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精神与时代精神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中国精神与时代精神(共8篇)

论中国精神与时代精神 篇1

——从“五个统一”视角

摘要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把握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要遵循历史夙愿、美好理想和现实追求的统一;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中国发展、世界贡献和人类进步的统一;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统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统一。从“五个统一”视角深刻分析和研究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坚定人们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梦;基本内涵;精神实质;五个统一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及后来出访俄罗斯等国时又对其进行了阐发。中国梦是一个内涵丰厚、主题鲜明的战略思想,从“五个统一”视角,分析和研究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从理论上把握中国梦的战略思想,坚定人们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历史夙愿、美好理想和现实追求的统一

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怀有的殷切愿望和美好理想,同时又是百年来中国人民在前赴后继艰辛求索的基础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基础上的现实追求,它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体现了中国梦的深厚的历史内涵、浓烈的理想情怀和强烈的现实意蕴。

1、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历史夙愿。

所谓夙愿,就是一向怀着的愿望和平素的心愿。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发展中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然而,鸦片战争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夙愿。金冲及先生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整个二十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可以说是贯穿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2、中国梦是人民怀有的美好理想。

中国梦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新境界,不仅是国家富强梦、人民富裕梦,也是民主法治梦、文化创新梦,还是生态和谐梦、世界和平梦、社会公平梦,它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理想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3、中国梦是人民利益保障和发展为基础的现实追求。

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关

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实现中国梦必须直面和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迎接各种复杂挑战,切实满足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断适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的凝练和概括,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民对未来要实现的理想目标和境界的崇高追求。三者不是彼此分割,相互隔离,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体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相统一的精神实质。

没有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就不可能有人民幸福。历史证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人民才会好。而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的重要体现。没有人民的幸福,就谈不上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国家富强和民族兴旺,都要以人民幸福为本,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体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一方面,中国梦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方面的利益受损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中国梦的实现;另一方面,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的统一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即根本利益。以根本利益为基础不仅可以团结和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同时可以约束其它各种利益,也就是说,各种具体利益不能否定、偏离根本利益,必须受根本利益的统率和制约。

三、中国发展、世界贡献和人类进步的统一

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梦作为近代以来全国各族人民矢志不渝的追求,立足点就是要实现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也造福世界。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合作和共赢理念,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精神,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繁荣,给各国带来了发展机遇。中国还为其他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提供诸多有益经验。中国梦同时也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持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性和以人为本的方向性,符合时代潮流,是人类整体利益的道德规范和普遍认同的价值。同时,高举公平公正旗帜,它含有尊重人与人和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平等地包容多元主体的正当权益、以寻求共赢效果的意蕴,这是世界各国追求的重要目标。

四、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统一。

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内在统一、不能割裂。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理想和目标;社会主义是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路径和价值遵循;民族复兴则贯穿于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追求和探索之中。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梦想。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是无可避免的社会变革。中国人适应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把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看成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和梦想。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简洁明了地说:“理想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并根据中国实际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和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价值和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是一种运动、制度,更是一种价值目标。强调中国梦是社会主义的梦,不仅在于除了社会主义,其它任何主义都不能够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在于它揭示了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内涵。中国梦说到底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复兴贯穿于实现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追求和探索之中。社会主义和现代化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本身,同时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途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五、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统一

1)、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同时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内涵与指向,与中国梦的内涵和要求是一致的、吻合的,只有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在思想上坚信不疑,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干扰,在行动上坚定不移,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2)、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3)、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之首来阐释,凸显了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现中国梦,依靠人民群众,核心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牢记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坚定地相信和依靠群众,反对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牢记人民是权力的主体,党员干部要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习近平强调,中国梦就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参考文献:

论中国精神与时代精神 篇2

人文精神是法治的精神底蕴, 是决定法治发展方向的精神力量, 现代法治精神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自由平等的精神。自由平等应是人生而具有的属性, 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前提和渴望。自由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 是人自我意识实现的基础, 人正是因自由决定自己的意思和行为方式而证明和维护主体的价值和尊严。自由也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 是人潜在能力得以现实化的重要途径。而平等是个体均自由下的应有之义, 是实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保证。自由平等体现了人性当中最为深刻的需要, 是提升人的存在价值和前提, 法律正是把自由平等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 才能够得到普遍的遵守和信赖, 从而才能使社会趋向法治。

契约内蕴着自由平等的人文精神, 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形态, 同时作为一种法律理念, 其体现了平等互惠的内容、民主参与的观念、自由与自治的精义。英国著名法学家梅因在其《古代法》一书中指出:“人类社会之发展由身份至契约”, 身份与契约的差异就在于身份桎梏个人自由, 而契约发扬个人自由, 并且是发扬个人自由的最好的方式。契约自由思想的萌生, 始于以平等和私法自治为终极关怀的罗马法。近代资本主义的出现, 使契约自由形成了以人文主义为价值基础、以代议制民主政体为政治保障、以市场经济为根植土壤的完整价值体系, 并跃升为近代民法的一大原则。契约自由原则就是法律层面上的个人自由主义, 在此原则下, 作为法律主体的个人意志能够得到自由的伸展, 才能够反映人们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各个社会领域的要求。纵观西方社会之发展, 正是契约理念的促动使之一步步地走向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法治社会。

契约理念其实质上就是自由平等人文精神在法律上, 特别是在民事法律中的合同法律规制中的体现。合同立法其应当也必须以这种平等自由的契约理念为其立法的根本点。而西方人文精神中的自由平等也确实对我国合同立法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我国合同立法——从《经济合同法》到《合同法》的变革

2.1我国传统中契约理念的缺失

西方的人文精神的产生和张扬, 为近代法治主义和法治国家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人文精神中的自由平等内涵为西方社会的契约理念的推演提供了文化传统与观念信仰的前提。而我国虽然有着深厚的人文传统, 但由于文化自身内在机制的差别, 反而对契约法律有一种抑制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以身份文化为核心的, 在“三纲五常”、“长幼有序, 尊卑有别”、“重义轻利”的文化背景下, 以及传统文化中大同思想对契约的排斥下如何能产生自由平等的契约?除了传统文化的原因外, 我国古代社会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传统观念等因素也制约了契约理念的产生, 官工官商传统与契约观念的不相容以及小农经济都成为阻碍契约形成的制度因素。中国传统的公法哲学体系不可能产生出个人、平等、自由、契约和合意的理念和制度, 也不可能在私法领域产生类似契约自由的精神和理念。所以, 在合同立法上, 我们并没有西方法治国家如此深厚的自由平等人文精神传统。

2.2 《经济合同法》

《经济合同法》和与其配套的合同行政法规以及司法解释构成了我国自建国以来第一套合同法体系。《经济合同法》是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出台的, “既是使国家计划具体化和得到贯彻执行的重要法律形式, 又是国家制定计划的重要依据和必要补充”。《经济合同法》在第一条便明确规定了其主要任务是保证国家计划的执行。然而, 这一主要任务显然与双方当事人为获取经济利益而签订经济合同的真实意思是有距离的。

(1) 平等理念的缺失。

《经济合同法》明确规定了其调整对象必须是双方或一方为法人所签订的经济合同, 至于合同双方的法律地位是否平等却不限, 但双方不是法人的经济合同不属其调整范围。其调整对象具有主体单一性和地位不平等性, 明确限制私法的主要主体即个人的介入。并且其中贯穿许多国家机关这一主体, 因此, 契约原有的代表私人独立主体人格的特质受到限制。

(2) 自由理念的缺失。

契约自由是合同法律制度的灵魂, 在这个角度上, 《经济合同法》缺少了合同法所应具有的本质特征。

在计划经济中, 当事人签订的合同在表面上受合同法调整, 但在实质上只是计划指令的表现形式。对合同的承诺与其说是达成合意, 还不如说是对计划的服从及保证计划的完成。契约缔结的自由受到政府权力的干预, 法人缔结契约一般是在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之下进行;对相对人的选择自由受到约束;国家按照计划安排契约的内容, 以计划来实现供需的要求, 进行资源的配置;对于契约缔结的方式的选择权受到法律的严格控制。合同成为计划的附庸, 自身并无独立生存的土壤。《经济合同法》没有显示出私法自治的精神。

在《经济合同法》中, 国家干预随处可见, 有着浓厚的公法痕迹。其规定了合同行政管理制度, 将无效合同的确认权首先归合同管理机关, 将其行政管理权与合同效力的确认权合一。将合同无效条件的规定得过于宽泛, 导致在司法实务中对稍有瑕疵的合同都确认为无效, 阻碍了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 直接纵容了对合同自由的侵犯。甚至出现一些地方或部门出于自身利益, 运用行政力量, 以种种行政规章的形式限制或剥夺正常的经济往来和贸易的行为。这些制度极大的破坏了合同所应具有的私法自治的精神, 破坏合同制度的正常发展。

可见, 《经济合同法》以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为追求目标, 国家在该法中的超主体地位勿容置疑, 合同法的私法性质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它虽然首先在法律层面确立了契约制度, 但却将其推入到公法的范畴, 使契约制度在确立之始就开始步入偏离契约自由和原有价值的轨道。其后, 虽然在《涉外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以及《经济合同法》的修订中, 使契约的精神有所修正, 但也仅是局部的修补, 并没有真正建立应然的契约制度, 而直至统一《合同法》的出台。

2.3 《合同法》

《合同法》的制定结束了《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以及《技术合同法》“三足鼎立”的局面, 是近代民法的契约精神在中国得以确立的体现。经过 20 年的深入改革, 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主体多元化, 经济成份多样化, 社会利益多元化, 社会经济不断开放化和国际化, 在这个背景下, 市民社会孕育发展, 国家的经济职能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们观念上在不断接受新的思想, 对于西方人文精神的引入, 没有给国人造成抵触, 反而在法律制度的设计上体现出更为人性、文明、科学的一面。

西方人文精神中的自由平等彻底地改造了中国的合同法律制度, 契约理念的引入更进一步唤起我们对于建设法治国家的追求。自由平等的人文精神主要就体现在了《合同法》对于此前合同法律制度的改革之中。

(1) 平等。

平等和自由作为人类社会高贵的精神元素, 不仅是政治生活的理想追求, 也已经成为我们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合同法》在第 2 条将合同定义为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合同主体的多元化、合同是平等主体的民事协议观念的确立, 也为实现合同自由提供了重要条件。

(2) 自由。

合同成为一种法律形式, 而不再是经济形式, 充分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取消了对合同的一般管理。《合同法》不仅在第 4 条明文规定了“合同自愿”, 而且在整个合同法律规制中, 始终贯彻着自由的理念, 其立法指导思想就是充分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 在不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 保障当事人享有充分的合同自由, 不受行政机关及其他组织的干预。法律不应为了司法利益而限制人们缔结合同的权利, 或在缔结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之间进行干预, 而只是在其中的一方当事人违反缔约规则或合同义务得不到不履行时帮助其中另一方, 予以保护和执行。《合同法》将民法总论中的两大核心概念民事权利和法律行为充分演绎, 恢复了合同法作为动的安全基本保障及操作规范的本来面目, 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尊重“个人自主”, 个人自主决定自我负责。

自由平等人文精神的引入使得我国合同法确立了私法自治原则, 这也是合同法的精髓部分。“现代法治的基本价值在于其通过对权利的分配、规划和对权利的确认保护, 最终促进人类的自由、平等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部《合同法》即是中国法治建设之路上一部重要的代表作, 其吸收了契约的先进理念, 以私法自治为总纲, 在我国契约立法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对于把西方人文精神融入中国本土资源而加强中国法治建设, 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值。

3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法治建设

人文精神通过影响人们的观念意识来引导人们的外在行为, 通过社会舆论唤起行为者的内心信念, 培养善恶判断能力和道德责任感, 从而引起人们对法律的信仰。从制度层面上看, 法治无非是人们借助法律规则对自己行为生活的一种制度安排;但从精神层面上来看, 法治却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公民个人对法律规则的以来所形成的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坚定信念。我们所最缺乏的不是制度层面上的空白, 而是法治精神内核的缺失。忽略了法治的精神基础, 如何能够达到法治目标的实现?只有通过人文精神形成的法律信念才是法律自身正当性与合理性的真正根源, 也只有在此处, 法律才获得真正的神圣性。

也论中国哲学精神 篇3

中国哲学精神之一:“源头早慧”

开头说过中国哲学起源于《周易》,它被称为道家“三玄”之一,可综观国内中国哲学史,没有一部明确指出这一观点。华东师大丁彦祯主编的《中国哲学史》认为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易经》的“阴阳观”、《尚书》的“五行”观,然而《周易》包含丰富的哲学思维与哲学思想,该书没有深入全面地阐述。李存山在其《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一书的绪论也认为:“如果说《易经》中有哲学思想,也只是‘卜筮之书’中哲学思想萌芽”,其理由之一是“在其64条卦辞、384条爻辞中除‘鸣鹤在阴’外竟无‘阴阳’思想的痕迹”,这与张立文在其所著《周易思想研究》所主张的“《易经》中‘一’、‘--’符号,后来都称其‘阳爻’和‘阴爻’,但其原来的意义是否代表‘阴与阳’,在《易经》中找不到根据”的观点如出一辙。由此我认为这两位先生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周易》义理,过于执着于《周易》书面文字。《参同契》曰:“日月为易,刚柔相当。”其注云:“上从日,象阳;下从月,象阴。”《周易》一书虽然没有明确出现“阴阳”二字,但实质上已包含这一义理思想,也就是说虽无其“名”,已有其“实”,就像中国古代哲学没有辩证法之“名”,但实际上也含有辩证法思想一样。金景芳先生在《周易讲座》中认为:“讲《易经》把着眼点放在历史故事或者用文字考证的办法讲《易经》都是要不得的”,金先生在该书《序》中指出:“古往今来说《周易》之书,总有二蔽,一蔽于单纯地视《周易》为卜筮之书,而不承认《周易》含有深邃的哲学思想,二蔽于只斤斤于一词一句的诠解,而无视《周易》六十四卦的结构中存在着完整的思想体系”,“最初它的确是地地道道的卜筮,然而经过发展以后,由于发生质变,于是有了哲学内容”,在此,我认为“卜筮”作为一种“占卜”形式本身就具有哲学功能。“占卜”者即预测吉凶也,而哲学功能之一就是预测。钱钟书先生曾说过:“哲学是时代的触须,哲学总是站在时代的最前沿看问题,去预测未来。”不仅如此,《周易》由“阳爻一”与“阴爻--”首先推演出乾坤两卦,而阳爻、阴爻本身就是对“天”与“地”的抽象概括,这种抽象概括也是哲学功能之一。那么《周易》一书包含哪些系统哲学思想呢?

《周易》的核心哲学思想存在一种“象数逻辑”。何谓“象数逻辑”?它是指用阴阳数字建构(推演)宇宙万物的象征结构,探讨蕴含在天、地、人三材中的义理的一种符号逻辑,它包括三方面内容:

1、该逻辑首先包含一个 2n 数列(n=0、1、2、3、4、5、6),即 20、21、22、23、24、25、26 相对应的数为“1、2、4、8、16、32、64”,《周易》讲“分而为二以象两”,即从“一”分为“--”,前者属阳,象征天,后者属阴,象征地。《坤·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天具有生生不息、地具有厚德载物的功能,万物是天地阴阳孕育而成。这个数列概括出“易有太极,一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的生成过程。

2、该逻辑还包含一个有规律的排列组合系统。郭忠和先生《〈易〉数排列组合的探讨》(北师大版《周易》研究论文集第四辑)一文认为《周易》包含一种逻辑推演系统。郭先生概括黎凯旋先生的《易》述,将八卦作一菱形排列,用A代表阳(一),用B代表阴(--),得出一条近代数学二项式公式,即A3+3A2B+3AB2+B3=(A+B)3,当(A+B)6时,正好符合 64卦的推演过程,由此推论一条数学公理,与近代数学史的巴卡斯猜想公理不谋而合。

3、象是指数、爻、卦的象征意义,即象征天、地、人三材。要之,象数逻辑以探讨天、地、人三材的意义为归旨。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也包括没有数学),也有人说中国古代没有逻辑推理,尤其说中国哲学没有象黑格尔《小逻辑》那种概念范畴的逻辑推演。殊不知,讲这种话的人是在妄自菲薄呢?还是在数典忘祖呢?至于《周易》辩证唯物思想,诸如变易与不易、简易,对立统一等思想,象数逻辑已统摄,不再展开。

中国哲学精神之二:体悟思维

“体”即体验,“悟”指感悟,前者如陈寅恪所说的“同情之了解”。牟宗三在《周易哲学演讲录》第一讲中强调:“了解一个东西一定要相应,假若你了解科学,那么你对科学本性有相应的体会,假若你要了解哲学,那么你要对哲学本性有相应的体会,不相应就是外行,一说话就会错。”例如复旦哲学系中哲教研室编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导论将中国哲学的特质界定为“实践哲学”,我认为这是用西方哲学的形态、概念来套用中国哲学,这表明编者对中国哲学特质缺乏应有的体会。我同意海外新儒家将中国哲学的特质界定为“心性之学”。后者正如陆懋德所著《周秦哲学史》所言:“吾国哲学略于方法组织,近人都以此为病,不知吾国哲学的精神就在于此”。盖哲学之微言大义,非从悟入手不可。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在分析中国哲学的特征时也强调:“中国哲学重了悟,不重论证”,“体验久,忽有所悟,以前许多疑难涣然消释,日常经常得到贯通,即有所得。”中国哲学“体悟思维”是由中国汉字象形特征决定的,中国汉字用形象来表意的传统也可以追溯到《周易》。《系辞》讲:“圣人立象以尽意”。“象”有数象、爻象、卦象之别,但均是为了表达一定的象征意思。就“易”本身而言,“日月为之易”,这是汉字会意造字法,也就是说“易”是用来说明日、月等自然现象变化的。“体悟思维”要求不能拘泥于文字表面,甚至泥古不化,要用心静想观照,能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联类贯通,以期思维的升华与质变。这一过程正如钱钟书先生《谈艺录》所拈示:“《朱子语类》卷十八论‘致知节目’云:‘逐节思索,自然有觉。如谚所谓:冷灰星豆爆。’尼采自道其‘烟士披里纯’之体验云:‘心所思索,忽如电光霍闪,登时照彻,无复遁形,不可游移。’”,火候一到,就会出现创造性灵感火花,悟得义理所在,而“得意”则可“忘象”。金景芳先生认为,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即可解释为春夏秋冬,又可解释为仁义理智、东西南北等。这就是说,不要把它看死,这就像《说卦》,论乾为君,又说乾为父,又说乾为马一样。再如对“五行说”的理解,也可联类。占星家将其看成“五星”,兵家将其看成“五方”,阴阳家则将其看成“五德”循环,董仲舒则看成“仁义理智信”。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第一册论《周易正义》第二则中论到:“《易》有象,取譬明理也,‘所以喻道,而非道也’。求道之能喻而理之能明,初不拘泥于某象,变其象也可,及道之既喻而理之即明,也不恋于象,舍象也可。到岸舍筏、见月勿指、获鱼兔而弃筌蹄,胥得意忘言之谓也”,钱钟书先生进一步论证:“不能得意忘言,则将以词害意,以权为实,假喻也认作真质,斯亦学道致知之常弊,古之哲人有鉴于词足以害意,或乃以言破言,即文字消除文字之执,每下一语,反其语破之”。在此,钱先生指出不能得意忘言,反被文字所障,即“以词害意”,所以后世禅宗强调“渐悟与顿悟”,甚至“不立文字,直指心性,明心见佛”,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心是自由的,可以“心游万仞,精骛八极”,而文字是琐碎的,有局限的,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金景芳先生在《〈周易〉与〈老子〉》一文中运用比较方法得出结论,认为《老子》的修养方法在于“冥悟”,他引证《老子》曰:“故常不欲,以见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庄子》说理,善于运用寓言、卮言,甚至神话,也是“立象尽意”。孔子教育学生,用启发式循循诱导,孟子用比喻争辩,更是具有雄辩色彩……可以说,中国哲学的“体悟思维”由《周易》奠基,老庄承其绪,孔孟等增其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

中国哲学精神之三:侧于反思

老子《道德经》曰:“反者,道之动也”。而“反”的观念最早源于《周易》,只是老子正式确立了反向思维。“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运用“反”的观念,揭示宇宙运行的循环性、周期性,并用之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第二册《老子王弼注》第十三则认为:“《老子》用反字,乃背出分训之同时合训,足与‘奥伏赫变’齐功比美,当使黑格尔自惭于吾汉语无知而失言者也。反有两义。一者,正反之反,违反也;二者,往反之反,回反也”。钱先生认为:“《老子》之‘反’,融贯两义,即正反而合……与黑格尔所谓‘否定之否定’,理无二致”。老子在认识论上提出“为道日损,为学日益”及“静观”与“玄览”等主张,在社会生活中主张为政之道在于“无为而治”(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主张“柔弱胜刚强”、“守弱贵雌”、“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弱者,道之用也”。纵观中国哲学史,反思批判功能贯穿始终。这种哲学功能使人们突破常规思维,换一种角度去思考问题,使事物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从而提高认识内容的丰富性。庄子哲学继承发展老子的“道观”,他用相对主义作认识论基础,认为诸子百家“彼也是非,此也是非”,他们之间是无法辩明的。所以他说:“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强调“齐是非”、“万物一齐”。在百家争鸣时代,墨子针对儒家的“仁爱”,提出“兼爱”;用“节用”、“节葬”反对儒家的“厚葬”,又用“非命”反对儒家的“天命”。汉代王充《论衡》用“疾虚妄”批判谶纬神学,至南北朝时范缜高举反佛的无神论大旗,对门阀士族进行批判。在儒道释三足鼎立的唐朝,韩愈反佛最力,因作《谏迎佛骨表》,几遭死罪,而柳宗元则对儒家经典进行分析批判,如对“拘儒”教条风气的批判。五代时,南方禅宗逐渐演变为五大宗派,出现“呵佛骂祖”、毁弃经教的教授方法,要求“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宋代大哲学家张载站在唯物立场,对佛老唯心主义进行批判,王安石在“心物”(知行)之辩上反对先验论,到明代李贽以“童心说”揭露道学名教的虚伪性,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当然,并非所有的反思都反得其所,批得到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中国哲学精神之四:重于修道

《周易·系辞》“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三极之道”就是天地人三材,三位一体,“修道”就是修天地人三道。牟宗三《周易哲学演讲录》引证《说卦传》云:“立天之道曰阴阳,立地之道曰刚柔,立人之道曰仁义”。他认为“三极”不是有三个道,是同一道有三种形态,同一道有所不同的表现,也即《管锥编》第二册《老子王弼注》第12则“分散眢论”所论“明于斯理,庶几有一而不亡二,指百体而仍然马,数百件而勿失舆矣”。老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因此中国哲学的修道精神也可分为“天人合一”之道、“儒道释合而不同”之道及“知行合一”之道即“培养理想、自由的人格”之道。

“天人合一”之道即天(地)人合于自然之道,而自然之道即“心性之道”。《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为之道,继之善也,成之者性也”,即“继善成性”。《中庸》曰:“天命为之性,率性为之道”,性分阴阳,“率性”就是顺乎自然阴阳之道。康德认为人是有目的的,而自然也是有目的的,天人合一合于“率性”之“目的论”。《孟子》曰:“尽心知性,知天道”,天道等同于心性之道,“万物皆备于我(心)矣,反身而成,乐莫大焉”,“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汉代董仲舒也讲“顺命成性”,从而“防欲禁情”,至唐代李翱吸收佛教心性论提出“去情复性”,成为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以求复性观的先声,陆王也讲“复心之本体”。人皆有心,如同天地有心(这种心即“不真空之心”)、万物有灵一样,因此在此意义上中国哲学的特质可以归为“心性之学”,(复旦版《中国哲学史导论》不同意这一说法,他们认为中国哲学的特色应该是“实践哲学”,这种观念将“心性哲学”与“实践哲学”关系割裂了)所以中国哲学的功夫在于修炼心性。《周易·系辞》:“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管锥编》第一册《周易正义》第20则引《注》云:“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又引《庄子·山木》:“愿君刳形去皮,晒心去欲”,又《知北游》:“汝斋戒,疏沦而心,澡雪而精神”,语意与“洗心”契会。圣人为何要“洗心”?因为人心被“成心”所污染,如《管锥编》第二册《老子王弼注》第4则所谓“在天地,为自然,在人为极不自然”,这涉及到“人是什么?”的论题。《道藏提要·附录四》:“盖人者气禀阴阳之和,体具刚柔之性,心根仁义之端,一身之中,三才道备,所以与天地并立也。惜乎混沌鉴而纯和散,浇漓扇而巧伪滋,不仁不义,不孝不悌,礼义廉耻之风丧,乘争凌犯之俗成,嫉贤妒能,伤生害物,灭天理而穷人欲。人欲既炽,罪恶生焉。罪业既深,凶荒、疫疠、水火、刀兵、劫运至矣。”按基督教的“原罪”说,人是有罪的,因为亚当、夏娃偷吃自然法的禁果,才有了人类的产生,也就是说人在自然法的法庭上是有罪的。因为“不自然”、不符合自然法,所以人类要修炼自然心性之道。如何修炼?首先,忏悔罪过。《〈周易集解〉导读》卷第一乾卦,“上九:亢龙有悔”;卷第十三《系辞》:“无咎者,善补过也。虞翻曰:失位为咎,悔,复而之正,故‘善补过’。孔子曰‘退思补过’者也。”其次,《管锥编》第二册《老子王弼注》第三则引《老子》四十九章:“浑其心”,重言申明,皆《庄子·天地》“浑沌氏之术”,《关尹子·三极》谓“利害心”、“贤愚心”、“是非心”、“好丑心”胥不可“明”,是以“圣人浑之”,又《八筹》谓“唯其浑沦,所以为道”,又引佛经云“欲贪以虚妄分别为本”,《五灯会元》卷一《信心铭》云:“至道无他,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钱钟书先生结论云:“鉴差异即乖反朴入浑,背平等齐物之大道”。《老子王弼注》第四则:王弼注谓“圣人于天地合其德”,即言其师法天地。钱先生发挥之:“借曰能之,乃刻意矫揉,尽心涵养,拂逆本性,庶几万一。”正如第十章称“玄德”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庄子·庚桑楚》论“卫生之经”在乎“能儿子”,《吕氏春秋·具备》论“三月婴儿”之“合乎于精,通于天”,“在婴儿不学而能,在成人勉学而难能”。“不学而能”即孟子所谓的“良能”,而“良能”为“童心”所有,即天地赤子之心所有,“童心”与“浑其心”消息相通也。《管锥编》第一册《周易正义》第二十二则《系辞》下:“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注》:“苟识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贯之,不虑而尽矣”……《象山全集》卷二二《杂说》:“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同此心,同此理;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同此心,同此理;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同此心,同此理也”。也即“圣人虽生异世,其心意同如一也”。钱先生认为:“心同理同,正缘物同理同”,“心之同然,本于理之当然,而理之当然,本乎物之必然,即合乎物之本然也”,“天人合一”之道合于心理、物理、事理,也即朱子所谓“理一分殊”之“月印万川”也。由于篇幅所限,“儒道释合而不同”之道、“知行合一”之道在此省略不论。

总之,中国哲学精神源于《周易》,构建了“象、数、理”宇宙人生框架,由道家开创哲学本体论,并因此强调“天人合一”之道,中国哲学精神在当今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对构建“和谐世界”新秩序具有积极的、建设性的价值。《大学》曰:“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诗》曰:“周虽旧邦,其命唯新”。生生不息的中国哲学精神所包含的原创力和价值体系一定会再次走向世界,也一定会发扬光大。

[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上)[M].南京:凤凰出版社,P801,2007.

[2]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P601,1984.

[3]钟钟书.管锥编(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P12-13,1979.

[4]钟钟书.管锥编(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P445,1979.

[5]任继愈、钟肇鹏.道藏提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803,1991.

[6]张文智.〈周易集解〉导读[M].济南:齐鲁书社,P90,P355,2005.

[7]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论中国精神与时代精神 篇4

把精神分析引入中国地域文化研究--论精神分析学派的隐型文化理论在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中的改造性应用

中国地域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作为地域人群“集体潜意识”的地域“隐性文化”.因此,注目“潜意识”问题研究且成果颇丰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相关方法,在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中便大有用武之地.其中,弗洛伊德的高足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对中国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克鲁克洪的.“隐性文化”理论在被接纳入唯物史观框架后,也是研究中的有力工具.

作 者:胡义成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刊 名: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CHANG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2003 5(2) 分类号:B08 关键词:精神分析   荣格   隐性文化  

论中国精神与时代精神 篇5

伟大的创造

中国特色****,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问题上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地完成****改造,建立****基本制度,开始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对****建设的规律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探索,为以后的探索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dxp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抓住什么是****、怎样建设****这个根本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创立dxp理论,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道路。从此,中国特色****旗帜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以jzm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dxp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创建****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国特色****事业继续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hjt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dxp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要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代表们一致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制度,建设****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就是包括dxp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道路,就是真正坚持****;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来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十7大代表说,中国特色****来源于我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是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它既体现了科学****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又是指导中国人民推进****现代化的科学理论。

崭新的篇章

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代表们都有着共同的感受:这是不平凡的五年,是催人奋进的五年,是高举旗帜、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五年。五年来,以hjt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认识国内外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使中国特色****事业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在前进道路上面临新的时代课题: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如何抓住千载难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伟大的理论总是在回答和解决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面对实践提出的新课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新形势下发展中国特色****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了中国特色****理论。

此刻,我们仿佛又听到那坚实有力的脚步声:

——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的伟大实践;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设****新农村;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中国梦与中国精神 篇6

陈习新

“中国梦”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跨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正指引当代中国向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迈进。本文通过对中国梦和中国精神的阐述,论证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弘扬中国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正以“中国梦”为统领,以改革曲为动力、以法律剑为规范、以学习力为为保障,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绘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使“中国梦”成为当今中国最迫切、最真实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弘扬伟大的中国精神。

一、中国梦

(一)什么是“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首次就中国梦展开阐述:“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1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我们把这一梦想简称为“中国梦”,基本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要完成三步曲:第一部曲,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部曲: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三部曲:在整个21世纪一步 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它是全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追求和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它是为适应新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它不是人们晚上睡觉时出现在大脑中令人向往而又虚幻的梦境,也不是令人恐惧而又无奈的梦魇。梦和梦想只是一字之差但意义却大不相同,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不是可望不可及的白日梦,也不是南柯一梦、黄粱一梦。梦只可以去幻想和回忆,而梦想是人类特有的“隐形的翅膀”,造物主没有赋予人类有形的翅膀,却赋予了人类善于想象的大脑和可以自由飞翔的心灵,梦想只要付出汗水与艰辛就能变成现实。用毛泽东的话来讲梦想就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二)中国梦的由来

中国梦的背后,是千年的回响、百年的渴望。“中国梦”的科学实现道路来之不易,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历尽沧桑,期间有过辉煌也受过屈辱。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从未停止追梦的脚步,因为在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从家庭小康到天下大同的中国梦。中国梦在近代表现的最为明显,逐渐走向成熟。因为近代我们的祖国开始受到列强的侵略,千年文明古国遭到沉重的打击。从孙中山特色的三民主义,到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领袖到人民,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中国梦的路径

中国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梦,梦不同,圆梦的道路也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梦”的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保证,三者“三位一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的特色。

近现代西方国家圆梦的路径,是在其几百年的资本主义背景下形成的,背后更有着上千年的西方文化滋养,有着崇尚个人奋斗、自我实现的核心价值观,还有着几百年海外殖民掠夺的“资本”。仅西班牙入侵拉美的300年间,抢掠的黄金达250公斤,白银1亿公斤。15世纪以来先后崛起的九个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美国、日本。它们的圆梦史就是亚非拉人民的血泪史。他们在非洲贩卖黑奴、在美洲屠杀印第安人、在印度实行殖民统治、在中国贩卖鸦片„„。对整个人类犯下了滔天罪行。这些都与崇尚和平、崇尚集体主义的中华文化存在重大差异。因此,实现“中国梦”一定要走中国自己的路。绝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四)中国梦的保障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邓小平同志曾讲过:“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同样道理,不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只能停留在梦中。只有行动第一、实干第一,才能为现实“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提供根本保障。

1、坚持实干到底。中国有句老话叫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是说一百里的路走了九十里才走了一半,剩下的这十里路还要花费百分之五十的精力和时间,因为越到最后关头就越是爬坡区,越是紧要关头就越是深水区,越需要我们咬紧牙关坚持到底,不容许我们有丝毫的疏忽大意。禇时健与“59岁现象”对我们有深刻的警示作用,褚时健是云南红塔烟草集团原董事长,他把一个默默无闻的小烟厂,一手打造成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五的大烟草集团。在褚时健在位的17年间,红塔集团总计纳税800亿元。1997年,“红塔山”的无形资产为353亿元,在中国所有品牌中位居榜首。但是在退休之前,他贪污私分了300多万美元公款,法庭最后判处他无期徒刑。同时他也没有管理好自己身边的人:妻子和女儿。褚时健夫妇以花甲之年身陷囹圄,他们的独生女儿在监狱中自杀身亡,原本打算贪污私分一些公款以安度晚年的梦想不仅破灭了,而且成了他们家庭的梦魇。古人说:千里长堤,毁于蚁穴,我们要为梦想而奋斗,但不能被虚幻的梦境所迷惑。

2、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中国梦”的实现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圆梦的征程中,我们需要趟过深水区、踏过地雷阵。比如将地球变成村的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2○也让我们哭笑不得。加上娱乐圈屡屡爆出的负面新闻,使明星这个富有感召力的阶层,给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比如陈冠希的艳照门、谢东的吸毒门,这个门那个门,就怕追星的孩子们入错了门;官场风气是引领社会风气的风向标,现在媒体上反面教材越多,人们仇官仇富的心态越来越深;先进人物正面宣传力度不够,电视、网络、报纸,每年只在年终表彰时概要性提一下,或发个文件、发个证书,过后便悄无声息,群众看不到也很少听到先进人物的详细事迹。而负面信息则细节详尽,网友讨论热烈,在社会上形成了强烈反差,混淆了是非,误导了舆论,拉大了党群干群距离。还有食品和药品行业,“食药同源,食药同性”食品和药物都是我们维持生命、呵护健康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但“病从口入”,现在食源性疾病和医源性疾病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最重要因素。近些年发生的“瘦肉精”、“地沟油”、“人造鸡蛋”、“有毒奶粉”、“疫苗乱象”等一系列食品药品医疗安全事件,使人们“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吃药物怕过敏,到底该吃什么心中没数”,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的信任感正在降低。据全国粮棉油标准化委员会的专家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300万吨,相当于全国一年动植物油消费总量的10%,而地沟油含有的黄曲霉素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没有“健康”哪来“小康”,没有“安全”哪来“平安”。假劣食品药品危害的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为“中国梦”的实现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二、中国精神

(一)中国精神

梦想作为人类的基本精神活动,必然有精神因素作为内在的动力源泉。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民族必须要有伟大的精神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须有一个可以把全体人民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我们中国人的这个纽带和认同就是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组成的,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二)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就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以人为本、厚德载物。具体来讲就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义制利的取财有道精神,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尊礼而重信的文明精神,百善孝为先的伦理精神,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人格精神等等。

十九世纪德国军事家和历史学家克劳塞维茨曾说:“历史最能证明

3○精神因素的价值和它们的惊人的作用。”中国现代化探索的艰辛历程及当代成就,对克劳塞维茨这句话作出了生动注解。可以说,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13亿多中国人之所以能够紧紧凝聚在一起,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共同凝结的时代精神、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民族独立梦、两弹一星梦、奥运梦、世博梦、青藏铁路梦、飞天梦、潜 海梦、航母梦„„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的一个个梦想成为现实。这里面蕴含着精神力量的惊人作用。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的作用。毛泽东指出,党要有“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邓小平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江泽民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胡锦涛指出,要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

(三)时代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过程中,熔炼出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雷锋精神、抗洪抗震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

青海人在人烟稀少、氧气稀薄的世界屋脊之上,克服重重困难,在保护中华水塔三江源,坚守稳藏安疆战略要地的过程中,熔炼出了“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所以,青海不仅仅是海拔高地更是精神高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改革创新精神的感召下,青海省化隆县的十万农民进京津下江南开牛肉拉面馆,将一碗面拉成一条产业链,拉出了一条脱 贫致富的路。在“拉面经济”圆上化隆人致富梦想的背后不仅有着化隆人勇闯天涯的开拓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亲帮亲邻帮邻”的互助合作精神,更有着全国人民“中华一家亲”的包容精神,“三个离不开”的各民族团结进步精神,这些都是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一)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

4议上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灵魂,鲁迅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他还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华文化为什么历经磨难而愈加璀璨,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屈辱而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因为我们有民族的脊梁。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从1840年到1949年的109年间,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了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也勒索了巨额的战争赔款。据不完全统计,全部赔款约为19.53亿银元,相当于清政府1901年财政收入的16倍。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不断奋起抗争,探索到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下进行什么样的革命、如何革命的基本规律,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在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在中国精神的引领下,有前赴后继的追梦人。

(二)中国梦与中国精神密不可分

中国梦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要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30年和改革开放后30年的辩证关系。中国梦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持马克思提出的唯物史观:“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5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梦的实现首先离不开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和准备,我们才能在1978年启动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使中国梦的实现有了可靠的基础。然而,这一切又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传承下来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密不可分。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

6。司马迁借此言志,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受腐刑后忍辱负重写《史记》,终成一代史学大家,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写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自己也被称作“中国史学之父”,位列圣贤。一个男人身受腐刑,这不仅仅是肉体上的伤害,更是心灵上的摧残,他之所以能坚持下来,一是因为他有梦想,写《史记》是他们司马家族两代人的梦想。二是承继了古圣先贤自强不息为梦想奋斗的品质。在近代,从政治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到科学巨匠袁隆平、钱学森,再到天下第一村的村委书记吴仁宝无不体现着舍生取义、一心为民的中国精神。还有那些在平凡岗位上用自己的的良心和本分感动中国的中国人:用生命托起歼十五的罗阳,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公交司机吴斌,坚守南沙97个月的战士李文波,主动捐献器官的小何玥„„。他们同样是中国的脊梁,他们身上迸发出来的中国精神汇聚成了中国力量,他们心中的这种大爱情怀是我们实现中国梦永不枯竭的正能量。

(三)中国梦是中国精神的现实表达

7今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天的中国,同样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邓小平在回顾我党历史时曾明确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

8反观苏共亡党亡国的原因,理想信念的缺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失无疑是一大教训。我们只有照好苏联这面镜子,才能治好自己身上的病。中国梦战略思想的提出弥合了国内各民族、各阶层之间的隔阂,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凝聚力、向心力,同时,与国际话语接轨,具有鲜明时代性,所以,“中国梦”是中国精神的现实表达。

“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指路明灯,实现“中国梦”必须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要发扬伟大的中国精神,必须要凝聚伟大的中国力量。参考文献

1○4《学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选》中宣部理论局选编,2013年○ 10 8月学习出版社出版。

2○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3克劳塞维茨(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译,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0 5年出版。

5○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 ○出版。

6东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卷六十二,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论中国古代的侠义精神 篇7

所谓侠者, 言必行, 行必果, 己诺必诚, 不爱其躯, 赴士之阨困, 千里诵义者也。“侠义”一词应该说是从武侠小说里引申出的一种精神, 一种类似于“舍己为人”的精神。在中国, “侠义精神”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概念。“儒以文乱法, 侠以武犯禁”。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把“侠”与“儒”相提并论, 从统治阶级的角度否定了侠的合法性。但是, 由于社会历史时期的局限, 社会秩序的混乱, 侠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这一过程中, “侠”从当初简单的为了“义”而行侠, 逐步提升到为了“道”而仗义, 这一转变和提升, 昭示着“侠”的思想境界的提升。“道之所在, 虽千万人吾往矣”, “纵死侠骨香, 不惭世上英”, 这种为了“道”而不惜牺牲的精神, 不仅成为“侠”的精神, 更成为一切为了正义而奋斗的人们的理想境界。这才是真正的“侠义精神”, 为了正义无所畏惧的精神。

二、古代侠义的特点

1. 重大义, 轻生命。

古代侠客, 胸中存正义, 腹内有乾坤, 他们有远大的理想和前瞻的思维, 他们有为国捐躯的慷慨和豪情, 春秋时的专诸, 为实现阖闾复国的理想, 在伍子胥的授意安排下, 鱼肠藏剑, 刺杀王僚, 虽最终落得乱刃分尸, 却也死而无憾;赵国名臣蔺相如, 携璧赴秦, 与秦王周璇, 危难之际, 宁可与和氏璧玉石俱焚, 也不屈膝, 最终既保存了国宝, 更为赵国赢得了尊严。古代的侠客, 都具有这种舍身取义的精神。在国家大义面前, 他们把个人的生命看的微乎其微。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 正是古代侠客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2. 重友情, 轻个人。

鲁迅先生讲:“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同怀视之。”可见知己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古代的侠士, 由于其思想与行为与大众不同, 若想得一知己, 更是难上加难, 因而一旦遇一知己, 必倾心交往, 视知己为兄弟, 如有困难, 则必全力以赴, 尽其所能, 哪怕牺牲自己的性命。侠客聂政, 视严仲子为知己, 为报严仲子知遇之恩, 独自一人仗剑入朝都禹州, 以白虹贯日之势, 刺杀侠累于阶上, 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 最终如同刺杀王僚的专诸, 血洒当场。古语讲, 士为知己者死, 由此可得验证。

3.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古代的政治斗争充满了凶险, 也充满了奸诈, 许多的侠士便成为政治家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为完成统治者的政治抱负, 侠士们本着“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的大无谓精神, 在政治家们的鼓吹和迷惑下, 有时牺牲的不仅仅是自己, 还可能是整个家庭。让我们看看最为悲壮的侠士要离, 为刺庆忌, 定下苦肉计, 不仅自毁一臂, 更将自己的家庭作为一个棋子, 而最让他痛苦的事, 是当他发现庆忌是一个真正的勇士, 并且将自己视为知己时, 还不得不痛下杀手。为了心中的大义, 家毁了, 人残了, 视己为知己者被自己杀掉了, 此时此刻, 他心中的痛苦也许是别人无法理解的, 但是, 如此悲情的他, 心中肯定在默默地想着一个字:“值”。

4. 言出必行, 一诺千金。

古人有“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的古训, 侠士是君子人中的一部分, 势必也会做到言出必行。“三杯吐然诺, 五岳倒为轻”。古代的侠士, 为了自己的一句承诺, 慷慨赴义,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者比比皆是。“风萧萧兮易水寒”, 燕赵的荆轲明知刺杀秦王凶多吉少, 仍负剑而歌, 带着秦舞阳, 踏上了不归路, 他所为的, 也只不过是对太子丹的一句承诺。

5. 崇尚自由, 主张兼爱。

古代侠士, 衣带飘飘, 倚剑长歌, 行侠仗义, 居无定所。他们不要名位、不要爵禄, 也不想受到任何社会和他人的束缚, 他们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 无拘无束, 酣畅淋漓, 豪放肆意, 纵情挥洒。侠士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将不平之事变成公平之事;侠士轻财好施, 赈穷救急, 不分贫富贵贱, 一视同仁, 大爱无边, 这也是侠士对公平与自由的的一种追求。

三、古代侠义精神的实质

古代传统的江湖侠客奉行的处世哲学之最高境界就是:匡扶正义、精忠报国, 即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奉献之公民精神, 而侠者就是把这种忧国忧民之精神身体力行、发扬光大的正义实践者和社会行动家。“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古代侠士秉承了家国天下的儒学理念, 他们把维持天下公道、人间大义作为己任, 为了心中的理想奉献自己的一生。看张艺谋《英雄》, 几名赵国侠士为报国仇家恨, 屡次刺杀秦王, 最终却在“天下”两个字的理念之下放弃了本能够成功的计划, 这便是侠者的最高境界。

四、古代侠义精神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何谓侠义精神?笔者认为崇尚正义、嫉恶如仇、仗义执言、不平则鸣、乐善好施、体恤贫弱、鄙视贪渎、反对特权、替民请命、为国分忧、心系社稷, 就是当代侠义精神的精髓之所在。

我们平日交朋友, 带着几分侠义心肠去交往, 才能获得真正的挚友。否则, 若只是萍水相逢, 或商场上的往来、相互利用, 或工作上的接触, 这些都只是交际、应酬之类而已。何来的朋友之意?又如何可以交心?然而心怀侠义之心的交友, 也绝非只讲义气, 盲目地同友人胡作非为, 黑社会的兄弟间是重义气, 但那不是侠义之气。一个真正以侠义交友的人, 是与朋友相互规劝过失, 勉志励行, 切磋学问, 更可以在朋友受到胁迫时, 为朋友两胁插刀。所以, 朋友的交往要以侠义之心相交, 感情才会真挚。

做人, 素来讲究心胸坦荡, 保持一颗善良的心。有了善良的心、坦荡的胸怀, 思想也就纯洁无垢了。既然心志纯良, 便不会做出奸诈险恶的事情, 因此也就不会受到外界的诱惑, 而失去做人的准则, 与恶人同流合污了。虽然社会上充斥着许多罪恶, 更潜藏了许多陷阱, 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善良的心, 就能与邪恶之人对抗。同时, 扩大善良风气的影响力, 罪恶必能减少。

五、当今对侠义的歪曲

当前, 侠义不断得到人们的崇拜和认可, 关于侠士方面的书籍和剧本层出不穷, 主人公武功绝世、个性张扬、名声响亮、侠骨柔肠。而现在对于人性化的细致描写, 往往使一些侠士陷入感情的纠葛而不能自拔, 在感情和国家大义之前痛苦挣扎而不能自拔, 这些都脱离了侠士的本质。更有书籍和剧本中的一些所谓的“侠士”徒有其表, 而失去了作为一个侠士应当具有的品质和内涵。

“侠”不是一个壳子, “侠”是一种灵魂。侠懂得为了天下和平而行侠仗义, 侠尊重自己的爱也尊重别人的爱, 侠从不想为了自己独霸天下而盛气凌人, 侠可以为了一知己而甘担天下人的骂名, 侠不参与世俗间面红耳赤或血雨腥风的纷争。侠宽容, 所以才有了仰天一笑的潇洒;侠博爱, 所以才有了顶天立地的英雄。策马奔腾, 对酒当歌, 抛却万众尊崇, 无视世俗诬骂, 红颜白首度, 何处不江湖。

六、结语

侠义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之一, 它崇尚自由, 主张兼爱, “为国为民, 侠之大者”。

参考文献

[1]说文.

[2]韩非子.五蠹.

[3]侠义交友, 坦荡做人.http://qzone.qq.com/blog/154865852-1207828317.

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 篇8

关键词:工匠精神;价值意蕴;技术文明

古代工匠历经现代地位与内涵发展变革,同时蒙上了新时代色彩。当中蕴含工匠精神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同时对现代非工匠领域也给予了启迪,其现代复兴为现今我国历史必然发展趋势。中国经济是否可以顺利实现结构转型发展,基于工匠精神培养创造型、应用型人才势在必行。伴随近几年国内主流媒体大国工匠、大国重器等栏目的播出,还有罗永浩等人锤子精神发扬传承,大国尚技、倡导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也逐渐对国人产生了影响。但是必须要说工匠精神发展至今也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其价值意蕴伴随时代发展,也在不断变化与完善着。

一、工匠精神时代表征

(一)工匠精神传统延续

古代工匠精神价值追求为真善美,而工匠精神具体有如下表现:切磋琢磨精益求精的精神、彰显自我兴利除害爱国为民的精神和强而力行敬业奉献的精神。此外还体现了尊师重道求学心态,古代工匠们因为特殊学习、工作方式,形成尊敬师表美德,还反映在创新、超越改革创造精神上,工匠审美、技术标准也被严格限定了,因为特定时期工作固定性致使工匠技艺通过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超越,使得一种立身之技成为了让子孙后辈为之骄傲的事情;还有体现万物返璞归真哲学思维,工匠们精雕细琢的灵感、对象都是取材于自然,比如像鲁班锯的发明就是其中典型案例,另外我国哲学思想讲求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工匠们创作与行动过程中也是一切向往自然的[1]。到了今天工匠精神价值追求还在继续传递,实际说来它是相关从业人员特别工匠追求完美理念,是对作品不断完善最后收获喜悦的过程,而它的重点在于不断追求高品质,目标在于不断创造精品。

(二)工匠精神现代新发

除工匠精神的绵延,伴随时代发展,在工匠精神现代内涵之中包含价值取向并非手工业者独有了,而为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人员共同愿景。在精神追求方面,灵动自然,不受世俗牵绊,享受那份恬静与安逸;安于现状,坚信当平凡变得至真至纯便会成为不平凡;要忠实内心,把内心想法投入实践环节,依据此标准而言,则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努力寻找漏洞同时将漏洞填补的一种精神[2]。这同把工作看作谋生工具是存在本质上的不同的。本文以为工匠精神应该归类为职业精神范围,为从业人员一种行为表现及价值去向,同其价值观与人生观是存在密切关系的,也代表着工匠的精神观念与职业态度。

二、古代工匠精神价值彰显

(一)心传身授教学过程

心传属于一种没有形态心理传递以及内在精神熏陶,它是没有固定模式可言的。教授方和学习方也唯有二者间心理沟通领会,根据经验运行的。在这其中比较有名的,就包含有墨子的自苦为极实践精神。另外,传统职业教育是会全程跟进的,师生会同生活、共学习、一起钻研与讨论技术,老师再经演示与指导过程中将自身经验传授给学生,经具体实践将行业规范阐明出来,比如工师程准和立样,意思是工师教学生先要把模板做好,即立样过程;接下来学徒开始效仿,动手操作,到掌握制作典范与标准为止,即程准过程,这时学生对技术也基本掌握的差不多了。所以,徒弟在小时候便由师傅潜移默化影响,当领会其中要义,便已达到了不劳而能、不肃而成境界,未来制作时,再对技法、风格与样式等进行创新,传承技艺过程中,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二)体知躬行学习过程

我国体知内容范围很广,雷同概念包括有体会、体验与体察等,也就是经人主观体验来领会道的精髓[3]。虽说至道佛、道、儒三大领域涉及是比较多的,但是悟道依赖聪慧、价值感知及心理体验观念同时也反映在古时职业教育当中,同时它的知行合一做法也是值得推崇的。古时职业教育中当确立了师徒关系,二者所谓的父子关系便也确立下来,即终身为父,这就是推行艺徒制度的一种表现。张正明《学小官须知》当中曾言学徒早起需做抹桌、扫地及冲茶、润笔等活。学艺生涯尊师重道是必须遵守黄金标准,该情感效应促进学生更好习得知识,而教师更好传授知识。艺徒学艺经历,师傅除要教导学生相应技术外,还要教徒弟做人的道理,这样徒弟以后才能安身立命。很明显,该技艺传授过程也隐藏剥削,但做人做事相结合的教导方法也是存在很大优势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文化精神属于道德精神范畴,该道德精神还为国人内心向往一类做人的金标准,同时还为国人努力争取并亟待实现的理想人格。所以,我国古代工匠同样将该道德精神作为核心内容,进而倡导德艺双馨、以德为先工匠精神,当中蕴藏的教育意义和内容若已经实现该境界,最后道明的也都是该道德精神所致。在这种向善道德精神引导下,某种程度上来讲养成了古代工匠精益求精技术素养,同时足以让后世敬仰叹服的技术文明也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1]汪艳荣.一种精神生命的旅程——中国古典砖石雕刻艺术的美学内涵释读[J].名作欣赏,2016,No.52703:170-171.

[2]张俏梅.论景德镇陶瓷民艺的文化意蕴与精神内涵[J].艺术百家,2012.

上一篇:应用型教学改革措施下一篇:描写腊梅花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