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思考

2022-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的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全过程,其政治素养、职业能力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和职业精神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

新时代背景下应着重加强研究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一、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思想政治要求

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要求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较强的政治敏锐感和辨别力,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潜心育人,甘于奉献,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

(二)工作及职业能力要求

高校辅导员要经过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与培训,不仅要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按照职业能力标准,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恪守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的职业守则,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使其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当前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职业道德及职业认同感不强

当前不少高校因辅导员招不进、留不住等现实问题,在实际招聘过程中,只根据政策要求满足基本条件或唯考试成绩录用,对其思想水平、职业道德缺乏有力考察。一些高校的辅导员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了解不多,相关文件要求理解不透,加之社会对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化认可度不高,不少高校的辅导员是从其他职能部门调整到辅导员岗位的,这种种现象导致辅导员对自身职业认同感不强,多有将辅导员岗位作为职业过渡、当跳板的想法,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给学生树立政治榜样,不能深入执行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工作要求,难以培养、引导学生立志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人员配备及队伍稳定性不足,职业倦怠感早现,职业化发展难突破

根据教育部指导,高等学校应按师生总体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足额配备到位。实际很多高校远远未能达到比例,不少一线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工作效果不好,发展道路不畅通,工作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而坚持在岗的辅导员往往因长期高压,从事辅导员工作2-3年就已出现职业倦怠感,进而萌生跳槽转行的想法,根据工作经验,要培养一名政治敏锐、工作经验丰富的辅导员要四年以上的时间,长期的队伍流动和职业倦怠对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化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三)工作边界不清,“打杂”工作成常态

辅导员从事的是学生工作,很多高校和校内职能部门习惯从广义上来定义学生工作,只要涉及到学生的都是学生工作,那就都应该是辅导员的工作。基于这样一种定义,辅导员实际工作量非常大,“5+2”“白加黑”常态化,日常工作不仅要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后勤保卫、心理疏导、危机事件干预、违纪违法调解、家庭矛盾调解、卫生保洁等多项工作,还要协助各职能部门处理其他“边界”工作,而对于教育部规定的9项主要工作职责内容却少有时间去思考、规划,很多时候只能匆匆应付,工作很忙但成绩不突出,没有凸显出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帮助学生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工作职能。

(四)培养机制单一不系统,职业能力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不高

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辅导员职业能力水平,提升高校学生工作整体效果,不少高校定期组织辅导员通过时事政治及职业文件学习、讲座、素质能力竞赛等方式进行培养培训。理论学习、宣讲较多,实践较少,培养培训方式单一,培训知识不系统,缺乏创新与实践指导,培训效果不佳。不少辅导员理论片面不系统,一些问题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实际工作业绩不突出,职业能力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不高。

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思考

(一)提高高校辅导员准入标准,加强思想政治、职业道德考核

高校辅导员岗位除了要具有相关的知识体系,满足基本任职要求以外,更多的应该考察其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深入了解其是否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是否真正做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奋斗。高校要提高辅导员准入标准,在选聘、考核的时候应提高对其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考核比例,凸显高校辅导员的政治属性,锻造一支思想政治优秀、热爱学生工作、有为现代化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的工作队伍。

(二)足额配备辅导员,明确工作职责与边界,增强职业归属感

高校应按照教育部的指导,足额配备一线辅导员,学生工作部及院系二级部门应联合统筹,根据高校学生工作实际情况合理做好辅导员工作分工,根据相关文件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与工作边界,促进辅导员岗位朝专业化发展,有其单独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增强其职业归属感。高校应提高辅导员在高校的工作地位,将辅导员从“保姆式”“打杂式”工作环境中解脱出来,让辅导员将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实践如何做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价值引领,如何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身示范带动大学生立志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和可靠接班人。

(三)加强完善培养培训机制,切实推进专业化发展

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完善辅导员培养培训机制,避免培养培训任务化、单一化、目的化,要将辅导员培养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学生工作部门要制定详细的辅导员培养培训计划,形成系统的培养培训方案,针对新时代学生工作要求、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新时代主流思想、企业对大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培训、辅导,引导、帮助辅导员理论联系实际,构建辅导员专业知识和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深入学生群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改变辅导员工作简单、任何人都可以胜任的传统观念,切实推进辅导员岗位专业化。

(四)畅通职业化发展道路,保证工作队伍稳定性

高校应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为抓手,深入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对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要有整体规划和落实,要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程度。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要落实辅导员单独政策,让辅导员工作业绩得肯定、努力付出有回报、工作岗位受尊敬、个人发展有平台,让辅导员能够安心、踏实、热爱工作,力保工作队伍稳定不流动,避免重复培养培训,有利于高校整体学生工作、思政工作开展。

【相关链接】

高等学校泛指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学校,与大学词义相近。大学,是指综合性的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现在的大学一般包括一个能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院和数个专业学院,以及能授予学士学位的一个本科生院。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政治素养、职业能力对大学生理想信念、职业精神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职业精神教育尤为重要,加之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变化,这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本文从当前高校辅导员现状及实际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时代对辅导员的工作要求,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作几点思考。

关键词:新时代,辅导员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莉,李美清.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156-159.

[2] 洪家芬,丁璇.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困境及改善[J].高教论坛,2017(2):68-70+95.

[3] 杨滨旭,杜雨珊,李欣格,等.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求知导刊,2015(3):104.

上一篇:婺文化国际化传播现状与策略研究下一篇:臭氧协同芬顿法处理焦化废水