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组织基本管理制度

2022-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当今快速变化和不断变化的今天,我们都与制度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制度是我们需要遵守的规则或行动准则。那么,制度如何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教学组织基本管理制度》,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教学组织基本管理制度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初探

摘 要:文章从分析公共组织及其财务特征出发,探讨了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内涵、特征,提出了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目标及其内容。

关键词:公共组织 财务管理 理论

一、引言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弱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1989年美国审计总署和总统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对联邦政府的“高风险”项目进行研究,识别出多达78个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題的存在使得潜在的联邦政府债务达到数千亿美元。为解决上述问题,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首席财务官法案》,目的在于提高联邦政府的财务管理水平。我国近些年来审计署披露的中央、地方政府部门及某些高校、基金会的违规违纪案件更是令人触目惊心。人们不禁要问这些过去的“清水衙门”为何成了事故频发区,它们到底是怎么管理的,违规违纪案件为何屡禁不止?

在这一背景下,理论界对公共组织财务管理问题展开了研究。英国学者John.J.Green出版的《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一书中,以英国为例对公共部门的财政控制、预算等问题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我国学者李建发对公共组织财务与会计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在其发表的论文“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规范”,“公共财务管理与政府报告改革”等研究成果中对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性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加强公共组织财务管理若干建议。姜宏青在“公共部门理财学科的兴起与建设”一文中从学科建设角度分析了建立公共部门理财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公共部门理财学科的构建设想。这些研究无疑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但总体来说,我国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刚刚起步,现有研究成果中就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某一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的比较多,探讨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理论问题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基于此,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着对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内涵、特征、目标及内容进行探讨。

二、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也称为公共部门财务管理或公共财务管理,是指公共组织(或部门)组织本单位的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一)公共组织

社会组织按组织目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为组织成员及利益相关者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营利性组织,一般称为私人组织,包括私人、家庭、企业及其它经营机构等;另一类是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非营利组织,一般称为公共组织,包括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

在我国公共组织主要指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从理论上讲,国有企业也属于公共组织,但由于其运行和管理方式比较特殊,一般不把其包括在公共组织中进行研究。

公共组织具有组织目标的非营利性和多样性,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非竞争性,行为活动的规则导向性以及通过行使公共权力来管理公共事务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公共组织的财务活动明显区别于私人组织。

(二)公共组织财务的特点

公共组织财务包括财务活动的组织及其所形成的财务关系的处理,其中财务活动主要指围绕组织资金的流入、流出所进行的组织、计划、控制、协调等活动。公共组织财务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财政性。公共组织的资金运营与财政资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大部分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于财政资金。(2)由于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是公共财政的具体实施者,因此公共组织财务活动就是财政政策的具体执行和体现。(3)公共组织财务活动的结果和效率直接影响到财政目标的实现。

2.限制性。公共组织是用别人的钱给别人办事,缺乏责任约束和激励机制,为防止公共组织滥用公共资源,各国政府对公共组织的资金管理一般较为严格。与私人组织相比,公共组织在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上受到较多的限制。(1)公共组织资金的筹集、使用方向和金额应严格以部门预算为基础,并非组织自主决定。(2)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部门)在资金管理权限上受到限制,如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规定,政府部门采购大宗商品和劳务的活动要由财政部门代为进行,政府部门在资金管理权限上受到相当大的限制。

3.财务监督弱化。私人组织的财务活动一般会受到来自产品市场、资本市场、投资者、债权人、社会中介等多方面的约束和监督,与私人组织相比,公共组织由于来自所有者和市场的监督弱化,导致其财务监督弱化。(1)资金提供者监督弱化。公共组织的非营利性决定了公共组织资金的提供者不能从组织的运营中获得经济上的收益,他们既不享有经营管理权,也不享有收益分配权,这样公共组织就缺乏最终委托人的代理人,不存在“剩余索取权”的激励机制。因此,与企业投资者相比,公共组织资金提供者对组织的经营和财务活动情况关注度较低,对组织运营的监督相对弱化。(2)市场监督弱化。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如公共安全、社会秩序等往往具有垄断性,一般不需要由具有竞争性的市场来评价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公共产品市场的这种非竞争性,使得公共组织缺乏来自市场的竞争和监督,这也是造成公共组织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4.财务关系复杂。公共组织财务活动涉及面广,影响大,所体现的财务关系也比私人组织复杂。(1)利益相关者众多。公共组织在组织资金运动,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中既涉及到与财政部门及其它职能部门的关系也涉及到与供应商、金融机构及社会公众等关系,利益相关者众多。(2)既存在经济关系又存在政治关系。私人组织财务活动体现的是市场规则下的经济关系,而公共组织财务活动所体现的既是经济关系又是政治关系。公共组织的资金从根本上是来源于纳税人等社会公众,其产品也是服务于社会大众,其财务活动的背后反映的是政府的政策选择,体现着政府的意图。因此公共组织资金的流动和分配就不仅仅体现着经济关系还体现着一种政治关系。

(三)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特点

1.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在本质上,公共组织是受公众的委托利用公共资源来提供公共服务,但它缺乏利润等明确的指标来反映公共组织委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通过预算模拟市场机制来组织、指挥公共事务活动,通过预算将公共组织所承担的受托责任具体化、数量化、货币化,使之成为代理人的具体目标和委托人控制的具体标准。预算管理是公共组织管理的核心和基础,必然也是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中心。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就是围绕着预算的编制、执行、检查、考核进行的,公共组织的资产管理、收入支出管理、绩效考核等都是以预算为基础展开的。

2.兼顾效率和公平。财务管理的本质是提高资金效率,实现价值增值。虽然公共组织开展业务活动的目的是执行或提供社会管理或公益职能,没有直接经济目的,但公共组织同样需要讲求效率,追求费用最低化、回报最高化以及正的净现值等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公共资源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当然,公共组织的效率目标可能会与公共组织的其他目标产生矛盾。因此,公共组织在确定财务管理目标,进行财务决策时要兼顾效率和公平。

3.微观性。由于公共组织资金具有一定的财政性,因此人们常常将公共财政与公共财务混为一谈,用公共财政代替公共财务。虽然公共财政与财务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两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是为本单位开展各项业务活动服务的,侧重于公共组织单位微观的财务活动。而公共财政是为保证公共财政职能的全面履行服务的,侧重于政府的宏观财政收支等活动。

4.手段的多样性。企业财务管理主要通过经济手段实现管理目标,而公共组织实现目标的手段更加多样化,既可借助其公共权力通过法律或行政手段实施管理如预算管理、目标管理等手段,又可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借助经济手段如政府采购过程中的招标,公共投资项目决策中成本效益分析等手段。

三、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目标

公共组织是以实现社会公益而不是追逐利润最大化为宗旨的非营利组织,其财务管理目标应服从于组织宗旨。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价值管理保障组织资源的安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物质保障,实现组织宗旨。因此,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目标是在保障社会公益目标的基础上,科学合理有效地筹集、运用和分配组织的公共资源,实现公共组织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

(一)保障公共资源的安全完整

这是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初级目标。与企业相比,公共组织缺乏责任约束和激励机制,财务监督弱化,容易造成公共资源的流失和浪费。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初级目标就是保障公共资源的安全完整即通过科学编制政府公共部门的预算,统筹安排、节约使用各项资金,建立、健全政府公共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资产管理,保障预算的严格执行,防止资产流失和无效投资。只有保障公共资源的安全完整才能为公共组织实现社会公益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

(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这是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中级目标。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就是要通过绩效管理、成本控制、资产管理等手段,帮助公共组织科学决策,合理配置使用资源,注重资源的投入产出分析,提高公共组织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这是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高级目标。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财务管理活动帮助公共组织科学有效地组织分配财务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四、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内容

企业财务管理围绕着资金运动而展开,主要内容包括筹集、投资、运营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由于公共组织财务活动的特殊性,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具有更为广泛的内容,不仅包括对公共资金的管理还包括对各种公共资源的管理以及公共组织绩效管理。主要内容如下:

(一)预算管理

预算是公共组织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集中反映了公共组织资金的收支规模、业务活动范围和方向,是其财务工作的综合反映。预算管理是对公共组织进行财务监管所使用的主要手段,通过预算编制可以提高公共组织对未来事务的预见性、计划性,规范公共组织财务收支活动。预算审批特别是政府部门的公共预算审批实质是民主参与公共资源分配决策,提高公共财务透明度的一种形式,是对公共组织财务活动的一种事前控制。

1.公共组织预算与公共预算的关系。公共预算(也称政府预算)是综合反映一级政府年度收支的计划,是政策性的,反映的是政府的意图,体现的是公平。公共预算主要用于配置资源,分配收益和成本。公共组织预算是执行性的,是具体部门的年度收支计划,反映的是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率。

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预算是政府预算的基础,公共预算由各具体的政府部门预算和事业单位预算构成。公共组织预算是在公共预算的框架下编制和实施的。

2.公共组织预算管理的内容。从预算管理的流程看,公共组织预算管理主要包括:(1)预算基础信息管理。公共组织预算是在充分分析组织相关信息如人员数量、各级别人员工资福利标准、工作职能、业务量、业务物耗标准等基础上编制的,基础信息的全面、准确是预算编制科学性的重要保障。在相关信息中定员定额信息是最重要的基础信息,定员定额是确定公共部门人员编制额度和计算经费预算中有关费用额度标准的合称,是公共部门预算编制的依据和财务管理的基础,也是最主要的单位管理规范。受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影响,近年来政府机构撤销、增设、合并频繁,政府部门原有的定员定额标准已不符合实际情况,迫切需要重新制定科学合理的定员定额标准。另外,还应建立相关的统计分析和预测模型,对部门收支进行科学的预测,提高预算与实际的符合度,便于预算的执行和考核。(2)预算编制。预算编制管理的核心是预算编制、审批程序的设计和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3)预算执行。预算执行环节的管理主要是加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规范预算调整行为,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控制。(4)预算绩效考核。将预算执行结果与业绩评价结合起来。

(二)收入与支出管理

公共组织收入一般是指公共组织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完成公共任务依法获取的非偿还性资金。公共组织支出一般是指公共组织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完成公共任务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与设施。

企业的收支活动都是通过市场竞争实现的,所以,只要符合国家法律和企业战略要求其收入越多越好,并且收入与支出之間存在着明显的配比关系。公共组织的收入大多是靠公共权力强制获得,支出与收益也不存在明显的配比关系。这样,作为公共组织的管理者有可能存在道德风险,为了部门或个人利益滥用公共权力“自立规章,自收自支”各种收费、罚款、集资、摊派,损害公共利益。因此,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应更加关注组织收入与支出活动,其目的是合理确定收入规模,规范收入来源,优化收入结构,正确界定公共支出范围,规范支出活动,建立合理的理财制度。

公共组织收支财务管理制度一般有:

1.内部控制制度。在公共组织内部科学设置职务和岗位,使得不相容的职务和岗位分离,形成部门和人员间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机制,防范公共组织在资金收支活动中的资金流失、被侵占、挪用、转移和贪污等问题的发生。

2.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建立健全公共组织财务审批制度是部门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只有这样才可能保证公共组织收支规范化。

3.内部稽核制度。公共组织要建立内部监督审查制度,定期对组织资金的收支情况进行监督审查,及时发现问题,防止资金管理方面的漏洞。

(三)成本管理

由于公共组织的公共特性,长期以来我国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部门只问产出,不问投入;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以致行政成本总量偏高、投入与产出明显不对等,这种情况在事业单位和一些民间非营利组织中同样存在。

虽然公共组织主要目的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但并不是不讲成本与效益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摆脱财政困境与新公共管理思潮的驱动,西方各国政府已把注意力从资源分配转移到成本核算和控制。

公共组织成本管理应包括以下内容:

1.综合成本计算。寻找成本驱动因素,按驱动率分配管理费,并归集到相应的职能、规划、项目和任务中,以便在资源成本率分配管理费用,和资源用途之间、以及成本和业绩之间构建联系,从而明确各自责任。

2.活动分析和成本趋势分析。对政府项目和流程进行分析,寻找较低成本的项目和能减少执行特定任务的成本途径。

3.目标成本管理,即恰当的制定和公正地实施支出上限,合理控制业务成本。

4.将成本同绩效管理目标联系起来,实施绩效预算和业绩计量。

(四)投资管理

公共组织投资主要指由政府或其它公共组织投资形成资本的活动。公共组织投资包括政府组织投资和非营利组织投资。其中政府的投资项目往往集中在为社会公众服务,非营利的公益性项目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具有投资金额高,风险大,影响广等特点。非营利组织投资主要指非营利组织的对外投资。

公共组织投资活动的财务管理主要侧重于:

1.对投资项目进行的成本—效益分析和风险分析,为公共组织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政府投资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要综合考虑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健全相关制度提高投资金使用效率。如采用招投标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建立科学的核算制度,提供清晰完整的投资项目及其收益的财务信息。

(五)债务管理

公共组织债务是指以公共组织为主体所承担的需要以公共资源偿还的债务。目前,在我国比较突出的公共组织债务是高校在扩建中大量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债务。

有些学者将政府债务管理纳入到公共组织财务管理中,本文认为是不妥的。因为大部分的政府债务如债券、借款等是由政府承担的并未具体到某个行政单位,行政单位的债务主要是一些往来业务形成的且一般数量并不大。政府债务应属于财政管理的范畴,行政单位的债务管理属于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范畴。

从财务管理角度实施公共组织债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1.建立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合理控制负债规模,降低债务风险。公共组织为解决资金短缺或扩大业务规模,可以适度举债。但由于公共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偿债能力有限。因此,建立财务风险评估体系,根据组织的偿债能力,合理控制负债规模,降低债务风险。

2.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避免债务危机。

3.建立科学的核算制度,全面系统地反映公共组织债务状况。

(六)资产管理

公共组织资产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基本物质保障,然而由于公共组织资产的取得和使用主要靠行政手段,随意性较大。目前我国公共组织间资产配置不合理,资产使用效率低,资产处置不规范等现象较多。

从财务管理角度实施公共组织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1.编制资产预算表。公共组织在编制预算的同时应编制资产预算表,说明组织资产存量及其使用状况,新增资产的用途、预期效果等,便于预算审核部门全面了解公共组织资产状况,对资产配置做出科学决策。

2.建立健全资产登记、验收、保管、领用、维护、处置等规章制度,防止资产流失。

3.建立公共资产共享制度,提高公共资产利用效果。

4.完善资产核算和信息披露,全面反映公共组织资产信息。

(七)绩效管理

建立高效政府、强化公共组织绩效管理是各国公共管理的目标。绩效管理重视公共资金效率,将公共资金投入与办事效果的比较,促进公共组织讲究效率,是实现公共组织社会目标,建设廉洁高效公共组织的必要条件。

从公共组织财务管理角度看,主要是把绩效管理同预算管理、公共支出管理等内容结合起来。

1.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预算制度,将绩效与预算拨款挂钩。

2.建立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3.在会计报告中增加年度绩效报告。

4.开展绩效审计,进行有效监督。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厅立项的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研究”(项目编号:J10WG15)的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美】阿曼.卡恩等编.孙开等译.公共部门财政管理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英】John.J.Green.公共部门财务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李建发.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规范—兼论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事业财会,2004(1)(2)

4.李建发,肖华.公共财务管理与政府财务报告改革.会计研究,2004(9)

5.姜宏青.公共部門理财学科的兴起与建设.会计研究,2008(8)

6.荣莉.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公共部门的财务管理.企业经济,2005(10)

7.侯江红.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张国生.改革预算会计与构建政府会计体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6)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 山东青岛 266071)

(责编:贾伟)

作者:周咏梅 王孟龙

第2篇:烟草行业组织管理的基本单元探究

摘 要:近代管理学的发展衍生出诸多学派,同时衍生出纷繁复杂的管理范式(工具方法),随着管理范式失效率越来越高,学者们纷纷主张跳脱范式的情境化管理,然而情境化管理的基本着力点应该怎么界定。企业组织往往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又回归到对于情境工具方法选用的纠结中,处于体制内的烟草组织也同样经历了众多管理范式的探索。这种管理方式还是没有逃脱范式管理的范畴,只是披上了情景化的外衣。回归情景化管理,其实就是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到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本研究从心理学与管理学角度出发,探究组织管理的基本单元,回到烟草组织解决情境管理的基本着力点问题。

关键词:组织管理;基本单元;操作动作;制度流程

一、管理基本单元的架构

1.基本单元的本源架构奠定学科基础

物理学研究将物质世界细分为原子、质子,乃至目前所知的最小单元夸克。随着未来科技发展水平提升,可以预计物理学领域将继续寻找到更小的物质单元。从物理学进行同构,不同的学科领域都有不同的研究基本单元。

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行为,基本组成是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切分成基本单元是人的心念,心念加上一定的生理反应形成人的感受,人的感受区分形成人的情绪,从而衍生出人类的行为。

管理所研究的是人和事的管理,事由人所完成,因此事的基本单元落脚点也在于人的行为,基于这种密不可分甚至自成一体的架构关系,心理学与管理学共同组合成一门新生学科——管理心理学。

2.组织管理基本单元探究的意义

管理学细分学科很多,由学界研究而衍生出来的论述多如牛毛,管理工具发展更是形成了过剩的态势。本文研究从工具方法中跳脱出来,将物理学的基本单元概念同构于管理学的基本单元,以探究管理的本源属性问题。回到管理的本源,有其本源,才有后续所谓工具方法的应用,才能真正理解工具方法应用的正确性。

在工具方法泛滥的时代,很多管理者企图通过一个范式化的管理模式,直接复制成功企业的经验,同时也希望通过直接挖掘著名企业的空降兵(高管),以这样的方式想要在自己的企业中获得同样的成功。如果不明白管理的基本单元,这种方式往往只会沦为企业家“懒政”的行为。长期以来,烟草行业由于垂直管理模式的限制,在引入工具方法的时候大多只是引入具体程序,将工具方法的应用作为一项任务而忽视了组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很难客观评价工具方法应用的正确性。

管理学的细分很多,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生产制造管理、供应链管理、研发管理等。不同的研究看似完全不同,实际上其内涵本质却并没有区别,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切入进行不同的状态管理。

3.组织管理的基本单元建构

在心理学上,人的行为建构可以分成心念、语言和动作。在管理领域中,延续着这个动作,如下图所示,有以下几个不同的建构方向。

第一,动作纵向集成为岗位。从单个人的动作纵向集成便形成岗位,而关于这些动作的标准则是相应的岗位标准,或者叫岗位职责说明书。

第二,动作横向集成为流程。从不同人的动作横向集成便形成流程,人有分工,不同分工的动作衔接形成了企业流程,而这种横向动作衔接的顺畅程度,实际上就是流程的效率问题。

第三,流程集成为制度。由不同的流程组合成制度,流程的关键标准内嵌于岗位关键职责中,两者无法割裂。流程的纵向集成形成部门制度,相当于本部门的流程集成。流程的横向集成形成企业制度,相当于跨部门的流程集成。

第四,岗位集成为部门。岗位的属性按照管理领域进行切分,相同领域的岗位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部门。

第五,部门集成为企业。不同的部门毋庸置疑组合成企业组织。

“操作动作”作为管理学与心理学分支的临界点与共同因素,管理学的基本单元可以落脚于“操作动作”。不同的管理细分学科,都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对这些操作动作进行不同切入研究,比如财务管理对于操作动作所附带的资金流进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则是对操作动作的熟练程度进行培训,对其标准进行固化;营销管理是营销属性的动作集成等。而目前所衍生的企业文化管理,则是通过企业形象的建立,包括统一语言、统一VI等元素,形成作用于企业员工心念层面的管理方式,企业文化管理的母学科应回到心理学的架构层面进行构筑研究。

4.基本性单元与组合性单元

由以上论述,可以知道操作动作按照不同的属性,可以形成不同的呈现形态。管理的基本性单元是操作动作,由操作动作进行不同的组合,从而形成岗位、流程、制度、部门、组织等,都是管理的组合性单元。不同的组合性单元在数学中是集成与被集成的关系。

对于工商分离的烟草行业更是如此,很多管理基本性单元来自于垂直管理产生的动作,并非都是全面的因事设岗,而是依照垂直管理的合规性要求进行相应岗位设计。如果不进行彻底的管理基本单元拆解,大多情况下管理范式的应用将只是作用于组合性单元,而无法抵达基本性单元,因此也无法为组织创造价值。

二、基于不同管理单元的导向差异

在上文的论述中,将管理单元划分为基本性单元与组合性单元。组织进化必须是一串管理单元组合的变化,而不是某个工具方法的单独应用。

管理学发展多年,衍生出海量工具方法,在前文“组织管理基本单元探究的意义”中提到,企图通过范式化的管理或通过空降兵改变企业命运,这是一种“懒政”行为,企业家在没有抓住管理基本单元的情况下,今天做一下部门变革,明天做一下流程再造,后天做一下岗位职责优化,这都抓不到根本,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部门变革的失败

面對新时代的发展,很多企业意识到部门变革的重要性,教科书和媒体都在倡导扁平化的组织管理方式,因此很多企业家大张旗鼓进行部门变革,然而却收到事与愿违的结果,企业往往因此内耗更深,甚至在市场竞争中遭受重创。究其原因,企业只是将不同的人进行了重组,重新组合或拆分了一些部门架构,形成了全新的部门组织,而关于新组织里面流程怎么运作,则还是沿用旧的流程,旧的流程与新的部门水火不容,企业管理者只懂救火,不懂得建流程,组织发生内耗甚至遭受重创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2.流程再造的失败

假如在前面部门变革这一步的基础上,再加上流程再造,为何还会失败呢?回到上文“组织管理基本单元的架构图”,我们可以知道,单纯将流程进行了重新分配,难道管理基本单元“操作动作”就会产生变化了吗?不是的。流程虽然再造了,但与此关联的岗位职责说明书并没有变化,岗位职责说明书还是以前的内容,那员工理所当然按照岗位职责说明书的内容来操作,从这个层面来说,员工并没有犯错,只是管理者懒政而已。

3.岗位职责优化的失败

假如在前面岗位职责优化这个层面也做了,那为何还会出现失败呢?难道岗位职责说明书里面不是直接抵达操作动作的标准吗?当然是抵达了操作动作的标准,但是所有的优化需要兑现,都还需要附带的保障条件。第一,岗位职责说明书还需要附带若干的技能标准;第二,这些新的技能标准已经培训到位且考评合格;第三,岗位职责标准已经内化与绩效管理对接,职责里面的操作动作已经与绩效管理挂钩。做足了这三点,操作动作才会形成落地的效果,企业组织想要得到的变革成果才会兑现,否则越是变革越是失败。没有考核的导向,员工没有任何理由关注管理者颁布的额外事项,企业管理并非要树立“雷锋”,而是要扫清盲区。

4.空降兵管理的失败

以上三点是组织范式化应用工具方法的后果,很多企业还企图通过空降兵(外聘高管)的方式带来先进经验,而空降兵如果没有对于管理的通透领悟,本质上其实也只是带着一种根深蒂固的管理范式来到企业,对于企业中所有与范式不相容的行为,均提出质疑和改善意见,企图通过这种改造将企业拉到空降兵心中的范式轨道上,这是一种失败的方式。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精通“开车”的人不一定懂得怎么“造车”,企业往往面临的并非怎么“开车”的问题,而是连“车”都没有,谁来造?

在企业招聘过程中,如果存在多个不同体系的空降兵,企业往往会出现各路“神仙”打架的现象,有人说美的模式好、有人说华为模式好、有人说格力模式好……企业的问题没有解决,首先面对的就是“神仙打架”的问题,组织内耗由此蔓延。即使高管们暂时取得一致性的妥协,没有企业核心的引领,也难免在后续的工作中存在诸多的内耗和摩擦。这里所说的企业核心一方面是指企业老板,一方面是指深入到骨子里的企业核心价值理念。

不管是部门变革、流程再造、岗位职责优化,还是空降兵管理,站在烟草行业垂直管理模式下流程多且复杂,因此所有的管理范式更应回归基本单位进行系列串联,只有抵达基本单元才有可能使管理范式真正在组织流程中产生作用,并将此作用导向属性化的绩效考核。

三、回归基本单位的属性化考核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知道,所有卓有成效的企业组织变革,都并非今天做一下部门变革、明天做一下流程再造、后天做一下岗位职责优化等工具应用可以成就的,企业组织变革是一串逻辑严密的组合变化,而不是单纯某个工具方法的割裂化应用。所有组织变革一通到底,最终都需要兑现为操作动作的考核才有可能形成落地的实际结果,然而操作动作多如牛毛,该怎么考核?

管理有不同的属性,操作动作按照属性划分也可以形成不同的管理属性,比如属于效率管理属性的操作动作、属于质量管理属性的操作动作、属于安全管理属性的操作动作、属于人力资源管理属性的操作动作等。这些属性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管理体系,如效率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不同的管理体系对应不同的制度。

由此我们知道,要将操作动作进行考核落地需要按属性进行划分,对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考核,这才是操作动作这个组织管理基本单元落地的方式。这与传统意义的考核方式完全不同,传统考核方式无非是按照部门和岗位进行考核,这三者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如下表所示。

第一种情况,当岗位作为考核对象的时候,责任主体是人的问题,基于人的心理弱点,在出了问题后必定衍生出一个指责的对象,而这时指责的对象是人,因此衍生出来的问题解决方式或控制对象就变成是人治和教育当事责任人,当问题解决后为了避免产生同类问题,会出现人与人的相互指责、逃避责任等问题。这种情况也是大多数企业面对的情况。

第二种情况,当部门作为考核对象的时候,责任主体是部门的问题,这时指责的对象是部门,因此衍生出来的问题解决方式或控制对象就变成是人治和教育当事责任部门,最后衍生出来的结果是部门与部门的相互推诿,事实上也是逃不过人的相互指责。这种情况也是大多数企业面对的情况。

第三种情况,当制度作为考核对象的时候,责任主体是制度的问题,这时指责的对象是制度,因此衍生出来的问题解决方式或控制对象就变成是法治和完善制度标准,最后的状态是不断完善制度标准。这种情况是回归管理基本单元属性化的方法,丰田、本田、美的等企业均采用这种方法。

在不同的考核主体这个母逻辑的导向上,对管理衍生的一系列动作也会完全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接下来面临的是怎么对制度进行考核的问题,当然最终还是需要回归到部门和岗位上,但只要有了制度的考核对象归集,分解只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以下表3站在烟草商业物流质量管理体系的角度,以此为考核担当者,进行具体评价指标及各环节绩效分解说明,同时也打破了部门本位主义对于质量问题的单独定义,质量变成所有相关环节都一起承担的责任。

在这个考核设计导向下,质量损失成本这个问题并不是单独由某个部门来承担的问题,不需要刻意追责,由哪个环节引起的,就归属分解至哪个环节,在这种导向下,各部门将摒弃部门本位主义,齐心协力做好跨部门的管理体系建设。

四、结语

关于组织管理基本单元的研究是所有工具方法应用的母逻辑,一切的管理问题都要回归到这个母逻辑才有结果,否则只是纸上谈兵,从这个母逻辑出来才有后续衍生的一系列工具方法应用。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人的发展需要有个性,不受范式的约束才会具备基本的创造力。而由人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同样也是独立的个体,组织的发展也需要个性,不是照搬照套哪个企业的模式可以获得成功。对于烟草行业而言,更需要跳出行业外、跳出框架外、跳出范式外,回归组织管理的基本单元(即操作动作),才能找到创造力的源泉,因为这时所有的焦点都将回归问题导向,无法再走方法导向的老路,这是情景化管理的基本着力点,也是烟草行业所有管理范式应回归的基本点。

参考文献:

[1]宋琳.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路径研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06):132.

[2]张喜亮.厂长负责制: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第一次改革[J].班组天地,2019(05):98.

[3]杨海燕.企业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研究[J].中国市场,2019(27): 86-87.

[4]余传鹏,张振刚,林春培.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企业管理创新过程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9,40(08):206-214.

[5]黃涅熹.企业管理中战略成本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9 (16):87-88.

作者简介:谭广滨(1972.02- ),男,壮族,湖南邵东人,本科,工学学士,助理工程师、经济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黄倩倩(1988.11- ),女,壮族,广西大化人,在职研究生、工学学士,工程师,研究方向:物流工程;关维韡(1981.11- ),男,汉族,广西上林人,本科,研究方向:物流管理;李向荣(1986.11- ),男,汉族,广东鹤山人,MBA,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评价专家、SIFM高级国际财务管理师、管理会计师,研究方向:管理会计

作者:谭广滨 黄倩倩 关维韡 李向荣

第3篇: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安排:一个基本框架

摘要:农村合作组织制度嵌入的基本约束包括正式制度的约束—小农经济和非正式制度的约束—村社文化,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构架主要由产权制度、分配制度、治理结构制度以及责任制度等构成,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演进呈现农村经济合作联社—农民协会—专业合作一股份合作四个阶段,传统制度阴影、现有制度缺陷以及制度变迁成本较高成为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演进障碍,促进农村合作组织制度演进的主要措施有:加大对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供给的力度;走强制性和诱致性相结合的制度道路;营造制度环境并提供政府援助;以及通过体制创新,构建农村“2+1”新模式;等等。

关键词:农村合作组织 制度安排 制度演进

一、农村合作组织制度嵌入的基本约束分析

中国传统的农村合作组织是和小农经济相适应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封建宗族组织。这种宗族组织伴随着小农经济的消失而消失。在中国已经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的背景下进行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合作组织制度。它应该是吸收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在内部的效益诱导和政府的外部强制推动下嵌入。一般来说,正式制度可以从一个国家嵌入到另一个国家,而非正式制度由于内在的传统惯性、民族习性的制约,其可嵌入性就差得多。中国是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国农村的“村社”文化源远流长。现代意义上合作组织制度是西方的舶来品,新的合作经济制度要嵌入到中国,不仅要受到正式制度——小农经济的制约,同时也受到非正式制度——村社的制约。在中国建立和发展农村合作组织,首先必须对“小农”“村社”的约束因素进行分析,这是研究农村合作组织制度的前提。

1、正式制度的约束一小农经济。中国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农村名义上实行以村为单位的土地集体所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民有权承包土地并享有对承包土地的“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农村土地承包后,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不变”,作为发包方的村民委员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该为“承包方提供生产、技术、信息等服务”,“组织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目前中国农业生产中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大量使用简陋的手工劳动工具;二是人平均耕地面积太小。中国实行的在村社范围内的土地大体“均分”制度,造成了土地的零细化经营状况,使得问题更加严重。因此,现实的情况却是,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土地被零细化经营,作为村民代表的村委会除了拥有对耕地和宅基地的所有权外,绝大多数并没有在集体经济发展上做什么工作,农业经营形式转为一家一户模式,集体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基本不复存在,在当下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仅仅是一个概念而已,已没有实际内容,集体经济名存实亡,农村的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自发性及盲目性陷入空前的境地。也就是说,小农经济在中国仍普遍存在。

在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这种以高度分散、单个农户小规模生产经营为特征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小农经济的弊端主要表现为:(1)数量众多的小农户均以极小的份额分散进入市场,而且由于中国大部分农民以粮食种植业为主,提供的农产品几乎没多大差别,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即可近似地视为完全竞争市场,在完全竞争市场,农民被迫成为价格的接受者,而且在完全竞争市场,不可能存在超额利润,生产的成本就等于市场价格,因而即使在现实中有少量利润,农民也无法获得较高的收入。(2)小规模、分散化的经营方式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无法形成规模经济,而且由于单个农户经济实力薄弱,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下的激烈竞争。此外单个农户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农户在交易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更糟糕地是,由于缺乏信息,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其结果是造成了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涨落,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信息成本和风险成本。(3)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因而在短期其供给弹性较低,但在长期的供给弹性较大。此外,由于农产品的替代品较少,其需求弹性因而也较小。对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来说,价格上涨会增加收益,但是在我国,农产品的价格上升却并不一定能使农民收入增加。原因主要在于我国长期实行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扭曲了市场价格。每次农产品价格上涨后,工业品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涨幅却更大。因此,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或者丰收还是歉收,农民都无法从价格的变动或者产量的变动中获得较大的收益。(4)小农生产经营的粗放型模式造成了许多负的外部性。由于小规模分散经营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农户生产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虽然在边际成本递减和规模报酬递增规律下,通过产量的增加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但是农户无法达到这个最优生产规模,以致其缺乏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的激励,结果造成农户对生产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以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增多,生态环境恶化,危及到了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黄宗智先生曾经提出过所揭示的小农生存的“拐杖逻辑”,即农户进城务工的收入虽然大于在农村中的收入,但也只能起补充作用,并不能替代农地的作用即所谓的“以末致富,以本守之”,因为农户渗入在农业和土地中有太多的传统文化、尊严等无法割舍的情感。这个“拐杖逻辑”在中国现实中的农村不但依然存在,而且更加普遍。农民的兼业收入已经超过了第一产业的纯收入。尽管不同的家庭和地区情况有所不同,但从整体上看,在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上,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已平分秋色。有的学者把农民形象地比喻为游离于农业和兼业的“二栖动物”。小农的兼业化使得小农更多的把土地作为生存的保障,甚至在耕种土地亏本时要用兼业收入来抵补成本,如此一来小农经济具有了内在的稳定性,这种内在的稳定性加剧了小农生产的非商品化和非专业化。

现阶段我国实质上的小农经济状态成为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制度供给的约束条件。有限的农产品的交易量和农产品的非专业化生产,难以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从而也就成为农村合作组织形成和制度创新的一个瓶颈。因为交易的层次和数量和生产规模成正比,固定成本的收回只有在一定层次和数量的交易基础上完成,这只有在生产规模比较大的情况下才可能,而中国农村中的农业生产的微型化提供的剩余非常有限,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固定成本就成为制度安排创新的一

个障碍。

2、非正式制度的约束——村社文化。合作经济制度嵌入中国村庄特定的制度环境中,不仅受到正式制度的约束,更加受到非正式制度的约束。从历史的角度看,在正式制度安排产生之前,非正式制度安排就已产生和存在,当时人们之间的关系主要靠非正式制度的安排来维持。即使在现代社会中,非正式制度安排仍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与正式制度安排相比,非正式制度安排由于内在的传统性和历史沉淀,以一种抽象的东西出现在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以非常复杂的方式影响和制约着正式制度安排,因而它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且只有当制度创新所设立的目标与既定的制度遗产距离较近、亲和力较强时,其创新成本才会较低,制度的目标也才能容易实现。中国农村的非正式制度安排有很多,本文只研究与农村合作组织制度创新密切相关的一些安排。当前中国的村社主要有三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彼此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合作经济制度的供给:即传统村社文化、西方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在这些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中,除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外,对合作组织制度创新起牵制作用。

村社传统文化中的圈子意识、非主体意识、官本位与官至尚的观念,改革开放后经济主义的逻辑以及西方新自由主义的极端自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都与农村合作组织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根本对立的,在这些文化氛围中农村合作组织想健康发展是非常困难的,但这些价值观和道德观无疑居于目前村社文化的主流,所以,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必须从培养农村合作组织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开始。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如劳动光荣、以人为本、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和和谐进步等价值观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农村合作组织的价值观是统一的,但是目前它已经不是村社文化的主流。

起源于西方的经济、文化环境的现代合作制度要融人到当前中国小农村社制下特有的经济和文化环境中,要解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问题。由于制度环境不同,内在的发展规律也会不同。西方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嵌入中国,应尤其重视非正式制度的安排。对于中国小农村社制条件下的农村合作组织来说,经济固然是基础,但必须文化先行,这是由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的特点决定的。没有文化价值观的农村合作组织是难以持续下去的,更不要说健康发展了。在中国合作组织的制度供给中,正式制度的创新可以采取突变式的,但是非正式制度的创新却一定是渐进式的,这是由非正式制度的特性所决定的。可以移植合作组织制度的正式制度安排,却不能移植合作组织制度的非正式制度安排,所以对于中国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嵌入来说,遇到的最大的阻力不是经济上的,而是文化上的:“痛切的教训使一些人开始体会和领悟到,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驱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

中国民间的互助传统源远流长,如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或现在仍然存在的互助形式有常平仓、义仓、社仓、变工、扎工、参忙、轮会、摇会和标会等形式,这些互助形式范围比较小,参加的成员也大多局限于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和家族成员,更重要的是这些互助形式植根于传统的村社文化中,或者说与传统的村社文化是兼容的。而产生于西方工业文明的有着特定的产权制度、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合作经济制度与中国传统村社文化的许多方面是相冲突的,最典型的是圈子意识、非主体意识、官文化和官至尚观念等等。

改革开放后,经济主义的逻辑深深地影响着小农的观念,加之各种西方思潮蜂拥而入,尤其是西方新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强烈冲击着中国的村社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造成了农村信仰体系的紊乱和价值观的失落。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村民不惜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由此造成村民之间失去了基本的信任,所以虽然村民之间需要各种合作,但由于极高的合作成本而难以实现;村民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对其他人漠不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村庄内的公用事业更是无人问津;没有理想,没有信念,没有道德底线,一切从实用出发,只要对己有用,不惜损人利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如孝悌仁义,尊老爱幼,谦让包容等消失殆尽,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逐步被遗忘。这些价值观与合作经济组织所强调的互助、团结、关心他人、关心社区等价值观背道而驰。当然除了这些对于合作经济制度发展起到制约和牵制作用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以外,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诸如劳动光荣、以人为本、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和和谐进步等价值观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价值观是兼容的,这些价值观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但已经不是村社文化的主流。

3、四大关系:“小农”“村社”的进一步分析。(1)农村“两社”改革与农民参与关系。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社会化的服务部门,特别是能够提供农业规模经营强力支撑的社会化服务部门,农村供销合作社和农村信用社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社会化服务部门,曾经在1950年代中后期的农村合作化运动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一大二公”浪潮的兴起,两社在组织形式和运行管理模式上早已脱离了农民自我组织的性质,也早已不再是农民自我管理的机构,成为国家商业部门和国家官办银行,两社的性质已经名存实亡。新形势下,如何转变“两社”的经营理念,突出“两社”在服务农村、服务农业、服务农民方面的角色功能,应该是深化“两社”改革中的重要议题。事实上,随着市场化取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市场细分程度的进一步加剧,农村供销社和农村信用社的变性也给他们自身的发展带来了问题,使之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进”则无法与城市大型商社竞争,无法与城市商业银行竞争;“退”则难以深入农民,难以配合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需要。这会阻碍农村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的发展,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社会化,要突破“两社”改革的瓶颈,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农民成为“两社”改革的主体之一,通过资本构成的社会化,解决“两社”与农民的关系问题。

(2)农民与农地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了以家庭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一制度强调坚持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村

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但同时中国现行农地产权制度的所有权主体模糊、承包经营权不完整、农地使用权凝固化、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弊端在现阶段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地的适度规模集中经营是在确保农地的剩余索取权归农民所有的基础上实施的新型集体经济模式或合作经营模式,内部的集体化管理和外部的市场化运作是这种模式的制度保证,它是以农民的自由、自愿为前提来展开运作的,其财产关系是“联合所有”,在分配上实行“以劳动额或交易额分配为主,以要素分配为辅”的原则,其组织形式主要有:新形成的合作组织模式、新形成的专业协会模式、传统的集体经济改革模式、股份合作组织模式等,从发展程度来划分,可以区分出雏形形态、典型形态和变异形态共三种形态。无论是何种程度和类型的农地规模经营,都可以归纳为集体层经营和合作经营两大类,标准的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集体经济在所有制上就是生产资料归集体共同所有,没有量化到个人;合作经济则是生产资料归个人所有,实施联合经营。因此,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需要切实加强利益统筹工作,注意到保护集体和农民的利益平衡与提高,强化和优化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度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3)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乡村行政部门的关系。新农村建设要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和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惟有如此,方能解决包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配套服务、提高农村人口的国民意识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因此,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积极发展统分结合的农村经营体制并将其作为中国农村的基本生产制度,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本工程。就目前而言,在一些农村地区,村(乡)集体经济组织依然还保留着人民公社时期集体经济体制的特征,比如产权不清、政经合一、责权不明、管理混乱、监督缺位等等,致使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缺乏活力和盈利能力,无法发挥农村社会基本保障的功能。因此,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需要在组织构架上摆脱政经合一所带来的传统体制弊端,做到产权的清晰化、财务的透明化、管理的科学化、责权的明确化、监督的公开化。

(4)农民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国内外实践证明,只要发展市场经济,只要存在弱势群体,这个群体就必然联合起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合作经济组织生存的条件是市场经济和弱势群体的存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有为数众多的弱势群体——农民,以及农业的弱质性,这给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于我国农户分散,组织化程度很低,市场竞争力弱,农民在与地方政府、公司的博弈中处于弱势。农民有强烈的愿望提高自身与政府和公司的谈判地位。但是,他们的愿望往往由于缺乏组织性而不具备强有力的发言权,进而失去了有效的利益表达与利益聚合。一些地区的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之间并未建立起广泛和有效的合作关系,政府所推动的“公司+农民”的新型合作关系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的合作生产联合体。“公司+农户”产业化模式实质是一种资本与劳动的联合,农民仍然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农民的权益难以有效保护。由基层政府主导和推动的“公司+农户”的生产联合体一方面是基层政府出于提高农民收入的考虑来推动的,另一方面也有提高政绩的动机。在实际操作层面,既无法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也会因农民的毁约而导致联合体的解体。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发挥集体经济在提高农民收入中的积极作用,必须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积极参与到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的创建中来,政府在积极推动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度”,切忌过分参与,否则,就容易陷入传统体制政经合一的陷阱之中,任何依靠政策倾斜的生产性组织往往会先天性地缺乏市场竞争的能力,一旦政策到期,组织的瓦解就会不期而至。对于农业和农村发展而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己的组织,是和农民自身利益紧密连在一起的,两者不是外部市场交易关系,而是一种为了共同利益形成的合作与联合的关系。这有利于克服“公司+农户”模式弊端,维护农民自身利益。

二、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构架

1、双重目标:新农村建设和农经绩效。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远远低于城市地区,究其原因则是广阔的农村地区缺乏资本生成能力,而有效培育农村地区的资本生成能力其关键在于制度安排的创新和制度环境的建设。所谓制度安排,是指经济单位间的安排,它治理这些单位合作或竞争的方式,它(能)为其他成员提供一个可以合作的结构或一个能影响法律或产权变迁的机制。在制度有效的安排下,会逐渐形成与该安排相融合的制度环境。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的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规则,它们确立了生产、交换和分配的基础。治理选举、产权和合同权利的规则便是这类规则的例子。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是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在制度的演绎过程中,两者互为前提与条件,互相促动,共同构成了特定社会游戏规则的内涵和特征。任何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都是在既定的制度环境下实现的,制度环境是影响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农村建设中两个基本的要义是改变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则是实现上述要义的组织基础,通过生产组织方式的革新可以实现要素的集聚,进而发挥经济集聚效应、增加发展经济的空间、获得规模经济的收益,最终实现农民生活的小康和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在现阶段,合作经济是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主要模式。

20世纪70年代末,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特征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彻底动摇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基础,把农民从土地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在释放农民生产积极性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一制度安排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也满足了农民对于土地使用权的需求,但是,当中国经济增长率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以后,城乡发展的差距也在拉大,如何让农民由温饱走向富裕已成为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了,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出路在于通过制度创新来改变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

在生产关系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制度是作为前提条件规定了经济运行与社会交互关系的特征,较技术而言,制度所决定的社会的基本权力结构与选择取向对经济人所追求的稳定和均衡更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新农村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的前提上展开的,在尊重农民的经济自由与选择自由的前提下,通过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革新来推动新农村建设,可以解决资本生成能力和土地高效产出问题,进而达到提高农经

绩效的目的。通过生产组织方式的革新可以实现要素的集聚,进而发挥经济集聚效应、增加范围经济的空间、获得规模经济的收益,最终实现农民生活的小康和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在双层经营体制下,增强集体层经营的实力,积极推进集体经济联合体,强化多种模式的合作经济发展,切实做到农村各类集体企业和合作企业同市场经济的充分衔接和融合,从所有制和产权制度上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程恩富等,2006)。

改变农民单干特征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将农业生产通过各种形式的“组织”组织起来,可以进一步提高生产的投入——产出比,并且还可以深化农业生产的“资本化”关系,按照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等制度经济学家的观点,组织的主要功能是节约交易成本,这种成本是在试图利用市场签订应急权利契约时产生的。考虑到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以及资产专用性(沉淀成本),复杂的应急权利契约是难以并需要“付出代价(才能)”“签订、生效和实施”的。因此,面对这种困难,并考虑到简单(或不完备)应急权利契约存在的风险,企业可能决定绕过市场,求助于等级化的组织方式。原本由市场处理的交易于是交由行政过程进行内部控制。所以,组织的构建就是为了有效地对活动过程加以控制,以求交易(社会交互活动)能够顺利地、低成本地施行。将农业生产再次组织起来,通过组织内部的专业分工,可以降低单个程序(或环节)的复杂程度,为提高单位时间的产出率提供技术条件。合理的组织内部分工体系与激励——监督机构的设立,可以通过赋予各级代理人不同程度的剩余索取权来有效地保证组织运行的绩效,由此,可以深化农业生产的资本关系,解决农业规模经营问题,提高农村经济的活力。

作为组织,围绕既定目标进行经营的动力是收益大于成本,假设组织运行动力的数学表达为F(R):E-C≥0,F为组织运行的动力函数,E为组织经营效果的预期收益,C为组织运行的成本。模型中组织的运行成本C是容易预测的,但预期收益E就取决于组织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其数学表达为:

E=f[G(xt,yi),M] (1)

St:G(xi,yi)≥0

M≥0

其中,G(xi,yi)为组织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预期收益的合力;xi,i分别为组织内部和外部运行的推动和约束的因素;M为政府对组织的支持程度。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因素对组织形成和演进产生正方向推力,也会产生负向阻力,当推动大于阻力时,合力G(xi,yi)≥0;反之,合力G(xi,yi)≤0。

农村合作组织的建立并非否定家庭经营,它保持了农户家庭经营的独立性,又克服了独家独户经营的局限性,通过联合增强了市场交易中谈判的份量,通过规模经营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通过组织内部的分工带来了分工效益,合作社组织的利益共享机制又维护了成员利益,确保农户社员之间建立起真正利益共同体。同时,这种组织服务形式集社会化服务和自我服务于一身,社会化服务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会增进组织的效益和个人经济福利;而合作社的自我服务又确保服务的质量和成本的控制,无疑克服了农业的“天然”弱质性,破解了“均田制”带来的弊端,为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提供了组织保证,因而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

2、产权制度。现代意义上的产权,是指根据法律赋予人们对某种财产所拥有和可以实施的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在内的权利。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门·阿尔奇安(Armen Albert Alchian)在对科斯(Chase)产权含义解释时认为,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由此可见,产权要有社会强制才能实现,这些强制的主要来源就是法律。科斯定理(Chase Theorem)是制度经济学的基础,它的一般意义在于:揭示了产权制度安排与交易费用及资源配置效率高低之间的关系。其内容包括以下三项:其一,如果市场交易费用为零,不管权利初始安排如何,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财富最大化安排,即市场机制会自动地驱使人们谈判,从而使资源实现“帕累托最优”。此种情况下,如果交易成本为零,只要产权清晰,那么产权的初始状态与效率无关。其二,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世界,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即由于交易是有成本的,在不同产权制度下,交易成本不同从而对资源配置的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法律制度对产权的初始安排和重新安排就显得非常重要。其三,由于制度本身产生需要代价,因此,制定什么制度,怎样制定制度,将导致不同的经济效率。如果没有产权的界定、划分、保护、监督等规划(即没有产权制度),产权的效果就难以进行。因此合理的、清晰的产权界定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因而激发人们对产权的界定和建立详细产权规则的热情。由此看来,产权制度的选择和制定取决于制度本身的内在成本与外在成本之和,制度本身成本的高低成为人们选择制度的依据。

由科斯定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无论产权属谁,只要产权界定是清晰的,市场机制便能导出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结果。换句话说,提高效率、节约交易成本的有效途径是明确确定产权。可见产权制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低成本、高效率资源配置的基础。在农村合作组织法中最重要的制度就是如何选定产权制度。产权制度的确定是合作组织运行的前提。合作组织产权制度的架构要遵循“民有原则”。这种“民有”原则应该是一种“联合所有”(jointly-owned),而非共同所有(Common-owned),应是成员对合作经济组织财产享有联合所有者的权益。即约定共同合作所有(简称约定共合所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产权制度的要求,产权制度应满足如下三项要求:一是产权明晰化和商品化;二是产权的开放性,即企业产权结构应具有开放性,以便资产重组和配置;三是产权使用的社会化,即企业产权主要应集中在企业经营主体,以适应社会化的要求。按照科斯定理的要求,要使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前提条件是明晰产权制度。合作制作为一种现代企业制度产生并完善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在社会生活中一直表现出合作制经济的发展优势。合作制思想和理论传播到中国后,其合作制的特色被异化了,不仅优势得不到强化,其弱

势反而有所上升,还不可避免的显露出小生产的天生胎记。

农村合作组织的产权制度安排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组织成员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带来财产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组织成员的产权不能转让和不能上市流通,合作组织积累的归属不很清晰,合作组织资金来源的封闭性和有限性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使合作组织的产权制度安排存在需要整合、规范和改革的要求,其最终目的应是建立现代合作组织产权制度。作为农村合作组织核心的产权制度决定着组织的治理结构和分配关系,而现代合作组织产权制度安排主要以清晰化产权形成激励,从而一定程度克服中国农村集体经济中的激励、监督以及搭便车的行为。

对组织产权进行制度上的安排和法律上的确定时,要遵循科斯定理和现代合作企业制度的双重需要,对现代合作组织的产权制度进行创新(李长健、冯果,2005)。在制度安排前,应厘清下面四个方面的认识:第一,农村合作组织是劳动农民组成的集体企业,合作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合作制经济中的“联合所有”形式是集体所有的创新形式,同样属于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组成部分。第二,合作组织是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走上现代化的最好形式。第三,产权制度的安排是合作组织制度配制的主要组成部分,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第四,合作组织的产权制度不需要绝对具体化。产权明晰不等于产权具体,同样产权具体也不当然等于产权明晰。根据合作组织的特点,其产权制度的安排应是包含一种抽象的具体的安排。

为了一方面维护合作经济的特征,一方面使其产权制度有现代性,满足建立现代合作制经济的需要。立法中,可作以下制度安排:第一,在产权所有制形式上,农村合作组织应坚持“民有”原则,这种“民有”应该是一种“联合所有”,即约定共合所有。资产一旦进入到合作组织,合作组织就享有集体的终极所有权。组织成员可以通过虚拟量化比例和数量来获取利益。财产的最终归属权实质上应为合作组织成员所有,形式上则有合作组织依法依章程行使,本质上要明确“联合所有”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第二,在资金来源和产权结构上,要通过立法确定以组织成员入股金为主的多途径来源的合法性。鼓励政府、其他依法可进行投资的组织(如公司、企业、其他合作组织)和社会捐赠等对农村合作组织进行投资。第三,在股金流动制度安排上应作出允许合作组织内成员间流动的规定,对向组织外成员的流动应做严格的限制,并规定同等条件下组织成员有优先受让权,程序上可规定流动应经社员(社员代表)大会或理事会依章程程序条件讨论同意。

3、分配制度。分配制度问题表面上涉及的是财富和价值的分配,其实质则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特殊社会关系,即利益关系,涉及的是利益分割与分享问题。在资本收益率高的背景下,合作制的限制资本参与分配原则受到挑战。在资本利益最大化驱动下,资本向公司制集中,而农村合作组织缺乏资本的问题将渐显,在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发展的背景下,资本导向型企业成为主流经济,这对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构成挑战,这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但是,作为弱势群众的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组织,在有9亿农民的广大农村,尚有很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面对资本对合作制原则的挑战,农村合作组织应该进行制度创新,农村合作组织在明晰产权的前提下,可以引入资本参与分配机制。(1)将农村合作组织的公共积累以“个人内部资本帐户”形式分割。一般而言,农村合作组织财产由3部分组成,即农村合作组织成员出资入股、农村合作组织经营中的积累和国家支援投入。现行的行政规章规定农村合作组织的公共积累不可分割,即两个财产主体:一部分是农村村民名下的公共财产;另一部分属于农村合作组织,但实际上没有人能真正对这部分财产行使所有权,对此,可以通过将农村合作组织的公共积累分解为零的办法加以解决,即先按农村合作组织成员各自的惠顾返还,记在农村合作组织成员个人名下,再提取积累,这样形成的积累以“个人内部资本帐户”形式加以分割。“个人内部资本帐户”的增值,不得以现金方式提走;职工的个人内部资本帐户只享受股息,利率可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若干个百分点,不再分红。(2)按股分红与利润返还相结合。允许资本在农村合作组织参与分配,即在一人一票和股金外资本报酬制度上加以改进。利益分配上实行“资本报酬有限原则”,即实行按交易额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按股金分配的红利不得超过法定比例,也可以采取“一社两制”形式,即对内部资本,采取严格的资本报酬有限原则,使成员的收益主要来源于按劳或按交易额分配;对外部资本,应在资本报酬上给予一定的优惠,以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和资本稳定的存在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中。当然,这种内外资本报酬的差别率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且由成员民主控制来决定其具体标准。

合作组织的分配制度由合作组织的产权制度决定。由于合作组织具有多种形式,因此在分配中也有差异。合作组织中,分配形式通常表现为:工资、股金红利、公积金、惠顾返还(Patronage fund)、动态股权激励。由此可见,合作组织的分配制度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这种分配制度归根到底是由产权制度决定的。合作组织的复合产权制度决定了其复合分配制度。在这样的分配制度中,按农村合作组织成员个人实际完成的业务量进行分配居主要地位;即使股金影响实际收入,但由于合作组织的产权制度规定了股金的相对平等性,由此引起的收入差别是有限的。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通过成员(成员代表)大会在遵守民主控制原则、自治与独立原则和“民有、民管、民享”原则等原则的基础上,对其分配制度进行集体选择。在集体选择中,有的是对法律规定的遵循,有的是通过新契约的约定,这是集体选择实现的方式问题,我们也应给予足够的注意。

4、治理结构制度。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思(Douglass North)在研究西方世界近百年变迁实践后得出了一个有名的结论:“一个有效率的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诺思等新制度经济学派理论家认为:较充分明晰地界定产权为核心的制度变迁,改善了十七、十八世纪西方世界市场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要素和产品市场,导致市场规模扩大和更高的专业分工,从而增加了交易费用,继而带来了能降低这些交易费用的组织变迁。结果市场规模扩大,原有的产权得到更好的界定,交易成本得到根本性的降低,进一步提高了创新收益率。诺思认为,正是这一系列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的

变化,为西欧的科技和工业革命铺平了道路。制度与市场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空间和激励。诺思的理论对于架构农村合作组织治理结构制度有重要意义。

基于选择何种制度安排唯一的原因就是在这种制度安排下资源配置和使用过程的成本低于别的安排。为了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把小农民引入大市场,使外部经济内部化,从而获得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使农民得到其他组织与制度安排下得不到的收入,农村合作组织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组织制度。农村合作组织治理制度安排可以借助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委托一代理的经验,科学架构农村合作组织的内部组织体系,可采取社员(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的模式架构。在农村合作组织的基础上可以成立农村合作组织协会,如图1。

农村合作组织的组织安排中还应注意:(1)“民管”原则的运用。要坚持“民管”原则,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和分配发展要由组织内的农民共同参与进行,使农民真正成为平等的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人。这里的“民管”(democratically-controlled)是指成员通过民主程序对合作经济组织实施控制,体现合作社法人治理机制“民主控制”特点,而非民主管理(democratically-managed)。实行科学的民主控制来规范组织行为和议事规则。如从决策安排看,对社员(社员代表)大会一般应规定经由全体成员的2/3以上参加方可通过。一般来说,决定需参加人数过半数通过,重大事项需要全体成员2/3以上多数同意方可通过。(2)要体现民主控制的合作民主实质,要保证农民社员对合作组织的控制力。立法中,可以确立“一人一票、民主决策”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股金数量、交易量建立按比例投票制度。换句话说,就是以“一人一票+比例票”的投票方式进行投票。对个别大户或有突出贡献的组织成员也可突破“一人一票”的规定。但对一个组织成员的投票比例要加以限制,以5%为宜,使获得权益相对公平,要防止弱者联合的农村合作组织变成富人的“俱乐部”和法人的“提款机”。当然,组织制度架构中还要对组织内部各机构的责、权、利进行必要的明确,使之分工配合、相互制衡、民主控制、管理科学。实践中,要考虑中国农村合作组织的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立法中做出一些弹性的规定。

5、责任制度。就法人责任而言,法人责任制度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法人的独立责任、有限责任与法人成员的有限责任的规定已被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符合条件的农村合作组织属于法人的一种新形式合作社法人。农村合作组织法人与一般公司的区别在于:公司往往以资本作为企业经营和利润分配的核心,体现资本支配劳动或资本雇佣人支配劳动,其目的是为了钱,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合作组织则是以“人”为核心,注重人与人的共同合作和平等,体现资本服务人,是劳动支配资本或劳动提供人支配资本,其目的是为了人,追求人的平等发展和公平。合作社法人属于企业,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其相应的法律责任制度也应具有特殊性。法律责任存在着一个从古典责任到现代责任的转变过程,古典责任是一种以道义责任论为基础的,与报应观念相联系的责任。现代法律责任是一种将道义责任与社会责任融为一体的责任。这种由古典责任向现代法律责任转变的背景是报应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融合,是在人类关系日益复杂、利益格局的多元化,以及传统最大限度地维护个人自由的法律责任的弊端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一种具有复合性质的法律责任(余军,2D05)。社会责任的制度构建要强化制度的预防、恢复和补偿机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责任制度配置中要充分体现这一点。

在法律责任制度安排中,责任主体对法律责任的有无、种类、大小有着密切关系,具有多元性的特点。责任种类应包括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等完整责任体系的内容:第一,责任主体与范围。农村合作组织法中民事责任范围从主体上来说,主要包括:合作组织对合作组织成员、投资者及债权人的民事责任;合作组织成员对合作组织、投资者的民事责任;合作组织的机构工作人员对合作组织、组织成员、投资者的民事法律责任;合作组织成员之间的民事责任。第二,从责任归责原则来看,应遵循法律责任归责的一般原则,即责任法定原则、因果联系原则、责任相当原则和责任自负原则。至于能否采取责任约定原则问题,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可允许在责任制度安排上运用责任约定原则来负责。第三,关于责任形式的安排问题。法律上的民事责任形式有无限责任、保证责任、两合责任和有限责任之分。从理论上来说,这些责任形式均可以配置在合作组织的民事责任制度中。

从合作组织发展历程看,在发展初期为保证债权人的债权能得到清偿,一般多采取无限责任的形式。随着合作组织发展后期组织发展能力和管理水平等的增强,一般都应用保证责任或有限责任的形式。从世界各国相关立法实践来看则采取无限责任、有限责任和保证责任等三种责任方式。从中国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现状,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和促进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目标来看,结合农村合作组织的本质特征,中国农村合作组织应采取与个人合伙企业不同的民事责任承担形式有限责任(李长健、冯果,2005)。鉴于中国合作组织发展规模小、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小农占主体的客观实际,对合作组织和成员的民事责任承担形式可采取“双有限责任”形式。即一般而言,农村合作组织和其组织成员对外均承担有限责任。合作组织以其全部所有资产为限对外承担清偿责任,组织成员以其所认缴的股金或保证金为限对合作组织的债务承担清偿责任。

三、农村合作组织制度演进分析

如上所述,科学合理的农村合作组织制度包括四项:即产权制度、分配制度、组织治理制度和法律制度,这些制度的设计在遵循合作制原则的基础上,吸收了企业组织的委托代理理论和政治组织的权力制衡以及联帮制的思想;农村合作组织制度没有钢性的规定,它在农村合作组织演进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农村合作组织的具体制度由组织章程规定。

1、农村合作组织制度演进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农村经济合作联社。单个专业合作组织势单力薄,抗风险(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三个方面)能力不强,这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决定了的事实。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发展合作组织联合社。必须看到,商品农业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客观要求单个农民要用合作生产经营应对各种风险,并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经济

利益,这是农民合作组织得以产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基本成因;不仅如此,农民并不满足眼前所得,需要在更大的市场空间和生产经营领域获取更大收益,这将促进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组织之间的联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方面精心准备、策划下,以乡镇乃至在县一级进行合作组织联合;二是通过政策,鼓励合作组织自发地由下而上组建联社;三是依靠合作组织延长其产业链,逐步实现跨区域联合。

(2)第二阶段——农民协会。农民协会是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第二阶段。其特征是农民入会时缴纳会费而不是股金,不是经济实体。它是农民在技术服务、生产、加工、储运等环节上联合起来建立的一种比较松散的社团性合作经济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利益关系比较松散,主要围绕一种主导产品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民协会在民政部门登记,按照社会团体的组织形式进行运作和管理,着力解决农村合作组织的资金、风险、政治诉求等问题。农民协会是一种不稳定状态,是合作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其演进路径可能是:一是保持协会性质,培育农民的经济意识和民主意识,不断发展和完善;二是由协会向专业合作转型。协会为起点,逐步形成专业合作组织。协会型向专业合作型演进的机理是,协会是松散型的,随着经济发展,农民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的专业合作认识逐步提高,要求演进的迫切性增强。

(3)第三阶段——专业合作。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重要阶段。其特征是劳动者自愿联合在一起,人社时缴纳股金,实行一人一票制,民主管理,管理比较规范,与社员联系比较紧密。专业合作组织多数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属于合作社法人,按照合作社原则运作,实行利润返还,人股分红,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代表了中国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方向。专业合作组织由于自身特点和性质,决定其可能沿两个路径发展:一是保持专业合作组织的性质,按国际合作社基本原则,以为社员服务、保护劳动者利益为宗旨,不断发展和完善;二是由专业合作发展为股份合作制组织。专业合作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资本的挑战,一人一票和资本报酬限制原则将制约其吸引资本的能力,而采取股份合作制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这也正是合作制在新的条件下的创新。

(4)第四阶段——股份合作。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合作组织为了在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而不得不大量融资,但合作组织的自有资本增加远远不能满足融资增加的需要。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以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逐渐减少,而以证券为主的直接融资日益扩大。为适应资本市场的这种变化,合作组织为解决资金问题便引入了股份制,从而出现了合作制中的股份化倾向,即出现了所谓的“股份合作组织”。股份合作组织虽然不同于传统合作组织的集资方法,但它仍然具有合作组织性质。股份合作组织是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方向。其特征是股份制与合作制的结合,股份合作组织多数有自己的企业,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为企业法人,在分配上实行按交易额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组织的所有权主体就是经营主体,同时也是组织的劳动者,对外来资本(股金之外投入的额外资本)和社会资本(非社员的资本)实行按股分红,对内则实行按交易额返还,或两者结合。虽然与专业合作组织相比,股份合作组织允许资本参与分配,增强了吸引资本的能力,但其仍是一种过渡性组织形式,这是由其产权结构及其运作机制所决定的,其缺陷主要表现在股权分散,企业形不成核心,没有真正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抑制了企业家的积极性,组织和成员利益最大化难以实现。首先,由于股份合作组织的股权不可转让、不可交易、不能变现,是一种准股权,这也会成为这种制度广为实行的一种障碍。第二,由于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约束方式的原因,经营者的激励不充分,资本利益得不到完全保障。这些问题短期内影响不大,因为资本积累的问题还未充分显现出来,但长期则很难成功。最终,股份合作组织会向以资本为核心的产权、责任、利益明晰的公司制企业演变。股份合作组织是过渡性组织形式,这一结论对非农产业是成立的,而对于农业而言,因为农业的弱质性和农民群体的弱势特点,决定了股份合作组织具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潜力。

农村合作组织股份化,动因是工业化、城市化推进中农民失去土地保障和集体迅速增加的货币资产,根源是集体资产产权模糊和村干部对资产的集权管理,外力是成功的乡村集体企业股份制改革经验和不断完善的现代产权制度。现阶段,中国的股份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关系是建立在“三位一体”的基础之上的,即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于一体,组织的所有权主体就是经营主体,同时也是组织的劳动者。股份制农村合作组织的最高权力结构是合作组织的社员大会,每个社员的权利是平等的。重大事务由社员大会决定,采用的投票方式是一人一票制,少数服从多数。

2、农村合作组织制度演进障碍。(1)传统制度阴影。改革开放前,中国农业合作发展的过程,实质是集体化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的目标是建立高级社,经历互助组、初级社到达高级社,有的直接到高级社。历史上的农村合作化与人民公社运动扭曲了合作经济的本质,给广大农民留下了深刻的阴影。这一阴影至今挥散不尽,一些农民对成立农村合作组织心有余悸,人们以为要搞过的那种公有制合作化,刮共产风,唯恐避之不及;一些管理部门不了解农村合作组织是何物,对其发展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个别干部群众以为搞合作组织是走回头路,重新吃大锅饭,分不清合作组织与过去那种大而全的统一经营模式的根本区别(罗夫永,2006)。

(2)现有制度缺陷。第一、产权制度方面。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看,“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产权之于市场经济,其意义则在于为市场构建了具有排他性和流动性产权的、有效率的市场主体,没有这样的市场主体,市场经济就不能真正确立。目前,中国农村合作组织产权及相应的法律关系是模糊的,甚至是矛盾的。一是农村合作组织法人财产权没有有效认可。现有的农村合作组织大多是在自发状态下产生的,导致在登记方面缺乏必要的依据,在工商、民政、农业等部门注册登记的都有,给经营活动带来种种不便。二是农村合作组织产权的划分上,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产权划分不清晰;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的归属变得不确定;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明确。三是农村合作组织中个人产权模糊。农村合作组织由于合作的属性原因,没有将产权明确到个人,随着会员人数的增多,结构

越发复杂,合作组织资产也越发壮大,这种模糊的产权问题也日渐显现。四是农村合作组织与相关组织产权边界模糊。由于基础薄弱,许多合作组织在其发展初期都以某一职能部门、经济实体或社区集体组织等为依托,当发展到一定时期,经济实力增加,业务范围拓宽,规模超出原区域范围,由于缺乏对原始资产的明确界定,很难对新增资产进行准确分割,合作组织与依托单位之间模糊的产权就可能成为纷争的源头。产权理论认为,没有基于产权制度的根本性改革,任何组织形式创新都会因缺少根基和保障而流于形式,难以奏效和持久。

第二,土地制度方面。农村土地制度历来是中国农村变革的关键,是农民组织化演进的物质前提。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越发达、越成熟,土地使用权就越重要,土地所有权就相对弱化。二十多年的农业制度变迁可以说是以地权改革为主线的土地制度改革,农民获得了有限的土地使用权,地权的释放和分解,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的粮食供给问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以集体所有权占主导地位的地权制度安排却没有随之变化。作为一项制度创新,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农业增长中的全部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缺陷开始显现出来:一是农户对固定承包的地块长期预期不足。二是无法在更大范围实现土地资源的流转和合理配置。整个20世纪80年代全国发生转包、转让土地的农户占农户总数不到1%,流转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比重只有0.44%,三是外部因素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侵犯。乡镇政府和村干部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侵犯导致农民土地产权残缺,以及农地不能自由转让、不得继承、不得自由种植等。承包土地契约的刚性依旧:定价刚性、单边选择刚性、流动刚性:一是农村家庭土地承包契约关系中,集体处于主导地位,农民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的不对等契约的局面;二是土地承包一个契约代替了一系列的契约,若干个短期契约被一个不能讨价还价的、不可再谈判的较长契约替代的契约结构没有变;三是契约所具有的行政指令性和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依然与改革初期没有大的变化。可见,中国的土地制度仍然是集体所有制,土地不能流转,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农民无资本进入流通领域。现行土地制度的非流转性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生产规模化、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转移的主要障碍。每人都有一亩三分地,把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人人都种自家的田,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跑市场、做贸易、学技术、搞联合,这不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整合,客观上制约了农村合作组织与农业产业化发展。

第三、制度环境方面。任何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都是在既定的制度环境下实现的,制度环境是影响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目前情况,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一是一些部门对农村合作组织并不十分支持,甚至歧视群众社团组织,担心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会脱离经济组织的轨道,给政府找麻烦,制约了农村合作组织的产生与发展。二是存在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过度干预的现象。一些地区在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时强调政府主导,实际上是由政府部门出面组织,其结果使农村合作组织成为政府的分支机构、执行政府政策的渠道。现有的政府职能管理部门不愿失去原有的管理权限。政府职能角色没有跟随形势的变化而转变,没有担负起服务的职责,认为农村合作组织的一些行为是他们职权范围内的事,持限制和约束态度(寇平君等,2004)。实践证明,凡是农民对组建专业合作组织有强烈要求的,合作组织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能够创造出较好的效益。相反,凡是用行政手段强行撮合的合作组织,缺乏凝聚力,绩效很差,甚至运转不下去(白西兰、崔养民,2003)。三是缺乏配套支持。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客观上限制了各类合作组织的发育成长;现行金融制度下,农村金融体制不完善,农村合作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很难得到必要的资金支持,资金短缺问题突出。四是目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产品服务流通体系,大多已演化成为政府行政管理,集体或个人承包经营,从行业利益出发,以盈利为目的与农民组织抢跑道、夺市场、争利益的经济组织,它本质上不是农民的组织,不能完全发挥为“三农”服务的作用,有的甚至受利益驱动,干出了坑农害农的营生。这一体系的存在,占据着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空间,占领了农村合作组织的跑道,客观上阻碍了农村合作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3)制度变迁成本较高。诺斯指出:“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这是说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的性质,初始制度的选择会强化现存制度,现存的制度安排会直接影响新制度的供给。这一原理的实质在于现存的制度安排会形成既得利益集团或格局,增加制度变迁的谈判费用,形成制度变迁的阻力。诺斯指出,“一旦一条发展路线沿着一条具体进程进行时,系统的外部性、组织的学习过程以及历史上关于这些问题所派生的主观主义就会增强这一进程。”这一原理对中国目前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启发意义深刻。一是,国家初始大力倡导发展的集体经济组织和计划体制残留下来的行政干预对现有制度影响深刻,集体经济组织实际上的领导者是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在集体经济中获得了尽可能获得的利益,一旦合作组织兴起,他们可能会失去领导地位,一定程度上会动摇乡村现有行政管理地位,失去他们的既得利益,这些既得利益集团不愿支持,而采取各种形式加以干预。二是,由于历史、观念、法律、制度环境、行政现状等原因,制度变迁成本较高。制度变迁需要的支付成本,按诺斯所言,一项新制度安排的产生,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才会产生。这里预期成本是指制度创新变迁成本。就农村合作组织而言,建立新的合作组织就必须衡量制度创新变迁成本的大小,这包括:制度变迁费用、组织实施新制度的费用、旧体制的摩擦成本、消除制度变迁阻力的费用等等,这些成本越大,越不利于合作组织产生和发育(罗夫永,2006)。

3、农村合作组织制度演进的促进措施。(1)加大对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供给的力度。首先,要清晰产权,变农民承包的土地的债权性质为物权性质,赋予农民对农地拥有完整的经济所有权。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界定越完整越能提高效率。因为市场交易过程存在交易费用,如果所要交换的物品没有明晰和专一的可以自由转让的产权,那么为交换的顺利进行所需的各种费用支出就非常高,甚至高到交易无利可图的程度,所以必须首先明晰产权。优化产权配置是降低市场机制运行的社会费用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首要前提。农地产权制度作为正

式规则,通过其强有力的实施机制的建立并充分发挥作用,能有效地增强农民交易谈判能力。它能有效遏制利益集团通过重构产权而对收益进行再分配的谋利行为。农民因有独立的经济所有权,而具有了维护自身利益的土地权利基础和组织法律保障。所以要从法律上使农民得到了长期而又稳定的土地使用权,把土地使用权物权化。

其次,要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法律支撑。在推进农村合作组织创建的进程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现实问题需要立法解决:①是否以农民为主体;②合作组织的产权是否明确,特别是剩余索取权是否归入股农民所有;③合作组织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否明确,能否有效发挥作用;④农民在合作组织中能否真正增加收入并提高合作组织的积累等。农村合作经济是中国农村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形式,而中国目前各种所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城乡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及“三资”经济,都相继颁布了完备的法律法规,唯独合作经济只有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农村合作组织作为一种农民之间弱者的联合体,农民对于合作组织的财产是共同共有关系,具有明显的反市场倾向。这里面的社会关系十分复杂,不仅有政府的主导,还有与农民、组织其他成员、市场、合作组织自身以及其它合作组织之间复杂关系。因而如果没有可靠的法律保障的约束,只要一方主体行为过度,就很可能会导致合作组织的法律主体地位的动摇,甚至出现合作组织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制定和完善具体的法律规范确定农村合作组织的合法身份,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给予农村合作组织民事主体地位,保障其正常经营活动和合法权益,使其能够取得与其他组织平等开展业务的经营地位,依靠法律保护开展各种业务。

再次,在农村市场完善上,政府应继续提供制度供给。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保障体系之一。因此:第一,完善要素市场。改革粮食流通体系,使之逐渐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创新农地流转制度,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所需的规模经营奠定基础;加快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在改革原有农村信用社的同时,在国家帮助下建立起全国合作信用体系,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和农村发展银行的作用,为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信贷支持,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第二,建立健全透明公平的交易规则,提高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市场竞争力。第三,完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加强运输、通讯、储藏、饮食服务等设施建设,同步完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

(2)走强制性和诱致性相结合的制度道路。从制度变迁的路径来看,制度变迁有两种基本方式,即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由政府凭借其强制力资源组织实施的制度变动,具有强制性和激进性。中国在1950年代以来,由国家推行的农村合作化运动走的是一条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路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虽然从方向上组织个体农民走合作化道路是正确的,但采取由国家强制实施的、运动化的方式来搞合作化,严重违背了自愿互利原则,违背了经济规律。所以说,虽然强制性农村合作化路径可以降低农民合作的组织成本,但是由于它以国家和政府的意志为主导,难免违背农民自己的利益和要求,事实上难以取得满意的结果(晓亮,2003)。诱致性制度变迁则是由于个体或群众在寻求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施的制度变迁,体现出自发性和渐进性的特点,符合农民自身群体的利益要求。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变迁来自个人理性,正是个人的理性导致了对制度变迁的需求;同时个人的理性行为受有关知识的制约,而有关知识的有效的供给,也就是制度变迁的供给。因此,实行家庭承包制后,农民对于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反映了他们对于制度创新的需求,而对于市场经济和合作经济组织的重新认识,就成为制度创新的供给。诺斯指出:如果一种制度安排还存在潜在利润的话,就意味着这种制度安排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因而处于一种非均衡状态。制度非均衡的出现,意味着出现了制度变迁的客观必然性和基本动力。他进一步指出,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在于经济主体期望获得最大的潜在利润,即希望通过制度创新来获得在已有制度安排中所无法取得的潜在利润。为了改变经营效率低下的状态,农民作为小规模经营体制的经济主体,就有强烈的愿望把自身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合作型的经济组织制度,这是小规模经营进行制度变迁的主要诱因(朱晓东,2006)。因此,一般来说,选择诱致性农村合作化路径最符合农民群体自身的利益要求。但在小规模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农村,农民文化层次比较低,合作意识差,完全靠农民自发地把分散的农民个体组织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团体,难度非常大。当前土地制度非均衡情况下,较高的交易费用使得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同时存在。因此,农村合作组织在进行路径选择时,必须持客观谨慎的态度。强制性和诱致性路径以及路径依赖告诉我们,两者各有其优势和缺陷,农村合作组织制度的发展应当吸纳二者的优势,走一条以农民自愿、政府诱导为基础,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切实有效,渐进式推进的合作化发展道路。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鼓励农民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通过农民自办、官民合办、能人领办、嫁接联办等多种形式改造传统组织,发展民间组织。同时,充分发挥新型经济组织的积累效能,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生存、发展和竞争能力,以此来增强凝聚力,维护合法性,保持农村社会政治稳定。鼓励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愿联合组建各种新型合作组织。另一方面要发挥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作用。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发展农民合作社的引导和宣传发动,在政策上多方面给予帮助和扶持。

(3)营造制度环境并提供政府援助。要推进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必须优化其发展的制度环境。一是要从意识形态上进行转变。消除歧视,清除不利于农民合作的制度因素,降低合作组织发展的制度成本,形成推进其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要规范政府行为。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计划”和“市场”两种调控手段的关系,适度控制和把握好对合作组织的干预。应由市场调节的,政府不要调节;由农民或合作组织本身所为的,政府不要干预:应由执法机构依法行使的,政府不应取而代之。只有促使政府作为和市场选择之间处于和谐状态,农村合作组织才能恰如其分地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农村合作组织所要努力实现的自我组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宗旨也才能得以实施。三是给予积极的保护和帮助。政府应保障合作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和资产,任何单位或部门不得侵害合作组织的利益,不得以任何形式

侵占、挪用、平调合作组织资产。四是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扶助。农村合作组织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有一定的公益性,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均对农村合作组织采取扶持政策,不但从信贷、税收和财政等方面给予支持,而且从政策上予以优惠,还设有专门的机构对组织的发展进行指导。正如奥尔森所言,“如果一个社会要获得可能的更高的收入。那么激励措施必须是清晰的、明确的。同时还必须促进经济生活中的个人和公司在一种社会最有效的途径中互动” 政府有责任支持和鼓励农村合作组织的设立及运作,并为此采取适当措施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引导农民走向合作,政府还可以采取一系列有利于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建立和发展的具体措施。如政府可以为农村合作组织的成立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为农村合作组织提供一定额度的贴息贷款,优先购买农村合作组织的农产品以及给予农村合作组织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促进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业供销合作社为新型农村合作组织提供资金、技术、物质支持等,在财政、金融、税收、土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五是由政府出面,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教育。为了引导农民走新型农村合作的道路,对他们进行合作组织方面知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分析中国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应有的内涵,分析该组织与过去的人民公社及高级社、社区合作组织以及股份公司的区别,从而提高他们对合作组织的认识水平。实行一套典型引路、分类指导的工作方法。要积极进行有侧重的探索,培育和建成一批让农民可学、可看,组织连接比较紧密的示范性合作组织。同时要认真总结一批先进,扩大宣传,以先进的力量、典型的魅力、榜样的示范,引导其发展和规范,让农民真正了解合作对农业增收、农民增收的功效,体会到实惠,培养对农村合作组织的浓厚兴趣。

(4)通过体制创新,构建农村“2+1”新模式。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作为村民代表的村委会除了拥有对耕地和宅基地的所有权外,绝大多数并没有在集体经济发展上做什么工作,集体经济名存实亡,农村经济成为实质上的小农经济状态。尤其是税费改革后,陷入实质上小农经济状态的中国绝大多数村庄,村民和村委会之间的经济利益纽带被割断,村委会进一步失去了村庄治理的经济基础,作为利益结合体的农村合作组织为村庄治理提供了新的载体。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是农村现有的有着显著地位的治理结构,农村党的支部委员会是党的基层组织,领导本地区的工作,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村民委员会是村民的自治组织,其职能是办理本村的公共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而农村合作组织是农民群众自发成立的从事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形式,它在发展农业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方面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村委会要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尊重合作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维护集体和农民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三者关系,形成传统的“党支部、村委会”治理结构和“农村合作组织”的有效结合的“2+1”新农村建设治理模式,促进农村合作组织和乡村和谐发展(罗夫永,2006)。

作者:胡振华 陈柳钦

第4篇: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哪些

1. 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哪些?请结合平时教学实践详述分组教学? 答: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友伴群体教学。

根据平时教学实践分组教学是按一定标准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指导。这种组织形式既保留了班级教学的长处,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区别对待的问题。《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课程应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根据这一精神,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更多地从学生客观的学习实际出发,按照他们的体能和运动技能、兴趣和爱好等情况,让学生自低到高的自我择组定位,从而使教学贴近于他们的实际,使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得到发展。

分组教学通常是以性别、体能、技术、兴趣等因素来进行划分,下面分别介绍。 (1)性别分组教学

性别分组是根据男女学生生理和心理差别进行的一种分组,这既考虑到学生性别间生理和心理的差别,又考虑到教师个人特长的发挥。如选修内容教学中,男生选择武术、足球等,女生选择健美操、艺术体操等进行性别分组教学。这种分组形式适合于教师数量和场地器材设备不足的学校,适用于高初中、小学高年级的教学。 (2)体能分组教学

体能主要是指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按体能分组是根据学生不同的体能(好、中、差)情况进行的,针对性强,从体能角度考虑授课的区别对待,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分组可以是固定的,即某一节课或某个单元,始终按体能分组形式组织教学;又可以是临时的,可根据教材、课的类型,随时进行分组。

如耐久跑教学中,按体能分成三组(体能好、中、差,运动量由大到小)教学;又如跨越式跳高复习课教学中按学生实际能跳的高度,临时组成四个高度递升的组别进行教学。这种分组教学既能使体能好的学生吃得饱、体能中等的学生吃得好、体能差的学生吃得了,又能充分利用学校的器材。 (3)技术分组教学

根据学生对某一技术达成度进行分组。技术分组又可分为临时、固定、晋升分组。临时分组是根据学生动作练习的好差决定的,而固定分组在临时分组基础上进行,局限于某课时或某单元的教学。这种固定分组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再进行晋升分组。

如在前后滚翻的教学中,依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分成甲、乙、丙三组,甲组训练完成全套动作,乙组巩固动作,尽力做好全套动作,丙组正确完成动作。通过练习后乙、丙组完成较好的晋升到上一组。这种分组教学从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考虑,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实效性,但在性别分组的基础上进行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它适合于复习课教学,但对技术要求不高的教材授课和身体素质训练等不适用。 (4)兴趣分组教学

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如在发展腿部力量的教学中,采取立定跳远、跳短绳、单脚交换跳、跳橡皮筋、跑步等多种活动形式,供学生选择,分组练习。它的特点是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发挥特长。最适合于选用教材、传统项目课的教学。 2. 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常用的“教”法与“学”法有哪些?请结合实践详述“教”法中的示范教学法与“学”法中变换练习法?

答:体育课的常见教学法是讲解、示范法,完整教学法、分解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等等。

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示范法是指教师通过具体的动作范例,使学生直接感知所要学习的动作的结构、顺序和要领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的正确示范不仅能使学生直观的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而且也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示范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有明确的目的。教师每一次示范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在备课时,要根据课的任务、教材特点、学生情况来安排什么时间示范、示范多少次、重点示范什么。在教新教材时,为了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一般可先做一次完整动作的示范,然后根据教材情况做重点示范。动作的关键环节还应尽量放慢示范的速度,边示范边讲解。在进行复习教材时,则应根据学生对教材掌握的具体情况,做有针对性的示范。对低年级学生,由于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差,模仿能力强,应多示范,少讲解。

(2)示范要正确,力争每次示范成功。力争做到正确、熟练、轻快、优美。由于学生对新事物感兴趣,在教师第一次示范时,他们的注意力特别集中,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所以教师应特别注意做好第一次示范。

(3)注意示范的位置和方向。示范的位置和方向如何,会影响示范的效果。示范位置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队形(为了使学生看得清楚,调动队形也是必要的,但应尽量减少调动)、动作结构的特点和安全要求而定。一般示范者要站在学生的正面,与学生视线垂直,使全部学生都能看清楚。

示范位置与方向的选择,还应考虑到阳光、风向、周围环境等情况,不要使学生面向阳光或迎风,尽量避开繁华和有特殊物的方向,以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4)示范与讲解相结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示范与讲解相结合,能使学生的直观(看到的)和思维(通过示范和讲解使学生思考动作的技术要求)结合起来,收到更好的效果。但是,有些动作(如器械体操)在学生练习时,教师不宜进行示范,否则会引起伤害事故。 (5)除了教师亲自做示范之外,也可由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做示范,这样不仅可以起到与教师示范的相同作用,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如果有条件,还应利用直观教具(如照片、画片等)进行教学。但使用时要防止学生注意力的转移,或流于形式。 变换练习法:

变换练习法是在变化条件下反复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变换练习法中所讲的条件是指身体练习的要素,身体练习的组合,器械的高度与重量,以及练习的环节等.通过变换练习,可以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刺激人体更快的适应,从而有效地提高人的体能.变换练习法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良好的作用. 变换练习法根据练习中是否有间歇, 又可分为连续变换练习法和间歇变换练习法. 连续变换练习法普遍适用于周期性的运动项目,有如变速跑.在中、小学校,对提高同一种身体素质的练习, 教师还可以通过改变练习的器械和环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挖掘教材的新奇因素,创造情境,变换形式。例如,上耐久跑课时,利用学校校园开展定向运动,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共同协作,互相帮助,看哪个小组最先获胜;把举哑铃变俯卧撑,又如,技巧练习时,从准备活动──入场──练习──学生互评──自我展示,整个练习过程都由学生主持,学生相互做裁判、打分、评价,通过实践激发学生探究的内驱力等等。

第5篇:组织部基本规章制度

工作分配以及工作安排:

1、 每个学期第二个星期收齐该学期应缴纳的团费。(每个团员1.8元)

每学年的第一个学期,由二年级的部委收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团费,四年级的团费由部长和副部长去收,一年级军训结束时,由一年级的部委收齐一年级的团费;第二个学期,由一年级的部委去收

一、二年级的团费,二年级的部委收

三、四年级的团费。收齐团费之后,汇总到部长处,然后平均分开两份,一份交到学工办,另一份存入中国银行。

2、 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每个月写一篇团员日记,三年级的学生每两个月写一篇。 (具体的收发时间由组织部拟定)

一年级的部委收集

一、二年级的团员日记,而二年级的部委收集三年级的团员日记。

3、 当校团委下达例如团日活动、教评活动或者基层团干统计等活动时,各班团支书必须全力配合,倘若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要求各部门支援人手,具体要求由具体情况解决。

4、 每个学年的第一个学期与信息部协办“知识竞赛”,第二个学期举办“团员日记多媒体软件设计”。

“知识竞赛”由信息部负责出题和多媒体的制作,而我们部门负责借场地和道具,还有就是和信息一起安排节目和策划。借场地和刀具都分开来,一个二年级和一个一年级的搭配。

“团员日记多媒体软件设计”由当次的计划决定。

5、 每个学期初召开一次团支书会议,每次会议召开前,要求团支书将该支部的团员人数报上来,更新我学院的总团员人数。

6、 每个活动都要写计划、总结。(包括上交时间的范围)

在举行活动前,召开部门会议,收集建议,然后每人将自己的建议写成计划,汇总到部长处,最后才出一份上交的计划。 总结同上。

评定规则:

1、 每次开会不能迟到,最好能够提早五分钟到达;如果不能按时到达要提前向部长说明原因;如果不能来开会,要提前跟部长说明原因,并请假。

2、 每次开会要带笔记本,做必要的笔记。

3、 当分配到任务时,不能无理拒绝任务;如果有正当的充分的理由,要向部长报告,并写成书面申请,等部长同意才能不接任务。

4、 在举行活动时,不能迟到也不能早退;如要离开,必须向部长提出申请,等部长同意以后方可离开。

5、 在学习成绩方面,不能有多于两科不及格。

第6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基本制度

中共桂林市临桂县

中共临桂县非公有制经济党委印制

目 录

党组织工作职责 ...................................................................................................................... 3 党组织书记岗位职责 .............................................................................................................. 4 党员行为规范 .......................................................................................................................... 5 党组织工作制度 ...................................................................................................................... 6 党组织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制度 .............................................................................................. 8 党组织议事规则 .................................................................................................................... 10 党组织“三会一课”制度 .................................................................................................... 11 党组织民主生活会制度 ........................................................................................................ 12 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制度 .................................................................................................... 13 党组织党员教育培训制度 .................................................................................................... 14 党组织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 15 党组织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 16 党组织职工权益保障制度 .................................................................................................... 17 党组织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制度 .................................................................................... 18 党组织关心服务党员制度 .................................................................................................... 19 党组织维稳工作制度 ............................................................................................................ 20 党组织党员考核评价制度 .................................................................................................... 21

2

党组织工作职责

1、宣传政策法规,保证合法经营。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业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合法经营,确保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或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2、加强教育管理,提高党员素质。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政策法律、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正常开展组织生活,全面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3、凝聚人心,共谋发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把职工群众团结凝聚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或社会组织发展上来,关心和帮助业主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问题,以适当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

4、创新活动载体,积极发挥作用。围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或社会组织生产经营,努力创新党组织活动载体,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5、领导群团组织,建设团队文化。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或社会组织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培养优良的职工队伍,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或社会组织精神文明建设。

3

党组织书记岗位职责

1、负责召集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党员大会,传达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决议、指示,研究安排部署工作。

2、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了解党员群众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

3、检查支部工作计划和决议的执行情况,按时向支委会、党员大会和上级党组织报告工作。抓好支部委员会的学习,按时召开支部委员会和民主生活会,充分发挥支部委员会的集体领导作用。

4、协调好党组织与业主的关系,为党组织开展活动、发挥作用创造必要条件。

5、带领支部成员积极完成上级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任务。

6、支持支部委员和业主工作,协调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或社会组织与群团或有关部门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4

党员行为规范

1、要带头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者;不要信谣传谣,做有损党和国家利益、形象的事情。

2、要遵守党的纪律、国家的法律法规,积极完成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不要信教或参与任何宗教活动。

3、要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要摸牌赌博和参加封建迷信活动。

4、要出色完成生产经营任务,争做生产经营标兵;不要不思进取,把自己等同于甚至落后于普通职工。

5、要积极为业主出谋划策,分忧解难;不要参与集体上访、闹事活动。

6、要经常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生活、思想情况;不要自由散漫游离于组织之外。

7、要及时、足额缴纳党费;不要拒交、迟交、少交党费。

8、要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呼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不要事不关己,漠不关心。

9、要配合党组织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有困难的职工解决实际问题;不说不做不利于团结的事。

10、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要做有损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或社会组织形象的事。

5

党组织工作制度

1、为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结合实际,制定本工作制度。

2、党组织是本单位的战斗堡垒和政治核心,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生产经营管理开展党的工作,发挥党员的帮助、促进、监督和协调作用,努力成为“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党组织。

3、党组织对党员大会和全体党员负责,接受党员的批评监督,每年至少向全体党员报告一次工作。

4、党组织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问题由党员大会讨论决定,并及时向上级党组织请示。

5、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是:

(1)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本单位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合法经营,依法纳税。

(2)支持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职权,对本单位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3)围绕本单位生产经营和管理开展活动,团结带领职工群众完成各项任务,支持和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4)加强对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和管理,接纳流动党员过组织生活。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经常性的发展党员工作。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5)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自主地开展工作;团结和依靠职工,形成党的工作合力。

(6)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了解职工思想动态,及时帮助职

6

工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关心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7)正确处理好与业主的关系,善于协调单位内部各方面的关系,坚持原则,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8)积极发挥在本单位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提升文化品位,增强凝聚力和竞争力。

6、实行民主生活会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一次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根据需要也可以吸纳全体党员或部分党员参加。

7、实行“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大会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可与党日活动结合进行。支部委员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党小组会也要经常性召开。党课一般半年举行一次。

8、党组织应把促进本单位快速健康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单位生产经营目标制订党组织的工作计划和措施,充分体现开展党建工作与促进单位发展的一致性。

9、党组织开展工作和安排活动时,坚持“业余、小型、灵活、实效”的原则,把党组织的活动与生产经营活动结合起来。在活动时间上,坚持班上与班下相结合,除了必须集中的重要活动外,尽可能少占或不占生产经营时间,多利用空隙时间、节假日开展活动;在活动内容上,要把党内学习教育活动与单位文化活动、管理活动和党员牵头组织的活动结合起来。

10、组织党员立足本职岗位,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设岗定责等多种方式,为党员加强党性锻炼搭建平台,进一步树立党员的先进性形象。

7

党组织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制度

党组织书记:负责召集委员会、党员大会研究安排本级党的工作、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做好对党员的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检查工作计划、决议的执行情况并按时向委员会、党员大会和上级党组织报告工作。经常与单位行政和群众组织负责人保持密切联系,支持他们的工作。抓好委员的学习,按时召开民主生活会,加强自身建设。

组织委员:根据需要提出党支部、党小组的划分和调整的意见。检查和督促其过好组织生活。协助做好党员的思想教育和纪律教育工作。承办表扬、奖励党员的事宜。全程做好发展新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工作。接转党员的组织关系、收缴党费。

宣传委员:提出宣传教育工作意见。组织党员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时事政策。围绕每个时期的工作任务开展宣传鼓动工作。组织开展文体活动。

纪检委员:协同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对党员进行党性、党风和党纪教育。检查、处理党员违反党的章程和其它党内法规案件。对受党纪处分的党员进行考察教育。

群团委员:指导本单位工会、青年和妇女组织开展活动,协助组织委员搞好在青年、妇女中发展党员工作。做好培养青年人才工作。

注:此制度作为党组织领导班子分工的参考件。

8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委(党总支、党支部)集体领导制度

1、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凡涉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大事,中层干部的考察推荐,事关职工利益方面的重要事项,都要提交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会或党员大会集体讨论决定,不得个人专断。

2、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但要认真对待少数不同意见。

3、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决议通过后,班子成员和每个党员必须根据各自的职责及分工,尽职尽责地组织实施,遇有困难和问题,及时向党组织书记报告。

4、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党支部委员碰头会,通报、讨论有关事项,安排下月主要工作。

9

党组织议事规则

1、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和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要按照分工,认真负责地做好工作。

2、党组织一般每月召开一次支部委员会,如有特殊情况可随时召开。会议由书记召集、主持或委托支部副书记召集、主持。

3、支部委员会必须有半数以上的委员到会方能举行,根据议题需要,可以邀请有关人员列席。

4、党组织会议的议题,由书记根据工作需要确定,其他委员拟提交会议讨论的问题,应事先与支部书记沟通。

5、党组织会议召开的日期、议题及有关事项要提前通知与会人员。与会人员要按会议通知要求,认真做好发言准备。

6、党组织会议议事范围:从本单位实际出发,研究制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指示精神的具体措施、意见;讨论决定职权范围内的事项;讨论、检查本支部党的思想、作风、制度建设情况;讨论决定向上级党组织的请示、报告、总结等事宜。

7、党组织会议决定重大问题,要经过充分讨论,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形成的决议必须有半数以上的委员赞同;如果对处理重大问题和决定重要事项出现分歧,需进一步调查研究,统一认识后再作决定,也可将有争议的事项向上级党组织报告。

8、会议要做好记录,决议形成后按照分工认真组织实施。会议研究具有保密性的内容,与会同志要严守机密。

10

党组织“三会一课”制度

党组织“三会一课”制度包括: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和党课。

1、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党员大会是党支部的最高领导机关,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主要是传达贯彻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报告支部工作情况,研究入党积极分子工作,发展党员、通过预备党员转正等。

2、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由支部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是党支部的领导班子,每届任期三年,一般每月召开一次。主要是分析党员思想情况、讨论发展党员和研究解决其他重大问题。会议由党支部书记主持,也可根据需要随时召开。

3、党小组会。党小组是党支部的组成部分,是在党支部领导下对党员进行管理的一种组织形式。党小组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主要是组织学习有关文件,研究发展党员,听取党员思想汇报等。

4、党课。一般半年上一次党课,也可根据情况适当增加。要求由党支部书记或支委授课,也可请上级有关人员授课。党课教育内容要以《党章》为基本教材,既包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知识教育,也可以结合工作实际和党员思想状况有针对性的确定内容。

11

党组织民主生活会制度

1、民主生活会主要以增强党的观念、党员意识和法制意识,提高促进和谐健康发展的能力为目标,合理确定主题。

2、党组织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每年不少于一次。召开民主生活会以前,支部书记应事先通知与会的每一个成员,让大家围绕会议主题做好准备。

3、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坚持原则,分清是非,注重整改。按照“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严格要求,热情帮助,真正达到弄清思想、团结同志的目的。

4、召开民主生活会时,要指定专人做好会议记录,会后将会议情况向上级党组织汇报。

12

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制度

1、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抓好党员发展工作,及时把符合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

2、加强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工作。凡以书面形式申请入党的,党组织要建立档案,在本单位工作1年以上,经过教育培训成熟后,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1年以上,经支委会或党员大会研究同意,列为发展对象;被列为发展对象的入党积极分子,在发展前要按有关要求参加集中培训。

3、严把发展质量关。党支部对拟发展对象,要组织两名正式党员,实地进行政治审查。对政审合格的发展对象,提交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形成意见。

4、坚持发展党员公示制度。利用公开栏等形式,在一定时间内对发展对象、吸收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的基本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5、做好预备党员教育考察和转正工作。对上级党组织批准的预备党员的思想、工作情况进行跟踪考察。预备期满后,按照程序办理转正手续。

13

党组织党员教育培训制度

1、党支部每年制定党员教育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的对象、内容及考核措施,实行分类培训,不断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教育培训可采取上党课、听辅导报告、阅读材料、座谈讨论、知识竞赛、收看电视、召开学习心得交流会等方式进行,不断增强学习效果。

3、每年对党小组长进行一次培训,主要内容有:党小组长的性质、作用和任务,党小组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党小组长的主要工作职责等。

4、每年对支部委员进行一次培训,主要内容有:学习党建工作理论,创建党建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党建工作能力等,使支部工作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5、每年对全体党员进行1-2次培训,时间不少于两天。内容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及岗位特点,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党风党纪、政策法规等方面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开展党员经常性教育活动,每名党员每年参加集中学习不少于6天。

6、每年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一次培训,主要内容有:学习党章和党的基本知识,帮助他们提高对党的性质、纲领和宗旨,党的最终目标和现阶段的总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和党员条件及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认识,使他们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以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14

党组织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1、以支部为单位每年组织党员开展一次民主评议活动,时间可放在每年年底或次年年初。

2、民主评议党员的主要内容包括:是否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是否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是否切实地执行党的决议,严守党纪国法和单位规章制度;是否密切联系群众以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

3、民主评议党员采取党内外结合的形式,分为学习教育、自我评价、党员和群众代表测评、民主评议、组织考察、表彰和处理等6个步骤。民主评议时,首先由每个党员进行自评,然后党员之间进行互评。

4、支委会根据评议结果,对每个党员确定档次,形成组织意见,并向支部大会报告。评议结果分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对评议为不合格的党员,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谈话教育、限期改正、劝退、除名等组织处理意见。

15

党组织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1、党员外出前必须向支部报告,说明外出理由、时间和地址;返回后,要及时向党组织报到并汇报外出期间活动情况。

2、凡3名以上集体外出又在同一地点工作的党员,须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凡分散外出6个月以上的,应将组织关系转往所去单位党组织;从业时间在3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的,要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持证在从业单位参加党组织生活。对外出时间较长,地点不固定的党员,由支委分工负责,定期通信联系,随时了解外出党员的学习、思想、工作情况。

3、对外来党员按规定转来的组织关系,必须接纳;对持《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党员,认真组织他们过好组织生活。

4、党支部对外出外来党员过组织生活缴纳党费等情况,要详细记录。外出外来党员必须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6

党组织职工权益保障制度

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工权益保障工作的方针、政策,研究制定本单位职工权益保障工作的措施。

2、支持工会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同时对职工权益保障工作进行监督。帮助职工与业主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3、参与制定有关维护职工特殊利益的政策、规定等。

4、根据需要组织有特色、有实效、有影响的维权保障活动。

5、加强干部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切实增强职工权益保障意识。

17

党组织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制度

1、开展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每名党员联系1—2名职工。

2、联系服务群众的主要内容:

(1)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尊重宪法和法律赋予职工的各项权利,敢于同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作斗争。

(2)听取和反映职工意见。经常深入职工之中,倾听职工呼声,负责向党组织反映职工的意愿和要求。

(3)为职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关心职工疾苦,围绕职工需求,帮助解决职工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4)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向职工宣传和解释单位的重要决策,教育和引导职工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团结职工与单位共同发展。

3、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主要方式:

(1)联系职工家庭。党员应在其生产、工作和生活居住区域内,至少与一户职工家庭建立起长期、固定的联系,与他们交朋友。

(2)结对帮扶困难职工。有帮扶能力的党员,应与困难职工结成帮扶对子,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困难。

(3)参加设岗定责活动。按照所在党支部设立的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岗位及确定的责任要求,自愿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岗位,做好服务职工工作。

4、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由单位党组织负责牵头组织,各党支部负责党员联系帮带职工的具体组织工作。

5、把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纳入考核内容,作为民主评议和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

18

党组织关心服务党员制度

1、在政治上关心服务党员。坚持做到“三个优先”,即:有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内重大事项优先向党员传达;企业经营、管理等重大政策出台,重要活动安排优先组织党员讨论;学习、培训优先让党员参加。

2、在工作上关心服务党员。一是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二是维护合法权益;三是表扬奖励;四是做好思想工作。当党员在思想上有问题时,要及时找他们谈心,理顺情绪。

3、在生活上关心服务党员,要坚持做到“五必访谈”。即:党组织在党员出现严重思想问题时必访谈;党员出现家庭纠纷时必访谈;党员生病住院时必访谈;党员发生事故或事故因素后必访谈;党员出现特殊困难时必访谈。

4、建立特困家庭党员档案。根据不同时期的特困标准,建立特困党员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5、落实领导责任制。把关心服务党员的工作作为加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摆上党组织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各党支部要抓好关心服务党员的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

6、坚持党员权利保障制度。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要求,坚持党员权利和义务相统一,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建议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权利,增加党员的归属感、光荣感和使命感。

19

党组织维稳工作制度

1、党组织维稳工作实行专班负责的方式进行。建立党员维稳工作专班,对维稳对象实行包保负责。

2、专班成员必须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握有关维稳工作的政策和规定,突出重点,讲究实效。

3、维稳工作的一般程序:

(1)接到有关维稳工作的任务后,应及时组织有关成员进行现场处置。

(2)根据反映的情况,条件允许时应现场研究提出处理意见,并与有关部门沟通,及时作出处理。

(3)不稳定情况难以有效处理时,应将情况调查清楚及时向上级组织进行汇报。

(4)维稳工作处理完毕后,要及时总结经验,并将有关记录、领导指示、工作材料等收集归档,妥善保管。

4、根据维稳工作实际需要,定期进行本单位的矛盾纠纷排查和分析汇总,主动掌握影响稳定的有关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20

党组织党员考核评价制度

1、为使党员在新形势下,按照党员标准,履行党员义务、行使党员权利、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新时期合格共产党员,根据《党章》的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2、党员队伍在贯彻执行本单位的各项制度中起着带头作用,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起着先锋模范作用,在密切党群关系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认真实施党员考核制度,旨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达到思想道德领先,言行规范领先,工作能力领先,督促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党员考核制度是将党员的义务、权利以及应做的工作,以定量和定性的形式转化为党员工作目标考核细则,建立党员考核考评登记表。

4、党员的考核工作由党支部具体负责,上级党委组织部门负责指导、督促、检查。

5、按照考核内容,党员每半年做一次自评,支部在党员自评的基础上进行检查考核;上半年自评考核一般结合党员半年工作总结进行,下半年自评考核一般结合民主评议进行,党员每次自评要有文字材料,要求实事求是,各支部将每次自评、检查考核结果如实地填写在《党员考核考评登记表》上。

6、在党员自评的基础上,党支部每半年根据党员的工作表现,在认真听取党内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从理论学习、本职工作、组织纪律、联系群众、责任区任务等五个方面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7、党员每次考核(一次上半年、一次下半年)情况,作为民主

21

评议党员和评选优秀党员的主要依据。

8、对于没有完成工作目标和考核问题较多的党员,党支部或党小组应找本人谈话,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反馈给党员本人,提出意见,限期改正。

9、党员考核评价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

10、党员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学习、本职工作、组织纪律、联系群众等。

(1)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学习《党章》和政策、法规,每季度要联系实际,完成一篇读书笔记或撰写一篇学习体会文章。

(2)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带头钻研技术,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提高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能力,在单位、部门的各项考试中,成绩达到良好以上。

(3)积极参加安全生产、管理科学、党风廉政建设、职业道德、公民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等各项专题学习教育和宣传活动。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安全规程,不违章作业,及时纠正身边的违章现象,无责任违章事故。

(4)胜任本职岗位工作,工作中积极认真负责,不推卸责任,吃苦耐劳,勇挑重担,积极完成党组织和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5)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不计名利得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生产、工作、学习、团结、生活作风等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严格执行政策、法律条规,廉洁自律,不索贿受贿,不损公肥私,维护集体荣誉。

22

(6)加强法制观念,遵守党纪国法和各项规章制度,不违法乱纪,坚持原则,敢于同不良倾向作斗争。

(7)积极参加党组织组织的各项活动,过好每次组织生活,加强组织观念,认真执行支部决议,每月按比例及时交纳党费,党员领导干部过好双重组织生活。

(8)树立讲政治、讲大局的观念,增强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敏锐性,和党中央、局党委保持一致,积极贯彻上级决定,不传播或制造不利于团结的小道消息和政治流言,坚持党员定期汇报制度。

(9)关心群众,积极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组织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帮助群众,提高思想觉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力所能及的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要以实际行动树立共产党员的崇高形象,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体现党员的表率作用,积极参加党员群众帮扶活动,做群众的贴心人、党群关系的桥梁。

(10)明确支部党员责任范围、内容,年初签订《党员责任区活动责任书》,对责任书规定的安全责任、生产经营和优质服务、廉政建设、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等内容,按考核办法的要求认真进行考核。

23

第7篇:2015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第6章第4节:教学组织形式与基本环节

教学组织形式与基本环节

一、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学校教学工作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二)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1.班级授课制的概念

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家提出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论(即明了、联想/联合、系统、方法),班级授课得以进步完善而基本定型。最后,以前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为代表,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使班级授课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设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班级授课制是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集体教学形式。 3.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

(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

(2)按课教学。“课”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3)按时授课。把每一“课”规定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这个单位时间称为“课时”,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4.班级授课制的类型和结构

(1)课的类型

课的类型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单一课是在一节课内主要完成一种任务的课,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练习课和检查课等;综合课是在一节课内完成两种以上教学任务的课。

课的类型也可以根据使用的教学方法来划分,主要有讲授课、演示课、自学课、讨论课和作业等。

(2)课的结构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综合课的结构一般包括组织教学、复习过度、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和布置课外作业。

5.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不足

(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④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⑤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班级授课制的不足

①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②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班级授课制中,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只能适应部分学生;③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④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6.班级授课制的改革趋势 新课程的实施必然要求革新传统的以“教”为本的班级授课制。历史上“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等都曾风行一时,但未能长久,没有大面积地推开。原因在于这些改革走过了头,摒弃班级授课制的优点,甚至从根本上取消了班级授课制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班级授课制仍是我国中小学采用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不是简单地否定,应该贯彻“先立后破”和制度生成的渐进原则,在不取消班级组织的前提下作必要的改进,而不宜采取激进的态度和虚无主义的方式。

(三)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1.个别教学

(1)个别教学的概念

个别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

(2)个别教学的意义 个别教学强调发现、珍惜、发掘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潜能和优势,弥补了班级授课制中平均、划一教学的不足,是满足特殊化教育需要、实现个性发展的手段和途径。当今,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指导学生的个别学习,并且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和条件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时间。

(3)个别教学的要求

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因素,培养学生各自的优势,克服各自的缺点;既要针对个体,又要使个体不脱离于群体;要制定详细的个案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教育组织形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做好各项工作。

2.现场教学

(1)现场教学的概念

现场教学是指教师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

教学活动的形式。它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通常需要有关现场人员的参加。

(2)现场教学的意义

现场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直接经验,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可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对祖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参观等,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祖国。

(3)现场教学的要求

现场教学的要求是:目的明确;准备充分;现场指导;及时总结。

(四)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1.复式教学的概念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它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较差的农村以及偏远地区。

2.复式教学的意义

复式教学保持了班级授课制的一切本质特征,与班级授课制不同的是教师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巧妙地同时安排几个年级学生的活动。复式教学组织得好,学生的基本训练和自学能力往往更强。

3.组织复式教学的要求

(1)合理编班,要根据学生人数、教室大小、师资质量等情况全面考虑,灵活掌握;(2)编制复式班课表;(3)培养小助手;(4)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

(五)其他教学组织形式

1.分组教学

(1)分组教学的概念

分组教学是指在按年龄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目前,美、英、法、德等国家实行的分组教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部分组,即取消按年龄编班,改按学生的能力或某些测验成绩编班;另一类是内部分组,即在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再根据学生的成绩将他们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小组。教师进行的教学不完全相同,小组不是固定的,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小组可以进行调整。

(2)分组教学的意义

理论上说,分组教学有利于缩小差距,便于用统一的进度和方法进行教学。但是,每个学生总是有许多不同于他人的特点,能力只是影响学习成绩的诸因素之一,还有动机、兴趣、努力程度和学习习惯等也会影响成绩。

(3)分组教学的要求

分组教学的要求有:充分了解学生;制订个体教学计划;保证教学井然有序;深入钻研教材教法。1 2 3

第8篇:非公企业党组织十项基本工作制度

一、党建工作责任制度

1、 党建工作列为党组织的职责,书记以身作则并负全面责任,支部委员齐抓共管,负有相应的工作责任。

2、 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3、 党建工作要突出重点,围绕抓党建促经济,加强党建工作研究,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新路子,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4、 党总支(支部)年初制定全年党建工作计划,每季度制定阶段性工作计划,每月有工作安排,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及人员,书记定期检查,年中、年底进行全面总结,并接受上级党组织的检查考核。

5、 检查党建例会和思想政治工作例会制度,党支部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党建例会,对党建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梳理、有针对性做好各项工作。

6、 党组织每年制定党员教育计划、党员发展计划,对党员进行民主评议,正确处置不合格党员,保证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7、 党组织每年在“七一”前根据上级党组织的部署,对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行一次总结,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推动党建工作新进展。

二、党风廉政建设管理制度

1、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检查“惩防井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检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立足教育,着眼防范的原则,抓好体制机制建设。

2、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党组织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纪检委员为直接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3、 党组织要按照上级有关规定、要求,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与党建工作一切部署,一切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

4、 对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部门或个人,实行责任追究,责任追究要实事求是,分清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主管领导责任和分管领导责任,按有关人员的职务、违纪违法中所起的作用和应负的责任、分别给予不同处分和处理。

三、“三会一课”制度

1、 党小组会每月一次,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支部近期任务组织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2、 党支部委员会每月一次,研究本单位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已经本单位重大事件和重要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3、 支部党员大会每季度一次,向全体党员报告工作,传达学习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决定: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党的宗旨、党性、党风、党纪、形势任务等党课教育等。

4、 党课每半年一次,根据党的中心工作和要求安排党课内容。

5、 建立三会一课的考勤、记录制度,作为考核党员参加组织活动的基本依据。

四、民主生活会制度

1、 每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根据需要也可随时召开,上半年民主生活会在六月底召开,下半年的民主生活会在十二月底召开。

2、 民主生活会必须全体支委参加,由书记主持,列席会议的人员,由党组织根据会议内容确定。

3、 民主生活会要围绕关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学习、团结、廉洁、求实”的要求,主要是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精神及领导班子成员个人的思想、作风、工作、生活、团结、廉洁等情况进行检查、总结,交心通气,汇报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每次召开民主生活会要把普遍性或比较突出的问题作为讨论重点。

4、 民主生活会召开的时间、内容的要求,必须提前参加会议人员,以便进行认真准备,民主生活会前,及时将开会的日期、内容报告上级党组织,请上级党组织派员参加。

5、 民主生活会应遵循“团结——批评与自我批评——团结”的方针,解决党组织内部的问题,达到统一思想、加强团结、相互监督、共同提高的目的、防止开成情况汇报会、工作研究会或评功摆好会。必须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和原则性。党组织成员要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精神,敞开思想,坦诚相见;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主动检查自己,诚恳接受批评和帮助;开展批评要与人为善,实事求是,不准随意夸大,不行压制或打击报复,不行向外泄露。

6、 对检查和反映出来的问题党组织要及时解决,并要制定改进措施;党组织解决不了的,要向上级党组织报告。

五、党员目标管理制度

1、 党员目标管理内容:根据党员岗位确定党员管理目标。不同岗位的党员目标管理制度应体现本岗位特色;党员目标管理内容应包括:组织生活出勤、工作目标达成、党员自我提高、遵守党风党纪、发挥先进性作用。

2、 每个党员具体目标的制订,应遵循个人自订、党小组互评与支委会审定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3、 党小组对党员完成目标的有关情况逐月分别记录,每半年向支委会汇报一次。

4、 党员目标管理考核评比分为年终进行总评与民主评议党员相结合,按照目标管理内容的分解项目,采取百分制打分方法进行。

5、 考评步骤:自我总结评议;民主评议,征求群众和有关部门意见;党组织鉴定,公布考核结果;根据考核结果,确定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党员,并进行相应的表彰和组织处理。并将考核情况报镇党委。

六、党员学习教育培训制度

1、 党员学习教育培训是对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业务培训,提高党员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的基本形式,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学习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

2、 党员学习教育培训以企业党组织为单位进行。学习教育培训的内容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员的权利、义务、标准和党的组织纪律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光荣历史教育,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知识等。

3、 党员学习教育培训要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学习教育培训情况要有记录,学习形式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以党员个人自学为主,集中学习时间一般每月安排一次,培训时间每半年一次。

4、 党组织对专(兼)职党务工作者的教育培训,每年至少集中培训一次。

5、 党组织每年召开一次党员民主生活会,组织党员通过学习教育、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整改等形式,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增强党员意识。

6、 党组织要建立党员活动室,配备电教设备和党报党刊,使党员学习教育有场所和学习内容。

7、 上级党组织要对党员学习教育培训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并纳入党建目标管理考核内容。

8、 党员学习教育培训情况要纳入党员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党组织对党员学习情况每年检查1—2次,检查情况作为党员目标管理考订和民主评议党员的依据。

七、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1、 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是一项正常性工作,每年进行一次。

2、 评议内容:坚持从严治党原则,对照《党章》及有关规定,按照上级要求和部署,评议党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挥情况。

3、 评议程序:学习教育、自我评价、民主评议、组织考察、表彰和处理。

4、 民主评议党员必须坚持党员标准,注重思想教育,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原则,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和党员先进性标准和创先争优要求进行教育评议、定格。

八、党务公开制度

1. 基本原则。党务公开要坚持实事求是,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不回避矛盾、避重就轻,内容真实、全面、具体。

2. 公开内容。按照依法公开、真实可信的要求,凡需要党组织班子集体研究决定的重大问题、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容易出现以权谋私、滋生腐败、引发不公的事项,除涉及保密的内容外,都要最大限度的向职工公开。包括:(1)党组织重大决策、决定、决议的酝酿、拟定、出台及落实情况、(2)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情况。民主生活会征集意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问题整改情况,领导干部述廉情况,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等。(3)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执行情况。(4)组织建设情况。党代表的推荐生产情况,党员发展情况,入党积极分子情况,民主评议党员、党费收缴情况等。(5)监督情况。违法违纪问题查处和信访监督情况,实施党内监督程序化、制度化的具体办法和措施。(6)有必要公开的党内其它事项。

3. 公开程序。按照“事前公开、征求意见、决策公开、民主讨论、结果公开、接受监督”的程序,将党务公开工作贯穿于党内重要事务的酝酿、决策、实施的全过程。党组织在讨论决定事项、制定目标任务之前,要充分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利用党员大会、党小组会等载体集思广益,形成初步方案,经讨论后,将最终结果向社会公开。 4. 公开时间和形式。党务公开要突出时效性,常规性工作、重大决策、目标任务常年公开,阶段性工作完成后及时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重大事项经上级党组织审批后公开。根据内容不同可采取会议公开、公告公示等不同的公开形式。只适宜在党内公开的,要通过党内有关会议、文件、通报等形式进行公开。 5. 监督与考核。将党务公开工作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搞好公开公示,要聘请监督员,及时了解职工的反映,为认真落实党务公开制度提供基础保障。

九、党内监督制度

1. 党组织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监督的主要内容:(1)遵守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危害中央权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决议,决定及工作部署的情况;(2)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的情况;(3)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情况;(4)保障党员权利的情况;(5)密切联系群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情况;(6)廉洁自律和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 2. 党组织实施监督的主要方法:(1)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党组织应每半年检查一次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情况。(2)党组织要按规定召开每年一次的民主生活会。(3)党组织经常了解掌握干部职工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情况,及时反馈,并提出意见。(4)半年召开一次党员大会,听取本单位行政负责人通报主要工作情况。(5)按规定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听取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情况。(6)对党员违纪案件认真调查核实,协同有关部门严肃处理。(7)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

十、党员谈话诫勉制度 1. 诫勉谈话对象。(1)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思想退化、偶尔参与宗教、封建迷信活动,造成一定影响的党员;(2)在大是大非面前原则性不强,与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行和违法违纪现象作斗争不够坚定的党员;(3)宗旨观念淡化,不关心职工的疾苦,虽有帮助他人的能力和条件,但不愿意带领职工共同进步的党员;(4)在思想道德方面有不良反映,造成一定影响的党员;(5)无故不参加党组织活动,连续三次以上的党员;(6)无正当理由,不按时足额交纳党费,连续时间满三个月的党员;(7)不带头履行公民义务,造成不灵影响的党员;(8)不能正确行使党员权利,参与集体上访,造成一定影响的党员。

2. 诫勉谈话要求。(1)具体负责诫勉谈话的人员应提前通知被诫勉对象,约定谈话具体时间、地点及有关要求;(2)党组织委员会及负责人要根据被诫勉对象存在问题的性质和认识问题的态度,提出整改的具体要求;(3)诫勉谈话时要有专人做好记录。 3. 诫勉谈话内容。(1)向被诫勉对象指出其存在主要问题和应引起注意的有关事项。(2)对被诫勉对象存在的错误进行批评教育,明确整改期限和要求。(3)帮助被诫勉对象明确努力方向,制度整改措施。 4. 诫勉谈话工作的管理。党组织要安排专人负责了解被诫勉对象的整改情况,对诫勉谈话之后有所改进,表现较好的党员,党组织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无明显转变的党员,党组织应提出具体处理意见。诫勉谈话有关资料由党组织保管,作为考察考核干部、党员的依据。

第9篇:初中教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

初中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是保证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机制,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教学常规管理的有序化、规范化是学校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的有力支撑。为使初中学校教学管理走上更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特制订《长寿区初中教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

一、教学常规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一)基本任务。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科学、高效、和谐的教学秩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研究并组织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挥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基本内容。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课程、教材、实验室、教研组、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学生学习规范等教学制度和基本建设的管理。

(三)主要环节。

1、教学准备, 2.课堂教学 , 3.作业批改辅导, 4.教学评价, 5.教学研究,6.工作总结, 7.行政管理指导。

二、教学常规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明确责任,科学管理

(二)遵循规律,夯实措施

(三)强化研训,主动发展

(四)潜心管理,形成合力

三、教学常规管理中的几大环节:

(一)课前准备

1、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主要包括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备课组)工作计划、个人教学计划等。

(1)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要依据学校教学工作目标,统筹协调,对各年级、各学科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和相应的检查措施,对各项主要教学工作作出具体安排,作为各教研组和任课教师制定教学工作计划的依据。 (2)教研组(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应依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结合本学科特点,对本学期各项教研工作作出具体安排,经全组教师讨论通过后,于开学后一周内交教导处审定存档。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为计划执行的具体负责人。

(3)个人教学计划:由各任课教师制定,在开学后一周内完成。制定计划前,学校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标准,熟悉课程标准,通读全册教材,了解教材编写意图。充分估计到完成教学任务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拟定教学进度,提出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2、备课

(1)备课要求: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备好每一节课。备课要做到“五有五备”。“五有”即脑中有“标”、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五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A、个人备课:认真钻研教材,详细查阅有关教学参考书和资料;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选取适当的教学媒体;编写教案。

B、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进度和教学基本要求;探讨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探讨培养学生思维的方法;结合听课活动,进行评课;重点问题提交教研组讨论。

C、思改教案:教师把集体讨论的内容加以消化整理,在此基础上修改个人备课方案,提前写出完整的分课时教案,要求重点、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方法选择和过程设计恰当,作业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力争做到思想教育、“双基”训练、能力培养三统一。

(2)编写教案

A、教案的内容:教学目标要求(必须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方式(含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教法和学法指导;板书设计;有作业设计;教学反思或后记(总结本课或本单元教学的得失)。 B、撰写教案:教案要分课时、按上述八方面的要求撰写。教案不能过于简单(教学程序在150字以内的不算教案),不许用旧教案,不能以在课本、资料上写评注圈点为由而不写教案。复习课、练习课、习题讲评课都要有教案。 C、 检查教案:学校要完善教案检查制度,教案检查采取定期普查或不定期抽查两种方式,检查结果要实行定性评价,查后在末一节处注明检查结果,并盖教导处专用章。教案的质量主要看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以及目标是否达成,教学设计是否恰当,重点、难点是否突出,是否讲练结合,精讲精练。

(二)课堂教学

1、上课前,要复读一遍教案,进一步熟悉教案并作教前修改。

2、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教师必须按照学校的课程安排上课,不得随意调课和增减课时。做到在上课铃响前到达教室门口,巡视学生的准备情况,上课铃响进入教室,师生问好后开始上课,不准迟到,也不能拖课。

3、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科书,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

4、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要改革教学方式,营造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及时反馈、及时补偿,尽力使绝大多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都能实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获得成功感,尽可能减少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的缺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佳发展。

5、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要提在关键处,问在点子上,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尽量少用集体回答的方式。凡是有实验、操作任务的学科,要保质保量完成示范、实验操作任务。

6、在课堂上,师生一律使用普通话,语言精炼、准确、生动,语调和节奏有富有启发性和吸引力,板书要清楚,布局结构合理,能体现出讲课重点,不写错别字;教师要举止文明,做到仪表端庄、精神饱满、教态自然、大方,不准在教室内抽烟。体育教师必须穿运动服、运动鞋上课,严禁酒后上课。教师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7、做到“六严禁”: 一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能无故剥夺学生上课学习的机会;二严禁在学生中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信息;三严禁教师上课时接打电话;四严禁教师在课堂内做与本堂课无关的事及擅自离开课堂;五严禁综合学科课堂教学放任自流,应加强安全教育,防止事故发生。六严禁带着个人情绪进课堂。

8、活动课要纳入课堂教学,其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实际,并相对稳定;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符合以学生为主,教、学、做相结合的原则。

9、要加强课堂管理,上课前要检查学生出勤情况,上课时要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注意纠正学生坐、写姿势,随堂教师要负责督促学生认真做好眼保健操。要按时上、下课。

10、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查找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及其原因,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整合。学校每学期必须有详细听课计划与课堂教学检查评估方案,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每位教师每周至少要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每学期至少有一篇800字以上有一定深度的教学反思,在校内或网上交流,并存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

(三)作业与辅导

1、作业:(1)布置作业要明确目的性、计划性和层次性,作业要紧扣课堂教学或单元教学的内容,有利于加强双基,扩充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杜绝惩罚性作业。严禁随意性、杜绝大量重复和机械地抄写,严格控制学生课外作业量。(2)作业内容,教师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精选,既有基础知识又有基本技能的训练,避免机械重复性的作业。(3)教师对学生作业批改要及时、认真、准确、规范。错题要有纠正,典型错例要有记录,并在课上讲解。(4)认真及时填写作业批改反馈单,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对学生抄袭作业,迟交作业或不交作业现象要严加管教。(5)提倡面批、面改,使学生知道错在那里和为什么会错。(6)作业批改要有批注日期、等级和激励性评语。(7)每月检查一次作业批改情况,不定期抽查与检查相结合,并将结果公布。学校每学年可以组织不少于一次的各年级各学科优秀作业展评。

2、辅导:(1)辅导要有计划。各班要分别建立学优生和学困生花名册,认真做好学优生的跟踪培养和学困生的帮扶工作。要做好辅导记录。(2)辅导对象要有所侧重。(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3)辅导要讲究效益,要做到热心、耐心并且有信心,避免疲劳战。放学后不能留学生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时间不宜过长。

(四)教学评价

1、学生发展评价。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及时记录学生发展变化情况。

2、加强考试管理。各年级组应由教导处安排组织统一考试。平时考核,可由年级组长负责,随堂组织小考,杜绝随意性的考试。

3、主要课程每单元学完后都要有单元测验,及时检查教与学的效果;期末参加区统一组织的测评考试,统一安排,统一组织,统一时间、统一试题、统一评卷,并作好质量分析。

4、试卷以本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出题依据,既要考虑基础知识又要考查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的份量和难度要适当。

5、考试要严肃认真,要教育学生遵守考试纪律,严禁舞弊。

6、按统一的标准阅卷评分,批阅后要认真分析每张试卷,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讲评,并写好试卷质量分析,作好补救工作。

7、期末成绩的评定,不能只注重对最终学习结果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含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也应成为学习评价的重要依据,应严格按5:3:2进行评定,即期末考试成绩占50%,期中考试成绩占30%,平时成绩(含小考、课堂提问、作业、实验及平时表现等)占20%。

8、教师发展评价,学校每期对教师进行一次考核评价,按学校综合评价考核评价方案进行评价。

(五)教学研究工作

1、每个教研组每周不少于1小时的教研活动时间,教研活动要做到“四定”:即定专题、定内容、定时间、定主讲老师。教研活动应人人参与,学校定期进行专题性的研讨课、示范课、汇报课、展示课,听课教师要认真听课、认真评议,执教教师要认真准备、实践、总结。每次教研活动要有记录。不允许教师拒绝参加教研活动或拒绝接受教研任务的行为,教导处要精心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项教学、教研竞赛评比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2、各学科教研组要定期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市、区级骨干教师、高级教师要积极发挥专业引领作用,通过同伴互助、专业切磋和共同研讨,及时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促进同伴共同成长。

3、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参加校本研训活动。要保证研训的时间,每学期教师集中研训的时间不少于80课时,个人自学时间不少于100课时。每位教师一学期至少要读一本教改专著,每两周要写一篇读书笔记。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要上一节研究课或示范课,写一篇相关的说课材料及教案(有条件的教师可提供自制的教学软件)。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要撰写一篇教学论文,在校内或网上交流并存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市、区级骨干教师每学年至少要有一篇教学论文获得市级以上优秀论文奖或在市级以上教育杂志上发表。高级教师每年至少要指导

一、二级教师上好一节研究课。

4、开展以校为本的校本研训,以教学案例研究为主。要以新的课程理念为导向,以研究教材教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根本。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重点研讨课程实验中教师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在案例研究中要把学习、设计、行动、反思贯穿始终。

5、要求教师积极参加说课、公开课或研究课,每期深入课堂听课,校长主任带头听课。校长每学期不少于30节,分管教学的校长和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每学期不少于40节,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每学期不少于25节,其余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听课老师应认真做好记录,简单记下教学过程并写出评课意见。

6、学校领导不定期参加各组的教研、教学研讨活动。

(六)工作总结

根据教学计划开展的各项工作,期末要写好各类工作总结:每位教师要写好教学工作总结,班主任要写好班级工作总结,教研组长要写好教研组工作总结。

(七)行政管理

1、学校行政领导要努力做到深入一个班,联系一个组,指导一个年级,管好一条线。坚持好随堂听课与评课。

2、学校教导处每学期组织教学常规检查四次,第一和第四次为全面检查,中间两次为分学段抽查。全面检查或分学段抽查,都要在教师自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教师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学校要以教师综合评价成绩作为评选先进、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和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

在教学常规管理的实施中,必须端正教育思想,将教学思想的确立与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结果的评价统一起来;必须实行民主管理,强化激励机制,注重发挥全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通过教学常规管理的实施,进一步促使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实现教学管理的正常化、规范化、科学化。

上一篇:科技电子银行工作总结下一篇:统计报表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