卷、低纤维甜粥、白米饭或白面食而放弃全谷物的话,以后患心脏病的危险可增加30%以上。不要被欺骗性的标签说明所误导,诸如:“由小麦粉或全谷物制造。”或白面包上撒一些燕麦片或涂些褐色糖浆等。其实这些食品与原有的精制谷制品一样,有增加高胆固醇、高血压、心脏病发作、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或腹部肥胖的危险。
5 高果糖浆严重扰乱儿童代谢功能
与传统甜味剂相比,高果糖浆的生产成本较低、甜味来得快且更容易与其它食物成分相混合。如今,很多儿童每年在饮料和糖果以及其它食品上摄入过高,高果糖广泛用于冷冻食品中,它可使面包具有诱人的深褐色并且质感松软,因此也用于全麦面包、汉堡包和松饼;还可以加进熏肉、意式面条调味酱、软饮料,甚至番茄酱中。如在食物营养成分标示上看到“谷物甜味剂”“谷物糖浆”“谷物糖浆固体”以及“高果糖浆”这些词语时,便可知道其中加入了糖浆。有研究者提出这种液体甜味料可能会扰乱人体新陈代谢,增加以后患心脏病和糖尿病危险,并指出高果糖浆的化学结构能刺激食欲,可能会使肝脏输出更多威胁心脏的甘油三酯进入血液中。另外,果糖还可抑制贮藏在体内的铬,三价铬是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在维持胆固醇、胰岛素和血糖的正常水平方面起重要作用。所以高果糖浆被誉为儿童的“甜蜜杀手”。
有科学家曾对有校内暴力经历的少年们进行过调查,从而对不良行为少年的日常饮食生活有所了解。他们的饮食内容几乎一样,以色素、防腐剂、糖等含量较高的点心、面包、快餐面、汉堡包、清凉饮料等方便食品为主,而缺乏维持健康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这种以方便食品为主食的饮食甚至可能改变个人性格。由于缺乏某些营养,对神经活动产生了影响,致使注意力持续下降的孩子越来越多。研究还发现,含糖较多的清凉饮料、点心吃得过多的话,还会诱发“低血糖症”。为此,专家告诫:食品添加剂对儿童来说,应少吃或尽量不吃为最好。
【关键词】幼儿教育 小学化 隐性危害
【中图分类号】G610
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不断蔓延,特别是在农村和民办幼儿园表现更为突出,几乎成为幼儿教育的常态。一些早教机构为了经济利益而不切实际宣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線上”。导致很多家长的误读、误判,认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就是智力的开发,学习的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于是产生让孩子快成才,早成才的迫切心理。许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心态,把小学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搬进幼儿园,过早让幼儿学习读、写、算和参加各种培训班;以小学生的要求来规范幼儿,他们只注重教育的即时效应。这让我们觉得孩子就像被催熟的果子,提前开花,结果。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发展优势究竟能持续多久?催熟的孩子有多少后劲?幼儿教育“小学化”给儿童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有些影响是直接的、明显的,有的影响是隐性的,不易被人们所认识或短时间内没有表现出来,本文主要从幼儿生理、心理和以后的学习几个方面论述幼儿教育“小学化”给儿童带来的隐性危害。
一、对幼儿生理的危害
儿童心理学家格赛尔为我们揭示了幼儿生理发展的方向性。具体说就是:由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即:头-→颈部-→躯干-→四肢-→脚、手。由此可知,手是发育成熟最晚的部位,幼儿的手难以从事精细的活动。以写字为例,由于手部骨骼的发育不完善,写字时必须要用力,极易出现疲劳现象,难以持久下去;幼儿注意的分配很差,注意很难指向不同的对象,写字时座的姿势、握笔的姿势和本子的放置是不可能相互协调的。由于教师和家长关注的是显在的时效性——字是否写对。对笔顺的正确性、发音的准确性及座的姿势等潜在的因素并不关心。
二、对幼儿心理的危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家长很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思维,而幼儿的思维是以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要开发幼儿的思维,必须把握问题的关键,而幼儿教育小学化只重视知识的掌握和技巧。”《纲要》中又强调“尤其要避免只重视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能的训练。违背了《纲要》的精神,孩子因高强度的学习而少有了天真与快乐;孩子应有的认知过程被严重破坏,导致孩子的“知识消化不良”,许多孩子在疲于学习中抹杀了自己的想像力,长期处在机械读、写、背的学习状态中,束缚了孩子的独立个性的发展。由于忽视了兴趣和情感的培养,幼儿间缺少了尊重与合作,幼儿得不到全面发展,违背了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由于幼儿的神经系统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而且具有一定的波动性,比较脆弱。如果长时间集中注意、记忆,或强迫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和做功课,幼儿的就会感到过于吃力,产生厌学心理和畏惧情绪,这样会剥夺幼儿童年的乐趣和游戏的权利,扭曲甚至扼杀幼儿的天性。
三、对幼儿今后学习的危害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就是要让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接受相应的教育内容,这个内容不能超越,也不能滞后。简单地说,就是在什么阶段就学什么知识。对幼儿进行的任何提前教育只会事倍功半,而到适当的年龄进行适当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规律。由于幼儿教师对小学教育的规律并不了解,在教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错误。有些一年级学生出现的写字笔顺错误、拿笔姿势不正确、读音不准确,给小学教师带来很多麻烦。”实践证明:养成一个新的习惯容易,而改变一个已养成的习惯很难。小学教师常常抱怨,学前教的不正确还不如不教,错(坏)的习惯养成了,老师很难纠正。
由于一些学前班使用的是小学一年级教材,其教学内容和小学一年级是重复的。在幼儿阶段儿童如果学过了小学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刚上小学一年级时,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成绩,由于重复教育,使这些儿童养成了上课不注意听讲、不动脑、爱做小动作、死记硬背的等不良习惯,失去了刻苦努力积极探索的良好品质。二、三年级以后,老本吃光了,面对新的学习内容,将很难适应,结果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学习跟不上的情况都会出现。
可见,“幼儿教育小学化”带来的后果是,幼儿老师辛苦地教,教错了,小学老师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纠正;教对了,学生学习不专心、不求甚解,怕吃苦的不良习惯就养成了,这真是出力不讨好。
作为幼教工作者, 我深切的体会到幼儿园小学化的根本原因是学前教育专业化水平不高的体现,加之我国的考试制度和一些早教机构不切实际的宣传,重点在农村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难点是家长错误教育观念的转变。写此文章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政府应加强幼儿园管理,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通过宣传,普及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让人们以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学前教育,而不是看孩子究竟能够学会多少字词,也不是看孩子能够写几十个还是几百个字,会做多少算术题,而是帮助儿童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学会学习,掌握自主学习的基本技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愿我们幼儿园的孩子就像大自然中的蝴蝶一样,无拘无束,自由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振宇.幼儿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孙向阳.呵护童心: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
[3]刘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刘晓东.学前教育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吸烟损害大脑,使智力受到影响。在烟草的烟气中,一氧化碳含量很高。一氧化碳吸入人体后,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不能正常地与氧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因而失去携氧的.功能。由于人的大脑对氧的需要量大,对缺氧十分敏感,因此吸多了烟就会感到精力不集中,甚至出现头痛、头昏现象。久之,大脑就要受到损害,使思维变得迟钝。这样,必然会影响学习和工作,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
青少年吸烟还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吸烟现在已经成为引起火灾事故、危害公共安全的重要原因。香烟的烟雾会污染周围环境,损害他人健康。
吸烟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但是还有很多人钟情于香烟,这让我很对吸烟很费解,觉得大家都在燃烧自己的生命,而且都是自愿的,看来,烟的精神统治作用还不小!5月31日世界禁烟日来临之际,小编在此提醒烟民应早日戒烟,远离香烟的危害,而且青少年朋友们也不要因为好奇而去学习吸烟,这样是危害是很大的!
一.目前现状
目前电脑和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大的网络功能为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正是因为其功能的强大而使网络暗含着很多的隐患,虚拟的网络空间对于判断能力较差,且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较强的青少年来说,也有着一定的负面作用。产生这种负面作用严重危害正值学生时代的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同时很多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根据目前状况,本组成员在第九周和第十周在仙林大学城展开一系列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样卷见附表)。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12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07份,针对本次问卷调查数据整理,我们做如下数据分析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大学生占本次调查对象的79.4%,初中和高中生占20%左右,初中以下学生占2.8%.此次被调查人中平均每周上网时间在5-30小时的占绝大多数,其中5-15个小时的占45.8%,15-30小时的占31.8%,平均上网时间在5小时以下和30小时以上的占少数.对于上网的场所,49.5%的人选择在网吧上网,认为在网吧上网感觉比较好,其余一些人则偏向于在宿舍或学校电脑室上网,由于条件限制,极少数人选择在家上网.网络涵盖的信息很多,45.8%的人上网主要是看电影、听歌和玩游戏,27.1%的人的大部分上网时间用于聊天交友,而用于日常学习查阅资料的仅仅占了25.2%,由此可见,青少年在日常上网过程中,多数时间是用于娱乐方面,对于如此丰富的网络信息却没有很好的利用,值得我们深思。青少年因上网而学习退步的原因多样化,主要原因是上网时间与学习时间相冲突。来自学校与家长的压力也使得青少年沉迷于网络,造成学习退步。对于网上交友,大约70%的青少年表示支持态度,认为网上交友可以扩大交友面,随时随地的和亲人朋友联系。但由于网络上的不真实不可靠的信息和网络犯罪的存在,使得有大约30%的人反对网上交友。正由于网络上的不健康信息和网络犯罪的存在,使得65.4%的家长或监护人要求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避免不健康信息,或在其监督下进行网络操作。大部人人认为网络信息是健康的,极少数人认为网络信息危害大于益处。目前已有很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其原因主要有自己学习压力大或学业不佳或与长辈有代沟,交际冲突带来的发展困惑等。
以上为本次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由此可看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要站在一个客观合理的角度看待网络,正确使用网络。三.正面影响
互联网将分散于世界各地的信息联结起来,成为吸纳、交换、传递、品味信息和分享文明进步的大平台,它增加了青少年吸收信息和知识的渠道,缩短了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应该鼓励使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正确引导青少年接触、利用网络。
第一,网络丰富了青少年的求知、学习方式,开发了智力和感官能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潜能。网络所展现的互动式学习模式将强迫的、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快乐的学习。青少年通过网络获取课堂上接触少但却必要的知识是最便捷的。网络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是一个广阔空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青少年的潜力。总之,网络学习让青少年们体验到了更多的自信和快乐。
第二,网络丰富了青少年的交往方式。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于进入网络世界,与和自己有着相同志趣、爱好的人结成一个亲密的社区,甚至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好友交谈,就像隔壁邻居一样亲近。学生的一个被人经常提及的缺点就是缺乏信心,不敢与外界对话、交流,而在网络这个自由、平等、开放的交往空间,许多孩子可以变得自信、开朗、幽默。网络文化为他们探索自律、独立的自我起到了安慰和牵引的作用。第三,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青少年的娱乐、游戏方式。对孩子们来说,玩乐、游戏本身既是天性,是健全个性形成的必需,也是一种学习。通过游戏、玩耍,孩子们可以学习到交往的礼仪和规范,学习到规则意识并增强想象力。
第四,网络丰富了全社会了解,教育,保护青少年的方式。青少年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网络上有了充分的展示,多掌握了网络就能更了解青少年各项发展的新动向,就掌握了及时教育引导未来发展的先机。
第五,可以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消除心理障碍,可以没有顾忌地向网友倾诉心事,减轻课业负担所造 成的心理压力;可以在各个BBS里张贴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一来可以锻炼文笔,二来觉得很有成就感;可以提高自己某项业余爱好的水平;自己动手做主页正成为时尚,把自己喜爱的图片资料传上去,开一个讨论区,发一些贴子,和大家交流,在掌握了电脑软件的运用同时自己做版主的感觉真的很棒,有利于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第六,可以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中学生们特别是高中生可以利用网络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因为这几年的高考还在改革索之中,每年几乎都会出台许多新措施。而平时好些学生不大关心电视和报纸上的新闻,只一味地埋头书海,因此可从网上查询与教育相关的新闻以此来调整复习重点,适应高考新举措。
综上,我们看到网络对青少年个性形成的有利性是新兴的,难以代替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弊端可控性,肯定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意义,并不等于回避网络文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四.负面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接受前卫观念,关注世界前沿问题,又会传播一些颓废、黄色下流甚至反动的垃圾信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由此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
第一,网络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网瘾就象传染病,感染免疫力较差的青少年,过分迷恋上网,严重损害身心健康,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危害程度不亚于吸毒。人们把网络称为”电子海洛因”,是毒害青少年的精神鸦片。此外,青少年网上无意中接触的黄色垃圾,促使自制力较弱的学生再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通过接触网络色情内容的青少年往往容易产生性幻想,成为性犯罪行为的动机。
第二,网络会弱化青少年与真实世界交往的能力,引发网络自闭症和人际信任危机。随着一些“虚拟学校”、“虚拟公司”、“虚拟银行”等虚拟事物的诞生,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机会大为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人与电脑的频繁接触,人们之间的交往则以间接形式为主,以符号化为特征,其交往活动不受时空限制。这种交际方式虽然能提高效率,开阔眼界,但直接削弱了同他人面对面的社交能力。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沉溺于虚拟空间,熟人社会中亲属、邻居、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络淡化了,与现实生活产生了距离感。他们从网络走出来的时候,面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极易导致情绪紧张、孤僻、冷漠以及其他不健康的心理问题。青少年交际态度的随便和不负责任,还直接导致了网络犯罪行为的增多。
第三,网上“文化侵略”弱化了青少年的民族意识,阻碍青少年正确人生观的形成。长期浸润在网络世界里的中国人,就难免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尤其是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因而在外来网络信息流的侵袭中难以产生免疫力和识别力。这种信息传播往往与青少年头脑中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冲突,使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青少年的思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第四,造成青少年道德意识、道德情感的弱化,引发人格障碍。在互联网上游离着大量色情、暴力、赌博、迷信和反动的灰色信息,这些信息防不胜防,如同魔鬼般时刻侵蚀着涉世未深、好奇心强、自制力弱、辨别力差、自我保护能力弱的青少年,逐渐使一些青少年心灵扭曲,道德意识弱化。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使人在网上不必为自己的言行承担社会后果,这使一些自律性差的人会对自己实行双重道德标准,在生活中是“好学生”、“好青年”,在网上则随意地在聊天室、BBS上进行谩骂、欺骗,充分暴露压抑在心理深层的需要和欲望。一些青少年还时常盗用他人域名、利用终端电脑搞恶作剧。这种行为倾向会引发人格障碍,如攻击性人格、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五.对策和建议
从青少年自身出发,青少年要加强自律意识,提高自身的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增强对网络的识别选择能力,自觉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多浏览一些有益的网站。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融入集体,把重心放到真实的生活中,不一味的沉迷于虚拟的网络。
从家长出发,家长不要一味盲目地强调学生不懂事、不着调、不上进,开始埋怨、训斥孩子,甚至用暴力来制止他们这种行为。家长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特别是网络素质修养和价值观念更新,加强与青少年的沟通与理解,在尊重他们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形成辨析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从学校出发,学校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教育,让青少年认识上网的利与弊,尽可能利用现代技术来获取新的知识。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增加与家长的交流,共同引导青少年正确的使用网络。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网上活动,充分利用网络的吸引力来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心理辅导课程,引导青少年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从社会出发,社会应该创建一个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根据青少年自身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他们的网站,让青少年学会有效使用网络信息,学会正确的网络交流,社会要加强网络信息的管理,加强对网吧经营的监督,防止青少年沉迷于网吧。相关机构要对网络成瘾开展系统研究,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六.本次实践调查总结
总之,网络对青少年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既不能因为它的积极因素而放任不管,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因素而因噎废食。要充分利用它的正面作用,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它的负面作用,更要看清这些负面影响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学生心理成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各方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使青少年真正远离网络不良影响带来的侵蚀和伤害,这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的调查问卷
各位朋友,您好!
本问卷是为了研究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的课题所进行的调查,希望您能够客观真实的填写此份问卷。谢谢您的参与!1.您属于哪个阶段的青少年
A初中以下
B.初中或中专
C高中或中专
D大专或大学 2.目前你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多少? A.30小时以上
B.15-30小时
C.5-15小时
D.5小时以下
3、你经常上网的场所 A.学校电脑室
B.网吧
C.家中上网
D.宿舍上网
4、你上网最常做的事情是 A.看电影、听歌或玩游戏
B.查阅资料,看新闻与评论 C.聊天交友
D.其他 5.您个人认为上网对开阔自己视野培养兴趣爱好作用大吗?
A很大
B一般
C很小
D几乎没有
6、有些学生因上网而使学业退步。你认为造成这种问题的最主要原因何在? A.学校、家长和社会没有对青少年上网进行足够的引导,没有做到趋利避害 B.家长、学校的压制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和厌学情绪 C.网络中不良信息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
D.上网时间和学习时间把握不当 7.您是怎么看待网上交友的 A.支持,可以扩大交友面
B.支持,因为比较方便,只要有网络随时随地可以联系 C.不支持,网络上有很多不真实的信息,不可靠
D.不支持,因为很多犯罪都是利用网络进行的,例如诈骗 8.你的家长或监护人对你的上网的态度如何? A.坚决反对
B.必须在监督下进行
C.要求正确使用,避免不健康的信息
D.无所谓 9.互联网是否改变了青少年以往的生活方式? A.几乎没有改变自己的作息习惯
B.多少改变了以往的生活方式
C.目前还没有改变,但将来可能会有 D.完全不影响 10.你对互联网上的信息看法是:
A.内容丰富、健康
B.既有健康,也有不健康内容
C.健康的多一些,有害的少一些
D.有害的多,有益的少 11.您或您的身边的有青少年沉溺于网络吗?(多选)A.有,因为自己学习压力大或学业不佳
B.有,因为与长辈有代沟,交际冲突带来的发展困惑 C.有,因为平时在生活中群体交往上的缺憾
D.有,从接触网络后,便深陷其中
E.偶尔会有
关键词:网络成瘾;社会工作;社会支持网络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1—0071—02
一、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正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7年7月统计,在我国1.62亿网民中,35岁以下青年网民的比例约为80.7%,青少年学生网民的比例约为35.8%,达5800万人。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于2007年8月成立課题小组,调查结果显示,在全部被调查青少年网民中,网瘾者约占10%左右。2005年,上海在全市范围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年龄在11—17岁的上海青少年网络成瘾总发生率为14.2%,其中轻度网络成瘾11.6%;中度网络成瘾2.5%;重度网络成瘾在0.1%左右。
近年来,上海团市委在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网名上网、破解青少年“网络成瘾”难题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围绕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上海市正在探索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的三级预防和矫治体系[1]:一是通过12355上海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的心理咨询专家热线,解决一般网瘾的预防和矫治需求;二是通过覆盖全市的青少年事务社工,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理念和专业方法满足轻度和重度网瘾的矫治需求;三是通过和专业机构的合作解决重度网瘾的矫治需求,为网瘾青少年及其家长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2007年工作要点中提到“要研究总结网瘾戒除治疗方法、建立网瘾综合矫治基地等方式,形成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咨询、干预和综合矫治一条龙服务,引导广大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有效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
笔者于2007年3月份开始参与上海市徐汇区的青少年网络脱瘾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在一年多的专业实践中充分感受到了社会工作较之于其他学科对网络脱隐服务干预的专业优势。社会工作对网络成瘾青少年提供服务的过程不仅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对服务对象构建一个社会支持网络的过程。
二、社工对网瘾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
许多国内外学者对“社会支持”概念进行了界定。在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周林刚将社会支持进行了概括与梳理,他认为社会支持“从其性质上来看,不外乎以下这两大块:一是客观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支持、网络支持(稳定的社会关系如婚姻、同事、朋友等,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等),这种社会支持不以个体感受为转移,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二是主观体念的支持,即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受尊重被体谅的情感支持及满意度,这类支持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概括地说,社工在对青少年网络脱隐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为其提供各种社会支持,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社工系统在于案主系统的交互作用中提供了案主的个体自身支持;社工系统与行动系统的交互作用中提供了家庭、朋辈群体以及政府部门的支持。网瘾青少年在获得这些有形资源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相应的情感支持,其自我满意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1.个体自身的支持——“QQ读书会”
上海市Y区K街道社工点社工在工作中发现社区青少年由于在个性、能力、文化基础与素质、家庭状况、人际关系以及各种社会资源等方面缺乏正向优势,使他们普遍缺乏正确的生活目标与信念,具有不少负面、混乱的价值观,当面临情绪、心理、人际关系及社会生活中遇到困扰时,他们缺乏积极的态度和策略应对和处理。因此社工认为需要为社区青少年构筑一个共同的“心灵家园”,使他们能够通过相互交流、讨论,不断思考和澄清自己人生观、价值观,获得自我潜能的激发与成长。
工作中社工感到青少年对于一些传统的权威型的谈话交流抱有一种潜在的排斥感,他们将与自己有年龄、身份差距人的谈话先验的理解为“说教”,所以这种方式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引起青少年的反感。大部分青少年对网络都非常热衷,社工尝试建立了QQ群,将社区青少年、社区居民志愿者、企业团组织的青年志愿者、高校实习志愿者、高校党组织的青年志愿者凝聚、组织、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和谐、交流、分享、互助、合作,自启启人、自益益人的网络文化教育虚拟社区。就社会、家庭和个人责任感和价值观等进行定期主题讨论,开发、引导、协助青少年以自身正向的力量为自己努力建设、营造一个富有启示价值的“心灵家园”,通过平等的交流与沟通,使“家人”得以认识自身与他人的问题、需求、资源与潜能,互助合作,应对、缓解各自存在着的问题和困难。
2.朋辈群体的支持——“阳光俱乐部”
上海市B区G社工点社工在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通过对辖区内社区青少年的排摸、建档和日常服务的接触,逐渐发现青少年有很多共同的兴趣爱好,但由于社区条件所限,没有活动的场所,尤其是一些团队性的体育运动,需要有人组织。而社区环境比较单一,缺乏青少年的休闲娱乐设施。社工在工作实践中感到成立一个为社区青少年开展活动,连结社区资源的青少年自治组织能够回应这些问题。阳光部落俱乐部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
阳光部落俱乐部包括网上社团、网络论坛、足球训练营、篮球协会、电子竞技俱乐部等兴趣活动团体和阳光部落团支部。俱乐部的成员主要是社工的服务对象辖区内的社区青少年,社工认为同质性的成员会导致组织狭窄和失去生命力,因此俱乐部也吸纳大学生志愿者、社区内就业的其他青年,来沪工作的外来青少年以及在校的初高中生。异质开放性组织使成员们开阔视野能够和不同与自己“圈子”的青少年交流,也能够了解不同人多样的生活和丰富的体验。
阳光部落俱乐部丰富的兴趣团体是根据参与成员的需求逐渐成立的,由他们自发形成并自我管理,这需要有一定的纪律来维持团队活动的稳定,这使原本自由散漫的社区青少年,在娱乐过程中,通过社工的指导,自然而然产生团队意识和纪律观念。这样的自治团队能够让青少年产生归属感,获得朋辈群体的支持。
3.家庭的支持——“家长沙龙”
上海市X区T社工点社工在对网瘾青少年个体干预的过程中,发现了网瘾青少年家庭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导致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家庭内部系统运作不良,比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问题的存在。社工的工作需要家长的配合,也需要家长自身的改变。因此,家长既是行动系统的一部分,又是目标系统的一部分。
“家长沙龙”的治疗小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该小组活动在社工的引导下,家长成员分享自己家庭内部的许多故事经历,包括自身的故事、孩子网瘾的经历等等。故事的分享缓解了家长的紧张情绪,减轻了心理压力。这对家长来说是一种心理和精神的支持。此外,该小组还在12355的帮助下请上海市心理咨询师为家长讲解父母对子女良好的教育方式、亲自沟通和夫妻沟通的技巧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并促进了家长自身的成长和素质的提高。家长对孩子不再是排斥,而是渐渐地学会了接受,这对孩子来说一种来自家庭内部的关爱和支持。
4.政府部门的支持——“创e工坊”
上海市P区T社工点社工针对多数网络成瘾青少年的爱好网络和无业状况,创立了“创e工坊”。其最初目的就是要帮助许多社区青年网络脱瘾,针对桃浦青年学历低、就业难的现状,迎合劳动部门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以技能培训、就业推荐、创业指导为内容。社工大胆采用了“网络创业”脱离网络的方式,以“创e工坊”为平台,step1:网络就业——step2网络博客——step3网络淘宝——step4实体开店的个案服务思路,并在这过程中,社工很好地整合团委、劳动等政府部门、企业、淘宝网等社会资源为案主的网创服务,逐步引导案主脱离网络并成功实现网络创业。
在社会支持理论中,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支持是最重要的力量来源。该办法得到了团区委的认可和赞同,得到了团区委方向的引导和资金的支持。
三、结论与讨论
青少年网络成瘾已经成为一个曝光率极高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分别从各自的学科视角出发对其进行了干预,但是这些学科的干预是对网络成瘾青少年个体的改变,而忽视了周围环境的重要性。青少年网络成瘾是“个人”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工作历来有着“人在情境中”的知识典范,强调的是人与环境的互动,注重人与环境的共同改变。系统理论充分遵循了“人在情境中”的知识典范,将环境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环境,并将社会工作服务过程分为四个交互作用的系统。在社工系统与案主系统、行动系统的交互作用中,实现了对网瘾青少年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改变。在此过程中,社工最大限度地挖掘并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包括网络资源,为网瘾青少年提供了来自个体自身、朋辈群体、家长、政府部门的参与和支持,形成了一个自身、家庭与社会的支持网络,成功实现了青少年的网络脱瘾,并使周围环境得到改善。这些都说明了社会工作对网瘾青少年服务提供的专业优势。
因此,笔者将社工对网瘾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概括为:社工引导、政府推动、社会多方参与的网瘾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模式。
但是,社工对网瘾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也有不足之处。比如缺乏来自学校的支持。由于许多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是在校的中学生,对于这部分服务对象,社工缺乏与学校的长期联系。长期以来,学校对网络成瘾的学生一直持排斥和贬抑的态度。学校老师发现学生网瘾之后一般做法是训斥学生,然后告知家长。这种做法实际上对网瘾青少年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因此,今后社工所做的是改變学校对网瘾青少年的认识,并得到学校的参与和支持。
参考文献:
[1]E路阳光——上海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矫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3.
[2]宋丽玉,曾华源等著.社会工作理论:处遇模式案例分析[M].台北洪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220.
[3]宋丽玉,曾华源等著.社会工作理论:处遇模式案例分析[M].台北洪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224.
[4]范明林.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94.
“网络媒体”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它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发布信息和进行信息服务, 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步入人类文明的生活, 网络逐渐成为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并承担起了舆论监督的社会职能。2010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CNNIC发布了《第二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指出:截止2010年6月30日, 我国网民数已经达到3.38亿人。青少年网民人在总体网民中达到51.8%, 并呈上升趋势增长。因此, 认真研究网络媒体对当代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影响,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网络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念产生的影响
1. 有利于拓宽青少年的价值认知的空间, 增强他们关注个体、尊重平等的意识。
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广泛, 让更多的青少年接触到了生活之外的世界, 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打破了垄断信息传播的局面, 青少年可以通过多种网络查询渠道找到所想要的任何相关信息。另一方面, 网络媒体可以让青少年更多地参与到国家民主建设当中来, 从“周老虎”, “我爸是李刚”“药家鑫”等事件来看, 从这些事情的揭露到引起关注, 最后到依法处理, 网络舆论的监督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消解人们对权力集权控制管理模式的认可, 增强关注个体、尊重平等的意识, 个体话语的活跃, 为青少年增强自己的维权意识和民主观念提供了可能。
2. 有利于青少年全球意识的培养和观念的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促进了全球化的时刻的到来。网络媒体的出现, 使得素不相识的人们开始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 交流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很多“全球性”的问题也应运而生, 如气候变暖、可持续发展、毒品问题等等。网络资源的的开放性和全球信息培养了青少年开阔的心胸和开放的态势, 增强了青少年的世界公民意识。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 但由于长期以来中国文化中封建保守、封闭僵化的民族文化心理定势, 也束缚了青少年的创新思维。而网络媒体为创新的想象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源泉。日新月异的科技推动了人们思维的更新, 进而不断创造和探索。
3. 不健康的虚拟网络游戏, 改变了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 容易使其产生畸形的心理。
目前网络游戏软件内容以打斗、暴力、血腥居多, 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极为不利, 特别是网络虚拟与现实的冲突, 容易造成判若两人的人格分裂, 成为青少年宣泄情感的主要途径, 容易使青少年产生畸形的心理, 给青少年尤其是自控能力较差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 严重者甚至走向违法犯罪。
4. 网络媒体的隐蔽容易造成青少年的自我放纵和价值取向的混乱。
在网络空间中, 在所有的参与者之间都是未知的, 每一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置身于隐蔽的环境中, 这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 由于意志力的不够坚定容易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 难以保持清醒的思维, 没有法律的限制和道德的约束, 极易导致价值取向混乱。
5、网络传播行为的失控, 弱化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
互联网事业的高度发达和人才优势, 使得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成为一个低成本进入的大市场, 网络的无序化和行为失控导致网络上的不法分子和非法组织在网上散布扰乱经济发展的黑色信息和毒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色情信息。有关专家调查, 六成左右的青少年在网上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 这种信息垃圾弱化青了少年思想道德意识, 污染了青少年心灵, 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甚至有的人利用计算机犯罪, 成为危害社会的隐患。
三、网络媒体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念的解决对策
1、家长应做好对孩子的引导与教育工作,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是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家庭应该首先发挥它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网络媒体为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平等的空间。孩子们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也通过网络学会了民主和自由权利的维护。另一方面, 青少年本身的叛逆性使他们渴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疏于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这时候, 父母应较好地控制好自己的行为, 家长权威的角色身份应尽快改变, 与孩子确立朋友意识、民主意识是现代父母必备的素质, 科学掌握与艺术运用现代家庭教育规律, 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新观念, 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质, 跨越数字鸿沟, 避免与孩子在继续教育上的滞后之间所产生的鸿沟, 引导子女“健康上网”, 不断地培养对网络信息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筛选能力。
2. 学校要针对网络媒体的特点加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
在网络时代下, 学校应避免重硬件、轻软件, 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 规范管理机制, 加强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 树立现代德育观, 在多样化的复杂社会环境中, 积极引导青少年选择高尚道德和健康人生道路, 培养青少年的主体精神;开展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让青少年多参与社会实践, 多体验, 从生活中感悟;建立校园德育网络,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使德育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声光电综合手段的演绎, 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占领网络教育阵地。
3. 社会要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社会监督, 构建良好网络舆论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网络媒体的运作观念、手段、方式都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 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 承担起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社会职责。首先要通过开展多方面教育普及活动, 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和网络监督意识, 引导他们自觉参与到互联网管理中;其次要不断更新观念, 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 增强创新意识,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技术, 实现德育教育形式上的创新;还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建立特色鲜明、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及时准确地了解青少年的思想情绪及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 保持沟通, 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最后, 要着重加强对青少年上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教育, 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免疫力, 自觉抵制垃圾信息的意识, 引导他们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东鸟.《网络战争:互联网改变世界简史》 (M) .九州出版社, 2009年;
[2]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 .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3年;
[3]岑国帧.青少年主流价值观:心理学的探索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年;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儿童危害的研究报告】推荐阅读:
沉迷网络游戏有哪些危害? 如何防止沉迷于网络游戏?10-15
网络游戏时代对广告运营的影响07-15
论电子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06-26
浅论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12-22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12-13
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研究报告10-26
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调查报告07-08
关于青少年网络调查报告范文07-21
小学作文:好玩的网络游戏07-16
网络的作文:对网络的依赖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