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多媒体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精选8篇)

多媒体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1

马婧贤

(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

河北邯郸

056038)

【摘要】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重现力、宽阔的接触面、积极的参与性等明显优势,教师应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内容和 科学操作多媒体,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关键词】古代汉语;多媒体;教学应用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前人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典籍,它们大多数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作为现代人,我们都或多或少地需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就是要阅读古书。学好古代汉语,才能客观地去研究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才能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学好古代汉语对提高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具有相当大的作用,但目前古代汉语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不但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古代汉语的综合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表现力即为表现事物的时间、空间和运动特征的能力。比如,言语、文字材料以时间因素组织信息,它们的表现形式受到时间先后顺序的影响,借助语意、语调及音响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来表达事物的特征。电影、录像能够以活动的图像呈现正在变化中的过程和动向,它可以采用接近事物的形态,逼真地表现事物的运动方式、相对关系和状态变化有时可以借助低速和高速摄影技术,调节事物和现象所包含的时间因素;还可以通过镜头的选择,从各个角度表现事物的形状、方位、距离等空间特征。图片和幻灯在表现事物的空间特征方面类似影视,然而因为它们是以静止方式反映事物的瞬息特征,所以便于学生观察。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可以依据媒体表现力的不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利用幻灯片,可以将语音、文字、词汇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形式静态地连贯穿插在一起,再用电影形式动态地播放出来,不仅可以加大教学内容的表现力,更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古代汉语课程内容多,难度大,大多数老师在上课时都是采用以老师为主导的讲授法来给学生授课。这种教学方式有它的优越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教学方法完全以教师为主导,很少甚至是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学生感觉老师上

课就是在“灌”,而他们则是被“灌”。一方面,老师讲得滔滔不绝“,不亦乐乎”;另一方面,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似懂非懂。老师上课上得累,学生听课也累,到头来是老师觉得该讲的知识都讲了,可学生依旧觉得难掌握,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二、多媒体教学具有强大的重现力

重现力指教学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把存储的信息内容重新再现的能力。比如,教科书是最便于重现的媒体电视是受同时性限制的媒体。但自从出现了录像之后,这种限制已被打破,并以生动形象、“不知疲倦”而令言语、文字望尘莫及。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由于前后内容的紧密联系性,知识重现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传统板书教学的局限,生动地重现任意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

古代汉语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语音、语法还是词汇,都显示出很强的规律性。古汉语课所出现的不少语言知识,是前后相联、彼此贯通的。如果我们能从宏观补眼,把整个古汉语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上课时能注意适当地把当前所讲授的知识与学生在前面所学过的知识贯穿起来,那么就会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王力《古代汉语》曾指出,“盖”字有一个作用是用为连词,连因果两分句、义同“因为”。“盖”解作“因为”,学生是比较陌生的。这时教师就一可以举《出师表》的这几句话:“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指出此“盖”就是连词,解作“因为”。由于《出师表》是学生在中学学过的,大家对它比较熟悉,经教师这么一点,学生们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

这种前后相联,当然不限于大学与中学的知识相联,也可以进行同一本教材中前后知识的相联。显而易见,让知识前挂后联,使学生“温故”而“知新”,这的确不失为古汉语教学的一个好方法。当然,这种前后联系要适当,否则不但会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而且还会引起学生的厌烦,这是需要往意的。“溯本清源”地讲课,是很有好处的。当然限于时间等原因,不可能对每种语言现象都能来一番溯本清源,但在可能的情况下如果都坚持这样做,学生会受益菲浅的。

三、多媒体教学具有宽阔的接触面

接触面指教学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送到学生的范围。比如,电视和无线电广播 的接触面很广,能跨越空间的限制,到达无数学生的耳目。而现在,随着电脑网络的发展,网络教室逐渐成为接触面广的又一教学媒体,而板书、幻灯、录像的接触面只能限制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古代汉语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而网络的出现,则为受教育者学习古代汉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比如,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学校的教室里看到大师,名师的教学视频,教授古代汉语的老师可以在网上进行答疑,这样可以避免教师和学生时间和空间上的矛盾。

四、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性

参与性指教学媒体在发挥作用时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录音、录像等媒体提供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可能,使学生可以随时中断使用而进行思考、讨论等其他学习活动,行为参与的机会较多;电影、电视、无线电广播等媒体有较强的感染力,刺激学生的情绪反映较为激烈,容易引发学生在感情上参与。古代汉语是一门科学性较强的学科,无论从教学的内容还是形式来看,理性多于感性。正因如此,传统的教学就显得单调而枯燥。采用多种媒体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参与机会,建构学生的理性思维理念,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是必要且重要的。

这种参与性可以使讲解和练习相结合。古代汉语既然是语言课、工具课,它就必然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和句及其用法,从而能阅读相关的古书,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而这光靠老师讲授相关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做大量的练习。有些老师觉得课程内容太多,而授课时间又少,所以就采取多讲少练的授课方式,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可能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欲速则不达”,如果总是老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结果是不利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最终肯定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不管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还是古文标点、古文翻译,都有必要做一些相关的练习来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古代汉语综合能力。

五、多媒体教学具有受控性

受控性指教学媒体接受使用者操纵的难易程度。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媒体具有可操作性,且多用者应为教学课件所借助的媒介。古代汉语教学的难点不在于对多媒体的控制,而是怎样使新科技与“老”文化很好的结合。

古代汉语博大精深,但如果教师在讲课的艺术上不注意的话,那么这门课就

会很容易变得枯燥无味。所以,一个古汉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把这门课讲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要把课堂的气氛搞活,而多媒体的应用满足了这些要求,值得广大的古代汉语教师作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陈志强.古代汉语教学研究[J].广西师院学报,1990年第四期

[2] 刘乃叔.古代汉语教学观念更新的思考[J].吉林教育科学,1998年第六期 [3] 朱亚兵,雷变玲.浅谈多媒体教学的利弊[J].消费导刊,2008年第一期 [4] 张亚男.教育科学[J].教育科学,2005年第二期

[5]李曲生.大学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三期 【作者简介】

多媒体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2

(一) 互动教学法概说

自从有了教育, 就有人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就是这一探索的一个杰出成果。

互动式教学法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苏氏用谈话方式, 通过与学生互动问答, 引导学生认识真理, 获得新知。学生提问时, 他经常通过事例的对比, 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而不把现成结论直接告诉学生。俄国人麦丁斯基在《世界教育史》中把苏格拉底誉为“归纳法 (启发式) 之父”。

若说苏格拉底是互动教学“之父”, 此教学法“之母”则出于中国。春秋时期, 老子之师常枞用舌存齿亡的寓意, 启发了老子“柔弱胜刚强”1的哲学命题。孔子“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2之说, 也是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在现代西方, 互动式教学法在很多著名高校取得了丰硕成果。德国莱比锡大学经常把学生分成讨论小组, 在教授指导下, 就某些专题或项目进行探讨, 着重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认为:只有教师在创造性活动中取得的研究成果, 才能作为知识加以传授, 只有这种“教学”才能称得上大学教学。可见互动式教学法古今中外都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模式。

(二) 《古代汉语》课应用互动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古代汉语》隶属中文专业八大骨干课程之一。该课对学生古书研读、美学鉴赏、历史比较、理论思维及写作等能力的培养都大有助益, 其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 教学实践证明, 《古代汉语》是极难上好的一门课。该课缺乏现实“实用性”, 不能直接增强学生追求的“社会能力”, 学生认为其无就业意义。加之这门课以讲析为主, 教学手段单一, 缺乏灵活性, 课程安排知识多、课时少、系统性不足, 历来被学生公认为“三最”课程:最枯燥、实用价值最少、考试最难拿分。改革《古代汉语》教学方法, 祛除传统教学弊端,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古汉语课教改中, 互动式教学是一个理想的选择。互动教学能够最大限度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他们的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 增强他们的教学参与意识, 促使他们加大课堂投入力度,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互动式教学法在《古代汉语》课中的具体应用实践

《古代汉语》作为传统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程, 如何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呢?实际上,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在《古代汉语》课中实施互动式教学, 就是加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 改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单纯听者角色, 使他们成为听者和言者, 促使他们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探求,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新性地学习, 从自己对知识的探索实践中自主获取、掌握知识。在《古代汉语》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以围绕三项内容, 通过三项载体, 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做出反应, 与教师形成互动交流, 落实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方式。

(一) 学生与教师教学互动三项基本内容

1. 探究

即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进行深入体会、细密梳理、认真辨析、总结归纳、融会贯通、切实消化吸收后加以反馈的学习行为。在充分掌握所学知识基础上, 学生以某种互动形式对所学内容, 如课文主旨大意, 予以陈述、阐释、演讲, 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独立见解, 力求论述翔实, 有说服力。学生的学习——反馈过程是一个探索、钻研、深究的过程。该过程强调学生对知识领会、概括、应用, 注重学生将知识用好、用足、用出水平。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在探究中实践 (表达) , 对学到的知识不断加深理解, 同时更进一步地对其予以灵活运用, 形成一种创造性学习。

2. 质疑

中国学生课上表现多是“不违如愚”3, 教师讲什么就接受什么, 从不质疑。古汉语课应培养学生的反诘精神, 让学生学习中具有鲁迅所言“从来如此, 便对吗”4的不盲从态度。《古代汉语》课现有教材都出自名家、名校、名出版社, 其内容似乎都是定论。但我们发现,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细化, 原有的一些注音、注释、结论等有应该商榷或纠正的地方。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教材及教师授课内容质疑、纠错。只要学生的论说有见地, 有新思想、新观点, 能自圆其说, 教师就应多加鼓励, 比如增加平时分等。此外, 还应在课堂内外开展讨论, 找出质疑点的真伪, 进一步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为学生搞研究、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找准学路。

3. 评析

即学生对课上所学内容予以分析、评论。评析环节是学生教学反应的最高层面。在此阶段, 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达到理论思考高度, 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辨方式, 深刻认识问题的本质与规律。同时, 学生也形成了对传统观念、共识定评的分析、批判态度, 不盲信权威, 不人云亦云, 独立思考, 有主见。评析中, 学生可以评述教师对教材解说的观点是否恰切、全面、深刻, 也可以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上, 就所学内容搜寻新的参考资料, 在现代学术视域下, 从新历史主义、精神分析学、解构主义等各种新视角对课文内在涵义加以多元化审视、考量与解读, 自出机枢, 发表新观点, 给出新论断, 形成对学习内容的扩展与应用。评析互动注重学生的表达特色与独创性, 鼓励自由发挥性学习。

(二) 互动式教学的三种载体

1. 提问

提问是互动式教学最基本、使用频率最高、最简便易行的坏节。它是双向的, 即教师提问学生与学生向教师发问, 在互动式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向教师提问题, 一般是请求解答疑点, 或发表不同看法;教师提问学生, 包括对其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查, 对其创造性予以提示、启迪与引导。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应注意三个方面。

首先, 宜浅不宜深。多数学生习惯于教师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式, 初始接触学术讨论, 囿于学术素养不深、读书不多、学识不够, 尚不具备驾驭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的能力。因此, 问题深浅适度十分重要。

其次, 宜小不宜大。学生阅历浅, 缺乏知识积累和学术积淀, 自行搜集材料寻找答案的能力尚弱。因此, 讨论议题不宜过大, 否则不好把握, 讨论难以展开。教师应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 具有适度挑战性, 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能够自行解决, 并能从中获取成功喜悦与自信的题目。

再次, 宜新不宜旧。古汉语课也应站在当今知识前沿谈古论今。讨论题目应参考最新考古发现、科研成果, 让学生根据最新学术动向, 参与讨论, 辨别真伪, 获取新知。如网上现传发现孔子遗书《子寿终录》, 学生可利用所掌握的古汉语知识, 对该遗书真伪进行辩论, 以求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2. 讨论

讨论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一种主要方式, 可以分为全班讨论、小组讨论、整节课讨论、插入式讨论、课上讨论、课余讨论等多种形式。在讨论环节中, 教师要坚持“以知识积累为基础, 以能力提高为目的”的原则, 以40%的时间与精力讲授知识, 而将60%的时间与精力投在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同时, 鼓励学生求新求异,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想象的天地, 增强他们的扩散性思维能力。讨论议题要有目的性、针对性、趣味性。论题应该是教学关键点、学生学习难点、与教学拓展相关的现实热点等, 既有研讨价值, 又能引起学生兴趣。讨论要有前期准备。教师要有指导方案, 学生要有发言提纲。教师要注意引导讨论围绕主题与焦点进行。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 积极发问, 争相抢答, 提高思辨, 形成共识。通过讨论式学习, 使教学内容得以深化与扩展, 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基础,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多样化教学实践活动

《古代汉语》课教学中, 除提问与讨论这两个主要、日常互动环节外, 还可以开展其他多种不定时教学互动活动。安排辅导学生开展小型、有一定要求的课题研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又如, 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 为其演讲做前期准备, 使其就讲演的论点、论据形成就绪的思路, 增强其口头表达的系统性与准确性。再如, 就有故事情节的古文, 像《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晋灵公不君》等, 组织学生排演短剧小品, 表达他们对原文的现代解读, 展示其现实意义。此外, 教学互动活动可以从课上延续到课外, 从教学周延伸至假期。如举办暑期“课题研究”培训班, 加强文科教学的实践环节, 带好科研实习。

总之, 互动式教学的各种形式, 目的均在于助推学生深化、巩固、应用所学知识, 培养他们的求新求异精神, 发展他们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古代汉语》课互动式教学效率

笔者的教学实践显示, 互动式教学法在古汉语课上的运用是行之有效的,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其学习动力, 使学生以“我要学”的态度追求知识, 掌握知识, 在互动过程中人人参与, 积极钻研, 踊跃表达。具体来说, 互动式教学调动了教师、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教师在加大教学投入, 将课讲精、讲活, 提高授课效率的同时, 对学生适时激励, 严格要求, 切实指导, 注重基本功, 鼓励创造性, 形成多样化互动形式, 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巩固、提高。

古汉语课互动式教学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该教法能够刺激学生课上兴奋度, 使其精神饱满地投身于课堂教学, 变消极接受为主动吸纳知识, 改变其上课机械地记笔记, 甚至昏昏欲睡, 考前想方设法套题的现象, 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如在许慎“六书”指事字、会意字的教学中, 过去因教学枯燥乏味, 学生上课精神懈怠, 学起来相当困难, 考试极易出错。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后, 学生考试成绩明显提高, 而且毕业论文选古代汉语课题的人数大大增加。这一变化, 说明古汉语课互动教学, 对提高教学效率, 改善学生学习效果, 有显著促进作用。

此外, 互动式教学法还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能提高其观察力, 增强其独立思考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法促使学生勤于动脑, 勇于实践, 讲求实效, 善于探索性学习, 注重学习规律, 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时, 习惯于自主寻求问题答案, 最终解决问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诺指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认知是一个过程, 而不是一个结果。”“教一个人某门学科, 不是使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 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5只有正确运用讨论式教学法, 才能达到预先设定的目的, 实现教学目标, 培养出具有批判思维、沟通和团结协作的创新型人才。互动式教学法完整地体现了布鲁诺这一论点的精神。

通过互动式学习, 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也能利用在学校养成的学习习惯, 在工作中坚持终身学习, 争取不断进步, 在职场上以其高素质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时学伟.古代汉语互动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1 (30) .

[2]严岳峰.互动教学模式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8) .

[3]查清兰, 查清平.古代汉语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J]江西教育科研, 2007 (9) .

多媒体在汉语拼音教学中的应用 篇3

一、根据实际,灵活取材

要想上好实验课,没有充足的实验材料的准备无异于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充足的实验材料准备,科学探究就无从谈起。

1 .“物尽其才”,充分利用仪器室材料

经过不断地添置,仪器室中的基本的实验仪器都比较齐全,如酒精灯、烧杯、温度计、放大镜、水槽、弹簧秤、钩码等,还有一部分特殊的实验器材,像人体骨骼模型、消化系统模型、动植物标本等,在教学中同样可以发挥作用。不管课程如何变化,我们都离不开它们,所以我们必须先把它整理出来,并根据课程的需要进行适当的选择,在教学中使用。如《骨骼》一课,由于骨骼是在人体内的,图片不能很真实、很直观地展现这些骨骼的形态、活动,所以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人体骨骼的模型,向学生直观展现骨骼的形态,让学生感受这些骨骼的特征,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给学生留下更深刻印象。

2. “就地取材”,利用身边的材料

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仪器室仪器的缺乏与复杂都限制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限制了学生在课后对科学的进一步实验探究。而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材料不但取材方便,而且也符合科学探究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材料,探寻方便、有效地探究之路。

如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一课,利用塑料袋、塑料瓶、气球、注射器等进行科学探究,学生可以更有兴趣、更有效地研究空气的各种性质,在活动中得出科学结论。在《我们的食物安全吗》这课中,也可以有选择地准备好食品:如方便面、木糖醇、罐头等,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研究它们都含有哪些食品添加剂,学生更乐于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观察。平时如果让学生多留意身边的事与物,去有心地搜集各种材料,像可乐瓶、小铁管、泡沫塑料、硬纸壳等等一些都可能用得着的生活材料,这样,既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又能使学生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养成细观察、勤思考的行为习惯。学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甚至提前预习,将所要学的实验进行预演。

在材料的准备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准备。教师在布置学生准备材料时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周全,进行适当的指导,才能避免学生准备材料的盲目性。比如教师在要求学生准备绳子、小重物时,可以先将自己准备好符合要求的细线和小重物给学生看,并强调材料要求,这样,学生准备的材料就会避免盲目性,符合实验要求,实验才能顺利展开。

二、合理分组,有效合作

在科学课中,分组实验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科学探究活动的进行需要学生相互间的合作,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动手操作为主,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它以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为主要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素质。如何在分组实验中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

1.明确要求

无论组织什么样的探究活动,活动本身不是目的,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首先要有明确的目,通过这个活动,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活动的目标。

科学课经常呈现出的现象就是热热闹闹,在热热闹闹的活动背后,有的学生只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只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动手,盲目地操作。这样的课,看似学生都在参与活动,实际上学生什么收获都没有,因为,实验前没有思考,实验后也没有总结,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在《声音的产生》这一课的教学中,研究用自己的身体发声的方法,第一次由于要求不明确,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身体来发声” ,效果不很理想。开始,学生的兴趣都高涨,一个个跃跃欲试,小组活动热热闹闹。可是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小组都以玩乐为主,当学生制造一种奇怪的声音都哈哈大笑,而不知道活动的目的是在研究发出声音的方法。在活动结束交流时,大家仍然兴致勃勃,继续在研究着,这对教学的目标明显是违背的。讨论交流时,学会也只局限于几种发生方法。于是在第二次教学中,我在探究活动前首先明确了活动的要求:利用自己的身体来发出声音,但不能借助身体以外的任何物体,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研究的方法多,并出示在了电子屏幕上。然后学生开始活动,通过对比,我发现,这次学生仍然兴趣很浓厚,但基本都知道目的是什么,很快,小组都完成了探究实验。在交流中,研究的方法也比第一个班的较多,小组间的补充、讨论也非常精彩,教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所以,为了保证实验活动的有效性,在布置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一定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减少实验教学的盲目性、形式化。

2.有效分工

多媒体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4

目前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木瓜九年制学校

苏占平

(一)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上的偏差。

目前,大多数学校只有教计算机的教师懂计算机,其他任课教师对计算机知之甚少。究其原因,除了经济因素,一是领导认识有问题,对计算机发展将引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变缺乏了解和认识,导致决策的失误;二是部分物理教师对计算机存在恐惧感,认为计算机太复杂,学起来太麻烦。或者忙于日常教学,各类文化进修,突击性工作等,无暇顾及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导致一些物理教师不努力探索;三是用于物理教学的课件制作相对繁琐,部分课件使用不能得心应手,使一部分教师心存烦感。由此,网络教学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目前的中学物理教学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普及。

2、公开课现形,随堂课匿迹。

虽然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的计算机软、硬件配置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在一部分地区和学校存在着这样的现象:相当一部分物理教师仅仅是在公开课或评优课时,为了达到“使用先进教学设备”的要求,才临时请人帮助自己做上课时使用的教学软件或一点有关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由于物理教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了解甚少,操作又不熟练,课件的设计、制作还需求人帮助,因而使用计算机辅助物理课堂教学不仅没有解放教师,反而成了教师一种负担,使得教师对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敬而远之。

3、没有体现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

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对文本、图形、图象、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实现人机交互操作,它可以将文、图、声、像融为一体,运用多种现代化手段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极大地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使人们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和信息。但是在实际的物理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用它来放一段录像,或放一段音乐,或出现一些文字内容,充其量只充当一回录像机或录音机或投影机,其质量和效果远远比不上单独的录像机、录音机和投影机。因此,虽然计算机具有多种媒体功能,但不能取代其他媒体,只把它当作单一的媒体使用,则是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达不到最佳效果。

4、用计算机教学取代教师教学。

计算机教学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一个工具。把它引入物理课堂教学后,虽然教师 一部分作用将由它的一部分功能代替,比如:将单凭教师的讲述改为多媒体的演示:将部分师生的语言问答改为人机交流等等。恰当合理地运用计算机确实能给物理课堂教学带来质的飞跃。但物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任何机器所无法替代的,这不仅是因为教什么、学什么取决于教师,还因为怎样教、怎样学也取决于教师,即使有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使用不当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如何用好计算机关键在教师。另外,任何时候都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工具,而不应是为了使用工具而教学,教学中是否使用计算机应取决于教学目的和组织教学的需要。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媒体的中介作用不可混淆,计算机只能作为一种新的、功能更先进的媒体与其它传统媒体优化组合,用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尤其是难点。

5、大部分物理教师计算机技能滞后。

大部分物理教师都能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越性,也有运用计算机的积极性,但由于对计算机的性能不掌握,操作不规范,出现很多失误,甚至造成干扰。另外,由于运用计算机辅助物理课堂教学,必须要有相应的教学课件。目前现成的课件多由实际教学经验计算机专业人员制成,与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需要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距,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本身由于受计算机水平的限制,自制课件又不那么理想,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二)解决的对策: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计算机是一种现代化的、具有多媒体功能的先进技术,教育要快速发展,必须把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的工具,计算机应用于教育,使教育技术信息化,将是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口。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迫使我们必须采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方法和技术,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教育和教学。只要我们对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其优势,教育改革和前进的速度就能大辐度提高。

2、加强技术培训,建立高素质的物理教师队伍。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门新的教学技术,它不但要求教师要懂得计算机的使用,而且要求教师自己会设计和制作教学软件,这就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项工作除要求教师自学之外,最发组织教师集中进行培训,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提高学习效果。进行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培训,对于教师将来的深造和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学校应当给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有关部门也要加强指导,为提高物理教师的计算机教学水平做点工作。

3、通过教研提高物理教师的业务能力。

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是加强计算机为素质教育服务的基本形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途径,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有效方法。搞教研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抓科研课题实验,通过“实验——学习——实验——认识”的循环往复,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二是通过一些透明度比较高的群众性教研活动的开展,像多媒体开放日、计算机评优课、课件评比展览等活动,推动物理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4、发挥教师才能,合作开发软件。

多媒体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5

我乡开展的“多媒体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自2009年2月申报立项,便着手制定方案,实施研究,于2012年3月完成课题的研究。具体方案如下: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继认知主义之后心理学领域里的又一个进步,其主要观点是:书本知识不是绝对真理,它也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知识本身也需要重新建构;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具有情景性。

2、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

3、新课标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以八道哨乡中心小学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应用多媒体手段改造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成果。在课题启动之初主要参与的学科是语文、数学、科学、英语和音乐学科,在2010年以后,课题的研究推广到全乡的所有学科。

三、研究目标

在小学教材中存在着课程内容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用语言不易表述、规律和动态难以捕捉、学习者需要反复练习等内容,课题希望通过研究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取知识信息,增强理解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形成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中应用的行之有效的形式。

促使教师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发挥重点中学的示范作用。将研究成果辐射到一般完中、初中,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主要是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各教研组结合本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

2、经验总结法。研究的主要成果,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通过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研究课、公开课、评比课等形式进行总结。

五、研究步骤

1、促进多媒体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学校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多媒体手段在课堂应用,鼓励教师多用多媒体,以提高教学效益。

2、促进多媒体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优化。在应用的基础上,强调合理的应用手段。拓展课堂有限的时间空间限制,实现资源共享。

六、研究措施

1、教师培训措施。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结构决定了课程资源的开发范围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开发和利用好多媒体资源,取决于教师的知识素养。反之,在开发和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文化素养又得到了提高。所以在多媒体手段课堂应用的过程中,学校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通过提高教师素养来带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的利用。

学生是多媒体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学校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和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资料积累。教师论文、教师执教案例、课堂实录、课堂评价反馈表、校园网络平台等有比较齐全的档案建设。

4、其它保障措施。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是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终极目标。如何最大限度的多媒体手段的效益和价值,课堂是教学实践的最主要场所。学校出台了多种形式的措施促进多媒体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七、组织落实

课题由校长领导,教务处组织实施。课题涉及学校全部学科,由学科教研组长任课题的小组组长,采用全员参加的原则,分组管理,层层落实。

1、课题研究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制定课题研究管理方案;

2、每学期召开课题组会议,小结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并制定下一学期的课题研究方案;

3、成立相关学科子课题组,由教研组长牵头,落实学科研究方案;

多媒体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6

情景教学法在西方的第二语言教学中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情景教学法受到了直接法、互动教学法以及传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在第二语言教学法中,情景教学法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为第二语言教学者及学习者提供了莫大帮助以及更大的学习空间。情景教学法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其重点在于在课堂上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接触到较为真实的语言运用场景,使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紧密连接,从而使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接收更加简单。

本文将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来讲,浅谈如何将情景教学法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本文通过对情景教学法的发展历程探索以及情景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适用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创设有效情景的原则和措施。本文从情景教学法的本质及内涵入手,通过课堂实例来解析在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教学实践上,如何发挥情景教学法的最大优势,设计与制定出合理、高效、实用的情景教学方法。为了确保论文的严谨性,本文将行文的重点放在了结合实例创设有效情景的方法与措施上。

本研究在分析实验结果后提出了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与措施。为了证明情景教学策略相对于传统教学的优越性,我们还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查与实验。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与观察,从各个教学环节都证明了情景教学法对学生学习汉语提供了较大的帮助,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希望本文的研究对工作在对外汉语教学一线的的教师们有所帮助,也希望能对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工作有所借鉴与启发。关键词:情景教学法

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一、绪论

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与西方的交流联系不断加强,汉语在国际上的应用越来越广发。“汉语热”世界范围内升温发酵的同时,对外汉语教学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这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每年不断激增的对外汉语学习者,更是为我们的对外汉语研究提供了可观的教学研究对象。我们不仅从中受益匪浅,还扩建了对外汉语教学平台,也因此获得了第一手语言习得的研究素材。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对外汉语教学在急速发展的同时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对外汉语学习者需要在早期学习汉语的同时提高汉语的交际能力,以应对日常生活的需要。因此,怎么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对外汉语学习者掌握较高的汉语知识,成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开展的当务之急。

对外汉语不外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我国对外汉语教师开始改变惯用的传统教学方法,逐渐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开始注意到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的优势并取长补短,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对教学策略探索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对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各种活动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例如实物展示、图片展示、视频播放、情景演示、分组讨论等,目的在于深化语言习得的过程,提高语言教学质量,从本质上改变我国现有的对外汉语的教学现状。然而,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与课堂教授的过程中,一些教师还是无法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与干扰,在知识教授的过程中无意识的侧重于语言结构和句法方面的讲解,在最后又绕到了只注意语言形式而很少关注学生交际能力培养的套路上来。这样一来,教师们会在上课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知识上来,以至于师生之间缺少了课堂上应有的互动,即使是练习也只是机械的重复无意思的操作。作业布置基本上是处理生字、生词、背课文等。而相应的是考试也

缺乏灵活性较强的语言实际应用题。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去接受知识,一旦在真是的语言交际场景中碰到交际问题,就会出现语言知识都懂而又无法达成语言交流的现状。简单来讲,学生还是没有提高实际交际的能力。

①情景教学法概述

所谓情景教学点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Concrete Setting),以引起学生一定态度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知识或技能,并使学生心理技能得到发展的方法(A.S.Homby,1981)。代表人物为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帕默(H.E.Palmer)和霍恩比(A.S.Hornby)。从帕默的观点来看,他认为学习语言有两种能力:一种是有意识的学习,主要体现在成人身上。而另一种则为先天的自然学习,即只注重语言内容而不注重语言的语法形式,这种学习方式在儿童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在成人身上已逐渐消失。对于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模式来讲,要通过对汉语知识有意识的学习从而唤起成人身上处于潜伏状态的一种能力,把先天的本能学习融入到后天的有意识的学习之中,注重强调自然地、无意识的这种学习能力的发展。只有把这两种学习能力协调发展,同时运用才能学好第二语言。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领先的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图文并茂,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寓教于乐,加快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传统教辅工具的“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的飞跃,让学生消除学习疲劳,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③研究目和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本文从情景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教学原则以及情景教学法的教学方法等几个角度出发,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例,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情景,浅淡如何优化教学的手段与策略,以提高学生在实际交际中的交际能力,同时提高学生汉语学习兴趣,以达到语言能力的全面运用。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心理学理论。本文的研究切入点是在上述理论基础支持的基础之上,通过情景教学这种特殊的教学策略来分析语言输入的有效性与语言输出的最大化,以及在语言信息传播链条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希望能给以后关于提高学生交际能力,提高语言输入与输出质量的研究提供借鉴。本文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有以下认识与理解:情景教学法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策略,没有情景,学生就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也就不能达到老师的预期目标效果。充分利用起情景教学法的各种教学方式,遵循创设情景的基本原则。在对外汉语与教学过程中实施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与此同时,授课教师也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独有的情景教学策略,将情景教学所带来的教学成果融入到学习者语言交际应用中去。

二、情景教学法的概念界定和相关文献综述

②情景教学法的发展历程与理论基础

随着汉语在国际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外汉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如何让学生把学到的汉语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即在交际过程中正确的使用语言,成为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主要任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

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为了改变传统的以讲解词语知识和语法结构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入情景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以达到汉语思维的能力。语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交际功能,在情境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真实的感受交际环境和交际的技巧,使得学生获得的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可以及时的得到应用与练习。

情景教学法的产生与发展

情境教学形式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并非是从现代开始,在我国和西方的教育历史上,都有这方面的记述。当然,这些记述所反映的情境教学从现代科学意义上说都还不能称为情境教学法。例如:在《列女传·母仪》中,就有孟母断机教子的故事,孟母为了教育孟子,设置了“断机”这样强烈的刺激情境,达到了说教不能达到的教育效果。这可能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情境教育的著名实例。在我国古代和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思想里,都有宝贵的启发诱导思想。《学记》中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思想,苏格拉底的 “产婆术”,都强调通过师生谈话来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思索以获 得问题的解决。可以说,这都是情境教学的萌芽。在卢梭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中,也有情境教学的形式。一次,教师为了教爱弥儿学会辨别方向,就把他带到大森林里,爱弥儿在大森林里迷失了 方向,又饿又累想回家但找不到路。这时教师通过中午树影朝北的常识引导 爱弥儿找到回家的路。这就是有目的地利用大自然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和思索。教学中运用和创设情境形式在美国教育家杜威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他说,“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所以,思维起于疑难是他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这里的“疑难”意即相对学生认识程度而言的有困难的情境。他认为,要使这个有困难的情境引起学生的 思维,必须使这个情境和学生经验过的情境有相似之处,而学生对付这个情 境又有一定的能力。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因而杜威的教 学过程就是创设情境、引起动机、确定目的、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价成 果。在现代教学思想中,情境教学的形式得到了较系统的反映,如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中,就十分重视自然情境的教育作用。他经常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细心地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 中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给孩子们编制了300页《大自然的书》,每一页都给孩子们以极大的兴趣和生动鲜明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又如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造的暗示教学法,其实质是通过各种暗示手段:通过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表演生动有趣的短剧和做游戏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激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的情感和理智、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共同进行,从而充分挖掘大脑的潜能,达到惊人的教学效果。可见,暗示教学的关键在于组织和创造学习情境。所以,从某种 意义上讲,暗示教学也是一种情境教学。在我国,把情境教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较早提出并在理论上进行 探讨的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同志。((((她在借鉴国外外语教学中运用情境))))情景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强调在自然情景中教授语言是情景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其语言学理论基础是英国的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的中心课题就是从混乱的社会现象中找出秩序。这种秩序即社会的无意识结构,它们不能从现实社会中被直接观察到,而要人类学家通过建立概念化的模式才能认识。这种通过建立模式来理解社会结构的全部过程,就是结构学派的基本方法。而准确的结构是说话能力的核心。而英国语言学家更强调语言知识必须与其可能的情景联系起来,通过情景掌握并运用词汇和语法结构。情景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习惯形成理论,强调学生通过模仿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不惜一切代价避免错误。

情境教学法指以情境教学基本理论为基础,通过假设一定的情境,实现达到语言交际的目

标。汉语情境教学法,就是指教师根据留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遵循留学生在中国日常生活的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形象,假设具体生动的语言情境.使抽象的语言形式变成生动具体的可视语言,创设尽可能多的汉语语言环境,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感受汉语、说汉语。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或模拟情境,充分利用生动、形象、逼真的意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情境中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用汉语表达思想感情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表达的能力,激起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该教学法的特点是:将言、行、情境融为一体,有较强的直观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语言课堂可避免陷入枯燥无味的泥潭,同时也可避免我们常说的学了不会用的现象。

③情景教学法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适用性研究

④中西方情景教学法应用于一般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差异对比研究

本文通过对对外汉语一线教师教学方法的调研以及留学生学习状态的走访,总结出以下两个更适合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情景法以及自觉实践法。之所以选取这两种办法是因为我结合了以下几点差异:

一、中外教学教育模式的差异

二、中外学生思维模式的不同 首先第一点,众所周知,国内与国外的教学方式上各有特点。在我国,自上学开始到高中毕业为止,我们采用的模式为老师教,学生学,在固定的教室上课。学生所做的工作仅仅只是把老师所教的内容消化、理解而已,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内心真实的想法。而国外则不同,国外采用的教学模式为老师引导、学生实践并感知的模式,以学生的兴趣以及内心真正探求的东西为主。这样一来,中西方教育模式的差异就显而易见的体现出来。那么,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项中国老师教、而西方学生学的课程,一些合适教学方法的出现就成了必须要面对的事情。显而易见,中国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国外的学生。其次,从思维模式方面来讲,不可避免的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对老师有敬畏之心,与其说是敬,倒不如直白的说畏惧多一点,不敢直接对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不敢直接指出老师的错误、不敢与老师敞开心扉交流,虽然近些年来我们的教育模式一直在改变,但是对于传统的影响,似乎仅靠改变这两个字无法改变中国学生根深蒂固的思想,不是说不行,而是很难。但国外不同,与其说“亦师亦友”这句话出自中国,倒不如说他用在国外的师生关系中更为合适。国外的孩子从小接受的观念是尊重。学会尊重,父母从小会让他们意识到尊重是

相互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进而到师生关系,所以国外师生相处起来是轻松愉快的,而非像我们国内这样师生“尊卑有别”。

三、情景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教学方法与教学成效评估

①情景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真实性

如果说学习者习得语言的情景是真实的,那么他们也能够顺利的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语言。而创设情境时的真实性可以极大的为语言输入和输出服务。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真实的情景应该和一定的任务、实践与活动结合起来,在主动、积极地体验过程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当教授者所设计的情景与真实的情景越接近,学习者所获得信息越可靠,那

么他们在交际的过程中对语言及所学知识的运用也就越发准确和得体。对于脱离了真实性与简化了细节的情景创设,只会让学生感到呆板、与不完整,造成学生对此情景的理解片面、机械化。许多学习者在交际的过程中常常用错词,说错话,其问题的根源就是他们可能对某一个语言知识懂了,但是不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使用。换句话来讲,也就是说学习者不知道在什么场合使用才是最为合适的。所以造成学习者懂得所学的语言知识,但不敢运用或者一用就错的情况。因此,情景教学法一定要遵循真实性的原则,为学习者语言输入和输出搭建一座桥梁,不能让学习者所学的语言知识脱离了其所运用的情景。交际性

众所周知,语言习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那么语言教学也要紧紧的围绕交际功能展开。在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通过对对方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达到双方意思的理解与沟通。但是这些语言信息的传递只有在达到交际目的的基础之上才具有意义。所以交际要求交际的双方在不同的场合讲不同的话,并对对方的语言信息给出恰当和合适的回答,包括说话时的语气和态度也要符合交际的需要。这些都说明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也应具有一定的交际性,才能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只有当情景具有一定的交际性,学习者才能在习得的过程中达到合理运用语言的能力,才能灵活的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不同的场合中去,同时又能避免学习者出现懂得了所学习的语言知识的意思,而在具体的交际场合中出错的情况,在情景创设时,要有合理的具体场合铺垫和前因后果,避免机械化情况的出现。人们在交际的过程当中,有一些信息是一方知道的,而另一方不知道的。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一方或者双方尽力的去填补另一方不知道的信息。而此时,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新信息和未知信息之间的差距,使学习者更容易理解、更能接近真实的情景,以此提高交际能力。趣味性

兴趣是人们对于未知的东西或事情产生喜爱的一种倾向。当学习者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会利用各种手段、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去认识它、了解它。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毋庸置疑的是,兴趣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为学习者接触语言和熟练掌握语言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积极和主动的求知过程中,语言的内化的过程将更加深化、习得过程将更加简单、语言信息也更加易于记忆。所以在情景创设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情景的趣味性,避免乏味枯燥的内容。首先,作为教授者,老师应该大力的挖掘语言本身所蕴含的有趣之处,例如,情景可以适当与名人趣事相结合,或是语言本身就在讲述一个有趣的人或者事,还可以将情景与学习者的爱好兴趣相结合,激起学习者的求知欲。其次,教师在情景的创设之初就设置一些谜团或者惊喜,学习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就会想尽办法来解开谜题,而在解开谜题的过程中,学习者已经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了情景之中。互动性

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不仅仅指教学内容上的互动,还包括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教师作为一个教授者,在创设情景之初就要考虑到教学内容上的互动性,内容上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可以激起学习者对情景的认同,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在内容上有一定的互动性,学生的思维才能被解放,学习的过程才能变得更加轻松和愉快。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与方式上也要做到互动性。学生能够在特定范围内以及允许的条件下,带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与认知水平来思考问题,学习语言,进而掌握语言。教学方法与方式的互动性还可以使学生更多、更好、更有效的来方式来内化语言,并顺利的进行语言的输出。在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当中,老师作为教授者也要注意多给学生一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且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有耐心,只有当学习者对语言学习达到内容与方式上的双重共鸣时,语言习得的效果才能发挥到最大化。

上文中提到,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只是在课堂上一味地教授,没有考虑到学生各方面 的因素,造成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也就导致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呈现出一种脱节的状态,也就脱离了教学的本质。因此,在情景教学法的教学策略中,我们应该更注意到这一点,努力让情景教学法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贯穿起来,从而产生较强的互动性,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具有可以理解的沟通与交流,这样课堂的教学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优势,让学习者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灵活的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针对性

在情景创设初期,学生对情景的内容和方式有一定的心理预期,而这种预期具有极大的个性差异,因此,如何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此策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使其心理上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是每一位教授者都要面对的问题。第一,我们应该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应鼓励学生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学习语言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掘学生潜力。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对学习者一应看待,那么学生学习需要不能满足的情况也就一定会出现。这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以及老师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情景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学习者的心里因素、认知水平、理解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发挥情景的针对性来满足每一位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和心理预期。创造性

语言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当然语言学习也是如此。一个语言学习者要利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在有限的语言规则中,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心得词语与句子,这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情景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把情景所体现出的意境发挥到极致,为学习者更好的接受语言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习者能够轻松的理解和吸收情景中表达的意思,然后根据自己个人思维的发散性来更好的创作语言。因此就要求我们创作的情景不仅仅是局限于对现实生活某种特定场景的转述,而要结合学习者个人思维跳跃性的特点,创造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情景,在创造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只是单纯的对所创设的情景中运用的语言知识有所掌握,让学习者在自己个性思维的发散中创造出新的各式各样的语言。

②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创设情景教学法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方法

情景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创设教学需要的情景,创设情景就是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组织课堂教学,激活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认知内驱力。教师设置情景,能让学生置身于以汉语为母语的环境中,体验汉语的实际运用。通常授课老师应首先了解到教材内容,针对教学内容设置出相对应的教学情景,要做到既符合教学内容,又要适合教学群体。下面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以及调查总结,介绍几种有效的情境创设的措施与方法。实物情景

实物情景是一种很直观而且又易于记忆的教学手段,即在课堂上展示出课文中出现的东西,学生可以通过认一认、摸一摸、试一试等方式来切实的感受,并在自己已获得的知识上体会真实的情景,以提高语言能力。比如课文中出现了杯子、手套等体积不大、便于携带的物品时,教师可以把这些实物带到教室,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好的认识及感知。在《你带雨伞了吗》一文中出现了“雨伞”这一生词,教师就可以在讲解这个词的时候,把雨伞拿出来展示给学生们看,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所学生词,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印象,当然,课前的认真准备也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从这个例子来看,在课堂上运用雨伞创设情境就是一个典型的实物情景。图片展示

利用生动形象的图片与简笔画是培养学生想象并说话的重要手段之一,授课教师还可以通过

图片情景来进行教学。图片情景包括照片、贴画、多媒体图片等非直接呈现的情景,即将课堂上所学相关知识以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例如讲到柜子、汽车等物体较大的名词以及旅游胜地等地点名词时,我们就可以使用图片情景来进行授课。言语情境创设

言语情境创设主要通过教师“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来提供相关或类似的真实语言环境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思考、对话的方式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情景中去。我们初学英语时经常会用到这种方法,像交易时的对话练习以及见面的问候用语等等。以中级汉语教材《快乐汉语》中课文《客厅在南边》一文为例,授课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首先提出问题:“你家的客厅在哪边?”由同学们思考、讨论、交流。由于每个人想象都不一样,通过讨论,同学们可以进入到教师所设定的情景之中。对于老师所教授的新课,同学们更易于接受。游戏与活动

游戏和活动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不仅仅增加了学习者接触新的语言信息的机会,还极大的推动了语言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学生在游戏与运动的过程中将自己所学习到的新知识进行练习与巩固,这不仅使学生对语言使用情景有所了解或熟悉,而且巩固了在此情境之下所运用到的句型与语法,为新的语言输入奠定基础。学生需要自己亲身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只是观察别人的活动,包括老师在内,并不能形成对新的情景的认知结构,也达不到强化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所以在设计游戏与活动的同时,要尽量为特定的情景服务,一是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出发,游戏与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与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二是要将特定的语言情景设定为游戏或活动的最终目的或最高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游戏和活动之后学习到语言,将语言情景作为教学内容,通过游戏与活动的方式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去。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讲,有其自身的很多优势,这些优势都是显而易见的。多媒体教学建立的多方位的教学平台与教学手段,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各个方面来满足教学上的各种需要,不但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还被证实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并且为现代的教育技术所结合,在各个教学领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例如我们可以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展示图片、播放视频、或是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官,让学习者全方位的置身于可靠的语言环境中。

四、情景教学法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审视与反思

①情景教学法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不足及成因

②对情景教学法教学实施策略的改进与提升

③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前景展望

多媒体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7

一、可以利用汉字的表意特点,通过分析字形来探求词义内部的脉络关系。

表意文字的最大特点是尚形,要求以形表义,形、义结合。由于汉字的字形与词义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间的结合有着异常密切的关联,所以常常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探求词义,并分析其词义特点。

1. 利用字形构造讲清词的本义。

刃(古字形为“刃”),刀上加一符号,表示刀锋所在。《说文》:“刀,坚也。像刀有刃之形。”采(古字形为“采”),手在木上,表示采摘。《说文》:“捋取也。从木从爪。”炙(古字形为“炙”),用火烤肉。《说文》:“炮肉也。从肉在火上。”涉(古字形为“涉”),徒步过河。以上字形与词义之间的关系异常形象、紧密,既可以生动而又令人信服地说明其形与义之间的内在关联,也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探析出各词的本义来,从而把各个词内部复杂的义脉关系梳理清楚。

2. 充分利用汉字的特点,加强对汉字形、音、义的综合阐释。

过去我们对于古汉字的分析,往往只注意到字形与词义之间的联系,但事实上每个汉字都是形、音、义的有机结合体,形、音、义三者三位一体,不可或缺,只有充分利用汉字的特点,加强对其形、音、义的综合阐释,才能说真正把这一汉字研究得比较深透了。这一点尤其在分析通假字时特别有用。分辨和识别通假字通常可以从音同音近的角度入手并结合汉字的字形和意义特点综合予以考量。所谓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而不用,却临时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借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从字形上看,同声符的字往往可以相互通假,它的根据仍然是音同或音近,因为按谐声规律而言,声符相同的字,其古音也必然相同或相近。所以考察是否构成通假字首先要注意其声符。例如,“详”通“佯”,“逝”通“誓”,“锡”通“赐”,等等。有时候,也常常可以以简代繁,用一个笔画比较少的字代替一个笔画比较多的字。例如,“矢”通“誓”,“才”通“裁”,“矜”通“鳏”等等。

3. 利用“俗字源”的手段进行形象化的词汇教学。

所谓“俗字源”就是一种利用汉字自身特点进行形象生动的曲意别解手段,它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寓教于乐,能突出汉字构成的特点,也可以纠正学生写字时容易发生的错误,在汉字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帮助学生记忆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作用。例如:众———人挤人、人挨人,人上还有人,人很多,自然成“众”;好———一个人又有妻子(女)、又有孩子(子),真是好极了;祭(古字形作“祭”)———祭祀的时候要在供桌上摆放祭品,所以“祭”字像手持祭肉在供桌上祭祀的情形;利用“俗字源”讲解汉字,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增进对汉字的了解,并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弥补正规课堂教学的不足。

二、通过字形分化和字义发展来探析古今字词义间的差异及演化规律

古今字历来是古代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很不容易讲解。比较行之有效的办法是从字形的分化、字义的发展角度来加以分辨和识别,由此考察古今字词义之间的差异及其演化规律。古今字是指在表达某一共同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产生古今字的原因一是分化多义词的义项,从形和义的结合上使之表达更加明确。当一个多义词的若干义项相距较远,在人们心目中认为已发展成不同的词时,人们便另造一个新字来表达多义词中的某个意义,这样既分化了多义词的义项,又从形和义的结合上使文字的表达更加明确了。例如,“知”的本义是知道、了解,知道得多,人就变得智慧聪明起来。“知”的本义和引申义在古代用同一个“知”字来表达,后来另造了“智”,专门用来表示“知”的引申义,这样,“聪明、智慧”的意义就从“知”中分化出来了,“知”与“智”就成了一对古今字。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用字的假借,造成本字本义与在意义上不相干的假借义共存于一体,为使本字本义与假借义区分开来而另造新字所出现的古今字。例如,“说”字的本义是陈述、解说,后借用为喜悦的“悦”,后来人们另造新字“悦”,专门用来表示“喜悦”义,“说”与“悦”便有了明确的分工,成了古今字。

三、通过字形的联系讲清同源词之间的意义关系

多媒体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8

语境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最早提出语境这一概念的是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他提出:“话语和环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必不可少。”(魏晏龙、田建国,2012)之后他的学生英国语言学家弗斯继承了他的观点,并提出“语言环境包括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的观点(王麒凤,2006)。1964年,韩礼德在继承以上两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语域”这一观点,并将语言特征的情境因素归纳为三种:语场、语旨和语式(胡壮麟,1989)。

我国语言学家胡壮麟先生在研究韩礼德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将语境分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类的观点。语言语境即上下文(语篇内部)语境,情景语境即语篇产生时的环境,文化语境即作者所在的语言社会团体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胡壮麟,2002)。王初明先生提出了“补缺假设”构想,他认为语言与语境知识的有机结合是语言正确使用的前提(王初明,2003)。

(一)语境的含义及分类

王建平先生从语用学的角度给语境下了定义:“语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王建华,2002)

1923年马林诺夫斯基把语境分为“语言性语境(情景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文化语境)”。语言性语境指的是在交际过程中为表达说话者的某个特定意义而使用的,表现为话语的上下文,它在书面语和口语中都有体现;非语言性语境指的是在交流过程中为表达说话者的某个特定意义而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交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和文化背景,交际的目的、方式、内容以及各种与交际同时出现的非语言符号(如姿势、手势)等。

(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而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在语音阶段还是语法阶段都离不开词汇教学。

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没有语法,人们还能进行一些言语交流,但是没有词汇,人们就根本无法说话了。”(高燕,2008)胡明扬指出:“实际上语汇是语言存在的唯一实体,语法是无法脱离具体的词汇而存在的,因为说到底只是无数具体语词的具体用法的概括……”(高燕,2008)学者普遍认为,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重点,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核心问题。

二、语境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一)理解词语含义

词义是词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这里主要讲的是词的词汇意义。词汇意义可分为概念义和色彩义。概念义是核心意义,色彩义是附着在概念义上面的意义。概念义的义项又可以分为基本义和转义(黄伯荣、廖旭东,2012)。看下面几个语境:

(1)我买了一盆花。(名词,可供观赏的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有各种形状和颜色)

(2)这块儿布的颜色太花了点,我不喜欢。(形容词,颜色错杂的)

(3)我花了三元钱。(动词,用掉)

(4)小李广花荣。(姓)

(5)老奶奶年纪大了,眼睛花了。(动词,模糊不清)

以上例句是专门为讲解“花”字设置的语境。体现了“花”的概念义的有(1)(3)(4)(5),其中体现基本义的是(1)(3)(4),体现转义的是(5);体现色彩义的有(2),包含了贬义色彩。若是教师只是简单的介绍“花”的各个词义,学生们既不能理解,也无法运用;如果教师精心的为“花”的各个词义设计特定的语境,那么词义就一目了然了。

(二)体现词语语用功能

1.体现词语的交际功能

上文提到,每个班级都有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文化背景的不同会影响到交际中词汇的使用。比如:西方人在受到别人夸奖时,会欣然地接受,并说“谢谢”;而中国人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会马上试着贬低自己,以表示礼貌和谦逊,会说“哪里,哪里,没这么好”。教师在讲解这类具有文化功能的词时,就更应该把他们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充分体现词语在交际中的不同,比如,“哪里,哪里”在回答别人的赞赏时,并不是表示疑问,而是一种谦虚的表现。同类的词还有“还差得远呢”、“过奖了”,这样的词语就要求教师通过语境介绍给学生,以免产生歧义。

2.体现词语的搭配功能

比如,学生看到“闭”的英文解释是“close”,就会马上说出“闭窗(close the window)”“闭书(close the book)”,但明显这是错误的搭配,因为“闭”可以说“闭眼睛”“闭嘴”等。教师可以使用身体语言解释这类词的搭配。

3.体现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语的语用色彩往往体现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词语的感情色彩义可以把词语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这里说的色彩义不同于上文提到的词语含义范围内的色彩义,而是有些中性词在一定的语境里会产生褒义或贬义的感情色彩。比如,“有水平、够朋友”,在特定的语境里,可以有令人满意或合乎标准的意思,含褒义色彩,但“水平”“朋友”本身是中性词。又如:“这个苹果有点太甜了”、“他年轻了点”里的“甜”“年轻”都有不合要求的意思,有贬义色彩,但它们本身不是贬义词,而是因为在特定的语境里和其他词搭配产生的感情色彩。通常遇到这类词,教师就要创设语境来讲解,以免出现误解。

三、语境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原则及应用方法

(一)应用原则

1.真实性

所谓真实性,即要求教师在为讲解某一生词设置某一具体语境时要运用真实的语言信息和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要素。举个例子来说:讲解方向、方位词时,利用教室、门、窗户、走廊等可以很好地解释“进来进去、出来出去、过来过去”等趋向补语的词;利用课桌、讲台、学生的位置可以解释“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等方位词。教师既可以自己来演示这些动作,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做,这样亲子演示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记忆深刻。

2.典型性

所谓典型性,即要求教师创设的语境一定要能体现该词的具体语义和用法,不能让学生产生误解,并有效地触发学生认知语境的建立。如,讲解近义词“不”和“没”的区别,教师给出了以下例句:

昨天是他自己不去,不是我不让他去的。

他不吸烟也不喝酒。

我不知道。

我昨天太忙,就没去他那。

这些苹果还没熟。

以上五个例句是这位教师为解释“不”和“没”设置的具体语境,可以看出这五个语境都具有典型性,因为每个例句的意思都是唯一的,不可替换的。从例句中我们归纳出“不”和“没”的区别:虽然两者都是否定副词,但是在表达个人意愿、表达估计和认知时要用“不”,不能用“没”;在表达客观叙述某行为没有发生、否定性质状态发生变化时要用“没”,而不能用“不”。

3.适度性

所谓适度性,即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设置语境,一切以贴近学生为主,避免学生产生不适应性和反感。克拉申指出:人类获得语言最重要的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信息来获取语言知识(高燕,2008)。这里的适度性,包括两方面:

(1)词语要符合学生实际水平

这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设置语境,如注意区分初级阶段学生的认知词汇与中高级学生的认知词汇的不同。在讲解生词时避免用生僻、偏难的词语设置语境,否则会增加学生的认知困难。

(2)注意文化差异

由于以班级为单位的留学生大多数来自不同的国家,成长背景、教育水平都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语境时要充分照顾到同学们文化背景的差异,用共同的文化成分来设置语境,如果没有则尽量避免。

4.即时性

所谓即时性,上文也有提到,即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现场语境,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举个例子来说:教师在讲解“把”字句时,看见一位学生把书包从桌子下面拿了上来,就即兴发挥,说:“他把书包拿了上来。”又看见这位同学从书包里拿出了书并放在了课桌上,就又说:“他把书放在了桌子上。”这种即时语境,就是用切实可感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感到亲切,舒缓学习的紧张情绪,加深学习印象,减慢遗忘速度。教师也可以围绕生词设置一些课堂小游戏:两人一组,一位同学做动作,一位同学运用生词描述。

5.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即要求教师设置的语境必须是一个能表达完整意义的句子,否则就会让学生产生不解和歧义,也就是汉语中常说的“话不说一半”。比如:大多数人都知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这句话也成了人们贪嘴吃肉,为饱口福的借口。殊不知,这句话还有下一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应用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语境也是如此,教师如果提供一半的语境,学生既无法理解该词语所表达的具体含义,也无法知晓到底该如何运用词语。比如“死”这个词的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就有不同的显现。“干了一天活,累死我了。”“天气太冷,小狗被冻死了。”通过这两个完整的句子,我们可以知道第一句中的“死”是程度补语,即“我”还没死,就是太累了;第二句中的“死”是结果补语,即“小狗”已经死了,是冻死的。如果教师只提供“累死我了”。那么学生就会疑惑“我”是真的死了还是怎么样,所以提供完整的语境是至关重要的。

(二)应用方法

1.功能释义法

功能释义法是从语言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汉语中的一些词语的意义无法从字面上完全理解,甚至词典中也不涉及,它的意义需要配合话语的上下文语境才能体现出来(吴勇毅,2012)。留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每一个字都认识,却不明白是什么意义”。请看下面的例子:

那个女孩儿长得不怎么样。

谢天谢地你没有发生什么意外!

你看你,都这么大的人了,连衣服都不会洗。

上面三个例句中的划线词语都是非常简单的,每一个字学生都认得,可是划线词的意义学生便不清楚了。在查字典之后,发现“不怎么样”“谢天谢地”还可以查到,但是“你看你”却查不到意义。这些无法从字面上理解意义的词,就必须使用功能释义法,对它们在言语中的作用或表示的意思进行解释。“不怎么样”表示“否定”的功能,“谢天谢地”表示“感谢、庆幸”的意思,“你看你”表示“埋怨”的意思。因此教师应该将功能释义法应用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尤其针对一些口语色彩较浓烈的词语,这样学生也会易于接受。

2.例句释义法

例句释义法是从语际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这种方法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最普遍的使用方法,即教师先出示例句,让学习者通过例句领悟词语的意义,然后让学习者做替换练习或模仿造句。例句释义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词语的辨析上:

区别多义词。例句:

把衣服的扣子扣上。(意义:套住)

把碗扣在桌子上。(意义:器物口朝下放置或覆盖别的东西)

不要乱扣帽子。(意义:比喻安上不好的罪名)

他被警察扣了七天。(意义:扣留、扣押)

他的寝室太脏,被扣分了。(意义:从原数额中减去一部分)

以上是“扣”字的多个基本意义中的五个意义的例句。多义词是用相同的形式表示多个意义,如果搭配的不同,在语境中词义就会不同。

区别近义词。例如区分“千万”和“万万”。例句:

你千万不要那样做!(可用在否定句中)

千万要小心!(可用在肯定句中)

我万万没想到他会做饭。(可用在否定句中)

从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千万”比“万万”应用的范围广一些。

依据汉语的语言经济原则,在汉语词汇中存在着大量的多义词和近义词,这些多义词和近义词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占很大一部分。因此,将例句释义法应用到多义词和近义词教学中,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近义词和多义词,又可以为教师教学减轻负担。

3.情景释义法

情景释义法是从非语言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这种方法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的具体语境,来解释词语。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即时语境或现场语境(高燕,2008)。例如:

教师讲解“一……就”时,正好一名同学开门走进来,一阵风刮了进来,便借机发挥:“他一开门,风就吹进来了”。

现场语境是学习者切实可感的语言环境,是学习者的亲身经历,因此学生会印象深刻,不易遗忘。教师将情景释义法应用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即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又可以提高词语的复现率,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结语

在教学中,一贯强调的是,“汉字要放在词语里学习,词语要放到句子里学习,句子要放在语篇里学习,形式要跟意义、用法结合起来学习”。词汇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教授语言中的静态词汇,而是教授言语中的动态词汇,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将语境运用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词语的语义,还能让学生掌握词语的语用含义,从而达到提高他们汉语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魏晏龙,田建国.对于马林诺夫斯基语境观的再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2,(2).

[2]王麒凤.语境与翻译[J].皖西学院学报,2006,(4).

[3]吴勇毅.对外汉语教学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高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胡壮麟.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7]胡壮麟.语境研究的多元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

[8]王初明.补缺假设与外语学习[J].外语学刊,2003,(1).

[9]王建华.关于语境的定义和性质[J].浙江社会科学,2002,(2).

上一篇:玉米精少量播种技术下一篇:边远山区小规模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