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感悟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多媒体教学感悟(精选10篇)

多媒体教学感悟 篇1

摘要:多媒体及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普遍使用丰富了教学内容,带来了教育、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实现计算机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构建高效合理的历史网络课,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高中历史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网络 历史教学 思考

计算机网络问世之后飞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剧变。同样,学校的教学也受到了这种新形式的冲击,以历史教学为例,图像、动画、声音、视频,使得历史研究对象都可以模拟仿真,使学生可以触摸到“真实”的历史世界。

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应用

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不能重演,历史的本质决定了历史不可以反复出现。因此,我们只能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只能通过教师的言语描述或课本插图等,这就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欠佳,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成绩不理想,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多媒体技术引入之后,形象地营造了历史情境,把原本单一的文字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和其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变抽象为形象,实现了历史场面的再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去品味历史,探究历史,为学好历史这门学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网络技术的应用,历史教学趋向个性化学习历史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它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所有层面和领域。历史上发生的每一事件,在纵向时间都是具有相承关系,又同时与同一时期的其他诸事件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跨度大的历史内容的糅合,通过相关网络技术排列成了历史画面、地图动画等,这样就将更完整更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适应了不同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判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宽度。这样就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实现了个性化的历史教学。

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变

打破传统教学思想,注入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打破教师对于知识的绝对权威,特别是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来说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结论。因此,为师者也需要与学生多交流碰撞,在此过程中得到相互的促进和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师师互动。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学科间的综合和渗透不断加强,这就需要不同教师间的相互配合与帮助,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发扬协作精神,把教师的个体智慧变为集体的集体智慧、创造性劳动,从而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必然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研究质的飞跃。

教师要从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变 现代教育需要的是研究型的教师,而不仅仅是以往单一的教学型教师。不管是历史还是别的学科的教师,都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加强学习探究,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掌握自身驾驭广泛的教学资源的能力。如以下几个方面要特别重视:对课程计划和教改精神的学习与理解;对相关历史教材的研究与处理;历史学科知识本身的进一步研究;对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的实践与反思……

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 新课程计划指出:“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就过去的教育实际情况来看,教育的主体方式一直是单向传授,这显然已与现代教育的思想与理念相悖。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多进行师生互动,相互沟通和补充,构造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才能实现教学法的最大效率化。教师在新形式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一个引导者的地位,既是课程实施过程的参与者,也是学习过程的带动者,就像是交响乐团中的首席小提琴而非乐队指挥一样。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但不能代替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发展。因此,必须确定“教要依据学”的观点,教师要能够成为学生学习向导和顾问,指导学生顺利地掌握知识和合乎规律地去发展自己。教师与学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开展交互学习,学生不仅参与了体现新教育理念的学习技能与方法的实现过程,而且学习了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而作为教师,同样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知识层次的完善与个人素养的提升。

结束语

历史教学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虽然时间短,但其发展速度很快。如果历史教师能够深入钻研教材教法,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我们的教学工作必然会柳暗花明,蒸蒸日上。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学习,就一定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开创出新的局面,使历史教学的课堂获益匪浅,充满趣味。

多媒体教学感悟 篇2

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 语言风格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差异, 一些字词的用法与意思也和现在不一样, 形成了与文本对话的障碍, 是学习的难点。文章是一篇略读课文, 作为略读课文应该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 应当把握好本课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 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 在学习中应该突出学生的自读自悟。基于以上几点考虑, 我在教学中专门建立专题学习网站, 设立“作者生平”、“故事人物”、“名家点评”、“精彩故事”、“互动学习”、“视频欣赏”等六个栏目, 实施网络课堂教学。借助网络资源, 让网络资源的多姿多彩与《猴王出世》课文的文字描写遥相呼应。

●巧用网络资源, 鼓励自主探究

教学中我设计了网络预学, 突破了书本预习的单一模式, 给学生提供了更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 (1) 让学生进入专题网站, 浏览“作者生平”、“故事人物”等板块; (2) 听孙敬修评书; (3) 自读课文, 根据词语注释, 了解课文大意, 思考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一是“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 哪里可以看出这些特点”, 二是“吴承恩用怎样的语言, 把石猴的形象写得深入人心”。第一个问题解决的是课文“写什么”, 而第二个问题解决的是“怎么写”, 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并让他们能从写的角度来阅读文本; (4)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前置预习, 进行浏览和感知, 并搜集与美猴王相关的资料, 将自己的课前实践成果及时上传到学习资源网中的“互动学习”板块。

教师充分利用网络的沟通性和交互性特点及时给学生反馈评价, 将学生课前实践任务以问题资源的形式呈现。学生根据问题上传学习收获, 教师据此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追踪, 这样就把网络预学真正落到实处了。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有了宽广的自由空间和学习的自主权, 再辅以学习支架, 就能保证学生自主加工信息的强度。

●活用网络资源, 引导品味经典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石猴从出世到称王的经历, 感受其形象;通过品读语言, 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重点, 做到言语形式探究与课文内容理解和谐统一, 需活用网络资源, 通过“阅读提示理脉络”、“细品语言悟形象”、“互联网上说悟空”这一过程, 引导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感悟人物形象的学习方法, 体会孙悟空的形象特点。

1.阅读提示理脉络

全课由“阅读提示”楔入。细读本课的“阅读提示”:石猴是从哪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这里蕴含着两个内容:其一, 课文写了石猴来历和石猴成王的经过, 这是主要内容;其二, 课文先写石猴来历, 后写石猴成王的经过, 这是写作顺序。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课文, 在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的基础上, 指导他们给每个部分列出小标题:出世—进洞—出洞—封王。这样学生借助“阅读提示”, 理清了文章思路, 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使得课堂更加有效。

2.细品语言悟形象

(1) 图文结合, 体会石猴的神奇

课件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石猴出世的部分。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石猴的神奇。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谈自己的体会, 然后进入专题网站观看石猴出世动画片断, 图文结合。在学生汇报猴王出洞部分值得关注的词句时, 学生观察到视频中有很多地方与课文中猴王出洞描写是相互吻合的。这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积极答题, 并针对个别学生发言、展示形式等方面进行组间补充评价。同时鼓励学生探究质疑, 在资源网上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或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 学生在情趣中揣摩文章表达之妙, 体会石猴出世之奇。

(2) 批注交流, 体会石猴的活泼可爱

利用多媒体课件, 出示吴承恩在《西游记》原文中描写石猴活泼伶俐的段落, 指导学生用默读、批注、交流的方式来体会石猴的活泼可爱。在交流的基础上, 学生朗读这段短促、跳跃、有节奏的语言, 边读边想象石猴自由活泼的样子。在品悟吴承恩先生遣词造句的风格的同时, 领悟内容与语言的高度融合, 感受经典的魅力。

(3) 角色表演, 体会石猴的敢作敢为

根据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本课教学运用“读、议、悟”点拨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抓重点句子,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名著语言之精妙。这样既解决了课文中的难点, 又能达到长课文短讲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使语文味更加浓厚。

学生品读了描写石猴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 感受到石猴的自由、勇敢、争强好胜、本领高强, 并表演了石猴进水帘洞而后称王, 他们真正走进了文本, 进一步感受了石猴的敢作敢为。

3.互联网上说悟空

在学完课文后, 学生了解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对孙悟空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由此可设计“互联网上说悟空”这样一个互动环节, 学生进入专题网站互动平台交流。这个平台供每位学生自由快速地发表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师和学生互相浏览、发表意见, 这样师生、生生之间构成一个多维互动的交往空间, 形成了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学习氛围。

●借用网络资源, 拓宽学习内容

1.聆听“名家点评”, 丰满形象

从一只石猴变成美猴王, 从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再到护送唐僧一路西天取经的孙悟空, 最后成为取得真经的斗战胜佛, 孙悟空一路走来, 经历了蜕变。他早期顽劣自由, 不成熟;戴上紧箍咒接受教诲, 在取经路上不屈不挠、坚定顽强、勇往直前, 并最终超越自我, 成为胜佛, 至此孙悟空的形象也更加完美。《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从19世纪开始, 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余种文字流行于世, 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引导学生课后进入专题网站欣赏西游记的不同版本, 并点击“名家点评”, 了解中外名人对《西游记》这部伟大著作的评价。

2.欣赏“精彩故事”, 引向经典

教学中我将“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定为本课教学目标之一。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 引领学生走进原著《西游记》, 去阅读, 去感悟, 去理解,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古典文学。

在这部小说中, 除了唐僧师徒四人个性鲜明、形象突出, 还描写了形形色色的神仙和妖魔鬼怪, 在学习资源网的阅读文库中设有“精彩故事”这一板块。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在线阅读, 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自主拓展探究, 感受更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并将学习所得上传至网站, 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共同分享互动。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历史教学的感悟 篇3

关键词:网络 历史教学 思考

计算机网络问世之后飞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剧变。同样,学校的教学也受到了这种新形式的冲击,以历史教学为例,图像、动画、声音、视频,使得历史研究对象都可以模拟仿真,使学生可以触摸到“真实”的历史世界。

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应用

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不能重演,历史的本质决定了历史不可以反复出现。因此,我们只能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只能通过教师的言语描述或课本插图等,这就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欠佳,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成绩不理想,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多媒体技术引入之后,形象地营造了历史情境,把原本单一的文字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和其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变抽象为形象,实现了历史场面的再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去品味历史,探究历史,为学好历史这门学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网络技术的应用,历史教学趋向个性化学习 历史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它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所有层面和领域。历史上发生的每一事件,在纵向时间都是具有相承关系,又同时与同一时期的其他诸事件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跨度大的历史内容的糅合,通过相关网络技术排列成了历史画面、地图动画等,这样就将更完整更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适应了不同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判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宽度。这样就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实现了个性化的历史教学。

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变

打破传统教学思想,注入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打破教师对于知识的绝对权威,特别是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来说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结论。因此,为师者也需要与学生多交流碰撞,在此过程中得到相互的促进和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师师互动。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学科间的综合和渗透不断加强,这就需要不同教师间的相互配合与帮助,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发扬协作精神,把教师的个体智慧变为集体的集体智慧、创造性劳动,从而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必然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研究质的飞跃。

教师要从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变 现代教育需要的是研究型的教师,而不仅仅是以往单一的教学型教师。不管是历史还是别的学科的教师,都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加强学习探究,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掌握自身驾驭广泛的教学资源的能力。如以下几个方面要特别重视:对课程计划和教改精神的学习与理解;对相关历史教材的研究与处理;历史学科知识本身的进一步研究;对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的实践与反思……

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 新课程计划指出:“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就过去的教育实际情况来看,教育的主体方式一直是单向传授,这显然已与现代教育的思想与理念相悖。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多进行师生互动,相互沟通和补充,构造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才能实现教学法的最大效率化。教师在新形式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一个引导者的地位,既是课程实施过程的参与者,也是学习过程的带动者,就像是交响乐团中的首席小提琴而非乐队指挥一样。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但不能代替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发展。因此,必须确定“教要依据学”的观点,教师要能够成为学生学习向导和顾问,指导学生顺利地掌握知识和合乎规律地去发展自己。教师与学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开展交互学习,学生不仅参与了体现新教育理念的学习技能与方法的实现过程,而且学习了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而作为教师,同样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知识层次的完善与个人素养的提升。

结束语

历史教学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虽然时间短,但其发展速度很快。如果历史教师能够深入钻研教材教法,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我们的教学工作必然会柳暗花明,蒸蒸日上。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学习,就一定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开创出新的局面,使历史教学的课堂获益匪浅,充满趣味。

《感悟实验探究教学》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通过明暗两道主线引领,相辅相成,贯穿始终。明线以生活情景-问题探究-题目生成-拓展应用带动教学环节的展开,暗线以碱的性质-碱的鉴别-碱的使用-碱的`保存为知识体系,两条线既体现了对学生思维体系的培养,又涵盖了对知识体系的整合和复习。探究问题限定在特定的范围之内,并应用转换思维逆向推导干燥剂的成分。课堂重在学生对探究题目形成的感悟,帮助学生重新审视探究题目的情景,亲身感受探究的过程,明确探究的环节和步骤,从而摒弃对探究习题的畏惧心理,学会解答探究题目的方法和技巧。本节课的结构清晰,环节流畅,过渡自然,核心知识明确,学生在不断的认知冲突中引发问题,解决难题,学会方法,构建起整体的认知结构。这种形式的复习课坚持上下去,一定能呈现出明显的效果。

在中考的复习备考中抓好实验探究题这一题型的复习,对于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化学中考实验探究题的复习策略。首先抓好基础,学实验探究题看似文字繁多,牵涉的化学知识广,表面看来高深莫测,实际上它都是以化学实验为载体,考查化学基础知识。所以,首先必须掌握好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对于实验探究题的解答,我们在平常的训练中要做到学会审题,明确目的;把握信息,弄清考点;联系生活,合理猜想;综合考虑,方案完备;思维开发,表达完整。

作文教学心得感悟 篇5

一、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番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国家大事,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可以对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去体验生活,领悟人生。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因为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等,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的。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开展有趣的班队活动,带学生参观游览,领略大自然无限的风光;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的真、善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并关注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

只有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让作文素材开发成为无尽的源头活水,学生习作时才会左右逢源,运用自如。没有了材料,习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是学生习作的主要源泉,学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作文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石。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生活的语言。把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学校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还要让学生随时摘录,写感受,有意识地背诵,并随时评奖。因为小学生正是发展记忆力的黄金时段,记忆是智慧的仓库,小学阶段让学生多记住一些东西,对他们的一生都大有益处。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材料就会与日俱增,再也没有学生对作文“望而却步”,“无米下锅”,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就不再怕写作文了。

我在教学中还很注重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励学生多读书。我常利用积累时间来开展读书比赛,优秀诗文朗诵及背诵比赛。激发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读一些词句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我们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日记、观后感、评论人物时事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三、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化学教学感悟 篇6

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今天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讨论,化学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感悟,经过这一学习的教学,有一些心得和体会,在这里与大家交流,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多提宝贵意见。

一 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亲切的让学生从心里上没有压力的教师形象。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紧张或者有压力时,往往不能正常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能力,所以我希望我的学生和我交流时没有压力,从而才能表达出最真实的想法,我才能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才能才有正确的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从对待学生的态度上让学生接受我。古人讲:“严师出高徒” 也就是说严格的师傅才能培养高能力的徒弟,而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待学生的态度不太符合古人对教师的要求,对于知识的准确行上我对于学生是严格要求的,从化学式的书写到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我都要求学生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偏差,然而对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溜号时我会提醒他,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我的问题时我也不会挖苦他,当学生犯了错误时也不会正面去批评他,而是间接的通过一个故事,一个案例让他从中可到启示,受到教育,我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接受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压力,能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有效的学习化学。

2用亲切简练语言,来控制我的教学节奏,完成我的教学任务。

百家讲坛中纪连海老师是一名深受大家喜爱的中学历史老师,不仅是因为他有广博的历史知识,还因为他的语言妙趣横生,能够深深的感染学生,吸引学生。据说他为了能给学生上好课曾经学过相声中语言的表达方式。虽然我没有他那样的条件和天赋,可是却让我在我的教学中有一定的借鉴。例如我在课堂上的语言一般比较生活化,短的句子用得比较多,尽量不使用长的复句,提问的语言尽量简练,有针对性。这样让学生比较容易的听清听明白我要讲的意思,在理解上不存在困难。在新课中尽量描述一些化学有关的故事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批评学生也从来不会出现“你怎么这么笨”这样的语言。我可以通过调整我的语言来控制我的教学节奏,让我的教学时松时紧,张弛有度,引领学生完成我的教学任务。

二 组织有效的教学

为了能够在有效的时间能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化整为零,化繁为简,有梯度的层层递进的原则。

我所教的班级的从能力和学习态度等各方面相对有限,并不出色,因此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除了运用学校的十六字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有所侧重,例如在讲授新课时,我主张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这部分有难度的目标不要过多一到连个即可,并且围绕主要问题的次要问题不会过多的进行拓展,我觉得当学生能力不够时,多讲对学生是负担,往往还会冲淡学生对主要问题的理解,与其讲得多让学生一个也不会,还不如就将一个到两个主要的问题,让学生理解,让学生一节课下来能有所收获,在下节课上在这节课的基础之上再加入一些新的知识,这样一点一点的加,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巩固知识。

化学有许多基础要求记忆的知识,我教的有一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不能指望他们回家后学习化学去记忆这些知识,所以我把化学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拿到学校中进行,一般我会用自习课或者是午间先告诉他们我要考什么,然后领着他们记,告诉他们记忆的窍门和方法,每次考得也不多,比如方程式一次考五个,化学式一次考十个,学生感觉难度不大,十分八分时间就能完成,也就愿意跟我背,和我学,日积月累,反复巩固,多数学生基础知识就能过关。这样就有好的理论来完成习题。我的习题课上不是就题讲题,一定是有一到两个核心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新课中的延伸部分,有的是重要的解题方法。根据心里学上的首轮效应,我一般把重要的,难度最大的问题通常放在一节课的最前面来讲,这个时间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往往听课的效果最好,当讲第二个重要问题的时候,我通常要有一个小的过度,这往往是我讲课“跑题”的地方,有可能是个与化学有关的小故事,或者是拿我自身实例分散一些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放松一下,然后带领他们进入下个问题,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我认为虽然可能这一两分钟与本节教学无关,但是短暂的休息是问题下面更好的学习。复习课的最后讲得问题是难度不大却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临下课之前一定给学生小结一下这节课我一共讲了几个问题,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能解决哪一类问题,让学生了然于心。

多媒体教学感悟 篇7

一、参赛经历

大一新生能够代表学校参加此项比赛是一件感觉既自豪又艰辛的事情。 刚入学时指导老师就利用网络问卷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多媒体制作水平, 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 鼓励一些条件合适的学生参与相应的学生社团和协会。 这些学生通过定期集中培训和自学方式学习多媒体设计方面知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指导老师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选择合适自己的发展方向, 并组建各自的参赛团队。

竞赛主题公布后, 指导老师会第一时间集中各参赛团队进行选题的商讨和确定。 一般选题的确定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需要几轮的商讨, 大家在不断的推翻和商讨中实现统一。 选题确定后就要进入项目实施阶段, 因为在组建参赛团队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小组各个成员的强项, 因此小组内部的成员分工是早就约定俗成的。 参赛项目的设计与制作其实是在暑假进行的, 炎炎酷日, 参赛队员不仅要面对高温的考验和回家的诱惑, 更要面对技术上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有时候为了解决一个问题需要参阅很多资料。 小组成员的意见有时会出现不统一, 不过大家都没有敌意, 在不断的争执和商讨中求得一致。 经过一个暑假的努力奋斗, 完整的参赛作品终于出炉。

作品出炉了并不是结束, 而是另一个更严格考验的开始。因为学校每个类别的参赛作品数量有限制, 并不是所有作品都能够被顺利地以学校名义送出去参赛。 为了确保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性下将高质量的作品送出去参赛, 学校相关教研室会外请各比赛类别的专家对所有作品进行评审, 根据专家和指导老师的意见确定最终的参赛作品。 那些取得参赛通行证的作品的作者还要根据专家的意见对作品进行修改, 然后按指定格式将作品上传到指定位置。。

成功上传的作品需要经过初评和复试答辩两个阶段。 笔者所在小组的参赛作品有幸通过初评, 顺利进入复试答辩阶段。 项目组成员在复试答辩之前在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认真制作答辩PPT, 并猜测评委可能会问到的问题及相应的回答思路和内容。 复试答辩前一天, 项目组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到比赛现场去熟悉和配置相关网络环境。 复试答辩现场, 项目组成员精诚合作, 优势互补, 顺利完成复试答辩任务, 取得较好成绩。

二、赛后感悟

1.扎实的知识积淀是取得好成绩的基础, 新颖的创意是取得好成绩的点睛之笔。

如果没有扎实的知识积淀要取得较好的成绩, 那么纯粹是海市蜃楼, 这里的知识既包括专业知识又包括多元智能中的其他知识。 但千万不要寄希望在课堂上学习并掌握全部知识, 因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是希望每个学生都取得发展而不是希望每个学生都参与竞赛并取得好成绩。 笔者认为多看、多比较的逆向思维必不可少, 如果不多研究别人好的作品则是不可能产生新颖的创意的。

2.小组成员之间的合理分工和良好交流协作是取得好成绩的助推器。

一个参赛作品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的不仅是学科知识层面, 更多的是方法论层面。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单一小组成员不可能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方法, 而且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擅长的方向, 将小组成员各自擅长的方向在周密细致的方法论指导下有机整合在一起必定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但是真正能够发现自己擅长的方向并非易事, 因为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未必就是自己擅长的方向。 怎样才能挖掘自己擅长的方向呢? 小组成员自身的感悟和旁观者的观察缺一不可, 在前期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思考和感悟, 细细发现自己在哪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同时其他成员和指导老师也需要细心留心每位小组成员在每次交流探讨活动中的表现, 从他们的表现中发现他们擅长的方向, 并帮助他们在各自擅长的方向上取得长足进步。

3.指导老师全方位的指导和激励是取得好成绩的保障力量。

多媒体教学感悟 篇8

【关键词】巧妙运用;阅读教学;创新激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自现代教育媒体进课堂以来,各级领导十分重视教师现代媒体的运用,以不运用现代媒体实施教学而一票否决的要求推进着现代媒体的使用。一线工作者充分利用多媒体,比较理想地活跃着课堂教学气氛,学生感悟的创新。但凡事过度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冷静思考多媒体运用的关系处理不好,课堂教学的结果怎样?也不会完全意义上好到哪里去。语文教学不能误入多媒体运用的误区。

一、巧用多媒体,须巧在适“时”

人们都可以这样去说,只要运用于教学课堂的多媒体,都应当是比较适时的,其实并不能这样去理解和看待。平时,无论是自身的教学课堂还是进入伙伴所欣赏到的教学课堂,总感到课堂上说运用着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可就是辅助的效果不是很明显。有时还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这样的辅助教学有其必要吗?私下揣摩思考,所得出的结论是如此多媒体的运用也是完全不需要的。如让学生在“读”中进行感悟,我们一味地以磁带的播放去达成阅读感悟的促进效果。可从真学课堂构建去思考,用磁带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能够在聆听中进行思考的并不是很多,就是磁带录音是那样的声情并茂,可小学生就是那样的不恭维,好多学生是耳听心不听。为什么学生对磁带播放就抱有如此态度?这当从语文学科课程特点去思考,语文课程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感悟的课程,必须让学生去自己多读,对于磁带的播放,不是堂堂课都去运用;对于磁带的播放也不应当经常性的重复。所以,就磁带的播放还应当是适时一点好,该出手时就出手。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一般不多运用磁带的播放,而是多让学生自己去读,在学生不能读好的前提下,以教师的范读去代替磁带的播放。以教师自身的范读去影响学生其效果仍然比较好,因为教师在范读时能够比较理想地传达着情感丰富的空间语言,学生在接受着教师丰富甚至相当幽默的情感语言的基础上,能够比较理想地进入阅读感悟的境界,甚至是创新阅读感悟的境界。

二、巧用多媒体,须巧在适“度”

平时的阅读教学一般的老师都喜欢将文本内容比较简单地再现在电子白板上,让学生随着电子白板一段一段地进行着阅读感悟;也有的将一些叙事性的文本内容多以动态画面的形式呈现出来,以达到直观形象感悟的效果。一堂课从开始到结束,学生近乎不要去看纸质文本的任何内容。如此,看来学生的阅读感悟似乎就是那样的形象化,感悟的效果也许比较显著起来。但我们也必须去做出这样的思考,学生的学习思维多从直观形象思维向着逻辑思维去过渡的,如果老是这样让学生进行形象思维,那学生的逻辑思维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应当充分看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篇篇目目,其语言形象生动的篇目不乏其数,小学生则完全可以凭借形象的语言进行思维,我们无须去比较泛化地将文本内容再现化。其实比较泛化地运用多媒体,有时也严重影响着学生直接抓住文本去阅读感悟的时间。再者,我们可以做出这样比较深入的思考,如果多以多媒体去促使学生阅读感悟,那必然会产生学生阅读感悟的依赖性,形成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只读不思的惰性。因此,我们必须做出这样的抉择,为了巧用多媒体,必须建立在使用的适度上。在平时,坚持少用不去多用,能够不用坚决不用,在比较理想地钻研教材和学习的基础上,确定多媒体运用的具体内容、时间,比较恰到好处地促进着学生阅读感悟的高效。如教学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笔者将相关诗句制作成比较形象的课件,让学生去欣赏到“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相关细节,比较好地感悟到红军将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巧用多媒体,须巧在适“文”

小学语文教材文本涵盖着极为丰富的内容,也都以极为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出来。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者,不是简单地将教材文本去进行罗列,而是精心地围绕相关主题将近乎同一主题中心思想内容组合在一起,便于集中进行学生情操的陶冶。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需要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出一定的思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比较有意义地决定着其教学必须思考文本之文学和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平时的教学,我们较多地让学生神游于教材文本的字里行间,学生也产生许多理想的感悟。但在相关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也还有许多比较难以顺利、迅速地解决的阅读感悟问题,这就需要运用多媒体来予以适度地帮忙,当然也完全需要与文本内容的相适应或者就是完全意义上的匹配上。如教学相关的古诗和叙事性文本,我们都需要运用相关的音乐渲染阅读感悟的气氛,但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可以产生气氛渲染效果的,如果乐曲选择不当,也还完全可能将学生引入阅读感悟的误区。这也让我们感到:运用乐曲去渲染课堂气氛,不宜选用比较完整的乐曲,最为理想的是截取其中的一部分。如教学《船长》一文,课文的第二节描写着“诺曼底”号大轮船遇险的万分危急,我们就可以选择电影《泰坦尼克号》电影当中的曲调,比较现实地渲染大轮船遇险时万分危急的气氛,让学生不仅仅产生万分危急之感,更为重要的能够让学生对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产生正确的感悟。

总而言之,巧用多媒体,激活学生阅读感悟的创新,需要我们做出更为广泛而又深入的思考。作为处于新课程实施关键阶段的任何一个老师,都必须以积极的姿态,穷尽自己的思维,以获取最大化的巧用多媒体,激活学生阅读感悟创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吉林.田野上的花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长沙:岳麓书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朗读教学感悟 篇9

乌金学校 黄平安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低年级课文语言优美,浅显易懂,是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极佳载体。教学中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课文读准确、流利,可是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却是需要教师的引导,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朗读感悟呢?

1、以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就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怎样读,在学生自己读后指名读,点了几个学生读都没有能读好,教师却总会再请,屡次受挫,学生越读越没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课文,对一些生字新词及长句子,要很流利地读出来有一定困难,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在低年级进行教师的示范朗读是非常重要的,语音是口耳之学,教师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加上学生的模仿性极强,学生就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如:我教《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小竹排,顺水流”,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喜

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了,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

2、用比较、揣摩,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传递情和意的一种符号载体。课文里有许多描写优美的词句,这些关键词句正是作者需要表达的情和意。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一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朗读课文只能读出字音,不能感知、领悟语言文字中所传递的情意。所以教师务必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这是培养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可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色,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如课文《秋天的图画》,有一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梁举起燃烧的火把。”为了让学生体会“挂、露、翻、举”所描绘出的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体会“秋天的图画”色彩的美丽,我采用对比出示句子“金黄的梨树,红红的苹果,金色的稻海,火红的高梁。”让学生谈谈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课文的好,因为它写出了梨树的颜色、样子”,我们班一向不发言的孙晨昕小朋友说“课文的好,因为它还写出动作,挂起,露出,翻起,举起。”我顺势说全班做动作表示,我说这里不仅写出了颜色、样子,2

还写出了植物的生命,就是秋天的勃勃生机。请大家读出美,读出勃勃生机。学生马上能入情入味地朗读,有的学生还边做动作边读,以此表达感情。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佳词妙句,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这样长期的训练,语感就会油然而生了。

3、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语文是母语教学,学生在生活中都在观察、体验、学习,也就是说学生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但缺乏的是不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取、重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引导。有的课文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有体验,然而学生没有读出该有的情感,正是因为没有找到让学生体会的切入点,这切入点正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要求有感受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例如,在人教版《清澈的湖水》中,当小洁想把面包纸丢进湖里,却惊喜地看到有许多小鱼在游,看到小鱼为她表演,她很高兴。课文句子是“哟,清澈的湖水里有许多小鱼在游。”学生朗读这句话时都能体会到小鱼很多,却没有读出当时小洁惊喜的语气。我就引导学生想象:小洁看到这么多小鱼,不由地发出了“哟”的声音,你平时自己惊喜时发出的各种声音“啊”、“哇”“呀”“咦”等等,当涉及学生生活实际时,惊喜的语气和表情便水到渠成了。因此,我们老师要在引导上多下工夫,引导学生多观察、体验和积累生活经验,在朗读中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中见文生义,见义生情,即使课文中写的人或事离自己的生活较远,学生 3

也可以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受,读出感情。

4、发挥想象,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阅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信息转换为生动的表象组合的过程。如果是朗读,还是一个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感情。如课文《清澈的湖水》描写湖水清澈、湖水的美丽,主要体现在文中“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学生知道这句写出了湖水的美,却不能读出美的感情。于是,我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读完后,学生说:“我看到了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我看到了连绵起伏的山。”学生学着边读边在脑子里想象,赞美湖水清澈的感情就读出来了。

此外,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入情入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体会。如在上课文《自己去吧》的时候,我请两位学生头戴鸭妈妈和小鸭的头饰,进行角色扮演:当小鸭子从蛋壳里钻出来,睁开眼睛看见漂亮的花、清清的小河,会想到什么?学生说:“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心里很高兴。小鸭请求妈妈带他去游泳。这时适时请学生朗读小鸭说的那句话: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通过 4

角色的扮演,学生立即读出了高兴、恳求的语气。该鸭妈妈表演了,鸭妈妈听到了孩子的恳求,摸了摸孩子的头亲切地说:“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通过鸭妈妈那亲切的语气,充分地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总之,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应因文而异。

初中作文教学感悟 篇10

【摘要】作文教学应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重视平实积累,巧练多思多评。注重将写作训练融入听说训练、鉴赏训练中,将写作训练融入生活,表现个性自我;在积累中博览群书,让书香陶冶写作及性情,摘录精华,让笔记凝聚华章妙语,随写随记,让随笔喷发写作灵光;有系统地进行写作多练,观察思考感悟生活形成写作特色,在评议中全面认识优缺点,提升写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教学兴趣及积累巧练多思评议

提起作文,不少教师感到头疼,学生们更是绞尽脑汁、抓耳挠腮,面对着作文纸使劲咬笔杆,半天都挤不出一个字。于是,作文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拦路虎,位居人们调侃语文教学顺口溜“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中的一怕。

其实,关于作文教学,前辈们也做出了很多研究,承袭教育教学理论,下面是一些感悟,认为作文教学应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重视平实积累,巧练多思多评。

(一)方式灵活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会主动积极地去学,去求知,“艰苦”的学习活动在他们看来也是有滋有味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将写作训练融入听说训练中

作文与说话并非互不相干,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如学完某刻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可以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发言,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同时让学生参与评议,教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告诉学生,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将他们说的写到纸上便是文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弄虚造假、矫揉造作,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也能感受到口头口头作文的兴趣。

2、将写作训练融入到鉴赏训练中

作文鉴赏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初中生阅历浅、知识面窄、视野不阔,因此教师可以采取抛砖引玉的方式,开启思维,诱发创作。

学生作文一个普遍毛病是内容空洞。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命题之后给学生一点启发,或者让大家谈谈。有些题目还可以告诉学生怎么去搜集材料。在作文训练课上,可用“佳作引路—学生点评—老师点拨—学生再创”的形式进行作文训练。在例文的引导下,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在品评鉴赏中,学到了写作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等。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学生进行思维迁移,创作自己的作品。这样学生较易产生写作灵感,增强写作兴趣。

3、将写作训练融入生活,表现个性自我首先,以课文为依托,架构作文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断更新,课文内容去掉了许多说教的外衣,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些文章不仅能给人以美的熏陶,而且能起到以生活入文的典范作用。

其次,解除强加给学生的作文“指导”章法,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他们愿意写的事,以“我”为先,使他们的笔端流泻出活泼的个性,即“向生活靠拢”。引导学生崇尚真实,大胆地表现自我。初中学生正处于主体意识觉醒之中,允许他们写出个性,表达自己,自然能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

以课文为范文,迁移思维,密切联系生活去写作,展现自我。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到了写作的乐趣,也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二)厚积薄发重视积累

众所周知,写作教学与写作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作文教学中,务必使学生明白,写作积累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1、博览群书,让书香陶冶写作及性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外阅读对作文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大作用。在课外书的选择上,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大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可偏重于经典文学作品。所谓“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黛玉可称师者典范,她让香菱把《王摩诘全集》的“五言律诗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有了这三个人做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在“博览”的同时也注重了主次优劣,这种积累方法自可用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之中。

2、摘录精华,让笔记凝聚华章妙语

在阅读中,常有些句子、段落极为精彩,或是触动了读者的灵魂,或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将他们摘录下来,对写作有极大的帮助。这种摘录,可有多种方式,如读书笔记、剪报、圈点勾画等。对这些形式,教师形成一定的组织,定期开展一些比赛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帮助学生做到持之以恒。

3、随写随记,让随笔喷发写作灵光

初中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年少,思想情感丰富活跃,他们开始观察生活,关注自我,开始对人生朦胧地思考。他们的内心一片迷茫,却又充满冲劲。他们其实渴望表达,表达自己对亲人对朋友对师长对生活的种种看法。此时,引导他们养成写随笔的习惯,既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思考能力,也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表达观点的能力,从而对写作水平的提高极有帮助。

(三)巧练多思多评多议

郑桂华教授曾说,初中阶段多写比多读重要。事实上,写作训练在初中作

文教学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1、巧练多思

写作不是自发自为的活动,需要系统的训练,有一定的系统性。练笔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逐步积累,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写作训练也要构建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如在初一阶段训练记叙文写作,初二阶段训练散文、说明文写作,初三训练议论文和中考专题文章。这样,学生对练笔有了明确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多练。

写作的很个性的行为。作文要有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模仿和借鉴,但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作文需要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感悟。

2、多评多议

写作有为抒发而写作和为交流而写作。考场作文是为交流而写的作文,因而需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这可以通过多评多议来实现。在评议中,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及时有效的评价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为学生指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从而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欲望。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自评、他评,然后交流,进入“议”的环节。“议”即交流。在评议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和同学作文中的优缺点能够有较全面的认识,同时因是经过自己和同学共同努力探索发现的,会倍加珍惜,修正也会更彻底。

上一篇: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材料下一篇:2022年网络远程教育平台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