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预算编制改革的探索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方本科院校预算编制改革的探索(共7篇)

地方本科院校预算编制改革的探索 篇1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钟勇

2010 年 6 月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第五十八条规定:“加强经费管理。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如何适应纲要要求,通过改革科学编制地方本科院校的预算,以进一步发挥预算的政策导向,促进学校科学规划、合理定位、特色办学、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工作者不断探索的课题。

一、地方本科院校目前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机构不健全

经笔者的走访和调查,目前地方高校基本上没有专门的预算编制机构,一般都是由一个或者几个财务工作人员作为一个阶段性的工作在完成,工作也只是停留在资料收集、整理、上报、修改、下发等层面。大部分学校一是没有中长期的预算规划,如基建项目、图书及教学仪器设备的采购基本上是当年计划下年实施或采购、有时甚至是当年计划当年建设或采购。二是没有明确的预算编制程序;预算调整随意性较大,年中调整预算现象非常普遍。三是预算前没有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很多项目的执行标准还是停留在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标准之上,有的还是升本以前的执行标准,已经不能适应预算编制的需要。

(二)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由于目前的地方本科院校绝大部分都是在原来的专科学校基础上升格而来的,预算编制的方法基本上还是援用了基数加增长的“增量法”来编制预算,也就是在上年支出基数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增长比例,成为本支出的预算数额。在编制预算时缺乏长短期目标的整合思想,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造成各二级预算部门为了争资源,虚增、虚列、瞒报、串报等各种手段层出不穷,甚至个别部门在年底时出现虚开发票套取多余预算资金的现象。

(三)预算编制申报不严肃

一是学校的部分单位申报与本部门预算工作计划无关的项目,或者巧立名目重复申报,或者夸大实际擅自提高预算标准。二是部分单位报送的是“摸脑壳”数据,既没有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认真的调查和论证,数据也是大概加估计。三是报送数据时间拖拉,经常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报送相关的数据,造成整个学校预算时间的滞后。这种缺乏严肃性的申报行为使预算编制失去科学价值,造成了大量的资源闲臵和浪费,并且加大了整个学校预算的难度。

(四)预算项目编制不精细

预算编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预算管理的核心环节,由于在编制预算前缺乏对学校整体规划、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信息的全面掌握和了解,容易造成预算项目的设臵过于粗糙,预算编制的内容过于简单,经费安排过于笼统。例如未将“业务接待费”的预算安排按具体经济用途量化管理,支出预算用基数加增长的模式来编制,预算安排比较笼统,导致项目的增加和调整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论证和量化分析,既不利于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也不利于经费的立项评估和绩效考核。

二、地方本科院校预算编制改革的设想

(一)健全预算编制机构

为了保障预算的有效性,需要一批政治素质高、职业操守好、业务水平精的同志成立一个由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办公室和二级预算管理中心三个层次组成的预算管理机构,以加强对高校预算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由校长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颁布学校预算管理制度、审核编制预算草案、协调解决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重大问题、审议预算调整方案和对学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核等工作。

二是成立由总会计师(或分管财务工作的校领导)任主任、由财务、教务、科研、人事、资产、后勤等业务部门人员参加的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预算总目标分解方案的编制、预审部门预算初稿、编制预算草案、协调预算编制中的有关问题、提出预算执行考核结果和奖惩建议等工作。

三是成立由全校各院系、部门构成的预算管理中心,它是一个预算基础信息网络,各管理中心要设预算管理专员,其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本单位预算方案的编制、本部门预算考核方案的设计和考核、预算执行的控制和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报告,配合预算管理委员会和预算管理办公室的其他工作等。

(二)完善预算编制方法

学校应根据预算目标的不同,针对不同部门和项目分别采用“专项预算和零基预算”的预算编制方法。

1、专项预算编制

对于学校的重大基建项目、科研项目和急需解决的任务可以采用专项预算编制的方法,每年上半年由预算管理委员会确定学校重大基建项目、精品课程建设、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师生国际交流等特色及精品工程,8—9月向全校发布,11 月初由各预算管理中心进行申报并提出资金预算申请。预算管理办公室会同学校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专家进行论证,基本通过后编入预算草案,提交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核后纳入预算,设立专项资金予以资助。本年申报没有纳入下年预算的归入预算库,在资金宽松或者下一再考虑列入预算。这样既能保证学校长远目标的实现,又能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能集中力量、逐年逐个突破重要项目,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

2.零基预算编制

零基预算要求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根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预算管理办公室在每年10月中旬下发预算编制的通知,各预算管理中心按照通知要求,根据各预算管理中心的实际情况编制预算草案。对于像办公费、差旅费、邮电费、学生活动费、招待费、超课时津贴等与师生人数密切相关的项目,各预算管理中心应根据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确定的各项标准按照实际的师生人数编制预算。对于其他没有相应标准但在预算管理委员会项目名单中的项目如实验设备维修费、课程建设费、专业建设费等,各预算管理中心应广泛征求部门教职员工的意见,对下一年的工作计划数据化,并向预算管理办公室提交具体的工作计划和所需资金,并且对招待费、办公费、劳务费等专项预算,凡属超过预算的以上几项费用一律不得在上述项目中列支。对于下一有特殊的工作需要又不在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项目名单中的项目,预算管理中心应提交专项预算申请,申报具体的事宜和所需的各项详细经费,按照专项中的各项费用列支。学校预算管理办公室在11月中旬收集好各预算管理中心的基础数据后在11月底前对预算申报进行初审并与各中心进行沟通,充分征求意见后结合专项预算编制预算草案并提交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讨论。零基预算可以去除一些不必要、不充分的活动,使学校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运用。

(三)严肃预算申报纪律

预算质量如何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各个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预算的重要性。一是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在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达预算编制的通知后,结合学校和部门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下一年的工作计划,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充分吸收各方意见,认真编制预算。二是报送预算一定要及时,要严格按照预算管理委员会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认真科学编制的下预算进行报送。三是要严格按照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的预算编制格式进行编制,不能出现自行其是的现象出现。

(四)精细预算编制项目

各高校的预算项目既要考虑符合高校预算科目设臵的要求,更要考虑自身管理的要求,将重点监控的预算项目按具体的经济用途量化管理,增强事前监控的力度,防范财务风险。以“业务费”和“交通费”的项目管理为例,可以研讨两种方案。一是各院系、处室设立“业务费”和“交通费”的预算项目,并且此两项独立于其他项目,便于实时掌握各院部、处室“业务费”和“交通费”的支出情况,从而达到事前监控的目的;二是进一步细化部分专项经费,即在部分专项经费中下设“业务费”和“交通费”二级项目进行量化管理。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管理对精细化要求更高,科研经费到帐后,要严格按照科研项目申报表的经费使用项目量化管理,即进一步细化科研经费的预算项目,减少财务管理风险。

三、地方本科院校预算编制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一)思想转变。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预算编制的重要性。一是只有通过调控预算资金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臵,保证重点、兼顾一般项目,才能有效维护高校的正常运转;二是只有加强预算管理,才可以避免浪费和重复建设,提高资产使用效益,才可以限制各部门过高的支出期望,树立勤俭意识,才可以促进学校稳定、协调和快速发展。

(二)人员支持。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地方高校财务系统普遍存在人员编制紧、人员素质不高,年龄结构偏老化、性别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职务和学历层次偏低等现象,要高效化、精细化进行财务管理,科学编制预算,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所以必须对现有的财务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提高,同时在新进人员时充分考虑重个人素质和学历、年龄结构等因素。

地方本科院校预算编制改革的探索 篇2

对占到中国本科院校1/4强的新兴本科院校来说, 立足校情, 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创设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 我国制造业开始广泛地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 国内许多新兴地方本科院校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纷纷开设了数控技术课程, 培养数控技能型人才。

数控实训是在修完《数控技术》、《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后的一次大型综合训练, 使学生掌握数控机床加工的操作技能, 加深和巩固数控编程的知识, 熟悉数控加工工艺的设计方法, 了解数控加工有关刀具、夹具的知识, 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数控实训, 使学生有中等复杂程度零件数控加工工艺设计的能力, 掌握数控加工的装夹、刀具选择、切削用量选择的能力。能熟练进行手工编写数控加工程序。数控技能型人才不仅应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知识, 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 数控实训就成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1]。然而数控实训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影响着实训教学的质量。

1 数控实训中存在的问题

在发展的过程中间, 很多本科院校在积极开展实训教学的同时, 也面临了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 如定位模糊, 发展目标不明确, 软硬件建设缺乏系统规划, 教学内容单一和教学方案不够完善, 理论教学与实训环节脱节等。这一系列的问题还需要相关教学工作者进行探索研究和总结经验, 进一步深化数控实训的教学改革。

对于地方性大学的实际情况和周边的工业环境, 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应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数控人才教学培养目标的选择。所谓创新型应用人才是指既掌握基本的数控机床的操作和维护、数控工艺、CAD/CAM等专业技能, 同时又具备较广的数控专业知识面, 拥有在数控系统升级改良, 数控工艺设计以及数控设备集成制造等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设计的能力。现粗略将企业的产品生产人员配置分为 “产品设计—工艺及工艺装备的设计和管理—设备操作”三个层面。创新型应用型本科应该主要面向“工艺及工艺装备的设计和管理”层面;高职高专应该主要面向“设备操作”层面。这样, 就把创新型应用人才与其他应用型人才从工作层面上区分开来, 有利于企业在使用过程中人尽其才, 同时也有利于本科院校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 培养具有本科素质的特色人才[2]。

2 改革探索

2.1 建立数控教学实验室

当前, 数控实训教学中已经基本采用项目教学法, 但是理论授课却依然以传统方式进行, 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所体现出的理论缺失则证明这种传统的方式已经不合时宜, 建议把传统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有机结合起来, 称之为统一教学法, 即是文中所采用的课堂实践化形式之一。依据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可以粗略设置此教学方式为:理论授课—实验—理论授课—实验……, 每次实验的内容均为上次理论课所掌握的且需要操作的知识, 如果上次理论课的内容不涉及操作, 则可不设置实验。实验课所设置的实际项目必须能够最大程度体现理论课上所教授的知识, 若发现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存在理论上的不足, 可以及时讲解, 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可以所学即所用, 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因此, 可以建立数控教学实验室, 合理穿插实验课。

目前, 黄石理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课堂实践化采取的是数控仿真软件模拟教学[3], 这样学生可以达到每人一台“机床”, 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动手的机会;同时, 通过网络化的仿真软件, 指导教师能够和学生进行“互动”, 通过服务器能够清楚的看清学生的每一步操作, 及时的指出学生的误操作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2 视频教学

理论课的传统授课方式枯躁无趣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厌倦感。因此如何能用直观易懂且有趣的方式授课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颇值得探讨。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 建议采用课堂穿插视频教学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 用于穿插教学的数控视频应当由本校实训部门根据理论教学的目标, 并结合实训教学项目自行制作。

由于教学视频的内容来自于本校实训部门,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预热了实训项目, 为以后的实训教学减轻了压力;另外, 这些视频由本校制作, 不但可以控制成本, 而且可以灵活控制视频教学的内容, 如果不合适, 可及时更换, 十分方便。至于播放视频的仪器, 可以购置投影仪, 如果考虑经济成本的话, 还可以购置价格低廉的DVD等器材。

2.3 实训课堂化

学生在数控仿真软件上模拟加工以后, 在学校的金工车间进行实际工件的加工, 因为仿真软件已不能真正判断零件的真实尺寸误差、实际使用的切削用量是否合适。购买了蜡模和塑料件来进行数控加工, 通过实际产品的加工, 要求学生从工艺分析入手, 编制加工工艺过程, 在老师检查之后, 在数控机床上加工出实际的产品。

2.4 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和实训相结合

将数控实训和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数控操作工和数控编程员的职业技能证书相结合, 极大地发挥了学生们对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掌握数控机床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数控编程的基本方法, 真正能够达到数控操作工或数控编程员中级的水平为教学目标, 通过数控实训这门课程的学习, 让一部分学生真正能够拿到数控操作工或数控编程员职业技能中级证书,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 也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强化了职业技能的培训要求, 最终实现新型工业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 小结

数控技术是一门发展速度快、综合性强、投资规模大、国内基础薄弱 、但市场需求旺盛且代表国家实力的高新技术。随着经济模式的转变, 随着国家对数控行业的大力推动和扶持, 数控行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通过几年的实践, 数控实训课程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加强, 学生的数控机床程序的编制和数控机床加工实际操作技能得到了提高, 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摘要:近些年, 数控技术教育在新兴地方本科院校蓬勃兴起, 但教学质量却差强人意。从自身体会出发, 讲述了数控实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本科院校,数控实训,改革

参考文献

[1]杨东.关于数控实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25 (2) :133.

[2]薛光明, 陈童.浅谈针对本科数控实训教学的几点意见[J].职业圈, 2007 (8) :109.

地方债预算编制初探 篇3

政策支持

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性债务的现状和资产与负债的相互关系看,目前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有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如不采取治理措施,局部地区风险有可能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隐患。

2014年8月31日经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新《预算法》也包含了对于“预算安排举借的债务是否合法、合理”的相关条款,从法律角度对地方政府编制政府性债务预算提出了明确要求。

财政部一直高度重视地方政府性债务統计工作,近年来建立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统计报告制度,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及债务单位如实填列债务并上报,以便全面掌握情况,及时防范风险。为进一步夯实数据基础,开发应用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系统,完善债务统计报告制度,开展债务与债权对账工作。

目前来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作为国际上公共财政管理的发展方向,可以全面反映一级政府的资产和负债状况,以及政府的运行成本。从收付实现制到权责发生制的转变,最重要的是要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情况,而编制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将是健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而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又有利于建立科学规范的债务管理机制,为加强地方债务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另外,政府性债务作为政府举借的资金,是政府收支内容之一,也是全口径预算的应有之义。因此,加强源头规范,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严格政府举债程序,这也对编制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提出了明确要求。

全口径预算就是把政府所有类型的收支都纳入统一管理体制的制度框架,我国政府预算管理的基本格局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其他预算组成。全口径预算管理涉及大量地方政府事权的规范,要求将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高度匹配,并建立综合的政府收支问责机制,由人大等机构对政府行为进行预算控制,是财政收支管理向政府理财观念转变的深刻变革。

从上述政策措施看,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关键是要弄清地方政府性债务状况,而编制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将会全面、准确地反映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使用管理等方面的情况,为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各地探索

为了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不少地方从各自实际情况出发,在债务预算编制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

第一,清理规范债务分类。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从2003年开始焦作市就对政府债权债务构成分布、实施和偿债情况进行了全面清查,提出了“澄清底数,内外统管,纳入预算,加强监督”的总体思路。在步骤安排上,先进行债务清理,摸底调查,后进行内部统一管理,再进行政府债务预算编制,概括起来就是“清理、归口、甄别、对接、还付”。这几个环节基本体现了编制政府债务预算的客观要求。

第二,出台债务预算编制办法。2013年,佛山市出台了《佛山市市级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试行办法》。其主要内容是,一是明确债务主体,控制债务总体规模;二是规范举债、偿债程序,实现全过程监督;三是监控债务收支使用情况,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这可以说是财政预算改革的一个有效探索。

第三,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湖南省常德市从2007年起,就在公共财政预算中设立了财政支付风险准备金、政府债务风险准备金和应急准备金,建立了公共财政预算与政府债务偿还之间的联系。广东省汕尾市2007年出台了《汕尾市市级政府性债务偿债准备金暂行规定》,对偿债准备金的筹集、使用、管理和监督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这些在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保证政府性债务及时偿还,防范债务风险,维护政府信誉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第四,实行定期报告制度。例如,2009年,浙江省温岭市人大常委会为探索开启对政府性债务的日常监督,促使政府尽力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建立了市人大常委会政府性债务跟踪监督小组,同时还下设咨询委员会,聘请有关专家、审计中介、市人大代表等相关专业人士,以提高政府性债务跟踪监督的实效,并每年召开一次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政府负债情况。

完善思路

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体现了政府举债规模、资金用途和使用管理等方面的信息,科学合理地编制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将有助于提高政府性债务资金使用效益,建立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机制。笔者认为,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编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作出完善。

第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考虑到政府性债务预算编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少地方也只是处于试行阶段,加上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特殊性,为了能够科学合理地编制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各地应该在结合其他财政性资金预算编制办法的基础上,制订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编制相关办法。

重点是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的编制范围、资金申报和审核程序、预算报告和批复程序、预算执行与监督检查等方面给予相应地规范。同时,在总结试行经验的基础上,要及时将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编制方面的有效做法提升到法律法规层面,以促进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编制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第二,合理界定地方政府性债务。目前,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应该全额纳入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编制可以说是基本形成共识,但对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其他相关债务,是按具体债务项目还是按债务额度的一定比例纳入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仍有待探索。

笔者认为,各地应该在对债务项目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及财力状况等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对其再次进行界定,并采取相应地办法将其纳入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编制范围。

第三,科学设置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收支分类。政府性债务资金作为政府公共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偿还资金主要也是来源于财政收入,按照政府预算统一性与完整性的原则,将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政府预算统一管理后,应该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收入和支出进行类别和层次划分,以全面、准确、清晰地反映地方政府债务收支活动。考虑到地方政府性债务最终需要偿还,其债务资金使用方向和预算审核方式等与公共财政预算等应有所区别,因而需要科学设置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收支分类。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收支分类是编制地方政府预决算、组织预算执行以及预算单位进行会计明细核算的重要依据,能系统地反映债务预算收入的来源构成和支出构成,有利于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进行分类管理。

第四,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管理措施。一是要建立严格的债务投资决策审核制度,规范贷款资金的运行程序,严格核准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二是要建立投融资项目评价制度,对需跨期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科学地计算其时间价值和项目价值。三是建立规范的偿债机制,在确保按时还本付息的同时,还要保证偿债准备金的完整和不断增值。四是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报告制度,定期向政府和人大报告债务预算的执行和管理等情况。五是建立严格的债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通过债务信息公开提高债务管理效率,避免债务风险的发生,促进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第五,理顺各本预算之间的关系。按照我国当前的全口径预算体系,科学合理地编制好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必然涉及到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之间的关系。为此,需要理顺政府性债务预算与其他预算之间的关系,重点是就还本付息和收支安排方面建立健全有机联系机制。

地方本科院校预算编制改革的探索 篇4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要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合格、优秀人才。如何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国家教育部、高教厅【20xx】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决定》及高教厅【20xx】16号文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要求五年一次的教学评估对各高职学院也有所触动,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工作效率和效能的问题。认真编制高职院校内部绩效预算和实施绩效预算,是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的所在。绩效预算编制是在预算编制中引入衡量工作量和活动成本的方法。绩效预算的主要含义是通过资源配置对机构的运转实行有效的控制,并通过提高核算效率,将绩效和预算管理有机地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

一、建立高职院校绩效预算编制的组织体系

(一)成立绩效考核领导小组

一级由党委书记负责制的绩效考评领导小组:参加的人员是党委成员,主要评定考核系、部门负责人的完成任务情况和评定绩效等级。第二级是由系、部门负责制的绩效考评管理者,需要考核所属教职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评定绩效等级,绩效等级按A、B、C、D四个等次划分。一级考核主要有四个指标,第一,考核系、部门负责人整体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第二,系部招生任务完成情况;第三,学生考证(从业资格证、毕业证)情况;第四,学生就业情况。考核领导小组审定考核情况确定考核结果。

(二)高职院校绩效预算的组织体系

为保证绩效预算的顺利开展,就必须处理好绩效预算组织体系问题。

建立党委书记负责绩效预算委员会实行绩效预算,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谁来对绩效预算负责。我国香港和美国、澳大利亚高校的普遍做法是设立专门的预算委员会来对绩效预算负责。但这个预算委员会由谁来牵头呢?笔者认为,能够选择的最佳方案是将预算委员会设在党委会由党委书记对其负责。这是因为:一是我国高职院校党委会是最高决策机构,具有最高的权威性;二是党委会有权利调动、整合高职院校的整个资源,并对每个层次部门(包括院长)的权利进行行之有效的控制和分配;三是党委会能够把预算与高效的发展战略很好的结合起来。而其他部门如院务委员会、财务部门都不具党委会的权威。院务委员会和中层单位及个人是绩效预算的实施主体。作为最高决策机构的预算委员会在绩效预算中的职责定位应该在于根据出资者(财政)的要求对预算方法的审批、对预算决定的下达、对预算决定的协调以及对预算结果的考核,而不是对预算的具体分解和执行。预算实施的最高主体是校(院)务委员会(以院长负责制的实施全过程)。除此之外,根据绩效预算设计高职院校的各个方面,并对高职院校中每个组织甚至每个人都提出了目标要求和考核措施。因此,它调动起了各个组织的参与意识,无形中赋予了每名教职员工实施责任。只不过对于校(院)务委员会和中层单位及个人而言,他们在承担预算责任中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前者主要侧重于对整个预算实施的组织,后者主要侧重于对具体预算任务的落实。

(三)结合的方式

对预算施行的监控,不仅范围较广、环节较多且对象分散,所以单独由某一个部门来实施显然不太合适。这就需要采取领导监控、群众监控和专业监控三结合的方式。所谓领导监控就是一级管一级的办法来层层铺开,即上一级对下一级进行监控,如院长监督副院长,副院长监督下属各部门,各部门监督每个员工。通过这种模式,实际上是把监控渗透到了绩效预算的各个环节,贯穿于预算执行的整个过程。同时预算执行的监控属于过程监控和具体效果监控,技术要求高,必须有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笔者认为,专业监控应通过预算委员会下设内部审计委员会的办法来实现。同时预算执行的结果也应该公开化,给普通职工提供参与监控的条件和机会。

二、财务预算编制的划分

目前财务预算编制绩效预算的只有美国,美国财政是按项目编制绩效预算,高职院校编制绩效预算国际上还没有。因此,在做绩效预算的时候,应先把预算指标分为固定预算、半固定预算和变动预算,换位思考,也就是说按企业的固定成本、半变动成本和变动成本来预算。固定成本:如固定资产的投入,含基本建设的投入,教学设备的添置,一般设备的添置,半变动成本、离退休人员费用,公共支出部分含招生费、水电费、修缮费、办公费、电话费、交通费、邮寄费、支付社保费等;半变动成本一般是招生人数在一定的区间不会变动,但招生人数增加到一定数量,成本发生增加变动或政策发生变动增加成本;变动成本指人员支出含基本工资、奖金、津贴、教学经费、科研实训经费等。固定成本和半变动成本按财政的零基预算编制全年预算,变动成本按绩效预算编制全年预算。用图1表示。

(一)半变动成本习性换型图

半固定成本——此类成本在一定业务量增长到一定数额,其发生突然跳跃到一个新的水平,然后随着业务量增长到一定限度,其发生额又保持不变,直到另一个新的跳跃为止。

(二)基本的本量利图

从图2可以看出,企业生产的产品,完成250件。数量,销售收入为1 500元,保本P点,产品数量要超过P点,才初步实现利润,我们在考虑绩效预算的时侯,可效仿企业本量利为基础,集中抽出变动成本这一块,企业的变动成本指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外部加工费等。高职学院的绩效预算中的变动成本,指人员工资奖金津贴、教学经费、科研、实训经费等。

(三)高职学院绩效预算中的变动成本图

从图3可以看出:按正常的企业效益取O——B线性、按绩效预算考核分O——A、O——B、O——C、O——D。当绩效预算考核为O——A时该系或部门变动成本低,利润大,这个利润是蕴含了绩效考核指标的总和,并达到优秀;O——B达到标准,O——C基本达到标准,O——D没达到标准。如果按100分计算,100以上为优秀、91——100分为达到标准、80——90为基本达到标准、80分以下为没达到标准。

三、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的编制

(一)零基预算的编制

众所周知:零基预算是没有基数的预算 是指不考虑过去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以零为基点编制的预算。零基预算的基本特征是不受以往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影响,一切预算收支都建立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来编制预算。

零基预算的基本做法:一是要掌握准确的信息资料,对单位的人员编制、人员结构、工资水平,以及工作性质、设备配备所需资金规模等等都要了解清楚,在平时就要建立单位情况数据库,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变动。二是要确定各项开支定额,这是编制零基预算的基本要求。三是要根据事业需要和客观实际情况,对各个预算项目逐个分析,按照效益原则,分清轻重缓急,确定预算支出项目和数额。零基预算能克服我国长期沿用的“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式的不足,不受既成事实的影响,一切都从合理性和可能性出发。实行零基预算是细化预算、提前编制预算的前提。固定成本:如固定资产,含基本建设投入,教学设备,一般设备;半变动成本、离退休人员费用,公共支出部分含招生费、水电费、修缮费、办公费、电话费、交通费、邮寄费、支付社保费等,按零基预算编制,便于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属于间接费用或物化劳动。

(二)绩效预算编制

变动成本指人员支出含基本工资、奖金、津贴、教学经费、科研实训经费等,按绩效预算编制全年预算(属于活劳动和直接费用,可以采用激励的方式,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全年的预算经费是保证教学任务实现的脉搏,资金流向合理、任务完成与否与之息息相连。绩效是衡量各部门教学任务完成的权重值的尺度,并直接与分配经费、个人的工资、奖金挂钩,激励教职工努力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用绩效预算管理的方法积极推动各项任务的完成,是高职院校一项重大的改革和创新。内部绩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有效措施。高职院校办学思路以国家教育部教高厅【20xx】16号文件为准绳,制定五年发展(即人才生产周期的)战略目标,目标要细化到系部和部门,完成任务时间要分解到一年、一月、一日,下达的工作任务,要以协议的形式签订责任状,而且要层层签订。党委书记和院长与副院长签订,与中层负责人签订;中层负责人与所管系部和部门的员工签订,并分清责、权、利,明确奖励和惩罚,让每一个员工都知道明天要做什么,该怎么做,怎么做好,它会有什么结果,对院校、对自己有什么影响。把每项任务用标准的指标来衡量,并划成A、B、C、D四等,完成任务好的员工,按标准给奖励,综合指标完成好的系部和部门第二年按标准增加绩效预算经费,节约的经费可以滚动使用。全方位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没有完成任务的员工,按标准给予惩罚,综合指标完成没达到标准的系部和部门第二年按标准扣除绩效预算经费。制定绩效预算的方法是:按完成工作任务的标准,核定个人工资、奖金,按系部和部门的综合指标或单项指标核定绩效预算经费,一般以为一个区间计算。

四、建立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管理、核算体系

(一)建立内部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管理、核算体系

建立内部预算管理、核算体系。所谓预算管理体系分一、二级预算管理体系。一级属于院级,二级属于处室和系部,院级管理公共预算即公用经费、专项经费、基建经费,这一部分按零基预算;处室及院、系部管理人员经费即工资、奖金、福利、各项津贴等,日常公用支出中的教学、科研、实训等经费,这一部分按绩效预算,审批权院级归院长及院长办公会议,处室及系部归各处室及系部第一负责人审批。核算设一级、二级核算。一级核算归财务处核算;二级核算归财务处核算(各处室及院、系部设台账进行统计)。预算管理设置审批权限人。一级审批权归院长及院长办公会议;二级审批权归处室和系部第一负责人。

(二)建立预算调整制度,定期审计预算执行情况

预算调整必须申报院长办公会议审核批示才能执行。对全院的预算执行情况审计部门应进行审计,并写出审计报告,对执行预算好的部门要进行奖励和表扬,对执行预算差的部门要进行整改甚至罚款。严格按定额标准和绩效标准及审计法进行审计。

(三)绘制预算管理网络图

绘制预算管理网络图主要是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预算结果、预算分析、预算审计的全过程,让各级领导及执行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高职院为例绘图如图4。

绩效预算如何做到准确的编制,必须构建科学规范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这是评价工作的核心。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度量资金绩效,直接关系到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在整体上需要遵从一定的逻辑关系,该逻辑关系可以用“投入——产出——结果”链来分析,并倒挤及测算出绩效预算来。

【参考文献】

[1] 李海波,刘学华。《新编预算会计》[M]。立信会计出版社。

[2]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财务成本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

地方本科院校预算编制改革的探索 篇5

1 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

服务外包产业的蓬勃发展被称为第二次经济全球化,其产业规模正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一是空间格局呈现全球化:全球服务外部发包市场以发达经济体为主,呈现出传统国家和新兴国家共同参与的发展趋势。当前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仍是全球发包的主要市场。全球支出地区基本集中在美洲和西欧,大约占到总体市场的80%~85%。全球接包地争夺将更加激烈,市场变化将非常迅速。二是行业呈现细分化:银行、金融服务和保险行业、制造业、政府部门、通信传媒业是最大的发包市场,同时政府市场是技术开发在全球最大、最稳定的增长垂直行业。卫生保健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构成了总支出的很大一部分,未来该行业可能成为IT应用程度更高的垂直行业。三是交付中心向二三线城市专业呈现加速化:全球外包风险管理和新的全球外包模式需要一个可以在多个地区提供技术和业务流程交付支持的全球交付网络。在占据市场、寻求新人才库以及降低成本的三重因素驱动下,采购商和供应商都加快了向二三线城市进军。四是研发中心呈现全球化和离岸化:据相关统计,在1975年,45%的研发中心不在公司总部,到2008年,该比例增长到约72%,现在公司将离岸行动作为节约经营成本、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004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达到328亿美元,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规模为6.33亿美元,仅占全球外包市场的1.9%,2005年虽然达到3900亿元人民币,软件出口达到35.9亿美元。但在软件外包领域,无论是产业规模、人才数量还是业务能力,与印度等国相比,均有很大的差距。2005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市场规模达9.2亿美元,较2004年的6.33亿美元增长了45.3%,而目前整个中国软件外包产业在全球外包产业中份额甚小,仅为2.3%,这就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商务部于2006年开始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国内的软件外包市场在地域上面主要集中在杭州、北京、大连、上海、成都和西安等大城市。近几年,长三角地区特别是以无锡、苏州为代表,抓住国家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积极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大力推进服务外包产业跨越式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 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现状

2012年以来国内IT市场人才的争夺更加激烈,特别是IT服务外包(ITO)、业务流程服务外包(BPO)方面,IDC预计2012年的人才缺口将接近100万,懂IT、熟业、精管理、掌握至少一门外语的人才已成为外包服务发展的瓶颈,得人才者得市场的趋势将变得更为明显。因此,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成为国内软件外包行业的首要任务。

目前,国内现有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主要有高校人才培养、计算机培训机构培养和软件外包企业内部人才培养三种途径。外包企业通过对内部人员进行培训,直接让员工参加实际的外包项目,在团队模式下培养员工的整体开发和协作技能,但这样会给发展中的外包企业增加额外成本。计算机培训机构主要以职业技能训练为导向,旨在用最短时间,有效地传授计算机领域内的最新知识和技术。其优点就是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符合企业用人的要求,到岗后即能胜任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但是,由于培训具有社会性,学员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学习接受能力和对计算机应用及开发能力的差异也很大,使得教学组织及实施难度加大。且这类学员最大的弱点就是相关的专业理论基础薄弱,职业发展空间相对有限。

而目前高校大量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技能和项目实战经验缺乏,不能满足服务外包企业的专业和素质要求,软件服务外包行业人才的紧缺和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依然突出,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面向IT市场、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软件外包人才。为解决这些问题,目前,高校都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本着为学生负责、为地方经济发展负责的态度、努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办学模式,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软件外包人才的新模式。

经过多年的办学摸索,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逐步形成了鲜明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特色。下文将以其为例分析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3 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方案

1)坚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紧密围绕“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齐头并进、“校内企业”与“企业校园”内外兼修和“专业技能”与“复合应用”互为平台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1)推进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利用学校重点教学改革项目—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优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制订重能力、重实践、重效果的个性化、柔性化培养机制。建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和相对自主式的选课体系,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优化课程结构和知识结构,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提高学生素质。

(2)深化以政府搭台、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联合”培养合作机制。在本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强与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越田科技、博达信息等服务外包示范区及服务外包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推进“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并结合专业、产业发展需要进行专门培养,做好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充分准备,解决大学教育模式单一、实践缺乏和软件产业应用型人才短缺的瓶颈。实现校企人才培养互动互补,产学研结合的成果反哺教学教育和学科支持专业的鲜明特质,并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对员工的岗前教育培训的相互渗透、提前结合,缩短学生进入企业的工作适应期。

(3)推进“课程教学-项目实训-岗位实习”的“6+1+1”特色培养模式。前六个学期加强专业课程学习,第七学期结合企业需求进行项目实训,第八学期结合毕业设计进行岗位实习。教学实践中强化国际标准、国际交流、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等能力培养,融入外语和职业素质课程、国际思维和企业文化训练,以适应计算机行业发展需要,输送高素质、实用型具有国际视野的IT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4)推进“概念实训-技能实训-项目实训”三阶段的渐进式集中实训模式。执行学校“两长一短”学期安排,在每学年的实践短学期进行集中实训,分别为第一学年的概念实训,第二学年的技能实训,第三学年的项目实训。并在实践环节中贯穿国际化交流和职业生涯规划。

(5)实现“课堂教学、课外教学、校外教学”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学与校外教学结合的育人系统,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开辟广阔空间。在课堂教学实施更加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以学分制为载体,在保证专业必修课开设的前提下,加大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力度,增大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的空间;通过课外专业性活动引导学生动手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以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或以参加社会实践等社会活动为载体,搭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的平台,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6)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评估、修订制度。定期开展对人才市场的调研、与用人单位的座谈研讨,在产学研合作中注意对企业需求的深入了解,通过各种途径跟踪了解企业对IT人才的需求及其发展趋势。建立对毕业生的跟踪机制,通过用人单位评价和对毕业生成长轨迹的分析,评估培养质量,对照培养目标,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的依据。

2)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建立全方位的教师培养、锻炼、提高机制。为青年教师设立“导师”,指导帮助他们过好教学关、科研关。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在职教师外出深造,提高教师的学历和实际教学科研能力。实行教师定期脱产锻炼制度,要求青年教师轮流脱产到企业锻炼,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选送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培养提高,特别是选送部分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海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作高级访问学者、合作研究等。以组建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方式,强调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通过联合培养方式,积极接纳国内外同类院校及相关产业和领域人员的培训、交流和深造。通过努力,使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40%以上,具有一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15%以上。

(2)多重措施并举,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根据服务外包软件产业的发展和学校的实际,在提高专任教师素质的基础上,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聘请IBM、NIIT、南大苏富特等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参与并指导学术研究团队和教学改革团队的建设,指导本专业教师开展科研和教学研究活动,夯实教师学科基础,并根据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帮助教师提升课程建设的理念,探索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同时聘请他们为本科生开设课程、进行实践指导或举办讲座,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传道、授业、解惑。

(3)积极引进国际化、工程化的高层次人才。重点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IT企业引进具有丰富教学和科学研究经验及项目开发经验的高层次“双师型”人才充实专业教师队伍。促进本专业学术创新团队和师资队伍国际化、工程化的建设。为引进人员解决好各种困难,创造良好科研条件和工作氛围,使其快速融入新环境。完善和加强外聘教师的任用与管理制度。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强化实践环节,构建“五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课程)设计—课外科技活动—顶岗实习”五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次是基本技能训练,配合课程教学,达到基本要求;第二层次为综合性、设计性训练,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第三层次为现场训练,通过设置现场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工程意识;第四层次为项目开发,由多位学生合作完成较大型的开发项目,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第五层次为顶岗实习,完成职业岗位训练,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

(2)实施“学校—园区—企业”三基地的软件人才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在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软件与服务外包专业实训基地;在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建立园区型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联合IBM、NIIT、越田科技、中创软件、博达信息等软件与服务外包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的职业实训基地和岗位训练基地。通过技能强化、项目实战、职业训练等环节,帮助毕业生摆脱求职尴尬,轻松跨过企业门槛,成为掌握实用技能、富有项目经验、职业化程度高的实用型软件人才。

(3)强化实验教学效果。对实验教材和实验指导书进行科学合理的修订,减少验证性实验,充实和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和自主开发性实验。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仪器、实验项目,增加开放性实验,增加选做实验数量。根据教学要求,自行开发实验设备和仿真实验软件,使其更接近实际工程环境,更具有针对性。

(4)加强实验资源建设,实现实验资源开放,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加强江苏省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工作,完善、更新已开出实验的内容和设备,重点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的要求;加大对学生创新实验室的投入力度。总结与常熟东南开发区共建联合实验室的成功经验,争取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实验室建设;逐步实现微机维护实验室、网络集成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向社会开放,服务更多的对象。加强新建实验室的论证,实现实验资源共享;加强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

(5)开展各种层次的创新训练,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本专业各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学生创新实验室、实训中心等的软硬件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通过奖励学分等方式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要求教师参与指导一定数量学生的兴趣小组活动。全面推行学生导师制。精心组织参加“挑战杯”科技竞赛、创业计划竞赛和软件设计竞赛等活动,通过省、校、院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和各类竞赛营造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氛围,提高专业技能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加强学术交流,加大前沿讲座力度,启动名家论坛、博士论坛、企业家论坛、校友论坛,办好每年一届的“与IT大师对话”的专题论坛,选聘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和成功企业家、校友,向学生传授本学科动态和趋向。学生可自主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通过参与导师科研、自主设计实验、学科竞赛、发表论文等取得学分。

4)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

(1)分模块、分团队进行课程建设。按照课程的不同性质将所有课程分为五个模块:“普通教育模块”、“核心课程模块”、“外语强化模块”、“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下,针对不同的模块,设立不同的团队,制定不同的课程建设目标和团队建设目标,分模块、分团队组织不同性质与不同建设目标的课程群建设,在确保局部课程群建设目标与整体课程建设目标协调一致的条件下,充分体现不同课程模块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同作用。

(2)提高双语教学比重。在已经积累的双语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本专业的双语教学将更加贴近国际合作办学的特有办学模式,从加强语言基础课程教学和完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两个方面出发,一年级加强英文的听说读写训练,二年级根据企业需求在IT英语、日语、韩语中进行选修,经过语言课程教学的训练后,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渐次铺开。三年级开始部分专业课由外教或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采用双语教学。

(3)以精品教材和实践教材的编写为重点开展新一轮教材建设。教材建设与选用要以质量为首要原则,以使用国内外优秀教材为主,以精品教材和实践教材的编写为重点。教材主要选用国外优秀教材、“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及“英文原版”等教材。实践教材以自编为主,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进行编写,以适应实践课程教学的要求。编写的内容包括教材、习题、案例库、试题库等,也包括教学课件的制作、实验设计及课外学时方案的设计等。

(4)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现代教学手段与应用。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科研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多媒体的建设与应用,建设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和多媒体课件;开发相应的实践指导多媒体软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建立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符合教育规律,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企业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全过程。在现有的课程考核“过程考核+期末测试+综合测试”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对学生应用知识与创新能力的评价。将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活动的情况纳入学生综合评价考核体系,激发学生自觉提高素质与实践技能。与此同时,加强学生毕业后工作表现的追踪调查。建立毕业生工作表现追踪调查,了解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在校学生的课程设置和改进提供最新的信息;也对需要“充电”的学生提供坚实的大后方。

4 结束语

加强校企合作是培养服务外包综合素质人才的基础,也是软件服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具体实现,必将为软件行业带来新的动力,为软件外包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地方经济的战略转型,提供一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快速通道。但这种模式是多方面的,包括校企共同建设教材、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师定期参加培训完成知识更新、校企共同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软件服务外包专家参与教学、引进一流服务外包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等工作。这些工作都是我们今后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的。

摘要:该文首先分析目前服务外包行业形势和服务外包人才现状,提出了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以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对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多问题加以分析探索。

关键词:服务外包,软件服务外包人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陈业斌,李颖.对高校软件外包人才培养几个问题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7).

[2]谢红标,章芸.构建良性校企合作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9(24).

[3]Cui,Wei.Research on software outsourcing expansion[EB/OL].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MASS 2009.September 20.2009-September 22.2009.

[4]IT人才我该如何来把你培育——对我国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观察与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4-09-27.

[5]文俊浩,胡海波,杨丹,向宏,陈林.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6(4):48-51.

地方本科院校预算编制改革的探索 篇6

关键词:地方院校;教育实习;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22-02

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地方院校的主要任务。嘉应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师范生的质量代表学校的办学质量,学校就提升师范生的质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教育实习改革探索与实践是其中一部分。

一、找出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校的教育实习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做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1.教育实习时间太短,教育见习流于形式。我校2001年从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学院,最初开设的专业大多是在师范专科的基础上开办师范本科专业,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组织和实施基本上和专科一样。学科教学法老师在第六学期授课期间,带学生去中学听一两次课就算见习了,没有时间的保证,更没有经费的保证,教育见习没有明确的要求和目的,学校和教学单位对教育见习没有检查,学生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见习,怎么见习,达到什么目的。负责任的老师会通过各种关系联系见习学校,联系授课老师,根据授课进度,带学生去听公开课、理论课、实验课、评讲课、总结课等各种类型的课,见习效果还比较好。但是,多数老师没有关系,和中学老师联系少,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教育见习根本没有进行或者应付了事。教育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时间为8周,学生仅需要上4节课即可完成实习任务,实习的第一周听课,了解情况,准备教案,最后一周总结,多数学生还没有找到感觉实习就结束了。尽管学校对教育实习有要求,即要求完成教学实习工作、班主任工作、中学教学现状以及新课标改革调研工作,短短6周完成这些工作,效果可想而知。学校在教育实习投入的经费没有增加,实习中学接受学生实习要贴钱,影响了实习中学领导和老师的积极性,甚至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

2.高校老师指导实习水平低,中学老师指导实习缺乏积极性。教学单位在第六学期把学生平均分配给所有授课老师,由他们负责学生的试教,同样,在第七学期把学生平均分配给所有授课老师,由他们负责学生的教育实习指导。绝大多数专业课老师教学和科研都限制于他们的专业,专业职称的评定以及学校对他们的考核主要是科研水平,他们没有时间和动力去了解中学教育教学现状,更谈不上中学教育教学方法,让他们指导试教和实习,即便非常认真,效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中学老师有丰富的中学教育教学经验,但是,中学老师自己的课本来就多,加之他们有非常重的升学压力,让他们认真负责地指导学生实习缺乏理由。

3.大多数高校老师对基础教育漠不关心。上世纪80年代很多师范院校规定凡是分配到学校来当老师的毕业生,都必须到中学去工作一年,目的是让他们充分了解中学教育教学规律,了解作为一个中学老师应该具有什么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以便在日后的高校教育教学中有的放矢。近些来,高校逐年扩招,新分配到学校来的老师,教学任务非常重,还要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量,以及评职称的压力。导致这些老师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了解基础教育,了解基础教育改革,包括教育观念的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更不用说去研究基础教育,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作为培养中学教师的地方师范院校,我们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不适应基础教育的变化是不可想象的。

二、教育实习改革的探索实践

针对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通过教育实习培养教师的成功经验以及国内兄弟院校的经验,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近几年我们进行了教育实习改革探索与实践。

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增加教育实习和见习时间。我校对国内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和见习的组织实施进行了广泛的调研,不少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了探索实践,有一些可供学习的经验。与此同时,我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国外教育实习和见习的组织实施,欧美国家比我们重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和见习环节,比如:德国规定的教育见习和实习时间在一年以上;英国的教育见习实习时间一般不少于20周;美国的教育实习和实习占职前培养内容的12%。2009年以前,我校教育见习时间是分散安排在第六学期,由于没有时间保证,只有少部分学生去见习,通常仅去1~2次,多数学生没有见习。从2009年开始,第六学期专门为教育见习安排一周时间,其他课停课,由教学法老师统一安排到中学去见习,要求每位学生去4~5次。经过一年的实践,效果较好。从2010年开始,再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从第三学期开始到第六学期,每学期安排一周教育见习时间,学校专门安排经费用于教育见习,时间和经费有保证后,学校对此提出了保证教育见习质量的要求。

2.重视教学法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他们的指导能力。三年前,我校教学法老师中没有一个教授,没有一个博士,现在,这只队伍的职称和学历结构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变化,3人评上了教授,4人获得了博士学位,还有多位教师提升了职称和学历,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指导学生试教、见习、实习的水平有很大的提升。

3.高校和政府合作平台的建立,为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奠定基础。嘉应学院是梅州市唯一的一所高等学校。嘉应学院为了落实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嘉应学院所在的地方政府——梅州市,为了实现“四个梅州”战略,实现“绿色崛起”蓝图,经嘉应学院与梅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协商,制订了双方全面合作工作方案。隆重的举行了合作签约仪式。嘉应学院与梅州市人民政府合作方案包括了合作工作目的、合作工作内容以及系列具体方案,其中一个方案是,每两年召开一次实习基地建设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实习基地建设工作。每年5月份召开一次实习工作会议,具体研究和落实当年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工作。方案明确了具体的责任单位,即市教育局配合嘉应学院负责师范专业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工作,市人事局负责配合嘉应学院非师范专业学生到市直机关单位实习工作。

4.教育见习和实习纳入县(区、市)教育局和中学的工作任务。针对中学老师指导实习缺乏积极性的问题,根据嘉应学院与梅州市人民政府全面合作工作方案,实习基地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工作会议精神,梅州市教育局、各县(区、市)教育局、各实习中学在每一年的工作计划中,必须明确一名领导具体负责教育见习和实习工作。梅州市教育局人事科长、县(区、市)教育局人事股长、实习中学教导主任具体落实。每年5~6月份,嘉应学院教务处和梅州市教育局、各县(区、市)教育局根据下一学年需要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专业、人数、时间、要求等情况,共同制订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方案,方案最后经过梅州市教育局局长和嘉应学院院长共同签发,以文件的形式,把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方案下发到实习中学,实习中学按照方案执行,完成见习和实习任务。

5.聘请中学名师担任高校兼职教师,高校教师到中学兼职。2007年,梅州市教育局根据嘉应学院的要求,在全市中学范围内推荐各学科教学名师,然后经过专家评审,嘉应学院正式聘请了第一批兼职指导教师。包括语文教师3名、数学教师3名、英语教师2名、物理教师3名、地理教师3名、生物教师2名、化学教师2名、政治教师3名、历史教师2名。2008年,嘉应学院聘请了第二批兼职指导教师。包括美术教师2名、体育教师1名、音乐教师1名。与此同时,从2007年开始,嘉应学院分期分批派出各学科教学论教师到中学兼职。效果体现在:第一,解决了少部分学科教学论课程没有教师的问题;第二,兼职指导教师把到嘉应学院作报告、专题讲座、示范课、实习指导等当做自己的事,学生特别欢迎;第三,学科教学论教师通过到中学兼职,对基础教育的了解更加深入,提高了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水平;第四,学科教学论教师和兼职指导教师合作开展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梓云.三阶段教育实习模式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136-136.

[2]陈梓云.高校和地方合作?摇提升教育实习质量[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113-114,

[3]王红芳.高师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8,(11):6-8,

[4]涂珍梅.高师混合编队模式下的教育实习质量监控[J].高教探索,2005,(5):59-61,

[5]李崇爱,王昌善.欧美发达国家教育实习的模式与理念[J].教育评论,2005,(4):100-103,

[6]王玉兰,等.“全程基地式”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3,64(2):1-7.

注:本文系2008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立项项目(BKJGZZ2008060)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陈梓云(1963-),男,重庆人,嘉应学院教务处,工学硕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化学、高等教育管理。

地方本科院校预算编制改革的探索 篇7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力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当前, 许多高校都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 但学校层次和类型的不同, 其培养的方式和人才规格也不一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由于具有全面依托地方的特殊性, 选择与地方经济社会相生共荣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宽厚专业理论知识, 以及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是其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1.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

人才培养模式即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的问题[1], 也就是说, 高等学校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 进而根据培养目标选择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 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各种合格人才。而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特色, 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其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是具备相应领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 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技能各方面具有应用性和复合性, 以适应社会行业 (职业) 或技术岗位技术水平提高和知识能力结构多样化的需要;二是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操作技能, 这是应用型人才区别于其他人才的非常重要的能力特征;三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这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使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日益提高对各种不同层次人才所提出的共同要求。因此,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能力为中心, 而且这种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 也是综合能力;不仅是岗位能力, 也是职业岗位群能力;不仅是就业能力, 也是创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性技能, 也是创造性技能”[2]。为此,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以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 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良好的实践思维和突出的实践能力为着眼点。

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选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性。

与国内重点高校和省属其他院校相比,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主要表现为, 学校大都由地市级政府举办, 办学经费、学生来源、就业渠道主要为地市级区域。这种鲜明的地方性特征, 决定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职能主要是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而作为地级城市及其区域, 学术性人才的需求是少量的, 大量需要的是具有发展后劲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这就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大批下得去、上手快、留得住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由此可见, 选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既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又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需要把握两个基本要求:一要符合国家对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 二要符合行业、企业岗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即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因此,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上, 应立足于行业、企业, 并能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上从事实际工作;在培养规格上, 不仅具备系统的学科、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而且具备从事一线岗位实际工作的技能, 并同时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设计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必须体现地方经济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本文结合济宁学院的实践, 探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设计。

济宁学院作为济宁市的一所新建本科院校, 自2007年升本以来, 学校就如何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改革, 设计建构起专业结构优化、培养方案先进、课程体系合理、教学模式实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 专业设置。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济宁学院加强以应用性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 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主要方向, 优化专业结构,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培育特色专业, 申报新兴专业。学校要求已设方向的专业, 进一步明确和加强1—2个应用性特色方向建设, 尚未设置方向的专业, 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针对相关行业、企业, 研究设置方向, 并重点建设至少1个具有应用性特色的专业方向。目前学校本科专业已达24个, 拓展专业方向16个, 其中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工科类、经济类专业12个。逐步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体的学科专业体系。

2. 培养方案。

为推进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构建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深入开展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 全校达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共识。在学习借鉴不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 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出台了《济宁学院关于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 在深入分析专业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 对专业逐个定位, 明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 全面修订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丰富和扩大了以应用为特色, 尤其是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的课程的比重, 增加了学生实践、实习学分的比重。为拓宽学生知识面,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保障。

3. 课程体系。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设计建构了由综合素质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类课程四大课程模块组成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四大课程模块所占学时比例及模块内部各类课程结构所占模块学时比例均按照应用性人才培养需求进行合理分配。在四类课程模块中, 又分别设置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内课程和课外课程。在课程的学时比例上, 按照“三增三减”的原则进行设置, 即增加实践课学时, 减少理论课学时;增加选修课学时, 减少必修课学时;增加课外学时, 减少课内学时。据此, 2012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学时比例分配结构要求:实践课占总学时的比例不低于25% (人文社科类不低于20%) ;选修课占总学时的比例不低于30%;课外学习 (包括社会调查、社区工作、社会服务活动、科技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实习、见习、实训、实践、参观考察、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等) 占总学时的比例不低于30%。这样就形成了立体交错、环环相扣的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 又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框架。

4. 教学模式。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 学校在教学模式上改变传统的“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和“一考定级”的学习评价方法, 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研讨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 等等, 同时推进考试方法改革, 考核内容注重学生利用知识、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转变过去机械再现知识的记忆型考试。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课程在考试环节设计时, 则是根据课程性质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教学单元, 并设立相应的“项目训练课题”, 学生分组后要以小组成员合作方式完成各项目要求, 课程结业时要进行小组答辩, 课程结业考核由平时表现、项目参与完成情况、答辩情况等多项内容综合给出。学生在上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措施保障

设计建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它不仅需要符合学校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理念, 还需要强有力的措施保障来推进。对此, 济宁学院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 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以保障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 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学校注重实践教学, 制定、实施了《济宁学院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意见》, 切实加强了实验、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 (论文) 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指导和管理工作。一是确保学生实践教学的时间与质量;二是全面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三是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 逐步扩大实验室开放范围;四是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 大力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完善教学设施。学校强化专业建设、师资建设与地方、企业与行业的联合力度, 要求每个本科专业均与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加大与地方、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的力度, 建设了一批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出台了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意见, 推进合作办学, 增加了执业资格和职业能力的训练要求, 提供执业和职业能力实训平台。

2.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一方面制定优厚政策吸引各地相关人才到校任职、聘请高水平的行业企业专家来校任教, 聘请企业的高层次管理人员和应用型、开发型人才参与学院管理, 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及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 担任兼职教师, 为学生授课、举办讲座, 指导学生专业实习、实训, 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等。另一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对现有有潜质的教师通过培训、进修、到企业挂职、到国内外参加学术交流等方式, 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 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 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师资保障。

3. 建立健全教学监控与质量保障体系。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学校构建起了由目标系统、质量标准系统、保障系统、信息收集分析与检查评估系统、信息反馈与调控系统组成的闭环式的教学监控与质量保障体系。

培养应用型人才, 无疑是新建本科院校长期的任务, 何况目前任何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总结, 都只能反映一定时期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即所谓“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也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地探索、创新, 是新建本科院校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想境界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曹桂彬.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 2006, (2) , 97.

上一篇:清华大学思修作业要求下一篇:行政接待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