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言的作用(推荐8篇)
摘要:在我们山区中学,学生在小学阶段没学到多少英语,到了中学,学生用汉语和民族语思维的这种客观现实成了学习英语的一种障碍,教师用英语教学进行课堂教学势在必行。对于英语语言初学者的学生来说,教师的体态语言对他们理解语言意义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师应该转变过去死板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正确使用体态语言来帮助我们教学,它有助于我们教师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对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保持长时间记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关键词:英语教学、体态语言、课堂气氛
体态语言,也称为身体语言,即通过手势、面部表情、眼神、动作姿态、外表修饰等非语言行为来传情达意的一种交流手段。体态语不仅能代替语言交际功能,而且能扩大交范围,表现或掩饰内心情感,丰富语言,使语言表达更生动、更形象,简洁明了,提供大量信息,深化表达内容。体态语言不但是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可少的一种手段,每一节课教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不管有意还是无意,愿意还是不愿意,我们教师的举止行为都在伴随着我们的言谈话语,尤其在我们山区中学,学生在小学阶段没学到多少英语,到了中学,学生用汉语和民族语思维的这种客观现实成了学习英语的一种障碍,教师用英语教学进行课堂教学势在必行。对于英语语言初学者的学生来说,教师的体态语言对他们理解语言意义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师应该转变过去死板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正确使用体态语言来帮助我们教学,它有助于我们教师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对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保持长时间记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为了锻炼和提高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教师应该尽量少用汉语,这样,体态语言便成了促进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交流、理解的必要手段。并且体态语言可以配合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和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因为体态语言具有以下特点及作用:
1、直观性
教师通过自己的表情、姿势、行为或举止向学生提供信息或发出指令,有助于吸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注意,加深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比其它的直观教学手段更形象、更具魅力,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并且体态语言能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简简单单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就能使学生的困惑一扫而光。因为相对运动的物体更容易引起别人的兴趣,尤其是我们山区七年级的学生。如:在教授动物兔子以及与此有关的内容时,为了创设语言环境,教师可以两手分别装成英文字母“V”的形状,放置在大脑的两侧作为兔子的耳朵,身体学着兔子半蹲下来,然后蹦一蹦,这时问对你的举动已经很感兴趣的学生:“What can you see?”,不用任何讲解,学生已完全知道这是汉语中称之为兔子的动物。再如,讲cat 时,可以做个动作,这样,学生会很快地记住这个词,只要一做这个动作,学生就会想到cat。
2、解释性
对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使用的英语,学生不可能完全都懂,那么教师可以借助体态语言加以解释,增强有声语言的表到效果,使得体态语言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五指并拢、手心向上、伸出手臂,示意某个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用手指自己的嘴表示say ;将手作环形状置于耳背表示让学生listen(听);手臂的上下挥动表示语句的升降调,还有人们常说的“点头yes,摇头no”等等,体态语言的使用更重要的还是根据教学内容即兴发挥,尤其是一些解释性的体态语言,这时手势语言也会容在他们之中,共同当担着辅助语言活动的角色。例如:要表达to play football(踢足球)的意思时,教师先将两手的拇指和食指伸开,正在自己的前下方展示足球的形状,然后用脚模仿“踢”的动作,“踢足球”这个意思就表达清楚了。教师使用这方面的体态语言时更有创造性,不拘一格,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采取一些夸张的方法。
3、交际性
除了有声语言,体态语言也有沟通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思想感情的作用。语言课堂教学以交际活动为主,呆板、毫无生气的交际会使学生逐渐产生厌倦情绪,而生动、活泼、甚至夸张一些的表情、行为、举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交际活动顺利地进行。因此,体态语言的使用是交际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在教授身体部位名称的时候,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做动作感触自己的身体部位,教师的手和学生的手甩一甩,大腿扭一扭,嘴动一动,头甩一甩,眼睛眨一眨,师生都会感到其乐无穷。愉快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提高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教师丰富的表情与动作将要表达的意思表达的淋漓尽致。教室就像一个舞台,一堂课犹如一出戏,学生身置其中时时不时开怀大笑,教师表情丰富、教学精彩。学生不是被动的观众,而是积极地参与,教师不是孤单的导游,而是多才多艺的演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使对没有任何英语基础的学生听不懂猜也能猜个透。这种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期待,不知不觉中一堂课就上完了。
4、提示性
学生对英语语言新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达到的,而是通过对教师的表情或动作的观察而得到的。例如:在学习一个动词时,教师常常只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给予学生一点儿提示就可以了,而且这样做可能会比教师用英语反复解释更加准确。再比如,演示渐进语(progressive words)教师一边说“Every morning I get up at six.Then I brush my teeth, and then I wash my face…”一边演示这些动作,然后过渡到师生齐说、分别演示,最后达到学生自说自演。教、学、演三者密切配合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和理解。
根据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在情感、态度交流方面,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信息靠声调的高低和面部表情,及非语言(主要是体态语言)来传递的,根据人体的这种特有功能,结合我们现在所用的七年级英语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我大胆使用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进行了一些尝试,觉得体态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很重要:
1、控制课堂方面:英语课堂上,教师领读时,走下讲台,进入学生的“空间领域”,可以控制课堂,及时发现或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使课堂变得有生气。做听写练习时,教师一边念一边适宜的走动,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情绪。
2、词汇教学方面:学习英语的关键在于对词汇的掌握,这对七年级新生来说恰恰是最伤脑筋的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新单词更多地用动作表达出来,以便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它们。如:教open ,close两个单词,一边说open, 一边打开教室门,一边读close, 一边关教室门。在如,教师教授英语单词时,可以用动作把各个单词所包含的意思表达出来,必要时我们甚至可以把动作做得夸张一些。如:教学run, walk, wave shake, nod这几个单词时,教师可以夸张一点用动作表演出来,然后带动学生有序的边说边做,学生会很乐意接受,因此把握好体态语,巧妙地将有声语言与体态语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会有预想不到的收获。
3、句型教学方面:体态语言也可以用于句型教学中。在教学句型时,除了做出必要的动作外,还可做出一定的表情、神态,使句型对话形成一定的意境,这样既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还可以增加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当然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对话的含义。如:
A: Hi, Mike!(友好的表情)Can I borrow your ruler?(指着一个学生的文具盒并带有恳求的神态)B: Sorry.(抱歉的表情)I don’t have one.(用手摆一摆)Ask Tom,(用手指着汤姆)I think he has one.(做出希望他有的表情)A:OK.(高兴的样子)Thanks a lot.(致谢的表情)
在教一些语言句型时,随机地设计一些动作。比如:指着自己的衣服或带有的教具,来教“This is a box(map, bag, etc.)”或者在教“He is not….”时就摇摇手,教“He is tall.”就用手指高些,教“She is five.”时就伸个手掌。另外,简单的手势还可以表示如“Come here”(前伸一只手,掌心向内,指着自己摇动)、“It’s OK”(向上竖起拇指)。“What’s this?”(指近物)、“What’s that?”(指远物)。
4、复习课教学方面:比如在复习现在进行时态时,每次请三位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按我交给他的纸条上要求做的动作表演(打篮球),另一个同学根据他做的动作,指着他说He is playing basketball.第三位学生把听到的句子写在黑板上,这些虽然只是一些再简单不过的动作,但是这样有了动作表演,尤其是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动作表演,学语法时学生就不会感觉厌烦没意思,更不会“喜新厌旧”了。
5、课堂日常用语方面:七年级新生的第一堂课,在使用课堂日常用语时,为了遵循英语教学的规则,刻意加强了体态语言的使用,尽量不用汉语说明这些用语的含义。刚开始学习是可能不太明白,但熟必然能生巧,过不了几天他们就会悟出它们的含义。比如用手指着黑板说:Look at the blackboard, please.两手同时手心向上抬起,说:Stand up, please.反之则说:Sit down, please.等等。并且在使用手势、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教学时,也要求学生进行模仿练习,使他们能够真正地融入到英语学习当中去,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在真正地用英语交际。总之,英语课堂中的体态语言是英语教师必备的技能和素质,每位英语教师都必须认真研究、深刻体会,配合课堂恰当使用,使英语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特别是在山区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准确、适当、自然协调地运用体态语言,不仅能帮助组织教学,激活学生学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还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语言和动作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英语教学》
2、英语辅导报
3、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当你一走进音乐教室, 从你的体态就能看出你是否能上好这一课, 是不是能感染学生。如果教师炯炯有神的目光, 伴着和善、友好的笑脸与学生交流时, 会使学生感到情绪激昂、精力倍增;反之, 黯淡、呆滞的目光, 麻木而无表情的面目和毫无生气的语言、体态, 则使学生感到疲乏、无精打采。
在音乐作品中, 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感情, 需要我们教师去启发、引导, 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体验, 进而从中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 激发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教师怎样利用体态语言, 把音乐作品蕴涵着的情感予以揭示, 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呢?首先, 教师要自己先感动起来才能感动学生。在每次演唱和欣赏《国歌》时, 教师既明亮又振奋的眼神、庄重的脸部表情和精神向上的体态, 使学生感到此时的庄严、神圣, 好像置身于天安门广场, 又好像看到体育健儿在伴着《国歌》的乐曲声中, 激动地仰面注视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这怎能不使学生为之振奋、热血沸腾、充满民族自豪感呢!
在我每次范唱、演唱《英雄赞歌》时, 每当唱到“为什么战旗美如画……”处, 在我的眼前就出现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和那些无畏的战士高举战旗、冲锋陷阵、激动人心的场面, 我就会热血沸腾、边唱边伴着简洁、大方的手势动作, 使学生受到了感染, 引起了共鸣, 从中受到了教育和美的熏陶。
其次, 在对待不同类型的歌 (乐) 曲时, 教师要用不同体态语言向学生表露示范出来。如上海优秀小学教师陈蓓蕾上的低年级唱游课中, 在老师亲切热情的目光、和蔼的笑脸的带动下, 伴着轻快活泼的乐曲, 组织学生并与学生一起跳、一起玩、一起有表情地律动, 使学生消除了学生与教师之间年龄上的差别, 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感情。为什么全国众多的儿童都喜欢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主持人鞠萍姐姐呢?因为她主持节目时, 充分利用体态语言, 接近和模仿儿童的动作、语调, 使儿童感到一种亲切、亲近感, 由此相互之间产生了共鸣。
因此, 作为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 既应有表达丰富情感的体态语言的能力, 又应有模仿学生体态、表情的能力, 这样才能与学生同歌、同舞、同玩, 融为一体, 受到学生的欢迎。课堂中, 教师要借助体态鼓舞学生。由于眼睛是体态语言最普通的交际媒介, 在与学生对答、交流时, 应双目注视学生, 流露出柔和、热诚的目光, 让学生在老师的目光中感受到热情、赞许、鼓舞和喜爱, 以便大方、顺利、正确地回答提问, 并作出教师要求和规定的动作。
第三, 在音乐教学中, 作为体态语言的手势动作尤为重要。手势是一种语言, 它可以状物、言志、抒情。当看到舞台上的聋哑姑娘惟妙惟肖地跳着优美的舞蹈《千手观音》时, 你注意到台下为她们用哑语手势指挥的教师吗?如果我们能将手势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去, 既可增强学生对乐理概念地形象感, 又能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感情, 还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加深印象。
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 既有严密的科学性, 又有不易把握的抽象性, 单纯用语言去表达音乐内容, 既不生动, 也不全面, 往往力不从心。音乐课堂上, 不是唱歌声就是器乐声或是乐曲声。如果组织不好, 低年级还会乱糟糟地一片。此时, 许多音乐老师羡慕美术老师, 美术课的作业常常是在无声中进行的。因此, 许多音乐老师抱怨, 每周课时多, 既要组织教学, 又要讲授乐理, 还要范唱、范奏、教唱歌曲、表演等, 经常嗓子疼痛沙哑, 如果音乐老师患有嗓音职业病, 则不能坚持音乐教学工作。我们何不开动脑筋, 用富有内在含义的眼神、用千变万化的手势、用富有情感的体态语言去吸引学生, 组织教学, 去刻画音乐意境, 去描摹音乐情态, 去指挥学生合唱、合奏、表演等进行技能技巧训练呢?
众所周知, 大合唱和乐队演唱演奏中, 为什么众多的人能够做到节奏、速度、表情、音色统一, 从而完整地表达了艺术的内涵、情感和效果呢?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指挥者用眼神、手势及体态语言来传递和表达出内心情感并揭示出作品内涵, 在指挥者的引导、调动、激发和启示中统一了演唱、演奏者的感情及声音效果等。
著名的合唱指挥家杨鸿年教授在训练中央少年合唱团时, 完全用手势指挥训练发声、演唱。如气息训练:慢吸慢呼、急吸慢呼、无声、有声、强声、弱声;在处理歌曲时, 渐强、渐弱等。他在训练时很少说话, 他有一套完整的手势训练法, 使学生在训练中注意力集中, 严格按指挥的手势去做, 完全融入于音乐之中, 排练场也安静、严肃、紧张、有序。
第四, 在器乐教学和训练中, 有效地运用体态语言组织教学, 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中、小学开设了竖笛、口琴课。因为器乐比人声更具有穿透力, 如果组织不好, 会使学生的听力受到损伤, 也影响教师教学。所以在上课之前, 要规定好纪律的手势语言, 如老师抬手就表示“吹”, 放下手就表示放下乐器, 停止演奏。北京李燕诒老师用手势训练学生吹竖笛, 用柯尔文手势训练器乐合奏,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我到小学听课时, 每当看到老师用得当、简洁的手势组织教学, 训练学生时, 也是课堂最安静, 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科学的教学方法, 就是要在教学中特别注意艺术本身的特殊性, 用生动的形象, 丰富的情感和音乐的美, 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因此, 它区别于其他课的教学方法。”尤其在学生学会每首乐曲、歌曲时, 最后是声与情的处理, 体态语言教学更为重要, 表现歌曲的喜、怒、哀、乐都可通过教师的体态语言表现出来。教师可用各种体态语言来表现和提示歌曲的内容, 情绪及声音的大小、渐强、渐弱等, 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启迪和教育。
实践证明, 只要老师的体态语言紧扣教学内容, 恰如其分地为教学内容服务, 就能增强音乐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进而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 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的音乐知识内容, 并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一提起列宁, 人们立刻回想起他那个性化的体态动作———他站在讲台上, 敞着短大衣, 一手叉腰, 身子前倾而头上仰, 一手向空中用力挥动……他的一个手势, 一个动作, 立即会引起雷鸣般的掌声和热烈欢呼, 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 教师的一个“传神说话”的眼神, 富有内涵的体态语言, 不仅仅使课讲得更生动有趣, 还会给学生一种启迪, 一种形象感, 一种美的、难以忘怀的教育。
俗话说“取法务上”。只有一开始教师就注意把正确地富有艺术的体态语言用于教学, 才能启发、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殿堂。纵观国外先进教学方法, 从柯达依采用的柯尔文手势训练、达尔克罗斯的体态律动学, 到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 都离不开教师生动的体态语言。
一、教师课堂常规体态语的运用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而体态语(body language)是非语言交际中最丰富的一种。体态语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体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动作,包括手势、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眼睛动作和装饰用品。在以往传统的学习过程中,人们对语言只强调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对于非语言交流(主要是体态语)的手段则不太重视。根据一项研究表明: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多达93%。那么我们在英语课堂中恰当的使用体态语,对于教学效果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表情的运用
这里所说的表情,主要指的是教师的面部表情。人的基本情感,如喜、怒、哀、悲、恐、惊,都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反映出来。学生答对了,老师极为高兴,笑容满面,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赞许;学生答错了,老师也以微笑鼓励,使学生不感到灰心丧气,进而激励自己更加努力;相反,如果脸部表情僵硬,就会使学生感到困惑。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学习英语是较困难、枯燥的。这样,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使学生产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而微笑正好有此神效。
2、眼神的运用
在英语课堂上,如果教师善于眼神,会非常有利于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课堂上学生时不时地盯着天花板或窗户外面,目光呆滞,那表明他们正在走神;如果眼里迸发欢乐的闪光,表明茅塞顿开……可见,学生眼神里大有文章。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具体的去做呢?教师在讲课时,不能昂首望天,目中无人;也不能东张西望,若有所失;更不能死盯着教案讲义,照本宣科,应不时地用眼睛环视整个课堂,使学生感到你在对他讲课,调动他们的参与感,个别学生听课不认真,也可以通过这种环视,提醒他的注意,督促他认真听讲和学习。实践证明,教师的目光和学生的目光接触的时间越多,获得学生信赖、激发其兴致的可能性就越大。当然,整个目光还要随着教学内容的进行、学生的情绪等自然地变化。更重要的是可以制止部分或个别的学生走神或骚动。如果老师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课堂效果就会大大的不同。
3、空间与距离的运用
有研究表明,当教师站在距学生3米左右的地方,就会产生一种控制效应,如果某个学生不注意听讲或出现行为不当的时候,对待这种行为,只要教师表露出开始向这个学生走去的意向,就会使这个学生不当的行为迅速地改变。
英语课堂上,教师领读时,走下讲台,进入学生中间,可以控制课堂,发现和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使课堂变得有生气。如有学生在领读时开小差,当老师走近他的时候,他会发觉并且自觉地跟上来。在做听写练习时,教师一边念、一边适宜地走动,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情绪。如果教师与学生距离超出4米远,也许就很难产生这种效果。可见,讲究空间距离在课堂上的应用,也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课堂体态语应该遵循的原则
体态语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运用得当,会使有声语言增色生辉,但运用不当,也会削弱或破坏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概括地说,运用体态语应该适度、自然、协调。
体态语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受制于有声语言的。一般来讲,体态语大多出现在表达意义或情感过程中最主要、最关键的部分,这样,就不能要求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都要附之以体态语。
教师课堂体态语是教师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这就要求体态语的运用不能故作姿态。体态语的运用都要自然得体,既要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要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既不要虚张声势, 也不要矫揉造作,因为夸张,做作的体态语只能使有声语言表达失真;给人以虚假的形象,会招致学生反感,必须加以避免。
此外,教师课堂体态语一定要服从教学内容表达的需要,要贴近教学内容,是因内容而生。此间,既要求各种体态语之间的动作要互相配合,彼此默契,更要让体态语起到表情达意,锦上添花的功效。
总之,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体态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应引起每位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如能准确、适当、自然协调地运用体态语,就能帮助组织教学,达到增进师生感情、激活学生学习情绪、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等作用。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非语言交流手段利用起来,以无声胜有声,使之能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
体态语言,亦称“人体示意语言”、“身体言语表现”、“态势语”、“动作语言”等。体态语言作为一种传情达意的交际工具,以自我存在的本体为前提,主体的我以“身”为其外在表征。人们常说的“身体力行”,即是一种身体语言。日常人际交往中体态语言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了解这一点,不仅有助于理解别人的意图,而且能够使自己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表达效果更加直接,进而使人与人之间更和谐。在交际中常见的体态语言主要有:情态语言、身势语言、空间语言。
情态语言,是指人脸上各部位动作构成的表情语言。如目光语言、微笑语言等。在人际交往中,目光语言、微笑语言都能传递大量信息。人的面部表情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荧光屏”。人的复杂心理活动无不从面部显现出来。面部的眉毛、眼睛、嘴巴、鼻子、舌头和面部肌肉的综合运用,可以向对方传递自己丰富的心理活动。以微笑语言为例,微笑是一种令人愉悦的表情,它可以和有声语言及行动一起互相配合,起到互补作用,在交际中表达深刻的内涵。有魅力的笑能够拨动人的心弦,架起友谊的桥梁。笑与举止应当协调,以姿助笑,以笑促姿,形成完整、统一、和谐的美,使人感受到愉悦、安祥、融洽和温暖。
身势语言,亦称动作语言。指人们身体的部位作出表现某种具体含义的动作符号,包括手、肩、臂、腰、腹、背、腿、足等动作。在人际交往中,最常用且较为典型的身势语言为手势语和姿态语。手势语是通过手和手指活动来传递信息,能直观地表现人们的心理状态,它包括握手、招手、摇手、挥手和手指动作等。手势语可以表达友好、祝贺、欢迎、惜别、不同意、为难等多种语义。比较而言,握手是人际交往中用得最频繁的手势语。姿态语,是指通过坐、立等姿式的变化表达语言信息的“体语”。姿态语可表达自信、乐观、豁达、庄重、矜持、积极向上、感兴趣、尊敬等或与其相反的语义。人的动作与姿态是人的思想感情和文化教养的外在体现。
空间语言,是一种空间范围圈,指的是社会场合中人与人身体之间所保持的距离间隔。空间距离是无声的,但它对人际交往具有潜在的影响和作用,有时甚至决定着人际交往的成败。人们都是用空间语言来表明对他人的态度和与他人的关系的。多数人都能接受的四个空间即:亲密空间、个人空间、礼交空间、公共空间。
体态语言丰富而微妙,是人们心际的显露、情感的外化,好似一个信息发射塔。体态语言在人们的日常交际过程中往往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位运动员场上的身影,可浓缩一个民族的
风采;一位商人从事国际贸易,形体语言可透出其所在国的实力;一位国家领导人,其体态语言里往往能读出那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本文以美国心理学家帕尔美兹的<情感教学法>作为学习理论依据,简要地阐述了体态语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注意点,对于缺少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又习惯于说母语的小学生将会大有裨益,对小学英语教师加紧学习和研究体态语并运用在课堂上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 者:张小琴 作者单位:运城学院师范分院英语系,山西运城,0440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xx “”(7) 分类号:G4 关键词:体态语 英语教学
中国有句古话“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马克吐温也说过:“一句好听的赞词能使我不吃不喝活上三个月。” 这句略带夸张的话体现了表扬的魅力之所在。在课堂教学中哪里有表扬,哪里就会有进步;哪里有进步,哪里就要有表扬......激励对孩子的成长如此重要,从古到今的教育家也都有共识。既如此,为何不多一分慷慨与宽容,多一句赞美与欣赏。运用恰当的激励方式,成就我们课堂的别样精彩,赏识每一个孩子,让每一朵花都开在灿烂的阳光下。
大量的现实和我在工作中的体会表明,表扬虽然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手段,但是不能过度、不能失时、不能多目标、不能太片面。因此对学生进行表扬时,一定要注意技巧,千万不能随便给予,要抓住时机、准确到位、入情入理、因人而异,从而充分发挥表扬的鼓励和促进作用。
一、表扬有度
今年我担任九年级三班、四班的语文教学及四班的班主任。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我在三班的激励、表扬幅度大一些,范围广一些,课堂要求松一些;而在四班严肃多了,连微笑的表情也少之又少,更何况对学生赏识的语言了。不是因为我太挑剔,不宽容,而是我一直把自己班的学生当做家人,要求过高、过严,长此以往,语文课堂气氛截然不同,形成了三班开放、活跃,学生重语言表达;四班严谨、内敛,中文字表述的不同风格。
记得一次语文公开课,我在上课导入时,对三班学生说了这样一段话:“众所周知,咱们九年级三班同学个个是伶牙俐齿,头脑聪明,可谓人才济济,群英荟萃,比拼争先的学风让别的班级是望尘莫及,甚至是望而生畏、自信全无,今天这节课,老师就投你们所好,用知识竞赛的形式完成《杨修之死》第二课时的任务,希望同学们尽情展示,大秀一把。”见于这段煽风点火式的导入,同学们一路争先恐后,你争我抢,以至在最后的辩论赛环节中,两队争得面红耳赤,几欲打起,根本超出了我的预料和掌控,有几次我不得不给出示两队黄牌警告。而在四班的课堂上,秩序井然,温文尔雅,学生大都不太爱说,于是我就注重对他们进行笔头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明显比三班高。一年以来,两班成绩不差上下。可见,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适度的表扬,不但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激励其进取和自信,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生的思想行为起导向作用。
二、激励有时
我班上有位叫宁小娟的女同学,性格很内向寡言,只跟同桌交往,一年来,跟我的交流也只限于一问一答或者只听不答,我明白那不是她执拗,而是学习不好的自卑。两次质检成绩考试成绩依然很差,面临毕业的她的厌学情绪“日益高涨”,上课时经常趴在桌子上,作业也不好好完成,我跟她私下谈过好几次话都没有明显好转,我很恼火,试图放弃她之前最后一次再试试。于是装得漠不关心的样子,目光却时刻注视着她的一举一动,寻找她的优点。不久机会来了,模拟考试的那一早晨到校后,其他同学都忙着读书,做考前准备,而只有她一个人在忙着扫教室的地面。第二天,我在班上充满感情地表扬了她“我欣赏每一位认真对待生活的学生,就像宁小娟一样,虽然她的学习成绩不出众,但我敢预言她以后的人生路会比你们在座的各位都宽广,就凭今天早上的表现。”我的表扬获得了一片掌声,从那天后,她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上课很认真的听课了,虽然我也预知她今年的中考成绩并不理想,但最起码她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态度会对她以后产生恒久的影响。
时机往往是事物发展连接和转化的关节点,抓住了时机也就抓住了关键、抓住了要害。教师在实施表扬时,必须有较强的时效观。抓住了时机后,还必须做到表扬的分寸适中适度,使表扬恰到好处。任何过度的失去的表扬都会适得其反。
三、夸奖多样 对学生表扬有多种形式:口头、书面,物质、精神等等,具体使用哪种形式要因人因事而异。方式的因人而异是由对象的思想和心理水平不同以及气质、性格的有别而决定的。
1、语言表扬
口头表扬个人或集体。表扬个人时,有时联系事例点名表扬学生,有时只赞赏具体事例,不点学生姓名。表扬集体时,要根据实际灵活地确定“集体”:或表扬班级,或表扬小组,或表扬男生、女生、大组、同排,或表扬某分数段学生。口头表扬是表扬的基本方法,课堂内外、当面或背后都可以进行,易操作且最具及时性、灵活性。
2、文字表扬
利用“作业本、字条、板报”表扬。批改作业,要对学生予以表扬时,可在作业本写上表扬的语句,如“进步真大,老师相信你会写得更好”,“你对问题的看法有新意,见解独到”,“你的作文就像你回答问题时的表现,思维缜密、语言华美,让人感到兴奋”;出板报时,利用板报将学生先进事迹、荣誉、“闪光点”等予以公布。作业本表扬,几乎像口头表扬一样灵活,既不占用集体时间又不影响课堂教学;板报表扬,被表扬人数非常少,其所受的激励特别大。
3、体态表扬
用微笑、目光,动作等体态语表扬。学生发言或做一些活动时,教师或微笑看着学生投以赏识关爱的目光、或身体前倾表示聆听关注、或竖起大拇指表示满意祝贺、或很有分寸地轻轻拍拍学生肩膀表示亲近慰问。张口三分力,运用体态语不用说话、写字,最简单、实惠。
4、表扬家长
一方面通过家长表扬学生。通过家长会、家访和电话联系,老师将学生“闪光点”告之家长,有时家长将学生“闪光点”告之老师,并让学生知道家长、老师在表扬自己。与家长谈孩子的优点,家长最乐意,对学生这种“背后”形式的表扬,有时比当面表扬收效更大。另一方面表扬家长。告诉家长“你的教育方式很独特”“你的孩子很出色”“你有这样的孩子是你最大的荣耀” 让家长来学校将经验,以此为切入点,主动与家长在更多方面联手抓教育,定能取得突出成绩。
诚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同时也不要忽略学生的不足之处,只有表扬与批评有机的结合,才能让学生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掌握表扬的艺术,多给学生一些关怀和帮助,多给学生一些阳光雨露,多给学生一些温暖的空间,要把表扬恰当地表达给学生,从而发挥其应有的巨大效应。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
今年四月份我陪孩子到潍坊一中参加了由山东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承办的第十八届全国“六一”国际儿童节威盛中国芯计算机表演赛“山东赛区决赛”,参加大赛的有来自全省各地的三百多名中小学生。六岁的儿子能代表全县参加这次比赛我感到非常自豪。更可喜的是儿子荣获计算机网络基础赛学前组二等奖,因为他是我县唯一一位参赛选手,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而且年龄也是最小的,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已很高兴。当孩子坐在最前排上台领奖时,我告诉他得奖了,要发一个大荣誉证书和奖品时,他高兴极了。等到证书和奖品发到他手里,他双手捧着,认真看着荣誉证书上面的字会心的笑了。看到儿子的笑我顿时觉得孩子多么需要这份奖励,这也是一种激励。我想在孩子的教育中,应根据孩子的需求和动机加以激励,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使他在学习、生活中获得成就感、尊重与自我满足,实现自我。
激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美国心理学家德里克曾说过:“孩子需要成人的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一样。作为班主任也是孩子的家长我认为我们要及时的给孩子以激励和奖励,那么该怎么做呢?在此我简单说说我在激励教育中的几点做法。
(一)关心激励
关心激励指真诚地爱护自己的孩子,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尽力为他们排优解难,增进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老师家长的信任,并由此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轻视孩子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一味说教而不为孩子做实事,不仅无法激励孩子,反而会刺激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能够产生强烈激励作用的关心往往体现在一些日常细小的事情上,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最能让孩子感觉到你的真诚,记得你的一片爱心,从而激发力量,奋勇前进。
(二)认可激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关于预测儿童未来发展的实验。他在一至六年级小学生中选取三个班级,告诉老师其中一些孩子有超常发展潜能(实际上是随机抽取的)。8个月后,这些孩子获得明显的进步。显然,教师对这些孩子形成一种先验的印象,觉得他们与众不同并在教育过程中加以关注,从而促进了这些孩子的进步。可见,教师和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影响。我们应遵循正面激励为主原则,主动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客观地加以评价和肯定,满足他们成功的需要。长此以往,增强了孩子的上进心,并自觉自愿按家长和教师所制定的规范和要求去做。
(三)宽容激励
宽容激励指理解、尊重孩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信任的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从而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使之积极努力、奋发向上。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不可能永远不犯错误,何况正处于成长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有的孩子犯了错却不承认,反而与老师家长顶撞。遇到这种情况,对原则性问题,我们应抓住不放,但要冷静处理;对于感情用事的行为则应宽容一些、大度一些,耐心地开导,细心地指导,做到以情感人。宽容常常会化做一种力量,激励人自省、自律、自强。
总之,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要充分发挥激励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真诚的鼓励孩子的积极感受,发挥成人的爱心耐心,孩子自然会感受到父母和老师提供的信息,从而使孩子把握自己的责任心,走向有意义的人生目标。当然,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情感也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采取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浅谈激励性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圭峰小学:曹丽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励性语言是一门艺术。这是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通过语言来鼓励和激活的。适时、真切、慷慨地使用一些赞美、激励、启发性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的学习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刺激学生中枢神经,强化学生的行为,扩大和释放思维能量。法国教育家第惠斯多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这句话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适时妙用激励性语言,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针对于此,接下来我就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课堂激励性语言运用的研究结果。
一、课堂激励性语言运用的重要性
我们龟峰小学的学生多来自农村或单亲家庭。他们自小缺乏鼓励关爱,缺乏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生活的热情。他们多数没有目标,没有信仰,对学习没有太大的兴趣。他们的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比较差,课堂上不愿意展示,课下不愿意复习,对自己要求不高,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思想懈怠、懒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脑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语言在改变大脑化学物质方面有巨大的影响,而且是非常个性化的影响。负面、否定性的语言能产生阻碍大脑有序思考和学习的化学物质,而积极、肯定的语言则能产生帮助脑细胞生长和加强左右半脑交流的有益化学物质,这些物质能让大脑做好准备,有效地处理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应该时刻注意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
用积极的语言建立起有效的反馈机制,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创建积极的氛围,使他们能建立起一个有利于学习的良性循环的习惯与机制。
二、课堂激励性语言运用的形式
经过多次调研我校和外校老师的课堂,我总结出了激励性语言运用的几种形式。
1.口头语言激励
这是课堂中最常用的激励方法。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前的鼓励、完成过程中的引导和完成任务后的评价,都可以使用口头语言激励法。“不是聪明使人受到表扬,而是表扬使人变得聪明”。在我的课堂上,我一般都会用口头表扬对学生进行激励。
只要发现学生出现异常情况,我便忽略孩子正在进行的错误现象,用稍带夸张的语言激励去调控,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保证了课堂的高效率。
2.书面语言激励
这是口头激励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补充。无论是学生作业还是周记,一个“√”,一个笑脸,一个竖起的大拇指,或者是几行发自心底的赞扬与鼓励的文字,都能表达我们对学生的肯定。书面沟通有时候比口头教育的效果更好,特别是师生之间存在了误会或者学生比较固执的时候,心灵中流淌的文字更能架起信任的桥梁。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学生的心里。”教师用书面语言去激励孩子,只要发自内心,充满关心、信任和宽容,就能打动学生,产
生无与伦比的内驱力。
3.肢体语言激励
我们都习惯于口头和书面的激励,往往会忽略肢体激励的方法,忽视了肢体语言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你对学生的某个表现比较满意,可以竖竖大拇指,鼓两下掌;可以向他们点点头,笑一笑;还可以坐在他们的座位上,与他们同挤一条凳子,耐心地听学生的发言;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握握学生的手;做个V形表胜利,用手比划个OK表赞许。作为女教师,给女孩子一个轻轻的拥抱;作为男教师,可以同男孩子用力击一下掌。学生们都能心领神会,默契的接受到老师表扬的信号。这些充满信任与肯定的肢体语言会让学生倍感荣耀。
激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激励,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效地获得知识;激励,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使用激励性语言的注意事项
1.激励学生必须建立在关爱、尊重、理解、宽容的基础之上。陶行知先生说:“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孩子不犯错是长不大的。”我们的学生每天犯的错误要比普通的孩子多,如果我们一直用挑剔的眼光去看他们,可能就会觉得他们一无是处,更谈不上发现他们的优点并表扬了。而一直生活在批评声中的人是很难成长好的。给他们的比其他孩子多一点的关爱、尊重、理解和宽容更利于他们成长。
2.不同的学生激励的方式要不同。
孔夫子要求“因材施教”,激励也一样,应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采用的激励方式和方法,应视其性别、性格、年龄等的不同而具体化、细致化,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善于捕捉细节,善于把握学生个性的细微差别。教师善于鉴别,方法灵活,因人而异,行使“激励”就会事半功倍。
3.激励要友善、及时而不做作。
“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所以,干巴巴的没有饱含真情与爱的表扬是换不回学生的乐学之心的。
我们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发自内心地去赞美学生的哪怕是不起眼的优点和进步;千万不要等到他们的下一个错误来到时才想起去表扬他们曾经的进步。
四、总结
通过这一年对激励性语言运用的探究与实践,我惊喜地发现,激励性语言的使用不仅改变了学生,也悄悄地改变了我的教育思维习惯,让我有了更多的进步,让我真正地去努力做到把学生作为一个能动发展的主体来看待,让我通过各种外部诱因来满足学生兴趣、情感的需求,点燃他们的求知、进取、发展的火花,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
“激励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撰
稿: 范玉昌
课题编号:DZ60009.1
【引言】 作为经济落后地区的一所办学水平相对滞后的县级学校来说,要改变现状,为国家、为地方培养出更多更为切合实际的优秀人才,其难度可想而知。然而,无论何种因由,时代不可逆转地赋予了林甸一中这一历史使命。于是,一个借助科研、点燃思想、扭转局面的大胆构想应运而生:给学校插上科研翅膀,开展全方位“激励教育”。
在这一思想的支撑下,2006年9月,我校立项并展开了大庆市“十一.五”期间教育科研重点课题“激励教育研究”,这一关乎学校办学水准、教育教学、心因发展等一系列办学方向、操控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课题研究工作。
如今,当我们再次品味一中人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时,我们十分欣慰。为广泛借鉴、深化研究,我们将三年所思、所获、所慰,向关心、支持我校发展的市县教育科研部门及行政部门作以全面汇报。
【摘要】 落后的区域经济制约着学校办学思想的发展,改变思想才能改变面貌。为此,我校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全面实施“激励教育研究”,力求实现学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我校的“激励教育研究”按其研究领域及相关内容可分为九个子课题,五大类:管理类、教育类、教学类、方法类、心因类。
为确保我校激励教育研究收到更高信度、效度,研究中,我们探索构建了“‘激励教育’系列推进框架”,这一做法确保了该项研究的独特性和实效性。
我校的“激励教育研究”自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结束,历时三年时间,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关键词】 激励教育
激励框架
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我校是一所县级普通高中,贫困的区域经济状况突出地制约了学校办学思想的发展。因此,生源基础、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诸多办学条件还较差。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快速发展,经全校教师认真讨论,认为:最可怕的贫困是思想的贫困,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强管理,加强两支队伍建设(班子、教师),不断激发起广大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面貌首先要改变思想。于是,学校紧密结合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等一系列理论和操作要求,从激励的思想、激励的方式方法入手,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全面实施“激励教育”。
从国内激励教育研究的开展来看,八十年代开始,先后有广东的中山市仙逸中学、广州市109中学、武汉市卓力中学、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初高中学校对激励教育进行了实验研究,但多数课题只做了单方面的内容研究。研究的课题有《激励教育与教育整体改革》、《激励教育的教学模式》、《构建集体激励机制,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实施激励教育,创新办学模式研究》、《音乐教学中的激励教育方法研究》、《激励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等。
进入新世纪以来,“激励教育”引起了全国多数中小学的普遍重视,激励教育模式、激励教育思想、激励教育方法、激励教育过程等正逐渐渗透到学校的各个领域。因此,围绕着激励教育将有更多的学校、更多的教师、学科,展开更具实效、更易于复制操作的研究。
二、研究意义
激励管理是学校管理心理学的重要体现,因此,通过激励思想、激励手段的恰当运用,对有效调控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着不同寻常的管理意义。
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激励教育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营造一种蓬勃向上的教育环境,有利于激活惰性心理、重塑一个全新的学生群体。
实践证明,要改变经济落后地区薄弱学校师资队伍的“矮化”状态与“矮化”心理,有效提升生源档次,取决于能否打造一个全新的思想观念。为此,“激励教育”的研究将是薄弱学校寻求突破困境的一个切入点。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搞好此项课题的研究,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科学进行学校管理、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有效改变农村学校的落后面貌有着不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三、理论依据
(1)在研究过程中,为有效调动广大师生积极性、主动性,要密切结合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包括:成就赏识、责任、挑战性工作及发展机会;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人际关系、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展开系列化牵引拉动的“鲶鱼效应”活动。
(2)在规范师生行为、强化成功意识、塑造整体优势方面,研究人员要充分运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以及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生存、安全、情感、尊重自我价值实现),以促成惯性意识、行为与优势的形成。
(3)在研究过程中,要借助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基本观点是:员工会同时关心自己报酬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工作态度),特尔曼的“非智力因素理论”,以及现代“激励教育理论”等引领师生转变、促进学生发展。
四、目标内容
总体目标:
通过研究,进一步强化“不言败、不服输、永远争第一”的林甸一中精神,使全体教工在激励引导下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乐于奉献;通过研究构建学校激励化、系列化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通过研究,深入推进班集体建设,使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得到发展,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和竞争力,呈现一个农村薄弱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典型思路与做法。
具体目标:
(1)通过实施激励管理和激励教育进而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和学风,实现学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2)通过激励教育,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学习动机转化,使其自觉地设计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并通过多角度、多层面合作形成团队意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3)通过激励管理,使全校教职工具有“三性”、“五精神”。
三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五精神:主人翁精神、铁人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
(4)通过激励教育,使学生具有“三性”、“六学会”。
三性:学习上具有自主性、合作性、创新性。
六学会: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爱护、学会辨别、学会做人、学会负责。
内容划分:我校“激励教育研究”按其研究领域及相关内容分为九个子课题,五大类:管理类一个:激励教育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研究”。教育类一个:“构建班集体激励机制研究”。教学类四个:“激励教育在艺体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激励作用研究”、“信息技术教学中表扬的激励作用研究”,“激励教育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法类一个:“主动性动机原则教学法研究”。心因类两个:“激励教育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研究”、“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动因的策略研究”。
五、方法措施
研究思路: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根据生源现状确定实验对象,明确具体研究方法和步骤,按照研究时间划分扎实开展研究。在学校管理上,分析教工现状、心理特点,恰当分解研究内容,确定研究目标,稳妥地展开相关研究。在教育教学上,要搞好实验前检测,承认差别,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而向全体因材施教,立足激发学习兴趣,鼓励信心,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逐步克服自卑心理,强化学生的内驱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的调控能力。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各子课题组及研究人员,要根据不同内容及研究对象的需要采取相应的研究方法以取得预期研究效果。主要方法包括:
(一)文献研究法。重点研究国内外新的激励教育理论及方式方法,搭建本课题研究的高效度、高信度的理论框架,从而比对形成本课题独有的新观点、新体系。
(二)调查研究法。运用调查法准确做好前测及阶段测试,为在各个研究阶段科学制定推进计划和行动计划提供实证前提。具体调查方法、内容、形式、类别等要结合主客体研究对象需要确定。
(三)案例分析法。在各个研究阶段都要运用好案例分析法,做到案例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的科学有序,并借助由此而产生的理论思想恰当采取研究对策,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
(四)行动研究法。作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行动研究要确保在文献法、调查法、案例法及相关激励方法有效运用的基础上加以实施。对此要力求用最新教育理论指导研究实践,力求巧设计、抓普遍、重个性、谋实效,做到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具体措施:
制定“量化激励评价标准”确保“激励教育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研究”的实效性;制定系列激励教育框架,确保我校激励教育研究的系统性、互补性、独特性及其实际效果;推行“法度”调控,确保高效、务实地操控课题研究,形成课题研究的长效机制。为此,要结合研究实际,修改并推行《林甸一中教育科研制度》、《林甸一中课题管理制度》、《林甸一中课题组成员责任制》、“周例会制、月汇报制”、《林甸一中教育科研课题组及实验教师动态管理规定(试行稿)》等一系列科研保障措施与制度。同时,继续推行学校关于“对教育科研工作成绩显著的领导、教师予以表彰奖励,将个人取得的科研成果成绩做为评模、晋级的重要条件之一”的政策;在课题管理方法与操作技术方面实行:(1)“树典型、带全面,巧引领、勤查验,重过程、活档案”(“活化”档案——普通档案及电子档案)的课题管理做法。(2)制定《林甸一中课题评估验收标准》,给课题研究一把衡量效度、信度的“卡尺”。(3)依课题研究的目的、要求,对课题组分理档案实行“立项卷”、“过程卷”、“成果卷”、“验收卷”等类别化管理要求。力求使档案的“时间性”、“类别性”、“可比性”一目了然,从而更加利于归档、利于检索,利于评估。(4)制定《林甸一中教育科研操作流程》。(5)聘请专家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方法、操作技术、管理流程等方面的培训活动;为顺利开展课题研究,学校将依据《林甸一中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预计投入研究资金20万元。
六、步骤过程
本课题正式实验时间为三年。
前期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8月)
进行全校研究领域的调查研究,学习有关文件,学习有关激励教育理论,进行可行性论证,对实验对象进行测试,成立课题组,撰写研究方案和阶段推进计划。
正式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9年9月),实行全员参与,子课题在总课题统领下,全方位开展实验。
2006年9月——2007年2月,在激励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基础上,探索总结激励管理新方法,班级激励新思路,完善民主管理,建立激励管理机制和约束机制,把机制与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将激励管理运用到学校各项管理,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初步形成激励管理体系,制定系列激励框架。
2007年3月——2007年8月,研究挖掘培养学生自信心的一系列方式方法,以及教职工成长过程中激励思路与激励手段的有效运用等问题,推进学校激励性、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建设。此阶段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形成教师工作激励考核细则,构建班集体激励机制的探索性材料、后勤教辅人员激励考核细则、教学百花奖考核办法等。
2007年9月——2008年2月,各子课题的研究实验,要在充分积累材料的基础上,按照实验方案,总结阶段成果,形成较丰富的激励教育思路。把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动因的策略”、“赏识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激励作用”、“激励教育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激励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等课题中获得的更为有效的方式、方法有序投放到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之中。
2008年3月——2008年8月,经过近两年的实验研究在实行制度管理与激励管理的基础上,逐渐淡化制度约束,推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思想的初步形成,实现人本管理。
2008年9月——2009年9月,进一步对各课题进行深入实验,完善和再度投放实验成果,总结实验经验,真正使激励管理体现在学校管理中,通过实验将学生的内在潜能全部挖掘出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校有更大的发展。最终完成研究成果时间为2009年10月份。
总结验收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总课题组及子课题组要分别对实验对象进行检测,对实验成果进行分析总结,整理各项实验材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系统做好结题验收工作。
七、研究效度期望与动力同在,责任与发展并行。“十一·五”以来,在上级行政、科研部门的有力指导下,在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的“激励教育研究”其深度、广度、信度、效度均得到了空前发展,也取得了更为喜人的成果。
实践成果:
为确保各项研究工作的扎实有效,学校及科研部门把“十一·五”各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定位在“以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为前提,以促进学校发展为根本,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的基础上。因此,总课题组以拓宽研究途径、服务学校大局为前提,深入推进子课题研究工作,实践效果十分显著。
(1)助推实效教学。学校结合“激励教育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研究”这一课题,推出了“分层教学、分类管理、适时激励、整体推进”的实效教学思路,激发了广大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斗志。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创新性(我校“激励教育研究”的三性目标)不断增强。
课堂教学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其成才。这一做法,使教学工作稳步发展,教学综合水平不断攀升,“十一·五”开局,教学工作再创佳绩,录入本科院校的考生高达400人之多。几年来,高考本科进段率一直保持在67.83%以上,2009年高考,我校在一类考生流失近70%的前提下,进入二表本科段以上的考生再次突破200人。
(2)动态班级管理。针对学生实际,在“构建班集体激励机制研究”的过程中,学校将“动态激励”纳入班级管理,并由此形成了班级管理的动态激励机制。这一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成才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时机,使诸多学生从“普通班”进入了“网络班”乃至“英才班”。
(3)激发特长发展。通过个别激励、类别管理,特长班的学生得到了专长发展,在2007年大庆市“奥林国际杯”万人长跑比赛中,学校有四名学生分别取得了进入前十二名的好成绩。更有田源、程莉、全莹、刘佳等十多名同学分别获得绘画国际大赛铜奖、国际十佳小画家提名奖,以及国家级金奖、银奖等荣誉称号。
(4)活跃社团组织。激励效果显著,合作成长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社团活动积极踊跃,先后有近百名学生加入“校园电视台”、“校园电台”主播以及“校园记者”行列,2008年在我校与县电视台联合主办的,以“托起明天的太阳”为主题的教育类专题报道《永远激励》、《天生我才》、《互动空间》三个版块中很好地展示了我校“校园记者”采访、撰稿、主持等多项才能。时至今日,“雪帆文学社” 社员发展到二百余人、“中学生业余党校”学员已发展到3500名,其中有13名学员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通过上述一系列激励活动的有效开展,我校学生基本达到了三性(学习上具有自主性、合作性、创新性)、六学会(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爱护、学会辨别、学会做人、学会负责)的目标要求。
(5)拓展成才空间。通过研究,广大学生的成才空间进一步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得到强化。学生们在激励思想的感召下,积极参加各项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绿色温泉城”开发,新兴畜牧场、伊利乳业等众多项目、基地的考察,学生们写出了大量闪着智慧火花的感悟、建议及构想,从而推进了“激励强校、特色发展”思想的深入实施。(3)学生自管组织推进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良好态势的形成。我校的学生会与“校园记者”站通过岗位交叉,实现了舆论监督与规范检查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使学生自律能力、自律心理不断加强。
目前,我校通过激励管理和对学生实施激励教育已初步实现了“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和学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实现学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的激励教育研究目标。
(6)形成系列制度。我校在“分层教学、分类管理、适时激励、整体推进”思想的贯彻过程中,随着“激励教育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研究”这一课题的不断深化,学校各项制度措施日益完善并初步形成了激励化、系列化管理制度。在这一基础上,我校编辑出版了《林甸一中学校章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了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如:职责系列、制度系列、评价系列、发展系列(包括学生发展)等诸多内容体系。
不仅如此,通过具有激励作用的综合评价体系、师徒互励的“青蓝工程”等一系列做法的推行,广大青年教师得到了稳步提高,如勇于承担并较好完成班主任工作的肖蕾、张可佳等。涌现了王海山、王丽莉、佘洪英等大一批市教学能手、教学骨干。
(7)造就精神沃土。
不仅如此,通过激励框架的多层面、多角度深入,我校领导班子思想更加解放、广大教师信心百倍。他们以学校建设、学生发展为第一需要,经多方筹措资金、甚至掏出自家买房钱先后建起了4400多平方米的2号教学楼;建起了8700多平方米、市区一流的学生食堂、公寓;投资120万元建成了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数字校园网系统;建起了可容纳650个座位的阶梯教室和2个现代化的多功能理化生实验室。目前,3500平方米的三号教学楼已投入使用。与此同时,我们也打造了丰富的校园精神文化:“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对民族未来的繁荣昌盛负责”的教育理念、“忠诚尽责、慎思笃行”的校训日益深入人心,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班风、学风。“不言败、不服输、永远争第一”的思想,催生了我校敢于胜利、勇于拼搏的师生团队。
我们难以想象,以陈新、范玉昌、刘永波、冯冬、胡兴海等一大批为代表的一中人,为什么能在没有任何利益左右(包括金钱)的前提下,连续多次整夜不休息,努力完成常人无法与之看齐的工作呢!我们不会忘记以老教师徐志山为首的一批“老黄牛”似的奉献精神,也不会忘记以刘剑楠、谢艳波等为代表的教务、政教主管人员那种以校为家的思想,更要看到青年班主任教师贾永德、冷超那种拼搏进取、孜孜以求的典型代表,还有不愿意公开姓名的两位青年女教师,在临产的头一天还分别坚守在白课、晚课的讲台上。
对此,2008年调任一中校长的刘满昌同志曾深有感慨地说:“一中的老师真是好样的,他们的好多事让人很感动!”、“我们不能让那些有贡献、肯发展的人伤心!”
其实,上面所提到的诸多人物不过是“一中人”这个优秀群体的代表而已。他们的做法、想法只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一中人已经和正在形成某种思想、某种精神境界。这正是我们的“激励教育研究”具体目标所要求的:通过激励管理,使全校教职工具有“三性”、“五精神”。三性是: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五精神是:主人翁精神、铁人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
我们不能把一切都看成或说成是“激励教育”的结果,但一任又一任一中校长的激励理论、激励思想却为“激励教育”的深入研究营造了极佳的发展环境。我们已说不清是激励伴随着一中人还是一中人伴随着激励,但我们却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激励和一中人在发展、在成长、在感动、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一中人。
理论成果:
(一)构建系列框架
为推动我校激励教育研究的顺利发展,在充分分析各地激励教育研究优缺点的基础上,时任一中校长、激励课题主持人的汪洋同志,从以校为本的思想出发,为学校激励教育构建了更为符合贫困地区学校经济结构、师资生源、配套设施等实际情况,利于操作研究和确保我校激励教育研究收到更高信度、效度的“‘激励教育’ 系列推进框架”。首先,这一框架独具特点地抓住了激励教育的核心——“情”,做到了以情切入、以研提效;其次,这一框架的链式反应方式做到了为“情”铺“台”,以台相助、以台引领;再次,这一框架在铺“台”的基础上,达到了跨越式的搭建“维度”、实现“超越”。
“激励教育”系列推进框架
投入真挚感情(感人、温暖、融化)
情——以情切入——唤起持续热情(勤奋、热情、专注)
燃起高度激情(忘我、创新、创造)
↓
专业发展平台(传承、反思、展示)
台——以台相助——教育发展平台(呵护、引领、放飞)
自我发展平台(文化、经济、政治)
↓
搭建系统维度(二维、三维、多维)
度——以度定标——确立执行力度(刚性、柔性、弹性)
达到满意效度(实现、跨越、超越)
上述框架从办学思想、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和思想出发,牢牢抓住“激励教育”的核心“情”,有“情”方可铺“台”,铺“台”要循三度:维度、力度、效度(教育哲学思想)。由此可以看出,“燃情”要看“需要”(教育心理学理论),“需要”定辅之以“台”(办学思想),如此做法,教育者才能有效结合受教者的心理需要、能力需要,最终使“施加教育”和“自我教育”密切结合,顺利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激励框架的制定成为我校激励教育研究的一大创新。
(二)形成系列文论
翻开一中科研史,其理论成果堪称多、也不乏“重大”,但“激励教育研究”却促使一中科研成果形成了相互促进、协同作用、系列呈现的趋势。同时,这些文章更从不同角度和领域体现了研究课题与研究目标的密切关联。主要表现为:(1)管理类:总课题组长汪洋结合“激励教育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研究”写出并发表在2006年《黑龙江教育》的《教育需要接口》、《四维空间中的木桶理论》
等文章;08年调任校长的刘满昌同志撰写并发表在《黑龙江教育》的《学校和谐发展要坚持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及“激励教育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研究”子课题组长侯金玲撰写的《教师的道德素质是实施优质教育的关键》,课题组成员姜全撰写的《校徽情结》等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表述了学校管理的方式、方法及其重要意义。(2)教育类:子课题组长刘永波撰写了《加强中学生业余党校的实践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一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理论引领的促进作用。2009年2月,科研主任、课题组技术指导范玉昌撰写的《再解德育素质化》一文被国家级刊物《中国素质教育研究》等多家杂志、媒体转发。这篇文章为学校德育管理、德育途径、德育方式方法的尽快转换提供了理论前提。子课题组长贾永德、闫敬霞以及成员仲大伟、周晓娟等撰写的《用丹心育就桃李》、《班级工作中的激励》、《浅谈在班级管理中渗透激励机制》、《教育者要有赏识的眼光》等都为学校教育、班级管理工作作出了有益探索。(3)教学类:翻开《林甸一中激励教育成果选编》以及各课题组《成果卷》,你会惊奇地发现一中的激励教育真的是硕果累累——论文、案例、经验文章等多达600余篇。如:实验教师刘永波撰写的《提升教师个人魅力,“赏识”培养学生自理》、《思想,阅历,知识,才情》、《固定结构,限定格式》、《“赏识教育”的教学激励作用》、《“言者无罪”的启示》以及《谈赏识教育与后进生转化》(陶冬梅)、《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赵晓芳)、《激励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体现》(张明明)、《激励教育在教学中的体现》(张明明)、《不成功的教具导演的成功课堂》(王海山)、《赏析——黄河大合唱》(于铁健)、《浅谈体育课中如何调动女生的积极性》(闫建华)等等,不胜枚举。(4)方法类:提到方法,实验教师们总是谦虚地说,“没啥”。然而,我们仅仅从子课题组长臧艳玲、王爱民、闫敬霞撰写的《怎样合作学习才能高效有序》、《提升个人魅力,培养学生能力》、《探究式教学在实际应用中的尝试》、《学生错了,也可以用表扬解决问题》等四篇文章就已看出,他们正在探索一个不同寻常的新天地。(5)心因类:三年多的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让我们更加认清了把握被研究者的心因轨迹就把握了成功教育的前提。循着这一思想,研究者们撰写了一篇又一篇闪着“火花”的理论文章。如:《抓住学生兴趣的培养》(王爱民)、《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于铁健)、《成功蕴藏在你的肯定之中》(王爱民)、《真心的去欣赏每个学生》(王爱民)、《让火花重新燃起》(王海山、赵炫钢)等。
八、深化推广
存在问题:
(一)“激励”理论与学生实际,以及“激励”手段的有效运用与学生基本知识的占有还存在一定差距。但这些问题同时也给课题研究带来了生机、活力和成功的前景。对此,研究者们提出了“真实情景下如何有效运用激励理论”、“初中阶段相关知识的溃乏给激励方法的运用带来的先机”等课题中的“课题”。
(二)个别课题组深度研究不够,表现为有资料的收集、调查,但缺少分析、论证及相关措施。
改进措施:
(一)加强测试、析论工作,强化课题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二)强化课题组的自我检查、自我完善意识。
(三)进一步加强研用结合,实施案例教学,推进新课改的深层发展。
(四)通过“情——台——度”激励教育框架的进一步深层推进和有机结合,彰显我校激励教育研究的特色性、独到性。
(五)扩大现有成果的社会验证面,全面检验激励教育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激励教育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综上所述,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我校为期三年之久的“激励教育研究”一度动用上百次研究人员,实验对象涉及几千名学生、教职工,研究领域遍及教育教学、学校管理以及学生心因发展等诸多方面。
三年中,学校克服重重困难,投入研究资金近20万元。此间,虽然研究人员有掉队、有替补、有转出,但课题研究工作却在承接、延续、发展中日益唱响。总课题组及其各子课题组不但如期完成了研究任务,也基本实现了启动激励教育、激发成长思想、改变学校面貌、实现跨越发展、再创一中辉煌的良好期盼和各项目标。
同时,课题组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调查研究,不仅撰写了大量有思想、有创见、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文章,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整体科研实力迅速提高并正在形成敢于并善于发展的优秀思想。
面对着总课题组及九个子课题组逾十四万字的研究报告,我们倍感自豪。我们深知,虽然这一研究的整体信度、效度较高,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个别课题组对研究对象的动态把握还有所欠缺,个别分析尚有以偏盖全的嫌疑。然而,大量探索与研究结果,却向我们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研究对经济落后地区的薄弱学校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发展意义、借鉴意义。
我们相信,随着这一课题的进一步续展研究,我校的“激励教育”必将不断深化、升华。
参考文献:
1.《教育发展的激励理论》著 罗伯特·W·麦克米金(美)译 武向荣
2.《我国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理论与实践研究》黄莹莹
网络文章
3.《激励教育理论简介》刘佳网络文章
4.《教育心理学》潘菽主编。
5.《心理学研究方法(第六版)》(美)约翰·肖内西,尤金·泽克迈斯特,珍妮·泽克迈斯特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6.《教育哲学》张栗原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所谓体态语言是指通过器官的活动, 利用运动的表情和造型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无声的语言。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指出, 人们的信息量7%来自文字, 38%来自语气, 55%来自动作和面部表情, 即体态语言。在人们日常生活和交往中, 体态语言是无处不存, 无时不在, 几乎所有的人都自觉与不自觉地运用着它。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劳动效率。”教师在英语教学中, 应充分发挥体态语言的优势, 提高教学质量。
一、灵活、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端正的仪表、落落大方的举止、适时适度的站立姿势和位置, 能给学生造成一种舒适、宽松的环境, 这样也能为上好一堂课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 在教句型“What is he/she doing?”时, 我首先自己用双手摆出一个优美的新疆舞姿, 并扭动双手、晃动脖子, 接着问学生:“What am I doing?”学生一看都会高兴地回答:“You are跳舞。”我马上露出满意的表情并点头说道:“Yes, I am dancing.”当学生掌握了这句话后, 让一女孩摆出另一舞姿, 再问大家:“What is she doing?”大家都能答出:“She is dancing.”然后依次让学生摆出各种不同的姿势来教学She/He is singing/running/jumping…等10个句子。这样, 很快引起了上课易分心的学生的注意力, 使全班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
教学中, 我们常常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灵活、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 从而获取有别于有声语言的各种信息, 使之作用在学生视听器官的刺激增大, 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明显集中, 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便随之强烈, 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情感、意志均容易被激发, 教学效果必然会得到提高。
二、适度、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有利于启发学生发挥联想, 以提高学习的兴趣
体态语言具有释义性的表演性, 它能通过形体动作把抽象的语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例如, 我在复习“go to bed”时, 先慢慢张大嘴巴, 闭上眼睛作哈欠状, 再把双手往两侧大幅度地张开作疲倦状, 接着问学生:“What do I want to do?”学生马上就能联想到人疲倦了, 要睡觉了, 立即答出:“You are very tired.You want to go to bed.”正是通过这独有价值的体态语言, 为学习者打开了思维、想象和创作的大门, 让学生在观看表演示范中把握语言的技巧, 领悟语言的真谛。我想这应该是体态语言所具有的特殊释义功能和化繁为简的魅力所在。
在学生回答问题后, 针对不同的对象, 我经常“喜怒形之于色”。因为教师的目光表情, 常常可以影响全班, 一种亲切的目光、一句热情而带鼓励的话、一个肯定表扬的手势, 可能引起学生积极愉快的感觉, 产生要学习的责任感和理智感。反之, 会令学生望而生畏, 产生一种受压抑、甚至恐惧的情绪。因此, 在课堂上我们要善于适度、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 用积极的、满腔热情的姿态惊醒教学,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一次教研听课中, 我听过两位教师的讲课, 其中一位老师在讲授过程中, 教态拘谨、表情严肃、语言平缓、整体形象缺乏一种视觉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 这种体态语言无形中就影响了教学信息的传递, 教学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而另一位教师, 则是教态大方有度、表情丰富传神、语言明快生动, 加之一些手势和动作的配合, 整个讲授过程中挥洒自如, 整体形象具有感染力和渗透力, 这样不仅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 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 而且也使学生的情感欲望和求知欲望得到了一定的满足, 教学效果不用说也知道很好。两种不同的体态语言, 影响着教学信息的传递, 收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说体态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媒介, 它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及时、准确地运用体态语言有利于教师把握课堂学生的学习情绪
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指出:“任何良好的教育者都要求有像父母一般的眼睛, 每天时时刻刻都能从她的孩子的眼睛里、小嘴里、脸颊上, 很准确地看出孩子心理状态的各种变化。”尤其是课堂活动中, 所体现出来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 甚至是一种表情。这些体态语言的表达对学生的个体心理或多或少地都起着一定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师经常对某个学生传达赞赏、鼓励、信任的信息, 这个学生不但学习劲头倍增, 成绩提高很快, 还会成为你的知心朋友、友谊的传播者。相反, 若教师的体态语言经常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对某个学生的轻视, 就会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从此他就会很不情愿甚至是干脆就不学这门功课了, 成为你课堂上的“敌人”。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这样谈论老师:我喜欢老师笑眯眯地给我们讲课, 他的笑, 像阳光那样灿烂, 他一笑, 使我感到心里很温暖;我喜欢老师甜美的声音, 板书漂亮;我喜欢老师用鼓励的眼神看着我回答问题, 这样的话我会很轻松地答对;有的老师动不动就向人扔粉笔头, 瞪大眼睛很吓人;我的老师太严厉, 说话的声音那么大, 有时能回答对的问题也被他吓得回答错了;我跟老师说话, 他只顾低头批作业, 连头都不抬, 只从鼻子里哼一声, 一点都不尊重人。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 闭上心头瞌睡多。”人的感觉和情绪都往往会从外部器官表现出来, 教师必须及时捕捉这些信息。学生表情自然, 喜忧专注, 则可循序渐进地把教学推向高潮, 直至全课结束。如果学生愁眉苦脸, 烦躁不安, 则应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找出原因及时解决。教师也可以从学生专注期待的目光、聚精会神的表情以及疑惑沉思、揣摸不解的神情中, 随时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 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进度。教师与学生正是通过各自的体态语言相互感染、相互影响, 以期达到心灵的契合,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总之, 体态语言是一种复杂的语言体系, 体态语言丰富而微妙, 是人们心际的显露、情感的外化, 好似一个信息发射塔。体态语言在人们的日常交际过程中往往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位运动员场上的身影, 可浓缩一个民族的风采;一位商人从事国际贸易, 形体语言可透出其所在国的实力;一位国家领导人, 其体态语言往往能读出那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体态语言是身体语言, 是心里语言的外露, 心理活动通过语言来传达, 由体态语言来表露。在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体态语言的优势, 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求知气氛, 高效率、高质量地掌握所学知识, 卓有成效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摘要: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雄辩的口才, 还得有端庄协调的体态语言。体态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启发学生发挥联想, 以提高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教师把握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绪。
關键词:体语;课堂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016-01
1. 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在以传递知识信息、情感信息和启智、益能、育德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体态语言的使用非常普及,意义尤为重要。
一是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员发射、传递信息,是使用有声语言还是使用无声语言,往往受客观情景的限制。有时适用于有声语言,有时则适用于无声的体态语言,而二者的灵活运用,往往能丰富教学手法,活跃课堂氛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教师在讲课时,一个学员左顾右盼,这时教师如果不是用有声语言而是用一个恰当的暗示动作,不仅不影响其他学员的听课,还会比有声的提示、批评效果更好。
二是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教师讲述感情成分浓厚的观点或事件,或分析感情浓郁的课文时,如果教师平平淡淡,言而无情,难免会使学员怀疑教师讲得是否出自真心,是否具有真理性,因而使讲授内容的可信度下降,削弱教学效果;如果仅仅希望通过语气、语调、语速的变化来表达感情,其效果也会流于一般;假如在注意了语气、语调、语速的变化的同时,再伴之以憎恶、鄙视,或兴奋、喜悦的面部表情,或辅之以相应的手势动作,则能加强教师情感信息的发射和传递,加深学员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是能强化教师的角色意识。有声语言可以修饰,所以有时并不一定反映教师的真实心理和人格特征;行为动作则不自然,由于它受大脑的支配,是教师内心活动的直接显示,因而学员能通过教师的体态语言看到教师其人的气质、性格和品行修养,形成学员对教师的种种评价,并对教学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这就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自身的角色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
四是能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要想使自己的体态语言准确而优美,离不开对学员真挚的情。“情动于衷而言于行”。只有情真,只有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怀有真挚的情,其面部表情才会出乎自然,运用得体,才会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从而发挥教师体态语言的启迪、感染和激烈作用。如果教师情不真、意不诚,单从表情手势上下功夫,那也只是徒有其表,甚至内外不一或画虎类犬,其结果不仅起不到师生感情的粘合作用,反而会引起学员的反感情绪,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一个体语运用得当的教师,必然是一个爱岗敬业的教师,是一个能和学员和谐相处的教师。同时,如果体语运用娴熟,必然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融洽教学氛围,拉近师生情感。
2. 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1 目光分配要合理。科学家研究表明,人的眉毛有四十多种变化形态,眼皮的闭合也有二三十种之多,加上眼球的转动等,眼睛所发出的体态语言信息可谓丰富多样。正是通过教师丰富多彩的目光,学员才可以窥见教师的心境,从而引起相关的心理效应,产生或亲近或疏远、或敬重或反感的情绪体验,进而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师生关系,导致或忧或劣的教学效果。所以著名华裔心理学家江绍伦建议教师说:“如果你忽视了某学生,最好的补救方法是下次上课时注意这个学生。”由于大脑机能具有不对称性,绝大多数人形成左半球优势;而一般来说,教师上课时又主要是进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居于次要地位,因此教师“光顾”左边学员的时间多于“光顾”右边学员的时间。所以,教师合适的做法是把目光的中心放在倒数二、三排的位置上,并兼顾其他。既不要长时间地直视某个学员,使其如坐针毡,也不要使任何一个学员有被忽视、冷落的感觉;更不能东张西望、目视天花板或地面,使学员以为你心绪不宁,而分散了听课的注意力。
要特别注意使自己的目光与全体学员的目光保持“对流”,以便随时调控,真正使教师的目光变成课堂气氛和学员情绪的“控制中枢”。
1.2 面部表情要适宜。人的面孔具有精确分化的肌肉组织和精细分化的血管系统,并具有接受有机体内外刺激的十分敏感的受纳器,它参与着各种不同情绪的发生和人们之间各种不同情绪的信息传递,成为社会无词通讯和人们相互通晓和理解的窗口,是人体语言的“稠密区”。人们往往能通过面部形态与色彩的变化,把某些难以或不宜用言语表达的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露出来。因此,蕴含着丰富信息的教师自然就成了学员关注的目标。他们时刻想从教师的面部表情上获得有关信息,以确定自己作出怎样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究、充分运用自己的面部语言作用与学员的视觉器官,以形成知识信息、情感信息对学员的综合性“多觉辐射”。为此,教师的面部表情一要自然。要让自己的活动与外在表情相一致,使学员看到教师表里如一的真实形象,以赢得学员的充分信任。二要适度。这主要是指教师脸色脸形的变化不可过分、过频,要恰如其分,做到嬉笑而不失态,哀痛而不失声。三要温和。教师的面孔像一面X光屏幕,各种情绪心态都可以从这里无保留地透露出来。教育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当教师在课堂上表情温和、亲切、平易时,师生间的角色差异给学员造成的心理压力就会减少以至消失。这样不仅打开了师生间的感情通道,学员的思维之门也为之敞开,接受知识、信息的灵敏度也会大大提高。反之,如果教师的面孔冷漠,“老阴不晴”,则会使学员产生惧怕心理,从而妨碍师生间的感情交流,阻塞学员的心理和学习带来不良影响。
【浅谈山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言的作用】推荐阅读:
遥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作用11-26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09-07
山区初中英语教学的创新实践09-18
抓好边远山区小学作文教学范文09-21
语言的文化烙印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06-01
给贫困山区的慰问信07-13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09-18
山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09-18
给山区小朋友的信作文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