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以绍兴文理学院“时政进校园”为例

2022-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其历史可追溯至新中国成立之初,名称经历了“时事学习”“形势和任务”“形势教育”等变化,是一门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推进最新理论成果进课堂进头脑,时效性、针对性、综合性都很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2018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对该门课程的作用和定位进行了再强调,从八个方面对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2017年,绍兴文理学院与浙报集团合作,在浙江新闻客户端开设了一档“时政进校园”专题栏目,以此为重要载体,探索“两课”的开放融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大大提高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与省级主流媒体的这次联姻深受师生欢迎,截至2019年4月,时事播报和时事讲堂共播出240期,阅读量5727.4万,点赞数219.69万,总评论数88.32万。

一、背景思考:把握三个大势

(一)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持续推进之势

中国传统人才观历来重视德,谓“德为才之帅”,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既是对中国传统人才观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从国家命运的高度对培养社会主任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出号召。具体到形势与政策课,就是要通过授课将党和国家最新的理论成果、最新的发展动态与学生分享,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这既是形势与政策课本身的职责,也是其固有的优势。总体看来,高校还要加强对课程教学效果的反思与总结,进一步提升对课程的重视和投入程度。高校与省级主流媒体合作推行的“时政进校园”,以“时事播报+新闻延伸阅读”为主要形式,有利于第一时间最大效果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政策和方略,将课堂的触角伸向社会最前沿。

(二)大思政格局和融媒体理念下教育的开放融合之势

构建大思政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重阐述的重要思想,大思政理念包含了系统化思维、开放性思维、融合性思维,既符合该门课程的特点,也是解决该课程目前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法。另外,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教育过程中的融媒体思维因此显得十分重要。高校应主动应变而不是回避,要善于扬长避短。发挥移动端的积极作用开展教学是必然趋势,以视频播报和简洁图文呈现为主的“时政进校园”专题栏目在浙报集团支持下应运而生,顺应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和高校教育模式改革需要,做到了教育载体的开放、教育内容的共建共享共融。

(三)质量为本要求下打造本科教育“金课”之势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其关于高等教育“四个回归”及“金课”“水课”的表述,直观而不乏深刻,必将推动新时代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进入快车道。形势与政策课本身不是水课,可因为其授课的相对缺乏连贯性、系统性和深刻性,师资安排的随意性,很容易造成“低抬头率”的水课印象。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读图时代”“视听时代”,授课内容和形式必须要跟上时代变化,主动应变,才能为打造“金课”提供可能。

二、内容优化:加强资源供给

供给侧改革是一个经济领域术语,其理念运用在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改革上,本质就是要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课程向心力。

(一)优化整合内容供给

教学内容设计一要体现时代性,时代性是形势与政策课最显著特征,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将国家和党的最新需求,通过理论教学入脑入心。“时政进校园”的栏目和每一期的主题设置,既不能脱离国家统编参考教材大纲要求,又要做到最新教学素材整合运用,有所侧重,有机融合,如2019上半年的时事播报,其中关于5G网络专题的播报,对应了教案中“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专题;对话信仰的播报,对应了教案中“核心价值观”部分,有关枫桥经验的播报,对应了教案中“法治中国、社会治理”部分等等。

二是要体现针对性和实践性。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其知识层次和思想发展阶段不同,关注的热点不同,要在遵循教材规定的范围和重点基础上,将授课内容丰富化、个性化。如理工类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大数据、工业4.0等方面的内容,经贸类学生可以把经济形势章节讲得更深入,政史专业学生增加对国际国内形势的讲授和讨论等,要做到将具体内容和专业实际有效结合。另外,要结合一个阶段内的热点和重点有针对性设计教学内容,有时还可以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将课堂搬到校外基地,比如时事播报栏目在2019年上半年就推出了关于视图中国的网络热点讨论,增加了献礼祖国70周年专题,有的教师把课堂搬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游学”。

三是要体现地方性。一方面要结合省市地方大事要事、重点难点、风物人情讲解,如浙江“两个高水平”建设,八八战略深化,绍兴融杭连甬接沪的大湾区城市建设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绍兴古城全域旅游开发战略等。另外,地方高校要融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属地特色,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和独特的校园文化特征设计教学内容,将爱国爱地方爱校有机统一起来。如“时政进校园”部分专题结合了更名大学、服务地方、教学科研、建校110周年庆典等内容,十分接地气。因此,“时政进校园”活动相关栏目不仅包括国际国内重要时政新闻,还采集了省市、学校重要新闻资讯,构成了一个立体的资讯内容体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动态,让相关内容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优化师资队伍供给

一要优化队伍结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多样化,需要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师资,既要有理论型人才,也要有实践型人才,师资库的成员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教师、思政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还应吸纳有其他专长的师资参与。“时政进校园”活动创造性解决了这一问题,如有关专题邀请党政领导、知名企业家、社会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媒体评论员等担任特约报告员,极大丰富了师资库。还创造性地打造了一支优秀的学生身份的网络师资队伍,形成了优秀的学生制作和播报团队,“时事讲堂”均由老师主讲,但“时事播报”均由学生主持,该栏目从内容策划、节目制作到现场录播,学生均全程参与,还不定期开展“优秀时政主播”等系列评比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目前“时政进校园”栏目已经形成一个由校党委宣传部牵头、浙报集团指导、学校大学生传媒中心具体实施的操作团队。学生辅助授课,成为授课班级的在线小老师,倍感亲切,学生更容易接受。

二是要提升队伍素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还需要教师具备把握形势发展和政策变化的敏锐性和对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深入了解。在选拔校内相对固定的教师队伍时,要设立标准和条件,比如学历职称等,学科背景等,以保证教师的良好素质,必要时可以采取试讲说课等方式选拔教师。另外要成立课程组,定期加强成员的交流与培训,集中备课,分散授课,建立完善与其他思政理论课一样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体系。

三、形式创新:体现开放融合

(一)深化用户体验思维

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思维,注重用户的体验分享和参与反馈,形势政策课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最好的试验田。翻转课堂,教师是课程的引导者,而不做主导者。要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甚至教学内容的主动设计,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对授课老师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时政进校园”活动融入课堂教学,为翻转课堂提供了最好的时机。如上课前让学生先通过时政进校园平台对相关专题进行自学预习,一般都是5分钟左右小视频,内容精简,可看性强,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之后教师可以就此展开引导,进入课堂主题,还可以在课堂中就相关专题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分组讨论、展示,增加互动交流的频度。课前预习和课后交流,学生均可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在课程考核方面,学生学习观看“时政进校园”栏目内容、发表评论、答题测试成绩,均纳入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学分,按照一定比重计入期末考核总成绩。同学们还可以获得的积分,并同时查看在全校的完成排名情况。积分不仅仅是期末考试成绩的重要参考,还可以在浙江新闻客户端积分商城兑换奖品,极大的促进了学生体验感,激发学生参与课程积极性。

(二)强化开放融合思维

开放融合思维不仅仅包括了课程内容设计的开放融合、师资的开放融合,还包括了各类平台的开放融合。新时代的学生,是网络的原住居民,如何开发并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是提高授课效果的重要途径。随着“时政进校园”活动的推广,授课教师们逐步将各种媒体资源都利用了起来,如手机客户端浙江新闻App在课前和课中的利用,班级QQ、微信群等平台为课后答疑交流与互动提供方便,“学习强国”平台中慕课平台的使用,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后台技术支撑,学校网络媒体中心的团队制作等。学校还专门在人文学院设立了“时政进校园”制作基地,培养相关媒体制作和运营的后继人才,该基地不仅是节目制作基地,更是结合人文学院新闻传播方向人才培养而设立的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实训基地。通过开放融合,从内容和形式供给上实现创新,有效解决“低抬头率”的问题。

四、效果评价:深受各方好评

“时政进校园”活动是融媒体时代高校在“两课”教学方面的一次典型探索,得到了省市领导关注和支持,认为该活动“及时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递到高校师生,是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融媒体时代的开放融合思维深深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全过程,极大地提高了该课程的吸引力,深受师生好评,达到了以下三个明显效果:一是使党和政府的声音在课堂“响”起来。“时政进校园”栏目内容经过了精心筛选,精准编排,主动推送,避免了娱乐八卦等低品质信息占据课堂主阵地,使主流声音落地有声;二是使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活”起来。“时政进校园”充分借鉴翻转课堂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了老师乐教和学生乐学的局面,极大的活跃了课堂氛围;三是使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强”起来。通过“时政进校园”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融合,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进一步提高了课堂育人的效果,为将形势与政策课打造成“金课”铺垫了扎实的实践探索基础。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借鉴融媒体时代的开放融合思维,加强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有利于提高课程“含金量”。本文以绍兴文理学院开展的“时政进校园”活动为例,以问题为导向,从背景思考、内容优化、形式创新、效果评价四个方面展开,探索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模式改革,使形势与政策课顺应新形势,达到新要求,真正提高课程育人质量。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开放融合,教学改革,时政

参考文献

[1] 崔楠,姜保亮.马克思主义视阈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问题分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2):59-60.

[2] 刘婷.“互联网+”时代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8):118-119.

[3] 黄洪雷.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学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18(1):104.

[4]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上一篇:浅析北戴河艺术村的发展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下一篇:公路工程投资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