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会治理概念(推荐6篇)
近年来,xx市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着力点,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落脚点,从五个维度持续发力,谋长远、打基础、固根本,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市域特色的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之路,群众安全感保持全省前列。
一、以网格机制承载社会治理。
各级党委政府把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推进,建成各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并实体化运行,充分发挥网格平台资源汇聚、联动融合等功能,网格体系成为新时代党群关系的“连心桥”、新一轮基层改革的“助推器”、新形势下基础工作的“承载池”。聚焦党委政府关注点,发动网格员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文明城市创建、防洪防汛等工作,网格机制在疫情防控等重大任务中发挥了重要基础平台作用。聚焦条线部门关心点,将城市管理、群租房治理、诉调对接、公益诉讼、社区警务等工作嵌入网格,“网格+”融合工程取得新进展。聚焦人民群众关切点,做好空巢老人走访、困难家庭帮扶等工作,不断推出普惠均等、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产品。自2017年8月运行以来,全市网格平台共流转处置事件xxx.x万件,网格员走访群众xxxx.x万人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x.x万件,夯实了社会治理的基石。
二、以项目创新带动社会治理。
自2012年起探索推行社会治理重点项目管理模式,完善机制、固化制度,每年有针对性地对社会治理热点难点痛点问题进行项目化绩效管理,引领各地各部门破难题、补短板、创亮点,目前已累计实施重点项目xxx个,复制推广了一批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创新成果。在维护安全稳定方面,电梯应急救援、液化气瓶安全监管项目成为全国样板,社会治理视频云等项目提升了打防管控水平。在补齐治理短板方面,特种设备大数据实时监管、渣土车信息化监管等项目防范了重大风险,公路安全生命防护、群租房安全管理等项目消除了事故隐患。在回应群众期盼方面,“智能放心车库”项目解决了“停车难”,“双欠治理”项目阻截了欠薪顽症,“阳光餐饮”“放心肉”项目保障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三、以法治创建保障社会治理。
有序推进地方立法,相继出台道路交通、电梯安全等法规规章,一系列良法促进了善治。全面加强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不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放管服”改革,“五联合、一简化”联审联办机制受到李克强等领导同志的批示肯定。稳妥推进政法改革,健全司法权运行机制,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落实审务、检务、警务公开,持续提升了司法公信力。严格落实普法责任制,打造全市性普法主平台“法治大讲堂”,推出史良故居、部门法主题公园等普法特色做法,进一步增强了全社会法治意识。
四、以多元参与助推社会治理。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治理机制,推动条线部门、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同向发力。坚持党建引领治理,xxxx个党支部建在网格上,xxxx余名机关党员干部担任网格联络员,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了基层治理效能。政法机关发挥主力军作用,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安全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和优质的服务环境,全市群众安全感始终保持全省前列。加强社会组织孵化器建设,推动社会组织深度参与社会治理。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龙城治安志愿者、见义勇为志愿者等服务品牌受到群众欢迎。推进协商共治,“百姓议事堂”“社区管家”等自治机制日益彰显生命力,被《人民日报》推介。
五、以智慧建设赋能社会治理。
摘 要:在对体育产业理论进行回顾的同时,对体育产业的内涵进行了重新认识,构建了一个由核心层、紧密层与松散层三个层次组成的体育产业概念框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了体育产业治理的概念框架与治理边界,目的是为我国的体育产业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以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关键词:体育产业;治理;概念框架;边界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8-1009-04
On the Concept Framework and Regulation Boundary of Sport Industry and Its Regulation
SUN Ban-jun1, ZHU Yan-kong2, XING Shuai2, ZHAO Chen2, ZHAO Jin-wa2
(1. Hebei Sport College, Zhijiazhuang 050041, Hebei China; 2.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Zhijiazhuang 050031, Hebei China)
Abstract:With a review of sport industry theory, the paper revises the content of sport industry and constructs a concept framework consisting of three layers, including core, close layer and loose layer. Based on the framework the concept framework and regulation boundary of sport industry and its regulation are studie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evidence and promote sport industry in China.
Key words: sport industry; regulation; concept framework; boundary
体育产业被誉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能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美国1998年体育产业产值为630亿美元,成为美国第22位的支柱性产业;意大利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体育产业,20世纪80年代末已跻身于国民经济十大支柱性产业;而瑞士体育产业是该国的第13位支柱性产业。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年营业额超过600亿人民币。体育产业中除部分体育用品业属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外,大多数属于第三产业。我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将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到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将达到30 000亿元,比1998年增加2 000亿元。
体育产业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从业者缺乏市场观念、经营体育竞赛表演业不得要领、权责明确的场馆管理与经营体制还未建立、体育产业人才缺乏等。
把治理理论引入到体育产业是本文的一个初步尝试。一方面,治理主体与客体的范围不断延展,从公司内部治理发展到公司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治理;从对单一公司的治理,发展到集团治理和网络治理以及供应链治理;治理对象也从企业治理拓展到行业治理;另一方面,体育产业所存在的核心问题是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的协调问题,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需要相应的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协调机制等来保障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的最大化。治理理论应用范围的扩展和体育产业的实际问题都为把治理理论引入到体育产业当中,建立体育产业治理框架和理论体系提供了条件。
1 关于体育产业的理论回顾
对体育产业的内涵及结构,本课题从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梳理。
1.1 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关系方面的研究 1985年国务院颁布《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案》,体育事业被正式、明确地列入第三产业,“体育产业”这一概念也开始使用。但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的关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1.1.1 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不存在本质的区别 鲍明晓(1999)认为“体育产业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体育事业”[1],这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不同经济体制下会对“运作方式和产出成果”有更新、更高的要求。韩丹(2003)认为体育事业是体育产业的一部分[2]。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认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体育事业的基础之上,两者不能严格的区分。
此类观点比较符合我国体育发展的时代特征,认为在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得到政府政策性的扶持以及经济上的投入,加快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1.1.2 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存在本质的区别 陈少宇(2004)从逻辑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对体育产业、体育事业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3]。从逻辑学的角度看,这两者应当是相对的关系,两者的外延完全不同,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褚玉珍(2005)在《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指出:“体育产业首先是体育的企业化,即将原来是事业的体育改为产业来办并将其彻底推向市场”,“对于产业化的体育,应该全部与体育事业脱钩”,“表面看来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是一对矛盾”[4]。
他们认为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不能混为一谈,这样是不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应该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实现“政企分开”,让体育产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
1.2 体育产业提供的产品性质的研究 学者们在对体育产品性质的研究中产生了分歧,一部分学者认为体育产业的产品只能是无形产品,而另一部分学者却认为体育产业的产品不仅包括无形产品,还应包括有形产品。
1.2.1 体育产业只能够提供精神层面的产品 徐炜光(1995)认为体育产业是指从事体育服务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囊括了“运动竞技业、运动技术培训业、运动健身业、运动娱乐服务业、科技咨询服务业、医疗健康服务业和体育旅游业”。胡立君等人(1999)从体育产业的所属产业类别出发,认为国内外均将体育产业列为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本质区别就在其只提供劳务,因此“体育产品只能是体育劳务,而不可能在任何意义上是实物产品”。栾开封(2001)从消费者角度考虑,认为体育产业主要满足的是社会的精神需求,体育消费从主体消费来看属于无形消费[5-8]。
尽管研究角度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均认为体育产业是提供无形服务的产业,这和联合国对体育产业(Sports Industry)的定义有相通之处,即他们都认为体育属于社会服务行业,提供的仅是精神层面的产品。
1.2.2 体育产业提供精神和物质两个层次的产品 姚宏茂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阐述了对体育产业的认识,他认为,狭义的体育产业是指专门从事体育劳务和服务产品的生产经营;广义的体育产业还包括一切与体育有关的产品和生产经营,如运动器材、体育服装等。此外,宋春光认为体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而使体育产品(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进入生产、流通、消费和服务的产业门类。
1.3 体育产业的实质方面的研究 对体育产业实质进行研究的学者认为,体育产业的外延除包括体育本身向社会提供的服务外,还应包括体育服装、体育器材、体育旅游等相关领域,甚至与体育建筑、体育食品等相关。但是,基于国内外的发展历程不同,国内外学者的认识有一定的区别。
1.3.1 经济价值论 美国学者埃尔非·迈克认为:体育产业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参与性的体育娱乐活动和消费;二是体育产品和服务,如体育服装和体育器材的设计、测试、生产和营销;三是体育维护组织,如协会、律师事务所和市场营销组织等。
韩国学者朴英玉在《韩国体育产业和供给政策》一文中提出:所谓体育产业,就是指与体育活动和消费有关的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销售。
早稻田大学的宫内孝典在《日本体育产业的发展》一文中指出:体育产业包括硬件与软件两部分。软件包括体育用品信息和运动定向服务,硬件包括体育制造业者和体育领域的供给者。
斯托特勒认为:将体育产业定义为所有生产体育或娱乐相关产品的公司及其业务。它涵盖了体育产业的各个方面,如体育市场研究公司、体育赞助管理公司、体育产品制造商和零售商、体育电视公司、体育网络公司和体育旅游公司等。
上述国外学者认为:体育产业的实质就是体育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即将用市场经济的各种手段来促进体育经济价值的体现,所展开的生产经营活动都看成是体育产业的内容,这和西方自由经济的发展历程是相吻合的。
1.3.2 生产经营活动论 1995年原国家体委颁布的《体育产业发展纲要》中把体育产业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体育主体产业(也叫本体产业),第二类为体育相关产业,第三类为体办产业。
史红军(2001)认为体育产业是生产体育劳务的企业的集合体,包含了非职业运动体育产品的活动、职业运动体育产品生产活动、体育服务产品生产活动、体育信息产品生产活动。他认为这样既符合产业经济学原理又能结合我国体育产业化的开发实践,有利于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的认识误区中走出[9]。
高晓发(2002)认为体育产业是指能进入市场实行商业化经营的体育活动范畴。包括运动训练与竞赛、体育健身娱乐、体育辅导与培训、体育场馆等可进行商业化、市场化运作的部分[10]。王守钧(2002)并未对体育产业的内涵进行界定,但他认为体育产业应包括部门产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服务业、体育劳务服务业、体育信息咨询业、体育旅游业、体育建筑业、体育金融业保险业等[11]。
李萍(2004)等人认为体育产业是指生产和提供体育服务和劳务的经济活动的总和[12]。生产和制造体育服装、器械和场馆的产业是属于体育产业后向关联的产业,媒体业、博彩业属于体育产业的前项关联的产业。魏赤天(2005)认为体育产业是指为满足居民观赏体育竞赛和表演以及参加体育健身娱乐需求而从事体育产品生产的所有生产单位和组织的集合[13]。
上述这些观点的核心都是把体育产业归结为与体育运动有关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其合理性就是使体育产业的内涵相对完整,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体育产业。其与第二大类观点的不同之处源于他们就体育产业的理论与实践的着重点不同。
2 对体育产业内涵的再认识
基于国内外学者对体育产业内涵的讨论,我们从体育产业发展的现实出发,认为体育产业是以创造价值为中心、以促进体育发展为目的、能体现体育经济价值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发挥体育自身价值和功能的程度、通过体育本体活动实现价值增值的大小以及发展体育产业的优先顺序,可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每个层次都有着丰富的内涵。这样更符合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也有利于体育管理工作者更加明确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以及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体育产业是以体育竞赛表演业为核心层,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中介服务业、体育场馆、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与管理业、体育健身娱乐业等为紧密层,体育彩票业管理、体育广告业、体育旅游业等为松散层的产业(图1)。
2.1 核心层 体育产业的核心层,主指体育竞赛表演业,亦称体育赛事或体育竞赛。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的体育竞赛制度才从计划竞赛制度逐渐转入市场,但现在竞赛中的管理制度和运行制度还未完善,政策法规也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这也成为了体育产业发展的绊脚石。
从国外体育产业运作情况来看,举办体育比赛是发展本国、本地区经济的良好时机,举办赛事能够激活跟体育相关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体育赛事是体育产业中的经济辐射能力最强、与其他行业关联度最强的部分。唐晓彤(2006年)曾在《大型体育赛事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的理论研究》中对大型体育赛事的产业关联进行分析(图2)[14]。
经验告诉我们: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发展不仅能带动体育产业其他相关部分经济价值的发挥,还能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是将体育竞赛表演作为核心层的原因之一。但是,体育竞赛表演业中存在的问题最多、最突出,对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中介服务业、体育场馆、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与管理业等的影响很大。因此只要“正本清源”抓住主要矛盾,首先将体育竞赛表演业的问题治理好,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是将体育竞赛表演作为核心层的原因之二。
2.2 紧密层 体育产业的紧密层指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中介服务业、体育场馆、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与管理业、体育健身娱乐业等,具体原因如下:
1) 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中介服务业(以体育经纪、体育赛事推广、投资咨询服务项目为主)、体育场馆、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与管理业(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与管理是指对大型体育赛事、体育组织、高水平运动队、知名运动员、知名教练员等潜在商业价值的开发与管理)是直接为体育赛事服务,跟体育赛事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其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体育健身娱乐业是体育赛事“生活化”,满足大众对强身健体、娱乐休闲的需求,同时也能够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体育中介服务业不仅能够降低体育竞赛表演的成本(如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优化体育赛事的运动员、赞助、广告等资源的配置),还能够优化我国体育市场的制度环境。体育无形资产也是判断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体育无形资产是有价值的、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与管理水平高低能够决定体育竞赛表演业溢出效应的好坏。
2) 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场馆是体育竞赛表演、大众娱乐健身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体育市场中的“生产要素市场”,大众对健身、休闲的需求客观上促进了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和体育场馆的建设,体育用品市场是体育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场馆与体育竞赛表演业、大众娱乐健身是相辅相成的。
2.3 松散层 体育产业的松散层指体育彩票业、体育广告业、体育旅游业等。其中,体育彩票是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并授权,由国家体育总局统一发行,并成立有专门的体育彩票管理中心。体育彩票收入主要用于全民健身工程、支持竞技体育为国争光、增建体育场地设施、大型综合运动会举办、体育扶贫等。国家体育总局资料显示,发行体育彩票所筹集的资金每2元钱里面就有7毛钱用于社会公益。除此之外它也是发展我国体育的经费来源之一,因此体育彩票是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体育场馆的开发和维护提供经济基础。
体育广告是指企业通过赞助某一项体育赛事或活动,并围绕赞助活动展开的一系列营销,从而借助所赞助体育活动的良好社会效应,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与品牌形象,以获得社会各界广泛的好感与关注,继而获得经济利益。同时体育广告又是体育赛事经费的一个部分,能够减轻政府的经费扶持力度,加快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交叉产生的一个新领域,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吸引人们参加与感受体育活动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特殊休闲生活方式,开展体育旅游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中就包括体育项目资源、体育场地资源(所有的体育场地都是开展体育旅游不可缺少的资源,如奥运场馆,训练基地等),因此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核心层和紧密层的拓展,又能够拉动核心层和紧密层的发展。
综上所述,体育彩票、体育广告、体育旅游这三者的共性是其附属于体育产业的核心层和紧密层,同时又为核心层和紧密层提供经济的支持。
3 体育产业治理内涵与治理边界
3.1 公司治理回顾 李维安(2005)[15]总结了中国公司治理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是1999年倡导组织制定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促进了公司治理标准的制定;第二阶段是从2000年到2002年对中国公司治理事务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从2003年到2007年对公司治理评价的研究;第四个阶段也就是未来发展方向,就是对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包括对一些具体行业的应用,如房地产行业的治理。孙班军(2005)[16]在《对公司治理问题的几点思考——写在第三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之后》中对公司治理的未来研究做了展望:治理的边界从组织扩展到价值链;治理的内涵从风险防范发展到协调,从协调发展到价值创造,治理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价值创造;治理评价体系应该从上市公司治理评价发展到行业治理评价等等。
3.2 产业治理回顾 美国梅萨州书院的Richard Bell教授在其《Governance and Policy in Sport Organizations》一书中,详细的阐述了对于学校体育的治理问题,从体育管理、体育组织与体育伦理、体育学校、业余体育、校园娱乐等多个角度论述了学校体育治理问题。英国Joseph Maguire博士对体育产业全球化问题进行了思考,于1999年出版了专著《Global Sport》,提出了把相互依存的诸如体育运动的组织、媒体宣传、社团服务、销售公司和专利推销等形成连锁的设想。
3.3 体育产业治理的概念框架 依据体育产业的定义和治理的含义,本文认为体育产业治理是指体育利益或非利益团体及其行为方式的组合,通过它,相互依存的经济行为人(需求方、供应方、中间商、工人、体育协会以及国家机构)自愿地协调和(或)层级制地控制其自身行为和相互行为。这些行为方式应至少包括:协商经营条款并缔约、表达利益、配置资源和任务、设立标准、组织信息流和监督服从、构造激励和动用处罚、解决冲突、分配成本与利润以及在不确定和变化之条件下做出集体选择等[17]。
在对体育产业治理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本文依据治理理论和产业理论,尝试构建了体育产业治理的概念框架(图3)。
3.3.1 体育产业治理主体 体育产业治理主体是指与体育产业利益相关的利益主体的集合。体育产业是社会的产业,社会中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对体育产业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利害相关者的利益与体育产业息息相关,体育产业必须体现他们的利益。与体育产业利益相关的集团,包括政府部门、体育协会、体育企业、广大人民群众等,都是体育产业治理的主体,他们都会以某种方式对体育产业产生影响,并实现他们的价值。
图3 体育产业治理概念框架3.3.2 体育产业治理客体 体育产业治理客体就是指体育产业治理的对象及其范围。依据本文对体育产业治理概念的界定,我们认为体育产业治理客体包括处于核心层的体育赛事、处于紧密层的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中介服务业、体育场馆等体育企业以及处于松散层的体育彩票、大众娱乐健身、体育旅游、体育无形资产等体育服务。
3.3.3 体育产业治理行为 体育产业治理行为是指体育产业主体与体育产业客体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具体包括治理模式与治理机制。体育产业治理机制指对体育产业内部的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对它们之间责任的界定、权利的制衡和利益的分配进行明确,使体育产业资源在其间合理配置,最大化整个体育产业的商业价值的一整套调节的制度、原则和方式。体育产业治理模式是指治理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与途径。体育产业治理的核心在于解决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理顺产业中各个利益主体的责权利关系,实现体育资源商业价值的最大化。未来的体育产业治理,是政府、市场、企业、以行业协会为主的非政府组织等各种治理机制相互合作、替代和补充的一种多元化协同治理,尤其是以体育协会为主的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将成为未来体育发展的主导。
3.3.4 体育产业治理绩效 体育产业治理绩效是对体育产业治理的效果。体育产业治理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体育产业当中存在的问题,以规范体育产业秩序,协调体育产业主体之间的利益,创造更多体育价值。然而体育产业治理的目标与结果之间是否保持一致,需要一种机制来衡量,这种机制就是要对体育产业治理机制进行评估。体育产业治理绩效评估是从影响体育产业治理的因素出发,分析其关键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体育产业治理绩效进行评价[18]。
3.4 体育产业治理的边界 体育产业治理边界就是体育产业中所有专用性资产当事人的行为集合。体育产业的当事人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达成的一种制度安排妥协构成公司的治理框架,不同的体育产业当事人与体育产业的关系及其评价是不一样的,这取决于体育产业当事人在体育产业中形成的专用性资产的多少。因此,体育产业治理边界就是体育产业当事人在体育产业中专用性资产的维度和半径所形成的范围。
依据对体育产业层次的划分,体育产业的主要当事人有政府部门、体育协会、体育企业、广大人民群众等。因此,体育产业治理边界包括主管体育产业的政府部门、体育协会、体育企业和关注体育的人民群众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4 结束语
体育产业治理的研究是一个新课题,在对体育产业和体育产业治理的内涵及治理边界达成共识之后,深入研究体育产业治理的目标、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行为、治理绩效等问题将是更为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鲍明晓.对我国体育产业热点问题的思考[J].体育科学,1999(4):49-52.
[2] 韩丹.“产业”与“体育产业”辨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2):5-9.
[3] 陈少宇,邓伟雄,宋迎东.再议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3):18-19,23.
[4] 褚玉珍.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7):51-53.
[5] 徐炜光,陈春政.体育产业的发展给高等体育院系改革带来的思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5(3):74-76.
[6] 胡立君,史红军.体育产品特征的经济学分析[J].体育科学,1999(6):1-4.
[7] 胡立君.论体育产品的劳务性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10):75-77.
[8] 栾开封.给体育给中国留下独一无二的遗产[J].改革与发展论坛,2001(1).
[9] 史红军.对体育产业内涵与外延的认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5):46-47.
[10] 高晓发.体育产业与体育产业化概念之辨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3):1
4-16.
[11] 王守钧.对我国体育产业的经济学思考[J].体育与科学, 2002(2):43-45.
[12] 李萍,吴秋芬,李骅.论市场和政府在我国体育产业中的作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72-73.
[13] 魏赤天.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设计及实施方法[J].学习与实践,2005(1):24-26.
[14] 唐晓彤,丛湖平.大型体育赛事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的理论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4):11-15.
[15] 李维安.公司治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6] 孙班军,朱燕空.对公司治理问题的几点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05(6):63-65.
[17] 孙班军.体育产业治理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3):1-3.
聚焦体系建设,把党的领导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优势,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社会治理,确保基层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铜梁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的重要指示要求,着力破解基层“就党建抓党建”“就治理抓治理”现象,打通两者关节,建立组织领导、指挥运行、考核评价工作体系,形成党建与治理“一盘棋”格局,构建治理体系、实现体系治理。区委主要领导任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领导小组组长,推动建成重庆首个社会治理创新中心。把党支部建在 131 个社区网格上,延伸设立 226 个楼栋党小组,真正让党组织成为基层治理的核心。全覆盖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会治理指挥中心,三级书记任指挥长,做到职务一肩挑、责任一肩扛、抓党建就抓治理。整合政法和公检法司各
方力量,党委政府涉事职能部门派员进驻区指挥中心联合办公,建立问题发现、信息传输、研判处置、结果反馈运行机制,凡与基层、与群众有关的事都能“一键唤醒”,在体系内解决。将社会治理纳入党组织书记述职,赋予街道对部门派驻机构负责人任免使用建议权、社区对街道内设机构负责人考核评价权、网格长对街道部门办理结果监督评价权,指挥中心对网格长、平安员实行量化绩效考核,形成以执行力为核心的基层治理考核框架,推动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让一级放心。
聚焦整合融合,实现基层各类问题一网解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必须改变以往基层“多头治理”、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从“碎片化”转向“体系化”,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铜梁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的重要指示要求,着力破解“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和“一团麻”现象,以做减法的方式做加法,推进基层队伍整合、资源整合、工作整合,实现多人合一、多网合一、多用合一,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的社会治理格局。整合职能部门下沉基层的专职网格员、综治巡逻员、驻所调解员、城管协管员、市场监管员、司法协管员、禁毒社工等 7 类人员,建成专职与专业相结合的平安员队伍,实现人在一个口子管、钱从一个口子出、事在一个口子办,做到力量撒得开、收得拢,工作“出门一把抓、回来再分家”。整合视频、数据和网络资源,集中“雪亮工程”、安全生产、校园安保等监控
镜头 2.3 万个,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 24 小时在线监管;将群工系统和部门网站全部整合至区指挥中心大数据平台,接入公安、信访、应急、城管、民政等 14 个职能部门信息数据,建立社会治理大数据库,打破“信息孤岛”、避免重复建设,实现目标数据一键抓取、立体成像。开发公共安全、矛盾调处、城市管理等 10大重点工作应用模块,形成“体系作战”,有效解决“九龙治水水不治”问题。
聚焦智治赋能,把矛盾诉求解决在基层末端。科技支撑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推动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能够精确感知社会运行、高效配置公共资源、及时预警异常情况、快速处置突发事件,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铜梁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运用大数据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示要求,着力破解“由下往上反映问题信号层层衰减”和“由上往下解决问题力度层层衰减”现象,围绕问题能看见、信息能触发、处置能见底,以智治赋能理念抓基层,推动治理扁平化、能力现代化。发挥平安员“前哨”作用,全部配备智能终端,开展不间断巡逻,发现问题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一键上报。在重点敏感区域设置电子围栏,划定禁入边界,探测入侵动态;在城市地下隐蔽工程和巴岳山制高点等安装智能监测感知系统、热成像高空镜头,发现异常,自动报警。三级指挥中心通过大数据平台对各类问题多向分拣分拨、交办督办,办理过程、办理结果挂单计时、亮灯警告。区指挥中心定期对群众反映问题
进行大数据“类案”分析,推动由解决“一个问题”向化解“一类问题”深化。
一、健全政务公开工作制度
州财政局领导班子历年来重视政务公开工作,调整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为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科室长为办公室成员的xx财政局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全局上下推动政务服务信息公开工作。明确了政务公开的具体责任人和信息员,建立了政务公开机构,制定了《xxxx年政务公开工作方案》和《xxxx年目标绩效考核实施方案》,把政务公开和信息化工作作为每月的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并完善了各项政务公开制度,严格政务公开程序,做到了各类信息资料及时准确公开。
二、完善政务公开内容
(一)决策透明。公开决策程序、过程和结果,重大决策实行预公开制度。我们制定了政务公开制度、重大事项决策规程、重大决策预公开制度、办事公开制度、服务承诺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二)政府信息公开。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对单位所有的公共权力进行全面清理,将权力来源和行使依据编制成职权目录,依法依规制定了办事程序,公示了服务承诺、岗位职责,绘制了拟发文工作流程图、财务管理运行流程图、质量安全监督申请流程图、质量安全监督工作流程图、造价审查工作流程图,将全站权力运行制度汇编成册报县优化办,并在政府站公布。每周及时更新和发布公开事项,全年未被提醒通报。
1.全年公开信息xxx条,其中:业务培训、网络数据改革、收支任务完成等工作事项xx条;公益性岗位招聘、会计职称考试、惠农“一卡通”、“一部手机办事通”、财政网站建设情况、融资担保公司验收换证等事项xx条;州本级债务存续期公开、xxxx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xxxx年预算草案、债务及债务管理工作情况、州级地方财政决算报告等xx条;州本级预算单位预算、决算、“三公”经费公开xxx条;围绕“六稳”、“六保”及易地搬迁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政府性基金征收标准、增值税改革、企业扶贫捐赠所得税扣税政策xx条;中央、省级、及东西部帮扶资金使用情况xx条;机构设置和机制建设领导小组公布x条。
2.认真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主动接受监督,严格依法理财。xxxx年承办人民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共xx件,并根据x实际,认真办理人大建议x件、政协提案x件,都在规定时限内办理完毕,做到件件有回复,件件有落实。由于涉及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复文部分内容不宜公开,就没有在维护网站公开,但是通过亲自见面、电话、邮件等形式及时做到与每一位提出建议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逐一面商,向人大代表和政协提案者通报办理情况,听取意见建议,切实解决问题。
(三)政策解读回应。根据要求,涉及州财政局公开文件的《xx人民政府关于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通知》《xx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支持市场主体财政资金网上公开办理的实施方案》作了政策解读,并及时予以了公开。
我局政策性规范文件有《xx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州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办法的通知》《xx州级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住房补贴支付暂行办法》两件,都按要求及时在门户网站予以公共发布。
(四)内部事务公开。我们制作了党务公开栏,将党员发展情况,党费缴纳情况,党内先进评比情况,人事变动、物资采购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事项办理落实情况等内容及时公开,我们还每季度定时在会议上通报单位财务收支情况,并在公开栏公示。充分尊重干部职工及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
三、拓展政务公开形式
(一)建立网上公开平台。在州政府信息化办公室的指导下,我们在政府门户网站建立了政务公开栏。开设了政务公开、规划计划、应急管理、规章制度、项目建设、公告通知等栏目。
(二)建立政务公开栏。在州财政局办公大楼显著位置设立政务公开栏,将单位职能、工作内容、办事程序以及投诉电话、邮箱等内容向社会公布。
(三)建立政务服务流程图。在大门口显眼位子设置指示标志,将单位各股室办事程序绘制流程图,在政务公开栏公示,方便群众办事。根据职能职责,州财政局没有审批服务事项,没有在州政务中心开设服务窗口,没有在州政务中心集中办公。
(四)其他方式公开。充分利用会议、座谈会、宣传手册、通报等形式向社会宣传州财政局的职能职责和办事规程、办事目录和要求。
按照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关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强基促稳”三年行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村网格化服务管理,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和获得感,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现就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立足我镇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现状,以“责任网格化、平台信息化、管理精细化”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从体制机制和平台建设入手,靶向发力、精准施策,全力推进村级组织“一个中心、若干网格”运行机制改革,推动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
二、工作任务
(一)深化网格运行机制改革。巩固和拓展村级组织“一个中心、若干网格”运行机制改革成果,认真总结一年多来改革措施落实情况特别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暴露出来的问
题,逐一进行梳理分析,研究解决现有网格设置存在的边界不清、区域交叉、工作量不均衡等情况。按照“任务相当、方便服务、易于管理”的原则,以拆迁改造、回迁安置、实际管理与网格管理不协调的村为重点,对二级网格设置进行重新调整划分。结合村干部选聘分离和村务专职工作者遴选、交流、招聘摸底工作,按照新划分确定的二级网格和“一格一员”标准,做好网格员的调整配备工作。有条件的村可以通过劳务派遣、服务外包等方式补充网格工作人员。按照“一个中心、若干网格”岗位设置,采取年度岗位定额办法,建立村级组织基本办公经费补助制度。培育网格化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工作落实,确保网格化工作模式制度化、实效化。
(二)整合加强网格队伍力量。构建警格与网格深度融合机制,推动社区警务与网格事务有机融合,充分发动网格内单位、企业、物业、党员义工、巡逻队员、平安志愿者等力量,培养多元参与的群防群治力量,形成“1+1+1+N”(即:1名社区民警+村网格长+1名网格员+N名网格志愿者)联防群治模式,逐步建立起“力量合成、警民互动、全民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原则上,除老弱病残和确有困难党员外,村在册党员、报到党员都要担任网格义工,并以网格为单位,采取“一对多”“多对一”等方式,全面落实党员联系服务群众要求。居民小区要按照城市基层党建要求,全面推行“党员街巷长”“党员楼栋长”制度,把物业管理企业员工纳入网格工作人员统筹调度。
(三)优化网格力量联动处置。实行网格事务“应入尽入”制度,按照市级审批、镇级落实、网格实施的原则,各职能部门要根据工作实际需要,重新梳理、科学合理确定需延伸至基层网格的事项和工作标准,形成网格工作清单。原则上,市直职能部门要求或委托村落实的工作都要以二级网格为基本单元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在制定方案时要按照“可进入、可操作、可考核”原则作出明确安排。加快在各职能部门推广使用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落实事件上报、流转和跟踪反馈,推动村平台使用和市、镇、村三级联动机制运行,发挥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和综治中心实战化平台作用。
(四)强化网格绩效考评激励。根据各职能部门延伸至基层网格工作内容和网格工作清单,优化完善网格员绩效考评方案。坚持量化为主、问题倒逼、赏优罚劣,细化网格员奖惩、进退机制。将部门、各村推进网格运行情况纳入绩效和平安建设(综治工作)考评内容,切实发挥考评正向激励作用。
(五)推动网格信息智能运用。优化简化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信息采集流程,使工作人员末端操作更加简捷、实用、高效。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网格在线”微信公众号知晓率、注册率和使用率。
(六)定期滚动更新基础信息。要发挥好住村民警作用,带领村网格员、巡逻队员扎实开展社会面基础大排查,摸清底数、掌握情况,做到不漏一人一户、不留死角盲区,对网格基础信息要素进行滚动更新,提高数据信息的精准性、可用度,为社会面情况的研判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七)提升网格员专业化水平。要瞄准“一员多能”目标,加大对网格员的业务培训,提升综合业务技能,着力打造一支情况明、底数清、业务熟、技能精的网格员队伍,履行好宣传员、信息员、管理员、服务员、监督员、联络员等职责。每年组织网格员分批轮训一次,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电子平台技能操作培训和各职能部门延伸进网格事项相关政策的讲解,提高网格员电子信息化平台的实操能力和政策水平;邀请经验丰富的社区民警、调解员、网格员、巡逻队员作经验交流,分享典型案例,以点带面。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职能部门、各村要成立工作专班,认真制定加强和完善村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具体方案措施,细化任务步骤,明确责任分工及进度要求。村主干亲自推动,要指定专人负责,加强沟通协调,压实主体责任,充分认识网格化是社会治理的新模式,引导干部群众了解、支持和参与网格化工作。
(二)统筹有序推进。各职能部门、各村要树牢“一盘棋”的思想,统一思想、端正认识,把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作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一件要事来抓,使之融入日常、服务实战。要杜绝被动应付、走马观花的心态,防止工作“一阵热”;要将当前疫情防控、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和“世中运”安保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扑下身子、沉入网格,协同推进,确保各项工作精准、高效、有序。
一、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统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将社会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工作重点;抓好统筹结合,注重将国家治理的大政方针、制度安排、决策部署和市域社会治理相结合,注重将社会治理工作与平安创建、文明创建、精准扶贫、“放管服”改革、民生工程建设等中心工作相结合。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各项工作进行系统部署,推动社会治理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创新。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
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推动建立各类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重大不稳定问题清单制度,使大量社会稳定风险得到有效预防、大量矛盾纠纷得到源头化解。健全多元主体参与平台,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调处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化解矛盾纠纷中发挥重要作用。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心理氛围,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防范治安风险。
三、坚持以大数据应用为抓手,加快推进政法综治工作智能化。
推进社会治安基础大数据建设。依托综治组织统筹协调的职能优势,网格化平台等各类政法综治维稳专业数据资源,加快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数据联网应用,利用监控探头,基本实现对交通要道、重点地区、复杂场所、居民聚居区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全覆盖,有效预防了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
四、坚持重心下移和资源整合,健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市域社会治理概念】推荐阅读: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09-22
烟台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设计任务书07-21
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06-21
社会治理特点07-28
社会治理的要素10-30
社会治理的重点11-05
农村社会治理工作汇报05-26
大数据社会治理创新06-15
全面深化社会治理创新10-31
社会治安治理工作计划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