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会办医支持政策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完善社会办医支持政策(精选5篇)

完善社会办医支持政策 篇1

文件号:豫政 〔2014〕54号 [日期:2014-9-2] 阅读: 157 次 来源: 作者: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办医支持政策的

见 豫政 〔2014〕54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加快我省社会办医步伐,尽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现就进一步完善社会办医支持政策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进一步拓展社会办医的发展空间

1.加快完善区域卫生规划。各地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及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加快调整完善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进一步明确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办医疗机构的方向、种类、数量、比例和布局,并加强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各级卫生部门要根据审批权限定期向社会发布辖区内公立医疗机构名录,并依据公立医疗机构开业、更名、停业等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名录之外所有医疗机构均为非公立医疗机构。区域内需要新建医疗机构时,要优先安排社会资本进入。在规划调整前,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不得禁止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或限制执业范围。

2.促进公立和社会办医疗机构协调发展。坚持公立医疗机构面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导地位,不断提高公立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要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规模适度的原则,严格控制城市大型公立医院发展规模。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地方,在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情况下,原则上不再新建大型公立医院,支持并优先选择社会信誉好、具有较强管理服务能力的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严格控制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特需医疗服务,已开设特需床位的公立医疗机构要逐步缩小规模,有条件的要实施剥离,为社会力量举办高端医疗服务机构和特色专科医疗机构留出发展空间。

3.拓宽社会办医领域。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加快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大力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高水平、品牌化、规模化的综合医院。鼓励社会资本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举办中医医院、康复医院、专科专病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紧缺型医疗机构,发展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病理诊断等专业性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在城市新区、城乡结合部和新兴的产业人口集聚区举办医疗机构。将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当地“120”急救网络和确定为交通事故定点救治医院。

4.支持发展医学园区。支持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具有一定医药健康产业基础的省辖市规划建设医学园区,重点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或大型企业集团、战略投资者,发展具有先进技术、优质服务、先进管理模式的高端医疗机构和特色专科医疗机构,以及康复护理、临终关怀、健康咨询、美容整形、健身养生、教育培训等健康服务业,逐步将园区发展成辐射周边的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和健康服务业基地。将医学园区优先纳入当地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支持医疗机构对外合资合作。大力支持境外、省外医疗机构与我省医疗机构进行技术交流或合资合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放宽境外资本设立独资医院的范围,按照逐步放开、风险可控的原则,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服务提供者设立独资医院的地域范围扩大到所有省辖市。合理设定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境外资本股权比例。支持符合条件的各类医疗机构有效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国外商业贷款,购置医疗设备或用于医院建设。

6.支持多种模式发展社会办医。支持各地通过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社会资本与公立医院合资合作等方式发展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探索举办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在明确公立医院设置规划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引导社会资本采取国有资产整体或部分出让、职工集体持股、与社会资本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改制重组,同级财政原有财政补助方式和供给渠道可在一定期限内保持不变。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建立双向转诊服务机制,或共同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

7.鼓励有资质人员依法开办个体诊所。按照适度灵活的原则,及时批准符合条件的医师开办个体诊所,鼓励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支持退休医师到基层开办个人诊所或执业,医师退休关系所在的医疗机构不得限制。支持将个体诊所医生纳入社区医生与居民契约服务范围。

8.支持社会办医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在养老机构设立医疗点或提供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鼓励社会办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范围。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和医疗机构举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养老机构,其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政策执行。鼓励商业保险机构、药品医疗器械大型企业集团投资举办医疗机构,发挥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现代企业管理优势,进行先进医疗技术研发和孵化,提供高端及特色医疗保健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挖掘我省丰富的中医药、温泉、山水、功夫等优势资源,依托旅游胜地、休闲度假区,建设集合医疗康复、养生保健、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的健康旅游设施,开拓中、高端医疗保健旅游市场,打造健康旅游品牌。

二、进一步破解社会办医人才匮乏难题

9.优化社会办医用人环境。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按国家有关规定聘用外籍或港、澳、台地区的具有资质的医疗技术人员,有关部门要简化相关手续。社会办医疗机构应依法为所聘人员办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及工伤、生育、失业等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为职工支付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对营利性医疗机构,支付金额分别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社会办医疗机构所聘人员被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录(聘)用的,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计算连续工龄。

10.鼓励医务人员在公立和社会办医疗机构间有序流动。鼓励公立医疗机构在职及离退休医务人员到社会办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完善医师多点执业政策。鼓励大型公立医疗机构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通过托管、对口支援、纳入医联体等方式帮扶社会办医疗机构,定期派出专业技术骨干和管理团队到社会办医疗机构,提高其规范化管理和医疗科研水平。经组织选派到社会办医疗机构工作期间的医护人员的人事关系、社会保险待遇等保持不变。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在其连锁化运营机构或医疗集团之间流动执业时,只需到原发证机关履行备案手续。

11.加强专业人员培养和引进。将社会办医疗机构人才建设纳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中原崛起百千万海外人才引进工程和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在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全科医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面,对社会办医疗机构一视同仁。社会办医疗机构应按照当年业务收入的1.5—2.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社会办营利性医疗机构可对引进人才实行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实行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制定专项优惠政策,切实解决留学回国卫生技术人员的执业资格转换和职称评定问题。

12.保障社会办医疗机构平等学术地位。社会办医疗机构在申报国家、省、市级重点学科、特色专科、住院医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重大医学科研项目,参与科研课题招标及成果鉴定,以及获得国家级科研课题、重点学科或实验室认证资格后财政支持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社会办医疗机构人员在参加学术活动与业务竞赛、评先评优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人员享有同等待遇。各级医学类行业学会、协会、学术组织和医疗机构职称评审委员会应平等吸纳社会办医疗机构人员参与,保证社会办医疗机构占有适度比例,保障社会办医疗机构在行业学会、协会中享有承担与其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相适应的领导职务的机会。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办医扶持政策

13.设置审批政策。按照能放尽放、权责一致、强化监管的原则,尽快调整社会办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权限。社会办医疗机构新建、改扩建项目按属地管理的原则报当地发展改革部门备案。发展改革、卫生、民政、商务、工商、国土资源、环保、住房城乡建设、质监、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按照国家和我省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登记手续的有关规定,对社会办医疗机构的相关审批、登记实行联审联批,限时办结,不得擅自设置前置或附加条件,不得设置地区壁垒和部门壁垒。

14.金融政策。支持社会办营利性医疗机构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建设发展资金,融资可以其收费权作质押,可利用其社会公益设施以外的财产申请抵押贷款,相关部门予以办理抵押登记手续。鼓励融资租赁机构对社会办医疗机构开展大型医疗设备融资租赁,当地政府可给予贴息支持。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优先支持设立社会办医投资基金。支持政策性担保机构为社会办医疗机构融资进行担保。支持符合条件的营利性医疗机构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

15.土地政策。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享受与公立医疗机构相同的土地使用政策。符合划拨用地条件的可按划拨方式办理用地手续;不符合划拨用地条件的,必须按照有偿使用方式办理用地手续。同一宗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应以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出让;只有一个意向用地者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在符合城乡规划前提下,社会办医疗机构可通过土地置换进行迁建、扩建,土地置换收益在支付相关费用和成本后,须全额用于医院建设。

16.财税政策。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由政府负责的公共卫生和支农、支边、对口支援、大型活动医疗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任务,均可通过委托、承包、招标等方式交给社会办医疗机构承担, 所需资金在既有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符合条件、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其专科建设、设备购置、人才队伍建设纳入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其建设项目达到一定规模的,当地政府可给予贷款贴息或投资补助支持。允许各级政府通过一次性开办补助、床位运营补助等方式,扶持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企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向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捐赠,按照税法及相关税收政策的规定在税前扣除。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按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营利性医疗机构按国家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对医院、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免征营业税。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取得的收入直接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自其取得执业登记之日起,3年内对其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3年免税期满后恢复征税。

17.价格收费政策。社会办医疗机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实行与公立医疗机构同城同价政策,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属于营利性质的,可自行设立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属于非营利性质的,应按照《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设立服务项目,按规定执行明码标价和医药费用明细清单制度。对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设免予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设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社会办医疗机构,参照执行国家及我省对小型微型企业的收费优惠政策。

18.医疗保险政策。凡符合医保定点相关规定的社会办医疗机构,要按程序及时将其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的定点服务范围,执行与同级公立医院相同的支付政策,并及时结算和划拨城镇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基金。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将城镇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保险理赔范围,支持商业保险公司与社会办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合作。

19.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政策。各地要科学制订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适当控制公立医疗机构配置,为社会办医预留足够空间。按照满足合理需求、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原则,对社会办医疗机构的配置申请,重点考核人员资质、技术能力等相关指标,对新建社会办医疗机构可按照建设方案拟定的科室、人员等条件予以配置评审,如符合配置要求,可允许先行采购,待相关专业人员落实到位后再正式下达配置许可。积极引导和支持区域内医疗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联合建立区域性大型医用设备检查中心,形成共建、共用、共享和共管机制,促进资源充分合理利用。推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查检验资源对所有医疗机构开放。

20.药品采购政策。社会办医疗机构可不参加政府药品集中采购活动,拥有自主采购和使用药品的权利。纳入基本医保定点范围的社会办医疗机构的药品零售价,不得高于同期、同厂家、同品规药品集中采购结果确定的限价。

21.投资奖励政策。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扣除办医成本、预留医疗机构发展基金以及提留其他有关费用后,可以从收支结余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奖励举办者,年奖励总额不超过以举办者累积出资额为基数的银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1.2倍的利息额。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分立、合并、终止或变更举办者时,应进行财产清算,清算剩余资产在扣除社会捐赠资助和国家投入后,可按举办者实际投资原值或折价返还;返还后仍有剩余资产的,经财政、卫生部门审核同意,可以提取剩余资产的一定比例奖励举办者。

22.产权政策。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依法对其投入的资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即占有、使用、收益以及处分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截留、挪用或侵占。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出资财产属于举办者,在不撤回投资、不影响医疗机构法人财产稳定的前提下,经医疗机构决策机构同意并向所在地卫生部门报备后,举办者对该医疗机构投入的资产可按规定转让、继承或赠予。社会办营利性医疗机构依法享有相关产权与经济收益。社会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原则上不得转变为营利性医疗机构;确需转变的,需经原审批部门批准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社会办医疗机构因经营不善等原因歇业,拟转让土地、设施等资产的,其所出让资产优先用于医疗卫生事业,优先考虑由技术、管理力量强的医疗机构接管,并按有关规定履行出让手续。

23.医学检查检验等资源共享政策。推动公立和社会办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在确保医疗安全和满足医疗核心功能的前提下,社会办医疗机构可以将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病理等辅助检查项目委托给其他医疗机构或第三方专业机构,实现资源共享。

24.信息共享政策。卫生(中医管理)部门要按照信息公开规定,及时公布各类卫生资源配置规划、行业政策、市场需求等方面信息,畅通社会办医疗机构获取相关政策信息的渠道,保障社会办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政策知情、信息占用等公共资源共享方面享有平等权益。积极推进社会办医疗机构以医院管理、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并纳入全省医疗卫生信息管理平台,实行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四、进一步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

25.优化服务措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为社会办医主体提供热情周到的咨询服务,进一步规范社会办医审批、备案、注册、登记等业务流程,并向社会公示。将引进社会资本办医纳入各地大招商活动计划,将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项目纳入各级政府重点工程,深入实施我省社会办医“332”行动计划。选择社会办医基础好、政策创新能力强的地方作为国家和省社会办医联系点,鼓励先行先试,帮助解决突出问题,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26.加强监督管理。将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医院等级评审体系、医疗监督执法和医疗质量监管范围,将其诚信经营和执业情况纳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规范医疗广告和相关信息发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建立“黑名单”制度,实现对社会办医疗机构全过程监管的制度化、常态化。在相关卫生行业评选活动中,要为社会办医疗机构划定一定名额或比例,引导社会办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增强诚信意识,树立良好职业形象。发挥行业组织在倡导行业自律、反映行业诉求、维护行业权益等方面的作用。

完善社会办医支持政策 篇2

1 中央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相关政策

新医改启动之初, 中央对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提出原则性意见。2009年3月17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 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1]。这一阐述, 为中央和地方后续制订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相关政策提供了基本依据。

次年, 中央把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提出更加具体的措施。国务院办公厅2010年11月26日转发发改委、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 开宗明义地指出, “坚持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 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方向”[2], 表明鼓励社会资本办医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予以重视;该文件从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 (6条) , 进一步改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执业环境 (11条) 和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持续健康发展 (7条) 3个方面提出了鼓励社会办医的24条具体措施。该政策为非公立医疗机构消除了诸多障碍, 使其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 并成为各省份制定具体政策的基本遵循。

新医改启动3年后的2012年3月14日, 国务院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 对社会资本办医的规模提出明确目标:到2015年, 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总量的20%左右[3]。2012年4月14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 要求各地要尽快出台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实施细则;鼓励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地区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4]。

以上政策表明, 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成为新医改的重点工作和突破性工作, 成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

2 地方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相关政策

2.1 地方社会资本办医基本情况

经查阅文献和资料, 截至目前, 全国范围内至少有15个省市出台了专门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加以归纳总结。

重庆市早在2011年12月30日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实施意见的通知》, 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 使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机构数和床位数分别占全市总量的40%、20%;诊疗人次和入院人次占全市总量的20%左右[5]。

北京市于2012年2月9日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若干政策》, 共18条政策措施, 被业界称为“京18条”, 明确鼓励社会资本在京举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新建医院优先安排社会办医, 在市场准入、医保、税收、价格、土地、投资、人才、学术建设、政府采购等政策方面均做出了具体规定, 实现社会办医疗机构与政府办医疗机构同等待遇, 公平发展。截至2012年底, 北京市民营医院达339家, 占北京全市医院总量的比重达到55.8%。民营医院从业卫生人员28098人, 占全市医院卫生人员总数的13.96%[6]。

同年的6月18日, 天津市也公布了《实施意见》, 支持举办营利性大型、高端、专科、个体医疗机构, 要求全市2015年末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占同期医疗机构实有床位总数的比例不低于20%[7]。湖北省[8]、安徽省[9]、山西省[10]的《实施意见》也都有与之相同的目标设定。

2013年3月25日上海市出台了本市的《实施意见》, 共28条。从政策层面扶持, 优化办医环境, 力求全方位、多层面地全力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办医。

除上述4个直辖市之外, 其他省市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就中部6省来说, 已有4省先后发布了实施意见。除了湖北、安徽和山西外, 河南省2011年4月20日出台了《实施意见》, 为城乡居民提供质优、价廉、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力争到2015年社会办医实际门诊、住院服务量达到全省总量的15%左右[11]。

位于大西北的甘肃省于2012年11月19日下发了《实施意见》, 要求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争取全省社会办医实际床位数达到全省总量的20%以上, 只不过根据自身情况把期限放宽到2020年[12]。

东南沿海则是我国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而沿海开放城市与经济特区对于社会资本办医的发展更是有着显著的影响。中国首个社会资本办医试点城市——温州市制定出台了独特鲜明的“1+11”改革实施方案。“1”是总纲《关于加快推进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 “11”为11个配套子方案。目标定为到2015年, 民营医院床位至少新建8000张, 达到全市医疗机构总床位数的25%以上[13]。经济特区厦门市于2013年2月25日推出了《实施意见》, 重点对特殊和高端医疗机构做出了相关规定, 力争2015年之前, 新增医疗机构全部由社会资本举办, 社会办医比例由现在的18%提升到30%[14]。珠三角的代表广州市于2013年6月3日出台了《实施办法》, 全方位推出相应鼓励政策, 力争到2015年, 社会办医床位数比例和门诊服务量比例达到15%以上, 住院服务量比例达到10%以上[15]。

东北三省中的辽宁省于2011年8月1日出台《实施意见》, 其中民营与公立医院检查结果“互认”是政策的亮点。其目标也十分详尽, 力争使全省社会办医疗机构和床位数量, 到2013年分别达到总量的40%和10%, 2015年达到45%和17%, 2020年达到50%和25%[16]。

2.2 各地政策的主要内容

各省市均为社会资本办医提供了多方面的优惠政策, 大体可概括为市场准入放宽、税收优惠、价格优惠、土地政策优惠等。

2.2.1 市场准入政策。在市场准入方面, 各省市大同小异, 这里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政府要求进一步放宽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 允许社会资本在本市举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包括5个方面: (1)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2) 在功能拓展区、发展新区和远郊区县举办医疗机构; (3) 康复、护理、中医、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医院; (4) 拥有高新技术和专科优势的医疗机构; (5) 捐资举办医疗机构或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进行捐赠[17]。此外, 天津市、湖北省均对港澳台资本办院实行优先支持政策。上海市、河南省、厦门市等对外资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鼓励境外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甘肃省则在优化审批程序上下功夫, 为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准入提供便利。

2.2.2 土地使用政策。在土地使用方面, 各省市政策方向大体一致, 基本上都将社会办医疗机构用地纳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 合理安排用地需求, 并明确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用地方式, 通过无偿划拨或协议出让的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同时, 在审批程序上也做出了相关规定, 有利于畅通土地的审批流程, 提高解决土地方面问题的工作效率。

2.2.3 成本优惠政策。各省市在财政、税收、水电气热价格政策等方面, 均明确落实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其中, 北京市规定, 政府对社会办康复、护理、中医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或在医疗资源薄弱地区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给予固定资产投资支持[17]。广州市的救护车补助政策规定, 被纳入120急救体系的社会办医疗机构享受市本级财政50%购买救护车补助的优惠政策[15]。甘肃省和重庆市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非公立医疗机构予以补偿[5,12]。

2.2.4 医保政策。各省市在对社会办医的医保政策上如出一辙, 均对医保定点服务范围做出了明确规定, 要求只要符合准入条件的, 均可申请成为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同时强调, 社会与政府办医疗机构实行一视同仁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这在几近全民医保的大环境下, 对促进民营与公立医疗机构公平竞争提供了政策支持。

2.2.5 人才政策。各省市均鼓励医务人员通过多点执业方式在政府办和社会办医疗机构间合理流动, 并在职称评聘、科研立项、学术活动、评先评优等方面, 享受与公立医院医生同等的待遇。北京市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做出具体规定:从国内京外和海外引进的高端人才, 特别是对于通过公开招聘平台确定的人选可直接办理人才引进调京手续[17]。温州市提出民营医院医生可以按照公立医院标准参加事业单位社会保险, 享受同等住房公积金待遇[13]。甘肃省侧重于社会资本办医的人员培训, 规定各级各类医药卫生学术组织要吸收符合条件的非公立医疗机构人员参加[12]。广州市鼓励建立公立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合作关系, 市卫生行政部门每年提供不少于50个社会办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到市属大型综合医院进修的名额[15]。

3 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新医改以来, 中央和地方都在财政、土地、医保、人才等方面为社会资本办医提供了政策鼓励, 并制订了较为明确的发展目标。目前政策有了, 发展目标定了, 但现实状况并不太乐观。比如, 全国范围内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目标是, 2015年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总量的20%左右[2]。但截止2011年, 民营医院诊疗人次、住院人次比重仅分别为9.13%、9.74%[18], 与发展目标相去甚远。说明虽然发展政策确定了, 但这些法规都属于倡导性法规, 几乎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换句话说, 这些政策看上去很美, 落实起来却困难重重。比如, 很多地方鼓励境外资本举办医疗机构, 但审批相当困难, 等待时间长现象十分突出;再如, 阻碍民营医院发展的关键之一是人才问题, 虽然《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及各地均鼓励医师多点执业, 但现实中, 公立医院医师申请到民营医院执业, 原单位通常不会批准, 多点执业无法落到实处。目前真正申请多点执业的医师非常少, 根本原因在于人才被公立医院垄断。医生多点执业涉及分配制度、社保制度、医疗风险分担制度等, 这些问题没有解决, 医师很难真正流动起来。因此, 中央和各省市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与宏观性鼓励政策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和法律法规, 使社会资本办医顺利度过“政策迷茫期”, 并在操作过程中开辟“绿色通道”, 真正使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

完善社会办医支持政策 篇3

研究》调研汇报

一、我县财政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基本情况

**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山区县,地域广阔,林业、水利、渔业等资源丰富。全县农业人口11万人,占总人口的84.69%,拥有土地面积 230.12万亩,其中耕地 16.6万亩,年产粮8.7万吨,是国家与省商品粮基地县、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境内森林资源非常丰富、物种繁多,森林覆盖率达80%,拥有林地185.3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50.8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784.6万立方米,是我国南方林业生产重点县、南方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和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2007年12月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拥有竹林面积41万亩,是中国竹笋之乡,锥栗面积5.8万亩,年产锥栗5万吨,是中国锥栗之乡,雷公藤4.2万亩,人工种植面积全国最大,药效成份含量全球最佳,是国家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拥有水域面积8.56万亩,其中可供养殖水域面积4.45万亩,是全省重点淡水鱼生产基地县;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25.36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24.16万千瓦,现已开发18.4万千瓦,是全国第二批农村电气化县;烟叶年种植面积4万亩左右,年收购烟叶10万担左右,是全国优质烟叶科技示范县、市级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示范县。2007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938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9192万元,林业产值25106万元,牧业产值17840万元,渔业产值13236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40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95元。

(一)2006-2008年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投入情况

2006—2008年10月,中央及省市财政共拨入支农资金总计6570.02万元,其中:农业资金1184.8万元、林业资金1521.01万元、水利资金1277.03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796.28、扶贫资金790.9万元,2006—2008年我县本级农口部门安排支农资金支出分别为1803万元、2405万元、2450万元,共计6658万元,其中县级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330万元。三年来安排土地出让金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346.13万元。从总体看,农业支农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实现了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三个明显高于”的要求,农民得到较大实惠。

(二)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按照支农资金的政策要求,我县对支农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专人管理”,认真做好资金投入、效益分析,落实责任制。一是加强支农资金项目管理。进一步完善了财政部门与有关职能部门联合管理项目制度,强化了财政部门对项目管理的参与意识和监督力度,提高了支农项目的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管。对水利“六千工程”、生态公益林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实施目标管理制度,并按省市要求对重点项目资金实行了县级报帐制,进一步完善了专项资金专户管理制度。三是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大宗专项资金实行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制度。根据项目资金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了项目资金拨付程序。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配合有关部门到项目点实地查看项目的工程进度及质量,然后根据进度拨付资金,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保质保量完成项目。

(三)财政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06—2008年我县重点实施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省级商品粮基地、省级标准农田和省级财政扶持粮食生产、烟基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持资金达2334.8万元,完成村级供水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山地水利、节水灌溉等建设项目35个,工程总投资671.58万元。通过一系列的项目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批 “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稳产、高产农田,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

(四)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1、在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我县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结合实际,加大对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扶持力度,集中力量重点抓好烟叶、雷公藤、锥栗、竹业、渔业、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推动了农业产业向特色化、规模化方向发展。2006年至2008年共筹集安排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1300万元,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

2、在粮食安全方面,2006—2008年通过“一卡通”形式发放给农户粮食直补1631.09万元,贯彻落实了中央稳定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完善补贴机制,有效支持了粮食稳定生产。

3、在林权制度改革方面,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认真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目前我县111个行政村全面完成了林权改革工作,发放林权证1.1万本,同时制定了《**县创新新生态公益林管护和补偿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生态公益林管护新机制,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4、在支持循环农业方面,2006年至2008年新建沼气3921 口,总投资828.26万元,其中上级补助392万元,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436.26万元。通过实施“一池三改”沼气工程建设,积极推广“畜—沼—果”“ 畜—沼—菜”等循环农业模式,推进农业生态建设。

(五)财政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情况

1、乡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情况。根据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设协调小组的要求,我县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设已全面完成,经实际运行检验,系统运行良好。

2、动植物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情况。三年来我县动植物防治体系、农产品检疫检测、“155”农业信息网建设共投入资金49.28万元,重点对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应急封锁、扑灭、控制,对蔬菜种植、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等农产品农药残留和“瘦肉精”等化学物质禁用、限用药物残留的检测,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建成开通了**县农业信息网,为政府与农民、市场与农民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并初步实现了信息网站为农民群众提供实用的科技信息、供求信息、办事指南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服务。

3、农业合作组织及农业创品牌发展情况。我县高度重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促使农民增产增收。目前我县已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6个,其中已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2个(农资专业合作社9个,花生、渔业、茶叶各1个),已登记的农民行业协会4个(锥栗、笋竹、渔业、雷公藤协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正在登记中全县共有市级龙头企业5个、县级龙头企业5个。全县已获得食用菌、绿茶、清水笋、大米、水产品等5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基地面积5.34 4 万亩;已获得茶叶、鲜活鱼、大米等3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认证,基地面积7.12万亩;大金湖渔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鳙鱼、鲢鱼、草鱼、鲤鱼等10个活鱼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成为福建省第一个有机鱼品牌,大金湖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的甘露桂、状元红、金观音、黄玫瑰等4个茶叶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林果公司的锥栗产品获“欧盟BCS”有机食品认证。

(六)财政支持扶贫开发情况

我县始终把“造福工程”扶贫搬迁工作当作为民办实事的一件大事来抓,2006年至2008年共搬迁1810人,发放补助金340.5万元。完善小额信贷担保机制,采取五户联保的形式,为农民提供小额信贷发展资金2130万元,财政贴息128万元。

(七)支持新农村建设情况

通过整合支农资金、老区专项资金、土地收益金以及增加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等方式支,三年来县财政直接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590万元,用于农村道路、沟渠改造、环境整治、节能生态等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投入的资金为我县建国以来最高,出台的惠农政策为我县改革开放以来最多,产生的农村面貌变化为近年来最大,走出了一条以“激情新农村、幸福新农民”为主要内涵的新农村创建之路。2007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在**成功召开。

二、财政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地方财力不足。**是享受省转移支付补助的农业山区县、财政困难县,财政收入总量小,“造血”功能不足,收支矛盾突出,现有财力仅能维持较低水平的基本运转。2007年我县预算内人均实际可支配财力为2.07万元,而实际人均年工资、津贴(含社保)支出 5近2.8万元,财力缺口相当大,县级财力可用于“三农”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农业产业发展。

(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失衡。一方面我县农田水利灌区工程配套不完善,主要河流缺乏有效的控制性防洪工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特别是近年来持续遭受特大旱涝灾害,基础设施损坏相当严重。另一方面我县需改造的中低产田比例较大,占全县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近年来,在上级财政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连片大块田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但山区县多数田块小,争取上级项目资金难度大,尤其是边远山垅田、山排田、望天田的路、沟、渠等基础设施难以得到改善,现有资金投入,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弱后的状况。加上部门农田建设资金缺乏整合、规划,大都将建设重点放在阳面田、大段面田上,存在多头投入、重复建设问题。项目建成后,缺乏管护经费,管护任务移给村级,由于村级财力困难,管护实际没有到位。

(三)生态资源保护压力大。**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闽江源头县之一,目前正在全力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创国家“5A”景区,政府用于旅游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远远高于其他县。全县现有生态保护林面积48.28万亩,景区保护林面积18.57万亩,已列入生态公益林12.63万亩,尚未列入生态公益林的5.94万亩景区保护林,按照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规定不得采伐,林农既无法从中受益,又不能得到补偿。同时,由于商品林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实施林权制度改革以后,生态林保护与林农经济利益矛盾也日益凸显。此外,2007年,我县发生被称作松林“SARS”、“癌症”的世界性和最具危险性的森林病害—松材线虫病(目前还不断出现松树枯死,清理松树枯死木的工作也还在继续); 6 今年初我县又遭受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林业损毁历史罕见,这些灾害给我县林木资源、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灾害防治、恢复生产资金投入相当大。近年来,为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节能工程,财政补助资金36.3万元,安装太阳能热水器861台,持续补助资金压力较大。

(四)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步晚、规模小,农产品深度开发不足,附加值较少,市场化水平较低,整体效益不明显。目前市、县级龙头企业受资金、技术及管理水平的制约,尚未形成产、加、销为一体的运行机制。近年来县政府虽出台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资金扶持政策,但毕竟杯水车薪,远远无法满足产业化发展需要。

(五)农村扶贫工作任务重。我县农业人口多,占全县总人口比例达84.69%,且收入水平低,中低收入家庭占60%以上,其中人均纯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贫困户比重近30%,需要扶持的项目多、范围广。而税费改革后,乡村主体财源消失,财政收入和财力大幅减少,可用于解决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所必须的公益事业资金基本没有来源;此外,省级“造福工程”项目对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这些都给我县扶贫开发工作造成较大的困难。

(六)乡镇债务化解难度大。我县2007年乡镇债务总额7120万元,其中:农村路网建设债务5200万元。乡镇债务的大头是公益事业支出缺口形成,而县乡保工资都困难,根本无财力还债。

三、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保障力度,提升山区农业县公共保障能力。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保障机制,抓紧研究落实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主体功能区的财政政策,加快建立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机制,对增强这 7 些地区积极实施生态保护,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议省上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将维持地方政府正常运转的工资、社会保障、机构运转、法定支出等必保支出纳入转移支付保障范围,在基本运转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县级才能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农业和农村发展。

(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一是在项目资金整合方面,建议加大对农田水利项目整合力度,规范资金渠道,由县级统筹安排、统一规划,防止多头投入、重复建设。二是在项目资金分配方面,建议省上按项目总投资、总面积控制资金总量,由县级根据实际需要对当年需建设的农田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设计,逐步向小段面田、山垅田的路、沟、渠建设倾斜。三是在项目资金配套方面,对边远山区、贫困县尽量不予要求配套或降低配套比例。

(三)加大对县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当前省级对农业产业化扶持重点是省级龙头企业,县级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得不到省级相关政策资金扶持,加上县级扶持资金有限,导致县级农业龙头企业难以发展壮大,建议省级加大对县级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四)加大财政对生态保护的支持力度。一是目前生态公益林现行补偿标准与林农预期收益差距较大,加大了对生态公益林管护难度,林农对此反映较为强烈,建议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二是我县5.94万亩景区保护林尚未列入生态公益林,恳请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

(五)加大农业扶贫资金的力度。我县是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较差,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特别是村级)基本无收入本源,由于我县财力有限,请求上级财政部门给予一定扶贫专项资金,特别是加大“造福”工程、道路、通水基础设 8 施建设的投入,建议省上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解决自然村公路硬化、安全饮用水等问题。同时,建议由省上向中央提出方案要求我省苏区县市参照中西部地区财税政策执行,以增强企业吸引力。

(六)加大对库区移民重点县的扶持力度。我县现有3个大中型水库,移民1.5万人,分布在9个乡镇、95个行政村点躲面广,基础设施薄弱,增收项目缺乏,移民生产生活还很困难。虽然近些年通过实施库区移民扶持政策,移民生活有改善,但离新农村建设目标差距还很大。建议加大对我县库区移民扶持力度,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生产。

五、我县目前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特色产业亟待扶持。近年来,县政府出台了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若干意见,每年安排资金对雷公藤、金湖渔业、食用菌、竹业、锥藤、茶叶、畜禽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进行扶优培强,省级也对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扶持,但因地方财力贫乏,支持能力有限,我县农业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困难,请求省级给予资金扶持。

1、雷公藤产业化项目。我县是雷公藤药材主要产地,经检测,**雷公藤总生物碱含量达1.15%,是其它省县的2—3倍;雷公藤内酯醇含量0.011%,也是其它省县的2—3倍。我县雷公藤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雷公藤家种驯化、人工种植与经营管理技术已基本成熟,现已建立280亩雷公藤苗圃,年产苗600万株,已建立基地4.2万亩。我县已把发展雷公藤产业作为我县今后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相继成立福建省杉阳雷公藤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雷公藤生物制药厂,**雷公藤产业化项目2005年被省政府列为预备重点项目、三明市政府在 9 建重点项目。该项目实施后,可带动10000余户种植户人均年增收300元以上。

2、生态茶叶建设项目。我县茶产业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竞争优势强。为充分发挥我县土地、气候等发展茶产业的自然资源优势,带动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茶叶发展的实施意见》、《**县茶产业发展规划》。生产的甘露桂、状元红先后获得三明市优质茶、福建省名茶等荣誉称号,湖上岩茶获得有机食品认证。2008年我县拟投资300万元,扶持大金湖茶叶有限公司发展生产,预计2008年-2009年生产茶叶可达440吨,实现产值1100万元,可带动6000户农户年增收300元。

3、金湖渔业开发项目。金湖属山谷型水库,水域面积5.4万亩,可养鱼面积3.88万亩,是我省重要的淡水渔业生产基地。我县自90年在金湖成功移植太湖新银鱼后,成为我省银鱼生产基地。近年来在省市的支持下,金湖渔业已初具规模,获得有机产品产地认证。但由于投入不足,渔业加工环节较薄弱,尚不能形成旅游品牌产品对外推介。2008年计划投资200万元扩建三剑峰有限责任公司规模,促进渔业加工企业的发展。

4、竹业开发项目。我县是全省毛竹丰产示范县之一,全县竹林面积38.96万亩,投产竹林23.6万亩,毛竹立竹量4836万根,年产毛竹蒿竹70余万根,生产清水笋罐头1.3万吨,笋干3550吨,2004年实现竹业总产值1.5亿元,2003年4月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评为“中国竹笋之乡”。我县计划“十一五”期间,实现竹山亩产值年递增30元,至2008年平均亩产值达400元,建设“两高一优”丰产竹林基地10万亩。

(二)松材线虫病防治请求资金补助。目前我县松树仍不断枯死,清理松树枯死木的工作也还在继续,根据**县松材线虫病除治与监控方案要求,2008年需除治性间伐2044亩,需投入大量资金。鉴于松材线虫病的高度传染性、危险性和除治时间的紧迫性,若不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疫情将进一步扩散蔓延,这将对我县的松林资源、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并严重威胁到我县旅游资源的安全,特恳请省级给予补助松材线虫病除治与监控资金。

完善社会办医支持政策 篇4

感谢能够获得这次珍贵的发言机会,我下面就医师多点执业和社会办医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要让市场在经济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医师多点执业和社会办医正是这一精神在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具体体现。我是赞成的,但这一改革举措要顺利推行,取得良好效果,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基础,完善相应的制度。

一、关于医生多点执业

医师多点执业有很多优势,一是对缓解目前看病难的社会压力有很大帮助。看病难问题,除了费用之外,最大的困难便是寻找名院难、名医难。原有的定点执业制度将优质医生资源限制在了三甲医院或是一些著名的大医院内,这也是这些医院病人过多的主要原因,从而导致了挂号难,找专家难,住院难等多种困难并存的局面。多点执业制度的执行,可以让资深名医到基层去,到民营医院去,增加他们的执业地点,让老百姓在基层医院即可以找到专家看病,从而减轻大医院病人多、找专家难、住院难的压力。二是能有效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以整形美容行业为例,整形美容行业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医疗产业,然而与之相附的整形美容医生却相对缺乏。整形美容是医学和美学的有机结合,从事整形外科的医生不仅要有外科医生的基本功,更需要具有很高的审美能力。然而,在我国首先整形外科医生的培养跟不上,真正具有执业资格的医生稀缺;其次,这些少量的专业医生也 1

多集中在三甲类的大医院,在迅速发展的民营医疗机构中,专业医生较少,多是“半道出家”或是非专业的人员操作,这也是近些年整形美容行业医疗事故发生频繁的主要原因。多点执业实施,允许医生到基层或是民营机构中执业,有助于提高这些机构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降低事故发生率。总之,医生多点执业政策,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流通,让更多的患者群体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

但是,医师的擅自流动又会带来风险。医院方面,医院既怕医生多点执业后,将患者分流,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也不愿医生既享受原单位福利,还可以到其他医院兼职赚外快;医生跑去多点执业,等于是打着自己医院的牌子,去别的地方赚钱,原单位还要再承担风险,提供福利,万一出现医疗事故,如何妥善处理;医院担心的不仅是医生的时间、精力问题,还有万一出现医疗事故,可能对公立医院造成的影响。医生方面,他们一是怕产生多点执业只是为了多赚钱的“坏印象”。二是繁忙的工作压力之下,是否真的有时间有精力多点执业。现在医生的工作量已经比较大,周二、四、六手术,周三、五出门诊,周一要开会、查房,平时还要24小时待命。如果出去多点执业时,收到单位紧急电话要求回院,怎么办?

我个人建议,凡是经过规范化培训在当地注册的执业医师在用人单位的同意和合同下均可多点执业。目的是通过法律的约束、合同的约束来代替行政的约束。同时,办理多点执业不需原来用人单位的同意,因为这个是否可以多点执业的批准权是行政

管理部门,而同意不同意是医院的用人合同规限。而事实上,现在的“地下”流动比合法流动还多,地方的多点执业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我认为职称的限制是不合理的,有用人才并不一定是有职称人才,在职称上造成一种人为的“歧视”。要达到真正的多点执业,就要参照国际做法,让医生成为真正的自由职业者,通过合同和法律约束即可。事实上,目前的医师还是有很多顾虑的,人事制度、劳动制度、保障制度等让医生很难“自由”起来,恐怕医生也不愿意为了“自由”失去制度内的种种保障。越是这个时候,越是全面开放多点执业的最好时机!

二、关于社会办医

社会资本办医被视为深化医改的“活水”,推动社会资本办医既可以增加医疗供给,满足民众对不同层次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可以在服务和人才方面与公立医院形成竞争,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促进医疗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这里,我对社会办医简单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一是要规范社会办医的准入标准。现在民营医院的问题是诊疗安全、诊疗水平还参差不齐,影响了行业整体的社会公信力,通过规范准入标准,可以促进医疗市场竞争更加有序。二是国家在社会办医与公立医院之间要进行分类指导。民营医院通过激烈市场竞争形成比较优势,满足特定人群的医疗需求,促进医疗服务的多样化,而大众的、基础性的医疗保健服务可以更多的由公立医院来承担。三是协调好医疗的公益性与社会资本逐利性的矛盾。医疗服

完善社会办医支持政策 篇5

县人民政府: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医的各项政策,有效增加和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现将我县社会办医总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社会办医情况:

目前我县社会办医尚属空白。根据万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万年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少于1.5张床位空间预留给社会力量办医,现阶段我县正在着手起草制定《万年县促进社会办医实施方案》,规范社会办医、外资办医准入条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模式办医体制和经营形式。

二、医养结合情况

我县在往年陈营卫生院开设养老病床实施养老医疗服务探索的基础上,2016年5月,县中医院与县民政局开展“医养结合”模式合作,在试运行半年的基础上于今年份签订正式合作协议。目前日均老年病友住院15人以上,医院为其提供生活照料、老年病治疗、老年护理、康复管理等全面服务,既得到了入住老人的高度好评,又为医院下一步与县民政局、县残联联合实施老年病友、残疾病友的治疗与康复积累了宝贵经验。

下一步县中医院准备与中国绿宝景观建设集团合作开发医养康结合的养老产业民生项目,中国绿宝景观建设集团拟成立中国绿宝医养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选址万盛大道以东、思衍路以北。该项目是县委、县政府招商引资项目,项目的启动,将为我县的新型养老找到新路,同时可解决就业人员100多人,缓解老年子女的压力,提高老年子女为社会服务的良好风尚,县中医院也有稳定的治未病养老群体,收益也会相对稳定。项目的实施对周边房地产市场也有一定的推动,可以在聚集市场氛围、提高入住比例、提升房产价格等方面产生作用。

上一篇:习作:铁山公园下一篇:让经典为人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