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多媒体教学课件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识多媒体教学课件(通用7篇)

初识多媒体教学课件 篇1

八五七农场学校 田春霞

【教材分析】

本课是龙教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1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媒体、多媒体、多媒体技术的相关概念及各种媒体类型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寻找身边的媒体并能进行分类应用。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了解媒体、多媒体、多媒体技术;

2、了解多媒体的发展历程;

3、了解多媒体信息的常见类型及特点;

4、会对身边的媒体分类归纳整理;

5、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媒体类型。【教学重、难点】

1、掌握常用的多媒体信息类型及特点;

2、根据实际需要恰当地选择多媒体类型。【学情分析】

对于多媒体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但对于多媒体基础知识的正确理解,可能还不是很明确,如何对多媒体信息分类整理是学生想知道和要求掌握的。学生对多媒体应用的这种兴趣,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教法特色】

本课在教法上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任务驱动以及小组协作相结合的方法,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老师再带领学生答疑解惑,解决重难点,扩展知识等。此教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突出“五个让”的特色:

(1)书本让学生自学;(2)问题让学生提出;(3)疑难让学生研讨;(4)规律让学生发现;(5)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五让”,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环节

学生浏览屏幕上显示的本课学习内容、重难点及学习要求,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自学质疑学案中的内容。

自学质疑环节所需要时间20分钟,前15分钟自主学习,后5分钟,小组成员间或组组间讨论,完成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部分问题。

(二)训练展示环节

1、解答疑难 难点解析

(1)疑难解答:首先解决学生在自主质疑环节遇到的问题。原则是学生提出的疑问,先由班级其他学生帮助解决,我只作点评、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老师才演示讲解。

(2)难点解析

明确媒体概念的两层含义:一平台,二载体。多媒体技术的含义(知识同构,复习信息技术概念)多媒体技术的未来

2、合作学习任务探究

任务一:完成桌面上素材包中文件的归类。

任务二:要在我校教学楼前进行“百万青少年上冰雪”相关内容的宣传,请问可以使用什么媒体?原因是什么?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以上任务。

3、知识回顾 当堂检测

(1)展示学习目标,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的内容,查看自己的掌握情况,还有哪部分没掌握好,给3分钟时间巩固记忆。(2)当堂检测

4、知识扩展

(1)了解四大传统媒体和一些新型媒体

四大传统媒体:报纸杂志 广播 电视 网络(按先后顺利出现)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初识多媒体教学课件 篇2

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含义和原理;能够列举出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过程与方法:在体验智能信息工具软件的过程中, 理解其基本工作原理, 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对人工智能的认识, 发展辩证思维, 客观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培养正确的科学技术应用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人工智能原理, 了解其应用领域和实用价值。

难点:辩证看待人工智能, 客观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问题引入

大屏幕出示一则新闻:2004年6月1 2日, “美女棋后”诸宸在与“紫光之星”的人机大战第二回合比赛中再次不敌“紫光之星”, 以0:2的总比分告负。连续两次不敌“紫光之星”, 她并不服气, 感慨道:“我今天战败了, 但并不是真正输给了电脑。”

师:“紫光之星”是一台超级笔记本电脑, 它为什么能够打败诸宸?它采用了什么技术?诸宸赛后为什么说她并不是真正输给了电脑?

学生热烈讨论, 均提及电脑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 但对诸宸的说法并不真正理解。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新闻事件入手, 一开始就集中起学生的注意力。

师:人机大战利用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中的计算机博弈。人工智能是对人类大脑机理的模拟, 是用机械和电子装置来模拟和代替人类的某些智能, 也称为“机器智能”或“智能模拟”。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 咱们先来做两个实验, 探讨一下人类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2. 趣味实验思考原理

实验一:蒙住眼睛走到终点

教师指定起点与终点, 之间无任何障碍物。终点处站一名学生, 起点处站甲、乙两名学生, 其中学生乙被蒙住了眼睛, 而甲没有。要求两名学生走到终点。

学生甲很快就准确到达了终点。学生乙缓慢移动, 最终偏离终点。

师:为什么甲能到达终点, 而乙不能?如果终点的学生一直说话或拍手, 情况会有不同吗?

学生讨论并积极发言。

生:甲能够看到终点。这样, 大脑就能控制身体不断向终点移动。如果终点的学生说话或拍手, 乙也能够到达终点。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强调大脑要依据反馈信号不断调整, 输出正确的控制信号。

实验二:辨识英文单词

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两组英文单词, 让学生说出它们的中文意思。第一组单词较简单, 如football、sky、teacher、classmate, 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这些单词的中文意思。第二组是托福英语词汇, 如bullion、versed、elusive、sophisticated。学生没接触过, 大都摇头说不认识。

师:请思考, 为什么这些单词你们有的认识, 有的不认识?

学生讨论并积极发言。

生:我们学过、能记住的就能认识。没学过、记不住的就不认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 我们大脑识别事物的依据——把获取的信息与记忆信息进行比对, 为后面解释人工智能应用中的模式识别设下类比基础。

师:实验一对我们的启示是, 我们的大脑通过感知系统 (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 获得输入符号, 对比终点这一输出符号, 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神经系统传达控制信号, 控制我们的骨骼肌肉等系统来实现到达终点的目的 (准确进行信息输出) 。所以, 如果终点的学生发出声音, 学生乙也能够到达终点。实验二对我们的启示是, 大脑符号中的存储符号与输入符号之间的关系。大脑把输入符号与存储符号进行比对, 建立某种结构关系, 从而对输入符号进行识别。

3. 体验人工智能技术

师:既然人工智能是对人类大脑机理的模拟, 其工作原理应该是模仿大脑的, 应该具备输入、输出、存储、比较、建立结构关系等功能。我们通过体验人工智能应用的实例来探究一下。

体验一:与计算机下中国象棋

教师指导学生打开中国象棋大师软件, 进行体验。

师:请同学们在体验过程中思考该软件是如何工作的。

学生操作和讨论。

设计意图:回应引入时的新闻, 让学生体验并理解“象棋软件”的工作原理。

师:计算机博弈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应用, 计算机首先根据“对手棋子图像的位置改变”这一输入反馈信号, 到棋谱库中去比对, 找出能够应对的办法, 产生控制信号, 改变自己棋子图像的位置。这与实验一中的根据反馈信号调整控制信号类似, 同时也要有实验二中的存储信号, 即经典对战棋谱库。那么, 级别中的初级、高级、特级分别代表什么呢?

生:棋谱库的级别与多少。

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好, 大家现在能找到“紫光之星”战胜诸宸的原因了吗?

学生积极讨论并回答, 均提及计算机棋谱库很多、计算机运算速度很快。

师 (总结) :“紫光之星”采用了6 4位核心处理器, 运算速度很快;软件则是国际上最好的国际象棋软件弗力茨, 据说在短时间内能精确算出胜率极高的第1 3步布局运算, 相当于国际等级2600分, 超过诸宸约1 0 0分, 而且存储了2 0 0多万盘棋谱, 所以诸宸两战皆负。

体验二:扫描仪+OCR文字识别

教师用扫描仪把教材中纯文字的一页进行扫描, 并在之前特意用小刀把一个字的笔画刮去一部分, 然后用O C R字符识别软件进行识别。

师:大家看, 经过扫描仪扫描之后, 文字变成了图像, 但经过O C R识别后, 就变成了可编辑的文字。

学生仔细观察后讨论。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未被识别出来的那个字, 让学生思考文字扫描质量与最终的识别成功率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识别有没有应用价值。

设计意图:对照实验二探究模式识别原理, 并讨论其应用价值。

生:如果扫描的文字不全或字迹不清, 进行识别时就有可能失败。

师:很好。这种模式识别其实与我们刚才做的实验二类似。它首先要对获得的信号 (这里是指文字的图像) 进行处理, 如角度纠正、去除干扰等, 然后提取其数据特征, 与其存储的信号库中的数据 (这里是指文字库) 进行比对。能够吻合的, 识别成功;不能吻合的, 识别失败。

教师介绍模式识别的种类:语音识别、手写识别、指纹识别等, 介绍其巨大的应用价值。

4. 探究人工智能否超过或取代人类智能

师:通过以上两个体验活动, 大家认识了人工智能的优点和巨大的应用价值。那么, 人工智能会超过或取代人类智能吗?科幻片《机械公敌》中机器人统治人类的场面会不会出现呢?请大家访问http://alice.pandorabots.com智能网站, 先和Alice聊聊天, 看看她能否具备人类的思维。

学生打开该网站, 与Alice聊天。

学生讨论, 大部分认为有时Alice答非所问。

师:再次回到本课开始的新闻, 诸宸说她不是败给了“紫光之星”, 我们也好理解了——因为“紫光之星”具有超快运算速度的CPU是人类发明制造的, 象棋软件及其存储的200万盘棋谱也是人类设计的, 诸宸真正败给的是人类的集体智慧。

设计意图: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人工智能的原理, 即人工智能是对人类大脑机理的模拟, 没有真正的思维能力, 更谈不上超过或取代人类大脑。

5. 课堂总结

初识多媒体教学课件 篇3

去年11月6日,收到了烧友Mike兄赠送的一台DGSTATION MUTANT-200S卫星网络多媒体接收机。从彩色的外包装箱上看出该机为韩国的Dgstation公司设计的产品(图1),官方网址为www.dgstation.co.kr。Dgstation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02年3月的韩国厂商,专门从事于卫星接收机、多媒体机顶盒等产品的生产。

实际上,这台机器是在国外有很多品牌,如RELOOK、CubeCafe、AB IPBox等,都标称“200S”,如图2、图3所示。还有一款Sezam 7700,也是这种产品(图4),外观和内部电路完全一样。MUTANT-200S接收机常见有黑色和银白色两种,都是国外厂商在2005年左右推出的产品。

笔者的这款MUTANT-200S接收机(以下简称为“200S”)是由国内某厂家于2008年3月代工的出口产品。拿到机器,掂量了一下,感觉200S接收机的份量和430XP差不多,该机很注重散热处理,外壳的上下左右都开满了散热孔。拆开固定上盖板的5颗螺丝,内部电路板呈现在面前(图5)。为了让烧友们一睹该机内部的硬件结构,接下来,就是“开膛破肚,大卸八块”。从图6中可以看出,该机的外壳和DM500S一样,上下前后都可以拆开。电路板的固定和430机器一样,采用了金属内牙螺杆和镀锌钢板的铆压工艺,使得电路板安装的精度高、稳定性好,也便于装配,优于DM500S的自攻螺丝内冲孔固定工艺。

200S接收机内部电路由操作控制板、电路主板、读卡器电路板、网卡电路板和开关电源板组成,如图7所示。下面就详细介绍这些电路板的电路芯片构成方案。

操作控制板

200S接收机的前面板设计得线条流畅、稳重大方,如图8所示。在黑色的面板的中间,通长到头地镶嵌一块茶黑色半透明有机玻璃,左边是数码管显示和遥控器接收窗口。开机时,四位绿色数码管显示机器启动状态的英文字符;工作中,显示当前的频道号;待机后,显示当前转发器的指示时间。中间是一排金属电镀的小圆型按钮,分别对应菜单、退出、OK,音量-、音量+、频道-和频道+这七个常用功能。另外,最左边的还有一个具有个性化的待机按钮,像一个睡倒的“C”字。有了这8个常用按钮,即便没有遥控器也可进行常规的操作。在面板的右侧不太显眼的地方有一个槽口,它是智能卡的插槽,可插卡接收加密节目。

控制电路板上有8个安装固定孔,通过多达8颗螺丝固定在前面板的内部,以确保用户长期使用面板的操作按钮而不致于电路板发生位移或变形。操作控制板电路的核心部分是最右边一个带有插座的8位单片机(MCU),如图9所示,型号为SM8952AC25,它是台湾新茂(SyncMOS)科技公司的低端产品SM895×系列中的一种,是8052单片机家族的派生产品。

该芯片我们在430系列接收机操作控制板上和1020卡上见到过,只不过在430接收机上采用塑料双列直插封装(PDIP-40P),1020卡上采用四侧引脚扁平封装(QFP-44P),分别如图10、图11所示。而在该机中采用带引线的塑料芯片载体封装(PLCC-44P),J 形引脚,这从芯片“AC25”尾号后字母可以看出。

MCU控制电路由8个按键、红外遥控接收器(RXM1)、四位LED数码管(DSP1)、SM8952AC25(U1)及一些电容、电阻、晶体三极管等构成,用于接收机的工作操作以及开待机控制。SM8952AC25芯片工作频率可达25MHz,电路板上所配的晶振(Y1)为24.576MHz,用于工作中的MCU时钟,该晶振我们在电脑声卡中经常看到。SM8952AC25作为是一种通用低成本的可编程控制器,芯片内有8kB的FLASH存储程序。操作控制板上带插座的优点是当芯片损坏或内部程序被破坏时,可以方便地从插座的左下和右上两角拆下芯片,更换或离线烧录(图12)。

我们的这台机器操作控制板是通过11芯扁平排线和电路主板相连接的,完成两者之间的电气连接和通讯控制。这种连接方式在DVD机器的激光头组件和解码主板的连接中很常见,在DVB中应用则少之又少,而在200S接收机中有幸见到了这种连接方式。

电路主板

200S接收机采用和DM500S一样的IBM PowerPC405处理器,型号均为IBM39 STB02500(U4)。虽然我们的这台机器主芯片上带有散热器(图13),不过从其它的200S接收机上可知看出来(图14)。200S接收机的存储芯片有两个,其中U1是台湾旺宏(MX)公司的FLASH芯片29LV640MTTC-90G,8M×8bit结构(64Mbit),如果折合为Byte(字节)数,根据1Byte=8bit,即容量为8MB,和DM500S机器的TE28F640J3C-120(U20)容量一样。U2是现代的SDRAM芯片HY57V561620FTP-H芯片,和DM500S所用的U30一样,均为4Bank×4M×16bit结构,容量为32MB,只是200S比DM500S少了一片16MB的SDRAM(U31)。

靠近FLASH芯片的74LV174D(U8)是带公共时钟和复位六D触发器,估计用于主芯片的系统复位。

200S接收机的接口更加丰富,如图15所示,比DM500S多了一组射频捷变调制器接口和一个欧插。实际上在AV接口(JP3)和S/P DIF接口(JP5)之间还有一个JP4接口(图16),它是S端子接口,只是这一部分的缓冲放大电路元件和接口未加装而已,因为欧插接口可以提供S端子输出功能。

靠近欧插接口的是ST公司的知名的专用芯片STV6412A(U20),用于切换SCART接口下的CVBS、RGB、L/R等各种音视频信号。在欧洲的DVB机器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SCART接口芯片,用于电视和录像两个欧插端口信号的切换,电路切换方案如图17所示。其中TV接口连接电视机,VCR接口连接录像机或其它音视频设备。当想透过200S看录像机播放的节目时,只要在主菜单中按“录像机”项目即可。

另外,由于有了STV6412A芯片,使得200S接收机在待机时能够彻底关闭送到电视机上的视频输出信号,而不像DM500S机器在待机状态下显示黑屏,以致于用户误认为电视机已经关闭而白白消耗电能。

对于200S的输出音频信号的音量,网上宣称输出的音量相比DM500S大,经实际测试,输出音量和DM500S一样,都偏小。虽然STV6412A内部具有6~9dB的放大功能,但在200S接收机中并未使用该功能。

200S接收机的音频DAC采用美国CEI公司CE2752(U19)芯片,它是一款高性能立体声数字模拟转换芯片,工作电源电压为3.3~5V,支持16到24位的数据输入字长及高达192kHz的采样率。它是专为诸如DVD、家庭影院系统和数字电视的音频设备而设计的一块芯片,和早期DM500S中使用的WM8761相当,两者性能对照如表1所示。CE2752芯片性能优于后期使用的WM8725ED和PCM1725U。

200S接收机的27MHz系列时钟电路由VCXO(压控晶振)构成,采用韩国KONY公司的13T-63AP型27MHz晶振(U13),如图18所示。VCXO采用了晶体二次封装技术,内部带有PLL锁相环电路(图19),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低老化的优点。采用VCXO的系统时钟电路具有PCR时钟恢复功能,和早期DM500S采用的PLL502-02芯片+13.5MHz晶振或T73227芯片+27MHz晶振两种方案一样,可以避免接收信号音像不同步、图像无色彩等现象,优于后期采用74HCU04芯片+27MHz晶振方案的DM500S。

200S接收机采用SHARP一体化调谐器,国内组装,型号为F7VZ0194A,如图20、图21所示。如果安装Gemini4.5.0版本的IMG,也可以从硬件信息中看出具体的型号为“BS2F7VZ0194A -S”(图22)

200S接收机的RS232接口采用通用的MAX232(U6)转换芯片,用于电脑串口刷机的电平转换。主板上的J1为JTAG接口,和DM500S中的J61接口功能排列完全一样,可通过简易JTAG转接线连接电脑的电脑上的DB-25并口,给FLASH芯片29LV640MT(U1)刷写bootloader,如图23所示。这也是串口刷机失败后最后一张可亮的王牌。

读卡器电路板

读卡器电路由卡座、TDA8004T(U701)以及外围一些电容、电阻等组成,如图24所示。其中TDA8004T是飞利浦公司读卡器的控制线路芯片,它是一款通用的低成本异步智能卡接口芯片,用在智能卡和主芯片通讯的接口上,在主芯片STB02500的控制下,可完成智能卡的电源保护和读卡功能。

读卡器电路板背面设有18×2孔插座(图25),和电路主板上对应的插针相接,完成电路上功能。

网卡电路板

网卡电路板上主芯片是DM9000EP(U1),如图26所示。它是DAVICOM公司的10/100Mb/s自适应以太网芯片,采用QFP-100P封装,较DM500S的AX88796L相比,成本低廉,具有通用的处理器接口。支持8位、16位、32位数据总线宽度,接口电平为3.3V。DM9000EP芯片具有低功耗、高处理性能,组成方案设计非常简单,有成熟的Linux驱动程序支持,可以容易的完成不同系统的软件驱动开发。

200S接收机网卡电路的晶振时钟和DM500S一样,工作频率为25MHz。由于DM9000EP没有片选输入端,所以在网卡电路板中增设了74LV125D(U2)四总线缓冲器。不过在该网卡电路中只用其中的两个缓冲器,其③、⑥两个管脚分别控制DM9000EP上的①IOR#(读)、②IOW#(写)端,DM9000EP的③AEN(地址允许)输入引脚片选信号与的74LV125D的①、④门控端G相连。

由于网卡电路采用普通的RJ-45直通座,因此加入了Pulse公司的1:1网络隔离变压器H1102作为电气隔离,连接线路如图27所示。这样不但可以隔离不同网络设备间的不同电平,防止不同电压通过网线传输损坏设备,还能对设备起到一定的防雷保护作用,有效地避免浪涌电压导致DM9000EP芯片的损坏,保护网卡电路系统的安全。

相比较在DM500S中就没有这种器件,为此我们早在本刊2007年第24期的《DM500S卫星多媒体接收机LAN电路的控制》中介绍了给DM500S卫星多媒体接收机更换RJ45网变座的方法。网变座中已经包括了隔离变压器,直接利用它可以避免这部分接口电路的硬件电路错误,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现在一些DM500S厂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推出的改进型DM500S电路主板上增加了和200S一样的网络隔离变压器H1102,如图28所示。

200S接收机网卡电路板上设有D1、D2两个LED指示灯,其中D1绿灯为网卡工作指示灯,无论开机还是待机状态,该灯都会发光,表示网卡电路板在工作。D2红灯为网线连接工作指示灯,只有机器连接到网络上该灯才会发光。

网卡电路板和读卡器电路板一样,是通过15×2孔插座(图29)和电路主板上的插针相连接,即模块化设计,其优点是便于维修时更换。在DM500S接收机中,由于雷击或其他原因产生的浪涌电流会从RJ-45网口窜入,造成电路主板上网络控制芯片AX88796L的损坏。由于AX88796L采用LQFP-128P封装,对于没有热风枪等专业维修设备的业余爱好者来讲,很难更换芯片,维修陷入困境。而在200S接收机中,当由于上述原因引起DM9000芯片损坏时,应急时只需要拔下网卡电路板,机器仍能工作,只是缺少了网络连接功能,同时软件的硬件信息中不显示调谐器的具体型号以及网络信息而已(图30)。

开关电源板

200S接收机的开关电源板(图31)采用美国仙童(Fairchild)公司生产的5M0265(U2)的电源管理芯片,这是DVB开关电源中广泛使用的一枚芯片,如在430XP接收机中就使用了它。

在开关电源板中,由3D13组成的一路+3.3V电源向主芯片、存储器、网络芯片等供电;由3D11组成的一路+5V电源向一体化调谐器、读卡器、音频D/A芯片等供电;由3D10组成的一路+12V电源向射频调制器等供电;由3D14组成的一路+22V电源经过主板电路的二次稳压后,向LNB提供13/18V极化切换电压;由3D8组成的一路+30V电源向一体化调谐器中的AGC电路供电。

开关电源板上BCN2插针连接外接的交流电源线,BCN1插针连接交流电源开关,只是在该机中未使用交流电源开关,因此BCN1插针是短接的,这从开关电源板背面可以看出(图32),拔插时千万要注意必要将位置搞错,否则会短路市电,引起线路保险丝烧断。另外200S电源线采用的是德国标准的双芯圆柱型插头,插到国内常用的电源插座上易松动,建议内销产品更换为国标扁型插头。

小结

通过分析200S接收机的各个电路板,我们还发现200S接收机电路板的安装孔很有意思。除了开关电源板外,其它电路板上的安装孔周围一圈都有多个小孔,细数了一下,竟然有12个小孔均匀围绕着安装孔。和安装孔一样,都是金属化孔,也就是在孔壁上镀上一层导电金属。这种工艺到底有什么作用?是否是加强多层电路板之间的地线连接,以避免螺丝频繁拆卸时损坏安装孔金属化镀层。笔者看似更像艺术工艺,让人感受到PCB工艺设计之美。

另外,从电路主板的背面看出(图33),在主芯片的位置上整齐排列有四个圆孔,组成一个正方形,孔径比安装

孔大一些,这是为了增加主芯片周围的空气对流,加强主芯片的散热性能。

总之,从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中,我们感受到国外DVB厂家的一丝不苟的设计工艺。有道是:细节决定成败。国内厂家的无序的低价低质的产品竞争,已很难看到如此精致的PCB工艺了。

根据上述对各个电路板的简单分析,我们绘制出200S接收机电路原理框图,如图34所示。相比较我们在2008年第2期《DM500S卫星多媒体接收机音视频电路》一文中给出的DM500S接收机电路原理方框图(图35),就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区别,200S在硬件性能方面确实更胜一筹。

教学案例:初识画图 篇4

《初识画图》是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上册第7课的内容,属于“画图”模块的教学内容。“画图”模块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解了简单的计算机知识,初步掌握了键盘和鼠标的操作技能后,学习应用“画图”窗口各项工具。而本课是“画图”模块的起始课,是学生掌握电脑绘画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应用软件,教材设计了启动“画图”、认识“画图”、退出“画图”三个内容的学习。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逐步理解和掌握利用计算机画图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基本操作;通过学习,能用《画图》帮助解决学习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应注意教育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让学生认识了解画图窗口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工具箱中的工具。

能力目标:掌握启动和退出画图的方法,能根据画图的需要设定画图区的大小 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画图工具。

【教学难点】根据画图的需要设定画图区的大小。【教学策略分析】

1、学习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四年级学生,他们鼠标操作还不够熟练,但对画画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教材把“画图”程序作为学生首次接触的应用软件及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信息技术入门学习材料,既充分考虑了三、四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电脑学习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边画画边熟练鼠标操作,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大纲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逐步理解和掌握利用计算机画图窗口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工具箱中的工具。通过学习,能用《画图》帮助解决学习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注重引导学生自我实践、自我研究,渗透学法指导,本课教学采用“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实践操练”,让学生带着任务,通过自学、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践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的传递、迁移和融合。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一个。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形成探究欲望。

1、师:这几年,我们无锡的变化很大,建成了很多现代化的小区。小明家今年也买了一套新房子,瞧!(出示空平面图)

2、师:小明想自己设计自己的房间,可这设计图要用电脑完成,小明可不会啊,他想到同学们已经在学电脑了,所以想请你们帮忙。要在电脑上画出房间设计图,我们必须要学会一项新本领,那就是会用画图软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神奇的画图世界。板书(揭题:初识画图)

3、师:看,这就是画图软件的图标(出示“画图”图标),它的样子是一个笔筒里放了几枝彩色铅笔。

5、看清楚了吗?它在哪里,谁能找到它啊?动手找找看(板书:启动)

6、指名示范,集体打开。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导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向学生渗透学习信息技术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意识。】

二、认识画图窗口

1、师:(课件演示)画图窗口和其它应用程序一样,也有:标题栏、菜单栏、状态栏,这些都是我们认识的老朋友了。这里老师给大家再介绍几位新朋友,他们分别是工具箱、颜料盒、画图区(板书:窗口)

2、师:下面请同学看看自己的窗口,认识一下这几位新朋友。(学生电脑工具箱、颜料盒没有显示)

3、没找到,我们只要单击“查看”菜单,分别单击“工具箱”和“颜料盒”命令就可以了。试着操作一下。

4、师:找到了吗?下次知道怎么操作了吗?

【设计意图:认识画图窗口的组成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教学过程,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学生经常会不小心把工具箱、颜料盒隐藏掉,但又不知道如何再显示出来。因此在课前教师故意先把学生电脑上的工具箱、颜料盒隐藏掉,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把它们找出来,利用“捉迷藏”式的游戏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设置画图区的大小

1、师:我们再来观察一下你们窗口和我的有什么不同啊,生:老师的大,我们的小。

2、师:对啊,我的画图区大,那有什么方法可以来调整。

3、学生尝试操作。

4、反馈。

①通过拖动的方法来拉大画图区。

② 通过属性来设置大小

【设计意图:如何根据需要设置画图区的大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个别同学通过尝试操作实践,联系窗口操作的知识有可能会用拖动的方法调整窗口的大小。而通过属性设置窗口大小的方法,学生一般不容易想不到,因此这里可以采用教师边演示边讲解的形式,但这里关键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比较等方法,领悟这两种方法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三、小组合作,认识画图工具

1、师:(课件出示工具箱)看“工具箱”里有好多的工具,想记住它们吗? 教师演示如何认识出示直线工具。

出示直线工具的图片,把鼠标移动到直线工具上,看,它叫直线工具,我们单击选定它,发现有什么变化吗?(被选定的工具按钮是凹下去的),还有什么变化?

2、师:这叫工具状态选择器(板演),是用来确定所选工具的类型、大小和范围的,使用它可以使我们的工具更富于变化,在这里表示的直线的粗细。同样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工具(选择矩形工具)他也有工具状态选择器,我们单击拖动发现出现了一个长方形,这是矩形工具。

3、师:请同学们选择一到两个工具,来认识一下,用一用。并且把你的认识工具在小组里介绍一下,好,开始。

4、操作小组合作学习。

5、反馈。

【设计意图:认识画图工具箱的各种工具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这么多的工具如果一一讲解显得单调、乏味,会影响学生的兴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采用先教师演示如何认识直线工具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利用这种学习方法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这些工具的名称以及用法。既避免了教师的繁琐讲授,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评练结合,创作图画。

过渡:房间打扫好了,接下来设计房间,卧室里最主要的家具是什么?(床)

1、画床需要什么工具?(矩形)师示范选中,这床放在哪里好呢?(生交流)

2、学生第一次设计作品。

3、交流作品。重点:你在房间里设计了什么家具,用上了什么工具?

4、师:你还想在房间里放置什么家具?(学生说)画好了小组里互相介绍一下你的作品吧,好吗?

5、学生二度创作自己的作品。(学生再次创作,补充设计图)

4、第二次展示交流,学生作品。

5教师小结画图工具的功能,其实画图工具不仅可以设计房间还可以画出许多漂亮的图画,不信,你看,展示其他各类作品,拓展学生思路。

课后,你最想用画图工具作什么?(交流)下节课老师希望能看到同学们精彩的作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教学是全课的“高潮”,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创作、交流启发、二度创作以及一些电脑小组成员优秀作品的展示”等环节的教学,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和巩固,又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退出画图程序

过渡:图画画好了,现在我们要退出“画图”程序(板书退出),当我们单击“关闭”按钮时,屏幕上出现一个问我们“要不要保存图画”的对话框,①要保存,单击“是”,这时又会弹出一个文件另存为的对话框,具体如何保存,我们将在以后的课堂中学习。

②不保存,单击“否”就不保存我们的图画,直接退出了“画图”程序。③单击“取消”就是既不保存图画,也不退出“画图”程序。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退出画图程序的教学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教学过程,通过讲授和实践,学生一般能很快领悟到其中的操作和区别。】

六、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认识了“画图”程序及窗口的组成,学会了“画图”工具的简单操作,知道了退出“画图”程序的方法。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画图”,让我们用一双双灵巧的小手画出更漂亮的画。【教学反思】

1、采用了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围绕着完成为小明设计房间的任务展开,将认识画图的窗口以及工具等小任务置于这个大情景中。通过问题解决,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而且还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诸如信息获取、检索、筛选、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素养。

初识word教学反思 篇5

——初识word2007 word是学生在七年级学习过“记事本”程序后再学习的一个新的文本编辑软件,根据新的应用及发展需要,从本学期开始,我将word2003的教学提升为了word2007,word2007较2003更加便捷,使用更加广泛,整个应用界面也更加人性化。

Word第一节课教学内容在以往都是把认识word的软件界面作为一个教学重点,在本次讲课中我只是一带而过,让学生了解即可。原因如下:第一,软件界面的认识其实是一个过程,应该把认识软件界面的学习贯穿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在学习软件的过程中逐步的熟悉和认识软件的界面。第二,软件的更新是很快的,现在学生所认识的软件界面,在以后的学习中,生活中有极大的可能性会被改变,比如word2003界面和word2007界面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第三,软件界面的变化还体现在不同的系统,不同的应用主题而不同,甚至于因为个人习惯而有所改变。第四,同种功能不同软件的界面之间也有很大的不同,例如word界面与WPS界面等,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基于以上原因,我没有把认识word界面作为教学的重点,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教会学生如何保存和新建文档,尤其是如何保存文档作为了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保存文档,对于已经熟练掌握软件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很难得事情,但是作为初学者,特别容易出现各种的错误,比较典型的就是:第一保存的位置不正确,不知道把自己的文档存哪去了;第二保存文档之后,发现没有保存对位置,不知如何“另存为”。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学习了至少3种保存的方法,并通过让学生保存不同的文档来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应该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发生上述的错误了。

学生对word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就让他们自学启动这一块,如果教师一味地去讲,反倒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绝大部分学生自学以后都能打开word,接着我又让会的学生再把操作过程演示了一遍,这对于个别没有成功启动的学生也是加深了印象。在讲解“窗口的组成”这部分内容时,我变换了方式,让学生来考我,学生说出窗口的名称,我指出是哪部分,大家都非常兴奋,把手举得高高的,这样我既趁机介绍了窗口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对学生来说印象也非常的深刻。接着,我再反问他们的时候,他们也能非常快地回答出来了。在文件“保存”这一块时,我发现有的学生操作比较熟练,自己会将文件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而有的学生显然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个时候,为了防止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无事可做,操作能力相对差的学生失去信心,我就让已经完全掌握的学生去教还不能顺利操作的学生。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让那些操作好的学生尝到了“甜头”,使他们更积极地进行学习与应用。对于word的退出,比较简单,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我采用让学生之间比一比的方法,看谁“退出”的方法多,让学生了解其他一些退出word的方法。

初识《电子表格》教学设计 篇6

黄骅市第四中学 高树峰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

1、了解EXCEL的功能和特点;

2、了解EXCEL工作簿、工作表、活动单元格等有关概念;

3、掌握工作簿的建立、保存和打开等操作;

4、掌握在Excel中进行简单的数据输入等操作。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理解工作簿和工作表的有关概念。

2、能对工作表进行基本的操作。

二、教学方法:

自学法

模仿学习法

演示法与讲授法

任务驱动法

提问法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相关实例、多媒体教室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表格数据处理的问题,举个例子,我们期中考试后要计算各科成绩,那么你怎么把这些学生的总分计算出来呢?那么平均分又怎么算呢?算完了之后如果我还想知道这个班学生的名次呢?处理的时候又是这样处理的呢?是一个个的处理吗?(可以让学生用笔试试)你们觉得这样处理的速度怎么样?这仅仅是几个人的成绩,如果是一个班的成绩,甚至一个学生的学生成绩呢?这样显然是不行的,那么怎么办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的软件:电子表格EXCEL2000。

电子表格EXCEL2000是OFFICE组件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财务、行政、金融、统计等领域,它的主要功能有:数据的输入、计算和输出,直观的数据统计图表显示,实现数据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

(二)新课教学

1、介绍几个实例,展示EXCEL2000的一些功能

2、提问:结合以前学过的Word2000启动和退出的方法。思考EXCEL2000启动和退出的方法。

(学生结合教材,练习EXCEL2000启动和退出的方法,指名演示操作过程)学生尝试启动EXCEL2000的方法:(1)双击桌面上的“快捷方式”按钮(2)执行“开始—>程序—>Excel”命令 学生尝试退出EXCEL2000的方法:

(1)用鼠标单击Excel2000主窗口右上角的×符号(2)执行“文件—>退出”命令

3、想一想EXCEL2000和WORD2000的窗口界面有何异同,结合教材,认识EXCEL2000的窗口界面。(让学生带着问题看教材,许多学生没有学习信息技术教材的习惯,让学生明确教材能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的帮助,因此在课堂再给他们几分钟的时间看教材),4、指名学生对进行介绍。

5、介绍单元格、行、列、单元格地址

(1)教师讲解:EXCEL2000的窗口界面由许多矩形网格组成,这一个个网格我们称之为:单元格。鼠标单击则可以激活单元格,这时,在它的周围出现深色的矩形框,你可以在里面输入文字或数据,也可以修改该单元格中已有的内容。

每个单元格在表中都“有名有姓”,我们称其为“单元格地址”,它以数字为行标,以字母为列标。比如当前单元格位于第一行、A列的单元格地址就为A1。一个工作表最多包含65536行,256列。

(2)让学生单击任意的单元格,观察编辑栏里有何变化。得出单元格地址的概念(3)教师口述某些单元格地址:E8、H19、B列等,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快速指向相应的单元格

(引入编辑栏、单元格和单元格地址的概念,培养学生用单元格的地址来表示某个单元格的习惯)

6、建立新工作簿

(1)学生看教材,尝试自己建立新工作簿

(2)简单介绍工作簿、工作表,以及工作表的表示方法。

当我们每次启动Excel时,系统将会自动为我们打开一个新的工作簿Book1.xls,一般而言,一个工作簿可以包括多张工作表,每张工作表中都可以存放数据和图表,在当前工作表标签中显示的就是当前工作簿里每个工作表的名称。默认的有三个:Sheet1、Sheet2、Sheet3,单击Sheet1标签,就能激活并进入相应的工作表。这时,这个被激活的工作表就称为当前活动工作表,我们可以对它的内容进行编辑、修改等操作。如果把Book1比作一个练习簿,那么工作表Sheet1、Sheet2、Sheet3就好像是练习簿里三页空白的练习纸一样。一个工作簿最多可以包括255个工作表。

(3)指导学生看教材的提示板,让学生观察,理解工作簿、工作表之间的关系。

7、保存工作簿

由于学生已有word操作的基础,让学生自己完成保存操作。并以“成绩统计表”为名称,保存在“d:学生练习”下。(要求小组内进行合作,先做完的同学帮助组内较慢的同学)

8、请学生思考,如果要建立我们的成绩统计表,应该怎么样设计,有哪些内容,先进行行和列的布局分析。动手进行数据输入,并进行同名保存。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主要针对Excel中的基本问题进行简单的讲解,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回顾本节课内容,复习怎样启动、关闭excel,了解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单元格地址等的概念。

2、Excel中可以处理哪些数据,如何输入数据、如果输入有错误时怎么办?(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自己试试,也可以看书找答案,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学的内容。)

(四)课堂练习:

1、完成课堂所讲的 “成绩统计表”(基本练习)

2、建立“图书采购清单”并保存在“d:学生练习”下。(基本练习)

初识多媒体教学课件 篇7

●教学设计是对目标的正确解读

解读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一环。只有正确解读教材, 理解编者和专家的意图, 深入了解知识内容的内在联系, 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背景和兴趣爱好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完成教学目标的提炼。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是照抄教学参考书中的教学目标, 很少进行自己的思考, 这样易导致教学目标的导向性缺失, 与教师的教学行为脱节, 甚至摒弃目标, 只凭经验跟着感觉走。对于《初识画图程序》这一课教学目标的确定,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第一, 从教材的编排上来看, 该课是浙摄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第二单元 (“有趣的画图”) 第二课的内容, 是在第一单元“初步感知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鼠标操作的基础上, 开始系统教学应用软件的第一课时, 是画图系列软件的初始, 也是今后学习其他软件的重要铺垫。第二, 从编者的意图来看, 系统自带的“画图”程序是一个标准的Windows7软件, 在操作技能上也只需要鼠标的支持, 是适合小学生首次接触应用软件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入门材料。第三,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 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绘画基础, 他们喜欢画画, 更喜欢电脑, 用电脑绘画的“画图”软件对他们来说无疑非常有吸引力, 但是对电脑绘画技术与传统的绘画技法的融合还需要有机融合。因此, 过程与方法上的教学目标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 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案例:三维教学目标片段。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识别画图程序的基本界面, 正确认识橡皮、铅笔、刷子等基本工具的作用和特点, 并能熟练使用橡皮、铅笔、刷子绘图工具进行绘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学习, 经历应用画图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形成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的手段, 体验信息技术带来的操作乐趣和技术优势。

重点:能正确运用橡皮、铅笔、刷子等绘图工具进行绘画。

难点:对刷子不同笔头、粗细、颜色的选择。

●教学设计是对情境的合理创设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的本质是工具。工具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要在运用中去理解它、掌握它。基于这种观点, 在教学时我们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知识, 掌握技能形成素质。在日常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情境创设往往动辄以“抗震救灾、保钓行动、奥运会”等为载体。这种主题的情境创设大而广, 超出了小学生的认知范围, 往往会造成教学效果浮于表面, 看似热闹的教学场景, 其实对教学目标的落实并没有多大的帮助。那么, 对于《初识画图程序》一课而言, 教师要创设怎么样的教学情境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第一, 从学生认知发展和对前一个教学单元以及第六课的内容上来分析看, 学生主要学习了计算机外观和桌面的认识、键盘和鼠标的简单操作、浏览器窗口的操作, 特别是通过用鼠标指挥计算器的练习, 使学生在认知发展上不可避免产生一种迫切希望运用鼠标操作其他软件的需求和冲动。第二, 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 三年级的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善于模仿、爱幻想及天真稚气的心理特点, 教师在教学时以动画故事情节为切入点, 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为学生所接受,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为此, 关于动画故事的情境创设就符合了学生在认知与心理这两方面动态的需求。

案例:情境创设片段。

教师播放一则讲述一只因人类破坏森林而无家可归的小鸟的动画故事, 激发学生“关爱自然, 呵护生命”的意识, 从而引出为小鸟重建家园的主题情境开展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都看过哪些动画片?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动画故事, 你们想看吗?但老师有一个要求, 看时要细细品味, 结束后是要谈谈自己的感想的。

师:想一想小鸟为什么会流泪呢。

生:环境被破坏, 小鸟失去了家园。

师: (出示小鸟流泪离开的画面) 你们想让小鸟留下来吗?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生:为小鸟重建美好家园。

师:同学们都是很有爱心的好孩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机中的画图程序为小鸟重建家园, 让小鸟留下来。 (板书:初识画图程序)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任务的阶梯分解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必须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 结合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 使设计的任务按知识的难易级差递升,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为使任务设计呈现一定的层次, 需要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诊断, 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 以使任务设计能和学生独特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而把一个大的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的时候, 尤其要注意各个小任务之间要相互联系, 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 组成一个任务链, 以帮助学生顺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在《初识画图程序》一课中,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第一, 从教学目标出发, 学生要认识画图程序的基本界面, 学习使用铅笔、刷子、橡皮这三种基本的绘画工具, 但不能单一肤浅地在这些知识与技能目标上停留, 学习还应该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上有所提升, 如综合运用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形成思想方法。第二,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出发, 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信息技术并非全都是“零起点”, 课堂上学生的不同认知起点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让不同起点的学生完成相同难度的任务, 不但会挫伤认识起点高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那部分认知起点低的学生也会被畏难情绪所笼罩。为此, 设计从知识和技能到过程与方法再到情感态度体验的阶梯性任务是十分必要的。

案例:阶梯性任务片段。

任务一:为小鸟擦除眼泪、清理家园。

师:请同学们打开桌面名为“小鸟的家园”的图片文件。

小鸟流着眼泪多可怜呀!你能帮它擦去泪水吗?

学生尝试操作并请学生示范。

教师进一步提出清理家园的任务:擦除沙漠中的垃圾。

学生尝试清除。

教师小结橡皮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作用。方法与铅笔相同, 可以擦去画错的和不需要的内容。

任务二:给沙漠披上草坪。

师:家园清理干净了, 如果我们能把沙漠变回原来的草地, 小鸟一定会很高兴。你能做到吗?可以用什么工具来完成?

教师请一位学生用铅笔工具尝试画草坪。发现铅笔适合画线条, 不适合大面积涂色。

师:刷子工具有多种不同的笔头, 该选哪个呢?

学生自主尝试找出适合画草坪的笔头。

教师小结刷子工具不同笔头的使用方法, 喷枪、蜡笔、颜料刷、水彩笔刷和记号笔适合涂色, 其他的笔头能画出笔触不同的线条。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笔头把草坪画完整。

学生自由完成草坪涂色。

任务三:为小鸟的家园重新种上树木。

师:光有草坪小鸟会留下来吗?我们还能画些什么?

生:树木。

师:说得真好。那么可以选择什么工具来画树?

教师及时出示两张范画 (枝叶较少的小树和枝繁叶茂的树) , 引导学生辨别各自适合的描绘工具。

师:这两棵树有什么特点?猜猜各自可用什么工具来画。

生:前者用铅笔, 后者用刷子。

师:说说你的理由。

经师生讨论得出结论:铅笔适合表现细节勾勒轮廓, 刷子则具有多种不同的笔头和丰富的文理效果更适合绘图着色。我们必须根据绘画内容的特点合理使用工具才能画出漂亮的图画。

师:请你根据自己画的内容合理选择工具, 把树画完整。比一比谁画的家园小鸟最喜欢。

学生尝试操作。

●教学设计是对评价量规的科学开发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 也是出色的, 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应积极热情、多角度地观察和评价, 发现他们的潜能, 创造条件发展他们的潜能。据此, 评价是信息技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总会在课的末尾组织学生对个别作品进行评价, 一般为基于口头表达的评价, 或基于相关学习平台的评价。基于口头表达的评价, 看似有部分学生参与, 但最终还是以教师的观点为主, 评价重在对作品好坏的甄别, 而且其时效性低, 评价结果难以长久保存, 评价的最终效果不明显。相对而言, 基于学习平台的评价则改进了基于口头评价的部分缺点, 但目前各类学习平台尚未完善, 一般以星级评分辅以文字评价为主, 往往是为评价而评价, 浮于表面, 流于形式, 随意性较大, 究其原因, 还是缺少了具体的标准和科学的量规。在《初识画图程序》这一课中,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一, 作品评价量规的开发, 可以围绕“为小鸟重建家园”这一情境内容, 在观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 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提出“一个好的家园要具备怎样的要求”这一问题, 并用简洁明了、易懂的文字表述出来, 让学生在具体的作品制作过程中加以参考。第二, 评价量规的使用方式分析, 从学情出发来看, 让三年级的小学生运用学习平台来进行评价是不现实的, 会受制于文字输入和网络应用的限制, 但光进行口头评价其结果又难以长久保存, 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水平提升。而从为小鸟清理家园, 重新铺上草坪, 画上小树到家园的美化, 每位学生都经历了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 只是经历过程中的体验和想法不同而已, 每位学生都有想法可讲, 有经历可诉。为此, 先组织学生参照量规进行自评、小组互评、作品推荐展示, 再进行师生点评, 学生二次创作修改, 按这样的形式来开展学生作品评价, 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高效的方法。

案例:学生作品评价片段。

1.学生自评、小组互评, 人人参与互相学习。

师:请同学们参照评价量表先进行自我评价, 再以4人小组为单位开展组内互评。如下表。

2.作品推荐展示, 介绍作品中的优点。学生按以上的评价量表进行讨论, 推荐出组内的优秀作品, 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3.师生点评, 分析作品可进一步改进之处。对展示出来的学生作品, 教师应先肯定优点和长处, 再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可以如何改进提升。

4.学生进行二次创作修改, 继续完善提升自己的作品。

上一篇:无法抹去的记忆三年级作文550字下一篇:《视力的研究》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