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案

2023-0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创新教案2》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1篇:创新教案2

语文教案创新策略

先进的课程理念,只有在课堂上扎根生长,并开花结果,新课程所预示的教育愿景才能实现。而作为备课的直接产物——教学方案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蓝图,要研究教学的“破”与“立”,无法绕开教案问题。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言:“教案,是从课堂教学实施方案的角度来表现时代教改意志的一种载体。”这样看来,教案改革应与课程改革同行,创新教案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要进行语文课程改革,必然要进行语文教案创新。

一、 教案理念创新

1.角色转变:变“师本设计”为“生本设计”

所谓“师本设计”,是指以“教师的教”为中心,重点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的教学设计。这类教案,其教学资源均来自于教材与教参,设计者很少考虑学生的学情和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整篇教案能看出教师在课堂中清晰的“教”的轨迹,但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上怎样主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强调学生情感与心理的需要,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课堂的学生活动主体,强调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强调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显然,“师本设计”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倡导“生本设计”。所谓“生本设计”,是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的学”为主要思考坐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发展。为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必须自觉转变过去“教师即指示权威”的“师本角色”为“师生平等互助学习”的“生本角色”,并在教案中得以充分体现。

2.多维思考:变“教参套用”为“多元参照”

过去的教师在备课时,总是习惯于把教学参考书作为教材教学唯一的参照资源,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来自于教参。不管教参对教材分析的深与浅,不管教参涉猎的参考内容是否都有价值,提供的学习方法是否符合本版学生的实际学情,当然也不考虑生活中和课堂上生成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设计者关注的是教参规定的既定的教学任务,并把能不能按时完成教参规定的教学任务,视为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标志。在这种思维定势下设计的教案,基本上是教学参考书的变本,也即前文所说的“无我教案”。

教参是教师设计教案的重要参考,但不能作为唯一的参照资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在领悟课标与教参的基础上,做多元的教学资源参考,具体说来,起码要思考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理论思考。主要指新课改理念,如“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综合性学习”,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命成长”等。二是主题思考。一篇高质量的教案设计,需要一个体现一定教育思想的主标题。通过这个主题可以看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程度,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方法或预想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三是学生思考。课堂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所以学生应是处于课堂教学动态中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思考“本班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风格,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对本班学生是否适用。此外,设计教学流程时还应对某些教学环节作必要的学情预设和设计说明,以便营造与学生对话的亲和环境,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资源思考。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思考除教材教参外,还有哪些可供利用的且有价值的资源,如学生课外生活经验、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声像资源等。五是方法思考。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认真思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为适宜,“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等,无论什么样的方法,都要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

3.基本建构:变“一般性设计”为“理念性设计”

所谓“一般性设计”,是指过去由“比较笼统的教学目标”、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过程”、以归纳知识点为主要特征的“板书设计”等内容组成的教学设计。这类教学设计与新课改精神存在较大差距,因为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设计套路,缺乏理论指导、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缺乏创新。这类设计和相应的教学活动,只是教师从事的一般性简单重复劳动,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所谓“理念性设计”是指每一篇教学设计都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发展需要,具有人文性、主体性、生活性、互动性等特点。这类设计和相应的教学活动,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二、 教案形式创新

过分追求形式是传统教案的主要诟病之一。每学期开始,学校发给教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备课笔记本,教师必须按要求将教案写在指定的地方,这种大一统的模式主要是为了方便评价,而其僵化的形式不仅禁锢了教师的创造力,更严重的是使得教案抄袭成风,泡沫教案泛滥,走向了教案设计的反面。这样倒也不是说教案就不要形式,教案总是以一定的形态存在的,既有显性存在,也允许隐性存在,关键是形式要与内容和谐一体,为内容服务。也就是说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取决于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总体原则是“不拘一格,效用至上”。在突破传统教案要求纸质、手写、详案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倡导。

1.显性教案、隐性教案共存,提倡隐性教案

所谓显性教案,是指纸质教案,包括手写和打印,是看得见的存在,是教案存在的主要形式。所谓隐性教案,即所谓的“腹案”,是蕴涵在教师思想与感情深处的“教案”。它融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底蕴、情感态度、教育机智、语言表达于一体,并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之中。显然,较之显性教案,隐性教案更适合动态生成型的充满生命气息的新课堂。问题是能将这些教案要素融会贯通于心中的可能只有那些经验丰富、富于钻研的优秀教师,对于大多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而言,采用显性教案更加合适。

2.详案、简案共存,提倡简案

所谓详案,是指将教案的每一个条目和教学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均进行详细的思考研究并编写出计划,对教学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细节的计划均包括内容、教的活动、学的活动、多媒体使用、教与学的统一方式以及时间分配。所谓简案,一般只需规划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内容,不需将细节设计描述出来。传统教案评价鼓励写详案,越详越好,似乎只有把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准备好了,教学才会走向高效和成功。写详案的背后隐含的课堂理念就是课堂是固定的、静态的、可预设的,上课只要把教案的内容原封不动的照搬下来即可,而这恰是传统课堂最大的弊端。其实,课堂是一种生活,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共享的一段生命历程,其间充满了太多的变数和不确定性。也正因此,有研究者发现,如果教案过于详细,课堂是往往难以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只是教案剧的呆板上演。因此,对于一些已经具备一定的教学素养的老师来说,更提倡写简案,而将更多的部分隐含在头脑中,根据课堂即时情境灵活调整。当然,对那些对教学内容不熟的新老师来说,写详案还是很有必要。

3.纸质、电子共存,提倡电子教案

较长时期以来,教案都是以纸质手写为主,而基于电脑、网络的电子教案,则是近年来大力将信息技术引进到教学领域的产物。这种全新的教案形式一经采用,就彰显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的主要优点是:便于资源的查找和整合,便于修改和保存,提高了设计的效率,更为主要的是将课件引入教学,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可以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电子教案将会得到更广泛的采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纸质教案退出历史舞台,较长时期内它仍然是教案的主要形式;而且怎样合理地设计和使用电子教案,也是一个须进一步探讨的话题。

三、 撰写过程创新

新的课堂呼唤教案撰写过程的创新,即一份有价值的教案不仅仅是在课前完成,而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即课中的随时调整和课后的即时反思,提倡二次备课和“一课多案”,给教案撰写注入活性因子,变“死案”为“活案”,以适应动态生成型的课堂要求。

1.教案——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完成

一般说来,教师总是在上课之前进行备课,并设计编制好教案,然后带着教案走向学生,展开教学,也正因如此,致使许多教师在上课时过分地依赖教案,上课成了教师带领学生完成“教案剧”的过程,这正是传统教案主要诟病之一。实际上,老师即使备课再充分,也不可能预计课堂上出现的千变万化的事件,真实的课堂生活是动态生成的,有太多的不能确定的因素。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设计好的教案只能是一个预计方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即时的课堂样态调整教学流程,包括根据学生的情况重新调整课堂教学目标、选择新的教学方法、生成新的教学内容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随时调整原先预设的教学方案,并生成新的教学方案。

2.教案——下课之后才完成的事

按照传统的观点,教案主要是课前编织,课中使用,而课后则很少过问了。而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强调课后的反思,也就是说一篇完整的教案不只包括课前的预设,还包括课中的调整和课后的反思,并且要求教师以教后记的形式书面记录下来。具体说来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记下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记下教学过程中的亮点,记下教学过程中的败笔,记下教学过程中的智慧火花等。

从教师的专业成长角度看,教案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教案作为教师思想、方法轨迹的记录,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课前备课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因此,提倡教师在课后结合课前预设的教案和真实的课堂情境以及课后的反思,重新备课,并进行二次教案设计,显然,这种植根于真实的课堂并辅以理性分析的教案撰写,对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意义非凡。

3.一课多案的设计是创新教案的有效尝试

教案,从本质上应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的一种创造性理解,一课多案,就是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的理解并设计成具体的教学方案。一课多案的设计,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艺术,养成教师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同时使教学更能适应学生的需要。

中学语文教学中,基本上没有进行过“一课多案”的探索,近年来人们已开始关注到这个方面的研究,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上就开始有《教学设计ABC》这一专栏,其表现形式就是“一课三案”。

“一课多案”的设计,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试点的变化、教学手段的更新与教学角度的创新。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它表现出很大的牵引力,使得教师要关注很多方面的问题,如:教师要深刻的理解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多维地表现新课标对教学设计的新要求,如“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等。教师要感悟诸如活动式、学长式、训练为主式、自学辅导式等有影响的教学试验与教学风格并进行实践与探索。教师要注重对知名教育教学专家教学风格的“前沿研究”,尽可能地吸收其新的美的长处,以丰富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教学设计手法。教师应在不同的教学方案的对比施教中体味最优的设计角度和最好的课堂活动方式,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设计水平。教师要不断更新、调整教学设计的视点,根据时代的进步与形式的发展,努力创新自己的教学设计。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并不要求语文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设计出几种详案,也并不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来进行“一课多案”的设计。我们应当从教学科研的角度,从教学艺术的角度,从提升教学修养角度来进行尝试。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就某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有如下表现形式:设计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详案;设计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简案,乃至多种微型教案;设计出几种教学方案,做到有一篇详案,其他的为简案;设计出几种教学方案,做到有一篇为主要方案,其他的为预备方案;勾勒出多种教学设想,优化其中的一篇,等等。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就某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有如下思考角度:不同教学思路的“一课多案”,不同教材处理的“一课多案”,不同活动方式的“一课多案”,不同教学手段的“一课多案”,不同执行对象的“一课多案”,等等。

四、 教案评价创新

怎样的教案设计才是科学的、优秀的,在新课程背景下至少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科学性: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进行教案设计

所谓新的教学理念,主要就是指“课标”理念。教案设计从指导思想上讲,需要贯彻如下四个方面的重要理念:一要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三要突出全新的教学和学习的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要表现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

概括地说,一份好的教案设计应该体现上述基本理念。具体说来,教案中应渗透着如下十方面的理念:一要讲求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二要注意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三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四要进行“平等对话式”教学,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五要注重学生基本阅读技能的训练,注重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八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熏陶、感染和体验,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九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尝试进行“跨学科教学”;十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只有符合新的教育理念的教案设计,才能回答教学过程中“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才是一份科学合理的立意高远的教案。

2.深刻性:在较深刻的理性思考下进行教案设计

所谓“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就是要进行深思熟虑,设计者对教案设计进行多方位的立体思考,从优质高效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备课。

所谓“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指的是从设计本身表现出来的思考深度。理性思考深刻的课,其课型是创新的,其教学思路是严密而又灵巧的,其教学内容经过有角度的选取、提炼且用得恰到好处,其教学活动经过精心的安排且比较充分地表现出各自的表达作用,其教学细节优美得当且经过认真的琢磨,甚至连教师的课堂言语也经过筛选。

因此可以说,一节阅读课的优劣高下之分,首先决定于设计者有质量的理性思考。比较优秀的课,从教学理念上看,能成功地组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来看,其教学层次科学而又严谨,生动而又自然;从其外在形态来看,表现出一种建筑之美;从其内在结构来看,表现出一种起承转合、层层推进的层次之美;从其活动的细节来看,表现出一种圆润、自然和细腻之美。

概括地说,如果一份教案设计表现出如下方面的特点:课型新颖、思路明晰、层次细腻、手法生动、活动充分、积累丰富,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教案设计表现出了比较鲜明的理性思考的特征。

3.个性化:在改革旧习惯的基础上突出自我个性

前文已充分论述传统语文教案的积弊,所谓改革旧习惯,就是在革除传统积弊的基础上,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养成新的与时俱进的教案设计习惯。在教案设计中以学生实际情况为设计出发点,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进行个性化的教案设计。

总的说来,教案的设计要表现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认识,并以此为关照大力改革传统教案的积弊,并在贯彻新课改理念的过程中对相关要素进行通盘的深刻的理性思考,切忌人云亦云,照搬照抄,在设计的教案中能看出教师对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学、学生和自身教学风格的独到理解,是独一无二的创造性结晶。

(责任编辑关燕云)

作者:彭玉华

第2篇: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前提——教案创新

新课程标准对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质疑和挑战,改革创新是小学语文教学目前面临的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创新,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创新,又要从何处着手呢?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我认为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案备写方法。根据自己近年来在课改一线所得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教案必须体现出如下特点,即灵动性、高效性和开放性,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一、灵动性

就教学内容而言,教案要凸显个性,闪耀独特的思想光辉,对文章的解读不能毫无选择地复制别人的思考和感悟。每位语文教师由于自身的认知、素养、阅历等因素的不同,当他们面对同样的文本时,肯定会产生迥然不同的感悟,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教案要体现出其独特的思想认知。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告诉学生一个完美的答案,而是要在和学生一起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精神和能力。因此,教师从备课之初就先要预设课堂上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生成,并事先做出相应的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很多作品都是非常具有生命力的,它们能给读者提供非常广阔的思考空间,教师在备课时不要让”专家”的理性分析封闭了自己的思路。

二、高效性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认真备课,认真备课的目的就是形成高质量的教案。那么,怎样衡量一篇教案的质量高低呢?最主要的评价标准是看教案是否实用、是否符合实际学情、是否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案的具体表现形式并不是很重要:结构完整、书写整齐规范的书面教案并不一定质量高,备在教材上,旧教案上甚至脑海里的教案也不一定质量低。

备写高质量的教案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解读文本、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但教案的具体表现形式应该灵活多样,更趋实用,要改变其传统形式上的按部就班,逐条书写。其形式可根据教师实际情况、个性专长来确定,不一定所有的教师、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非写具体完整的书面教案不可。尤其是具有多年教学经验对教材相对熟悉的教师,可以不拘一格,不妨使用如下形式的教案。

(一)批注式教案

教师备课时,在教科书的页眉页脚、行间字边,写出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思考,用不同的符号圈点、勾画出讲课时需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的地方。此种教案简洁有效,省时省力,许多教师喜欢使用这种方法。

(二)卡片式教案

将主要问题、重点内容写在精巧的卡片上,粘贴在文本相应的地方,在上课时起到提示作用,并在讲课时随时记录师生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课后及时记录对授课成败的反思,是至为宝贵的教学材料。

(三)提纲式教案

只需要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按提纲形式列出,这种教案体现出了更多的灵活性,可大大减轻教师的负担,将更多的时间用在钻研教材及辅导学生上来。

(四)电子版教案

计算机是现代科学带给教学的最大革新,笔记本电脑携带阅读方便,又可长久保存、随时随地修改、随机补充。

(五)集体备课

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的相互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设计的问题灵活多样、知识面宽广,靠一个人的智慧解决起来比较困难,常言说;”人多力量大。”如果能凝聚集体智慧解决问题,不但能提高备课质量而且更节省时间和精力。学校可以将任同一年级语文课的教师组织起来成立一个集体备课组,先确定一个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主备人。由主备人组织大家集体学习,统一认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后,再根据教材单元知识安排将语文知识点渗透于各单元中。在这个过程中,要做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确定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立了这些后主备人将整个学期的备课任务整理并公布出来,让组内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挑选一个单元作为自己的备课任务,认真准备,这样集中精力备写一个单元的教案,既可减轻教师备课工作量,又可汲取他人精华,发挥个人专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开放性

伟大的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先生十分关心中小学教育,多次指出中小学教育要办“放羊式”,要打破条块分割式的教育格局。钱老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教育理念将对中国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对我们现在讨论的教案创新也具有启发性。语文课堂需要适量的“不确定性”和“反常性”,因此语文教案要充分体现出开放性和灵活性,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灵动性和多元性。教学过程的设计不要过于精细,苛求面面俱到,避免教学实施的封闭化和狭隘化。过于精致严谨的教案,虽然会使教师上课时胸有成竹,但也会严重束缚师生课堂教学中即时即兴的开放性对话,甚至会泯灭师生课堂上思维碰撞所产生的火花。

学生只有在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探究环境中才能较好地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双重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特点、爱好兴趣和发展目标,所以教师理应选择多样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手段。以往的教案备写研制,偏重于用统一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去要求学生,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目标层次上要求各个层次的学生勉为其难地共同达标——这实在是对合理个体差异的忽视,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这是一件残酷的事情。为此,教案的创新已成必然,备课之初不要过于机械地“人格”,对问题的思考允许“异想天开”,鼓励“各圆其说”,这样,才会使教案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才会真正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作者:魏丽花

第3篇:语文新课程:走向教案创新(上)

【摘 要】本文以语文新课程实施为背景,反思指令型课程中语文教案的主要弊端,力主语文教案的内容创新,即就教学内容而言,教案要着力于凸显个性、闪耀独特的思维亮色;就教学过程而言,教案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从而赋予课堂教学以灵活性和多元性品格;就教学对象而言,教案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特别是悦纳以质疑批判为特点的异质思维。同时,倡导教案形式的多样化,短平快的纸质文本与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网页和备课博客并举,最后指出语文教案创新与课堂教学价值转型的深刻关联。

【关键词】语文教案 创新 内容 形式

语文新课程之实施,其实就是对指令型课程之“破”、对创生型课程之“立”,并在这一过程中开辟解放语文教学创造力的新思路。在指令型语文教学中,备课活动是整个语文教学流程中的第一道刻板工序,后面的许多教学环节其实都受备课的预先规定和制约;更准确地说,后面的教学活动都是对备课内容的具体执行和机械展开。因此,作为备课的直接产物——教学方案就是教学活动的固定依据,就是演好课堂戏的必备“脚本”——对此,我们有必要作出清醒的反思。

一、指令型语文教案的弊端

指令型语文课程中,编制教案是一个教师依据“指令”而再制订“指令”的过程。前一个“指令”的发出者是作为教学大纲具体产物的《教学参考》,后一个“指令”的接受者是学生群体。指令型语文教案的基本追求和基本特征是“三定”,即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定量、教学过程定序。这“三定”表面上是追求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但集中统一的学校教学管理所形成的巨大压力,使其走向偏颇,终而有悖于教学的人文主义精神,更有悖于语文教学与天俱生的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指令型语文教案存在下述弊端。

(一)教案目标的既定性

每册语文教科书有自己的目标定位,每个单元亦复如是,然后层层细化、步步分解,落实到每篇课文。这种所谓的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已成为指令型语文教案的第一要义。然后问题也随之产生。第一,教案目标过度倾斜于认知性一端。或许文字表述上也有诸如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之类,但事实上只有此知识点和彼知识点才是硬性的,能够关注到语文技能及其训练已是难能可贵了。实际教学中,将语文知识及技能作为目的本身而不是学生发展手段的倾向,愈演愈烈。故语文教学中的高分低能、言语能力发展迟滞、人格发育畸形实属正常。第二,教案目标过度倾斜于课文。名为心中有书、目中有人,其实不然。课文是教案的主宰,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则是教案的被动受体,是承纳课文的器皿。教师根深蒂固的潜意识是:根据课文施教,而不是根据学生选文。教师在编写教案中会推敲课文(美其名曰“钻研教材”),却忽视研究学生。时至新课程推开之今日,还有人时常振振有词地发出这种似是而非的怪论:“阅读教学应以文本为中心。”第三,教案目标的静态性。由于目标预制是在教学周期之前、教学情景之外,没有充分预计课堂特定时空中学生这个重要的变量,特别是忽视师生之间、生本之间、生生之间这多边互动中可能生成的新目标,导致教案目标带着悬浮飘忽的性质,游离于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的生命体验,不是为学习主体所“建构”,而是由外部所灌输,得来轻松,忘却亦快。

(二)教案内容的共性化

指令型语文教案的结构框架庞杂,容量全而大,从正音正字到作者生平,从难点和重点到思考和练习,一应俱全,篇幅可观(常常超过课文篇幅本身)。然而,“全”则全矣,“特”则差矣。换言之,语文教师缺乏具有穿透力的自觉意识去大胆地“肢解”课程内容,重新构建一个属于自己、个性鲜明、风格独具的教学世界;缺乏一种庖丁解牛般的“肢解”意识和“肢解”本领,以实现课程内容的二度转换,即从作者文本转换为教师的教学文本(二度转换之有无是区分教师创造性之高低强弱之基本标准)。大量指令型教案的内容,或是复制作者文本的已有内容(这导致教学内容的平面化),或是克隆“他者”对作者文本的解读(这导致教学内容的共性化)。笔者奉送其雅号为“无我教案”,不为过也。众所周知,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是才情独具的言语作品,相当比例是有口皆碑、生命力横穿岁月的经典作品,其中从言语内容到言语形式均有不俗的风韵,亟须底气深厚、才情横溢的语文教师,在个性化解读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教学,否则,难免经典言语作品被“无魂”的个性化教案“整合”得惨不忍睹、甚至个性丧失殆尽。如是,将迫使学生在狭隘、单一和平面化的思维空间中作谨小慎微的“精神匍匐”。

(三)教案编制的机械化

指令型语文教案对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对每个环节的起承转合往往作精确的预设,甚至对每个环节的耗时量也作细密的安排。仿佛教学的全程是一个可以完全量化的机械序列,不定序则是教案之过也。这完全忽视了欲待交往的学习主体,忽视了他们在课堂这个特定教学情境中的知识体验、智慧生成、灵思交融,忽视了这些青春生命参差错落、摇曳生姿的“学习生态”。当学生即时生发的奇思妙想与教案预设答案不尽吻合时,轻则受冷遇,重则受训斥。其结果必然是学习主体最富于创造性价值的灵性思维之泯灭——所谓“课堂英雄皆入吾彀中”是也。指令型教案对教学过程的这种线性和机械的预控,不但束缚了学生活泼生动的学习进程,而且教师自身也必然会遭致“作茧自缚”的后果。为此,叶澜教授在分析指令型教案对教学过程的负面作用时,不无悲哀地指出:“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课堂成了‘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都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①这必须在深切反思的基础上予以改变。

另外,还有“泡沫”教案。这更是一种有笔无心、纯粹堆砌教学材料的“码文字”,意在应付时时处处需要量化的校方对教学的刚性评估,以博得课堂教学有计划、讲规范之类的教学声誉,掩盖实际教学中那种了无底蕴、苍白贫乏的随意性和私人化。

总之,简单以国家教育意志为本位的指令型教案,就本质而言,并不是教师在个性化解读课程内容(教材)基础上的独创性智慧的结晶,相反已在“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思维的善意目的下走向了反面,即异化为师生心智活动的桎梏。需要指出的是,生成指令型教案的一个直接原因是《教学参考》的权威作用。教师备课,其实就是抄写《教学参考》,从《教学参考》上将权威的“他者”对文本之解析滴水不漏地复制到教案中,复制到课堂中,复制到学生心灵中。《教学参考》本是教学辅助资料,对教师研制教案充其量只起“参考”作用,但是指令型课程中,《教学参考》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组织下,由专家学者“闭门制造”,具有准法定地位,少有教师敢于小觑。今天,在解构指令型课程、实施创生型课程之际,我们倡导教师突破《教学参考》、超越《教学参考》,最终诀别这根“精神拐杖”,变指令型教案为自主创新型教案。

二、语文教案创新的基本内涵

教案,是一线教师整个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术前准备”。在语文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备课观念的蜕旧更新,从内容到形式教案自然需要实施一场务实的革命——此谓“教案创新”之真义所在。

(一)语文教案创新的内容要素

教案创新,重在思想创新。从“人的回归”到“回归于人”,即教案中有“我,”有“我之思想”,最后服务于学生之学程,服务于学生思维能力、言语能力和情感道德之发展。

第一,就教学内容而言,教案要着力于凸显个性、闪耀独特的思维亮色。正如任何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不可全盘照搬的那样,对文本的解读同样是不可毫无选择地予以复制的。每位语文教师由于自身的生活阅历、文化背景、审美积淀等诸多不同,当他邂逅同样才情独具的文本时,必然产生独特的、甚至是与他人迥然相异的心灵反应,由此而形成整个教案编写的特殊逻辑起点。尤其是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给所有读者提供的是开放而多元的文本结构,完全没有必要以一种外加的理性分析来封闭或自我封闭教师的思维路向、以致变相剥夺备课者灵魂深处汩汩然涌出的心解。通过《项链》,难道只能“认识资产阶级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思想对人的侵蚀毒害”吗?围绕项链而呈现的玛蒂尔德个人命运在乐与悲的峰谷之间被轻易抛掷,怎不让读者生发万种感慨?感慨之余,又怎不使读者深深思考且寻觅主宰个人命运的那一只神秘的超验之手?通过《我的叔叔于勒》,难道只能“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吗?围绕着想象中于勒的经济发迹与其现实中穷困落魄而导致的亲戚态度的巨大变化,难道不能使读者进一步透视到超越社会制度的人性深处趋吉避凶的弱点吗?难道不能使读者由此而反观和省思自身的复杂人性吗?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尊重自己的心灵体验、敢于作出经过深思熟虑的审美判断,并把自己的思考以自己的方式纳入教案之中。此外,再融入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从而使课本中的原始文本转换成个性化的教学文本,这样,即使有一百位教师同写一篇教案,也不会产生完全雷同之感;即使有一百位教师同上一篇课文,依然不失鲜活之美。

第二,就教学过程而言,教案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从而赋予课堂教学以灵活性和多元性品格。换言之,教案要放弃过于强烈的预期性和预设性,以避免教学实施的封闭化和狭隘化。正如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的高见:“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②鉴于教学的最高目的并不是把某种完美的结论给予学生,恰恰相反,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现意识”,锻炼其质疑、批判、求索的突破精神,发展其勇于解构并善于建树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师从备课之始就要自觉“预计”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而必然出现的“非预计性”知识与智慧的生成,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美国著名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家威廉·多尔认为,课程展开过程中需要有“适量”的“不确定性”、 “模糊性”、“无效性”、 “反常性”、 “失平衡性”等,③这在语文这样的人文学科课程的实施中体现得尤为显著。因此,对目前正在尝试的更具有先锋意义的所谓“非指示性”、“非预设性”课例、④甚至是“无教案过程教学”⑤等等,我们深表欣赏。过于“精致”和“严谨”的教案,自然会强化教师的“导演意识”,茧缚师生课堂教学中即时即兴的开放性对话,甚至泯灭以师生共享为特征的灵性和智性思维的闪现。“非指示性”、“非预设性”和“无教案过程教学”,均视“过程”重于“结论”,从而让学生在“框架松散”的探究中获得情意要素与智力因素同步生长的“全人发展”。

第三,就教学对象而言,教案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特别是悦纳以质疑批判为特点的异质思维。这其实是教学过程走向开放化和生成化而必然演绎出来的逻辑子题。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启发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潜在人才,教师理当选择多样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手段。以往指令型课程下的备课和教案编制,偏重于用一统化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去“整合学生”,预定答案标准化,布置作业也是人均若干、定性定量、整齐划一,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目标层次上要求学生勉为其难地趋赴同等的“达成度”——这实在是对个体间合理落差的偏废。留出时间的空白、留出思维的自由,这倒应该是教案研制中的“不设”之“设”。《全日制义务制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指出:“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加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为此,教案要放弃对问题固定的、唯一的预制答案,特别是在非认知性问题的探讨中,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而言,暂时没有觅得答案要比简单接受标准答案,显然更有价值。教案矫枉已成必然,备课之始即要有弹性化的区间达成度,不必过于机械地“入格”;对于问题的讨论,允许“针锋相对”,善待“天马行空”,保护“桀骜不驯”,鼓励“各领风骚”。如是,教案将超越“导学细则”而升华为促学、游学的指南——这无疑是许多一线教师所热切期盼的“教案革命”之真义。(待续)

注释:

①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②瞿葆奎主编,徐勋、施良方选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第778页.

③单丁.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第374页.

④潘涌.“非指示性”教案述评[J].教育科学论坛,2007(9).

⑤王建梅、焦桐.一堂“没有备课”的课[J].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4).

(潘涌: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省高师语文教学法研究会理事长,浙江金华,321004)

作者:潘 涌

第4篇:2015-2016学年高二政治备课教案第2单元+第5课+第2框《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doc

高中政治 第2单元 第5课 第2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新

人教版必修3 【本框教材分析】

一、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 文化创新过程中要认识、处理好的两对基本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能力目标

◆ 分析判断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分析判断文化现象中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高雅与庸俗等的能力。

◆ 实践探究能力: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 思辨创新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提出富有创意的方案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设计理念

(1)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2)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观察文化现象、体验矛盾冲突、引发辩证思考、合作探究解决、生成构建知识、启发正确观念、反思践行提升,体现新的学习观、知识观。

(3)教学过程中大胆突破教材局限,重新生成和整合知识结构,从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深化对文化正确方向的理解。

(4)教学过程中以典型的文化现象——“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品评、设计、展示等活动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和体现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特点。

(5)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 教法学法

(1)教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等

(2)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关注世界文化发展。

(2)积极参加文化学习、创作活动,具有积极学习借鉴各民族文化优点,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发展创新的态度。

(3)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对文化生活中的“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二、教学重点

1. 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处理好的两对关系。

2. 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的正确方向。

三、教学难点

1. 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四、教学建议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便是本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 难点讲解

1.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

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着眼于文化的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前提,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所以文化创新还必须“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特别提示:注意区分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与基本途径。前者是指社会实践;后者则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

◆ 重点讲解

2.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二者之间是否矛盾? 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因为: (1)文化创新不能离开传统而空谈文化创新,否则文化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文化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文化传统的选择性继承。任何文化,都不可能也不允许摒弃民族的优秀传统而从头开始。一旦离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改造,进行文化创新,发展民族的先进文化就会失去根基。

(2)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要求文化创新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继承不是简单地累积和复制,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发展是最好的继承。文化必须体现时代精神,文化创新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这样的文化才有生命力。

◆ 一般讲解

3.为什么说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1)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2)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3)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

(4)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以我为主”,就是在对世界文化精华的汲取中,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为我所用”,就是辩证取舍、择善而从,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造、整合和创新。应高度警惕文化殖民主义,防止西方国家以文化为手段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输入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 重点讲解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要正确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守旧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虚无主义”则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2)要正确把握好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倾向。

“民族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封闭主义”则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这些都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错误倾向,必须予以克服,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

特别提示:教材在分析如何正确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时,是将两种错误倾向“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放在一起分析的。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情景导入

年画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埠被称为中国木版年画三大产地,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三大产地的年画却日渐衰微、濒临消亡。而进入21世纪,杨柳青、桃花坞已接近“名存实亡”形不成批量生产,但杨家埠年画却奇迹般地从衰亡中活了下来。现在一年生产年画2000多万张,销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什么力量让杨家埠年画起死回生呢?

答案就是杨家埠人不但继承了年画这一宝贵传统文化资源,而且通过和旅游业这一新兴

产业相结合,使年画融入了当地旅游业中,并投巨资改变了整体环境,使杨家埠年画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漂洋过海闯入了国际市场。

教师设问:

(1)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学生活动:预习、讨论、交流。

提示:(1)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动力,在文化发展中,只有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才能不断丰富发展文化,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导入二:探究导入

《快乐驿站》和《轻松十分》是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推出的两档动漫节目,就是通过动漫形式重新演绎脍炙人口的经典相声、小品,保留原作品的原声对白,人物和场景则以动漫形式体现。通过开拓艺术表现的空间,用动漫艺术来包装经典相声和小品,不仅有利于动漫创作的本土化、民族化;而且对青少年来说,通过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从而亲近民族艺术,弘扬民族文化。

教师设问:

《快乐驿站》和《轻松十分》都是在保留经典作品的前提下用时尚、先锋的动漫手法,演绎中国经典幽默,这里面体现了文化继承和创新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预习、讨论、交流。

归纳提示: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创新要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第5篇:2012年《新课标创新设计》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及教案1-4-2-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老人与树 刘国芳

有时候看一棵树,觉得,那树像一个人。 有一棵柿子树,就像一个人。 柿子树像一个老人。

柿子树的皮肤是黑褐色的,枝丫是弯曲的,柿子树给人的感觉是粗粝而斑驳的,像一个老人皱皱巴巴的脸;或者,一个老人皱皱巴巴的脸像斑斑驳驳的柿子树。柿子树在旷野里一站,就站出一树的沧桑。这也像一个老人,老人历尽岁月的磨难,脸上写满了沧桑。 有一个老人,就觉得柿子树是一个人。

老人住在柿子树不远的地方,老人出门,总要打柿子树跟前走过。老人真的把柿子树当一个人了,见了柿子树,老人总说:“你也老了。”

老人不仅跟柿子树说这句话,柿子树结果的时候,老人说:“你还能结果呀。”柿子熟了的时候,老人说:“柿子熟了。”柿子落了的时候,老人说:“你身上没有柿子了。”柿子树听了老人的话,一般不做声,但柿子树会把枝叶摇响,那是柿子树的笑声。 有时候,柿子树也觉得自己像个人。

有一个女人,牵着一个孩子打树下走过,那是柿子熟透了的时候,孩子见了满树的柿子,就跟女人说:“妈妈,摘柿子给我吃。” 女人说:“别人的柿子树,怎么能摘?”

柿子树听懂了他们的话,摇摇身子,把两个熟透了的柿子摇落在地。孩子见了,欢天喜地地捡起来吃,还说:“妈妈,这柿子真甜。” 柿子树也听懂了这话,它又摇了摇枝叶,仍笑。

有几个孩子,在柿子熟了的时候爬上树去摘柿子。一个孩子,一直往高处爬,但后来孩子一脚踩空,从树上往下跌。柿子树没有袖手旁观,他伸出枝丫托住了孩子。孩子没有掉下去,就说:“幸亏这根枝丫。”

柿子树在心里说:“是我用手托住了你。”

有调皮的孩子,总拉着或扯着柿子树的枝丫,要把柿子树的枝丫折断,但这些孩子往往折不断。孩子折不断,就说:“怎么折不断呀?” 柿子树在心里说:“我怎么会让你把我的手折断呢?”

那个老人,还要打柿子树跟前走过。一天老人要出远门,老人走到柿子树下时,站了下来,跟柿子树说:“还是你好,可以站在这里不动,我老了,走不动了,真想像你这样站着不动。” 柿子树在心里跟老人说:“我其实想走,不但想走,还想飞哩,不然,我为什么要一个劲地往上长!但我飞不起来,我的根拉着我。”

老人好像听到了柿子树的声音,老人说:“不走更好,不像我们,走来走去还不是为了生计,我们人类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名驱,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你不同,你一直站在这里,任何事情都诱惑不了你,我们人类要能像你这样淡泊就好了。” 老人说着,走了。

但老人回来后,却发现柿子树被人砍了。老人失声大叫起来,老人说:“谁砍了你呢,他们为什么要砍了你?”

柿子树在心里说:“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砍我。”

柿子树又说:“我真不想让人砍呀,我还能结果,结很多很多的果。” 柿子树还说:“可惜我不能走,要是我能走,他们就砍不到我了。” 说着,柿子树流泪了。

老人看见柿子树被砍的地方流出了树汁,老人知道那是柿子树在流泪。老人眨眨眼,也流泪了。

(选自《中国学生美文品读》,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老人觉得柿子树斑斑驳驳的皮像老人皱皱巴巴的脸,因此,老人就觉得柿子树像人。 B.老人喜欢与柿子树对话,他也为柿子树能听懂他的话而高兴,老人与柿子树就好像两个相依为命的老人,相互了解,相互帮助。

C.在老人要出远门的那天,他站在柿子树下,想到自己一生奔波劳累,想到柿子树可以一生站着不为名利所动,不禁羡慕起柿子树来。

D.柿子树最后被人砍了,与他相依的树竟然这样终了一生,老人很伤心,他也恨自己不能好好保护柿子树,心里很难过。

E.孩子要求妈妈摘柿子给他吃时,柿子树摇落柿子;孩子爬树发生意外时,柿子树伸出枝丫托住孩子:这样写都是为了表现柿子树的善良和对孩子的爱。

解析 A.主要原因是老人与柿子树心灵的相通,而不是外形上的相似;B.“相依为命”于文无据;D.文中没说到老人想要保护柿子树,他只是为树的遭遇难过。 答案 CE 2.小说开始时多次强调“树像一个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答题时必须明确题目考查的是文章的哪一部分,然后根据不同位置在文章中的作用,结合本文的具体内容作答。作答时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对文章的结构的作用,二是对文章的内容的作用。 答案 照应文章题目,点明小说写的是树与人的故事,运用拟人、象征的手法,引出下文写树像一个人,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也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3.柿子树在小说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意义,虽然题目问的是柿子树的象征意义,但是本题实际上还是考查对柿子树这一形象的把握能力,答题时,还是需要从柿子树的形象入手,同时,要结合小说的主题进行思考。

答案 小说中,柿子树有两重象征意义,一是象征善良的人,二是象征容易遭到人们破坏的美好的事物。

4.作者借老人之口说“天下熙熙,皆为名驱,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实际上是在点题。这是否有违“含蓄是小小说创作的基本法则”?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探究性题目,首先要明确探究的是什么,本题要探究的就是小说的主题的表现手法,实质是探究小说的含蓄美,作答时可以从含蓄美的好处出发来归纳,反之亦然。

答案 有违这一法则。这一议论与整篇小说的含蓄之美有点不和谐。如果删去,让读者自己去感悟作品的主旨,艺术效果会更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大 师 聂鑫森

上午九点钟,年届八旬的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用紫砂壶啜着茶,目光落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

门铃小心翼翼地响了。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 怎么没人去开门?小保姆呢?老妻呢?

黄云山有些生气。正要大声呼喊,猛然想起小保姆上街买菜去了,老妻替他上医院拿药去了,家里就只他一个人。他本来不想理睬,但一想,倘若来的是一位老朋友岂不失礼? 他重重地放下紫砂壶,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打开了。

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幅折叠着的没有装裱的画。 黄云山问:“你找谁?”

来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樵先生吧?” 黄云山很意外,来人居然知道他的字,便点了点头。 “笔樵先生,我叫秋小峦,从外省一个偏远小县来到北京,只为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父亲他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也在业余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对您极为倾服。不久前因病辞世时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樵先生法眼一鉴,看此生努力是否白费,回来后在坟前转告我,我也就可以闭目于九泉之下了。’” 秋小峦说得很快,怕耽误了黄老先生的时间。

黄云山有些犹豫,像这样上门求教求画求鉴定的人太多了。他年事已高,实在是没有精力应付了。

“笔樵先生,十九年前,也就是1978年,我父亲行将退休,县教育局组织老教师进京参观。他多方打听到您的地址并找到这里来拜访,恰好您外出讲学,便留下一封信交给了尊夫人。” 黄云山“哦”了一声,似乎有点印象,又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他用一只手习惯性地扶住门框,依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

“我不进您的家,只想耽误先生几分钟,请您看一看这幅画,我也就可以向死去的父亲作个交代了。”

秋小峦的眼圈红了,眼角有泪光闪烁。

“好吧。”黄云山为秋小峦的孝心所感动,脸上有了笑意。

他接过那张折叠好的画,缓缓地打开,是一幅用积墨法画出的《楚山春寒图》,苍苍茫茫,云烟满纸,繁密处不能多添一笔,却能做到不板、不结、不死;在最浓墨处也能分辨出草、树、石的层次,称得上是大气磅礴。

黄云山激动起来,大声说:“恕老朽怠慢,请进!” 他们一起走进了画室。

黄云山问:“除了此画,还有吗?”

“旅行袋里还带了二十余幅,其他的都在家里。”

“待我净了手、焚香,我要好好看看你父亲的大手笔。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 黄云山净了手,又擦拭干净,忙给秋小峦沏上一杯茶,再寻出一个铜香炉,插上一根点着的檀香。

顷刻间满室芬芳。

黄云山足足看了两个小时,然后长叹一声,说:“能得积墨法妙处的有明末清初的龚贤,现代画家中,就要数黄宾虹和你父亲了,可惜这两位也都先后过世,悲哉!悲哉!从你父亲的用纸上,可看出他生前生活的窘困,而从画面上又看出他的豁达乐观和淡泊名利,我辈惭愧!”

黄云山说:“你一定要进京来为你父亲办一个遗作展,他是一个可以进入美术史的人物,是真正的大师。我给你写几封引荐信,让我的老友们开开眼,别高居北京,以为天下无人。费用、场地、新闻发布会,我们来安排,不用你操心。”然后,他站起来,向秋小峦鞠了一躬,说:“一是谢谢你的孝心,为了尊父的嘱托,不远千里而来;二是请你原谅我的失礼,差点与一位大师的作品失之交臂。” 秋小峦忍不住大声恸哭起来。

两个月后,“秋溪谷先生遗作展”在北京美术馆顺利举行,观者好评如潮。

在众多记者和名流参加的学术讨论会上,黄云山真诚地对秋小峦说:“我愿以我平生的一幅得意之作,交换你父亲的任何一幅小品,以便时时展读,与他倾心交谈!” 掌声如雷鸣般响起来。 (选自《小说选刊》) 5.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以“大师”为线索,写了一个已故民间绘画大师被发现,其遗作被推出的过程。 B.小说开头写门铃小心翼翼地响起,表现秋小峦拜见黄云山时谨慎礼貌的心理。 C.“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的意思是说,黄云山先生认为,我们国内有一个像颜回一样闻名的大师秋溪谷,他竟然不知道,感到很羞耻。

D.小说写黄云山观画时净手焚香的细节,表达他对画作的珍视和对绘画作者的敬重之情。 E.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解析 A项小说是以黄云山对“陌生汉子”的感情变化为线索;C项“像颜回一样闻名”错,原意是说国内有这样一个像颜回一样默默住在僻壤民间的真正大师。 答案 AC 6.结合上下文,请你简要说说“满室芬芳”的意思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满室芬芳”表面意思是满屋子飘满浓郁的芬香之味;深层意思是满屋都飘散着秋溪谷先生绘画的墨香。其作用是承上启下,即内容上由接受鉴定画作转到欣赏推崇画作,情节上由故事发展转向故事高潮,感情上由对画作的接纳转到珍爱,由对画家的“相识”发展到敬重。(意思对即可) 7.请简要分析黄云山先生给秋小峦鞠躬后秋小峦恸哭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因有三:一是被黄先生的真诚所感动;二是想到“父亲”的遗作终于能被绘画大师所认可并向外推介而高兴;三是为“父亲”过早去世,看不到他的画作在北京美术馆展出而遗憾。(能写出两点即可) 8.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意图,你认为我们应从主人公黄云山先生身上学些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意图:①歌颂主人公黄云山倾力向世人推举已故民间绘画大师及其艺术珍品的高风亮节。②对一些凭借环境优势而自傲自大、孤陋寡闻的艺术家进行善意的批评。③歌颂在秋小峦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尽孝传统美德。④呼吁艺术家眼睛向下,向民间学习,发现并珍爱民间艺术家及其艺术珍品。(能答出三点即可) 学习:①助人为乐的精神。②虚怀若谷,眼睛向下的艺术品格。③不惜降低自己身价推介民间艺术家,珍藏民间艺术珍品的精神。④敢于批评绘画界不正之风的正直品格。(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第6篇: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2课 2.1《创新改变生活》教案

九年级上册1单2.1——创新改变生活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创新的好感,热爱创新,自觉投身到创新实践之中 知识与能力:全面认识创新的重要性;理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从身边的事例入手,发现问题,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重难点】

重点: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学习内容】

一、自主学习

(一)温故知新:

1.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2.为了共享发展成果,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二)设问导读 第一目 感受创新

阅读P15-P16的正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你对创新的感受?

2、师生共同总结为什么要创新?(创新的作用?) 第二目 创新引擎

阅读P17-P19的正文,回答下列问题: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2.新时代如何发扬改革创新精神?

二、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第17页“探究与分享”。

思考:你如何理解“创新作为中华文明深厚的内蕴„„将成为推动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 2.2018年1月9日,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科技部部长万钢强调,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2017年,全社会R&D支出预计达到1.76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70.9%;全社会R&D支出占GDP比重为2.15%,超过欧盟15国2.1%的平均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52.2%升至57.5%,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第20位升至第17位。

1 思考:我国为什么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3.阅读教材第18-19页“探究与分享”。

思考:深圳是一座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兴的城市。从深圳的发展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学习小结】

【达标检测】

1.2017年5月18日,我国在南海试采高潜力能源“可燃冰”获得成功,实现了在能源勘查开发领域由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这增强了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改变着国家力量对比。“可燃冰”试采成功( ) ①表明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居世界领先水平 ②表明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 ③表明我国教育水平已领先于世界 ④说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2.《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创新要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氛围、一种势能,推动着我们进步,推动着社会发展。这启发我们( ) ①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

②伟大的事业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③人人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 ④我国已成为世界创新强国,成为世界创新高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近年来,“创客”“互联网+”“创新2.0”等新概念,在国内各种媒体和领导人的讲话中,成了高频词汇。这表明( ) ①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唯创新者进 ②生活的每一领域,生命的每一步都呼唤着创新 ③传统行业已经不需要存在了 ④创新是时代的召唤

2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4.2017年12月5日,以“创新引领未来,创业改变生活”为主题的第二届西藏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正式启动。创新引领未来,以下关于创新的观点正确的有( ) ①创新就是指从无到有的创造发明 ②创新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③创新已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 ④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有人说:“培养创新人才就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这话没有大错,但很不全面、很不准确。这是因为( ) ①创新不仅仅局限于科技领域,还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②创新只是灵光乍现的顿悟,不需要特意培养 ③科技创新是创新的重点,但不是创新的全部 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门类都需要创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2017年4月24日,第18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前夕,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纲要(2016—2020年)》。这是最高人民法院首次针对专门审判领域制定发布保护纲要,为国际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提供更多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这要求我们对于知识产权( ) ①要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②积极制裁和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③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④积极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7.当前,我国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我国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因为( ) ①每个人都是创业者 ②每个人都是创新者 ③时代需要创新精神

④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 8.如今,人工智能不仅会下象棋、围棋,还在分发邮件、工业制造中大显身手,甚至参加了2017年的全国高考„„人类的很多工作正在被人工智能机器人代替。未来,人工智能会抢走人类的工作吗?很多事情由人工智能来做以后,人类还能做什么呢?

(1)“人类的很多工作正在被人工智能机器人代替”说明了什么? (2)我国为促进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应该实施什么战略? (3)请你谈谈我国应该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答案:

1——7.BACDC DA 8.(1)创新改变生活;创新是推动人类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必须加快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等等。

第7篇:创新作文2

感恩白衣天使

张康妮

那年,妹妹因为受伤住进了医院,自住进来的那一天起,妹妹就一直昏迷不醒,嘴里不停地喊着:“妈妈,妈妈,我要妈妈。”

在我的记忆中,妈妈的面影很模糊,从小我与妹妹就和爸爸一起生活。听着妹妹喃喃地呼喊,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爸爸却手足无措地呆坐床前,我知道他的心里也在滴血。

医生该用的药都用了,而妹妹仍处于昏迷状态,嘴里发出的唯一的喃喃声就是“妈妈,妈妈,我要妈妈。”听着妹妹的呼喊,一向坚强的父亲再也忍不住了,哭着跪在了医生和护士的面前,请求他们救救自己的女儿。医生只是摇头,说要看妹妹求生的毅力,要看她的造化。“孩子的妈妈呢,你应该叫她来,孩子这时需要妈妈呀。”一旁的一位护士阿姨关切地问道。她,一身白衣白褂,天使般地脸上尽显焦急。爸爸低下头小声说:“我和她妈妈离婚已经几年了。”护士阿姨默默地坐下来,轻轻地握住妹妹凉凉的手,柔声地说:“女儿乖,妈妈在,妈妈在。”爸爸抬起头,泪流满面地说:“谢谢你,太谢谢你了。”

这以后的日子,那位护士阿姨一有空就守在妹妹床前,跟她说话,给她讲故事,唱歌„„许是有了白衣天使阿姨的守护,许是阿姨的行为感动了上苍,昏迷了两个多星期的妹

妹竟奇迹般地醒过来了。爸爸笑了,我笑了,那位护士阿姨也笑了,她笑得那样甜,那样灿烂,多日来的疲惫顷刻间在她那美丽的脸上消失了,只剩下那舒心的笑。

如今,那位护士阿姨的面容我已有些记忆不清,但她那颗善良﹑伟大的心却永远令我感动﹑铭记。

广东省东莞市万江区智新小学605班

指导老师:李逢慧

第8篇:创新作文2

作文指导,师应先行

《纪念贺威圣》征文

作文教学已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也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作文难,学生总是谈“文”色变;作文教学更难,老师们的公开课总是自觉跳过习作教学。原因何在?字词、阅读教学老师们已熟门熟路,孩子们理解不了,老师可以深入浅出地解释;孩子们掌握不了,老师手中有大一堆的策略与方法,可就是这个作文,最重要却也是老师们提升专业素质花时花力最少的弱项。

每到清明时节,老师们都会布置孩子们写“缅怀革命先烈”的文章。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与孩子们的生活相去甚远,他们从电视、长辈的口中也只有残缺的认识,所知甚少。我们抱怨孩子的文章“假、大、空”,却很少自己提笔写一写。不一样的文体、不一样的写作顺序,你自己能写出几篇相同话题的作文,也就意味着你能给孩子几种思路的指导。

一、静态素描,走近那年那人

1. 个人经历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所经历的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心性,也会在他的容貌上留下痕迹,正所谓相由心生。贺威圣,贤庠镇海墩人,1902年出生。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象山党组织的主要创建人。牺牲时25岁,是我党在浙江最早献身于革命的领导人。革命烈士早期的成长环境对他们今后走上革命道路有着密切的关系。贺威圣从小家境富裕,但他却又一颗正直善良的心,小小年纪就劝母亲拿出家里的东西救济穷人。这为他日后立志洗刷国耻、振兴中华,奋不顾身投身于

革命事业打下了思想基础。

2. 肖像速写

革命烈士身上所具有的坚贞不屈、大龄凛然的崇高品质和那非常人能比的毅力,形成了战士与众不同的气质。但在描写烈士外貌时,不能面面俱到,要选取特别之处,以形传神,以此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行文中,要对人物进行细腻的刻画,特别是能体现人物精神之处,让读者的头脑中能浮现出所写人物的照片。

例:照片上的贺同志浓眉宽额,十足的英气透着满腔的抱负。

二、动态想象,体验此刻此情

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与孩子们的生活相去甚远,他们从电视、长辈的口中也只有残缺的认识,所知甚少。我们要仔细观察,通过对特定人物特定画面神态和动作的观察,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1.神态刻画

神态是人的一种行为,是指人的面部各部分的动作和变化。神态和人们思想感情的联系是极为密切的,人们的内心活动常常从面部表情中就能够显示出来。首先,观察要仔细。任何细微的面部表情都代表着此刻人物的心理活动。再者,神态刻画与动作描写紧密相连,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

例:他站在队伍的最前面,手中拿着一个大喇叭,眉头紧锁,神情庄重,正声情并茂地进行着演说。这是一件多么光荣而神圣的事!这来自久远的回忆立马在我脑海鲜活起来,变成了一抹抹鲜艳的红。

2.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即行动描写,我们常说言行合一,“行”是受思想支配的。如果不仔细观察,正确表达,不仅不能给读者以真实的身临其境之感,还会闹出笑话。我们可以“分解”动作,让孩子的文章言之有物,有画面的立体感。比如:贺威圣在游行,呼唤民众闹革命。我们就可以分解成一系列的动作,好像拍电影一样。行文中,也要避免动词的重复使用,不然就不能在目的上、程度上加以区别。 例:你瞧,贺威圣带着他的学友们正游行示威呢!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有序地走在街头。几位学友不时地离开队伍,走进人群,分发着传单。游行的队伍一直在壮大,他们个个神情严肃,一手举着红色的小面旗帜,一手拳头紧握,振臂高呼。队伍的前面,两个年轻人手拉横幅,上面写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好好读书,振兴中华!”的字样。贺威圣,那个有志青年,被一大群的学友簇拥着。

三、合理表达,再现红色经典

1.人物特写法

特写是电影艺术的一种表现方法,是用极近的距离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使其特别放大。运用在写作中就是对人物进行细致的描写。人物特写要注意画面选取要典型,也就是说要选取最典型的事例,以及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典型镜头。找到真实的细节加以放大,没有细节,就是没有特写,就没有优秀的艺术作品。

2.画面组合法 就是选择有代表性的不同画面按一定的顺序组合成一篇文章。小时候的贺威圣家富却善良。入党后的他血气方刚,组织了乐群学会,创建了象山的第一个党支部;协助宁波党、团组织领导全市人民开展反帝爱国运动;“五卅”惨案发生的当晚,他想办法即联合各团体、学校及社会各界

人士,尽快成立外交后援会,以实际行动支援上海人民的斗争;活跃在一线革命阵地,游行示威、印发传单、张贴标语、街头演说。25岁牺牲时的场面悲壮、威武不屈。可以选择贺威圣一生最具代表性的三个阶段:小时候、青年、就义,也可截取他革命最活跃的青年时期的三个事例展开详尽的描写,讴歌贺威圣虽短却壮烈传奇的一生。

3.触景生情法

4.参观介绍法

托物言志法

对话法、独白法

独白法是通常人们在激动、兴奋、得意、悲伤等心理状态下,虽然面前没有听话对象,有时也会说出话来。这些自言自语的话,有些是询问自己,有些是发议论等。

第9篇:开拓创新深化内涵2

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

协调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健康发展

(蓝色建议取消,红色建议增加)

雨山区自2005年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以来,以求实和创新为工作主线,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涵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探索公共卫生深入社区的可行有效实现途径,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与完善列入全区卫生工作重要内容。以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简称“基层医改”)为契机,逐步建立健全高效运行、低耗、富有活力的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带动和加快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马鞍山市是一座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地处皖东南,丘陵地貌,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354平方公里。雨山区属马鞍山市区,面积17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7万。全区辖1乡2镇,4个街道办事处,26个社区居委会,28个村。截止目前,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5个, 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个(???),全部由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站18个,分别由医疗机构、企业、社会力量举办。

二、落实推进基层医改,为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建立了回归公益性的管理体制。一是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定位明确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以取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利行为。医改前,我区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企业医疗机构举办,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无法得以体现,2010年,区政府针对此现状,按照省基层医改方案每个乡镇设置1所卫生院和每个街道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要求,投入500多万元,通过合并、转制、新建等途径,积 1

极整合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了4个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乡镇卫生院和19个一体化管理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公益性基层医疗机构覆盖每个乡镇和街道的目标。构建结构合理、层级明确、布点均匀、区域负责、全方位覆盖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二是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为群众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三是区财政今年新增1500万卫生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财政投入,用于保障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保障其正常运转。

2、建立了定编定岗不定人的人事制度。一是核定编制。此次改革根据省编办、省财政厅、省卫生厅等部门联合下发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标准,以区为主进行统筹核编,医改前后我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增加人员编制251名。二是竞争上岗、全员聘用。打破身份界限,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全员聘用。所有上岗人员,按岗聘用、合同管理,聘期3年、不搞终身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公开选拔、择优聘任,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改革后,所有人员实施合同制管理,打破了原来的“铁饭碗”,激发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建立了两个考核、两个挂钩双考核双挂钩的分配制度。按照省市相关文件精神,我区建立健全绩效考核相关制度,制定了《雨山区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标准》、《雨山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指导意见》、《雨山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评价细则》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建立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按岗取酬、绩效挂钩、多劳多得的考核分配机制。打破原有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新的分配制度。一是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群众满意度为核心,建立公开透明、动态更新、便于

操作的工作任务考核机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考核结果与经费补助挂钩;二是建立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对职工的考核结果与个人收入挂钩。

4、建立了零差率的基本药物制度。自去年9月1日,我区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实施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取消药品加成,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由区药品配送中心从省上统一网上跟标采购、统一定价、统一配送。确保群众吃到价廉、质优、安全的放心药。药品价格平均下降了50%,均次门诊费用下降了近40%,有效减轻了群众的看病负担,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5、建立了财政补偿到位的保障制度。一是合理补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政府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的办法给予补助。区财政按照省市的要求,确保财政保障经费足额到位。二是保障待遇。医务人员工资水平与我区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保证其平均收入水平不低于改革前。三是全面实施中心、站一体化管理。2011年我区率先全面实行中心、站一体化管理,这是确保落实基本药物制度,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切实降低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提高基层服务能力的根本措施。

6、建立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服务机制。按照功能定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免费向城乡全体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根据国家医改的总体要求,开展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重点人群保健、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慢性病及重性精神病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今后随着政府投入的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范围将不断扩大,工作内容将不断增加。在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本地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有效、价格合理的基本医疗服务。

三、统筹协调,努力构建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合作的制度,将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同时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等服务,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2008年初在全区开展首诊负责制及双向转诊试点工作,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合作的制度,组织大中型医院医护人员到社区服务,逐步实行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等制度。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三级医院建立了稳固的双向转诊网络协作关系,开通了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建立上级专科医师、社区全科医师、社区患者“三点一线”的联系制度,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指导社区居民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导诊功能。通过努力,逐步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城市大中型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为重点的新型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真正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良好局面。

四、深化内涵,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着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任务,是构建城市居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重要载体。近几年,我区坚持公益、公共和基本三个特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加方便、放心的社区卫生服务。

一是明确服务内容,转变服务模式。一直以来,辖区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始终面向社区、家庭和居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和贫困居民为服务重点,积极开展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等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等基本医疗服务,充分发挥“六位一体”功能。努力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区卫生发展的新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创新建立医疗服务团队,主动上门服务,探索家

庭合约式服务,逐步建立家庭保健医师制度,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健康服务需求。

二是建立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近年来,我区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把提供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责落实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及技术操作规范,推进落实定项投入、公共卫生服务包等多种形式的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政策,保证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开展。研究推广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防治的适宜技术,开展临床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使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在社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三是完善服务功能,构筑两个体系网底。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作为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双重网底,适应居民需求,发挥社区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开放式服务、无假日服务,提供从医院到社区家庭、从技术服务到社会化服务、从单纯治疗到六位一体综合延伸服务。建立规范化接种门诊,开展辖区计划免疫和儿童保健。将社区慢性病人和弱势人群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健全技术规范和管理流程,采用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及门诊35岁以上首诊患者进行血压测量等措施,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辖区3万名社区主要慢性病病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和慢性病管理专案,对高血压和糖尿病病人进行了规范化管理,开展周期性随访,强化规律性服药、行为因素干预、健康教育指导和健康状况监控。加强社区健康教育网络建设,开展社区全人群教育、病人教育和高危人群教育,增强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倡导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充分发挥贴近社区、

贴近居民的优势,大力开展群防群控。医务人员以社区为阵地,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帮助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防治观念,消除恐惧心理,维护社会稳定。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为有效控制疫情蔓延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公共卫生体系无可替代的坚实网底。

五、积极探索,用科研成果促发展。

我区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过程中,确立了用科研成果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在卫生部和省市卫生厅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区先后承担了全国社区卫生服务适宜技术试点区及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工作,开展了“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病例社区管理”及“社区疾病预防与控制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和中远期效果评估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通过实施项目,促进我区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制度、质量标准、技术规范、评估体系。

近年来。特别去年基层医改以后,雨山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将学习兄弟市的好经验好做法,抓体制创新,为深化发展注入活力;抓服务创新,全面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抓管理创新,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抓队伍建设,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整体水平。真抓实干,注重实效,真正把满足群众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带动和加快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再上新水平、实现新飞跃。

上一篇: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下一篇:奥尔夫音乐律动大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