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的融合模式探索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15年被喻为“双创”元年,全国上下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政府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套,高校、企业广泛参与其中。到当前阶段,政府、企业、高校等各参与主体都逐步认识到,“双创”的关注点应由注重规模向注重质量转变,“双创教育”应从“流于形式”向“向下深耕”转变。与此同时,重塑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成为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主旋律之一,因此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更为时代所需。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和“双创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主动融合应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题中之意。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的融合效应

融合工匠精神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带来新理念和新思路,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学校的转型升级、优质发展。

(一)创新创业型人才不可缺少工匠精神

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不仅需要基本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还需具备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等优秀的心理品质。工匠精神主要表现为“专业专注的敬业精神、千锤百炼的品质追求、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与创新创业型人才所需心理品质高度契合。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学生心中,能促其养成专注、严谨、执着的职业态度,戒除浮躁心理,更注重创新创业实践的细节和风险,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竞争力。工匠精神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二)引导高职院校走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误区

高职院校开展的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类型教育,因此不少高校也习惯性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定性为创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忽视了创新创业精神和素养的培育。现实中,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双创大赛、创业园、众创空间等多是形式大于内容,更关注学生技能培养、就业创业成果的短期效益,缺乏支持学生持续成长、生涯发展的长期规划。

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可有效矫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运动式”的政策和行为,引导高校走出“重形式、轻内容,重技能、轻素养,重成果、轻规划”的误区,进而改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见物不见人”“见技术不见精神”的现状。

(三)形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新范式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首先是理念及精神教育,这也是由高职教育办学规律、功能定位、学制年限等决定的。工匠精神所要求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赋予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内涵,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了人文性和思想性。同时,工匠精神又可通过价值引导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由重技能训练向重精神培养转型,形成“培养个性化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新理念。

以工匠精神培养为引领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为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突破口,推动学校围绕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在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安排、学生管理、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良甚至重构。经实践探索后,学校应统一思想,进行顶层设计,在产教融合大背景下充分挖掘市场需求,最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匠精神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这一改革过程有利于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的融合策略

(一)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工匠精神

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和创新创业类课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首先,结合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规范和素质要求纳入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大纲、考核评价,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认同并自觉践行创新创造、精益求精、认真严谨、执着专注等职业素养。其次,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训,鼓励技能大师、能工巧匠和创业企业家来校任教。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和长效合作机制,支持校内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开设创新创业类公共选修课程。鼓励教师结合擅长的方向和领域普及创新创业文化、倡导工匠精神,并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融合工匠精神培养内容,使学生零距离感受匠心匠气和不屈不挠的创新创业精神,增强创业的信心和勇气,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二)创新创业项目践行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学生内化工匠精神的最佳途径为实践活动,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方可让学生体会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实质。首先,构建体现工匠精神核心要素的创新创业实训体系。将工匠精神核心要素细分成若干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训练模块,融入创新创业意识培训和创业模拟实训,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接受企业环境和工匠精神的熏陶。其次,构建多元主体融合的创新创业实战平台。可依托学校创业园、众创空间等场地、政策及资源优势,鼓励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开展创新制作、创意设计和项目实践;积极引入校外优质资源进行项目对接,让学生在有效满足市场需求的项目实践过程中提升调查研究、团队协作、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等方面的综合素养;鼓励二级学院成立教师创新工作室,激励有科研专长同时有热情的专业教师结合日常教学和科学研究带领学生开展项目实践,同时探索院企合作整合资源、开发基于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项目的有效方式;最终形成“众创空间+创新工作室”校院两级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第三,通过创新创业训练及比赛提升职业素养。以创业训练营等活动为主要抓手,与校外优秀双创服务企业深度合作,开展系统、专业的创新创业训练,有效提升项目可行性和项目质量;支持和鼓励学生团队参加“互联网+”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做好赛前训练和赛后跟踪,让学生在创新创业比赛中打磨项目、锻炼技能、提高素养。

(三)校园文化建设渗透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需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将工匠精神培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贯穿素质教育全过程。首先,系统设计以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

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积极引入体现职业特点的工作规范、职业能力等企业文化元素,打造体现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和紧密对接企业需求的实训环境,让学生体验职业文化、熏陶工匠精神、修炼匠人气质。其次,开展体现工匠精神的校园特色文化活动,将工匠精神、企业文化融入有机融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精神。

第三,营建崇尚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方面应大力宣传各行业领域技能大师和创新创业校友的成就与事迹,通过价值观的引导教育,推动工匠精神成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流精神,使工匠精神、创新理念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技术发明和创新创造属于高难度、高风险活动,要破除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唯成功论”观念,积极营造宽容创业失败、鼓励创新创造的宽松文化环境和氛围,保护学生创新创业创造热情。要建立创新创业失败补偿机制,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摘要:本文从高职院校育人工作实际出发,围绕培养学生工匠精的路径探索,以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人才培养为原则,从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创新创业训练及比赛等多个维度思考“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工匠精神培养”的操作模式,为高职院校实现“专创融合”探索工匠精神的培育理念和培育方法,并最终服务于培养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有价值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 张小春等.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生“双创”能力培育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 (3) :80-82.

[2] 钱铮, 张羽程.工匠精神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 2018 (3) :78-81.

[3] 怀鹭鹭.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课程教育研究, 2019 (2) .

[4] 高冠男.“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 2018 (9) .

[5] 鲁怡君.工匠精神与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 2018 (8) .

上一篇:对于电工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下一篇:基于最速下降法的平面选址问题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