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创新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阅读教学创新

阅读教学创新 篇1

阅读是学生凭借原有经验,对文本材料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不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不同的,这要求教师广开言路,让学生创造性地领悟、消化和吸取作为范文的语言材料,最终达到“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的境界。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呢?笔者在实践中有一些尝试:

一、质疑――创新的破冰之舟

疑是学之端,思之始。陶行知先生指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学生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使他们逐步由不敢问到想问,从不会问到善问。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笔者借助提问,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创新活动。在分析周瑜斗智失败的原因时,一位同学突然举手说:“老师,我看课题还不如改为《草船骗箭》呢!因为箭是诸葛亮使用欺骗的手段从曹操那里骗到的。”不少同学也随之附和:“对对,应该把‘借’改成‘骗’。”我一听,不禁愕然,但随即我又镇定下来。我首先肯定这个问题有意思,有价值,值得探讨,然后我又反问道:“究竟使用‘骗’字,还是用‘借’字?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后再讨论。”几分钟后,同学们陆续举手了。一个学生说:“从诸葛亮的军士们喊的‘谢曹丞相赐箭’这句话可以看出,骗箭不必谢,借箭才要谢,所以还是用原题好。”另一名同学是个三国迷,他说:“我认为是借箭,因为到赤壁之战时,诸葛亮不是把箭还给曹操了吗?这就叫‘有借有还’嘛!”笔者趁势把问题引向深入:“同学们的思维真灵活!再想想,如果把题目改了,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会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个个举着小手争着发言。一名同学说:“本文是为了赞扬诸葛亮足智多谋,如果改用‘骗’字,作者就站到曹操的立场上了。”当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能一蹴而就。对于那些提出问题质量较低的同学,教师要小心扶持,热情帮助,不能冷言相讥,一棒打死。

二、想象――创新的源头活水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创新只能纸上谈兵;没有想象,创新只能固步尘封。想象是创新的双翼,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于情景交融的课文,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在头脑中放放电影,用笔在纸上画画。如教学《荷花》一课时,可让学生读出荷花的美,想出荷花的美,画出荷花的美,将抽象的文字以可感知的形式呈现出来。对于留有想象“空白”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打开想象之门,尽享想象的乐趣。如《雪儿》一课,写了一个小女孩照顾一只受伤的白鸽,并把它放回蓝天的故事。这只白鸽是怎么受伤的,课文没作说明。笔者讲授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猜测白鸽受伤的几种可能。同学们有的认为白鸽是被一个顽皮的小孩用弹弓打伤的;有的认为白鸽是在风雨中送信时,不小心被雷电击伤了翅膀;还有的认为白鸽是在飞行时遇到了凶猛的老鹰,被老鹰的利爪抓折了翅膀„„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师必须张扬学生好奇的天性,使学生的想象力不断提高,为创新提供源头活水。

三、求异――创新的燃灯火种

创新思维的最大特点是求异性。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是过于求同。求同过多,易使学生形成“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思维定势。美国创造学家伊区指出:我们如果在找到第一个正确答案后,就不再寻找其他替代的正确答案的倾向,是万分不幸的。因为往往第二、第三或第十个正确答案,才是我们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创新方法。如果把创新比作一盏明灯的话,求异则是点燃它的火种。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敢于并善于想出与众不同的方法和答案。

四、激励――创新的阳光雨露

第多斯惠指出: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激励,一个人自身潜力只能发挥20?――30?,正确充分的激励则能使人的自身潜能发挥80?――90?。激励是促使创新这棵幼苗茁壮成长的阳光雨露。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创造欲望,哪怕是一点智慧火花,都要给予呵护和鼓励。我班的王茜同学有个雅号――活解字,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次,我正在讲“垂”字,这个字特别难记,每次默写,总有近一半的同学写错。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呢?有几个同学用拆字法来记,可不尽人意。这时王茜同学眼睛一转,说:“我看‘艹’有点像个哑铃,它上面是个‘千’字,下面是个‘士’字,可不可以这样说,一个大力士举起千斤重的哑铃。”同学们听了,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也拍手叫绝:“真棒!你真是一个‘活解字’啊。”在以后的语文课上,她总能想出一些新奇的解字方法。如“畏”字,学生默写时,很容易多加一撇或写成“田”字下面是个“衣”字。她想了个绝招,说:“一个种田人,他长年累月地劳动,衣领被磨破了,一条衣袖也被磨掉了,多么辛苦呀!”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们可以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因为我坚信杨振宁博士这样一句话:大胆地进行猜测和联想,哪怕十个主意全错也没有关系。

教师只有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多给学生激励鼓舞,培养他们的质疑、想象和求异的能力,才能使阅读课堂灵气飞扬、生机盎然。

阅读教学创新 篇2

一、打破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弊端

学好语文能令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和社会生活中受益无穷, 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学好语文, 应该从阅读教学开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从小学到中学, 学生学了9年语文, 却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阅读能力很低下, 不爱读书, 更不会读书, 这显然与语文课中的阅读教学有很大关系。师生沉溺于应试教育的泥潭, 拘泥于所谓的标准答案, 再加上老师肢解性的讲析使文章丧失了整体的美感, 使本应生机勃勃的语文课堂丧失了活力和魅力, 学生自然兴味索然。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硬着头皮学会老师布置的课内知识, 已经深感痛苦, 又怎么可能去主动拓宽阅读面, 接受更多新知识呢?久而久之, 学生的阅读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下, 一旦离开课堂, 基本就告别了“阅读”这种最快最好的获取知识的方法, 变得不会阅读了。鉴于此, 确立全新的阅读观念势在必行。

二、确立全新阅读观念

阅读是学习的最基本行为, 不会阅读就不会学习。因此, 阅读教学是否成为有效的学习方式, 不仅仅是学生能否上好语文课, 而且关系到会不会学习, 是否很好的学习其他知识的问题, 总之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的大问题。所以, 建立全新的阅读观念,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阅读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厚积薄发、日积月累的过程, 要尽量避免急功近利的做法, 要通过事实让学生认识到增加阅读量, 鼓励学生多阅读, 提高阅读效果和质量。这就需要在阅读教学中, 注重阅读观念的培养, 注重自由宽松的阅读环境的创设, 注重阅读习惯的养成, 在阅读方法上要科学指导, 放手让学生读, 以读促讲, 以读生情。当然, 课外阅读数目的选择上, 还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 提出阅读要求和阅读内容。这样, 才能让学生有的放矢, 既达到自由阅读的效果, 又学会必须的知识。

三、培养阅读习惯, 教给阅读的方法

语文教师应当给学生留足、留够自由阅读的时间, 加强阅读方法指导, 重点从阅读习惯的培养开始,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指导过程中, 可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要讲究读书的方法, 才能收到奇效的效果。阅读的方法主要有:一是顺读, 即循序渐进, 从开头读到结尾, 是相对于跳跃阅读而言的。二是选读, 即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 有选择的挑选片段章节阅读。三是复读, 即根据需要重复阅读, 突出“温故而知新”的境界, 有助于在复读中得到新的体会和新的收获。四是默读, 即不出声音的阅读, 有助于理解阅读的内容。五是诵读, 即朗读。朗读可以淋漓尽致的体验作品的感情色彩。六是抄读, 抄读需要一定的时间条件, 有较强的针对性, 就是把认为优美的、重要的片段、句子抄录下来, 以备再读或查阅。七是精读, 即认真、详细、精确地阅读。阅读时按照一定的顺序, 从头到尾, 逐字、逐句地阅读, 不仅要弄清文章中的字、词、句、段篇的含义, 领会字里行间的深层意思, 掌握段意, 还要理解作者的思路, 掌握全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类似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八是浏览阅读, 即大略地看看, 或随便翻翻。如阅读报刊时, 大致看一看, 了解一下。其次, 还有略读 (粗读和泛读) 和速读。阅读的方法很多, 至于运用哪种方法阅读, 要结合实际情况, 有选择地采用各种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四、培养阅读兴趣

要永远相信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 努力去做事, 有了成就感就会越有兴趣, 同时有兴趣就越会用心去读, 用心就有进步, 这样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这样的境界是最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使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持续动力。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是来自于学生的自身养成, 二是来自于语文教师精彩的课堂引领和点拨。教师引领和点拨的艺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如帮助学生选择感兴趣书目阅读;阅读中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积极创设学生乐于表达的机会和平台, 总之, 要因势利导, 利用学生的特点和爱好, 引发学生兴趣点, 让学生自主阅读, 感知作者的情感, 在阅读中寻求读书的快乐和体验。

语文教师课堂阅读指导的重心应当从课文讲解转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比如, 教师选择《读者》、《演讲与口才》等刊物上的精彩时文朗读给学生听, 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味道、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或朗读某些名著中的一些精彩段落或片断, 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己在报纸、杂志上搜寻、摘抄优秀的文章, 然后在教室张贴交流、评比;让学生在班上朗读自己的作文;教师简要点评;这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都会收到好的效果。

五、积极拓宽课外阅读的渠道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效补充, 在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开阔学生眼界、丰富阅读内容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图书室 (馆) 、报刊亭, 通过开放、延长借阅时间、有奖阅读和读书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遨游书海, 拓展阅读视野, 提高阅读效果。例如, 要求学生自愿自费订阅阅读书报, 供课外自由阅读;在教室创办“读书角”, 开展“好书大家读”读书活动, 组织读书比赛;把《语文学习》、《演讲与口才》、《语文天地》等阅读资料带到教室, 营造阅读的氛围。

总之,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将阅读训练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 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 放手让学生在阅读的海洋中自由徜徉, 汲取营养, 努力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添趣增效。

参考文献

[1]赵建林.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刍议[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 10

[2]涂党晔.浅谈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0

创新阅读教学初探 篇3

一、自主质疑,主动参与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中,只有产生疑问,才会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对理解课文既有帮助、又有情趣的内容,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能力。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我用投影机投影出课文的重点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首先让同学们朗读这个句子,接着在“焦急”“耐心”两个词下面加着重号,让他们分别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然后提示:“读完这个句子,你们觉得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在经过思考后,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一个学生说:“‘焦急是表示心急,而‘耐心是表示心里不急躁;在文章里又‘焦急又‘耐心,这不是互相矛盾吗?”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有的在默默思考,有的马上跟别人展开讨论。过了一会儿,有学生说:“‘焦急是体现了人们迫切想见到灵车的心情,‘耐心则体现了人们不管要等多久,都一定要见到总理灵车的决心。这两个词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又训练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多向交流,互动探究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这种单一的交流形式,既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又压抑了他们的思维发展。“多向交流,互动探究”就是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汇报交流、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不仅有助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拓展知识领域,而且能够激活思维,开启创新之源。

1. 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在小组里汇报交流,合作学习,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如教学《赤壁之战》,探索的问题是:周瑜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在讨论中,大家畅所欲言,有的从火攻的时间安排去说明,有的从洞察人心去分析,有的从曹操兵力的布局去理解……各种思维相互碰撞与补充,不仅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最后,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去读课文,并从整篇课文去把握重点。

小组合作探究后,派代表在班上汇报,并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与挑战。如果代表的发言令同学们不满意,同组同学可以补充、纠正。这样,大家平等参与,大胆争论,相互启发,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问题的研究,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2. 师生互动

苏格拉底说过:“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在学生阅读前,老师可预先假设学生在阅读中可能产生的“感知盲点”,以引读的形式启导学生。

如教《落花生》,可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质疑:想想生活中哪些人是只讲体面而对社会没有好处的呢?向学生质疑,进一步激发他们创新探究的欲望,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在生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将学生质疑问难的问题组合归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更深的知识。如《倔强的小红军》,文章结尾写到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红军,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我教到这里时,学生就提了不少问题:陈赓为什么要打自己一个嘴巴?陈赓打了自己后,还会说什么?做什么?这些问题,课文里没有答案,需要大胆想象,才能体会到陈赓伤心悔恨的心情。在教学中要善于把这类发散性的问题提炼出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更宽广的空间。

三、自主感悟,发展个性

为了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在读完课文后,我会留给学生一个更大的问题去独立思考,或者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的潜能得到释放。

如教完《地球万岁》后,我布置多种类型的作业,让学生自由选做:写想象作文《地球公公的自述》,写有关地球的知识;自己去调查,写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调查报告;画有关地球内容的连环画。这样一来,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他们或写或画,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结果,学生的作业完成得相当好。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写出一篇篇各具特色的作文,画出了一幅幅妙趣横生的画。这些画、这些作文都体现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的创造能力也从中得到发挥。

阅读教学创新 篇4

【摘 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也是创新的时机.培养创新人才应具有的创新素质是时代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师也应努力致力于培养和发展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力.本文结合近年的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教学创新阅读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探,归纳出“问题法”,“体验法”“画图法”“迁延法”等几种创新阅读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关键词】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初中语文课堂,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这一创新教育基本教学理念,不断的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激趣的学习情境,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觉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勤于创新,那么学生创新精神就会得到不断弘扬,学生创新水平就会得到不断提高。

一、引导学生观察,丰富想象力

“创新精神”的内涵包括人格因素、智能因素。人格因素包括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感情,坚强的意志,独立自主的性格,经受挫折和打击的承受能力等等,智能因素包括思维的开拓性、灵活性、独创性、流畅性和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渊博的科学知识等等,上述这些是我们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目的,努力的方向。在《万紫千红的花》的阅读教学中,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创新思路,享受解决问题的乐趣。作者在说明昆虫对花色的选择写道:“比如蜜蜂就不大喜欢黄色,而喜欢红色和蓝色。”这一例子符合生活实际吗?从蜜蜂采集活动看,仲春时节,长江以南尽染黄色,只要是晴好天气,蜜蜂就嗡嗡地忙碌于油菜花“黄海”之中,怎能说蜜蜂“不喜欢黄色”呢?这就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从而运用感性材料来检证课文,获得超越作家认识的科学结论。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也是阅读教学创新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避免给学生“设框”,重于学习需要的“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还没有初步掌握时,就给学生阅读定下框框,以至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文章,出现了教师挖井让学生往下跳的现象。其实,作为教师,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解开对他们思想的束缚,让他们自读自悟。如课堂上,学生自读课文后,只由教师的一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就可以引出学生许多精妙的发现。所以,教师应袒淡化“教”,根据学情来确定教的内容,而这个“教”更准确地说,应是指只重于在学生需要时的“导”:可以导思考方向;可以帮助学生拓开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想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把自身的感受同阅读结合;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这些“导”都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由自渎过渡到自悟。

曾有学者说过:“当教育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批判地审视我们与真理地关系、叩问我们现实存在地景况,并审慎地规划我们行动地方向时,教育便获得了启蒙的意义,并真正有助于具有完整人性的人的生成。”《范进中举》始终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这样的思想内容,在教学时,一定要学习领会和感悟,从而便于学生自己受到教育,摆正读书的心态,使学生的情操和思想受到熏陶。

三、精心设置质疑问题,培养创造力

所谓问题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不断地阅读课文,不断地寻找问题,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评论:哪些问题提得好,哪些问题对大家有启发,哪些问题最新颖,哪些问题最富于挑战性,哪些同学发现的问题最多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部分问题和学生共同分析,研究,解决.因为“问题法”本身注重的是通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用“问题法”教学,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因此,在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下,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四、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感

成功与喜悦总是联系在一起的,而在创造性学习中取得成功可使学生保持积极进取和自信的态度,心理上的安慰和愉快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志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争强好胜、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多创设一些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从中迸发创造的火花,对其努力与结果适时加以鼓励,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感以至极度兴奋。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好动是初中生特有的天性。初中生的认识依赖于动作感知,在动作中思考,因而产生联想和想象。丰富的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是科学创造的雏形,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空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巧于动手,勤于动脑,科学地引导学生想象,以达到激活创新意识启迪思维之功效。

总之,语文教学无定法,只要我们积极探索,锐意进取,不断改进合乎优化教学方法,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情趣和活力,确立学生主体发展意识,以生为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与学更重于学,应让学生自渎自悟,不断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营造学生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棵聪慧的心灵,都能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地进行课堂教学创新,不断地进行课堂反思,寻求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林光新;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及有关问题的探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潘敏;让活动课真正激活语文教学[N];学知报;2011年

阅读教学创新 篇5

创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促进学生成才

江苏 阜宁 ●李 静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也是提高初中英语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通过阅读与学习,学生既可以在生活中运用,也可以在考试中快速地解题。英语阅读与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智力水平是相互联系的,英语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成才。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成为了英语教学的关键性任务。

一、在阅读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英语阅读是很枯燥的,动眼又动脑,而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不喜欢阅读,更不喜欢做阅读理解类的题目。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选择生动有趣、知识性强的阅读内容,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英语水平等。教师循序渐进地逐步地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英语学习才会有效。比如在阅读的一开始,教师要选择学生很熟悉的文章作为教学内容,而不是选择那些内容生疏,或者学生对内容不易读懂的文章。阅读的内容要简短而新颖,或者是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小幽默,这样,学生读起来感觉很容易而且有趣,他们的兴趣就会得到激发,他们的学习英语自信心也很容易培养起来,感觉读完后会有很大的收获,从而有了成就感。慢慢地,等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到了初二或者初三,我们就可以给他们加大难度,从而转读一些他们没有涉及到的领域的内容,难度上也有所加大。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就有了挑战性,会运用原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既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又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了。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阅读策略

(1)阅读的目标要明确。比如是兴趣阅读还是解题阅读,不同的阅读方式有不同的目标,兴趣阅读为了拓展阅读能力,而解决阅读是为了解决后面的问题,目标要明确,才能快速解题。

(2)英语阅读是有技巧的,需要有一定的.语感能力才能读好。在阅读中,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看到一个词组会猜出它在文中的的意思,与上下文联系起来,从而读懂整个句子。

(3)提高阅读速度。无论是兴趣阅读还是解决问题的阅读都要有一定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懂内容,这是一种能力。

(4)学会猜测单词的意思。很多单词在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意思,所以我们要在会单词的多种意思的基础上,在文章中猜出合理的意思,以使上下文联通,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文中的思想。

三、根据个体差异设计阅读教学课程

学生原有的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考虑到这一点,给学生设计合理的阅读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1)鼓励学生质疑。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时,要让他们及时问老师,并告诉他们老师会给他们指导,让他们少走弯路。

(2)学习方式多元化、互动化。阅读不是学生自己的事,是要互动的,需要与教师互动、与文本互动。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阅读活动。比如选择合适的英语小故事让学生合作阅读,故事要新颖、有趣、长度合适,可以边阅读边讨论,在互动中形成合理的结果。也可以让学生对阅读的故事进行续写,在语法上、故事情节上共同讨论。在这种多元话的阅读中,既能使学生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在小组合作阅读中,可以分角色扮演活动。比如我们要选一篇主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文章,文章中有很多的小动物,他们分别具有不同的角色,我们根据文章的需要,把几个不同的人物形成一组,然后游戏阅读,边阅读边根据文章的意思做出动作或者根据情境做一系列的情节。然后由小组长对本小组的成员进行分配,并组织这项活动,当熟练之后,就可以成为一个简单的英语童话剧。当然,学生可以根据文章中的故事进行拓展,加上文章中所没有的语言来提高故事的趣味性。这种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加深了印象。

(3)学会理解文章的意图。我们初中英语学习中的文章,都不是作者随意写的,有的是为教学而设计的,有的是表达一定的思想,所以,我们在阅读学习时一定要先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比如《BillGates》一文,从表面上看是作者对比尔・盖茨生平的一般叙述,但在文章中却表达了另一种思想,那就是对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都有赞许,让我们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并从中起到一定的启发。

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6

【摘要】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特别是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而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发展。本文阐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旨在通过探究,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中的创新能力,促进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

【关键词】阅读 创新 能力 培养

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而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发展。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每时每刻都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而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隐含着大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语文教师应积极挖掘,系统训练。

一、创设情境,诱发创新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左脑偏重于逻辑思维,右脑偏重于形象思维。学生学习时更多地偏重于左脑的使用和训练,往往忽视了右脑功能的开发和利用。情境教学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起着启动形象思维的作用,能把抽象的文字化为十分具体化的形象。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近实际,有更多的自我

1解决问题的机会,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氛围,诱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有个民主宽松的环境,还要相机设计各种激情引趣的场面,让学生活跃思维,“不吐不快”。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结尾部分,五位壮士那英勇献身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的心。大家的心情都无比沉痛,有的同学还擦眼泪。此情此景,教师把握时机,关切地问:“同学们,五位壮士虽然牺牲了,但他们那光辉的形象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试想,如果你是画家,或是雕塑家,你要怎样去刻画、去雕塑五壮士的形象呢?”这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我塑造他们的全身像,目光炯炯,注视前方,盼望胜利到来。”有的说:“我要画他们在山顶同敌人搏斗的场面。”还有的说:“我想画一个葛振林的头像,头像周围是万丈光芒,说明葛振林的精神永放光芒。”……教师的醉翁之意是启发学生多想多说,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兴趣。

(二)多媒体创设情境,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

由于科技的进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广。以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而形象愈是鲜明、具体、生动,就愈缩短学生感知的时间,从而激发学生认识的兴趣,引起联想,产生创新的“灵感”。例如,一年级的课文《鹅》是学生接触的一首古诗,他们对古诗的语言尚不熟悉,很难通过语言领悟诗歌所展现的优美图画。上这一节课,教师及时展示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设计:碧波荡漾,杨柳依依,几只白鹅在池水中不时昂首鸣叫,白色的身体轻快地浮动在碧波上,在清澈的池水中红色的脚掌悠然拨动着……诗句的朗诵伴随着画面同步出现,声音和图象的结合演示着一种生动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首先展示“曲项向天歌”的画面,并对鹅的颈部进行特写:一只鹅反复地伸缩脖颈,这样重点词语“曲颈”的含义就迎刃而解了。学完古诗后,有的学生认为鹅“向天歌”是在招呼它的同伙,有的学生则认为这只鹅在表达自己的快乐之情。这些看法表现了一年级小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表明了在教学中“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激励质疑,引导创新

古人云:“学贵质疑,疑则进也。”质疑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思考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是创新的开始,是创新的动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的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推动学习全过程。例如,教学《麻雀》一课时,教师讲完课后,鼓励学生质疑。有位学生对课文的结尾提出了异议:“猎人唤回猎狗走开了,而那只可怜的小麻雀仍在地上,没有脱离危险,猎人一走,它还会被野兽吃掉或饿死。”这位同学的质疑应当肯定,于是,教师因势利导,请学生给课文换个结尾。有的说:“猎人应爬上树,轻轻地把它放回原来的窝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了。又如在《蜜蜂引路》一文中,学生这样提问:“列宁为什么不住在莫斯科,而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呢?”“如果蜜蜂不是人养的,而是生活在山峰上,那它又怎样给人引路呢?”对学生这种具有探究性的提问,教师应该作出正确的诱导,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得到培养,才能得到发挥。

三、自主学习,培养创新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课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根本在于张扬学生个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请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儿童,让他们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当今的学生观念之新,信息之灵,个性之张扬,为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课题。作为教师应提供适合学生兴趣和自我发展的开放性的学习时空,搭建一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发挥自我的平台。自主学习是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效的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见解。我们的课堂要有开放的教风与学风,解放学生被动受教的地位,改变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局面,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只动眼不动脑就会使人视而不见,只动耳不动脑就会充耳不闻,只动手不动脑就会盲动,只动口不动脑就会瞎说。因此,应充分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维,动口表达,调动一切感官,让学生自主展示个性,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我在教学《火烧云》一文中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江潮、峡谷、榕树、鸟儿……这些美好的景物像一幅图画,使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视线转问天空,去欣赏那美丽的晚霞。(放火烧云投影片)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火烧云》,请同学们联系生活经验,我相信你们能自己确定目标,自己选择学习方法。在你们自定目标前老师提两点建议:(略)

(10分钟后,学生交流)

生1:我想知道火烧云有哪些颜色?

生2:我想知道火烧云有哪些形状?

生3:我想学学作者是怎样写的。

师:好,下面大家就带着你最想学到的知识自读课文,读完课文后,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交流,还可以走出来和你最好的小伙伴交流。

这个教学片断,教师把确定学习目标的权力给了学生,学什么由学生自己确定,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又激发了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积极评价,鼓励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各方面做出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以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到的见解”,“老师还没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五、加强实践,拓展创新

随着素质教育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语文教学的改革要打开校门,从课内走到课外,从校内走到校外,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求真求实。教师可以为学生办起红领巾广播站、手抄小报、小记者学校等等。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作文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得到充分发挥。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

解,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考察,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前,组织学生考察学校周围的洗煤厂、焦化厂附近的空气污染程度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到山上了解人类乱砍滥伐的现状,使学生了解到人类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认识、发现许多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让学生亲眼看到如果不保护地球,我们将别无去处。大家纷纷举手,提出建议。这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自由探索、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习惯,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架桥铺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只有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书目:

[1]孙春成:《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模式》,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2]韦志成:《语文课程教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阅读教学中的创新 篇7

1、活用现有教材。

教材的许多篇目跟不上的步伐, 迫切需要进行取舍。对于教材的课文, 不一定要篇篇俱学, 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作品应该删去, 哪些作品只需作一般阅读, 哪些作品应该重点研读, 由学生拿出意见, 最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商定。对于宜重点研读的课文, 也不必拘泥于以往教参或别人对作品的定论, 而应以学生为主, 启发学生反复阅读, 自主感受。如讲《孔乙己》和《范进》两篇文章时, 可以把切入点定为孔乙己和范进的换位思考:范进如果面对酒客的奚落会怎样表现?孔乙己如果面对岳父的谩骂会怎样?孔乙己如中举会不会像范进一样发疯?……这些问题一定会引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这样一改传统的教法, 对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裨益, 不但让学生理解了文章本身, 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

2、提供更广泛的阅读材料。

未来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 阅读教学仅以课本为单一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可以放下课本, 把学生带出教室, 把阅览室、图书馆作为课堂和教室。把古今中外的图书都变成学生的语文课本, 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 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去徜徉, 去远航。

二.寻找课外的阅读材料, 指点阅读方法。

1、阅读材料内容上由易而难, 循序渐进。

不一定要求学生一上图书馆就得啃大部头, 刚开始阅读时可以选择一些短小而又有哲理的文章, 比如《读者》等杂志, 或冰心, 朱自清的散文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时, 再向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的短篇小说、散文等作为阅读材料;最后再向他们推荐大部头的, 或一些语言比较含蓄、意境比较深远的名家作品, 如鲁迅小说, 中外名著等。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消除了学生对名著的恐惧, 并且整个过程由老师启发, 学生对书籍怀有一种好奇, 从生理与心理都比较适应。

2、阅读方法以讨论为主, 自主思考。

学生对所读的书籍应当能形成自己的看法, 千人千面,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某本书, 或某类书的研讨会, 研讨会的主角是学生自己, 让学生把在读书中所得到的感悟发表出来。比如读《三国演义》, 关于曹操这个人物形象, 有的学生对曹操推崇有加, 有的却对他全盘否定, 于是两派唇枪舌战, 各不相让。这种讨论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 更是一种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过程。这种语文学习方式, 没有灌输, 只有拿来, 没有固定的答案提供, 只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可以说为学生找到了最好的语文学习课堂与语文学习方式。

三.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巩固阅读效果。

1、课堂上, 激励学生突破教参, 训练创新思维。

为了训练学生自主的欣赏能力与鉴别能力, 教师教学时首先要有意识地避开各种教参的现有结论, 而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 自主体会, 自主讨论。如在学《出师表》一课时, 教参认为诸葛亮是一个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忠臣, 对刘禅一片忠心, 可彰日月。可有许多同学认为, 诸葛亮的忠就是愚忠, 还举了许多刘备与刘禅的不得劲处, 认为诸葛亮大可取而代之, 那样倒是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并由此谈及了历史上的许多人物, 如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等, 倒不是说这些人的忠本身有什么害处, 而是他们的忠收到了危害于民族的反作用, 观点可能有失偏颇, 但思维活跃, 表明学生已在自主思索了, 较之低层的被动接受, 这自然是上了一个台阶。

2、课堂外, 鼓励学生感悟作品, 形成独特意见。

创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52-01

一、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后期语言组织能力的强弱.因此,研究做好藏族等少数民族学生的初中语文的阅读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教学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是训练学生表达能力重的要途径.通过阅读训练,可以使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针对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阅读教学来说,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目的在于通过多角度的阅读体验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1)教师还要善于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性地提出一些出乎学生意料、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在一次公开课中,笔者问学生一个相关题目的问题:“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学了这一课,大家以后碰到歹徒作恶时,是不是三拳两腿打死他?”一石激起千层浪,有效地引发学生的积极讨论;笔者在听取学生们的意见后,提醒学生遇到此类问题时,要第一想到的是报警,用法律的武器来制作歹徒的胡作非为;切记不可贸然行事,最后伤人伤己。这样通过本课知识点的学习,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全面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2)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把握主流、激发思维的习惯。首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笼统认识,然后进入到对事物局部或细节的认识,进而发展到对事物结构的认识。比如教育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即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后,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让学生在一气呵成读到底中,去整体把握课本阅读的全部内容。再如《孔乙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人”这里点明了他的低下的社会地位和迂腐的性格特征。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

二、阅读教学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美需要以情感为媒介,教学更需要以情感为纽带。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文本多元解读真正落到实处,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有效地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

(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养成每天都阅读的好习惯,这样经过一点一点的积累,就可以做到“循序而渐进”。例如笔者在学习《三峡》一文时,本文描述的内容中,百余字间包罗了万千气象,极致美景,使得学生如临其境的感觉,朗读起来也让人叹为观止。于是在这样的情绪之上,笔者让他们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家乡的美,绘一绘家乡的景,通过对本文阅读的理解,同时通过现学现卖的方式,让学生也可以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这样也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陶冶人文情操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对阅读教学进行扩充。可以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阅历加深对阅读的理解,达到强化内引,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感悟人生的真理、真谛,延伸自身所学的知识。比如写人的记叙文有时中心含而不露,但正面人物的性格可能就是作者要赞美——如《老扬同志》中老扬的爱憎分明、密切联系群众的优秀品质。再如《增广贤文》、《弟子规》、《三字经》比较浅显,韵律感强,句式恭稳,对学生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笔者也相信长期这样坚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三、重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方法

从古至今所有有成就的人一生都不曾离开读书,因为读书就相当于站在了巨人肩上。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要率先垂范,转变思想,确立大语文的教学观,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吸收一切可以吸收的优秀文化传统,将语文的学习立足于课堂,扩展到校外,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以进一步补充营养,使之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都会有明显的突破。通过语文课外阅读让学生学会积累,学会表达,并且不断提高自身潜在的学习能力。

(1)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以及课内学生的阅读知识,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欢快明朗的课外阅读,让课外阅读为课内阅读服务。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以后,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介绍他另外的写景散文,比如《温州的足迹》等;当我们学习完他的写人记事散文《背影》之后,可以为学生推荐他另外的充满社会责任感的散文《生命的价格——七毛钱》,通过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有效地促进语文整体阅读水平的提高。

(2)学生课外阅读是随意的、自由的,但决不是“放羊式”的阅读,教师要做到正确的把握方向。比如在教室内设置图书角,摆放报纸杂志。一般来说,当地的早晚报、《青年文摘》《读者》《意林》是必备,另外学生还可推荐报刊。同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读书乐”的情怀,笔者也会定期地去开展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以强化学生的读书兴趣。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语文的阅读方法有很多种,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在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教师先进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区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更新教育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总的来说,阅读教学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只要我们教师持之以恒,科学合理地进行阅读教学,学生阅读的水平就会逐步提高的。

参考文献:

[1]孙艳玲 整体把握培养能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尝试 [期刊论文] -语文学刊2013(21)

[2]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 时代报告(下半月) - 2012(9)

[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鉴赏能力的培养 - 考试周刊 - 2012(92)

[4]继续为企业界年轻人推荐好书 2010年9月《IT经理世界》 - 汪丁丁 - 2010年10月4日

阅读教学创新 篇9

一、巧用教材,启迪创新思维

我们知道,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必依赖教参或其他资料对作品的评定,而应以学生为主,巧妙地利用教材的特点,灵活设计,启发引导学生阅读,自主感受。比如讲授鲁迅的作品《孔乙己》时,我们应将前面学习过的吴敬梓的作品《范进中举》进行有机的结合,把切入点定为:范进如果面对酒客的奚落会表现出怎样的神态呢?孔乙己如果面对岳父的谩骂会表现出怎样的态度?如果孔乙己中举了会不会像范进一样发疯?……这样把作品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和“范进”换位思考,一定会引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我们巧用了教材,一改传统的教法,不但让学生理解了文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对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裨益。

二、激励学生自主参与,训练创新思维

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应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体会、自主讨论。如在讲授《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教师提供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空间,课堂呈现个性化,有的学生提出“愚公的做法真的可行吗?”有的学生认为搬家会更好,还有的学生提出既不必挖山也不必搬家,而应该对太行山、王屋山这两座山进行开发利用,让它们造福于子孙后代。最后,愚公究竟是“愚”还是“智”成了学生激烈辩论的话题,大家各抒己见,争持不下,群情报激昂,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到处闪现。

我们要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启发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在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学生是否在教师的指导下投入情意,是学习成败的关键所在。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打动过内心世界的那些东西才能刻骨铭心。学生是一个鲜活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有自己的审美观和褒贬取向。我认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角色,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大胆地让学生试着分析课文,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多让学生进行课堂交谈、讨论,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并作正确的引导。

三、拓展自主阅读空间,提供创新沃土

(1)广泛搜集阅读材料。当今的社会是科学信息化的社会,阅读教学仅以课本为单一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可以以教材为教学切入点的前提下把学生带出教室,把阅览室、图书馆作为课堂和教室。把古今中外的作品变成学生的语文课本,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去徜徉,去远航。让学生在读书中发现自己,增强他们的自主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形成自己内心的品质。

(2)开展课内各种语文活动。配合语文课本及课外阅读内容,我们可以在校内、班内举办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作文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手抄报、办墙报、黑板报等,巩固课内课外阅读知识的同时,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完成,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一双“慧眼”,让学生去体会社会生活的真善美,去鄙弃社会生活的假恶丑,去同情去关爱,去憎恶去批判。把社会作为第二课堂,这实际上是课内阅读的又一延伸方式,只是阅读的材料不再是一本本白底黑字的书,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件件复杂的事,一幅幅生动的画。教师应引导学生广泛地了解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丰富知识,比较全面地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根据实际需要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新闻以及生活话题等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资源,大力开发利用,使“语文教学的外延”真正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种课堂教学与语文资源的整合,使师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对内容不断变革和创造,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创新的美好。

上一篇:培训班动员会讲话下一篇:早安心语文字 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