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探究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从计算机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开始,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两次成为语文教学问题研究的热点,开始阶段,多媒体是语文课的香饽饽,声光电影,热闹非凡,多媒体课件成了语文课的新潮卖点和看点之一,甚至发展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好课的重要标准。当多媒体由“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后,语文常态课也多媒体起来后,教者常发现多媒体的使用对语文教学产生了不少“隔”的后果,外华内空的弊病,因此,当下多媒体成了众矢之的,返璞归真成为语文教学界强劲的号召,语文公开课教材、粉笔、黑板的主体突出就是鲜明的昭示。

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着螺旋式上升的历史规律,关于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我们可否辨证看待?

首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多媒体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强大的优势。

(1)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传统的语文课堂,听讲是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这种诉诸于听觉的方式对学生的自制力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意志力才能保证信息获得的通畅。相比较这种单一化的形式,多媒体的运用让语文课堂有声有色,有静有动,使学生很快被吸引,兴趣大增,全身心投入课堂,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

(2)增大了语文课堂容量。在使用多媒体之前,拓展性阅读进入课堂常常采用纸印材料形式,这种形式不仅会干扰课堂进程,比如通过问题引发的内容,纸印材料无法满足课堂时间安排上的这种需要。多媒体的使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要进行对比阅读训练,可以将对比的语段在屏幕上展示;比如要介绍相关背景,配上图片展示方便快捷;如果有网络连接的条件,课堂即兴生成的内容还可立即上网搜索。如此就增大了语文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3)创设语文教学情境,优化学习效果。情境是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我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认为,“运用情境教学发展儿童的语言,巧妙地把儿童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段话虽然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但对于中学语文教学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这时抽象思维的发展对感性认识的依赖性很强。因此他们不仅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感兴趣,而且某些深度思考的形成还取决于感性认识的质量。多媒体“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这样的环境就是特定的情境,它可以使教学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4)拓宽能力训练的渠道。在粉笔黑板嘴巴为媒介的语文课堂上,能力的训练由语言到语言,由文字到文字,渠道单一。而多媒体介入的课堂能力训练的渠道就多样了,可以有清晰的图表,形象的图画,生动的影片,动听的声音等。比如比较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不同,配以图表清晰展示可比较的几个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富有条理性地表达,培养他全面缜密的思维能力。再如我曾经通过课文中一段文字的学习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品读课文选段后,我出示一幅图画,要求学生操练,这不是简单的看图说话,而是文学性的描写。形象的图画转变为抽象的文字,抽象的文字要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是多媒体的辅助实现了这样的训练。通过播放声音也会达成相应的语文能力训练点,笔者也有实践的成功体会,原理相似,不再赘言。

虽然好处多多,但多媒体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也带来了不少弊病,突出表现如下。

(1)使师生注意力涣散,脱离文本。声光电影的刺激显然比文字来得更强烈更有吸引力,于是学生的注意力自然更倾向于课件表现的音画世界,对文本的关注少了,而老师也更多关注学生对课件内容的反应,同样忽略了语文课最重要的媒介——文本。多媒体反客为主,课堂的语文味淡了,师生均成了技术的奴隶。

(2)倾向预设,干扰生成。课件的内容和程序是课前预设好的,灵活性不足,一切按部就班进行,而语文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即时作出变动和调整。因此程序化的课件就无法随机应变。不仅如此,机械化的进程常会一厢情愿地把预设的东西强加给学生,从而阻碍学生思考,干扰新的内容的生成,限制创新思维的发展。一切都在预料之中,一切都在程序之中,语文课堂因此会错过不少即时生成的精彩,失去独有的魅力。

(3)“第三者”插入,阻碍师生对话。对话产生的前提是思维处于一个共有的对话情境。多媒体限制了教师的活动,最显而易见的是空间的限制,“为了点鼠标,不敢跑下讲台,不敢远离讲台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从学生当中急匆匆奔往讲台点击鼠标的场景成了现代课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种滑稽的现象呈现出师生在课堂上的隔膜,老师关注点不全在学生,学生又时常要关注多媒体,师生的思维难能处于一个共有的对话情境,多媒体俨然成了阻碍师生间“第三者”,它的存在似乎让师生都感到很尴尬。

(4)信息繁杂,易使学生产生迷失感和疲倦感。上文提到多媒体应用到语文课堂的一个优点就是“拓宽能力训练的渠道”,可这个优势又恰恰最易导致问题。一堂课上有画面有声音有动态展示或者还有更多的文字拓展,信息的种类杂了,数量多了,就难以如传统语文课堂那样洗练纯净,重点分明。往往一堂课上下来,学生晕头转向,脑海里留下印象最深的只是画面声音,却不知这堂语文课学了些什么,语文课成了高损耗——老师费尽心思做课件,学生疲于看课件,低收益——课件撤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也随之烟消云散了。

于是有不少老师反对多媒体等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言辞激烈者甚至认为:长此以往,语文课不像语文课,倒更像信息技术课。其实,全然否定是不明智的,笔者通过观察与实践,觉得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能扬长避短。

(1)技术与人的关系。课堂是师生共有的课堂,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需要体现的是人的价值,多媒体只是技术,在课堂上它只能是配角而不能唱主角。“CAI仍不能撼动更无法替代带有极浓人文色彩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坚持这一点,我们就会围绕着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考虑是否使用多媒体,如果使用又该怎样优化组合课件素材。例如说明文一般比较枯燥,适当展示图片可调动情绪,并加深学生对说明对象特点的认识。笔者教《凡尔赛宫》(苏教版七下),选择了几幅图片制成课件,在学生读过文字了解其特征后配乐展示,当时正是上课已有20分钟左右学生易分心时,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的同时又稍作放松,这使得他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兴味盎然。

(2)丰富与集中的关系。如果需展示的课件内容较多,将丰富统一于集中就很重要,不然芜杂一团将导致高耗低效的后果。笔者曾听过一堂《松鼠》(苏教版七下)的课,教者制作的课件由松鼠的录像始,到展示它三个特点,到引入《辞海》词条进行比较再到学生片段展示,有图片有录像有文字,内容不可谓不丰富,但教者始终以“生动有趣的语言”一以贯之,课堂起承转合极有层次,学生活动主动充分,多媒体的成功应用让这堂课生气蓬勃。在“集中”统帅下的“丰富”可以让庞大的信息作用于一个点,使教学深入深刻。

(3)内容与目标的关系。此处内容特指课件包含的内容,目标则指某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课件内容匹配于教学目标,就意味着多媒体对于教学将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则南辕北辙。“教学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所进行的课堂活动。要想使CAI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媒体的展示必须与教学目标相适应”。比如教学朱自清的名篇《春》(苏教版七上),品味语言的课上则不宜展示图画,一方面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另一方面干扰本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再如我在教学川端康成的微型小说《父母的心》(苏教版八上),情感目标定为“感受父母挚爱,懂得回报恩情”课件中加入歌曲《天下父母心》,在教学中适时播放,起到了很强的感染作用,有很多学生听着这首歌眼含热泪。

(4)程序与变化的关系。处理好这两者关系将会化“隔”为“不隔”,使多媒体与语文教学产生水乳交融的效果。最根本要素在于教师对电脑技术操作要熟练,对课堂调控技术要灵活,心态要开放,不局限于自己的预设。比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思维的跳跃,那么教师要能熟练地调出与此相关的灯片;学生在表述观点时有新的内容生成,教师能迅速地修改或即时生成新的灯片。我在教学《都市精灵》(苏教版八上)一课时尝试灵活设置内容,让学生结合该文的学习,补充内容完成一首诗:“少一点霸道,多一些/少一点,多一些满足/听,飞鸟在自由歌唱/少一点冷漠,多一些/少一点,多一些慷慨/看,游鱼在快乐游玩。少一点,多一些/少一点,多一些/瞧,野兽也变得漂亮/用友爱引路,让智慧助行/让我们——/同在蓝天下/同饮一江水/同住地球村。”根据学生填写的内容即时打字显示在屏幕上,学生参与兴趣浓厚,填好后,再配上音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他们的演绎凝聚深情。

关于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优化研究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提出更多的措施,本文仅从分析其利弊入手倡导一种使用的理性态度并从几组关系的处理给出几点不算成熟的思考。相信经过我们不断的探讨研究,现代技术一定能给中学语文教学展开一片广阔美丽的天地。

摘要:多媒体辅助中学语文教学两次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开始时多是褒扬,目前多为批评。辨证看待,多媒体的应用有利有弊,优势在于:增强学生兴趣;增大课堂容量;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学习效果;拓宽训练渠道等。弊端突出表现为:使师生注意力涣散,脱离文本;倾向预设,干扰生成“;第三者”插入,阻碍师生对话;信息繁杂,易使学生产生迷失感和疲倦感等。处理好四种关系将有利于扬其长避其短:技术与人;丰富与集中;内容与目标;程序与变化。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吉林.运用情境教学,发展儿童语言[J].中国教育学刊,1995(6).

[2] 刘东波,张东平.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7).

[3] 吴堂.关于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冷思考[J].武汉.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版,2007(10).

[4] 朱于新.谈中学语文CAI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2).

上一篇:水利施工中围堰技术的应用分析下一篇:行星齿轮传动特殊振动模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