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论文(精选8篇)
当下,随着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进入新媒体时代。作为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体阅读,提升专业素养,助力教育教学实践?
一些教师更看重传统的纸质阅读,排斥手机、网络等新媒体阅读。其实,新媒体阅读与纸质阅读一样,都是全民阅读的一种体现,以什么方式读书,读传统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完全在于个人选择。两者并不冲突,阅读的深浅并不会因介质而决定。
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并不一定是浅尝辄止的。从甲骨文、竹简书、帛书、手抄纸书到今天的大批量印刷书籍,人类阅读的介质在不断变化,但人类思想的传承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
作为教师,海量的知识存储十分必要。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在新媒体时代,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通道变得平等而开放,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方便而快捷地获取大量的知识,教师不再拥有知识霸权,而是以“学习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新媒体阅读可以扩大教师的知识存储量,拓展教师的阅读视野。教师只有广泛地吸收各门类知识,拥有丰富的知识和信息贮备,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
教师阅读需要分享,基于阅读的专业对话、合作互动,对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在传统阅读时代,阅读是一种相对独立和私密的行为,读者和作者之间缺少即时互动。但在新媒体时代,这种情况大大改变了,“私人笔记”变成了“公开日志”,读书的乐趣也从“好读书,不求甚解”变成了“评论”和“分享”。新媒体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教师足不出户就能“聆听”到教育大家的谆谆教诲,“观摩”到杰出名师的教育示范,从他们身上找到成长的路径,获取提升的力量,这是传统阅读难以做到的。志趣相同、有共同成长意愿的教师,无论身处何方,都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等阅读群,共同制订阅读计划,同步完成阅读内容,读后分享阅读心得……借助新媒体,教师阅读由个人行为扩展为群体行为,让阅读更有动力。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手机新闻
如今,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网络世界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电子商务的繁荣,也带来了从商业领域到新传媒时代的革命。快递物流业的兴盛,新的传播媒介不断涌现,从MSN到QQ、微博、微信,尤其是微信,近两年的发展速度极快,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壮大。如果说QQ、微博还仅停留在少数人群范围内,那么微信的发展已经到了家喻户晓的状态,从3岁幼儿到跳广场舞的大妈、晨练的大爷们,几乎人人都在使用微信,社会大部分主流群体成为微信的使用者和传播者。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看报纸到电子阅览、手机阅览,这对传统媒体,尤其是平面媒体带来了艰巨的挑战。
一、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猛
微信在2011年1月正式推出后,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微信团队的预期。经过3年的发展,微信的功能逐渐走向成熟,内容也更加丰富。其实在2011年1月推出以前,微信并不是国内第一款移动互联网的即时聊天工具,它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可以发送文件、对讲、视频聊天、晒图、摇出朋友、扫二维码、看新闻、嘀嘀打车、享受打折优惠等的智能手机APP,它的功能打破了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单一模式。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微信用户们可以通过添加手机联系人、添加QQ好友、扫二维码等多种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还可以将内容分享给好友、群,或者朋友圈。据腾讯公司的一项调查表示,在微信推出433天后,其用户数量就突破1个亿。上线三年后,据腾讯产品部的数据显示,这款应用在国内外的月活跃用户数量超过2.7亿。曾在27个国家和地区的App应用排行榜上排名第一。
二、传统媒体面临巨大挑战
2013年,不仅仅是我国,美国报业低迷一如既往,偶尔出现一些转好的迹象,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低迷的局面,报业规模仅为全盛时期的二分之一。《华尔街日报》日均发行量从2012年的229万份跌至2013年的227万份,新媒体的出现,导致纸媒发行数量明显下降,纸质版停刊消息不断传出。不仅仅是国外,国内报业市场也处于低迷状态,2013年除少数机关报发行量有所上升外,绝大多数依市场发行的报纸销量持续下滑,2013年全国报纸订阅市场稳固,零售下滑,总零售量环比下降8.78%,国内部分知名报纸,尤其是都市报纸,以上海《新闻晨报》为代表的一批都市报纸宣布停刊。
三、传统媒体转变思维,积极应对新媒体时代
历史证明,每一次信息技术的革命,都会为媒体产业带来颠覆性的革命,印刷术成就了报纸、杂志,并流传至今。互联网的流行,人们习惯用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获取信息,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的流行,降低了新闻内容制造和内容传播的门槛,传统媒体面临极为尴尬的境地:阵地还在,读者已经不在了。当下很多传统媒体迅速转化思维方式,运用网络技术重新进军网络新闻领域,多数纸媒除了建立自己的数字报刊以外,还积极开发微信软件、App软件,多渠道开发自己的新闻市场。于是,我们看到天津《今晚报》、《每日新报》、《天津日报》都有了自己的新媒体阵地。例如,《每日新报》的App“微新报”,《天津日报》的“新闻117”。
四、报网融合,并非简单复制
然而,新媒体并非报纸新闻的简单复制。在新媒体发展的今天,很多纸媒纷纷行动起来,最初是开发数字报刊。调查显示,2013年《纽约时报》数字版发行量几乎是印刷版的两倍,《今日美国》的数字版发行量了超过了印刷版,越来越多的数字付费方式被读者接受。以天津家喻户晓的都市报纸《每日新报》开发的“微新报”为例,读者只需在微信中关注一下,或者扫描微新报的二维码,就能每天通过微信订阅号,查看“微新报”每天推送的各种新闻。微信推送的新闻不同于传统纸媒,文字新颖、活泼、网络语言丰富,而且还配有各种搞笑的漫画、视频等插图,非常吸引读者眼球。不到一年的时间,粉丝数量就达到了30多万。
如果说最初的报网融合只是数字新闻对于纸质媒体新闻的简单克隆,那么想要站稳脚跟、长期立足,就要寻求更多的灵活方式。
五、新闻和技术,一个也不能少
新媒体的发展,不仅要求传统纸媒新闻人转换思维、开阔眼界、还要积极学习新媒体发展的硬件技术,单从天津媒体融合情况来看,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始终是以传统媒体为主,新媒体仅被作为传统媒体的延伸和圈地平台,从人员管理到内容制作,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没有能够突破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如果缺乏自主研发的创新能力,在融合过程中,不能适应新媒体的发展技术,报纸旗下又没有专门懂App软件开发的技术人员,就必须借助外力的合作才能完成向新媒体的过渡。
例如《每日新报》继“微新报”之后,又开发了手机客户端软件,手机App推送新闻,但是其技术方面是与360方面合作,读者的手机如果下载新报的App,就必须先下载360手机管家软件。那些不支持360手机软件的手机或者不喜欢捆绑360软件的人,只能放弃下载新报App。所以新报推出手机App推送的手机新闻,效果并不如之前开发的“微新报”效果好。而新报App新闻,关注起来太麻烦,为了关注一个手机新闻,还要下载一堆软件,占用了手机大量的空间。但是如果报纸培养自己的技术人员,开发一种易于操作的软件,可能就会引来大量的读者群和粉丝数量。
六、手机新闻,如何更引人关注
在智能手机普及的当下,腾讯新闻是手机新闻推送比较成功的典范。由于微信的成功推广,腾讯新闻也跟着沾光。它的微信新闻形式也经常被其他纸媒推出的手机新闻跟风仿效。腾讯新闻每天都会选择一个头条,并配有备受瞩目的照片;并列有三条时事新闻,内容涵盖时政、社会、娱乐、体育等多个领域,关键词以引号的形式标注。
由移动通讯网、电视有线网和无线网构成的网络场域,其发展趋势必然是“三网融合”与“三屏对接”。这是互联网时代每一个媒体所处的真实生态。
在这样的媒体生态下,一向崇尚“内容为王”的传统媒体,其专业自信正在遭遇数字化渠道与技术的一再威胁。人们越来越急切地提问自己也提问业界:新媒体崛起的“支点”,除了“内容为王”的资源优势之外,更取决于能否实现“用户为王”“影响为王”“渠道为王”和“传播为王”?
对于今日之传媒界来说,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结果,无异于开创出一个“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新媒体时代。其意义在于,它让我们不断地重新定义媒体、定义出版、定义阅读与传播等一系列伴随着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过来的传统概念与命题。清醒的媒体人早就看到:“内容为王”的单介质、单向度、单路线的营销模式、信息生产与消费的模式终将一去不返。
网络之于媒体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最浅层的变化在于,作为一个信息发布与信息消费的交互平台,它正在改变着信息的书写方式、存储方式、呈现方式。而其深层的变化并不在这里,而在于:互联网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信息的结构方式与信息的存在方式,甚至,它通过信息传播、结构、存在方式的全方位深度变革,以一种无所不在的裹挟与浸淫之力,重构了转型过程中一代或几代人的精神存在方式,亦改变了正在进行的文化累积、文明演进与人文传承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互联网的理解早已不能止于网页的内容呈现,它的本质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次集传媒之大成、而又具有颠覆式创新意义的媒体革命。
主导媒体江湖的是技术创新
且让我们稍微回看互联网发展之后这些年来的媒体江湖。从最初凤凰、新浪等“大型门户”的江湖奠定,到天涯等大型BBS、论坛、博客的勃然兴起,人们越来越发现:曾经不可一世的传统主流媒体之节奏落后、理念落后、话语方式的落后,随之而来的是其影响力的边缘化。由新浪、腾讯的微博所开启的“人际互粉、资讯在场、碎片传播”的信息传播生态,人们看到了一大批网络大V、“意见领袖”的孵化与出现,也看到“意见影响”“产品影响”与“商业影响”的多方合谋。从用户匿名、网络虚拟、关注名人、聚焦新闻、散点传播的“微博生态”到由腾讯开发的微信产品的出现,人们看到新媒体传播的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根植于熟人社会、致力于“圈子化传播与个性化推送”。当下正热的“公众微信号”的个人化经营,更是让“自媒体”由一个模糊与时尚的“概念与趋势”,变成了切实而具体的“样品与平台”。在这里,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自然天成地融合成多维并行的媒体元素。在这里,互联网经营的“平台思维”轻而易举地让位于“服务思维”。很多自媒体在极短的时间内即可发展出数以百万计的“粉丝”,而其强大的媒体影响力、覆盖面,又为产品的开发、推送、营销开启令人激动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亦给传统纸媒体、包括PC端在内的媒体广告发布方式以始料不及的重创。
综观新媒体发展的这些年,媒体技术与日俱新,产品形态不断更新升级,由技术主导的新媒体发展格局之特色极为明显。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与其说是媒体的“服务者”,“助产士”,不如说,它更像是一个开启者。
传统媒体何以必然要作出数字化选择?文化与资讯传播何以正在处于“去中心化”的时代语境?思想与文化何以正遭遇“碎片化”的重构?传统媒体之思想表达的尺度与方式何以会与“纸媒一统”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信息对称、意见互动、舆情民意、网络反腐、公民维权何以更容易成为新媒体的存在方式?种种问题,皆由技术所造成的媒体生态圈所引发。
技术是媒体的主导性力量,其深远意义在于:所有主导媒体发展的前沿技术及其产品化,无论大小,其思路与理念几乎都取法于西方发达国家既有的产品样态与运营模式,其转换在本质上是一个产品的“中国化”改造过程。腾讯如是,新浪如是,微博与微信的产品亦如是。而此中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们,至少让中国媒体整体性地与世界媒体的发展站到了一起。至少在媒体形态与媒体技术的层面,真正融入了世界媒体的发展谱系,媒体由此而具备了互联网产业的基因。没有人能打败趋势,当下中国媒体想拒斥这一场媒体新变已毫无可能。
当然,技术主导亦不尽是好事。对于文化生成、传播与建构来说,它也可能是一种摧毁性力量。信息的碎片化、文化的扁平化的过程,总是一体两面,相伴而行。就信息传播来说,在失去自由意志、独立精神、理性思维的“粉丝”那里,新媒体话语很可能异化为一场轮回式的网络“造神”与“毁神”,网络也可能成为暴力与戾气的集散地。更可怕的是,它们可能还会以流行的名义,以注意力经济的功利方式,一点一点削平人类的深刻与智慧。
媒体存在方式与存在价值的重构
编辑、记者作为一个职业群体,其专业意识、职业定位、社会坐标、文化地位都不曾受到今天如此重大的挑战,文本、图片、文图相配、音视频元素的界入,及媒体内容组织方式,同样不同于往昔。新媒体时代里,与媒体相关的一切要素都在悄然变化。媒体存在方式由“不是问题”变成“一个问题”。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呢?
一是角色重议。自媒体时代所隐含的判断必然包括:人人可为编辑、人人可作记者。环看当下,一个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其文化地位并非“职业赋予”,而是“自然生成”。媒体曾经赋予一个责任编辑以“发稿”为权力表达的“文化地位”正在式微。与自媒体相应的角色变化是“自编辑”与“泛记者”。今天,几乎没有多少人会在乎一则消息、一个新闻、一篇作品,它到底是否经过了哪位“编辑”的技术加工,甚至是不是来自于“记者”的目击与现场播送?一个拥有亿万“粉丝”的“新闻客户端”比所谓权威的“新闻机构”或许拥有更现实的话语与影响。因为,没有哪个用户会在乎一条信息究意是原发何处?信源在哪?在这样的时代,媒体内容编辑与记者所思考的焦点问题在于:编辑记者的“专业定位”在哪里?我们到底“凭什么”让自己在媒体生态构成里成为那“不可替代”的职业群落?
二是基因重组。互联网远不是一种技术与工具,它是一种思维。其核心要义在于,它实现了交互多方的信息对称、信息透明、信息共享,它通过碾平世界而实现了信息的“去中心化”“去焦点化”“去阶层化”。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体基因,它的精神气质在于重新发现媒体之于用户的意义:在互联互动的媒体环境下,我们到底能提供怎样的产品、服务与体验?我们到底靠什么来集结用户并始终获得他们的信赖?我们到底怎么才能基于公共“免费”普适的方式实现个性化增值与“盈利”?当纸媒的“出版”由线下发行走向“数字化在线形态”的时候,我们何以去占领市场空间,又何以建立起全产业链条,赢得属于新媒体的利润空间?
三是文本重构。博客的骤然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刷新了人们的文本观念,作家下凡成为“写手”,回车键驱使着短小段落的频频出现,甚至驱使着每个人都成为熟人领域的“作家”、专业圈子里的“作家”。特别是微博,144字的信息发布,这种由技术限制带来的信息呈现方式,将我们首先变成一个“碎片的消费者”,再以无门槛方式参与到信息生产之体验中,成为一个“碎片的制造者”。在微博时代,媒体与人,不是主体与工具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在这里,受众不再只是一个公共媒体的读者、听者,而是通过个性化的成为交互的“粉丝”,即时获取更私人化的、更真实的信息内容。
四是影响重估。网络之于舆情的影响,一方面,从来没有哪个媒体能像互联网那样成为一个草根与平民言说的广场,成为民主、民声、民意监督的开放空间和公意舆情的聚会。另一方面,网络又习惯于以社会大众造句的格式、语段书写的方式深度主导人们的话语方式,并改变人们的话语习惯。
媒体产品业态的变化与重启
当腾讯推出的微信产品上线之后,人们忽而看到:微信凭借腾讯拥有的强大的用户优势,采取与中国文化相适切的“熟人传播”,以“圈子化”的方式实现了媒体用户的“自组织”。并且,它让“出版”不再是一个由“点”而“面”组成的闭合环路,而是一个“点”对“点”、“群”对“群”的“个性推送”的开放过程。
随之而来的,是传统广告支撑下的媒体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一个公众微信号其本质就是一个媒体平台,它更可能以“微店”的方式,成为一个商业平台和广告平台。淘宝及“支付宝”的出现,让实体店经营及线下庞大的营销,均变成了足不出户的一键成交。于是,广告、传媒、实业,最终汇合于“用户”这个终端上。像微信这样的产品出现,意味着产业链及其相应的关系,都将被全新改写。
传统媒体业,特别是报纸首先被移动手机新闻端的功能取代之后,传统纸媒不得不重建自己的职业空间。
不管如何变,当媒体产品不再是一张报纸、一本刊物或一本图书的时候,它意味着一种媒体业态的重新选择、重新设计与重新构建。显然,这已不是中国传媒的小话题,而是世界传媒的大话题。有一点可以肯定,媒体不再是一个选择内容、加工内容、提供内容、等待人们来付费的传统产品,它本身是一个互联网产品,是一个融合其文化影响力、商业影响力、媒体影响于一身的新媒体,是一种具有互联网基因的文化产业结构与功能。新媒体产品形式、新传媒业态与新媒体营销方式都将重新开启出一个媒体时代。
“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总书记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方向。
传统媒体怎样与新媒体嫁接,一直是各种传媒论坛的主题。我想首先说明对“新媒体”的理解,我一直觉得——只要思维是新的、理念是新的、操作模式是新的,大家都是“新媒体”。在这一轮的融合浪潮中,电视媒体如何勇立潮头,“核、聚、变”是其中最重要的三大关键词。
关键词一,核
“核”的要点是内核与内容。在和新媒体的竞合过程中,内容制作一直是电视媒体的竞争利器。今年以来,有两大趋势值得关注:一是,电视优质资源在新媒体呈现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品牌节目和热播电视剧在电视上的高收视,会在新媒体平台上更加立体的、爆发式的呈现。日前有报道显示,今年,视频网站在自制节目和自制剧上的投入,大约是去年的10倍以上,一些网站单档综艺节目的投入,甚至超过了千万元,一批网络自制节目也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二是,一批网站的自制剧自制节目逆向输出到了电视平台。新媒体从一个内容的购买者发展成为了内容的提供者,这样的案例在前些年是比较少见的,但如今已不是个案,尽管最终效果还有待收视的检验,但这种逆转的趋势值得业内关注。
以上两大趋势充分说明,融媒体时代,无论对电视媒体还是新媒体而言,很多变革都围绕内容展开,谁掌握内容制作的主动权,谁就掌握了竞争中的先机。作为电视媒体,该如何掌握内容生产的主动权呢?关键要打好三张牌。
第一张牌,抓核心,打造好具有本土特色的新闻社教类节目。整合《泸州新闻联播》、《泸州现在时》、《社教630》等在泸州有影响力的栏目。
第二张牌,铸品牌,开放节目平台
品牌节目,是电视台的门面,也是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竞争中掌握内容主动权的关键。打造品牌节目,一要理顺机制,配置好内部资源。在进行人、财、物的系统配置中,关键要通过机制创新,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二要开放平台,利用好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强和部分优秀节目制作公司的合作,从点状节目合作上升到大型节目、品牌活动、艺人培养和整合推广的体系化合作,双方深度介入内容制播全产业链,开启新的发展模式。
第三张牌,促融合,台网深度联动
电视和新媒体的台网联动,浅层次的是推广资源互换和买卖层面;更深度的联动,应该是相互整合资源,共同打造新内容。
关键词二,聚
“聚”的要点是渠道和终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观众的收视习惯和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尼尔森最新的监测数据,国内有超过50%的观众,使用过电脑或手机看电视。而来自谷歌的一项调查结果则更为惊人,美国77%的观众选择多种渠道收看电视。很显然,跨屏体验已成为电视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收视常态。面对这样的趋势,电视媒体必须聚力于终端创新,而在创新的过程中,屏幕终端要做好和技术、内容、平台的三大结合。
第一、视听高清化——终端创新要和技术相结合
相比PC屏和手机屏,电视屏的一大优势在于其观赏和视听体验。传媒大亨默多克判断电视媒体优于新媒体,原因是人们更愿意躺在沙发看电视,而不是坐在椅子上盯着电脑屏幕。因此,未来电视的发展,还要致力于终端的技术创新。一方面是电视设备的技术升级,比如3D电视机、高清电视机等等;另一方面是电视媒体的技术升级,比如演播摄录设备等等。
第二、一云多屏化——终端创新要和内容相结合
背靠自身内容优势,电视媒体要主动发展新媒体终端,参与竞争。首先,要有前瞻意识,提前落子布局。在网络电视台、手机电视、移动电视和I P T V等平台进行全面布局。
第三、电视社交化——终端创新要和平台相结合
新媒体时代,用户对于媒体的互动和社交需求日增,作为电视媒体,一要多方开发线上线下的互动方式。让习惯使用新媒体的受众群,通过互动增加与电视平台的黏性。同时,通过网络积聚节目的人气,反过来促进电视的收视率。二是创新终端,让受众变“看电视”为“用电视”。使电视可以实现点播、回放和评论的功能,甚至还有可能把触角全面伸向购物、游戏和电子商务等“全业务”方向。
关键词三,变
“变”的要点是机制和体系。融媒体时代,媒体共生互融,电视如果希望延续强势地位,唯一的出路就是自我变革,而且是全方位的变革:包括业务流程的再造,产业链条的重组,营销机制的整合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方向
一、全媒体运营
电视和新媒体的融合,不仅仅是平台的替代,更是一次全方位的思维转换。因此,在布局新媒体的过程中,要用全媒体的思维去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第一,传播渠道全媒体搭建。形成了以网络电视台为核心,向新媒体覆盖的传播网络。第二,制播流程全媒体介入。从“单一渠道采集、封闭式生产、点对面单向传播”的传统制播流程逐渐转向“多媒体采集、共平台生产、多渠道分发”的全新制播模式。第三,广告营销全媒体组合。全媒体时代,电视台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段位和冠名,更应该向广告客户提供全媒体的营销组合,即整合多频道、跨媒体的传播平台,使其投入在产业价值链上获得呈几何倍数的放大。
方向
二、全过程互动
从资源整合、制作播出、节目编排到推广营销、品牌等打造全过程、全方位的立体化互动模式。一是电视内部资源的互动。二是电视和新媒体的互动。在电视剧和节目营销中,充分利用全媒体组合,进行立体、互动的矩阵推广,引发了较强的规模效应。
方向
三、全产业整合
向上游延伸,打造优质内容,向下游拓展,聚力终端发展,全台的产业整合发展有三大重点。第一,做强核心主业。节目、栏目、大型活动、影视剧仍是当前的核心主业,将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出品牌。第二,延伸关联产业。逐步摆脱单一靠广告收入的经营模式,寻找新的增长点。第三,善借社会资本。面向市场,吸纳社会资本,是广电媒体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多媒体的竞合发展中,电视媒体和新媒体是互为机遇而存在的,并且,这一过程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其实,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新”与“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谁能顺势而为,主动而为,创新而为,谁才能抢占未来传播格局的制高点。
置身于更大的时代、更广阔的背景下,只要我们能够以内容为核,全渠道聚力,因趋势而变,电视媒体的核聚变就一定会发生,并且能释放巨大的能量。
注:有关数据和内容来自《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
【摘 要】央视通过其新闻频道、微博客户端、手机客户端等,对马航飞机失联事件进行了全方位、多媒体联动,对事件的发展进程实时跟进报道。在这次灾难报道中,央视有颇多值得业界借鉴的地方:注重时效性;心系人文关怀;强调客观真实准确;争取获得第一手新闻和权威消息;合理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等等。
【关键词】马航事件 央视 时效性 人文性
所谓灾难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灾难及其发展、危害、抗灾、救灾等新闻事实的报道。灾难性事件常常表现出突发性、震撼性、负面性和社会性的特征。①灾难性事件的报道,考验媒体工作者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处理能力、报道的组织策划能力。在面对天灾与人祸时,媒体不仅仅是发布新闻的工具,更应成为承担社会道义,肩负道德重任的表率。
央视作为我国最为权威的新闻媒体,在我国有着最为广阔的收视覆盖,其影响力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我国开放国外媒体进入灾区现场,央视报道公开、透明,等等,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此之后,央视不断地在灾难报道中完善做法,将新闻报道准则和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相结合,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处理上,越来越得到大众和业内人士的认可。
2014年3月8日凌晨,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一架航班号为MH370,由马来西亚吉隆坡飞往北京的航班与地面失去联系。机上共载有239人,其中有154名中国乘客。这无疑是一个严重的事件,央视通过其新闻频道、微博客户端、手机客户端等,进行了全方位、多媒体联动,对事件的发展进程实时跟进报道。在这次灾难报道中,央视有颇多值得业界借鉴的地方。
一、注重时效性
灾难来临之时,不论是与灾难相关的人士,还是普通大众,对于灾难的发展情况都密切关注。此时,新闻的时效性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当今新媒体时代,时效性突出体现在网络这一平台上。微博近年来成长为国内的一大新闻汇集地,央视也开通了“央视新闻”官方微博账号。
“央视新闻”在3月8日发布的关于马航的第一条微博是一条快讯,时间是在8点33分,在第一条快讯之后连发两条快讯,又不断地跟进报道事件的发展进程。三条快讯的时间在短短16分钟之内发出,9点10分,央视正式发布了关于马航飞机失联详细情况的新闻。
在这一事件发生后的24小时中,“央视新闻”共发布了56条微博,其中有55条是有关马航飞机失联的,只有一条是当天“两会”的消息。不断更新事件进展的微博,时间间隔最短的只有3分钟。
央视新闻频道的几大直播栏目是:《新闻直播间》、《朝闻天下》、《新闻30分》、《共同关注》、《新闻联播》、《东方时空》和《24小时》等。自马航飞机失联事件发生后,该事件无一例外地被放在了这几档节目的开端。并且,在节目播出中,有任何关于此事件的最新进展,都是直接在节目中进行插播。
在航班失联之后,马航立即在京召开了发布会,之后在每天的下午5:30都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有关情况。央视新闻频道也是在每晚的这个时间,进行实时直播。在有重要消息需要发布时,召开临时发布会。例如,3月22日早上11点左右,在澳洲珀斯的军事基地和3月24日晚10点左右,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两次临时新闻发布会,央视新闻频道都是在《新闻直播间》和《晚间新闻》栏目中,直接将信号切入发布会现场。
二、心系人文关怀
作为新闻媒体,发布新闻是天然的使命,而人文关怀则更是一种不可懈怠的责任。
在马航飞机失联当天的热门微博中,热度最高的微博来自“央视新闻”。这条微博选择了倡议的形式,倡议人们谨慎地对待每一条消息,以避免任何不实的消息,或者不当的言辞,对家属造成二次伤害。之后,央视发布的微博内容,多是以祈祷、祝福为情感主线,并将倡议随文转发,每一次消息的更新都体现出对可能遇难的乘客和乘客家属的关怀。而选择以倡议这样的方式,也是呼吁大众多给予他们祝福、安慰,促使社会形成一种人文关怀的氛围。
央视新闻频道在报道相关新闻时,对于新闻报道的用语十分谨慎,考虑到了每一个观众的切身感受。在马方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中,做同声传译的人在翻译马来西亚交通部长的一句话时,中间有一个英文单词是“miserable”,是用来形容这次马航飞机失联事件的。在翻译这个词时,他首先用的是“惨绝人寰”,之后便马上进行了修正,改为了“悲惨”。显然第一个词,是将事件表述成为了一次没有人生还的重大灾难性事件,而在任何消息都未被证实,真相仍在调查之中时,这样的词语必然会给乘客的亲属带来极大的悲痛。因此,恰当用词,照顾到每一个可能看到新闻的人的感受,是一个专业媒体人的良好修养的表现。
在一些灾难报道中,媒体会把摄像机话筒对准事件的经历者,从人文的角度观照,这种将他们的悲痛暴露于摄像机前,暴露于报纸杂志封面的做法,无疑是残忍的,因为这等于是把当事人最为伤痛的隐私赤裸裸地、无情地置于社会公众的眼皮下展览。
在这次事件中,央视新闻频道在丽都饭店派了一路记者,他们24小时蹲守在那里。但是,每一次进行新闻连线,我们都只看到一名女记者出面将现场的情况进行描述,而涉及到家属面孔的画面,从未出现过。由于女性的形象和女性记者较为柔和亲切的身份,她们可以更好地卸下家属的心理防线,深入到家属中去获得第一手信息。这样的安排首先是显得更为“温柔”。其次,这样保护家属的隐私,也是对人最为起码的一种尊重。
三、强调客观真实准确
灾难报道,保证新闻的客观真实是首要难题。灾难往往是突发的,是处在进行之中的动态事物,因此,各种变化的消息会不断地从各方涌来,怎样判断消息的真实性以及怎么将消息客观报道出去,对媒体而言是极大的考验。很多时候,该类新闻中出现的数字、关键词,会直接影响大众对于整个事件的判断。
3月24日晚10点,在马方发布新闻会中,马来西亚总理宣布飞机在印度洋坠毁。在发布会的直播中,电视屏幕下方的字幕是“马方确认飞机坠毁”,但发布会结束后,根据发布会的内容,央视很快把字幕改为了“马方宣布飞机坠毁”,这就更为准确。
灾难报道中很多都是较为专业性的知识,如在这次事件中,就汇集了较多关于航空和通讯方面的内容。确保这些消息可以真实准确地传播出去,一个非常有效可行的办法就是请专家作为节目的嘉宾,实时地对新闻进行解读。央视新闻在马航的特别报道中,邀请了涉及航空、通讯、救援等等方面的专家参与。例如在事件发生后,出现了很多通讯上的疑问,专家不仅对上述出现的情况进行了解释,并且还对所有通讯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了模拟和科学分析。这样的报道不仅保证了节目制作中内容的真实准确,还方便了普通大众对于新闻的理解和接受。
3月24日马方宣布飞机坠毁后,关于这次事件的探究转向了对马方政府和机构的声讨。微博中,一些意见领袖以及媒体,都在对马方政府和机构进行质疑。随着事件进一步的发展,对于中国政府在这件事情上的态度,各方也开始颇有微词。但“央视新闻”并没有发布此类微博。央视坚持一个立场:在事件的真相没有完全被查出之前,每一次发言都要慎之又慎,客观是最好的立场,摆事实是最为核心的原则。
四、争取获得第一手新闻和权威消息
灾难事件是动态的,事件背后的真相一时无法调查清楚。很多谜底在还没有揭开之前,会有各方进行多种多样的猜测。如何在团团迷雾中得到真相,亲临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至关重要。央视在马航飞机失联事件发生后,首先联系到马来西亚的国防部长以及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这两位是在事发之后,马来西亚政府和相关机构指定的对外发布情况的职位最高的领导人,采访他们是获取官方消息的最权威的渠道。
马航事件发布会的现场,会不定时地出现马航有关调查人员或机构领导,还聚集了各国的众多记者,因而便成为消息的一大来源地。央视在这里也驻扎了两路记者,随时与总部进行连线。在丽都饭店的马航失联家属聚集地,也都有央视记者24小时待命。央视全球的各个新闻站,都在关注有关事件的发展情况。3月22日早上,澳洲珀斯军事基地临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就是央视新闻频道全球独家现场直播的。央视在得知澳洲珀斯军事基地将根据卫星传来的信息展开搜救后,便敏锐地感觉到这里将成为很多重要新闻的发布地,因此,立即将一路记者从并不是调查或者搜救的中心的北京调到了澳洲珀斯。
五、合理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
传统媒体往往重视如何将新闻报道出去,如何将新闻思想灌输给大众,但由于传统媒体的局限性,有时难以与大众即时互动,容易导致新闻报道脱离群众。而灾难报道很需要这样的反馈机制,让观众将自己的心里话和感受及时地表达出来,只有这样的表达才能让新闻显得更加有人情味。这些就要求新媒体去补充传统媒体的缺憾,形成一个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辅相成的运作机制。
央视微博充分利用了网络交互效果显著的特性,与受众进行交流互动。央视利用微博及时发布新闻,并在每一条有关马航失联消息的前面,都附上“马航飞机失联”的互动话题链接。每一个微博用户在阅读完微博之后,不仅可以直接在下方进行评论或者转发,而且可以直接进入话题讨论,方便更多的微博用户交流这一话题。
灾难报道强调时效性,要求新闻机构充分利用多媒体融合的特点多方位地报道新闻。手机现在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阅读新闻的首选,央视新闻的手机客户端可以随时推送消息给手机用户。央视推送的不仅有消息,还有实时的视频直播链接,或电视直播的预告提醒。这样,就把电视、网络、手机这三种传播渠道科学地结合了起来。
笔者认为,由于央视对马航事件能及时、客观、谨慎、多方位地报道,消息来源权威,人文意识浓厚,因此,央视的此次报道不失为灾难报道的表率。□
参考文献
①李伟峰,《试论灾难性事件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3(3)
(作者: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2013级研究生)
吕 品
2012年第1期 ——党的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现代化和大众化的信息载体和传播工具,成为民意表达的有效渠道。今年年初,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新媒体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新要求,在应对新媒体方面,领导干部要做好以下几点。
增强媒体意识
在新媒体大力发展的条件下,领导干部首先要主动顺应从传统媒体传播向全民网络传播转变的这个新趋势,自觉克服落后和陈旧观念,要主动亲近媒体而不是被动应付媒体,把新媒体建设成为与民交流、执政为民的平台。其次,要深刻认识新媒体在党群沟通中的作用,认识到新媒体既是政府的服务者,又是政府的监督者。要以积极、开明的态度面对新媒体,建立和新媒体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关系。第三,要具有掌控、引导舆论的责任意识,能够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形势变化与发展的规律,提高对新媒体构成群体、新媒体舆论形成过程和存在风险的认识,因势利导,使新媒体发展适应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和施政的要求。第四,要认识到,在新媒体沟通中领导干部和普通群众的地位是平等的,享受和承担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摆正心态,由“单纯灌输”向遵循“传播交流”转变,由“单向传播”向“互动传播”转变,由“侧重控制”向“侧重引导”转变。
提高自身素质
政治素质。新媒体的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与即时性,使它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成为各种意识形态的较量场,只有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素质,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才能善用新媒体,从而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和交锋中,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领导干部还应当坚守自己岗位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勇于担当,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加强舆情监测,尽早发现问题,主动进行应对,提出科学解决方案,充分保障和维护党和政府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信力。
道德素质。在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的言行甚至私生活都有可能被切割、放大、细读,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严于律己,要遵守包括家庭伦理道德在内的私人生活领域里的行为准则和公共道德,还要加强慎独修养,遵守从政道德。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强化公仆意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抵制各种诱惑,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基础。
知识素质。在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新兴媒体蕴涵的巨大能量,带头学习掌握有关新兴媒体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加强新闻学、传播学、信息学及与现代传媒相关的高新技术等知识的学习,了解不同媒体的特征及功能,对当前的传媒环境和传媒体制有深刻认识,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从而更加自觉地使用新媒体。另一方面,广博的知识和完整的知识结构会对人的判断力和思维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领导干部的知识结构未尽合理,面对新媒体带来的知识爆炸,就无法辨别信息的真假,无法分析信息中的矛盾,很难做到对信息全面正确理解。只有掌握各种新媒体应用以及信息社会的学习方法,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传播信息的鉴别、研判能力,提升对信息的吸纳能力和使用能力,及时发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得失,为科学决策提供丰富翔实的资讯。
心理素质。一个成熟的领导干部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自己的认知心理上树立起必胜的信心,增强抗击打能力。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面对突发事件时,要从容应对,以专业的理念和良好的心态面对敏感问题和尖锐问题,在舆论战中抢得先机。面对新媒体监督,要有坦诚的心态,控制自己的言行,欢迎新媒体舆论对工作中的不足、缺点进行批评。
提高运用和管理新媒体的能力
善识新媒体。一方面要掌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学会主动选择和思考,提高对信息的敏感性。只有具备了在海量信息中寻找新闻的敏感性和能力,才能发现各种对工作有价值的信息,才能及时发现网上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社会矛盾,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另一方面要提高对信息价值的研判能力,能够分辨是与非、真与假、利与弊。要具有解读媒介信息的正确视角,善于透过表层信息,认识到不同媒介所持有的不同立场、所代表的不同利益群体,理解其背后所蕴藏的各种因素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组织等深层次背景及内在的原因,培养不被媒介不良信息所迷惑和牵制的能力,提高对媒体信息的认识、解读、研判能力。
善用新媒体。首先,要善于运用新媒体主动发布重要、权威信息,占据信息发布制高点,构建自己的媒体舆论场,增强党和政府意志的社会化程度和贯彻力度。其次,要充分利用网上调研等新媒体方式,征集群众意见和建议,准确把握舆情,了解民情民意,汇集民心民智,为引导舆论和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第三,要通过新媒体方式与群众零距离对话,直接、主动与基层群众交流想法,深入了解纷繁的利益需求和复杂的社会心理,提高党和政府的感召力与影响力,提升党和政府的形象。第四,要自觉接受新媒体监督。面对比较激烈的网络舆论,要摆正位置,坦诚面对,科学分析网络舆情的性质,及时发布正确权威的信息,与关注事件者沟通对话,疏导群众情绪,负责任地处理和补正,以取得群众的谅解,避免事件矛盾升级,争取在舆情发展的潜伏期和初期进行处理,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善管新媒体。首先,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不能动摇更不能放弃对新媒体的管理,要牢牢把握新媒体舆论的根本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使之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不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其次,要加强对新媒体舆论的监管,提高对新媒体舆论的引导能力。领导干部掌握大量第一手权威信息,具有较高公信力,应当善于主动设置议题,并密切关注新媒体中传递的观点、意见与信息,及时灵活地对这些舆情进行阐释与评论,尤其是对有较高影响力和民众关注度的意见领袖要重点引导。要注重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特别是在面对突发事件和热点难点敏感问题时,要协调各类传统媒体主动介入事件报道与舆论引导工作,实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有效整合。第三,要营造理性的新媒体文化。领导干部要从自身做起,以正确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影响社会,通过理性思维与对话去影响、督促改善不良的传播内容,提高群众在新媒体沟通中的道德文明水平和自律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培育健康理性的新媒体文化。■
1 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发展现状
通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 新媒体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有惊人的信息传播速度, 还可以随时跟进状态, 与广大用户进行实时互动, 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 这就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处于被动包围的境地。当前, 传统媒体面临着严峻挑战, 发展极不稳定, 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很多用户更加青睐于互联网, 使得传统媒体的用户大大缩水。用户可以在互联网所提供的平台上进行互动交流, 并能及时参与重要事情的评论, 还可以自觉形成一个共同话题的论坛, 随时随地沟通心得, 因此, 用户不再单纯依赖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来获取有用的信息, 有更多地选择余地, 大大减少了传统媒体的忠实粉丝。第二, 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大大减少。随着互联网的兴起, 更多用户选择通过网络来获取有用的信息, 因此, 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直线下降, 很少能接到业务。尤其是报纸媒体, 阅读量大大减少, 在媒体市场中根本无法站稳脚步, 更不用说靠业务来维持生计。第三, 很多优秀的人才都纷纷投入新媒体的怀抱。新媒体是新型的媒体, 是整个时代发展的重要体现, 更需要媒体界的优秀人才, 待遇优厚, 晋升的机会更大, 更能吸引人才。
2 媒体的定义和特点
2.1 传统媒体的定义
根据近年来出现的网络媒体来说, 只是单纯地通过以往的大众传播方式来传播信息, 即在规定的时间, 通过某种机械装置来传播信息, 或者是提供教育活动的一种媒体, 包括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4]。
2.2 传统媒体的基本特征
1) 受众。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新媒体逐渐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大众开始有更多的方式来获取信息。以前, 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大多都是通过传统媒体。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新媒体时代来临, 人们开始用新的媒介获取信息, 通过网络电视、手机媒体等自主选择信息。长期以来, 传统媒体掌握了信息的主要发展方向, 受众只能是被动接收, 而新媒体信息量大, 受众可以自己决定信息的读取方式。
2) 盈利模式。单从盈利模式来分析传统媒体, 通过两次简单的出售方式来获取利润, 第一次是通过出售新闻产品来盈利, 将信息传达到广大受众。第二次在出售一定长度的播出点, 来让商家购买, 最后再顺便播放一些广告。
3) 传播机制。传统媒体一般是借助一点对面或多点对面的机制来传播相关信息, 这种传播机制比较简单, 主要是由一些媒介精英来控制, 选择一些稀缺资源来传达受众想要接收的信息, 这些精英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利。
2.3 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一般是指在网络技术背景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 与传统的报纸、电视、杂志等媒体有较大的区别, 常被人们称为第五媒体[5]。
2.4 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1) 受众。由于是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相连, 新媒体在这方面有较大的优势, 在新媒体出现在受众的生活中后, 广大听众就改变了以往的意识。它是一种更加亲民, 更加接地气的媒体, 没有那种给人遥不可及的感觉。新媒体更能得到广大用户的肯定, 在展示相关的产品时, 也更容易被大家接受, 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2) 盈利模式。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 它是一种交叉补贴的运营方式, 也就是说通过部分付费来弥补一些不付费的部分。比如说:即时通讯、搜索等这些业务都是一些免费业务, 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 对于广告也是通过向第三方来收取费用, 或者是向大众出售产品、虚拟游戏币等产品来盈利。
3) 传播机制。这个方面与传统媒体有着本质的差别, 新媒体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能随时随地与大众互动的平台, 不再是点对点模式, 它涉及面更加广泛, 也不再是只针对某一个点来进行传播信息, 可以说是面对面的一种传播机制, 话语权不再只是控制面板的精英手中, 网民也在整个新媒体中具有相当的说服力。
3 新旧媒体的优劣势比较
3.1 传播广度
在传播广度方面, 新媒体是远远处于优势。由于借助于互联网技术, 不再受区域的限制, 只要手边有电脑, 就是信息的传播者, 都可以参与到信息交换的队伍中来, 也不再受地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例如, 对“舌尖上的中国”这个节目来说, 如果只是在央视频道播出, 那么它的受众只是收看该频道的观众, 如果借助于互联网技术, 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如一些知名网站, 搜索等, 只要可以联网, 就能看到节目的相关信息, 随时随地都能收看, 不会因为电视的停播而消失在受众的视野中。
3.2 互动性
相比传统的报纸、杂志等媒介, 新媒体更能与其他的受众实时互动, 共同交流感兴趣的话题, 互动性更强。借助于互联网这个平台, 受众可以针对于某一个存在争议性的话题给出自己的见解和评论, 或者是一起来探讨一些棘手的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 广大用户还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一些感兴趣的内容, 其他网友也可以对这个内容进行评价和转发。
3.3 即时性
新媒体更能体现出即时性, 可以随时随地处理信息。更多的新闻选择第一时间在网络上发布信息, 这传播速度比传统媒体快得多。随着用户生活节奏的加快, 处理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 如借助于移动互联技术, 可以使用户在任何时候都能收集到想要的信息。
3.4 专业性
对于专业性, 传统媒体有更大的优势。它每年都是重复同样的播报内容, 而且是通过专业人员来制作的。而新媒体的内容覆盖比较广泛, 像杂乱的草丛, 如果受众想收集一些专业性的内容, 可以借助于传统媒体来寻找, 可以节省大量的筛选时间, 如广播节目, 只要戴上耳机静下心听, 让身体其他部位充分放松。同时, 传统媒体也有较高的口碑, 在相关信息方面更加可信。当然, 新媒体也有较多信誉较好的节目, 但网络上的信息过于繁华复杂, 使较多的用户失去信用度[6,7]。
4 传统媒体的诸多弊端
4.1 体制上存在的弊端
传统媒体从早期就开始发展起来了, 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 形成了一种墨守成规的运营模式, 根本不能及时适应时代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媒介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大, 而传统媒体已经长期处于“事不关己”的状态, 相对于其他的媒介来说, 根本没有竞争力。另外, 在所呈现的节目上总是走老路, 没有创新意识, 如电视台所播出的各类综艺节目, 形式老套, 套路明显。还有很多内容都没能得到较好地审核, 虚假广告布满整个电视屏幕, 或者是报纸上充斥着垃圾广告。
4.2 应用上存在的弊端
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应用上存在着很多不足, 所覆盖的范围不广。首先, 在时间上, 如电视、广播上的节目都是根据总编辑的统一安排来播放, 很少有重播的节目, 一旦错过, 就不能再次回看。其次, 在空间上, 虽然报纸杂志可以随身携带, 当想要收集信息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翻阅, 但电视节目就不能, 必须要通过工具来收看。最后, 在制作上, 传统媒体对于所编排的节目没有创新, 只是单一地向受众传播信息, 播放形式单一, 没有及时引进新的技术来弥补缺陷, 不能及时跟进时代发展的脚步[8]。
5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发展的策略
5.1 传统媒体应该有机结合新媒体
从现阶段来看, 传统媒体已经进行多种方式推广宣传, 不断改进内部结构。比如, 中央电视台开通了多个渠道, 方便用户来获取最新的信息, 并通过微信、微博来出售各新闻产品。逐渐与新媒体进行有机融合, 带动传统媒体内部机制的创新, 弥补应用方面的空白和不足, 使传统媒体更加有竞争力。并精简传媒的管理流程, 节省大量的运营成本, 保证更多的空间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并通过各种途径来加大宣传力度, 极力推广媒介产品为运营提供更多的资金。另外, 传统媒体还要不断学习新媒体的优点, 紧紧围绕着互联网技术, 加大合作规模, 把报纸等传统媒体推向微信等社交网络, 实现良性互动, 吸引更多的用户, 扩大传统媒体的深度和广度。此外, 传统媒体还应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 获得最新的新闻线索, 及时把最受用户喜爱的信息传递到他们手中, 增强传统媒体的信誉度。
5.2 坚持充实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内容”是整个媒体的核心, 要充分保证内容的时效性, 争取内容上有自己的特色, 成为竞争的有利武器。以往基本上靠广告收入来维持媒体的运营,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要改变这种盈利模式, 把传媒的价值链体现出来, 打造一个更适合发展的道路, 衍生出更加具有吸引的产品。如果传媒没有自己独特的内容, 就无法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 如果内容产品的质量不能得到很好地保障, 就无法提高媒体的整体发展水平。新兴媒体渠道比较多, 所覆盖的信息范围也比较广, 在传播的过程中肯定会夹杂着一些虚假或者垃圾信息, 通过强化传统媒体的报道, 增加对某一话题的深度, 让相关的评论更加真实可信。利用好新的平台, 创造出更多丰富的产品内容, 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5.3 发展新媒体的人才战略
传统媒体要想发展, 就必须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首先, 企业要主动为员工打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 创意类的人才一般都热爱自由, 更注重实现自我意义, 更为这些员工提供人性化的而服务, 比如说:工作纪律相对比较宽松, 给他们足够的空间等。其次, 要在他们创新的过程中提供更多的支持。最后, 管理者要有远大见识, 要敢于给年轻人更多的成长空间。要充分重视教育机构, 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 为媒介创造更多提升的机会。在过去, 传统媒体的主要负责人, 只是简单审视传播内容, 其他的一概交由下级处理, 而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 不仅要丰富内容, 更要积极与互联网结合, 通过多种方式来宣传传统媒体, 并积极吸纳人才, 不断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吸引更多的观众来收看节目。
5.4 加速传统媒体行业现代化
要想发展传统媒体, 就必须引进新的技术, 与其他优秀媒介进行有机融合, 做好产业的有效升级, 必须要引进大量高技术设备来提高发展水平。第一, 不断提升内容制作技术, 在现代社会中, 用户不再是单一收集信息, 更多视听有了更高的要求, 如3D技术, 4K等这些概念已经逐渐普及开来。第二, 升级平台技术。利用云技术、还有优化操作系统等手段来改善传统媒体现状, 不断弥补自身缺陷, 发展更加优质的传统业务, 实现业务多元化。通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 及时更新用户想要获取的信息, 进行互动交流, 对传统媒体行业来说, 要在发展中运用好互联网技术, 不断扩大涉及范围, 打下更好的发展基础。
6 结束语
就目前来看, 传统媒体不能只靠传统的模式来发展, 要更加重视传播内容, 以及信息的实时性, 结合其他的平台来优化, 并根据实际情况来不断升级。相关领导要实事求是, 找到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 促进产业不断升级, 加大对节目创新的投入, 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扶持相关创新;还应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 进行制度改革, 提高传统媒体的科技水平等。在新媒体的背景下, 传统媒体还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培养更多的精英, 提供他们的收入, 这都能为传统媒体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 不能继续再固步自封, 积极发展自身优势, 充分融合互联网技术, 才能在时代中站稳脚步。
摘要:在新的时代下出现了较多新媒体, 逐渐动摇了传统媒体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 人们越来越关注实际生活的需要, 引起了媒体之间的相互竞争。然而为了在竞争中谋求生存, 传统媒体应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积极改变自身弊端, 努力与新的媒体融合在一起;从传统媒体的实际出发, 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适应最新的媒体时代形势。通过梳理媒体相关概念和特征, 找出传统媒体的不足, 寻找适合传统媒体发展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蒋颖.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应对策略与发展之势[J].新闻界, 2011 (9) :100-104, 108.
[2]范红艳.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发展之路[J].视听, 2015 (1) :8-9.
[3]彭小年.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创新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11) :89-90.
[4]李勇.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策略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20) :98, 137.
[5]周爱华.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报纸的困境与发展策略[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14.
[6]柳昕彤, 马云.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融合发展策略分析[J].新媒体研究, 2016 (2) :49-50.
[7]谢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困境与策略浅谈[J].新媒体研究, 2016 (7) :72, 74.
网络媒体、新型户外媒体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为载体的传统传播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您是如何定义新媒体的?有观点认为,新媒体将日渐成为主流,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传统媒体确实是在走向衰老,新媒体正在迅速成为主流。新媒体的发展为什么使得传统媒体在新的传播环境中逐渐走向衰落?可能对新媒体的理解是最关键的。
通常对新媒体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扩展,比如分众的楼宇传播、公交移动传播等;另一类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新的传播形式。我的看法是,第一类不是新媒体,它还是传统媒体的一个部分,它本质上跟传统媒体是一样的,比如说电视在公共空间看和在家里看可能有些不同,受众可能有变化,但本质上传播方式是一样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面,新媒体并不是传统媒体的延伸与扩展,而是个质变。
还要强调一点,新媒体这个概念本身是有问题的。我们将很多新的传播形态都称作“新媒体”,这种观点是唯媒体论,其实这是不对的,媒体只是在人类传播活动中的某一个阶段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我们之所以习惯用媒体来衡量与评价各种重要的传播形式,是因为我们过去生活在大众传播阶段,在这个阶段媒体传播方式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在现阶段,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新的传播方式之所以“新”,就是因为超越了媒体传播的各种局限,所以用新媒体来概括各种新的传播形态是有问题的。但是现在比较尴尬,我们没办法找到一个更合适的概念来定义这种新的形态,也只好沿用这一概念了。现在,我用“新媒体”时总有种很无奈的感觉。
既然“新媒体”它不是媒体,那么“新媒体”到底是什么,我将其称作“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传播交流活动依托数字技术进行的虚拟的还原”。这在过去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过去我们依赖媒体传播,但是现在数字技术带来最大的变化就是我们可以有更多的传播方式,可以更充分、更深入、更全面地进行交流。在新的环境里中,传统媒体不再处于核心的位置,它变成了整个平台中的一个环节。比如说我们现在不看电视、不看报纸照样可以进行充分的交流,理解周围所有的变化。为什么传统媒体会衰落,这是个根本原因。这种衰落仅仅是开始,我想在未来的时间,可能整个的传播结构、传播形态会完全不一样。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在企业传播过程中的位置在不断下降。在过去,企业要和消费者沟通,传统大众媒体给它提供了一种最方便的形式,利用大众媒体可以迅速到达足够需要的人群,这个人群里面肯定有企业的目标消费者,目标消费者肯定能看到企业想要传达的信息,然后受到影响,这对企业扩大知名度、建立品牌和促进购买是非常有效的,所以过去媒体在传播活动中处于一个核心的位置。因而,对企业来说,在传统的媒体平台上,广告成为最便宜、最有效果、最主要的一种方式。但现在,传播环境变了,传播的方式变了,传统媒体开始逐渐地边缘化了。
新媒体的特质
同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相比,以网络为基础的各种新媒体具有怎样的特点?公信力问题是否是困扰新媒体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公信力问题过去是困扰新媒体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传统媒体要顾及到自己的品牌,有相关的把关流程与人员,公信力明显更突出。但是,新媒体公信力的问题我认为在2003年之后已经逐渐得到解决。互联网走出低谷的一个标志就是公信力逐渐得到确认,互联网能够成为主流媒体的一个基础就是它的公信力已经建立。公信力现在不是大的问题,虽然没有传统媒体那么突出,但在互联网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新的游戏规则,而且网民在传播中的判断力也不断在提高,所以公信力的问题目前已经不是影响企业使用互联网的关键因素。
我一直在讲,在2008年互联网将成为中国主流媒体转折的一年。过去互联网还是边缘性的媒体、辅助性的媒体,2008年之后互联网将成为具有舆论影响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平台,将成为舆论扩散的一个中心。从覆盖面来说,2008年互联网将能够覆盖20%左右的人口,目前是17%,网民数量到年底估计能达到2.44亿。互联网成为主流媒体已经不是个问题了,它绝对将是社会传播的一个重要的平台。对于在这样一个新的传播形态,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概括:
复合型传播:新媒体是多种传播形式复合的媒体。新的传播技术能够在新的平台把传统大众媒体的各种类型综合起来。大众媒体界限分明的媒体类型区分,在新媒体阶段将不再具有意义。
全员型传播:用户创造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是新媒体的根本特点和必然趋势。大众传播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一种博弈,而受众在其中始终处于被控制的被动的位置。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归根结底是一种对大众的传播。在新的传播环境中,从传播者的角度,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既是接收者,又是传播者。而且,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之间又形成错综交织的传播网络。所有的用户可以提供内容,而且没有发送者和接受者的区别。对企业而言,一个传播渠道复杂化和内容多元化的时代已全面到来,传统的营销传播方式效果在衰减,而企业同消费者沟通的压力反而不断提升,企业传播的危机企业迫切需要用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无边界传播:从传播范围来看,新媒体的特点是无边界的传播。在新媒体的平台上,所发布的每个内容理论上都是可以面对全球所有的网络使用者的。传统的大众媒体由于技术的限制,基本上是区域性的传播。对企业而言,这种传播环境所产生的变化就是企业的任何传播都已经是全球化的传播,在全球任何区域市场的决策和行为都可能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一起连锁反应。传播的风险性极大地增强了,如何通过专业能力评估和控制传播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当然,新的传播形态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即可以在所在地利用互联网把希望传递的信息同全球的目标消费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固时型传播:新媒体从理论上消除了大众传播中信息组织方式的时间性。所有的信息都被固化在新媒体平台上。受众如果想要了解有关某一信息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在新媒体中检索、阅读或观看,这是传统媒体根本无法做到的。
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的出现,传播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传播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和挑战?如果企业借助新媒体传播。应该避免哪些陷阱或误区?
在传统的环境里面,企业如果智慧足够的话,它会非常清楚怎样利用各种媒体的组合来产生效果。但现在,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在下降,新媒体正在成熟,新的媒体环境使得企业的营销传播面临全新的挑战。
首先是营销传播信息的分散化。在传统媒体阶段,企业通过对大众媒体的利用很容易产生传播效果,而在新媒体的环境中,传播者的复杂化,海量信
息的全球传播,使得企业想要传达的信息非常容易被淹没在众多的信息噪音之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互联网的环境里面,消费者在使用互联网的时候是非常分散的,消费者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和媒体接触方式不一样,可以通过BBS了解信息,也可以通过QQ了解信息,可以通过博客了解信息,可以通过企业的网站了解信息,也可以通过门户网站了解信息,而且和媒体之间也不是一个强制接受的关系,完全是种交流的关系。总之,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面,企业没有一种非常好的模式来接触到目标消费者。
其次,传播信息的多元化使得企业面临空前的风险。在传统媒体阶段,媒体的把关人的存在使得内容很好控制。而在新媒体传播平台上,各种不同利益的代表都可以独立地表达自己的声音,并且非常容易聚合起来放大影响。企业不再像在传统的环境里面可以比较容易形成舆论来和消费者非常清楚的沟通。
第三,企业透明化使得传播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第一要务。新媒体固时型传播的特征使得消费者能够获得企业几乎所有的信息——历史的、现在的,这样,企业几乎没有多少秘密可言,也就是说,企业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几乎是透明的。一个消费者想了解一个企业,他不是通过一个点、一个方面去了解企业,他可以对企业正面的报道进行接触,他也可以通过搜索把企业所有的信息汇聚到一起。像过去某个企业做一个公益行动,在媒体播出以后,对观众一定会产生正面的影响,而且这种正面影响非常强。但在新媒体环境中就不是这样,比如说这个正面报道下面可能链接着很多关于企业的其他内容,用户也可能看到另一个博客在批评这个企业。这种环境下,任何企业的传播都面临着高度风险性,这种风险行远远大于过去的时代。
传播信息的分散化、多元化、透明化这些特性或者说挑战,使得企业必须审慎地思考如下的问题:如何掌控与企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和传播内容?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使企业所要传达的信息产生影响?如何接触自己的目标人群?
媒体的选择
传统媒体对受众和消费者还有很大的影响力,作为企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怎么选择,怎么组合,您有什么建议?
在中国,传统媒体在一段时间内还是和新媒体共处的,所以对企业来说,一方面要更好地利用传统媒体,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现有的优势,例如传统媒体在品牌传播方面的效果会比较好一点。另外,传统媒体也在不断的发展,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定位和发展都比较好的频道或栏目。当然,在更好地使用传统媒体的同时,要更快地适应新媒体。
媒体该怎样组合,现在没有一个成熟的标准,有的行业应用新媒体少点,比如快速消费品,有些行业就会用得多点,比如那些与互联网密切相关的企业可能80%投放都在互联网上。总的来说,行业的特性、与消费者沟通的深度、消费者媒体接触的习惯等因素决定了企业的媒体组合策略。
比如在汽车行业,有些汽车企业的传播费用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已经是五五分了。这是因为有些汽车企业研究发现消费者对品牌的接触和决定购买主要是通过两个渠道:一个是车展,一个就是互联网。
需要强调的是,绝大部分的传统媒体表现为这样一个趋势:老龄化和低端化。无论是电视媒体,还是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都出现了这样一个趋势。如果企业的产品主要是针对老龄消费者或者说年龄较大的消费群体,那当然还是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好。
传播模式的创新
媒体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兴起,对企业的品牌传播来说是机会更是挑战。网络传播的平台多种多样,有门户网站、专业网站、企业网站、名人博客、网络游戏等,窄告、富媒体、竞价排名等新的技术与策略也层出不穷,面对如此复杂的应用环境,在新媒体时代,企业该如何掌控自身的传播,该如何进行传播策略的创新。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企业不是用与不用的选择,而是怎么用的问题。现在很多企业很关注精准传播、话题传播等策略,也很关注富媒体、竞价排名等新的传播技术,这些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探索出一种新的传播模式。
在新媒体时代,需要一种新的营销传播理念、需要一种新的营销传播模式来解决企业的问题。这是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媒体、传统的营销、传统的营销推广、传统的广告结构、传统的方法没有办法来解决我们新环境下所面临的问题,需要一种全新的模式。如果对新媒体营销传播进行概括,可以用这句话作一个定义:新媒体时代的营销传播,是以人的智慧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为基础的创意传播管理。我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模式概括为“创意传播管理”,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传播管理:传播管理正逐渐成为企业营销传播的支柱。现阶段是企业传播风险最大的一个阶段,企业的任何失误,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可能带来传播上的巨大灾难。传播管理必须成为企业核心性的需求,企业首先要管理好所有对外的信息。
同时,传播管理还要了解企业目前的信息和舆论环境,而且要发现和关注不断发生的信息变化。对危机性的信息迅速做出反应,并捕捉有利的信息点,以此展开新的传播活动,并成为创意的资料和素材。一方面发现问题,然后确定传播的策略,另一方面寻找机会,把这种机会变成一种和消费者沟通的最好的契机。同时,充分利用新的传播环境所提供的资源,利用数据库进行消费者行为的分析,根据互联网上的资料进行内容分析,为企业的营销传播提供支持。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新环境下进行营销传播,技术变得非常关键。技术创新是最关键的,因为通过人来管理这种动态的海量信息是不可能的,所以与之相关的技术是创意传播管理的基础。
创意传播:由于互联网信息的海量化,如何吸引关注,影响目标对象,成为新营销传播的重中之重。在传播管理的基础上提出整个传播方案,并把这种传播方案执行、产生效果、表达的过程叫作创意传播。我对它的界定是通过创意来创造内容、创造话题、创造传播效果。为什么叫创意传播?因为在新媒体这样的环境里面内容太多,如果企业的传播没有任何的新意,就等于没有传播,会完全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所以创意是新营销传播的核心。没有创意,在这个环境中就等于没有传播。
而且这种创意还不是过去广告公司局限于广告作品的创意,这个创意是对整个传播的各个层面的一种创意,是传播活动、传播运动的创意。这种创意也和技术有关系,制作层面,创意传播公司也要不断的掌握新的数字技术,更好地进行传播表达。
传播接触:如何与目标对象进行沟通?是新的传播环境中企业所遇到的难题。企业有了创意传播的产品后,怎么样跟目标对象进行沟通?过去是媒体投放,那现在媒体只是跟目标对象接触的一个环节,企业必须通过更复杂的方式,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接触方式来影响和触动消费者。
要产生传播效果,必须找到与目标对象沟通的渠道。传统的广告行业中,媒体是主要的沟通渠道,而在新的环境中,媒体已经零散化、碎片化了。新营销传播的传播接触,就是根据企业的预算,确定与目标对象的接触点,利用企业网站、公众传播、精准传播和口碑传播各种方式组合,与消费者进行沟通。
最后补充一点,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不是一个广告问题。在传统媒体环境中,广告是最主要的因素,但在新的平台上,在新的媒体的环境中,很多企业还是习惯于广告的传播方式,很多广告公司也还是习惯于广告的传播方式,这是不对的。过去为什么要用广告?是因为企业没有办法直接与社会和消费者接触,只能通过媒体告诉消费者、告诉社会想告知的内容,因此在传统媒体时代广告确实是最重要的。
但是新媒体给企业带来了很多新的机会,在新媒体这个平台上,企业自身就是传播者,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是传播者一样。比如企业的网站,如果做得好的话,完全可以成为和消费者沟通的最重要的一个平台。在过去没有这种机会,没有这种可能,但是现在新媒体带来了非常多的机会和可能。
【新媒体时代论文】推荐阅读: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融合07-21
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机遇和挑战11-21
新媒体时代高校形象宣传的思路创新07-05
浅析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01-16
自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06-25
论微博时代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07-01
融合与品牌——全媒体时代的制胜之道11-07
新媒体经济发展的途径分析论文09-18
网络信息时代下室内空间设计新探索论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