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实验 培养学生创造力(精选12篇)
摘要: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己经被广泛应用到物理教学当中。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其直观性、趣味性、大容量等优点是其他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无疑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物理;教学;实验;多媒体;学生;创造能力
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将成为教育发展主旋律。那么,什么是创造能力呢?“创造能力是通过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创造以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产品、新成果的能力”。而创造能力的培养则既要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和创造能力培养,又要进行创造性人格培养,两者有机结合,不可分离。 目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开展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教学现代化和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体现,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势在必行。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研究中的实际做法,谈谈如何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些体会。 1.多媒体教学本身蕴含创新意识,可有效激励学生创新 多年来,旧有的教育教学思想,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但是已经不再适应现阶段由后工业时代向知识经济转型期间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时代的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体系的变革,具体到教师个体教育观念的转变,首先要求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
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应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等现在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途径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 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率先垂范,用教师的创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身就是创新:首先,多媒体教学一改传统教学中基本上靠教师口授、板书、演示的局面,把文字、声音、图像、音像、动画等传播媒体集于一体,并赋予教学信息传播以交互功能,从而实现教育工具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其次,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及时引入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反物质、基因生物技术、纳米信息技术等最新科研成果或科技前沿知识,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 2.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结合,突出教材的重点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学生通过物理演示实验看到了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的真实性,但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空间或现实条件的限制,实验的观察或操作有时无法达到教学要求。
例如,物理现象微弱,呈现的时间不足,现象稍纵即逝,微观领域中的物理现象等,学生来不及细致观察,不能马上发现问题的本质,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而如果借以计算机的帮助,用摄像机把演示实验的现象录制下来,重放、慢放或者放大,甚至是模拟实验现象的关键部分,并依据需要,把长时间的过程缩短,或者把变化的瞬间拉长、展开,再现物理过程,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状态的观察和分析,从而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给学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印象。
3.运用多媒体课件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创造离不开知识,但呆板、单调的学习途径,会大大束缚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更谈不上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所以应努力改善学生的学知途径。多媒体课件友好的交互环境,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特点来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程序。
例如:高中化学课件《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中,在引导学生学习晶体的组成和结构时,设计了两种学习路径:①组成微粒的种类→微粒间的作用→晶体的结构与分类→晶体的性质特点;②晶体的性质特点→晶体的结构与分类→微粒间的作用→组成微粒的种类。在介绍各种晶体的组成和结构时,可以采用讲述、看图片、看模型甚至让学生运用利用电脑将各种微粒自行排列,并讨论它们的合理性。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特点,来设置学习的能力阶梯,为学生提供多种知识达标的路径,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路径,能有更大的自由空间,这样学得的知识较牢
固,又可以保持较大的思维灵活度,自然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且由于学知的过程富有创造性,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就不会墨守成规。
4.运用史实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
积极的创造性情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源泉和根本,而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许多物理规律的得出都来自于实验,科学家们为此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如果在教学中,把科学家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与实验相结合,来创设实验情境,会使实验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内在的强大的学习动力, 是学生产生一切积极的认知行为与倾向的原动力。可以说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败。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要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浓厚的兴趣,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调动一切因素来展开主动学习, 才能萌发创新意识。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开始,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没有学习的兴趣, 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也就是说没有兴趣的学习只会压制 学生, 而无法刺激学生的数学灵感,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精心导入、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前 提。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严格按照教材, 进行“黑板+粉笔”的单调枯燥的教学, 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枯燥的教材上与单调的课堂内, 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来越低下。而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能够实现化静态为动态、化无形为有形, 化抽象为形象。可以向学生形象而直观地展现数学内 容, 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教学, 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与参与动机。
2 运用多媒体展现过程 , 加强学 生理解
高中生普遍认为数学难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数学的概念与定理过多, 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这对于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高中生来说, 理解起来的确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在传统教学中, 一双耳听到底, 一支笔算到底, 这并不能更好地展现抽象的内容, 而只能是通过仅有的画图、讲解与阅读教材来理解, 学生并不能获取更多的直观信息, 从而使得学生的创新失去了基础。这也一直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大“瓶颈”问题。 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抽象的概念、定理与形象直观的实物、表象间建立直接联系, 进行动态而直观的演示, 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出来, 这样更能丰富学生的认知,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定理。比如在学习“空间四边形”这一内容时, 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学生往往片面地认为空间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向学生全 方位、多角度地展现空间四边形, 通过展现画对角线这一过程, 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维, 认识到空间四边形的对角线是不相交的。这样将该知识点动态地展现出来, 更利于学生掌握, 从而为学生后面学习异面直线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便轻松自 如。
3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 引导学 生主动探究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才能体现。学生只有切身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才能开展创造性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也就是说空有学习热情, 而不能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是无效的。我们要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 指导学生开展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 经历探究过程, 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地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 学生才能展开创造性学习,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增强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
3.1 创设故事情境呈现问题
将趣味故事与 抽象数学 结合起来, 可以用故事本身的趣味性来化解教学的枯燥性, 将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寓于幽默生动的趣味性, 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促进学生展开主动探究。比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 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棋盘放麦粒的故事。直观的画面、幽默的情节引起 了学生的注意, 将学生带入具体情境和可感知的活动中, 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数列的求和上来, 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2 创设生活情境呈现问题
数学学科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割裂数学教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只能陷入死记公式、硬套定理的机械学习模式, 这样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束缚学生的思想, 使学生只会学而不会用。通过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 可以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学习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学习, 将学习与运用真正结合起来, 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实践运用能力, 这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契机。
3.3 创设操作情境呈现问题
数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解放学生的双手, 让学生进行操作, 在操作中解放大脑, 从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椭圆的概念时, 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鸡蛋、橄榄球、天体运行轨迹等所存在的椭圆现象, 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关注, 然后为学生预留更多的空间, 让学生亲自动手来画一个椭圆。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大脑活起来, 实现动手与动脑的统一, 让学生在操作中积极地进行探究活动, 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 提高实践能力, 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便利条件, 教师要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结合起来, 实现数学教学与多媒体的完美结合, 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 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从而使学生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展开创造性学习。
摘要:新时代是一个以创新为主题的时代, 创新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顺应教育形势的发展, 渗透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所不断探索与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 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更能凸显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 这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 创造力 建议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推广实施创造性教育,掌握运用创造技法,进行创造性思维练习等途径来实现。
一、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推广实施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教育是创造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更好地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改变单纯地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潜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推广创造性教育需注意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首先,学校进行创造性教育必须要有创造性的管理者。学校管理者应能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必要的有利条件。其次,创造性教育需要创造型教师。创造型教师应当敢于扬弃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断学习创造教育理论,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满足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从培养学生求知创新的基本立场出发,以化学知识的内在结构为基础,精心设计安排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其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并给个性不同的学生充分表现才能的机会。最后,应该为创造性教育制定合适的测验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测评,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创造力状况,促使学生自觉地开发自身的创造力。
二、在课堂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技法的训练
创造性教学模式有利于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以更好地开展创造性教育。我们可以运用“教师示范—学生创新—技法运用—方案实施—学生互评”的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技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首先,给学生提供示范。现行中学教科书中,焰色反应实验是用铂丝蘸取溶液在酒精灯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教师按书中所列步骤讲解演示实验时,学生往往观察不到焰色,尤其是钾元素的紫色火焰。这时教师可以参考文献中的改进方法,或是自己设计改进,在课堂中再添加一个改进实验,为学生提供示范。如在一根粗铁丝上每间隔一小段距离串上四团脱脂棉,在脱脂棉上分别滴加氯化钠溶液、硝酸钾溶液、氯化钙溶液、氯化铜溶液与酒精的混合溶液,然后点燃脱脂棉,即可看到明显的焰色。
其次,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通过以上两组实验的对比,学生自然会思考为什么第二个反应现象明显,而书本上的实验却较难观察到现象,但他们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还比较模糊、混乱。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绘制如下的“鱼骨图”来明确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首先,在页面右端鱼头部分写出问题;然后,思考可能引起问题的原因,将这些原因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最后,将可能的原因列在相关直线旁。当学生逐渐学会如何绘制鱼骨图后,教师可让学生自行绘制,帮助学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再次,学生运用头脑风暴等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找出可能引起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原因后,教师可将学生分成5~6人的小组,要求每个小组运用头脑风暴法列出尽可能多的改进方法,最后依照操作简便、安全、现象明显及有创意的标准选出最好的一种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并展示出来。
最后,制作创造性评价量表,对学生的创造活动进行评价。显然,在这样的创造活动中,教师己经不能运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创造活动进行评价。创造性评价量表是用来评价学生创造活动过程的一个有效方法。
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创造性理论认为,人的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人们多进行创造性思维练习就能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因此,进行创造性思维练习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实验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主要包括:发散思维训练和形象思维的训练等。
发散思维是指从某一发散点出发,从事物的不同角度进行设想,产生大量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维。那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一物多用”、“多物一用”、“废物利用”、实验设计等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一物多用”是指实验仪器的用途广泛,除了常见的用途之外,还有其它很多用途。如烧杯,它是化学实验中最常用的容器,可以用来盛装实验药品、对溶液进行加热、放置管状玻璃仪器等。除了这些常见的用途之外,将烧杯倒置过来可以代替木块用来垫高酒精灯,也可以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减少某些反应中有毒气体对环境的污染等。“多物一用”是指不同的仪器可以起到相同的作用。如制取氢气的装置可以用启普发生器,也可用试管、U型管等改装的简易装置,还可利用钠与水的反应直接在大烧杯或水槽中制取。“废物利用”是指将看起来暂时没有用处的东西再重新利用。如利用废旧干电池中的锌片来制取氢气等。实验设计是让学生针对课题内容,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一定的实验原理为基础,自行选择实验用品,设计实验装置,制定实验步骤,选择适宜的条件进行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分析、综合得出实验结果。
形象思维是一种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展开的思维过程,具体地体现为想像思维、联想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思维形式。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各种实验仪器、实验装置以及以圖示的形式表现的实验仪器、实验装置等都能很好地充当“具体形象”的角色。在实验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像思维应鼓励学生多自己动手做实验、改进实验,多与这些“具体形象”直接接触。对出现异常实验现象的原因的大胆猜测也是训练学生想像思维的一个有效途径。联想思维就是由一种事物联想到与其相关的其它事物的思维活动。学生积极寻找化学反应之间的联系、化学反应与实验现象之间的联系、实验装置之间的联系等,有利于联想思维能力的提高。直觉思维的培养则要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学生应该积累丰富的实验知识和经验,在实验过程中培养敏锐的观察力。灵感是一种突然闪现的思想火花,要获得灵感必须要全力思考和解决问题,保持乐观的心态,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把握捕捉灵感的时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鼓励、帮助学生,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信心,通过实验史实为学生提供很好的示范。
参考文献:
[1]陈阳.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考试周刊,2008,(35).
[2]刁晓娟.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创新教学探究.现代教育科学,2008,(6).
【摘要】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美术的教育过程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本文就小学美术教育中关于创造力培养的研究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美术 创造力 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260-01
伴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深化,老师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有效将理论知识和生活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在丰富的情感环境中培养创造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创建和谐的生活,这些都成了小学美术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
一、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创造力和植物的种子一样,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中才能生根、发芽、成长。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造主要来源于学生,老师在过程中只是为学生构建自由、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有效促进学生进入学习当中去,不可以将“干净整洁、像不像”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尺,老师应该用发展性的眼光看待学生。笔者一直来都不随便评价学生的绘图方式,只有实在需要改善的地方,就用与学生探讨的方式和学生商量。
此外,还特别注重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即使他们的作品不是最佳,但是只要是融合自己的创造力,笔者都会给这些学生的作品肯定。例如,有一次学生在画一幅在太阳底下劳动的场景,绘画需要表现出劳动人民的热情,但是有一些学生画出来的图画表现的是在太阳低下劳动的人民大汗淋漓,满脸挂着汗珠,劳动很开心的样子。这时候,一个学生问笔者,“太阳这么大,农民伯伯劳动怎么还这么开心啊,我可以画个蓝色的太阳,这样温度就不高了,农民伯伯就不那么热了。”这个学生的想法,笔者给予肯定还进行了表扬。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我都让学生自己想象绘图,时间久了,学生的作品所包含的想象力就很丰富。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和谐的创作环境,并及时表扬学生,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具备更强的创造意识。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论什么课程的知识,兴趣永远都是很重要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及时指导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样就能够准确地给予学生教导。小学生的创造力很强,思维也很活跃,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比较强,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现在,知识的来源方式很广泛,老师的单一讲解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了。
小学生的问题比较多,想象力比较丰富,在他们的意识中,更愿意将绘图作为一种游戏,都希望自己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绘图方式将自己心中的思想展示在图画当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最大限度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及时鼓励学生的丰富想象,包括他们的绘图出现“造型夸张”,老师也要包容,尝试着理解他们的思想。在小?W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借助美观的教学工具,再加上形象的讲解来感染学生,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得学生将自己的美术作品也变为美术道具进行自己的美术演示,急于表现自己的欲望就会使得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同时,还可以借助其他方式进行教学,就像讲故事、比赛等等,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美术知识,提高自己的美术绘图兴趣。
三、采用多媒体设备,调动学生的创造力
媒介的使用可以带给人们感觉的形象化,进而将这种感觉用一种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说媒介在艺术创作和表现当中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多媒体设备已在教学中广泛使用。但是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老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媒介也是比较古老的,也就是所谓的“老师+书本+黑板”,在他们的意识当中,美术就是老师画图,学生进行模仿,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制作课件。但事实并非这样,就像在小学四年级《好人好事连环画》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使用多媒体的教学软件Flash设计了一个好人好事的动画,让学生通过自己真切的看和听,认识连环画的主要特征,这样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课本的主要内容,再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丰富教学内容,但是如果在教学中,只是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脱离课本和其他知识渠道,就会限制学生的创造能力,取得的效果并不好。
四、用自己的想象创造美的事物
创造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前提还是遵照艺术准则的,这样才能称为创造。就像在上《泡泡飞呀飞》这节课时候,笔者让学生亲自到操场吹泡泡、观察泡泡、描绘泡泡。这种亲自实践的方式,学生的想象更大胆,超越了简单的模仿,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去创作,充分展示艺术的灵魂。不过一会儿,一幅内容丰富的泡泡图就展示在人们的眼前,每个学生的想象都不相同。让笔者更惊奇的是,学生具有这么强的创造力,创作的美术作品具有如此丰富的内容。
五、结语
实践说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出的只是一个画匠而已,而艺术作品是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创作出来的。美术自身就充满了创造性,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创造力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活动能力,即个体运用已有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新思想、新发现和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品质,与个人的思维、情感、意志、个性及社会环境都有密切的关系。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可以通过培养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真正贯彻素质教育。本文试从三个方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发展创造力的核心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即指有创见的思维,它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应具有独特性、灵活性、敏锐性、突发性等特点,还应是多种思维的结晶,它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逻辑性思维和非逻辑性思维的统一,也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对于西方国家流行多年的“头脑风暴法”我们暂缓作出判断和评价,而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供许多解答的`教学方法,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针对创造性思维的上述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尤其是对发散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运用挂图、投影、录像及CAI课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对相近、相关及相反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
例如,对应激性与适应性的比较,对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作用的比较,对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对呆小症与侏儒症的症状及成因的比较,对几种育种方法(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的比较,对保护色与警戒色、拟态的比较等等。要培养学生进行归纳、综合的抽象思维能力,运用一题多解、集思广益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个人具有的创造力能否得以实现,很大程序上依赖于其是否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优良的人格特征是创造力的催化剂和释放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保持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对学习探究活动产生一种内在的爱好,为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能引起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而有助于激发创造性。
例如在进行“性别决定”的教学时,先给学生提供英国北部有个女儿村,该村妇女所生的孩子全为女孩,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会积极探索生男生女的奥秘。在学习了教材中关于性别决定与性染色体有关的知识后,再回顾女儿村的情况,请学生分析原因,学生考虑到了可能含Y染色体的精子失去了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含Y染色体的精子丧失了机会呢?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可能的原因,最后教师解释:该女儿村的产生是因为该村附近有个废锌矿,男人们饮用了含有大量锌、镉离子的水,影响了含Y染色体精子的运动能力。 2、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时所犯的错误要有宽容精神,鼓励学生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物进行想象和论证。另外,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和测验,要尽量避免评价性,应以诊断性为主。
3、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
第斯多惠曾经指出:“就学生学习课业、掌握知识而言,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他思考、代替他学习,他必须自己获得一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要有对科学的怀疑精神,赞扬学生的首创性。例如在进行“植物生长素的运输”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提到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既有横向运输,又有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指的是生长素从植物的形态上端向形态下端运输的方式。此时,可鼓励学生怀疑:教师讲的一定对吗?鼓励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的错误尝试,最终得到了正确的实验方案。
三、创造性环境的创设
创造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思想,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气氛,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尝试;对学生创造性的回答,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创造气氛。同时,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尽量采用启发式,注重引导学生举例,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追求和主动探索。
例如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时,教师在实验课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及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蔗糖溶液的质量浓度为什么要采用0.3g/ml?用0.1g/ml、0.2g/ml、0.4g/ml或0.5g/ml,将会产生什么结果?能否用其他物质代替蔗糖进行这一实验?如果用0.7g/ml的尿素溶液、0.1g/ml的硝酸钾溶液、0.5g/ml的酒精溶液进行此实验,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在实验课时,给学生准备了相应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并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结果,探讨产生各种现象的原因。
创造性思维是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使人们的认识打破常规、寻求变异,探求多种解决的新方案或新途径的思维方式。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有创新动机,向抽象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多方向发展。这对于学生分析解决复杂、综合性的物理问题,培育出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是十分有利的。
一、巧设质疑,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学始于思,思始于疑。”“疑”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由教师置疑,也可以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讲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改变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维。著名物理学家韦斯科夫说过:“科学的目的是发问,问如何和为什么。”教师的作用不是只讲授知识的内容是什么,而是要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多问为什么,能提出比课本知识更深刻的问题,并着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才是我们科学素质教育的关键。学习上提不出问题,意味着学习的停止;科学上提不出问题,意味着科学的停滞。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主动给学生巧设质疑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诱发新的创新动机,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例如,在浮力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弄清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遵循什么规律,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例子问学生: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类似这样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中出现了疑问,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能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着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活化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核心形态,是依靠抽象的概念、理论、数学等进行的思维,它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教学时教师应增设一些有趣的小实验进行演示或设置一些诱导的问题,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例如,在讲大气压问题时,教师可以做这样的一个实验:将小试管插入盛满水的大试管中,竖直倒悬于空中。当学生看到小试管不断进入大试管时,会惊讶地发出疑问:“为什么小试管不掉下来呢?”接着鼓励学生置疑猜想:“是不是水把小试管吸进去了?”“是不是有一种什么力把小试管推进去了?”当循此思考找不到答案时,再指导学生读教材、查资料,寻根究底。当学生发现是空气压力“作怪”时,一种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这样,大气压的概念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扎根了。
三、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也称辐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及结论的放开式思维。单向思维方式只是从某一方面思考问题,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联想到已知的定律、公式和性质,采用某一方法解决问题。按照这种方式去思考问题,就会形成“思维定式”,使学科教学仅成为单纯知识遗产的传播和前人思维方式的继承,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用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启发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解题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同时,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也是研究许多物理过程和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逆向思维就是倒过来想问题,也就是把思维顺序颠倒过来,逆转时间和空间顺序,把始态与终态、条件与目标、原因与结果沿着相反思路思考问题。教学过程中适时利用逆向思维方式,确实可独辟蹊径、突破难点、化繁为简。
四、史论结合,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它在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如今, 大部分的学校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师在课堂上可直接播放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那么, 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认为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如何?多媒体教学是否比传统教学更具优势?我们就中学化学的实验教学进行了调查研究。
调查形式主要是发放问卷, 问卷题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调查对象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初中, 另一部分为高中, 从重点班到普通班, 涉及到中学各个年级各个成绩的学生。共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85份。
问卷收回后, 我们立即展开数据的整理与统计, 并进行分析。最后将分析结果回馈给各个学校, 与学校协商努力解决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保留优势, 为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调查结果分析
学生每天需要按时完成大量作业, 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去了解他们所学理论知识背后的真实现象或实物。通过多媒体技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对于中学化学这一门课程来说, 多媒体技术更是非常有利的辅助工具。化学涉及到大量的实验, 每一种物质, 每一个反应现象, 都有它的直观性。而到目前为止, 教师无法将所有实验都让学生亲身体验, 所以可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中学化学的实验教学, 使现象更直观化。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受实验条件的限制, 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未能真正体现, 使现有的实验不能完全地发挥其教学作用。因此, 把现代信息教学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中, 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 旨在对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增加演示实验的时效性, 保障演示实验的安全性, 加强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为创造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条件, 丰富学生的实验知识等, 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
然而并不是意味着多媒体技术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我们通过对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调查研究, 发现优势与问题并存。
1. 主要的优势
(1) 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习兴趣, 发挥主体作用。如今, 许多教师为了追求高分实行的是应试教育, 一味地将理论知识塞给学生, 忽视了兴趣的培养, 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枯燥、单一, 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习到其中的原理。像化学这样的理科课程是很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的, 所以运用多媒体技术, 通过生动、直观、有启迪性的演示, 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能让学生通过感悟、体验, 内化为内心深处的需要倾向, 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经过这样的过程,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加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们经过调查发现, 有70, 0%的学生认为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课堂气氛远比传统课堂好, 73, 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多媒体化学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很多, 79, 9%学生喜欢利用多媒体技术上课。可见, 多媒体课堂上的学生能更自主地去学习, 课堂氛围良好, 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2) 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将化学反应直观化, 节省时间, 便于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种类很多。有些化学反应速度快、反应时间短暂, 有些化学反应现象不明显, 很难用肉眼进行观察, 有些化学反应缓慢, 需要长时间等待与观察, 还有些化学反应存在不安全隐患等, 这些反应教师很难在课堂上直观地讲授。而利用多媒体技术, 这些反应都可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很好地掌握, 变小为大、变静为动, 把抽象的微观通过模拟变为宏观, 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以生动的启示。例如, 氢气的制取。我们都知道, 氢气不纯时点燃会爆炸, 那么什么纯度时不会爆炸呢?接下来, 教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 从微观方面以动画形式一步一步向学生展示, 将其中的原理讲解给学生, 与此同时, 又避免了氢气爆炸时的不安全隐患, 一举两得。还有如化学反应中气泡的产生、沉淀的沉降、颜色的变化等, 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装置、现象放大, 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不易遗忘。
我们经过调查显示, 有69, 9%的学生认为对于知识的记忆程度, 多媒体教学比传统教学强, 特别对于大部分理科较弱的女生而言, 95, 5%的女生表示逐渐适应多媒体化学课堂, 其中68, 8%的女生认为多媒体教学注意力较集中, 69, 6%的女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有所增强。
(3) 拓展教学内容, 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生活中, 许多事物与化学息息相关, 教师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其中的化学知识挖掘, 并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明白“化学无处不在”, 增强对学习化学的热情。同时将各种奇特的现象由抽象讲到本质, 开阔学生眼界, 丰富课余生活, 又巩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内容, 收获颇多。
2. 主要存在的问题
(1) 电子化“满堂灌”, 教师的惰性增加, 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减弱。通过调查显示, 80, 2%的学生表示自从多媒体教学普及后, 教师就经常只使用多媒体课件, 放下了粉笔, 离开了黑板, 眼不离显示器, 手不离鼠标, 非常机械化, 抛弃了传统教学。教师的惰性增加, 认为所有的授课过程都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完成, 对于一些有条件做的实验也不亲手向学生展示, 误解了多媒体教学的真正目的。传统教学环境中教师的良好教学能力难能体现与培养, 而使用了多媒体技术后, 教学技能及教学设计能力普遍缺乏。化学实验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代替了实物的操作, 只让学生观看动画, 使得教师实验操作经验减少。
(2) 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 速度过快, 挑战学生接受能力。调查显示, 有46, 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多媒体课堂上忙于做笔记, 来不及听老师分析, 与老师互动。的确, 教师都已在课前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只要在课堂上播放即可。而对于学生, 原本教师在写板书的时候是可以有时间记笔记的, 而现在却没有多余时间做记录, 导致有些知识点漏听、漏记, 而无法理解。
3. 对策
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尽在“辅助”二字, 必要的讲解、分析还需要教师来完成, 对课堂气氛的控制, 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计算机是无能为力的。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首先要明确其地位是“辅助”, 而不是“代替”, 不可盲目地、不加分析地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坚持不可取代性原则, 尽可能地避免或缩短形式上的追求过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 有很多内容是离不开传统教学方法的, 只有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和效果。教师的操作点在键盘和计算机上, 学生的注意点在屏幕上, 这种师生注意对象在空间位置上的分离, 不可避免地会拉大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阻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因此, 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全取代传统教育手段是不可取的。
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辅助作用, 做到黑板粉笔与多媒体课件共同使用。同时, 教师要优化自己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 防止内容死板、单调或是过于花哨、夸张的情况出现, 课件不在多, 更不能滥, 不必节节用课件, 而是要精、要巧、要美、要恰到好处, 调整好教学节奏, 一切以学生为主。学生应掌握知识内容的重点, 有选择地做笔记, 始终跟随教师课堂进度, 做好与教师互动, 认真听从教师的讲解或是观察多媒体课件。
三、调查总结
要恰当地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 发挥其优势, 解决其存在的问题, 关键是要对多媒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必须认识到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 化学实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能实现对研究对象的认识, 能证明客观物质的内部规律。在实验教学中, 人永远是第一位的, 永远处于主体地位。而多媒体教学引入化学实验只能作为化学实验的补充和延伸。用得恰当, 在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起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效果。用不好, 则会把优势变成劣势, 犯画蛇添足的错误。对于课堂无法完成的实验、要突破重难点的实验、复习实验等, 我们可以考虑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而对于普通的化学实验, 我们不能个个都用多媒体技术演示代替实际操作, 不能因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而使课堂变得眼花缭乱, 更不能因为使用多媒体技术而忽视了教师的人格魅力, 忽视培养学生在实验中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综合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与问题, 我们应该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保持优势, 解决问题。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 正确恰当地运用多媒体, 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摘要:根据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效果, 调查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运用中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使得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达到最佳效果, 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中学化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程淑艳, 多媒体在化学教学运用中的优势、问题与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9) .
[2]何金融.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09 (1) .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4-001-01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改善教育环境的一次科技浪潮,是教育程序动态的理想途径。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得到提高,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下面结合本人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中谈几点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一个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 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还会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去探索,去创新。多媒体教学根据思维科学关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交叉进行和谐发展的原理,启发学生通过各种形象化教学媒体的观察、思考,主动积极、生动活泼地感知教材。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激趣的氛围,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 ,引导质疑, 点燃创新灵感
发现问题、大胆怀疑、探奇索引、寻根问底是创新的开端,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品质。在看似平常的事物中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答问题难得多,也重要得多。教师要逐渐培养学生形成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借助于多媒体可以较容易地创设与原有观念不相一致的新情境,创设出各种符合学习主题的疑难情境。结合各种疑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学会在无疑处生疑,达到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境界。而质疑的基础是要对知识内容有一定程序的理解与思考。学生能够质疑,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少的。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了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的过程。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我设问:沿高剪开还可以得到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接着我借助多媒体闪烁“沿高剪开”四个字,并且启发引导学生,你还想知道什么?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圆柱的侧面如果沿斜线剪开会是什么图形?另一个学生说:圆柱的侧面如果任意剪开会是什么图形?接着我借助多媒体演示了这两种情况。在此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点燃了学生的创新灵感。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呈现过程,发展创新思维
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随着优美的音乐,抑扬顿挫的声音,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学生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这一优势,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寻求解答问题的最佳途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素材。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对长方形概念的认识,教师借助多媒体优势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突出概念的要点:显示长方形,建立总体印象;分步显示长方形的形成,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连续显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启发学生自己创新,自行推测归纳概念;按多媒体显示过程使学生再认概念,且强化概念中“四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等要点的理解。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 ,引导参与,激发联想
儿童的想象力是很丰富、很活泼的,儿童愿意去发现各种事物。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设的情景中,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励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演示把一个圆涂成红色,提问:这是什么图形?看到圆想到什么?圆所围平面部分的大小叫什么?(圆面积)最后教师启发学生猜测联想,怎样把圆转化成一个已知图计算?这时有的学生说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有的学生说把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说把圆转化成三角形;还有的学生说把圆转化成梯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情境,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总之,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 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驱使学生向无数次的成功前进 。努力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摇篮。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师必须建立新的教育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积极活动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关键词:创设情境培养个性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任何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增强我国的竞争力,已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师必须建立新的教育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积极活动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创设交流情境,在合作中体现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实践证明,青少年学生都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恰当的利用课堂交流,既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又促进了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交流思想,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激活了个性,而富有个性的群体交流,实际上就促使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创设多种形式、多重目标的交流情境,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突破难点时交流学习。
培养学生横向发展思维,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如在解决政治课中的材料分析题时,我就经常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分析比较,从而发现最好的答题思路和方法。再如,讲七年级思品《有序的社会》时,我就先让学生讨论“纪律是对自由的限制”这一学生都认为是正确而实际是错误的命题。由于该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所以学生很感兴趣,特别是平时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既受到了教育,又掌握了知识,同时个人的思维在集体智慧中也得到了发展。
2、解决重点时让学生参与
在教学中,尤其是在教学重点时,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自实践,更是发展创造力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思品《找到认识自我的钥匙》一节时,我让学生表演节目“猜猜他是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学习九年级思品《角色与责任》有关知识时,我选取了一些典型的事例,采用课堂模拟家庭、模拟市场、模 1
拟学校等形式,让学生扮演其中角色,亲身体验不同角色担负的不同责任,引导学生对模拟事例进行评析。这些方法不仅给学生真实具体的情感体验,而且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亲身感受知识的形成和运用,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一位留学者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十个中国学生的回答往往差不多,而在国外,十个人可能会讲出二十个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但里面却可能蕴含着创造性”。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1、再造想象,拓展思维。
在教学中通过讲解,再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多向思维。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思品《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一节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以及我国所面临的严峻环境形势,更加直观地认清我国的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我先让学生观看《从前有座山》片段,然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想象这座山里居住的人们在忙目的乱砍乱伐森林资源后面临的各种遭遇,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资源、环境刻不容缓。再说明,我们国家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决定了我国必须保护环境,必须合理利用资源。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遥远想象,变通思维。
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遥远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加具有跳跃性。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思品《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后,我就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畅想2030年我国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及人们的各种感受和想法。设计你心目中理想的绿色学校等。通过想象,既发展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也激活了课堂教学,深化了教学目标。
摘要:文章首先简述了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结合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语文教学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且就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一、前言
在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不能单单以考试为目的,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
1.有利于语文知识教育
语文知识是创造性思维的产物,是智慧的结晶,本身就具有智力与创造性的价值。而且语文知识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智能的基础。有了语文这个基础工具,才能真正将学生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2.有利于开发智力
语文教学应重视智力开发,智力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必然通过外观的具体活动来展现。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开发学生的智力,那就必须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使构成智力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3.有利于培养能力
能力是人作为个体的一种本领,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语文能力是进行听、读、说、写的基本能力,也是从事语文专业活动的特殊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一定的语文活动所具备的必要条件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基本的把握
不能处理好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对立起来,将知识和能力分割开来。片面认为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新课程。如对课标要求的一些只学不考的知识,因为不考就不学。少讲成了不讲。教学中只注重迁移拓展和模仿一些新的教学形式,而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品味、写法的探究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2.教学中没有体现出灵活性和创造性
新教材的灵活性大,给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以很大的空间,但一些教师教学中没有体现出对教材使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一些灵活的教学内容,如学生对教材的独特感受,就是增加几种名家的感受;阅读拓展题解答方法,就是课文理解加上几句设置好的套话;话题作文的写作,就是编一个与话题相关的故事,等等,又成为新的僵化的形式和教条并要求学生掌握。这些都是与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的三维目标相违背的。
3.在一些地方,教学方式依然陈旧
教学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倾向。由于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而母语学习主要是靠习得;又由于语文课程是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因而,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和体验,而一些教师却违背了母语学习的规律,淡化了学生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体验、探究的过程,将本应让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的过程省掉,而直接把教师自己的感悟和体验的结果转变成概念化的知识硬灌给学生,其结果只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
4.对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教师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有待提高。一些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深度不够,或大而化之,只重视整体感知,架空分析;或文本阅读的目标设置空泛,对言语的感悟不够;或株守教师用书,缺乏个性化的理解;或教师的讲解不精,抓不住要点,点拨不到位;或对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探究过程不够重视。
四、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开放式教学,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易于产生激情、兴趣和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因此,确立学生主体观,树立民主教育观,坚持语文教学观,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任教”的观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茶馆式”的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竞争、互助的学习氛围。使课堂上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有学生求知的兴趣,有幽默的语言,有新鲜的教法,有有趣的话题,浓郁的情趣,引人深思的问题。教师要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使整堂课成为“自治主体式”的创造教育,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
2.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
爱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质疑,是深思的结果。我们也许会碰上这样的学生:问他们有问题没有,他们总说没有,可是他们考试起来成绩总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学生虽记住了某些知识,但没有深入理解,不会应用。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要对所读文章真正理解,必须有质疑和探疑的精神。
3.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强化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是丰富多彩的,教材上有许多涉及学生的生活体验题材的文章,我们要善于抓住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进行大胆的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没有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真正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是要学以致用,真正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就是要能运用创造性思维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得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对于初中来说,可以开展创作座右铭、格言征集、校园作文竞赛、手抄报比赛、校园广播等活动,这些活动简单易行,也适合初中开展。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让学生真正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结束语
伴随着进入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实施,创造能力成为评价一个人能力的主要标准,所以在当今的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董海钰.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青海教育,2006
一、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
而演示实验现象本身具有生动、新奇、形象的特点,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往往是对实验现象本身的兴趣。演示实验一般都是教师动手,学生观察,由于教师具有较高的实验技能,再加课前的充分准备,实验结果都较理想。虽然它有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但无形中就会使学生“迷信权威”。 学生缺少参与性,在课堂上学生像观众,教师像演员。在课堂上学生只是机械地学习知识,没有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生虽学到了知识,没有探索性思维的积极性。然而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由于各个学生参差不齐的知识水平及实验技能,实验当中容易出现各种与结论不相符合的结果,这很容易引起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结论产生“怀疑”。在进取心的驱使下,为确信自己的实验结果而重做,甚至多次,当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材中结论一致且确信自己的实验无错,才会消除怀疑心理,增加了学生参与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
在探究电磁波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时,先把手机接受到信号后有灯光显示功能打开,然后放在真空罩内。请两个同学上来,一位用抽气机抽去罩内空气,另一位打电话呼叫罩内手机,并且观察手机信号灯有没有亮。实验表明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在探究怎样屏蔽电磁波时,先让同学们讨论手机应如何设置。然后让同学们把准备好的不同材料的盒子放到讲台上,一个学生把手机放入不同盒子中,另一个学生打电话呼叫罩内手机,大家一起听是否有手机接收到信号发出的音乐声,结果发现金属容器能屏蔽电磁波。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参与实验,不仅加深了课本知识,更加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科学想象和探索的主动性。
二、增加演示实验的创造成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独立性”
演示实验是形成物理概念、导出物理规律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思维探索的第一感性材料。感性材料越丰富,兴趣就越大,主动探索的情感就越强,而兴趣和情感又包含着丰富的思维因素,所以增加演示实验的创造性成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如八年级物理的“托里拆利实验”,在演示完大气压支持着管内水银柱以后,进一步演示:⑴使玻璃管倾斜一定角度,观察水银面高度差。⑵将玻璃管上提或下压一些,观察水银面高度差。⑶换用较细或较粗的玻璃管重做上述实验,观察水银面高度差。(4)将玻璃管内的水银换成水,观察现象,思考为什么实验不用水做?⑸一个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倒插在水槽里,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使水上升?然后再实验验证。
显然,在增做的演示实验中,可以激进学生对“大气压”问题的独立思考,为理解“大气压的存在及测定”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大气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改“测量、验证”实验为设计型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多向选择性”
创造性思维的“多向选择性”,就是善于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将“测量、验证”实验改为设计型实验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多向选择性”。但不提供任何线索要求学生独立对“测量、验证”实验设计新的实验,对中学生来说,确是难事。因此教师应从以下两个不同角度择其一给予启发:一是将各种不同的实验原理的器材分套,引导学生由分套的实验器材依据相应的原理,从而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法;二是提供各种不同的实验方法的原理,引导学生从实验原理出发,选择相应的器材而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法。
如九年级物理学完“欧姆定律”全章后,可将“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下面是不同测量电阻实验的分套器材,请根据各套器材设计不同的实验。
共用器材:待测电阻、电源、电键各一个,导线若干。
⑴伏特表、安培表、滑动变阻器各一个,共用器材;
⑵伏特表两个,已知电阻,共用器材;
⑶安培表两个,已知电阻,共用器材;
⑷伏特表一个,已知电阻,共用器材;
⑸安培表一个,已知电阻,共用器材;
设计这样的实验,通过学生的思维和教师的点拨,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多向选择性”。
四、设立释疑排难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进程跨度性”
疑难不仅是启迪思维的“钥匙”,而且释疑排难实验过程又是思维跨越的过程。适当设立释疑排难实验,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进程跨度性”的良好途。
比如,学生对“重1牛水的能产生大于1牛的浮力”这一问题疑惑不解,教师可设立实验:准备一大一小两个试管(小试管外径略小于大试管内径,刚好能放进大试管)、细沙、天平、砝码。首先向大试管内注入适量水,小试管内注入适量细沙,把小试管放入大试管中,调整水和沙的质量,使小试管漂浮在水中,然后用天平称出小试管和细沙的总质量,再称出大试管内水的质量,最后通过比较小试管及细沙的总质量和水的质量可知物体所受浮力与水的重力大小关系,从而推知“1牛的水能产生大于1牛的浮力”。
在实验中,使疑难迎刃而解,它有益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进程跨度性”。
五、突出探索实验的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综合概括性”
教材中的物理知识都是前人智慧才华的结晶。而不少物理知识的形成又是前人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综合,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得出的,不少的物理规律都是科学的探索实验和创造性思维的统一产物。
如通过“带电体相互作用实验”,对“采用各种各样的物质互相摩擦带电后,则有:凡是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推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的,必定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推斥”的特点。从而运用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辨证地概括出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这一规律。
六、适当的实验评价,保证创造性思维的“延续性”
一、丰富课文知识, 奠定发展创新思维的基础
创新思维的培养应该在基本知识的教学和培养过程中, 实现英语教学的优化。广博的知识基础是进行思考的前提。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也必须丰富课堂知识, 拓展课外知识,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学生拥有渊博的基础知识后, 才可能进行有效的思考, 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合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展现丰富的课文的背景知识, 适当地拓展课外内容, 尤其是许多中外优秀的文化知识, 开拓学生的视野。此外, 在丰富课文知识过程中也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具有好奇心, 就会很自然地受到未知世界的吸引, 乐于去探索世界, 发现世界, 解决问题。
二、丰富课堂活动,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考虑问题时, 没有固定的思考方向, 可以突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框架, 自由思考, 随意想象, 任意探索, 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 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或做法。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必须十分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 鼓励学生多质疑。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是看起来毫无疑义的问号。”许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发现问题是创造的起点, 也是创造过程的动力, 更是创造结果的起因。现在有不少学生喜欢提问, 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 这种精神非常珍贵, 老师可千万不能因为无法回答或觉得毫无意义而去打压学生这种提问的精神。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就是从这小小的“?”中走出来的。因此, 英语教学要尽量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并不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式来提问, 来探索。
2. 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想象。
想象是创新学习的臂膀。小学生的想象力比较丰富, 但又太随意, 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直观的、具体的事物进行刺激, 激发其创造热情, 引导他们多角度地去想象, 朝正确的方向去想象。如在教授5A Unit 3《At a Music lesson》中, 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 我呈现一个动物形象, 通过衣服的变化, 让学生通过想象来猜测他的业余爱好。这样既让学生操练了单词和句型, 也让学生发挥了其想象能力。
三、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学生是由各个不同的个体组成的,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也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这是因为创造力不仅受认知水平的影响, 而且还受到个性的影响。专家研究表明, 凡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人, 在早期的学习、生活、实践中, 大多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之, 则很少会有创新的能力。例如在教授句型put…on…的时候, 我告诉学生, “放东西”是一个简单的动作, 但是能让我们的房间、教室都更加整洁干净, 所以希望学生能够将东西都放到适当的地方。这样就给学生灌输了一种整理东西的好习惯。
四、转变评价方式, 采取新型多样化评价方式
我国传统的英语教育评价体系存在许多弊端:评价内容偏重书本知识;评价方法以考试为主;评价主体以老师为主;评价标准强调共性, 忽略个性。这样单纯通过书面测验检查学生的评价方式会导致学生不懂真正为谁而学, 特别是应试, 对知识死记硬背, 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 教师应该采取新型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将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重视发展, 重视综合评价, 重视学习过程。
比如在课文新授后我们大多会进行课文的表演。几人为一组, 有的是成绩好的同学在一起, 有的是成绩较差的一组, 所以在展现的过程中, 有的表现很出色, 有的是磕磕碰碰地表演完毕。教师如果用一样的标准来评判他们, 就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不太公平, 也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所以老师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应当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 这样学生也愿意学习, 更愿意努力创新。
五、开展创造性活动, 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的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 但是, 几年后, 中国学生的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原因是什么?就在于美国的学生创新思维比我们强, 而中国学生只会做题, 考试成绩好, 创新却不如人。因此, 我们的教育应向美国学习, 学习他们新颖的教育方法, 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 给学生多布置一些富有创造性的任务。
例如在教授《形状》一课时, 在最后一部分时间, 我让学生利用各种形状来拼出一个物品出来, 可以是生活中常见的, 也可以是自己发明创造的。结果, 很惊讶地发现, 很多学生都用形状创造出了新的事物, 代表了学生其实都愿意尝试去创新, 尝试去发明, 更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课堂气氛活跃, 孩子们学得也开心。
【[中学教育]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实验 培养学生创造力】推荐阅读:
浅谈在教育教学中学生英语兴趣的培养09-16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技术07-14
论音乐教育与中学生的素质培养11-04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06-29
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培养论文10-28
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12-04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07-24
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多能力培养11-06
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