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创新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绿色金融创新(精选8篇)

绿色金融创新 篇1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和上级行工作会议精神,切实贯彻落实“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的经济发展要求,深入开展绿色金融创新,推进“绿色信贷”工作,积极发展低碳经济,进一步助推“两型社会”建设,决定举办一次“低碳经济与绿色金融创新”论坛,为切实举办好本次论坛,特制订本方案。

一、论坛主旨

通过举办本次论坛,进一步深化绿色金融创新工作,率先在长株潭“两型社会”示范区深化绿色信贷和金融创新工作,调整优化信贷结构,调整经济产业布局,促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不断发展低碳经济,满足“两型社会”发展需要。

二、组织形式

主办单位:湘潭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人民银行湘潭市中心支行、湘潭市环境保护局、湘潭市金融学会。

协办单位:共青团湘潭市委、华菱湘钢股份有限公司、湘电集团、农业发展银行湘潭市分行、工商银行湘潭分行、农业银行湘潭分行、中国银行湘潭分行、建设银行湘潭分行、邮政储蓄银行湘潭市分行、湘潭市商业银行、省农信联社湘潭办事处、交通银行湘潭支行、招商银行湘潭支行、兴业银行湘潭支行、中信银行湘潭支行、湘乡市村镇银行、韶山光大村镇银行、方正证券湘潭营业部、财富证券湘潭营业部、湘潭市保险协会。

三、论坛时间

定为4月7日上午8:30开始,时间一天,上午举办论坛活动,下午视察重点企业。

四、论坛地点

湘潭市盘龙山庄大酒店大会堂。

五、邀请与会领导及专家、学者

(一)邀请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叔红、湖南省政府副省长韩永文出席论坛;

(二)邀请人总行金融市场司、金融研究局等司局主要领导出席论坛;

(三)邀请中国金融学会秘书处领导出席论坛;

(四)邀请长沙中支行领导出席论坛;邀请长沙中支办公室、货币信贷处、金融研究处、湖南省金融学会等领导出席论坛;

(五)邀请《金融时报》、《中国金融》领导出席论坛;

(六)邀请部分湖南省级金融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出席论坛;

(七)邀请湖南省发改委、两型办、经委、环保、社科联等领导出席论坛;

(八)邀请省内或国内专门从事低碳经济、金融创新、绿色信贷、环保等领域研究,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教授1-2人出席论坛。

六、其他与会人员及单位

(一)邀请湘潭市委、市人大、市政协领导出席论坛;

(二)邀请省内部分人民银行中支的主要负责人以及信贷、金融学会等部门负责人参加论坛;

(三)市银监分局、市发改委、经委、两型办、环保、财政、科技、社科联等部门负责人参加论坛;

(四)各协办企业以及九华、高新区等部分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论坛;

(五)各协办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办公室、信贷等部门负责人参加论坛;

(六)邀请相关省市媒体对论坛进行采访、报道。

七、论坛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论坛方面

1、理论方面。主要从理论层面阐述发展低碳经济,深化金融创新,推进绿色信贷工作的目的、意义、标准等,探讨如何通过绿色信贷促进发展发展方式转变,研究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及新能源开发,发展新兴工业和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2、实证实务方面。主要介绍近年来我省及部分地州市政府、企业、银行发展低碳经济,开展金融创新和绿色信贷工作取得的成效,在探索过程中积累的一些成功经验,探讨在金融创新和绿色信贷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进一步深化、推广金融创新和绿色信贷工作的思路、措施、方法、途径等,发布湘潭市低碳经济与绿色信贷宣言,发布人民银行与环保部门绿色信贷共享机制,出台湘潭市绿色信贷政策目录指引,深化绿色金融创新,率先在全省打造绿色信贷工作品牌。

(二)活动方面

视察华菱湘钢股份有限公司、湘电集团以及九华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企业。

八、论坛主要议程

论坛主持人:湘潭市委常委、副市长周放良。

(一)湘潭市委书记陈三新致欢迎辞;

(二)人行长沙中支周晓强行长、张庆昉副行长作主旨演讲;

(三)湘潭市人民政府市长吴奇修演讲;

(四)省级金融机构负责人代表演讲;

(五)省环保部门负责人演讲;

(六)专家、学者演讲;

(七)湘潭市金融创新及绿色信贷实证;

1、人行湘潭市中支金融创新和绿色信贷工作典型发言;

2、企业代表发言;

3、发布湘潭市低碳经济与绿色信贷宣言;

4、发布湘潭市金融与环保部门信息共享机制;

5、出台绿色信贷指引;

(八)人总行司局领导讲话;

绿色金融创新 篇2

当前, 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进入快车道, 但资源环境问题是最大的制约瓶颈。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情况, 党和国家对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高度重视。十七大报告首次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 这标志着中国绿色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

1.1 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 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 其中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迅速蔓延、自然生态恶化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最为严重的挑战。首先是土地资源严重恶化, 中国有占世界1/5的人口, 而国土面积的2/3以上是无法利用的山地和荒漠, 可利用的土地也正在进一步恶化, 出现了大规模的草原退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和土地污染, 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 森林赤字不断扩大。其次是空气质量相当差, 人们生活在空气严重污染的环境中, 许多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远远高于国际标准, 空气污染对国民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 每年会引起数目巨大的呼吸道疾病和心肺疾病。

1.2 从“黑色发展”转向“绿色发展”

纵观世界上多数已经工业化的国家, 其传统的发展道路基本都是依赖资源的高消耗和生活资料的高消费来支撑经济高增长。进入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题是绿色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要从传统的“黑色发展”转向“绿色发展”。[1]这也是破解我国资源环境约束、扩大内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国际竞争力, 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实行的传统的“黑色发展”模式, 其特点是“先污染、后治理”, 这是一条破坏生态环境, 发展极不平衡的危险之路。而“绿色发展”之路是要强调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协调统一, 是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可以选择不经过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过程, 更没有必要等到达到高收入时才进入“绿色发展”阶段, 而是应该直接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2 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对绿色金融的要求

2.1 绿色金融的概念和特点

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在其经营活动中把与环境影响相关的收益、风险和成本在日常的投融资决策中都予以充分考虑, 注重污染的治理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引导社会资源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绿色金融与传统金融相比, 最显著的特点是强调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利益, 它将对环境保护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作为计量其经营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2]。

从绿色金融的特点可以看出, 绿色金融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策推动型金融, 其核心是树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当金融机构准备向某一企业或者某一项目投资时, 先要对其可能给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 并利用其投融资手段促进该企业或项目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有益的作用。绿色金融面向的多是中小型创业公司和创新型企业, 它们共同点是通过技术的创新进行清洁生产、达到节能减排和降低能耗的目的。

2.2 绿色金融创新的模式

绿色金融创新就是为了实现绿色产业和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金融创新。随着金融改革步伐的加快, 金融业依靠传统的“息差”过日子的时代已经过去, 各家金融机构都在比拼“创新”, 靠创新型业务要效益。在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的大背景下, 绿色金融创新大有可为。

绿色金融创新的模式包括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绿色市场创新两个方面。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 例如中国农业银行成功办理了首单“合同能源管理融资”业务, 为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干熄焦技术改造项目”提供节能减排咨询顾问及融资服务[3]。该业务是专为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改造而推出的创新金融业务, 是首次由国有商业银行推出的合同能源管理专业融资产品。绿色金融市场是指为保护环境或考虑环保因素而进行投融资活动所形成的市场, 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创新不必局限于国际市场的标准, 应该设立更符合我国本土化的绿色金融交易机制。

2.3 绿色金融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绿色金融的实质是利用金融业的杠杆作用保护环境, 将自然资源存量或人类经济活动造成的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损失, 通过评估测算的方法, 用经济价值量进行计量, 并运用于金融资源配置、金融活动评价领域。因此, 绿色金融思想是使经济活动摒弃传统的“开发—污染—治理”的资源能源密集型发展方式, 将绿色金融理念贯穿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制定和金融产品开发各个环节之中, 利用金融杠杆作用促进全社会重视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使金融理念从“以人为本”转向“以自然为本”。绿色金融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向“生态价值”的全面回归, 主张人类是资源环境的享用者, 而不是征服者和主宰者, 要积极维护环境, 管理好资源,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 绿色金融重视金融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是一种将可持续发展内生化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其根本目的在于摆脱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

3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金融机构也纷纷对绿色金融创新进行了实践探索, 但绿色金融创新与发展尚存在诸多问题。

3.1 国家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建立

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良好的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 扶持政策较为分散且滞后于市场的发展。例如:中国发展自愿减排市场的相关管理政策还在酝酿之中;在碳金融领域CDM项目的审核还没有一套可操作性和专业性的具体执行标准;金融部门还没有切实可行的推行绿色信贷适用的环境评估标准、信贷披露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金融机构对环保违规信息获取成本高, 银行征信系统只能提供数量有限企业的的“环保信息”, 对于大多数不属于国家监控范围的企业、项目, 金融机构却无法获取他们的环保违规情况, 信息极不对称。

3.2 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尚未形成内外部激励机制

从外部来看, 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激励不足。从内部来看, 部分金融机构管理者与工作人员环保意识不强, 金融机构内部还没有建立起与绿色金融配套的公司治理机制, 也缺乏符合绿色金融发展需要的约束激励机制。这样, 金融机构内部的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意识还很容易被繁重的经营考核压力和诱人的经济效益冲淡[4]。

3.3 金融部门对实施绿色金融的准备工作和总体安排不足

目前金融主管部门对绿色金融政策目标还主要停留在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行业企业的信贷投放上, 注重促进节能减排短期目标的实现, 对绿色金融如何创新和发展不能提出完整的战略安排和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部分已经进入实践探索阶段的金融机构, 其绿色金融的实践大多也只是涉及到一些具体经营层面, 还没有为绿色金融发展制定专门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 更没能有效开展组织、人员、业务等相关的战略准备工作, 缺乏对如何将潜在环境因素嵌入其信贷决策、如何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如何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等诸多方面的业务培训。

3.4绿色金融工具缺乏创新

尽管我国金融业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产品创新, 如碳基金、结构化理财产品、和绿色信贷等方面已经有很多亮点, 但国际市场在不断创新绿色金融衍生产品, 比如碳期权、碳期货、碳担保、碳结构性产品等。与国际市场相比, 我国只是在做一些局部上的产品创新, 无论广度、深度还是规模上, 都大大落后于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

4 加快绿色金融创新构建绿色金融体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绿色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金融可以通过杠杆作用和资源配置功能引导社会资源流向, 进而直接影响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成效[5];同时, 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 也要求金融业能够加快创新, 实现绿色金融与绿色发展的有机统一。

4.1 从绿色发展战略高度构建中国绿色金融制度

国家应从绿色发展战略高度出发, 做好顶层设计, 借鉴发达国家相关规则和标准, 在尊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前提, 建立和健全我国的绿色金融制度。首先是绿色金融基本法律制度, 如颁布我国的《气候变化法案》, 出台《排放权交易法》等, 这是构建后两个层次的前提和依据。其次是绿色金融业务具体实施制度, 如完善碳市场交易制度, 制定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业务操作细则等等。再次是绿色金融监管制度, 由国家相关部门发布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监管规章, 监管内容和监管方法具体化。

4.2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制定金融信贷政策

当前银行信贷在绿色金融和绿色发展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信贷仍是我国社会融资的主渠道。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和金融监管机构, 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如发布绿色信贷指引目录、建立绿色信贷统计制度, 引入项目环保分类、实施环境社会风险评级等, 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指明方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还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政策以及环保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结合本机构的业务发展特点, 将绿色理念融入到制定信贷政策之中, 将绿色金融作为自身的长期发展战略, 加强绿色信贷业务各个流程和环节的管理, 严格考核制度, 推动绿色信贷政策的落实。

4.3 建立激励机制有效引导金融资源配置

在我国强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 金融机构普遍对发展绿色金融充满热情, 但在具体操作中又屡陷尴尬, 比较突出的反映在绿色金融业务大多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 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企业环保信息获取难, 金融机构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专业技术和识别能力不足等等。针对以上问题, 政府可出台更多的鼓励和扶持政策促进绿色金融业务的开展, 如允许金融机构降低资本金占用、采用税前计提拨备、坏账自主核销等手段, 还可适当提高绿色金融业务的风险容忍度, 有效激励金融资源配置优先向绿色发展倾斜;也可采用财政贴息、税收减免、风险补偿、信用担保等, 引导金融业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以杜绝只注重短期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

4.4 培育绿色金融机构

为了大力支持绿色发展, 我国可借鉴国际上的做法, 设立专门的政策性绿色金融机构, 如“绿色银行”、“生态银行”, 为环保项目或可持续发展项目提供政策性融资。另外, 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还将带动更多的市场参与主体加入, 从而为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比如提供低碳项目开发咨询、投融资服务、资产管理等业务;对于一些专门为绿色金融业务服务的专业中介机构, 如绿色信用评级机构、第三方核证机构等也开辟了新的业务服务领域。专业性的中介机构参与到绿色金融中来, 可以有效降低项目风险和交易成本, 促进绿色金融业务的开展。

4.5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中国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单一,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还刚刚起步。开发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交易工具应坚持由基础到创新、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逐步为市场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和套利工具[6]。根据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的整体规划, 可先发展碳市场的原生交易工具, 如原始CDM市场的CER交易、自愿减排市场的VER交易等;当积累了相当的金融产品经验之后, 随着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 可进一步创新发展新型绿色金融衍生产品, 如碳资产货币化产品、碳结构性产品等。

摘要:指出了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分析了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及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对绿色金融的要求, 从4个方面探索了绿色金融创新与发展尚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加快绿色金融创新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金融,绿色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胡鞍钢.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是中国的必选之路[J].绿叶, 2003 (6) .

[2]胡春生.绿色金融:将可持续发展内生化的新经济发展方式[J].改革与战略, 2012 (2) :66~69.

[3]赵峡.转变发展方式不可小觑“绿色金融”力量[EB/OL].[2013-01-13].http://finance.ce.cn/rolling/201301/13/t20130113_/7041972.shtml.

[4]陈关升.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和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 2011 (14) .

[5]王兆星.实施绿色金融战略促进绿色发展[N].人民日报, 2012-05-12 (6) .

金融创新助推经济绿色转型 篇3

《经济》:今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为全球首个政府主导的较为全面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在您看来,国家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可能会给经济与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和挑战?

刘优辉:一方面,绿色金融将成为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发展绿色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国家确定了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同时全力推进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正是贯彻中央调整经济结构决策部署的具体措施。

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将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金融体系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调节和引导作用,绿色金融是绿色产业繁荣发展的推动力,发展绿色金融是从应对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方向进行的改革发展举措,有利于遏制环境恶化趋势,同时对国家提倡的绿色事业给予资金支持,对社会资本起到先导信号作用,激发广大社会资本的投资兴趣,这将有力促进环保节能领域的技术进步,促进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经济》:去年年底国内绿色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后,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很快成为了绿色金融的重要融资渠道,但相关监管标准、配套政策尚不健全。就您了解,目前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还需要做出哪些优化?

刘优辉:一是适时调整优化《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充分考虑“三农”项目。建议适时修订目录,将生态扶贫、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棚改建设等与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相关的產业项目列入支持目录。

二是整合绿色金融相关优惠政策并促进其落地生根。目前诸多政策还停留在“鼓励”层面,或者短期内无法落实,例如财税优惠包括价格补贴、贴息、减免税收等,需要金融监管部门与财税部门沟通协商尽快落地。

三是创新和丰富绿色金融产品。要积极发展绿色证券指数、绿色指数基金、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债券和相关投资产品,丰富投资选择,鼓励机构投资者投资于绿色金融产品,不断拓展绿色金融市场空间。

四是统一绿色金融投融资项目认定标准。目前央行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和发改委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均对我国绿色债券项目分类作了较为详细的梳理,但两者口径略有差异,应探索对两个目录的互相认可和整合。

五是统一境内外绿色债券标准,积极吸引境外机构到中国境内发行绿色债券以及鼓励境内机构到境外发行绿色债券,满足不同投资人和发行人的需求。

六是加强债券信息披露和规范第三方认证体系。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发行主体的增加,项目透明度和“绿色”的认定将成为绿色债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

《经济》:绿色经济转型所需的资本规模庞大且周期较长,因此如何拓展绿色投融资渠道也备受关注,除了绿色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基金等领域也在积极创新。以目前的市场情况看,您认为,这将给投资市场带来哪些“福音”?

刘优辉:首先,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绿色信贷流动性,一方面为银行挪出信贷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在公开市场发售为绿色资金寻求更多的投资者。其次,绿色基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绿色投资先行者的功能,通过特殊政策支持,动员和激励民间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投资中。最后,各种类型的绿色指数基金也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分享绿色发展成果的手段,有利于扩大融资渠道,活跃绿色金融市场。包括绿色证券、绿色基金等在内的绿色金融工具、产品创新将有助于丰富投资者选择,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发行人参与绿色金融,实现绿色发展收益共享,最终实现绿色金融体系长期可持续发展。

《经济》:在经历经济增长下滑后,我国将着眼于绿色发展,金融部门也将迎来一次绿色金融大发展的良机,您觉得未来经济的绿色转型将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刘优辉:“声誉效应”十分显著。“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投资者正积极寻求兼具环境和经济效益的投资渠道,在追求商业回报的同时,收获良好的社会声誉,这样不但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还体现了保护环境、造福后代的责任担当。

基金“撬动”作用将逐步体现。《意见》明确提出“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目前包括内蒙、云南、河北、湖北在内的地方已经纷纷建立起绿色发展基金或环保基金。许多很好的绿色项目,初始条件不完备时风险比较大,甚至资本金也不到位,所以让很多社会投资人望而却步。现在绿色发展基金参与进来后,将很大程度上消除投资人的疑虑,分散、降低投资风险。

不仅如此,还明确了对投融资方的激励措施;强调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强化对投资者利益保护。绿色金融体系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比较齐全的产品选择。近十年来,我国各项绿色金融业务不断发展完善,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证券指数、绿色保险业务等。此外,我国已经宣布2017年将启动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将有助于大幅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碳交易价格的有效性,并可为绿色企业提供一系列的融资工具。

建绿色金融 助南溪经济腾飞 篇4

近年来,南溪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服务金融、助推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着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奋力推动经济金融共同发展。经过几年努力,全县上下逐渐形成了关心金融、支持金融的氛围,特别是在着力打造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上,坚持按“政府主导、人行推动、多方参与、市场主体受益”原则,在机制建设、舆论宣传、平台发展、制度配套,资源整合等超常举措支持金融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金融的大力支持下,前三季度,全县GDP完成38.57亿元,增长19.2%,增速位居全市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3.71亿元,增长42.6%,增速位居全市第2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33亿元,增长53.6%,增速位居全市第2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4亿元,增长45.4%,增速位居全市第5位;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5.27亿元,增长82.3%,增速位居全市第4位。其中,GDP增速位居全省59个扩权试点县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省59个扩权试点县第2位。

一、完善机制,优化金融生态政策环境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坚持把金融作为县域经济的血脉、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市场主体的生命线来抓,积极为金融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一是建立了领导服务机构。成立金融工作领导组,并明确职责,同时,在全市率先筹建金融办,为打造省级金融生态示范县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建立长效沟通协调机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和金融工作汇报会制度,将发改、经商、财政、招商等部门列入例会成员,定期对全县贯彻国家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情况及重点工业企业和招商引资等情况互通信息,求得共识。三是建立目标管理正向激励机制。从2007年起县委政府对金融机构实施目标管理考核,突出以有效新增信贷投入为重点,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对完成目标考核任务的金融机构实行重奖,以形成持续的正向激励机制。2009年对金融机构奖励突破50万元。今年重新修改完善《2010年南溪县金融机构考核奖励办法》,并提出了增加金融创新、支付结算环境改善、执行货币政策情况等内容例入考核范围。四是出台和完善了《南溪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方案》、《南溪县农村信用体系实施意见》、《2010年南溪县金融机构考核奖励办法》等制度。特别是,刚出台的《南溪县银行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我们将主动与银行站在一起,共同分担风险。

二、加大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坚持从宣传教育入手,倡导金融助推发展的社会认识,积极普及金融知识,引导全民关注金融、支持金融,共建金融生态格局。紧紧抓住南溪作为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示范试点县”的机遇,全面加强群众金融理念教育培训,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的金融知识水平,提高金融理财能力,增强运用金融产品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实效。通过各种会议、媒体和每年举办高规格的南溪县《金融论坛》,以及深入开展“塑造诚信政府、培育诚信市民,打造诚信企业,建设诚信南溪”等活动,全面立体地开展金融生态建设宣传,为金融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搭建平台,打造互利共赢的发展环境

县委、政府坚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理念,加强银政沟通,增进银企合作,努力构建银企双赢、良性互动的新格局。一是发展壮大政府性融资平台。我们整合全县国有资产,搭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融资、投资的平台。早在1998年11月,注册资本100万元组建了“南溪县资产经营投资有限公司”,通过近年来不断的发展壮大,目前,财源国资公司注册资本已达5.9亿元;同时,充分借助市县共建罗龙工业集中区的契机,注入资本金5000万元,组建宜宾罗龙工业集中区投资公司,充分发挥集中区产业集聚地、招商引资平台、县域经济增长极的功能。二是积极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2009年初县政府率先与宜宾和正担保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搭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平台,为中小企业担保向银行融资近4000万元;同时,拟定《宜宾罗龙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和构建中小企业绿色通道的意见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落到实处。三是增强项目推介融资实效。以项目为抓手,促进银企深度对接,引导金融机构积极介入,做好项目储备、推介和信贷投放。在此基础上,每年在市上举办“融资项目推介会”,将涉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融资项目分政府性融资和企业融资推出,同时,成立重点项目贷款小组,使项目对接成功率大大提高。2009年,获得泸宜高速公路(含长江大桥)项目贷款8.5亿元,罗龙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投入近1亿。四是健全金融生态体系。市商业银行已于2008年底在我县设立了支行并正式开业,有效地解决了我县国有银行支持不足、农村信用社支持有限的问题,目前,贷款规模已达到2亿,其中直接发放贷款9800万元,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同时,积极同市建设银行对接,争取到市建行在我县设点。

四、突出诚信,构建重信践诺的诚信环境

坚持以诚信创建为载体,弘扬诚实守信风尚,营造重信践诺环境。一是政府带头守信、主动践诺,对市政基础设施等政府性银行债务全面做到按月结息、定期还本、取信于社会;二是全力配合金融机构对公职人员拖欠银行贷款本息的清理工作,涉及贷款本息共280万元,效果明显。三是县财政、发改、人行、银监等部门对融资平台进行清理,认真研究县财源公司的整改方案,印发了《关于规范国有增产经营有限公司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实现华丽转身,最大限度降低金融风险,这一举措得到市人行、市银监等部门的高度认可,并将作为典范推广。四是启动模范守信中小企业培植计划。开展“模范守信中小企业培植计划”,全县有22户企业入选全省首批培植计划,截止年末共有13户获得了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支持5661万元。五是建立健全金融风险保障体系。出台《南溪县金融风险预警制度》,把银行、企业和政府的三方利益融为一体,并把对银行重大资产安全的指导上升到了政府层面,有利于维护辖区金融稳定,为促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是我县致力打造诚信政府的一大创新举措,得到上级行的肯定。

市构建绿色产业带的金融对策研究 篇5

市构建绿色产业带的金融对策研究2007-02-10 16:49:17

在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研究金融在宏观调控下促进三明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构建绿色产业带,对于我市加快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绿色产业带是指当地大力发挥林竹和生态旅游等资源丰富的特有优势,重点发展竹木深加工、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加工、花卉、畜牧业、珍稀食用菌、生物制药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发挥重要作用的新的产业群带。

一、构建绿色产业带是三明产业结构调整和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必然选择

1.构建绿色产业带是三明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需要。“海峡西岸经济区”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牵涉三个省,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三个比较优势:一是对台优势;二是港口优势;三是生态优势。三明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前两个优势不明显,只有第三个优势比较突出——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因此,三明只有最大程度地发挥绿色资源优势,构建绿色产业带,才能加快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2.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符合人类、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规律,是朝阳产业,有利于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二、三明构建绿色产业带的基本情况、特点及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优势分析

通过近几年发展,三明的绿色产业带已初具规模。全市绿色产业总产值占三明GDP总值的比重已接近三分之一,生物制药、苗木花卉、绿色食品、森林旅游等新兴产业产值也达到了一定规模。全市规模以上林产工业企业146家,林产品达350多种(集中分布在木材加工及木竹滕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现有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1家、市级林业龙头企业38家。三明的绿色产业带不仅具有一定的数量规模,而且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已初步形成区域集中。如林竹产业主要集中在永安,沙县等地;森林旅游主要集中在泰宁、市区等地,绿色食品加工主要集中在沙县、建宁、尤溪等地;二是部分产业和产品已在具有相当知名度。如在生态旅游方面,泰宁已是世界级地质公园。在林竹方面,“青山牌”皮卡纸、“饶山牌”拷贝纸、“永林蓝豹牌”金刚板、“企鹅牌”胶合板、“天河牌”竹凉席、“孟宗牌”笋干等产品在国内、省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在绿色食品方面,“三早”牌系列莲产品、“三雪”牌中华猕猴桃汁、“文鑫”牌建白莲已分别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闽江源牌”绿茶饮料,“黄花梨”已申报成功“国家无公害食品”;三是已出现一些新兴的绿色产业。如清流的苗木花卉产业(清流的里田花卉基地已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鲜切花种植基地)、明溪的生物制药产业(明溪南方红豆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利科生物有限公司)、畜牧业(清流的肉羊养殖、明溪的肉牛养殖)

根据目前实际,三明构建绿色产业带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以下三个优势:

1.资源比较优势,表现为林竹和生态旅游资源特别丰富。三明是我国南方主要林区之一,享有“绿色宝库”的美誉。三明市现有森林面积2645.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4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1.15亿立方米,毛竹储量3.8亿株,各类竹林面积400万亩,居全省第二位。三明地处西北部的武夷山脉中段,丹霞地貌分布面积大喀斯特地貌的岩溶洞多以“山、水、洞、林、石、古文化”为特色的旅游风景区(点)有58处,其中有1个世界地质公园,3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4A级旅游区,1个国家2A级旅游区,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地质公园,3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丰富的林竹和生态旅游资源,为三明构建绿色产业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林改政策优势,表现为林业改革已在全国率先实现突破。三明是国家率先推进以林权到户为核心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地区。目前许多县(市)已对农户发放了集体林权证,明晰了所有权和使用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林农造林育林的积极性,确保了林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同时,金融部门以林权证为抵押,加大了对林农的资金投入。

3.交通改善优势,表现为三明的

交通设施条件已发生深刻变化。一是在公路方面,京福高速公路、泉三高速公路、邵三高速公路、永安至武平高速公路正在建成或建设中。二是在铁路方面,除原有的鹰厦铁路外,长汀至永安铁路项目已进入前期工作,向莆铁路已纳入铁道部“十一·五”规划。三是在航空方面,三明机场的建设也摆上了议事日程,已在招商引资中。这些交通设施条件的变化,拓宽了山海协作通道,有利于绿色产业的集装箱产品直接运抵福州、泉州、厦门,为构建绿色产业带,推动三明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当前金融在支持三明构建绿色产业带,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方面

1、金融部门还未从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高度,认识支持建设绿色产业带的重要性。表现在:一是未把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与构建绿色产业带有机地统一起来,没有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需

要,通过信贷结构的调整,引导区域产业的合理布局,把绿色产业带的构建作为信贷培育的主要方向;二是支持绿色产业项目的意识不强。由于绿色产业项目技术性较强,且具有不确定性,前景难料,金融部门普遍存在观望和等待的态度;三是货币政策服务滞后。现行央行的货币政策,大多数是针对大中型企业或中小企业的,很少是适应绿色产业发展需要的。

2、金融在支持绿色产业创立品牌方面办法不多。一是信贷品种缺乏,如三明的商业银行至今未发放以品牌等无形资产为标的质押贷款。二是培育绿色产业创立品牌的货币政策缺乏商业银行也没有制定适应绿色产业品牌发展的信贷管理办法和服务方式。

3、金融机构在绿色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投入主体没有明确界定。如“农户”环节的资金投入主体已明确为农村信用社,但“基地”和“公司”两个环节的资金投入主体尚未明确定位。

4、资金投入不足。随着绿色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从政府来说,由于当地财政支大于收,对绿色产业的投入捉襟见肘,上边的专项资金也很有限,往往还不能及时到位。从金融部门来看,一者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重点仍是围绕着水电、烟草、电信等优势行业,而绿色产业因为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等因素,商业银行仍不愿过多参与,二者在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上收后,基层行贷款权限受到很大制约,在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上力不从心,如对林竹产业,永安市投入贷款24582.5万元,贷款总量仅占该市贷款总量的7.52%,而其中永林集团占了85.6%,该市共有木竹加工企业203家,与银行有信贷关系的企业只有34家,占16.75%,大多数木竹加工企业包括一些上规模的企业都无法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又如对生态旅游,泰宁县投入基础设施贷款8600万元,贷款总量仅占该县贷款总量 的16.16%。再如对绿色食品加工业,商业银行介入较少,而农村信用社由于受监管部门单户贷款比例不得超过资本金10%的监管条例制约,无法满足生产大户的信贷需求,如今年前5个月,建宁县有3家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贷款申请都在300万元以上,农村信用社受单户贷款比例限制而无法放贷。

5、绿色产业缺乏风险补偿机制。绿色产业由于受季节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大,产品的市场风险较高,一旦风险出现,大部分将转嫁给提供资金支持的金融部门上,由于当前金融部门尚未建立完善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且当前基层的担保体系也不健全,通过担保机构分流风险的可能性不大,仅依靠金融部门自身提取的呆帐准备金进行补偿还远远不够。

四、金融支持构建绿色产业带加快三明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1、提高金融部门对构建绿色产业

带的认识水平。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是金融部门探索经济金融双兴共赢的最佳契入点,也是支持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当前三明的绿色产业带已初具规模,对金融部门来说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金融部门有必要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从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高度看待发展绿色产业,积极介入绿色产业的发展进程。通过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金融“共赢”,并促进农民增收。

2、发挥人行在支持绿色产业带建设中发挥导向作用。一是制定金融部门支持发展绿色产业的措施意见,明确支持重点,加大对绿色产业在资金、结算、咨询、信息等方面的金融服务;二是发挥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作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信贷投向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绿色产业的有效信贷投入;三是发挥利率等价格工具的导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利率浮动政策,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

四是在绿色产业中引入循环经济理念,通过金融的杠杆大力促进企业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企业清洁生产,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保证生产绿色、循环绿色和生态平衡。

3、支持绿色产业的产品打响品牌。一是试办以商标品牌、企业主信用、未来收益作抵押的无形资产贷款业务;二是根据不同的产品品牌实施不同的信贷支持策略。对企业原有的知名品牌,商业银行要继续给予资金上的支持,保证企业现有品牌发展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并最终向国际知名品牌进军。对正在创建的品牌,商业银行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前景给予不同的支持,若产品具有高科技含量,市场供不应求,具有较大发展前景的企业在创建品牌时,要优先给予支持。

4、拓宽融资渠道,建立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多元化融资体系。一是加大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建立适

合绿色产业发展的信贷品种。例如积极推广林权证质押贷款。林权证抵押贷款使林农手中的林权证通过抵押贷款形式变为流动资金,有效解决了林农扩大林业再生产贷款担保难的问题,是一种符合林业特点的资产抵押贷款运行机制。要进一步推广永安林权证抵押贷款业务,扩大林农的受益面;又如在绿色产业链中推广运用商业票据,扩大票据融资;再如试行银团贷款制度。对在绿色产业中起支撑和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通过银团贷款解决大额资金需求。二是积极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要以当前全国农村信用社正进行改革为契机,不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受益面。三是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的委托贷款支持。四是鼓励绿色产业中的部分企业走向资本市场,争取在中小企业板块上市融资。五是激活民间资本。在绿色产业中采用独资、合资、股份等方式,把外地资金引进来。

5、改善对绿色产业带发展的金融服务水平。一是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选好项、立好项,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二是用足用好用活货币信贷政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有市场发展前景,信誉良好,有还本付息能力的绿色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三是对绿色产业企业采用综合授信办法,签订有一定有效期的最高额担保借款合同,由企业根据生产需要,在授信额度和有效期限内自主决定借款或还贷,随用随贷、周转使用;四是重建县域金融体系,发展中小企业投资公司、股权投资公司、金融服务公司等机构,试办金融租赁、典当融资业务,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6、建立支持绿色产业带发展的风险补偿机制。要通过多渠道设立风险补偿机制,增强金融部门抵御风险的能力,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不断提高绿色产业的科技含量,将灾害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造成的信贷资金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一是鼓励商业保险

机构开办有关绿色产业的相关保险险种,对商业保险机构提供绿色产业保险的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以提高他们开办绿色保险的积极性,解决自然灾害造成无法偿还贷款的风险完全由金融机构承担的问题。二是建立政策性的保险机构,对绿色产业贷款进行扶持,分散银行贷款风险,提高金融支持农业的积极性。

绿色机械创新设计 篇6

摘要:我国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已经进入世界前四位,成了制造大国,但远远不是制造强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在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下,绿色产品逐渐兴起,相应的,绿色产品的研究方法成为了一个热点。

Abstract: our manufacturing value added of industry has entered the world top four, became a manufacturing power, but far from manufacturing power, the gap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is very big still, in the pus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een products gradually arisen, corresponding, green product research method has become a hot topic.关键词:绿色;机械产品;创新设计

Key words: green;mechinary products;innovation design

一、机械产品创新设计的原则

(一)经济效益最好原则

设计的机械零件既要功能满足客户要求,又要成本低廉。考虑经济最佳性必须从设计和制造两个方面上入手。设计上保证合理的原理方案,选用正确的材料;制造上考虑零件的加工工艺性和装配工艺性。

(二)生态效益最好原则

不论是在产品制造过程中,还是在产品使用过程中,都要求产品对周围环境“零污染”。这就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尽量选择低污染的材料及零部件,避免选用有毒、有害和有辐射性的材料。

(三)安全可靠原则

安全可靠是机械产品品质的保证,必须确定零件在强度、刚度、耐磨性、稳定性及热平衡性上满足设计要求。对于重型机械,一般要求有自锁装置和保险装置,以确保操作员人身安全。

二 绿色机械创新设计

2.1 绿色设计绿色设计是指借助产品生命周期中与产品相关的技术信息、环境协调性信息、经济信息等,利用并行设计等各种先进的设计理论,使设计出的产品具有先进的技术性、良好的环境协调性以及合理的经济性的一种系统设计方

法。绿色设计要求产品具有以下属性:节能、可拆卸和可维修性、产品报废后的可回收和可再利用、不含有害物质、废弃物的处理过程经济或不会对环境、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等。

2.2 创新设计创新设计,要求设计者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吸收最新科技成果,运用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设计出更具竞争力的新颖产品。机械产品创新设计类型可分为三种:原创设计、变异设计和反求设计。现代公司必须致力于开发新产品,必须学习如何有效的创新,从产品概念到投放市场,都必须融合新的“设计”。产品设计可以看成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直接目标的活动,需要一系列复杂而系统的努力,包括:提出拓展设计概念,修改细节,评价合理的解决方案等

2.3 绿色创新设计绿色创新设计是绿色设计与创新设计互相交合后产生的一种具有绿色特点的创新设计。目前产品开发中,有的绿色设计是创新设计,有的绿色设计不是创新设计;绿色设计与创新设计不应互为排斥,而要互相交合,形成绿色设计中有创新设计,创新设计中有绿色设计,构成绿色创新设计。绿色创新设计是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创新设计的一种方法。

绿色创新设计原则

3.1 生态效益最好原则绿色设计强调不论是在产品制造过程中,还是在产品使用过程中,都要求产品对周围环境“零污染”。这就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尽量选择低污染的材料及零部件,避免选用有毒、有害和有辐射性的材料;设计能源消耗少的产品,减少对材料和资源的需求,保护地球的矿物资源。噪声也是一种环境污染,影响到人体健康。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环境要求越来越苛刻,低噪声设计日趋重要。从设计上就考虑产品的生态平衡性,应用绿色设计理念,是一种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的有效策略。

3.2 经济效益最好原则设计的机械零件既要功能满足客户要求,又要成本低廉。考虑经济最佳性必须从设计和制造两个方面上入手。设计上保证合理的原理方案,选用正确的材料;制造上考虑零件的加工工艺性和装配工艺性。

3.3 安全可靠原则安全可靠是机械产品品质的保证,必须确定零件在强度、刚度、耐磨性、稳定性及热平衡性上满足设计要求。对于重型机械,一般要求有自锁装置和保险装置,以确保操作员人身安全。

3.4 人机工程学原则绿色设计倡导“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设计,实现对人体的良好保护。通过研究组成人机系统的人和机器的相互关系,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并使“人一机器一环境”相互协调,以求达到人的能力与作业活动要求相适应,创造高效、舒适、安全的劳动条件。机器外观造型应比例协调、大方,给人以时代感和美感,色彩要和产品功能相适应。如医疗器械要用浅色,给人以卫生、安静感;冰箱、制冷器要用冷色,给人以清凉感。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的根本区别在于:绿色设计要考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产品的构思开始,在产品的结构设计、零部件的选材、制造、使用、报废和回收利用过程中对环境、资源的影响,希望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产品“从摇篮到再现”的循环。绿色设计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和资源利用率等。

绿色创新设计的特点

4.1 体现绿色设计理念基于绿色原型的创新设计所依赖的设计实施技术方法群是建立在绿色设计的理论基础上,设计者充分利用创造原理,发挥创新性思维,以寻找产品设计的创新点。其重点表达产品在制造、使用和回收利用的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及资源的过分消耗。

4.2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进行设计传统设计方法局限于考虑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具有的功能属性(使用功能),设计者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在基于绿色原型的创新设计中,强度方案设计是基于产品全寿命周期,通过分析产品在设计、生产、使用和再利用整个过程可能造成的对人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4.3 强调创造原理与程序化思考创造性活动的开展和完成,不仅依赖于创新性思维,更需要应用创造原理。当逻辑思维、直觉思维、抽象思维等创新思维不能满足产品设计要求时,通过建立设计方案形态学矩阵,进行系统的搜索,把创新变成程序化的思考过程,能够克服经验总结设计的不足,促使创造性成果的生成。

4.4 超前性、综合性与先进性特征①超前性。绿色创新设计体现了未来新产品开发的趋势,将有助于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如快新产品开发,使开发的新产品更能符合满足未来社会的需要,具有超前性。②综合性。绿色创新设计综合了绿色设计和创新设计的概念、方法、特点、技术等各种因素,形成新的设计方法或设计思路。从创新设计的角度看,绿色创新设计是绿色设计与创新设计的有机

联系与综合。③先进性。绿色创新设计是对绿色设计和创新设计各种因素的优化组合,增加了新产品的价值,是面前市场,具有竞争优势的设计。

绿色创新设计的方法

5.1 逆向设计法逆向设计是相对正向设计而言,其基础是应用逆向思维,利用事物的对立面。如对立、对立并存、对立综合等,从原理逆向、大小逆向和属性逆向等方面进行绿色创新设计。①简化。简化产品结构。如减少部件的数量,以便于装备、拆卸、减少紧固件数量等;简化拆卸过程。如结构设计时,采用易于拆卸的连接方式,减少紧固件数量等;简化回收工艺:废旧产品的回收工艺技术应简单可行。②极小化。朝极小化方向思考:如产品的轻、薄、短、小化。③极大化。朝极大化方向思考:如采用新技术、新原理、新材料等构思功能极大化的结构简单、材料少、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寿命长的产品。④废旧产品的回收利用。利用新构思、新技术、回收利用废旧产品。回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如对全塑汽车的回收利用。

5.2 组合法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技术要素通过巧妙的组合,获得创新绿色产品的方法。

①材料组合。如A绿色材料+B绿色材料→C绿色材料。

②工艺组合。如标卖内喷涂绦子激光处理新工艺。

③技术组合。如以无污染、资源广泛的纯水作为液压传动的工作介质,加快

研制适用于纯水的液压元件与系统。

④模块组合。不同功能模块的有机组合,构成不同的产品,如集成罚。模块组合有利于产品的更新换代,维修、废弃产品的拆卸回收。

5.3 移植法运用其它领域绿色设计和创新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本领域绿色设计和创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具有绿色特点的新产品。

①原理移植。如将太阳能炊具的集热原理移植到雨伞上,研制成雨天挡雨,晴天能烧水或做饭的新型多功能伞。

②结构移植。如将机床滑动摩擦导轨的摩擦面置于滚子间,则得到牵引力小,传动效率高,润滑系统简单,维修方便的滚动摩擦导轨。这种新型导轨是平面滚动轴承结构方式的一种移植。

③材料移植。如将工业陶瓷用于发动机气缸,可大幅度提高热效率,降低燃

料消耗,是材料的创造性移植。

④方法移植。如突变论→材料的突变论→新型绿色材料。

5.4 选择绿色材料绿色材料是构成绿色产品的基础,绿色创新设计应选择绿色材料。选择的绿色材料应是能耗低、成本低、来源广泛、污染小、易回收、可降解的材料。

如常用电冰箱制冷剂氟利昂具有良好的制冷效果,但由于其使用会破坏大气臭氧层,因而使用受到限制,应研制、选择对环境无污染的新型制冷剂。

绿色产品的创新设计可以说是一项重大的设计,他既创新了机械产品又保护了环境,它可以从机械产品德形状,材料,结构,工艺等方面经行绿色设计。

参考文献:

【1】 张春林,机械创新设计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 申永胜

机械原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3】 刘光复

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

机械工业出版社 【4】 吴宗泽

机械结构设计准则与实例

绿色金融创新 篇7

关键词:绿色物流金融,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

“绿色经济”作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 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广泛重视。随着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其所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使得人们认识到绿色物流运营的重要性。在绿色物流被广泛推广的同时, 其所涉足的金融领域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就出现了“绿色物流金融”, 即“金融机构银行业面向绿色物流运营, 通过应用开发各种金融产品, 为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 实现物流环境的净化及其物流资源最充分的利用, 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绿色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运动。绿色物流金融, 是绿色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有效融合的产物”。所以, 绿色物流金融一方面关注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 另一方面还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 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1 绿色物流金融的理论基础

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一词, 最早是在1972年斯德哥穴世环大会上正式提出来的, 当时响应者寥寥。1987年, 娜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等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再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损害子孙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它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经济、社会、生态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共同组成了一个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 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 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1992年,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地球高峰会议) , 102个国家首脑共同签署《21世纪议程》, 普遍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行动指南。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中, 将可持续发展正式确定为国家战略, 也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也成为人类迈向世纪的行动纲领。可持续发展希望一个国家或地区不断创造与积累出理性高效、均衡持续、少用资源、少用能源、少牺牲生态环境, 在综合降低自然成本、社会成本、制度成本、管理成本的前提下, 最终获取的“品质好的GDP” (牛文元, 2012) 。

1.2 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 它是通过运用生态学原理指导人类经济活动, 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 将清洁生产与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提出促进了20世纪70年代关于资源与环境的国际研究, 拓宽了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把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相联系。国家发改委对循环经济的定义是: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从该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 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 要求把社会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模式, 自然资源能够实现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 资源也能在这个经济循环中得到持久的利用, 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共赢”。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长期沿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使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正确选择, 是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贯彻科学发展观,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3 绿色物流供应链理论

20世纪90年代, 随着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大大增强, 各国环境贸易政策的相继制定, 全球性的产业结构呈现出绿色战略趋势, 绿色物流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

绿色物流供应链是在现代供应链基础上综合考虑物流运营对环境的影响, 增加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的环境保护意识, 使绿色贯穿整个物流业务过程中, 一方面减少物流运营对环境带来的危害, 另一方面实现对物流资源的最充分的利用, 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实现绿色物流运营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的有机统一。

绿色物流供应链管理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充分考虑环境问题基础上, 充分考虑供应过程中所选择的方案会对周围环境和人员产生何种影响、是否合理利用资源、废弃物和排放物如何处理与回收、环境影响是否做出评价等, 强调供应商之间的数据共享, 强调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化组合, 进行集中资源配送, 节约资源和全社会的产品库存, 减少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1.4 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的起源应该追溯到戈德史密斯 (1969) , 他对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形成了金融结构理论, 奠定了传统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随后, 传统金融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形成了金融深化理论、内生金融发展理论和新制度金融发展理论。金融深化理论由麦金农和肖提出, 其基本结论是, 金融体制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推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 健全的金融体制能够将储蓄资金有效地动员起来并引导到生产性投资上, 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 发展良好的经济同样也可通过国民收入的提高和经济活动主体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来刺激金融业的发展, 由此形成金融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内生金融发展理论从效用函数入手, 通过建立各种具有微观基础的模型, 引入诸如不确定性 (流动性冲击、偏好冲击) 、不对称信息 (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和监督成本之类与完全竞争相悖的因素, 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形成以及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如何与经济增长发生相互作用做出规范性的解释。制度金融发展理论认为, 制度因素是决定交易成本大小、风险管理水平以及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关键因素, 强调法律制度、文化传统、利益集团等制度因素与金融发展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 随着全球一系列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 以金融资源论为研究基础, 以金融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 以金融分析为研究方法, 以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目的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

金融发展理论为研究绿色物流金融奠定了金融理论基础, 使绿色物流在运营中获得良好的融资环境, 也为金融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促进绿色物流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2 可借鉴的绿色物流金融公司创建模式

2.1 UPS模式

UPS模式是一种在大型物流公司旗下组建的专业物流金融公司模式。大型物流公司一般规模较大, 资金实力强, 可在其旗下组建全资的专业物流金融公司, 借助母公司对于物流信息的了解来实现成功的运营。

作为世界最大的物流企业集团之一, UPS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身, 服务范围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传统物流业务的平均利润只有2%左右的市场竞争状况下, UPS提出新的发展战略:发展供应链末端的金融服务。UPS中国董事总经理兼首席代表陈学淳先生指出:“未来的物流企业谁能掌握金融服务, 谁就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1999年UPS成立了专门的“物流金融公司 (UPS Capital Corporation) ”, 为客户提供融资产品与服务, 开始全方位地开展物流金融服务。具体内容有:物流财务、租赁服务、环球贸易融资、付款解决方案和保险服务等一些相当于金融职能的业务。作为物流竞争的制高点, 资金流是UPS独具的一部分业务。

2.2 物流企业与银行合作模式

对于某些实力不够雄厚的物流企业来说, 可以通过与那些同样也想进入物流领域的银行进行合作, 组建专业物流金融公司, 通过融合物流和金融的优势, 保证物流金融公司的成功运作。

深圳发展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2003年, 深圳发展银行尝试性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服务。2005年, 深圳发展银行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 (中外运) 、中国物质储运总公司 (中储) 和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 (中远) 进行合作, 开始了共同打造并实施面向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战略。随后, 又与中铁、中海、招商物流、中邮物流、中铁物资等十多家国内一流物流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通过对产业供应链结构特点及商品交易细节的把握, 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或单笔商品交易的自偿程度, 对供应链上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截止2011年, 深圳发展银行与这些物流企业的合作业务覆盖能源、钢材、汽车、粮食等众多行业, 涉及一百多家核心企业和近3 000家上下游客户。这种供应链金融模式一方面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能实现供应链上资源的整合, 使供应链上众多企业能够分享“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成果, 也是绿色物流的体现, 使各利益主体在合作中多方博弈, 实现共赢。

2.3 广发行模式

2003年, 广东发展银行率先推出自己的“物流银行”业务, 为中小企业推出了物流金融解决方案, 并于2005年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无锡等十个城市分行进行试点。所谓物流金融解决方案, 就是银行以市场畅销且价格波动小的物流产品作抵押为授信条件, 并借助物流公司的信息管理系统, 向中小企业提供抵 (质) 押融资、公共仓储、物流配送、金融担保、拍卖变现等综合性物流金融服务, 其融资业务包括仓储物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 企业在5个工作日内即可获得贷款。广发行推出的“物流银行”业务, 打破了传统的固定资产抵押贷款模式, 引入货物流动资产抵押, 间接盘活了整个供应链, 实现了银行、厂商、经销商、物流企业的“四方共赢”。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 尤其是作为低碳经济时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的绿色物流, 需要信息流、资金流高效融合, 无论是UPS模式, 物流企业与银行合作模式, 还是广发行模式, 都可以成为它们高效融合的可借鉴经营模式。

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关系到我国低碳经济时代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有助于推进我国“两型”社会的建设, 关系到物流产业和金融产业未来的发展, 所以, 我们需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上,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发展绿色物流金融, 实现资源的节约和整合, 达到银行、物流企业、厂商、经销商等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许红莲.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 2010.

[2]房红.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传统金融发展理论的比较与创新[J].经济体制改革, 2011 (3) :123-126.

[3]曹静.论我国专业物流公司的建立——UPS[J].上海金融, 2005 (6) :13-14.

[4]王海亮, 李波.我国绿色物流供应链管理浅析[J].物流技术, 2009 (9) :98-101.

[5]杨晓依.广发银行的“物流银行”[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 (2) :34-35.

绿色金融创新 篇8

绿色金融成为转型发展动力源泉

“十二五”以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绿色金融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实现绿色转型的动力源泉。

“在当前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建构绿色产业以及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既是实现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也将成为‘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室主任周宏春认为,绿色金融既是绿色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也将成为“十三五”金融规划的题中应有之意。

“以绿色产业、绿色经济为切入,研究制定差异化的绿色信贷政策是当前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方向。”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杨松堂介绍,邮储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已经超过600亿元,用于国家智能电网改造、水电、核电、太阳能等清洁与新能源项目建设。

“2015年是绿色金融‘元年。”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介绍,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宣布绿色金融将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并批准成立了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指导发展工作。

绿色债券等成创新亮点

绿色保险与绿色证券在我国目前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但绿色债券、社会责任投资等绿色金融创新手段将成为“十三五”金融创新的新亮点。

“绿色债券有强大的市场需求,其引入代表绿色金融发展的全新导向,既有利于环节传统银行绿色信贷‘单兵作战的局面,又可有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可持续金融项目总监孙轶颋表示,绿色债券有望成为继绿色贷款之后最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

据《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中的估算,未来绿色产业的投资每年需要2万亿以上,占GDP的3%。不过,相较目前政府在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领域的投资,绿色产业所需资金尚存巨大缺口。

相比绿色信贷间接的融资方式,直接融资方式的绿色债券业务能够有效提高社会资金的募集效率,有效解决银行机构绿色授信的期限错配问题,为银行提供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对于绿色债券有特别偏好的投资者将直接降低融资成本。

除了绿色债券之外,关注绿色金融投资端与消费端的公益绿色金融逐渐发展成熟。“公益绿色金融在追求资金来源长尾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绿色资金利用率,满足企业财务与社会责任的双向需求。”宜信公司高级副总裁徐秀玲表示,目前国内公益绿色金融相关参与方组成的意愿与资金闭环正在形成。

完善“十三五”绿色金融体系建设

明确绿色金融发展的战略定位、政策框架和重点领域,推动更多正向激励的绿色金融政策落地生根成为新共识。

“全面建构绿色金融制度是实现国家绿色转型的制度基石,在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绿色金融资源配置作用至关重要。”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董希淼强调,需尽快建立绿色金融相关的法律体系,将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等纳入其中。

市场对绿色债券的认知程度和投资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第三方的认证、评估和评级。“第三方机构对资金用途和节能减排效益的评估有助于市场评价发行主体和债券所投资项目的环境表现,应强化与第三认绿色评级机构在环评体系与数据上的共享。”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IED)主任葛勇说。

上一篇:禁毒防艾活动方案下一篇:浅谈如何培养班干部管理班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