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精选8篇)
①尹明华 :《传媒再造》,上海三联书店,2007 年 9 月版,第 8 页
②许颖 :《媒介融合的轨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年 2 月版,第 17 ~ 18 页
论文题目:加强传统媒体在自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
作为一种民意表达的渠道,自媒体逐步显示出在信息传播、舆论监督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成为引领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每当出现重大突发群体事件时,传统媒体在与自媒体的博弈中,更多的时候成为输家。因此在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转变观念,依托自身优势,打开舆论引导新局面,值得探讨和研究委托期刊之家网发表论文认证800099353。
自媒体方兴未艾
1.自媒体的发展现状
从 MSN、ICQ、QQ 等即时通信出现到博客、微博的勃兴,再到公民新闻网站的悄然兴起,自媒体全面进入了普通公众的生活。自媒体焕发出巨大能量,自媒体也是一种“自组织”,有着“自我净化”的功能。“金庸去世”的谣言在微博扩散,使很多人在评论、转发时,变得更理性、更谨慎。“武汉女大学生被割肾”的传闻,通过知情网友的质疑、辟谣,也澄清了事实。谣言不是自媒体的主流,但其危害也不容小视。社交网站、微博上流传的无稽之谈“日本核辐射空气抵沪”,让上海市民惊出一身冷汗 ;而“滴血食品传播艾滋病”的失实传言,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众恐慌翟编辑修改发表论文QQ:1452344485。
2.自媒体的传播优势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从点到面的传播方式截然不同,自主交叉互播的特点形成了它独有的传播理念,从传播向互播转变,这是自媒体时代的显著特征。一是平等的传播理念。作为草根媒体,自媒体是平民化、私人化、自主化的传播,其理念是平等对话、信息共享。如韩国的OhmyNews,其新闻理念就是“每个公民都是记者”,自媒体立足普通公众,关注普通公众。
二是同向的传播价值。传播价值取决于传播主体和客体的需要。自媒体的传播主体与客体为同一群体,信息的生产者、使用者具有相近的价值取向,这种同向性决定了自媒体新闻具有更加强烈的贴近性、趣味性、动态性,更符合目标受众的偏好。
三是网状的传播路径。信息源决定了传播的方式和路径。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垄断信息源、独享话语权,而自媒体的信息源则遍布民间,每一个公众只要有手机或网络,都可以将各种信息传送出去。所以,自媒体的传播路径不再是传统媒体的一对多的扇形模式,而是多对多的网状模式。
四是高速的传播时效。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流程有严格的制度规定,经过层层筛选、把关、编辑后才能到达受众。在自媒体时代,新闻发布的技术门槛和“准入”条件降低,任何人都可以在微博、论坛、QQ 上发布新闻,信息会很快在这些载体之间互播。
3.自媒体的传播缺陷
自媒体深刻影响着媒体形态的演变进程,而它自身,同样存在着本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一是新闻真实性存疑。首先,自媒体的新闻生产者没有任何准入标准,个人道德素质无法甄别评判。其次,自媒体不受新闻传播机制监管,这使它的真实性失去了制度保障。再次,有些自媒体过分追求新闻发布速度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导致可信度降低。
二是媒体公信力较低。有些自媒体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植入情色、恶搞等内容,有的炒作个人隐私换取点击率,降低了公信力。
三是受众选择性困惑。专业新闻机构都有自己的系统过滤功能和把关人制度,新闻定位明确。但自媒体载体种类多,在海量信息面前,个体要依据自己的喜好和价值观来选择信息
难度加大,难免产生无助感,容易陷入选择信息的困惑之中。
传统媒体负重前行
“在搜索引擎和互联网站的双重挤压下,传统媒体已经成为‘金字塔下的奴隶’。每年办一张综合性日报的采编成本数以千万元计,但是当我们把优质新闻信息交给网络媒体时,得到的却只是象征性的区区几万元。”而网络媒体则依靠对平面媒体内容的重新包装整合,构筑起了新的新闻传播价值链条,使得报纸客观上陷入了线上大量资讯的下游提供者的困局之中。
1.传统媒体的固有优势
传统媒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厚的固有优势,这些优势在短时间内是难以被取代的。
一是专业化程度高。传统媒体在采集、编辑、制作、发行、商业运作这个大流程中,每一个环节的专业化以及行业标准都相当成熟。
二是品牌内容好。优质的内容是大多数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传统媒体的内容一般都要经过严格的检审过程才能对外传播,传统媒体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以品牌影响力来影响大众。
三是版面视觉感强。和新媒体不同,报纸、杂志有版面视觉感,版面可以从上下、左右、前后所提供的信息判断出新闻的价值,这其中还包括标题的浓淡、大小、报道分栏等。编辑把对新闻的价值判断整合在版面中,使读者在很短的时间里接受这种判断。
2.传统媒体的弊病和不足
一是针对性和时效性亟待加强。目前,传统媒体舆论引导的针对性、时效性、主动性还不是很强,结合实际策划和做深做透不够 ;舆论引导滞后、有时很被动,被网络等其他媒体牵着鼻子走;主题宣传、成就报道的方法比较生硬,鲜活的内容显得较少。
二是报道模式和报道手法陈旧。质量不够高,特色不强,精品佳作较少。同时,在新闻报道中,“说教”的痕迹太多 ;新闻写作模板化、脸谱化和程式化,有的混淆与行政公文的区别,难以让受众接受。
加强传统媒体在自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
自媒体优点突出、缺点明显,它的出现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很大,但自媒体时代还是不能缺少传统媒体的保驾护航,为公共舆论提供正确引导。传统媒体既有着不可推卸的使命与责任,也是传统媒体在自媒体时代发展的未来方向
近年来, 自媒体凭借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成为重大事件传播的“加速器”。社会公众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自媒体平台时时关注事件发展、参与讨论, 由此民众自我表达与参与传播的权力得到释放, 从而掀起一场空前的舆论热潮。本文通过对自媒体时代舆论传播的路径分析, 把握舆论传播的规律。
1 自媒体时代舆论传播的路径
1.1 网状的传播路径
在网络信息传播中信息源是传播方式和路径的主要决定因素。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垄断信息源、独享话语权, 而自媒体时代是“人人皆记”的新媒体时代, 其信息源遍布公众生活,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机和网络将各种信息传播出去。所以, 自媒体的传播路径不再延续传统媒体一对多的扇形模式, 而是多对多的网状模式。
1.2 爆炸式的传播路径
传统媒体舆论传播以渐进式缓慢展开, 其传播受众也是由特定媒体的受众群渐次展开, 传播影响如同一粒石子投到水面所形成的波纹, 由中心向四周荡漾开来。而自媒体舆论传播以微博、微信等微媒介为主, 就像是引爆炸弹, 其传播时间更快、受众范围更广、效果影响更大。同时, 由于公众的参与使其发生连续性爆炸效应, 使得舆论持续升温, 不断增强其舆论传播的影响力。另外自媒体爆炸式传播通常在爆炸前毫无预兆, 使人们往往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遇舆论压力和舆论困境, 对其预防和干预都比传统媒体更显困难。
2 自媒体时代舆论传播特征
2.1 高速的传播时效
新闻的生命力在于时效性。传统媒体的新闻产生有严格的制度监管, 任何一篇新闻报道都需要通过层层筛选、编辑后才能到达受众。而在自媒体时代, 网络中的把关人缺失和相关制度的缺乏, 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在微博、微信、论坛等微媒介上发布新闻, 网络谣言由此产生。
2.2 多元化的传播载体
与传统新闻媒介不同, 自媒体时代舆论传播不受传统新闻媒介的议程主导, 而是以微博、微信、论坛等微媒介为舆论的发源地。这些微媒介规避了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你传我受”的单向传播模式, 以其高速的传播时效、便捷性的特色成为引导公众舆论的新阵地。
2.3 强化政务微博的影响力
近年来, 网络逐渐成为官员和政府提升影响口碑、扩大其影响力的重要渠道。自媒体也因其所展现的强大沟通能力吸引了大量的官员与政府部门参与进来。同时, 政务微博在公众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5 年10 月29 日, 根据人民日报和微博联合发布的2015 年第三季度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中指出, 截至2015 年9 月底, 经过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112 602 个, 公务人员微博37 529 个, 共计150 131 个。特别是随着国家发改委官方微博的开通, 过半数的国务院组成部门也相继开通微博账号。
3 自媒体时代舆论传播的有效引导策略
虽然自媒体时代下的微媒介对社会舆论传播影响巨大, 但在舆论传播中网络舆论主导权倒向、网络谣言等负面因素已经影响到了良性舆论场的结构。因此, 探讨如何引导舆论传播意义重大。
3.1 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网络舆论监管系统
自媒体时代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 舆论传播缺少正确且专业的引导, 舆论传播过程中信息核实的环节空缺, 舆论发布者通常以个人的价值观为判断标准随心所欲地进行信息传播, 对公共突发事件及社会人员的行为随意评判, 言语激愤, 偏离事实。因此, 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网络舆论监管系统, 加强监管系统中人员的培养与职责划分, 是有效避免谣言散布, 影响社会和谐的关键性引导策略。
3.2 加强舆论引导, 始终把握舆论传播主导权
互联网+ 时代, 网络互联互通, 信息传播速度迅猛, 舆论传播载体多元化, 要想把握舆论传播主导权, 避免网络舆论主导权倒向, 必须用主流的媒体加强引导, 及时准确把握舆情变化。对于舆论引导方式, 应似于大禹治水, 疏堵结合。生硬的删帖、辟谣, 单纯的告诫公众不信谣、不传谣, 显得苍白无力, 也无济于事。所以, 应该在第一时间发布正面信息, 将党与政府的声音传达给公众, 尤其是发生突发事件时, 更应该及时、准确、有利地开展相关新闻报道, 引导自媒体舆论健康发展。另外, 把握突发事件前期的话语权也极为重要。自媒体时代下, 想要把握舆论传播的时机, 必须要及时上报事实真相, 第一时间发声, 把握舆论发展的关键节点, 消除谣言。然而, 由于自媒体时代舆论传播特征, 有关部门应在微博、微信等微媒介平台上第一时间 (一小时甚至是几十分钟内) 发布准确、真实、有针对性的信息, 以赢得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和主动权。
3.3 把握舆情发展规律, 完善舆论传播预警机制
从目前公共生活中已经发生的重大事件可以看出在自媒体平台上从某一热点议题的出现到舆论的衍生、爆发直至平息呈现出规律性和可控性。据此, 进一步完善舆论传播预警机制, 利用先进的舆情监测软件和分析系统获取微博、微信等微媒介中的舆情数据, 从海量的数据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内容, 对舆情发展趋势做出准确预判, 从而有效地实现对自媒体时代舆论传播的实时动态引导。
3.4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从目前互联网发展来看, 无论是建立舆论监管系统还是网上舆论传播预警机制, 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网络舆论蝴蝶效应, 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程度才是关键。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 及时传导权威信息, 避免网络舆论暴力产生。不仅要发挥好传统媒体在舆论传播中的作用, 还要以自媒体为基础建立信息发布与互动机制。
4 小结
虽然目前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 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尤其是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加强了与社交媒体的紧密结合。但是, 相关网络舆论的负面因素也随之产生, 如舆论暴力、网络群体性不良事件等。因此, 如何引导舆论传播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政府部门成为引导舆论传播向正面发展的主角。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中国进入了自媒体时代, 人人都有麦克风, 使舆论传播更加迅速复杂, 更加难以掌控引导。通过对“自媒体”时代舆论传播的路径分析, 找出舆论传播路径的高速的传播时效、多元化的传播载体、强化政务微博的影响力等特征, 并结合舆论传播的负面影响探究对其有效引导的策略。
关键词:自媒体,舆论传播,舆论引导
参考文献
[1]蒋明敏.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风险的特点、成因及其治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5 (3) :173-177.
[2]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 2006 (2) :134.
[3]孙卉, 张庆国.加强传统媒体在自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J].青年记者, 2012 (30) .
一、灵活充分的发布前互动机制
自媒体时代,大众传媒越来越独立化和多元化;博客、论坛等新媒体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广阔的表达空间,其匿名的传播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表达真实想法、暴露真实问题提供了便利。社会舆论反映了公民的意愿和利益诉求,是社会问题的重要体现,因而是公共政策制定的一个重要策源地。公众对义务教育法修订、大学去行政化、高考改革等话题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对推进相关政策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动力。因此,制订教育综合改革政策,应建立灵活充分的发布前互动机制,政府部门、媒体、公众利用有效的方法和渠道,进行良好沟通。良好的发布前互动机制应包括三大要素。第一,积极主动的“对话”模式。自媒体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网络媒体的出现使教育政策制定者与公众“无缝对话”模式得以逐渐通过各种方式开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一是通过政府部门网站与公众进行对话交流,将网上沟通与网下服务紧密结合;二是通过国内有影响的网络论坛、博客、新闻跟帖等互动载体与公众对话;三是通过微博、微信和网络社群等载体,与公众在线平等交流。第二,真诚有序的互动举措。一是重视相关舆情分析、网络调查问卷的发放收集,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了解公众教育需求,摸清教育领域各种问题的症结所在;二是针对调研中全面了解和掌握的公众教育需求、存在问题,“对症下药”制订教育政策;三是政策文稿征求意见阶段谋求参与主体范围最大化,基于自媒体平台广泛征询意见,给予充分的时间空间共商良策,让公众真正参与和见证政策文稿的研制和征求意见过程。第三,科学客观的造势铺垫。充分利用媒体平台,把握新闻时机,以多样化的新闻报道先期介绍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有关政策制订的背景、必要性和目标意义等,为政策的制订和发布打好舆论基础。只有赢得公众的理解、争取公众的支持,才能让公众舆论成为教育发展的精神动力而非阻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整个制订过程中,政府两次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并高度重视与传媒的良好沟通,充分发挥了媒体作为组织者而非仅仅的信息传播载体的作用,如在人民网开设针对纲要修订的“谈谈你的教育期盼”论坛,还通过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各种传播媒介对社会不同群体进行意见和建议的收集。公众借助网络等媒体表达诉求,对纲要的制订与修改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份纲要的制订过程,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舆论的重视,表达了倾听百姓心声的意愿,是教育政策发布前良好互动的一次成功范例。
二、权威及时的政策发布机制
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社交新媒介,正对我国社会舆论格局产生新的效应,舆情作用力日趋明显。教育行政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建立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占领舆论阵地,及时、权威发布官方教育信息,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主动权。2014年6月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各部门开通的政务微信从6000个迅速发展到逾10万个,政务微博账号达24万个,显示出对占领自媒体舆情阵地的高度重视和决心。然而,开通了“官微”并不等于提升了电子政务意识和认识,更不意味着建立了科学的发布机制。建立权威、全面的教育政策发布机制是树立教育政务自媒体平台公信力的首要前提,主要包括三个要素。一是畅通的信息资源供应渠道。教育行政部门处于教育政策制定和发布的源头,拥有其他组织和个人无可比拟的信息资源优势,因此,加强联动,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资源供应系统,是为建立自媒体政务平台的信息权威性打造坚实基础。二是绝对的政策信息发布先机。改以往依靠传统主流媒体发布、宣传教育新政的方式为在“官微”首发,引导主流媒体形成关注“官微”、通过及时转载官微的权威信息获得新闻先机的习惯。来自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政策信源不再仅在主流媒体以“第三人称”发布,而在自己的平台上以“第一人称”发布,“官微”成为教育政策第一发声的信源。三是零差错的发布质量保障。细节决定成败,细微的差错可能将宝贵的公信力一夕毁于无形。因此,必须以严谨的审校把关保证“官微”发布的教育政策文本零差错,保障“官微”平台无障碍、最直接、最及时、最真实,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展示平台,为广大公众第一时间读到完整的教育新政文本提供公信平台。
三、“顶天立地”的政策解读机制
“顶天”指的是站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发挥专业优势,深度领会和解读教育政策;“立地”指的是尊重自媒体时代舆论发展规律,尊重公众教育诉求,用“接地气”的方式方法阐述相关观点,提供政策咨询和解决问题的指引途径,服务公众需求,引导公众以理性务实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教育改革新政的发布,营造开放包容的教育政策舆论环境。教育大计人人关心,家长、学生、教师、教育行政管理者、社会公众都对教育拥有天然的话语权。然而,人人“谈”教育并不意味着人人“懂”教育。学者贺春兰指出,目前整个社会都关注重视教育,但普通民众的教育科学素养较低。在新媒体平台,某些网络意见领袖在谈论教育时,连“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概念范围都混淆不清,这类情况并不鲜见。在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的“对话”中,让公众对教育问题、教育政策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消除公众的误解与质疑,是营造理解支持的舆论环境的关键。因此,应设立长效的专家介入机制。一是在教育政策制定和发布的过程中,对公众的舆论反应进行预判,提前主动设置相关议题,同时借助新闻媒体、网络平台举办论坛、在线访谈等“对话”活动,邀请知名教育专家参与,对政策制定的背景、意义和相关影响等进行全面阐释,对公众的疑虑和担忧进行解答,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二是邀请教育研究机构、教育专家在教育政策发布的第一时间发布专业权威的解读图文,对教育舆论热点问题进行舆情分析,梳理研究公众的有关需求,从专业的视角有针对性地回应公众的意见和期待,争取公众的舆论支持。三是建立教育舆论引导专家库,鼓励专家走出象牙塔,提高新闻敏感度,成为具有专业知识的网络意见领袖,打造富有公众影响力微博专家“大V”、微信公众号等,通过专家的科研成果和自身专业知识的支撑,为公众进行理性的分析解答,有效引导公众对教育改革政策的理性认知。2014年秋季开学之初,开通上线仅三个月的“广东教育”微信公众号及时推出国家助学公益宣传系列,解读国家各类助学政策,为广大贫困考生提供周到服务。此外,微信团队不定期在后台回复网友大量的政策咨询和提问,帮助提供解决问题的指引和途径,短时间内吸引了过万粉丝关注,充分发挥“权威发布、沟通桥梁、服务平台”三大定位作用。自媒体时代,要实现科学的教育政策发布舆论引导,“顶天立地”的政策解读机制是关键一环。应当充分发挥教育研究机构、教育专家对教育改革发展政策的正确解读、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专业引导、对教育舆情科学分析的作用,引导人们正确关注教育热点难点,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四、及时到位的负面舆论疏导及危机应对机制
研究表明,网络教育舆情对于话题的选择并没有总体性的设定,但修辞基调上大多具有同质性——不同程度的批判倾向。教育政策发布为不同的相关利益群体就特定教育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展开互动交流提供了一个时间和事件契点。在特定契点上,公众情绪更容易集中释放出来,各种意见和情绪一旦在激烈的论争中形成强烈的舆情共振,就容易形成负面舆论趋势,甚至成为新闻危机。建立及时到位的负面舆论疏导及危机应对机制,可以有效化解负面舆论的形成,舒缓负面舆论的冲击。一是建立由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舆情与对策分析团队,针对教育政策的发布建立科学的实时调研分析系统,开展网络调查、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梳理研究公众的有关需求,对舆论热点问题进行舆情分析,形成舆情应对预案。2014年9月,高考改革方案甫一出台,民间教育研究机构21世纪教育研究院迅速展开公众网络调查,回收了5871份有效问卷,为政策决策与执行者在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分析,更加清楚地看到网络舆情走向,看清教育问题的热点、难点和受关注程度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也为教育研究机构和教育专家介入教育政策发布的舆论引导提供了良好的模式参考。二是建立网络舆论引导联动机制,针对教育政策的发布,在同级职能部门间确立分工明确、协调高效的危机管理机制,建立全国性的网络舆论监测、预警、应对机制和监控、预判、联动机制,防止出现网络舆论冲击波,保证各部门在舆论危机中的信息沟通,确保一旦出现舆论危机,能够迅速有效联动应对,把负面影响降到最小。三是畅通问题反馈渠道,通过坦诚的互动沟通疏导负面舆论。在教育改革政策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公众舆论也发挥监督政策执行、反馈实施效果的重要作用。畅通沟通渠道,及时回应网络质疑,可以从源头化解部分负面舆论,避免舆论危机。自媒体时代为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多元主体的民主参与提供了多样化的载体便利。通过基于互联网的微信、微博、论坛等自媒体工具,促进政府、学校和社会的深入合作互动,能使各种不同的教育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教育决策、教育政策与教育立法得到宏观和微观的论证和意见反馈,以完善教育领域各方面管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也为教育政策发布后对贯彻实施主体的监管工作提供有力辅助。
由于时效性的要求,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的新闻传播方面优势凸显。湖州在线新闻网通过数起突发公共事件报道,对网络媒体如何在“第一时间”开展舆论引导进行了探索。“第一时间”是互联网时代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做好新闻报道的要求。《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指出,发生公共事件要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的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湖州在线新闻网的实践表明,网络媒体在“第一时间”开展舆论引导,至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第一时间报道事件
突发事件最大的特点是突发性、无法事先预知、无法事先准备。而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最希望第一时间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进展情况怎样。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时效性显得十分重要。强调在第一时间发布经过认定的准确信息,已越来越被各级政府和各类媒体视为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的共同取向。在具体操作中,我们着重把握了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时间接近信源。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源,首先是事发现场。接近信源,深入现场,是获取真实信息的前提。经过多年筹划建设,湖州在线已通过加入湖州市110社会救助联动机制、聘请100多名社会网络观察员和网络通讯员等办法建立了几乎覆盖所有突发事件领域的线索的资源网。正是因为编织了这张强大的信息网,才使得在线具备了较强的快速反应能力,能在2005年“10·8”特大交通事故,2006年“9·14”和“10·21”两次火灾事故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获得信息,接近突发现场,作出反应。
第一时间报道突发事件真相。回顾湖州在线的实践,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满足网民知情权的同时,都比较成功地抢占了舆论先机,掌握了网上话语权,及时发出党和政府的声音。今年2月21日,网民报料:凌晨3时41分南浔一民房发生火灾。湖州在线上午迅速刊发《南浔区练市镇一民房发生火灾事故》,随后又刊发了《南浔区练市镇民房火灾事故最新进展》的跟踪报道,尤其对死伤人数做了准确报道。此后,新华网、中新网、新浪网等都采用了此稿件。次日,香港星岛日报、联合早报网、多维新闻网等转载此稿或以此稿为素材做了客观报道,并未加以炒作。由于报道及时,湖州当地的论坛虽在事发当天就有些议论,但整体舆情比较平稳,且很快趋于平复。
统揽全局,把握报道时机。在第一时间报道突发事件,并不等于对所有突发事件的报道都无条件地追求时效,而应当从全局利益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该快则快,该慢则慢,慎重对待。2006年2月10日,有人反映,湖州红欧新型合成材料有限公司违法排污,污水流入城北自来水厂取水流域。我们当天就联系市环保部门取水样进行污染情况监测。考虑到水样监测需要数天的时间,过早发布化工排污信息,可能引起市民恐慌。在了解到污水没有直接影响市民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湖州在线没有抢发消息。直到14日,一位网民在湖州论坛发布“湖州饮用水水质出现问题”的帖子,城北水厂供水区凤凰街道出现部分居民上超市抢购桶装饮用水时,湖州在线才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迅速发出《我市查处一起违法排污事件——市环保局负责人就此事答记者问》、《市区自来水水质安全 供水正常 市民可放心饮用》等稿件,并通过湖州论坛发布市环保部门的水样监测结果,以事实回应流言。第一时间引导舆论
在突发事件中,舆论导向显得尤为重要。在突发事件中要及时澄清谣言,引导舆论,使网民的言论更加理性。
启动应对机制,保障媒体公信力。突发事件一旦成为网络关注焦点,对其的报道往往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度大等特点。网络媒体要想起“社会安全阀”作用,就要在事件发生后具有快速反应的能力,做到以快制胜。
每当重特大突发事件发生,湖州在线突发事件应急小组成员立即到位,由总编辑直接领导,分管副总编辑协助指挥。根据事态情况,或者集中到单位办公,或者建立网络工作联系方式。具体做到五个迅速到位:一是记者迅速赶到突发现场。二是编辑迅速整合本地化资讯,保证突发事件发生后,网友之间信息的互相畅通,获取最新情况。三是迅速联系各类媒体,一旦核实,立即发出消息,保证资讯的权威性和及时性。四是迅速搭建“专题”报道架构,有条件的做成网页专题,没条件的也要做成专题新闻集纳,方便网友集中便捷查阅。五是技术必须配合,尤其是应对因访问量突增而出现的服务器、数据库宕机事件。
监控网上舆情,对舆论因势利导。湖州在线在第一时间监控网络舆情时,始终坚持分类处理、堵疏并重的原则。分类处理,就是对网民的正确舆论及时给予肯定和支持;对网民的一些模糊认识,及时给予解释和疏导;而对影响社会稳定的流言、传闻,及时予以澄清。在内容把握上,分成“有益”、“无害”、“有害”三个层次,区别对待,分层管理。这样做,既为网民提供了网上言论的必要空间,又对重要、敏感内容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控制。堵疏并重,首先是疏,就是组织网络评论员队伍用网络语言,与一些认识模糊而言辞诚恳的网民进行沟通交流,帮助网民形成正确认识,营造和谐网络舆论。比如2008年6月21日,网民发帖《中考成绩出现大问题了》,不少网民反映中考查分成绩前后不一致,中考查分系统甚至一度关闭,是不是出现了什么问题?一时间,网上各种猜测、臆想纷至沓来。我们立即联系了市教育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在论坛公布了事情经过:是中考总分成绩计算过程中计算机在汇总时出现了失误。平息了网民们的焦虑情绪。
抢占舆论制高点,准确客观发布新闻。突发事件中,最怕的就是发表的随意性。对突发事件的评论一般不是空穴来风,不能忽视,更不能无视。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只有用事实真相说话,用有效的信息去引导,才能更好地解决好突发公共事件。2006年9月14日、10月21日,吴兴区织里镇先后发生两次重特大火灾事故,湖州在线都在第一时间率先发布火灾快讯。“10·21”火灾后,湖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对织里童装生产、仓储、住宿“三合一”企业进行彻底整治。湖州在线又派出骨干记者积极参与整治宣传报道小组,与专项整治领导小组一同在织里镇政府大楼内办公,了解整治进展、掌握领导意图,率先发布了《吴兴区委、区政府关于对织里“三合一”企业停业整治的通告》、《织里童装企业全面停业整改》等权威信息,先后发布消息、评论100多条,为引导网上舆论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一时间提供服务
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舆论不是单单我听你说,而是我们都在说。
做好交流沟通。在突发事件中使用互动功能,第一时间为网民提供、搭建建言献策的交流平台就显得十分重要。2008年5月12日,汶川突发地震。灾区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湖州市民牵挂灾民,湖州的帐篷企业更是加足马力生产,积极支援灾区。湖州在线发挥互动优势,通过论坛、留言版等形式把广大网民的爱心传递出去。湖州在线启动论坛置顶功能,组织志愿者开展“紧急行动 支援灾区帐篷生产第一线”、“献出爱心 捐赠善款”、“自愿哀悼大平台”等活动,掀起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网络舆论高潮。
广播电视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传统主流媒体,特别是实施“村村通”工程以来,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大幅提升,成为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最主要的信息传播渠道。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的信息需求和新闻传播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传播媒介多、信息传播快、舆论影响广、突发事件多的情况下,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应把握新闻传播规律,根据新形势、新需要,积极调整战略,有力地表达和反映舆论,有效地影响和引导舆论。
一、河北省广电媒体舆论引导格局及现状分析
广电媒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发挥着舆论引导的排头兵作用。目前,河北省广播电视已经形成以时政新闻节目、舆论监督节目、民生新闻节目为主的多层次、立体化的舆论引导格局。其中,时政新闻节目是形成主流舆论导向的主体。河北电视台的《河北新闻联播》、河北电台的《河北新闻》、《全省新闻联播》、《北方快车》等综合性新闻和深度报道节目是重要新闻的集散地,是广电媒体中最权威的信息源,强大的公信力使其成为主流舆论的风向标。在此基础上,舆论监督类节目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聚焦重大新闻事件和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多面切入、深刻剖析,从而澄清错误认识,通达社情民意,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河北电视台《今日资讯》、河北电台《阳光热线》等舆论监督类节目已经在群众中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具有良好口碑的品牌节目。此外,民生新闻节目是近些年风生水起的新闻节目形态,它顺应了广大群众的需求,也是新闻媒体汇聚民意、凝聚舆论影响力的重要载体。目前,河北电视台的《“三农”最前线》、石家庄电视台的《民生关注》、《小吴帮忙》等节目关注百姓生活,为群众排忧解难,已经成为很多群众的知心朋友,形成了较强的舆论影响力。
总体来看,河北省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现状表现为:
(一)一些品牌节目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发挥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目前,河北省广播电视的品牌新闻节目越来越多,这些节目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如河北电视台《今日资讯》、《“三农”最前线》,石家庄电视台的《民生关注》、河北电台的《阳光热线》等,这些龙头节目在舆论引导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二)重大新闻报道迅速及时,导向正确
2008年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在新闻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我国广播电视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信息传播做到了迅速、公开、透明,应对能力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河北省广电媒体在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的传播中,也积极应对,不断总结探索新经验。在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2009年暴雪事件以及“河北省三年大变样”、“河北省文化体制改革”等重大事件和主题报道中,广电媒体深入一线挖真相,通过大量真实、生动、权威的报道有效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需进一步重视舆论引导规律,提高舆论引导效果
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接收终端等新媒体的发展,社会语境的开放性、传播渠道的多元性、传播范围的国际性和舆论环境的复杂性等变化随之而来,这对广电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个中不足也愈加凸显。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广电新闻节目(栏目)忽视新闻舆论引导的规律性和受众的主体性,引导方式单
一、呆板、缺乏引导艺术;广电媒体在重视开发新闻节目(栏目)舆论引导功能的同时,忽略非新闻节目的舆论引导作用,舆论引导效果有待提高。
二、制约舆论引导实效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忽视新闻舆论引导规律,舆论引导模式化、单一化
当前,媒体处在一个加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受众信息需求日新月异,审美需求日益多元。河北省广电媒体也在适应传播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改版。河北卫视继2007年推出“快乐家+家”的全新频道定位后,2010年又再度升级,以“和谐社会,快乐家庭”为主旨,推出我国第一个“快乐家庭频道”,并打出“品牌全国化”的口号,节目更加时尚、品牌栏目更加突出。
虽然广播电视媒体都在精办节目,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但仍存在忽视舆论引导规律的问题,表现为新闻报道模式僵化,尤其是时政新闻、会议新闻还难逃窠臼,面孔生硬,亲和力不足,难以吸引受众。这一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认识上的误区。新闻舆论引导必须遵循舆论形成、运动的规律。有的媒体误将新闻舆论引导等同于宣传,将舆论引导的主体片面化为政府与媒体一方,而忽略了广大受众。殊不知舆论作为一种公众意见的集合,是公众对特定事态的公开评价及其多数人的一致性的意见。舆论的形成绝不是单靠意识和观念的灌输,而是在不同意见的相互碰撞、自我修正的过程中得以呈现的。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体要正确引导舆论,必须体察民情、反映民意。如果新闻媒体与公众舆论是“两张皮”,对于群众关注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媒体“顾左右而言他”,不主动触及,就难以真正影响和引导社会舆论。
(二)舆论监督力度弱化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担负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方式。随着社会转型期种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日渐突显,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公众的重视。进入新世纪,网络等新媒体成为舆论监督的主力。自2007年以来,重庆“最牛钉子户”、厦门PX项目、山西娄烦矿难、深圳“高官涉嫌酒店猥亵女童”等影响中国宪政进程的重大事件,无一不是源起于网络媒体。与此相反,传统媒体却在后面扮演着亦步亦趋的跟随者。由于缺乏法律保障、主体地位缺失以及监督阻力大等问题,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呈现出范围窄、力度小、数量少的弱化趋势。
河北广播电视媒体一贯重视舆论监督,以《阳光热线》为代表的一批舆论监督节目走在了全国前列,成为同类节目的领跑者。但是,不可否认,近年来,广播电视的舆论监督力度也在不断弱化。河北卫视现有四档新闻类节目,却没有一个是专门的舆论监督类节目。河北电台的舆论监督类节目也仅有《阳光热线》一枝独秀。除了舆论监督类节目(栏目)数量较少以外,还存在回避敏感问题,批评监督不到位等现象。
(三)传播模式缺乏互动,引导方式及平台亟待创新优化
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舆论引导方式是否符合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单向灌输式的传播模式仍然影响着今天的新闻传媒,这种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有利于形成集中统一的舆论环境。但在当前思想观念解放、社会舆论环境相对宽松、公民参政意识普遍增强的氛围下,有些旧有的传播方式显然已经难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广大受众的需求。由此导致的一个负面结果是,公众难以以平等的地位,多元、公开而理性地对公共事务进行讨论,舆论引导难以取得最佳效果。此外,舆论引导媒介平台有待融合。目前,新媒体迅速占领了舆论传播的新阵地,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河北广电媒体在建设舆论引导传统平台的同时,对新媒体传播平台重视不够。虽然很多电台和电视台都已经向新媒体领域进军,开辟了手机电视、手机广播、网络广播、户外屏媒体等传播平台,但其舆论影响力还较弱。导致广电传统媒体舆论与网络舆论的“两张皮”,使受众舆论与政府、媒介舆论无法顺利对接。因此,增强河北省广电媒体的舆论引导力,需要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进一步融合新媒体,打造新旧媒体联合互动的平台。
三、新形势下提高河北省广电媒体舆论引导力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认识舆论引导的时代性和创新性,进一步更新、深化舆论引导理念
舆论引导是新闻媒体必需牢固坚守的一项基本社会职责。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传播生态的不断变化,广播电视传统的办台理念受到很大冲击。巩固广播电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地位,必须更新理念,树立舆论引导的全局观念,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热点主动引导,针对热点深入引导。
(二)尊重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规律,扬长避短,改进舆论引导方式
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在新时期呈现出三个新规律:第一,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中具有较强的舆论传播力。在2003年非典事件、2008年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三鹿奶粉事件、玉树地震等突发事件报道中,广电媒体以独有的传播优势发挥了舆论引导的主力作用。第二,广播电视集团化发展趋势使舆论传播形态、舆论引导方式多元化。目前,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正进入实质攻坚阶段,广播电视的融合成为大势所趋。北京、沈阳、南京等地都成立了广播电视台,河北省石家庄、邢台、衡水、唐山等市也组建了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集团化发展使节目形态更加丰富,舆论引导内容和方式也应不断创新变化。第三,新媒体加速了媒介融合,改变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目前,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加多样,受众对信息可以进行选择性订制和接收,并自主便捷地互动参与。
受众群体广泛是广播电视舆论引导的先天优势。电视长期以来占据第一媒体的强势地位,广播在上世纪末经历了一段时期的低迷后,以分众化传播为契机,目前也已经走向复兴。通俗化、现场感强不仅是广播电视最大的传播特点,也契合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习惯和大众娱乐化的文化诉求。因此,提高广电媒体的舆论引导水平,关键在于充分把握自身的新闻传播规律,扬长避短,突出广播电视直观、生动、富于表现力的传播优势,在增强互动性、提高服务性、打造亲和力上做足功课。近些年,随着广播电视受众市场的不断细分,广播频率和电视频道已经逐步形成了小众化、专业化的传播格局。相应地,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也应适应传播模式的变化,根据不同的受众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宣传引导。
(三)以全面、及时、准确、公正的信息传播为基础,增强媒体公信力,强化舆论影响力
信息传播的质量也决定着舆论引导效果。随着新闻竞争的白热化,一些媒体心态浮躁,片面追求收视率、收听率,新闻报道只求哄动效应,忽视真实性,造成假新闻层出不穷。加之以网络等新媒体为传播源的信息传播,由于传播过程的开放性和强大传播影响力,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信息传播强势,造成舆论失控的局面。在这种传播环境下,广播电视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应该充分发挥权威性、公信力的优势,利用自身完善的传播结构,严格把关,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在信息传播中做到全面、有序,准确把握舆论导向,不偏听偏信,不盲从跟风,通过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提升舆论影响力。
(四)以品牌新闻节目(栏目)为龙头,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打造舆论引导高地
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品牌节目的传播优势。目前,河北已有一些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形成一定品牌效应的广电节目,它们是提升广电媒体舆论引导力的龙头和抓手。应该充分发挥这些节目在资金、人才、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将节目办精办细。第一,注重选题策划,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新闻专题做深做实。重要政策和重大新闻事件往往是舆论的聚焦点,集中体现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广电媒体应加强此类报道的策划,关注百姓的利益诉求,以本土化、贴近性为目标,解读大政方针,真实、全面、公正地报道重大新闻事件,使舆论导向深入人心。第二,深入实际,洞察社会舆情。当前,我国正进入群众言论勃兴时期,公众舆论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提高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必须关注群众言论,根据社会舆情的变化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引导。第三,以亲民报道革新时政新闻。在时政新闻报中要增加民生新闻的比重,在报道方式上也要不断创新,变严肃、呆板、生硬的“播”新闻为活动、生动、平和的“说”新闻,增加时政新闻的亲和力,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五)以优质非新闻节目为补充,丰富舆论引导内涵
舆论引导不仅是政治引导,还包含思想引导、价值引导、行为引导、文化引导等。在新闻传播泛娱乐化的背景下,不仅新闻、社教类节目承载着舆论引导重任,综艺、娱乐等非新闻节目也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如果新闻节目里刚刚宣传了主流价值观,而在综艺节目中却大大鼓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仅自相矛盾,形不成舆论引导合力,更有损媒体形象。从低俗化的娱乐选秀节目、张悟本事件,到电视相亲节目中的拜金女,娱乐节目屡屡暴出的不和谐音广受诟病,如何在娱乐节目中体现社会核心价值观应该成为媒体必须直面的严肃课题。
发挥非新闻类节目的舆论引导作用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坚持内容为王——河北广电节目中有大量综艺娱乐节目,比如《综艺传奇》、《激情大冲关》、《大地欢歌》等,提高节目的舆论引导力除了注重形式上的参与性和娱乐性外,还要在内容上严格把关,重视节目中所传递的社会价值取向;二是注入文化内涵——文化是综艺娱乐节目的长久生命力,文化的浸润性不仅能提高节目品位,彰显地方特色,还能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舆论引导作用;三是加强自主创新——学习借鉴优秀节目成功经验的同时,要根据本地受众需求进行“嫁接”,同类节目要有差异化定位,切忌盲目模仿。
(六)以专业化、创新型人才队伍为依托,增强舆论引导的创造力
增强广播电视媒体的舆论引导力,需要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术精湛、工作作风严谨、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人才队伍。目前,河北新闻人才队伍建设中仍然存在人才总量不足、分布不平衡、整体素质偏低、高端人才较少、复合型创新人才稀缺等问题。新时期,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细分化程度越来越高,培养专家型、学者型和一专多能的复合人才是新闻队伍建设的方向。优化广播电视新闻队伍的关键在于改革人事制度,完善用人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提高新闻人才的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
(七)整合优势资源,实现舆论引导的多维传播与互动
1.广电区域内及跨区域整合资源,构建多维舆论引导格局。广播电视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为区域内的广电资源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优势资源的整合,集中人才、资金,充分发挥品牌节目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进一步提高优质节目的社会效益。除了区域内的合作,不同地区间的广播电视媒体也可以形成合作联盟,在突发事件和重大新闻报道中形成合力,优势互补,实现集约化的信息传播。目前,河北已经成立了河北广播联盟,遍布全省的记者网络密切关注社会动态,提供新鲜、生动的现场报道,有效提升了广播新闻报道的质量。广播与电视应在机构整合后,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尽快完善合作机制,实现全方位的多维传播格局。
2.加强与网络等新媒体的融合互动,构建全媒体传播平台。广播电视所具有的传播时效强、内容生动、便于互动等特点与新媒体有着极强的融合力。广播电视向网络等新媒体领域扩展,构建全媒体传播平台,这是提高广播电视传播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的重要渠道。河北广电媒体目前已经开始了在新媒体领域的探索,河北电台的新媒体广播产生了一定影响,并开创了与户外屏媒体合作,发展可视广播的先河。河北移动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受众群体不断扩大,影响力逐步提高。但是,目前新旧媒体的融合还主要停留在形式上,缺乏内容上的深度融合。应根据不同媒体的主要受众和传播特点,对新闻内容进行精细化加工,通过融合共通的全媒体传播,实现舆论引导的最优组合。
摘要:
随着网民队伍的不断壮大,在事故灾难发生时,网民对事故的言论、态度在事故的 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网民应知法、懂法,特别 是要了解法律中涉及到网络行为的相关规定,以 规避负面的网络舆论。同时,网民应注重提升自 身内在的道德素养,并将道德与法律有效结合起 来,以在事故灾难的网络舆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中美 媒体 舆论 差异
绪论:
选题意义:了解美国的舆情导向和中国的信任危机
研究现状: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人数达5.64亿。占人口总数近41%的网民无时无刻不在互联网上,从食品危机、环境污染到住房、医疗政策及廉政建设方面,发出愈来愈多的质疑和批评。一波波舆论洪流不断冲击着各级公共权威,从政府官员到圈内知识分子,无一幸免。
而大洋彼岸的美国,维持政治稳定最有效的手段,不是强行实施舆论控制,而是塑造一种由社会公众“自动纠偏”的社会内在稳定机制。在美国,这种局面的形成具备较好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条件,即以具有温和改良倾向的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结构,以及由多元分化、彼此竞争的利益集团和政治力量构成的多元竞争格局。[1]
研究方法和思路: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在政治舆论和事故灾难类公共事件的舆情差异中,了解中国政局面临的信任危机和媒体困境,学习美国的经验,做到媒体与司法共同监督。
研究报告: 中美政治舆论环境现状差异分析
1.1 当今美国主要媒体下的政治舆论环境
1.1.1 传统主流纸媒
从进步主义时代的《屠场》开始,美国的大众报纸和流行杂志就肩负着传播主流舆论和主宰全民政治舆情导向的重任。美国著名的媒体人亨利-卢斯(Henry Luce,1898—1967)创办的《时代》、《财富》、《生活》以及时代公司现在也因“时代华纳”这个全球最大综合性媒体巨头而占据世界传媒的重要地位。
1.1.2 愈演愈烈的新兴脱口秀
《奥普拉秀》是目前美国最著名电视脱口秀节目。如今,越来越多的脱口秀节目开始遍地开花,成为了美国街头巷尾的谈资。观众聚集在一起讨论主持人提出的话题的广播或电视节目。一般脱口秀都会调侃时事政治,甚至邀请当局者上节目进行对话,塑造的形象非常平民化,有时为收视率会比较过火。
1.1.3 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以用户为中心”组织和传播内容,用户在社交网站上贡献、制作和传播政治时事内容,这种用户生成内容的力量是惊人的,在社交行为中,通常除了面对面的“接触型”社交行为以外,“非接触型”的社交占人类社交的80%以上,这意味着社交网络将承担大部分传统社交的角色.并对现实世界带来巨大的影响。[2]
1.2 中国新媒体舆论下的政府公信力危机
1.2.1 “郭美美事件”引爆的红十字问题
2013年4月25日芦山地震,深圳红十字会为地震灾区募捐,应者寥寥;在重灾区宝兴县,当地红十字会摆出募款箱,筹款10块零五毛;深圳邮局打出电子屏:邮局没有郭美美,赈灾捐款免邮费„„一切都源于2011年6月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20多岁女孩的炫富行为。如今红会拟重启调查郭美美事件,可惜该事件早已让社会大众对红十字失去公信力。
1.2.2 动车事故背后的“铁老大”
2011年7月23日晚,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站的D301次动车与杭州站开往福州南站的D3115次发生追尾事故,40人死亡,约200人受伤。此次重大的事故本就让人质疑铁路局制造的动车质量,更火上浇油的莫过于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的名言:“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我只能说这是一个奇迹。”如此的惊世骇语,让原本就需要抚慰的社会舆情覆水难收,举国2 鄙夷。终于,成立64年的铁道部,在第七轮政府机构改革中消失。
事故灾难类公共事件的中美舆情差异分析 2.1 美国面对重大事故的社会舆论
2.1.1 恐怖袭击
言论自由被认为是美国的立国之本, 相应地,美国的舆论民主制度也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典范。从刚刚发生的2013年4月15日波士顿连环恐怖爆炸案追溯到911 恐怖袭击事件, 美国政府通过公共关系成功地进行舆论管理和政府传播。事件在第一时间传播报道,并且展现了政府对于受害者的深切歉意和缅怀,并且以总统为首的领导人对于事件给予反思和公示。
2.1.2 自然灾害
美国的飓风灾难从未停止过,有美国媒体惊呼,飓风简直就是从好莱坞灾难大片里“跳”出来的。如此在舆论中提出一系列疑问和担忧,美国人民依旧靠着强大的美国精神和媒体中振奋人心的演说,重头开始建设家园。
2.2 中国应对重大事故的社会舆论
2.2.1 意外事故
从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到触目惊心的强拆事故,从多起重大桥梁倒塌到上访者“北京黑监狱”,每一次意外都在降低着政府的公信力,每一次舆情都导向着政府的失职。
2.2.2 自然灾害
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有别于08年汶川地震的“万众一心”,雅安地震考验着红十字会在内的所有官方公信力水平。壹基金先后收到捐款过千3 万,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收到捐款不足6万元和一片骂声。
中美舆情背后的媒体策略探究:
3.1 宽容与尊重:媒体与司法关系重塑
3.1.1 政府应学习美国,尊重与宽容网民
随着网民队伍的不断壮大,在事故灾难发生时,网民对事故的言论、态度在事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引导网民正确看待事故灾难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网民的素质,慎重地、客观地、理性地发表言论。国家领导应该学习美国的方式,积极主动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透明公正公开,否则民心尽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功亏一篑。
3.1.2 尊重与宽容官方舆情
网民应坚定自己的立场,明辨是非,理性思考,不能随波逐流、轻易受网 络舆论的影响,更不能歪曲事实,发布虚假信息。
要意识到美国是一个被大资本、垄断资本控制的国家,媒体也属于资本家,不都属于政府。它的媒体的确会对政府及政府官员提出不客气地批评,原因在于,政府或官员的言行不符合大资本的利益。像“美国之音”这样的政府媒体,就从来不会批评美国政府。
3.2 中美网络媒体立法初探
3.2.1 《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等规定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媒体发展的脚步,必然要求我们应该与时俱进 , 对相关规定做适当调整 3.2.2 美国的联邦宪法中的言论自由相对执行得比较到位,而且在对于互联网络的建设和管理上,美国政府一直扮演的是一个推动者的角色。以联邦通信委员会为代表,对于互联网络的管理,基本上采取一种自由的、非管制的态度。3.2.3 美国的关于互联网络的信息法规,其涉及面相对来说较为全面和广泛,既有针对因特网的宏观的整体规范,也有微观的具体规定,其中囊括了行业进入规则、电话通信规则、数据保护规则、消费者保护规则、版权保护规则、诽谤和色情作品抑制规则、反欺诈与误传法规等方方面面。美国政府对于因特网的管理,针对美国目前的因特网发展状况,已经有了一套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管理措施和体系。许多法案都具有开创性,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有着重要乃至革命的意义。我们应该积极借鉴,争取摆脱其可笑的“言论自由”指责。
结语:重大事件发生后, 一旦主流媒体未能及时发声, 没有客观深入的权威报道与评论,在新媒体阵地上很快便会丧失舆论主导权。网民要避免小道流言传播,擦亮双眼
参考文献:
一、新媒体时代:媒介生态改变和媒介生活格局
学界对媒介生态大致有两种理解:其一, 认为媒介生态是由媒介构建的人类生存环境, 即人们所处的信息环境;其二, 认为媒介生态指的是媒介自身生存发展的空间及条件, 也就是媒介生产、流通及消费所处的外部环境。笔者主要在第一层面上使用“媒介生态”。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生态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新媒体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广泛参与新闻信息传受、舆论表达和舆论引导的空间及渠道, 极大地改变着舆论生发和存储 (舆情、潜在舆论) 、舆论表达和舆论引导格局。从参与者层面考察, 媒介生态和人们的媒介生活有了下列几方面的变化:
(一) 被称为草根的普通民众直接参与新闻信息传受活动, 而且人人可以成为记者和编辑, 甚至个个都可以当总编社长, 新闻传播活动真正实现了平民化、草根化和非专业化。
(二) 所传受的新闻信息内容丰富多样, 角度呈现各不相同, 充分表现出信息内容的多元和公共特色。
(三) 传播新闻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 远离“把关人”, 而且成本低廉。
(四) 新闻信息传受过程中的主客体经常身份互换, 传和受双方交互性明显。
从媒体自身的层面看, 媒介生态和人们的媒介生活也有很大变化, 主要有:
(一) 传播主体有重大调整。官媒的地位有所动摇, 官媒设置议题和议程的主动权不断减损。民众由于掌握了新媒体而从以往的信息接受者变为重要信息的发布者和评论者, 民众提出的议题和设置的议程常常为党委和政府采纳。所谓倒逼机制正在普遍形成。
(二) 传播内容的“官民指向”有所变化。官媒的主旋律和由其所内化的选稿标准没有变化, 而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则是多样的, 所发表的意见是多元的, 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代民众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三) 新闻舆论事件有所增加。新媒体主事和推动, 积极设置和主动策划, 当下社会的新闻热点和舆论事件频发, 参与的民众呈几何级数扩展。
二、新媒体时代:民众舆论诉求的无序表达
中国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后, 民众舆论诉求快速膨胀。其中, 既有民众主观需求的增加, 也得益于传播技术所提供的载体与渠道的保障。
36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的舆论环境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从原先的封闭环境, 转变为向全国全球开放的环境, 主要是:
(一) 社会结构重组造成了社会主体的多元化, 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变化是利益主体和利益分配的差异化, 形成诉求表达众声喧哗的局面。
(二) 由于以空间换时间, 出售土地等谋取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等错误的顶层设计, 中国当下突发公共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 民众的舆论诉求变得十分紧迫, 而新媒体提供的多样化的表达渠道和表达形态又为这种诉求呐喊提供了可能和条件。这种表达的多样性、分散性、个体性和以一己利益为考量的价值取向, 令舆论表达的无序性特征十分突出。
(三) 民众舆论表达的紧迫性同政府舆论引导的“远民性”常常形成对抗与冲突, 致使一般的舆论形态常常同非一般的舆论形态的冲突交锋, 于是群体性事件频发, 舆论引导失控, 进一步加剧民众舆论表达的无序性。
近几年, 不少学者关注舆论引导同舆论表达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要观点有:
(一) 舆论表达与舆论引导同为社会舆论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 只有舆论表达或只有舆论引导的社会是难以健康运转的。
(二) 充分的舆论表达是有效的舆论引导的基础及前提, 有效的舆论引导又为有序的舆论表达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合理的表达空间。
(三) 舆论表达与舆论引导的主体既独立又合作, 两者通过大众传媒等公共空间实现对话和沟通, 谋取认同和理解。
(四) 舆论表达与舆论引导的自发性及自觉性在一定条件下实现良性转化, 从自发走向自觉是和谐社会的生存条件之一。
认识和处理好上述几点辩证关系, 可以使普通民众舆论表达的无序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甚至防范, 全社会的理性水准也将会有所提升。
三、新媒体时代:媒介舆论引导的有限调适
新媒体时代, 舆论传播和引导呈现不少新的特点:
(一) 公众在舆论形成、传播以及引导中的地位与作用日显重要。新媒体时代打破了原先只有少数人才能支配和利用的媒体稀缺资源, 普通民众成为舆论传播的重要主体。
(二) 舆论传播碎片化趋势发展明显。同传统媒体不同, 新媒体人人可以得而用之, 没有“守门人”把关, 发布的信息和发表的意见以碎片形态出现。当然, 碎片并非一无用处, 有时甚至意义非凡。
(三) 社会舆论多元复杂, 使得公众的不同意见得以公开表达, 草根的复杂情绪得到宣泄释放。中国当下的舆论形态因此而显得丰富多样, 官方舆论同民间舆论交相辉映, 有时海外舆论也有一席之地。对于这三个舆论场之中“最大公约数”应是国家安全、人民福祉, 也渐有共识。
(四) 众声喧哗成为社会舆论的常见景观。民众为网络问政、参与社会与国家管理, 为个人利益诉求而使用新媒体, 新媒体则提供平等、公开、海量的信息发布、意见发表的平台。这种景观, 成为官方实施舆论引导时不得不慎重思量及应对的前提。
(五) 社会舆论变得越来越难以驾驭。一则民众有不同的利益诉求, 而这种诉求又以不同程度的无序性表达出来;二则外来思想文化正源源不断地进入国门, 其不可阻挡地影响着国内民众的价值取向;三则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 言论出版自由也日有所进, 使社会舆论谋求“一律”越发不易。所有这些, 是中国社会进步政治日益清明的表现, 但对舆论引导的挑战也日趋严峻。在这种背景下, 如果还要求舆论引导力争理想效果, 则困难可想而知。
将上面分析的五个方面的情况概而言之, 大致有三点:一是新媒体时代信息如洪水, 意见又纷纭, 且海量信息和如云观点良莠不齐, 有时甚至真假难辨;二是官方舆论场、民间舆论场、海外舆论场相互争夺受众市场和影响力市场;三是意见领袖的支持者成千上万, 有很大的号召力和鼓动性。面对这种新的舆论环境, 笔者认为重要的是, 各级干部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尊重民众、敬畏舆论, 千万不能把应对媒体和应对舆论变为对付媒体和对付舆论。相反, 他们必须把尊重民众和敬畏舆论真正放在心上, 把了解和满足民众的舆论表达诉求当作一件大事认真对待, 切实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同时, 要学习、认识、尊重、服从舆论传播规律, 要学会在正确把握民众的社会心理和全面把握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动向的基础上, 实事求是地研判舆情, 在尊重舆情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舆论表达的诉求, 同时又科学有效地实施舆论引导, 并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 对舆论引导政策及策略进行不断的调适。
四、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国际较量
从根本上说, 新媒体主要是一种工具, 虽然它同时又可能成为人们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成为一种新的工作方法。而作为一种工具, 世界各国、各个阶级、各种势力都千方百计要掌握它、利用它、控制它。
如果说2010年是中国微博元年, 2011年是中国政务微博元年, 那么可以说2012年则是外国政务微博元年。因为从2011年下半年以后, 越来越多的外国驻华政府机构、政要及国际组织开通了目前中国最具人气、影响力最大的新浪微博。有这样一组不完全的数据:2012年外国政府机构在华开通的新浪微博的粉丝, 美国驻华使馆占第一位, 超过60万;如果以发帖数排名, 韩国旅游发展局第一, 达6000;境外政要在新浪微博拥有的粉丝,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第一, 达200万;境外主要国际组织新浪微博粉丝数联合国第一, 达330万。最近又有报道称, 近200名外国政要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在华开通新浪微博, 有的中国粉丝达数百万。
这些国外驻华机构及领导人不仅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 而且真正是“善待、善用”。这些机构和负责人“微传播”的特点是:全面推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信息, 根据中国民众的兴趣投其所好, “一网打尽”;与时俱进, 根据中国时政热点而设置议题议程;经常报道自己的活动, 拉近同中国民众的距离;运用文本、图片、视频等多种信息形态, 展现多彩世界。因此, 他们的“微传播”深受欢迎, 中国受众特别是他们的粉丝在接受信息的同时, 也就了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他们的价值观。
多个个案表明,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在煽动一些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花朵革命”中, 也充分利用了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平台。被称为“颜色革命精神教父”的吉恩·夏普所著的《从独裁到民主:解放运动的概念框架》一书, 被一些人鼓吹为“颜色革命的圣经”。这本“圣经”总结出198种“非暴力抗争颠覆政权”的方法, 其中作者强调的方法之一是办报 (所谓“媒体支援工程”) , 之二便是“发展新媒体技术”。为此, 美国的一些基金组织和被称为“另一个中央情报局”的自由之家国际非政府组织, 为一些国家培养媒体人才、意见人士提供活动经费。自由之家的声明说, “自由之家通过分析、宣传以及行动, 来作为自由、民主以及法治的催化剂”。自由之家强调, 所有这一切活动, 接受美国政府的领导是“天然合理的”。
任何工具、任何方法都是把双刃剑, 新媒体也不例外。在新媒体时代, 对新媒体的这种双向功能认知是非常必要的。特别在国际传播领域, 包括运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 西强我弱的基本态势没有根本改变, 对此必须抱有警惕。我们应该以实现中国梦为动力, 以不断强化中国传播软实力和发展新媒体传播平台为实际步骤, 做更多扎实有效的工作, 争取在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国际较量中, 有新的进展、新的胜利。
摘要:新媒体时代是以个人为传播主体的传媒时代。这个时代的媒介生态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新媒体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广泛参与新闻信息传受、舆论表达和舆论引导的空间、渠道及格局。在这个时代, 民众舆论表达的无序性值得注意, 认识和处理好舆论引导与舆论表达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克服无序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优化舆论引导, 要尊重民众、敬畏舆论, 同时要服从舆论传播规律。我们应以实现中国梦为动力, 强化中国传播实力, 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国际较量中, 争取有新的进展。
舆论就是公众对于某一议题所形成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共同意见。显而易见,“公众”、“议题”和“共同意见”构成了舆论的基本要素。
如果严格梳理舆论的形成路径,不难发现它有两个来源:一是来源于无组织的群众意见的自发汇聚;二是来源于有目的的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从某种意义上讲,舆论体现了大多数公众的意志,是构建民主社会的重要因素。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舆论是一种群体意见的自然形态,因而它带有较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显而易见,舆论中既有理性和正确的部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包含着感性和非理智的成分。只有准确全面地把握舆论这两方面的特性,我们才能充分理解舆论引导的现实意义和当下价值。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体是对公众舆论的形成与发展全过程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基本力量。媒体对舆论的引导能力,集中折射的其实是媒体对公众的影响力,因此,对地方媒体来说,对公众意见进行有效引导是当前提升媒介影响力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舆论引导的路径:牵引与疏导
引导之“引”,意即牵引。所谓牵引,就是要求地方媒体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立足地方发展亮点进行主动的议程设置,充分发挥媒体的主体性,有效牵引受众注意力。今天,传媒发展必须尊重受众心理逻辑,信息传播必须遵循眼球经济规律。只有充分吸引公众注意力,才能有效打造媒介影响力。因此,如何有效吸引公众关注是地方媒体提升影响力的关键。对地方媒体来讲,如何把党委政府关注的问题变成公众关心的话题?如何让党委政府的意图在公众舆论领域引起充分的共振?这正是地方媒体进行主动舆论牵引的基本目标。
而当前地方媒体一个普遍的困惑在于,舆论牵引的手法总体来看显得生硬、教条、刻板,这极大地削弱了地方媒体舆论引导的力度和效果。
地方媒体如何摆脱这样一个尴尬和危险的境地?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坚持“三贴近”原则,用心做好民生报道,充分彰显人文关怀与亲和力。地方媒体要坚持把目光牢牢锁定在政府关心、百姓关注的接合部,坚持以民生新闻为主轴。其实,在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之下,一切宏大的题材、宏观的主题,最终都将落脚在民生的层面,而这正是地方媒体加强舆论引导能力的基本着力点。
引导之“导”,意即疏导。所谓疏导,是指地方媒体针对业已形成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展开积极的媒介传播应对策略。热点,是指一段时间内受到社会公众强烈关注的社会问题,这是地方媒体舆论引导中的重点和难点。关注热点,引导舆论,疏通公众思想,是当前舆论引导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增强舆论引导针对性的有效方法。
必须注意,由于与中央媒体定位不同,地方媒体针对热点问题进行疏导的压力要更为突出。不要让地方的热点问题成为引发全国关注的焦点,当中央媒体关注地方的焦点矛盾和突发事件时,就意味着我们地方媒体在舆论引导过程中没有有效疏导、化解社会矛盾,出现了失控的局面,这是地方媒体的失职。
舆论引导要把握原则
选择时机。舆论引导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介入的时机。引导要因势利导。这个势,指的就是形势和时机。舆论引导既要强调新闻的时效性,还要讲求政治的时宜性。这就需要媒体通过新闻敏感、政治经验认真权衡。合乎时宜的舆论监督报道,能唤起社会公众对某一问题的关注,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促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一般来讲,对于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权威的信息披露越及时越好。媒体介入越及时,在舆论引导中越能取得主动,越能有效化解公众的疑虑。
呈现事实。舆论引导要用典型的事实说话,这是提高舆论引导感染力的最重要的方法。客观化原则始终是新闻传播的基本理念。因此,新的媒介环境下的舆论引导就要求地方媒体要遵循新闻价值规律,从新闻发现的角度,将宣传任务转化为新闻选题。新闻报道要基于事实展开,避免抽象议论。舆论引导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公众,而是给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舆论平台,让公众能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显而易见,充分表达意见的前提是给予公众有关各项事物的充分的信息,也就是要培植一个“意见的自由市场”。其实,媒体给公众提供什么样的事实,就自然能使公众生成什么样的意见。
体现权威。权威是权力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形式。我国地方媒体序列中的党报、广播、电视、政府网站是地方党委和政府意志的直接反映,是执政权力的媒介载体,因此,构成了地方性的权威媒体。权威媒体在舆论引导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权威性。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或者公共危机的时候,要在第一时间传播党委、政府的处置决策,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牢牢控制话语权,避免因权威信息缺席而导致的公众信息饥渴。对权威媒体来说,这是它们的核心竞争力。所谓大道不行、小道风行,指的就是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谣言泛滥,往往是权威信息发布渠道不畅的直接后果。
监控舆情。在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中,舆情是民意的一种综合反映。但是,必须注意,舆情本身并不是对民意规律的简单概括,而是“对民意及其作用于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规律的一种描述”。这就表明,掌握舆情对于舆论引导的成败有着关键作用。因此,对于地方媒体来说,要有效实现舆论引导,就必须密切监控舆情,根据舆情的走向和变化来适时调整舆论引导策略。
设置议程。地方媒体要有效地设置和主导地方公共议程,这是体现地方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议程设置是西方传播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媒介影响和作用于社会的基本方式。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议程设置是现代民主社会重要的执政资源,地方媒体应该不断强化自身为社会设置议程的能力,通过有效引导社会关注,从而主动地进行舆论引导。
(作者单位: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
【自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推荐阅读:
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机遇和挑战11-21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融合07-21
论微博时代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07-01
新媒体时代论文05-23
新媒体时代高校形象宣传的思路创新07-05
融合与品牌——全媒体时代的制胜之道11-07
自媒体广告营销创意09-16
自媒体营销商业计划书11-09
自媒体创业计划书模板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