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学好语文,在语文中学会生活(精选11篇)
——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浅论
龙洋
(西安市临潼区马额中学高中一级教师、教育硕士西安710609)
作者简介:龙洋,西安临潼人,1967年10月生,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陕西省首批高中语文骨干教师。1989年毕业于西安师专中文系;1995年高教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2004年陕西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硕士毕业。在临潼区马额高中、华清中学从事语文教学25年。有《写作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浅论》(《陕师大继续教育学报》2003年专辑,第20卷,总107期),《语文课堂教学发展学生主体性试论》(中国科协《发现》2007年增刊,获一等奖)等论文发表。
内容摘要: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交际工具”,揭示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不可分。脱离生活的语文教学是不存在的,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强调语文教学联系生活,又希望生活能孕育语文教学。所以,既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再现生活情景,又可以从广阔生活中汲取人文精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生活化,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习生活。关键词: 语文教学 ;生活化;语文素养 ;学会生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明确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界定,揭示了语文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加强语文课程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整合的、能适应生活需要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脱离生活的语文教学是不存在的,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因此,既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再现生活情景,又可以从广阔生活中汲取人文精髓,从而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也学会适应未来的生活。
一、语文教学必须走向生活化,只有充满生活情趣的教学才是高效的生活是语文之源,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才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灵感。语文教学走向生活,生活关照语文教学,学生就会有一种回归生活,回归自然的感受。语文学习有此心境,学生的灵感才会被充分激活,思维才会插翅翱翔。学生思维放飞,才会有更多的新发现,新感受,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切实的培养。为此,语文教学必须还学生充足时间与广阔空间,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个体的与群体的、社会的与自然的、直接的与间接的广阔的生活,用眼睛、用心灵去阅读社会生活,激活学生的思维灵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他们才会更有效地进行语文学习。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或是教师对课文进行鞭辟入里式分析,或是围绕课文设计问题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可是始终跳不出对词句抽象理解的怪圈。教师学生付出大量心血,结果却是收效甚微。语文教学气氛沉重僵死,教师劳而无功,叹息连天,走向厌教;学生一知半解,最终厌学。究其原因,失误在于割裂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学生是活生生的,语文教学只有联系生活,才会摆脱尴尬纷扰,如鱼得水般活起来。师生只有品尝到成功的乐趣,才会积极主动投入到语文教学之中。只有体验到成功,才会激发兴趣,而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如此一来,教学师生双方其乐融融,语文教学就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生活化语文学习,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只注重对知识枯燥说教的语文教学,既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隔断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教育要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呼唤教育,语文教学只有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运用自我生活经验去理解课文,进而运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去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才会更加珍视语文,热爱生活。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只有把学生放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他们才能百炼成钢。在学习、生活中学生激发出热情、激情,他们才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语文教学才会收获事半功倍之效。
显而易见,师生双方只有将教与学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才可能是真正有效和高效的。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未来几十年的生活和发展奠基。
二、语文教学如何走向生活化?把生活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
(一)联系生活设计导语,敲开学生求知心扉
语文教学导语或者自然地引入新课,起到铺路石般的衔接作用;或者明确地揭示学习内容,指出学习目标;或者吸引学生注意力,设置情境,引人入胜。无论何种形式的导语,与生活联系起来,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敲开学生求知的心扉。教师的导语往往三两句话,就能拉近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先秦诸子选读.论语选读》时,笔者以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入手设置如下导语:“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学生兴趣陡增,学习很是主动认真,因为他们都想努力去体会孔子宝贵的智慧如何这般厉害。有此铺垫,再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探究猎奇中非常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假如导语设计不当,本来就枯燥的文言文教学,一开始就笼罩上相隔万里的时空距离感,教学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
(二)联系生活创设情境,促成阅读教学高效
教学实践表明,阅读中很多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智力因素导致,更多是情感因素的影响。文本表达的是作者特定的生活经历所决定的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思索,阅读教学就是要把蕴藏在文本字里行间的作者语言、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共鸣。单调僵硬的讲解枯涩乏味,容易导致课堂气氛沉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思维受到严重束缚,难以引发内心的深入广泛的思考,难以形成心灵深处的共鸣。因此,语文教师只有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与之相应的生活情境,才能找到学生与作者在思想感情的契合点,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种方法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阅读文本,也最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阅读能力。例如,巴金《小狗包弟》的阅读教学,可先让学生回忆自己内心深处经历过的值得愧疚的一件事,例如对父母亲友,对同学老师,或者对动物植物的无意伤害等等。这样学生就会很快从内心深处理解巴金对包弟的忏悔之情。教师再相机介绍巴金的经历,文革的历史背景,巴金的人格魅力等,学生的学习摆脱了抽象的时空距离,收效会出人意料的好。
联系生活进行阅读教学,学生可能会有与传统认识不同的新见解和独特感受,教师应该学会正确地对待。我们不是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就会不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求同存异,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在生活中形成的独特感受,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所在。切不可用所谓的自我理解、权威理解去一刀切式地强加于学生,强行规范学生的阅读,当然更不能对学生的一些依然显得稚嫩的认识讽刺挖苦,挫伤其阅读兴趣,磨灭其阅读欲望,扼杀其阅读创造萌芽。
(三)生活指导作文教学,提高学生写作素养
应大力提倡学生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抒发来自现实生活的真情实感。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尊重现实生活,积累生活细节,反映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不仅培养学生正确作文,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做人。不少学生总爱写一些“假大空”的文章,虚情假意、矫揉造作、无病呻吟,长此以往不仅写不来打动人心的文章,也不知不觉中扭曲了自己纯洁的灵魂。因此,联系生活进行写作指导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显得更加重要。例如在指导高三学生写作时,笔者先列举了很多高考中写真实感受的满分作文,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明白写作来自生活的道理。还根据学生生活实际,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写作活动。例如指导留守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信,抒写他们对父母的思念,抑或是不满反抗;让学生走出校园亲自体验生活,叙述亲身体验的事;结合当前社会中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组织辩论等等,无形之中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与听说能力,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更让他们走进生活,参与生活,评价自我与他人的生活,在学习语文中学会生活。
三、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习生活
语文教学最终着眼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他们便自信地面对未来。要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能完成自我教育的任务,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体验、实践、认识的机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往往是不能完成如此重任。课内只能传授方法,学习课文范例,学生应该“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并最终受益于生活之中。应让学生明白,生活是知识的海洋,时时处处皆学问。日常生活是学习语文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教师要具备一双慧眼,寻找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习语文的大舞台。语文教学生活化,努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习生活。
(一)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首要场所。教师必须针对每个学生家庭特点,指引学生在平凡的家庭生活中学习语文。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做服装生意的,可以让他为家里设计服装销售广告;有的学生家里种植果树,可以让他写文章介绍果书栽培;有的学生父母出外打工谋生,可以让学生给身在远方的父母编拟手机短信等等。
(二)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要舞台,学生每天最多的时间和精力都付出在此。可以把学校生活引入到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来。以让学生们去说、去写与同学,与老师的点点滴滴。联系学校生活进行语文教学,对提升语文素养,学会生活作用绝对不可忽视。
(三)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社会是没有门墙的学校,也是学习语文辽阔天地,更是学生学习语文,学习生活的归宿所在。生活化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可以让学生走向街道,发现纠正不规范的语言现象。针对社会上一些时髦语言,例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故意偷换同音字的广告,尝试扮演一名语言文字小卫士。这样以来,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养成书写规范,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无论对学习语文,还是学会生活,均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生活即教育,语文教育更是如此。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用语文。因此语文教学不应总是扣着“教材”不放,忽略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语文教学也只有扎根于社会生活的沃土之中,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语文教学必须走向生活化道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在语文中学习生活,为未的生活奠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27页)
[2]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3)期.(第37-46页)
[3]马以鑫.接受美学新论[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6年.(第45-117页)
[4]李镇西.爱心与教育[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第47-119页)
[5]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17-22页)
电子邮箱:lyang19671011@sohu.com
通信地址:西安市临潼区马额中学
一、巧妙引导,为学生打开留心生活的多扇“窗口”
充实的生活积累是学生写作的起点和源泉。小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家里,有与家人在一起生活的场景;在学校里,有课内的学习活动,有课间跟同学一起游戏的活动,有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还有兴趣小组活动等;在社会上,有市场的繁荣、家乡的变化、美丽的大自然等,这些鲜活的材料,足以成为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但是,学生要丰富写作材料,必须借助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随时记录下来,因为作文教学不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因此,教师要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的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的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写作素材,开启学生的写作源泉。
二、授之以渔,为学生开辟观察生活的多条途径
每个人都生活在生活中,有的学生善于观察,不仅将客观的事物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而且能在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新鲜素材,从而写出篇篇好文章来。但大多数同学虽身在其中,却对生活熟视无睹、习以为常,虽然用眼睛看,但浮光掠影,至多只能有模糊的印象,然后再让他们回忆时,可能早已忘记了。从而让生活中大量有价值、有意义、有趣的材料白白地从眼皮底下溜走了。
一次,我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本班同学的作文,目的是引导他们在与同学的交往过程中,有意识地观察某个同学的细小的动作、表情以及简单的话语,以此来表现这个人物的特点。当学生以审视的目光来看待生活时,果然有了许多新的发现,那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
由此可见,要使学生从生活中抓拍一幕幕精彩的镜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生活中有那么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怎能让学生错过这些“精彩”?
人们“观察”不仅是用眼睛,还要用耳朵、用鼻子……不仅用感觉器官,更重要的是用心,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在学生的观察中,我总是一再提醒他们注意到手、眼、耳、心并用。观察如果不全面的话,那么就只会在记忆中留下残缺不全的事实,就会影响写作材料的质地。所以,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不管是观察环境,还是观察人物、活动,都要教他们他们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既观察其静态,又要了解其变化,多角度、多侧面地对事物进行观察。
如在指导学生写“秋天的 _____”这篇以景为主的记叙文时,我引导学生在观察时突出重点,对重点的景物,要详细地写出它们的位置、大小、动态、静态、颜色等。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写出的文章也就精彩纷呈,如《秋天的菊花》《秋天的田野》《秋天的落叶》《秋天的天空》等都能抓住重点景物的特征、清楚明白地表述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在指导学生写活动、比赛类的观察作文前,我注意先布置好观察任务,让学生既要观察活动、比赛的全过程,又要抓住其中最精彩的一个或几个镜头进行深入观察,还要观察全场观众的反应,从而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学生在写这一类文章时,既写动作,又写心情,能清楚、有条理、具体地展示活动的精彩场面,抒发个体在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
另外,我要求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用书面的形式或在头脑中记忆下来,以写观察日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等形式丰富表象储存。这样,作文时,学生就能按要求选择素材了。
三、乐于表达,为学生搭建倾吐心声的多个平台
要想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写作中去,进行积极有效的表达,就要激发学生对习作内容产生“想说”的动力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学会表达。
一次,学校组织学生春游,我针对这一契机,设计了春游前的作文教学方案:先让学生书面说服老师带他们去春游。然后让学生推荐游玩的地点,把推荐理由写具体、写明白。地点确定后又让学生设计春游的路线,把游览顺序和旅游点简要写下来。制定春游时的安全和卫生守则,在班会上讨论后通过。最后,春游回来,要记录下自己在春游过程中印象最深的内容。
春游回来后,我和学生们一起回忆这次活动,出了一期有关春游的手抄报。手抄报中的文章不单是描写景色,按学生需要可以写春游时某位同学的表现,也可以写春游中发生的高兴的、有趣的、尴尬的、受教育的或被感动的事情等,还让学生为春游所拍的照片配上文字说明。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兴致勃勃,习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之所以兴趣高昂、乐于写作,是因为老师巧妙地激活了他们心中“需要”表达的“想说”的强烈欲望。学生因为在丰富的实践中亲身体验感受生活的多彩,因为需要而主动、积极地写作,也就真正懂得了“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
其实,这类可写的内容在学生的生活中其实是非常之多的:心中的不快,可以通过作文宣泄;心中的欢喜,可以通过作文与他人分享;同学之间有了矛盾,可以通过作文化解;与父母有了隔阂,可以通过作文实现沟通;对老师的要求,可以通过作文提出…老师要做有心人,适度、适当地引领,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独特的生活,抒写自己真情的流露,留下自己成长的脚印,撰写自己人生的“史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当学生擦亮感悟生活的慧眼,真正热爱生活,拥有更多的心灵感悟,充满激情地“吐其所不得不吐”时,他们会觉得习作是一种享受,从而不可遏制地爱上写作。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摘要】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够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处理信息能力、交往能力和反思能力,特别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等。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在活动中要认真组织,和学生一起制订方案,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还要有科学的评价手段和评价内容,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关键词】 自主探究合作反思
在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综合学习,适应了语文现代化教学的需要,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堂集中授课形式的补充与延伸,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特别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打破了学科围城,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在这里,平时所谓的优生与后进生,一样地有表现的机会,学生是在平等的环境中探究、交流,在活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在这里,学生像鸟儿一样都能展翅飞翔。那么怎样组织语文实践性活动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订方案
语文实践活动在组织管理上与课堂教学有所区别,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在听,是在老师的一个接一个问题中,逐步完成知识的接受过程。而实践活动与学生生活更加接近,学生更乐于参加,主动性更强,因此在活动中每个人都会显得很活跃,但因为其开放程度比较高,学生的吸引力、注意力很容易发生转移,研究重点发生偏差,因此每次活动认真制订方案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是要确定目标。本次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作为组织者教师来说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让学生明白,这样才能保证活动的效果。活动目标的确定,最好是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这样学生感觉到目标是自己订出来的,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去。比如《说名道姓》(苏教版五语下)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我先给学生发了一本《百家姓》书,让学生自己读书,然后问学生:读了书以后,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吗?经过师生讨论,归纳为以下几个探究目标:
1、名字的由来,2、姓氏的比例,3、姓名的民族差异,4、称号的变化。
其次是确定步骤,明确分工。目标确定后,还要和学生围绕主题,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活动的步骤,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差异,组建活动小组,再引导学生讨论研究方法,以及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制定计划,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需求,又在小组内做到优势互补,活动过程做到有条不紊,提高研究实效。
二、自主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小组合作,主要内容是自主探究,在这里,真正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后,我安排了“走近大自然”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提出:既然是“课本”,那么这本“书”里就有很多的知识,那么有哪些知识呢?我让学生课后分组去探究,制订研究计划,并且指导了探究途经:可以在书中获取,可以在网上看看,可以问别人,当然最好是自已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答案。学生的热情很高,积极参与,在这里,没有“差生”,全是优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新知识,又不断地产生新的疑问,在他们的脑袋中又有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像一块块小磁铁,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引着他们走向科学的深处。在这里,学生的探究面非常广,有研究鸟的,有研究海洋的,有研究鱼类的,还有研究植物的……有的根据花儿开放的特点,编出了四季花谱,根据花儿每天开放的时间特点,绘出了鲜花时钟,根据花的药用价值,写出了花茶经……在活动过程中,组织小组相互交流,对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补充,进行加工,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分辨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师给予适当的协调和指导。
三、注重体验
学生探究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体验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关注结果,但更关注的是过程,学生亲历了探究过程中的苦与乐,对一个个疑问的解决所带来的欣喜,是别人所不能体会到,特别是对那些语数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来说,看到了自身的价值,增强了自信。学生通过“走进大自然”的活动,也明白了我们的许多知识是和大自然密不可分的,是人类以大自然为师的结果。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大量地翻阅资料,认真观察,仔细比较,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相互交流,发挥小组的集体作用,互相补充,互相纠错,形成了科学的态度。
有个小组对河流进行了研究,了解我国有哪些河流,我国的水资源情况怎么样,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发现我国人均可用水资源非常少,在全世界排在了后面,在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水很少,常常面临干旱的情况。后来学生观察了我们周围的河流,被这种严重的污染现状震惊了,到处是垃圾,工业废水任意注入河中,还有农田里有残余农药和化学肥料的水的排放,几乎没有什么干净的河流了。学生还邀请我和他们一起去数我们周围有多少河,大约测算了污染面积,写成了水污染报告寄给了相关政府部门,寄给了有关工厂,上街散发传单,呼吁社会爱护水资源,在班级里发起了珍爱每一滴水的征文活动。这项活动,虽然水的净化不能一蹴而就,但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四、科学评价
科学的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能起到指导作用,学生能根据评价要求去规范自己的活动。评价我认为要做好两点:
1、在评价内容上要科学,主要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可以分为参与态度、探究能力、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反思能力等。
2、要进行正面评价。综合实践学习活动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观察、走访、查阅,自主寻求答案,这种答案也具有不唯一性,对于学生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应给予鼓励,对于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改正。
3、开展自评与互评。综合实践活动有学生的个体钻研,更多的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成员之间要经常地进行交流,对活动成果也要不断地补充完善,成员之间是比较了解的,所以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权尽量地放给学生自己,更多地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让学生在展示成果的同时,也反思自己的不足,整理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相互评价,能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过去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忽视了温馨的学习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认识等方面的影响。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就能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学习知识、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例如:我们在讲完一篇课文后,可以将课桌几张几张地合在一起,把学生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他们围坐在一起交流、讨论。还可以在教室里,设立贴近生活的兴趣活动角,贴上学生的图画、作业等,让学生在生活的情趣中学习。
另外,教师还要在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和学生进行交流,因为交流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手段。和谐轻松的生活化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他们学习的伙伴,生活的导师。。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就会自觉地去学习。
十二)语文教学在生活中素材
语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是要教学一种思想政治观念,还是教学一种“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知识体系?或是教授一种可供役使、外在于人的物化的工具?抑或是教学一种直觉文本、感知和接受思想意蕴的语感能力?一直以来,不得要领。通过一个多星期的学习,我有一种顿悟——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活,语文教学就在生活中。
现在反思我以往的语文教学,可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不知所云”。曾经我也学习前辈们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在课堂中教给了学生什么?反思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学到了什么?结果发现,除了文本本身所呈现一些东西之外,学生是一无所获,考试成绩也不理想。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想改进自己的教学,但总是石沉大海,除了水面上一些涟漪之外,便无其它——因为,我不得要领,我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去深层次地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
郭元祥教授指出:我们教师应改变对象化的知识观,课程学习不是要让学生把知识仅仅作为“事实存在”来接受,而是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来处理与世界的关系。从这话里,我明白了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授语文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熟练地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来处理好生活中外显的具体的事务和内在的心理精神层面的“情”和“理”,即语文能力。
潘涌教授指出:“就个人成长前景而言,满足母语审美欲、释放母语表达欲、砥砺母语表达力是莘莘学子精神发育、智慧成熟的必然需求,是个体融入世间、实现价值、创生思想和贡献社会的必由之路。”
“个体融入世间、实现价值、创生思想和贡献社会”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它指导我把语文教学指向生活。“满足母语审美欲、释放母语表达欲、砥砺母语表达力”就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它同样指导我将语文教学指向生活。我似乎领悟到了发掘语文教学深层次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文本教学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发展学生的表达力。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注定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新课标”提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时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 抵制不文明的语言”。根据这个要求, 实践中鼓励学生在与人进行语言交流时注意正确使用文明语言, 留心倾听别人的语言, 对美的语言加以吸收, 对粗俗的语言予以舍弃。
二、在课外读写中学习语文
在新课标环境下老师不再是“教课本”, 而是“用课本教”, 也就是说师生的阅读视野要有大的拓展, 在课外读写的广阔天地中有所作为。
1. 作好搜集和展示。
让学生在学教材的同时, 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随时搜集报刊杂志上的好文章, 分类整理, 形成自己的“小资料库”。开展“美文推介会”、“电视人物大讨论”等活动, 互相交流自己阅读的名篇佳作, 以便资源共享, 也可对自己所看的电视剧或剧中主人公作出评价, 各抒己见, 教师可引导他们争议、辩论、写观后感, 千方百计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 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这些看似与语文学习无关, 实质上却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语文学习。
2. 进行课前小语文活动。
如读一首小诗, 讲一个小故事, 唱一首好歌, 抄一条名言, 记几个成语, 发布一条新闻 (包括学校新闻和班级新闻) , 发表一分钟讲演, 通过这些活动,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 既重视写的训练, 又重视说的训练。
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各种说的机会, 像讨论、辩论、讲演等形式, 如学期初的自我介绍、假期后的见闻介绍、读书心得的交流等, 以锻炼他们的口才。
三、在影视、网络中学习语文
影视是学生喜爱且经常接触的。电视新闻的规范语言, 电影、电视剧的剧情结构、语言风格、背景材料等等, 只要引导得法, 都可以变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好教材。要求学生在收看影视之后, 及时写下观后感, 不但要记清故事梗概, 还要记好的台词语言, 并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评述。
四、在学校活动中学习语文
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学校、在班级, 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少不了学生的参加。学生参加这些活动, 当然都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 这都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机会。如学校组织的“科技节”和“体育节”, 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 动手制作生物标本、绘制科学漫画、写作科幻故事、撰写消息报道,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进行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实践。
五、在家庭生活中学习语文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学生受到父母的性格、文化、素质、家庭环境与氛围等多方面的影响, 这种影响有时是决定性的, 因此应该把家庭作为语文学习的非常宝贵的资源予以关注。利用学生与家长和亲友的接触、家庭文化活动等的“动情点”, 开发家庭语文课程资源。
六、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
蒙业文
(海南省东方市三家初级中学)
摘要: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无处没有语文,学习语文就理应融于生活。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中应做到:在学生的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在大自然生活中学习语文。
关键词: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大自然
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
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无处没有语文,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就理应融于生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会语文,才能散发出语文的生命力,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呢?笔者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在学生的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教材无不关注着学生的生活体验。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与自然界、社会、他人接触,从而产生许许多多的问号。为此,在语文学习中必须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从与自然界、社会、他人的接触中学习,产生许许多多的问号,感触与生活经验介入学习中来,把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体会引入语文学习。这样也就等于给语文学习注入了新鲜的生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文从理性到感性都有了充分的理解。如,把一些父母离异孩子的痛苦生活经验注入《甜甜的泥土》这一节课的学习中,活生生地展现一些离异孩子情感的痛苦,以及他们极度渴望着父爱、母爱,渴望着家庭的温馨的思想情感。进一步扩展出在“泥土”中劳作的父母,凝聚父母与孩子浓浓的情意。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当然,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单单引导学生从他们自己的生活引入,让学生陷入日常的、琐碎的生活中,任凭他们摸索而不加以引导,而更要从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引导,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否则,学生的生活就有可能没有方向而陷入停滞状态,学生就无法提升自己,更不要说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了。如,在学习陶渊明的《饮酒》中体会陶渊明面对官场生活的黑暗,决心归隐的思想感情。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跨越他们自己日常的、琐碎的生活,从他们可能的生活世界引导:“面对当今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和一些腐败现象,你是像陶渊明一样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选择归隐逃避呢,还是选择勇于揭发和制止?”激发了学生对他们可能生活的思考,从而确立了他们正确的人生观。
还有,《在太空中理家》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假如未来有一天我们到太空去生活,你们说说我们会怎么样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点燃他们向往未来、向往科学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二、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
语文教材不仅关注着学生的现实生活,还关注着学生身边的社会生活。在这大千世界的社会生活中如何学习语文呢?
1.利用语文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点学习语文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无处没有语文,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应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点寻找出来,并把它们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对语文有充分的理解,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生活有更理性和感性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现今生活的珍惜。
2.利用形式多样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学习语文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标,“语文的外延就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故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力求把课本上的语文转换为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并在开展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读、写、听、说各种综合能力,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
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并使之成为联系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
三、在大自然中学习语文
“一切景语皆情语。”丰富多彩、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生活无不涌动着语文的素材。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要时常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如,在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一课时,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引领学生通过观望窗外的那轮明月惊飞的喜鹊,抚摸着那缕缕的清风,倾听着那传来了阵阵的蝉声,品味着那稻田传来的一股股稻花香味,倾听那一声又一声的青蛙鸣叫声。领悟那诗词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在大自然中学习语文,引导学生走进纷繁的街市、广阔的田野体验大自然,去读大自然中的语文,开发了有利的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语文源于生活,生活处处都有语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是新课程的需要,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这样不仅开发了有利的课程资源,还点燃了语文富有的生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刘方玲。让生活点亮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11)。
一、游戏在生活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思维能力发展了,其智力水平就会得到提高。通过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可以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与提高。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中,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这就是说语文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语文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语文是一门抽象概括、逻辑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学习语文必须具备一定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然而智障儿童缺乏的正是这种观念和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于教师的传授知识,形成了以教师、教材和讲授为主的教学观念与方式,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智障儿童学习语文十分困难,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
智障儿童的心理活动指向或集中于某一对象的时间比较短,也就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智障儿童极易疲劳,他们的注意力尤其是有意注意的能力较差。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就必须得在教学过程中设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面对这些特殊的教育对象,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采取特殊的教育方法,才能使智障儿童的智力逐步得到发展,使其逐步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此我进行以游戏活动为载体对智障儿童进行语文教学的尝试和研究。
二、游戏在生活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是儿童喜欢的活动形式,是儿童学习的最有效的手段,在整个儿童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主导的作用。游戏教学的趣味性往往能激发儿童内在的动机,而游戏教学的竞赛性质又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对于智力残疾儿童而言更是如此,并且在游戏的过程中还能充份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得到缺陷补偿。
游戏教学法就是通过游戏的方式教授学习内容的方法,教师把具体的学习内容寓于游戏之中,通过游戏吸引儿童的兴趣、提高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通过游戏的形式,对儿童进行思维能力、注意品质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
(一)在游戏中培养智障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充分地调动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智障儿童的专注力差,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件事上,除非是特别感兴趣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地吸引智障儿童的注意力,在众多教学的教学方法中,游戏教学便是其中一种有效地教学方法。在游戏过程中,为智障儿童创设一个愉快、自由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尽情地玩耍和娱乐,达到个人愉悦情绪的满足,同时学到知识与技能。
1.游戏参与教学组织。
智障儿童注意力易分散,很难将注意力在短时间内集中于课堂教学中来,在课前设计课前游戏环节,通过有目的的课前游戏帮助智障儿童更快地静下心来,参与到课堂教育教学中来,以达到教师所
预定的目标。例如:儿歌表演《小手小手拍拍》,让智力残疾儿童跟着老师一起拍手、一起唱儿歌,一曲愉快的歌表演,很快使智障儿童静下心来,集中注意力,进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中。
智障儿童自控力较差,注意力易分散,容易产生注意疲劳,很难长时间地集中思想,一但注意力分散那么学习的有效性将迅速下降,甚至成为无效学习。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一堂课的中间,适时进行课中游戏,缓解智障儿童的注意疲劳,调动智障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音乐小课间的环节。智力残疾儿童对音乐十分感兴趣,一听见琴声或电视里的歌曲,就情不自禁的趋近,甚至手舞足蹈,针对这一特点,音乐小课间便产生了。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在课的中间安排音乐小课间的环节,让智障儿童听一听儿童歌曲休息一下,更好地参与到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
2.寓教于乐,游戏渗入教学内容。
游戏介入教学内容是将教学内容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吸引他们参与其中,让教学生活化。作为教师,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变封闭的语文课堂教学为开放的知识教育,加强课堂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课堂上充盈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讨论、游戏,使游戏活动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例如在集中识字教学中,穿插实物认知,课前先准备好贴有生字花形卡片以及相对应的实物。导语:小朋友,在超市里,我们来玩一个找商品的游戏。操作过程如下:一生拿一张卡片“筷子”,进超市,说:“找呀找,找筷子,找呀找,谁是我的好朋友?”拿筷子的同学就可以上前说:“我是你的好朋友。”最后大家一起读生字,并认知生字对应的生活用品。再比如在礼仪教学中,通过进行排演情景剧让学生懂得基础的礼仪规范。课前制作简单 的服装,道具。导语:公交车到站啦,小朋友们看看都有谁上车啦?操作过程如下:一位学生扮演老先生,一位同学扮演老太太,一位同学扮演年轻的小姑娘,其余学生坐在凳子上扮演乘客。老师说:公交车到站啦,看看谁上车啦?然后,三位上车的扮演学生分别进入“公交车”,坐着的同学比赛看谁起立让座快。最快起立的同学还要说:“老爷爷(老奶奶),我的位置让给你”。当进入公交车的是个小姑娘时,大家可以不用起立让座。当然对于让座的同学也要给予表扬。通过这样形象的生活化教育,让孩子学会基础的礼仪礼节及基本的礼貌用语。
在这些活动,我有目的性地将教学活动与游戏活动两者相结合,在课堂上开展具体的游戏活动,创造相应的游戏情境将教学内容具体化、生活化,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游戏教学,使学生在玩中得到学习,既巩固了知识,又大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通过游戏的形式,提高了语文课堂地有效性,帮助智障儿童学好语文。
(二)在游戏中发展智障儿童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完成学习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学习过程中各种具体能力的综合概述,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等等。学习能力的大小、强弱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也决定着学习目标的完成,同时影响着一个人的各种潜能的发挥。
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直接影响语文学习效果。于是作者结合语文知识设计了一些语文游戏,培养智障儿童学习的能力。
例如:游戏《找找哪里不一样》,老师先呈现两张大体上相同,细节上略有不同的两张图片,例如数量、颜色上的不同,让学生们说出两张图片的不同之处。在游戏的过程中,智障儿童的观察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这个游戏还可以有高级版,即先呈现一张图片让孩子们观察20秒,再呈现第二张差别图,让学生回忆并说出两张图片的不同之处,通过这类游戏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例如:游戏《移动的扑克牌》,取三张不同的扑克牌,随意排列于实物投影仪上,如从左到右依次是2、3、4,选取一张要记住的牌,如2,让学生盯住这张牌,然后把三张牌倒扣在实物投影仪上,由老师随意更换三张牌的位置,让学生找出2在哪里。说对的同学便取得了游戏的胜利。随着能力的提高,老师可以增加难度,如增加牌的数量,变换牌的位置的次数和提高变换牌位置的速度。在游戏的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需要高度地集中,可以训练学生的专注力。
例如,游戏《动动就是木头人》,这一游戏的目的是训练智障儿童的自控能力,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老师播放音乐的时候,学生可以跟着音乐随意活动;当音乐突然停止的时候,学生必须保持造型并不动,如果哪一位学生先动便是木头人。游戏中学生必须控制自己的行为,训练了他们的自控能力。
综上所述游戏活动中能够提高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由于是游戏,符合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深受智障儿童的喜欢。在游戏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游戏的难易程度,保证智障儿童活动的积极性。由于是游戏,老师可以灵活地选取游戏活动的时间,可以是在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的课堂的疲劳期,减轻智障儿童学习的压力,也可以是课余时间,丰富智障儿童的课余生活,运用起来非常方便。
三、初步效果
通过半年的偿试,作者发现班里智障儿童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也有大幅度的提高,课堂上老师与同学有了更多地互动,学起语文来没有以前那么困难,同样老师教起来也没有以前那么多困惑了。
一、创设生活情境———感知数学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正如荷兰教育学家汉斯·弗莱登塔尔所说:“数学来源于现实, 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 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从而让学生感知数学。
例如, 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 我先出示了“啤酒”、“白酒”、“红酒”等几种常见的酒, 然后问学生:“喝哪种酒容易醉?”根据生活经验, 学生都知道喝白酒容易醉。我继续问:“为什么喝白酒容易醉?”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他们个个情绪高涨, 积极思考, 最后发现是酒的度数在作怪。酒的度数表示酒中含酒精的体积百分比, 可见酒的度数越大人就越容易喝醉, 从而引导学生感知百分数的意义。这样,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感知数学, 学生就能准确理解知识的内涵。
二、挖掘生活资源———探究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 并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教学贴近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 探究数学。
例如, 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时, 我从学生日常购物时所见到的发票谈起, 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出示发票后, 我让学生观察发票上的内容, 并请他们自己解释上面的数据以及“数量﹑单价﹑金额 (总价) ”是什么意思。接着, 又让他们讨论“数量、单位、总价”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由于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他们很快推导出了结论:数量×单价=总价。整节课, 学生兴趣盎然, 学得轻松, 学得愉快。
三、融入生活实际———应用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 最终服务于生活, 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 很少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 导致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 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 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 以至于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价值。因此,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创设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例如, 在教学完“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公式”后, 我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测量一下自己房间的长、宽、高, 假设你要粉刷自己的房间, 粉刷一平米需要10块钱, 算一算粉刷自己的房间一共要花费多少元?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学生必须自己测量, 并用所学知识来计算经费。这样,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所在, 进而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 在教学中真正让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 就在我们的身边, 势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使学生真正喜欢数学, 学好数学, 用好数学。
语文带给我们的影响是无法想象的。我曾单纯的以为“语文”只是一门学科,学习它的作用就是为考试打基础。可通过那件事,我知道了它真正的意义。小学时,老师和父母经常对我说:“学习语文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学好它需要很高的文学素养和课外积累。”当时我不懂,心想:“学习语文哪用那么麻烦把语文书学好不就行了吗?”当时在较低的年级用这种学习方法还勉强可以坚持,但后来语文成绩逐渐下滑,我才意识到这种学习方法的严重疏漏。现在我明白了真正的“语文”,它不是一门学科、一本教材而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只有它才能让生活更充实、让生命更有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生活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那次我感受到了语文的含义。
语文带给生活的影响是无法比拟的。有人说:“生活有多宽广,生活的外延就多宽广。”语文是调剂生活、陶冶情操的重要方法,语文带给人心灵的震撼是巨大的。一个人心烦意躁时,一篇优美的散文可以使他心如止水;一个人心情低落时,一篇慷慨激昂的文章可以使他重燃信心。那次我感受到了语文的广阔。
语文带给世界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语文的世界里,处处都有语文。无论读书看报、与人聊天还是看电视、常规的或神奇的、抽象的或具体的、浅显的或深奥的等等都来自语文这个大家庭,在这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诗词歌赋。那次我感受到了语文的渊博。
种子的萌芽,有润人心田的雨露相伴;叶枝的成长,有温暖明亮的阳光相伴;轮船的远航,有坚强睿智的舵手相守;我们的成长,愿一直有语文相伴。
【在生活中学好语文,在语文中学会生活】推荐阅读: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作文小学07-19
语文教学论文:好习惯是学好语文的支点06-11
生活中获得启示好句子09-28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最新07-22
生活中的惊喜中学优秀作文650字06-01
《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反思09-22
生活化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10-29
语文教案-走向生活06-17
初二生活满分语文作文09-16
生活处处有语文-初中作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