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组织教学反思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体育课组织教学反思(精选12篇)

小学体育课组织教学反思 篇1

其次是教会要用善意的谎言来骗。就是要他们知道不管是什么组织都有它的纪律,人人都必须要遵守。要他们知道体育课是为了能让他们的身体得到锻炼,每个人都是班级的一部分,谁不遵守纪律谁就破坏整个班级的学习的环境。

小学体育课组织教学反思 篇2

关键词:体育课,组织教学工作,教学过程,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 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然而, 教无定法, 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怎样抓好小学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1 根据体育课之特点组织教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 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 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 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

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 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整队集合、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组织纪律、学生守则、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 教师要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 使要求变成学生自觉的行动, 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抓好体育课各个阶段的组织教学。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授课与训练、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 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 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 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 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 教师要抓住学生大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 采用趣味游戏, 如:“请你跟我这样做”, 或“反口令训练法”等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 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课中的重点部分, 教师应力求做到精讲多练, 语言生动, 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 如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游戏, 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 提高学习兴趣;结束部分。学生的情绪极易松懈, 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 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 保持学生兴趣, 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 同时作好课堂的小结。

2 根据教材特点组织教学

同一教材的组织教学。体育课中, 同一教材在不同课时中重复练习的难度要求是不一致的。如一年级投掷教材第一次课的要求是教会学生投掷方法;第二次则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投掷方法的基础上, 通过多次的重复练习,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投掷方法等, 每一次重复练习的难度都有所提高。对此, 教师在教学中对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如果每次都采用同样的组织教学方法, 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而分散注意。因此, 对于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 教师要根据“动型”规律逐步提高动作难度, 适当改变组织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面举的投掷一例, 随着课时的变化, 教师可采用“打靶”一类趣味性游戏或竞赛等, 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不同教材的组织教学, 小学体育包括田径、球类、技巧、武术、体操等多种教材, 不同的教材有其不同的特性。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材特点。

挖掘教材潜力, 将组织教学与教材特点有机结合, 改变传统中单一的千篇一律的组织教学形式, 要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的学习, 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教学效果。如田径教材的“跑”,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跑的特点, 运用竞赛、奔跑游戏等增加教材的趣味性。

3 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教学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 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 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同时, 一节课中, 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 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达到高峰, 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达到高峰。根据这一特点, 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新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有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具有竞争性、游戏性较强的内容, 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 要做好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的搭配, 尤其要抓住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组织教学, 以提高教学效果。灵活运用组织方法。针对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 在教学中, 教师的组织教学要尽量体现出“新、奇、活”的原则, 采用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 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 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一节课中, 教材之间的衔接, 传统的调队方法显得机械、死板、单一, 且容易出现散乱的状况, 而此时教师采用游戏或舞蹈等教法。进行衔接, 既会使学生感到新奇, 又会使教学活而不乱, 顺利过渡。

同时,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手势、眼神、语言”的作用, 即用“手势指挥, 眼神暗示, 语言激励”组织方法。“手势、眼神”是无声的语言, 具有其它组织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力分散开小差时, 教师用眼神暗示, 就会集中学生注意力等, 教师的语言激励要以表扬性、勉励性的语言为主,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体育课组织教学的基本方法 篇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然而,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怎样抓好小学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根据体育课之特点组织教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

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整队集合、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组织纪律、学生守则、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抓好体育课各阶段的组织教学。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教师要抓住学生大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采用趣味游戏,如:“请你跟我这样做”,或“反口令训练法”等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课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习兴趣;结束部分。学生的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同时作好课堂的小结。

二、根据教材特点组织教学

同一教材的组织教学。体育课中,同一教材在不同课时中重复练习的难度要求是不一致的。如一年级投掷教材第一次课的要求是教会学生投掷方法;第二次则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投掷方法,通过多次的重复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投掷方法等,每一次重复练习的难度都有所提高。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如果每次都采用同样的组织教学方法,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而分散注意。因此,对于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教师要根据“动型”规律逐步提高动作难度,适当改变组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面举的投掷一例,随着课时的变化,教师可采用“打靶”一类趣味性游戏或竞赛等,达到激趣的目的。

不同教材的组织教学,小学体育包括田径、球类、技巧、武术、体操等多种教材,不同的教材有其不同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材特点。

挖掘教材潜力,将组织教学与教材特点有机结合,改变传统中单一的千篇一律的组织教学形式,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学习,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如田径教材的“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跑的特点,运用竞赛、奔跑游戏等增加教材的趣味性。

三、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教学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同时,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达到高峰,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达到高峰。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新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有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竞争性、游戏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做好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的搭配,尤其要抓住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灵活运用组织方法。针对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的组织教学要尽量体现出“新、奇、活”的原则,采用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一节课中,教材之间的衔接,传统的调队方法显得机械、死板、单一,且容易出现散乱的状况,而此时教师采用游戏或舞蹈等教法。进行衔接,既会使学生感到新奇,又会使教学活而不乱,顺利过渡。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手势、眼神、语言”的作用,即用“手势指挥,眼神暗示,语言激励”组织方法。“手势、眼神”是无声的语言,具有其它组织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力分散开小差时,教师用眼神暗示,就会集中学生注意力等,教师的语言激励要以表扬性、勉励性的语言为主,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体育课教学反思 篇4

洛阳市宜阳县赵保乡郭凹小学 赵海刚

我们现在一直提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那么体育课、活动课是我们首先应当考虑的。体育课既能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还能通过锻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下面结合我的亲身感受谈几点看法;

第一,教师要规范自己行为“以身立教”,所谓“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可见学校教育的直接体现者是教师。所以教师的仪表、体态、语言、示范、风度、气质对学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十分显著的,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人格,教师本身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拼搏向上的精神。

第二、教师要规范学生行为。

课前、课堂上怎样遵守纪律、放学、集合时怎样做。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

第三、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恐惧心理是小学生体育课上较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如何在体育课上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克服恐惧心理树立信心。学生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多进行鼓励,肯定。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体育教学训练中的积极情感培养尤为重要。平常多向学生传授一些跳跃的知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最后还应教给学生会进行合作交流。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认可学生在练习时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让学生把自己真正地看成是集体中的一员,自己的成绩得失是与集体融合在一起的。让学生之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使情感得以升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的发展。教师方面。首先,现在我们的一些体育工作者教学方法单调、枯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自身示范,学生跟着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也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目标单一和不自觉偏爱。学生之间有个体的差异。而个别体育教师在教学时无视这一差异,对分腿腾越一味地不分层次地同一标准,单一要求。这样容易使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长期遭受失败的困扰,再加上教师偏爱技术动作完成较好的学生,使得余下那部分学生自尊心受到打击,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练习动作时产生畏惧情绪。另外还要注重学生心理训练,练习前可引导学生调整放慢节奏深呼吸,做一些放松的小游戏,通过教师语言的诱导缓和稳定学生情绪,使学生练习时进入一种积极情绪,利于动作的学习与掌握。

第四、体育课要能培养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在困难面前勇敢拼搏,在克服困难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实现心理的自我调控。体育课教学,教师要遵循由易到难逐渐加大难度的原则,教学中,要从难从严要求,培养学生克服客观困难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与主观困难,如疲劳,小病,不愉快情绪等作斗争,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注重提高竞争意识,发扬团结合作精神,逐渐养成健全的人格。

小学体育教学有效的组织形式 篇5

第八次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师生是课程的主要开发者而不仅仅是忠实的执行者。课程实行三级管理,使得广大的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具备了课程开发的广阔时空。特别体育课改更是鲜明地提出,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的选择。在这种背景之下,一种崭新的体育课的组织形式“友情分组”便应运而生,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在理解中起航——抓住契机,努力创新。

我们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并不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要保持“扬弃”的态度:既要传承传统体育教学中有价值的东西,又要清醒地发现它的不足。如,传统体育教学中,要么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组织形式,因为一上课就“放羊”;要么组织形式就非常固定、单

一、呆板,不管年级高低、人数多少,一律采用四列横队或八路纵队。因此,第八次课程改革对一线的体育教师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要抓住有利契机,立足校本,努力创新:研究从脚下做起,创新从点滴开始。于是就开展了六年级体育课应用“友情分组”的研究。

实际上,所谓友情分组就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创新的一种体育课堂组织形式。具体地说,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性别、感情、家庭住址等因素自愿组成的一种有利于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学习小组。小组人数一般在2—8人之间,经过小组所有成员公推公选,选出组长,组内成员进行明确分工,组长和组员要保持相对稳定,至少半学期才可调整一次。严格说来,这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带有鲜明个人烙印的校本化概念,它的内涵还需要进一步丰富。

二、在航行中实践——立足平时,追求真实。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确定体育课堂是开展实验的主阵地。树立“教学之时乃是研究之时”的理念,寓研究于教学之中,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以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同时又适当拓展到课外,渗透到家庭。

(一)问卷调查,确定选题。

关于“友情分组”在体育课中的应用,以前也曾经尝试过,但不系统,没有上升到课题研究的高度来认识。为了稳妥和严谨,我们设计了问卷(内容见附件)。在六(1)、六(2)面向全体学生发放并全部收回。现对问卷中的主要数据做以下统计分析。

关于学科比较:喜欢体育的占94.6%,喜欢美术的占3.3%,喜欢音乐的2.1%,喜欢思品的占0%。为了尽可能体现公平,把小科目放在一起比较喜欢的原因一方面是孩子天性好玩,一方面可能是六年级学生压力较大,想找个释放压力的时空。

关于体育教学内容:喜欢球类活动的占90.2%,喜欢自由活动的占7.6%,喜欢武术的占1.7%,喜欢跑类的占0.5%。学生喜欢球类活动和我校长期开展“男篮女排”并把此作为体育课必修内容有关。几乎没有学生喜欢跑类,这是学生怕吃苦的表现,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因为田径是其他体育项目的基础。喜欢自由活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跟教学内容、教法以及小学生天生好玩等有密切关系。但不可否认,传统呆板、单一的组织形式也是促使学生想自由活动的重要原因。

关于体育教师类型:喜欢亲和幽默的占94.8%,喜欢严肃正统的占5.2%,没有学生喜欢另外两种类型的教师。这说明学生对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尽早、尽快建立。

关于对“体育差生”的态度:能积极帮助的占76.2%,冷落不理的占22.4%,笑话的占1.2%,讽刺挖苦的占0.2%。想帮助别人的学生还是主流,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冷落不理的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要引起重视。

关于组织形式:在“和好朋友组成学习小组,在教师引领下,发挥集体智慧开心地学习交流”一栏中“非常愿意”的占92%,“愿意”的占7.8%,两个班中只有一人不愿意。这说明教师要抓住课改的契机,开拓创新,因为学生强烈要求创新体育课的组织形式。

另外,通过课中、课后与学生的谈话以及室内课中的专题讨论,加之问卷调查,使我更加坚定地选定该课题进行研究。

(二)帮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明确分工。

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兴趣、特长、技术水平、亲疏程度等,本着自愿原则,帮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人数一般在2-8人,不提倡一人一组,也不提倡10人以上或更多人形成的小组,因为人少不能达到互帮互助的目的,而人多则不能很快统一意见又不便于管理。经过小组成员推选确定组长。组长一般是组织能力强,群众基础好,体育成绩又比较出色的学生担当。组长是全组的最高领导,主要职责是带领、组织全组成员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地开展活动。根据每组的实际情况,对组员也要分工:负责资料收集、负责提醒课堂常规、负责活动安全、负责组际间协调……我还特别规定:小组及组长一旦确定,要保持相对的稳定,组长至少半学期可调换一次,但必须要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同意;组员调整至多一学期一次,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学生同意,且要报体育老师批准。最后,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个性化的组名、口号和奋斗目标,这样,准备工作就全部就绪。

(三)改变评价方法。

评价成为了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瓶颈。新课程的评价不仅滞后,而且如何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也众说纷纭。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评价对象。在学习过程中,不评价学习个体,只评价学习小组。树立“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观念,把个人的成长和小组的壮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成绩好的学生主动帮扶后进生,同时使后进生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集体主义荣誉感,自觉上进,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2、改变评价内容。根据每个小组学习的实际情况,提供多项考核内容供小组去选择。此举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由“害怕体育考试”转变为“我要展示”。

3、注重评价实效。关注过程性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在教学过程中多以语言或表情进行及时评价,效果比较显著。如:不由自主地、发自内心地鼓掌;点头;微笑;竖大拇指;拍学生肩膀或凝视;皱眉等。把这种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比奖励“大拇指、金杯、金苹果”等实物评价既简单易行,又有效果。

(四)培养问题意识。

本研究的主要背景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而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与我校“十五”主课题《小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培养途径的实验研究》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和动力;还有,传统的教育教学,单调枯燥的组织形式,长期的教师直接给结论,学生单纯地进行“听—看—记—练”的方式,导致学生懒得思考,依赖性很强,问题意识淡漠,甚至“无意识”:教师不教,学生就不会做。因此,就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突破口,来开展本课题研究。

1、对体育“问题意识”的理解。

学生在体育练习中,常常意识到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带有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又驱使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考,不断提出新问题。我们把思维的这种问题心理品质就称为体育问题意识。通过理解,不难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学习的动力。

2、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体育“问题意识”。

首先,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一个人思维具有活跃性和深刻性的表现。当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与本人已有认知结构或已掌握的运动技能矛盾时,主动地问一个人“为什么”时,思维才算是正式启动,有了这种思维品质,学生就能在各种体育练习中不断质疑、主动探究;其次,有利于“思”“练”结合,在思考中练习,在练习中思考,在不断的交替中获得成功和愉悦的情感经验;再次,是激发学生体育动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少年儿童天生就有爱提问和乐于探究的心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抓住契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3、怎样培养学生的体育“问题意识”。

首先,营造氛围,创设宽松适宜的环境,让学生“敢提问题”。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亲其师、信其道”同时,鼓励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其次,设臵问题情境,教给方法,让学生“会提问题”。一是“榜样法”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如投擦板球,教师引领学生去思考:①要想把球投进,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②结合自身情况,哪些问题须马上解决?③小组的同伴会给你哪些建议?从他人身上你能学到什么?二是 “设疑法”,又叫“示弱法”。在练习过程中,教师以“弱者”的姿态出现。请同学们帮忙,看哪组同学对老师的帮助最大?还以投擦板球为例,师用不同的方式投篮:力量太大或太小;角度太偏;球不旋转;出手太慌忙等,请学生找原因。最后,及时评价、充分肯定,让学生“乐提问题”。对于提出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对大家学习有较大帮助的,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浅显的,价值不高的,也要肯定这种精神,但要适当给予建议,既保护了积极性,又要使之清醒地意识到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五)进行分层教学。

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要视差异为资源并充分利用,挖掘其积极因素,因势利导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更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问题。通常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分层教学。

1、所有组学习同一内容,但进度由各组自己掌握。如学习高手三步上篮,目标是每组每人跑篮三次,但须有两次高手投篮进球。达标的组就有较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打比赛,也可以玩自编的游戏。不能达标的组规定的时间练习规定的内容,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甚至没有。

2、不同的组练习不同的内容。学习如登山一样。设臵不同的难度小组,在一个小组完成了一个较低难度后,就可以进行较高难度的练习。激发更多的组,所有的学生向更高目标自觉攀登。还以三步上篮为例,由低到高设臵为:原地拍球接三步上篮——运球接三步上篮——运球过人接三步上篮——传球、空切、接球三步上篮等。

3、组际间要进行互动互助。让做的好的组全组进行展示,增强荣誉感,让学生增强对成功的体验;还要让做的好的组的成员做“小老师”分散到各组中去指导,指导别人的过程,既是帮助别人的过程,既是帮助别人的过程,也是自身提高的过程,更是团结互助的过程。

这样,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间、组际间的差异资源,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和课堂效益的目的。

(六)正确处理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小组自主探究的关系。

传统组织形式下的体育教学,也有教师指导。指导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教师指导过细过多,乃至包办代替。学生毫无创造性,老师叫干啥就干啥;另一种是教师指导过分宽泛,缺乏针对性,甚至放任自流。学生想干啥就干啥。(也就是经常说的“放羊式教学”)采用 “友情分组”,由于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欲望强烈,如何处理小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践积极寻求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和平衡点。确定一个原则,采用三种方法。具体得说,确定一个原则,就是“充分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的原则。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会”的不指导;经过小组成员之间合作能够解决的不指导。采用三种方法,或教师的有效指导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在关键处指导。这个“关键”是指技术关键和学习关键。如在学习运球过人时,当运用体前变向过不了人时,就要寻求新的技术突破,让学生经过尝试失败后,教师就要及时指导介绍新的技术动作:胯下运球。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练习,胯下运球总是做不好,不是球不能顺利通过胯下,就是球通过了而后面的手接不住球,学生的学习热情骤减,这时教师就要加强指导,指出关键是“反弹球”并加以示范。二是在易错处指导。学习蹲踞式跳远时,学生的起跳大都是错误的,不是双跳双落,就是单跳单落,这时教师就要挺身而出,加以指导。而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去探究,越探究,越容易形成错误印象就越糟糕。三是在整组都解决不了时指导。先是由其他组来帮助解决,若还是解决不了,教师再加以指导。

(七)开展“新闻早知道”和 “开心时刻”活动。

利用“友情分组”组员之间团结紧密和分工明确的优势,创造性地开展“新闻早知道” 活动,弥补室内理论课不足的弊端,平时室外实践课渗透体育基础知识,加快新知更新的速度,让学生收集新的体育新闻并在体育课上交流,各组之间要开展评比竞赛;另外,传统组织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开公开课时整理放松就跳一段舞蹈,当然是在音乐伴奏下进行,至于是否达到放松目的,那就没人管了;要么就是没有放松。新课程要求学生身心放松,因此就尝试开展“开心时刻”的活动,让学生课前收集笑话或体育笑话,下课之前约3—5分钟时,争相讲给大家听,达到身心放松之目的。课前在组长的监督下填好《信息收集卡》。为了体现公平和便于评比,须填上收集者姓名和组名.。

三、在实践中收获——激发参与,提高效益。

经过一段时间的扎实实验,整体上,我们感觉在六年级开展友情分组的应用研究,是可行和有效的。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初步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浓。

从社会角度来看,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人总是喜欢与自己熟悉的人,亲近的人聚在一起,少年儿童更喜欢与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玩。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友情分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每一个参与活动的学生都有可能体验到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功。实际上,运动参与就是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可以培养和发展对运动的兴趣,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甚至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运动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运动参与和学习兴趣就象一对孪生兄弟:对某个项目感兴趣了,你就会积极参与;你对某个运动项目很投入,技术提高很快,就会有更多机会体验成功和愉悦,你的兴趣就会更浓。从而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学生想运动了,会运动了,当然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就会提高,甚至还渗透到家庭,现在就有一部分家长开始喜欢篮球和排球,继而喜欢参与一些体育活动。

(二)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

以往的体育课中,学生不需要提问题:因为练什么,如何练都是老师规定好的,甚至是规定死的;学生也不敢提问:“含金量”太高的问题提不出来,太浅显的问题,提出来又怕被大家笑话,太无关紧要的问题,老师不仅不屑一顾,甚至还要挨批评。这样,长此下来,学生不会提问了,导致问题意识淡泊,甚至是问题意识丧失。自从在体育课中尝试应用友情分组以后,学生的问题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具体表现在:

1、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由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喜欢直接给予,告诉或直接呈现答案,而喜欢自己先去思考,先去尝试。

2、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由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学生在自主探究而不能立即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不是急着问老师,而是充分发挥小组的智慧,小组成员集中在一起,出谋划策;若还找不到答案,组际之间还可以进行合作。即使最终找到了,老师还不是直接告诉答案,仍然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不断地给一些提示,引领学生逐步地去解决问题。

3、提高了学生自我诊断的能力。由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学生会主动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或相关的问题,学生就具有一定的自我诊断的能力,会利用以往的方法和经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和经验还可以在组际或全班进行共享。

(三)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互助氛围形成。

在友情分组的探究过程中,合作可谓无处不在:组员之间,组际之间,师生之间。团结互助的氛围已经形成,体育课堂凸显浓浓的人文关怀,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消灭“差生”,共同进步。

消灭“差生”,这决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是一个我孜孜以求的且已经初步实现的令人感动的目标。这也算“教育公平”在体育课层面上的一种尝试吧。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差异不等于差生,我们通过友情分组的形式,充分发挥了全组学生的集体智慧,视差异为资源并充分利用,达到共同进步之目的。团结互助的氛围已形成,一位同学在学习某技术时处于落后位臵或遇到较大困难,他(她)决不会孤立无援,同组的其他同学会伸出热情的双手,无私地进行援助。有强大的后盾支持,他(她)还会害怕吗?还会没有信心吗?作为被帮助的同学,在克服困难、顽强进取的过程中,不会觉得自卑、无助、害怕、而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驱使自己要以实际行动为小组争光,这种内驱力是克服困难的真正动力。还有,前文已有叙述,特有的评价方式:只评小组,不评个人;只有差组,没有差生。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谁愿意成为拖小组后退的人,哪个组又愿意成为差组?

2、扭转“常规”,齐抓共管

体育课常规,内容非常多。但就“带规定的器材”和“穿规定的运动鞋”两项,就会令人头疼,每堂课处理这类问题都要耽误一些时间。自从进行友情分组以后,体育课堂常规得到根本性的好转,甚至好得有点出奇和超乎想象。即使是进入“冬锻”以后,每堂课除了球,还要带跳绳和毽球,几乎没有人忘带一样,穿运动鞋的事就更不用说。此大好局面得益于两个方面:采用整体评价。一人不好,全组受 “罚”:男同学向女同学鞠躬,女同学向男同学鞠躬(这一招效果非常显著);全组每一位同学向大家唱一支歌(不得重复);二是各组自想办法,有的采用明确分工,有的采用轮流提醒,有的采用组长告之,有的还采用组内警戒等,齐抓共管,人人参与,把遵守课堂常规看成大家的事而不是个人的事,效果非常显著。

(四)和谐意识增强,新型的师生关系初步形成。

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学校来说,就是构建和谐校园;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构建和谐课堂。由于在体育课中尝试友情分组,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包括学生之间,学生与小组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小组之间。和谐意识的增强,更加促进构建和谐课堂的建设步伐,新型的师生关系初步形成。

这种师生关系的 “新”表现在“平等”与“民主”两个方面。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包括语言温柔,态度温和以及蹲下来与学生说话等外显行为,更为主要的是要把学生作为“人”来对待,作为活生生的、发展中的、潜力无穷的生命个体来看待,这样就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在具体实践中,有层次地扮演三种角色①技术顾问。学生在平时练习和活动中,争论的焦点或最感困惑的地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规则问题:什么是违例,什么是犯规,包括犯规尺度的把握等。二是技术问题:如何提高命中率。如何保证既能抬头,球又不被别人抢断;如何使对垫垫多;学习蹲踞式跳远在空中为什么不能做“蹲踞”姿势等。教师首先要肯定、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欲望。其次要引导。一般不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作一些提示,让个人思考、小组讨论;迁移一些旧知,让他们温故而知新。②合作伙伴:完全融入到学生中间,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同思同练同乐:设臵不同梯度的练习,让学生来挑战擂台;与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组成小组,去挑战其他小组或班级的高手;参与学生的讨论,真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愉悦地接受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等③知心朋友:不仅要解决“过程与方法”的问题,更要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包括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成长中的烦恼、家庭中令人困惑的矛盾等,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才会把你当作知心朋友。

民主的师生关系。“民主”就是不能“一言堂”,有许多事情多和学生商量; “民主”就是不能“一刀切”,要留给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一方面师生协商教学内容:《课标》要求,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为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根据大家的意愿,协商确定教学内容,一般是在开学初进行。涉及到某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也可依据教学进度、内容难度、学生意愿作适当调整。另一方面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对于师生协商确定的教学内容,小组有权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步骤、学习程序等。

(五)积累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到拓展。

以前的体育课堂教学,重技能训练,轻基础知识,有限的几堂室内课,又上得极不正规,导致学生体育基础知识严重匮乏,甚至连篮、排球场的长和宽是多少?亚运会、奥运会每几年举行一届等基本问题都说不清楚,更不要说“青春期的营养,锻炼与卫生” “怎样才算身体好”“怎样预防煤气中毒” 等与身体和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在体育课中进行友情分组的尝试之后,深深地理解体育知识也要注重积累的道理。深入开展“新闻早知道”和“开心时刻” 的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学生体卫知识面变广、视野变宽。这种“化整为零、每课渗透、紧扣时事” 的方式很受学生欢迎。每到交流时,学生争先恐后,欢呼雀跃,教师还适时请一些同学复述、最后还重点强调,确保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学生在轻松、愉悦、欢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使体育卫生的基础知识变得更加夯实。与此相关联的,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有所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沉着、冷静、果断)等有明显提升。

四、在收获中思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一)友情分组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但不一定是最好的组织形式。也许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后续研究中,将侧重于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对于其科学性、有效性及是否具有推广价值作一验证。

小学体育教学反思 篇6

一共为大家找了四篇范文,敬请参考,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一、体育《障碍跑》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设计的,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课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合作、创新意识,活动效果很好。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小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发展有显著的特征:活泼好动,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但因心理发展不均衡,注意力不集中,兴趣容易转移。因此,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唤起学生的情趣,丰富学生的感知,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时时产生新鲜感,寓乐于教学中。本课中,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积极的指导者和评价者。例如,在障碍跑活动中,教师不直接将障碍摆好,而是让学生自由发挥来摆障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潜能。在拼图游戏活动中,当有两组学生的创编缺乏创造时,教师给予他们的是鼓励和支持,最后给予了他们表扬。

二、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本课障碍跑的设计中,主要针对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范文网 )在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前,通过简单的讲解,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创作”思路,给学生以创作“原型”,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们根据各自对教师指导的不同理解,以及器材的利用程度不同,创编出不同的障碍。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和谐氛围

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并不是“放羊”,教师的指导与引导是必要的。本课中,我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尽量使整个课堂教学自始至终充满着活力。

二、《蹲距式起跑》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蹲距式起跑》,在教学中,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谈一些认识:体育本是一个来自于游戏,发展于游戏的学科,本应受到学生的喜爱。但令人遗憾的是有许多学生在接触了一段体育课后,就发现现实中正规的体育课和他们头脑中一种欢乐的、玩的体育课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了。当然,体育课是教育,应有一些较正规的教学内容。

转换教师角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节课上,我大胆地做了师生角色的转换,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做课堂小主人的特点。教师则是指导者,参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过程的帮助者。整个40分钟,学生去参与课堂上的问、谈、议、实践,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学生的自我练习。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体现了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

体育课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体现学生为主体,确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发挥 主观能动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 积极主动学习,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反思

游戏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传统游戏的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方面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动武”;也有失利组的学生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层场心理而退出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最终使学生化“沮丧”为“振奋”,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任何人从事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同样,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也难免会遇到挫折。便如,在一场班际拔河比赛中,因教师发现一名外班的学生参与了某班的比赛,故大声斥责,结果使该班的学生转移了注意力而导致失败。这种由于决心书外因素造成的失利使学生难于接受,情绪非常恶劣。对于这种意外事情的发生,教师要主动地向学生说明真相,讲清道理,充分肯定他们的实力,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并提供再赛的机会。同时还可以通过我国运动员参加世界大赛出师不利的典型事便来教育学生,使学生了解任何比赛都可能存在一定的意外,包括裁判不公等,培养学生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从而增强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力。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要素。良好的性格对于学习具有重要影响,而人的性可知与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期,我们应当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乐于交往,兴趣广泛,与人和谐相处和积极进取。如在体育分组活动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不愿参与活动,只是坐在一旁观看或四处走走,询句为何?大都强调客观原因。经深入调查才得知是因性格孤僻而导致不合群。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亲自出马,带领不合群的学生一起参加小组活动,指导小组活动方法,并在巡视中不时地过问该小组每个成员的活动情况,及时表扬小组成员取得的成绩,使不合群的学生增添信心、融入群体。此外,还可创设两人合作的游戏比赛,让这类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与同伴打成一片。这样日积月累,持这以恒,就能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性格。

四、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反思

游戏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传统游戏的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方面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动武”;也有失利组的学生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层场心理而退出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最终使学生化“沮丧”为“振奋”,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任何人从事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同样,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也难免会遇到挫折。便如,在一场班际拔河比赛中,因教师发现一名外班的学生参与了某班的比赛,故大声斥责,结果使该班的学生转移了注意力而导致失败。这种由于决心书外因素造成的失利使学生难于接受,情绪非常恶劣。对于这种意外事情的发生,教师要主动地向学生说明真相,讲清道理,充分肯定他们的实力,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并提供再赛的机会。同时还可以通过我国运动员参加世界大赛出师不利的典型事便来教育学生,使学生了解任何比赛都可能存在一定的意外,包括裁判不公等,培养学生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从而增强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力。

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组织的创新 篇7

一、有针对性地做好体育课前准备

要上好课, 必须在课堂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这是上好课的基础。比如说, 小学体育教师在授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 做好备课工作,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如性别差异、身体状况差异等, 与体育项目的特点结合起来, 对要进行的体育课综合设计, 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体育教学。室内体育课与室外体育课的备课有很大的差别, 要区分开来。室外体育课以新体育课程的总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为出发点加强组织教学。而室内课是丰富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为主要目的, 让学生知道体育锻炼的好处、如何锻炼等知识, 是打牢体育基础的重要途径。小学体育教师要认真研究各种类型小学体育课的特点, 合理运用教学设备, 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小学体育教师要科学进行场地器材的准备。体育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 精心搞好场地器材的准备工作, 力求场地安排图形化、器材布置卡通化, 突出儿童特色,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比如, 在“小青蛙找家”游戏时, 可以在操场上画上一条小溪, 布上水草、荷花、小鱼等, 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吸引力。

二、科学有效地组织体育课堂教学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既有教师的参与指导, 又有学生的参与学习, 还要有合理教材内容, 三者结合起来, 加上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 体育课堂就会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整体, 形成一个动态的、良性发展的活动大舞台, 这样, “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就会得以实现。如何抓好小学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是关系到小学生是否服从组织全身心学习的关键一步, 体育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参与活动, 通过多种练习, 实现体质的增强与思维的发展, 通过大脑的思考与身体的参与, 感受体育活动带给他们的不同体验, 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改进, 来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所以, 体育教师要根据室内外授课的特点, 科学地组织教学。

体育课堂通常是分为几个阶段的, 教师要把这几个阶段结合起来, 科学合理地分配时间、内容, 运用灵活的组织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 把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起来, 积极性调动起来。上课前, 体育教师除了备好课外, 还要巧妙布置好场地器材, 了解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为上课作好准备。在上课开始时, 要根据所教的内容做好一般性准备活动与专门性的准备活动, 让学生达到一定的兴奋状态, 可以采用小游戏等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 游戏时间不必过长, 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就可以了。在基本部分要把握课的重点实施教学, 留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 少讲或者精讲, 语言简明生动有趣。在结束部分, 不要忽视学生的放松活动练习, 要把学生兴奋的情绪慢慢缓解, 达到上课前水平, 恢复体力, 保持学生的兴趣, 并做好课堂的小结。

三、利用学生的身心特点调动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关于如何组织小学体育教学 篇8

体育课都是室外进行,大范围的活动场所要求老师对学生的教学组织要合理。要抓好体育课各阶段的组织教学。

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教师要抓住学生大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采用趣味游戏,如:“请你跟我这样做”,或“反口令训练法”等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课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习兴趣;结束部分。学生的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同时作好课堂的小结。如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自觉地参与学习呢?

学习兴趣是指对学生活动所具有的爱好和追求的心理倾向,它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可见,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如何使课堂教学兴趣化呢?

导入课堂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导入,它好比一场戏剧的序幕,要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诱发出最佳的心理状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创设最佳的教学情。我在导入课堂时(课的开始准备部分),无论从场地的布置、学生活动的队形、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手段的形式等方面,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时内容,因地制宜的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新颖的外界条件。有时的场地采用的是多方位或半园形的、梯队形的、五角形的、馬蹄形的、梅花形的等不同常规的场境设计,给学生一种好奇、新颖的感觉。热身活动时,有时采取否定上位的自由运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一起一会儿自由练习、一会儿小组结伴练习;有时安排在音乐的伴奏下,师生一起自编自舞、或模仿各种动跳跃的随乐活动和无拘无束的唱游等。这种组织方式既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了学生的练习激情,达到热身的效果,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课能顺利进入运动技能状态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安排练习时要有趣味,练习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优化练习设计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一环。单一的练习乏味,使学生厌学,因此,练习设计要尽量做到多样化,趣味化。在前滚翻练习时,我安排了自练、互练、小组组合练以及互比、互评的交替练等方法,其间教师则运用精讲示范、恰当点拔、分层要求和整体提高等方法进行指导。这样的练习安排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同时,一节课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分达到最佳,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达到最强,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分达到最好。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新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有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竞争性、游戏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要做好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的搭配,尤其要抓住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组织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一节课中,把准备部分(热身)设计为:开放式教学,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相互合作、交流等。克服传统的慢跑、集队、做操。把基本部分(传授知识、技能)教学设计。

任何一个教材的学习,教学效果的好坏,除了学生的基础和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的环境,条件等因素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优劣对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将产生着直接的至关重大的影响,因此,在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对象,教材、任务的不同,具体地选用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体育课内容的多样化必然要有多样的组织形式。小学生对新异的事物最容易接受,他们不喜欢那些一成不变的东西。因此,上课的形式应该力求生动活泼、变化多样。例如,过去我们较多地使用一种听口令做动作的形式,如做操、排队、行进、集合等。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这种形式的过多使用,就会使体育课显得非常呆板,孩子的活动兴趣也会随着口令声逐渐消退。其实,除了听口令做动作外,我们还可以选择听音乐做动作,听语言做动作,跟随老师一起做动作或是大家集体做动作等形式。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一项创新活动的完成,必须具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为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及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等。比如教材的安排要体现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以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精神待等方面的提升,获得成功和愉快的体验,使他们能热爱体育,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还可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完善人格,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并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同时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

小学生年龄小,以无意注意为主,尚未形成自觉的学习意识,学习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外部的刺激。多媒体极具图文声像效果,这与静止的教材、黑板与枯燥的讲解相比,更加富有趣味性,更加切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征与认知规律。动听的音乐、精彩的画面、直观的图像,更能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激起小学生内心强大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意识更强烈,更加富有动力,使学生全程参与到活动训练中来。如在学生进行相关的动作训练时,我们可以采用播放一些极富节奏感的音乐,以音乐来愉悦学生的耳朵,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与畏惧心理,使得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激起学生内心积极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态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原本枯燥的训练中来,这样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体育教学反思 篇9

“同学们,谁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吗?”(改变过去一上课老师首先宣布课的内容,而设置一个问题,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经过了短暂的沉默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风上由空气对流形成的。”我满意的给予肯定,接着告诉大家,“今天老师要把空气‘装’起来,让大家来玩一个‘追泡泡’的游戏。”老师便从事先准备好的口袋里,取出一支玩具“泡泡枪”,一扣扳机,从枪口喷出许许多多的肥皂泡来,学生们兴奋的追逐着;老师让四个小组长和老师一样,拿着泡泡枪,向操场的四周喷射。在阳光的照射下,七彩的肥皂泡,满空飞舞着,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满场地奔跑着、扑打着、嬉笑着┄┄学生们玩得正有趣的时候,我又让事先准备好的塑料袋,把泡泡“装”起来,只见奋力地把泡泡“装”在塑料袋里。(有趣的活动,使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准备活动,)

“同学们,空气的没有阻力?”我向学生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学过自然的学生轻而易举回答了老师的提问。“今天老师要让大家利用空气的阻力练习快速跑。”老师取出一只塑料袋,帖在胸前,做着快速跑的示范动作的,塑料袋帖在胸前纹丝不动。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分散开来,朝着规定的方向,各自独立地进行着尝试、体验着快速跑的感觉。有的学生在跑动练习中塑料袋总是滑落下来,我让大家帮他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塑料袋会掉下来呢?”适时组织学生分组尝试、体验、讨论寻找答案。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回答:“速度慢下来的时候,空气的阻力作用就小了,塑料袋就掉下来了。”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解决学习中困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巡回观察中,我提示大家“用前脚掌着地”、“注意两臂前后摆动”、“跑直了,上体稍前倾。”只见塑料袋掉下来的次数越来越少,而学生学习积极性却越来越高,最后,老师发挥了比赛的杠杆作用,把学生练习快速跑的热情再一次推向了新的高潮。

“塑料袋不仅可以练习快速跑,还以用来做其他游戏和活动吗?”学生们立即散开来动脑筋去尝试,一个个金点子闪亮登场了:有的同学吹鼓了塑料袋,打起了排球、踢起了足球;有的学生把塑料袋套在脚上玩起了“两人三足”的游戏┄┄

小学体育篮球教学反思 篇10

目前,小学篮球教学正面临着以下问题。其一,现代竞技篮球运动的技战术及规则都发展到了极高的水平,对参与者的身体、心理、技战术素养以及场地器材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其二,当下小学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状况、技术技能水平、体质健康状况及参与时间,都很难适应现代篮球的学习要求。其三,《标准》对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对教师课程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现代竞技篮球的技战术等内容直接编入教材,并分解到小学各水平段进行教学,无论对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无论对规则的理解还是场地器材的要求都有相当难度,教学也往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难以顺利进行。

小学生尤其喜欢篮球游戏,他们打篮球实际上是参与篮球为载体的各类游戏和竞赛活动。学生打篮球、参与篮球游戏与竞赛,其主要目的是进行游戏活动,在集体性玩耍中展示自我能力和水平,从而娱悦身心;而次要目的是在学练技能、技巧中体验运动乐趣,以及结伴交友和锻炼身体。

小学篮球教学既要重视其技战术教学实效性,又要积极思考教学内容与形式的趣味性。小学的篮球教学要将篮球技战术进行游戏化处理,对已有活动性游戏进行必要的选择和改编,并一定要进行相应的分层配套开发。选择和创编篮球活动性游戏,要体现其层次性、简易性、趣味性、竞赛性、娱乐性和健身性;要尽量采用小场地和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并简化其规则和要求。

小学体育教学反思的意义探讨 篇11

一、强化“教学反思”能够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

调查发现,很多体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虽能做到重视备课、认真上课,但对于课后的教学反思,却是马马虎虎,有的甚至不写。即使写也是敷衍了事,很简单的写出“好”、“一般”,根本不考虑好在哪里?为什么会好?爱迪生曾经说过:“很多生活中的失败是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当他们放弃努力时,距离成功又是多么的近。”实践表明,通过反思教学实践中的练习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检查和记录备课中的疏漏,能使以后的教学更具有合理性和针对性。同时,及时的总结经验与教训,有助于自身教学经验的积累,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最终促进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促使教学向最优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强化“教学反思”有助于教者教学经验的积累

在平时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总会有令我们感到满意的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闪光成功的教学举措,如自然有趣的开场白、直观生动的示范、适时巧妙的设问、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与众不同的场地器材布置、师生交流的精彩发言、练习过程中学生独创的学习方法、练习环节中的学生情感表现等等,都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因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突如其来的灵感”、“智慧的火花”,总会突然而至,悄无声息,若不及时反思捕捉,便会烟消云散,难以恢复。因此,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可当堂记录,课后及时反思,日后再进行整理归纳。时间长了,所积累的经验就会越来越多,教法也会越来越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也会实现较大的飞跃。

例:一位教师教学“跨越式跳高”一节内容时,由于事先不了解学生的体育基础,就简单讲解了一下动作要领,做了一次完整示范后,就让同学们开始练习,当时因横竿的高度设置的不尽合理,致使好多同学动作掌握的不尽如人意。课后仔细反思,如果在课中设置四个不同高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跳跃的高度进行自主练习,这样既能给学生增加了选择空间,又能使他们在自己能力和技术所及的高度上进行练习,不断体验其成功的乐趣,从而提高自己的跳高技术和学习的自信心,克服对跳高横竿的畏惧心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三、强化“教学反思”能够推进学校科研水平的发展

小学体育教师的教科研选题大多数都来自于教学实践,只要我们能对日常的教学进行密切关注,就能很轻松地获得研究的素材。实践表明,学校体育科研水平的发展建筑在每一位体育教师业务能力提升之上。通过教学反思,体育教师所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我们进行科研论文撰写的原始材料,也为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依据。具体做法:(1)整理。即要求教师定期把课后小结按“得”“失”“感”“悟”四个模块进行分类,并把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反思,统一摘抄、装订。(2)应用。即将课后小结中发现的问题、收获的感悟、成功的举措,及时充分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去,通过教学活动加以验证,而不应高高挂起。(3)勤动笔。体育教师在实践运用的基础之上,加上自己的理论反思,这时就可以动笔进行体育论文的创作。论文中可着力畅谈自己的教学收获,阐述清楚自己的观点,总结提炼教学体会,要注重一事一议,切忌假、大、空。笔者相信,只要我们能坚持勤思考,多动笔,用不了多长时间,一篇篇教学案例,一篇篇教学论文,将能从我们的笔下创生,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经验和教科研能力也一定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四、强化“教学反思”更有利于体育课程资源的深入开发

教学实践表明,要深入开发课程资源中的诸如人力、物力等资源,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后能进行及时详细的深入反思。如,笔者教学广播操时,虽然自己辛苦地讲解动作要领,但总是有那么一部分的学生学不会。苦恼之时,忽然想到了学生资源的利用。于是就让学生之间互相教练,让他们作示范、当小老师,没想到他们完成的效果特别好。通过这一教学举措,我深深地明白了在我们的体育课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有体育特长学生的骨干作用,如此才能极大地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总之,没有反思,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反思,就没有飞跃。老师们常说:“一个人或许工作20年,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只有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更新,才能不断地改良教学策略,最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周绍清.课后小结有感[J].中国学校体育.1984年05期

小学体育课组织教学反思 篇12

议长

教大部分体育老师注重体育课堂上教学环节的设计, 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学的总结和反思对教师业问题却缺乏反思和总结。殊不知务水平的, 提高课后反展的一种更为重要, 有效手段它作为促, 正越来越受到学校进教师业务能力发思学中的反思对教师和广大教师的重视。专业成长谈点浅见本文就小学体育教。在一丰富自己、在反思中积累自己, 在积累中小文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我国教师学瑞+崔著反思名心”的成长公式理学家林崇德。无论是前者还是也提出“教学过程体思是娟后者, 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都可从中得到一个结论:反育1后反思.是一种对教学过程的自我回反思有利于教师经验的积累。味课, 教过对教学活动中蕴含着自我诊测, 自我提升的功效的方法和手段的反。思通, 学检查和梳理备课中的疏漏, 使以后的教中会有这样的感受学更具科学性和实, 某节效性。课上得特别顺大部分老师都的平手, 某节课上得特别别扭时习惯于将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失如果教师在作鉴败及。时记录记得一次, 某位老师上“前滚翻就能给以后的课堂提”的公供借用位开课, 学, 生也都掌握了动作要领从动作示范到要领的讲解, 参与兴都很到

致很高。但到了训练时, 学生争先恐后, 挤成一团, 场面特别混乱, 课堂近乎失控。老师很尴尬, 下课后大声训斥学生

不配合, 煞了课堂的“风景”。其实, 这样情形在平时的教学中是经常遇到的, 当学生的热情被激发起来后, 为了避免活动过程中的混乱和无序, 教师必须及时调节和控制学生的情绪, 这样才不会导致“乱成一锅粥”的情形。然而这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显然缺乏这方面经验的总结和积累, 遇到这种情况手足无措, 结果造成课堂局面的失控, 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

2.课后反思有利于教学经验的升华。进行课后反思, 可以将平时教学中的点滴感受及时总结、升华, 上升为经验。它能使教师在形象、直观、具体地教学中发现长处, 摒弃短处, 及时发现问题, 找出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重新审视教材和学生, 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如耐久跑教学历来是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是令体育教师感到棘手的教学项目。我在进行耐久跑的教学时发现, 如果让学生在运动员进行曲的音乐中进行练习, 学生的兴趣便很浓厚, 运动的持久性也变得很强。于是, 我将这一发现进行了整理、完善, 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多次实践,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自己也收获了一定的心得。

3.反思有利于提升学校体育工作的科研能力。体育教师在多年的工作中, 积累了丰富的心得, 但是教师如果对这些经验不善于总结, 提炼, 这些宝贵的心得只能停留在浅层的经验上。而如果教师在平时做个有心人, 注重对经验的积累, 能及时将其上升为理论, 再用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 则会大幅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比如, 人们在平时体育教学中发现, 体育课堂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利用其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 还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于是就提出了德育体育, 通过在体育课堂渗透德育内容, 不仅发挥了体育课堂的德育效果, 还有效地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益。如果教师不注重对这些经验加以归纳, 那么将会有更多有价值的东西不能得到推广和运用, 从而造成一种资源的浪费。

二、反思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它既是学生获取体验, 不断发展自己的过程, 也是教师自我提升的过程。因此, 教师有效地进行反思, 才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1.重视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不强, 评价水平也较低, 他们更多的是依靠教师对其进行评价。因此, 体育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他评, 将其与教师评价结合起来, 建立良性的评价体系,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种方式, 既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更能使教师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 完善和改进自己。

2.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写课后反思是为了发现课的长处, 总结课堂教学中的缺陷, 以求更大的进步, 千万不能将它流于形式或将其看做负担。相反, 教师更应将其视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 一种心灵感悟的记录。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记录问题时要言之有据、客观真实, 切忌东拉西扯, 言之无物。另外, 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正确对待课堂中的亮点和缺失。比如在体育课时, 因为防护措施的不当导致了学生的意外伤害, 教师就应客观实在的反思自己的失误, 只有充分认识到问题存在的根源, 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注意纠正, 避免重复发生;反之, 对存在的失误回避或轻描淡写, 不但对其经验的积累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毫无意义, 而且更易导致类似事件的发生。

3.建立反思档案。定期重温和整理反思档案, 一方面可以让教师汲取以往课堂上的得失, 及时补救, 另一方面, 更能使教师练就发现的慧眼, 从而使教师捕获每一节课的闪光点和不足。因而, 适时回味, 不断总结反思档案, 意义重大。

上一篇:理清发展思路下一篇:春季运动会加油稿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