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卫生管理组织和制度(推荐12篇)
一、卫生管理组织
校委会牵头,绿化环卫办、总务处、高中部、中专部等各处室具体实施。
组 长:张克钟
副组长:朱廷刚、苏志爽、袁凤钦、杨家强、魏继钦、张志涛、张国祥
成 员:张 彬、罗建英、王健、高新起、杨达、禹兰云、各班班主任、各班卫生委员
二、卫生管理制度
(一)总则
1、学校卫生遵循“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方针,组织全体师生参与卫生工作。
2、学校成立卫生工作机构。形成总务后勤部负责,校医、教师、学生日常检查的卫生管理体制。
3、学校制定《卫生管理条例》,按照本条例规定对卫生工作进行奖惩、考核、检查与评比。
4、学校努力创建文明卫生单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二)饮水卫生
1.加强对学校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管理。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工作,建立和完善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开展爱国卫生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校必须保证开水的供应,严禁学生直接饮用自备生水。
2.必须保证在水源周围30米以内无生活性或工业性污染源;加强水源卫生安全管理,设置警示标志,井水加盖封闭,并及时清洗淤泥,并经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3.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工作。学校饮用水的水质监测,水质监测如不合格应及时告知学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确保学校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
4.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监督检查。自备水水源、供水设施、清洗消毒、管理等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工作,在检查中发现的饮用水卫生安全隐患,必须及时落实整改措施,确保学校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
(三)饮食卫生
1、为方便师生生活,学校设立餐厅。学校餐厅的食品卫生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和省、市有关食品卫生规定。卫生的具体状况由办公室责成校医作经常性、不定期检查,杜绝食品中毒事件和传染病的发生。
2、学校餐厅应严格按照食品卫生的规程操作,做好环境卫生、餐具消毒工作,有专职人员作清洁卫生,又专用的卫生工具和消毒设备,此项工作,由后勤检查监督。
3、学校应提供合格的饮水设备,要严防“病从口入”。4.严格执行校长负责制,每天有值班校长和主任陪餐。(四)教学楼卫生
1、教师应为人师表,搞好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杂务、维护公共卫生。
2、员工办公室上的物品摆放整齐,无灰尘。
3、为保证教学楼内的卫生,每天由校医、值日教师、值周学生对教学楼内卫进行检查督促,并作好记录。
4、禁止学生将外买食品带入教学楼内,禁止在教学楼内吃任何食品(食品供应除外),包括饮料。
(五)各办公室、部室卫生
1、各处室要搞好本部门的卫生工作,保持办公室的整洁。
2、对接待工作使用的饮水器具实行消毒制度,作清洁消毒。
3、室内物品摆放自序,椅子放在办公桌下面。(六)校园卫生
1、学校努力创建卫生单位,按照“教室三包、天天达标”的卫生要求,安排日常卫生工作,并划分卫生包干区,明确卫生责任。
2、为确保学校优良的卫生水平,并按照学生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原则,实行学生值周制度,让学生参与全校的卫生管理。
3、学校不定期组织学生义务劳动。进行讲卫生的教育。
4、要保证洗手间的卫生,按时清扫,墙上无污,室内无异味。全体师生爱护洗手间各种设施,文明使用洗手间,使用后随即冲洗干净,关好水龙头。
(七)宿舍卫生 室内无蜘蛛网,墙壁、门窗、物品柜等处无乱涂乱画痕迹,无积尘、室内无乱牵绳索,无乱挂衣物,乱沾乱贴,地面拖洗干净(含床下),无污水,无纸屑果皮;被褥折叠摆放整齐统一;日常用品按指定位置摆放有序,及时将垃圾投放到指定位置,并及时清倒。(八)卫生区域
1、各处室、各班的教室及室外卫生责任区。
1.1“订单教育”对职业学校具有重要意义
“‘订单教育’是指作为培养方的职业学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可见,这种培养模式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的具体要求为培养标准,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实施“订单教育”有利于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功能,克服学校的办学困难,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有利于实现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的“三赢”。
1.2“订单教育”对职业学校的基本要求
职业学校作为“订单教育”的主体,必须按照“订单教育”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实现共赢。因此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2.1 围绕“订单”开展针对性教学
“订单教育”就是以企业的“订单”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工作岗位所要求的具体能力和标准,因此“订单教育”是一种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育模式。职业学校应针对“订单”的要求,在教学内容、课程安排、教材建设、教学方式、实训场地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并根据企业岗位的具体需要增加相关课程和技能实训。
1.2.2 校企共同参与教学工作
为了保证“订单教育”的实现,学校和企业必须根据市场变化、企业以及学生的需求,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共同参与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为了达到培养标准,学校与企业都应充分利用一切现有的有利条件,投入相应的人、财、物,提供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设备作为必要的支撑。对学校来讲,应积极联系企业,充分利用企业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与教师的生产实习经历,既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能锻炼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2 职业学校“订单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订单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其实质在于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但职业学校的课程内容、课程计划、教师的分类、空间的设计与使用、教学方法和考试等方面产生了割裂,呈现出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相脱节、“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学生知识结构狭窄、缺乏完善的培养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2.1“学科本位”教学模式影响培养质量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有相当多的职业学校在“订单教育”中仍然沿用“学科本位”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因此相当多的职业学校没有按照企业的具体岗位标准培养学生,“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订单教育”流于形式,最终也不利于职业学校的长远发展。
2.2 学生知识结构狭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在“订单教育”中,企业要依据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但职业学校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活动具有稳定性,不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职业技能和转岗能力,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狭窄和单一。同时由于市场经济变化莫测,企业在市场浪潮存在被淘汰的可能性,学校与企业的订单自然也就存在失效的风险。因此如果学校仅仅从满足相关企业具体岗位要求来组织专业教学,可能就会使学生在毕业后失去工作岗位,从而影响其进一步发展。
2.3 缺乏完善的培养机制
“订单教育”是以“订单”为核心组织安排教育教学活动,这是一个系统的整体,需要相关因素和机制的不断完善,才能促进整体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而“订单教育”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相关研究还处在摸索阶段,所以职业学校在“订单教育”实施过程中就凸显出教学评价机制、学制、淘汰考核机制等一些不适应“订单教育”要求的问题,最终影响到“订单教育”的实施效果。
3 深化改革,提高“订单教育”教育质量
面临“订单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只有深化改革,学习国内外职业教育先进经验,才能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办学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3.1 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
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学模式的共同特点就是突出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围绕学生将来所要从事特定职业所必须的全部能力,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策略和测评标准。因此,职业学校应不断完善教学模式的变革,把学科本位的教育观念向能力本位转变,从注重理论教学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转变。根据“订单教育”的具体要求,按照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训操作,具备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能力。
3.2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采用模块式教学
模块化课程体系,就是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构建一个以工作导向为主体的教学体系。它是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对相关的岗位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相关的能力要求,进而进行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课程模块分为核心模块和选修模块。核心模块覆盖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要求中相对不变的概念性和基础性理论。选修模块注重学生自主意识、个别能力发展等。可见模块化课程既强调基本知识和能力,也注重具体岗位知识、迁移能力的发展。这种“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2)教育模式,从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出发,通过模块课程间灵活合理的搭配,培养学生宽泛的人文素质、基础从业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合格的职业能力,已经成为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3.3 推广“一书多证”制“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的课程体系
要求“订单班”学生,不但要具有适应未来岗位工作需要的相关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还要具备相近岗位工作需要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适应未来工作的挑战。因此“订单班”毕业生要获得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和多种岗位资格证书,即“一书多证”制。实行“一书多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拓宽就业渠道。
3.4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订单教育”以应用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旨,要求学生具备未来岗位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因此我们需要大批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岗位技能;既要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又要有相应的职业岗位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职业学校应安排现有教师到企业进行实习和技术咨询服务,了解企业生产要求和发展现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这样既锻炼和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更有效的保证了“订单教育”教育质量。
总之,只有正视职业学校的教学组织与管理现状,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继续深化改革,才能逐步完善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制度,实现真正的“订单教育”,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的三者共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谷鸿溪.中国职业教育跨世纪走向[M].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2]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冯晋祥.中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比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村民周周会;基层民主;运行机制;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11-0044-03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将社会管理与民生并列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工作成为基层政府和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心。如何实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从行政性到服务性的转变,成为基层组织进行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的重点和难点。上海市马桥镇金星村的“村民周周会”正是在探索干群、党群关系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社会管理方式,在干部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搭建起了有效沟通的平台和上通下达的信息渠道。
一、研究方法及个案介绍
(一)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参与式观察以及在此过程中与村干部、村民进行深入访谈,辅之以文献研究法,研读并参考金星村开展基层民主建设的相关文件,厘清“村民周周会”的运转模式和实际效应,并在观察中发现亮点、总结经验、提炼模式。
(二)个案介绍。金星村是一个进行过大动迁、大开放的村庄,外来人口远远超过本地人口,形成明显的“人口倒挂”现象,村中居住的村民大多是老年人。村委会根据实际情况,借助原来老年大学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并形成了“村民周周会”的民主实践模式。开始于2004年的老年大学远程教育收视班,因为地点设置等一些问题到了2007年时基本办不下去,于是村里决定将收视班放在村民家的“客堂间”,根据距离远近设置了四个收视点,这样村民便可以就近参加活动,参加的人数逐渐回流。人员回流之后,村两委班子逐渐将党的政策宣传和村情镇情的通报与收视活动整合起来,每次利用收视前15分钟,由村委干部开展政策宣传和村情汇报,收视点被打造成为一个村民意见、建议的“吸纳器”,和进行沟通民意的平台,于是,“村民周周会”的雏形形成。到2010年,金星村远程教育收视点被镇社区学校推广为大众理论化教育平台,远教收视活动进一步规范化,远教收视的功能得到不断提升,村“两委”越发清晰地意识到,平台功能的拓展为党的群众工作增添了动力和活力,2011年,远教收视平台正式转型为“村民周周会”。
二、“村民周周会”的实践探索
(一)整合村委各条线力量,高效统筹资源,聚力全局工作。通过整合村委各条线的力量,实现综合办公,一条线服务,能够高效统筹资源,充分利用人财物,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使村民免除分别应对的麻烦,为村民提供复合高质的服务,凝聚各方力量,聚力全局工作。“村民周周会” 将金星村党、政、妇、卫、治等各条线工作合理编排聚合一致,以集体的力量深入群众之中,了解群众、帮助群众、服务群众,以集体之力解决村民面对的各种问题,避免重复性工作,形成了凝聚各方力量,聚焦村民服务的工作模式。
(二)规范活动流程,合理编排活动程序,提升常态化运行机制。“村民周周会”从一开始就做到了活动程序的完备规范,从会前准备到开会过程以及会后反馈,每一个步骤都得到扎扎实实的履行。会前准备工作:由两委班子制定“周周会轮值表”,将各条线干部分别安排到每个收视点做“辅导员”。与此同时,每次上课前各村民组长会事先拿到“金星村各条线干部村民周周会轮值安排表”,然后再由村民组长就近告知、宣传,让村民事先有准备,到时提什么意见、问哪方面的问题做到心里有底。活动开展过程:每周二上午8:30之前,村民自带座椅、茶水等来到“会场”,由村民组长主持。活动开始的前15分钟,轮值的村干部进行读报、读书、政策宣传等活动,同时村干部还需要把上一周收集到的问题作现场回复和反馈;随后,村干部听取本周村民对村里各大小事情的意见和建议,做好民意的记录、收集工作。会后反馈工作:会议结束后、村委建立办理结果公示制,采取“村民周周会”入组回访或书面答复的形式,对反映问题的群众进行当面答复,并征询群众对处理结果的满意程度,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三)完善制度安排,加强“村民周周会”规范化建设,实现基层民主纵深发展。只有制度明确,程序完备,渠道畅通,才能保证村民各项权利的实现。“村民周周会”有一套相对规范的制度,对参与双方分别有相关的制度规约。制度的规约对村干部们形成了一道隐形的“警戒线”,时时刻刻提醒他们以村民利益为重,以服务村民为己任;对村民而言,虽然不是强制性参与“村民周周会”,但是规范的组织,严谨的规章安排,容易使村民产生组织归属感。“村民周周会”逐步形成了一套农村基层民主实践的工作制度:切入重点“问事”,广开言路“说事”,集中民智“议事”,沉下心来“办事”,组织群众“评事”。由于“村民周周会”循环的周期短,群众的突发事、急难事、特殊事可随有随说、即说即办,村干部也把政策讲给群众,把“家底”亮给群众。在解决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时,则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共同讨论,办理情况每月在党务公开栏进行公示,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四)立足人性化的组织形式,方便村民参与,和谐干群关系,转变干部作风。“村民周周会”的组织安排也有着其自身特点,首先是时间固定。使“村民周周会”能够以常态化活动形式固定下来,使每个参加的学员能够形成按时参加活动的意识。“周周会”仿照学校安排寒暑假期,这样设置的目的主要是让学员对参加活动保持一定的“饥饿感”,让他们有收获也有期待,同时也为村委及时总结前一段时间的经验教训和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其次是地点灵活。“周周会”开展的地点放在村民家里的“客堂间”,这样一方面解决了距离的问题,附近的村民过来参加比较方便。第三是现场感强。村民与村干部之间,以及村民之间以聊天方式的沟通使得现场气氛温馨融洽,能够将问题摆在台面上讲,不会因为正式会议的严肃氛围而不敢说话,有所顾忌。“村民周周会”中的“辅导员”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以其自身的个人魅力,深深的感染了参与的村民,参加者能够充分信任轮值的干部。每次活动都能在干群和谐的氛围中活泼之中不失严肃,轻松之中不缺认真。
三、“村民周周会”的制度创新
(一)干群议政的政务平台。“村民周周会”实行以来,村情政务不再是村“两委”和村干部关起门来开会的“秘密事儿”,而变成村民可以发表见解的“自家事儿”,村民真正成为“当家人”。大到村里发展规划,小到街道垃圾处理这样涉及村民日常生活的事情,都可以在“周周会”上提出自己的建议,村干部会将村民意见收集汇总,拿到“两委”会议上商讨,真正做到尊重村民意愿,将“村民周周会”开发为村民议事的敞亮平台。
(二)上通下达的学习平台。国家的大政方针、地方的镇情民意一般会通过专门的宣传渠道传达,而普通村民却极少有机会接触。通过“村民周周会”上的政策学习环节使得村民能够及时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地方发展信息以及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使得村民能够及时准确把握国家的大政方针。
(三)社情民意汇聚的信息平台。“村民周周会”将把村干部的办公会搬到村民小组和生产队里,亲临现场办公使得村民一有问题就能找到村干部,可以及时反映情况,做到问题及时解决,不搁置,不积压,避免因为问题得不到解决而造成的不良情绪积蓄、酝酿以致爆发,将问题和矛盾解决于萌芽之中。
(四)村民之间情感的沟通平台。“村民周周会”不仅是干群之间沟通的平台,也是村民之间增强沟通,加深感情的平台。原先不太和顺的邻里关系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得到了缓和,彼此之间加强了感情沟通,密切了情感联系,增强了包容和理解。现在出现问题之后,大家会积极想办法解决,拿到“周周会”上请村干部和村民帮助出主意,提对策,邻里关系更融洽,民风更淳朴。
四、“村民周周会”对基层民主建设的积极意义
(一)“村民周周会”有利于唤醒村民的主人翁精神,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增强村民的自治意识,落实村民的民主权利,扩大村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村民周周会”是一种基层民主创新的实践,它为村民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搭建了平台,唤醒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了参与村庄管理的热情,使村民能够按照既定的规范和程序参与到村级管理中来,从本质上增强了村民的自治意识,更好地激发了广大村民广泛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村民通过交流、沟通来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矛盾,使得许多过去难以解决的问题及时得到妥善解决。在解决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时,则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共同讨论,办理情况每月在党务公开栏进行公示,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二)“村民周周会”有利于密切干群关系,消除官民对立情绪,增进政治信任感,有效化解农村基层矛盾,为营造和谐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性平台。“村民周周会”的开展使村民们在与群众、干部的沟通交流中了解农村基层工作性质、提高思想觉悟,以集体和国家利益为重,使得有问题有矛盾能够及时有效的化解在基层,避免矛盾积累加深。从效果上看,通过“村民周周会”,一方面消除了村民们由于不了解政策或镇、村有关工作情况而产生的误解和怨气;另一方面干部们及时了解掌握了村民的所思所想,了解村民的困难、情绪与想法,更做到了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这种面对面的现场式交流使得大家敢于把问题摆在桌面上讲,双方在透明公开的环境下进行沟通与协商,村民之间、干群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代替了原来的相互猜忌、互不信任。
(三)“村民周周会”有利于农村实现科学决策、民主管理,从制度和实践上探索新方法、新模式,确保基层党组织的办事效率,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村民周周会”建立了基层民主治理的新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基层政府治理结构和方式的转变,对于重大党务、政务、村务的决策,都要经过充分论证、研究、规划。“村民周周会”制度明确规定,每周活动开始的15分钟村干部要向村民传达村务工作的开展情况,如有重大事项,需要征求村民意见的要与村民面对面的进行平等对话,交流思想,听取老百姓对的意见和建议,使得村两委在决策中能够充分体现村民的真实意愿和要求,充分尊重和体现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只有这样的决策,在实施过程中,才能做到消极因素和阻力系数最小化,积极因素和动力系数最大化,因此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既民主又科学的决策。
(四)“村民周周会”有利于提升干部的群众工作水平,在实践中增强基层党组织和村干部的办事能力,培育越来越多的基层工作人才。发掘乡村精英,强化人才建设,才能实现乡村和社区服务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才资源是基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农村基层工作者经常要面临复杂多变的村情民情,需要具备过硬的素质和能力,更讲求灵活变通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着力强化其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经过“村民周周会”的历练,村里的年轻干部都得到了明显的成长,沟通协调能力增强,越来越善于在法律与情理的平衡中找到调解方法,总结了越来越多的成功经验。通过“周周会”,村干部们及时了解民众的需求,迅速知晓村民间的每一起纠纷,并切实地解决这些纷争。随着“村民周周会”的发展,相信这样的基层工作人才会层出不穷。
(五)“村民周周会”有利于村民及时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获得精神养料,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村民公民意识。“村民周周会”已成为村民终身学习的平台,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喜爱。“村民周周会”被亲切地称为“新时期的动员大会”,通过这一平台,村民可以及时了解国家大事、学习各种政策,上到国家的大政方针下到镇村一级的政策动态。村民能够及时了解国家的发展情况,并且掌握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动态。“村民周周会”开办学习班,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地提高了村民的知识文化水平。“村民周周会”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村民的公民文化得以培育,在村庄主体行为的互动中不断提升对村庄政治体系的认同感、信任感,能对村民自治体系发挥一定作用,影响村庄部分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活动,推动村民自治进程的民主化趋势。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政治信任研究”(11BZZ004);上海市民主法治建设课题(课题编号:2013281);申报“党的十八大精神”理论课题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段慧丹系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任园系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讲师
大型集体活动和组织学生外出活动
申报管理制度
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确保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预防群体安全事故发生,特制定学校大型集体活动和组织学生外出活动申报制度。
一、学校大型集体活动范畴
学校大型集体活动是指:涉及学校(一个班以上)师生共同参加的校外集体活动;由师生(20人以上)参加的各类庆典演出及其他各类社会活动;校内年组以上的集体活动;校内各项体育比赛活动。
二、学校大型集体活动申请申报程序
1、实行分级审批。校属学校大型集体活动先由学校校长审批。
2、具体审批程序。学校大型集体活动,由活动发起人研究本次大型活动的可行性;认为本次大型活动确实可行后,制定活动实施方案,报学校审批,并安排专人负责安全工作,审批通过后方可实施。
3、申请报告要求:
①写申请报告时应写清楚活动内容,活动地点,起止时间,参加活动人数,第一责任人,主要责任人等情况,还应写清组织的形式和防护措施等内容。
②活动需要用车时,应对所用车辆和司机严格审查,并把车数、车号、车型、司机姓名、工龄、驾驶执照、行车证的号码写在申请报告中。
三、学校大型集体活动有关工作要求
1、任何人不经批准,不得组织学生停课或在节假日参加校外活动。学校在教育计划内安排的整年级、整班外出活动须报校长批准。凡有安全隐患或安全措施不落实不能保证活动安全的地方,不得组织学生前往。如出现问题,根据“谁组织谁负责”、“谁批准谁负责”的原则,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禁止组织中小学学生参加超越其年龄、行为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范围以外的各类活动。严禁学校强行组织学生参加与教育无关的各种社会活动。
3、各类重大集体活动,都要进行周密计划安排,特别是对涉及师生人身的安全问题,要事先做好预测,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安全预案,抓好落实,确保万无一失。在活动之前,要签订安全责任书。
4、加强对大型社会活动的安全管理。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大型活动,应当排查不安全因素,提出预防措施和应急方案。外出前必须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配备学校领导和足够的教师带队。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实践等活动时,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保护教育、组织纪律教育。
5、外出活动需要乘车的,要做好车辆的检查,并与承运单位签订交通安全协议,不得超员运行。
6、报批的各项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向审批机关写出书面总结,做到善始善终。
一、卫生管理组织构成:
组长:远小伟
组员:赵秀珍
姜娟
二、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卫生知识培训及个人卫生制度
(一)从业人员健康管理
1、新上岗的厨师、服务员必须先体检后上岗,取得体检合格证后,进行卫生知识教育,并经考核后才能上岗。
2、厨师、服务员必须每年体检一次,并进行卫生知识培训。
(二)个人卫生管理
1、从业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进行卫生操作时应穿戴清洁的工作服,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及佩带饰物。
2、从业人员应有两套以上工作服。工作服应定期清洗,保持清洁。
三、公共用品用具清洗、消毒、保洁制度
1、供顾客使用的公共用品用具应严格做到一客一换一消毒。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用品用具;
2、清洗消毒应按规程操作,做到先清洗后消毒,使用的消毒剂应在有效期内,消毒设备(消毒柜)应运转正常;
3、清洗的饮具、盆桶的设施应分开,清洁工具应专用,防止交叉传染;
4、清洗消毒后的各类用品用具应达到有关卫生标准的规定并保洁存放。清洗消毒后的茶具应当表面光洁,无油渍、无水渍、无异味,符合《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规定;
5、洁净物品保洁柜应定期清洗消毒,不得存放杂物;
6、清洗消毒间应有明显标志,环境整洁,通风换气良好,无积水积物,无杂物存放;
7、餐厅的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由单位负责人督导,厨师、服务员包干负责,明确责任;
8、各种饮具、用具要放在固定位置,摆放整齐,清洁卫生,呈现本色。
9、厨师上岗工作时必须穿戴工作服、帽,上岗前必须先洗手和消毒。厨师上班不准带戒子、手镯,也不能涂指甲油。操作时不许吸烟,不得随地吐痰。
10、直接入口的食品必须使用工具,不得用手直接拿取食品;
四、卫生检查奖惩考核管理制度
1、自查由专职的卫生管理人员组织计划,每月不少于一次,定期对本饭店从业人员开展卫生考核工作。
2、检查内容主要是服务过程中的卫生状况,是否按操作规程操作,并做好记录。
3、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对相应责任人第一次给予警告,第二次以后每次罚款20元并通报批评:
1)健康检查合格证明过期,进行卫生操作时未穿工作服或工作服不洁的; 2)客用饮具表面不光洁、有油渍、水渍和异味;
3)供顾客使用的一次性卫生用品超过有效期、重复使用一次性卫生用品; 4)卫生间有积水、积粪、有异味;
5)防蝇、蚊、蟑螂和防鼠害的设施损坏未及时报告的; 6)地面有果皮、痰迹和垃圾的;
7)发现健康危害事故与传染病未及时报告的。
五、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及通风系统清扫管理制度
1、室外公共区域应随时保持干净整洁。
2、室内公共区域地面、墙面、门窗、桌椅、台面、镜面等应保持清洁、无异味。
3、废弃物应每天清除一次,废弃物收集容器应及时清洗,必要时进行消毒。
4、定期进行病媒生物防治,蟑螂密度、鼠密度应符合卫生要求。
目录
一 医务室医师职责 二 医务室卫生管理制度 三 学校卫生技术操作规定 四 学校卫生健康制度 五 教学卫生制度 六 课室卫生制度 七 劳动卫生制度 八 体育卫生制度 九 传染病管理制度 十 个人卫生制度 十一 饮水卫生制度 十二 厕所卫生制度 十三 膳食卫生制度 十四 教师办公室卫生制度
一 医务室医师职责
1、对病员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开写医嘱并检查执行情况。
2、书写病历,登记病情。
3、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亲自操作或指导护士进行各种检查和治疗,严防差错事故。
4、认真学习,运用先进医学技术,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参加科研工作,及时总结经验。
5、随时了解病员的思想、生活情况,做好病员思想工作。
6、在门诊或急诊室工作时,应按门诊、急诊室工作制度进行工作。
二 医务室卫生管理制度
1、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救死扶伤的精神履行岗位职责。
2、以热情的态度对待病人。
3、医务室内要保持安静,不准大声喧哗,如非看病,不要随意进入医务室,不得自行取药。
4、保持清洁,不要随地乱丢乱吐,棉签用过后必须要丢在污物桶内;室内严禁吸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5、按照上级规定学生每次诊病须收回药物成本费(挂号费暂不收)
6、坚持每天一扫,每周末大清洁的卫生制度。
7、资料、药品库严禁内进。
8、理疗室器材使用时要注意遵守有关使用说明。
9、学生急病时,在医务室作一般处理后,应与有关班级联系,通知家长或有关人员及时转送上级医院治疗。
三 医务室技术操作规定
1、树立良好医德、医风,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履行职责。
2、热情有礼对待病人。
3、要做好消毒工作,注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4、发药、打针要执行“三查、三对”要求。
5、凡自带药品、针剂在本室内注射须出示医院用药处方,并自备一次性注射器,交纳注射费。
6、经常保持治疗室内清洁,定期消毒。
7、器械物品要固定放置,各类药品应分类放置,标签明显,字迹清楚。
8、毒、麻、限、剧药或贵重药应加锁保管。
9、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进入治疗室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
10、无菌物品须每日检查灭菌日期,超过1周应重新灭菌。
11、做好药品保管,注意防潮,避免变质失效,医疗器械等药物购入后,做好登记入册。
12、毒、麻、限、剧贵重药品重点管理,定期清点查核。
13、各类药品分类,按使用有效期放置。
14、发药要做到三查、三对,清点药品和使用药品前,要查标签、质量、失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四 学校卫生健康制度
1、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各项规定,定期对全校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按上级要求做好每年的学生体检工作。
2、通过体检、收集学生的健康资料,对患病的学生督促复检确诊,矫治及转诊治疗。对体弱学生进行登记落实卫生保健措施。
3、每年把体检情况整理归纳,统计分析及时上报有关教育行政、卫生部门和学校领导,并将存档。
4、做好学生“九病”及传染病、肠道病、肝病、结核病、寄生虫病等慢性病的预防工作。
5、每学期初做好发放女学生月经卡工作,指导卫生措施,期末做好统计分析。
五 教学卫生制度
1、排课要张驰得宜,上课不拖堂,布置作业要适当,教师要督促学生做好眼保健操,提高做操质量。
2、课室的台、椅要配套,根据不同的身高,配不同的型号台椅,定期调换座位,防止近视和脊柱弯曲。
3、桌面的照度不应低于150LM(立克斯)。
4、教学白板4X1米,教室的光管与桌面的高度不小于1.7米,不大于2米,有局部照明。
5、前排课桌与黑板距离不小于2米,最后一排不大于9米,前排边侧与黑板的水平夹角不小于30,常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
6、窗下缘至地面高度0.8--0.9米,窗上缘至天花不大于40CM,窗下离距不大于高度1/2。
7、投影仪教学桌面照度应为6LX,照度均匀,不低于0.70,前排座位离屏幕,以显像管尺寸倍数计算,最少为4--5倍,最大不超过10--11倍。
08、看投影白板的水平夹角不超过450,仰角不低于300,防止灯光在屏幕产生眩光。
9、投影仪教学注意空气畅通,保持空气新鲜,装配排气设备。
六 教室卫生制度
1、教室布置要美观大方,保持桌椅无涂污痕迹,地面清洁,门窗明亮干净,墙壁无涂污痕迹。
2、教室包干区要保持清洁,每天二扫,做好课室门前三包,值周卫生包干区花圃内,沟渠杂物、枯树叶、纸屑要清扫干净,每周星期五第八节为全校大扫除时间。
3、讲台常抹门窗、光管、风扇,经常打扫走廊及天花板卫生。
4、教坛下要整齐清洁,无杂物。天花板无蜘蛛网,风扇和光管无尘埃。
5、上课、自习不吃零食,课室保持安静、禁止起哄,喧哗、追逐,遵守教学秩序。
6、人人讲卫生,个个有保洁不得随地吐痰、丢纸屑、杂物,遵守各项卫生制度。
7、每天下午放学后,值日生要及时擦干净黑板,全班同学都离开课室时,要关好门窗、电源,才能离开课室。
七 劳动卫生制度
1、进行劳动卫生教育,指导老师要检查安全防护措施。
2、不得让学生接触有毒物质,不得让学生从事不安全的工作。
3、劳动时做好组织管理工作,老师经常检查劳动情况,防止发生伤害事故。
4、每次劳动课结束,由老师小结,整个劳动或实习结束进行总结。
5、在安排劳动时注意女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予必要照顾,对于患病学生,给予休息,治疗,关心学生健康。
八 体育卫生制度
1、体育场地和器材应当符合卫生要求,体育教师要经常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认真上好每堂体育课,在开展某项体育活动和运动前老师要做好示范工作和学生的运动前准备工作。
3、全面落实各项教学常规,加强卫生监督,运动量要适宜,密度和强度合理,加强安全保护,对不同性别,健康状况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因材施教区分防止伤害事故。
4、卫生室和体育科密切配合,做好体弱学生的管理工作,同时要注意女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照顾。
九 传染病管理制度
1、定期进行传染病知识的宣传。
2、建立传染病登记册,按发病日期、班别、年龄、病名、处理意见等项进行登记。
3、对确诊的传染病者,及时上报当地卫生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并书写报告,每学年统计。
4、每年按上级要求,普及肝炎、肺结核病,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隔离,及时转诊,及时做好防治措施。
十 个人卫生制度
在校初中学生应做到:
1、不吸烟、不饮酒。
2、按时作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3、注意饮食卫生,懂得合理营养。
4、遵守和维护公共卫生,科学用脑,用眼正确。
十一 饮水卫生制度
1、学校要按照有关规定逐步完善学生的洗手设施。
2、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饮生水。
3、学校保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自带茶杯)。
十二 厕所卫生制度
一、学校公共厕所(盥洗室)必须切实加强管理,落实专人负责清洁卫生和设施维护工作。
二、公共厕所(盥洗室)应每天打扫二次,保持地面、便槽、洗水池内无垃圾杂物。逢卫生大扫除,安排班级学生打扫,重点清除墙面、门窗灰尘、污垢。
三、公共厕所(盥洗室)应确保正常供水,在频繁使用时段,水冲式厕所要保持间歇冲水,防止粪便堆积、外溢。
四、每周两次以上对公共厕所(盥洗室)进行消毒除臭处理。苍蝇、蚊虫孳生季节积极采取灭杀措施。
五、经常检查公共厕所(盥洗室)供水和水冲设施,发现损坏及时维修。定期清理化粪池和出口通道,保证畅通无堵塞。
六、师生要文明如厕,爱护公共厕所(盥洗室)设施,讲究清洁卫生,节约用水。大小便要入槽,便后要洗手,不随地吐痰,不乱抛杂物,不乱涂墙壁。
十三 膳食卫生制度
1、遵守和执行食品卫生法,做到:
采购员:不购买变质食品。
仓管员:不验收变质食品。
炊事员:不加工、不出售变质食品。
实行采购、仓管、厨房组长三方面把关,确保防止食物中毒。
2、搞好厨房内外环境卫生,做好灶台整洁,通风、排烟、排气、膳堂地面保持整洁,下水道通畅。
3、食品加工,要荤蔬分开,生熟分开,洗菜做到无泥沙,无昆虫、杂物,洗动物性食物,要无污物。砧板、容器、抹布、罩布保持洁净,生熟食物有防尘、防蝇装置。
4、食具及各类机械使用后要洗净,保持清洁。
5、仓库重地要求通风,粮食储存做到离地。防鼠、防潮、配料及成品储存无霉变、变味。
6、经常冲洗膳堂、抹门窗、售卖窗口,保持环境整洁。
7、搞好个人卫生,经常洗澡、更衣,剪指甲,工作时要穿戴洁白工作衣帽、口罩。
8、炊事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持健康证,检查电器设备,防止触电事故。
9、厨房提供充分、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开水。
10、自备杯子。
十四 办公室环境卫生制度
为贯彻学校办公室、校工会关于改善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创建文明处室的通知精神,搞好办公室内部环境卫生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一、办公室各科室都建立、健全卫生值日制度,值日人员须每天打扫室内卫生,保持窗明几净。
二、全体工作人员要努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扔纸屑、烟头,不随地吐痰等。
三、工作人员不得在办公室大声喧哗谈笑,保持办公场所的安静严肃与和谐。
四、学校党政领导办公室及各科室要每天打扫卫生一次,及时清理垃圾,保持地面清洁,桌面整洁。室内茶具、桌上文件资料放置整齐。重要文件要妥善保管,谨防丢失。
五、公勤人员应严格遵守工作制度,每天早晨上班前认真打扫好各学校党政领导办公室卫生,备好开水,清洗茶具,水盆等物,保持室内整洁干净。每天早晨上班前清扫办公楼楼道、楼梯、扶手卫生,并及时清理楼道内的水迹等脏物,每隔三天必须彻底清理楼道一次,保持办公楼道的清洁。
六、总值班室值班人员负责搞好总值班室的卫生,保持总值班室整洁、美观。
本文将在探讨制度内涵与结构的基础上, 对制度如何在场域层次上影响组织行为和模式的机制进行阐释, 以期对学校组织的发展带来启示。
一、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中“制度”的内涵与结构
1.制度的内涵
制度作为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和制度分析方法的逻辑起点, 在整个制度学派的研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
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学家理查德·斯科特综合了制度各派的代表观点, 认为:“制度包括为社会生活提供稳定性和意义的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要素, 以及相关的活动与资源。”[1]在这里, 制度是由符号性因素、相关社会活动和物质资源构成的体系结构, 其中符号性因素是制度的核心要素, 但相关的行动和物质资源也不可缺少。
2.制度结构的三要素
斯科特强调制度是一个具有多侧面的结构, 包含三种类型的制度形态, 而在一套复杂的制度体系中, 这三种制度形态一般是同时存在的, 他们共同构成了这套制度的基本要素, 即规制性要素 (regulative) 、规范性要素 (normative) 和文化—认知性要素 (culture-cognitive) 。
规制性要素主要指那些明确规定的、必须遵守的规则。行为的合法性在于服从这些规则。这些规则具有强制性, 伴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如果不遵守就会受到规则的制裁, 组织或社会成员出于工具性逻辑而权益应对。除非获得其他要素的支持, 否则尽管规则和制裁比较容易得到实施、效果也容易反映出来, 但是很有可能是表面化的和稍纵即逝的。[2]
规范性要素主要是指那些大家认为应该这么做的恰当的、合理的规范、义务和责任, 对组织或社会成员具有规约性, 但是没有强制性, 如果不遵守不会受到规章制度的制裁, 会受到道德的谴责或者关系共同体的排斥。因此, 组织或社会成员出于适当性的逻辑而逐渐内化社会责任, 使行为符合社会性的期待。
文化—认知性要素是指那些被广泛接受的知识和特定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个人行为过程中没有过多的考虑利益和规范, 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takeitfor granted) 的, 制度为行为者提供了一套特定的意义加工系统, 行为者据此可以并且只能对外部刺激进行特定的理解, 并作出程序化了的行为反应。
在任何发育完全的制度系统里, 都存在三方面的力量或要素, 他们互相作用促进有序的行为。[3]三种制度要素之间如果结合不好, 就会引发不同的实践, 极有可能导致制度的变迁。
二、制度环境下场域层次的组织趋同
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将研究的视角从个体或者单个组织的利益选择转移到组织生存的环境中, 尤其关注组织的制度环境对组织的影响, 在场域层次上探讨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所谓场域是指由那些聚合或集群在一起的组织———重要的供应者、资源与物品的消费者、规制性机构, 以及其他提供相似服务与产品的组织———构成的一个被认可的制度生活领域。[1]场域中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均受到共同的制度结构的限制, 成为一个公认的制度化生活场域。
按照权变管理的思想, 不同的组织面临同一制度环境, 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 都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组织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模式, 组织之间的差异性会很突出。但是学者们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 处于同一制度环境影响下的不同组织却存在趋同现象。组织在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等方面似乎被一个相似的“铁笼”所笼罩, 挣脱它, 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威胁。这个“铁笼”像神话一样不仅影响到场域中既有的组织, 还影响到即将进入该场域的其他组织, 从而产生组织趋同现象。这个“铁笼”所隐喻的就是组织发展所依赖的制度环境。早期新制度主义社会学视组织为制度环境的被动产物, 组织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求得合法性。但是后期新制度主义社会学家借鉴了新制度经济学的思想, 拓展了制度环境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认识, 认识到组织在制度环境中的趋同取向不是完全被动的, 而是在利益的驱使下的有限理性的选择结果。这样就发展了组织的趋同理论, 注意到组织微观利益的存在。
三、组织趋同的解释逻辑与因果机制
1.合法性是组织趋同的解释逻辑
对于组织趋同或者同晶 (isomorphism) [4]现象的解释, 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学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即跳出组织, 从组织与环境的关系角度认识这一现象。他们指出, 组织主要面临两种环境: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5]两种环境对组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技术环境包括组织外部的资源与市场、组织内部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技术系统等, [5]要求组织有效率, 即要实现组织生产的利润最大化。
制度环境是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为人们所“广为接受” (take-for-granted) 的社会事实。[6]制度环境要求组织取得符合社会公认的“合法性”。从制度学派的视角来看, 合法性是一种被感知到的、与相关法律和规则、规范相一致的状态, 或者与文化 - 认知性制度相亲和的状态。与物质资源或技术信息不同的是, 合法性不是一种为了生产某些新的、不同的产出而进行的投入, 而是一种以外部可见的方式来展示的符号性价值。[1]如果组织行为和公认的社会事实不符, 就会出现“合法性危机”, 引起社会公愤, 利益相关者的疏离, 最终导致组织发展的困境。
根据制度结构要素的不同, 合法性可以分为规制合法性、规范合法性和文化—认知合法性。规制合法性是指组织的结构和行为与特定的法律、法规、政策等相一致而产生的被认可的状态;规范合法性是指组织的结构和行为与主流价值观、专业规范等相一致而产生的被认可的状态;文化 - 认知合法性是指组织的结构和行为与大家接受的“理所当然”的认知原型和行为脚本相一致而产生的被认可状态, 它是最深层次的合法性。
2.合法性机制是导致组织趋同的主因
合法性机制是指那些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5]组织在制度环境的影响下, 为了规避环境的不确定性, 获得社会的承认和支持, 就去采纳制度环境中那些已经获得合法性认可的结构或行为, 这种因果逻辑关系就是合法性机制的本质。它不仅对组织的行为和结构模式产生约束作用, 而且也有利于使组织得到社会承认, 提高组织的社会地位, 从而促进组织间的资源交换。
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对合法性机制的阐释主要是从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强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另一个是弱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
强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是说组织行为、组织形式都是制度塑造的, 组织和个人没有自主选择性。[5]迈耶和罗恩称这种由社会共享观念塑造组织和成员行为的现象为“理性的神话”。[5]玛丽·道格拉斯也从结构 - 功能主义的视角提出人们经过互动产生的共享观念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具有塑造功能, 并且归纳了三种制度化的途径。
第一, 共享观念塑造一种身份制度, 当人们被放入某种身份制度中, 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的定位就会朝着某种身份制度的限定去思维和行事, 从而实现制度化;第二, “广为接受”的观念塑造了集体共享的信息库, 人们按照这样的信息和规则从事活动可以降低人们的心理负担, 同时强化人们对某些信息和规则的记忆, 遗忘其他信息和规则, 引导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向;第三, 共享观念提供了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标准, 将不同的事物放入不同的范畴, 从而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迪玛其奥和鲍威尔的研究则属于弱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他们认为在制度环境中, 组织和个人的行为的确受到共享观念的影响, 但是这种影响达不到决定组织和人们行为的程度, 组织和个人的行为选择是出于利益动机的考虑。弱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是制度通过影响资源分配或激励方式来影响人的行为。[7]他们总结了三种导致组织趋同的机制。
第一, 强迫机制 (coercive) 。在一个组织场域中, 组织必须遵守政府、专业组织制定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 或者是大家视为理所当然的规范, 以此获得组织场域的认可和资源支持, 否则将受到大家的排斥或惩罚, 难以生存下去。第二, 模仿机制 (mimetic) 。即组织模仿场域中其他成功组织的行为和做法, 以此来尽快地获得社会的认可, 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给组织带来的冲击。第三, 规范机制 (normative) 。在那些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的组织领域, 一般会逐渐形成一些不成文的专业规范, 通过对准专业人员和专业人员的专业教育和专业化训练渗透到他们的思维中去, 从而对其今后的工作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强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将组织置于被动的地位, 忽视组织对环境的策略性应对。弱意义上组织趋同的合法性机制是逐利基础上的有意识选择的结果, 它注重研究合法性机制的微观基础。两种合法性机制相比较, 弱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通过利益的分配影响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的合法性可能比强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更具有解释力。
3.组织对制度环境的应对策略
奥利弗总结了制度环境下单个组织的应对策略[1], 包括:第一, 默认策略。组织可能出于增强合法性、免于制裁等动机而做出的选择;第二, 妥协策略。当组织面临的权威机构处于冲突之中时往往会采用;第三, 回避策略。组织采取“脱耦”战术, 技术系统和正式组织结构松散连接, 组织的正式结构和部分规则变成了象征性的设置, 变成了获得合法性的资本, 对组织的实际工作没有实质的意义, 组织内部可能采用非正式的职业规范和共同的文化认知性因素来约束成员的行为;第四, 公开反抗策略;第五, 操纵策略。组织试图有目的的与环境合作, 进而来影响环境。除此, 组织也可能通过集体来采取行动, 那样对环境更具有影响力。因此, 组织在制度环境中不仅仅是消极地应对, 也会积极地参与博弈。
四、新制度主义理论核心对学校组织发展的启示
学校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 如何在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双重制约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几点启示。
1.对学校组织属性要动态合理地辨识
以往我们对学校组织属性的认识不管是将学校看成是能通过职能分工、层级设置、建章立制等来提高组织效率的理性组织, 还是看成强调组织内部非正式结构、权力下放的自然组织, 都没有脱离学校内在的环境来审视其组织属性。随着社会的发展, 学校逐渐从社会的边缘回归到社会的中心地带, 它们无时无处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并与其发生着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因此,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学校组织的属性, 将其视为“开放系统”, 与环境不断发生交互。在学校面临的主要环境中, 当推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两者。以往我们强调学校是“强制度环境、弱技术环境”的组织, 强调学校在制度环境中的被动适应, 但是随着学校教育社会地位的凸现, 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问责的呼声在不断的增强, 这势必影响学校对技术环境的关注。以往我们将学校视为“松散结合系统”的观点, 应该随着社会与学校关系的日渐密切而逐渐转变为“紧密结合系统”。
2.制度环境下学校发展策略的选择性
在强制度环境下, 学校在寻求发展策略的时候不能一味地适应环境, 被环境牵着走, 而应该主动地根据组织发展所处的阶段进行策略选择。一般在学校组织发展的初期, 为了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 获得合法性的认可, 组织可以采用制度环境中已经被实践证明有效或者成功的组织结构和行为, 尽量缩短组织的动荡期;随着组织的不断成熟, 组织除了模仿标杆组织的先进做法以求认可以外, 还要主动地宣传自己, 尽量使组织的形象宣传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一致, 从而增进合法性, 尽快的向成熟阶段迈进;当组织发展到成熟阶段, 达到发展的“高原”期时, 组织不能再一味地效仿来维持发展, 而应该采取特色发展的策略, 做到“人无我有, 人优我特”, 这样才能引领环境变化的方向, 促进学校的发展。但是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学校在做出走特色发展之路的战略之前应该首先在校内外营造一种有利于改革的文化认知环境, 使利益相关者形成积极的认知图式, 继而出台相关的规定和程序性的要求, 推动特色发展战略。这样能保证战略的实施获得组织内外更稳定的合法性认同。
3.获得合法性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
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认为教育组织的关键性制约是必须在很大程度上维持公众的信任和信心, 简而言之就是合法性。合法性不仅是一种被利益相关者认可的组织与规则、规范和文化 - 认知相一致的状态, 还是一个组织生存和发展必须要获得的资源。学校依靠对法律、法规、政策等的遵守获得的规制合法性虽是学校发展的前提, 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但是这种合法性毕竟是短暂的、不能持久的, 还容易造成学校为了争得资源而权宜应对的局面;学校通过积极宣传价值定位, 与主流价值观吻合, 主动地获得专业组织的认可, 能够保证获得规范合法性, 但是这种合法性还不是最深层次的;组织获得的最深层次的合法性乃是文化 - 认知层面的合法性。在共享的文化氛围下, 成员的行为选择是自然的, 理所当然地, 除此, 别无他选。而要获得最深层次的合法性, 就需要组织在与环境的互动中, 积极地建构文化制度, 从而形成能够共享的文化范畴和认知图式, 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和认知。三种制度的合法性若能一致, 则表明制度的彻底性和科学性, 若不一致, 则说明制度存在不完善, 极有可能潜藏着变革危机。
参考文献
[1][美]W·理查德·斯科特 (W.Richard Scott) .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原书第3版.姚伟, 王黎芳,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2]理查德·斯格特.比较制度分析的若干要素.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7 (1) .
[3]W·理查德·斯科特 (W.Richard Scott) , 杰拉尔德·F·戴维斯 (Gerald F.Davis) .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高俊山,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4][美]E.马克·汉森.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冯大鸣, 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5]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6]曹正汉.无形的观念如何塑造有形的组织:对组织社会学新制度学派的一个回顾.社会, 2005 (3) .
【关键词】常规教学 教学准备 教学组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B-0101-02
2015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对加强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要求,特别就抓好常规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置和安排。那么,常规教学工作都有哪些内涵呢?
我们所说的常规教学,就职业学校而言主要是指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实践、教学实施、教学研究、教学艺术等几个方面。本文就中职学校常规教学中的“教学准备”和“教学组织”谈一些看法。
一、关于教学准备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不少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往往只注重于教学方法,公开课的听课评课,莫不在教学方法上论得失,少有人论及“教学准备”和“教学组织”。殊不知它们也是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的决定因素。
这些年,我们在深入课堂听课中,对上百个课例进行分析比较,发现课堂效果好的课,首先表现在:做好“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都准备哪些内容?先看两个案例对比:
从这两个案例对比来看,A案例教学准备做得好,师生很顺利进入新课学习,是较好的“教学准备”。平时最易忽略的就是“优化学习环境”工作,有些老师不愿花时间来检查、强调清理杂乱的学习环境,就直接上课,以为这样做是充分利用时间,殊不知不良的学习生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影响到教师的施教。做好教学准备,按A案例中的7个方面去谋划、去做准备。
当然,“教学准备”最重要的工作是备课写教案、制作课件,但在本文不在讨论之列,本文所说的“教学准备”是限于开新课前3-5分钟内应做的事。不管怎样,既然教学是师生双方“教与学”的活动,除了注意以上七小点准备,还应注意师生情感的交流沟通和谐共振上。所以,教师得来点感情投资,只有学生喜欢你,你的教学才更顺手,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也。
二、关于教学组织
“教学组织”是一种过程管理,是课堂上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而“排兵布阵”、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
关于课堂教学组织,应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教师的语言。流畅、动听、节奏和谐的语言,犹如磁石吸引学生,极大吸收学生注意力,是较好的“组织”武器。那些语言干巴、不流畅、平淡无味的语言,让人听起来吃力、不舒服,是不能集中和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所以,语言修养应是每个老师的必修课。
手势、体态语。良好、得体、自然的手势、体态语言同样重要,它像无形中的手,组织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平时我们所说的演讲者、表演者其手势、体态语言非常丰富,观众(听众)非注视不可。很难想象,一个老师肢体僵硬、双手撑着讲台,犹如一个三脚架在说话,有多少人去听他的说教呢?这样的讲课姿态,只能导致学生视觉的疲劳乃至产生厌恶。所以,作为讲课老师应学会使用一些恰当的手势、体态语言去组织教学。
问答式互动。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正因为思考,学生必定集中精力,才能探寻出答案来,所以运用问答式互动,也是一种教学组织的方法。有些老师也喜欢用问答式互动,但是所给的问题多是“是非”问(“是不是”“对不对”之类),学生齐声回答倒是热闹,但是没有思考价值,更不用说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了。
问答式互动,其中采取个别回答问题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又能间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约束学生乱讲话、不安静情况,即给学生一定的压力,这,正是有利于“教学组织”。而没有思考活动的课堂是死水一潭的课堂!
教学“休止”艺术。“休止”艺术也是一种教学组织有效形式,“休止”艺术是源于音乐简谱中的休止符号。以讲授为主的课堂,如果教师在其中适当的时候,停止讲课,把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或讨论,老师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就近观察,倾听学生,近距离指导,拉近师生感情……,这样做,总比一节课来老师脚不离开讲台,“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好。因为只有走近学生,说话的声调、口气、态度总比站在讲台上亲近、温和些,这样既有利于和学生交流沟通,又有利于教学组织。常见中职生课堂纪律差,伏台睡觉多的课堂,往往是老师稳坐讲台上,不愿走近学生的课堂。
还有另一种教学组织,那是进行横向交流的课堂,用通俗的话来说是“分组讨论的课堂”。这种课堂的教学组织,必须做好以下几点:(1)分好组,每组内要有组长、组员、记录员;(2)组内分工明确,有主持、记录、归纳、汇报;(3)讨论有论题、中心、时间要求;(4)展示、汇报、点评、小结。
当然,教学组织的形式还有很多,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组织更显得灵活多样。学生学习方法从来不是单一的,当有多种学习方式使用时,就会适时适当地进行转换,也就是说,从一种方式转到另一种方式。比如说从自由阅读转换到欣赏视频,再由欣赏视频到分组讨论,实行“做、学、教”一体化教学,等等,需要教师精心安排和组织,教师就像音乐指挥家,指点“江山”,又像乐师,学会“弹钢琴”,只有这样,才能演奏出当代课堂的“交响乐”来。
总之,“教学准备”和“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一样,同样是教学艺术。既然是艺术,那就得以认真求实的态度,不断去研究、去探索、去完善它。
二、经常打开门窗,保证室内空气流畅、清新,教师授课使用无尘粉笔。
三、搞好室内外卫生,教育学生注意保持。
四、课间要求学生到户外活动,保持教室、走廊安静,消除教学楼噪音。
五、教师板书字迹工整、清晰,字体中文不得小于8*8CM,外文不得小于4*4CM,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坐姿,严格执行用眼卫生的“三个一”和“二要二不要”。
六、投影仪、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要保证画面端庄、清晰、效果好,不损伤学生视力。
七、保证学生课间休息,学生每周调换一次座位,对视力不良的学生适当照顾。
八、布置作业避免作业量过多和造成学生身体疲劳的一切外界因素。
九、组织学生上好体育课和健康教育课,做好眼保健操和课间操,发挥两课两操的作用。
1、学校厕所必须切实加强管理,落实专人负责清洁卫生和设施维护工作。
2、公共厕所应每天打扫二次,保持地面、便槽干净、洗水池内无垃圾杂物。逢卫生大扫除,安排班级学生打扫,重点清除墙面、门窗灰尘、污垢。
3、每周两次以上对公共厕所进行消毒除臭处理。苍蝇、蚊虫孳生季节积极采取灭杀措施。
4、经常检查公共厕所供水和水冲设施,发现损坏及时维修。
5、师生要文明用厕,爱护公共厕所设施,讲究清洁卫生,节约用水。大小便要入槽,便后要洗手,不随地吐痰,不乱抛杂物,不乱涂墙壁。
6、加强巡视发现厕所有漏水现象立即报告给后勤处
7、垃圾桶杂物不超过三分之二。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为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贯彻落实提供保证
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作为院系的主要议事制度和领导体制, 需要不断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用制度确保其贯彻执行, 发挥作用。学校党委通过对学校基层组织建设现状与任务的分析以及校内外的广泛调研, 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 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与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相关的规章制度。
一是出台了《中原工学院关于加强院系管理职能的意见》。随着学校事业的快速发展, 院系规模不断扩大, 承担的职责也越来越重。为加强对院系的管理, 合理划分学校和院系的责、权、利,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实现现阶段奋斗目标为根本, 构建起“目标管理、过程调控, 责权清晰、分级负责, 绩效考核、奖优罚劣”的学校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 明确院系在人、财、物等11个方面的权利, 使院系真正成为有一定决策权和资源配置权的教学科研实体。要求职能部门转变作风, 重点做好服务、协调、指导、监督和管理工作, 实现了学校管理重心的下移, 激发了院系的活力。初步建立起“管理有效、执行有力、协调有序、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
二是制定了《中原工学院二级学院管理工作暂行办法》。学校不断完善二级学院重大事项决策制度和日常工作运行机制建设, 大大提高了二级学院的管理水平。学院规定院系党政联席会议是院系重要事项的决策会议, 并明确了党政联席会议的议事范围、议题收集、议事程序、参会人员、表决办法。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既保证了院系的重要事项由党政班子共同决定, 共同对院系的工作负责, 又保证了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以行政负责人为主, 干部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以党组织为主, 使党政工作做到“职责上分、思想上合, 工作上分、目标上合”, 用制度保证“院系党政领导班子共同承担院系发展责任”的要求在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得到落实。
三是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建设。为不断完善学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制度, 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工作作风扎实、群众基础好的高素质管理干部队伍, 学校党委先后下发了《中原工学院处级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工作实施细则》《中原工学院科级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工作实施细则》《中原工学院处级后备干部工作暂行办法》等文件, 明确了院系党政领导班子在干部工作中的任务、责任、程序和选任干部的基本条件, 为院系党政领导班子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供了制度依据, 也为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决策干部任用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加强院系领导班子建设, 为坚持和完善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提供组织保证
好的制度要靠人来落实。院系领导班子是院系工作的决策者和实施者, 也是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因此, 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 加强院系领导班子建设是关键。
一是选好、配强院系领导班子。学校党委坚持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和选配标准, 从有利于加强党政之间的团结协调、提高党总支参与决策的能力、提高党组织的威信和影响力以及同院长个性相容、气质互补的角度, 选拔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党性观念强、懂教育、会管理、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担任书记;从既注重教学和科研能力, 又注重从个人品行、管理能力、奉献精神和合作共事的角度选拔院长。对班子的其他成员, 从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专业特点、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选好、配强院系领导班子。
二是加强院系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学校党委制定了《中共中原工学院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校、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意见》。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院系领导班子成员的头脑。引导院系党政领导班子认真履行职责, 按照学校的工作思路, 明确工作任务, 制定工作措施, 认真抓好落实, 确保学校确定的工作思路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求院系领导班子要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 提高办学兴校的能力。
三是做好院系领导干部的培训教育。通过构筑干部在线学习平台, 采取分类培训和集中辅导两种形式, 设置党的基本理论、形势与省情、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三个学习内容模块, 抓好自学、报告辅导、专题研讨、大会交流四个环节, 加强院系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学校先后举办了院系党总支书记培训班、院系党总支副书记培训班、院系行政正职培训班、院系行政副职培训班, 不断提升院系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建立健全考核和监督机制, 确保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取得实效
充分调动院系党政班子的工作积极性是建立和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重要目标。建立健全考核和监督机制是调动院系党政班子工作热情、激发事业心和责任感、确保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取得实效的重要举措。
一是建立院系工作绩效考核制度, 加强对院系领导班子的考核。学校每年根据党政工作计划确定年度目标任务, 向各院系进行分解。确立的目标既有各院系的共同目标也有个性目标, 既有党务目标也有行政目标;目标的考核既与集体利益关联, 又与干部的考核、奖惩、待遇挂钩。通过目标责任制的建立, 将学校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分解到各院系、党政班子和干部个人, 实行责、权、利的统一配置和管理, 激发了院系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
二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学校党委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不断完善学校院系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认真开展院系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工作。学校党委制定了《中原工学院党的建设三级量化考核暂行办法》, 对院系党总支、党支部工作进行量化考核。采取校级领导评价、干部互评、部门职工民主评议等多种形式, 对干部个人进行测评, 并把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结合起来, 为党委全面、系统、客观、公正地了解干部, 真正把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提供了可靠依据。2010年8月, 学校干部考核评价工作经验在全省贯彻落实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座谈会暨专题培训班上进行了交流。
三是充分发挥二级教代会对院系党政工作的监督作用。各院系坚持党务、政务公开, 认真开好二级教代会。对于职称评审、岗位聘任、年终考核、先进推荐等关系院系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事项要经过教代会讨论后, 再由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各院系在每年召开的教代会上由院长向全体教职工作工作报告, 发挥二级教代会对院系党政班子工作情况的监督作用。
四是加强党内监督, 确保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健康运行。学校建立了重点工作督察制度, 把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确立院系党政领导班子共同承担院系发展责任的落实情况列为督察内容, 指导院系全面落实工作责任, 推进事业发展。学校每年都与院系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及任务分解书, 切实抓好责任分解、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等关键环节, 推进责任落实。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 保证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党政领导班子共同承担院系发展责任的贯彻执行。
坚持和完善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 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党的建设, 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学校先后被授予“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高等学校‘五好’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改革创新, 务实重效, 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工作, 为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卫生工作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美化校园、净化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确保师生的身体健康、健全和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特拟订以下管理制度。
一、各班教室、清洁区域每天必须实行早、中、晚三扫。
二、教室卫生必须做到“四净”“四齐”
1、四净
(1)教室及走廊地面要打扫干净。
(2)黑板、讲台、课桌要擦干净。
(3)墙壁、门窗、壁砖、玻璃要擦干净。
(4)垃圾桶内的垃圾要倒干净。
2、四齐
(1)讲台、课桌椅摆放整齐。
(2)标语、画像、图表张贴悬挂整齐。
(3)卫生工具摆放整齐。
(4)讲台、课桌上的书本、物品摆放整齐。
(教室必须做到无尘埃,无痰迹,无蜘蛛网等。)
三、清洁区域每天必须认真打扫,无卫生死角,水沟要冲洗、打扫干净,花台里的杂草必须清除干净。做到清洁区域内无废弃物,如:果皮、纸屑、塑料袋、白色垃圾、杂草、树叶等。
四、男、女生厕所卫生由值周班级负责打扫。
五、宿舍要保持清洁干净,宿舍地面、门窗洁净,垃圾及时清理,保持室内无异味,严禁在室内或走廊倒水,内务摆设整齐,室内洗漱用品摆放整齐划一,不准乱挂衣物,不乱扯绳、被褥叠放整齐、铺面干净平整。严禁在宿舍楼内、窗外及宿舍楼后面乱扔杂物、乱泼污水、随地吐痰。卫生间:地面要求冲冼干净,无杂物,保持畅通。
六、各班要建立清洁卫生值日制度。设立清洁卫生轮次表,并把轮次表张贴到墙上。
七、校园清洁卫生每天由学校组织各班劳动委员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与各班主任考核挂钩,并将进行公示。力争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八、各班劳动委员必须认真履行职责,确保检查工作不缺席,检查结果要公正。
九:检查时间及人员安排
星期一:七(1)八(1)九(1)九(5)
由任组长,全面负责检查工作中的考勤、人员安排及公示。星期二:全校劳动委员协同吴勇老师检查。
星期三:七(2)八(2)九(2)九(4)
由任组长,全面负责检查工作中的考勤、人员安排及公示。
星期四:全校劳动委员协同吴勇老师检查。
星期五:七(3)八(3)八(4)九(3)
由任组长,全面负责检查工作中的考勤、人员安排及公示。
铜鼓中学政工处
【学校卫生管理组织和制度】推荐阅读:
学校公共卫生组织管理06-24
学校学生食堂卫生管理制度07-10
2学校卫生室管理制度07-27
双塔中学学校公共厕所卫生管理制度06-20
学校卫生室医疗废物管理制度07-21
寄宿制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10-18
学校卫生组织机构领导小组06-01
学校卫生打扫制度06-27
卫生管理组织制度09-29
环境卫生组织管理制度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