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组织管理制度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境卫生组织管理制度(共8篇)

环境卫生组织管理制度 篇1

一、卫生管理组织构成: 卫生管理组织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二、卫生管理制度:

1.餐厅卫生制度:

①.餐桌椅整洁,地面清洁,玻璃光亮,有公共痰盂和洗手设施。

②.要每天清扫两次,每周大扫除一次,达到无蝇、无蜘蛛。

③.不销售变质、生虫食品。

④.小餐具用后洗净、消毒、保洁。

⑤.服务员穿戴清洁工作衣帽,工前、便后洗手消毒。

⑥.点心、熟食必须在防尘防蝇玻璃柜内销售,坚持使用清洁的售货工具。

⑦.服务人员工作时禁止戴戒指,手链,涂指甲。

2.食品仓库卫生管理制度

①.食品仓库实行专用并设有防鼠、防蝇、防潮、防霉、通风的设施及措施,保持运转正常;②.食品应分类,分架,隔墙隔地存放,各类食品有明显标志,有异味或易吸潮的食品应密封保存或分库存放,易腐食品要及时冷藏、冷冻保存;

③.建立仓库进出库专人验收登记制度,做到勤进勤出,先进先出,定期清仓检查,防止食品过期、变质、霉变、生虫,及时清理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

④.食品成品、半成品及食品原料应分开存放,食品不得与药品、杂品等物品混放; ⑤.食品仓库应经常开窗通风,定期清扫,保持干燥和整洁;

⑥.工作人员应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保持个人卫生。

3.食品销售卫生制度

①.销售定型包装食品商标上应有品名、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存期(保质期)等内容,进货时向供方索取食品卫生许可证和卫生监督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单复印件,严禁购销产品标志不全或现售现贴商标的食品;

②.销售食品必须无毒无害,禁止出售变质、生虫、掺假、掺杂、超过保存期和其他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规定的食品;

③.出售直接入口的散装食品应有防蝇、防尘设施,使用工具售货及无毒、清洁的包装材料,禁止使用废旧报纸包装食品。货款、工具分开存放,所用工具班前应彻底清洗消毒;顾客使用的餐具必须保证消毒和清洁。

④.从业人员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并做到:不留长指甲、长头发、长胡须,不戴戒指,不涂指甲油,操作时不吸烟;

⑤.吧台内严禁落地存放食品,严禁乱堆、乱放食品及其他杂物。

4.食品采购、验收卫生制度:

①.食品采购必须索证、登记和检查验收。

②.采购的食品原料及成品必须色、香、味、形正常,不采购腐败变质、霉变及其他不符合卫生标准要求的食品;

③.采购肉类食品必须索取兽医卫生检验合格证明及定点屠宰证明;

④.采购酒类、罐头、饮料、乳制品、调味品等食品,应向供方索取本批次的卫生检验合格

证或检验单;采购进口食品必须有中文标识;

⑤.采购定型包装食品,商标上应有品名、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存期(保质期)等内容;⑥.食品采购入库前应由库管人员进行验收,合格者入库储存,不合格者退回。

5.除害卫生制度

①.操作间及库房门应设立高60cm、表面光滑、门框及底部严密的防鼠板;

②.发现老鼠、蟑螂及其它有害害虫应即时杀灭;

③.发现鼠洞、蟑螂滋生穴应即时投药、清理,并用硬质材料进行封堵。

6.卫生检查制度:

卫生管理人员应每天进行卫生检查;各部门每周进行一次卫生检查;单位负责人每月组织一次卫生检查;各类检查应有检查记录;发现严重问题应有改进及奖惩记录;检查食品加工、储存、销售、陈列的各种防护设施、设备及运输食品的工具,冷藏、冷冻设施,损坏应维修并有记录,确保正常运转和使用。

7.从业人员体检、培训制度:

从业人员上岗前必须到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体检单位进行体检,本单位专兼职食品卫生管理人员对员工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发现五病患者及时调离;未取得体检、培训合格证明不得上岗;从业人员体检、培训合格证明应随身携带,以备检查。

8.餐饮业卫生管理档案制度:

有专人负责、专人保管;档案应每年进行一次整理;档案内容:卫生申请基础资料、卫生机构、各项制度、各种记录、个人健康、卫生知识培训、索证资料、餐具消毒自检记录、检验报告等。

9.餐具用具洗消毒卫生制度

①.专人负责。

②.洗消间大小必须与经营规模相适应。

③.设有洗、刷、冲三个水池,并有标志。

④.热力消毒设施要充足,餐具做到每餐一消毒。

⑤.有密闭的餐具保洁柜,数量要充足。

⑥.不适宜热力高温消毒的茶餐具,药物消毒要有固定场所(间),要按消毒药物有效浓度

环境卫生组织管理制度 篇2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加快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组织获得了“爆发式”增长。大部分研究都将其作为实现中国公民社会的可能性与必由之路,认为其作为“第三部门”对中国社会转型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部分研究者指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也有助于理解当前中国社会的多元治理问题。

随着社会组织发展的不断推进,一方面是宏观政策上的不断鼓励。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一直在推进“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而“社会协同”的主体和基础是社会组织,培育社会组织健康成长成为实现“社会协同”的重要前提。整个社会对社会组织的发展持较为开放和宽容的态度。而另一方面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依然面临各种困难,自主性不足。制度环境的多重性性使得社会组织的行动逻辑和方式呈现复杂化态势,正确认识这一发展现状需要对中国社会组织发展所面临的多重制度环境所形成的约束与机会进行全面分析。

一、两种基本理论取向:“多元主义”还是“法团主义”

现有对社会组织的研究,理论取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多元主义视角之下的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发育为导向进行论述,一类从法团主义(corporation)1着眼。公民社会理论强调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公共领域的开放以及自由民主的想象;而法团主义则关注党与政府通过制度环境的构建和各种控制策略的运用(张紧跟,2012),强调国家对于社会组织发展的限制和调控,以及对中国当前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探讨。

(一)多元主义:中国市民社会发育的可能

查尔斯·泰勒(1991)认为市民社会至少包含三层面的含义,(1)就最低限度的含义来说,只要存在不受制于国家权力支配的自由社团,市民社会便存在了;(2)就较为严格的含义来说,只有当整个社会能够通过那些不受国家支配的社团来建构自身并协调其行为时,市民社会才存在;(3)作为对第二种含义的替代或补充,当这些社团能够相当有效地决定或影响国家政策之方向时,我们便可称之为市民社会。这三个层面的含义不断递进,并成为社会自主性生成的必由之路。1990 年以后,政治学界将市民社会界定为国家与个人之间的一个具有公共性质的社会作用领域(戈登·怀特,何增科,2000),汉语也随之将“市民社会”转译为“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领域,在这一领域由同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成,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而社会组织的发展则被认为是公民社会的重要“结构性要素”之一(何增科,2000)。在现代社会,通过公民社会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社会生活的逐步形成,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技能也会相应提高(高晓红,2004)。

这类大部分以市民社会为蓝本,将其作为中国未来的发展路径,并在此基础上,讨论社会组织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许多学者将中国社会组织的迅速发展作为中国市民社会兴起的有效路径。然而这些研究往往忽略了中国的具体情境,西方发展的经验乃是在自由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建构市民社会、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政治民主化。这一认识向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投射,强烈地暗含了对西方实现政治现代化的道路具有普遍有效性的预设(邓正来,1999)。这些研究往往过于宏观,无法触及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根本。

(二)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组织与国家的关系

由于在当代中国并不存在“不受制于权力支配的自由社团”(邓正来,2009),因此西方化的公民社会理论在中国一开始就面临着深层的解释困境。这使得许多论者放弃市民社会的理论模式,转向“法团主义”理论模式来解释转型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在法团主义者看来,国家与社会是一个和谐的有机体,二者没有截然清晰的界限,在宏观结构上呈现出不是分立而是多边合作、混合角色及相互依赖的发展形态。陈家建(2010)认为法团主义与中国社会现实有许多契合之处:传统社会里地方的自治性很强;新中国的共产主义体制造成国家包揽一切,将社会纳入政府的掌控中的情形;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使得精英的延续性很强;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政府仍然掌控着主要资源,虽然产生了许多新兴的经济社会团体,但各种社会团体为了自身发展仍然要倚靠政府,所以出现了迅速发展的社会群体与国家相联合的现象。而这些特点和要素也往往成为论者分析和判断当前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趋势及其与国家关系探讨的基本原因。

法团主义模式强调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和制度化整合,以及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合作与功能性组织的垄断性。在中国的相关研究中通常选取工会、妇联等官办社会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忽略了社会领域中存在的与国家权力缺少明显制度化联系的大量民办社会组织。同时,法团主义强调的是组织化的利益表达与国家的协调和整合,这也不太符合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

二、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研究

在以上两种理论范式之下,社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被简化,社会组织与国家的关系被线性化,无法深入了解当前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制度环境。与宏大理论论述不同的是,许多一般化研究开始关注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进而在此讨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结构视域下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研究:

(一)正式宏观制度———鼓励与约束并存

近几年,大力促进社会组织的发育已经发展成为了党和国家的重要治国战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十七大要求“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专章形式纳入“十二五”规划。1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一直是社会管理格局的内涵。十八大报告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法治保障”,而且将“社会管理格局”改为“社会管理体制”,并进一步指出要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近十年来,中国社会组织发育迅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在宏观上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发育的态度。

与宏观上的鼓励不同,在具体的社团管理办法中,社会组织的发展受到较多制度层面的约束,现有研究一般比较注重对“登记”和“管理”这两块政策的分析。从政策角度来说,过去很多年实行的“双重管理体制”,也就是社会组织同时要有两个“婆婆”:“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组织的发展。从2013 年开始逐步探索放开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四大类社会组织登记审批。除此之外,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行政管辖范围,也必须和社会组织的活动范围相一致。这样的“双重分层管理体制”实际上建立了一套“条块分割”式的社团管理体制,这也决定了中国社会组织发展“民间行为,官方背景”的基本特征。社会组织的活动领域也只能是社会和政府共同认可的“交叉地带”(康晓光,1999)。

对正式制度环境的研究,一般援引相关政策文件和法律条文,认为由于宏观制度框架上的瓶颈和限制,导致社会组织的发展面临很多困难,因而需要国家进一步释放社会空间,从而建立一种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的模式。在此基础上让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中国社会组织的走势。

(二)“非正式”制度———“隐而不显”的治理手段

与对正式政策制度环境的关注不同,研究者开始关注实践中社会组织发展中的制度环境。这些研究往往将国家视为“理性经济人”,认为国家(政府)会出于自身的需要和合法性,对社会实施全面有效的控制方式,这种控制方式是一种实际运作中的约束和限制。

1.国家主导

康晓光(2005)等的研究通过考察国家对多种社会组织的实际控制,提出了“分类控制体系”、“行政吸纳社会”等模式。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社会结构变迁可以被看成是国家建设“分类控制结构”的过程。政府为了自身利益,根据社会组织的挑战能力和提供的公共物品,对不同的社会组织采取不同的控制策略。这是一套国家利用“非政府方式”,在新的经济环境中,对社会实行全面控制、为社会提供公物品的新体制。贾西津(2004)也指出,国家在对于民间自我发展的社会领域予以限制,允许其在一定领域内存在、发展,并力图使其纳入国家控制范围;对于国家让渡的社会领域则放松控制,并使之逐渐与国家相分离。

顾昕(2005)等通过对专业性社团的分析,指出绝大多数专业性社团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形成的。虽然国家不再为专业性社团提供财务支持,但业务主管单位通过领导人选择有效地控制着专业性社团的活动。同时为了能够继续维持其垄断性地位,专业性社团大多也不积极寻求社团自主性的强化。范明林(2007)等的研究使用法团主义的理论视角,做了一系列的案例研究。并指出社团组织内部的运作受到来自不同政府条块关系的影响,而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于社团的职能定位这一问题的看法并不一致,从而导致社团“核心组织架空”现象的出现。

2.相互依赖

罗伯特·伍夫努提出了国家、市场和志愿部门的三部门模式。他指出在实践中,政府、市场和志愿部门的关系正变得日益模糊,并且存在着频繁的互动和交换关系,包括竞争与合作、各种资源的交换、各种符号的交易等,因此三部门是相互依赖的关系(田凯,2004)。江华等(2011)以两个金融危机时期行业组织政策参与的比较案例验证了其基于理性选择视角提出的、以“利益契合”为核心概念的分析框架,认为基于转型期国家所具有的主导地位和较高的自由裁量权、国家将基于其与社会的利益契合程度来决定究竟给予社会组织支持还是限制,因此“利益契合”更为强调国家———社会关系中国家的强策略性与低制度化特征,对于理解当前中国社会组织发展也更具有解释力。

这一类研究强调国家的“理性人”角色,将其作为拥有自身利益和理性的行动者,依照其自身的治理逻辑而生产出一套符合自身预期的制度。然而这些研究缺乏对政府内部具体分化和差别的关注,政府并非铁板一块,不同层级的治理单位往往有自己的治理目标,并生产出许多制度外的行动逻辑。这些具体的实践逻辑也同样构成了社会组织面临的制度环境,影响社会组织的行动逻辑和功能发挥。

3.微观制度环境———“碎片化”制度下的机会与策略

在具体实践中,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往往更为复杂,呈现“碎片化”的趋势,也就是说微观的实践制度环境很难简单地论述为支持或者约束社会组织的发展,研究者往往从这一复杂的制度环境中观察社会组织如何形成发展策略。

安子杰(Anthony J.Spires,2011)提出“偶发共生”这一概念,用以解释中国草根组织艰难求生的现状。包含两层含义:国家管治与政策实施呈现碎片化,法律和行政规定无法从中央到地方得到一致的贯彻执行;政府与草根组织之间呈现相互利用和相互怀疑的关系。草根组织希望提供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地方政府官员也希望打造政绩,避免辖区内的问题引起上级注意。在这样脆弱和偶发的合作关系之下,草根组织必须严格限制自身规模和活动范围,不能提出改革和民主诉求,也不能吸引过多注意,以免使地方官员的管治能力受到怀疑。这种关系尽管能够使二者同时获利,但绝非平等——政府时刻处于上风。他指出,“偶发共生”比法团主义更确切和清晰地诠释了威权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逻辑。

邓燕华(2008)对浙江的一个老年协会的研究中指出地方政府对社团组织的选择性管理为老年协会自主性的获得提供了发展空间,而老年协会连带性吸纳的功能增强了它在农村的权威及其在集体行动中的动员能力;地方政府虽然容易改变管理老年协会的动机,但老年协会的连带性吸纳功能却难以在福利供给模式不变的情况下被削弱。张紧跟等(2008)通过对广州业主委员会联谊会的个案分析,指出当前社会组织所采取的主要行动策略是非正式政治,这种非正式政治行动策略是在国家的底线控制与草根NGO的夹缝求生互动中产生的。整个行动策略的形成过程是通过回应不同政府部门和行动环节的制度预期,从而生成的发展策略,从而获得发展所需要的制度环境和社会资源。

这些研究关注到了不同层次、不同预期的政府部门,以及由此形成的更为具体的微观制度环境,关注社会组织在这一多重制度环境下所获取的发展机会。

三、总结

纵观现有关于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的研究,其理论前提和假设都集中建立在“国家—社会”的二分法或“政治社会—公民社会—经济社会”的三分法。这些研究大都注重宏观层面的制度描述,而缺乏实践层面上的具体论述。在以下几个层面上可以实现进一步的发展:(1)社会组织发展“碎片化”制度环境。社会组织面临多重的制度环境的约束,虽然在谈到中国社会发展的问题的时候都不可避免要对中国社会制度进行描述,但是这些研究一般都过于强调社会组织的正式制度环境,是一种简单和线性化的分析方式,缺乏系统的在实践中的分析去呈现这种复杂的、多向度的制度环境的分析。(2)微观制度环境对社会组织行为模式的塑造和功能发挥的影响。组织自身的功能定位是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的,这一制度环境不仅是“宏观鼓励,微观约束”大背景,同时还建立在与基层政府之间的互动之中。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微观制度环境是如何影响社会组织的功能发挥和发展逻辑的,这在现有的研究中都较少涉及。(3)社会组织在今天中国发挥的实际作用。大部分研究大都认为社会组织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正向意义,将社会组织大量发育的现实作为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可能性。虽然有涉及对中国社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的研究,但较少关注社会组织在具体社会实践中的功能发挥和作用。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组织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其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是宏观政策上的不断鼓励和整个社会较为开放和宽容的态度,而另一方面我们也依然可以看到社会组织发展空间和自主性不足。制度环境的多重性使得社会组织的行动逻辑和方式呈现复杂化态势。正确认识这一张力需要对中国社会组织发展所面临的多重制度环境所形成的约束与机会进行全面分析。

环境卫生组织管理制度 篇3

关键词:组织传播 新媒体 组织创新

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信息沟通保障。它们的传播具有不同的特点,二者在相互促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制约。

一、传播是组织的基本属性

组织的任何活动都伴随着信息传播,以至于我们很难说出一种与传播无关的组织活动。考察组织传播,也就是考察组织本身。

(一)组织与其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互动的过程,它包括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两方面

1、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信息输入,是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

2、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组织任何与外部有关的活动及其结果都带有信息输出的性质。主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活动。

(二)主要类型有

1、公关宣传。组织为了与其所处社会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而进行的各种宣传活动。

2、广告宣传。广告是一种以付费形式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的大面积宣传活动,也是社会 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广泛采用的一种信息输出方式。

3、组织标识系统宣传。(CIS)组织使用统一的象征符号系统来塑造、保持或更新组织形象的活动。

(三)企业传播的功能及类型

具体就企业而言,企业外传播具有树立企业形象、提高品牌忠诚度和竞争力的功能。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一种文化交流,是单向的文化输出。全面准确地对外展示、传播本企业的文化,最终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留下一个美好印象,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对外传播的途径有:企业文化的主动输出式传播;企业文化的示范传播;企业文化的交流合作。

企业传播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传播的载体可以分为:

第一,产品传播。即企业在生产和销售产品的过程中传播自己的企业文化。“一般而言,企业通常是以畅销产品为主流载体,让消费者在认识和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接受企业文化,并由此使得企业的品牌价值得到提升。”(魏杰等,2001)

第二,人员传播。通过企业领导者和全体员工的语言与行为等符号系统传播本国内公司的企业文化。

第三,媒体传播。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传播企业文化。

二、新媒体环境下,组织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一)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盛行,组织传播的方式、手段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平常所见到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外的新的媒体形态,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引入到媒体领域的技术及其传播方式。

新媒体实际不是媒体,而是一种新的传播介质和传播工具。具体如传统网络时代的即时通讯呼叫系统(IMS)、网络日志(BLOG)、以及社区 论坛 ( BBS ), 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微博、微信、APP等。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大大改变了组织的沟通方式、传播方式。

在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中,以新媒体为主的大众传媒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尽管近年来我国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方面有一定突破和创新,大众传媒对突发事件的报道空间不断增大,突出表现在对空难、矿难等重大事故的报道明显增多,灾情信息的公开传播也相当迅速及时,如对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河南、河北、陕西、山西、辽宁等地矿难,禽流感和奶粉事件等的报道。但在一些社会影响较大的突发事件的传播报道过程中,新媒体显示了它的强大优势。

尤其近年来,微博成为新媒体极具影响力的代表。

(二)微博是互联网的革命性变化

微博出现后,企业的直观感受是互联网上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而且信息无比丰富。微博上除了有企业和媒体发布的信息,还有生活者自身发布和传播的信息。这些信息中既包含对企业有利的信息,也包含对企业不利的信息;既包括与企业传播内容相关的信息,也包含对企业不利的信息;既包括与企业传播内容相关的信息,还包括生活者自身所感受的产品、服务等方面的信息。

具体就组织传播中的企业传播而言,紧紧抓住“微博”这一机遇,小米以低成本的“微博营销”而拥有广泛的粉丝群,是成就小米迅速扩张的重要原因。

传统企业如GE、ABB、碧浪等企业,也纷纷开通自己的微博,以鲜活的、有趣的、互动的形式吸引了大量粉丝,并且改变了他们在公众心目中严肃、传统、古板的形象。

了解新媒体沟通形态下大家普遍认为,小米在商业模式尤其是传播手段、营销手段上有很多“毁三观”的做法,所以造就了它现在的成功。在小米的内部管理中,一改以往企业开会讨论问题的形式,而是“不开会,甚至做出的决策都不发邮件,有什么事情就在米聊群里解决,连报销都在米聊截个图就可以了。”

新媒体时代,数字传播时代充斥着风险与挑战,也充满了机遇和期待,这种变幻莫测是一种魅力。直播时代和信息海啸的特点,使得企业作为生活服务者必须每时每记得迅速处理和分析海量的信息,发现危机,即时应对;挖掘机会(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东西,是这个行业的价值,也是做任何事的动力。——通用电气中国区公关总监李国威 ),动态传播;发现可利用的资讯,支持企业的整体发展。

微博的迅速发展首先让企业感觉到的是“微”机四伏。

“微”机首先是危机。

对中国的企业来说,2009年以后有很多企业遭遇到了微博之“痛”,一些企业开始设立专门的高管负责应对微博。但“微”机同时还是前所未有的机会。已有一些企业敏感地意识到这个人间中蕴藏的机会,但是却发现现有的管理框架和传播思路不能得心应手,或者根本无法应对这种变化。

三、组织需要改变现有的管理架构,充分发挥传播的价值

对企业而言,在新媒体环境下,危机随时可能形成,而传播随时要跟进,同时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

面对互联网的挑战,企业必须把传播提升到战略和管理层面,改变现有的管理框架,单独建立传播管理部门。

传播管理需要落实到企业的组织机制上,通过对传播管理的重新定位,调整现有的组织架构,提高传播管理在组织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其带来的价值,支持企业的整体发展。

然而对于传统行业来说,组织创新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原来由工业文明时代引进的组织形式已经失效了,但他们没有意识到;二是任何一个组织不管处于什么时代,随着时间的变化,组织必然会变得官僚、涣散和僵化。这是根本没有办法解决的,因为一个组织是很难自我改变的。

小米创始人雷军认为,相比互联网和工业时代,我们现在所处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有很大的改变,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就是速度发生了变化。第一,在互联网时代,你还可以慢慢做一件事情,有了好产品再发布出去,但是如今你的产品两三个月不被人所接受,可能就死掉了。第二,移动互联网时代生产者和用户之间的界限被打通了,现在有一种新的说法叫 “先进用户引导型创新”。这意味着组织要更贴近用户,不是从上往下,也不是平行关系,而是融为一体。过去的工程师都是闭门造车,小米的文化是工程师必须面对用户,必须在微博、论坛、线下等渠道与用户沟通。

小米把管理员工的权力从老板身上转移到用户身上。

移动互联网时代必然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要扁平化,每个部门要小巧且灵活。

参考资料:

[1]《创业邦》《李善友:向雷軍和小米学习组织创新》

环境卫生组织管理制度 篇4

一、卫生管理领导小组的组成组长:李永杰

副组长:杨丽琴

成员:张鹏

二、卫生管理领导小组的职责

遵守国家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严格执行各项卫生管理的规章制度,督促单位从业人员定期预防性健康检查,认真做好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强化监督检查,保证卫生管理制度和措施的落实。

单位名称:郑州濮艺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宾馆、旅店卫生管理制度(1)

1、申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亮证经营,按时复核。

2、保持内部环境整洁,室内无积尘,地面无果皮、痰迹和垃圾。

3、建立卫生管理网络和卫生管理档案,有卫生负责人。

4、从业人员每年进行健康体检和卫生知识培训考核,持健康证和培训合格证上岗,证件集中保管。

5、设置公共用具清洗消毒间,配置清洗消毒设施,消毒间做到环境整洁,物品摆放整齐有序,污染物品和清洁物品分开存放,标识明显,消毒间内不存放个人物品和与消毒无关物品。

6、被套、枕套(巾)、床单等卧具实行一客一换,长住客床上用品至少一周一换。

7、公用茶具每日清洗消毒。茶具表面保持光洁、无污垢、无油渍、无水渍、无异味。

8、客房内卫生间的洗漱池、浴盆、座便器每日清洗消毒,清扫工具分开,做到无交叉污染。无卫生间的客房,每个床位配备标识明显的脸盆和脚盆。脸盆、脚盆和拖鞋做到一客一换,用后及时清洗和消毒。

9、公共卫生间做到每日清扫、消毒、并保持无积水、无蝇蛆、无异味。

10、有防蝇、蚊、蟑螂和防鼠害的设施,经常检查设施使用情况。

11、对旅客废弃的衣物进行登记,统一销毁。

12、做好饮用水卫生管理,店内自备水源和二次供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二次供水蓄水池有卫生防护措施,蓄水池容器内的涂料符合输水管材卫生要求,做到定期清洗消毒。

13、加强自然通风,机械通风设施保持正常使用,空调器滤网和电扇叶片定期清洗保洁。

公共场所用品用具卫生管理、消毒制度(洗消间)

一、公共场所使用的用品用具及一次性用品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重复使用的用品、用具使用前应洗净消毒、按卫生要求保管,一次性用品严禁重复使用。

二、公共场所必须设有专用公共用具专用洗消间和洗消设施,并有明显标志。公用杯具、茶具洗消:严格做到在专用的洗消间清洗,按“一洗二清三消毒四保洁”的原则进行操作,保证消毒质量。毛巾布草、浴盆、脸盆、脚盆、拖鞋做到在专用洗消间洗消每客用后必须严格按照一洗二过三消毒的程序进行洗消,并做到一客一换一消毒。长住客人一周一换。

三、设有毛巾布草供应的公共场所必须设专用干净布草间(柜)和专用脏布草回收间,干净布草间内应设有带门专用布草柜,布草应分类存放。

四、公共浴室业的毛巾、浴衣裤,每客用后及时清洗消毒,对修脚工具、浴盆等公共用具做到一客一换洗、消毒。

五、理发美容业的毛巾、理发、美容工具做到一客一消毒;对头癣皮肤病患者使用专用理发工具,用后严格消毒。理发、烫发、染发、美容用的化学制剂、化妆品应符合《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的有关规定。

六、公共场所各类用品用具的运输应采用密闭方式进行,应分有干净和肮脏用品用具的运输工具和容器,并有明显标志区分。

七、公共场所的各类用品用具数量应配备足够能供周转用,一般应不少于满负荷量的三倍量。

八、公共场所的用品用具应符合《公共场所用品卫生标准》(WS205-2001)和相应各类场所的相关卫生要求。

九、公共场所内供客人用的各类食品用具必须符合《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

十、公共场所内用于用品用具清洗消毒的产品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卫生要求。

岗位卫生负责制及考核奖惩制度(管理人员学习存档)

一、负责人(业主)职责

1、对本单位卫生工作全面负责,建立健全卫生制度和卫生档案,配有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自觉接受卫生监督,按规定办理《卫生许可证》;

2、带领卫生管理组织对岗位卫生责任制执行情况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考核、检查评比,奖惩;

3、对卫生设施增添、更新以及重大卫生事件作出决策。

二、卫生管理人员职责:

1、负责日常卫生管理工作的实施和具体指导,参加对岗位卫生责任制执行情况的定期与不定期的考核、检查评比;

2、完成负责人(业主)交办的其他卫生工作。

三、卫生人员职责:

1、保持内外环境整洁,无积尘、无蛛网、地面无痰迹和污物,无卫生死角,采取消除苍蝇、老鼠、蟑螂等措施,垃圾、废弃物放入加盖的密封容器。

2、气候、空气质量、噪声、通气、顾客用具和卫生设施等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场内严禁吸烟,须有明显的“禁止吸烟”标志,设吸烟室(处),吸烟室(处)外不设烟灰缸。

3、经营符合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化妆品及顾客一次性卫生用品,设有消毒专间,配备消毒柜、清洗水池,公用茶具、毛巾做到一客一消毒,床上用具做到一客一换,长住旅客做到每周一换,理发美容用的毛巾与烫发、染发的毛巾分开使用,供应水果拼盘的应设置符合卫生要求的水果制作间。

4、烫发、染发场所应设有机械通风装置,影剧院每场次间隔不少于30分钟,歌舞厅营业时间严禁使用紫外线灯、滑石粉及有害健康烟雾剂。

5、从业人员须经卫生知识培训合格、持有效健康证明上岗;保持经常性个人卫生,做到勤剪指甲、勤洗澡理发,穿戴整洁工作衣帽。进行面部美容、理发清面时应戴口罩。美容前双手必须清洗消毒。

6、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应有禁止皮肤病人和传染病人进入的标识。

7、实行岗位卫生责任制,经理/负责人、卫生管理人员搞好自己职责范围卫生工作,岗位卫生责任制执行情况与职工奖金挂钩;

8、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每天的卫生检查,卫生管理组织每周进行一次卫生检查,对检查作好记载;

9、有经理/负责人带领、卫生管理组织每月组织一次卫生大检查,并结合平时情况,对各岗位卫生工作作出评价,职工对卫生工作作出重大贡献或提出卫生工作建议被采纳使用取得成效的,给予奖励。

从业人员个人卫生及评比制度(管理人员学习存档)

一、从业人员必须经过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取得“从业人员健康证”才能上岗工作。

二、从业人员每年进行一次体检,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期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公共卫生的疾病的,治愈前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

三、从业人员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遵守“五四制”,即勤洗澡、勤换工作服、勤理发、勤剪指甲。

四、工作时杜绝不良的卫生习惯,经常洗手,常剪指甲,工作场所不得吸烟,违反其中一项酌情扣除奖金。

五、每天搞好本职岗位卫生工作,如工作区域卫生不符合要求按情节轻重酌情扣除奖金。

六、下班前,要及时打扫卫生工作,如被检查人员发现未做好卫生工作,擅自下班,酌情扣除当事人奖金。

七、各区域工作人员按照制定的卫生制度,做好本岗位工作。由领班不定时对各区域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限期当事人改正。

采购、贮存及质量管理制度(库房)

1、质量管理部门要做好品种的审核工作。向供货单位索取加盖企业印章的、有效的卫生许可证、卫生检验报告单。

2、加强合同管理,建立合同档案。签订的购货合同必须注明相应的质量条款。

3、购进物品应有合法票据,按规定做好购进记录,做到票、帐、货相符。

4、采购的产品应有品名、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内容。

5、要有计划进货,先进先出,入库前有库管人员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入库储存,不合格退回。

6、仓库应分类保管,应保持库区、货架和出库清洁卫生,定期清扫,做好防火、防潮、防热、防霉、防虫、防鼠和防污等工作。

7、物品应离地隔墙10公分,各堆垛间应留有一定距离,堆放必须牢固、整齐。

8、仓库应定期做好清洁卫生消毒工作,每日进行防蝇、防鼠、防蟑检查和打扫卫生,每月进行一次消毒、杀菌,并作好记录。

9、非仓库员工不得进入仓库。进出仓库要换仓库专用鞋预防灰尘。

10、仓库内不得吸烟、喝酒、进食,不得存放与保健食品存放无关的私人杂物,不得存放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

11、质量管理部负责提出本单位的质量管理制度草案,经部门经理会议讨论并经总经理批准后下发。全体员工必须严格遵照执行。

12、以“诚信、质优、安全”为宗旨,一切经营活动必须遵循“质量第一、确保安全”的质量方针。

13、经理是本单位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质量管理工作负全面责任。全体员工要根据各岗位职责,确保公司质量方针的全面落实。

14、质量管理部每季度根据各部门、各岗位职责对质量方针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将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之一。

15、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各部门、各岗位必须在一周内查明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完成整改。

人员健康管理、培训制度(管理人员学习存档)

1、从事经营活动的每一位员工每年必须在指定的部门体检一次,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新录入员工、转岗员工上岗前须进行质量教育与培训,主要培训内容包括《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岗位职责、各类质量台帐、记录的登记方法等。培训结束后统一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岗。

2、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不得上岗工作。员工患上述疾病的,应立即调离原岗位。病愈要求上岗,必须在指定的医院体检,合格后才可重新上岗。每位员工均有义务向本单位领导报告自己身体情况,特别是本制度中不允许有的疾病发生时,必须立即报告,以确保其他人员健康安全。

3、应建立员工健康档案,档案至少保存三年。各级管理人员、经营人员及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维修、保洁、仓储、服务等人员,均应按《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根据各自的职责接受培训教育。

4、质量管理部负责制定员工培训计划,报总经理批准后下发实施。行政部门按照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全年的质量教育、培训工作,并负责建立职工教育培训档案。

5、培训方式以企业定期组织集中学习和自学方式为主,以外部培训为辅。任何人无正当理由,均不得缺席公司的培训,并应自觉完成学习计划。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制度

1、应成立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组长由主要负责人担任。一旦发生公共卫生事件,立即报告卫生行政部门。

2、本单位要承担对全体人员进行公共卫生安全自我保护及救助方法的宣传、教育、培训。

3、如有病人的情况应立即协助卫生机构救治病人,并及时送相关医院治疗。

4、保护好现场,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按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5、员工齐心协力,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保证公共场所正常的秩序。

6、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得隐瞒,缓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否则将依法追究责任。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制度(1)

(一)空调通风系统应清洗消毒
1、使用前的清洗消毒

(1)过滤器(网)应进行清洗或更换。

(2)空调箱内的表冷器、加热器、湿膜加湿器应消毒冲洗一遍。

(3)空调箱内的凝结水盘、喷淋室与加湿段的水槽应先用消毒液擦洗,再用清水冲洗。

(4)送、回风口和新风吸入口应消毒冲洗一遍。
2、使用中的日常清洗消毒

(1)过滤器和过滤网应每周清洗或更换一次。

(2)带回风的空调箱和新风空调机组应每周消毒清洗一次,消毒时空调箱的进出口风门必须关闭。

(3)空调箱内的凝结水盘、喷淋室与加湿段的水槽每天用水清洗一次。空调箱内其它功能段,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能有积水。空调机组、风机盘管的凝结水盘,应保证凝结水排放通畅,消除存水凹槽,有条件的每周喷雾消毒一次。

(4)空调房间内的送、回风口应经常擦洗,保持清洁。空调系统新风吸入口周围环境必须保持洁净。

(5)空调通风机房必须保持干燥清洁,严禁堆放杂物。

(6)严禁新、排风口短路。空调机房内的空调箱新风吸入口必须用风管与新风竖井或进风百叶窗相连接,禁止间接从机房内、楼道内和天棚吊顶内吸取新风。

(7)加强冷却塔与冷却水系统的清洗消毒,改善冷却水水质。当地卫生监督部门应对喷淋式冷却水塔的含菌量进行定期抽检。
3、关键部位的消毒方法

(1)空调箱的封闭消毒:可先用过氧乙酸薰蒸(用量为1g/m3)或用0.5%过氧乙酸溶液喷洒后封闭60分钟,再用高压水冲洗掉灰尘与残余消毒剂。

(2)风机盘管与房间空调器凝结水盘的消毒:可采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或0.2%过氧乙酸溶液喷雾消毒,也可在凝结水盘表面喷涂纳米级的SiO2或Ag203等抗菌材料。

(3)可拆卸部件的消毒:可用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15-3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

(4)不可拆卸部件的消毒:可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连续三遍,30分钟后用清水擦洗干净。

(5)消毒应安排在晚间进行,消毒后应及时清洗干净,保持通风,消除消毒溶液残留物对人体与设备的有害影响。

(6)从事空调系统消毒的人员,应经过毒理与消毒方法培训,正确使用消毒配方消毒。

(二)空调通风系统应获取足够的新鲜空气
  1、各空调通风系统的新风量不得低于30m3/p•h(每人每小时30m3),应最大限度地引入室外清洁的新鲜空气,加强通风换气。新风量达不到要求的空调通风系统,运行中应开启门窗,以获取足额新风量。
  2、以循环回风为主,新、排风为辅的全空气空调系统,应采用全新风运行,防止交叉感染。
  3、采用新风加风机盘管的空气一水空调系统,应按最大新风量运行。
  4、采用独立式空调器(机)的房间,运行中应开启部分外窗,当空调器(机)关停时应及时打开门窗通风。
(三)空调通风系统安全运行措施
  1、以下系统应停止使用:
(1)对既不能全新风运行,又没有对回风或送风采取消毒措施的全空气空调系统;
(2)既不设新风,又不能开窗通风换气的新风加风机盘管的空气—水空调系统;
(3)既不能开启外窗,又不设新、排风系统的室内空调器(机)。
  2、全空气系统以全新风方式运行时,应打开窗户,使空气从窗户中排出。当窗户无法打开或无外窗的房间可考虑开启排烟风机,同时应使排烟风机的排风量等于或略大于空调送风量。
(1)当空调机为单风机时(仅有送风机),应彻底堵死空调机内的回风口,使其无渗漏,保证空调机按全新风方式运行。若新风口面积不够,应设法增大新风口面积,或另增设新风口。
(2)当空调机为双风机系统时(一台送风机,一台回风机),应把回风通往送风的通道彻底堵死,把新风阀、排风阀彻底打开。若新风口、排气口面积不够,应加大面积或另增设新风和排风通道。

(3)全空气空调系统和新风加风机盘管的水一空气空调系统,在每天空调启、停的前后,应让新风和排风机多运行1小时,以改善空调房间空气流通。
(4)喷淋式冷却塔应通过提高排污量与增加补水量的方法,改善冷却水的水质,降低含菌量。
(5)有疫情发生时,空调系统的所有过滤器,应先消毒后更换。

棉织品送洗制度(库房)

1、必须与有资质的洗衣厂、店(具有工商营业执照)签订送洗合同。

2、洗衣厂、店用于棉织品清洗、消毒的产品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卫生要求。并有检验证明。

3、公共场所各类棉织品的运输应采用密闭方式进行,应分有干净和肮脏用品的运输工具和容器,并有明显标志区分。

4、应有送洗记录,并记录完整。

基本公共卫生组织管理制度 篇5

一、矿井实行闭式管理,门卫室出入口设在公司过磅房铁门处,其他出入口(含小路)一律进行封闭,严禁人员随意出入。

二、门卫室值班人员要24小时值班蹲守,不得离岗,在值班时间要佩戴好医用口罩。

三、有车辆、人员出入时,要对车辆及人员进行登记,并对入矿车辆进行消杀工作,登记时问清来由。

四、没有佩戴口罩或佩戴不符合要求时不得入矿,如有主疫情区人员一律劝阻不得入(返)矿。

五、门卫室值班人员对入矿人员按《企业外来人员信息统计表》或《阜田镇外地返吉返工人员信息登记表》进行操作并如实说明并填写相关内容。

六、返工、入矿员工必须填写《员工行程登记表》,在信息表上签字并承诺属实。

七、进入矿区后在矿区设定的宿舍隔离观察14天;在隔离期间不得离开隔离区。隔离期满后可解除隔离工作。

八、离开隔离区如有隔离人员,24小时进行看守,看守人员不得随意走动。

九、隔离期间应满足隔离人员的生活需求,要有单独卫生间一日三餐由矿食堂按标准统一配送,实行分餐制。

十、在隔离期间,要每天按要求进行体温检测,检测结果及时汇总并报矿主要管理人员。

十一、在封闭式管理期间各员工吃住在公司,不得外出

十二、地面值班安全员为健康情况检吮ǜ娴谝辉鹑稳恕

十三、每天上午7:30―8:30、中午12:40、下午18:00点由地面值班安全员检查矿井人员缜诩敖】登榭

十四、早检、午检、晚检一旦发现有人发热、红外线体温检测≥37.5℃或有流感样症状(流鼻涕、鼻塞、咽痛、咳嗽头痛、肌痛、乏力、呕吐、腹泻)等情况时,要立即报告矿主要负责人:吴XX,及时送往隔离室,并与XX县人民医院联系,送往医院就诊电话:120

十五、晨检、午检、晚检时间以外发现有可疑症状者,矿井职工有责任及时报告至地面值班安全员,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对其被举报进行排查,确定有第十四条所诉症状时应立即按规定隔离。

十六、坚持追踪及电话随访制度。如有各相关人员在院隔离治疗期间矿主要负责人要做到追踪了解病情变化及诊治蹩觯每天与保持联系。主要负责人要将患病职工情况及时报告村委会。

十七、实行疫情快报制度。地面值班安全员要将晨、午检情况汇总、筛耍如发现一例及以上病例具有流行病的流感样病例,或发生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需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谎报、瞒报、漏报要追宄相关人的责任。

十八、实行零报告制度,晨检、午检报告结束后,班安全员及时将全矿汇总、筛查情况报主要负责人,责人每天13:30之前向村委会和疾病防控中心报告职信息,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按照要求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即使没有缦中虑榭觯也要将报表填上“0”上报。

十九、如有重要事要外出,须写外出事由说明书,领同意后方交门卫室,门卫室负责人收到说明书后进行登载明外出事由、外出时间、外出地点。

环境卫生组织管理制度 篇6

一.卫生管理组织构成:

组长:总经理吴军

A区副组长:客房部经理熊敏

B区副组长:餐饮部经理李红梅

二、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卫生知识培训及个人卫生制度

(一)从业人员健康管理

1、新上岗的服务员必须先体检后上岗,取得体检合格证后,进行卫生知识教育,并经考

核后才能上岗。

2、服务员必须每年体检一次,并进行卫生知识培训。

(二)个人卫生管理

1、从业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进行卫生操作时应穿戴清洁的工作服,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及佩带饰物。

2、从业人员应有两套以上工作服。工作服应定期清洗,保持清洁。

三、公共用品用具清洗、消毒、保洁制度

1、供顾客使用的公共用品用具应严格做到一客一换一消毒。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用品用具;

2、客房清洗消毒应按规程操作,做到先清洗后消毒,使用的消毒剂应在有效期内,消毒设

备(消毒柜)应运转正常;

3、客房清洗的饮具、盆桶、拖鞋的设施应分开,清洁工具应专用,防止交叉传染;

4、客房清洗消毒后的各类用品用具应达到有关卫生标准的规定并保洁存放。清洗消毒后的茶具应当表面光洁,无油渍、无水渍、无异味,符合《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规定;

5、洁净物品保洁柜应定期清洗消毒,不得存放杂物;

6、客用棉织品清洗消毒前后应分设存放容器;

7、客用棉织品、清洁用抹布应分类清洗;

8、棉织品经晒干烘干后应在洁净处整烫折叠,使用专用运输工具及时运送至储藏间保存;

9、清洗消毒间应有明显标志,环境整洁,通风换气良好,无积水积物,无杂物存放;

10、早餐厅的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由单位负责人督导,服务员包干负责,明确责任;

11、厨房操作间和设施的布局应科学合理,避免生熟工序交叉污染;

12、各种饮具、用具(大小塑料菜筐、盆、帘子等)要放在固定位置,摆放整齐,清洁卫生,呈现本色。待食用的早餐食品应加盖防蝇、防尘罩;

13、厨师上岗工作时必须穿戴工作服、帽,上岗前必须先洗手和消毒。服务员上班不准带戒子、手镯,也不能涂指甲油。操作时不许吸烟,不得随地吐痰。

14、直接入口的食品必须使用工具,不得用手直接拿取食品;

15、厨房操作间配备消毒柜,使用的盆、碗、盘、碟、杯、筷等餐具都要实行严格的消毒制度,使用中的餐具必须每天消毒。消毒程序必须坚持“一洗、二清、三消毒”;

16、炊事工用具必须生熟分开,生、熟菜板应有文字标识。冰箱中存放的食品必须生、熟分开,有条件应将生食冰箱和熟食冰箱分开购置。冰箱要求清洁、无血水、无臭味,不得存放私人物品;

17、遵照卫生部门要求做好灭四害工作

四、卫生检查奖惩考核管理制度

1、自查由专职或兼职的卫生管理人员组织计划,分管领导带队,每月不少于一次,定期对

本单位从业人员开展卫生考核工作。

2、检查内容主要是服务过程中的卫生状况,是否按操作规程操作,并做好记录。

3、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对相应责任人第一次给予警告,第二次以后每次罚款20元并通报

批评:

1)健康检查合格证明过期,进行卫生操作时未穿工作服或工作服不洁的;

2)客用饮具表面不光洁、有油渍、水渍和异味;

3)供顾客使用的一次性卫生用品超过有效期、重复使用一次性卫生用品;

4)床上用品未能做到一客一换,长住客每周一换;

5)卫生间有积水、积粪、有异味;

6)客房未及时清洁或未按照程序进行卫生清洁;

7)防蝇、蚊、蟑螂和防鼠害的设施损坏未及时报告的;

8)地面有果皮、痰迹和垃圾的;

9)发现健康危害事故与传染病未及时报告的。

五、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及通风系统清扫管理制度

1、室外公共区域应随时保持干净整洁。

2、室内公共区域地面、墙面、门窗、桌椅、地毯、台面、镜面等应保持清洁、无异味。

3、废弃物应每天清除一次,废弃物收集容器应及时清洗,必要时进行消毒。

4、厨房操作间环境必须干净、整洁,每餐后清扫,保持整洁。门窗、沙窗无灰尘、油垢,玻璃明亮;墙壁、屋顶经常打扫,保持无蜘蛛网、无黑垢油污。灶台、抽油烟机、工作台、放物架等应洁净,无油垢和污垢、异味。

5、定期进行病媒生物防治,蟑螂密度、鼠密度应符合卫生要求。

浅论我国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发展 篇7

一、影响我国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发展的因素

影响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了解并分析这些内外部因素,是探讨企业环境管理的首先问题,可以为问题的发现及解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以政府因素为主导的外部因素

影响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管制、 金融与风险管理市场、 供应链参与者、环境其他相关人员以及人力资本市场。 其中,严格的政府管制是最重要的外部因素。 政府管制工作主要包括法律、政策。 通过法律增加企业的约束力,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通过政策引导则给企业增加注重环境保护的内部驱动力。日本坚决执行限制汽车尾气排放政策、德国实施的包装相关法律都使两国的这两项产业拥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金融与风险管理市场可能会对大多数企业施压环境保护的压力。 澳大利亚对于那些主动进行自我约束,引入环境体系的企业给出“降低1%利率,减少30%保险”的诱人条件。[2]德国则要求所有金融机构不得投资对环境产生破坏作用的企业。在供应链形成并关系日益紧密的今天,供应链参与者的态度及相互制约,也是影响企业环境管理的重要因素。 1984 年印度博帕尔公司因为没有执行严格的环境标准,而导致5 个贸易日中27.9%的资本“蒸发”, 让一个供应链条的所有参与主体都密切关注其他参与者的环境管理问题。 环境其他相关人员包括消费者以及环境保护者。 虽然这个因素在企业环境管理影响中属于弱势因素,但是他们的影响作用却也是真实存在的。 1996 年耐克公司因环境监管不力受到了环境主义者与消费者联合抗议,迫使其完善并重构环保机制。 企业的环境声誉越好,方能越受到员工的青睐,尤其是劳动力密集的企业,员工更注重企业的环境。

(二)以企业环境管理体系为主的内部因素

影响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企业文化、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学习与创新机制、竞争优势等方面。 企业文化是凝结企业员工共同愿景,体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事物。 海尔集团CEO指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企业文化应具有持续的价值观、具有优良的道德观以及可以体现企业内涵的精神观。 企业文化如果将环境保护列为重要内容,企业的生产经营关注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 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应该具备优良的动态性。 固执、死板的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制约企业的环境保护动力。 全球很多知名企业为了增强组织机构的灵活性,实施管理制度,都会下设专门的环境协调机构。 例如杜邦公司的安全、卫生、环境协调中心;三菱集团也下设环境安全处。 就企业环境管理而言,学习与创新机制就具有有效性。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对环境进行管理,除了要利用现有的制度之外,还应该在技术研发、体系构建以及制度的进一步创新上多下功夫,这就需要学习与创新机制发挥作用, 将核心知识与能力转变为技术力量推动环境保护水平的提升。 任何一个企业都拥有略有异同的竞争优势。 在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之时,环保管理将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

二、我国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影响企业环境自组织发展的因素中有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 在我国的企业环境管理中,这些因素的不同程度存在导致我国的企业环境管理水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例如政府在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政府因素成为制约企业环境管理的负面因素。 在影响因素已经明确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我国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问题解决路径的提出打下基础。

(一)环保立法机制缺乏执行力

我国现有环保法包括《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单行法,例如,《森林法》、《气象法》等。其他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也有近200个,还有几百项环境标准。数量上虽然十分充足,但是在实践情况来分析,远没有实现预期目标。我国的环保法律体系突出强制管理作用,弱化鼓励引导作用,政策体系不完善、政策可执行性差,死板僵硬,没有引入市场机制。例如,在我国的淮河治理过程中,因政策分割、“行政色彩浓厚”、社会参与度低,导致淮河治理推进过程中困难重重。

(二)非政府环境组织作用甚微

在上述的企业环境管理影响因素中提到,消费者、环境保护者也会对企业环境管理产生影响。我国以消费者、环境保护者为主体的非政府环境组织的发展与社会作用的发挥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无法脱离政府的控制,缺乏独立性,并且在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过程中,会受到经费、制度的制约。据统计,我国有超过85%以上的民间环保组织是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的。[3]同时,我国的非政府环境组织人员专业素质差,管理经验少,不具可持续发展能力。组织的社会缺失话语权,社会影响力低,社会公信度低,这些都是严重制约非政府环境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三)公众的环境保护参与意识较低

公众是社会监督的最重要力量,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公众监督作用的发挥将极力促进企业自觉地进行环境管理。当前,我国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2014年对我国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进行测算的总体得分为60.23分,刚刚超过及格线。大多数公众都会将环境保护的责任推向政府,过于依赖政府的行为,忽视自身的监督力量能够对企业的环境保护管理产生的影响。近些年,随着“雾霾”天气的社会关注度提升,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正逐渐增强,但是随之而来的则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渠道的堵塞与不畅,依然制约着公众环境保护监督与参与作用的发挥。

(四)绿色消费市场还未成熟

2014年,全球绿色产品与技术需求达到了1万亿美元,我国的绿色产业虽然也发展迅速,但是总份额还不及全球的1%。[4]我国是节能灯生产大国,节能灯技术在全球位居前列,但是却是节能灯应用“小国”,这强烈的对比足以说明,我国的绿色消费市场还未形成。绿色消费市场的不成熟主要体现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愿低,政府在产品采购方面没能发挥示范作用,绿色标志、绿色标准等权威信息缺乏“权威性”,绿色监管存在漏洞,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持怀疑态度。同时,一些企业以“绿色”为噱头,通过贴加绿色标签等手段提升产品档次,借机提升产品价格,引起消费者抵触。

(五)市场主体的绿色偏好较弱

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是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只有让环境管理与企业经济利益产生强烈的关系,才能推动企业积极地进行环境管理。 如上所述的影响因素中,金融风险压力因素通过不向环境不达标的企业进行投资给企业施加压力。 当前,我国已经开始在很多地区实施绿色资本政策,例如创建与应用绿色信贷制度。 2008 年2 月,我国环境保护部、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 这就意味着我国开始引导企业要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然而,在短时间内,市场主体的绿色偏好欠缺是不会有根本改变的。

(六)企业内部系统缺乏动力

本文探讨的是企业环境管理的自组织发展,虽然上述讨论的影响因素以及现状都与企业环境管理的自组织息息相关,但是其决定作用依然不能与企业自身的主体作用相提并论。 当前,大多数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都将精力集中于持续获取经济收益,无暇顾及环境管理。 有超过20%的企业认为, 加强环境管理不仅不会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还不得不增强经营成本。 企业在管理工作是漠视环境管理,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或者是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能无法落实,都属于企业内部系统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发展路径

提升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发展水平,应该针对存在问题,依据影响因素“对症下药”。 鉴于上述谈到的几方面问题的存在,笔者提出发展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路径,应该从优良宏观环境的构建、优良行业环境的构建以及企业内部系统的构建三个方面入手。

(一)构建优良宏观环境,为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发展提供保障

构建优良的宏观环境,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全面的环境管理政策体系。环境管理政策体系的全面性要体现于针对不同等级与层次的企业采取有差异性的政策。例如,处于他组织环境管理的企业,要采用强制性法律法规,设定“高压线”,要求其达到最低环境标准水平。具有较高环境管理自组织水平的企业则要为其提供可助力其发展的技术支持与信息咨询服务;其次,政府应该创建公开透时的信息公布制度与环境诉论制度。通过这两项制度促使社会公众监督权的发挥,为公众监督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提供渠道与平台,降低公众的环境公益诉讼成本,也会促进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再次,进一步完善环境教育制度。要将环境保护渗透于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中,还要通过多种手段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可以接受教育,让整个社会都充分地意识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让人民群众都认识到自身具有监督权,且学会合理地使用监督权;最后,制订严格的生产责任制。要求每家企业构建环境自评自管体系,实现自组织发展,提升自我内在约束力。对于一些低效、高耗、重污染的企业进行责任追究,通过管理机制要求其整改。除此之外,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也要发挥重要作用。首先要与政府、企业展开积极的合作。在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确定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地位与正当权益之后,非政府组织要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制度框架,吸引高素质人才,提升管理能力。其次,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之间要加强合作,增强其综合影响力。这样既有利于带动规模较小的民间环保组织发展,也能促使非政府组织在环境保护上日益正规化。

(二)创设优良行业环境,为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发展提供基石

优良行业环境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行业的环境管理升级,以行业为环境保护研究对象,深入探讨整个行业产业链条中各个环节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 创建行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绿色环保理念渗透到发展理念之中,敏锐洞察市场的发展动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失时机地进行行业绿色发展前景规划。 各个行业还要根据行业特点制度行业环境保护标准。 20 世纪90 年代,美国化工行业通过不断提升行业技术标准,大大降低环境的污染度。[5]第二,健全绿色贸易制度,使绿色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主流。 绿色贸易制度的建立对企业环境管理的自组织发展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可以让企业将环境保护与经济收益之间的矛盾化解。绿色贸易制度的建立需要制定绿色贸易标准,确定环境标准认证,严格进行环境审计,为了促使绿色贸易可以在全球畅通无阻,还需要推动绿色贸易中介机构的发展。 第三,发挥绿色资本市场的导向作用。 资本投资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美国等发达国家充分地运用这一因素促进了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水平的提升。 完善绿色信贷制度,建立生态保险制度,完善证券市场绿色门槛,都是绿色资本在促进环境管理方面可以运用的可靠手段。

(三)健全企业内部动力系统,为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发展提供力量

优良的外部环境构建是前提,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发展更重要的是离不开其内部动内系统的构建。企业内部动力系统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第一,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日本三洋公司将“热爱地球和人类”作为企业的经营理念,将环境保护以承诺的形式告知于整个世界,不仅会督促员工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更使三洋品牌百年立于不败之地。[6]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需要企业管理者具有高瞻远瞩的经营理念,具有正确的资源价值观。企业还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将企业文化宣传渗透到每位员工的思想之中,组建一支强大的环境管理队伍,促进员工环境保护能力的提升。第二,构建制度创新动力系统。创建灵活高效的组织机构,加强组织内部的协调,在环境问题的决策上保证准确、及时。构建环境管理体系,由专门的部分来负责企业的环境方针的制定,环境保护制度的执行等。健全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建立环境保护责任追究机制,使企业的环境管理日益强化,凝聚企业全体员工的力量参与到环境保护制度创新工作中来,为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第三,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环境保护的关键,通过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减少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日本本田公司投资30亿用于环保型发动机的研制,研制成功的环保型发动机被丰田和福特等公司引进,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我国的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外部环境的营造,给其自组织发展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企业更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自身的环境保护责任意识,自觉地构建环境保护内部子系统,在落实好应履行的社会责任的同时,又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

参考文献

[1]李瑞,范阳东.企业环境管理组织转换:对典型案例的讨论[J].生态经济,2012,(5):137-141.

[2]杨天泓.内部控制环境自组织形成基础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11):86-91.

[3]王宝英.供应链复杂系统企业社会责任的自组织演化[J].经济问题,2013,(9):93-96.

[4]张延禄,杨乃定,刘效广.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6):58-65.

[5]范阳东.我国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培育的反思[J].改革与战略,2014,(1):36-40.

环境卫生组织管理制度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剧增,工业化进程加快,带来了诸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人们逐渐意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1]。加强环境教育已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重视,提高环境素质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高校是环境保护教育、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作为培养人才和传承文明的重要场所,育人为本、传承知识、启迪智慧是所有大学的普遍价值追求。大学生不仅是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和行为主体,其生态素养状况直接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也预示着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和强度。对大学生生态意识的教育,不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环保理念的培养,而更深刻的目的在于将生态意识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继而成为他们稳定的行为习惯。在高校中环境专业和非环境专业都普遍开展环境教育,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

经过多年在高校中普遍进行的环境教育实践,我国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有较大差距;大多数学生对环境科学知识了解甚少,缺乏基本的生态环境科学常识,这在非环境专业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说明对于非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环境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引导力度还不够[3]。众多高等院校虽然意识到让非环境专业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正规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然而由于非环境专业课程体系和学时安排的限制,对于环境教育方面往往仅开设了“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科学导论”等相关类似的公共选修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学时一般36个学时。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内容庞杂,涉及的环境要素众多、环境问题表现不一。一方面随着目前高校普遍的专业课时缩短的现状,要进行扎实的环境科学知识体系专业训练,时间远远不够;另外一方面则面临着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下降,学生懈怠于思考深层问题,自主学习意愿下降等问题。针对这两方面矛盾,只有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相应地调整。必须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在传授必要的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对环境科学知识体系的把握,以及实现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一充分把握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是课程教学活动组织的重要前提

1提炼课程的核心内容与关键问题

环境科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过程中,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4]。内容涵盖知识面较广,涉及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危害与整体防治体系三大部分内容。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体系,就要求教师必须准确把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与关键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在非环境专业开设的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内容侧重于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但是缺少和国际接轨的环保新思维和新理念。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要符合现代化的要求,构建现代教育内容要把育人放在首位。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掌握人类活动引起的各环境要素的污染形成过程、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产生危害的作用机理,主要生态破坏问题产生的实质、表现形式和特点,并在认识主要环境问题综合防治措施的基础上,将上述知识运用于真实发生的典型环境案例的综合分析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开课前充分而周详地备课,单独备一本教材是不可能完全达到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的。教师需要充分参阅国内外环境科学基本教材,集思广益,根据不同教学参考资料的优点,筛选适合非环境专业本科生学习的知识点来编写教案,突出教学重点。

2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大学的教学并不是老师的自娱自乐,教学活动的关键不在于教师在课堂上“教”了什么,而在于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收获。因此,教师既要研究教学内容,也要研究教学对象———学生。学生学习兴趣、动机、情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是决定不同教学内容和方法选择、进行教材处理的重要依据。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特点是自主学习意愿下降,做事希望走捷径;对于大部分是文字,说教式、长篇大论式的讲授,需要记忆的东西偏多,加上学生实际上对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方向、前沿研究内容及发展趋势接触很少,理论阐述比较多,与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环境时事等联系不够密切,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故课程容易让同学感觉枯燥。甚至让非环境专业大学生觉得环境科学的这些理论一看书上文字都明白,对于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将来工作根本没有用,无需开设课程。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在开学第一周教师应向班主任、班长对学生学习情况做一个了解,以及问卷调查学生最希望了解的环境科学方面的知识内容。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知识背景,筛选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内容,并将授课内容做相应调整。除了环境科学基本概念、原理、理论的讲授外,适当以环境问题的案例分析等方式展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让学生体会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可以具体应用在实际工作中的那些领域,用什么,怎么用。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环境科学课程产生兴趣,知识掌握更全面、更深刻,充分发挥环境科学在环境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二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实施和强化教师指导是课程教学活动组织的关键

1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实施形式

根根上述课程的基本框架和核心内容,以及学生的需求和特定,在对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准确系统讲解的同时,先选取一些经典的影响重大的研究实例加以介绍,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加深他们对基础理论的理解。然后布置一些和我们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作业,用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统计年鉴、走访调查去完成作业,使学生在分析环境问题本质和总结归纳能力方面得到系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式的。自主学习专题是课程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所有的专题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而进行,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设计的目的。选题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一个好的选题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激烈的辩论,能引导学生对其深入分析和探讨,因此选题的准备与选择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所选专题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性、深刻的启发性和较强的实践性,还要有针对性、典型性、时效性、完整性、客观性且难易程度恰当,能揭示和应用所学知识,并能引入、消化和吸收新知识。表1为环境科学课程中学生自主学习专题作业确定的设计示例。教师在专题作业布置时要向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对象、目的,提交成果报告的形式格式、时间,以及达标最基本要求,每次自主学习专题成绩评定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只要没有概念、原理、方法的严重错误,提交成果都可以得到基本分数,让学生有信心去尝试自学。自主专题研究不要只强调数量,要以好的专题达到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触类旁通,掌握各种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endprint

2教师指导作用的体现

所谓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不用教学组织。任何一个教师对所承担的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都可以分解成两个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什么、怎样教。实现教学任务的第一步是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就是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现有的教学条件、学生情况,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实现内容和方法这两个部分的和谐与统一[5]。如果教学设计中确定采用学生自主专题学习的方式,首先教师就要考虑哪些内容在课堂上转化为案例素材,哪些内容要学生在课下学,哪些是知识的讲授,哪些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6]。在学生自主学习实施过程中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梳理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不同类环境问题中涉及的各关键主导因素。布置自主学习作业前,根据课程教学进度,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鼓励学生分工完成。让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后,教师应注重学生提交成果的客观评价,指出每一份报告值得肯定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对认真完成或具有创新观点的同学进行表扬,并加一定的平时成绩分,在班级形成一种竞争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优秀学生可指导其阅读国外教材和参加科研项目,参与研究生课程,既满足了学生对某些研究领域深入了解的愿望,加深他们对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英文阅读能力和文献归纳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三不断加强科学研究是课程教学活动组织的有力支撑

大学的研究,常常被说成“科研”,即科学研究活动。而所谓“科研”,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探究某个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并得出结论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做课题、写文章。这样的理解,其实是对研究的狭义理解,或狭义上的研究。除了“科研”,研究素养、对相关问题的探索、科研项目的申报,不仅属于研究的范畴,而且意义重大。从这样一个更加广泛的角度理解的研究,即广义的研究。研究性教学是现代教学理念的重要构成要素。把教学当作学术来研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问题驱动型的教学本身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种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环境教育有其课程学时短、学生需求多样的限制,在组织环境科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更需要思考教学内容和方式对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性;而不仅仅老师讲一讲、学生听一听、考试背一背,很多知识点没理解、没印象,更不要说学以致用。课堂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结合和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而发挥作用。在环境科学课程中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施,教师就得需要每次上课都要搜集海量的教学内容,不断优化、重组、提炼,不断思考问题的构建、对问题的探究、研究成果的表达,这就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课堂教学需要有科学研究的支持,课程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研究与教学,好比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环境科学课堂教学的三大任务即促成学生生态环保的知识养成、能力养成、素质养成的实现,离不开研究工作的支持。要把研究的最新成果、学科的前沿知识传播给学生;把研究的方法引入课堂,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把研究的思维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养成探索精神。在坚实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自主性的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教师才有“自己的教学”。

综上所述,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与社会生态环保的总体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高校能否培育出大批具有科学的生态环保意识的人才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培养正确的环境行为习惯,是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环境科学课程拥有完善和系统的理论体系,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新理论层出不穷,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从我国目前环境科学课程教学方面看,教师很难生动有趣地讲解好某一理论知识。大学的教学,应该是一种自主性的活动,或者说,应该努力实现教学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必须建立在全面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从教学品质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涉及到4个层次:传授准确的知识,解析知识后面的逻辑,揭示包含于知识和逻辑中的智慧,体现于知识、逻辑和智慧中的学科之美。在非环境专业环境科学课程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自主完成专题学习,对教师自身素质和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要求高。因此,提高高校教师生态教育的能力,把生态理念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并使之逐渐内化为学生自身稳定的生态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李忠安,张博强.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内涵及发展理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28-31.

[2]于冰.和谐社会视阈下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25-28.

[3]马燕,李志萍.论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与生态环保意识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82-83.

[4]苏玉萍,陈庆华,林佳.“环境学”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3):153-155.

[5]李强,曹优明,朱启红,等.环境科学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2):75-79.

上一篇:《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阅读答案下一篇:身残志坚故事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