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创新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化学创新

化学创新 篇1

昆明 吴仕元 刘 云 戴 毅

一、实验目的明矾是常用的净水剂,汶川大地震后,有媒体报道山区灾民使用的净水剂主要是明矾,在依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53页活动与探究做明矾净水的实验(1)时,发现该实验存在实验时间长,实验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有人研究认为“明矾净水实验

(2)在于明矾的状态和质量太多的问题,一般需要20min左右的时间,” 我们知道一堂课的时间大约是40min左右,如果单这里就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后面的教学任务根本就无法完成,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连续性。

通过大量的调查和试验,我们发现昆明市附近地区的天然水大多呈弱碱性,而明矾净水的原理在于其水解产物氢氧化铝有很强的吸附性,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形成沉淀,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弱碱性、弱酸性环境不利于氢氧化铝的生成,即不利于明矾的水解。采用单因素控制法找到明矾净水的最佳实验条件,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增强了实验效果,为教师演示此实验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

烧杯若干100 mL带刻度(分别编号1、2、3、)、酸度计(雷磁牌PHS──2F型)、玻璃棒、明矾、研钵、电子天平(感量0.1g)、10%NaOH溶液、人工配制泥沙水(配制方法如下:取100克泥沙,加入4000 mL自来水,充分搅拌,静置待大颗粒沉淀后,取上层悬浊液备用)。

三、实验步骤和方法

取编号为1、2、3的烧杯,各加入100 mL的泥沙水,测pH。在2、3烧杯中分别加入0.1g明矾,搅拌后,3号烧杯滴入4滴(每毫升约为40滴)10%的NaOH溶液,搅拌,静置。

实验现象:2至3分钟后,1、2、烧杯无明显现象,3号烧杯变澄清。

实验结果讨论:

1.净水时间的快慢与明矾、NaOH的用量有关。NaOH的量过多、过少都不利于明矾的净水,用明矾净泥沙水的最佳比值为:水(mL):明矾(g):10%NaOH(mL)为100 mL:0.1g:0.075~0.1 mL(3~4滴)。

3.由于各地泥沙成分不一,配制出的泥沙水浑浊度不同,本实验所用泥沙水越浑,效果越好。

四、注意事项

1.加入明矾充分溶解后,再加NaOH和溶液,搅拌3~5下,即可。保持静置,不要经常搅动,否则不利于沉淀的形成。

2.当量取的液体体积小于1 mL时,改用滴管量取,本实验1 mL液体大约为40滴。

五、实验改进的意义

1、加入NaOH、小苏打调节水的酸碱性,有利于明矾水解,提高反应速率,大大缩短实验时间。(只需10-15秒)

2、初步找到明矾和水之间的关系。

以人工配制的水为例是:100 mL人工配制泥沙水中,加入0.1g明矾,用0.075~0.1 mL 10%NaOH溶液调节酸碱度净化效果好; 以滇池水为例是: 500 mL滇池水中,加入0.1~0.3g明矾用0.2 mL10%NaOH溶液净化效果好;鉴于一般家庭中无氢氧化钠,同等情况下建议用加倍的饱和小苏打水替代10%氢氧化钠溶液。上述实验改进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增强了实验效果,为教师演示此实验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依据,同时由于加入的碱性物质中不含铝元素,又有利于明矾的水解(将可溶的硫酸铝转化为难溶性的氢氧化铝),不仅增强了净水能力,还有效地降低了水中铝含量,pH在6.50~7.61之间(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铝对灾民的健康影响,为灾民用明矾净水提供了一个好方法。

3、量化教材用量,即确定明矾的用量和天然水用量的关系(提供泥沙水的配制方法)增加教材实验的科学性。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改进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江口中学 涂红梅 谭祥中

一、原教材中实验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检验氧气性质的一个重要的实验,也是现象比较明显的实验,但此实验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做法,难以成功。原实验步骤:在螺旋状的细铁丝末端系上火柴梗,用坩埚钳夹住铁丝点燃火柴梗,至其快燃尽时伸入充满氧气且瓶底有少量水的集气瓶中。

学生对此实验非常感兴趣,很想快点看到实验现象,但这种急于求成的欲望,很容易导致此实验的失败。其原实验较易失败的原因就是对其火柴梗燃烧的程度难以把握。当把点燃的系有火柴梗的铁丝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时,①如果火柴梗过长,会看不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只能看到火柴梗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②如果火柴梗过短,由于红热的铁丝冷却很快,也会看不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二、改进后的实验步骤

①我们把细铁丝的一端盘成螺旋状,另一端用坩埚钳夹住。

②用小烧杯盛一定量的无水乙醇,待用。

③把酒精灯和充满氧气且瓶底有少量水的集气瓶放在较近的位置,并点燃酒精灯。④用坩埚钳夹住细铁丝的一端并将有螺旋状的另一端伸入到无水乙醇中,利用无水乙醇的表面张力,使细铁丝有螺旋状一端蘸满无水乙醇。取出后,马上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迅速伸入到充满氧气且瓶底有少量水的集气瓶中,可以看到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三、改进后的优点

此方法极易成功,实验效果好;也不会再为火柴梗燃烧的程度而担忧;更适合于开设学生实验;无污染,并节约了资源。

对蜡烛及燃烧实验的改进

江西省宜春中学 温小波

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P7页的活动与探究栏目里,对蜡烛及燃烧的实验中,有一个步骤是:把罩在烛焰上的烧杯,迅速倒过来,向烧杯里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实验效果都不理想,很多小组的石灰水没有变浑浊。本人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

其一是因为烧杯罩在烛焰上一段时间后,使得烧杯内温度较高,倒过烧杯时,使空气形成热气流,杯中的二氧化碳气体随热气流而散发到空气中了;

其二是学生操作不熟练,把烧杯倒过来后、逗留时间大长,倒入石灰水之前,二氧化碳气体已经散逸了,这样,很多小组的石灰水就没有变浑浊。

本人对该实验的改进是:将烧杯移开火焰,倒过来之前,用一块玻璃片先盖住瓶口,再把烧杯正放在桌面,然后移开一部分玻璃片,向烧杯内倒入澄清石灰水,再盖住烧杯,振荡,各小组的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了,实验效果很好。

对氨分子扩散实验装置的改进

一、实验名称:氨分子的扩散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

试管、玻璃片、镊子、滤纸、剪刀、浓氨水、酚酞溶液。

三、实验装置图

四、实验操作过程

1.将滤纸剪成稍宽于试管直径的滤纸条(防止滤纸条从试管中掉下来与玻璃片上的浓氨水接触),在滤纸条上均匀的滴加4-5个酚酞溶液的小圆点,然后用镊子把滤纸条放入试管的中部。

2.在玻璃片上滴1-2滴浓氨水。

3.将试管倒放在滴有浓氨水的玻璃片上,稍静片刻,会观察到滤纸条由下到上依次、逐渐出现红色圆点。

4.用镊子取出滤纸条,在空气中放置片刻,会看到滤纸条上的红色圆点逐渐消失。

五、实验改进的意义

1.此装置简单、操作方便,现象明显、用时短。

2.增加了对比实验,充分体现了分子运动的性质。

3.实验药品用量小。

化学创新 篇2

一、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激发创新潜能

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创设问题的情境, 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 可以和学生一起总结之前的化学知识, 关注物质和谁反应, 在什么条件下反应以及生成物是什么。而在实际生产中只关注这些是不够的, 化工厂完成生产任务要进行原料预算, 要利用化学变化中的质量规律。那么,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各物质总质量遵循什么规律呢?请同学们猜想。有的认为变大, 有的认为变小, 有的认为不变。这时我问学生, 大家最希望它变还是不变呢?很多学生都希望总质量不变, 但我说事实需要靠实验验证, 我以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为例, 探究化学变化前后各物质总质量的变化规律。我告诉学生白磷只要达到40℃就能燃烧, 让学生自己说出实验方案。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进入思考的状态, 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 从而有效地激励学生思维。另外, 在化学教学中, 可以利用现象生动的化学实验, 或用曲折多变的问题情景, 或用动画与视听相结合多媒体教学来吸引学生。对教学语言进行精心设计安排, 力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 这样就可以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活跃学生思维, 激发创造潜能。

二、营造宽松氛围, 培养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常常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奇思怪想”抱不屑一顾的态度。教师泼的冷水, 浇灭了学生学习过程中迸发出来的创新火花。创新教育要求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共同探究的合作平等关系。教师的任务在引导、帮助学生学习, 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要营造宽松的氛围, 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怀疑, 允许学生相互讨论, 允许学生提出一些“奇思怪想”,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去学习。如, 在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中, 有学生提出:“如果没有灯芯, 蜡烛能点燃吗?”我让学生通过反复几次实验, 自己得出结论:固体的蜡烛用火难点燃。实际上, 点燃时先是灯芯上的少量蜡受热熔化成蒸汽, 蒸汽易燃烧, 产生热量使灯芯下面的蜡再熔化, 由于毛细管现象的原因, 烛油会向上到达灯芯的顶端继续燃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积极解决问题, 他们的创新意识, 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三、变革实验形式, 训练创新思维能力

化学实验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 实验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活动, 具有创造性。因此, 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尤其突出。如让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其实验原理的探究, 可让学生自己在草稿纸上写出能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教师再补充大理石和稀盐酸、大理石和稀硫酸、纯碱与稀盐酸, 通过讨论确定实验原理。可只提供药品、仪器,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亲自实践, 领略创新的滋味。此外, 可以让学生对教材实验进行改进, 鼓励学生不盲目崇拜权威, 让学生明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敢于向权威挑战, 敢于对实验现象、结论提出质疑, 对实验方案进行“挑剔”, 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给予新的思考、分析, 找出其缺陷和不足, 进行修正和改进, 设计各种合理可行的方案。如: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中, 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课本实验装置, 指出存在的问题, 并大胆设想、改进。再如,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中, 请学生思考尾气处理有无其他方法。通过观察、比较、讨论, 解决了这些问题, 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拓宽视野, 而且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利用习题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初中化学习题教学中, 要多进行此类训练 (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 , 甚至完全开放式训练, 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 多思勤想, 发挥思维想象力, 冲破思维定式。当题目有一定难度或较繁, 学生经过简单的动脑思考, 找不到答案而主动放弃时, 教师一定不要直接说出答案, 要鼓励学生勇于自我探索, 进行一些尝试,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 关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练习:CO与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中含氧64%, 使5g该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的氧化铜充分反应后, 再将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 可得白色沉淀的质量是多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 首先想到用化学方程式计算, 可审清题意后又发现无CO的质量, 因而想设CO为x, 通过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出CO的质量, 再通过CO与氧化铜的反应化学方程式计算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最后由二氧化碳的总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算碳酸钙的质量。

学生觉得此法太繁, 教师启发学生观察题中的两步化学反应, 分析多步反应中不变的方面。学生积极动脑, 热烈讨论, 最终突破思维定式, 创造性地采用元素守恒法, 牢牢抓住守恒的碳元素, 经化学式计算, 终于得到了满意的答案。这不仅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也极大地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中通过不同角度, 活跃学生思维, 就可以不断拓宽视野, 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化学创新 篇3

关键词:改进演示实验;探究性;拓展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1-126-01

化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最基本特征。化学实验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具有其他化学教学内容和形式所不能代替的特殊作用。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能力和作用。

一、改进课堂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配合化学教学内容的教授而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示范操作的一中教学实验,它历史悠久,运用广泛,是化学教学中最基本的实验教学形式之一。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由教师是在讲完性质、原理之后,按照教材中所要求的来做验证实验。它虽然能体现出实验直观、鲜明的特点,但学生在教师演示的整个过程中只起到看教师表演的作用,他们并没有参与到实验过程中,这样的演示实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于是教师在演示实验中进行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势在必行的。

我的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在做演示实验之前,可以先创设问题情景,如“你认为应该怎样设计这个演示实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有没有其他的设计方法”有意识地创造一种探索的氛围,尽量展现实验过程,使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第二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他们勤于开动脑筋,善于合作,形成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方互动,使学生成为课堂演示实验的参与者。

二、改进实验的探究性

实验探究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从化学学习方式的角度来看,目前的化学教学正在经历从“读化学”“听化学”,向“做化学”“探究化学”转变。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主要有实验探究、调查探究和讨论探究三种形式,其中,实验探究是最常用、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探究式课堂教学怎样探究,实际是要回答教学过程怎样操作。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具体做法可以是: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自学探究是指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要求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但也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口,教师简短的导入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自学探究阶段。对于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可能有很多的模式,要根据具体的探究内容,针对你的学生,针对你所具备的实验条件,具体决定。

三、改进实验的拓展性

拓展性实验是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冲破书本中基础实验的束缚,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安全性、探索性、创造性等特点的实验。通过多年来的实践和研究,我认为趣味性、生活性是初中化学拓展性实验发展的重要趋势。

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化学的感性认识主要靠化学实验提供,化学实验作为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一种手段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例如做一个酸碱反应的实验,一瓶白醋一包小苏打就解决了试剂问题,然后在一辆玩具小车上扎上一个塑料瓶,把白醋放入塑料瓶,再把装满小苏打的小试管放入塑料瓶中,塞上瓶塞,摇动塑料瓶使试管内的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体,冲开瓶塞,把小车推向前方。

化学源于生活,化学应用于生活。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接触社会的机会有限,通过实验来了解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可以说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在拓展课本化学实验的时候应注意:1、实验内容的生活性。在设计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素材。比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土壤PH值的测定等。2、实验用品的生活性。实验的生活化还需体现在实验用品上,使用一些生活中的物品。例如在粉尘爆炸的实验中,利用饼干桶和面粉,用鸡蛋壳和白醋反应制二氧化碳、用医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等。通过这些实验的开发、设计,能使农村学校教师在实验条件差、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利用现有的身边材料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也能使学生在这些实验的探索过程中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化学;了解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的重要贡献,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缺乏实验的化学教学是不完整的化学教学。在农村中学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挖掘农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这样我们农村的孩子才能更好地学好化学,更好地增强科学的意识和科学能力。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浅谈 篇4

湖北省汉川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胡华玲

【摘 要】化学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化学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要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文章阐述了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实施创新教学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现在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教师教,学生学,即使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绝大多数教师也是让学生按着自己在课前设计好的答案来回答,否则就可能被认为是错误的。这种课堂氛围很不民主,其实质是不让学生发表意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寻找不同答案的积极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环境不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机械地接受,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发表不同的看法。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积极寻求答案,这样他们的创新意识才会得到培养和发挥。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每一个新发现、新问题,教师都要及时进行鼓励和启发,让学生敢想、会想。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好奇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催化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牛顿对落地苹果的好奇发现了万有引力,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在化学中,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N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很多学生马上会回答:“中性。”但通过实验,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想的不一样呢,为什么这些盐溶液除了中性外,还有呈酸性或碱性的呢?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去想,也愿意去探索新的知识。

3.巧设问题情境。“学起于喜思,思源于疑。”设疑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运用设疑,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开拓学生思维。科学研究、探索更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而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创新精神要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只有当创新精神符合客观需要和客观规律时,才能顺利地转化为创新成果。创新精神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培养成的。在教学中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在此基础上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心”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于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经过五年的摸索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

2.严谨求实是创新的作风。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产生的,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1826年法国化学家波拉德在研究海藻时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因为他在几年前做过和波拉德相似的实验,看到过这一奇怪的现象,只是没有深入钻研下去。当时,他只凭空断定,这深褐色的液体只不过是氯化碘(ICl)——通氯气时,氯和碘形成的化合物。因此,他只是往瓶子上贴了一张“氯化碘”的标签就完了,从而失之交臂。本来李比希可以早几年发现溴元素,但一时疏忽没能抓到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时,必须要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不能妄下结论。

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失败乃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就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创新教法,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联想。例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可以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又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给予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特点,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例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完全不一样。又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金属铜,而是生成Cu(OH)2蓝色沉淀。“一题多解”是常用的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又如,Na2CO3、NaCl、NaBr、KI四种无色溶液,如何鉴别?要求学生每人至少设计两种以上不同的方案。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鉴别物质的方法,能根据四种物质的特性设计不同的方案。经过教师汇总,可选出几种不同的鉴别方案,并进一步组织他们探究,仔细分析比较这几种不同方案所用的试剂及各反应现象,找出最佳方案。这些方案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养成求异的习惯,使创新思维得到训练。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知识的获得需要细心、认真地观察和实验。化学教师必须充分运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认真开展实验设计,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这样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原电池》一节可设计以下实验来突破:①把锌板和铜板同时插在稀硫酸溶液中观察锌板和铜板上的现象;②把锌板和铜板同时插在稀硫酸溶液中,再将锌板和铜板用导线连接,锌板和铜板上又有什么现象?③将稀硫酸换成蒸馏水重复上述②中的实验,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在完成上述一系列实验的进程中经教师点拨,不但掌握了新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例如,青霉素的发现就是弗莱明认真观察实验的意外收获。弗莱明本来在实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盖好,他发现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素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进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并多次进行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因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还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等不同角度去思考,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感受创新成功的果实。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设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学生思维的发展能使其受益终身。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也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

参考文献:

化学创新实训总结报告 篇5

在已近三年的大学学习中,我们前后大小经历过四五次实训,区别于前几次实训,此次的创新实训是为期最久的一次实训,也是独立自主性最强的一次。本周的实训时间为2012年6月12日至2012年6月22日,在这长达六个星期的时间里,我们的实训可说是有滋有味,看着经自己创新研究而制备出的产品,心中有一种充足的成就感,产品的优劣与否,都是自己与同学的共同协作研究制备出来的。当然,其中离不开指导老师的引导和建议。下面简要的介绍我组本次实训的概要:

一、创新实训研究方向和方法

我组本次实训的创新方案是陶瓷化复合竹基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主要采用了真空高压的化学浸渍法将硅胶填入经洗净、干燥并加工成试件品的竹片的孔隙中,再在烘箱内进行凝胶干燥处理,得到陶瓷化复合竹板,之后又由指导老师带去智成化工公司进行一系列的性能检测,如: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凝胶填充空隙的情况,用红外色谱描述化学键的特征,用傅立叶远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复合前后凝胶与竹材中纤维素的键合作用及变化规律以及用力学性能试验机进行陶瓷化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能检测。

二、目标产品的主要应用

1、竹材陶瓷是一种环境材料

竹材陶瓷可以利用竹材废料为原料,这对于垃圾资源化的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日本许多研究者认为木材陶瓷是一种新型的环境材料。

2、竹材陶瓷是一种功能材料

竹材陶瓷的导电性类似于半导体,其阻抗与空气相对湿度和温度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可以用于温湿度感应元件的制造。竹材陶瓷又是良好的屏蔽材料。此外,还具有独特的摩擦性能,可以用在某些制动装置和无心磨床上。在一定的工艺制造条件下,材料具有很好的绝缘性,而且能透过大于900mn的红外光,可用作新型绝缘材料及红外线滤光器。竹材陶瓷远红外放射率恒为80%,这个数值远高于一般金属,与黑体相似。可以用于微波炉、汽车油漆、纤维织物及食品干燥设备。由于人体多靠远红外线获取热量,因此研究者认为,竹材陶瓷可以用作房屋取暖材料和保暖材料,制作可用于寒冷地区的室内加热地板、路面防冻加热器和解冻加热器等。此外,竹材陶瓷加热器与太阳能电池相连,可以应用于低成本的太阳能的加热系统。

3、竹材陶瓷是一种结构材料

竹材陶瓷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较高的强度性能,在应用上具独特的优势。其既可以作为增强剂填加到有机物中起增强作用,又由于具有较高的硬度而脆性小,可以用于易磨损部件的制造。

三、创新实训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当代竹板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原材料,但是从性能的角度为出发点考虑,现阶段的竹板,其结构孔隙未填满,易生虫导致使用寿命短,非陶瓷化易产生划痕,硬度和刚能度不高等缺陷。而对于传统的瓷板砖,因其主要原料为天然的陶土,随着时代的发展,陶土资源日益贫乏,价格也不断升高,品质逐渐下降,而且在烧结陶瓷的过程中耗能大。为克服以上传统的不良性能,合成具有高硬度、高刚能度、难霉变、阻燃性能强、绿色、节能、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产品,本次项目提出开展高效性能化的陶瓷化复合竹板材料的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采用合理的技术,合成陶瓷化的竹板,实验研究获得较之现阶段的竹板端面硬度提高了20%以上。吸湿率降低了40%,密度有所增加,合成能耗大大低于传统的瓷板砖。

四、实训结果与讨论

用竹材为模板制备生物结构陶瓷,是一种新的陶瓷材料结构设计思想。所制备的材料可以是致密的.也可以是多孔的;可以制备碳素材料、碳化物陶瓷,也可以制备氧化物陶瓷和陶瓷复合材料,甚至无机、有机复合体。这种技术对结构的可调控性很 好,材料性能独特,发展前景广阔。如何进一步提高竹材陶瓷致密度,提高Si/SiC复相陶瓷中的碳化硅含量,如何在最终材料中完整保留生物体的固有结构.以及对竹材结构的人工模仿,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木材本身的密度很低,碳化后残炭率一般低于50,因此,由原始木材直接制备的木材陶瓷密度很低,气孔率很高。为提高密度,改善材料力学性能,需要反复浸渍树脂、碳化.多次浸渍后气孔容易堵塞,对大试样的浸溃变得困难.工艺复杂,周期长,与竹材陶瓷的低成本相矛盾。同样的原因.用竹材制备的碳化硅陶瓷中自由硅含量一般大于50%,限制了材料强度、高温性能和抗氧化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各种离瓷化过程。由于伴缱着高温和剧烈的化学作用,对木材原有生物结构的破坏很严重。在最终材料中完整保留生物模板结构,是获得高性能材料的关键,特别是对于制备多孔陶瓷来讲更是必需的。

五、创新实训结论

涂抹在竹片之间的溶胶经烘烤后将竹片粘连在一起。经过一系列的性能检测,所得竹片光滑、附着力强等特性。强度和弹性模量都达到Ⅱ级,压力承受力强。产品在相对湿度为98%的环境下基本没有发生霉变现象。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六、实训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深入研究竹板的内部结构以及溶胶在竹细胞壁中输运的影响因素;

2、竹材在径向由外到里为竹青.竹内和竹黄,而无论是致密坚硬的竹青还是疏松脆弱的竹黄对胶粘剂的润湿性都很差,各种方法都难以明显地改良浸渍性。因此,用普通的化学浸渍法,很难蒋硅胶填入其孔隙中。研究采用真空高压将硅胶蒸汽,压入其中,同时在其表面划痕或打孔,以增加其接触面。

3、增加陶瓷化复合主板的光亮度以及硬度,要求硬度>8。

4、温度太高,竹材容易碳化,而且表面有气泡。

七、创新实训心得

通过本次的创新实训,我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了对专业化学的理论基础,学会了分析和解决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实验的基本技巧,培养了严谨的实验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习后续课程和未来从事科学科学研究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经过此次切身的创新实训,我才深刻地体会到了“走出课堂,投身于实践”的重要性。平时,我们只能在课堂上与老师“纸上谈兵”,思维的认识是局限于课本范围内,这就导致我们对化学专业知识的片面性,使得我们只知所以然,而不知其之所以然!这都极大地限制了我们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虽然我们平时也做过不少的专业实验,但那毕竟是照着书本所给的方案进行实践,其与这次的创新实训的磨砺是有着一定的差距的,这是实验课程所不可替代的,是需要我们的发散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指导老师的开导才能实现的。

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是为我们的实际创新“注明框架、指明方向、提供相应的思维”的方法论,真正的自主创新能力是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慢慢培养和提高的。而针对实际问题是,我们不能拘泥于课本,不可纯粹地“以本为木”,而应根据实际过程中产品的一些物性和化性,以及结合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不断地、适当地对实验方案进行修改,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这就将从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的原则性和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操作的灵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再次,在此次的创新实训中,我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了对待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谨慎认真,也学会了用打磨机将固体颗粒磨成纳米级别的使用方法,同时也学会了使用一些新的仪器如:小型分散机、真空高压箱、真空干燥箱等。

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 篇6

海门市包场中学(226151)王勇

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总书记对此作了精辟的论断。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在继承前人留下的丰富的人文、科学遗产的基础上,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而化学在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质和开发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如何根据创新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打破传统固定的教学模式,有机地将知识、方法、能力、世界观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发展创新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创新意识,树立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迅速增加聪明才智,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从宏观、微观两大方面把握:

(一)宏观上要把握的几个方面。

1、教师自身必须转变观念,增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识性和紧迫感。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历程,我国中学生在各项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的奖牌不少,而在本土培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到目前为止尚无先例。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经济和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外,另一方面在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模式上值得探讨。长期以来我们的化学教育强调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偏重于化学知识的增长和积累,偏重于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的教学在学生知识水平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但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略见逊色。在高层次的研究领域涉及到许多人类所未知的知识,这样的研究就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基础上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揭开新的奥秘。我们必须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从培养创新人才这一远大战略高度来认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教学任务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是核心,创新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它是基于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各种能力基础之上,而且短时间内不能够见效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时渗透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只有教师脑海里有强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才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时时处处、随时随地着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长期坚持下去,相信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2、教学方法自主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第一步由教师把所要掌握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或由学生从教材中阅读、归纳获得,第二步理解这些知识,第三步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主要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

当前的化学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突破,关键在于真正做到自主化,所谓自主化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是别人所无法替代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让你把所要学的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也不

是仅在教师的控制之下让学生被动地去做某事,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要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敢于让学生充分讨论,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讨论问题,一个问题可以有多个答案,让学生在各抒己见中提出创新性见解,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能设计出让学生自由讨论的题目,能设计出多种答案并能澄清学生模糊、错误认识的题目,能设计出让学生可能产生创造性见解的题目,这就是化学创新教学的艺术。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需要自主地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如:问题讨论法、自学指导法、学生讲演法、辩论法、探究法等,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让学生自由思考、积极探索、发表自己的见解,适时地提出质疑、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里要充分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这是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

3、学法指导经常化、能力培养始终化。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目的是“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渔”,要让学生终身受益无穷。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方法方面的专家”。作为化学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教材、去完成化学作业,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听课、如何做读书笔记,及时记下随时可能出现的奇思妙想;不仅仅教会如何设计并完成实验,更要教会学生如何用化学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学法指导充分地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会学生如何自学、如何选择参考书,通过查资料、上互联网等不同途径获取资料,学会分析、归纳、对比,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能学会自主学习。

能力方面我们坚决摒弃忽略创新能力培养,偏面追求应试能力的做法。化学教学中要将能力培养贯穿始终,大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时间支配的能力、自学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化学创造能力。要把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能力与传授知识相结合上。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关心、合作,具有开拓进取、创新应变等适应未来的各种能力。

4、营造创新环境,鼓励学生创新。

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中,往往更能充分地显示学生创新的才能。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创新的学习环境,课外我们同样必须提供必要的条件,搞些“科学小论文答辩”、“科技小制作展示”、“常用工具的改进”等,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活动场所和展示创新才能的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严肃地宣讲自己的小论文,从容地现场答辩,在创新中提出一个个尖锐的质疑,得到一个个机智的应答。在开发创新潜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成果,哪怕是点点滴滴的小苗头,哪怕是很幼稚的异想天开,我们都要给予肯定,鼓励他们的创新热情,从而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微观上要把握的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

创新思维主要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创新思维中的逻辑思维又主要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在日常化学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创设匹配的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学生就能够显著提高顿悟机率,增强创新能力。

⑴指导学生进行事物及其属性的多层次、多侧面思维的发散训练。

创新可以看成是在事物的某个层面上,在事物性质显现的不同侧面上实现了

某种新的联系,所以我们要实现创新,首先就是要对物质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发散思维训练。如对硫酸可以作如下思维发散训练:

a、从元素种类和原子数量的角度来说,一个硫酸分子中有二个氢原子,一个硫原子和四个氧原子。

b、从硫酸实际存在的结构粒子种类来说,硫酸中有氢离子、硫酸根离子和硫酸分子,水溶液中还有水合氢离子。

c、从物理性质角度来看,硫酸具有无色、大密度、高沸点等性质。

d、从化学性质的角度而言,硫酸可表现酸性、强氧化性、脱水性等性质。⑵指导学生进行多样本的事物及其属性的多层次、多侧面的思维集中训练。

事物及其属性的某种新的联系,我们可以理解为事物及其属性在一定条件下的某种统一,从思维的角度则可以看作是思维的一种集中,所以指导学生进行多样本的事物及其属性的多层次、多侧面的思维集中训练,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对乙二酸氢钠、氨基乙酸、对羟基苯酚钠等物质可作如下集中思维训练: a、从含元素种类而言,它们都含有碳、氢、氧和钠。

b、从反应时可能表现的本质来说,它们都能给出氢离子和结合氢离子。c、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它们又都属于有机物。

⑶指导学生进行事物的造形和变形训练,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素质。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结构的功能外显,物质变化的实质是原子核及其核外s、p、d、f电子的空间构型在新条件下的重构。显而易见,想象和改变微粒的空间构型在创新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想象物质构型及其变化是形象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思维离不开形象思维。如通过下列几种方法提高学生形象思维素质:

a、同性质的变形想象。

如以有孔为例展开变形想象。有孔的物质可以是与渔网、防盗门、铁丝网、滤纸、半透膜、分子筛等等。

b、同微粒不同物质的变形想象。

如碳单质可以有立体层面形(石墨)、空间正四体形(金刚石)、球形(C60)等。

c、进行造形比赛,比谁的造形种类多,谁的造形更复杂、更完美。

如应用碳球和铁棍进行有机物结构造形比赛。

2、指导学生剖析创新成果,帮助学生学会创新技法。

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形象思维,虽然都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内涵,但在创新活动中,它们毕竟只是思维某些问题的某一个侧面时的一种特殊思维,而实际成功的创新几乎都是三种思维相辅相成和协调展开的结果。有机组合各种思维实现创新的方法称为创新技法,常见的创新技法主要有思维开拓法、逆向思维法、联想创新法、拟喻思维法、系统综合法等等。

每项创新成果都有其新颖独特之处,每项创新成果总是蕴含着某些创新技法,指导学生剖析创新成果,悟透创新技法之奥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初步学会常用的创新技法。

如剖析我校创新成果,活鱼运输的供氧装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会下表的创新方法。

活鱼运输供氧装置的创新技法

活鱼长途运输供氧装置的创新主要的创新技法

确定创新目标:

创造活鱼长途运输供氧装置

达成目标所需的几个方面:

1、寻找长途运输时鱼类死亡的主要原因

2、创造长途运输时鱼类避免死亡的方法

达成目标的途径与方法:

1、估计鱼类死亡原因(缺氧)思维开拓法

2、设计对比实验,验证估计原因对比联想法

供氧养鱼和缺氧养鱼

3、寻找无毒安全的释氧原理过思维开拓法

氧化物和水反应

4、创造能够连续等量释氧的装置相似联想法

类似医用滴液装置系统综合法

整个创新过程逆向思维法

3、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全面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思维和技法是创造能力的核心,但实际创新过程中还涉及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教师还需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⑴指导学生收集、筛选、论证社会需求,变需求为研究课题。

如:有一次我们获悉某乡办厂需要从某种废催化剂中提取金属铜,经过师生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催化剂组分基本清楚,有关分离原理学生已经掌握,需要仪器设备学校具备,这个社会需求信息可以立为正式研究课题。

⑵适时调控学生的创新研究,力保创新成功。

a、指导学生深入开展创新研究,选择应用合适的创新技法。

中学阶段没有“思维发展”的专业课,学生对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是非常有限的,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实际上是配合教材,从另一个侧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和能力。

b、指导学生调控心态,塑造高尚的创造性人格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心理上还未充分断乳的中学生,经常会有缺乏自信、意志不坚、毅力不强、情绪忽高忽低等表现,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及时用前辈科学家以天下科学发展为已任,百折不挠,勇于攀登创新高峰的感人事迹,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把自己塑造成具有高尚人格的新一代的创造发明家。

⑶指导学生评估课题研究。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是人类的一种宝贵财富,及时总结创新活动中的经验,可以使学生的创新素质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课题研究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创新成果的社会功能,可以坚定学生的创造发明的志向。

4、改进教学方法,选择适当模式,努力创造提问和质疑的氛围。

良好的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和独立性的土壤,正如诗人龚自珍所述:“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课堂中可根据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如探究式模式一般分为:创设情景;激发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架设探究桥梁;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重复智能训练;进行智能的重新组合;创新学习等七个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因为提问是创新的开始,有的化学教师为了鼓励提问和回答问题的学生,设置了积累分制度,给大胆提问、勇于纠正教师教学中的错误、积极在各种刊物上撰写文章、善于补充完善其他同学回答、参与讨论的学生加分,以支持学生的创新和参与精神,培养创新精神。

5、组织和开展化学小论文的撰写和评比。

实践表明,化学小论文的撰写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小论文的类型有多种多样,如知识归纳型、实践探索型、教具的改革与制造、调查访问报告、化学家的生平事迹、化学晚会的组织、化学诗歌、谜语、化学魔术的创作、学习方法的心得体会、对某些化学问题(如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的真知灼见。撰写小论文的过程实际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不少现代的化学家就曾经是几十年前化学小论文的积极撰写者。

6、提倡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向学生征集试题,调动积极性。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创新的、简捷的解题思路,比较制备方法的优势;让学生在实施师生角色互换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创新的价值。撰写试题必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

初三化学创新教学初探 篇7

那么,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实施创新教学呢?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赖以发展的动力,如果说国家是一辆汽车,那么一个国家的创新力就是它的发动机,而国家未来的发展就是靠我们的这些未来的工作者,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一定要注重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这就是创新教学实施的原因。

二、如何进行创新教学

(一)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理念,打破规矩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禁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坚决服从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越雷池半步,学生们只能按照教师所提供的思路进行学习,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教学模式,造就了我们很多学生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考试成绩很高,却没有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要想实现创新教学,首先就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向老师提出疑问,敢于挑战权威,只有让学生愿意去思考,敢于去发言,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举例而言: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时候,教师会告诉学生物质反应前后总质量是不发生变化的,学生可能这个时候就会有疑问“为什么物质都已经发生反应了,已经不是原来的物质了,为什么质量就不会发生变化呢,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就会明确告诉学生“没有特殊的情况,这是化学家研究出来的,你只要记住就好了”,不允许学生提出疑问和自己的想法,必然也就阻碍了学生的创新发展之路,如果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以这样的方式告诉学生“世界上没有事情是绝对的,但是目前并没有质量不守恒的发现,你可以多做一些化学实验,把你的结果记录先来,指不定会有惊人的发现哦”,教师利用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鼓励,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才能得到开发。

(二)引导学生去对知识进行探索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无论学生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教师的习惯就是直接按照答案进行讲解让学生记住解题的方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起到了相反作用的,学生习惯了把老师给的方法和答案进行记忆,自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懒得去探索了,而是直接等待老师进行讲解。如果教师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第一时间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或者是与其他同学成立合作小组进行探索讨论,那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就能被开发出来了,学生愿意自己去对知识进行探索,谁能保证学生自己所探讨出来的解题方法不比老师给出的答案更简单呢,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被开发出来了。举例而言:在学习《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时候,学生们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在遇到一些很少见的化学反应的时候,学生们就会显得束手无策,教师往往这个时候会直接把题讲一下,把答案告诉学生,然后在学生下次遇到新的方程式的时候依旧不会书写,那么,教师在教遇到这类情况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或者与同学一起去探索遇到这一类的问题怎么去解决,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解题的方式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多多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动手创新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创新不只体现在学生的思维变化上,动手能力的创新也是一种创新的形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开展一些实验教学,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动手,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最不按套路出牌”的年纪,这个时候教师要放任学生去进行实验,学生可能会不按照教科书上的步骤进行操作,谁能保证学生自己试验的过程不是对实验步骤的一个创新呢,谁能说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按照教科书进行实验就会失败呢,所以,教师可以经常开展实验教学的形式,既让学生动手探索出了知识的来源,又有可能得到更简便一些的实验操作步骤,对于教学,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都是一件好事。

总述:创新力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被磨灭殆尽,只能按照教师所设定的方向和思路进行发展,导致了学生考试成绩很高而独立思维的能力却很低,那么究竟如何来改善传统教学所带来的问题呢,这就需要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去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努力去获取知识而不是等待老师的讲解。以上的几点仅是个人在教育中所总结的一点经验教训,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的教学能够有所帮助,也希望教师们在教学中能够时时提醒自己究竟是想要高分的学生还是高能的学生,这样我们的创新教学才能更有效果。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各科的教学也纷纷开始注重创新的教学,初三化学的教学也是如此,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实施创新教学呢,我们可以简单做一下探讨,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改变原有的“填鸭式”教学的模式,发挥创新精神,给学生营造一个愉悦、有效的课堂氛围,让创新教学有可以施展的空间。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三化学,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1]邓奇志.初三化学教学创新教育初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3):8-8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初探 篇8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

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

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冒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要严谨的工作作风。

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

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金属铜,而是生成Cu(OH)2蓝色沉淀。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上述AlCl3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结论。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领“创新”成功的滋味。

上一篇:项目安全质量工作总结下一篇:中美贸易战及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