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心得体会(精选8篇)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篇1

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心得体会2007-02-16 10:37:48

通过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使我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深深感到全国政法系统开展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中央政法委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促进政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的必然途径,对于全面提高政法干警的政治素质、落实“公正司法,一心为民”要求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法院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法官则是这道防线的守护者,要真正做到这样就必须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质和内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指导我们法院的各项工作。具体地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是“依

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就是要使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特别是执法者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执法为民,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政法工作中以人为本、执法公正、一心为民。要从思想上解决“为谁执法”的问题。那种执法不公,以权谋私,以案谋私以及霸道作风,都是背离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要求的。坚持了依法治国和执法为民,才能做到公平正义。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政法机关的神圣职责。公平正义要求政法干警必须秉公执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公平与效率并重,维护法律的权威。法律是统

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法机关理所当然地要为党的建设事业服务,服务大局是政法机关职责的根本,也是政法机关的重大政治责任。服务大局要求政法机关必须积极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致力于推进小康社会的进程,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服务大局要求政法干警胸怀全局,立足本职,在执法和法律监督的各个环节发挥政法机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的整体效能,正确处理好服务大局与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关系,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执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政法机关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法院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依法履行职责,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必须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的关系,必须明确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的关系是在党的领导下的相对独立。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篇2

关键词:法治理念,公平正义,保障人权,法律权威,监督制约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这一段描述主要给我们提供了以下信息, 要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就必须要以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为抓手, 以树立法治理念增强法律意识为着眼点, 并且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 那就是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法治理念是人的头脑中反映出来的东西, 直接影响着法律主体的行为, 法律只规范主体之行为而不深究其理念, 但理念是内因, 行为是结果。要治本清源就要对法律主体的理念进行探讨, 究其内涵, 以正其音, 只有这样才能使法律主体有正确的理念其后才有合法的行为。笔者认为,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应当包括公平正义、保障人权、法律权威和监督制约。

1 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本身就是一个有价值取向的一个词汇,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观点。在古希腊, 柏拉图认为公正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 每个人就应当各守本分、各安天命、各守其职、各负其责, 通俗的解释就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才是公正, 反之就是不公正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提出的人生而平等和天赋人权, 这也是一种对公平正义看法。在我国,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任何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就是对公平正义的一种诠释。

一个国家首先要有法可依才能谈得上良好的秩序和后续的和谐发展, 而这种可依之法应当是“良法”才能达到上述效果。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 而大家普遍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这种良好的法律就是要凸显社会公平和正义, 基于此, 人们在理念上才能认同法律, 对法律产生信仰, 才能服从法律。

虽说公平正义有其价值属性, 但是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其主流价值观。法律主体对法律的指引作用都有一个预期, 若其预期理念与其评价相吻合, 守法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所以说, 法律所体现出来的公平正义一定要与大部分民众的理念一致才行得通。

但是, 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 许多不公平、不正义的事情也不断发生, 法律永远滞后于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依靠公平正义理念才能解决一些难题, 这就要求立法者、执法者、司法者、守法者秉承此种理念, 及时、合情、合理的解决问题, 以保持社会和谐世风有序。

2 保障人权

人权首先是人之作为人应当享有的权利, 其次是使人成为有尊严的人的权利, 人权理念是人的尊严、自由、理性和利益的一种最低程度的确认。我国宪法第33条第3款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从理念上来讲, 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两项最基本的人权, 我国宪法第34条至第50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这些基本权利就是我国宪法对人权理念在文字上的具体细化。

人权很重要, 但也容易受到侵扰, 如生命权的非法剥夺、健康权的非法损伤、财产权的非法侵害等事件屡见不鲜, 同时, 法律主体在行使自己权利时有时把握不住界限, 出现权利的滥用也会对他人的合法权利造成不小的侵害。因此,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 人权就需要社会道德的支持和国家强制力量的保护。

社会道德的支持就要求每个人在人权理念的指引下对他人的权利予以尊重, 笔者认为, 作为一个人虽不能“善待他人”, 但也起码也应当做到“无害于人”。道德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个基本价值规范, 假如没有道德规范, 也就不会有人类社会。再往深处挖掘, 一个社会的主流道德应当努力扩大善的东西而减少恶的东西。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和不侵犯本身就是一种善念, 所以, 将心比心,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每个人都这样做了, 每个人的权利就会得到最大的实现, 这肯定是一个和谐社会应有的局面。

国家强制力的保护就是要求国家的职能部门发挥法律赋予的权能使人权得到制度的保障。立法者要对人权的内容和范围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这样才能为人权的享有和实现提供保护和救济。目前, 我国宪法和法律对法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政治权利、诉讼权利等都做了较为细致的规定, 虽然有待改进, 但对比过去许多问题无法可依的情况要好得多。政府作为执法者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保护法律主体的利益和权利, 使之正常运行而不被破坏。这就要求执法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对法律主体的合法权利给予最大程序的保障。司法者的司法救济是人权法律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 它不仅是为解决公民个体之间的人权纠纷提供了一种公正的途径, 同时也是为纠正政府侵犯人权建立的一种有力的机制。当然, 司法者本身严格按司法程序进行活动也是对人权的保障。

3 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就是法律主体通过法的各个运行环节使自己的法律权利能得以实现, 义务也能得到履行, 继而在心目中对法律有一种认同, 产生信仰, 如此, 法律权威就在法律主体理念中树立起来。

在中国奴隶制时代, 主流观点认为, 法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因此一直保持法律的秘密性, 不为公众所知, 但效果很差。法律不为其治下民众所知, 人们将对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事务无所适从, 因此, 随着历史的进步, 法律走向公开成为必然, 虽如此, 法律权威依然没有树立起来, 主要原因是由于封建社会的“人治”。在当今中国, 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 使法律主体对法律产生认知, 形成信仰, 把法律视为权威, 作为宝典是很有必要的。

我国宪法第5条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 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可见, 一方面, 立法者要建立一种具有客观、稳定、不抵触的法律体系, 这是建立法律权威的基础。另一方面, 执法者和司法者要保证任何个人、组织和国家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这是建立法律权威的保障。再一方面, 守法者要依法办事, 权利应得当得, 义务应尽当尽。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反映出:“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句话的实质内涵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

4 监督制约

监督制约在客观上表现出来是“机制”, 在主观上诠释出来就是一种“理念”。监督的作用主要是预防和纠正偏差失误, 制约的作用主要是限制和约束权力滥用。监督的主体具有广泛性, 主要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三类, 由于三类主体的性质不同, 其发挥监督的渠道也有不同。制约的主体笔者认为主要是国家机关之间, 主要包括立法机关、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监督制约的对象就是执政党和国家权力, 目的就是保证执政党要依法执政, 保证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正确行使权力, 同时还要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 所以任何权力不受监督和制约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所以, 监督制约不仅要在客观上使机制进一步完善, 还要在理念上充分认识到它的价值所在, 真正在头脑中树立起监督制约的法律意识。

实行法治就是要对执政党和国家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防止权力出现异化。对执政党的监督主要落实在党员身上, 在我国, 对党员的监督主要体现在党内监督、群众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对国家权力的监督主要是对国家机关的监督, 在我国,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 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 接受其监督。另外, 国家机关之间还可以互相监督和制约, 如司法机关可对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进行纠正, 会制约行政机关的权力在法律下运行。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重要意义 检察人员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008-01

对法治理念的研究与探索其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按照这种理念回答并解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出现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系统地反映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方向的核心观念、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检察机关是社会主义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深化“执政为民”思想,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应蕴含的基本原则包括:人民主体原则,即社会主义法治的主体是人民而不是政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法律至上原则,即社会主义国家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拥有至高至上的权威;保障权利原则,即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和经济、政治、文化等权利不受侵犯;司法独立原则,即国家的司法权只能由国家各级司法机关统一行使, 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此项权力;依法行政原则。即行政机关严格依照法律实施行政行为, 不得滥用行政权力。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特征包括:

人民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所决定,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政治性。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各项法律制度是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的集中反映。

法律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法律现象为意识客体, 归根到底是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 既继承了中国法文化的优秀传统, 又吸纳了世界法治文明的精华, 反映了一切法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 具有深刻的法律科学性、专业性。

先进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具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既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的深入, 不断融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鲜活的发展要求, 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现行检察制度的关系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检察制度之间存在着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并同步发展的辩证关系。

从经济发展看,检察制度制度的现代化,实际上亦即检察制度的内涵中现代化因素不断生成和增长的过程。检察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和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理念则是一个国家法律思想、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内容和范围必然受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限制。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由此,现代法律意识、法治理念的形成,必然还有一个历史过程。

从政治因素看,两千多年的封建人治传统对中国政治制度影响颇深,虽然,经济改革、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与世界环境的接轨使政治制度趋向民主化。但由于传统的影响,民主政治制度在行使检察权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

从民族文化上看,法治观念作为检察制度上的主导价值观,是法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文化又必然受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整体文化影响。

三、检察人员应具备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结合检察工作,从司法理念的层面讲,检察人员必须树立以下观念,从而自觉有效地指导检察工作实践。

1.检察人员必须要牢固地树立坚强的政治意识,增强接受党对检察工作领导的坚定性,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自觉地把检察工作置于党和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大局中去正确定位。

2.检察人员在执法活动中,必须确立唯法是从的真诚信念,养成只遵从法律的职业思维习惯,把法律作为评判一切个人、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行为的价值标准,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唯权重、不唯情扰、不唯利诱,树立以身护法,为法治献身的崇高精神,维护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

3.检察人员在执法活动中必须更新思维观念,转变过去单向、传统的专政和惩罚职能,对法律的认识要从绝对的工具主义向保护人权转变,彻底摒弃“重实体、轻程序,重打击、轻保护”倾向,牢固树立实体与程序并重的观念,把确保程序公正放在司法活动的突出位置。

4.检察执法活动的内容或者是预防、制止非法限制和剥夺公民自由的行为, 或者是直接采取强制措施限制和剥夺公民的自由, 又或者是在公民自由权益遭受侵害时提供必要的法律救济, 基本上都是直接围绕人的自由权利而展开的, 都和人的自由权利密切相关。

5.检察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法律效果为基础,通过适用法律的公正,来体现主体保护上的平等,不因身份、地位、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经济主体的性质而发生适用法律的偏差或偏袒,坚决抵制和克制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使法律适用符合民情民意,符合伦理之善,创造一种人人各得其所的正义。

6.检察人员在执法活动中,必须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始终贯穿于检察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把人民群众关切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自己工作的切入点,把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根本利益作为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检察人员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方法

为确保有效构建检察人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需要组织领导强化, 筹划安排周密, 确保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扎实开展,具体可以着力从以下各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建立组织领导机制。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 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经常化, 成立专门办事机构, 明确工作要求和责任目标。

二是建立教育培训机制。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列入检察人员培训计划, 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制度化。在检察教育培训中突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容。通过大力开展教育培训, 强化对检察人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武装,使全体检察人员普遍受到一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在培训对象上, 首先要突出检察领导干部, 其次要突出业务部门一线检察官;在培训方式上,以分级组织集中培训或轮训、选派参加相关学习等为基本形式;在培训内容上,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基本内容,安排专题学习教育。

三是建立检查机制。要及时组织检察人员对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行自我检查, 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规范化, 以紧贴业务、紧贴实际为原则,通过以案释理、深入讨论、广泛听取意见等多种形式, 总结归纳在检察工作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弘扬正确的理念, 摒弃错误的理念。

四是建立考核机制。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容与每位检察人员的本职工作紧密结合, 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目标化。并将工作进行具体分解和量化, 使目标责任更加具体、更加明确, 形成职责明确, 落实到人的考核评价体系。使广大检察人员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同时, 真正实现外践于行, 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执法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有效推进检察业务工作。

五、结语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篇4

在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我通过学习罗干同志、***同志和省委领导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政法委编写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真正掌握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牢固树立依法办事的意识、执法为民的意识、平等保护的意识、服务大局的意识和较高的党性意识。

对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自身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进行检查,把提高思想觉悟与解决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对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客观需要;是确保公安工作坚定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社会稳定的客观需要;是解决执法现实问题,建设高素质公安队伍的客观需要;是深化“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的客观需要;是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客观需要。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专题,以打牢执法为民思想为核心,用科学、先进、正确的法治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做到执法理念进一步端正,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通过教育学习,使我切实提高了对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重大意义的认识,切实提高了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质要求的认识,切实提高了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目标任务的认识,切实提高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加强公安机关“四个能力”建设、真正担负起“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特殊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牢固树立坚持党的领导的理念。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自己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对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深入查找执法理念中存在的问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清廉从警的意识、一切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的意识、严格依法办事的意识、执法为民的意识、平等保护的意识、公安工作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意识和党性意识。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查找、整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执法质量和水平,真正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正在开展的“三基”工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正在开展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学习教育活动与各项工作的关系,既要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又要坚持在干中学,使学习教育活动有力地推动各项工作,真正做到“两不误、两促进”。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做好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为努力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作出自己的贡献。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篇5

会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一2007-02-16 10:37:

4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根据本单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从今年4月至年底相对集中时间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通过近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和自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大家对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认识,特别是对指导各自今后的司法实践更是不可或缺。通过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本人感到,学习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对政法人员坚持并运用社

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科学有机的统一体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内容。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

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并且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我国经济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政法队伍和政法工作必须适应现阶段形势需要,进一步明确执法指导思想,坚持用正确的思想武装干警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这对于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法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持政法队伍永远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必须坚持并运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政法干警的头脑

从辩证角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处在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处在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的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各类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

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尽快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妥善调处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纠纷,成为政法机关日益迫切的一项任务。社会管理、经济管理等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滋生和诱发违法犯罪的因素的客观存在,都提醒我们,政法机关防范、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任务长期而艰巨。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群众民主法治意识的不断提高,通过司法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求日益增强,对政法机关公正执法的能力和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我国经济充满生机活力的同时,市场经济利益法则也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政法队伍难免受到影响。政法干警思想上的任何偏差和动摇,都可能使执法目标和方向发生错误,手中的执法权力都可能被错用和扭曲,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

总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坚持不懈地狠抓队伍建设,政法队伍的总体素质不断提高,政法干警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也应当看到,政法队伍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作为,甚至执法犯法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与一些干警执法理念出现偏差有直接关系。应对新挑战、适应新要求,需要用科学、先进、正确的法治理念武装干警头脑。坚持并运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我们的头脑既是正确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政法意识形态领域的正本清源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多年来,同国外法律制度和思想的接触,一方面使我们有效地借鉴吸收了其有益的部分,促进了我国立法和执法水平的提高。但另一方面,西方各种法治思想给我们的法治观念带来的消极影

响也不可忽视。在执法实践中,有的简单套用西方的一些“法律术语”,造成执法思想和执法活动的混乱;有的片面崇尚西方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不从我国国情出发,主张全盘照搬照用,甚至对一些建立在资本主义本质基础上的基本法律制度和思想,如“三权分立”、“政治中立”等,也丧失了起码的政治鉴别力。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企图打着依法治国的幌子否定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打着司法改革的旗号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利用个案炒作诋毁政法机关和政法队伍形象,企图在政法意识形态领域制造混乱和影响,以实现其政治图谋。

在警惕西方法治思想负面影响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左”的以及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依然存在。在政法队伍中,有的人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有的人特权思想严重,群众观念和人权意识淡漠等。这些同样是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相容的。

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不能掉以轻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篇6

学习胡锦涛、罗干、***等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讲话心得

通过对胡锦涛、罗干、***等中央领导和高检院、省政法委领导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批示和有关讲话的学习,本人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建设法治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

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法治社会建设,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一、明确了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原创:http:///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深入开展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人民检察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必然要求;是人民检察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强化司法监督职能的必然要求;是加强人民检察院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的必然要求。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对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明确了五个理念的内涵

通过学习,使我明确了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原创:http:///就要坚持执法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是最高检提出的“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要确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理念,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保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到实处。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在司法活动中坚持合理合法、及时高效、程序公正的原则,建立保障公平正义的防线,保证广大干警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从讲政治的角度来想大局、谋大局、服务大局,正确处理服务大局与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关系,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执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是每一名检察官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法治建设绝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从理念上更好地强化党的意识、执政意识、政权意识,通过改善党的领导来更有效地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通过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来更有效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作为一名党员,一名人民检察官,必须时刻旗帜鲜明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三、明确了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篇7

关键词:生态文明,法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当前, 我国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 生态环境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 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恶化速度, 生态赤字逐渐扩大。生态形势严峻, 而造成这些生态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缺乏专门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法律。其次, 环境治理的执行力度不到位。权利得不到实施, 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治理。然后, 公民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缺乏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乱扔垃圾、破坏植被等现象随处可见。最后, 除了以上几个原因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例如我国的生产模式主要采取单向线性生产模式, 粗放, 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等。面对严峻的生态形势, 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推动制度与政策创新, 实现生态的制度化和法治化。

一、生态文明与法治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我国所倡导的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世界观与价值观、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发展模式与消费模式等诸多范畴, 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 所导向的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 是一种社会意识。法治是指依据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一种政治结构, 强调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法治包括法的制定、法的实施、法的遵守等环节。现代法治具有规范性、民主性、长期稳定性和权威性等特征, 这使法治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 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彻底的人民性、系统的科学性、充分的开放性。在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势下, 研究如何运用法治理念的力量推进向生态文明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生态文明的意义

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有助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发展, 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保驾护航的作用。

首先, 生态文明呼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始终坚持执法为民、维护公平正义、服务大局, 坚定不移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报告通篇蕴含了法治精神, 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 “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加快建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这就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法治建设联系起来, 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生态文明”必须是“法治文明”。

其次,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法治建设上的体现, 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相辅相承。依法治国为生态文明加强法律保障, 执法为民为生态文明建立执法原则, 公平正义为生态文明建立良好秩序, 服务大局为生态文明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党的领导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

三、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为指导, 在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的历史进程中, 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法治文化和现代西方法治理念的基础上, 总结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而形成的先进理念, 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想观念体系。它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和精髓, 是我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它包含着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构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

( 一) 全面依法治国加强生态文明的法律保障

依法治国,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就是以宪法和法律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它的四项基本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具体到生态文明建设上来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形成完备的生态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生态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生态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生态法治保障体系, 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 以科学立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专门法律只有《环境保护法》, 然而它在阶位上难以发挥基本法的作用, 严重地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进程, 现实迫切需要一部完备的生态法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支撑。生态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同自然环境发生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态权利义务关系, 生态法的诞生是生态权法制化的标志之一。但是目前我国的生态法尚未进入立法层面, 仅仅处于学理性探讨阶段, 为此需在遵守《环境保护法》的同时, 加快推进生态法的建立, 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法律体系, 用生态法指引、规范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 严格执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是指在执法时不放松、不走样、做到严厉、公平、公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应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完善天然林制度, 开展蓝色海湾治理行动。以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执法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然后, 公正司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公正司法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障, 是指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与正义的原则。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在处理环境司法案件时, 必须始终坚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主体, 公平地做出判决, 公正的执行处理办法, 坚守生态法治的最后防线, 维护生态文明建设的司法公正, 保障生态法律机制的正常运行。

最后, 全民守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 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全民守法应从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培育法律信仰三个层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向全民族普及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 形成一个全民爱护环境、知法懂法的良好氛围; 通过电视、网络、新媒体大力宣传保护环境、遵守法律法规的观念, 增强人民的法律意识; 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惩治违法行为, 奖励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巨大贡献的个人或集体, 培育人们对法律的真诚信仰; 形成一个全民守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二) 贯彻执法为民建立生态文明的执法原则

执法为民, 就是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各项政法工作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执法公正、一心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在法治上的必然反映。我们所执之法是社会主义之法, 体现的是广大人民的意志, 并为广大人民服务。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文明执法是它的三项基本要求。

首先,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是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自然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 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破坏自然就是破坏我们的生存基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根本出发点、为根本目的, 保护好、建设好人民共同生活的家园。

然后, 坚持尊重和保障人权。马克思曾指出: “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 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权利是与需要相结合的。”尊重和保障人权, 首先就要尊重和保障生存权和发展权, 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没有完整的自然, 人就不能更好地生存, 更不可能获得长久的发展。面对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违法行为应严加管理、加大处罚力度, 尊重和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为人民建设一个蓝天白云、空气清新、资源节约的美丽中国。

最后, 坚持文明执法。文明执法就是在行政执法中树立以人为本、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的理念, 充分尊重行政执法相对人的权益, 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的执法程序, 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 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效能。坚持文明执法应加大执法力度, 采取更加文明的执法方式, 用文明的方式解决不文明的行为, 提高生态治理执法水平和执法效率, 杜绝更多违法行为的产生, 共建文明、美好的生态家园。

( 三) 维护公平正义建立生态文明的良好秩序

社会主义者历来把社会公平和正义作为未来理想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崇高境界, 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首要价值之所在, 同时也非常重视人的平等、自由问题, 将之置于极为重要的位置, 认为这是社会发展过程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价值追求,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立法是公平正义的起点, 执法是公平正义的保障, 司法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首先是制度的公平正义。制度是人们各种行为赖以遵循的规则, 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的生命在于公平与正义, 制度的最大效用也在于保障公平与正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各项制度都应体现着公平正义的原则, 都应面向全体人民。

然后是执法的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执法工作的生命线。不论行为实施者身处何种社会地位, 他们都是平等的, 享有同等的权利, 一旦违反了法律法规都应平等地受到处罚, 不允许在执法上对人差别对待。

最后是司法的公平正义。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司法若因不公而失信于民, 社会就如同失去了正义的守护者。目前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还处于试点中,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和程序严重不足, 难以解决环境污染中一些专业性问题。创新司法, 强化生态保护救济的司法手段, 加强监督确保司法裁决的公平性、正义性迫在眉睫。

( 四) 树立服务大局的生态文明观

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是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所决定。马克思主义法律观认为,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律的内容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物质条件决定, 法律反映和服务于经济基础。作为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法律必须服务党和国家大局, 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保护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树立服务大局观念。

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重趋势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困难, 我们必须服务于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这个大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需要全民族共同奋斗, 不仅仅是大力发展经济, 还需要建设和谐美好的生态家园, 留住中国蓝。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大局, 我们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可持续发展,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大局, 需要我们世代为之共同努力, 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 五) 发挥中国共产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作用

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 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和强大推动力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应充分发挥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作用。

首先,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党的指导和监督。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任何一项大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都是有组织的活动, 都需要一个领导核心。在我国, 中国共产党就是所有组织活动的领导核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由我党提出的,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需要党来制定,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更需要党的指导和监督, 生态建设中出现的难题需要党集思广益提出解决方法, 生态文明建设未来的方向都需要坚持党的领导。

其次, 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更好地做到全面依法治国、坚持执法为民、维护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更好地建立健全我国的生态法律体系、生态文明执法原则、生态文明建设秩序, 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观。坚持党的领导, 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灿发.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法学, 2014 (3) .

[2]黄勤, 曾元, 江琴.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 .

[3]吕宗梅.论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法律机制[J].中国法学, 2014 (3) .

[4]孙佑海.用法治的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环境保护, 2012 (23) .

[5]侯佳儒, 曹荣湘.生态文明与法治建设[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4 (6) .

[6]徐忠麟.生态文明与法治文明的融合:前提、基础和范式[J].法学评论, 2013 (6) .

[7]刘珊.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治理途径[J].法制与社会, 2014 (1) .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检察工作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刻内涵

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的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是指导一国法律制度设计和司法、执法、守法实践的思想基础和主导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反映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现代法治理念。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检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检察政治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我国正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还不是很完善,在改革发展中产生的一系列观点、观念和国外腐朽思想的不断渗透,必然会在一定时期内产生消极影响,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权是否能够得到正确运用,是否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能保证检察政治工作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的、消极的、落后的思想和行为,正确引导广大检察干警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检察政治工作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界四中全会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对广大检察干警进行持续深入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教育干警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不渝地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检察工作永恒的价值追求,不断增强党的观念、大局观念,坚决摒弃传统陈旧的执法观念和习惯做法,牢固树立与依法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努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贯彻落实检察工作主题,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和作用的必然要求。检察机关肩负着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使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检察政治工作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肩负的责任越来越重大,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是指导检察政治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检察政治工作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理念,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正确处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牢牢把握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树立“党的第一要务就是检察政治工作第一要务”的观念和“检察政治工作服务业务工作”的观念,平等保护一切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牢牢把握“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坚持最大限度地保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公平促和谐,以稳定促和谐。因此检察政治工作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地发挥检察机关的职能作用,努力完成新世纪阶段的历史使命。

(三)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切实解决检察政治队伍中的突出问题,提高整体素质的客观需要。虽然检察机关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作出积极的贡献,但也还存在执法不公正、作风不文明等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如何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广大检察干警中入脑入心,让他们的深刻理解、共同感受、真切内化这些法律理念的基础上,引导和自律执法办案行为,应当成为检察机关队伍建设共同面临、必须正视和认真对待的一项重要而极有现实意义的任务。检察政治工作要教育和引导广大检察干警彻底摒弃那些过时的、错误的、不符合法治进步要求的思想和观念,牢固树立公开、公平、公正、人权、文明、廉洁的执法理念,并自觉以之指导检察执法实践,从根本上改变检察机关的执法状况,提升执法形象。

三、如何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和加强检察思想政治工作

(一)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重视党建工作。检察机关特别是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丰富内涵和精髓,切实将其落实到党建工作中,落实到从严治检中,落实到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队伍中。要紧密结合新形势新变化队伍中的新问题,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改进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方法,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加强纪律作风建设,从教育管理监督等各环节落实从严治党、从严治检的要求,坚决执行高检“九条卡死”硬规、廉洁从检十项纪律,通过深化检务公开和加强内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考核制度、谈话制度和诫勉制度,严格党内民生生活,切实把上、下、内、外全方位的监督形势有机融合于一体,解决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严打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树立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的良好形象和执法公信力。

(二)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促进公正、文明执法。检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结合检察业务一道去做,要保证和促进法律监督活动依法、公正、文明开展,检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更应当体现在公平、公正、文明执法上,这样才能别具检察特色。一是坚持有效的学习制度。有计划、有组织、有督促、有检查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同时也要坚持业务学习制度,适时组织各种类型的业务学习活动,深化对法理、检察业务知识的研究探讨,正确把握运用。二是多管齐下,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增强干警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同时要加强政治教育和以公正执法为前提的职业道德教育,紧紧围绕“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廉洁执法”的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切实增强检察干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自觉端正执法思想,维护和树立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的检察职业形象,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更好地为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服务。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要重视与干警的思想交流,了解干警思想动态,掌握干警的具体要求,使干警自觉主动接受教育。同时也要根据不同时期业务工作的不同的要求,针对业务中的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使政治思想工作体现在时时、事事、处处。要把解决干警思想问题和解决干警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三)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办案中,延伸到八小时以外。必须充分调动检察干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办案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活,确保检察职责的依法履行。在办案的同时部署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办案人员的教育和监督管理,注意防范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适时进行案后回访,奖优惩劣。八小时以外的思想政治工作也不容忽视。要以八小时以外的延伸教育为根本,加强对检察干警的社交圈、娱乐圈和生活圈的关注;对检察人员实行动态管理,根据检察干警思想状况、工作作风、纪律、业务行为和表现,随时进行灵活考察,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引导检察人员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有益身心健康活动,激励他们在八小时以外学习政治、经济、法律、电脑等活动。

(四)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一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深入开展“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的基本要求,着力培育检察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和素养,着力转变检察人员不符合检察职业道德要求的思想观念,特别是执法理念,着力解决检察人员执法方式、执法行为和执法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检察队伍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二是重视检察文化建设,要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寓教于乐,积极开展业务大培训、岗位大练兵、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大检查和争创人民满意政法干警(单位)活动,组织研讨会、知识竞赛、观看电影、录像教育片、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多样化活动,不断增进教育效果,形成健康向上的气氛,促进干警思想健康发展;三是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激励手段形结合。思想政治工作重在教育,立足于建设,必须与相应的激励手段相结合,才能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激励手段包括目标激励、荣誉激励、竞争激励、支持激励、批评激励等,实行优胜劣汰、表彰先进、批评落后,建立一整套系统的规章制度,有利于发挥激励机制作用,有利于弘扬正气,鼓舞检察干警士气。

上一篇:七夕主题活动分析下一篇: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案例实施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