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生态治理工作总结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网络生态治理工作总结(推荐7篇)

网络生态治理工作总结 篇1

2015年上半年联考申论热点:网络生态治理

【背景链接】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5年1月13日公布了近期被依法关闭的一批网站、栏目和微信公众账号。这是国家网信办今年首次集京佳布相关信息。据了解,共有50家网站、频道(栏目)以及微信公众账号被依法关闭,包括24家网站、9个网站频道(栏目)和17个微信公众号。2015年2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月4日发布 《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规定》就账号的名称、头像和简介等,对互联网企业、用户的服务和使用行为进行了规范,涉及在博客、微博客、即时通信工具、论坛、贴吧、跟帖评论等互联网信息服务中注册使用的所有账号。账号管理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充分尊重用户选择个性化名称的权利,重点解决前台名称乱象问题。该规定自2015年3月1日起实施。

【问题概述】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网民规模世界

让每一位学员成为社会精英

湖北省公务员考试交流QQ群:427897535

这种依法处理正是推进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的具体表现。为依法维护网民权益,依法维护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国家网信办今年将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定期公布违法违规网站“黑名单”。除此之外,即将实施的《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从细处着手为如何惩治网络账号的不规范行为及其如何杜绝网络用户不负责任的发布虚假信息提供了依据。

2.企业应落实主体责任,专业审核。

互联网企业应当落实管理主体责任,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对互联网用户提交的账号名称、头像和简介等注册信息进行审核,对含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不予注册。对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的账号,应当采取通知限期改正、暂停使用、注销登记等措施。同时,企业还应保护用户信息及公民个人隐私,建立健全举报受理处置机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3.网民需积极参与,维护网络生态。

互联网是虚拟世界,但是消息本身、来源、发布者都必须是真实的。违背了真实性,就是违背了互联网为人们谋利益的初衷。作为网民,首先应当依法规范使用账号名称。遇到含有违法信息的账号,更应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善意,积极举报,参与监督。对于网络不规范行为需要网民朋友的及时监督,只有全民意识到网络规范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网络生态治理,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网络环境,为广大民众提供完善的保护平台。

网络生态治理工作总结 篇2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网络流行语,语言污染,治理举措

0 引言

生态语言学为语言学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对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方面, 网络流行语对我们的语言文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另一方面, 网络流行语对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污染。当前对网络流行语的大部分研究侧重于网络流行语的构成研究, 从生态语言学角度对网络流行语污染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黄知常认为治理环境污染是应用生态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消除语言污染则是生态语言学最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通过对流行语污染解析来分析环境变化给语言带来的变化, 以此引起国民对我国语言国情及语言生活的关注, 减少网络流行语的污染, 保障汉语语言的健康发展, 建设和谐的生态语言环境。

1 生态语言学的定义及研究现状

生态语言学 (Ecolinguistics) 是把语言学和生态科学结合起来,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语言学分支, 生态语言学旨在通过分析研究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在生态和环境的发展上语言所起的作用。王晋军认为生态语言学始于一个隐喻。豪根 (Haugen) 于70年代的一次报告中谈到“任何特定语言与它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时, 曾将这种关系比作特定动植物物种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韩礼德 (Michael Halliday) 认为环境发展与环境恶化问题上的作用和影响是不难发现的, 而对环境问题进行语言研究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Halliday, 1992) 。国内最早将语言与生态环境结合在一起的学者应是李国正教授, 他撰写一本名为《生态汉语学》著作, 文中提到把汉语立足在生态系统中去研究探讨。之后, 暨南大学研究生导师范俊军发表了若干篇与生态语言学相关的学术论文。肖自辉与范俊军的生态语言学的研究侧重于其应用价值。近几年,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于生态语言学的探讨及阐释涉及到了更多的应用型, 例如人口迁移对语言的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政策、强势语言以及网络背景下语言的变异等问题。

2 网络流行语的界定与特征

2.1 网络流行语的界定

网络流行语是指产生并运用于网络的语言, 它是从网络中产生或是应用于网络沟通的一种语言, 其表现形式包括了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以及图标与文字的结合等, 其语言特征往往表现为创新性、幽默性以及便捷性, 其中创新性是其极具特色的特点。在网络技术发展更新换代的年代, 网络流行语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愈发显得重要, 已变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2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2.2.1 创新性

网络流行语的创新性主要是指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一些以前从未出现过的词汇, 在极短的时间内为人们所熟知并使用。比如, “剁手党”指沉迷于网购的人群, 以女性居多, 她们一旦看到中意的商品便毫不犹豫的拍下, 但是过后又追悔莫及, 恨不得剁掉自己的双手。再如, 在2015年最热门的网络流行语非“Duang”莫属。“Duang”是某一网站恶搞成龙早期所拍的一部洗发水广告而来。一句“Duang”成了当年网络上最新最热门的网络流行语。就连英国广播公司也表示“Duang”字在微博中的出现率超过了800万次。

2.2.2 幽默性

网络流行语的幽默性在于它在完成语言沟通目的的同时, 还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幽默感。“蓝瘦, 香菇”的出处是南宁一小伙子失恋后录的视频, 由于广西人普通话发音不准, 本来想说“难受, 想哭”, 但听起来像“蓝瘦, 香菇”。因此, 在短时间内发生了连锁反应, 众多网友争相模仿, 形成了“今天XXX, 蓝瘦, 香菇”。此后, 网友们在对于“蓝瘦, 香菇”的使用带来了很多的乐趣。

2.3 便捷性

网络流行语的便捷性是指在很多情况下, 说话双方可以使原本复杂的事情进行简单有效的沟通, 说话双方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白对方所表达的含义。比如, “脑洞大开”, 指的是因为有脑洞, 所以才需要进行“脑补”, 形容想象力天马行空, 独特异类。人们常用“脑洞打开”形容自己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佩服、惊叹或者不可思议。在网络沟通中, 这种词汇的使用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沟通能力与沟通效率。

3 生态语言学对网络流行语语言污染的阐释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 能够见到的是自然环境的污染, 然而对于抽象的语言环境的污染却基本上忽略了。语言污染是指在人们使用语言的环境中, 对于已有的语言规定的破坏性语言行为。人们对于究竟什么是“语言污染”还没有得出统一的界定。有的人认为是那些为了图省事而使用的一些简单, 快捷但却语义模糊的语言。还有的人认为语言污染是指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只属于个别语言群体的语言。语言污染与环境污染有着极为相似的特点, 网络流行语语言污染主要有以下特征: (1) 传播和使用规模极具传染性; (2) 妨碍正常地语言环境的运作; (3) 自身系统的无规律性; (4) 语言暴力现象凸显。

3.1 传播和使用规模的传染性

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 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问题, 其中网络流行语语言污染可谓是首当其冲的。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 其影响力不容小觑。正如人们在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中的活动, 网络流行语在传播的同时也伴随着语言污染现象的出现。比如, 网络流行语“屌丝”一词就会给我们的语言使用环境造成语言污染。从传统意义上来说, “屌丝”一词实乃贬义词, 人们对此应该是避之不及。然而, 在如今的网络社会甚至是日常生活, 人们都以争当“屌丝”为荣, 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差甚远, 对我国语言文化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3.2 妨碍正常地语言环境的运转

由于网络流行语有着便捷的特点, 人们在说话时能够用最短的词汇表达其意义。但是, 这样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前提条件是说话双方对于这些网络流行语有一定的理解力, 否则, 就会妨碍正常语言环境的运转。譬如“来啊, 互相伤害呀”, 意思是不怕受伤你就来吧, 再比如, “你脑子是个好东西”, 意思是希望你聪明点, 情商高点。用这些词语和不懂流行语的人沟通时, 网络流行语对于我们正常的语用环境造成了障碍, 造成说话者双方无法达到沟通的目的。

3.3 自身系统的无规律性

由于网络流行语自身就存在的不规范性, 因此大量的使用网络流行语对于我们语言环境系统必然会造成语言污染。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 诸如此类的词是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我们的网络社区或是日常生活中, 其本身没有任何的规律性存在, 可以由人们自由“创新”。比如, 现在的青少年都很喜欢用“逼”族词, 像是傻逼、二逼等, 这些词都是人们在网络沟通中凭空随意创造出来。这些词看似无害, 但是对我们的语言, 尤其是青少年的语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4 语言暴力现象的凸显

人们热衷于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主要是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与匿名性。故此, 网络上的语言暴力现象已经凸显出来了。比如, “你们城里人真会玩”, 简称“城会玩”, 是讽刺某些人做的事情常人无法理解。“什么鬼”, 是南方的方言, 意思是“什么东西”, 表示对某个事物的看法。“壁咚”指的是男性把女性逼到墙角, 让其完全无处可逃的动作, 这个动作成为时下热门的表白高招。这样的语言暴力枚不胜举, 网络流行语的暴力污染了语言生态环境, 需要进行治理。

4 治理网络流行语语言污染的举措

当前网络流行语由其贡献的一面, 但是也要看到它的缺陷。郭笃凌认为传统文化的迷失与青少年道德的断层导致大量的语言污染。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这一模糊的根源, 李萍认为“导”而不“堵”, 宽容待之。从传播学角度看, 网络流行语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放大、变异, 有些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能量, 而污染的网络流行语传播的是负能量, 给社会制造不稳定因素。因此, 有必要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进行规范管理。首先, 流行语传播者需以传承传统文化和提高语言品味为己任;其次, 政府管理层面应该加大对网络流行语的管理力度, 加强网络语言的立法工作和法律规范;再次, 借鉴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来保护和管理网络语言生态系统, 加强语言生态建设, 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降低其语言污染的程度;最后, 加强对大众的道德教育, 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观教育, 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语言生态系统。综合以上措施, 营造文明雅致、温馨和谐的语言环境, 保护文明的网络流行语, 充实文字语言大家庭。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New Ways of Meaning:The Challenge of Applied Linguistics[A].In Martin Pǜts (ed.) Thirty Years of Linguistics Evolution:Studies in Honour of RenéDirven[C].Philadelphia&Amsterdam:John Benjamins, 1992:59-95.

[2]Haugen, E.1972.The ecology of language[J].In Fill&Mühlh usler (eds.) .2001.

[3]王晋军.生态语言学:语言学研究的新视域[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 (1) .

[4]黄知常, 舒解生.生态语言学:语言学研究的新视角[J].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 .

[5]范俊军.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2) .

[6]肖自辉, 范俊军.语言生态的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生态语言学应用研究[J].语言科学, 2011 (3) .

[7]周利娟, 郭涛.生态语言学研究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J].人民论坛, 2012 (10) .

[8]任付标.漫谈中西文化交汇中的语言污染[J].现代外语, 1994 (3) .

[9]郭笃凌, 郝怀杰.网络语言的失范与规范[J].语言应用研究, 2006 (6) .

网络生态治理工作总结 篇3

[摘要] 近十多年来,我国时政类网络社区发展迅猛,时政类论坛、博客、微博、贴吧等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其舆论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当前,我国时政类网络社区呈现出极为复杂的舆论生态。主要表现为网络谣言泛滥、表达方式偏激、观点针锋相对、对主流价值观叛逆、充斥牢骚和抱怨等。加强网络社区舆论引导,优化舆论生态治理,形成良性舆论环境,构建和谐网络社区,关系到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稳定。

[关键词] 时政网络社区;网络舆论;生态治理

[中图分类号] G2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5)06—0146—05

本文所论及的时政类网络社区并不是一个严格精确的专有学术概念,而是泛指以国内外时政要闻、社会热点、民生话题等为主要讨论对象的论坛、个人空间(博客、微博)、新闻贴吧等形式在内的网上互动交流平台。和其他类型的网络社区相比,我国时政类网络社区因参与的普通网民数量特别巨大和社会各界精英人数众多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正日益成为社会事件的放大器、舆论交锋的主阵地、意识形态斗争的新领域,其舆论生态直接关系到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时政类网络社区内涵及

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社区是一种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存在已久的社会生活实体。据考证,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是第一个将“社区”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学者,在其代表作《社区与社会——纯粹的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一书中,将社区描述为“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是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状态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统一体” [1](P54)。作为整个社会有机体的组成部分,社区实质上是一个聚集在一定地域空间的人们组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进入21世纪,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社区技术的日益成熟,互联网正在构建着一个庞大的有别于传统社区的新型社区——网络社区。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瑞格尔德将网络社区定义为“一群主要藉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怀,从而所形成的团体”[2]。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网络社区是指由数以亿计的网民聚集在网络虚拟空间进行频繁的交流互动而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同作为社会生活实体的现实社区不同,网络社区是存在于虚拟空间由虚拟的人群组成的虚拟社区。具体来说,网络社区是指以各类论坛(BBS)为基础应用,包括公告栏、个人空间、群组讨论、在线聊天等形式在内的虚拟的互动交流平台。也就是说,网络社区是通过互联网络把一群具有共同兴趣的网民聚集在同一主题下,这些具有共同兴趣的网民可以在社区就某一主题自由自在地表达看法和观点、交流思想和感情,如同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家园。由于社区技术发展迅猛,再加之网民兴趣爱好的多样性,近十多年来,我国涌现出无数计的各种主题类型的网络社区。根据第四届中国互联网社区发展状况调查报告统计,中国网民对各种形式的网络社区的应用已经超过即时通讯,仅次于电子邮箱。[3]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5年第6期薄明华,曾长秋:论我国时政类网络社区舆论生态及其治理

如前所述,网络社区是以“兴趣”联结成的网民集合。在互联网上,活跃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兴趣”不在娱乐、游戏、体育和股票,而在“时政”,他们不迷恋歌星、也不追捧影星,而是经常性地关注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事件的发展变化,并积极表达意见力图对事件的发展变化施加影响,他们建构的网络社区,我们称之为时政类网络社区。

近十多年来,我国时政类网络社区发展很快,突出表现在作为时政类网络社区基础应用的时政网络论坛发展迅猛,其政治影响力在不断扩大。我国时政类网络社区起源于最早的时政类论坛。1999年5月9日,也就是北约袭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第二天,人民网及时开通了“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后更名为强国论坛。据考证,这是内地传媒网站开办的第一个时政类网络论坛。开坛以来,数以百万计的网民在强坛上就国内外重大问题各抒己见、建言献策,有的建议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当前,除人民网的“强国论坛”外,在我国约130万个各类网络论坛中,中华网的“中华论坛”、凤凰网的“凤凰论坛”、央视网的“复兴论坛”、新华网的“发展论坛”、凯迪网的“猫眼看人”、天涯网的“关天茶舍”等一大批“名牌”论坛也多因讨论时政要闻、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话题而有名。这些论坛活跃着众多的“意见领袖”,每个“意见领袖”往往拥有数以十万计、百万计、乃至千万计的“粉丝”,“意见领袖”在与其“粉丝”的交流互动中,往往会迅速形成一股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强势舆论冲击波,有的甚至对事件的最终发展结果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除了各种时政类网络论坛,时政类博客、微博的政治影響力也与日俱增。“博客”是互联网上一种个性化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是一种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近十多年来,博客在中国发展异常迅猛,目前国内已有数十家大型博客站点,如,中国博客网、天涯博客、新浪博客、搜狐博客、腾讯博客、博客中国、凤凰博报等。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三十二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网民数量已达4.01亿,阅读博客已经成为网民上网的重要目的之一,经常阅读博客的活跃读者已经超过5000万。[4]而且越来越多的作者写博客的目的,已经从“记述自己的心情”转变为就国内外大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我们将这些以评论时政要闻、民生话题、社会热点见长的博客称之为时政类博客或政治类博客。在国内,时政类博客主要以行政官员开办的博客和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开办的“两会博客”最为典型。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因开办博客而被称为中国“博客部长第一人”。近年来,不断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媒体记者在人民网、新浪、搜狐等网站开通“两会博客”,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反响。除了官员博客和“两会博客”之外,一些所谓“公共知识分子”也大量开办个人博客,来议论时政、批判现实、检视体制,宣传政见,有的甚至成为拥有海量“粉丝”的“意见领袖”,其政治影响力也不容小视。

与博客相比,微博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更为惊人。不同于传统的博客,微博具有简单易用、更新速度快捷、能够定制关注内容等特性,微博用户无需通过大篇幅的论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仅需短短数语,就能及时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记录下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三十二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网民中微博使用率达到了56%。[5]目前,微博已成为人们获取各种信息的一条重要渠道,微博问政已成为网络时代广大民众参政议政的一种新形式,其对意识形态的渗透也日益增强,甚至出现了“微政治”、“微革命”。

除了论坛、博客和微博之外,贴吧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重要的网上交流平台。国内最著名的百度贴吧拥有6亿注册用户,日均话题总量近亿,月活跃用户数有2亿,占中国网民总数的39%,是世界最大的中文交流平台。当前,贴吧已经成为众多网民上网必去的地方,成为众多网民心中的另一个“家”。数以亿计的网民,每天在贴吧里发贴、跟贴、吵贴,来表达思想、消遣娱乐、宣泄不满、倾吐感情,成为党和政府了解网络民意的一个重要场域。

二我国时政类网络社区舆论生态特征

网络社区以其开放性、互动性、平等性、虚拟性和方便快捷的特质,吸引了无数网民参与其中。在这里,网民们身穿隐身衣,头戴假面具,手拿麦克风,信马由缰、几乎毫无顾虑发表评论、表达意见,营造了一个极为复杂的舆论生态。总的来看,当前,我国时政类网络社区呈现出以下舆论生态特征:

第一,网络谣言泛滥。网络社区是一个有别于现实的虚拟社区,虚拟社区的最大魅力在于匿名性。从聊天室到论坛,从QQ到MSN,每个网民用的都是马甲、昵称,每个面孔都遮掩在面纱下,无人知道他或她究竟是什么人。匿名性带来了网络社区的开放与自由,扩大了公民言论自由度,提供了一个民众表达诉求的新渠道,但同时也为网络谣言和各类虚假新闻的大肆泛滥提供了技术平台。法制网的调查显示,在2012年出现的网络谣言中,有51.7%是源自微博,或者主要在微博上传播,27.6%的网络谣言源自论坛或者主要在论坛中传播。[6]另据中国互联网信息办的不完全统计,仅2012年3月,有关部门清理的各类网络谣言信息就高达21万多条。[7]一大批带有特定目的网络水军在互联网上围绕某一热点事件批量发布信息或有针对性地进行炒作,为达目的甚至不惜伪造民意、炮制虚假新闻、故意歪曲事实。在互联网时代,论坛、博客、微博等已取代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成为人们获取时政新闻的主渠道。然而,网络谣言泛滥常常导致社区信息真假难分,成为困扰网民获取有价值信息的一大阻碍,也严重影响了网络时政新闻的公信力和社会稳定。

第二,表达方式偏激。与西方发达国家时政类网络社区舆论生态相比,我国时政类网络社区舆论通常更情绪化、简单化、片面化、极端化,具有更明显的非理性特征。这种舆论生态的形成既有现实原因,也有媒体技术原因。从现实层面来看,社会不公、贫富不均、官员腐败、道德滑坡等因素是造成网民偏激情绪激增的重要原因。从技术层面来看,在传统媒体中,由于信息的把关权牢牢掌握在新闻工作者手中,他们决定着言论的主题内容和尺度。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使得诸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逐渐失去了“设置议程”的垄断权,出现了“议程设置全民化”趋势,呈现出“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景观。真可谓是: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议程设置全民化”能让某些社会问题及时公开,有利于扩大公民的知情权和表达权,有利于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但同时也容易夸大现实矛盾,形成和扩散非理性情绪。且匿名发贴使网民几乎不用担心承担法律责任,网民作判断、下结论,往往仅凭个人好恶和直观感受,不去也不愿意去追究事实真相。所以,网络社区常常充斥捕风捉影、断章取义、耸人听闻之辞,甚至不时出现肆意抹黑、一味谩骂、恶意进行人身攻击的暴力帖子。

第三,观点针锋相对。网络社区的交互性和自由性,必然导致舆论的多元性。各种言论齐聚社区,各色言论尽皆囊括,其中不乏针锋相对之言辞。以“强国论坛”为例,在这里,几乎每天都上演着“左”、右观点的激烈争锋。这种舆论生态的形成,也根源于现实因素和新媒体技术因素。从现实角度来看,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各方面矛盾的凸显时期。特别是利益格局的调整,使得基于利益分化基础上的价值多元化甚至价值观的对立已成为不争的客观现实;从技术角度来看,互联网一方面给网民提供了一个空前自由的思想交流空间;另一方面也无疑放大、强化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分歧。

第四,对主流价值观叛逆。网络社区舆论经常呈现出反传统、反主流、反权威的价值取向,突出表现为一些網民对历史传统、政府决策、官方话语、专家言论和主流观点统统持怀疑态度,怀排斥心理。这种舆论生态的形成也有多种因素。其一是我国网民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低龄化,青少年已成为网络社区的主要参与者,而大多数青少年都有很强的叛逆心理,他们喜欢颠覆传统,标新立异;其二是随着上网门槛的降低,网民在知识结构上出现了低学历化,低学历网民由于认识和经历的局限比较容易采用偏执、片面、单向的思维来分析事件、表达观点;其三,一些网民出于名利需求,他们往往有意制造与主流价值取向相悖的话题,通过展现其特立独行乃至惊世骇俗的言行,来吸引公众的关注,以达到出名获利的目的;其四,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战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全球化和网络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企图动摇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另外,一些反体制、反主流的“意见领袖”推波助澜,他们通过互联网掀起的对“普世价值”的鼓吹,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重新评价”,对所谓“历史真相”的揭示,都极大地影响了网民的价值观、政治观和历史观。

第五,充斥牢骚和抱怨。在网络社区,网民的牢骚和抱怨往往占了多数,呈现出牢骚一大堆、抱怨满天飞的景观。这种舆论生态的形成,很大的因素来源于社会现实。因为网络上的问题往往是现实问题的影子,网络上的牢骚和抱怨是现实积累的不满情绪在虚拟空间的宣泄。当民众的诉求在传统媒体上表达渠道不畅,当他们借助网络媒体发表意见的时候,就很自然地表现为一种对于强势话语权的挑战,一种释放压抑情绪的“狂欢”。无论是在时政论坛、博客、微博里,还是从海量的新闻跟贴来看,我们都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牢骚和抱怨广泛存在。网络牢骚和抱怨就其内容而言,一般并没有明目张胆的非法言论,也并不总是表现为对主流价值对抗,一些牢骚和抱怨甚至包含着合理的诉求。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牢骚抱怨明显流露出民众对党的领导、政府决策乃至社会体制的不满,如果得不到及时化解,日积月累,有可能成為危害社会稳定的隐患。

三对我国时政类网络社区

的舆论生态治理

在国内各种类型的“兴趣”网络社区中,时政类网络社区最为引人关注。这是因为,时政类网络社区讨论的话题,有许多涉及社会热点甚至敏感问题,这类社区往往成为舆论发酵的主力推手和舆论交锋的主力阵地。所以,加强对我国时政类网络社区的舆论生态治理,形成良性的网络舆论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加强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宣传思想阵地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网络舆论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交锋的主战场。承载着各种价值观念的文学作品、理论文章、思想观点、新闻报道在网络社区自由快捷地传播,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更为复杂的态势。在中国,网络社区汇集近6亿网民,而且大部分是价值观处在形成和确立关键阶段的青少年网民。所以,这是一个谁都无法忽视,也根本丢失不起的阵地。宣传思想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尽最大努力建设一批网上马克思主义宣传思想阵地。要着力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把自己的阵地建好、管好、用好,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使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纷繁多变的网络舆论中的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大多数网民的普遍共识,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互联网上的主旋律,使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逐渐成为网络新风尚。

第二,建立网上网下联动、多部门合力共治的治理格局。从表面上看,互联网上发生热点事件好像是偶然的、突发的、不可预料的,但从本质上看,这些网络热点都是诸多复杂的现实社会矛盾交互作用、互相影响的结果,是网民在现实生活中积聚的不满的情绪在虚拟空间的反应和宣泄。所以,治理时政类网络社区的舆论生态,必须全面把握虚拟和现实两个社会之间的联动关系,建立网上网下综合治理体系。全党全社会必须齐抓共管,把思想舆论引导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业管理工作、行政管理工作、社会管理工作、党务工作结合起来,建立宣传、教育、文化、公安、司法、工商等部门合力共治的治理格局。各个部门既各司其职又有效配合,快速反应、公开透明、及时引导、准确研判、权威发布,及时主动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顺应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有效化解人民群众的疑虑,增强工作主动性、掌握网络话语权。

第三,尊重差异、适度包容,建立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治理机制。治理时政类网络社区舆论生态,必须以包容的心态,掌握好“适度”的分寸。适度的包容和退让,是可以让一般“敌人”变成朋友的;反之,则可能把朋友推向对立面。一方面,既要在差异中求和谐、在多样中求统一、在争论中求团结;另一方面,政治原则立场要坚定,不能含糊其辞、语焉不详、东西摇摆、左右迎合,做“好好先生”。治理时政类网络社区舆论生态,必须大力培育与互联网传播相适应的自律共享的网络传播精神,引导广大网民坚持客观公正、培育理性思维、强化社会责任,对各种信息能正确辨识、选取和传播,理性地对待社会事件和网络事件。治理时政类网络社区舆论生态还必须坚持依法治网,坚持两手抓,对在网上传播违法信息的行为,如散布色情淫秽、泄露国家机密、挑拨民族矛盾的网站或个人,对那些炮制虚假新闻、故意歪曲事实、散布不良言论的所谓“网络大V”,应当依法严肃惩处。同时,对广大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则应依法增加保护的力度。

总之,治理网络舆论生态,净化网络虚拟空间、优化网络舆论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系统的综合整治。这里,教育部门、文化部门和宣传思想部门尤其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加强互联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能像空气一样在虚拟空间无处不在,像泉水一样润物无声,使网络空间变得真正清朗起来。

[参考文献]

[1][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郭茂灿.虚拟社区中的规则及其服从以天涯社区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4,(2):105-111.

[3]第四届中国互联网社区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EB/OL].http://news.iresearch.cn/Zt/87396.shtml.

[4]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rdxx/201307/t20130717_40663.htm.

[5]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rdxx/201307/t20130717_40663.htm.

[6]胡芳.网络世界:成谣言流语重灾区[N].内蒙古日报,2013-06-03.

网络生态治理工作总结 篇4

28日,省政府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暨深入推进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召开,通报今年初以来我省打击治理工作情况,进一步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副省长、省政府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联席会议召集人王惠敏出席会议并讲话。

王惠敏指出,今年初以来,各成员单位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坚持打击、防范、治理多措并举,全省打击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我省个别地方仍然是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重点区域,案件高发态势还没有根本改变。

王惠敏强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坚决打赢这场硬仗。要提高思想认识,始终保持清醒警醒,深刻认识当前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要坚持多管齐下,扎实开展打防管控,着力完善反诈骗中心建设,深化打击处理和重点整治,加强宣传防范和源头管控,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势头;要坚定打击治理决心,狠抓责任落实,堵塞监管漏洞,主动破解顽症,不断推进专项行动,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网络生态治理工作总结 篇5

治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了解掌握我市水环境治理情况,促进河长制有序推进,根据市政协XX年工作安排,在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农业和人资环委近期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相关部门成立专题调研组,对我市河长制推进落实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分别赴三个县(区),实地察看了部分河道、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和畜禽养殖场,重点听取了市(县、区)水务和环保部门的工作汇报,组织部分河长进行了座谈交流。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自全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开展机构设置、方案制定、责任落实、制度建设等各项工作,全市河长制工作有序推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构建工作推进体系。在全市范围内所有河道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了市、县(区)、乡(镇)、村四级河长体系。实现了从区域到流域、从大江到河流的责任网络全覆盖;落实河长制常设办事机构。设置市河长制办公室,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主任,各县(区)参照设置本级河长制办公室和相应机构;成员单位整体联动。通过河长牵头的优势,充分调动部门积极性,有效形成了工作合力。各成员单位职责明晰,围绕沟河管护工作,通过协调联动、紧密配合,形成了合力攻坚的工作局面。二是严格落实责任,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建立河长会议、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等制度,明确了信息报送、考核问责与激励、验收等工作制度,对各级河长、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主要任务进行了再细化。大力推进巡河整治,建立“一河一档”,并针对问题制定“一河一策”整治措施等。三是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抓好河道专项整治。通过开展岸线综合整治、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城镇污水处理、重点断面整治等整治活动,实现了水岸共治,切实提高了水环境治理工作绩效。

二、存在问题

河长制的推行加大了河道整治与管理的力度,使我市沟河湖环境得到显著改变,水体污染得到控制,河长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市河长制推行时间较短,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在积累经验和取得成效的同时,河长制落实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不到位。

近年来,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一直是我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自我市河长制推行以来,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相关工作,各部门、各县(区)也能按照要求有序推进,但是客观审视河长制推进现状,依然有一些河长思想认识还有偏差,存在消极应付心理。一方面是重视程度不够。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河长履职积极性成逐级递减,即上级河长重视程度很高,基层镇村河长推动工作力度不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甚至颇有怨言,巡河也多是敷衍了事,认为拍拍照片就是完成任务。另一方面是对河长的职责不清、意识不明。有些河长对河长制的内容和自身的职责还不清晰,不了解自己包片河道泯沟情况,对影响水质的原因没有进行深入调查,更没有积极思考寻找解决方法,依然只是盲目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而已。

(二)“一河一策”制定没有全覆盖。

根据我市河长制相关工作要求,我市已经制定了3级以上河道“一河一策”整治方案制订工作。但由于我市水环境存在一定特殊性,横河泯沟较多,3级以下河道“一河一策”制订目前还没有列入到计划中来,致使我市沟河整治目前仍处于被动治理状态,部分原因没有找准,污染源没有找清,没有真正发挥出河长制的优势。

(三)引导全民参与手段不多。

水环境问题既和当前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有关,更和每个人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息息相关。目前我市河长制推进已经完成了政府层面的动员阶段,对沟河水环境的治理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的,在社会力量的调动方面还存在不足。由于宣传手段老旧,宣传内容呆板,宣传发动面不广、力度不大,人民群众对河长制的认知广度和参与深度还不高,大多数群众不知道河长制的实施及意义,参与保护管理水环境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主动担任“民间河长”的更是凤毛麟角。部分群众保护水环境意识不强,尤其是有相当部分农民群众仍然保持原有的乱扔垃圾、乱倒污水、乱占河道、乱设网簖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出现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

(四)污染顽疾依然突出。

水环境问题表现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调研发现,对水环境问题的整治工作还存在“重过程、轻结果”的思想,大量人力物力及资金投入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是畜禽养殖粪污处理还不到位。为降低畜禽养殖粪污对水环境的影响,我市经过多年的治理,划定了禁、限养殖区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畜禽养殖污染依然是群众投诉和关注的焦点问题。养殖场不愿增加成本投建粪污处理设备,畜禽养殖粪污污染仍然是我市农村环境治理中的突出问题。二是污水直排整治工作进展缓慢。城市截污管道规划建设相对滞后,污水管网存在较大范围“盲区”,部分老小区未实行雨污分流,部分存在排污管道进入小区雨水管网。部分企业偷排、漏排工业污水和废水现象屡禁不止,排污管道排查难度大。三是农村生产、建筑垃圾随意倾倒。农作物秸秆收购利用率不高,在秸秆禁烧工作的强大压力下,大量废弃农作物随意倾倒进河道。农村建筑垃圾收集点不足、设置不合理,加上农民群众垃圾分类意识淡薄,导致建筑垃圾任意堆放在堤岸。以上种种问题增加了河长工作压力,严重影响河长制的有序推进。

(五)部门之间配合密切度还不高。

有些“助理”部门对河长制工作任务、措施、形式、内容等尚不能全面掌握,还认为河长制工作就是水务局、河长办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有些直接部门虽然参与到河长制主体工作当中,但只是按照自身业务范围履行职责、开展工作,没有形成整体协调长效机制,部门之间协调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

(六)考核和问责机制还不完善。

目前我市对于河长制考核的主要依据是台账资料,包括巡查记录、交办单、巡河图片等等,是自上而下的体制内“自考”,只能看到过程,没有体现治水结果。且由于治水责任划不清,导致责任难以追究。主体责任部门与其他协作单位之间、上下级河长之间职责还不清晰、权限还不明确,从而导致相互推诿的情况。

(七)河长制推行常态化、长效化有待加强。

河长制工作涉及许多部门,尽管市相关部门已经探索形成了一些上下联动巡查推进、河长制办公室牵头多部门联合执法监管等行动,但常态化的联动监管机制尚未真正形成。且水环境治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而河长会在长期的沟河污染治理期间不断更迭,不同的河长对水环境重视程度不一样,水环境治理思路不一样,治理之策可能会随着河长的变化而变化,缺乏连贯性,影响治理效果。

三、建议意见

我市河长制工作目前仍处于不断摸索和完善的阶段,要在未来的发展中,解决现存问题,实现长效治理,需要从顶层设计、社会管理和公众参与等方面为河长功能的实现提供多渠道保障,逐渐形成规则明确,政府主导,公众、媒体共同参与,多种手段并用的长效机制。

(一)统一思想认识,理顺工作体制机制。

一是提高河长责任意识。河长制的推进落实不是一项临时性工作,不是“插插牌子、做做样子”,而是要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坚持下去。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各级河长的责任意识,严格落实市、县(区)、乡(镇)、村四级河长水资源保护目标责任,协调好不同级别河长之间的工作和职责,各级河长应成为责任主体,将任务细化、实化,上级对下级进行管理和监督,下级对上级进行汇报和反馈,做到责任明确,使工作由虚变实。二是提高工作主动性。各部门、各县(区)应充分认识到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我市复杂水问题、维护沟河健康生命、改善水环境的有力措施,是助力我市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要激发全市上下推行河长制的积极性、自觉性,变被动为主动,变“应付做”为“我必做”。三是坚持协调配合。对企业排污、农村污水、河道整治、水源地保护等,在部门职能交叉的工作进行明确分工的同时,也要注意统筹协调,避免各自为政、任务重复,提升整体污染治理能力和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部门项目支持,逐步建立水生态保护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项目整合力度,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将涉及水土保持、水环境整治等建设资金捆绑使用,确保水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群众参与意识。

多渠道全方位对河长制工作进行宣传,切实提高群众对河长制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一是参与决策。在“一河一策”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周边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调动和发挥群众积极性。群众参与决策环节,有利于掌握更准确真实的信息,制定更切实有效的治理方案,同时可以确保后续工作顺利实施。二是参与治理。群众既是水环境问题的生产者、受害者,又是水环境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他们对周边水生态环境变化的了解更及时、更敏感、更直接,对改善水生态环境的愿望也更强烈、更迫切。通过群众参与治理,可以把原来认为“政府该干的事”看做是“自己该干的事”,从旁观者转换为参与者,形成“大家治河为大家”的良好氛围。三是参与监督。鼓励群众争做“民间河长”,因为“民间河长”大多就住在河边,生活在河边,对河道的关心、关注及爱护程度更高,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积极的参与到解决问题中来。

(三)强化面源治理,坚决消除污染源头。

加强畜禽养殖产业监管。适当调整畜禽养殖区域划分,结合我市发展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禁养区范围,加强对限养区、适养区畜禽养殖场的治理。配套建设粪便污水储存、处理、利用设施,切实缓解粪污对周围群众的影响。实施农村污水管网建设。在各县(区)原污水管网的基础上,继续全面推进污水管网建设,进一步扩大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范围,确保各镇(乡)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开展城区清水工程。科学布局城区污水管网,有序开展城区河道整治工作,实现人水和谐。加大企业偷排、漏排行为惩罚力度。坚持对偷排、漏排行为的“零容忍”,加大对偷排漏排企业和重点污染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发现恶意偷排的,坚决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加快垃圾分类处置推进速度。建立符合我市农村实际的垃圾分类处置体系,合理规划垃圾分类收集站点,确保农村垃圾收得拢、运得出,从而减少生产、生活垃圾入河造成二次污染。

(四)加强考核问责,建立完善奖惩制度。

吸取先进地区经验,完善市、县(区)、镇(乡)三级考核激励机制,对河道整治进行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定期组织对河长进行考核打分、评比,并及时反馈考核结果,年终进行综合验收、评比,对好的(县)区进行奖励,对排名靠后的,进行跟踪督查,限期整改。狠抓奖惩问责监督,制定责任追究办法,对认真履职尽责的河长,工作优异、水环境良好的(县)区,通过媒体宣扬进行奖励,对失职不尽责的河长,坚决追责问责。

网络生态治理工作总结 篇6

为贯彻落实《X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X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X政办发〔XXXX〕XX号)和原XXX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XXX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实施细则(XXXX-XXXX年)》的通知》(X环办〔XXXX〕XXX号)精神,推进我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按照国家和省关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面设点、全市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的要求,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提供有力保障。

(二)主要目标

X.总体目标。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加强对各级党委、政府生态环境考核力度,按照“谁考核、谁监测”的原则,到XXXX年,逐步建立山水林天湖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网络管理体系、生态环境网格责任体系和市考核区县(市)、区县(市)考核乡镇、乡镇考核村的层级生态环境考核体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作为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X.具体目标。到XXXX年,全市基本实现生态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以XXX市环保云为平台,构建各类环境监测数据互联共享、信息统一发布的XXX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平台;健全完善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和测管联动、部门会商等工作机制;提升环境监测预报预警、自动化、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基本形成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同时,因地制宜,建立以生态环境系统监督监测和第三方监测相结合、自动设备监测和手工监测相结合、实验室分析监测和现场快速测定相结合的多维立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体系。

二、工作任务

(一)建立和完善市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建立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等要素,覆盖全市域、布局合理的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多维立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优化整合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点位,统一规划,建设完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客观评价和准确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物排放情况。

X.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在完成大气超级站建设的基础上,联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专家团队,初步形成大数据统计、分析能力。在原有X项常规指标的基础上,增加酸沉降、温室气体、X碳、微颗粒物及挥发性有机物等监测指标,开展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工作;在现有XX个国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和X个区、县(市)监测点的基础上,开展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网络化建设工作。完善覆盖全市各区、县(市)行政区的市级环境空气质量点位布设。XXXX年启动双城区、宾县、巴彦县、依兰县以及哈肇交界、哈吉交界、哈南工业新区等X个市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子站建设项目,XXXX年完成;开展利用大数据融合分析、污染气象追踪技术、多模式数值模拟、四维可视化技术等多种手段对XXX大气环流气候特征及环境影响进行研究;XXXX年底前,启动市级秸秆禁烧区、城市边界污染传输区域等重点区域大气微型站网络建设试点工作,XXXX年底前完成约XXX个大气微型站建设。(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XXX气象局;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X.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完善手工监测与自动监测相结合的水环境质量市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依托河长制,建设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松花江流域、X吉省界及区、县(市)界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提高水环境质量监测能力。

按照国家要求完成五常市磨盘山水库出口、双城区苗家、道里区朱顺屯、道外区阿什河口内、宾县大顶子山和摆渡镇X个断面的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的基础上,XXXX年底完成呼兰区肇兰新河庆丰桥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继续开展城区XX条河流水系监测,XXXX至XXXX按监测计划分完成;XXXX年启动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松花江流域、X吉省界及区、县(市)界的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规划及水资源监控、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XXXX年完成建设。(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负责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相关工作,市水务局负责水资源监控相关工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相关工作;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水务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卫生健康委和各区、县(市)政府)

X.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XXXX年建成覆盖全市域的(包含耕地、林地、湿地、饮用水水源地、重点监管企业和工业园区周边、自然地质环境敏感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完善与土壤环境相关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与考核。(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负责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相关工作、市农业农村局和市生态环境局负责农业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相关工作、市林业和草原局负责湿地土壤监测网络相关工作;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X.声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启动XXX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定工作,XXXX年底前完成;XXXX年启动道路交通和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点位选点工作,XXXX年完成建设;XXXX年启动车载噪声自动监测,绘制噪声地图。(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X.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XXXX年,建成城市敏感区域电磁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提升辐射监测能力。(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X.污染源监测。强化污染源属地化管理监测制度。在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在线监控设施监测、企业自行监测制度要求基础上,逐步拓展和强化重点行业监测。XXXX年起,将挥发性有机物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检查监测纳入日常工作计划;XXXX年底前,完成机动车尾气固定遥感监测点位建设,并完成国家-省-市三级联网遥感检测系统平台建设、高排放机动车监控系统(DPF+SCR实时监控污染物排放)、I(检测机构)/M(维修企业)制度的建设、车载OBD数据采集系统建设,形成机动车尾气动态监测分析组网,为机动车尾气大数据分析、车辆限行、尾气治理、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落实提供数据支撑。(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市场监管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X.生态状况监测。建立天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状况监测网络。利用卫星监测、无人机遥感监测、地面生态监测等手段,加强森林生态功能区、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预防区、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区、自然与人文景观等重点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XXXX年启动生态保护红线的勘界立标工作,XXXX年完成。(牵头部门:市林业和草原局负责森林、湿地等重点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监测网络相关工作,市水务局利用国家、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指导我市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市生态环境局负责生态红线划定区域的监测网络建设;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X.其他专项监测。按照国家、省监测方案要求完成水生生物监测、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新增指标监测、污染物来源解析监测、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区、县(市)政府按照本方案的目标和要求,到XXXX年建立所有乡镇的涵盖大气、水、土壤等要素的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有条件的区、县(市)政府逐步采用委托第三方的方式对村级河长制的水环境质量开展监测。

(二)实现全市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共享、统一发布

依托国家“一库一网一平台”和省级环境质量监测大数据平台,以建设XXX市环保云为基础,XXXX年底前,整合现有业务信息系统,形成统一的生态环境信息平台;建立和完善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信息系统,实现对大气、水、噪声、辐射、土壤等生态环境要素监测监控全覆盖;根据天气变化制作“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等级”预报产品,并上传至信息平台;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规范发布内容、流程、权限和渠道等,及时准确发布全市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及生态状况监测信息,提高政府环境信息发布权威性和公信力,保障公众知情权。(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XXX气象局;配合部门: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卫生健康委、市统计局、XXX气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测绘地信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三)提高环境监测预报预警水平与应急监测能力

X.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继续完善全市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平台建设,增建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型,逐步形成最适合本地区污染和气象特征的集合预报模式,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XXXX年更新完善我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提升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和污染原因分析能力。(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统计局、XXX气象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X.水环境质量预警。XXXX年,建立水质自动站和手工监测相结合的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建立部门联合会商机制,加强监测信息汇聚共享与技术协作,实现水环境风险联合预警和管控,提高预警信息可信度和反应速度。开展重要河流、水源涵养区、湖泊富营养化水环境质量预警研究。(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卫生健康委、XXX海事局、市统计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X.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逐步开展土壤质量风险评估,掌握行政区内重点土壤风险区的特征污染物分布特征、动态变化情况,研究其潜在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逐步开展有针对性的特征污染物监测。(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X.生态环境状况风险评估与环境应急监测。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新型特征污染物及危险废物等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完善“XXX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环境应急处置决策支持系统和环境风险源动态管理数据库、案例库和专家库,建立应急反应联动机制和应急处置信息共享平台;各区、县(市)政府建立本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健全应急监测保障体系,配齐应急专业队伍、加强应急装备储备、强化应急车辆等装备建设、保障应急专项资金。(牵头部门:市应急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气象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统计局、XXX海事局、XXX陆军预备役防化团、市供水集团、市排水集团和各区、县(市)政府)

X.加强重点污染源风险防控。扩大污染源在线监控设

施覆盖范围,提升在线监控设备运行等信息追踪、捕获与报警能力及排污状况智能化监控水平。(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水务局、市应急管理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三、保障措施

(四)实现环境监测与监管执法同步

建立监测、监管同步监察机制。根据环境监察工作需要,环境监测部门配合进行同步监测,环境监测部门对污染源实施监测,环境监察部门同步进行现场监察;对在线监控数据异常的污染源企业,增加监测频次和执法抽查比例、对数据超标自动报警的污染源企业,同步进行监测执法。(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卫生健康委和各区、县(市)政府)

(五)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管

按照国家、省“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实施方案”,XXXX年完成“XXX市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实施方案”制定;严把准入、强化监管与质量控制,建立完善联合检查、问题曝光和责任追究机制,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依法取得生态环境监测资质,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技术规范开展工作,严厉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配合部门: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气象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考核体系

结合我市各级政府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任务及部门工作职责,建立以市政府为监督,区、县(市)政府为主体,乡镇政府和村屯为辅助,企业自律为基础的生态环境监测网格责任体系;建立市、区、县(市)、乡镇各级政府及工作部门生态环境监测网格评估考核体系。完善评估和考核制度,形成层级监督考核,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监督考核机制,考核各级政府环境质量改善、污染防治、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生态保护、辐射安全监管等职责任务落实情况,进一步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责任。(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统计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七)明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

按照省委、省政府深化生态环境监测改革相关要求,做好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工作。适度上收市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下放污染源监测事权。市政府负责建立覆盖各区、县(市)和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根据环境质量的变化调整监测网络的布设与监测;区、县(市)政府通过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投入,制定相应监测计划,建设环境监测机构或购买第三方服务等系列措施,建立覆盖各乡、镇和边界及重点村屯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形成逐级监督考核能力。其他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划分,由各责任部门按照国家有关部署确定。(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农业农村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八)积极培育环境监测市场

稳步推进环境监测市场化,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参与排污单位污染源自行监测、环境监控设备运行维护、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清洁生产审核、企事业单位自主调查等环境监测活动。在基础公益性监测领域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建立稳定的长效机制。加强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及其监测服务行为的监督管理和激励约束,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测绘地信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九)加强监测科技创新

积极开展环境监测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监测仪器研发,加强环境监测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的推广和应用。利用“哈洽会”、“哈科会”等平台,加强国际间科技创新的交流合作,提升监测技术创新能力。(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科学技术局;配合部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十)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完善财政保障机制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保障监测仪器设备配备,满足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监测需求;加强人才培养与技术培训,提升环境监测人员综合素质,提高样品采集、实验室和现场快速分析测试能力;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业化团队及高水平环境监测机构合作,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源监测与分析能力;通过卫星遥感、飞机航拍等先进技术应用和严格监测数据质量管理手段,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完善与多维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根据本方案确定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要求,将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重点保障。(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配合部门: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气象局和各区、县(市)政府)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本方案由市生态环境局牵头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和区、县(市)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职责分工,依据各自职责做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相关工作。

(二)制定推进计划

各有关部门和区、县(市)政府要依据方案中承担的任务,组织开展本系统、本地区监测网络现状调查,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定期向市生态环境局报送推进落实情况。

(三)强化督导检查

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探讨 篇7

1河流生态治理的含义

河流生态治理是在维持河流一定的自然结构和生态环境的需求下,采用科学、生态的治理措施,构建健康、完整、稳定的河道生态系统,满足人类社会和相应时期内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20世纪80年代,北美和西欧国家最早提出了生态健康河流的概念,其河流治理方案注重河道的生态结构,发挥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典型成功案例为1987年欧洲各国启动的莱茵河行动。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了“多自然型河流河川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91—2002年,日本60% 以上的河流治理工程为多自然型河流治理工程[2,3]。

目前我国的河流状况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无疑也是在走一条先破坏后恢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此,河流治理必须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 开展生态治理,达到人水和谐、人水共同发展的目的。

2河流生态治理设计理念

河流生态治理宜建立在对河流生态环境历史资料和现状监测数据全面调研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水利工程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工程学和景观工程学等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开展设计工作。

首先,以全流域综合利益为目标,重长期生态经济效益。河流治理大多涉及不同的行政区域,治理工程要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经济与生态、城市与农村、发展与保护、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转变重目标效益和行政区域利益的观念,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全流域综合利益为目标,重长期生态经济效益的观念。

其次,河流治理应从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 工程水利强调“兴利除害”,多以快排、速排为目的,治理后河道河槽渠化,河岸硬化,边界整齐,走线笔直,虽满足防洪安全,但忽视了人水和谐的需要。

生态水利岸线基本保留原有自然形态,形成蜿蜒曲折、深浅不一、高低错落、急缓相间的河流形态。岸坡采用生态护岸,将水、岸滩连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河流治理应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力求将生态理念与传统地域文化完美结合,保护生态河流,做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的持续改善支持、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河流生态治理工程实践

3.1合理确定河流防洪标准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所遇到的情况较为复杂,有些河流难以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需根据每条河的现实情况确定其防洪标准。例如: 北京市某河地处浅山区与平原交接段,山区河道主要保护对象为各乡镇,人口不足5万,以农村人口为主,且涉及的企业均为小型企业,防洪标准确定为10年一遇; 平原段河道主要保护对象为某城镇组团,人口达21. 5万,沿线为重要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防洪标准确定为20年一遇。

湖北省某河道规划设计标准为50年一遇。河流经过某中等城市城区,且有大型企业防护需求,防洪标准定为50年一遇比较合理。但河流出城后进入山区后, 两岸为天然林地,河滩地上有少量耕地,如按50年一遇标准设计,堤防需加高4 ~5m。基于这种现状,工程防护设计按防冲不防淹设计,主要以防止岸坡崩塌、减少两岸淘刷冲蚀为主,允许洪水短时间浸泡农田、林地。

3.2河流生态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河流生态破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河流生态恢复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设计人员要与业主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使其充分理解河流生态治理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工程建设只是一个开端,后续要经过长时间的管理和养护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另外,中小河流生态治理工程受工程投资及占地条件限制,仅允许在河道范围内进行生态治理,这不能满足河流生态恢复及沿河居民对河流周边生态绿化景观的需要,因此,河流生态设计要统筹考虑,为今后流域生态恢复及景观环境建设打好基础。

3.3生态设计理念及工法的使用

河道岸线布置要遵循自然规律,基本保留河流自然形态,顺应河岸的基本走势,宜宽则宽,宜弯则弯,尽量避免人为改变河势。在河流治理工程设计中,为便于说明或定位设计河岸线,可布置五条导线,即: 河流中心控制导线、两侧坡脚控制导线和两侧上口控制导线。其中,中心控制导线便于总体设计说明,两侧坡脚控制导线和两侧上口控制导线有利于施工中进行放线定位。

河流设计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自然缓坡,以利河流的自然修复,同时也可拉近人水之间的距离。若河流两岸土地紧张,采用较缓的岸坡难度较大,就需要设计师提供多个经过经济技术比较的治理方案,供决策者选择。

在河流设计中尽量减少硬质材料护砌,避免自然河流渠道化。可结合河流及周边场地条件,选用生态材料护坡。生态护坡具有岸坡稳定、透水透气、固土护坡等特点,有利于河流的自我修复功能。常用的生态材料有格宾石笼、生态袋、三维植被网、活木扦插、联锁砌块等,既可强化河道的安全功能,也可为景观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4结语

目前,中小河流治理收到工程投资、占地拆迁等条件限制,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理想的生态治理效果,需要结合现实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理方案和措施,逐步推进。决策部门也应逐步转变观念,适当调整有关规定, 如打破河道蓝线与绿化边界的隔离关系等,使中小河流治理不局限于工程水利的束缚,推动生态河流建设。

参考文献

[1]水利部,财政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R].2011.

[2]河道整治中心(日本).多自然型河流建设的施工方法及要点[M].周怀东,杜霞,李怡庭,张祥伟,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上一篇:食安办工作下一篇:高中生军训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